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28: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触摸春天教学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触摸春天》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第17课课文,篇幅不长,却通过文本描述让我们走进了一位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盲童安静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作者细腻的描述和得出的人生感悟“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一人生命题,让我们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产生积极的思考。
【学情分析】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对生命的体会不够深刻。利用现代技术资源,通过对张海迪、海伦・凯勒、千手观音的演员等人物拓展,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明白“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道理,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
3. 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懂得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味安静的内心世界,感受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品析语句,感悟奇迹
1. 品析语句: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
A. 奇迹一: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从哪个词语看出“奇迹”?你是如何理解的?
(指导朗读,个人读、男女生合作读)
接下来,安静又创造了第二个奇迹――
B. 奇迹二: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什么是极其准确?为什么能极其准确地摸到月季花?
指导朗读:
一次朗读体会:根据学生的感悟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次朗读体会:在这“极其准确”的背后,融入了多少安静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啊!让我们边读边想象安静深情地伸向月季花的画面,边用心来体会吧!
最让人意想不到的奇迹是――
C. 奇迹三: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个奇迹!
理解:悄然合拢、奇迹。
2. 多么令人心动的一刻啊!我们再来读读这美好的画面吧!
(课件出示三个奇迹片段)
二、细读体会,深入感悟
1. 安静意外地拢住了那只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后来她是怎么做的?
哪句话提到了?
2. 蝴蝶和安静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
三、整体回顾,揭示主题
1. 在这个清香袅袅的早晨,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课文中的“谁”指的是?只能是安静吗?还能是谁?
2. 张海迪、海伦・凯勒的事迹介绍,了解生命的真谛。
3. 相机出现一张张平凡人在平凡岗位上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的图片,
补充:_____有生活得权利,_____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4. 配乐朗读。在音乐中感动,在音乐中感悟。
五、拓展阅读
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举行一次班级读书会。
【点评】
叶澜老师曾经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触摸春天》这篇课文真切的描写了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将蝴蝶放飞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并感动着我,感动着我们。
由于本课的话题凝重、深沉,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如何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就成为这课的教学重点。
教师在执教时以两个问题组织教学:
问题一:盲童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
围绕着这个问题串起了3个重点句的学习。抓住关键词“极其准确”“拢”等感受奇迹,又通过反复的朗读促理解。以男女读、点名读、引读、齐读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能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为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平面的文字变成了立体的画面。
问题二:“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课文中的“谁”指的是?只能是安静吗?还能是谁?
这是课文所阐述的道理,由于学生阅历浅,对那些身残志坚、创造生命奇迹的人不太了解。这时,教师适时补充张海迪、海伦・凯勒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他们都是残疾人,都是热爱生活的人,都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再出示各行各业平凡的人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拉近生活,孩子们又一次达到了情感,为体会: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从而让学生理解这句话所包含的意味和道理。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阅读课;动态和谐;情感价值教学行为
课堂,是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是开启学生智慧、展示学生个性的核心。走进新课程,我们看到了令人振奋的语文阅读课――从事先规定细节的僵化设计走向了多元开放、灵活动态的弹性预设,从教师霸权的“一言堂”走向了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从偏重认知能力走向了促进生命的成长与发展。新课程的实施为语文阅读教学带来了精彩,带来了生机。
一、课堂预设
反思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一点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失落。新课程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亟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优化设计。教学设计应该是一种弹性预设,预留下更多的空间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语文能力。
为此,在课堂教学里,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激发对问题的思考,以期达到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和谐境界。如教授朱自清的《春》,学生被《春》里的优美语言和作者饱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感染了,教师可以不失时机地提问,引导学生列举描摹春天的诗句,如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朱熹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等。这些诗文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容量增加,同时也让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春天历来是人们歌咏赞美的对象,春天在人们心目中,是值得向往、盼望的季节,爱春之情油然而生。
二、师生平等互动 ,共享和谐美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努力创造健康的、生动活泼的良好的课堂气氛,在这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比较顺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教学情境中“自由地呼吸,吸吮知识的琼浆”。
平等始终是一种介入对话的姿态。当教师作为平等对话者,传递自己的理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时候,对学生的影响和感召是巨大的,具体来说:
教师先要用心去浸润文本。
教师首先是文本的读者,是阅读的主体,要反复不断地触摸文本,深度参与,去思考、质疑、查阅、创造,而决不停留在抄写教参、教案集上已设计好的内容,做“传声筒”。如读了《散步》,“我”的尊老爱幼会令人深深感动,“我”的行为又促使我们每个为人子女,为人父母的现代人反思;读了童话《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直跌宕在内心深处的是:我们的生活中也有那么多温情脉脉的细节,需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用我们自身的行为去爱身边需要关爱的弱小者,不幸者。教师要用自己与文本的心灵对话形成一个独特的教学视野,以独到的阅读见解带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更好地预测学生阅读的立体性、生成性和创造性,易于互动的进行。
2、师生平等介入与文本的对话,碰撞出和谐之花
在新课标下,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和文本直接对话,更有了和教师平等对话的权利。学生认真地阅读了课文,“自然感受”可能很小,可能很肤浅,还可能很“怪异”,但是学生敢大胆地把自己的感受理解说出来,积极地参与课堂的学习讨论,是难能可贵的。由于有了对话,语文课堂变得鲜活热闹了起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都被激发了。
