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学院教科办

高校学院教科办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8 15:28: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学院教科办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校学院教科办

篇(1)

1、西北民族大学地理位置:甘肃兰州。

2、西北民族大学(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简称“西北民大”,位于甘肃兰州,是直属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是后创建的第一所民族高等院校。为少数民族骨干计划、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创业教育联盟理事单位。

3、学校肇始于1949年9月中国第一野战军在兰州开办的藏民问题研究班和藏民学校。1950年1月,改建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兰州分校第三部。1950年8月,正式成立西北民族学院。2003年4月,西北民族学院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

4、截至2020年3月,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6亿元、固定资产总额约38亿元;设有23个教学单位,开设73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教职工1900余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江苏·南京)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在校学生人数与日俱增,财政拨款与事业性收入逐年增加。为了提高高等院校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水平,各级政府及高等院校加大了经费投入。本文调研了具有代表性的十余所高校的采购管理的机构设置及制度建设状况,针对高等院校采购管理的特征,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等院校;采购管理;机构设置

一、采购管理机构设置

目前高校负责采购的机构名称尚未统一,不同高校对采购部门的称谓也各不相同,如南京师范大学的资产管理处、苏州大学的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武汉大学的采购与招投标管理中心、南京大学挂靠在财务处的招标办公室、中山大学挂靠在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的招投标管理中心等。

按照组织形式可以分为集中模式、分散模式、兼管模式三大类。集中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高校成立了专门的机构,通常称为“招投标管理中心”或“招投标办公室”,是一个独立建立的部门,有运营开支,并且还兼有管理和服务职能,所有学校的采购工作统一由该部门负责,统一操作,如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已采取此模式。这种模式更有利于管理,具备专职人员和专门场所,对采购工作的管理也更规范。但是,由于权力过度集中,容易滋生腐败,不利于加强监管。分散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高校,既没有专门的招投标机构,也不是某一职能部门集中负责,而是根据业务要求,不同的采购项目,由不同的职能部门负责:基建处负责重大建设和维修工程,后勤处负责后勤物资如药品、食堂用具的采购及零星修缮工程,实验室负责专业仪器设备采购,图书馆负责图书采购,教务处负责教材和教科研设备采购。南京林业大学采取该模式。这种模式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但采购机构过于零散,不利于监管,给监督招投标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兼管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高校没有专门从事采购工作的机构,且没有配备招投标管理的专业人才,采购管理由某个职能部门集中负责,采购管理只是其工作的一部分。如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均采取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既能宏观控制,又能微观操作,一事一议,职责分明,监管到位,缺点是人员配备必须加强,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二、采购管理制度建设

高等院校在招投标过程中,以招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为基本法律依据,在具体工作中,突出政府采购法的行政管理性质,并注重招投标法的招投标具体流程。一些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适合本校的各项采购和招投标规章制度,这对我国高校的基建和采购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

笔者调阅了上述几家高校的校内采购和招投标规章制度并进行比较后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所有高校的规章制度建设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为依据;其次,所有高校都有自己的招投标管理制度,并在制度中明确表明采用不同方式进行采购的限额标准,如江苏某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校内招标采购工作程序》;第三,部分高校将招投标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形成了关于服务类项目、工程类项目、仪器设备类项目、教材图书、进口设备等的招投标管理制度,如西安交通大学的《小型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物业(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苏州大学的《教材与文献资源采购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购置进口免税科教用品若干规定》;第四,少数高校制定了评标专家管理制度,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招标和验收专家组产生办法(试行)》、苏州大学的《采购评审专家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未见高校有关于信息化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高校的采购管理必须与时俱进,并进行相应的改革和完善。如果高校不改良或变革原有的管理制度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会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校与社会脱节,采购管理工作无法顺利进行。尤其是在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的当下,社会已经进入电子信息时代。学校是否可以考虑在招标投标中整合信息化系统,尽量减少经济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三、采购管理的特征

(1)经费来源复杂,归口管理部门多。总的来说,高校的经费来源多样,并呈现出交织复杂的态势。按经费来源分类,高校资金可以分为政府拨款、市场筹措和学术项目。按经费性质分类,高校资金可分为财政性资金和非财政性资金。按经费类型分类,高校资金可分为专项经费、教育经费和科研经费。

(2)经费使用时效性强,计划性差。按照国家规定,财政拨款按年划拨,专项经费也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到期没有用完的经费,需要收回,并影响到下一周期的拨款额。除此之外,某些经费的数额和到位时间也很难事前了解,因此,一旦经费到位,使用部门为了不至于第二年经费清零,就要求采购部门尽快安排实施,以便早日投入使用,导致无法按时进行采购计划的编报,采购计划性较差。

(3)设备专业性高,所需数量少。高等院校的专业和学科门类众多,导致所需教科研仪器设备的品种多样,差异性较大。由于用于教科研的仪器设备仅用于有限的专业和学科领域,属于专用设备,性能指标专业性高,不同于一般通用设备的采购工作。然而,高校对于单一种类的设备需求量不大,有时一个实验室或一个学院,甚至整所学校仅购置某一种一台设备。

(4)涉及部门多、时间紧、任务重。高等院校的采购项目往往涉及校内的多个部门,如使用部门、职能部门、财务处、采购处、校领导等,甚至有的项目还需要到教育厅或财政厅备案,这就要求采购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做好各单位、各部门的协调工作,但是时间往往紧迫,给采购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例如江苏某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014年8月份需要采购一批钢琴,因数额较大委托江苏省设备成套有限公司作为招标承接本项目的招标工作,学前学院为使用部门、教务处为职能部门、艺术学院为技术控制部门,作为资产办的工作人员,需要同时与招标及校内多个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四、采购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

