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物理学课程论文

物理学课程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8 15:27: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物理学课程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物理学课程论文

篇(1)

【关键词】物理学 毕业论文 选题 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3-0055-02

本科毕业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既是对学生大学四年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考查,也是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初步训练。近几年,笔者在指导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时发现,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出现了一些新特点:主要是选题呈现多样化,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趋热,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选题趋冷,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已成为热点。出现这种现象,既有考研与就业形势的影响,也有学生的学习观与就业观的因素,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思考。

本文研究所选数据为最近几年的数据,具有较好的时效性,数据来源准确,且基于浙江师范大学的学校地位(1980年被列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所以能基本反映全国高师院校中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趋势。

一 毕业论文选题的调查统计分析

对浙江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2010~2012年三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的研究方向作了较详细统计,分别从纵向、横向进行了比较,见表1、表2、表3。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涉及十几个小研究方向,通过对这些小研究方向进行合并,可归类整理成“物理教育”“理论物理”“普通物理”“应用物理”四个大研究方向。其中,物理教育包含中学物理教育、物理学史和大学物理实验;理论物理包含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和统计物理;普通物理包含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和原子物理;应用物理包含新能源材料、家用电器和其他。如“物理教育”研究方向,除了传统的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外,还涉足了物理学史研究方向和大学物理实验研究方向,毕业论文选题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

从表2可以看出,三届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为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24.4%、30.4%、37.4%,而选题为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43.3%、40.2%、26.4%,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趋热而理论物理研究方向的选题趋冷的特点明显。从表3可以看出,在物理教育研究方向毕业论文选题中,选题为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人数分别占物理教育研究方向总人数的63.6%、78.6%、82.4%,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已成为学生研究热点的特点非常明显。

面对以上高师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的新趋势,指导教师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看法,褒贬不一,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前,由于中学教师待遇较好,越来越多的高师毕业生想进中学工作,学生选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课题既实事求是,又能为将来从事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打下一定的基础。(2)目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面推进,新的课程理念、教材、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高师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选题以中学物理教育为研究方向,充分体现了当前高师物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对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关注。(3)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论文学术性低,让大学本科学生去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会降低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4)高师物理学专业的本科生只有几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时间,让学生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既不切实际,也无法写出高水平的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

二 高师物理学专业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1.转变观念,自觉提高对物理教育研究的认识

随着教育的发展,“科研兴校”“科研促学”的理念日益被大家所接受,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作为物理教师一项必备的素质也越来越受重视。物理教育研究是以物理教育现象和物理教育问题为对象,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科学研究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对物理教育现象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探寻物理教育活动规律及其有效物理教育途径和方法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物理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它要求研究人员具有扎实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论知识,具有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等。高师物理学专业加强培养学生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不仅符合高师物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且适应当前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因此,高师物理学专业的教育管理者和任课教师应转变观念,自觉提高对物理教育研究的认识。

2.与时俱进,积极关注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

由于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中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选题占了较大比例,这一项指导任务,单由几个从事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来承担难以完成,还需其他专业课教师也来承担才能完成。这就给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转变轻视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观念,与时俱进,全面了解当前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内容及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正确指导学生做好中学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毕业论文。另外,作为一名高师物理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即使不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应时刻关注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发展与需求,也应积极参与我国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实践和研究,因为高师物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未来的中学物理教师,高师物理学专业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应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因此,高师物理学专业的任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关注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

3.因势利导,积极为学生创造物理教育研究的条件

第一,开设“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能力,帮助学生尽早参与物理教育研究。笔者建议在高师物理学专业大三开设“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课程。在做物理教育研究方向的毕业论文时,绝大多数学生从未有过做物理教育研究的体验,完全不清楚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和规范,这与没有开设“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课程有直接关系。该课程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剖析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要旨。如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价值;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选题、文献综述、论点的形成、研究方法的选择、论据的梳理;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规范、要求、修改等,从理论层面进行剖析。同时将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物理教育研究论文作为范本,在学生仔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评析,诸如评析论文的选题与结构,材料的整理与分析,研究其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专业性、实践性等,以此给学生示范作用,从实践层面使学生准确地掌握物理教育研究论文写作的要领,提高学生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

