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8-31 19:51: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校内部审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关键词:关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几点思考
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在2008年“推进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研讨会”上指出,现代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企事业组织的“免疫系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必须以“强管理、防风险、促发展”为己任财务论文,积极探索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推动内部控制建设、强化风险管理的重要职责。这给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定下了基调。高校审计部门作为现代内部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高校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的重要职责。目前,各高校审计部门所从事的业务工作大都是“事后审计”、“秋后算账”,没有体现出审计监督所应有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高校内审工作需要切实转变传统的审计观念,改变以往“要我审”的模式,将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树立“防范胜于纠正”的理念,提升高校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提出多角度全方位的建设性意见,为决策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财务论文,为学校发展提供更优质的监督和服务。
一、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内涵体系
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注重预防”要求在审计工作的具体运用,是把事后审计变为事前、事中审计,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必然要求。那么如何理解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内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科学有效的方法加以剖析。
(一)从系统论角度丰富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内涵。
一个系统是由各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集合形成的整体。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一项具有复杂性、前瞻性的系统工程。其一、从系统所处的环境出发,一个动态的系统必定与它所处的系统环境有着结构性的联系。刘家义审计长2008年3月提出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观点之后,全面审计系统积极响应,许多审计创新理念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种审计转型大趋势环境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是践行审计“免疫系统”理念,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必要途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其二、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审计人员必须从审计项目的各个侧面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进行系统化动态化研究分析财务论文,包括:审计的战略目标、影响审计项目的内外部关系、被审计部门内控制度的相互作用等。
(二)从控制论角度强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监督。
控制论是信息交换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以完成共同目标的过程控制,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必须包括三个要素:导向器、检测器以及矫正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相当于导向器和检测器,侧重于事前、事中控制,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预防功能和揭示功能。在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中,当控制主体(审计人员)将获取的控制信息(审计证据)传达给被控制对象(被审计项目或被审计部门)时,其实也就是起到了一个行为修正的作用,即相当于控制系统中的矫正器,同时也发挥着审计“免疫系统”的抵御功能。
(三)从信息论角度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渠道。
为了全面清晰认识高校教育系统经济收支、专项资金管理、教育资产安全完整等情况,必须加大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在改进审计手段和提升审计效能的基础上,畅通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所必需的信息渠道财务论文,充分运用0A审计办公系统和AO审计现场实施系统对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联动审查,建立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信息传输、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处理、信息储存的动态高校内审路径。
二、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的主要制约因素
审计“关口前移”是审计方式创新的结果和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延伸论文参考文献格式。从工作实践上看,高校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取得了卓著的工作成效和良好的社会评价。但是,近年来,很多高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速度明显加快,新建项目、维修改造项目明显增多,物资设备采购规模不断扩大等等,现有的审计理念、审计独立性、审计方法、审计手段以及审计范围已经无法完全适应高校快速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关口前移”的认识不足
高校内审人员树立“关口前移”审计意识淡薄,仅仅着眼于问题的解决办法财务论文,没有立足于促进机制建设,通过与其他部门协作共同管理学校。并且高校内审工作侧重于行政监督,“事后纠弊”或“事后问责”,没有真正担负起为高校健康稳定发展“保驾护航”的职责。目前,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和高校治理权力过分集中,客观上阻碍了高校内审工作“关口前移”的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表现是:审计立项主观性较强,审计风险管理及质量控制不力,业务工作流程存在一定随意性,缺乏各个环节规范的文本等等。
(二)内部审计范围比较狭窄
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财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容大都停留在财务收支审计、基建(修缮)工程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内部控制审计、管理审计、专项资金审计、效益审计基本上没有开展,影响了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有效发展。
(三)内部审计工作手段落后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经济活动记录已面向电子化、数字化和无纸化的方向发展,会计技术为了跟随市场经济的知识化、信息化的步伐,很多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然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开发时代,我国的审计电算化却相对滞后,许多审计人员还停留在纸质账本审计阶段,对计算机审计技术掌握不够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尤为突出。
(四)内部审计人员质量不足
随着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资源快速建设和不断引进财务论文,许多高校已经实现了校园网络一体化和,那么这就需要相配套的先进科学管理技术方法和高素质信息化管理人才。但从目前看,有很多高校内部审计人员不能从传统的审计手段中解放出来,信息技术知识缺乏、跟不上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三、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关口前移”的基本思路和具体做法