(1)采购手续繁琐,周期长,效率低。从项目申报至验收付款,需要经历项目申请单、招标公告、招标文件、中标通知书、合同、验收单、发票的填写,校领导需要对项目申请单、合同、验收单、发票进行审批,采购部门需要对项目申请单、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合同、验收单进行存档。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分析,发现时间主要浪费在部门间信息的传递、对文件的审批、反复的检查等非增值活动中;而在增值活动中,大部分活动都是串联进行的,耽误了大量时间。引入BPR核心思想和信息化系统可有效简化流程、缩短采购时间。通过信息化系统来完成整个采购周期,不仅能规范采购步骤,而且更有效率、更便捷。

(2)专业设备技术指标具有倾向性。在前期的调研中,一些仪器设备供应商会借机和项目申请部门进行串谋,致使学校在招标采购文件中公布的技术参数倾向于某种品牌,甚至出现仅有一家能满足要求的情况。这种倾向性或排他性的技术要求显然有违公平公正原则,容易滋生腐败行为。招标办作为采购部门,不可能去了解每一种专业设备的技术参数,此时可运用两阶段招标法来确定具体参数。第一阶段,投标人按照招标公告或者投标邀请书的要求提交不带报价的技术建议,招标人根据投标人提交的技术建议确定技术标准和要求,编制招标文件。在这一阶段,招标人与投标人可以就技术方案进行充分沟通、反复商讨以及随时要求增加补充有关资料。第二阶段,招标人向在第一阶段提交技术建议的投标人提供招标文件,投标人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提交包括最终技术方案和投标报价的投标文件。

(3)后续服务工作不到位。高等院校的采购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仅包括设备的采购,还包括合同的签订、设备的安装、调试和培训、付款等环节。长久以来,高校对设备、工程和服务都是重采购、轻管理。

(4)付款流程不完善。所有项目款项,均由使用部门提出付款申请,财务处按合同办理。对于一般的设备采购,这样的机制不会出现问题。然而,高等院校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是需要送审后才能确定最终金额,且该金额与合同约定出入较大。但是审计部门与财务处并没有共享信息,导致出现多付款的现象。在高等院校引入信息化系统,将审计系统、采购系统、合同管理系统、财务系统进行对接,可以有效防范类似事件的发生。

高等院校采购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机构设置不合理,部门之间的职责范围不清,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二是制度建设不完善,管理工作中每个环节的衔接没有充分考虑;三是没有引入信息化系统,导致信息传递不通畅,信息共享不及时。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高等院校的采购管理流程进行重组,界定各部门职责及完成工作的时间与质量,简化审批手续,引入信息系统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

参考文献

1.盛志佳.对高校设备采购管理的思考——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 (1).

2.尹勇,高校招投标机构的设置原理及法律依据.高等建筑教育,2009(1).

篇(3)

基于对传统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反思,我们针对柳北区教师实际情况,拟定了为期三年,以导师制为基础,学、研、行结合的综合培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详细的培训方案,由项目办专人负责组织导师按计划实施培训活动。该方案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系统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周期性与长期性相结合,在培训管理机制、培训观念、内容、方式、评价等方面推陈出新,更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提升。

回顾自2004年实施工程以来所取得的成绩,深感该工程扎实而讲究实效的独特培训模式对区域化教师培训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管理机制的创新

科学的管理是培训成功实施的前提条件。广西师大教科院和柳北区教育局紧密配合,双方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对培训的全过程进行监控。柳北区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首的局领导小组――教研室――学员所在校――学员四级管理机制。柳北区教育局自始至终都对工程的实施给予大力支持和密切协作,为学员的培训提供时间和经费保障,加强对学员的日常管理,协调教科院与学员任职学校的关系,对名师工程的实施提出良好建议。作为名师工程项目的支撑单位,广西师大教科院成立由院长挂帅的“工程”领导小组,下设项目办――学科组――导师――学员四级项目活动运行机制,确保“工程”实施层层落实。在活动组织方面,由项目办公室制订三年活动计划,学科组据此制订学科组三年活动计划,导师根据组计划制订学员三年培养方案,最后由学员根据上述计划内容制订三年个人发展计划,保证“名师工程”有计划、有步骤地顺利进行。在制度方面,我们制订了学员管理办法、导师工作制度、学员评估方案、档案资料管理制等相应的规章制度,并组织了由11位教授、9名博士领衔的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队伍,为名师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根本保障。

二、培训内容的创新

培训内容创新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培训质量的高低与培训成效的优劣。因此,在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注意贴近中小学课程实际,满足教师实际需要,力求全面与特色相结合,基础与发展相结合,体现时代气息,追求培训实效。

整个培训内容分六部分进行:一是教育教学通识理论;二是学科专业知识;三是课堂教学指导;四是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五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六是人文素养教育。

教育教学理论部分旨在将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中小学发展动态和最新教育教学成果介绍给学员,重在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学科专业知识则突出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科动态,重在夯实基础;课堂教学指导的目的是通过“借班上课”、“跨校上课”、研讨课、公开课等形式,开展听、评课活动,以练促教、以比赛促推广,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提高学员教学能力;教育研究方法部分则试图引领学员站在教育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研究,做一名研究型、学者型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旨在提高课程整合能力;而人文素养教育主要以沙龙、小组座谈形式讨论师德师风问题,教育学员以做“德教双星”名师自律。

