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红白喜事礼仪

红白喜事礼仪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8 15:28: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红白喜事礼仪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红白喜事礼仪

篇(1)

全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城乡居民朋友们: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红白喜事上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人情消费”持续攀升,不仅加重了一些干部职工和居民的经济负担,而且助长了攀比之风,造成了铺张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树立文明新风,我们特向全县人民发出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大操大办的倡议:

一、戒攀比。倡导在红白喜事、生日满月、子女升学、搬迁新居等庆典事宜时,自觉抵制盲从攀比、跟风宴请,做到能免则免、能减则减,不讲排场,不比阔气,尽量不请客、少请客,不送礼、不收礼,用其他积极健康的庆祝方式代替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自觉融入文明大潮,除陋习,树新风。

二、讲文明。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尽量控制宴请的次数、规模和档次,做到不滥发请柬,缩减宴请范围,既体现礼仪之风、人文之风,又彰显文明之风、节俭之风,形成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三、做表率。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带头,率先垂范,认真执行《中宁县关于严禁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大操大办婚丧等事宜的规定》,反对铺张,杜绝浪费,文明办事,为营造勤俭节约的社会氛围共同努力。

四、树新风。以尊重劳动、讲求理性的态度和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习惯,积极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沟通亲友间的情感,增进相互间的友谊。倡导红白喜事城区以寄致谢帖、手机短信,农村以张贴谢帖等形式文明答谢,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勤劳致富、干事创业上,把精力用在工作学习、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上,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良好习惯需要自觉养成,社会文明需要共同营造,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与文明携手,向陋习告别,争做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大操大办的践行者、传播者和监督者,让文明新风吹遍杞乡大地,为建设和谐富裕新中宁做出贡献!

勤俭节约,反对大操大办倡议书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婚丧喜庆讲排场、比阔气、慕虚荣的现象也相伴而生,大操大办之风有所抬头,“人情消费”持续攀升,不仅加重了一些干部职工和居民的经济负担,而且助长了攀比之风,造成了铺张浪费。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树立文明新风,我们要崇尚勤俭节约反对大操大办,倡议如下:

一、移风易俗,倡树新风。倡导在红白喜事、生日圆锁、子女升学、搬迁新居、参军入伍等庆典事宜时,自觉抵制盲从攀比、跟风宴请,做到能免则免、能减则减,不讲排场,不比阔气,尽量不请客、少请客,不送礼、不收礼,用其他积极健康的庆祝方式代替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自觉融入文明大潮,除陋习,树新风。

二、节俭操办,控制规模。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俭办,尽量控制宴请的次数、规模和档次,做到不滥发请柬,缩减宴请范围,既体现礼仪之风、人文之风,又彰显文明之风、节俭之风,形成社会主义文明新风尚。

三、干部带头,做好表率。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带头,率先垂范,反对铺张,杜绝浪费,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文明办事,为营造简朴纯洁的社会氛围共同努力。

篇(2)

谈到喀什,不得不提到那里的古老的建筑,那里的绚丽风景,那里的出名特产。但是,令我最欣赏的,还是那里的风土人情。

喀什人,激情四溢,精神充沛,给人带来无限的动力,同时,传播着他们的热情。能歌善舞是他们的天性,无论男女老幼,情之所动,兴之所至,都会翩翩起舞,引吭高歌。他们的舞蹈有的质朴短小,富有乡土气息;有的规模宏大,具有现代色彩:有的粗犷豪放、鲜明跳跃见长,有的以浓郁雍容、深沉悠长显胜。

喀什人居住的房子,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顶方形平房,上开天窗,房顶可做晒台或乘凉。住宅多自成院落,院内宅旁遍植花草,栽培桃、杏、梨、葡萄、无花果等。室内沏土坑,墙上挂壁毯,还开有大小不等的壁橱,饰以各种花纹图案。

喀什人是一个热情好客。崇尚礼仪民族。家里来了客人,即使素不相识,也会热情接待。亲友相见,握手问候。邻居间主义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谁家有了红白喜事,邻里们都会争先协助。

喀什市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好地方。或许,你不曾听到这个陌生的名字;或许,你并不了解这个地方;但是,听完我的介绍,想必,你也被这里风土人情所感染。我真心的祝福喀什能够更加繁荣,能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个好地方,成为举世闻名的风景区!

