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8 15:27: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九年级化学教学案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初中化学;导入新课;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8-0091-02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若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给脑力带来疲劳。”因此,导入新课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如何设计一个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导入形式呢?在此,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结合实例,谈谈几点做法与认识。
一、实验激趣,引人入胜
师: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在一起学习一门新的学科——化学。
师:下面老师用一种新的方法写出“化学”两个字。
演示实验1:在黑板上用双面胶粘上2张滤纸(事先用酚酞写好“化学”二字),然后用小喷瓶向滤纸上喷洒一种无色溶液(碳酸钠溶液),马上出现红色的字迹。
生:(表情惊讶、略带欣喜)好神奇呀!
师:还想看吗?
生:(急切的)想、想。
演示实验2:化学小魔术——魔棒点灯。用玻璃棒先沾取少量无色溶液(浓硫酸),再沾取少量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然后点向酒精灯,酒精灯立即燃烧起来。
演示实验3:化学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将一方小手绢放在某无色液体中润湿(酒精和水的混合物),在酒精灯上点燃,稍过片刻,火焰熄灭,手绢完好无损。
生:(有些兴奋,争先恐后)真好玩!太有意思了!很神奇!……
师:有谁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生:(迷茫)……
师:其实这只是几个简单的化学小实验,个中的道理随着你学习化学知识的增多,会逐渐得到解答。比这更为神奇、更为深刻的化学正等着我们呢,你们有没有兴趣?
生:(异口同声)有。
师:那我们今天首先一起来走进奇妙的化学。
九年级化学是学生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在起始阶段就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的眼球,使他们产生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一个人对学习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全神贯注,积极主动且心情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利用化学学科的实验优势,创设合适的实验情境,是导入新课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创设情境,巧妙衔接
【案例二】课题: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第三节《酸和碱的性质》。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酸的化学性质。
创设问题情境:人的胃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假如我们取出一部分胃液,你用哪些方法可以证明它是一种酸溶液?
生1:用pH试纸测。
生2:可以用石蕊试液。
师:回答得很好。说明上节课学习的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同学们掌握的不错。
小翔同学感到胃不舒服,就到医院去看医生,大夫经仔细检查后给他开了一种药(胃舒平,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他吃了以后感觉舒服多了。你能猜出小翔胃部不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吗?吃药起了什么作用?
生:肯定是胃酸多了,起了中和作用。
师:在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的过程中,说明了盐酸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生:与酸碱指示剂反应,与碱反应。
师:利用酸和碱之间的反应除了可以治疗胃酸过多外,农业上还可以用于中和酸性土壤,工业上治理工业废水。由此可见,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你想知道盐酸还有哪些化学性质、还能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作出哪些贡献吗?
生:想。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导入新课环节要帮助学生复习、明确已有的知识,重视新旧知识的衔接。同时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向学生渗透科学方法和观念,本节课的内容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明确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学习性质是为在生产生活中更好地应用服务的。
三、设置疑难,调动思维
【案例三】课题: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第一节《常见的金属材料》。
师:同学们,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通过半年多的学习,你都了解了哪些物质?它们各属于哪一类物质?
生:回答出七八种。
师:谁知道教材为什么要引导大家学习以上物质?
生:因为是常见的物质?对人重要的物质?
(大部分学生思考,不知如何回答。)
师:(课件展示)
生:(顿悟)原来是每种物质选几个代表。
师:还需要了解哪类物质,你就会对各类物质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地认识?
生:(异口同声)金属。
师:非常好!目前人类知道的物质已经有几千万种,我们不可能一个一个地去学习,为了研究方便,人们根据组成和性质将物质分为几大类,同学们已经对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有了初步的认识。如果再加上金属,你就会对各类物质形成比较系统的认识。你了解金属吗?