三、人文熏陶
有人说,今天的孩子是情感缺失的一代.通过反思,我们认识到:现代教育决不能是“忽视了另一半的教育”。语文学科最有可能实践情感、生命教育,它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人文性最强,教材中蕴含的人文资源最丰富,与生活最密切,生命,情感理应在情感教育中欢歌。教书育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教师要把教材中正义、美善的情感注入学生的血脉中,让它们永远在学生的血管中循环流淌,这才是语文教学的大成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讲究策略,使教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建构学生完美的人格。
1、情境演绎,激感
人的认知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初中生尤其如此。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方面出发,有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中,很快地进入课文表现的情感境界。
我在上《散步》时,课始利用多媒体播放崔京浩演唱的《父亲》,并以一组又一组人类的亲情图片呈现在大屏幕上,渲染气氛,导入课文,画面、音乐同时欣赏,为接下来的教学作了成功的铺垫。又如在教学《黄河颂》一课时,我用视听结合的方式将“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呈现在大屏幕上,让大家用心去感受这充满气势、充满生命力量的景观,吸引学生沉浸到这种独特的氛围中,真正受到心灵的震撼。在接下来的朗读中,学生把全部的激情都融入到了课文当中,效果极佳。
2、自主参与,体验情感
关键词:合作和交流;新课程;平等;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2-124-01
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习惯,在课堂上大胆采用一些新的做法。
一、突出学生的“学”
新课程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获取知识,而不是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具体实践中,就要破除传统观念,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在教学中敢于放手,多给时间让他们去安排,多给机会让他们去把握,多给权利让他们去选择,多给问题让他们去解决,多给是非让他们去明辩,多给疑难让他们去探讨……让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产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在动机,掌握自我学习的本领,从而积极主动的求得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大胆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
传统教学设计太过严密,问题答案是唯一的甚至连学生该用怎样的句式,词语来回答都预先设计得天衣无缝,对于这样的教学过程,执行得又过于呆板,教学就了教师一厢情愿地演示自己设计的教案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牵到自己预设的哪条道上来。来不得半点变通,容不得一丝意外。学生的思维稍逾常规,回答稍有偏差。教学就急急忙忙地点拨引导,唯恐偏移教路。根本没有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也没有给学生主动创新的余地。这样的课堂教学在平淡中一帆风顺,实际上丧失了其应有的活力和灵气,扼杀了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根据这类传统的教学根基。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给学生预留探究创新的空间,营造“天高鸟飞”的自由环境,让学生的潜能,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让“合作和交流”成为习惯
在语文课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和交流”。课堂上,可以将学生按前后座位分为自然小组,按学习水平的高低搭配分为学习小组,每组选出调控员和发言人。在思考问题时,小组成员自由展开讨论,互相交流;在分角色表演时,小组内每一个人都很投入,争取本组成为最佳表演组,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结精神尤为强烈;在做练习时,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帮助;在探究学习中,学生互相配合,共同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学习,充分交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如在学习《春雨的色彩》一文时,我说:“我们都见过春雨,可是你们发现过没有,春雨有好多色彩呢!你们想知道春雨到底是什么年色的吗?就快快读课文吧!”我把学生分成了几组,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的小组内读课文,讲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断引领学生走进课文的言语深处,经历体验,触摸作者的心灵。在课文的情景和情感中“悟”,在人物的“对话”与碰撞中生成了带有个性的思想和语言:有的同学说“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它在草地上,在柳树丛中飞舞,还唱着欢快的歌,春雨沙沙地落下来,小草,柳树更绿了,所以春雨是绿色的。”又有的同学说“小黄莺飞舞在田野中,春雨落下来,油菜花黄了,所以春雨是黄色的。”……说完了课文的内容,小朋友们意犹未尽,一些学生又抢着说:“春雨落到梨树上,梨花白了,春雨是白色的”“春雨落在花坛里,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蝴蝶花以所以春雨是彩色的”……
四、积极创建平等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老师与学生的地位要求是让老师成为学生学习伙伴,成为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有益帮助者和引导者,从而形成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地位平等的关系,清除以往在学生心目中老师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观念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架子,用寻常、委婉的语言和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影响学生,同时学会倾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善待学生,对学生流露出来的情感或阐明的观点,有道理的给予赞赏和肯定;不正确的决不嘲笑、批评。教师应常常设身处地的体验学生的感受,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使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敢说,乐于学习,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氛围。
五、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特别需要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多媒体可以融图、文、声、像于一体,并且具有交互性,能让教学活动变得直观、形象而有趣,还可以达到师生互动、人机互动的效果。例如:教学《月光曲》一课,导入新课时可先用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同时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然后老师加以引导:“同学们,你们能用几句话来描述画面上的情景吗?”学生各抒己见。老师继续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英俊潇洒的青年男子是谁吗?你们知道刚才播放的美妙的钢琴曲的名字是什么吗?”学生摇头漠然,老师又指着画面说:“他就是世界著名的钢琴家贝多芬,刚才播放的美妙钢琴曲就是他为身边这位姑娘即兴创作的《月光曲》。此时,再出示课题、贝多芬像,像的旁边配上贝多芬简介,老师进一步引导:“这里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用心来聆听这神奇的《月光曲》,了解那感人的故事。课堂伊始 ,利用贝多芬美妙动人的《月光曲》创设情景、强化意境、诱发心境,充分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的时候,让学生观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片断,使学生进入学习的情境,并与送总理灵车的人们产生心灵的共鸣,心中升起对总理的崇敬、热爱之情。
以上,就是笔者对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索后的一些认识。在此,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开放的语文课程意识和语文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终身发展对语文素质和能力的需要为要旨,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组织丰富采的教学活动,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构建人人参与、多样并存、随机变化的课堂生态,这样,新课程语文教学才会真正做起来并越越好!
参考文献: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其中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授(初读、析读、品读)、小结、拓展延伸、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写......等字,会读并理解...
...等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
...方式,提高...