篇(3)

关键词:南涧;无量;走亲戚;互助文化

“走亲戚”是一种非常古老朴素的文化活动,在广大汉民族中“走亲戚”的含义仅为在春节期间亲戚间互相慰问的亲情交流活动,但在南涧无量一带我们把在传统节日,婚丧嫁娶,农忙时节中的所有亲戚朋友或邻里间的相互慰问和轮流互助都称为“走亲戚”,是一种亲戚邻里间的群众性轮流互助活动。南涧无量山镇山峦起伏,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无量人热衷于“走亲戚”活动,它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地发展变化着,然而它代表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帮衬,相互照应的传统文化却从未改变。无量山相对闭塞的地理环境,人们一直深刻懂得“人聚则强,人散则弱”的道理。“走亲戚”文化的研究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有重要作用。

一、传统节日里的“走亲戚”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驿站,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体现着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魅力。无量的人们在传统节日面前也把“走亲戚”文化发展发挥得淋漓尽致。中国自古任何节日都离不开吃。在无量,人们在传统节日里人与人之间的走动的目的用最简单的话来表述就是相互在物质上做一些资助,能过个好的节日。无量的“走亲戚”是淳朴,简单的,但是在历史的发展中,却是不可或缺,不容忽视的一部分,是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一)春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1]春节的庆祝活动热烈隆重,持续的送时间也很长,从年前的腊月二十三到年后的正月十五都叫做春节。“走亲戚”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

1.拜年。大年初一,拜年是春节的一大重要习俗。这天,人们都要去“走亲访戚”,其实也就是新的一年对亲戚朋友有个问候,希望新的一年万事如意。无量的拜年有两个形式。一种是邻里之间简单的相互问候,恭祝来年大吉。 另一种是孩子找了干爹,那么就得到干爹家拜年,在老一辈那里拜年带的礼品是干爹干妈各一套衣服,外加米,鸡,猪头和年糕,随着时间的迁移,拜年的礼品有所变迁,不过大体的习俗依旧没有改变。不管是邻里间的简单拜年问候,还是去干爹家的拜年,都是邻里亲戚间的相互帮助和对彼此能生活越过越好的真诚朴质的祝福。在大年初一一般小女孩都不去别人家,人们认为小女孩在初一这一天去了别人家,这家人一整年都会不顺利,虽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是淳朴的无量人都教育自己家的小女孩,也许这在无量人眼里就是最简单的互帮互助。

2.接客。在正月初一过后,人们就算在百忙之中也会抽空去“接客”。传统的习俗为正月初二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带着丈夫“回门”。但是在无量却是如果家中有出嫁了的女儿,去上门的儿子,那么在大年初一过后,就要去接他们回家住几天。一方面请许久不见的亲戚聊聊家常,打听一下过得好不好,另一方面决不会空手去,会拿些礼品,红包,也是为了亲戚朋友们能过个好年,不愁吃喝。尤其是以前更为明显,礼品普遍都是两袋面条,一包白糖,都是一些生活的必需品,现在礼品变为了酒水饮料和水果等,但是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心都是一样的。我国是礼仪之邦,在“接客”后,被接去的人也不会空手而去,一方面表达自己的心意,礼尚往来,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变相的给予一定的帮助。

(二)火把节

“彝族最盛大的节日是‘火把节’,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2]火把节彝族人民特有的节日,是一个用火来表达情感的节日,“入夜各村各寨都要燃起火把,人们擎着火把,朝火把上洒松香,相互祝福”。[3]南涧是一个彝族自治县,无量隶属于南涧县,虽然火把节是彝族的节日,但是无量的汉族也同样过着火把节,无量亲戚间的走动非常繁杂,火把节也不例外。

1.接客。和春节一样的,在火把节当日,不管是家里多么繁忙,都要把嫁出去的女儿,去上门的儿子和兄弟姐妹接回自己家中来一起度过这个盛大的节日。亲戚间的往来走动都不会空着手,不论礼品的贵贱,多寡,在火把节都没有讲究。

2.回礼。中国人历来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主人有朋友来都要举行隆重的迎送仪式,回礼就体现了这一点。无量人特别注重“走亲戚”。如果是过节你按礼应该去接客,而没有接,那么没有被接的人会被认为是你看不起他们家,不想跟他们家往来。和春节一样,在节日里被接的人也会回礼,回的礼一般要比原来送的礼贵重一点,中华民族历来都是“礼仪之邦”,这些都符合礼节的需要。

二、红白喜事下的“走亲戚”

婚娶,寿诞和丧葬都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礼仪活动,除了传统节日之外,在这些重要的礼仪活动中,无量“走亲戚”也普遍存在,社交习俗也表现得特别突出,不论贫穷或富贵,但凡遇红白喜事都要摆酒席来请亲朋好友。亲戚之间,遇喜事都要去祝贺,若遇白事都要去吊丧。

