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8 15:26: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荷塘月色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荷塘月色教案

篇(1)

这份羞惭主要来自于对“如何把握作者情感”的简单化的处理。

这种简单化具体表现为:(1)对情感的把握立足于文中直接言情的议论性语句上,而未将之和文章对荷塘月色等的描写有机关联,使得原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诗化特点未能很好呈现;(2)对写景佳句的赏析就句论句,虽也达到了“赏”的目的,但却限于修辞,是低层次的,孤立、割裂的,未将之和作者的“情”联系起来,使得语言的形式和作者的表达意图实际分离。

发现问题后,我决定对原教案做修改。修改的基本思想是从批判性思维出发,深度解读,重构对文本的理解。

原处理

(一)“颇不宁静”

【依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二)暂时解脱

【依据】“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且受用”为“姑且享用”之意,“享用”的姿态证明作者暂时摆脱了内心的“不宁静”。

(三)最终无法摆脱“不宁静”

【依据1】“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此处流露出寥落寂寞的情怀,可见“不宁静”重返内心。

【依据2】“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将采莲那份“热闹”“风流”“有趣”视为“福”,可见对其向往;“现在早已无福消受”则流露出对现实的淡淡不满和此时的孤寂感。是“不宁静”重返的又一明证。

现设计

(一)“颇不宁静”

【直接依据】文中议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问题:从文本看,“颇不宁静”的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一种现实(“白天”)中“不自由”的感觉,言、行甚至思想都被约束着。白天里有“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不得不想的问题,现在,“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间接依据】“幽僻”“寂寞”、略显“阴森森”的小煤屑路“很好”。

步骤:

1. 夜晚小煤屑路的特点:“幽僻”,“寂寞”,略显“阴森森”(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2. 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这样一条“幽僻”“寂寞”、略显“阴森森”的煤屑小路“很好”?

原因:

(1)“幽僻”“寂寞”的路与他此时“颇不宁静”的内心相谐。

(2)路的“幽僻”“寂寞”正可使他获得“独处”的机会,从而获得无人约束的“做”“说”的自由。

【结论】

朱自清内心确有因“白天”中的“不自由”而带来的“颇不宁静”,这种苦恼既体现在文中的直抒胸臆里,也体现在他对“小煤屑路”的认可上。正因为现实中的这份苦恼,所以他需要“独处”,需要没有不自由感的“另一世界”。

(二)暂时解脱

【直接依据】文中议论:“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间接依据】荷塘月色呈现的意境特征。

步骤:

1. 把握文中两个主要意象——荷与月的形象特点。

(1)风姿优雅

【依据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

将荷叶细杆、叶面圆而铺展的形象喻为“亭亭的的裙”,让人联想起芭蕾的曼妙优雅。

【依据2】“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叶子的“更见风致”是因为水的流动带动荷叶摇摆,这使叶子摇曳生姿,款款动人。这一笔很是精彩,水“脉脉”含情,叶不负“恩泽”,更为美好动人。

(2)娇美清丽

【依据1】“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袅娜”写出了开放的荷花柔软妩媚的姿态;“羞涩”表现了含苞欲放的荷花少女般的娇美。

【依据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和“星星”均为发光之物,“刚出浴的美人”皮肤细腻润泽,博喻刻画了月光照耀下,荷花的花骨朵和盛开的荷花色泽莹润的特点,使月下荷花的形象分外清丽脱俗。

(3)朦胧淡雅

【依据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香”是“清香”;量为“缕缕”而非“阵阵”;其美妙又如远处高楼上飘来的歌声,若有若无,让人欲罢不能。作者笔下的荷香无疑是淡雅宜人的。

【依据2】“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月色赋予了花、叶朦胧的美,呈现出梦幻般的特征。

小结:

在作者笔下,荷这一意象具有风姿优雅、娇美清丽、朦胧淡雅的特点。

(1)幽静恬美

【依据】“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写出了月光的清澈和流动感,而“静静地”又将这种“动”置于绝无声响之下,此时动而无声的清澈月色呈现出的是一种静谧的幽美。

