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科技人才工作思路

科技人才工作思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8 15:27: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技人才工作思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科技人才工作思路

篇(1)

(一)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不足130万人(包括农民技术员),占农业人口的比例不足1.5‰,而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超过4‰;中国每万名农业人口仅有6名农业科技人员,全国农村所拥有的农民科技人才数量仅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64‰;每万名农业人口拥有在校大学生1人,每年能回到本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寥寥无几。此外,由于政府扶持力度、政策倾斜、资金投入以及公共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制度还不十分健全,导致一部分农业科技人才“跳槽”,另求其他行业的工作,减少了科技人才队伍的数量。农业科技人才的匮乏,进一步导致了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支撑力量的缺乏,削弱了农业科研创新能力,满足不了农业技术竞争和人才竞争的需要。

(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其一,从事种植业(占34.8%)、畜牧业(占20.1%)等传统农学、农艺的人数较多,而从事农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农业科技信息管理等新兴专业的人员较少,懂得植物新品种保护、农业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科技人员更是少之又少。既能从事科研活动,又能开发市场、懂得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尤其是从事农业科技管理的人才,多数是专业技术人员转行为管理人员,缺乏管理能力和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管理创新出效益和应对市场经济的能力。其二,高技术人才多集中在科研单位、行政机关(占在岗人数的23.4%),基层从事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人才最少(仅为4.4%);农业人才中,中专学历人数比例最大(40.65%),研究生学历最少(0.68%)。

(三)农业经费投入不足,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积极性不高。资金投入是保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投资的关键要素,除技术本身过硬外,主要受制于科研经费的限制。从事农业基础应用性研究的科研院所资金积累少,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基层从事农业技术的科技人才,工作条件艰苦,工资低,福利待遇差,许多实际困难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使得他们对工作的热情不高,钻研技术的干劲松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储备增长,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其发挥农业科技支撑和科技保障的作用,阻碍农业技术的创新。

(四)农业科技人才管理体制不顺。由于农业科技人才管理断层,职称评聘中存在论资排辈、职数限制的现象,不少单位中青年科技骨干难以评上职称,另外,对农业科技人才选择和考核机制不够合理,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培训也不足,这些都影响了农业科技人才的持续创新能力和积极性。

二、关于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转变人才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工作新理念。按照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确立正确的“人才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克服人才浪费的短视行为,培植人才资源的长远意识,彻底改变“重使用、轻培养”的传统人才工作思路,树立使用与培养并重的意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符合我国农业发展战略需要、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和操作性的政策框架体系。一是尽快制定《全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突出人才培养、选拔和能力提高,优化人才区域、数量、专业分布和结构,推动我国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开发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稳定和良性发展的轨道。二是制订并组织实施《全国农业科技人才管理办法》,明确农业科技人才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农业科技人才的行为和科学道德作风,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任用、考核制度,依法管理和监督。三是制订和完善有利于农业科技人才发挥才能、增长才干的流动政策和奖励政策。

篇(2)

一、2010年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强化服务措施,提高创新能力,两个“中心”作用初见成效。

一育苗服务中心作用突显。育苗中心第一车间于12月份建成投入使用。为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完善育苗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安装了自动排湿降温、自动遮阴补光、自动喷淋、自动卷帘系统、监控系统等现代化设施,实行了全程计算机智能化管理;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今年共育苗三期72万株,无偿供应给100农户的200座日光温室和春棚使用,有效解决了菜农在育苗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风险。完成新品种展示11种、新技术展示5项、举办专题培训班三期,受训人数260多人次。初步实现了育苗中心“科技培训、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推广、育苗服务、种植结构调整、休闲观光”五大功能,为设施农业园区实现规范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创造了条件。为农民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煤化工研发中心作用明显。,市政府与相关企业共同出资建立了褐煤研发中心并投产使用。为了切实发挥“研发中心”带动煤化工向产业化方向的示范引领作用,协助煤化工园区促成了市政府与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签定科技合作项目,提升了“中心”褐煤化工技术研发水平;切实抓好科技厅下达的褐煤科技研发项目落实和资金管理,保证项目和资金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整理收集“中心”相关数据和材料,为申报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做前期准备。

(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科技含量,两项工程成效显著

一设施农业种植水平进一步提高,设施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工程顺利实施。一是继续搞好校地联合,促进产学研结合。丰富与内蒙古民族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内容,创新服务手段。一年来,推广新品种20个、新技术7项,组织专家入户指导9次,现场解答农民的技术疑问30余条;二是发掘培养本地文化水平较高、实践经验较丰富的乡土人才,重点培养,一部分人己成为技术能手、科技带头人。通过“传、帮、带”的方式推进了设施园区种植水平整体提高。三是抓典型、搞示范、带整体、促发展。加大对科技示范户的培养和扶持力度。新增加科技示范户26户,总量达到达36户。通过提高科技示范户建设标准、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技术指导、加大物资投入和强化监督管理等措施,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有效地带动设施农业园区整体运行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园区优化升级工程取得实效。深入企业加大对科技政策宣传解读和引导力度,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积极主动为企业联系科研院所,搭建科研平台,促进产学研结合。鼓励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展技术和产品的自主研发,打造自主知识产权和名优产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知名度。截至到11月未,新建企业研发中心三个。3月份,我们为工业园区申报的“自治区高新技术特色工业产业化基地”材料已通过通辽市科技局初审,通辽市政府批准,上报到自治区科技厅。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工作开始起步。工业园区优化升级工程取得实效。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科技意识,两个推进工作成果丰硕。