(一)婚嫁

无量和其他地方一样,办婚礼也要择吉日。在没有特殊情况时,婚礼都定于秋冬季节的吉日,时间的选择一方面是避开了婚嫁的忌日忌月,择吉日来完婚,期盼婚姻生活幸福美满,另一方面则是秋冬季节是农闲时节可以不耽误农作,以便亲戚,邻里都可以来帮忙,贺喜。在婚嫁之中,“走亲戚”不同的亲缘关系,送的礼品也都有讲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一律都以份子钱多少来体现亲疏远近关系。

1.相帮。“相帮”是对来帮忙做饭烧水料理事物的邻居的统称。在婚嫁正席前一天,无量人称“相帮天”这一天主人在请客中请来做饭,烧水的人们都一大早就会赶来帮忙,其他的邻居也会帮忙来洗菜洗碗,或者是搬桌子椅子。无量没有固定的办婚嫁的地方,都是在自家,而桌子碗筷盆,甚至菜刀都是靠邻里自愿借的。谁家遇丧葬喜事只要家里有合适的桌子或者用得上的东西,不用主人开口,邻里都会主动拿到主人家。“相帮”们全是义务劳动却非常尽职尽责,“相帮”的存在使主人家面对上百个亲戚也能够轻松对。在婚嫁结束后主人家也会对村里的“相帮们”都献上“相帮礼”,不管礼品轻重,都是表达了主人对“相帮”们的感激,同时这样的知恩也使“相帮”文化得以继续。

2.行门户。清朝时“凑分子”“随分子”“送分子”就已经十分流行了。在《红楼梦》中第四十三回里,贾母就想出了用“凑份子”的方式来帮凤姐过生日。而在无量人们把“随份子”的方式叫“行门户”,又叫挂礼,指在“走亲戚”里,以请客为名,让亲友在经济物质上给予暂时的帮助,等到对方需要宴请之时再返还回去。以前的婚礼送的礼都是水壶,木箱,被子,邻里一般都是几斤玉米或者米,而现在一般都是钱,每家都会有一个“礼簿”,把亲戚们送礼的多寡都记在上面,等以后亲戚宴请之时,“礼簿”就是一个“行门簟钡牟握铡

(二)丧礼

无量人家中遇丧事,一定会通报亲戚,亲戚也必定会前往吊丧。而在整个丧礼中,亲人们都沉浸于失去亲人的痛苦之中,所以全靠邻里相帮来主持操办丧礼。邻里亲戚的作用也相比于婚嫁来说更加凸显。

1.相帮。在丧礼中,相帮的任务更加繁重,不仅仅只是帮忙做饭烧水洗菜或者是借桌子板凳。当有人逝去,主人家会马上燃放鞭炮,便竖起一个挂着纸钱的长竹竿。这时,村里的人们就会赶去帮忙。除了帮忙料理家里,“相帮”们还要帮忙去“请客”,看主人的亲戚多寡,要请几个靠谱的“相帮”到亲戚家去一一宴请,每一个亲戚家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都会登门。下葬的时候还要请年轻力壮和逝者不相冲的人来帮忙出殡。这一些都不收取钱财,都是邻里间的帮忙,哪家需要就去哪家,主人同样也会献上一份“相帮”礼来表达感激之情,非常质朴。

2.行门户。“行门户”其实是一种“一人有事,众人相帮”的群众性互助活动。在《中华美德读本》说“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历尽沧桑,却仍能自立于世界的东方,仍能百族团圆,这不能不归功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精神的凝聚作用。”[4]同样的无量发展到今天也离不开轮流互助的美德。在以前,很多家庭生活十分拮据,往往办不起丧葬,后来就有了一家办事,大家来凑钱凑物这样的轮流互助,就有了现在的“行门户”,使人和人联系在一起,不会孤立无援。在丧礼上也有礼簿,直到现在也依旧。

3.串门子。“串门子”是一种农闲时节的娱乐活动,也就是到别人家玩耍谈心。在丧礼过后的几个星期里,邻里都会轮流到办丧礼的人家中“串门子”,一来和主人说话谈心可以安慰主人家散失亲人的痛苦,以免一蹶不振或者发生意外,二来缓解对于“还魂说”的害怕情绪。人都有一死,每家都会轮到办丧礼,大家间的相互轮流“串门子”就显得非常重要,是一种另类的礼尚往来。