(2)柔和朦胧

【依据】“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朗照”则过于明亮;有云,但又用“淡淡”和“满月”去中和,这使月色在分寸上“恰是到了好处”,柔和朦胧,如“小睡”般“别有风味”。

(3)优美和谐

【依据】“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以小提琴名曲富有变化而又和谐优美的旋律喻因为月色的“不均匀”而带来的光影之优美和谐。

小结:

在作者笔下,月这一意象具有幽静恬美、柔和朦胧、和谐优美的特点。

2. 结合意象特点把握荷塘月色的意境

问题:文中荷和月这两个主要意象共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意象 荷—— 风姿优雅娇美清丽朦胧淡雅

月—— 幽静恬美柔和朦胧和谐优美

幽美、恬静、朦胧、柔和的意境

3. 通过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感

问题:由荷塘月色幽美、恬静、朦胧、柔和的意境特征,可知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境?

——文中的景、情关系可理解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从荷、月的意象特点及它们共同营造的意境看,作者当时的内心应该是宁静、平和、喜悦的,只是这喜悦和景的柔和朦胧一样,是“淡淡的”,但“颇不宁静”毕竟是远逝了。

【依据】

王国维先生云:“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在朱自清笔下,荷塘月色已非纯粹的自然之景,而是“着我之色彩”的景,所以,荷塘月色的“色彩”便是作者情感的“色彩”,景与情应该是交融统一的。

意象是表意的物象,是主观之象;意境是境界和情调,是抽象的氛围。袁行需先生曾简明地闸释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由此可见,依据对意象、意境的体味来把握作者的情感是可靠的,两者是相融相谐的关系。

【结论】

荷塘边、月色下的朱自清在自然美景中的确得到了暂时的解脱,收获了“淡淡的喜悦”。他“受用”着“无边的荷香月色”,暂时逃离了那个让他“颇不宁静”的现实世界。

(三)最终无法摆脱“不宁静”

【直接依据1】文中议论:“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月色的世界是一个静谧优美的世界,我“受用”着那份安静及和谐;现实世界是喧嚣的“热闹”,但这个世界里的“我”拥有的只是“什么也没有”的寥落寂寞的情怀。

【直接依据2】文中议论:“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无福消受”既因为年龄早已不是“妖童媛女”的年龄,更因为在动荡不安的现实世界里,早已找不到这样的嬉游之所。

【间接依据1】“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阴阴”与“一团烟雾”虽也表“朦胧”之意,但用词不再具有先前的美感,带给人更多的是昏暗的感觉。可见随着作者逐渐离开荷塘的步伐,回望中的荷塘之景也在作者心中、笔下生出了变化。

【间接依据2】“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隐约的远山应是美的,但“只有些大意罢了”却表达了“不足感”。梦的世界里有的是“月光”,现实世界里有的是“灯光”,与其说是灯光“没精打采”,不如说是走向现实世界里的朱自清变得“没精打采”了。

【间接依据3】“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美少年、美少女、美酒、美景,“恐”的是花“沾裳”,“畏”的是水湿裙。不得不说,《采莲赋》所描写的场景充满了风流热闹的暧昧色彩,这里没有成人的烦恼,只有少年、少女之间涌动的情意。这个世界和荷塘月色一样,也是一个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世界”,是作者可望而不可即的梦的世界。

【间接依据4】“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对比之前“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中对流水“脉脉”的赞意,此时却变成了直截了当的“是不行的”,情感的变化已是再明显不过了。

【结论】

随着回家的步伐,朱自清离那个曾带给他淡淡的喜悦和短暂的超脱的梦幻荷塘越来越远,“不宁静”重回心头,沮丧、怅惘、寂寞、叹息成了他内心的主旋律。这种情感又附着在景物上,于是,目光所及(树色、远山、灯光),耳朵所闻(蝉声、蛙声)与心中所想(采莲的世界)都被这种情绪影响,他又成了现实世界中一个“不自由”的人。

反思

此次教案的修改,我的立足点是运用批判性思维解决作者情感的把握问题。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Robert· 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基于这种思维特征的批判性阅读的三个基本特点是:质疑、思辨、建构。

按照这种思维的要求,我不得不问自己几个问题:

(1)既是写“荷塘月色”,为什么要花一个段落写那条小煤屑路?这条路和朱自清内心的“颇不宁静”有关联吗?