第二,拓展物理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做物理教育研究的先决条件是必须深入物理教学的第一线。目前,我国高师院校学生物理教育实习普遍采用在大四集中(或相对集中)实习的模式进行,时间一般只有6~8周,实习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实践,培养其独立从事中学物理教育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及中学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时间短且形式单一的物理教育实习,是学生做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的不利因素,也是造成中学物理教育研究论文水平不高的直接原因。笔者建议拓展物理教育实习的内容和形式。高师物理学专业应让本科学生在大一到大四整个学习过程中尽早、多次、渐进地全程接触和了解中学物理教学实际,在中学物理教育实践活动的不同阶段中(如在教育见习、模拟实习、正式实习等阶段中)感知、思考和深化对中学物理教育教学的专业性、复杂性的认识,并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在中学物理教育实践中开展物理教育现状调查和物理教育研究工作,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教育研究能力。国外许多国家在师范生教育实习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如德国师范生实习时间是72周,在较长的实习期间,学生能深入了解教育实际,学会在真实的教育实境和教学个案中调查研究、发现问题、选择课题、搜集数据、形成观点,以培养他们的教育研究能力。总之,积极为学生创造物理教育研究的条件,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物理教育研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作为物理学专业学生重要学习环节的毕业论文写作,是一种重要的专业实践教学形式,是全面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指出:“论文内容可以是理论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综述、调研报告或应用开发。论文应具有完整性和一定的系统性,对所研究的问题应有比较充分的调研,分析具体,结论可靠。提交的论文应符合通常科技论文的规范和要求,内容基本正确。对论文的评价重点是学生的学风、对知识的综合掌握、应用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因此,结合物理学专业特点制订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将信息素养能力纳入自身能力建设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而得到不断的强化,并最终成为保障其终身学习的一种能力。[7]对于物理学专业学生而言,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总目标是在发展学生物理学专业素养的同时,促进信息素养的发展,使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具体的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一是使学生掌握信息检索策略,学会运用专业数据库,具备检索物理学专业信息的良好能力;二是使学生学会批判性的运用所获得的信息,并选择有益信息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体系,会在所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学术创新;三是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遵循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信息道德;四是在答辩过程中能够有效的传递、交流信息。

二、基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信息素养教育是基于物理学专业情境的学习过程。这种渗透式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扩大知识面,发展学术素养,全面提升信息素养。

1.通过论文选题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物理学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可以是教师科研项目的组成部分,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题。例如,与教师科研项目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一维三原子链的晶格振动分析,一维线性谐振子薛定谔方程的数值计算,相互作用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的数值模拟与分析,航天器变轨过程分析,光学涡旋的产生及衍射特性,数字全息显微技术研究,光学实验中的图像处理与应用,等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可以增加科研实践机会,拓展物理学专业知识视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时,要综合考虑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和专业能力,并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选定论文题目。学生可以从科学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及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中自主选题,也可以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选题。无论如何选题,都是以大量信息为基础的,充分利用信息,善于捕捉为己所用的信息,了解课题的学术意义、学术创新和国内外最新进展,就会大大拓宽研究思路。[8]在论文选题过程中,课题检索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课题检索,有助于学生掌握各种物理学专业数据库的检索途径、方法和技巧,如学会熟练运用中国知网、超星数字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维普等中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了解SCI、EI、ISTP、EBSCO、IOPP、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IEEEXplore等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这样可以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利用图书馆的各类馆藏文献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学会课题检索,掌握文献检索知识,丰富信息知识,巩固所学物理学专业知识,使学生的专业信息能力得到发展。

2.通过文献综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在确定好论文题目之后,学生需要进一步进行文献的检索和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指在全面掌握、分析与课题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该课题在一定时期内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述而形成的论文。文献综述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9]在文献检索过程中,教师要指点学生注意文献资料的新颖性、价值性和真实性,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筛选、评价所获取的信息资源,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并将收集到的文献资源进行分类,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完成文献综述。当然,本科生的文献综述只要能够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述评即可。文献综述的作用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充分了解课题的全面情况,把握课题的发展规律,熟悉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从事该课题工作的主要学者的成就和水平;[10]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信息检索工具的能力以及根据主题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第三,文献综述对参考文献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士学位论文的规范要求;第四,文献综述可以有效减少学生的抄袭现象,便于对学生进行信息伦理道德教育。