(三)送祝米

“送祝米”也就是有亲戚生产,要前去送礼。“送祝米”也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亲戚生小孩,自然是要去“贺生育”,要亲自上门去祝贺一番,当然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这个,而是生产之后女人要做月子,家里人要照顾,农活要耽误,人力物力要耽误,营养还要跟上,这个时候就只能靠亲戚朋友们前来帮助。

1.礼品。“送祝米”在礼品上把轮流互助体现到了极致。首先女人坐月子需要大补,那人们就送米,鸡蛋和鸡,火腿,其次小孩子夜里哭,需要照明,在没有电的时候人们就送蜡烛,最后小孩子需要衣物,亲戚们也送小孩衣服,鞋子。这样的互助简单实用却是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物质极度缺乏的年代,往往决定了一个小孩和一个家能不能继续延续。

三、其他形式的“走亲戚”

南涧无量海拔1446-2790米,境内山峦起伏,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盛产茶叶,素有“茶叶之乡”的美称。无量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耕地,近几年以来很多村落都开始栽种核桃,核桃产业也开始占据一大部分。所以在农忙时节的互帮互助就显得十分重要。还有在大家所熟知的“杀猪饭”里,“走亲戚”也是不可或缺的。

(一)农忙时节

在农忙时节,你经常能够看到一块地里面很多忙碌的身影,这些忙碌的身影并不是来自于同一个家庭,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在无量人们主要靠农作物来维持生计,农忙时节一般是栽烟烤烟的时候和核桃成熟打核桃的时候,这个时候男女老少都在忙忙碌碌,但是每一家都会有人手不够的时候,这个时候提早结束农忙的邻里或者亲戚就会赶来帮忙,这无疑是“走亲戚”中最为朴质的情感交流方式。

1.采茶。“地处澜沧江畔的南涧县内,无量山和哀牢山层峦叠嶂、土壤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具有茶树生长的优越环境,蒙舍赕先民很早就认识了茶,并从野生利用到栽培利用,从药用到饮用,历时数千年,使南涧无量一带享有‘茶乡’之称”。[5]但是无量农户家种植的茶叶一般都是小规模,所以一般只采摘价格较高的春茶。春茶的采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采摘的不及时,就会影响质量,买不上好的价格,所以在春茶成熟的时间,大家都会互相帮忙。这样的形式不涉及报酬,都是相当于“换工”,意思也就是谁家需要就去谁家帮忙。

2.打核桃。无量在近几年政府开始大力支持核桃种植,所以近几年来种植的核桃开始快速增多。于是人们的轮流互助中又多了一项新的内容。在核桃成熟的时候,哪家要收核桃了就叫几个邻里或者是亲戚来帮忙,这样能使成熟的核桃尽快收完,卖个好价钱。收完核桃了,主人家就留帮忙的人在自家吃一顿饭或是让帮忙的人带一袋核桃回去吃。这种形式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才是人们在相处中应该大力提倡的模式,一方面维持淳朴的民风,一方面“人聚则强”。

3.烟叶种植。烤烟的种植是一个特别繁琐的过程。从下苗到成品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在采摘烟叶和编烟入烤炉的时候,要短短两三天内完成所有的工作,仅仅靠一个家庭是忙不过来的。在这个时候邻里间一般采摘烟叶的时间都是是错开的,这样就能够到谁家采摘了就到谁家帮忙,这样轮流互助,不但使效率提高也增进了人们情感。无量的人们不仅仅是在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时轮流互助,在农忙时节也是非常注重互助和情感交流。

(二)杀猪饭

云南很多地方都有吃“杀猪饭”的习惯,无量同样也少不了“杀猪饭”的传统。在腊月里人们会选一个好日子,整个村子一起来办“杀猪饭”。“杀猪饭”除了表达一年平安到头的喜悦之外也是为了联络人们之间的情感。整个村子一起办“杀猪饭”也完全不用当心会忙不过来,杀猪的队伍都是由村里的青壮年组成的,他们也是井然有序,从早上起来聚集好后就开始挨家挨户杀猪,一直到全部结束为止。等杀完猪,宴请的亲戚们差不多也到了,就开始备席。亲戚们不会空手而来,都会带礼品,当然主人也不会让客人空手而归,会给客人准备一份新鲜的猪肉带回去。这个也是一个人与人相互帮助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

四、结语

无量的“走亲戚”文化蕴含的群众性轮流互助一直沿袭着中华礼仪之邦“相帮相衬”的传统美德。无量山的“走亲戚”活动十分盛行,在各个传统节日,农忙时节或红白喜事的时候都普遍存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人类更好的从事生产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历史怎样变迁,人与人的互助都不应该削减。正是因为“走亲戚”文化的存在,使各村落之间和平共处,相互帮衬,使无量山镇得以日益成长。“走亲戚”文化其实也是继承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四海之内皆一家的互助精神,有利于轮流互帮互助达到精诚团结。

【参考文献】

[1]严敬群.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1.