一自主知识产权推进工作有了明显进展。截至10月末,申报专利5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授权3件,分别比去年增加了1件。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知识产权,促进全社会专利意识的提高。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知识产权局“天网”、“雷雨”行动要求,制定了霍林郭勒市专利执法专项行动方案,积极开展了保护专利权专项行动,企业保护和运用知识产权的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

二科技素质推进工作成效斐然。广泛开展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载体活动。围绕“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这一主线,针对当前社会热点和群众实际需求,开展了以“努力构建和谐霍林郭勒——科技创造美好未来”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周活动。举办各类科普讲座3场、科技培训班1期,参加人数约余人(次);发放科普图书100余册、科技宣传资料500多份;悬挂标语8幅,展出科普展板5块、科普图片(挂图)8幅;与相关部门组织“科技下乡”活动三次。通过现场设置科技成果宣传展台、科技咨询台等形式,向广大农牧民宣传科技知识。编印发放了各类种养殖适用技术资料1000余份。通过活动,全市掀起了尊重科学、学习科学、应用科学、热爱科学新。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科技动态》和科技网站,定期宣传公共科技知识、法律法规、科技工作情况。2010年,宣传科技法律法规4部,16期。编发科技动态20期,印发400多份。在科技网站上传科技信息80余条。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全民科技首位意识不断提高。

以抓人才管理、服务和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为重点,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专家信息库建设,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做好贮备工作。目前,入库各类专家已达20位。认真落实市委、政府有关于人才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切实提高科技人才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对《霍林郭勒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宣传,不断优化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激发优秀科技人才创新动力。

(四)抓好项目管理,提高服务水平,两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科技项目收集、申报、争取工作。对我市重点开发的优势产业、有良好市场前景的招商企业进行调研,开展科技项目收集入库贮备工作。同时,根据项目申报指南,认真筛选,积极申报。2010年,新增入库项目12个,向上业务申报了9个,其中直接走财政2个,上报自治区科技厅4个,通辽市局1个。审批下达4个。

二是防震减灾工作。定期对我市数字地震监测台设备和院落进行维护修缮,确保监测台的正常运行、数据信息准确畅通。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出现地震情况能够在第一时间上报处理。根据市政府人动情况,相应地调整了“三网”工作人员。确保地震工作有序有效进行。

规范抗震设防审批程序,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管理转变。实现工程审批、监督、验收全程管理。今年共审批项目50个,目前完成验收的19个。指导市内19个相关单位完善了地震应急子预案,完成了我市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建设,提高了我市防震减灾的能力。

积极组织学校开展地震应急演练,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师生的防震意识和应急能力。按照“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方针,以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重点,扎实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

(五)建设“四型”机关,树立部门良好形象,工作效能明显提升。

以深入开展争先创优为契机,全力打造“四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和谐型)机关。年初制定了学习计划,规定周五下午为集中学习时间,加强学习,努力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建设学习型机关;树立“规范就是形象”的观念,不断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手段,创新服务方法,做到诚信服务、文明服务,建设服务型机关;成立科技成果推广中心,构建适应跨越发展创新体系,从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到工作方法、管理体制机制,实施全方位创新,建设创新型机关;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坚持以制度管人,以纪律约束人,树立“全局一盘棋,协力促发展”的工作理念,建设和谐型机关。

一年来,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科技工作体制机制还不健全、不完善,科技成果不能卓有成效推广;科技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能力不强;全社会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亟待加强;政府及企业对科技的投入明显不足;领军型高科技人才和创新性团队匮乏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1年工作计划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起步之年。科技工作将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以加快建设创新型霍林郭勒为目标,立足新起点,实现新跨越。按照全市总体安排部署,工作思路是:“坚持一个战略、突出抓好二个中心、实施三项工程、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争创09-10年度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普及应用,推动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内生增长型转变,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一、坚持一个战略