高校实行内部审计“关口前移”,就是要实现四个转变: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定位上,实现由注重结果到注重过程、由注重监督到注重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转变;在审计内容上,实现由单纯财务领域的差错防弊到注重改善经营管理的转变;在审计方式上,由单纯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到全过程跟踪审计、由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到任前或任中审计的转变;在审计手段上,实现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审计、网络实时审计的转变。
(一)加快审计理念转变速度
在审计中,既注意对结果的审计,更注重对过程的审计财务论文,实现由注重治标向重在治本的转变、由查错纠弊向风险型审计转变;以加强控制、防范风险为目标,重点关注内部控制能力及其有效性的审计和评价,查找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薄弱环节,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内部管理中的建设性作用。
(二)拓宽内部审计覆盖领域
除了开展基建(修缮)工程审计、财务收支和预决算审计,以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外,每年可以按照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效益审计。同时,要按照“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原则,将高校经济活动全部纳入审计范围,特别要注意从未审计或长期未审计的单位,做到不留死角。
(三)实施审计方式创新工作
由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并重转变财务论文,建立以“事前审计为基础、事中审计为重点、事后审计为保障”的审计方式,实现对审计项目的动态管理和监督,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审计监督在防范和控制风险中的积极作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比如,基建(修缮)工程领域推行全过程跟踪审计,实现工程项目全程审计与建设工程同步,对工程建设的立项、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竣工结算等全过程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服务和监督;针对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建立起“以任前、任中审计为主,兼顾离任审计”的审计模式,坚持有离必有审,先审后离,先审后任财务论文,把审计评价作为任免干部的重要参考依据。
(四)加强审计手段创新能力
在审计手段上,广泛运用现代审计技术,多形式、全方位地发挥监督和服务作用。第一,实现由传统手工操作向信息化、科学化的审计手段转变,构建起集联网审计、实时审计、在线审计为一体的现代化审计平台,实现对重点项目资金实时的、动态的监控,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二,探索建立“两书、两报告”制度(“两书”即《管理建议书》和《审计建议书》,“两报告”即《审计专项调查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年度或半年度)》),充分发挥其在促进管理、服务领导决策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审计专项调查作用财务论文,针对热点、重点问题积极开展审计调查,如开展教育收费专项审计调查、“小金库”清理、工程领域专项治理等工作,摸清家底,化解矛盾。
高校内部审计要践行促进高校法制建设的增值路径,首要任务就是建章立制,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建设。首先是要建立健全与审计业务直接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高校审计部门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开展工作,因此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各项审计业务管理制度,如重要审计项目审计方案外部“论证”和内部“会诊”制、审前调查操作规程、审计组长岗位目标责任制、委托社会审计相关办法等。同时要建立高校审计联动机制,一是要建立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保障审计部门与被审计部门和相关部门的信息反馈渠道畅通,促进审计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审计实施顺利及审计结果运用。二是要建立审计公告制度,规范审计公告的程序、形式和内容,真正履行审计监督与服务并重的职能。三是要建立跟踪审计整改落实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形成督查机制。四要建立内部审计轮审制度,每年有计划地开展对若干下属单位(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在一定年限内完成一轮审计,实现审计对象全覆盖。
二、优化高校内部审计资源配置
高校内部审计资源是高校内部审计正常履行职能、提供增值服务的基础保障,在总量稀缺的客观条件下,审计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统筹考虑风险、重要性水平和审计目标等因素,对审计资源科学有效地加以配置,促进高校内部审计价值实现。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要依据风险分配审计资源,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去识别学校各部门、领域的风险系数,根据高风险高配额的原则分配审计资源,将审计力量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和关键控制点上,放弃低风险环节得以释放审计资源,减少审计成本。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也要依据重要性水平来分配审计资源,审计人员靠专业判断科学合理地对各个被审计事项的重要性水平进行确定,包括性质、涉及金额、牵涉面等,确定审计资源的配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还要依据审计目标来分配审计资源。按审计目标分主要有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财务收支审计、预决算审计等侧重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目标,一般不能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一定程度上促进规范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管理效益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则侧重于效益性审计目标,能直接增加经济效益,促进被审计单位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可以说等量的审计资源投入,效益性审计为高校增加的经济效益一般要大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
三、加强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是内审机构发挥增值功能的本源条件和筹码,其控制可从机构质量和项目质量两方面上下功夫,确保高校内部审计质量能满足内审增值服务职能的要求。
1.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质量控制。实现独立机构的设置,实行向校长报告的工作负责制,配置合理数量、合理知识结构及综合素质过硬的专职内审人员,提供系统性长期性的后续教育和培训机会,使得内审人员的能力和资质与内审工作的要求相匹配。利用高校特有的学术优势,建设“研究式”内部审计组织,可以使审计人员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审计,以先进的技术实施审计,以专家型的审计队伍创新审计,理论研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形成良性循环。
2.高校内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要确立“质量至上”的理念。针对高校机构运行特点,合理选择内部审计增值点,加强贯穿审计准备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完结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审计准备阶段,要加强对审计项目立项和审计计划编制的质量控制。要建立和执行审计立项相关制度,围绕高校中心工作,提高审计立项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和针对性;成立可胜任的审计小组;备足审前功课,抓住关键节点,编制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审计内容,细化审计步骤,合理组织、分配审计资源。在审计实施阶段,要加强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复核的质量控制。善于解剖易麻雀,坚持查深查透,灵活应用观察、询问、函证、监盘、审核、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收集和整理充分有效的证据,适时做好延伸审计、追踪审计,并设置审核环节,落实审计承诺制度,在此基础上形成客观的审计评判;要规范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的格式和内容,建立多级审查机制。在审计完结阶段,要加强审计报告、审计档案管理的质量控制。可出具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在相关范围内限期征求意见,正式的审计报告要求事实清楚、重点突出、证据充分、表述完整、评价客观、定性准确,审计建议切实可行;确保审计信息资料归档的及时性、完整性、延续性,为日常工作提供档案保障;要加强后续审计,切实抓好审计意见书的整改落实,提升审计结果运用水平,确保审计价值的最大化。
