时间:2023-03-08 15:29:0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初三历史重点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历史学科有普及性、基本性和发展性三大特点。所谓发展性指历史课程既考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又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基础。面对新的教材及江苏省新的高考模式,历史教学的重要地位彰显,重视初中历史教学势在必行。
初一时,学生初接触历史,对历史较好奇,有一种新鲜感,因而在初一历史教学中,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感知历史,以了解一些事件和人物为主,让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新鲜感成为一种持久的动力。
初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使命感,弘扬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能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经过两年努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培养和锻炼,同时随着学生心理生理的成长,学生的思辩能力也在提高,对外界事物有了自己的判断。因此,初三历史应重视社会发展史教学及对事物内在联系的认识,让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为优秀学生适应高中历史学习作铺垫。
因此我认为初三历史教学中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重点:
1、重视历史发展观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对欧美历史按时间顺序有一个系统认识。如欧洲史:西方文明之源(古希腊罗马史)中古欧的主要封建轻视的形成及政治经济特点城市兴起及资本主义萌芽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对外扩张及矛盾一次大战等。这样学生在学习高中跳跃式历史时就不会无所适从。
2、重视对高中教材中重点内容的补充
如罗马的宏伟,通过它的法律制度、军事制度、建筑艺术和辽阔的帝国版图得到印证。高中教材的重点在于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因此初中教材应该对辽阔帝国版图的形成,罗马式建筑风格等内容进行重点讲解,并对初中教材小字中涉及的罗马法略作提示,让学生对罗马的宏伟有一个整体认识。
再如,高中教材对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一带而过,重点讲解了这几个国家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即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度、欧洲大陆的代议制),而这些各具特色的政治制度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及资产阶级革命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初三历史教学中可以在这方面作文章。
3、重视课本中《活动和探究》部分的作用
初三历史课本12页《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亚非文明地图》,对亚非文明古国作了一个总结,使学生对文明古国的认识更直观系统;活动探究中第二问,“他们是在什么样的地理环境中发生和发展的?这些文明都处在哪两个纬度之间?古代文明为什么多发生在大河流域?”透过历史现象对历史本质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究,重在培养学生利用相关信息转换思维视角,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综合能力;创新思维;严格训练;打牢基础
历史学科的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考题灵活,联系实际,为了更好地迎接挑战,初三历史复习课教学应该有规划、系统地进行,既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注重历史知识的整体系统把握,更要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呢?我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全面系统复习,夯实基础
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课本全面复习,理清史实和概念。要在"精"字上下功夫,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每节课都将重点和难点的知识,用问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简单的问题通过自学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共同研究完成。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在每节课前,都要对上节课的重点进行检查,尤其是后进学生。在单元复习中利用材料分析、小组合作探究、历史知识抢答等方式,强化理解记忆,拓展、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夯实基础。
二、专题归类复习,比较对照,纵横联系
在这个阶段,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多样化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知识。理清同一历史时期各方面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横向联系。如,引导学生分别从背景、革命爆发标志、结束标志、意义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掌握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做到学以致用。
另一方面,每一历史事件又都是前后发展、依次交替。把每个历史事件前后串联起来,使之系统化,这就是纵向联系。如,我在讲解“中国近代是如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先要求学生自学,后小组讨论,再动手设计《》《》《》的对比表格,从内容和影响及内在联系上去分析,理顺弄清整个历史事件的脉络,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的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分析、比较的能力。
三、综合巩固,针对训练,突出重点、热点
历史学科的综合,主要是指“把各种知识要素和成分重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综合复习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分析为什么“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会后来居上”这一问题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以下分析讨论:(1)美国通过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两次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调整了生产方式,促进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2)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广泛应用新技术和新成果,推动了经济的发展。(3)市场广大和丰富的各种资源。(4)美国内战中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5)华盛顿和林肯的历史作用。这样经过层层分析,既有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会后来居上”,同时又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另外,在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拓展教材的深度和广度,注意教材知识的延伸,选择一些能充分展示和提高学生能力的各种题型进行严格训练。通过学生自查和老师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初中毕业生历史课程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考试,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学生在历史课程学习方面所达到水平的重要环节。加之历史学科中考内容多、复习时间短的特点,因此做好新形势下新课程历史中考复习工作,提高复习效率十分必要。本人就新形势下做好新课程历史中考复习谈几点策略,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关键词】复习策略 ;基础;强化训练;关注热点;政史结合
一: 加强训练,夯实基础-------第一轮复习
侧重基础,理、背、思、讲、练五步紧密结合。
理:就是师生共同整理历史线索。由于历史新教材是以课为单位编写的,所以在这个复习阶段要依据教科书逐册、逐章、逐节进行全面复习,但是,要注意这不是上新课。也就是说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提示出这节课的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史实和概念。主要就是让学生明确无误的了解每一单元、每一课时必须要掌握的基础和重要历史概念.