3.通过毕业论文写作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物理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扎实的文字功底。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要充分利用所占有的各类信息资源,运用各种创造性思维,在综合归纳材料、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论文写作的各个细节,如要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的结构:一是论文前置部分,包括封面、题名、中英文摘要、目录;二是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材料和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三是附录;四是致谢。在开始论文写作前,要列出论文的写作提纲。写作提纲要提纲挈领、主次分明、组织合理。在写论文的主体部分时,要注意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字通顺、衔接自然、用语符合技术规范,图表清楚,格式规范。论文中的论据应该真实可靠;论证要合情合理;论述要具有科学性、专业性、创新性;结论与全文观点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4.通过论文答辩评价学生的物理学专业信息素养能力论文答辩是毕业生在规定时间内展示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结论,由答辩委员会就论文进行点评,指出优缺点及修改意见的过程。论文答辩是学生展示、交流毕业论文成果及学业成就,检验学生信息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论文答辩可以全方位检验学生对所写论文的认知程度,对物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运用论文观点回答问题的应变能力,以及对文中创新点的解释能力。

三、结论

篇(3)

论文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中,教师充当着重要角色。适应新课程形式的发展,认清当前高中物理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加强改进是高中物理教师工作的当务之急。文章就以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转变谈起,并进一步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师应当如何应叶等问题。

开展基础教育教学工作改革是国家近些年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策略。而新课程改革则是在素质教育改革步伐下的有一大策略。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也关系到国家国民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中指出,对学生的教学要求以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在关注学生情感、认知的基础上全面提高物理学科的实践操作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强调教学中科学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这些要求,基于当前高中物理教学现状所产生,具有一定的实效性,为今后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

1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学的转变

要跟进发展,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确保在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下物理教学思想得以巩固和实践就必须立足于改革,近些年来,社会和教育部门都给予了极高的关注,从整体上看来,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教材的创新与操作性

以往的高中物理教材,以理论概括为主,而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往往停留在物理知识普及的表面,学生很难促进到真正的物理学术领域。在新课程改革后,高中物理教学则加强以理论为教学知识开展的载体,加之科学的课程设置,对学生手动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的进一步要求与发展,教材更富有时代特征。它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关注学生在物理知识探究过程中的情感需求,更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特征,出现了新思维、新结构、新措施和新版面等几大亮点。

1.2试题设置更趋于理性化

试题一直是课程改革的亮点。对于试题的改革则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动向。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仅局限于教师不善于创新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应试教育背景下对于结论的过分重视。学生虽然努力学习,但是由于不能熟记题型,不能读懂出题人的思维与意图已难以获得高分的情况,这就导致了考试在学习中占据很大的成分,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态度始终是理论学习与做题亮点一线的进行。而近些年来,对于考题的变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学习惯和特点,以往对于成绩的重视要求学生对于理论公式、物理概念生搬硬套,甚至背诵,而现在的课题呈现出更多的开发性,对于条件的开放、对于结论的开放、对于过程的开展给予了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物理的理解,进行分析和总结,甚至很多体型答案不再是唯一的。试题的开放性就促使了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进行理论教学,更重要的是在教授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认知需求,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乐趣。

1.3与时代更贴近,关注物理学的运用

物理本是一门生活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增强物理在生活中运用的介绍可以使得学生更清楚的认识到物理。让学生意识到物理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同时可以满足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好奇心,将物理的理论知识带到现实生活中,更符合物理学科的特征。新课程改革下,物理学科更多关注时事的发展。

2新误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师赞略转杏

要跟进新课程发展的步伐,适应新的挑战,迎接新的机遇,作为高中物理老师就必须要在教学中肯下功夫,进行研修与创新,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善于变通,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满足物理学科的发展。

2.1倡导自主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教师将由教学的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对学生进行辅助与点拨是教学的重要责任,而更多的是在教学普及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开放性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得以拓展和发挥,只有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敢于猜测和实践的能力才符合物理学科品质,才能促发学生的思维灵感,进行创新。因此我们提倡自主性学生,就是要求教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去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的知识与技能,遇见物理问题应当让他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形成他们的物理学科精神。