生:积极回答。
本案例的导入中设置了一个疑难:教材为什么引导大家学习以上物质?学生基本上答不出来,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没有意义呢?其实不然,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引发同学们做深入地思考,站在更高的角度,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认识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对物质分类的观点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分类观是化学教学的重要观念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习。
四、声情并茂,激感
【案例四】课题: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第一节《水和溶液》。
师:水是我们最熟悉的物质之一,同学们都见过哪些水?它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
生1:海水、河水、雨水……
生2:自来水、汽水、冰……
生3:凉快、解渴……
师:(课件展示四幅精美的图片)你见过黄河的瀑布吗?它们波澜壮阔、气势磅礴。你到过九寨沟吗?那里的水色彩斑斓、如诗如画。你看过哈尔滨的冰雕吗?它们冰清玉洁、晶莹剔透。你看过庐山的云雾吗?它们仙雾缭绕、如梦似幻。大自然的水给我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视觉冲击。
(配乐视频播放:水鸟在池塘中嬉戏、庄稼花草茁壮盛开……干涸的土地、死掉的鱼群、拿着各种容器排队接水的老百姓、儿童和老人渴望的眼神……)
师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本27页第一段)人类赞美水,不仅仅因为水那浅吟低唱的姿态、势吞万里的雄魄,还因为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财富。有了水才有了地球上的万物生灵,有了水才有了人类的灿烂文明。
师:让我们带着对水的感激与敬仰,来学习第二单元《水和溶液》。
一、利用生活体验创设情景
我们要注重观察体验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善于将生活素材引入到化学课堂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中出发了解、掌握化学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化学知识是有用的知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化学教学的实效性。例如:在学习“元素及物质组成的表示”时请学生各自收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用到的药品、食品标签、果汁饮料的包装纸,在课堂上请学生观察各种包装说明并要求学生分析有关成分及其含量的意义。再如学氧化碳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温室效应”的知识,学习酸的通性、pH值时,课堂上给各小组学生分发:肥皂水、食醋、矿泉水、洗发剂等液体,让学生分组用pH试纸测定pH值,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这些教学案例应该看到,现代社会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只要时时留神、处处留心,便可以把生活中丰富的化学现象和问题化做教学情境。
二、通过演示实验和实验设计形成问题情境
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往往带给学生的是惊奇、不解和矛盾,促使学生迅速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结合现象进行思考。实践证明,演示实验的素材十分丰富,极易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是设计问题的最佳情境。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学生不小心将双氧水溶液滴到红砖上,发现也能看见产生大量的气泡?对此学生提出:是否红砖也能在过氧化氢分解中起到催化作用?那又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呢?这些意外的发现,有着特别的印象,当他们完成实验后自然就理解了催化剂的概念。利用实验设计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得到启发,再让学生动手实验,台上台下焦点聚集在一起,认真观察、情绪高涨,参与实验,积极思考。这样学生不仅能养成了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且还能使学生问题意识得到表现,同样也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
三、利用语言文字创设教学情景
“当我们走进鲜花盛开的花园时,我们会闻到花儿的香味;当我们打开白酒瓶时,我们会闻到酒精的味道。从构成物质的微粒来看,这说明了什么?”这样的一个教学情景,是以学生熟悉的鲜花的味道和白酒的酒精味为素材,利用教师生动的语言来呈现的。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优美的语言和文字来渲染良好的教学氛围,给学生听觉和视觉上一种美的感官享受,这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 在讲“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时,教师可以以诗朗诵的形式来描绘我们优美的环境,让学生沉浸在对美丽大自然的遐想中,这时才引出本科的课题,学生的情绪一下就高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了了解污染并改变现状的决心,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营造了浓浓的教学氛围。
四、利用化学故事创设情境
精彩的化学故事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探究化学的动机。因此,我们在化学课上,可以寻找相关的化学故事,创设化学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关于维生素的认识,可以用远洋轮船上船员常患一种奇怪病为例创设情景,即早期的远航时,船上没有冷藏设备,船员们只能吃些保质时间长的食物,长时间吃不上新鲜蔬菜和水果。航行期间船员们经常病倒,症状是脸色暗黑、牙龈不断渗血、浑身出现青斑,许多船员甚至因此而死亡。一次,患病的船员被迫留在了途经的一个荒岛上,他们采摘红红绿绿的野果调节口味并用以充饥。过了几日,奇迹出现了,这些船员不但没有死去,反而恢复了健康,你知道船员们患的是什么病吗?野果为什么能使他们恢复健康呢?通过这个故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现在有经验的远航船员,为了节约因冷藏新鲜蔬菜和水果耗费电能,船上时常带一些黄豆之类的物品,以保证船员的身体健康,你知道又是为什么吗?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对维生素的认识就不仅仅是只是教材中的相关内容了,更大范围地拓宽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
关键词:生活化教学;初中化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56
一、前言