[2严敬群.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322.

[3严敬群.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323.

[4]王志艳.中华美德读本[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篇(4)

咱们接着上回说,

我跟小宁参加朋友的婚礼,虽说这是拐着弯儿的朋友,但是到婚礼这种庄重的场合,按老北京的礼儿,再穷,也要穿得体面一些。这样才能体现对主人的尊重,同时也是一种文明礼仪。当时,虽然时间有点儿赶罗,我还是打了一辆出租车,回家换了一身西装,然后跟小宁一块儿直奔举办婚礼的饭店。

走在路上,我突然想起来,忘了给新郎新娘买礼物。我对小宁说:“咱们参加婚礼别空着手呀?”小宁说:“是呀,老北京人参加婚礼有什么讲儿吗?”我说:“过去,北京人结婚讲究吃喜宴。这种礼俗依然在现实生活中延续。北京人把举办婚礼叫‘办事儿’。所谓‘办事儿’,就是请亲朋好友吃顿酒席,当然,如今已经把文明婚礼跟酒席合二为一了,也就是请婚庆公司来主办婚礼,婚礼结束,前来贺喜的亲朋好友入席就餐,喝杯喜酒,热闹一番。按老北京的礼儿,参加婚礼叫‘贺喜’。‘贺喜’不能空贺,要出份子,也叫‘行人情’。所谓‘份子’,就是礼金,那会儿讲究把钱装到纸袋里。这个纸袋不是一般的纸,是一张红纸上面印有金色花纹图案,红纸上写着‘恭贺新禧’、‘花好月圆’、‘天意之合’之类的贺词。老年间管这也叫‘幛光’。男方给女方家送的叫‘奁敬’,女方给男方家送的叫‘喜敬’。”小宁听到这儿,笑道:“怎么这么多讲究呀?现在的年轻人谁懂得这些呀!”我说:“这都是老礼了,后来没这么多俗礼了,一个单位的同事或朋友、同学结婚,大家伙儿凑点钱,买一两件生活用品,也算是送礼了。当然也有出份子的情况,比如一个单位的同事结婚,找一个能张罗的人操持这事儿,面子大的,跟新郎新娘关系也挺好的,就多掏一点儿。关系一般的就少掏一点儿,多少是这么个意思,这叫‘随份子’。当然,也有单给的。如今老年间的礼儿讲得不多了,就连‘攒份子’、‘随份子’这种收礼金的事儿都少了。但参加婚礼总要给新郎新娘送点东西,不能光带着一张脸来。”

篇(5)

【关键词】维吾尔族;禁忌;习俗;变化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共有13个民族生活繁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各民族友好相处,俨然一个不可分的大家庭。维吾尔族是新疆的主体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由于受伊斯兰教的影响,他们传统的习俗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维吾尔族人民在遵守教规的同时也形成了本民族的禁忌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过去固有的、传统的禁忌习俗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尤其是生活在现代城镇的年轻一代,他们的思想观念与他们的父辈相比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势必对他们的文化和习俗产生一定的影响。

新疆的维吾尔族是一个重礼仪的民族;他们热情,好客,耿直,朴实,因信仰伊斯兰教,在日常生活中,人和人的交往中有严格的礼仪讲究。不同阶层、性别、年龄,关系的人,见面时的礼节都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小辈礼让长辈,男子礼让妇女,年轻的礼让年长的。时代在进步,礼仪方面的习俗和禁忌当然也在发生着变化。