四、内部审计工作向广度深度拓展
高校内部审计为学校提供增值服务,这种增值型价值可分为批判型、建设型和防护型三种形式。在各种审计形态中,财务收支审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侧重于批判型,内部控制审计则侧重于建设型和防护型。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设置上不能仅仅考虑就事论事式的财务审计或专项审计,要强调制度层面的干预,将制度的完善视为起点,也视为归宿。同时也要从“物本审计”延伸到“人本审计”,将审计内容和着力点从货币财产收支等物性的标准转移到人及其经济行为的合规性、经济性、效益性以及其行为产生的经济价值。高校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的路径之一便是拓展其广度和深度。
1.加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面推进高校领导干部、学院二级单位(部门)、下属企业的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关注领导干部“一观三化一廉”即决策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权力运行的公开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操作行为规范化以及个人廉洁自律。实务操作中,紧紧地围绕内部管理领导干部岗位职责,检查单位(部门)的预算执行、国有资产采购和管理、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等情况,关注领导干部有关目标责任完成、重要经济事项决策及个人廉洁自律情况。加大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力度,建立和推行离任经济事项交接实施办法,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加强高校基建工程重点领域的审计。高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基建工程重点领域的审计监督。对建设工程项目从立项、竣工到交付使用各阶段经济管理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着力做好重点环节的跟踪审计,加大工程量清单审核力度,促进在源头上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整合审计资源,适当依托社会审计开展建设项目全过程审计的经验,对受托中介机构审计质量进行评价,努力提高基建工程审计质量。
3.拓展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高校设有多个职能部门和学院,以及各个经济实体,可说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高校内审部门要为各个组织提供监督、签证、咨询、评价等增值服务,必须实行借助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的方式,掌握被审计对象的信息,为做好审计项目打好基础。专项审计调查的特点是针对性强,时效性高,代表性突出,因此确立专项审计项目必须遵循高校内审项目立项制度,关注学校师生关心的热点、高校管理工作的难点、学校发展的关键点等方面,比如各类学生活动专项经费审计调查、科研经费审计调查、学科建设经费审计调查、实验室建设经费审计调查、研究生培养经费审计调查、对外投资审计调查等。
4.着力抓好审计整改落实。高校内部审计开展的每一项审计,都要通过边审边改、下发审计整改通知、典型问题通报、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回访等方式,确保审计发现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全部整改到位。努力做到审出一个问题,完善一项制度,堵塞一个漏洞。尽量避免做无用工,对反复出现、屡审屡犯的问题,切实地将任务分解到位。
5.探索构建信息系统审计。探索搭建高校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对于资料管理、功能应用、系统设置等进行合理的功能设计与功能组合,建设在审计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审计项目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和加强审计工作自身监管等方面进一步加强管理,以达到“整合审计信息资源、夯实审计结论,加强审计质量监督、促进审计管理,实现审计工作规范、推动方法创新,提升审计业务能力、提高工作效率,拓宽审计范围领域、实现过程监督,保障审计成果利用,加强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相关部门利用好网络资源,搭建畅通有效的信息资源收集方式和渠道,让信息资源得到充实、完善和丰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资源整合。
五、有效管理审计冲突
审计主体和客体之间目标冲突的客观存在,是横亘在审计人员和被审计单位之间的鸿沟。高校内部审计管理要在强调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更重视服务、咨询职能,构建和谐审计环境。首先是要转变观念,从过去单一的监督审计,向管理审计、效益审计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审计过度;加强审计双方的互动沟通,可采用“参与式审计”,与被审单位开展座谈、反馈会、审计联席会等形式,及时分析存在的问题,商讨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与方法;要充分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意见,在沟通的基础上,注重平衡报告审计结果,不仅要将审计查出的问题客观公正地陈述在审计报告中,也要对合规合理效益性审计事实做出正面评价;要建设审计人员兼容心理,要学会换位思考,分析被审计部门的主观动机,注重合作性人际关系的建立,避免审计工作陷入人际困境,创建和谐审计环境,这是实现内部审计价值最大化的人文条件。
六、构建高校内部审计绩效评价体系
【摘要】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结构的重大调整,高校呈现出历史性和跨越式发展,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从高校内部审计观念、体制、人员、职能、方法等几方面对审计创新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创新
高校内部审计是指高等院校所设置的审计机构及其专职人员依法独立地对本部门、本单位及其所属单位的财务收支等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评价、鉴证和服务的活动。它是确保高等教育目标实现、依法治校、强化管理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和高校多渠道办学能力的逐步增强,高校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高校规模也不断扩大,其组织管理幅度更宽,教学、经济活动更丰富,财务预算资金更大。高校内部审计作为一项高层次、综合性经济监督与管理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尽管许多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同高校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1高校内部审计观念创新
从我国内部审计工作长期实践的经验积累讲,内部审计要发挥作用,必须要适应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遵从审计内在的客观规律,审计人员必须要有创新思维。内部审计人员要从“经济监督”的传统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强化内部审计服务的“内向性”,内部审计要生存并发展,就必须走服务内向性的道路。因此,审计人员要消除“局外人”意识,要更多地从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人的角度研究审计出现的问题,改变被审计单位对内部审计“敬而远之”的心态,在内审工作中实行服务形式多样化。
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必须与内部管理的需要保持和谐一致,正确认识并全面履行高校内部审计监督与评价职能,使内审工作与高校依法治校、深化改革、快速发展的形势相适应,使内部审计管理、内审机构的“人、法、技”建设与内部审计业务工作的发展相适应,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突出“内向服务”,通过开展正常的审计业务,监督、评价本单位对国家法律、行业政策法规和本校有关规章制度的遵循情况,及时发现违背管理原则的活动,向管理者提供针对性较强的各种帮助;为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提供合理保证,促使内部审计工作从以发现问题为己任向坚持标本兼治转变,使内部审计工作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2高校内部审计体制创新