即:实施科技大开放战略,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积极开展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全面实施科技开放。在农业方面,继续抓好我市与沈阳农业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地校科技合作以及与辽宁北镇科协横向科技联合,不断丰富合作内容、拓宽合作范围、提升合作质量和绩效水平。在工业方面,坚持政策引导和推动,搭建产学研平台,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科技合作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研发,实现产学研的良性互动。突出科技招商,把招商目光盯在产学研相结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持续研发能力的项目上,盯在科技含量高、市场需求大、发展前景广的项目上,盯在应用高新技术嫁接传统产业项目上,达到既引资金又引技术、既引项目又引科技的目的,推动企业走集约型发展之路。全力做好煤化工园区和中钢鞍山热能研究院的科技合作项目管理与服务,尽快拿出科研成果并转化应用实现产业化,使褐煤化工行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带领企业、科技示范户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博览会、科技合作项目洽谈会、赴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扩大宣传,开阔视野,促进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探索人口资源、环境保护、医药卫生、防震减灾等社会事业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和谐社会建设。

二、突出抓好二个中心

即:高效设施农业工厂化育苗服务中心和褐煤化工研发中心。

育苗服务中心。要完善功能性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从业人员、管理人员技能培训,提高种苗供应数量和质量,切实解决好菜农育苗难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探索“中心”新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更好发挥服务中心“科技培训、新品种新技术展示推广、育苗服务、结构调整、休闲观光”五大功能,引领设施农业生产向精品特色、高产高效方向发展。今年是育苗中心运行的第二年,对园区内菜农继续实行免费供应种苗。力争全年三期育苗量达70万株以上。其中:早春育苗是重点,满负核育苗量要达到24万株以上,满足150农户种苗需求。

褐煤研发中心建设。在做好我市与中钢鞍山热能研究院褐煤化工研发科技合作项目管理和服务的同时,对科研成果及时进行申报鉴定,取得自主知识产权,产生行业第一台标准设备,第一套成熟专技技术,示范引领煤化工行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努力争取国家、自治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为“中心”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积极申报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提质升级,早日建设区域褐煤研发中心,抢占褐煤化工行业发展的先机。

三、实施三项工程

(一)实施科技入园惠农工程,实现科技兴园富民。大力引导农户进一步完善温室工程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做到“穿鞋”“带帽”“着装”全副武装保温增温,增强抗灾能力和生产能力,提高效益。充分利用地校科技合作、横向科技联合平台,切实抓好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实现典型引领,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切实抓好菜农技能订单培训,全面提高科技素质。注入科技要素,提升农科协、农村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管理和服务水平,使设施农业园区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提升园区整运行质量和水平,实现科技强区富民。积极申报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努力向上级业务部门争取资金扶持,实现园区优化升级。

(二)实施科技入园兴企工程,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通过深入园区宣传解读科技政策、帮助园区争取科技政策、督促园区落实科技政策,大力实施科技政策入园,使园区和企业享受更多的科技政策优惠;通过向上争取科技项目、向外招商引进科技项目,大力实施科技项目入园,使科技人才、高新技术、优秀成果等创新资源向工业园区集中;通过搭建产学研平台,引导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联合,共赢发展,大力实施创新技术入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引导园区加快发展低能耗、低(零)排放、非资源依赖型的科技产业,大力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服务入园,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科技项目的安排上,侧重向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倾斜。明年要打造1-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带动园区优化升级,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密切联系园区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和督导,使科技入园兴企工程落到实处。逐步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三)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工程,着力培育知识经济。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和载体活动,大力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提高全民知识产权意识。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发挥知识产权在科技管理中的导向作用,提高我市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力。积极争取上级专利资助项目,促进成果转化、鼓励和引导企业科技人员开发申请专利技术,确保全市专利申请量大幅度增长,培育发展知识经济。

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科技人才建设工作,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智力保障。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是科技发展的关键。一是认真贯彻《霍林勒郭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营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充分发挥科技型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创新创业;二是继续实施各类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搞好继续教育,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优化科技队伍结构;三是加强专家信息库建设,不断增加各类专家的入库数量。通过建立以项目开发、基地建设为载体的人才引进服务体系,形成对外开放、对内联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新机制,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重点建设好技术创新、科技企业家、科技管理、科技中介服务等几支人才队伍,为提高创新能力提供更多人才资源。同时,对引进的人才建档立案,进行跟踪服务。

(二)做好民生科技工作,提高全民科技素质。

全面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认真抓好科技活动周、科技三下乡等载体活动。继续与主要宣传媒体合作,搞好科技宣传窗口建设、办好《科技动态》、丰富科技网站内容,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的科技素质和创新意识。

(三)做好科技项目工作,促进成果转化产业升级。

围绕重点行业企业,收集科技成果,编制可研报告,做好项目入库贮备工作。同时,根椐科技厅项目申报指南,积极甄选申报、跟踪盯跑,力争有更多科技项目落户我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优化升级。

篇(3)

一、“十一五”为发展奠定了跨越的基础,“十二五”应是实现大跨越发展的最好时期。“十一五”时期,一是确定了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二是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基础,“3+1”产业不仅有量的扩张,同时也有了质的飞跃;三是争取到大网30%留电政策,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独具竞争优势的电力基础;四是可用财力大幅增加,人均财力四年时间增加近一倍。因此,“十二五”时期实现大跨越发展已经具备坚实的基础。