在传统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注重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在我国全面实现新课改的社会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也应该积极学习生活化的化学教学方式,既能密切化学和生活的联系,又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化的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有效地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二、初中化学教学的问题及反思
近些年,在我国全面实行新课改的大浪潮下,初中化学教学模式正在不断发生着变革。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应试教育的压力,我国初中化学教学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目前我国初中化学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不利于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实现。
首先,在中考的压力下,九年级的课程安排是非常紧张的,由于短期内我国的应试教育现状很难发生根本性变革,初中教师往往更注重短期效益,没有意识到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其次,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素材和教学设备,尤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基础实验设备是展开生活化化学教学的必要硬件条件。目前,我国初中化教学硬件环境还相对较差,大部分学校都缺乏专业的教学素材和配套的实验教学设备,这是影响我国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最后,虽然部分教师意识到化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案例不够新颖、教学设计创意性不足等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总的来说,我国目前初中化学教学很难达到素质教学的要求。
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应用策略
1. 强化生活化化学教学意识
强化生活化化学教学意识是实现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的首要途径。首先,国家有关教育部门应该给基层化学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培训机会。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还要主动强化生活化化学教学意识,掌握专业的生活化化学教学方式;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生活化教学案例的引入,尤其是在备课环节中,教师应该主动寻找生活化的教学案例;最后,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应用意识的培养,生活化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主体学习意识,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以致用”的重要性。如在学习《酸和碱》时,教师在课前准备好了相关的材料,在课堂中拿出了一小瓶醋和一个电水壶,学生对于教师的行为很不解就想看看教师在做什么。教师问大家家里的水壶是不是和自己手里的一样有白色的水垢。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教师将醋倒入在水壶里,加入适量的水,并且插上电,过了一会学生发现茶壶中的白色水垢没有了!教师问你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学生回答想,这一切太神奇了。很自然地引出了学习内容,这激起了大家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大家明白了化学知识能够运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2. 改善初中化学教学硬件条件
改善初中化学教学硬件环境是实现初中教学化学化的客观需求,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实现:首先,在初中化学教材中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燃烧与灭火》这一节的内容时,教材中可以引入一些生活化的教学内容,“火石点火”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生活化学知识,在教材中可以对“火石点火”的原理、方法等内容进行阐述,在生活化教学环境中让学生掌握燃烧的必要l件;其次,学校应该根据化学教学的需求,配置多元化的教学素材和实验教学设备。在讲授《走进化学实验室》这一节的内容时,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给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讲解,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一些要求以及危险事故的避免和紧急处理方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习实验教学设备的缺乏。因此,改善初中教学硬件环境、配置基础教学设备是化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途径。
3. 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现途径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创意化、生活化的教学环节,从而实现初中化学教学生活化。首先,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课堂问题展开学习和思考。例如,在讲授《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氢气球可以飞上天空,而我们吹起来的气球却不能呢?引入生活化的教学问题,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探究意识就能被激发出来,这时生活化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其次,在讲授一些比较难理解的围观化学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将之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宏观性的生活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奥秘。例如,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有间距的,直接给学生讲授这个知识点是很难理解的,如果转化为生活化的教学实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奥秘。教师可以首先将5ml纯净水和5ml酒精融合,然后量取混合物的体积可以发现,总体积小于10ml,在观察了这个现象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酒精分子想象成皮球,将水分子想象成黄豆,正是由于分子间距的存在,才导致了混合后总体积的变化,这样,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就变得通俗易懂了;最后,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化学应用意识,让学生在运用化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了解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5E学习环 初中化学教学 燃烧和灭火 教学策略 教学模式