2.2培养学生的个性,注重学生的成长

高中物理仍然属于基础教学的范畴,因此无论教材进行多么重要的变革,教师的策略变得多么科学都必须要注重基础教学的本质与特征。倡导物理教学的生活化和物理学科的实践性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与物理之间的感晴。这就要求教学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根据高中生多存在的客观因素,进行个性化的针对辅导,使得学生从小就奠定物理学习的兴趣,这对于他们再今后物理学习道理上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所以教师要进行针对的教学和训练,逐步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

2.3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篇(4)

    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物理学史在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作用,分别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维度、 “过程与方法”维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三方面展开。 

    一、 “知识与技能”维度

    1.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规律。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利用适当相关的、概括性的,并且比较清晰和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先行组织者”,它有助于促进学习和保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新知识提供一种“脚手架”,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很多时候,物理学史可以提供比较性的组织者或说明性的组织者。在讲述电磁感应规律时,我以安培、法拉第、楞次和麦克斯韦等物理学家在揭示电磁关系工作中的艰辛努力和所得的成果为主线,使学生在对电磁发展总体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左、右手定则、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关键点的把握。

    2.有助于学生充分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本的科学,物理理论来源于实验,并且还必须经过实验的检验。纵观物理学史,每一个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而物理学发展所经历的每一次理论上的大综合和大统一,都伴随着实验技术与实验思想的进步,可以说没有实验就没有物理学。

    3.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知识的体系。

    物理学是整体向前推动发展的,但物理的各个分支是交错发展的,将物理学的整个发展历史,发展网络进行系统的介绍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物理知识的体系。比如对力发展史的介绍,我们可以从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提出落体运动,发展到阿基米德的杠杆理论、重心测量,到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牛顿的经典力学……直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整个力学从基础到前沿,完整的框架可以展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更容易记忆。当然,各个板块的发展史错综复杂,互相交织,只有在系统了解后才能牢固地把握,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是适当的补充。

    二、 “过程与方法 ”维度

    1.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的探究本质。

    物理学发现的历史也就是物理学探究的历史,在探究过程中洋溢着科学精神,渗透着科学思想和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可选择物理学史上着名的实验或发现事例,经简化、设计,形成富有启发性的材料,让学生“追踪”当年科学家的发现思路。在课堂上应尽量给学生机会自主地探究,让学生学会探究的方法。比如在“变压器”教学中就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验器材,让学生自主寻找变压器的变压规律和变流规律。这样可使学生从中学到物理学的一些探究方法,丰富自己的思路。所以这样的探索过程也是具有创造意义的。

    2.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物理学的研究思想和方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的传授与学习,只有紧密地与物理学史结合起来,才不流于形式,而是成为有声有色的活例。在物理教学中适当结合物理学史,展现物理学发展中有代表性的科学家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可以使学生了解前人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研究和探索发现新的规律和理论的,从中去领悟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比如,通过介绍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可以使学生了解正是伽利略开创了把物理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就像爱因斯坦评论中所说的:“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有助于培养学生质疑和创新能力。

    物理学史上大量的事例表明,不囿于传统理论和传统观念,不迷信权威和书本,敢于质疑是科学前进的动力。比如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首先是汤姆生提出了枣糕模型,在此基础上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依据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学生玻尔把量子理论运用到原子系统上,建立了玻尔原子模型,这样使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由错误到正确并不断加以完善,三代物理学家对原子结构的研究都是在承袭前人的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质疑,从而创新,使得原子物理学飞速发展。在物理教学中,渗透这些物理学家质疑、批判、创新的物理学史,对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

    1.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产生学好物理的驱动力。

    心理学家赫尔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系统首先要有驱动力,驱动力是处于需要时产生的一种动力状态。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在学习中去开拓、去探索,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物理学史记载了人类揭开世界奥秘和令人兴奋的探索历程,有很多真实的故事、趣闻和材料。如果老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将物理学史引入教学中,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印象深刻,而且会引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在讲解大气压强时可介绍格里克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在讲单摆时可介绍伽利略通过观察教堂的吊灯的摆动进而发现单摆的等时性;介绍浮力定律时可讲述曹冲称象和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等等。