二、在“十二五”规划编制中,要认真做好指标体系测算研究工作,我市“十二五”三次产业结构、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指标设置可不受省确定目标的影响;GDP大体参照省上确定目标,略高于全省目标;“十二五”中心城市发展规划目标按“两个30”考虑,即:城市人口30万人,中心城区建成面积30平方公里。

三、“十二五”规划编制关键是项目,重点是项目。在“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编制上,市、县区要上下联动,要争取省上部门多出主意。要解放思想,拓展思路,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十二五”重大项目的编制要突出基础设施、突出民生优先、突出产业结构调整。民生优先要落实到社会保障、住房条件改善、教育、卫生、文化及关爱弱势群体等具体项目上。

四、“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要在围绕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上做文章,将重点放在提高农产品加工率,延伸农业加工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上。要从产业发展目标入手,认真做好市、县区产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规划,打造和拓展产业发展平台。随着交通枢纽建设的推进,房地产将成为“十二五”时期最具生命力的朝阳产业,应下功夫做好规划和项目储备。

篇(4)

【关键词】 国土资源 科技管理 科技支撑体系

国土资源事业是高科技行业,加快广西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既是落实国土资源部“科技兴地”战略的需要,也是保障广西国土资源事业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广西国土资源科技管理现状及问题

1、广西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组织全系统积极承担国家科技计划、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土资源大调查等部专项以及各地方科技专项项目,在土地、地质、矿产等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取得一大批优秀科研成果。经过汇交总结,“十一五”期间共计1881项成果,其中,各省(区、市)相关单位汇交成果867项,占46。1%,广西汇交成果95项,占省(区市)汇交成果总数的9。1%,排在各省(区市)汇交成果的第二位,但是广西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率并不高。

从获奖情况看,“十一五”期间,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共评出一等奖37项,二等奖301项。其中,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获奖数为111项,占获奖总数的32。8%;广西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0项。

从申请国家专利情况、科技著作出版情况、核心论文等方面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够,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广西国土资源科技研发投入情况

2012年,国土资源部门投入科技研发经费38.9亿元,科技研发项目3016项,国土资源项目平均经费129万元。

2012年,广西国土资源部门141个项目中,19个部级项目,经费1153万元,项目平均经费61万元;区级项目56个,经费2420万元,项目平均经费43万元;本单位项目66个,经费9577万元,项目平均经费145万元。从项目数看,主要是本单位项目,区级和本单位项目较多;从项目经费看,以本单位项目经费为主,占总经费的72%。广西国土资源科技研发主要以本单位项目为主,其次是区级项目,没有国家级项目。

3、广西国土资源领域科技管理制度建设现状

从国土资源部科技管理制度看,在科技规划计划、科技创新、项目管理、成果管理、科技人才管理、科技推广等方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科技管理制度体系。广西国土资源部门在国土资源部和广西区委的领导下,在科技管理制度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2006―2020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制度,但尚未形成科技管理的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

4、广西国土资源部门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状况

从国土资源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情况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部科技创新人才工程、省级科技人才等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方面与其他省区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课题组对广西14个地级市中的9个地级国土资源部门进行了调查统计。从科技管理方面看,广西国土资源部门实际科技管理人员多于所设岗位数,科技管理人员学历层次相对较高。课题组同时调查了四家相关单位,这4家单位的人员总数为617人,实际科研人员数为327人,占人员总数的53%。其中,本科以上有231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71%。可以看出,广西国土资源部门科技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区级国土资源部门所属事业单位。

5、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情况

为进一步加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工作,积极开展野外科学研究,国土资源部门建立第一批野外科学观测与综合研究基地84个,其中,广西地区有4个野外科学观测与综合研究基地,占基地总数的4.8%。

按照《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推荐及命名暂行办法》和《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标准》,国土资源部门自2009年以来,已在全国设立了两批共计105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其中,科技场馆类有36个,资源保护类有61个,科研实验类有8个。广西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总计有2个,即广西地质博物馆和中国岩溶地质馆,均为科技场馆类科普基地。

二、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及框架

在充分分析广西国土资源科技工作存在的不足及需求形势的基础上,根据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指导,以建立国土资源现代化管理体系为核心,以国土资源日常工作需求为切入点,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总体目标及框架。这既是落实“富民兴桂”,“科技兴地”的重大举措,又是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破两难、促转变”的重要保障,也是促进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高队伍科技素质,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意义十分重大。

1、总体目标

以国土资源领域重大科技问题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为核心,深化国土资源科技管理改革,构建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体系。全区国土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高新、成熟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全系统工作人员的科技素质全面提升,科技拔尖人才大量涌现。建立与区国土资源工作相适应的科技工作新体制、新机制,促进全区国土资源工作的现代化。