“5E学习环”模式在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已被广泛运用,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比较有效的一种理科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本文在介绍“5E学习环”教学模式理念的基础上,通过九年级化学上册“燃烧和灭火”教学案例分析,介绍其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化学有效教学提供参考。1 “SE学习环”简介
学习环模式最早是由罗伯特·卡普拉斯(RobertKarplus,1962)及其同事在科学课程改革研究中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一种科学学习与教学模式。学习环认为科学学习或教学过程是探索、概念介绍和概念运用3个前后相连的阶段的循环。因时代的变化学习环不断变换其形式,目前适用得较多的是由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BsCs)的主要研究者之一贝比(R Bybee,2000)开发出的“5E”学习环模式(The5E’s Learning Cycle model),其一般程序是:参与(Engage)探究(Explore)一解释(Explain)一精致化(Elaborate)一评价(Evaluate)。由于上述5个环节都是以“E”(英文)开头,所以被称为“5E”学习环模式。2 “5E学习环”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2.1 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七单元“燃烧和灭火”的教材编写非常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概念学习的教学策略。概念学习包括2个过程,概括过程和辨别过程,一般有2种策略,替代性策略和生成性策略,而探究式策略属于生成性策略。探究式策略给学习者呈现概念的正例和反例,例如教材里面的白磷即为正例,而红磷即为反例,并促使学生推导出、或者是发现隐含在这些事例中的概念。教材先用图片及事例来说明燃烧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以实验探究及讨论来得出物质燃烧的条件,在此过程中仔细挑选了概念的正例和反例,便于学生概括和辨别概念,从而掌握概念,进一步实现知识的迁移,根据燃烧的条件推理得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本节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是本节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老师可利用教材的编排,运用“5E学习环”模式进行教学。具体实施如下。2.2 具体实施过程2.2.1 参与环节(Engagement)
参与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起始环节,其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的主题和探究的方向,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在这环节前通过调查或谈心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情,然后根据具体的学情及本节课的内容预先设计与学生生活认知相关的活动或问题情境来诱发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引入学习的主题和探究方向,并且将课程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
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将与燃烧有关的人类活动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古代人类钻木取火、古埃及人利用燃烧冶炼铜、人们利用燃烧加工食物、陶瓷的烧制、炸药的爆炸等,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教师演示实验:蜡烛的燃烧、小木条的燃烧、纸张的燃烧、镁条的燃烧、用火烧石头,让学生对燃烧的现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继续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将其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
此时学生会产生疑问:为什么蜡烛、木条、纸张、镁条能燃烧,而石头不能?教师此时适时地提出疑问:什么是燃烧现象?燃烧需要什么条件?水到渠成地引入本节课的主题。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增强了,好奇心也得到了很大的激发。2.2.2 探究环节(Exploration)
这一环节是本模式的主体,知识的获得与技能和技巧的掌握都是在此环节完成的。在此环节,要给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验探究的机会与条件。在此环节前,教师应有目的地让学生搜集或查阅有关本主题的资料,思考、设计方案并动手操作。建议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教师在此环节只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适时给学生指导。
学生进行探究之前,教师可先根据前一环节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燃烧的定义: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做燃烧。接着,根据课本的实验设计及教师的补充,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进行实验探究,如下:
组一:实验①用酒精灯充分灼烧玻璃片
组二:实验②用酒精灯点燃纸张
组三:实验③(见图1)
组四:实验④(见图2)
要求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分工合作,记录好实验现象,实验完毕后交流讨论并得出燃烧的条件。
在此环节,教师应作为促进者发挥作用,为学生提供实验用品,指导学生实验中药品的用量、实验的规范性等问题,引导学生将探究活动不断深化。2.2.3 解释环节(Explanation)
这一环节是指学生对自己的经验开始抽象化、理论化,使其成为一种可交流的形式。在上一环节,学生已经收集到足够的证据或数据,则在这一环节,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建立科学概念,转变错误的观念或不成熟的感性认识。
通过上一环节的探究,教师可以给出下.列的讨论题:
(1)由实验①②的实验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实验③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实验③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4)由实验④本来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5)综上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此环节可采取竞答方式,回答得最好的一组可获得在全班同学面前总结的机会,增加课堂的活跃性,并增加学生间的竞争意识。教师的这个行为,是把学生的观点当作强化物,这类型的强化承认了学生的贡献,因而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运用学生的观点表明教师对其观点的接受,而且能给学生一种更强烈的自我价值感。
