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爱国主义论文

爱国主义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27 17:56: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爱国主义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爱国主义论文

篇(1)

重视升国旗仪式

国旗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人人都要养成对国旗的崇敬和热爱,而学校所进行的升旗仪式正是养成这种心理的重要方式。我们学校从1981年就开始进行升旗仪式,并为旗手专门制作了服装,每周一的升旗义式,学生都身穿校服。实施《国旗法》以后,学校认真组织学习,并依法进行升国旗仪式。爱国不是抽象的,要从爱集体、爱校做起。我们学校有校训、校徽、校歌。校训是:求实、创新、勤奋、献身。我们的校徽是从全校同学设计的37个方案中投票选中的。

我们的校歌是发动全体教师集体创作的。师生们履行校训,佩戴校徽,高唱校歌,有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

善于捕捉激励爱国热情的有利时机

时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一个教育原则。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屹立在神秘的银色宝库一一乔治岛上,中国人民为南极勇士们的这一伟大壮举而振奋不已。学校请来了南极考察队的党支部委员给同学们报告英雄们的光辉业绩,随后又举行了“学习南极精神”?演讲会。?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前后,学校围绕着“我为亚运做贡献”、“弘扬亚运精神”等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树立亚运意识,发挥亚运精神,为振兴中华而拼搏。

高教育于参规游览的活动之中

活动是一种符合青少年心理、性格特征的动态教育。我们学校每年都要组织学生到甘肃、青海的名山大川去游览,或开展夏令营活动,使学生对这些美丽的山川名胜产生一种倾心的爱。学校还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组织他们参观兰州科学院、兰州大学、兰化公司的生产厂、刘家峡水电站和龙羊峡水电站,让他们了解祖国科学技术和生产建设的伟大成就。

寓教育于体育之中

体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课堂。这几年我们逐步探索出三条教育途径。

一是学校对优秀运动员采取鼓励政策。1986年,我校田径代表队主力运动员郎秀花选入国家青年女子垒球队,又于1987年到美国参加国际比赛。出赛前,校长和体育教师都先后写信鼓励她为国争光,并用她的事迹教育全校学生。二是由体育教研组编写了《中国现代体育简史》,作为体育室内课的爱国主义教材。三是从1979年开始,学校每年举行一次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象征性长跑。如1979年开展了“由兰州经西宁过唐古拉山口登上世界屋脊一一珠穆朗玛峰”的象征性长跑,198l年开始“从兰州到台湾”的象征性长跑,1985年开始“从兰州到香港”的象征性长跑,1989年开始从“兰州到北京亚运村”的象征性长跑,激励同学们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举行各种报告会,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学校以多种形式开展国情教育,陆续举办了“中国历代著名科学家”报告会,从祖冲之的圆周率讲到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认张衡的地震仪讲到李四光的第四纪冰川,从四大发明讲到人造通讯卫星上天,教育学生不能数典忘祖。

学校还举办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爱国人物和事件”专题讲座。“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报告会,“一二,九”报告会,观看“老山英模报告团报告”录像等,深受同学们的欢迎。

开展评论活动,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化遗产学校通过文学艺术的评价活动,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教育。l986年有一段时间,学生中流行歌曲特别盛行。于是,我给全校学生作了一个以谈音乐美为主的艺术报告,从《苏武牧羊》讲到《阿里山的姑娘》,从《鲜红的太阳永不落》讲到《十五的月亮》……。我们审定了40首富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歌曲,录制成《校园歌声》专辑。每天在校园播放,并提倡学生学唱。

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中学历史教材中有不少章节的史事记述,我们采用正反历史人物及其活动的比较和对照方法讲述,不仅使学生辨善恶、明爱憎,而且可以激发他们继承前辈的爱国主义传统,为民族兴旺,国家富强、祖国进步献身的精神。还如初中语文课本中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就是爱国民主志士的宣言书和绝命书。他那“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的视死如归的忠诚的爱国之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珍宝,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开展军事训练,树立国防观念