背:就是背诵基本知识点,“理”是复习的开端和前提,“背”是复习的基础和关键。我们以填空的方式将课文主要知识点展现出来,印发给学生填写记忆。
思:运用简单的历史材料进行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重点引起学生对重大事件、历史概念的注意。
讲:“思”是“讲”的铺垫,“讲”是“思”的落实,就是针对学生“思”中出现的问题,重点讲解,教学法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时要线索清楚重点突出,逻辑性强;讲的过程要讲清,讲透,而且要讲的有趣味性,不仅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练:就是紧跟做练习。目的在于巩固学生“背”“思”“讲”的基本知识,要做到难易适中、基本的知识、概念、观点基本掌握。要通过看、读、写、记等方式强化训练,一章一节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做到大面积过关。
第一轮复习主要以每单元的每一课时为主,偏重于“点”的掌握(如基本时间标志、重大历史事件)对于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的掌握,不做过高要求,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础、抓住重点,为下一步复习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精选习题,综合运用强化训练――第二轮的复习
要做到点、线、面相结合,点、线成面,做到点实,线清,面广,要求师生将已基本掌握的教科书内容前后上下、东西南北贯通起来,构建知识网络,获求规律性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即有助于学生把握问题的内在联系,又更加踏实的掌握了知识要点。九年级复习任务重,时间紧,对于学生来说更是“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就要求我们教学时根据考纲,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编写习题,让学生进行训练,训练分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要求。每次训练下来要及时阅卷分析总结,全面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并与学生交谈,课堂上要集中评讲。不仅评讲正确答案,更重要地是交给学生审题、解题的方法。
三:关注热点,政史结合――第三轮复习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是新课改的重要精神之一,也是近几年来中考历史试题命题方向。因此在复习时,学生要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平时多注意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培养信息探索的能力,开拓思维,历史学习要引发学生的思考,应该寻找适合的切入点,特别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现实,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历史教学中要重视将历史知识与社会重大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的时政热点可以是一定时期内值得关注的事情,也可以是一年甚至近期的事件。复习中要重视历史事件与现实的结合,注意历史的时代性,重视历史的史鉴作用。把握时代脉搏,关心社会,做到学以致用。如聚焦,反对行径、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三农”问题;改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科学的发展观问题;靖国神社问题;战争赔偿问题;经济全球化问题。涉及周年的知识点,如建党90周年,100周年等等。这样将学习的重点与时事的热点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学习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通过对事件深层次的探究,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运用历史知识认识和分析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四:全面演练,教授方法,提升能力――第四轮复习
这一轮复习主要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熟悉中考题型,全面演练知识、技巧、方法,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解题能力,轻松迎接中考。
通常,从学生答题角度来看存在着审题不细,题意理解不到位、答题不全面的情况。因此,从第三轮复习中一开始就要严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审题与答题习惯,尽可能减少失分的现象。
培养能力,除记忆力外,主要是培养和提高阅读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鉴于如北,在复习的后阶段中,要进行强化训练,要抓住中心,以点带面。教学中要有整体教学的观念,重视学科的知识结构和内在联系。图示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完整的系统性、简明的直观性、较强的思维开放性和可行的实践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正和历史总复习要求相一致,在初三历史总复习中大量采用图示教学,可取得明显的学习效果。要在复习教学中注意学习方法的点拔,解题思路的分析,学习规律的总结。要运用专题复习法,多归纳比较,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避免基本概念和史实的混淆。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应在专题之下设计问题,以问题为中心梳理知识,将古今中外相关的知识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内在的联系统一于一个系统之中。
综上所述,初三历史复习应该紧扣考纲,以课为本、夯实基础,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结合时政、归纳技巧,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应对新形势下的新课程历史中考,赢得历史中考的成功。
参考文献
[1]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
初二下学期的学习就是纠正初一的缺点,巩固初二的知识点,打下初三的理想基础。初二是初中一年级和初中三年级的结合点。
初二上学期的学习已经结束,无论初二上学期的考试成绩是好是坏都已经是历史是过去,初二下学期到底该怎么学呢?