(2)何以见得他在荷塘月色中获得了暂时的超脱,仅仅凭一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3)又凭什么说他最终无法摆脱“不宁静”?仅凭“蝉声”“蛙声”和“无福消受”这两处单薄的议论吗?

当我做这样的思考的时候,我发现,将文本中的景与情割裂分析是完全不恰当的,因为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藉文中占据主要篇幅的景物描写找到答案。

批判性阅读中的“质疑”指向的是是否“决定相信什么”,就《荷塘月色》而言,就是——我是否该相信作者的情感如他所说的那样。质疑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发现缺陷,也包括寻求理由以确保结论的正确性。因此,批判性思维既是否定性的,也是建设性的。现在的设计绕了一个大弯,但最终有力地证明“他的情感变化的确是这样的”,虽然结论和原处理一样,但是中间过程却大相径庭。对景物描写的分析和作者情感被有机联系起来;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被呈现出来;而作为诗人的朱自清的散文,其诗化色彩也逐渐被清晰化。

批判性阅读中的“思辨”指向的是“合理的、反省的思维”,就是运用事实依据和理论依据,结合合理的想象、联想,对问题进行富有逻辑性的缜密分析和推断,这个逻辑思考过程在现设计中通过“直接依据”和“间接依据”被清晰地呈现出来。

经过逻辑的分析过程后,读者最后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就是“建构”,它是质疑、思辨后形成的见解,是批判后的否定或肯定,是解构后的重构。就《荷塘月色》中的写景描写而言,如果进行逻辑分析后无法获得和议论表白一致的内心情感,那文章的抒情就变得“可疑”,或者说文章的艺术水准将因情、景的不谐而大大降低;反过来,逻辑分析之后,如果我们收获的是对原文情、景高度融合的认可,那么这种重构将比简单地接受他人的解读抑或直接通过议论浅层次地把握作者情感深刻得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很好的锻炼。

篇(2)

【关键词】美学 中学语文教学 点滴之见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罗丹

在语文的园林中漫步,随处可以观赏到“美”的鲜花。如果我们能把美学的理论和方法自觉的运用于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不仅能把语文教学从僵硬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还使之进入审美的自由天地,培养出具有高尚审美情操和创造力的人才。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更应该如此。因为美育既是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也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是符合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目标。为此我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践,浅谈美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 运用修辞来增强语言美

如果说修辞方式是语文教学美育学习的源,那语文教学中的美学作用就不可小视了,因为修辞学是一个不小的天地。比如比喻,夸张,对比,通感等等,学生掌握了,阅读中会获得美的享受,阅读教学就变得轻松起来,如《荷塘月色》中的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就是把嗅觉转为听觉的比喻通感。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还可以启迪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啊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是把视觉转换成听觉。用“旋律”比“光与影”把单调的难以描摹的月色写的轻盈荡漾,绘声绘色,写出了月光与月影的和谐。让学生充分想象,就能体会到朱自清先生淡淡的哀愁。

二、炼就生动精当的语言美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交际工具,它除了借助语音这个物质壳外,并不需要其他的实体材料。语言也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课堂语言的特征首先是精当,即要做到发音正确、语义明确、语速适当、抑扬顿挫。这样才能突出重点、难点,准确而鲜明的传授知识。其次应生动,课堂教学语言应力求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善于运用一些幽默口吻和风趣说法,运用一些语言修辞技巧,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应注意发声传情,声情并茂,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三、运用寄情于景、虚实结合等写作手法来激发学生的美感