    2.有助于培养学生坚持真理、不屈不挠的科学精神。

    物理学史上大量事例表明,科学的探究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都是经过曲折和磨练。这需要科学家顽强的意志甚至是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布鲁诺为扞卫科学真理走上火刑场;伽利略被终身监禁而矢志不移;开普勒贫病交加,历受迫害,死在讨债的路上;富兰克林为了研究雷电而冒险进行“费城实验”。教师要号召学生学习这种为探求真理而坚持不懈的精神。因为这种精神对于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学生对真理的非功利性追求,具有重大意义。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物理学史的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熏陶。比如在讲人造卫星时教师就可讲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冲破种种阻力毅然回到祖国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教学中将这些物理学史与物理知识相融合,其中蕴涵的科学家充满人文主义的态度和爱国主义精神必将激起学生心灵的震动。

    总之,物理学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值得我们去开垦,去从中吸取营养。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教师对物理学史的教育任用要有正确、深刻的认识,要加强对物理学史的了解,研究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引入物理学史,更好地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篇(5)

1900年大学毕业之后,爱因斯坦面临着一个大学毕业生的典型生活状态:求职、租房、上班、交友、兼职。

毕业成绩一般,留校当助教是不可能了,寄到德国和意大利的求职信也无佳音。申请博士学位也没成,因为他递交的论文质量平平。国家档案管还留存了爱因斯坦1901年写给伯尔尼州工程学院的回函,自荐为该校物理讲师,未遂。运气不好的爱因斯坦靠在苏黎世附近的温特图尔和沙夫豪森做学校临时工和家教赚钱,与女朋友一起捱穷。

给朋友Besso寄出明信片4个月后,爱因斯坦通过对哈勒的私访和附加的面试,终于在1902年6月16日被瑞士联邦专利局聘用为试用工(1904年9月才转为正式三级技术员)。他赢得了年薪3500瑞士法郎(现约合人民币24364.9元)的工作,虽然学院职位之梦未圆,但养家糊口总算不成问题了。

此时爱因斯坦搬到伯尔尼Postfach大街Kramgasse49号三楼,40平方米的1室1厅,在这租住了两年半。当时,整栋楼四层共用一个厕所和厨房。

从住处步行1分钟即到伯尔尼钟楼,步行10分钟即到专利局办公室。爱因斯坦每天8点上班,每周工作48小时。累吗?爱因斯坦跟朋友说:“很好啊,还有每天自由支配的16小时和周日呢。”他业余时间研究物理,没有专业压力,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与同学MauriceSolovine、家教对象ConradHabicht共同组成一个物理学爱好者圈子,

起名“01ympiaAcademy”。下班后他先跟朋友去附近喝点东西,聊研究,然后再回家,有时也聊天到深夜。此外,他还会与朋友排练室内音乐放松心情。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迎来奇迹年:3月,完成《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4月,完成《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5月,完成《热的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粒子的运动》;6月,完成《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提出狭义相对论和著名方程式E=mc2;9月,完成《物体的惯性同它所含的能量有关吗?》。他写出了光,热,电3个不同领域的5篇论文,在德国《物理学年鉴》上发表。

一次,爱因斯坦得意地对密友扬言:“我是伯尔尼专利局的小公仆,却给物理界带来了革命。”

论文没有帮助爱因斯坦迅速跳槽成功。德国物理学权威普朗克认为爱因斯坦的工作可与哥白尼相媲美,但爱因斯坦申请大学讲师和中学教师职位的尝试相继失败,他只得继续当小公仆,并构思广义相对论。1906年4月,他晋升为二级鉴定技术员。1908年他总算申请到了伯尔尼大学的兼职教员,但是1908年,他上热量理论课,只有3个听众(其中两个还是他朋友):上光学课,只有4个听众。1909年夏天,校方取消了他的课程,因为没有学生来听了。

篇(6)

关键词:大学物理;有效教学;教学目标;教学策略

自2003年开始,我们课题组以河南一所地方高校为教学实验基地,开展了一系列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尝试。2006年,根据教学改革实验需要,课题组结合校级课题“大学物理分级教学模式探析”,针对不同学习层次和水平的学生设计了多模块课程,尝试分级、分层教学。课题组在不断探索中逐渐积累了改革经验,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2009年成功申报了河南省高校教学改革项目“新课程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该课题2011年结题,获河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经过十余年不懈努力,我们在有效教学的策略探索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成果。