一、问候礼仪

男性之间见面的礼节:维吾尔族的礼节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见面时必道“萨拉姆”。“萨拉姆”是阿拉伯语,原意为“和平”、“平安”。一个人用手掌扶胸,身体微躬,两眼目视对方,一方先问道:“萨拉姆里空(愿真主赐福于你),”对方也用同样动作回答“外艾来里萨拉姆(愿真主也赐福于你)。”然后双方握手,再行寒暄。如果一方是熟识的领导或是年长之辈,另一方在问候时,双臂下垂,两手相靠,表示对对方的尊重。问候毕,开始互相询问家庭成员的身体、生活、子女等情况。如果一方说一切都如意时,对方要做出祝福的回答。现代青年男子见面时只握手、问好,有些动作可视情况省去。按伊斯兰教习惯,说“萨拉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进门的向门内的人先说“萨拉姆”。站着的向坐着的人先说“萨拉姆”。行走者向停立者先说“萨拉姆”。年轻人向年长者先说“萨拉姆”。知识少的向知识多的人先说“萨拉姆”。听到有人向自己说“萨拉姆”,必须立即以“萨拉姆”答之。如一群人听到有人说“萨拉姆”,至少须有一人回答。以下场合不说“萨拉姆”:别人诵读《古兰经》时不宜打搅;在房中赤身沐浴时不宜说;在厕所及其他污秽之地不宜说。

女性之间的礼节:她们中的礼节亦带有浓厚的感彩。年龄大的,或长时间未见的两名女性见面时,两个脸颊相贴,拥抱,然后互致问候。有文化的青年妇女见面时握手即可。经常见面的妇女不握手,只问候“亚克西姆瑟思!意为“您好”。晚辈见长辈时不握手;年龄大的主动问候年纪小的:“亚克西姆瑟思,孩子!”对方可回答:“亚克西姆瑟思。”

男人和女人见面时的礼节:过去传统习俗规定,男女互相见面时,不准握手,只问候。如果家中只有女人时,男客不得轻易入内。现在的男女之间则不受这些旧俗约束,可以握手问候。字串3

维吾尔人的问候礼节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发生着变化。如在问候语上,解放前夕,见面时,常问“能吃饱肚子吗?”“家有几只羊?”“几头牛?”后来生活有了提高,有问身体状况的,有问孩子上学情况的,有问家里生活状况的;在城市,则问“在哪忙呢?”“何时搬新房?”“何时请客办喜事?”“电脑升级了吗?”时代进步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现代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为维吾尔人的互相问候增添了新的内容。字串7

二、往来礼仪

在人际交往中,维吾尔族也有着自己本民族的禁忌与习俗,一般常去的人家或事务性的拜访无须带什么礼物。如果较长时间未见面、恰逢节日、看望长者、参加婚礼、生日宴、丧葬等,必须带上礼物。女的带抓饭、大块牛羊肉、包子、馕、点心、布料等。女人和男人一般不同时上门。男人一般不带礼品,如果有必要带的话,也只带些糖、水果、瓜等物。作客后的几天,女主人自己或通过孩子,要向客人回赠礼品,如馕、糖等物,数量要比人家送来时的略少,不能超过。否则,会被对方视为不接受礼品。现在城市年轻人流行送鲜花、果篮、饮品、工艺品等,礼品的变化显示出现代人生活品位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

维吾尔家庭中,以前都由母亲或妻子管做饭,由她们为丈夫或孩子盛饭、端饭。现在已有了很大改变,有进步意识的现代家庭则能实现男女平等,共同分担家务劳动。在现代城市中,男人做饭、带孩子的现象大有人在。

维吾尔人热情好客。家庭中有尊贵客人来,必以手抓羊肉、拉面等美味佳肴款待,但作客时的礼节是很有讲究的。来了男客,女人不直接给客人端饭,由自己的丈夫去端,女人一般不露脸。女客不和男客同桌吃饭。男客由男主人接待,女客由女主人接待。对汉族同志则不拘这些礼节。现在一般是男女主人一起出来招待客人。

在家中待客,要请长者或尊贵的客人在靠近壁炉的首席就坐;当客人进屋时,年幼的则起立致意后方可落坐;上炕时,要求跪坐,禁忌双腿伸直,脚底朝人。接受礼品和捧茶请饮时,要双手去接,单手接受物品被视为缺乏礼貌。维吾尔人十分讲究邻居间的和睦相处,相互帮助。家里做了好饭,左邻右舍间常互相赠送品尝。一家有红白喜事,邻居们少不了争相帮助,走远路的陌生人路过村落,遇到困难,维吾尔人总会慷慨帮助,不会让他饿着肚子上路。

非穆斯林群众到维吾尔族家中作客,都很尊重民族习俗,讲究礼貌,不能进门就上厕所,洗手不甩手上的水,吃饭时,年长者先吃,其他人才吃,吃东西嘴里不要发出声响,不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随便到厨房或锅灶前面去,不剩食物在碗中,注意勿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放在自己近前的餐布上。共盘吃抓饭时,不伸手乱抓,也不将自己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在屋内和人交谈时,禁忌吐痰,擤鼻涕,打哈欠,放屁、喧哗。否则,被认为是对他人不尊重。在称呼对方时,必须用“您”,忌讳直呼“你”。不能直接交长者的名字,那会被认为极不礼貌。现在如有职务可以在名字后面加上职务名,如:可叫艾山局长或者艾局,马木提主任或马主任,这些称呼的变化也更符合快节奏的现代社会。