2、科技支撑体系框架

广西国土资源科技支撑体系,包括“一个平台、三个体系、四个领域”。“一个平台”,指广义上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即物质与信息保障系统、科技制度体系、科技人才队伍三个方面。“三个体系”指科技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系和科技投入体系。“四个领域”指重大专项、重点领域、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见图2)。

(2)创新人才引进机制

根据广西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建立健全国土资源人才引进机制。大力推进人才、智力与项目相结合的引才方式,建立国土资源重点领域人才特聘专家、访问学者制度,鼓励用人单位采取咨询、兼职、项目合作等形式,吸纳人才和智力。围绕国土资源重点领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建立国土资源人才信息平台,急需紧缺人才供需信息。

(3)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

积极选拔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到发达国家培训、培养和国内先进省份挂职锻炼,在实践中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为重点的国际合作。鼓励广西企业到东盟国家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加强国际合作,力争境外找矿有大的突破,培养一批国际型创新企业。

【参考文献】

[1] Asheim B.T,Isaksen A.:Regiona l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cal“sticky”and global“ubiquitous”knowledge[J].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

[2] Poter 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2).

[3]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强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2(2).

[4] 国土资源部: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2000-2011)[M].地质出版社,20011.

[5]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十一五”科技与国际合作工作总结与“十二五”工作思路汇编[S].2011.

[6] 姜琳、朱欣然:我国矿业权市场化程度评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8(11).

[7] 鹿爱莉、谢承祥:我国矿产资源可供性分析工作现状与建议[J].中国矿业,2009(5).

[8] 马晓河:区域经济发展:两个轮子一起转[J].市场论坛,2012(4).

[9] 田凤鸣: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优质服务[J].南方国土资源,2012(1).

[10] 汪民:信息化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现代化[J].资源・产业,2001(3).

篇(5)

【关键词】农村 农民 新农村建设 科技因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形势下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完成这一重任,就必须发挥科技的作用,实现科技兴农。

一、农村的科技现状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落后

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农村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承担农村科技服务的基层单位――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农业科技队伍又出现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农村科技服务的工作开展举步维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人员专业素质、科技服务技能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是非农学专业毕业的,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农学知识教育。

(2)农村科技服务经费没有保障。由于农村乡镇财政收入不高,因此能投入到科技服务中的经费少得可怜。

(3)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意识较差。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参与程度不高,社会化科技推广机制尚未建立。受资金、管理、观念、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政府加快科技推广的职能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是提高农村科技服务水平的重要推动者,但是在科技推广中,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服务组织的参与仅局限在订单农业、新产品推广范畴,缺乏长期性、系统性,受益农民较少。

2、农民科技素质不高

“社会主义新农村本质是发展生产,核心是农村科学技术的进步,归根到底还是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民素质的高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20年来,尽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认识水平的增强,广大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现代化建设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低教育、低素质、低能力、低水平的广大农民队伍,导致新的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难以推广应用,传统农业种植技术在广大农村仍占主导地位。

3、农村教育条件极差,科技培训发展滞后

一方面,我国农村幅员辽阔,地域差别大,农民居住分散,生产相对独立,科技培训难以集中;另一方面广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从事行业复杂,教育培训需求呈现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培训课程难以统一;再加上农村经济发展落后,集体经济薄弱,科技设施差,本身难以支付较大的培训费用,各级财政又无力承担此项开支,农村科技培训发展滞后。

4、人才流失严重,农业技术人才匮乏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相对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尤其是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都通过各种途径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而留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只剩下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无人从事农业技术研究,致使农业生产后备力量严重缺乏,农村的农民素质呈现逆向发展态势。另一方面,城市与农村在生活、工作、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现实差距,使得从城市回流农村的人很少,外出的青壮年宁可在城市打工也不愿意回到农村从事农业劳动,大中专毕业生及各行业专业人才又认为农村发展空间小,条件差,也不愿到农村发展,造成农村人才严重不足,尤其是农业技术人才更是匮乏。

以上的情况反映了我国农村的农业技术含量小,机械化水平低,生产力落后,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

二、农村科技极端落后的原因

1、广大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较低

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残余,加上国家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相对薄弱,在广大中国农村,封建迷信是很有市场的――愚昧、落后的现象时有发生等等――这是不值得奇怪。因为当科技的力量没有足够到把神秘的力量从农民们的脑袋驱除出去的时候,任何人都不能指望没有愚昧、落后的甚至是荒诞的现象的发生。但是要把科学的东西植入文化教育程度很低的农民的大脑中,那是何等的难事。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农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知识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农村的教育资源投入相对不足,所能接受的教育程度和条件远远落后于城市,所以自我产生科技人才的能力是非常差甚至可以说在落后的农村还生产不出真正算得上科技人才的人。加上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能够吸纳人才的能力弱,因而农村的科技人才是非常的缺乏。这一切都说明,农村中的广大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最活跃的最积极的因素,存在先天的不足,而后天弥补也有限。没有科技人才的支撑,农村科技非常落后的状况就是历史的必然了。