2003年5月1日起实施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第四条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利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照此规定,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应该是在校(院)长的领导下及校(院)党委或校董事会等权利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但是,由于认识问题或其他原因,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形式却是多种多样。如部分学校还存在由主管财务的副校(院)长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由纪检、监察部门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等不合理的机构设置形式。领导体制很直接地表明了审计机构的地位与权威,一般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主管领导级别越高,则审计机构的地位也越高,越能保证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如由校长直接领导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权威要相对高一些。目前,除部分高校独立设立审计处外,多数高校没有独立的审计机构,而是与纪委、监察处合署办公,这种情况下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独立性较差。由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具体的审计项目或多或少会受到来自校级领导、被审单位或相关人员的干扰或影响,这使得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独立性就成为高校审计人员特有的问题。
3内部审计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内部审计工作作为一门专门管理技术,其工作内容涉及到高校管理的多个领域。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强的业务能力,除审计、财务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管理、法律、经济以及基本建设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胜任这种专业性极强的技术工作。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内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理论功底差,知识面狭窄,业务技能单一,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和再教育,这就使得审计工作缺乏深度与广度,在工作中很少有突破性的发展。因此内审人员应通过工作实践不断提高专业素养,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法规运用能力、审计技术水平和现场审计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4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创新
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往往偏重于监督和事后审计,仅有少数高校开展了内部控制评价、风险审计等工作。大部分高校内审工作只局限于对高校自身预决算的编制、财务收支活动的审计与监督,很少介入到经济活动的事前审计把关和事中审计控制,忽视了对管理及效益的审计,给高校违法违纪等腐败案件以滋生的土壤,忽视了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未做到监督与服务并重,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没有从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防止风险的角度介入到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只强调监督而很少考虑如何为单位增效,使内部审计工作陷于被动地位。
高校内部审计要在强调审计监督职能的同时,重视服务效能,实现面向对管理、效益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审计,通过“参与式审计”与被审单位座谈、商讨,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共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方法,及时解决问题,实现高校内审机构职能的正确定位,从而促进高校加强管理、避免和减少损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内部控制、保障高校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5高校内部审计方法创新
高校科研经费数量逐年上升,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起关注。作为内部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校内审应重点开展科研经费审计。文章分析研究高校内审机构如何做好科研经费审计。
关键词:
高校;内部审计;科研经费
随着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的加大,高校科研经费数量逐年上升,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教育部、财政部和科技部等科研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要求高校健全科研制度,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作为内部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也逐步将科研经费审计作为审计重点工作之一。
一、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定义、定位和内容
科研管理是指高校对其承担的全部科研活动的管理,包括上级科技主管部门批准的科研项目(纵向科研项目)的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等委托的各类科研项目(横向科研项目)的管理。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是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依据有关法规,对科研管理业务活动合法性、适当性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第28条指出,高校内审的目标是促进完善管理,控制和防范风险、提高效益,促进高校实现办学目标。科研经费审计的定位就是通过审计,促进科研管理的完善,控制和防范风险,提升科研水平。内审部门作为高校科研中不可缺少的角色,起着强化风险管理,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作用。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科研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同时对合法性、合规性进行评价。目前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机制、预算标准都不是很合理,如果我们生硬地去追求与预算一致,侧重预算执行效率,不但不会提高科研管理效益,还会引导科研支出的虚列,造成负面影响。预算不是我们的定性标准,它本身也是我们审计的对象。审计人员应该通过正面引导,科学预算、科学执行,而不是生硬地追求一致性。科研预算执行审计重点是对合法性和效益性审核。科研经费每一分钱都是纳税人的钱,不是科研项目个人的。所以,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科研经费使用都须合法合规。
二、科研经费审计的特征
1.政策依据的专业针对性
科研经费属于专项经费管理审计的范畴,审计依据除了国家相关的财经制度外,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的审计政策依据也不同。纵向科研经费有相应的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如国家自然基金管理办法、社科基金管理办法等,横向科研经费更多地是依据合同(任务书)或委托方要求。
2.审计内容的特定性
科研经费审计内容根据科研经费管理部门的要求和项目经费来源确定,主要是审计相关项目内容及制度的遵循性,目的是查错防弊,查处与科研不相关的费用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审计报告使用范围的指向性
目前所做的科研经费审计主要是课题结项验收或中期检查,报告的使用人主要是科研项目主管部门。
4.审计结论比较单一
审计结论主要侧重于经费管理的规范性,预算支出的准确性,以及支出的相关性、合理性和合法性,目前关注绩效部分较少。
三、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存在的常见问题
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科研经费的使用往往被看成是科研人员的个人行为。项目管控方面,内控不完善,尤其是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疏松。科研管理任务重、科研经费规模大的学校,未按教财【2012】7号文件要求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内部统一设置科研管理服务机构。科研人员认识不够,意识不强,未严格执行预算。具体表现有:项目管控方面,尤其是对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学校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规模大的学校未设立专门的科研管理服务岗位或机构;横向科研经费未完全实现分项目核算;科研经费尚未完全实现辅助账登记;因异地转账技术上存在一定难度,部分外地专家咨询费发放未使用银行卡;少量科研劳务费发放存在无人员身份信息、无银行卡号、代领代签等现象;纵向科研经费报销烟酒、餐费;报销与科研活动无关的费用,如:衣服、包、药品、食品、蔬菜等日常生活用品;报销汽修费、保险费;部分办公耗材大量从商场、超市购入,存在报销个人生活用品的可能;个别旅游景点住宿、往返车票,与科研活动关联度不高;发票无抬头或发票开具单位与开票内容不符,存在极个别虚假发票问题等。