军事训练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真刀真枪的刻苦训练,体验军人的生活、军人的感情和军人的追求,?从而树立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思想感情。我校从1985年夏开始了学生的军事训练。军训学生与部队官兵同吃、同注同练,不仅受到了正规的军事训练,而且受到了艰苦奋斗的教育,增强了国防观念和爱国意识。

经常进行形势教育

形势教育也要以培养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安危进退为宗旨,使大家经常了解国家所处的环境,国家的发展变化,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教育的方式要多样,要广开言路,平等对话,要置疑解难,点拨诱导。

篇(2)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中编排了相当数量的爱国主义文章,尽管分散在各册中,但都从内容上、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渗透着爱国主义教育,这些都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好素材。统观一至六年级小学语文整套教材,有关爱国主义内容的篇章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人民大会堂》、《革命烈士诗》、《保卫黄河》、《》、《小英雄雨来》、《》、《长城》、《富饶的西沙群岛》、《赵州桥》、《桂林山水》、《李时珍》、《詹天佑》、《视死如归》、《草地夜行》、《刘家峡水电站》、《大桥》、《日月潭》、《黄山奇石》、《卖火柴的小女孩》以及中华古诗词等。从内容上囊括了赞美祖国强大富饶的、反映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讴歌伟大的中国人民奋勇抗击外来侵略的、颂扬中华优秀儿女英雄辈出的、反映祖国今天美好生活的等诸多方面。虽然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版本所采用的篇目有所不同,但凡此种种课文都从不同方面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这一主题,并借助课文内容弘扬了中华传统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旋律。用好、讲好、挖掘好这些名篇,将十分有利于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谓意义重大。

二、通过简介课文背景来加强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很多,仅从历史的角度讲就有许多名人名胜值得宣扬,还有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医学家李时珍到现代的文学巨匠鲁迅、著名作曲家聂耳、铁路专家詹天佑、桥梁专家茅以升、科学巨匠钱学森等等都是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实力篇章。但是有的课文含义深刻,有的课文内容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小学生阅历浅、认知寡、见识短浅,学起来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领略其内含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经常通过简介背景的方法达到此目的。

三、紧紧抓住课文中的形象情节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还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以想见,若没有或忽视情感教育,学生们就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长,也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祖国建设者,更难以想象他们能够成为用于为祖国毫不犹豫献出生命的英雄。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停留在空洞的口头说教和抽象的概念讲解,而应落实在打动学生心灵的行动上。为此,我特别注重结合课文中的情节和形象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从前我教《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描写景物的课文时,首先运用彩色挂图,让学生感知了西沙群岛的位置,懂得了它“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南海的西边的一串明珠,“是个可爱的地方”。接着放映了一组幻灯片,带学生作了一次到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假想旅游。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银幕上五彩斑烂的图像,向学生揭示了海底世界的奥秘“五光十色的海水,丰富的海产品——珊瑚、海参、大龙虾、鱼、贝壳、海龟和岛上的旖旎的景物、茂密的树林、海鸟、鸟蛋……”,使学生直接感知到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从而使热爱祖国宝岛——西沙的激情油然而生,爱国主义教育目的自然达成。如此这样从感性形象出发,使学生受到感染,并生成为爱国主义情感。

四、抓住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小学生对祖国的过去和现在懂得很少,要激发出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形成爱国主义思想与行动,既要凭借直观形象的讲解与演示,又要依赖于恰当语词来支配他们的认知活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和情境中,语文老师有感情地讲解、描述、启发、提问、质疑等都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尤其在小学阅读教学中体现的更加明显。为此,我经常引导学生抓住重点问题和用得恰到好处的词句,理解其意,感受其情,让作者的爱国激情,牵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爱国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比如我在教《难忘的一课》的第二段时抓住这样几个问题:作者来到一间教室旁,站在窗外看到了什么?那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是怎样教孩子们学国文字的,孩子们又是怎样认真学习的?反映了什么?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懂得“一笔一画地写,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是因为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国文字的”。教师用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教”,孩子们用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很“严肃认真”,那么“富有感情”,大有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反映出对祖国无比忠诚与热爱之情。这样的教法不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而且也使学生领会了语言文字中所渗透的爱国情,并从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五、通过对课文的精讲细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篇(3)