在六大板块的分配比例上,以必要的教育教学通识理论为基础,以夯实学科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科研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为精神旨归,各板块内容按年度计划各有侧重。

三、培训方式的创新

在培训方式上,主要采用集中通识培训、学科培训、导师――学员交互式个性培训、跨区域交流培训等方式进行。

1.集中强化的通识培训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名师工程的实施,恰逢全国新课程改革展开之际。为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围绕新课改主旋律,我们分别为学员开设以教改为中心的内容丰富的专题报告和专题讲座,内容涉及教学、科研、师德、学校管理等诸多方面,力争使培训内容丰富、新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2.分散的交流式的学科培训

我们的活动重点是学科培训。在对教师进行学科培训时,我们采用了不同的培训模式:

一是“互动性”培训模式。具体做法是由大学学科专家、优秀教研员和中小学特级教师组织学科讲座活动,传递学科前沿信息或讲述教学实践经验,将学科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提升学员专业水平。同时,学员将自己对新课改的理解、困惑、问题提出来,学科专家或导师针对具体情况答疑解惑,提出预设性“策略”与“建议”,帮助学员排忧解难。

二是“实战性”培训模式。即由导师深入课堂听课,结合学员的教学组织研讨。在实战性培训中,各学科组还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由同一学员执教不同教案或由不同学员执教同一教案,在比较中寻求最佳教学组合,进一步检验预设性“策略”与“建议”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通过比较,学员对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中预设与动态生成等问题有了真切的认识。

三是观摩式培训。观摩式培训的方式主要有:同一导师指导的学员相互观摩、学科间不同导师学员相互观摩、本市同行跨学区观摩、跨地市同行观摩。通过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教学观摩,学员们看到各自的差距,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3.导师―学员交互式个性培训

这种培训方式是由导师根据学员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根据导师工作制度的规定,除集体活动外,每位导师每年至少有3次以上深入学员所在校进行教学指导和组织其他教育理论学习。导师下去指导前必须将活动内容事先通知教研室的学科教研员,与他们一道前往学校开展指导活动,发现和帮助学员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协助学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4.搭建网络平台,交流培训信息

项目办设立了培训公共邮箱、学员通讯录,通过网络及时将各种培训信息、通知等消息发送到学员邮箱,同时将学员信息反馈给导师,促进项目办――学员、导师,导师――学员的双向交流。此外,我们充分利用“广西教师教育网站”这个平台,使学员利用教师教育网搜索最新教育资讯,分享网上资源。

5.跨区域交流培训

柳北区各学科组在导师的带领下,先后组织学员到桂林市桂岭小学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活动;在育才小学听取“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色”的讲座;到桂林市德智外国语学校、逸仙中学两所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到广西师大文学院旁听2005届课程与教学教育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到广西师范大学物电学院听取关于课程资源和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的报告,参观科学探究馆。

跨区域交流活动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促使学员开始从多元化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

四、评价体系的创新

评价是推动教师培训的一个重要动力。名师工程启动伊始,我们就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双向评估体系。我们针对受训学员的培训效果评估,制定了《名师工程学员学习章程》要求学员认真参加每次集中培训和学科组活动,做到“三有”:有听课记录、有听课心得、有参与对话交流的行动;教学上要求学员坚持写教学后记,每学期上一节研讨课或承担讲学任务一次;科研方面要求学员至少参加一项课题研究,并发表相关论文。项目办每年发放成果统计表,统计学员各种奖项。出台《柳北区名师工程中期评估方案》,对全体学员进行评估,实施淘汰与升级管理,保证培训队伍良性循环。

针对导师,广西师大教科院项目办制定了《名师工程导师职责》《名师工程活动调查表》等,要求导师做到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实效。

针对管理机构,广西师大教科院项目办每学期末发放调查表,从导师、学员和教育局获取活动反馈信息,征询对培训管理机构的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改进服务工作。

以上评价措施覆盖面广,针对性强,达到了以评促学,以评促训,共同提高的良好效果。

经过三年的悉心培养,学员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据统计,目前已有37 名学员参加编写各类教材81部(参编省级以上教材46部);在各级刊物193篇,其中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150 篇;承担校级以上公开课398节(16节获全国赛课奖,68节获省级赛课奖),讲座201场;申报参加市级以上课题研究共145项,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27项,自治区级课题研究59项;到三江、融水、平果等地担任支教公开课164节,讲座86场;获各种荣誉奖励226项。

篇(4)

摘 要: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经历了从西方高校的并存到欧洲中世纪单一的教学、再到德国洪堡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演进。科研与教学是“源”与“流”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关键词:教学;科研;发展;关系

一、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历史演进

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博学院”,这时的高等教育机构尚未体制化,是萌芽状态的大学。大学既是教学的场所,也是科学研究之地,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的研究是合二为一的。教师把自己的研究心得讲给学生听,就是教学;师生共同讨论,交替进行提问与答辩,实已具有研究性质。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一般认为产生于欧洲的中世纪,这时大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高等学校只是单一的向学生传授知识。1853年,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指出: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大学的主要目的是教授一般的基础知识,只具备育人功能,而科研最好是在大学以外进行。总之18世纪以前,大学教授是很少参与科学研究,仍是以教学为重心,科研纯粹是个人活动,科研的目的在于为教学服务。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科学研究逐渐进入高校。科研职能主要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洪堡根据哲学家费希特倡导的办大学的两条理念即“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开办了拥有“现代大学之母”的柏林大学。此时的大学有独立的自,如有教学、科研自由;参与研究与教学的自由;为学习目的而迁移的自由。大学的主要任务不仅是传授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科研使学生在智力上得到锻炼和提高。柏林大学第一次实现了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朔造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现代大学的新型模式。