四、科研经费管理常见问题产生的原因
1.认识上存在误区
部分教师对科研经费存在认识误区,认为科研项目是自己凭个人能力向有关部门申请来的,是个人的经费,从而导致科研经费使用随意。
2.科研管理内控不健全
三级内控失效,项目级内控没有,院系级内控虚设,校级内控乏力。内部审计一般停留在核查单据层面,对内控关注不够,整体把握不够,重点突出不够。
3.审计资源有限
科研项目数量多,经费金额大,许多高校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内审人员一般不超过教工人数的2‰,还要从事工程造价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将科研项目全部纳入内审范围,对内审来说,显然力不从心。如果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由于注册会计师主要擅长公司、企业审计,对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不够熟悉,对学校业务比较陌生,审计效果不佳。
4.难以界定支出合理性
科研项目涉猎广泛,专业性强,由于审计人员的专业局限性和自身的能力,对一些支出特别是对一些专用设备、材料是否真正用于科研无法界定,部分支出合理性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科研的真实性和相关性,有时很难认定。你没有办法去认定一个科研人员是坐出租车,还是开车,或者租车与科研成果更有关,你也没有办法去确定科研过程中是用200个试剂比用300个更应该。
5.审计时效滞后
由于目前多为事后审计,发现的问题往往出现在立项、预算编制等事前和经费使用、核算等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既成事实,有些问题整改难度较大,在顺利结项和存在问题之间容易引发矛盾。
五、内部审计机构如何搞好科研经费管理审计
1.建设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内部审计环境可以影响审计风险的高低,也是高校内部审计的基础。《河北省省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第35条规定,学校应将科研经费审计纳入内部审计部门的重点审计范围,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应通过各种渠道提高高校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的认识,增加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合理性,同时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审计工作。高校应建立规范高效的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健全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配备专业胜任的审计人员,购置必要的审计软件,建立良好的内部审计环境。
2.发挥内部审计的建设性、服务性作用,对非故意违规行为予以规范,对恶意行为予以纠正
内部审计不仅需要准确地查出问题,还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认为,内部审计的宗旨在于为本单位增加价值、改善业务流程,提高控制与治理过程的有效性,促进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应发挥建设性和服务性作用,通过纠正科研经费使用的不当行为,对非故意违规行为予以规范,对恶意行为予以纠正,必要时责令清退违规资金,促进学校科研管理相关部门建立内部控制(包括建立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财务报销工作规范等),科研管理任务重、经费规模大的学校,在财务部门或科研部内部设置科研管理服务机构,确保科研管理内部控制有效执行。高校科研管理的内部控制包含校级、院系级、项目级三个层级,应完善三级内控。高校内审部门通过内部控制审计,促进三级内控落实。
3.把握重要项目和重要业务环节
重要项目指项目到位资金总额较大,社会影响较大的、关注度高的项目;或者是金额虽不大,存在问题性质严重的项目;来自财政拨款的纵向科研项目,也应作为重点。目前科研经费领域出现的问题按照性质与严重程度,可以分为四种情况:
(1)在预算与执行过程中,擅自扩大开支标准、未经批准调整项目预算等问题;
(2)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未按照规定进行招标、重复采购、造成资源闲置与浪费;
(3)应该用于某类型的开支被通过某种方式挪作他用,比如以购买办公用品的名义购买其他物品,以购买办公家具的名义购买自用家具等;
(4)不仅将科研经费挪作他用,有些完全用于一些无中生有的项目,比如虚列项目支出、虚列劳务人员名单套取科研经费等。重要业务环节,是管理控制中的薄弱部位、衔接部位。主要有经费转拨、材料采购、劳务费开支三个环节,这三个环节应作为内部审计重点,进行有效地管控。
4.综合运用审计调查、跟踪审计、事后审计等方式
科研项目数量多,金额大,在开展审计时,可采取下列方式:
(1)为了全面了解科研管理的业务、控制和风险,内审部门定期对学校科研管理状况进行审计调查,从而发现内部控制缺陷。
(2)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跟踪审计能更好地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控制潜在风险,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3)事后审计可以集中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科研项目审计,并从中发现问题督促项目组整改(包括违规资金的清退)。内审部门扩大事后审计的覆盖面,加强事后审计。如:审计科研经费转拨时,审计人员应在“企业信用网”查询收款单位有关信息(法人代表、高管、股东等信息),查阅项目任务书、预算评审书、项目合作协议等项目资料,审查经费使用的相关性。从科研项目结果入手,发挥审计的监督和威慑作用。
5.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全程审计
高校科研项目细分预算复杂,数量多,涉及人员广,内部审计不仅要做事后审计,还要将加强事前、事中审计。《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提出,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要单独或综合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技术等信息技术。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应该综合运用各类信息化技术,适时掌握、评价审计结果,提高审计效率,识别、评估科研经费管理风险将变得更加便捷。
6.推行科研经费审计结果公示
高校内审部门可以参照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办理规定》《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等规章,结合学校实际,在校领导批准的情况下进行公示。一定程度上推进校务公开。审计结果公示由发起审计项目的机构对审计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时,充分考虑学校保密规定,对于项目不能公开。审计公示有利于将审计监督与民主监督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广泛的监督力量。科研经费审计结束后,公示内容应包括项目基本信息、过程管理信息、结题验收信息和审计结果信息等。综上所述,科研项目经费审计应通过查处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的不当行为,堵塞漏洞、完善内部控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为学校科研保驾护航的作用,促进学校科研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芸.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研究.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Along with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unceasingly thorough, university's economic activity diversification, the complication, the university had the new understanding and the demand day by day to the internal control, the establishment and the consummation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strengthens the internal control management, guarantees the higher education enterprise fast health th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analyzed has implemented Our country University internal control the necessity,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ence question, and proposed strengthened the university internal control management several suggestion measure, thus raised the university management level well.