2、在指导思想上,我国长期以来没有确立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共同发展的思路

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的偏向发展政策,导致农村资本和产业向城市单向流动,造成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农村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农村与城市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指导思想上的有所侧重引起发展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乡差距的拉大。

3、在体制上,长期的“二元制”经济结构使城乡产业分工泾渭分明

这不仅割断了农村内部产业间的联系,也割断了城乡各种产业间的联系,直接后果是农村发展越来越落后。再加上城乡“剪刀差”的历史影响,农村发展的先天条件的制约,以及政府实行的“重城轻农”的财政政策,对农村扶持力度小、投入少、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失衡等客观原因,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缺乏活力,农民失去了生产积极性,弃农经商、弃农打工、弃农进城现象有增无减,使得农村无人劳动,农业无人经营,农业科技无人开发,农业技术无人应用,“三农”问题越来越成为当前社会的突出矛盾。

4、我国有的农村还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

在客观上,一方面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农业人口众多,各地区差异大,生产力水平不均,农业生产长期以来深受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的影响,这是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许多科技不能在农村推广和使用。特别是中国南方山地多,平地少,所以实行大规模的机械化成为了不可能,因而导致农业发展难以均衡;另外,我国农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广大农民仍处于较为封闭状态,所以信息技术科技群向农业和农村全面渗透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很大的困难。这导致了城乡的信息的巨大差距――形成了信息鸿沟,这是在短期内无法解决的。

三、对科技兴农的几点建议

1、在工作思路和总体布局上要更加注重农村科技的发展

在工作思路和总体布局上,要更加注重把握工农互动、城乡互动的发展趋势,加速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工业化,拓展非农产业的发展空间,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能力,建立依靠科技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摆在重要位置;更加注重农村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珍惜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基础;更加注重营造环境,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在带动产业技术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更加注重增强贫困地区和低收入农民的致富能力,加大科技扶贫力度,为协调发展、保持稳定做出贡献。

2、加强科技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单单是从政策、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无论从经济建设还是社会建设上说,新农村建设都需要稳定长久的农村人才因素,归根到底是要调动农民的力量。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快教育事业,巩固“普九”成果,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力争普及高中教育。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各种成人教育、特殊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从我国农业发展经验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依靠自主创新,为实现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做出了重要贡献。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的竞争在表层上是价格、品种、质量和服务的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已逐步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发展农业的普遍做法。我国农业农村科技工作必须将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

4、加速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

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农村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取得了很大成就,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村科技成果转化率还较低,技术推广效率还不高。要切实将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转化和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充实农村一线的成果转化和推广力量。因此我们要“发展多元化的科技推广服务组织,一些经营性科技项目应通过兴办科技示范场,开展农资连锁经营,实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方式,逐步走向市场建立科技推广新机制,把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引入科研立项、成果鉴定、成果转化、产业开发等各个科技环节之中”。

5、深化农村科技创新体系

“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的科技,中国农业的发展问题实质上是现代农业科技发展问题。解决制约农业科技发展问题的根本,就在于从根本上解决科技体制和教育问题。”体制和机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加强体制和机制创新,有利于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活力,有利于为农业农村科技进步注入新的动力,有利于促进科技与“三农”更为紧密的结合。要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国家创新体系特别是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整合资源,优化布局,转变机制,加大支持,整体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农技推广机构和产、学、研相互结合、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多渠道农业农村科技投入体系。

6、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为科技兴农建功立业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就必须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表彰。要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在大力提倡扎根农村服务农村的无私奉献精神的同时还要采取绩效考核的办法,将科技人员工作实绩与工资、福利、职称评审相挂钩,调动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确保科技人员真正深入农业生产一线,真心为农民解难题、办实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贡献。

【参考文献】

[1]谢莉勤: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7(1).

篇(6)

一、工作成效

丰台园区科协发挥科协组织跨学科、跨领域的资源优势,在聚集科研力量、突破关键技术,构建创新网络、推动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促进人才培养,汇聚助企合力、产学研用结合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一)注重制度建设、自身建设,开展规范化、标准化的全程服务

为规范管理,突出实效,注重工作运行状态和成效,健全服务措施,园区科协首先开展了企业创新服务的保障工作:一是领导重视,为创新工作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等保障条件;二是做好科协工作规划,建立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三是指导企业与院士专家对接,做好跟踪服务,全程掌握工作的实时动态,为科技创新工作打下牢固基础。