新年之后,初二下学期的学习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冲刺。初二下学期学习的难度增加了,知识范围更广,课程的内容更加抽象,更加难以理解,需要综合分析并加以推倒才能解除问题的最终答案,利用所学的识和曾经解过的题型,找出解题的方法,理清思路,迅速的将答案表达清楚,这一点对初二学生的学习是极为重要的!初二是初中阶段的过期,课业负担重,学习特别累,随着课时和知识复杂程度的加重,如何正确的了解和把握初二年级的学习?
工具/原料
一个良好、上进的心态。
方法/步骤
第一。主次分明,把握重点学科。
数学、语文、英语、物理要作为重点来安排学习,除了上课认真听讲,课后80%的精力要花在这些主课上。其他20%的时间留给其他的科目。初二时,每门主科应有一本课外辅导书,课外适当做一些练习题还是必要的。初二下学期除了听好课,还得多关心时事,如关注一些新闻等等,中考会涉及奥运的考点等。这些国家大事需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关注一下。
第二。学习生活时间合理安排。
一般早晨是人的记性最好的时候,建议读英语,记单词。白天的自习课最好安排给数学、物理,这时候解题的效率高一些。其它的时间就要留给语文了,可以多读些课外书,遇到好文章和好的语段,就抄下来以积累素材,这样写起作文来就轻松多了。
第三。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孩子克服以前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例如一些男生比较粗心、对简单问题过分轻视、学习热情不能长期保持等等,一些女生的学习上容易分心、不专心等问题。另外平时准备错误集锦本,遇到容易出错的问题就及时记下来。复习时就能有的放矢,有条不紊了。初中二年级抓孩子的学习习惯是第一位,有了好的学习习惯,到初三的时候,孩子就相对容易冲刺上去。
第四。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带着目的听课。
根据课程表的安排,有针对性地预习弱项课程,预习时要弄清下一节课的内容,其中哪些是清楚的,哪些是模糊的,哪些是不懂的,由此确定出听课的重点。课后进行总结,归纳出所讲知识的框架,然后做相关练习和辅导。
第五。课后温习加巩固练习。
每次听完课后,阅读一些相关的辅导资料,做一些相关的习题。现在的辅导资料很多,寻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情况的辅导书。在书店的辅导资料书架前大致阅读一些,感觉哪本适合自己就用哪一本。如果不会选择,可以咨询以下老师。如果有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有意识地提前了解的学习初三、中考的试题,并分项对相关中考题类整理,进行阶段性复习。初二物理要结合奥物的题目,系统了解初二物理下学期的知识点,并做相关的中考试题。
结语:
初二在一定程度上将成绩优秀的学生与相对成绩较差的学生逐渐区分开的一个学年。“好”与“差”在初二下学学期就能被具体的显现出来。
初二下学期的学习情况是代表一个学生在本学年所付出的努力的客观体现,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在学习态度上是否端正、学习方法是否正确、以及对于主要知识点是否能够灵活运用等。在初二结束时,可以通过月考、期中、期末成绩让学生思考在即将到来的初三中,该怎样更好的提高自己才能在中考里取得出色的成绩,也可以了解自己在各科学习中哪方面还理解得不够深刻,要知道每一个细微的知识点都有可能会在中考被考察到,所以不能对任何一个掌握得不够的知识点轻言放弃。并且,初二下学期的成绩也可能会是将来所要报考的高中对学生进行考核的凭据之一,初二代表了初中学习的中间阶段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稳定、初中前半段学习知识的掌握情况等等,所以一定要重视初二下学期的学习,考察自己基础阶段的学习情况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因为到了初三是没有时间再进行基础知识补充复习的。
【关键词】开卷考试讲究方法有效应试技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灵活性、开放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程度在不断提高,初三毕业班老师和同学们面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加。由于初三历史总复习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开卷考试,采用科学合理的总复习备考策略,讲究科学的解题方法,掌握有效的应试技巧,才能在中考中取得比较优异的成绩。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初三总复习备考工作,是广大考生非常关注的问题。笔者多年从事初三年毕业班教学,对做好2013年中考开卷考试有效复习备考提几点看法。