关键词:高校 内部控制 财务风险
Key words:University; Internal control; Financial risk
作者简介:任纪霞,女,29,淄博职业学院会计系教师,助教,研究方向:公司治理结构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090-02
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是指高校为了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风险,提高办学效益,实现高校发展战略与规划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随着高校内部改革日益深入,经费来源日趋多元化,经济活动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暴露出高校会计控制中的不少问题和缺陷,正视这些问题,并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对于健全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完善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经济正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正在和世界经济接轨。高质量的财务会计信息对于促进中国高校的健康发展、维护教育市场的秩序和保持国有资产的安全性尤为重要。客观环境和单位内部会计活动以及经济管理的现状都迫切需要每一个高校建立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一个严密、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对保证高校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保证高校各项业务的有序进行有着重要意义。
二、高校内部控制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审计署2006年第l号审计结果公告显示,部分高校违规和不规范收费仍然存在,相当部分高校大规模进行基本建设,投资新校区,造成债务负担沉重,风险增加以及部分高校财务及校办产业管理较为薄弱,经济案件不断,且呈上升趋势。这些问题的存在,笔者认为主要是高校内部控制不适应现行的市场机制以及内部控制环境建设较薄弱所形成的,具体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加以说明:
(一)高等学校治理结构不完善。我国大部分高等学校的管理组织机构还是沿习计划经济时期的模式,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属于集权型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整体概念和形象仍被视为事业单位,在管理上主要沿袭行政管理体制,套用机关行政级别,实行校长负责制,一级管一级这种组织机构形式。大部分高校轻视内部控制,习惯于行政指挥,行政权力决定着高校的各项事务,但是又缺乏有效的内部制约和监督。内部控制缺乏,从而导致高校行政权力缺乏制约,甚至部分领导逾越内部控制,。
(二)高校内部监督不到位。监督评审是管理部门对内部控制的管理监督和内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活动的总称。这项工作主要由组织的内部审计来完成,但由于高等学校管理中,相当部分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管理层,与其它处室之间基本处于相同位置或者更低,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不高,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内部审计机构的单独设置得不到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内部审计的权威。内审不到位,还体现在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或内部管理上存在重大弊端或漏洞,内审报告一般只描述现状,没有较具体的控制措施,或者提出控制措施;很少聘请外部审计力量来评估内部控制等;内审只注重事后一般财务审计,不注重管理审计。
(三)高校内部控制建设不到位。
1、风险评估方面。
纵观国内各高校,相当部分高校没有成立风险评估的机构或类似部门,弱化风险评估,从而导致内部控制薄弱。
2、制度建设方面。在内部控制制度方面,部分高校只停留在制度的建设上,没有形成一整套强而有效的内控机制。而制度的建设一般都带有滞后性,不能随着业务环境的变化而及时变化导致制度制订后不能够满足业务的需要。
(四)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信息与沟通系统建设存在观念滞后、轻视管理等现象,建设初期没有全局战略和方向,缺乏规划和针对学校实际情况统筹兼顾,缺乏一个标准的IT环境,所以建立起来的各个系统是分散的、高度独立和封闭的。
三、完善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与措施
要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首先从学校领导、财务领导到基层管理人员要思想意识上高度重视,即: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健全是现代管理的重要手段和保障学校生存发展的稳定器。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面对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和提高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具体来讲,应从以下方面做起或引起重视。
(一)要树立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的思想意识,充分重视“人”在控制中的因素提高 高校各级干部、教职工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规范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程序。内部会计控制不仅是校领导的事,也不仅仅是组织、人事、财务等少数部门和工作人员的事,学校办学和管理要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就需要发动全校教职员工的参加,注意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管理也才能的出效率。
(二)把握好关键点的环节控制在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中,要建立规范的内部会计控制基本程序,主要把握好这几个方面:
(1)是确定好关键控制点,它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重点,包括确立关键控制点、控制目标、控制标准和制定保证目标实现的各项制度。
(2)是比较关键控制点的执行轨迹和实际完成状况,将信息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学校主管和有关职能部门,以便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是分析关键控制点的差异,找出形成差异的各项因素,分析各项因素对差异的影响程度。
(4)是采取补救措施,及时调整或纠正目标;五是按时开展综合检查和评价,对确定关键控制点、标准、计量结果、分析差异、采取措施等过程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价。
(三)要坚持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原则。
(1)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约的机制。不相容职务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与业务经办分离,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分离,会计记录与财产保管分离,业务经办与业务稽核分离,授权批准与监督检查分离等。
(2)授权批准要求单位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一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者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
(四)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监督。
(1)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各部门或个人的职责和相应的权限,减少差错,杜绝舞弊,提高工作效率。
(2)为了确保高等学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被切实执行,效果良好,内部控制必须被监督,从而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漏洞和隐患,并对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及内部控制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或改进控制政策,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五)提高全面预算控制水平。
预算控制要求高校加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等环节的管理,明确预算项目、建立预算标准,规范预算的编制、和执行程序,执行。同时,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差异,采取改进措施,审定、下达确保预算的高校要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总原则,以收定支,不编制赤字预算。
总之,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宏观环境、校园环境都在不断的变化, 面对各项改革的深入, 学校规模的提升, 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建设, 建立健全一系列行之有效地内部控制制度,不断提高其内部控制的目标值, 追求更高效率, 保障高等教育事业快速而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林锦全. 高等学校内部控制机制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 . 厦门:厦门大学,2007年