教学策略既包括基本教学策略,又包括支持性教学策略,既包括涉及面较广的大策略,也包括教学方面、管理方面的小策略和小技巧。此处对有效教学策略的叙述采用从宏观(规划)到具体操作的实践路径进行。

一、模块教学,分层管理

高校大规模扩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中学生学习内容选择性增强等造成了大学入学新生物理基础和物理水平的差异增大,大学物理教学的难度随之增加。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以及考核要求,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预定的教学目标也很难保质保量完成。为此,我们提出了分模块教学、分层次管理的教学改革策略。首先,从修改教学大纲、制定新教学计划入手,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和不同的学科专业需求,以《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为蓝本,制定了A、B、C、D四个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并设置了相应的四套模块课程。A模块属大学物理教学要求的较高层次,主要针对理工科普招学生,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要求学生能较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大学物理的基本概念、的基本理论,掌握物理研究的一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应用能力。B模块主要针对理工科对口学生设置,属教学要求中的一般层次,课程教学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和大二第一学期共两个学期。因为该模块针对的是理工科对口生,虽然学生在中学已接触过物理,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但基础普遍较差,因此该模块的设计适当降低了课程难度。要求对课程中的重要定律、定理进行详细讲解,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中难度较大的内容或作适当取舍或降低准入门槛,要求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常识以及专业知识相联系,以便消除学生对大学物理的畏惧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强调要注重学生在应用层面上的能力提高,加强应用技能训练。C模块针对农牧林专业普招生设置,属教学要求的一般层次,课程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在农牧林类各专业开设大学物理,目的在于为学生奠定必要的科学知识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科学实验技能以及科学思维方法,该模块内容少而精,以满足实际需要为度。D模块主要针对农牧林专业对口学生设置,属教学要求的较低层次,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农牧林专业对口学生,物理基础普遍较差,一般只具有初中物理水平甚至更差,因此对该类学生的要求不能过高。该模块降低了入门学习门槛,以最基本的概念、定律、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掌握最基础的物理学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旨在于为其后续学习和发展奠定物理学基础。

二、改革教学内容,为课程提质瘦身

当前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普遍面临教学内容多、教学课时少的现实难题,据不完全统计,80%的高等院校都未能达到《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教学时数,有的甚至差距很大。大学物理具有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连贯性,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简单地删减很容易造成后续知识学习的困难。在教学课时无法保证的前提下,要想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几乎不可能。为此,我们课程团队在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基础上,对大学物理课程内容进行了大胆改革,特别是在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上做了重大调整,打破了力、热、光、电、近代物理的经典框架结构,以“运动、力、能量及守恒定律”的知识主线将大学物理基础知识进行贯穿,编写了《大学基础物理》教材[2]。该教材包括“物理学基础”、“常见运动的分析研究”、“量子物理简介”三大部分内容,主要特点在于:(1)打破了大学物理经典体系结构,如在第一编“物理学基础”中,围绕不同性质力的介绍将物理学基础知识贯穿其中。这样设计能使物理学基础知识在第一编中得以概括介绍,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概貌的整体把握,避免了大学物理在教学时数不足情况下对教学内容顾此失彼、无法呈现物理学全貌的弊端。(2)每一编都可单独进行教学,任课老师可根据学生水平以及专业需要对每编内容取舍、选编,精讲或者略讲。课程具有较大弹性,便于充分发挥老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该教材以物理学史贯穿知识介绍始终,力图呈现学科发展的历史背景、物理学家的思想历程,并穿插了许多科学家肖像及实验图片。它改变了以往物理教材的生硬与呆板,增加了人文色彩,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祛除畏难情绪,增强对课程的感性理解。

三、改革教学方法,建构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改革是大学物理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最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我们采用兴趣诱导、情境激发、建构为本和项目助推的连环式教学改革策略,通过多年的尝试和探索,构建了“模块类·结构化·建构性”教学模式[3]。该模式首先在河南一所地方高校尝试,现已推广至5所地方高校使用,教学效果良好。在此,主要针对该教学模式中的一些策略、技巧展开论述。