...能力,体会...
...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产生...
...共鸣;培养...
...精神;陶冶...
...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教材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着重指导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
教学难点:本课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就是学生对教材中不易理解掌握的地方。
(重难点的确立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依旧拓新、承上启下、开门见山、设置疑问、引起悬念、直观演示等。
2.讲授新课——初读
A.初读:自主探究:默读、轻读
(1)字词:读正确、通顺,弄清词义
(2)内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情感:画出感动的句子,记录你的感受。
B.检查反馈
(1)字词关:
范读朗读:教师/名家
交流汇报:记忆方法,解决途径
个别纠正:重点识记
指名朗读:共同评价
(2)内容关:
思考文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3.讲授新课——析读
要求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如何提问、如何启发、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等。
4.讲授新课——品读
文章写的感人至深,你觉得是哪里写的好呢?
品手法:比喻、对比、排比、首位照应、说明方法、感官等等
品情感:感人、启发(联系生活实际)
5.巩固练习
要求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梯度、有密度,要考虑到进行的方式和所需时间。
讨论主旨,联系现实——改写剧本,小组表演——分享经历,代表汇报——拓展阅读,对比感悟
6.归纳小结
要考虑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以及所需时间。
7.作业安排
要考虑布置哪些内容,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等。
学科内:
识字写字——阅读培养——口语交际——写作练习
学科间:
语言——音乐美术——数学
8.板书设计
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板书要求科学性、整体性、条理性。
文体知识
人物描写万能教学:
语言描写:这句话你读出了人物怎样的心情?那你能带着这种感情再来朗读一遍吗?
例:“阿曼达,我的儿子!”——《地震中的父与子》
动作描写:这是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发出的动作,在这个动作里你体会出人物怎样的心情,那你能上台来为大家模仿一下这个动作吗?
例: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触摸春天》
外貌描写:这是刻画人物的?(长相、穿着)你感受到人物怎样的状态?(精神状态、身份、喜好)那你能试着用外貌描写来介绍自己身边的朋友或者亲人吗?
例:“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桥》
例:他胖乎乎的身体,又圆又大的脑袋,短而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对机灵的大眼睛,总让人感到是那样的机灵、俏皮、活泼。
心理描写:这体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情/性格?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
例:看见慈祥的外祖父大发脾气,我心里又害怕又奇怪:一枝画梅,有什么稀罕的呢?——《梅花魂》
神态描写:这是人物在什么情况下做出的表情?他此时会是怎样的心情?如果你在他的身边,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例:“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掌声》
写景角度万能教学:
色彩上:这句运用了哪些色彩上的词语?你能造出类似的词语吗?(或深或浅、或明或暗、艳丽、鲜艳、亮丽)
例: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记金华的双龙洞》
远近上:这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能否删掉这些标志性的词语?
例: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天都峰》
感官上:听觉(播放视频)、视觉(播放图片)
例: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观潮》
例:那条白线很快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观潮》
修辞万能教学:
比喻:这是将什么比喻成了什么?你还能想出像什么?
例: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观潮》
排比:如此相同的句式有什么作用?(句式整齐,增强语势,加强情感)你能造出相同的排比句吗?
例: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拟人:他们真的能发出这种行为吗?你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介绍下身边的景物吗?
例: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草原》
例: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对比:删减法,我可否删掉对比,直接展开事物的描写?为什么?
例: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桂林山水》
夸张:这体现出人物怎样的心情?你能带着感情来朗读一遍这一句吗?
例:那声音如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观潮》
说明方法万能教学:
举例子:作者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我们能否删掉?这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真实具体的说明了...
...)
例:夜深了,从一座陈列珍贵字画的博物馆里,突然传出了急促的警报声。警察马上赶来,抓住了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zuì)犯。你也许不会相信,报警的不是值夜班的看守,而是被划破的玻璃!——《新型玻璃》
列数字:这里都运用了哪些数字?我们能否把数字换成...
...?这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科学准确的说明了)
例:我国发现过一头近四万公斤重的鲸,约十七米长,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鲸》
例:我们发现过一头鲸,很重也很长。
作比较:作者明明是为了写...,为什么却要提...?这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突出强调的说明了...
...)
例: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太阳)
打比方:这是将什么比作什么?它们有什么相似之处?这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生动形象的说明了...