[2]樊正东.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硕士学位论文][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3] 郁君.高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宿州学院学报,2008年6月第23卷第三期
【关键词】高校;财务内控;管理;问题;措施;
高校财务内控工作是指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控制方式以及监督管理程序,对高校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科学规范的控制,从而有效地利用高效的财务资源,确保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由于内控工作开展乏力,导致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方式落后,财务资源利用效率低以及财务资产损失等现象时有发生,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张,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对高校财务进行规范管理以及有效控制,可以保证高校资产完整安全,对于实现高校有序运转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高校财务内控工作作用分析
高校财务内控工作主要是由单独或者是综合设置的内控工作部门,依据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财务管理计划制度,对于高校财务的财务活动以及资产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从而保证高校财务体系的有效运转,其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确保高校各相管理工作顺利开展。高校财务内控管理工作作为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可以通过自身的监督管理以及控制职能,保证财务高校资产的完整安全,提高高校资金的利用效益,进而为学校教务、后勤以及科研等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2)高校财务内控工作可以优化财务管理流程。通过内控工作,十分有利于高校预算的编制水平,通过监督管理工作强化预算的执行力度,并能够及时对预算偏差进行动态调整,从而保障财务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3)高校财务内控工作可以确保高校资产安全。通过强有力的内控工作,可以保证国家相关财务管理法律以及政策得到充分的贯彻落实,从而保护高校的固定以及流动资产,促进高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2高校财务内控管理工作问题分析
由于重视程度不足,管理体系建设落后以及财务内控工作人员等级方面的一项,我国高校财务内控工作问题频发,具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对高校财务内控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大部分高校作为国家或者省市直观的社会单位,由于能够得到相应的财政资金支持与财务监管,因而对自身开展财务内控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导致财务内控管理体系不健全,财务内控工作人员能力水平难以适应正常工作需要,各项规章制度得不到切实的落实与实施,直接制约了高校财务内控工作水平的提高。
(2)高校财务内控管理制度落后,内控工作的执行力度较差。由于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对于财务内控工作的认识程度不足,导致财务内控工作开展落后,财务内控工作内容狭窄,财务控制标准不健全,财务内控工作岗位职能分工不明确,导致财务内控工作基础薄弱,各项内控工作措施的制定流于表面形式,实际执行力度较弱,内控管理工作也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3)财务内控管理评估体系不健全。为了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有力开展,必须对内控工作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但是,由于高校财务内控工作注重管理控制,而忽视了评估分析,导致财务内控评估体系不健全,进而使得财务内控工作中的各种问题难以得到及时的总结分析,制约了财务内控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4)财务内部审计职能未能得到有效合理的应用。现阶段,我国在财务内控管理工作中,普遍未设立有效的财务内部审计机构,或者是内部审计职能的功效未得到有效的发挥,进而导致财务内控工作体系不完善,内部控制职能被大幅度的削弱。此外,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能力水平低,审计工作形式化严重,这些均导致了内部审计工作难以为内部控制工作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3高校财务内控管理优化途径研究
针对上述我国高校财务内控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在制度、理念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等几方面采取可行的措施进行纠正与完善,其具体优化管理途径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开展:
(1)重视财务内控作用,为高校财务内控工作顺利开展提供基础。财务内控管理体系,作为规范制约以及监督管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优化财务管理模式的关键。因此,高校管理者以及财务管理部门,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以及积极地配合支持,以促进内控管理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首先应该保证财务管理部门具有一定的权限,能够对高校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制约与管理,真正实现管理制度面前的公平性。其次,应该强化对高校财务内控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财务内控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选择职业道德修养高,专业知识丰富以及工作能力强的工作人员,积极主动开展高校财务内控工作。
(2)建立完善高校财务内控管理制度。高校财务内控管理体系必须在内控工作组织机构设置以及管理制度措施的制定等两方面开展工作。对于内控工作机构的设置,应该结合高校的规模、财务管理机构设置以及财务工作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等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工作部门单独设立内控工作部门,保证内控管理工作的独立性与有效性。对于高校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设立,则应该遵循实用以及切实可行的原则,并确保财务内控工作开展环境良好,保证高校财务内控共工作可以达到应有的效果。
(3)借助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拓展高校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深度。财务内控工作内容随着财务管理制度的不断改革必须进行更新完善,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高校财务内控工作可以借助于财务信息化体系,进而能够及时准确的掌握高校内部的各项经济活动,并将财务监督管理职能有效的贯彻落实与高校内的各个职能部门,在具体的执行环节上对高校财务内控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控制,进而提高高校财务决策的科学性,提高高校财务内控工作的整体效率。
(4)不断完善高校的财务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并设置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明确内部审计工作职能,规范合理的开展高校财务的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内部审计工作,对高校财务活动管理现状,财务内控工作开展进行明确与判断,进而及时总结分析高校财务管理以及财务内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各项完善措施,从而促进个高校财务内控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5)强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强化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对高校财务预算进行控制管理,也是高校财务内控的重要内容。因此,应该重点针对预算管理制度、预算编制方式、预算执行考核以及预算评估分析等级方面内容进行控制考核,强化高校的全面预算管理。此外,应该进一步开展对高校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改革,该百年传统的预算编制与执行监督管理方式,形成准确的事预测、有力的事中执行以及科学的事后评估分析体系,不断补充、改进与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强化预算对高校财务管理的指导支持作用。
结语
高校财务内控工作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财务管理工作,属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关键部分,对于适应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完善高校管理体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相关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内控工作的重要性,并通过总结分析自身问题,探寻高校财务内控管理优化途径,以促进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水平与工作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淑霞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财务预算的管理措施 [期刊论文]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0(02).