调整科协职能承担部门,将科协工作与企业服务工作相结合,将服务企业科技创新辐射面扩展至全园区。不断创新科协服务工作,以服务促发展、以服务讲成效。2011年园区管委将科协职能由产业基地办公室调整至企业服务中心后,通过职能调整共享信息资源,强化服务管理,把企业服务工作与科协工作有效结合,政策和社会互相促进,立足科协会员单位,将服务企业科技创新辐射面扩展至全园区,壮大科协组织队伍,强化科协服务职能。

园区科协与园区轨道交通产业联盟合作,为科协及联盟企业搭建信息管理平台,支持交控科技公司建设“轨道交通安全控制系统产业基地”,并计划构建园区轨道交通安全共性技术平台;推荐科协副主席单位鼎汉技术等5家企业申报市科委重大产业培育项目和中关村产业技术联盟资金项目,共获得资金支持1700万元;结合“企业倍增计划”,调研企业需求,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将首批入选“倍增企业”的20家科协会员单位分配到人,确保每家企业有专人负责,每项需求有办理反馈。

积极搭建企业成长平台,推进科协会员单位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一是配合搭建中关村“1+6”平台,推荐18家园区科协重点企业开展“十百千工程”第三批重点培育企业申报、十百千工程需求调研,首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技术新产品、补助资金的申报等工作;二是重点组织和帮助园区科协企业申报多项国家、市、区各级科技项目,争取国家、北京市政策资金支持,2012年13家园区科协重点企业参与的10个科技项目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其中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的“基于通信的城轨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北京市振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获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北京市立项;北京倚天凌云科技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获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科技部立项;北京高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进入国家级火炬计划;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产品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北京国电富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5家企业被确定为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企业的27项产品被认定为第一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新技术新产品。

积极推动科协系统优势资源与园区内企业合作,完善院士专家工作站体系建设。北京科研力量雄厚,但创新资源在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分布不均匀。两院院士是各领域的领军人物,既可以身先士卒攻克难题,也可以统筹调度,为企业发展充当“桥梁”和“纽带”,协助企业对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园区科协将以院士为代表的高端创新资源向企业汇集,依托企业科协网络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院士专家工作站,组织和引导以院士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决策、攻克技术壁垒、排解技术难题,增强产业、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

2011年至今,园区科协共在9个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发放建站补贴和人才引进补贴共计145万元。通过在企业中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园区已吸引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11名院士进站开展高端项目研发、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指导和交流等工作,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计算机信息、冶金化工、通讯信号等多个领域。

其中,京卫药业集团聘请的孙燕院士常年从事肿瘤内科的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身兼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WHO癌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数职,是内科肿瘤领域的泰斗之一。在他的参与协调下,京卫医药科技集团成功开展了抗肿瘤临床免疫学研究,获取生物技术多肽及单体药用研究等多项成果。同时,针对孙燕院士“贞芪参”项目,工作站组织强大科研团队(项目负责人为孙院士博士袁芃教授),与中国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和北师大化学院韩梅教授共同申报科技部“863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2014年备选项目”,目前已通过形式审查,完成答辩。北京海鑫科金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工作站建成后多次与刘耀院士沟通联络,获得项目和技术上的指导。同时,又增加清华大学的吴佑寿院士进站,针对生物识别技术的核心算法研究方面展开合作。北京戎鲁机械产品再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建站后与徐滨士院士合作立项“国外再制造关键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并将该项目报国家发改委,已获得16万经费,现在已进入项目执行阶段,年底前会有初步成果。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在建站后,与干勇院士合作进行新钢铁二级螺纹钢向三级螺纹钢控轧控冷工艺研究,现正在申请国家863项目。同时,在干勇院士的帮助下,与钢研院建立长期合作的协定,依托承德钒钛产业基地,引进院士团队有关钒钛基地项目,做项目推广。

(二)优化创新环境,促进科技人才培养,建设“科技工作者之家”

园区科协大力促进企业中优秀科技人才的成长,为园区科技工作者营造鼓励创新发展的环境氛围。

为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中的科技工作者搭建高端实践学习平台,促进优秀人才成长。园区科协从园区企业科研生产第一线有创新性成就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中选拔推荐参加北京市科协各种奖励表彰评比,鼓励优秀科技人才在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中发挥核心作用。园区科协积极推荐科技工作者参加“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评选、“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评选和青年学术演讲比赛等活动,北矿磁材、华电工程等八个企业的27名科技工作者获奖,园区科协获得最佳组织奖。66名同志获得“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的称号,其中有7名同志获得“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标兵”的称号。园区科协两名副主席荣获北京市“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优秀组织者和国家科技标兵称号。北京景新电气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国电富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5个企业科协被评为“先进科技工作者之家”。

(三)以服务促创新,取得显著成效

园区科协以促进企业科技自主创新作为重点,努力营造创新环境,充分发挥园区得天独厚的人才智力资源优势,整合创新资源,依托科协组织网络,探索多种服务模式,积极促进企业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改造、技术发明和创造活动,不断激发企业自主创新活力。