关键词]爱国主义;中学生;引与扶;知与行;管与放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35-0003-03

作者简介]徐继元(1975―),女,广西灌阳人,本科,桂林市灵川县大圩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如何使这一主旋律融入中学生思想中,使之成为激发中学生热爱祖国的驱动力?近几年来,我们认真地探讨了爱国主义教育的特性规律,在多角度探寻爱国主义教育辩证艺术方面,进行了大胆的设想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进行了如下几种尝试:

一、引与扶

“引”表现在德育中,就是引导、指导、诱导。所谓“扶”,即帮助、扶持。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是很多的,我们老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每一项内容都抓得那么具体周到。我们在教育中可指明方向,指明路径,让学生自己去“走”。如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首先从爱学校、爱家乡做起,就是向学生提出要求,宣布计划和目标及实施方案等,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诱导学生去行动,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我校绝大多数学生树立了热爱学校和家乡的观念,主动维护学校公共秩序和积极做好事,已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但学生毕竟是受教育者,是不成熟的中学生。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当中,思想往往是不成熟的,或认识有偏差,或理解不深刻,或行动不自觉、不持久,在很多方面需要我们“扶”着他们去走,多指导。如我们在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有极少数学生认识有偏差,行动不持久,我们就利用校会、班会和政治课教学反复强调。热爱祖国具体表现为热爱家乡、热爱学校,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总是“知之愈深、爱之愈切”。只有知家乡的人,才能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

二、知与行

无论对学生进行哪方面的教育,都要先做好思想工作,使学生认识到某方面的知识,弄懂某方面的道理,这是使学生思想产生质变、获得进步的第一个步骤。因为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指挥的,然而人的行动还会受习惯的支配,有时候认识到了未必有行动。因此说,在“知”的基础上还必须加强引导,形成习惯,这时“知”才能巩固,“知”才能真正发挥出作用。例如,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就是遵循知与行的辩证教育框架的。在教育中分知(知国)、爱(爱国)、报(报国)三个层次进行,我们认为知国才能爱国,爱国才能报国。所以,知国是基础,爱国是关键,抱国是目的。也就是说,知国、爱国是“知”,报国是“行”。因此说“知”是“行”的基础,“行”是“知”的升华,“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可以说,没有“行”的“知”是失去意义的“知”,没有“知”的“行”,也就是盲目的“行”,是不巩固的“行”。只有将“知”与“行”结合实践,教育才真正有收效。这是“知”与“行”的第一个意义。“知”与“行”的第二个意义是“知”“行”互促。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不断深化的,知道的东西未必有深刻的理解和切身体验,而通过“行”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使人们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认识提高了,又可以促进“行”的升华。比如,我们在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的活动中,在讲明道理后,引导他们组织纪律检查和文明、卫生监督员,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回乡进行社会调查等。而恰恰在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和社会调查过程中,他们亲身感受到自己责任的重大和前途的光明,在监督、检查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锻炼和教育,并自然而然地对爱学校、爱家乡有了更深的认识。而这更高层次的认识,又会激发他们更好的行动,“知”与“行”又能起到互相促进作用。