一、正确认识和对待开卷考试
开卷考试是实施新课程改革评价制度的一种尝试,目的是为了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变化。其特点是减少死记硬背的成分,加大能力的考查,并注重知识的迁移转化,重点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达到素质教育要求的目的,同时减轻学生不必要的负担。这种考试不是打开课本照搬照抄,简单的罗列书上的知识点,而是通过显性知识透视其隐性联系,它需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知识技能和创新技能相融合,强调学以致用,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迁移能力对固有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在新的情境下获取有效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面对中考历史开卷考试,有些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存在着错误看法,认为很简单,到时翻翻书查查资料抄抄现成答案就可以,所以平时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抱着相当轻松的态度,导致考试时许多考生无所适从,考试结果也不尽人意。近几年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的实践,要求考生必须转变观念,正确对待开卷考试。首先,克服小科、副科思想,重视历史学科在中考中的重要性,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安排足够的学习时间,讲究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其次,要立足课本,熟悉教材,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夯实基础,注意课本知识的梳理、归纳与整理。最后,要重视分析、比较、评价、归纳、运用、迁移、拓展和创新等各种能力的培养,多做经典习题,及时巩固和提高。
二、采用科学的总复习有效策略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你就拥有制胜的利器,它将使你事半功倍。因此,要想在中考历史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依据课标,立足教材,吃透考试说明,并制订正确的总复习策略,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全面提高历史总复习效率。
1、全面复习,夯实基础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硬,万年牢”。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基础知识的运用。只有把握好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才会做到润物细无声。基础知识是提高考试成绩的保证,所以,在历史总复习中,同学们一定要准确记忆和理解基础性的历史知识。
要依据中考历史《考试说明》对课本进行逐册、逐章、逐节地全面复习,各个击破。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重复,而是要提炼出每章节、每单元,甚至是每册知识的基本线索和主要内容。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最后形成知识网络,特别要注意课本中的图片与引用的文字材料。通过全面系统的复习,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使理解和运用能力得到提高,至少通过这样的复习能让同学们熟悉教材,知道每个知识点是出现在哪本教材的哪个章节,只要有了印象,学习一般的同学也能在考试时以最快的速度查找到最佳答案。
2、单元复习,纵横比较经过全面、系统地复习,掌握的知识更牢固了,但知识是零碎的、混乱的、孤立的。为了把知识学活,还要进行第二阶段的单元复习,单元复习的主要任务是结合课本和考试说明,对照比较,辨其异同,纵横串联地把知识归类整理,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使之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和对比,既可以巩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又可以加深对知识全貌和实质的理解,还有助于提高回答历史问题的能力。此外,在复习时,要注意与社会时政热点、乡土历史和记者会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思维延伸和拓展能力,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专题复习,培养能力首先,专题复习和单元复习是一脉相承的,是单元复习的深化和系统归纳。