随着我国科技驱动战略向纵深发展,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越来越多,渠道越来越广,项目也越来越泛。目前,高校科研经费投入的主渠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纵向科研项目,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横向科研项目,以及其他带有科研性质(包括本单位)的资金投入,如高校引进人才资助、科研启动费、项目配套费、课题预研(扶持)费等。大规模的科研经费的注入,为提高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主流是健康的和积极的。但是,这些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如科研经费的使用严重游离既定的用途和范围,用于个人或集体活动、福利发放,视为单位或个人创收,自由支配;科研经费积压或长期闲置,科研项目重复申请,一项内容同时申请多个项目,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的项目反复申报,将原有项目改头换面再度申报等,导致科研资金严重损失浪费;科研经费使用违反财务制度规定,频发违法乱纪现象,如挪用、贪污、套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公款私存,假发票、假票据、巧立名目虚假报销等,将科研经费作为小金库,用于“三公”(出国、用车、公务招待)消费;有的高校和有的项目主持人(及相关团队成员,下同)将科研经费用于质押、作经营资本金、炒股和炒贵金属等,用于购买(含首付)和装修商品房、买车、修车和保养车辆,用于家属国外学习与旅游,个别高校甚至与有关单位签订假科研协议,借科研经费之名洗钱和转移资金,如此等等。这些现象绝非个别高校的个别现象,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已成为较为普遍的现实,有的高校特别严重。最近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十五个典型案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沛清私存公款、套取科研项目经费案就是典型一例。近年来各地方审计机关也对部分高校进行了财经法纪审计,审计发现的科研经费弊案、串案和窝案越来越多,有关责任人已受到纪律和法律的惩罚,但是这种现象仍有继续蔓延之势,故对科研经费实施有效管理控制和严格审计监督势在必行。
二、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个人原因与单位原因,认识原因与制度原因,管理原因与社会原因等。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长期以来,高校管理者和科研项目主持人认识存在偏差,认为科研项目是主持人经过努力争取来的,科研活动是个人劳动贡献,是不可复制的智力创造,理应得到补偿,认为科研经费是补偿其贡献的主渠道,认为只要主持人完成了科研任务,科研经费的使用理应由主持人自主支配,即留有一定的自由使用空间是正常的和合理的,否则不利于调动教师从事科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故明显放松了对科研经费的控制和管理(而高校的其他经费,如业务费、办公费等没有放松,所以使用起来较科研经费要规范得多)。
第二,高校由于拼科研,鼓励教师多拿项目、快拿项目,也有意无意地给主持人一些“甜头”,所以有章不循,有规不守,认为科研项目申请标书虽规定了经费的使用范围和用途,但实际操作起来肯定存在差异,因此给主持人自由裁量权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这等于给主持人乱用经费贴上了合理化的标签。这也是目前科研经费游离使用范围和标准的重要原因之一。申报时,主持人只考虑项目论证和如何拿下项目,而对经费使用考虑不周,也是导致后来使用混乱的原因。
第三,高校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存在严重漏洞,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失去应有的监督和控制,成为主持人的“自由王国”,想怎么花就怎么花,高校只问主持人有无结项,有无发表相应的论文,只过问成果,而不问过程,更不过问经费,仿佛只要有成果就一俊遮百丑,能够容忍一切,这种思维和管理体制不能不说是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违法乱纪的温床。管理和监督的失控还表现在:一般科研项目的主持人,特别是重大或重要项目的主持人都是本院校的学科带头人和业务骨干,有的科研项目负责人本身就是学校领导,学校对这个群体的管理和监督往往难度较大,对其一些出格行为往往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或迁就的态度,这就毁内部控制与管理于无形,也起到很糟的“示范”和“引导”效应。
第四,财务报销中缺乏有效的把关。财务是科研经费使用的总开关,由于财务部门怕得罪人,怕影响科研人员积极性,怕领导怪罪,对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票据听之任之,使科研费用报销中假发票盛行,科研人员可以轻易地虚列业务,骗取资金,使一批科研人员通过项目发了财,搞乱了科研经费管理秩序。有的高校财务人员曾经向领导提出过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问题,但领导不重视、不发话、不作为,财会人员也不愿意说多,怕“干涉学校主流业务”、“影响学校科研发展”,只要领导点了头、签了字,什么都给报,长此以往,积重难返。
第五,内部审计缺位。审计监督是规范科研经费合理使用和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有的高校内部审计形同虚设,没有健全的审计机制,对发现的问题不闻不问,没有及时制止和问责,使上述问题愈演愈烈。有的学校尽管制度上规定重大业务(报销)要经领导签字或需要内部审计介入,如用科研经费购买仪器设备、聘请外部专家、大量发放劳务支出、与外单位联合设计攻关等等,这往往是违法乱纪的多发和频发部位,但是如果审计监督主动退出,就等于制度规定没有落实和检查环节,制度执行的效果自然会大打折扣。
三、加强科研经费管理与审计的若干对策
如何杜绝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频生乱象,还科研经费本来面目,真正发挥高校科研经费强化科技、提高核心竞争力、服务经济社会的应有作用,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培育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职业道德。从事科学研究是为了国家富强、民族崛起,而不是通过科研发财,赢得薪金外的第二份收入。高校教师应遵循基本师德规范,对所掌控的科研经费,对纳税人血汗钱负起应有责任,不仅要完成科研任务,而且要管好、用好科研经费。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除了组织正面学习和宣传外,对科研经费违法乱纪的人和事也要进行通报批评警告,以营造健康良好的科研氛围。
二是明确科研经费的性质,它属于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即使是私营业主设置的横向课题,其经费进入了学校大账便成为公款,不得随意占用、挪用和化公为私,要像管理财政资金那样管好和用好科研经费,各高校应高度重视,各教师应有高度责任意识。在项目立项时,项目单位、学校应与主持人签订责任书,明确科研经费使用范围、用途和责任,对违法乱纪的责任和后果也应在项目书中一并告知。同时,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应是相对刚性的,不留自由活动的空间;对经费使用的自由裁量权应压缩到最小限度;对科研过程中进行预算变更的,要严格把关,严禁将“死钱”变活钱,将公款变私款,将科研经费变为“接近生活”的经费。
三是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高校对科研经费应制定具体可行的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机制,控制不合理、不合法票据的流入,加强程序控制、手续控制、纪律控制和信息控制,将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连同项目完成情况一并列入考核和评价范围,将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乱象控制于萌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