20世纪初威斯康星思想的形成,高等学校又多了一个新的职能――社会服务,此后,大学不仅要教授书本上文化知识,传授基本技能技能,而且这些都要和社会生产联系起来,同时,社会也增强了对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关注与支持。

二、教学与科研的辩证关系

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是紧密相连,相得益彰的。科学研究的成果,概括形成各专业的教学内容,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发展提高。

1.教学是高校科研工作的基础条件和根源

从教学方面来看,第一,教学有助于思路清晰,使科学文化知识系统化。教师在准备教学的过程,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分析、研究的过程。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用准确的、清晰的、系统的语言来向学生陈述知识内容。当教师要把一项新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并把它编成教科书或者是向学生阐述某个原理或分析复杂事例时,教师的思路可以在阐述中得到整理和澄清,知识也得以系统化,从而为科学研究奠下扎实的基础。

第二,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存在“教学相长”的关系。大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信息方面常常走在教师的前面,并且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时常会提出一些独特性的见解和疑问,或者是自己未曾深入思考研究甚至是不了解的问题时,能触发教师的灵感,成为教师进行科研的一种资源,从而促进教师去思考或者组织力量不断研究和探索,为科研提供新的生长点。

第三,教学是高校科研的基础和动力之一,还体现在许多的教学实践环节中,如教师要指导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指导学生撰写论文,本身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在某些领域有一定的观点或成果,教师应掌握这门学科的最新发展趋势,因此,高校的教学为科研提供了动力。

从课程体系方面来看,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整合是当代大学教学改革的趋势,主要体现在强调课程的前沿性、综合性、系统性以及可操作性。在课程安排上,提高了公共课和专业课平台,注意人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产生新型的学科分支和交叉学科。这些学科的建立,使得科研有了新的生长点。

2.科研是提升办学水准和教学质量的途径

高校科研不仅是大学的一种职能,而且是学科发展的基础,并对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科研有助于改善办学条件。虽然我国政府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口号,并拿出巨额经费兴办学校,但是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经费有限,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办学经费仍然很紧张。通过科研活动获得经费,有利于改善教学物质条件,用于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部分难题。

其次,科研有助于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性科学研究,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过时的理论观点定被新的研究成果所代替。因此在教学中,教学内容和教师的知识结构将经常更新,以跟上时代的步伐,而科研是快速而有效地获取最新的学科前沿知识的最佳途径,教师通过科研,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教学内容,掌握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能在教学中站在新的高度有预见性的驾驭和掌握专业知识体系。有了科研之源,教师在教学时才会感觉取之不竭,用之有余,得心应手,课堂会更生动、内容会更丰富,会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教学质量。

2013年河南省软科学计划研究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 钱伟长.论教学与科研关系[J].群言,2003,10

[2] 李.高等教育中教学和科研的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5

[3] 赵云云.现阶段高校教学与科研之关系[J].学校管理与改革,2009,11

[4] 董友.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现状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3

篇(5)

一、抓好全区参训教师的教学及教学组织工作

(一)、非学历教育

1.启动《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公共必修课培训

20**年根据市区教委关于启动公共必修课意见,我区组织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由我校教育理论组教师承担面授、组织辅导工作。扎实、有效地做好《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通过讲授、发放材料、录制软盘等形式,完成全区7218人的培训任务。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和师德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2.继续教育面授专题培训

为了提高中小学各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我们组织全区4209人参加学科面授专题培训。 培训学科小学有语文、数学、科学教育、美术、体育;中学有数学、历史、地理、美术、体育、政治等,通过请专家、教授、特级教师、名师讲学,使教师对学科前沿知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3.信息技术应用培训

全区中小学教师共有800人报名参加培训, 通过学习,参训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较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制作教学课件等。

4.新课程改革培训

高中政治教师新课程培训班。共40人参加培训。培训目标:帮助高中政治教师深入理解高中政治课新课程标准,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结构和内容,从而提高了高中教师实施新课标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为实施新课标、新教材做好师资准备工作。

中学政治骨干教师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研修班。聘请首都师范大学胡玉顺教授到我区担任本班指导教师。培训目标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转换的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研究研修班 。聘请区级教研员和教改实验区有经验的教师承担培训任务,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带领学员到基层中学开展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

区级骨干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修班。共120名骨干教师参加,学习时间为80学时。通过对网络技术的学习,参训教师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制作课件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5.继续教育专管员、信息员培训

共1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全区幼儿园、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各单位信息员、专管员经过培训,加强了继续教育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6.区级骨干教师培训

本学年主要对区校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培训:共502人参加培训。 对骨干教师进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骨干教师师德水平。并组织骨干教师结合工作实践又撰写了师德案例,区继教办已经对骨干教师上交的师德案例进行筛选,并组织专人将优秀案例编辑成册,拟出版《骨干教师师德论文集》。