它要求把具有同类型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重新梳理线索和框架,这样有助于弥补单元复习的不足,形成清晰明了的历史脉络感,而且还有助于打破原有的教材体系限制,进行知识的迁移和重组。
其次,专题复习要以历史的主干知识点为枢纽,以线索为网络,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并有意识地培养丰富的敏感的联想、想象能力,及时把同类型的历史知识归纳起来形成专题。通过对知识的系统化和专题化复习,完成教材由厚变薄的过程,不仅能真正地掌握了基础知识,而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完成由量变到质的过程。
再次,专题复习不仅要纵向联系,而且要横向联系,这样就可以清晰地掌握历史发展的脉络,达到学以致用。纲举目张的目的和效果。这种多方位、多角度的复习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能使思维更敏捷、更开阔,形成更强的适应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的实效性。
三、讲究科学的解题方法
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提高中考历史成绩,必须掌握科学有效的解题技巧和方法,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确的审题、答题思路和方法,既省时高效,又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得分率,所以在整个初三复习阶段都要高度重视。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是最好的范例,要有计划地深钻细研,对各类题型、题目、不同的设问方式等的解题方法要进行总结、分类归纳,真正做到熟悉掌握并能灵活准确地运用。为提高应考能力,笔者依据泉州市中考历史四种题型的特点和答题要求,总结出一些解题规律和方法,以供考生们参考:
1、选择题
一般考查基础知识,如果失误较多,就很难达到A级,所以做好选择题是历史取得好成绩的基础。常见的选择题主要有肯定型、否定性、最佳型、因果型、组合型、比较型、材料型、图表型、时空型等几种形式。
首先,通读题干,领会题意,判断是肯定型还是否定型,锁定选择方向和对象,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失。解题时,不管提干长短,紧扣引导语,抓住“关键词”,注意限制条件,不要被题目创设的情景迷惑。
其次,细读四个备选项,根据题意能直接选出答案自然最佳,不能直接选出可采用排除法,即先排错,再排乱。先排错是指先排除说法有错误的选项,减少干扰,降低试题难度;再排乱也即排除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目规定的选项,直到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再次,否定型选择题可采取逆推法,即根据题意,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合的三个选项,剩下的选项就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另外,一般选择题都有两个选项与题意明显不相符,可立即排除,剩下两个选项较难选择,当你确定选不出时,可选一个你觉得最有可能的选项,千万不要放弃。即使四个选项都无法选择或排除,就是随机选择一项也还有25%正确的希望。
2、辨析题
辨析题是多数学生最感头痛的题型,特别是说明理由使很多学生无所适从。从2009年开始,辨析题从4小题改为3小题,6出错误改为3出错误,但要求双向说明理由,题量虽减,但分值增加其实是增加了难度。辨析题一般可分为“时间混乱型”、“张冠李戴型”、“因果错乱型”、“前后矛盾型”等几种形式。
首先,通读全题,理解题意,找出错误的地方,最佳方法是把错误的关键词提炼出来。切忌把全题当成错误抄录下来,如果题目只有一句话,可用缩句形式提炼错误部分。
其次,一般情况下,前提条件不能当成错误,否则会违背命题者的意图;也不能把辨析题做成改错题,如把错误的关键词替换成一个正确的关键词;更不能用否定式说明理由,如“不能”、“不可能”、“没有”、“还没有”等。
再次,说明理由时,先说正确的,即把题目正确的答案完整叙述出来,尽量使题目能完整地表达它想要表达的意思;后说错误的,就是分析或说明错误的原因,或者说出能与错误相符合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以此来证明错误的地方与本题是互相矛盾的。有的辨析题的设计很难双向说理,说理时尽量理由充分,有理有据;有时说理要先分析原因,然后再得出结论。
3、材料解析题