语文教学中,要获得作品给你的美感享受,不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作品,也是无法理解作品的美的。如《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寄情于景的好文章①。《我的空中楼阁》中的景物都是作者情志的蕴含者,“山”“绿树”“花”“小屋”“山路”等,一一现出灵动、娇美的姿色,庄严的尊容。“山如眉黛,小屋恰是眉梢的痣一点。”“山”比做女子描画过的眉毛,“小屋”比做眉梢上的一点“痣”,相映成趣,就是一个美人的面容了。作家这清淡的一笔,使那普通的山、平常的屋顿然生辉,见出了“风致”。小屋是“玲珑”立着的,立着角度是“柔和”的;山的寂寞是被小屋“点破”的;山上的小屋好比“漂过”的风帆,“掠过”的飞雁。其情态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实为出奇制胜,活脱脱地突出了山和屋的那种令人神往、令人陶醉的优美风姿。

四、运用文中精彩的词语来激学生对美的感受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因素组合成的交响乐。如何让“教”和“学”更自然、更科学地结合起来,使“教”吸引“学”,“学”促进“教”,达到一种教学上的美的境界。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作搬运知识的工作,从书本到书本,那么学生就会在紧张的指挥中失去应有的弹力和活力,那么学生会在对语文课的学习中产生厌恶感。如我在教学《荷塘月色》时,着重讲了“荷塘月色”、“月下荷塘”、“荷塘四周”这三个段落,让学生从“月色”入手,通过“田田”、“亭亭”、“袅娜”、“脉脉”、“泻”等一系列词语,让学生感觉这种朦胧的美。

五、制作形象直观的媒体美

语文教师可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仪、幻灯片等,通过声、像、图、文等立体媒介进行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既可节约时间,又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

总之,美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应用续,融会美,恰当的运用美学知识帮助教学,才能把美学融入教学中,才能让学生在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可见美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篇(3)

关键词: 中职语文教育 工具性 应用

一、中职语文迫切需要语文工具性的应用

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绝大部分是中考失利者,他们的语文基础普遍较差,如有的学生不会说普通话,要么语音不标准,要么说话不连贯;有的学生朗读课文不流利,要么回答问题词不达意,要么阐述观点不明确;有的学生不会写作文,要么信手拈来,离题万里,要么叙事不具体,说理不清晰。除此之外,一些基本的常识,如语法修辞、诗词名句等在他们的知识储备里几乎空白。试想,一个不会与病人沟通的护士,一个不会说普通话的幼儿教师,一个不会写规范工作报告的检验人员,将怎么开展工作?

由此可见,中职学生更需要语文工具性得到发挥,将语文知识应用到职场上,应用到生活中,才能更好地工作、生活。

二、如何实践中职语文工具性的应用

(一)语文工具性在表达上的应用

1.口语表达,培养口头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能力在实际交往中的应用。中职学校培养的不是高端人才,而是一线的技术工、业务员、操作工、检验员,我们应根据中职生的职业特点定位,结合中职生的现状进行语文教学,实现语文工具性在工作中的应用。

首先,要学会倾听。倾听是一把金钥匙,它能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如果一个人没有较高的听力素质,就会“听而不闻”“答非所问”。要训练学生具有正确的听话态度,听人说话时,目视对方,不东张西望,集中注意力,态度要谦虚,要有礼貌。中职学生年少气盛,常因与上级主管发生言语冲突,或与同事关系紧张而频频跳槽。如果学生能带着谦虚有礼的倾听态度企业工作,那么他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就会相处自如。