《雨霖铃》教学环节设计精巧,层层推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戴老师的设计如知人论世,介绍作者柳永和写作背景;感受情调,听名家朗读,学生练读;晓知大意,学生叙说《雨霖铃》大意;涵咏诗句,学生写出对词句的理解;联想词境,学生根据本首词的内容和意境,将本词改写成一部“微电影”。
戴老师的课点面结合自然,点有解读,面有突破。在“面”的处理上,课前播放《雨霖铃》曲子,营造出凄美哀伤的氛围,接着在这样的氛围中,让学生反复吟诵此词,从感官上体会词中主人公与恋人难舍难分的心情,学生渐渐地走进词人那哀伤的世界中。“面”的教学艺术,为所有教学环节创设了一个语境,接着教师在学生知晓故事情节,粗浅了解词人心境的基础上,铺设“点”的解读。戴老师在教材处理时,紧扣文本,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表现出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厚度,主要突出两个“点”的突破,第一个“点”是对“意象”的理解,如“杨柳”、“晓风”所象征的意义,以及在词中传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情感。第二个“点”是对意象所创造的“意境”的理解,如“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客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如果说课文的“面”还只能使学生认识课文的表象,那么课文的“点”能使学生认识课文的本质。它不但是语文课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主要“例子”。教学内容的安排,课堂结构的优化,教学过程的推进,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围绕“点”展开。但是“点”是在“面”的基础上提炼组合的,以“面”托“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相辅相成。
《雨霖铃》的难点突,教学设计开放灵活,教师示范写作,学生自主探究。此环节教师要求学生涵咏词句,触摸词人的情怀,细细体味琢磨,并写下自己的理解。
戴老师在课件上出示自己对词句的理解,“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之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之情,尽在不言之中。
伴随着《雨霖铃》的音乐,学生也逐渐陷入了沉思,开始执笔播种自己的认识和思想,稍后,学生一一汇报。
如有学生说“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是送别宴上,喝酒也没有心情,船家催着出发,但“我”却不肯离开。有学生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描绘了一派晚秋凄凉的精致,营造了离别哀伤的气氛和情调。
戴老师在课堂中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感,一切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设计。通过引导学生想象,一幅幅立体的场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师生投身其中,体味着短短的诗句背后的广阔的背景,体会着诗人的浓浓的情怀。感谢这次古诗教学,给了我新的思考和智慧。于是,在这学期的教研活动中,我选择了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李商隐《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做为公开课的教学内容。
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我的一贯做法是引导学生熟读古诗,逐字逐句理解意思。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方式无疑使被动的,课堂上教师的行为是在引导学生掌握相关古诗的文学知识,没有情感的体验,没有换位的思考。这样的课堂缺失了一种灵动之美,一种思考之美,一种涵咏之美。为了突破古诗教学的藩篱,走一条情感与思维、积累与创新的教学之路,课前教师细心地解读文本,显得尤为重要。
一开始,我抛开所有的教辅材料,自己一遍遍的吟诵着这首诗,不管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还是读者的角度,总觉得这首诗很简单。当我以学生的身份再读时,却读出了一番乾坤——在以学生的身份对其间的字词进行追问时,追问出了一片柳暗花明。
例如,我从诗的首联追问,诗人先抒情“相见时难别亦难”,转而写景“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是什么意思,诗人写景是什么用意?
从颔联追问,“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能不能简单地从诗的表面去理解,这句诗有什么比喻的含义?
通过这样的追问和解读,我看到了一个单包的文本渐渐变厚了,单纯地讲读讲解变为了唤醒学生已有积累的方式,教师的说教被学生智慧的语言所取代。所以说,文本解读,是走向古诗教学的有效途径。
本课的教学,我尝试着戴老师的教学方式,即在突破难点,解读诗人如何借用意象传达情感的这一环节,带领学生自主探究。考虑到我们学生的基础偏差,不一定能在课堂规定的时间对文本有深刻的领悟。所以,在正式上课之前,我给学生出了几道由浅入深的预习题目,这样做,一方面,学生预习之后,使课堂上的思考更加有效;另一方面,我对学生的水平有所了解,能使课堂上的指导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学生预习思考三个问题:1、这首诗中哪一句诗最直接地抒发了离别之苦?2、诗中借用了哪些意象来表现离别之苦,相思之痛?3、研读诗句,品味诗人怎么样借用意象传达相思之苦?
通过学生的作业,可以了解到,学生能结合课文注解,了解诗歌的意象以及意象的含义。如:蓬山(咫尺):神话中的仙山,这里指对方的住处。青鸟(探看)神话中西王母的信使,这里借指爱情信使。但对于品味诗人诗中怎么样借用意象传达相思,几乎没有学生能做阐述。如“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学生只知“东风无力,百花凋残”,却不知诗人写这句诗的用意是表达两人分离也像美景逝去一般无奈。
针对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的方式,点拨学生深入了解词义,揣摩词境。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中“晓镜但愁云鬓改”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是早晨临镜梳妆时才发现,两鬓已添白发。但这样的字面理解还不够,我追问学生词人为什么会在一夜醒来白发,又为什么发现有白发而“愁”?