通过材料创设情景来设置问题,让学生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以此来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取有效信息和综合运用等能力。
第一,先看问题后阅读材料,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这样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而且有目的性明确,准确度也高。有时看问题后不用看材料,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即可回答问题。
第二,阅读材料时,既要理解材料所表达的意思,又要重视材料出处。把材料给出的信息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回归到教材的相关章节中去搜索相关信息。
第三,审清题意,理解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根据提出回答问题。如果是“根据材料(或依据材料)......?”那就要从所提供的材料里去找答案,如果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就要把材料和教材内容综合起来提炼答案。
第四,答题时有问必答,问什么答什么,逐一回答,注意论从史出,语言准确,逻辑严谨。答案尽量要点化、条理化和序号化。
4、综合题
综合题的解题方法与材料题基本类似,但综合性更强,对考生要求更高。综合题一般是分层设问,逐步加深。有时也附有图表或文字材料,要学会从图表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于开放性问题,一定要紧扣题意,言之有理,有的放矢。许多考生对开放性问题有畏难情绪,其实大可不必,开放性题目,只要意思相近或有点沾边即可得分,尽可大胆作答,争取得分机会。
四、掌握有效的应试技巧
中考是人生中的一个人重要十字路口,在目前应试教育的转型问题,中考成绩的好坏对自己的以后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在做好充分的知识准备基础上,还必须调整好考前心理状态,掌握有效的应试技巧,才能在考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相信自己,树立中考必胜的信心,克服怯场现象,以平常心对考试往往能考出自己的正常甚至超常水平。
第二,进入考场前5~10分钟时间阅读教材或备考材料,使自己提前进入学科状态,保证一开考就达到答题兴奋点。
第三,要懂得利用考前5分钟阅卷,通观全卷、审清题意,答题时先易后难、先熟后生,答题文字要简洁,观点要明确,层次要分明。
第四,客观性题目一般不要查书,如果题题查书,时间一定来不及。如确实需要查书,也要集中起来到最后一起查阅以节省时间。主观题需要查找时,要迅速将考题知识点回归到教材某册某单元某章某段落等。找到相关资料不要急于动手,更不能把相关资料大段大段抄录,要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述。
以下是本周班级工作总结:
本周大门口值日生十分积极,组长:王文轩,组员:林加奕、张文浩、宋向凯、肖玉林。提出重点表扬,所有组值日生都要想这个组学习!!!!!!
周三体育课焦晗、凌伟铭、刘宇辰、于海、朱冠臻、岳家军,帮忙打扫体育器材室。
生物课当堂所学的知识大部分同学都可以较好的掌握下来,希望其他所有学科的学习都要向生物这门学科学习。
本周的英语课表现得都挺好,希望下个周继续努力。
化学课老师又讲了一些新知识,希望同学们利用这个周末多做些习题,以巩固新学的知识,如发现不大明白的,可以在下个周请教老师。
本周周四的物理课同学们4~6个人一组合作完成了一个模拟照相机,充分体现了我们07级11班这个大集体的团结合作,希望这种精神可以好好发挥。(如值日、小组讨论等。)
语文课又接触了新的议论文,希望同学们可以充分利用周末多读一些书,以充实自己的论点、论据资料。(我们都不能做“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这一类人啊!!!)
历史和生物,明年都要会考,所以现在也都开始学习初三下册的新课了,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好好复习历史、生物,以便明年会考时可以轻松些。
历史、生物、物理、化学这几门学科上课时同学们不时会有些乱,下个周一定要注意。
在这里向本周所有值勤的同学们说一声:“你们辛苦啦!!!”这个周值勤的同学们确实都很辛苦,相信所有值勤的同学也都会因为能为班级做出一点贡献而感到自豪,谢谢所有值勤的同学。
天气逐渐转冷,一定要多添些衣服,以防感冒、甲流。下周一定要根据天气多增些衣服。可以适当的拉上自己的老爸老妈一起锻炼一下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一定不能再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倒下了!!