通过上述环节,学生不难得出,燃烧的条件为: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由于这是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得出的结论,学生记忆更深刻,理解得更透彻,更重要的是,通过探究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协作能力都得到很好的锻炼,达到教学的“三维目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案例研究;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97-01
目前我国探究式教学发展的状况是,80年代以来我国在探究式教学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没有从根本接受以学习为根本的传统式教学方式。一味的注重探究式教学的花样,忽略了学生的动手,主动探究寻找答案。强调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经历和经验,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到真正的快乐。
一、转变观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中学生到九年级才接触到化学,刚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是学到化学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常感到会抽象难懂,感到难懂会使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化学知识的难点,使原有的兴趣转变稳定的,持久的兴趣?那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探索隐藏在化学现象背后的化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由新鲜感转变成持久性的动力。
二、转变方法,鼓励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探究:
长期以来的传授式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动手的培养。新课程理念就是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究活动,实验才能更有效的。那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问题设置出来,方法引导出来,然后让学生亲手以实验的方式把答案寻找出来。要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进实验的方案,参与设计。实现自主,体验,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为终生学生打下基础。在整个的实验的环节中,学生始终能带着问题学,并且总是处于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的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断的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动手实验的能力,合作与交流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的调动,注意力的集中有促进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初中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一课时酸碱指示剂 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的时候就发现,滴加之后溶液红色出现后立刻就消失了,这让学生很纳闷。如果老师只讲一讲具体原因学生肯定印象不深刻,不如设计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探索寻找答案:“让学生准备两瓶NaOH溶液一瓶比稀溶液,和一瓶浓溶液,分别滴加酚酞试剂观看现象”,学生就会从实验中找到答案,溶液太浓红色消失的较快,溶液稀红色消失的较慢。从而增加了学生的成功感和探索实验的欲望,培养学生不能完全依赖于课本,要有永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1、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通过学生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动手实验,讨论交流,形式假设一系列的活动,创造能力 观察能力 实验操作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 交往能力 推理能力 归纳演绎能力等等都得到了全面的训练;
2、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让学生通过观察 分析 思考 抽象 综合 概括 推理 归纳等种种思维活动,实现了从现象到本质,从分析到概括的转变,让学生开阔思路,训练思维。
3、教会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
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发现”的积极学习,强调探究的过程,注重探究的方法引导。有利于学生学会探究的思路与方法,从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典型探究教学案例与分析:【案例实录】:对一包干燥的白色粉末组成进行探究【教师提醒】:它由碳酸钙、碳酸钠、氢氧化钠三种固体中的一种或两种组成.【提出猜想】:白色粉末可能的组成有:①只有碳酸钙;②只有碳酸钠;③只有氢氧化钠;④是碳酸钠、碳酸钙的混合物;⑤是碳酸钙、氢氧化钠的混合物;⑥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
【探究思路】:利用物质的性质不同设计实验加以甄别,先分别探究其中是否含有碳酸钙,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选择适当的试剂和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其组成。
【查阅资料】:①碳酸钠俗称纯碱,溶液呈碱性. ②CaCl2、Ca(NO3)2、BaCl2等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把班级同学分为甲 乙 丙 丁 四个组,分别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分组探究实验:甲组同学:取适量白色粉末装入试管中,然后加入足量的水,振荡.结果白色粉末全部溶解,本组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得到结果。学生代表回答:“经过小组实验发现溶液全部溶解因此排除猜想①④⑤”乙组同学:在甲组同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上,乙组同学另取少量白色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水溶解后再滴加2~3滴酚酞试液,振荡后观察,溶液变成红色.学生代表回答:“溶液呈碱性只有猜想是③正确的”教师:全体同学共同讨论提出不同的意见
【质疑】:丙组同学却不是这样认为,他的理由是 Na2CO3溶液显碱性也能使酚酞变红,丁组同学: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的组成,在甲同学所得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结果有气泡产生,于是丁同学认为可以排除猜想③