其次,能懂得表达。我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的典范文章,精华段落,并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向学生开出背文书目单,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背书活动”。久而久之,名言、名句、名段、名篇学生能熟读成诵,良好的语感形成了,厚实的说话材料也积累起来了,有时自然便会“出口成章”了。在上《雷雨》这篇课文时,把人物语言和性格间的关系作为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沟通技能和赏析小说人物语言的结合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比分析人物语言欣赏小说,体味人物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口语表达之间的逻辑关系,并通过拓展练习引导学生掌握面对不同性格的人如何进行沟通的技巧,为学生进行高效语言沟通打下基础,提高学生的职业语言交流能力。

再次,会临场应对。可以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组织答记者问活动。由两个学生组成一组,一个学生为答方,另一个学生以记者身份进行采访,提问题。先是一对一地回答记者提问,接下去由其他学生任意提问,负责答问的学生继续予以回答,以此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也可以设想实际生活中的接待、访问、致辞、求职面试、电话对话等特定环境及内容作相应的模拟练习,或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据一定的资料为画面配解说词,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愿说、爱说、会说。让学生在种种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的能力,发挥语文工具性。

2.书面表达,训练实践写作能力。

将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生涯相结合,讲究强化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把语文用于生活,用于职场工作中,让学生体验语文作为工具对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成长等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能写应用文,这是中职生的必备素质。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中提到叶圣陶的语文工具观,要求通过写作教学把作文变为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说:“作文不该看作一件特殊的事情,犹如说话,本来不是一件特殊的事情。作文又不该看作一件呆板的事情,犹如泉流,或长或短,或曲或直,自然各异其致。我们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多多练习,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久而久之,将会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联系实际生活、中职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佳节之际,给朋友、师长、父母发短信、写贺卡。学写请假条、借条、求职信、工作总结、广告语、销售说明书等。学以致用,引导学生活学善用,将实用文体的教学成果有效地应用到工作和实际生活中。

3.融会贯通,为专业学科服务。

中职教育语文既是基础又是专业,要把语文教学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

教师可选择一些名家名作或优秀学生作品让学生作为计算机打字训练的材料,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自觉扩大课外阅读量,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在讲授《荷塘月色》时,让美术专业的学生根据理解画荷塘月色图,旅游专业学生写讲解词,计算机专业学生用平面设计绘制,制作海报广告。学前教育的学生口头描述所见到的荷塘月色美景。应用文可根据专业的不同,突出重点,服务专业。如电子、机械制造、助产专业可增加操作规程,中药专业可增加产品推荐书,学前教育专业可增加教案编写,电子商务、营销专业学生要学会写产品广告、各类合同。

(二)语文工具性在思想教育上的应用

长期以来,大家只看到语文工具的操作性教育,而忽略了语文工具的目的性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把德育教育渗透到中职语文教学中,实现语文工具性在思想教育上的应用。

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在一线基层岗位的劳动者,学校除了要教会学生掌握娴熟的专业技术,使之成“才”外,更要让他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吃苦耐劳,使之成“人”。高技术、好品德、有素质方能称之为“人才”。当前有一部分中职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缺乏理想、信念,加上长期养成的不良生活、行为习惯,使他们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学习。所以,更需要利用语文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用真爱感染学生,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引导他们的人生目标、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向良性循环发展。

只有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实现语文工具性的应用,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好语文,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篇(4)

一、夯实内功,精选信息,增强课前准备有效性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其自身的知识渊博度和授课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高低。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对高中语文教师的讲授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不断扎实自身的教学基本功,比如在平时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向那些优秀的语文教师请教教学经验,同时要紧跟教学理念的变革,提高自身的文学造诣。教学实践表明,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功底不扎实,专业能力不高,欠缺语言和文字功底,同时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所以课前准备工作准备不完善,无法满足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学校要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组备课的效率。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素质参差不齐,单独的备课只能使课堂教学也相应的出现参差不齐的教学效果,而集体性备课,则可以使教师间实现优势互补,大家集思广益、共享资源,从而使每个语文教师在集体的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时候,有的教师会认为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详细朗读来初步感知课文,然后再导入新课,也有的教师认为课前听课文录音来初步感知课文的教学方式更加理想,这时候通过教师的互动交流,就可以形成一个完善的教学方案,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景,尊重主体,增强教学方法有效性