近年来,丰台科技园区18家科技孵化器组成的孵化网络培育中小企业1564家;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7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北京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7家,北京市专利试点单位190家;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13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6项产品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6项产品入选国家火炬计划;34项科技成果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40家企业入选中关村“十百千工程”。一批企业科技工作者参与嫦娥工程、奥运火炬珠峰登顶、青藏铁路工程等重大项目技术攻关和建设,园区科技工作者积极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贡献力量。

二、工作体会

篇(7)

关键词:科研院所 外事管理工作 可持续

科研院所外事工作是科研院所参与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纽带。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研院所改革不断得到深化,对外交流的方式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与灵活化。提倡多种渠道、多种层次的交流,有利于激活科研院所的科研与学术氛围。加强科研院所外事工作,对于提高科研院所的管理水平、综合研究实力、更新科研理念与培养科技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做好外事管理工作有助于科研院所的整体发展,使其不断扩大知名度、增强竞争力,在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的社会形势下,取得良好的效益。

1.外事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外事管理工作观念陈旧

目前大多数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工作仍局限在接待事务工作层面,未曾深入扩展工作范围。新时期下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工作涉及到许多复杂的事务,一些细致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管理水平。某些科研院所忽视人才培养与外事管理工作的发展战略,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不能更深层次地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院所的可持续发展。

1.2外事管理工作的体制不完善

某些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工作开展主要依据行政手段,一直使用陈旧的外事管理体制,没有充分认识到对外交流与合作是外事管理工作的主体。一些成功的项目是从对外交流开始的,由于体制机制不完善,缺乏实质性的支持,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工作进展艰难。

1.3外事管理工作缺乏规划

一些科研院所对设备与技术的引入,投入了大量的成本,而对外事管理工作的规划与投资就很少,片面认为外事管理工作保持好工作形象就好,未能就科研院所的长远发展角度上对外事管理工作进行规划,未能重视外事工作的投入成本所带来的效益。

1.4外事管理人员队伍需加强

一般科研院所都缺乏专职外事管理人员队伍。外事管理人员的不足,使科研院所难以建立一个专门的外事管理部门。专业人员缺乏,容易形成松散的管理模式。一些外事管理人员的能力达不到工作要求,院所没有对其进行相关的系统性业务培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院所外事工作的健康发展。

2.外事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外事管理人员必须能够熟练地使用外语。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是外事人员必须掌握的语言。为了能对外进行有效的交流,外事管理人员拥有良好的听说、读写、翻译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要做好会议记录与电话记录,用英语起草相关文件。作为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人员,应当掌握一定量的科研专业英语。一般外事管理人员应了解与掌握一些办公设备的使用与技术操作,利用信息与资源,提高工作质量[1]。

3.外事管理工作特性

3.1 行政特性

外事管理工作是科研院所行政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具有行政工作的属性,通过管理、协调使科研院所的运行安定有序,保证政令通行与公文上传下达。外事管理人员须管理好外事档案与资源。外事管理人员通过掌握不断更新的现代化办公技术,做好外事档案与资料的收集、管理与使用,发挥这些档案与资料的价值,为外事管理工作的进展提供了更好的服务[2]。

外事工作服务于科研院所中心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各种支持。外事管理工作在促进人才培养、提高科研院所的知名度与学科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外事工作不能单独存在,不能脱离科研院所的中心工作,因为脱离科研院所中心工作的外事管理是毫无意义的。

4.外事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策略

4.1长远规划

科研院所应根据新时期的建设要求,把握外事管理的形势,对外事管理工作作出长远的规划。科研院所应就外事管理工作的形势进行研究,将外事管理工作归入科研院所发展的重要议程,立足与国际同类科研机构接轨,紧跟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制定可行的目标与长期性发展策略,有助于科研院所扩大知名度,提升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4.2加强人才培养

外事管理工作的人才培养有利于提高外事工作的效率,使科研院所的对外交流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在人才培养上,科研院所应给予适当的成本投入,加强人才培养的力度。开拓外事管理人员的国际视野,对提高外事管理人员的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4.3增强工作实效

外事管理工作人员应在对外交流中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取得实质性的合作。在外事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实效性,做到每一个合作与协议都有实质性的内容,各项相关工作落实到位,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促进外事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4.4转换工作思路

外事管理人员应做好上级领导的助手并树立为一线科研人员服务的思想,做好上下级沟通的桥梁,应创新工作思路,主动搜集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的最新动态与发展信息。科研人员往往忙于学术研究,忽视了对这些信息的关注。比如国外基金的申请以及与国内外有关机构的合作。从管理人员的角度,为本单位整体的推进主动寻求发展机会。

5.结论

科研院所的外事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维,拓展视野,重视高素质与高水平外事管理人员的配备;加强对外的交流合作,做出长远的规划;努力开拓外事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拓宽合作交流渠道,实现科研院所外事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