学校周围违规停车的家长又多了,相信这其中一定没有我们班同学家长的身影吧,在这里提醒一下,所有家长早晚都不能违规停车。
下周一不要忘带家长一封信及221元钱初三下册的《生物伴你学》。
班主任补充:
一、期中考试班级成绩整体不够理想。这与这段时间同学们的学习状态是密不可分的。很多同学渐生浮躁之心,表现出难以自制的兴奋和轻狂!玩乐和嬉戏的情形屡禁不止,不分课上课下。课间追逐打闹的身影总是集中在几位同学身上,自己却浑然不觉。适逢流感盛行,正和一些同学的心意,可以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了。这样,很多同学在考试中失去以往的优势,退步很多。众多的退步恰恰反衬出进步同学的优秀,最近一段时间一直作为我们学习榜样——于致滢,正是用她的“深深埋下头来”的沉稳状态一再征服我们的心。这种深深埋头、甘于寂寞、锲而不舍的心态是其他同学急需具备的心态。班上具有这样精神的同学还有:王忆宁、张瑞秋、汪鹏、葛戈、邹怡、孔茁等人。
二、班级本周可圈可点的人物、事件
本周最值得表扬的同学就是:王文轩、林加奕、张文浩等人的值日工作;崔俊秀以身作则、事无巨细、事必亲躬的工作态度;汪鹏、王志磊、张浩琛等人积极踊跃举手的勇气;王若洪为班会所付出的辛苦劳动;全班同学无私的提议把第一批仅有的十支疫苗让给没发烧和体质弱的同学;也许我的观察不够完善,但是每天发生的事情总有让人感动的成分。
初中《世界历史》是初中三年级的教学内容,因中考在即,应考的压力下使得初一、初二《中国历史》有声有色的课改到了初三《世界历史》时就已偃旗息鼓、冷冷清清,形成目前“初一初二轰轰烈烈搞课改,初三扎扎实实搞应试”的尴尬局面。其实,新课程改革与中考应试并不矛盾,新课改要克服重知识、轻能力的弊端,而目前的中考改革也已表现出突出能力的导向。因此,二者的方向是一致的,如能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将会对新课程改革的更深一步推进产生积极作用。
在对新课改理念的深入学习体会下,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特别是对新课改中初中《世界历史》的教学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根据新课改精神和中考方向,对教材进行大胆的调整和整合,但要保持世界历史发展的完整性、系统性。
新课程改革中的初中历史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缩编和简化,去掉了一部分初中学生不太好懂的繁难、晦涩的内容,增加了一些辅的直观的图文资料,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但因为《世界历史》是初三的课程,迫于中考的压力,必须提前结束新课、尽早进入复习,因此《世界历史》教材内容的调整,又必须向中考紧密靠拢。但大多数学校教师却又因此而急功近利———中考考的内容就学,中考不考的内容就干脆删掉,背离了新课改的科学的学习精神,也破坏了世界历史的完整性,是不可取的。
世界古代史部分是非中考内容,但如果跳过不学,容易造成学生对世界范围内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缺乏清晰、完整的认识,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不易理解,不利于世界近代史的学习;而且学生刚刚由中国历史转到世界历史,视野骤然开阔,既有些茫然也有些好奇,而带有很多神奇色彩的世界古代文明会成为吸引和引导他们进入世界历史学习的好工具,不应错过。因此,在学习时间紧张的情况下,我还是将世界古代史部分整理成了“大河流域的亚非文明”、“以海洋为中心的欧洲古代文明”和“中世纪的欧洲与亚洲”三个专题,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金字塔之谜”等问题提前布置搜集资料,利用暑假补课时三节大课(1.5小时)的时间与学生共同完成了学习,既使学生兴趣盎然的进入了比较理想的学习状态,初步有了世界、人类历史的意识,加深了对人类社会演变规律的了解和认识,更是通过对“亚非古代文明与欧洲古代文明对比”、“欧洲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等较深层次问题的初步讨论,使学生对“把黑暗的欧洲变成为世界近代文明中心”的资本主义产生浓厚兴趣,为世界近代史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
世界近现代史的调整幅度较小,尽量不破坏世界历史体系的完整性,以利于学生架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原则。
二、注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的核心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替学生“咀嚼”的做法,注重学生正确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真正使学生在其中学会学习,这也是让学生真正适应选拔性、能力型中考考试的根本解决办法。
1、增强课堂的开放性,鼓励和培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我的课堂上一直较多采用分组合作学习。建构主义是合作教学的理论基础,它认为:学习是以个人的经验为基础,是学生对自身经验世界的组织,但由于学生经验的局限性,需要合作学习分享他人经验。由最初的不太重要的、难度不大的内容放开,到后来几乎节节内容都能合作讨论完成;由老师布置具体的问题引导学习,到“自己阅读,初步感悟”一“讨论,明确知识要点”,“应对老师必答、抢答式问题,明确重点”———“学生提问,老师或学生作答,化解难点”,几乎形成“自动化”学习程序。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积极性也非常高。即使不提前布置,很多同学都能提前预习,并查找课外资料以作补充。比如,在学习《近代的科学和文化(一)———自然科学革命》一课内容前,我只是布置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学科领域的内容(数学、物理、化学、生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抽签决定)介绍,形式不限。没想到同学们准备的非常认真、充分,不仅从广度上概括了教材中内容,又用翔实的补充资料作了深度上的拓展———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影响,居里夫人成功的启示等,有一个小组竟然用小品的形式形象的反映了生物进化论前后人们思想认识的不同和微生物学创立前后战场上救助伤员措施的变化,整节课的效果远远超出我的预料。