三、管与放

爱国主义教育总离不开“管”字。比如升国旗仪式时如何列队,大家的姿势怎样,保持一种什么样的精神面貌等要求,教师应给学生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给予严格的监督。通过这种严而有序的管理,使学生从内心感到祖国的尊严和伟大,从而坚定他们爱国的自豪感。然而,人总是有个性的,学生也是如此,在行为举止特征上,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上,不可能要求千人一 面,千口一腔,一切按我们的要求进行。在不逾规矩的情况下,应允许学生作出自己的思考,展现自己的个性。在当今社会变革时期,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往往呈多元化格局,人们的思想在发展,观念在更新。那么,在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只要不损国格、人格,只要没有辱国之行为,没有违道德准则的东西,学生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许多问题我们可以不约束学生。比如,我校在学生中以班为单位开展“自治自理”实践周活动,由学生来当实习班主任,代替班主任管理一部分事务。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开展“自治自理”实践周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管理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工作责任感和爱校信心,得到了学生的赞成和学校领导、老师的肯定,也就打消了那种“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看法。这就是说,当管则管,当放则放,管有益于学生和社会,放也有益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有益于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阔思维的爱国人才。

四、高与低

面对受教育的学生,教育者的姿态要做到“高”与“低”的结合。尤其是德育工作者,必须在思想境界、知识修养、才智见识、道德风范等各个方面都要比学生高,否则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因此,我们时时要以自己各方面的高素质去培养学生,做学生的表率,把他们引向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但在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我们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不能处处以师长自居,而要做学生的朋友,平等待人,亲切地关心、勉励学生。为了做好这一工作,我校每年都组织学生参观桂林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祭扫烈士墓等。参观和祭扫活动,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爱国信念,也加强了师生之间的联系,沟通了思想,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得到了学生的赞许。因此我们既要站得高,又要放下架子;既要像老师,又要和学生交朋友;既要理解学生,又不能随意迁就他们,迎合他们。只有把握好其间的关系,才能俯仰自如地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我们根据学校“德育为首,教育为主,管理从严”的治校方针,在针对中学生多角度地探寻爱国主义教育的辩证艺术中,进行了认真的设计和积极的实践,成效显著。而要深入地探寻爱国主义教育辩证艺术,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还有许多新课题,有待于我们继续积极地探索、实践,把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抓紧抓好,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出更多、更好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挑战;对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244-02

在民族院校开展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是民族院校的重要任务。多年来,各民族院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与此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及等方面的挑战。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外部挑战

1.民族院校自身面临的挑战。首先,民族院校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的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其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将直接关系到民族发展与团结,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如何与时俱进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不断创新是摆在民族院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其次,民族院校的学生具有多民族、多信仰、多文化性等特点,加之其生长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民族习惯等方面的差异都为民族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加了难度。再次,如今国内外的某些势力也利用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和宗教等问题对我国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和政治分化,这也使民族院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面临复杂矛盾和特殊困难,这些都给民族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增加一定的挑战。

2.全球化浪潮的挑战。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使某些学生在广泛接触西方文化的同时让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加上我国某些高校教育体系中原本就存在的薄弱环节,这些都使各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展开带来新的挑战。

3.市场经济的挑战。在社会的改革和建设过程当中,有新情况和新问题出现,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而目前,我们的大学生在各方面素质都不成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之风的影响,有部分同学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尤其是随着市场化的导向,社会逐步转型,带来的利益多元化、价值多元化和个人主义思想、拜金主义思想等冲击着社会的原有价值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爱国情感已经成为所有高校,尤其是民族院校的迫切任务。

二、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内部问题

1.教育内容问题。我国自古以来就保持着良好的爱国主义传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我们特有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我们不断继承和发扬。目前,一些高校学生反映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生从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就开始接触爱国主义教育,到了中学和高中也会继续通过学习加强爱国主义修养,到了大学,我们还是在简单地重复从小到大所学的内容。理论导向过于单一、授课内容缺乏吸引力、教授内容重复等,这些问题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同度降低,从而影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开展。

2.教育方式问题。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多通过思想政治课讲授的形式,多以灌输教学为主,学生一直是被动“填鸭式”地接受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容易对爱国主义教育缺乏思考,不利于学生养成主观能动性,也不容易培养学生的自主爱国主义意识。一些高校通过带领学生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的电影,阅读爱国主义方面的书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是高校中学生对专题讲座等形式也不是特别认同,往往都是被动听的多,主动学的少。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民族和语言等的差异,造成了民族院校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与其他高校相比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不能一味灌输,应该结合自身特点,寻求适合不同民族、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好日常的爱国主义教育。