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因为思念情人,而白了头发;有的说相思太苦,为爱烦恼而憔悴;又有的说清晨为长白发而痛苦,不希望恋人看到自己憔悴的样子。“夜吟应觉月光寒”抓住“寒”字,让学生联系首联“东风无力百花残”由东风可想而知此时是春天,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想象在春天的月光能否使人感到寒冷,为什么词人会觉得月光寒?这样就自然而然知道词人的月光寒,是借生理上的感官寒冷来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
我们的学生对于古诗文有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抗拒,所以在做《相见时难别亦难》的教学设计时,我特别注重课堂导入的设计。在戴老师的《雨霖铃》导入时引用名家解读诗文的句子,由学生激情朗读导入。考虑到我们的学生齐读除非进行过特殊排练,否则是没办法达到能够令听众欣赏的境界,因此在导入中我没有借鉴戴老师的设计,而是选择了一个故事导入。
这个故事由我讲述: 70多年前,一对年轻人在花一样的 年纪结婚了,男家世代经商新婚不久便远赴外地接管家族生意,女的则一个人留在家里操持,那时妻子整日以泪洗面,孤独无助,丈夫家是个几十号人的大家庭,白天忙碌没时间,到了晚上在一盏豆油灯下,妻子才偷空思念丈夫,思念久了,妻子决定给丈夫写信。虽然是大家闺秀,但思考了几天,终于给原始的简单物件“写”好了一封信,让信客捎给丈夫,就在信发出半个月后,丈夫逃了家,那种“语言”只有丈夫才能读懂,才能深切体会到妻子发自心底的思念和真挚的爱。
《小雨沙沙》是浙美版第一册第5课,是在美术新课标正式公布的背景下,编写的一堂十分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造型、表现课。雨是最寻常的,但是下雨之美学生却很少用美术的方式去表现。教材中运用富有童趣的拼音儿歌,小雨沙沙的情景,为的是更有意境地让学生认识美术元素中的点与线,并学习如何来表现雨的意象。本课的编排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小雨,让学生仔细观察下雨等这些自然现象的美,体会到植物在雨中造型变化的特点,从而用有情感的点与线去塑造。教材还展示了不同雨的画法,拟人化的小花喝雨水的步骤图和两幅不同表现内容的学生作品,对不同的下雨情景进行点与线分析,起到了欣赏和感悟的作用,引导学生去表现春天的雨中动植物的可爱模样。
一年级的学生已经能用点、线来表现事物,但是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表达,或者说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所运用的点、线还有粗细、曲直、疏密、轻重、急缓的变化。所以这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地学习点、线的变化。通过这一课,学生要了解点和线的轻、重、 缓、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美术元素中的点与线的基本知识,体会点与线的轻重急缓。
2.过程与能力:采用聆听雨声、触摸雨水等形式,结合表演、欣赏、述说等做法,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情感体验来表达下雨的感受,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点、线、色彩的表现能力。
3.情感与态度:学生感受到雨的美,点与线的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丽的大自然的向往,对艺术的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运用点、线及色彩表现下雨时动植物的情景。
2.难点:点与线的变化,情感的融合。
四、课前准备
1.学生:油画棒或者水彩笔
2.教师:课件、教具和纸
五、教法和学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心理特征,在教师引导下,采用在“玩中学”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
一是在“听雨”中,玩点与线,表现形象;
二是在“看雨”中,玩点与线,丰富形象;
三是在“讲雨”中,玩点与线,组织形象;
四是在“评雨”中,加深对点线美的认识;
五是在“组合”中,加深对整体美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雨声,唱《小雨》儿歌,体会声音与点、线的关系。
1.播放下雨的各种声音,听自然的雨声,请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在纸上画点与线,让学生体会声音与点、线的关系。
师:现在我们先做一个游戏,请大家拿出白色的纸和记号笔,听声音来画画,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听,准备好了吗?
放小雨沙沙声,(不出示图像)
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随意地用点和线来画
师:大家画的是什么?
生:小雨
2.播放《小雨沙沙》音乐,请学生根据听到的音乐在纸上画点与线,体会音乐、儿歌与点、线的旋律。板书课题:《小雨沙沙》。
师:春天里,下雨了,小植物,小动物会怎样啊?大家来听儿歌,用记号笔画下来。
放小雨沙沙儿歌,(不出示图像)如果儿歌结束,教师再背相关的儿歌,
师:我们请第一组把作业交上来,看画了什么?
投影仪展示,教师描述,然后贴在相应的黑板上
师:刚才的游戏里,大家用点与线(板书点与线)画出了小雨和各种形象,我们是否想画得更好一些啊?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小雨沙沙这一课。
(贴小雨沙沙课题,出示教材的幻灯片。)
设计意图:一开始就让学生动手实践,随意地表现听到的雨声、儿歌。看似无意的画画,呈现的是学生对点和线的最初运用的状态。
(二)展开:看雨天,引出与雨有关的形象,打开学生的思维。
播放小雨沙沙情景的幻灯片,用视觉去感受雨中有哪些形象出现和变化,并在纸上画出来。
1.画白云,体验线条的“轻”。
师:我们现在做第二个游戏,看图画画。贴“看”,请大家拿出三角形的彩纸,用记号笔画。(出示白云的图片),蓝蓝的天空上飘来了一朵一朵的白云,我们可以用怎样的线条来画?
生:轻轻的。淡淡的。细细的。
师:请把轻轻的云画下来。
师:大家画完了吗?请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画的。看这一张轻轻得画得像棉花一样,这一张画得像白纱一样,还有这一张更有趣,画得像一个小白熊,我们班的小朋友有画得不一样的吗?请举手,教师巡视,挑好的一张,展示后贴在黑板上(要给学生另一张纸)。
教师小结:画云的时候我们可以用轻轻的线条来画,在板书的“线的变化”下贴有“轻”字的图片。
2.画乌云,体验线条的“重”、“缓”。
师:出示乌云图片。看,厚厚的乌云飘来了。我们可以用怎样的线条来画厚厚的乌云?