7、新教师培训。为了提高新教师的培训质量,本学期修改了“十五”初期制定的新教师培训计划,更突出实效性、针对性。注重了对新教师的师德、教育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261名新教师参加李培训。

8、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参加“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由北京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培训项目,自20**年7月开始到今年年底,开展了集中培训、跟踪指导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培训活动。本次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培训效果显著,深受学校领导和学员的欢迎。

我区共有252名学员参加了“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项目的培训,包括:组织骨干教师利用暑期时间到教育学院参加集中培训;教育学院教授来我区送教上门,全区150名小学英教师接受教育学院的教授、专家传授知识;教育学院理科部李晶教授等来到了漷县中学,听取了校长的有关汇报,针对学校年青老师多、教师队伍富有活力并有一定的教科研基础这一有利条件,跟踪指导活动结合学校发展,以教师反思为切入点,安排了3次讲座。 并确定漷县中学为“绿色耕耘行动计划”课题研究试验基地。 教育学院组织实施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教育科研论文、调研报告、教学课件、个人成长案例、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等一系活动对推动我区新课程改革、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教学和教科研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特别师在组织小学英语全员培训项目上大大强化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参训学员一致感到此次培训收获很大,这是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在培训结束后,教育学院组织了以区县为单位开展得教学技能展示活动。我区代表队经过积极准备、认真训练,荣获教育学院组织的“20**年京郊小学英语技能展示”活动的“教学设计奖”,获得奖杯和奖状。

(二)学历教育

为提高我区教师学历层次,拓展学科专业知识,20**年在我开办学历教育班16个,共有学员1276人。20**年新招学历教育班四个,包括中文、教育学、英语本科班,小学艺术教育大专班,共计232人,录取率在75%。 研究生课程班:上半年已经结业5个班,共200人。20**年6月份新招生193人 ,目前已进入培训阶段。

在学历教育方面,从总的趋势看,参加培训的人员是在逐年减少,重点已转入非学历教育,但是学历教育的各项工作没有放松,特别是紧紧抓住考前辅导工作,提高新生录取率。20**年的专、本科考前辅导的应该说录取率在70%左右。由我校教师承担的语文、政治、英语辅导的科目,开始成绩是较高的,对提高录取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四)校本培训

1.开展《教育热点问题研究》校本培训教材的培训

《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是我区“十五”继续教育自编教材,教材内容主要是突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宣传,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提供帮助。此教材成为了全区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理解和领悟的重要参考资料。各学校都组织教师进行了认真的自学,并完成了每人3000字以上的学习体会,全区7218人参加培训。目前,教师通过学习撰写的心得体会等材料已陆续上交区继教办,由继教办组织教师进行成绩评定,并选出优秀文章给予荣誉奖励。

2、抓好中小学校本培训工作。今年6月份区教委人事科、区继续教育办公室对全区部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调研。通过听校长汇报,召开教师座谈会,查阅档案材料,交换意见等形式,较全面地掌握了各单位校本培训情况。通过校本培训调研,我们感到:校本培训是“十五”继续教育的重要培训形式。校本培训是受到各级领导重视,受到校长、教师欢迎的一种培训形式,应当广泛推行这种培训形式。但是,校本培训开展不均衡。表现在领导重视程度、教师的认识程度不均衡;学校硬件设施的利用率不均衡;师资队伍不均衡等影响了部分学校较好地开展校本培训。区教委人事科、继教办将调研情况上报教委后,教委认为有必要开展评选校本培训示范校活动,带动全区校本培训活动的广泛深入开展。在区教委的领导下,我们将调研与查看基层学校上报材料相结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确定了13所中小学为校本培训示范校,确定1所园本培训示范园,通过帮教、帮训、手拉手等形式,发挥优质校的教师、管理人员、设备的辐射作用,带动一批薄弱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我区学校办学整体水平,推动全区普教工作走上新台阶。

二、抓好学校校内的教学工作

(一)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培训

根据北京市教委《关于加强“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和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关于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结合师资培训工作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十五”期间我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及20**年校本培训内容的计划和具体安排。

今年10月学校召开教代会通过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论文评审条件》《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优秀班主任评选条件》。与会代表充分认识了学校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提高学校教师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发挥教师学习的主体作用,促进自身个性发展,有利于学校学习性组织的建设。并深深的感到开展校本培训是全面提高我校干部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培训质量的重要条件。并决定于11月开始培训。本年度的培训重点:

(1)组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教材,采取自学和辅导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理解教材内容,并结合本职工作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通过学习,教师深刻认识到,培训者必须不断提高素质,才能真正树立为基层服务的意识,才能为基层做好服务工作,才能保证培训质量。

(2)、加强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培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学习性社会的需要,提高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组织40岁以下教师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authorware5.0培训50学时。并将考核与竞赛结合起来,激发教师学习积极性。

(3)、强化教师教科研意识,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开展专题论坛活动,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结合教师专业化和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培训科研型的教师队伍,以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4)校本培训管理

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建立校本培训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主管教学校长、主管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副校级干部任副组长,由师资培训科研办公室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学校为每位参训教师建立档案(一人一档),记入继续教育学分。并与评优、评先、晋职等挂钩。

(二)、培训者培训。

为把我校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学校组织起草了《通州区第一教师进修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意见》,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师德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继续教育科研课题论坛活动。教师积极性较高,学习兴趣较浓,效果明显。同时组织教师参与市区组织的各项培训。

1、北京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的各学科培训者培训:

2、计算机教师参加因特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

3、推荐教师参加英语全国骨干教师、普通话新大纲、初中政治和语文骨干教师培训;

4、组织小学教师参加北京市小学数学、语文学科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等。

5、推荐和组织政治、地理、英语、化学、物理教师参加北京教育学院组织的“绿色耕耘行动计划”的培训,我校教师普遍反映受益匪浅,对提高培训者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培训,拓展了培训者的学科知识面,在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方面也有较大提高,为更好的开展我区教师培训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三)教育科学研究

1、根据《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必修课” 的教学反馈、优秀案例评选、学分反馈等项培训工作,组织编写了 区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选编》。

2、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热点问题研究”一书学习体会的评定学分工作,并将优秀论文编辑成册。

3、强化研究意识,开展研修活动。学科教师围绕“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探究”的主题,结合教学实际开展专题研究。本学年末,根据研究情况教师、教学管理人员撰写论文,学校组织论文评审,评选论文等级,学校给予奖励,并召开学年度继续教育教学、管理论坛会,组织编写“十五”继续教育论文集。

4、开展继续教育论坛活动。本学期论坛的主题是:“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管理服务观念、手段、方法的探究”。在全校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中广泛开展“以师资培训为中心”,更新教育观念、管理服务观念的研讨活动,学期末共征集教育教学及教育教学管理论文25篇,评出一、二等奖,中奖率占50%。为创造一个优质教学、优质管理、优质服务的进校形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坚持校内外调研制度。教师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听课、评课、教学研究、专题研讨等活动,其中本学期教师听课共计380节,人均达到了20 节。把继续教育的教研、教学活动着眼点放在适应教师新课程需要、为基层教学服务上,深受基层中小学的欢迎。

6、发挥教学指导组作用。本学期教学指导组的任务:

组织新教师学科专业培训的开课汇报。共有13位教师讲述了本人授课的教学设计思路,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并就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会的教师深深感到:这种开课汇报形式好,教师间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本校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各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开展教学观摩课、研究课、公开课活动;

组织继续教育论坛,制定教学论文评审条件,开展论文评审活动,为我校建成学习型、研究型组织出谋划策。

三、本学期教学效果

1、培训。

(1)本学期圆满的完成了学历教育、研究生课程班和继续教育的各项培训工作,得到基层学校、教师和联合办学单位的一致好评,培训效果好。

(2)组织了全区中、小、幼、职、成教师继续教育总结表彰会,认定通州区中、小、幼、职、成学校校本培训示范校12所,表彰先进个人32名。此项活动对下一阶段我区继续教育工作深入开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获奖。

(1)继续教育办公室和我校英语教师(张淑清)组织指导了我区部分小学英语教师参加“北京市远郊区县小学英语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并获得“最佳教学设计奖”,捧得奖杯和奖状。

(2)学历教育获得“北京市师范大学20**年函授教育先进单位”奖励。

(3)普通话水平测试获得“北京市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3、教育教学研究成果。

(1)继续教育办公室组织部分我校教师参加编写的《骨干教师师德案例集》一书初稿审阅、编辑工作已经完成,待出版发行。

(2)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组织了“现代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和继续教育论文评奖活动,获得一、二等奖教师的比例占参评教师总数的50%。

(3)参与北京市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课题研究,我校承担的子课题《校本培训制度与管理研究》已取得中期成果——编辑出版了《校本培训管理制度汇编》初稿,发至全市教师进修院、校。

4、教师个人获奖、登载论文、参与教科研课题研究等

(1)刘志田撰写的《信息技术课的实践创新与课堂实践》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一等奖。

(2)王金华撰写的《激发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研究》获得通州区教育学会“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征文二等奖。

(3)明纪英撰写的《应用讨论法引导新教师进行讨论式教学》一文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指定刊物“信息技术教育” 第六期登载;并指导我区两位新教师孙雪涛、赵云撰写了 《心路》《我的教学生活》论文, 在“信息技术教育” 第九期登载。

(4)张振松撰写的《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抓好小学英语教师培训工作》发表在《北京市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刊物上。

(5)政治学科郭淑琴、王金华参与了北京市高中教师《生活价值观》课题研究,成为该课题组成员。

(6)王学一被北京教育学院聘请为北京市“义务教育新课程教学资源库”项目专家。

(7)崔静平获得通州区教育系统名师称号。

五、20**年师训工作特点

1、层次多,任务重。20**年是“十五”继续教育的关键的一年,凡是“十五”期间开展的各项培训今年全部启动,包括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三门必修课培训、各学科骨干教师的培训、小学、初中、高中的新课程培训、信息技术培训、校本培训等。同时参加培训的人员多,全区7000多人都要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培训任务相当繁重。

2、培训的时间长。20**年暑假培训自7月10日至8月22日,每天都有教师在进行培训,时间达到了43天。平时的双休日也安排了培训,时间超过了“八五”、“九五”以来的任何时间的培训。

3、培训的机构多。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后,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受到了高度重视,与师资培训有关的大学、学院、教研部门等纷纷参与教师的培训,我区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教师培训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等高校联合办学,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提高我区教师的水平。

4、培训的要求高。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和教师本人的需求,对“十五”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过去教师一人在课堂上讲授逐步扩展到学员上讲台,师生互动,开展教学实践,带着问题进行培训等,突出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今年我区针对教师的需求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班。有高研班、研修班、新课程培训班、骨干班、专业课专题培训班、学历班、研究生课程班等。聘请了大学教授、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登上继续教育讲台指导我区教师的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培训难度大。一是时间已过半任务却没有过半,逼人紧;二是教师培训大楼建设期间,需要的教学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硬件条件差;在此基础上要完成培训任务,难度较大。但是,在区教委和各基层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我校干部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年的培训任务完成了,这使各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再此表示深深地感谢。