【小结】:教师分析以上各个小组的实验探究和激烈的讨论,总结实验中的现象进行归纳分析利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的现象进一步完善。
案例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次设置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并且合作做实验探究问题所在,让学生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从而获得成功感。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使课堂气氛得到很好的活跃。但是也有一些遗憾,学生对实验操作能力不是很好,从而在使一些实验现象不是太准确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 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探究. 孙小兰. 成功(教育版). 2009 (1)
1、学校将出台相关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和措施,确定学校教师发展目标和校本培训的重点。出台相关的评估细则和奖励政策。
2、实施校本培训教研组长负责制,每位骨干教师与1—2名青年教师或弱势教师结对帮教,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学科组长的先锋带头作用。
3、扎实开展教研中心推行的新的四个一活动,即每学期每学科每单元每个年级至少要完成高质量的教案、说课稿、评课稿、公开课各一份(级部主任牵头,学科组长具体组织实施)。
4、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研讨、外出学习、经验交流、集体备课等形式,适时地为教师创造学习机会。
5、突出各学科《课程标准》,新教材和“四课”(备课、说课、听课、评课)三方面的联动式普及化培训。
6、每月至少举行一次理论讲座、教学案例剖析、课堂观摩活动。
7、每位教师每学期要执讲一次剖析课(公开课)。校委会有关领导干部要深入教师工作中去听评课,同时,学校建立干部与师生交流制度,交流次数每位领导干部每学期不少于15次,要求做好谈话记录。
8、切实加强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本年度按照“学习反思——交流研讨——改进创新”的思路实施,其方式有三,一是自我反省,举行教师教学反思交流会。二是座谈交流,以年级或学科为单位,每月一次。三是开展专题性的剖析和研讨活动。
9、教师要充分利用周六学习日,加强教学常规的落实、教学方法的改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以及学法的指导等内容的反思,研讨解决相关问题的策略,交流读书心得,确保理论学习时间,每位教师每周不少于一课时。
10、完善“三考一评制度。教研中心对此做了如下调整:一是改原来的每学期评估一次为每学年评估一次,上学期完成模拟讲课的评估,下学期完成限时备课、限时命题的评估,删除说课的内容,学年末教研中心进行抽测,二是模拟讲课由教研中心组织评委现场考核,不再进行录像评比;三是备课、讲评、命题的内容为本年级、本学科教材内容,教材教法业务理论知识考试内容为全程教材,且偏重课改年级的新教材知识。
二、探究、摸索、创新课堂教学,营造课改下的“生命课堂”
1、广大教师在工作实践中要以落实常规为前提。认真开展好备课活动,突出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原则,利用周六备课日创造性地实施集体备课,分析新旧教材的异同点,充分挖掘新教材的内涵,吃透吃准课程标准,并对教材进行情境化、生活化、问题化和结构化处理,注重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实现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对接,实行超周备课,全面落实教学常规;积极探索“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全面抓好“导入——引导自学——组织讨论——精讲解惑——练习应用”这一模式的创造性运用。
2、迎接好教研中心每学年进行一次的优质课的评选和每两学年进行一次的教学能手评选工作,今后威海市优质课和教学能手的参评必须在乳山市优质课和乳山市教学能手中产生。
3、八、九年级教龄在5年以上且上学年度从事本学科、本年级教学的教师,本学年度,可使用上学年度的教案,但必须修改使用,且教案数与上课要相符;六七年级任课教师及八、九年级其余教师必须备详案。备课教案背面要在每节课后认真书写教后记。
4、科学合理地设置作业。作业要体现“质、量、阅、讲、练、集”六字方针:“质”,就是质量要高,要有针对性,要突出差异性,要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和发展,“量”,就是数量要适宜,按相关学科各年级每天学生作业时间做好科学的分配。“阅”,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进行批阅,批阅的方式要全批和抽批(不得少于所任教学生的1/3)相结合,但不可不批。“讲”,就是教师对布置的作业要进行讲评。“练”,就是对面上错误多的问题要进行形成性练习。“集”,就是教师要建立学生作业错题集。本学年度,作业备课仍然继续进行,但要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效率。
5、严格按教学进度教学。依据教研中心搭配的教学进度进行教学,进度不超前或推迟一个周,尤其是初四,绝不可提前结束课程。6、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营造生命课堂,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培养创造性的学生。一是课堂教学中提倡推广启发点拨式、讨论合作式、导学式、发现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教学中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促进者、变单向灌输为多向交流。二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自学意识”、“方法意识”、“过程意识”、“实践意识”等。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会学习。三是教师要精心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探究性、创新性的例题、练习题、作业题、测试题,有效地启迪学生思维。本学年,文科教学教师必须要精讲,突出学法指导,要做到60%—70%以上的学生当堂完成学习任务,科学拟定单元测试题,认真剖析测试结果,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努力做到单元清,要积极开展好学科活动课,对教材中的活动课内容要一个不漏地安排好课时,认真地备课,精心地设计活动方案。史、地、政、语文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科间的渗透,这四科的教师要制定翔实可行的实施意见协同备课,互相提供素材,要围绕一个素材尽量地挖掘出各科的知识点。理科也要注意学科之间的渗秀。要加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和研究,要分配好讲练的比例。尤其是要把理化生的技能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7、每位教师均要做到听课数量足,每周至少一节,做到经常化;听课课型要全,听课同学科、相近学科的量要多。评课要有针对性,间评、总评要科学,反馈意见要及时,被听课教师教案背面要留有详细记录。本学年,我们要在怎样听评课上下功夫、深研讨,力求在听评课上创出特色型的新路子。
8、创造性地开展“学生成长档案袋”的研究与利用工作。充分发挥其在促进学生反思和发展方面的作用。
9、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学常规管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建立作息时间,作业量课程表审查制度,坚决杜绝随意延长学生学习时间,超量布置作业等违背教学规律的错误做法。