3.教育时效性问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富有时代特征,而我国目前高等教育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多停留在历史时期或者战争年代的人物故事,离目前较近的也就是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到改革开放之间的阶段。学生在学习时认为这些题材缺乏时代感,从而对爱国主义有距离感,他们认为爱国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大学生是社会发展感受最为敏锐、行动最为积极的群体,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应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地开展教育,保证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从而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民族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1.充分发挥课堂作用,增加教育内容。民族院校在开展两课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在开展中国传统文化、形势与政策、民族理论与政策等方面的教育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展开课堂教学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和同学发言的形式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让同学们在讨论发言的过程中加深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理解。除此之外,高校的各门学科和各种课程中都或多或少有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及内容,我们应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渗透、相结合,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热情,进而深度挖掘专业课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从全方面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水平和理解程度。

2.重视校园文化载体功能,拓展教育新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丰富有效的校园文化,因此,各高校应顺应形势,把握规律和时代特征,富有创造性和时效性地开展校园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才多艺,求知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知识,愿意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因此,各高校更要重视校园文化主的阵地。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如爱国主义教育文艺演出、党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时政热点讲座、参观教育基地等活动,让他们从多渠道、多途径了解爱国主义,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党校培训班、团日活动等形式,这些让平时表现积极的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爱国主义理论。他们的表现可以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感染周围的同学,同时能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实现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3.顺应时展,努力开辟教育的新途径。民族院校在继续传统教育方式的同时应积极探索新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寒假社会实践、大学生学科学术竞赛等都是很好的教育方法。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应该从室内走向室外,从课堂走向社会,走进学生的生活。过去那种脱离实际的理论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已经不满足看看书、听听讲座的单纯形式,因此,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课外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自己感受参与、切身体会往往比填鸭式教学效果要好得多。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学生亲身了解国情,感受生活,在实践中培养民族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使爱国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强并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院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民族院校更应牢记使命,认清形势,做好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维护好祖国的和平和民族地区的稳定。

参考文献:

[1]刘树宏.当代民族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基本要求的层次性[J].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2008,(4).

[2]吴永刚.何晓东: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鸡西大学学报,2013,(1).

[3]杨琼.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思考与实践[J].青年论坛,2013,(10).

篇(5)

该同志是一位优秀的*党员,在单位的青年当中处处起表率作用。单位经常有临时性的任务,他都是出色的完成。特别是经常被邀请到其他单位去主持联欢会等大型活动,尽管占用很多个人时间,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因为他深知他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xx馆、代表xx市。他还经常参加单位的外出巡展,并总是要求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几年来,先后到我省的多个市、县及北京、天津、重庆、黑龙江等地巡展十余次,讲解六百多场,有两万多观众受到教育。

该同志是xx市爱国主义教育演讲报告团的成员,他多次深入部队、机关、工厂、学校、农村等地国主义演讲报告。在每次报告前他都精心准备,在演讲中全身心的投入,声情并茂的演讲使观众深受感染。作为一名爱国主义教育阵地上的

忠诚战士,他时刻牢记自己的责任。自1997年担任xx小学校外辅导员和xx中学课外老师以来,就经常积极无偿的参加两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利用业余时间撰写讲稿,给学生们讲战斗英雄故事,以此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发挥了一名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讲解员的作用。

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还以自身的力量大力宣传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思想,参加人民电台与我馆举办的〈〈历史的丰碑〉〉、《中国革命之路》等直播节目并担任主播。他还积极撰稿,在〈〈xx日报〉〉发表文章,宣传革命烈士事迹。近几年,他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论文也多次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 &

nbsp; &

nbsp;

xxx同志以他勤恳的工作态度和出色的工作业绩向社会展示了一个优秀青年的风采,他时刻牢记“观众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时刻牢记自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者,并把思想和行动上升到“三个代表”的高度,成为xx馆的排头兵,无愧xx市青年形象大使的光荣称号!