篇(6)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摘要:近年来,海外探索性学习成为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界定海外探索性学习的定义与意义,阐述海外探索性学习的培养模式、选拔程序、内容设计与经费保障,解析海外探索性学习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我国高校推进国际化办学、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海外探索性学习;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11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24—02

收稿日期:2014—12—21

作者简介:张凌(1984— ),女,浙江湖州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组织人事科,科员,硕士,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高校应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培养一批通晓国际组织规则且综合素质突出的国际组织人才,对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多元化的学生培养体系与高质量的海外探索性学习项目,成为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推动教育国际化的新途径。在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的引领下,教育学院以“强化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积极拓宽国际合作领域与内容,努力促进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

一、海外探索性学习的定义

海外学习指为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求,在籍学生赴境外进行考察、学习或实习一段时间,以获得不同于本国文化的教育机会的行为。探索性学习重在吸引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海外学习项目,加快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问题分析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创设条件。

二、海外探索性学习的意义

美国教育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在变化纷呈的世界中培养美国公民》一文,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机构10条国际化原则。美国国际教育学院院长Allan Goldman认为,海外学习应该是每一位美国学生接受教育的一部分,美国高等院校应该进一步增加学生海外学习的机会。由此可见,海外学习已被视为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型创新人才的新途径。

海外探索性学习对于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国体民情、文化历史,熟知该地域的治学理念、办学模式,保持开放的视野与心态,养成良好的人格均有重要意义,我国已将其作为“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具体而言,首先,海外探索性学习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文化交流,良好地展现国家形象与公民素养,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其次,海外探索性学习的实施能够促进学校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各环节得到有效提高,激发学校的创新能力与改革动力;再次,海外探索性学习能使学生在接触不同文化背景、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增加文化与专业认同度,提高竞争力。

三、海外探索性学习的项目机制

(一)海外探索性学习的培养模式

从培养模式看,学院通过开展长短周期的学术交流、实习实践,着力打造学习、实践双轨制海外探索性学习的培养模式。依托学校和学院现有的国际合作基础和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选择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海外知名大学及优势学科,签署学位联合培养协议,积极推进博士生联合培养、本硕“3+2”、“3+0.5+1.5”联合培养、本科生双学位培养等长周期项目,切实提高学位培养质量。同时,选择欧美、亚太地区知名大学开展6~8周短学期学分课程、1~3周短期学术交流及驻访学习、home stay等活动,通过短期互访交流达到扩大国际视野、调动海外探索性学习积极性的目的。目前,学院的首尔国立大学暑期项目、UNESCO·Bangkok暑期项目已成为持续性项目,累计选拔73名教育学科相关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参与海外探索性学习。此外,学院选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西澳大学孔子学院等国际组织与教育管理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或达成合作,选拔优秀学生参与3~12个月时限的实习。目前,已有10余名学生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西澳大学孔子学院、美国罗德岛大学孔子学院、加拿大武术联合会等地实习,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赴巴基斯坦、印度等地的志愿者服务。学生通过学习国际组织的日常运作,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和参加志愿者服务等,成为文化与友谊的使者,为增进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及中华文化的了解、彰显中国大学生昂扬精神做出了贡献。

(二)海外探索性学习的选拔程序

为促进海外探索性学习,学院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注重选拔乐于探索海内外办学,有较高的专业认可度与基础,同时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优秀学生参与,并设计了完整的选拔程序。每年4~5月,学院海外探索性学习预遴选通知,有关教育发展与热点问题的微课题指南,要求学生撰写微课题计划书,全面考察学生的研究分析能力、英语运用能力。学院专家评审小组评审学生微课题计划书,选拔综合素质优异的学生入选海外探索性学习人才库。入选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选择学院每年6~12月公布的海外探索性学习项目参加复选。

(三)海外探索性学习的内容设计

海外探索性学习区别于游学项目,关键在于内容设计。除联合培养的学位项目外,应着力开发短期学术交流、实习实践项目的深度,体现学术内涵。短期学术交流设计讲座论坛、课堂旁听、小组研讨、师生座谈、人物访谈、教育考察、跨文化体验等多种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习实践则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联系当地知名大学、教育教学机构等,为学生提供旁听海外课程的机会,丰富实习实践活动内容。

(四)海外探索性学习的经费保障

海外探索性学习需经费保障与支持,随着国家、学校对海外学习重视程度的加大,经费来源渠道多种多样。对于联合培养的学位项目,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会、浙江大学等推出了多种公派项目资助,学院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对于短期学分课程项目等,学院通过校设及院设对外交流项目、协议学校、教育基金、企业赞助及自筹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获取经费支持;对于实习实践项目等,则通过参与国家汉办项目、教育部留学基金会实习项目、设立奖助学金及自筹等方式保障经费,确保海外探索性学习的实施。

四、发展海外探索性学习的思考

第一,完善学生培养体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家庭对教育投入的加大,中国学生海外深造低龄化趋势明显,海外高校的招生力度与规模不断扩大,中国高校若想提升吸引力、提高招生就业率,除了要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外,还需进一步完善学生培养体系,将海外探索性学习纳入学生培养体系,从政府、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培养国际性人才提供保障。

第二,提高海外探索性学习质量。内容设计围绕学生专业展开,注重提升专业内涵度,改变传统的低质量游学活动,联培项目侧重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建,短期交流学习项目引入课程学习、小组研讨、合作学习等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实习实践效果注重技能提升等,使学生获得益处。

第三,完善管理制度。海外探索性学习的开展涉及到学分互认、学籍管理、学位颁发、个体安全等诸多环节,需要执行单位理清思路、明确目的,认真洽谈协商各类问题,细致妥善地处理各种情况,为师生海外探索性学习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1.