10、突出骨干教师培养,领导及教师听评课、集体备课,作业布置与批改,上课与备课相一致等方面的过程管理,要一抓到底,决不松懈。每月15号左右进行一次常规督查工作,平日进行抽查工作,结果及时反馈给广大教师并列入个人业务考核之中。
11、基层领导干部要深入教学一线听评课,坚持每周听评课,努力提高听评课质量,及时向教师反馈合理化建议。
三、进一步以课改为突破口,以科研拉动教学改革
1、建章立制,加强领导
2、确定目标,深入研究
根据市教研中心的工作指示精神,确定本学年我们要完成实验目标。
3、加强科研,带动课改
⑴完善学校科研机构,明细分工,明确职能和职责,科学合理、极富成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⑵理清总体工作思路,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地落实工作:本学年学校科研工作分四大板块同步进行,同时,加强过程指导和管理,争取多面开花结果。四大板块的具体内容是:
①课题立项研究。学校要立项重点课题,教科室制定出翔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同时,教科室还要组织好各年级、各学科组的镇级课题立项研究工作。争取市成果推广会或科研现场会在我校召开。
②校本课程开发。由教科室制定出翔实的开发计划和开发方案并组织实施,搞活课外活动,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发展学生特长,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总体思路:a、学校出台相关的激励措施、开发内容。b、通过竞聘,选择出特长合格的教师。c、学生根据自身爱好选择教师。d、教师选定学生,每位教师所选学生不得多于30人且不得少于20人。e、教师完善备课提纲,教科室负责验收,合格方可实施。f、学校统一规划活动场地,教师组织活动,教科室负责过程督导。g、学期末成果展示及评估,教科室对材料进行归类整理。
③激励教师撰写教学论文。学校出台相关的激励措施,指导、鼓励广大教师重视教学过程中的资料、片段和经验积累,积极撰写实践经验性论文,勇于向《威海教育》、《山东教育》、《人民教育》等教育刊物投稿。
④加大力度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努力争取被评为市综合实践优胜学校。
四、进一步做好学校德育常规工作,创出德育新特色
1、在改进中完善优化学校德育工作。
2、搞好德育主题、专题活动,搞好德育教育科研工作。
3、认真学习、领会、实施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新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4、全面提升学校德育条件、德育过程和德育效果,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市德育工作现场会的召开。
五、继续做好另外几个常规性工作
1、做好语文、外语基本能力及理化生实验技能的测评工作。尝试分层测试,不断完善音、体、美、信息技术的技能抽测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2、扎扎实实地开展好教师的职级达标活动。
3、进一步做好促优转差工作。要求广大教师要及时依据所任教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建立好自己的学困生档案。
4、加大防辍力度,力求杜绝学生辍学,做好辍学边缘上的学生思想工作。
六、继续加大教育设施的投入,提高应用水平。
进一步拓宽思路,解放思想,加大教育投入,确保在年内顺利通过威海市“电教示范校”的复查工作。重视校园网络和专用教室建设,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力争在市教研中心的检查中达标。
向师生开放校园网、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实验室,做到物尽其用,同时强化管理,充分发挥“乳山教育城域网”等教学资源、教学设施的作用,使其服务于教师,应用于教学。
七、考试安排及评估
1、考试时间及命题
按教研中心的有关规定执行。
2、考试科目
按教研中心的有关规定执行。
3、教学质量评估
按教研中心的有关规定执行。
八、后勤工作
①加强对后勤人员艰苦创业、勤俭办学、过紧日子的教育。教育学校设施管理人员充分挖潜,管好用好设备,提高使用效益。
②抓好治安综合治理,确定重点治理方案。继续实施校务、政务公开制度。
③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健全灶团管理制度。使师生伙食有较大改善,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
④搞好校园经济和勤工俭学,为办学提供更大的财力支持,不断提高教师福利。
⑤进一步加强学校设施、财物的管理。层层把关,分兵把口责任到人,立下“责任状”,定期进行勘察,不定期进行检查,做好记录,有计划地进行维修。确保学校安全置于第一要位。
⑥搞好学校绿化、美化工作,优化学校学习、生活环境。
八、教育投入
①整修供暖设施,投资5000元。
②新建微机教室1个,预计投资8000元。
③学校小商店改造计划投资8800元
④购置10台微机,投资35000元
⑤仪器订购投资5000元
⑥购置图书投资2000元
⑦购置数码相机需8000元
关键词: 初中化学新课程 探究式教学设计 案例研究
1.引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因此,在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要大力提倡科学探究,改变学生被动、机械的化学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化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笔者身处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实践的第一线,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探索,以期为初中化学新课程的顺利实施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以下是笔者在一次校级公开课展示中的一则探究式教学案例的研究。
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案例研究
2.1学情分析
因为自己上公开课的班级生源相对来说较好,加上从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第一堂课开始,笔者就非常注重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探究式教学,所以学生也具有一定的探究学习的基础。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教学内容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碳的单质和化学性质之后,了解到碳跟氧气和某些氧化物反应的产物里有二氧化碳,但都不是在化学实验中需要的二氧化碳气体的简便制取方法。另外,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对于气体的制取原理、装置、收集比较熟悉,所以将“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设计成探究课会更能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获取信息和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交流讨论的能力,思维能力,学会合作学习。
2.2教材分析