1. 上好绪论课,为学生走进物理殿堂架设桥梁

大学物理绪论课是学生接触大学物理的第一课,上好绪论课对于整个课程的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通常对绪论课进行如下设计:(1)以著名物理学家的物理成就为主线向学生介绍整个物理学发生和发展的过程。通过这种设计,可以使学生在徜徉物理世界时回顾已知、期盼未知,对整个物理学的发展脉络有一框架性、结构性了解,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由中学物理学习向大学物理学习的过渡。同时,物理学家对自然界奥秘的不懈追求以及进行物理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与物理学家产生共鸣。(2)其间穿插大学物理经典演示实验。在绪论课上,我们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演示实验,或由教师亲自实验,或邀请学生协助教师共同完成,或由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欣赏物理实验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实践证明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设计的目的在于向学生展示物理实验、物理现象所富含的科学美,以视觉冲击、实验背后的悬念为诱因,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不要急于向学生详解物理学原理。(3)介绍物理学习方法。方法学习比知识学习更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大学物理的学习方法与高中相比有很大区别,主要是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学生由中学升入大学,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差,在绪论课上给学生以学习方法指导,有利于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早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创设物理问题情境,为学生思考提供“脚手架”

思维始于问题,好的问题情境创设,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奠定基础,为学生思考提供脚手架。我们十分重视问题情境创设,尽量使学生在真实物理情境中学习并思考。情境创设大致包括描述日常生活中、生产实践中以及科学实验中的真实事例,自然现象、自然奇观,做演示实验等。意在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促使其将外在的、客观的物理问题转变为个体的、内在的认知需求。学生在认知驱动力引导下易于主动思考,并保持对物理问题的持续关注,不仅有利于学生的问题解决,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教改实践中,我们尝试将物理演示实验“进”教室,将物理演示实验作为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了物理实验的教学价值。尽管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物理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由于实验仪器的配备与管理、搬运以及费时等方面的原因和制约,长期以来大学物理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纯粹讲授的教学模式,物理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较少有人问津。在高等院校,大学物理理论和大学物理实验的划分存在其合理性,但不可否认这样的划分破坏了物理学本身的整体性,割裂了物理学理论与实验间的共生关系。近年来,一些高校已意识到这些问题,开始致力于物理演示实验的尝试和演示实验室建设,但在大多数地方性院校,由于学校经济投入、教师教学理念等原因,物理演示实验并未引起高度重视。我们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在学校经济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借助于学校升格、高校评估等契机,通过周密策划和积极游说,争取到了一笔建设经费,为演示实验“进”教室奠定了物质基础。杯水车薪,单靠仪器购买无法满足全校万余学生、近20个专业、四种教学层次的演示实验需要。我们发动师生自己动手制作,群策群力,成果共建共享,以弥补实验仪器之不足。除实物演示资源外,我们还借助国内、国外物理演示实验网站资源,电影、电视、录像等媒体资源,通过剪辑、分类、改造和重组等构建了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数字资源库,用以丰富演示实验的内容和种类。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改革策略,在实验基地的教学中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理工科对口、农牧林普招以及农牧林对口专业(既对应层次教学计划中的B模块、C模块、D模块)的教学中,效果显著。

3. 注重自主建构,让学生学会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外在的知识只有内化为学生的理解、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方能起到真正的作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建构是大学物理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主动建构留出空间,尽可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大学物理课程一般都在大一下学期或大二上学期开设,学生已基本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习惯,教师应该避免按部就班、事无巨细地讲解,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我们在教学中只精讲物理学中的核心概念和核心定律,而对一般概念、定律以及定律的应用等则让学生尽量自己消化。在起始阶段,由于教师缺乏经验、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默契,教师可以适当增加讲授时间,多给学生以学习指导,包括查阅资料、与人交流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等。待学生积累一些经验后,教师指导作用要慢慢减弱,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培养其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能力。当今新知识、新技术呈指数增长,从某种角度而言,教师讲授的永远都是旧知识,只有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方法才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由于改变了原有教学方式,变教师讲授为学生自主学习,避免了物理课堂的枯燥乏味,避免了捆绑式教学,有利于开展有针对性的层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为了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达到教学目标,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我们专门为学困生编写了《大学基础物理学习指导》[4],从提炼知识点、归纳学习要点,到分析题目、思考路径、具体解题过程的例题详解,再到典型题目的练习等,该书不仅讲解详尽,而且层次清晰,并照顾到学习的各个环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从书中查找相应内容获得帮助。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为充分张扬他们的个性和学习潜能,我们在课下开展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项目,包括小论文写作、自制实验教具、大学生创新项目等。学生通过接触、了解、经历具体的研究过程,在形成一定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时,还能真真实实获得科学探究的情感体验,体会到科学研究过程所带来的困顿、迷茫、惊奇和喜悦,有利于消解学生与科学家之间的距离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四、改革评价体制,实现评价应有功能