其实,开放的课堂经常会让老师感受到惊喜、惊讶,有时甚至是被学生难住的尴尬,但一想到自己既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又是与学生一起的学习者,也就释然。当然,课前备课、课下学习的力度不知不觉间加大了,也让我感受到了与学生一起成长的快乐。
2、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
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在过程中逐渐学会分析历史资料和按历史发展规律学习的方法外,还从另外几方面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
(1)让学生尝试自己建构历史知识体系。
按照建构主义理论,知识由个体主动建构,而非消极接受。当然,前提是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及知识间的联系,这除了要求平时教学中注意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外,也需要经常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多种的知识结构形式,如表明因果等逻辑关系的“箭头式”:表现包含关系的“括号式”、“树突式”,表明对比关系的“图表式”等等。开始放开时,我也有些担心,害怕学生做不了反而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放手让学生去做了之后,我发现担心有点多余: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得有模有样,都能在最初模仿老师的方式上加一点自己的理解、创新,逐渐的有些同学的知识结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如类似于电脑程序式的、框架式的等等,而且考试成绩也证明了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非常好的。另外,这种方式也会暴露学生知识理解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对每个同学都十分重要。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逐步感受到了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尝到了甜头,便由开始时的被动的完成作业变成了自己的习惯性学习,只要布置学生自主学习或复习,很多学生便自觉地在笔记本上写、画起来。
(2)注重测试的反馈,培养学生学结、反思的习惯。
自我调控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策略,主要是指学习上的自我反省和调整,是能够达成自主、自助学习很重要的一方面。
我在课堂开放、注重知识总结的基础上,也注重单元测试的检查和反馈,适当弥补教学中学生能力增强但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不足。测试反馈中,不仅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迁移能力的分析,更要求学生通过老师分析结合自己实际进行自我反思,写出简短的试卷分析和下一步的措施和目标,使学生大多能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问题所在,也能制定合理的措施和计划。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就及时提醒学生与自己的反思和计划对照,督促学生进一步的反思和调控。学生和家长都反映效果良好,有些学生还由此学会了做整体的学结和计划,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3)教给学生一些知识记忆的规律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我经常在教学中结合实际的例子,为学生介绍记忆和遗忘的规律及一些记忆技巧,如笔记生成技术、联想、谐音的方法等。我结合自己的经验给学生介绍的“口袋小笔记”的方法(将一些知识要点摘录于小纸片或小本子,放在口袋中,随时可看上几眼),方便实用,被学生们竞相效仿。
三、世界历史教学中,尤其注意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
1、历史发展的纵向联系。同中国历史一样,世界历史的发展也有其清晰的线索、脉络,明确了历史事件的时序性和因果等关系,也就准确牵起了世界历史纵向的发展脉络。
2、不同地域的横向联系。尽管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有共性的,但各国、各地历史还是都有自己不同的地域特点、民族特点。经常进行历史知识的横向对比联系,有利于理解世界历史发展的丰富多样性,也有利于强化对发展共性的认识。
3、与现实的联系。增强现实性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方面,是培养创新、实践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中考改革的方向之一,如2003年中考历史题中就有举出身边的例子说明科技革命影响的题目。在世界历史学习中,我尤其注重引发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因为世界近现代史对当今世界的经济发展、政治格局、国际关系等人们关心、熟悉的现实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也常有这类“现实中的历史问题”。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可以在世界历史学习中找到答案;对世界历史的学习,又能加深对现实世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