篇(6)

由于有了这个举动,在圣诞夜零时钟声敲响时,餐厅里的顾客认识与不认识的都互相亲吻互道圣诞快乐。这时老板和老板娘以及几个顾客向我走来,我有些迟疑,于是他们理解地向我笑笑,只与我碰了一下杯并互相祝福才避免了礼节性的亲吻。回家后我想,如果要与那么多的人一一亲吻,我当晚还不得背过气去,尤其是与那些酒气熏天的家伙和身上涂抹着让人头脑发晕的香水的女人。

时间一长才觉得,无论自己的文化背景怎样,要生活在另外的文化环境中,就必须适应那里的文化,否则不仅无法获得友情和帮助,也无法了解他们,融入他们之中。客居海外,我有不懂的问题就问,甚至连单词的发音也不耻下问,但惟独亲吻的事不好意思问。在我看来,外国人的亲吻不过是像我们见面握手一样,但还有个什么时候亲吻、对谁亲吻、怎样亲吻的问题。

既然不愿意问,就只能观察了。观察久了就发现亲吻的礼节也有章法,并非见到什么人都可乱吻一气。首先是在接吻的时机上,久别重逢、送别、过年过节、红白喜事、就职升迁升学、获得成就、宗教礼仪,甚至安慰人的时候,亲人、朋友、同事、同学等都有可能亲吻。其次,在亲吻的举动,即次数和轻重上,也得视关系的密切程度而定。一般关系的,亲吻一下,蜻蜓点水即可。关系亲密的,可以在左右脸颊各亲一次,而且要重重地亲,甚至发出声响。为了显示关系特别的亲密或表示深深的爱意,可以亲三下甚至四五下,而且要亲得让人听到嘴唇的响声。每到这时,你就不得不佩服,老外的嘴唇功能不一般。

另外在亲吻的主动方面,应该是男性主动亲吻女性,但也有例外的。还有年轻人应主动亲吻老人.以示尊重和祝福。当然也有年长者或老人主动吻年轻人的,那是因为老年人觉得这位年轻人特别可爱,是值得祝福的年轻生命。

但是,这些仅仅是自己的观察,有时实施起来也不免出乱子。我去参加一位外国同事的婚礼,见到了他的母亲,我以为应该是我主动亲吻同事的母亲,但是她却先亲吻了我。不过这一次我没有使他们难堪,老太太的头一动,嘴伸过来,我就自然地侧过脸迎了上去。后来这位同事说,你表现得很自如了,已经没有了刚来时的那种拘谨和惊恐。

我的房东姐姐从加拿大来探亲,与我们相伴住了两个星期。她只要一高兴就会亲吻人,我也是她常亲吻的对象。但我从不主动亲吻她。她显然不高兴。直到她要回加拿大了,这种不满才表露出来。她说:“我都要走了,你也不主动吻我一下吗?对一个老人主动祝福吧,goodboy?”那一刻,我真地感到了自己的冷漠,尽管这要归咎于文化的差异。

篇(7)

[关键词]荆州鱼糕;起源;文化意蕴

荆州素有“文化之邦、鱼米之乡”的美誉,淡水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是当地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菜肴。这里的人们不仅喜欢吃鱼,更喜欢变着花样的烧制鱼。鱼糕,就是当地人们的智慧的结晶。2009年,经过地方政府申报,进入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荆州鱼糕以“食鱼不见鱼”、“吃鱼不见刺”成为荆州地方特色饮食文化的代表。

一、荆州鱼糕概况

荆州鱼糕,又名“百合糕”,俗称“花糕”,主要由鲩鱼和猪肥膘肉,辅以精盐、味精、姜、葱白末、淀粉、土鸡蛋等加工制作而成。相传荆州鱼糕由舜帝妃子女英所创,后到楚国时被引为宫庭头道菜,并在荆楚一带广为流传。据史料记载,至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此菜作为当时举行的“头鱼宴”的名菜之一。南宋末年,荆州各县广为流传,权贵宴请宾客,都把鱼糕作为宴席主菜。直到清朝,鱼糕仍出现在宫廷菜中,据说乾隆尝过荆州花糕后脱口而咏:“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此时期,凡达官贵人和有钱者婚丧嫁娶、喜庆宴会,都须烹制鱼糕以宴宾客。末代皇帝之弟爱新觉罗・溥杰在吃过荆州鱼糕之后,赞叹之余,欣然提笔“荆楚第一家,辽沈无双味”。