生:力气带大点。重重的。粗点。颜色深点。
师:请把厚厚的乌云画下来。
师:大家画完了吗?来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画的,看这张乌云一圈一圈的,很厚,这张乌云一片一片的,重重叠叠。你们有画得不一样的吗?请举手,教师巡视,挑好的一张,展示后贴在黑板上。
教师小结:画乌云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重重的线条来画,在板书“轻”下贴有“重”字的图片。
3.画闪电,体验线条的“急”。
师:轰隆隆,雷声响,哗啦啦,闪电亮。(出示闪电图片)我们可以用怎样的线条来画闪电?(折线)谁能把闪电画得更有力量?(粗线)请你画一画有力量的闪电。
师:画完了吗?来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画的,看这张闪电像树根,划过天空,这张闪电像裂缝,你们有画的不一样的吗?请举手,教师巡视,挑好的一张,展示后贴在黑板上。
教师小结:画闪电的时候我们可以用重重的快速的线来画。在板书“重”下贴有“急”字的图片。
4.画变化的雨点,体验点和线条的轻重急缓。
师:滴答滴答,下雨了。(出示下雨图片)我们可以用怎样的点来画雨滴?(轻、重、大、小)请把雨点画下来。
师:大家画完了吗?来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画的,看这张雨滴大大的,这张雨滴重重的 ,这张雨滴轻轻的。你们有画的不一样的吗?请举手,教师巡视,挑好的一张,展示后贴在黑板上。
教师小结:画雨点的时候我们可以轻轻地画,也可以重重的画,可以画空心的,也可以画实心的。
师:雨点串在一起会变成了什么?(雨丝)雨越下越密了,成了长长短短的细雨丝。还有没有不一样的雨丝?(粗的)风呼呼的吹着,细雨丝怎么了?请你画一画雨丝。
师:画完了吗?来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画的,看这张雨丝细细的,像牛毛,画的时候用的力气一定很小,这张雨丝粗粗的,肯定用力画了,这张雨丝用了波浪线,我猜可能风儿很调皮,吹得雨丝左右摇晃了。你们有画的不一样的吗?请举手,教师巡视,挑好的一张,展示后贴在黑板上。
教师小结:雨丝可以用轻轻线条的画,可以用重重的线条画,也可以用斜斜的线来画。在板书“折”下面贴有“斜”字的图片。
师:雨越来越大了,噼里啪啦,雨点打在花瓣上,溅起了一朵朵水花。你可以用怎样的线条画水花?请你用我们学过的线条画一画水花。
师:画完了吗?来看其他小朋友是怎样画的。看,这张水花像小手,这张用到了点和细线,这张水花用到了粗粗的线条。你们有画的不一样的吗?请举手,教师巡视,挑好的一张,展示后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由练习,用点和线表现下雨情境中的基本要素。下雨时,不仅有雨点,还有其他天气变化:天阴了,乌云聚集了,闪电了——所以下雨了不应该仅仅只关注不同的雨点。雨天典型变化图片的播放,让学生对雨天变化有所了解。但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可能对天气变化时所有的特征都有所认识,观察之后还需要有个内化的过程,所以采用老师和学生一起画雨天的天气变化,降低了难度。
(三)深入:想雨中情景,说雨中的故事,丰富学生想象力。
创设雨中情境,启发学生讲故事,拓展思维,为学生画下雨的情境创作准备。
情境:画下雨天动物和植物的拟人故事。
师:刚才的游戏里我们用变化的点和线画出了不一样的雨天天气变化。
师:现在我们来做第三个游戏,想象画画。贴板书“想”。
师:小雨点,沙沙沙,落到花园里,猜猜谁来迎接它了?(画小花)
师:小花乐得张嘴巴,她在干嘛呢?(盖上画了雨的透明的薄膜)喝着甜甜的雨水,真快活。
师:再来猜猜,这朵小花在干嘛?(抽掉教师示范画的小花,显示出第二张事先画好的小花)
师:漂亮小花扭扭腰。再来看看,谁笑了?(抽掉第二张小花,显示第三张小草)绿色的小草随风摇。现在请你想一想,下雨了,还有哪些植物特别高兴?能学一学它们的动作吗?
师:植物笑了,动物也乐了。看谁来了?(抽掉第三张小草,显示第四张小兔)
师:大自然中,还有什么也可以当雨伞。小兔子,撑着伞,走来走去,真快活。左一脚,右一脚,溅起水花笑哈哈。(教师在透明薄膜上画水花)
师:猜猜它为什么笑了?(抽掉第四张小兔,显示第五张蚂蚁蜗牛)
师:你解释的真好,那请你们想一想,下雨了,还有哪些动物很开心?
设计意图:动植物拟人手法的指导练习。一年级的学生,处在“样式化前期”,美术基础还是幼儿水平,容易口高手低,表达的时候说得非常到位,一旦动手表现就未必那么回事了。所以在唤醒了学生对雨景的记忆后,就应该安排雨景的具体画法指导。对于植物而言,拟人的具体手法就是添加表情和动作。表情可以是眯着眼睛享受雨水的滋润,也可以张开嘴巴喝着甜甜的雨水——但是教师示范的只是其中一种,其他表情由学生来思考。小花会拥抱,会跳舞——而这些动作靠叶子来完成。教师的表情添画和不同动作的形象是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小草,大树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表现。而对于小动物而言可能有趣的就是躲雨的样子:躲到荷叶下,藏到蘑菇下,还可以用小花做伞挡雨。但一堂课里不可能所有的画法都示范,这些抽拉的形式会更快更有效。
(四)学生想不一样的故事,创作一幅独特的下雨天的画。
教师发各种彩色几何形纸片。学生进行创作。
作业要求:画一画雨中小花、小草、小动物的可爱模样。
教师巡回指导,幻灯片放小学生画下雨天各种题材的作业。
师:有个小朋友就把这开心的小动物,小植物画下来了,看看她画了哪些雨中情景。你能不能画出和她不一样的雨中情景呢?你想画什么?下面我们就来画一画雨中小动物小植物的可爱模样,画好后思考一下,你用了哪些线条和点,为什么这样用?画面中哪里与众不同,最好能给自己的画取个题目。音乐停止我们就结束。开始吧。
(五)赏佳作,评雨景。
欣赏同学作品,尝试用点雨线的基础知识来评价作品。
评价要求:
1.用了哪些点和线,为什么这样用?
2.小花、小草、小动物哪里最可爱?
3.能给你的作品取个动听的名字吗?
4.谁的画更有下雨天的情境?