[2]耿海萍.美国高等学校海外学习项目浅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高玉蓉,李晓培.开展交换生项目 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

篇(7)

一、课程设置僵化

1.课程安排重理论轻实践。新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但目前我国新闻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普遍缺乏实践环节,都是一些理论的课程。这种教育状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动手能力差、缺乏创造性等弱点。

2.缺乏对新闻教育所需实验设备的高投入。现代新闻教育要求记者“一专多能”,“多能”指的是对学生的多方面技能训练,即网上采访、计算机学习、电脑编排、网络协统编辑、网上搜索与网络传输等基本内容,而要达到“多能”的目的则必须要有实验基地提供支持。显然,多数新闻院校在设备投入上明显不足。

3.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新闻传播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要求教师有专业知识的同时,最好还要有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不少新闻传播院校特别是省级以下不少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点,一个院、系都没有一个代课教师从事过新闻实践。这种现象的存在,与国内高校用人机制不无关系。

二、新闻学教育凸现文学化误区

目前的新闻学教育正在进入一个误区,一些新闻院系的新闻学教师和新闻教育管理者正在用文学的理念、文学的思维方式来从事新闻学教育。这种“文学新闻学”的新闻学教育方式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的文学化;师资结构的文学化;课堂教育的文学化。

三、人才培养目标脱离实际需求

1.人才培养目标与新闻界现实隔绝。新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获得充分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技能,是新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专业技能训练不足,已成为目前新闻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2.新闻专业人才就业不能体现专业优势。一个新闻工作者只有对当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既能明察秋毫,见微知著,又能高瞻远瞩,把握方向,才能真正担负起自己的职业使命。美国学者罗杰斯在《传播学史》一书中介绍,将新闻学开拓成为一个合法的大学学科的“老爸”布莱尔,20世纪初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对新闻学教育作了如此设计:在一个4年期的大学课程中,新闻学方面的课程只占四分之一,其余四分之三都是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课程。这种课程结构观,最终成为美国大部分新闻学院所接受的“基本的鉴定标准”。 反观我国的新闻教育,则呈现出另一番景象。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新闻系纷纷独立成为学院。于是,新闻专业课急剧膨胀,越开越多,越开越细。譬如,单是新闻写作,某知名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开设了消息写作、通讯写作两门必修课。再加上传播科技日新月异,新闻专业最近几年又充实了若干传播新技术课程。 新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新闻学需要的是实战和实践。面对如今新闻学教育凸现的种种弊端,高校和社会需要重新重视“实践”这把利剑,在新时期对新闻学教育发展进程中的困境进行突破。

四、新闻学教育突破困境的对策

1.合理借鉴国外新闻学教育模式。虽然我国的新闻教育与别国的情况不相同,但是国外在新闻传播教育领域多年摸索积累的成功经验,完全可供我们学习和借鉴。如美国,坚持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记者为新闻教授;日本,携手媒体共办新闻教育;英国,新闻培训远离大学校园。在新闻事业发达较早的英国,培养和训练从业人员的任务是由那些拥有地方报纸的报业集团承担的。除此之外,各地方报业集团还联合成立了一个“全国训练新闻人员的理事会”,其主要任务是统筹全国的新闻记者的职业考核,给及格者发合格证书以及指导和监督地方报纸新闻记者训练事宜。

2.新闻学教育培养由理论向实践转变。

(1)转变培养目标,以培养新闻职业化人才为己任。针对新闻传播专业点数量急速增加而质量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专家谏言,“为了我国新闻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注意提高质量,控制数量。凡高校新办新闻类专业,应严格申报制度,严肃批准手续,建议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制定出新办新闻专业的最低标准和起码条件,经过一定的评审手续后再行招生。”新闻类专业的布局也应力求合理,“一般不宜在同一城市、同一地区举办过多的新闻专业,以便于集中师资、设备和优势,真正把新闻专业办好,形成拳头力量,避免重复浪费。”

另外,应适当调整不同院校新闻专业的定位。目前,全国高校新闻传播院、系有综合、财经、政法、体育、外交等各类大学办的,这些院校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培养出有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

(2)改革课程设置,增设运用型教材。既注重新闻专业课程的教学,又越来越重视非新闻专业包括文学、哲学、法律、经济、心理学、历史学甚至自然科学各相关学科的知识教育。这对于提高新闻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未来新闻工作者知识面和业务“后劲”无疑是重要的,有益的。

(3)改变师资结构,增加实践型教师的比例。延聘、引进既有厚实的专业知识,又有新闻实践经验的编采人员为教师,改变新闻传播教学与新闻传播实践脱节的现状,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

(4)采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概念串例子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又称为抛锚式教学,所谓的“锚”就是指一个与实际情景相关的问题。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学生不是死记硬背新闻采访和写作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而是通过个案解剖和练习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的精神和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