篇(6)

论文摘要: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操,这是其他各门学科所不及的。但这不同于空洞的政治说教,也有别于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将音乐课的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的美感巧妙地融汇在一起,来启迪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通过对学生广泛开展音乐欣赏活动,达到用美的旋律陶冶学生心灵的教育目的。 

 

中华民族素来就有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表现爱国主义的音乐作品真象满天的繁星一样,数不胜数。如何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瑰宝,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是摆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音乐蕴涵着丰富的艺术内容,这些内容藉音乐独特的艺术形式记录着社会历史进程,表达着人们的感情,寄托着人们理想,传播着文化遗产……这些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对音乐产生终身需要的强烈感情。 

音乐的特长是抒情,以情感人。但是,音乐也非仅仅具有表情的专长,它同样具有造型和描绘的功能。音乐家舒曼对“歌曲之王”舒伯特的音乐作品给予高度的评价,说他的作品“能够把最微妙的思想感情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用浩翰无垠,这给我们的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如何在这浩翰的乐海中掬起闪烁爱国思想的浪花,并根据我国国情,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选择音乐作品呢?须注意两点:一是作品要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二是教师要精心挖掘教材的内涵,并充分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及艺术形象。 

初中音乐教材第一课《苏武牧羊》就是一首优秀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歌曲。多少年来它一直在人民群众中传唱,经久不衰。这首歌作于民国初年,当时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同时发生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外交事件,广大爱国群众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富国强兵”以抵御外侮。歌中苏武“留胡节不辱”,“大节定不亏”的精神形象正是当时群众爱国激情的反映。 

歌曲的旋律由五声间阶构成,有浓厚的中国民歌特色,古朴苍劲,通俗感人。具有深沉,悲壮的音乐气质。节奏庄重、坚定、平稳,调式的交替运用使音乐既统一又富于变化。所有这些对培养学生用宽厚舒展的歌声、悲壮激昂的情绪来表达苏武的爱国主义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我国古代哲学家、教育家孔子,他本人既能唱歌,又能鼓瑟,既能弹琴,又能吹笙、击磬;他还是个很有音乐欣赏能力的人。他对音乐的作用估价极高,他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3]他把对于音乐的作用,提到了移风易俗的高度。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说过:“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都要重要得多,节奏与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合适,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他也就因而美化。”[4] 

为此,我们让学生欣赏音乐必须有选择,要用好的、健康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用向上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来感召学生;使学生在生活体验、思想感情、文化素养和艺术感受的基础上,产生共鸣、联想和想象,从而增强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思想只能同思想对话,感情和感情能够深深打动。家乡沦陷在敌寇铁蹄下的人民,怎能不为《松花江上》《打回老家去》的歌声所动情;没有见过茫茫的沙漠和在风沙中行进的情景,就难于体验出《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所描绘的草原风光;没有见过白浪滔滔的大海的人,怎能理解德彪西的《海》所展现的音乐画面?当然,悲壮雄伟的作品不会引起轻松愉快的感觉,豪迈的、节奏鲜明的进行曲决不会使学生产生柔美婉约的感觉。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也还可能从听觉印象转化为视觉印象,如听到各种舞曲时,就自然地联想到各种舞蹈场面,听到雄壮的进行曲时,一列列整齐的队伍威武抖擞地行进的景象就会出现在学生的脑际。 

当欣赏一部音乐作品时,首先听到的是音乐所表达的某种情绪,或雄壮激越,或热情欢快,或深沉,或哀伤,或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揭示着人的内心世界,拨响人们的心弦,引起感情上的强烈共鸣。这些音响吸引着学生,在学生的心底唤起种种联想。这便是音乐欣赏的起点。进一步,就是从这些作品中感觉到音响所描绘出的一幅幅画面。但是,音乐所要表现的主要是在某种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体验和内在的情感。这还需要学生细心地反复地去琢磨、体验。 