师:好,已经有小朋友画好了,(巡视过程中挑一张好的),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小作者来介绍一下你的作品,用了哪些点和线条?为什么这样用?你觉得哪里最与众不同?想过题目吗?(介绍好贴到黑板上)你们有没有画的不一样的?请举手,教师巡视,挑好的6张,展示后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这些问题都是针对本课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的要求进行讲评。
(六)雨景组合会怎样?拓展思维
1. 把作业排成下雨天。(教师摆)
2.把作业排成雨伞。
3.拓展:给你的作业配儿歌、古诗、谜语等等。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听雨、看雨、想雨,练习了点和线条的变化。可以用线轻轻的画,重重的画,线条可以折,线条还可以产生水花,点和线可以表现很多的景色。
拓展:这么美的画面要是能配上合适的儿歌,那就更有意境了。下课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找找有关小雨的儿歌,写到画面中,比比谁找到的更合适。
最后让我们看着自己美美的画面,来唱一唱小雨沙沙。(放音乐,唱儿歌)
设计意图:组合让学生看到更大的空间,进一步创意的情景,把美的表现方法不断地拓展。
七、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中主体形象的表现侧重用拟人化的手法来表现动植物在雨中的不同造型。作为一堂学习点与线的基础课,最实质性的内容就是掌握点与线的轻重急缓变化,用富有变化的点与线来表现雨中情景。所以教学设计由最初的创设雨中情景为主改成了用观察比较的方法体验点与线的轻重急缓为核心。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的确感受到了点与线的变化,也能尝试着用富有变化的点与线来表现雨中情景。但是,毕竟只是一年级的学生,40分钟的一堂课一直在进行观察、比较、操作,这样的课堂操练强度是否可以适当弱化点值得我们思考,毕竟孩子们才刚刚进入小学生活。在注重技法指导,强化操作性的基础上,可能对孩子的情感体验的关注弱化了。学生在埋头操练的同时,对烟雨蒙蒙的美景的感悟,对踩着水坑,放声欢笑的场景的回忆似乎欠缺了些。如果能打破课堂的界限,把教室搬到大自然中,如果能适当加入些情感的体验,学生在这堂课里的收获会更完整,更丰厚。
(鄞州区栎社小学?浙江宁波)
[关键词]广东艺术歌曲 钢琴伴奏 艺术特征 表现手法
广东音乐是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歌曲,主要结合了古乐、昆剧和江南小曲3种风格,在十世纪初期开始成形后,发展成为我国南方轻音乐的代表,广东音乐曲调优美,委婉动人,深受观众喜爱。解放后,音乐家们多利用广东民间音乐编制钢琴曲。广东作曲家相继创作出《卖杂货》、《思春》、《旱天雷》、《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和《平湖秋月》这5首粤调钢琴作品。[1]这些广东钢琴作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钢琴曲的作品多样性和多层次。广东的钢琴作品非常具有本土民族文化色彩,极具代表性。
一、广东新时期的艺术歌曲
广东歌曲伴奏一般使用洋琴、笛子、粤胡、秦琴、古筝、琵琶、三弦琴等管弦乐器。高胡的音色明亮、音域高;扬琴音色抑扬宽广、音域低;秦琴音色清澈;洞箫恬美,但音量太小,各个具有特色的演奏乐器,使演奏更加具有感染力。广东传统音乐融入钢琴的伴奏之后,使广东民族音乐的音色变得更加灵动。[2]
二、广东艺术歌曲的钢琴艺术特征
新时期广东歌曲的钢琴伴奏,采用了“中国风”和“钢琴化”的创作技法,在钢琴作品中,体现出了“中国风”和“钢琴化”表演技巧。对民间音乐的原作作品进行分析和倾听,参考中国弹拨乐、丝竹乐的音色,把民族音色通过钢琴进行演奏,充分表现中国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体现了中国钢琴作品浓郁的民族风韵。[3]
(一)《平湖秋月》的钢琴艺术特征
《平湖秋月》的旋律非常的美丽且音色丰富。是根据吕文成原作的同名歌曲改编而来,别名《醉太平》。钢琴曲《平湖秋月》和原型旋律非常相似,曲风继承了原作品的优雅、安静、纤细的曲调,歌曲结构十分的紧凑。歌曲中的主旋律部分运用各种曲调,其中包括:琶音、倚声、震音、颤音等,可以把映在湖面上的秋月彻底的展现出来。伴奏中,大量的32,64分音符形成波浪式起伏,风吹湖面、微波起伏,湖面变得透明又美丽,闪着波涛晶莹的光辉,展现出细致入微的月下湖面效果。
(二)《旱天雷》的钢琴艺术特征
《旱天雷》是粤调钢琴曲中最短的一首,其曲调是严老烈据原作《三级浪》改编之后的同名粤曲。该曲保留原曲子旋律的基本框架,并把二部乐曲的表现形式变更为A + B + B式的三段体,扩展原有的结构。在作曲的过程中,运用中国传统的演奏方式,采用大的音程,乐曲有奋发图强的含义。在和声的风格上,为了满足广东歌曲的伴奏需求,运用可听到的不协和音与变和声,表现出天雷的声音。演奏的时候,需要注意琴音色的控制,以及和声色调的变化。在钢琴过程中,演奏者需要体会乐谱中每1小节感情,从而正确地演奏。特别是对于B段的片尾曲,演奏者在钢琴伴奏技巧上的炫技,是华丽无比的,演奏者需要具有非常好的演奏基础,才能用坚强有力的手指弹奏出完美的音乐效果。
(三)《卖杂货》的钢琴艺术特征