历史已成为过去,我们无法去对这些说法一一考证,但是鱼糕真真正正地走入了老百姓的生活已成了不诤的事实。荆州各县市,不管是逢年过节,还是红白喜事,鱼糕仍是宴席的头等菜,人们宴请已形成“无糕不成席”的局面。

二、荆州鱼糕的文化意蕴

荆州鱼糕从市民们的习惯食品,入选为省非遗,成为了最具荆楚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之一。经过几千年的积淀,荆州鱼糕已经超越了单纯的饮食习惯,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

(一)鱼米文化的传承

打鱼糕的习俗主要在湖北荆州一带流传,本地一般叫花糕。所以严格说来,没有湖北鱼糕说法,只有荆州鱼糕之说。说来不可思议,鱼糕在荆州一带有着渊源的历史,但是,长期以来从来没有跨出过荆州区域,就说紧挨着荆州的一西一东的宜昌和武汉来说,除非是来自荆州的,很少有人知道鱼糕了。这可能与荆州的独特的地理和文化有关。荆州地区位于江汉平原,长江中游,鱼米文化相对发达,素有“鱼米之乡”美称。正因为这里的鱼米富足,所以祖辈们觉得,普通的鱼的做法和吃法实在吃不出新意了,加上这里的鱼实在丰足,这就为向鱼糕的发展作了铺垫。

(二)追求精细化的饮食风格

鱼糕之所以在荆州源源流传,其实正好集中体现了当地的饮食风格和饮食文化――追求精细化。精,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内在品质的概括。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反映了先民对于饮食的精品意识。当然,这可能仅仅局限于某些贵族阶层。但是,这种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一个“精”字。荆州人也继承了这一特色,特别喜欢在细致中品位菜肴的美味,只要留心一下,就连很多菜的刀工都很精细,比如辣椒切得细丝般的,炒藕片也一定会是象纸一样薄等等。同样,鱼糕也要求好的刀工。鱼肉得一刀一刀地刮下来,不留刺,然后在和上肥膘、姜葱末,用双刀剁上数小时,成为均匀细腻的肉茸。然后再掺入适量淀粉、鸡蛋清、精盐和味精,搅拌上劲后,入蒸笼上旺火蒸。这一过程,无不体现出精细化的饮食文化特征。

(三)独具审美的文化特色

美,可以说是对饮食文化审美特征的总的概括。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这种美,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显然,从制作烹调技艺上看,荆州鱼糕已经具备了味道美这一说。为了增加喜庆色彩,荆州人又想出在鱼糕七八分熟时把蛋黄抹在鱼糕表面,然后又点缀上食用红色素,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花糕”。并且,花糕还要用刀先切成条状,然后再切成长方片状装盘。还要用猪肚,腰花,瘦肉,红青椒丝,蒜苗片,黄花菜等爆炒,加淀粉打芡,作成花糕的茆料,填入花糕的中央。这才作为宴席上的“头子菜”入席,可见外在美它也已具备。鱼糕,顾名思意,是用鱼做主料制成的食物,其谐音“鱼高”,有“年年有余,步步高升”的寓意,在糕上面抹一层蛋黄,不仅美观,而且有“飞黄腾达”的意思,点缀上红色素,则有红红火火之意。五味俱全的鱼糕,自然成为了逢年过节的佳品,“无糕不成席”也由此而来。

(四)注重礼仪之交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指一种秩序和规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以及上菜的次序都体现着“礼”。荆州鱼糕作为当地宴席的头菜,无处不体现着“礼”。鱼糕作为宫廷菜之一,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程度的礼仪,当时并非老百姓日常生活所能食用的。由于生活条件的落后,即使鱼类丰富的地区,人们也把它当成一种奢侈品,只在逢年过节或者宴请宾客时才食用。宴席中的鱼糕,体现出了对宾客的尊重与礼仪,是以礼相待的体现。“礼”,不仅仅是指一种礼仪,它还是一种精神。发展至今,即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提高了,可以什么时候想吃鱼糕就能有了,但是,仿佛人们的感觉被固定了,平常时期,大家也不会想到去买鱼糕或者自己打鱼糕。由此,可看出食用鱼糕也在无形之中有了规定和安排,从而成为一种“制度”,相沿成习。这不就是“礼”的体现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