要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能力,还需要学习了解一些音乐方面的常识和音乐的表现形式及手段,诸如旋律、节奏、音色、和声、曲式、调性、织体、体裁等等。在音乐作品中,技巧和形式是音乐美的极重要的因素,因此,对这些知识的了解,无疑对欣赏音乐作品有着重要的意义。 

欣赏音乐作品,要求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风格流派以及作者的经历、思想等有所了解,也就是要把作品、作者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思考。 

欣赏音乐作品,要让学生熟悉、热爱祖国的音乐艺术,培养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 

音乐教育的性质不同政治报告、哲学演讲,它的教育形式是具体的,直接的,并能达到灵魂的陶醉,精神的愉悦,美感的享受。因此要寓爱国主义教育于音乐艺术的美感之中,用音乐的“灵魂”“流动的诗”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起最浓厚的爱国主义热情,使他们无论遇到如何恶劣的环境,也不动遥。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便是一部将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文化历史与完美的艺术表现结合在一起的杰出作品。欣赏这首典雅优美的乐曲,就象给我们展现一幅山水画卷,会使我们感受到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上东山、渔舟荡漾、花影摇曳的迷人景色。同时会给学生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使他们极快进入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清澈月夜意境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祖国的壮丽山河,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伟大,从而在同学们心灵深处播下爱我中华的种子。 

音乐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思想,不仅是培养人才的需要,也是音乐艺术本身的需要。在举国上下面临新世纪挑战的时刻,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时刻,充分利用音乐教学的素材,奏响爱国主义主旋律,这是赋予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4]伍湘涛,音乐知识与名曲赏析,[m],航空工业出版社1993年3月295页、433页 

篇(7)

论文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道德 教育

道德是一种文明的体现。一个有道德的人,必定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知道怎样爱人,怎样做人。人们的道德意识增强了,社会才能变得更美好。古往今来,“德”是一个永远不变的品质,任何时代,一个人只要具备了高尚的道德,就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使人产生无尽的力量,能够创造无尽的财富。学生高尚道德的建塑和养成,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复杂工程。需要学校、家长、社会和学生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本文仅从中学历史教学这一侧面作一浅述。

一、注重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做人的第一步

有道德的人,首先是爱他的国家,爱他的民族的人。历史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源泉.历史知识本身就充满爱国主义的内容。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适应时代潮流,能不能跟上历史潮流。古代世界曾经产生过20多种不同的文明。但大部分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文明或者说民族精神不能适应新的形势.不得不最终退出历史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其中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让学生明确“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怎样爱国”。正如林则徐所说的:“苟利国家生死矣,岂因祸福避趋之。”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有人说历史老师全是些老古董,这话从另一个角度看.倒有些道理.说明了历史教师在维护社会公德,社会秩序中的一身正气。我们要把自身塑造成道德典范,影响学生,感化学生。

其实教师的自我教育比教育学生更重要也更艰难,因为教师作为成年人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知、情、意、行,而学生的可塑性则更强一些。教师一方面要摆脱传统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某些方面的先天缺陷。另一方面面临着社会转型期给教师观念带来的冲击。

教师要有坚定的信念。学生的教育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当教师所宣扬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阻力时,教师要有捍卫科学、捍卫人文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亚里士多德曾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教师是兼知识与道德为一体的化身,岂不更好?

三、挖掘教材中的美的元素。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历史课程展现了几千年的历史画卷,历史知识包罗万象、丰富生动,蕴藏着丰富的美的元素,包含着对自然的赞美、对人类伟大业绩的赞叹。教师要把历史中的美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同化自己,提升自己。

培根说过:“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心灵之美有胜于形体之美。”历史人物表现出的高尚品德,起到了历史的典范作用。是进行德育的绝佳教材,能激励学生去追求。如屈原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等。学生在学习中必然受到感染,自然能够加深对真、善、美的理解。

四、建立新型的历史课堂。提高学生的行为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