广东歌曲具有华丽、活泼的旋律,轻快的钢琴伴奏,增加了乐曲的流畅性。广东音乐使用钢琴伴奏,可以更好的对歌曲的声音进行装饰,而连绵不绝的钢琴演奏促进音乐效果的形成。其中,以“杂货”为主题的钢琴曲《卖杂货》就是非常好的例子。演奏的时演奏者的手臂放松,圆浑音色被较好的表现出来。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其他4首钢琴作品,反映了“主题曲变奏自由流畅”的延展原则。
三、广东艺术歌曲的钢琴表现手法
(一)《卖杂货》的钢琴表现手法
《卖杂货》选择钢琴小曲中段的旋律伴奏,原曲风委婉、美丽,速度缓慢。在钢琴伴奏之后,《卖杂货》全曲显得更加的生气、幽默明亮。钢琴结构伴奏以A + B +再现,A段主题的作曲手法,采用钢琴伴奏音乐带出叙事感情,左手弹奏之后半拍伴奏,营造出快乐、明亮的韵律。[4]歌曲下半部分的主题用左手复奏,而右手伴奏出琶音,在热情轻快的音乐之中,结束了A段歌曲。而A和B之间,在钢琴演奏形成了一段快速的歌曲伴奏,然后在乐曲结束时,采用相应的音乐素材。演奏者弹奏出清晰的乐章,让歌曲意境一气呵成的展现出来。
钢琴伴奏的手法表现优美音乐,展现出广东歌曲一贯的温柔优雅,把南国风光如诗如画美景尽情的展现出来。演奏者不要忽略左手部分的音乐表达力,在演奏过程中,必须注意广东歌曲里的细腻感情表达。伴奏A段再现时,速度要还原到小快板的伴奏,体现出广东歌曲《卖杂货》里货郎热爱生活的快乐景象。
(二)《思春》的钢琴表现手法
《思春》这部作品是关于少女情感的内容,但是钢琴乐曲的旋律伴奏,和歌曲的结构没有直接关系,《思春》原曲框架非常具有创意意义。是一首描写少女对幸福感情生活的憧憬作品,作品的构造为前奏+A+B+A+结束的再现三部曲。前奏(1-10小节)音乐节奏快速、力量紧凑,描绘出在一片春天的景色中,万物复苏。钢琴伴奏的时候,节奏鲜明、轻快。
A段分为第一部(11 : 52小节),从前奏旋律的跳、连奏,描绘出音乐形象的生动、灵活。演奏者应用敏感的指尖,展现出弹性的旋律特征;第二部分(53-77小节)音乐流畅,融入了粤剧一样弹拨乐。B段采用了粤剧小调《寄生草》的原型,这段也分第一部(78-92小节)二段的表现,演奏者内心深处的感情通过钢琴弹奏加以体现,弹奏中轻轻触摸按键,突出展现了高音部分的旋律线。乐曲伴奏中长款踏板,可以连接好广东歌曲中的乐章;第二部分(93-110小节)旋律,伴奏中左右手交替之前,先开始单音二声再弹出和弦,展开音乐的伴奏。A段再现直到演奏结束,广东歌曲所使用钢琴伴奏的速度加快,在尾声虽大力弹奏力度,声调变得急速激越。
(三)《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的钢琴表现手法
《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这首歌是经典的广东钢琴作品,早在10年前,就列入钢琴曲八级考试,之所以列入钢琴考试中去,很大程度上是作品的钢琴演奏深度和技巧。广东音乐《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混合了《双飞蝴蝶》和粤剧小曲《仙花调》(又称《水仙花》)的旋律,运用发展和奏的手法,把歌曲在7个不同风格里不断的变奏。主题采用了《双飞蝴蝶》的旋律,运用强烈简蔚氖二音符的力量,依靠肩膀的力量进行伴奏。构成了音乐节奏和级进式语调,音乐句式轻松独立,基本乐调明确且完整。[5]
变奏Ⅰ词头加花的手法进行主题扩展,左手后半拍二声伴奏和右手旋律相呼应,音乐欢快而灵巧,像两个蝴蝶在草间嬉戏,上下飞舞,穿梭其中,几乎所有的伴奏都反复出现,由此得名“双飞”。演奏者的弹奏力量集中在指尖,钢琴的音色明亮、灵巧。第十小节marcato(强调)左右手交替部分,演奏着八分音符。变奏II采用了多声变换的手法,各部分的伴奏清晰流畅、独立完美。第35小节从左手的旋律开始入手,有着浓厚的粤剧的魅力,显得平静、甜蜜。变奏III舞曲的声调非常的开朗、活泼,43-48小节前半拍子运用踏板,非常强调音头。
变奏IV前部分(59-72小节)三连音的出现,使整个音乐的气氛缠绵,就像娓娓道来的情感倾诉。之后,所有的旋律曲调转为音调下降,在这里充满了美丽浪漫的哀愁。变奏V由两个乐句的构成,富有咏叹调的气息。变奏VI是粤剧小曲《仙花调》的原型主题,音乐清新明亮。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要掌握双音,掌关节要有较好的支持力,伴奏时注意指法的安排,把小连线准确地弹出。在120-121小节中,右手8次级水平把音乐全曲推向了。变奏VII的部分要保持音乐的开放性,以及和弦音乐张力,运用演奏者充沛、旺盛的身体力量,富有激情的完成整首歌曲的演奏,使演奏效果实现音乐的升华[6]。
结语
广东传统音乐作品中运用钢琴伴奏,既融入了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又借助西洋乐器的表现手法和音色,这是运用钢琴艺术表现本土文化的新探索,对于广东音乐来说,采用这一中西结合,土洋结合的探索,更有利于本土音乐、本土文化传播出去,也更易被当今社会和青年人接受,也就更让广东音乐这独特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唐榕.高校音乐教育中钢琴即兴伴奏课程发展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09);
〔2〕徐彩虹.如何弹好钢琴伴奏[J].大众文艺.2011(10);
〔3〕王保荣.论听觉在钢琴伴奏中的指导作用[J].乐器.2010(09);
〔4〕曾维.浅谈钢琴伴奏的应用及其烘托效果[J].大舞台.2010(05);
〔5〕何凤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即兴伴奏常见问题及训练方法[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