教材对于“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是:首先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呈现方式是直接以陈述性的知识给出,基本上是平铺直叙;接着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呈现方式是以“活动与探究”栏目的形式给出;最后是总结性的知识内容,呈现方式是以“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栏目的形式给出,教材内容详见图1所示。
2.3教学设计构成
笔者深刻地解读教材,同时对课程标准和教学参考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理清教材内容的知识线索和活动线索之后,认为有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将直接知识呈现的内容部分设计成活动探究的教学活动,这样就将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化为查阅资料、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具体教学设计详见图2。
2.4本课题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依据对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笔者确定本课题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基础知识;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技能。
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本课题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2.5教学实施过程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探究式教学实施过程如下:
环节一: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具体内容详见图3。
在这个探究教学环节中,笔者提前一周布置课下学习任务即学生按照学习小组,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和途径制取二氧化碳,从而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问题情景中,通过查找有关资料获得制取二氧化碳的有关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然后课余时间小组内讨论、课堂上小组间选派一名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与他人交流讨论,从别人那里学到知识的能力,自主和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笔者认为,进行这样的教学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比直接给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的学习,学生能收获更多东西。
环节二:探究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具体内容详见图4。
在这一探究教学环节中,笔者一改往日大包大揽的做法,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以发现者、探索者的身份出现,自己独立思考确定制取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哪些,即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本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等方面考虑,培养学生全面、细致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交流讨论比较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即从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气体密度与空气密度比较大小和是否与水反应等方面,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类比的抽象思维能力;最后在此基础上,给出一些仪器,这些仪器都是学生在实验室里可以见到和经常使用的简单仪器,由学生自己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小组间派学生代表小组间交流和讨论各自设计的实验装置的优缺点,最后选择一套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装置,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认真倾听他人观点、具有一定的反思和评价的能力。这样通过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氧气和二氧化碳性质的比较,自己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知识形成过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和技能,又发展了思维能力。
环节三:学生亲自动手制取二氧化碳。
在这一探究教学环节中,由学生小组合作选择最后确定的最佳装置,合适的药品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快速地收集、验满和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笔者作为教师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通过亲自动手成功地制取二氧化碳,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技能,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环节四:归纳总结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完全放开,由学生自己总结归纳这一课题学习过程中收获了哪些东西。笔者当时还设计了活动表现评价表,通过上面的思考题的回答,可以了解学生在这一探究式学习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的实际落实情况。
环节五:布置课后探究式作业。
这一环节是课堂上探究教学活动的延续,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各种废旧物品制取二氧化碳。例如:鸡蛋壳和贝壳可以代替大理石,食醋可以代替稀盐酸等,把课堂探究延伸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化学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3.结语
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学生听着学科学、坐着学科学、被动消极地学科学的教学方式,提倡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因此,化学教师要想真正实现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实际情况开展不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要加强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以科学的方法改进自己的教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充分体验、动手和思维。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王磊.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