为克服以往评价单一的弊端,也为了巩固我们课题组的教学改革成果,使教学评价与教学改革相适应,我们在平时作业表现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考核办法的基础上,增加了论文写作、项目研究、小创作以及小发明的评价维度,使评价更全面。同时,增加了学生自评与他评的评价环节。评价方法及维度多元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发挥了评价的激励、引导功能。

参考文献:

[1] 非物理类理工学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S]. 物理与工程,2006 (5).

[2] 王慧君,张文庆,韩红梅. 大学基础物理[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王慧君. 地方院校大学物理“模块类·结构化·建构性”教学模式初探[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 (12).

篇(7)

1.1教学理念

实现由偏重传授知识向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素质教育并重转变。

1.2教学内容

实现由重经典轻现代向经典和现代内容并重转变。

1.3教学方法

实现由重推导演算向更加注重传授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并重转变。

1.4教学环境

实现由重课堂教学向课内外教学并重转变。

2研究内容

2.1建立科学的物理课程体系。

开设多种形式的物理课,丰富物理教学体系。通过增设物理学史、文科物理、近、现代物理等选修课程,开设科普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不同学科的学术知识讲座等,充分体现学科交叉、文理渗透的特点,建立科学的物理知识体系,实现普通物理现代化。依托物理探索演示厅和基础物理实验室的平台,增加演示实验项目,丰富物理课堂教学内容。开设探索性演示实验课,建立学生充分参与、体现个性化学习的物理教学模式。

2.2通过物理学史教育,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发生与发展规律的历史科学,它真实记载了物理科学知识体系逐步成熟发展的历程,充分体现了物理学发展突破中的分歧与争论、曲折与反复、停滞与跃进以及科学家们在科学研究道路上的奋斗与拼搏、成功与失败。介绍物理学发展的历史、研究动态以及诺贝尔奖和代表人物,及时将最新成果、发展动向、热点问题引入课程教学,借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物理学史的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2.3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

在大学物理教学中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案例教学等各种生动活泼的先进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结合演示实验、录像、动画、计算机仿真等手段,注重启发引导学生,将观察、实验、假说、验证等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融入教学过程,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类比等物理学科中常用的思维方法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如:结合课程学习布置研究课题、实验设计方案,利用课前5分钟进行介绍或撰写小论文,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素质。

2.4发挥演示实验功能,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将实物演示与多媒体演示有机结合,强化课堂演示实验。增设多项演示实验项目,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一些不适合实物演示的特殊物理过程和现象,可利用多媒体动画和计算机模拟来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现物理过程。如:讲授驻波时,先用弦线驻波演示仪演示驻波现象,然后用计算机模拟驻波形成过程。在大学物理教学中将实物演示与多媒体演示有机结合,一方面能够克服演示仪器数量不足、现象不明显、可观察范围小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可互为补充,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物理规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其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利用物理探索演示厅,开设“物理探索演示实验”全校选修课(16学时),近5年,共有近2000名学生选修了这门课程。在“文科物理”课程(文科专业)和“人文物理”课程(全校选修)中均开设8学时的演示实验。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演示实验,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能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观察探索能力。开设探索性实验项目,建立学生充分参与、体现个性化学习的演示性实验与探索性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索性实验主要以教师引导为主,采用灵活的辅导方式,要求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定性或定量测量实验结果,课后查找资料,探究实验原理,做出相应的软件设计或改进的仪器,并写出研究报告或论文。如:利用热机实验进行热机的P-V曲线的研究;利用空气动力仪验证流体力学的伯努利方程,研究各种结构的流体力学性质等。许多学生对探索性实验充满好奇,能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5组织科技创新活动,营造科学研究氛围。

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为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与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和科技活动。如:中国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及参加“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竞赛过程是一个知识应用与交流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有利于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可以使动手能力、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得到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