教学研究表明,轻松愉悦、和谐友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热情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所以在高中有效课堂构建的过程中必须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例如在讲解《登高》这首诗的时候,结合着该节课教学的目标,为了引导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诗歌所要表现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先用缓慢、低沉的阅读方式来凸显文本的凄凉感,接着借助合理的配乐朗诵来使学生深刻明确这篇诗歌所要表述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语文教师在开展授课的时候要以富有幽默感和鼓励性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授课,切不可“板着脸孔上课”,将不良情绪引入课堂中来,并且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构建一个“民主、平等、理解、尊重、赏识”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解《红楼梦》这篇文章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问学生爱不爱林黛玉这个角色,有的学生说爱,也有的说不爱。这时候语文教师可以说:“我不爱。”学生这时候会问为什么?此时教师可以说:“我嫌她哭哭啼啼的。”这句富有幽默的话语即点明了林黛玉的性格,也活跃了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优化节奏,激活思维,增强课堂结构有效性

课堂结构的优化是提高课堂结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其可以增强教学节奏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理论上来讲,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包括导入、铺成、和总结等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并且这四个组成部分的紧张度应该是逐步加大的顺序进行的,这种紧张感实际上是依照教学的重难点来进行合理设置的。但是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比如太快的教学节奏使学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出现疲劳感,而过慢的教学节奏又会使学生缺乏激情,思维活动得不到充分的调动,所以过快或者过慢的教学节奏均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那么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也自然不是非常理想。课堂教学的节奏感实际上就是学生通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案来把握教学内容阐述的快慢节奏,从而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好地把握学习的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讲解《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时候,语文教师需要彻底摒弃以自身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从拍案而起怒对手枪的闻一多引出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事迹来导入这篇文章,并让学生阅读这篇文章,接着让学生口述这篇文章,并引导学生就口述者的实际口述情况进行讨论来确定评价标准。然后,语文教师提出预先设置好的问题:作者在本篇文章中的叙述美景方式与其它文章中的叙述方式有何不同?并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选材角度来对该问题进行回答。此时教师必须要接着问这篇文章打动人的理由,并让学生思考一下自己对“心情颇不宁静”这句话的理解。这种优化后的教学结构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束缚,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以生为本,回归理性,增强教学反思有效性

当前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主体是学生,而教师只是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向导”,所以教师必须回归理性,向学生个体灌输传统文化精髓和主旨。目前,有很大一部分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主要思考该如何开展授课,而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思考该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所以课堂也是依照预定的教学方案来开展,毫无机智和创新可言。这种教学形式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甚至部分语文教师实际的教学与自己所预先制定的教案之间存在不一致的问题,这也是致使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回归理性,采用批判式教学,积极反思教学开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彻底摒弃和革除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切实构建以生为本,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课堂,使教学切实回归到教学的根本。

篇(5)

一、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的黑板板书内容与篇幅总是受到很大的限制;而采用PPT进行板书时,其操作又不是很灵活,在板书上作批注、擦除等比较麻烦。白板刚好克服了这些缺点,并扬其优点,因此,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教学,既能使板书资料和内容尽可能详尽,又可在上面进行随意标注、书写和擦除。同时,还能将重点、难点通过遮屏、聚光灯等特殊功能进行强化和体现。最重要的是,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利用网上的资源库进行教学,还能将图片、音频和视频相结合,使课堂不再枯燥无味,提高了学生专注率,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以《荷塘月色》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课时,可先让学生欣赏音乐,或是采用多媒体音频播放配乐朗读,将学生带入到文章的情境当中,领会作者在荷塘边散步时的感情。接着,教师便可让学生阅读文章,试着对文章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教师利用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将问题写在白板上,学生在阅读完文章后便可对白板上的问题进行思考,可以口头作答,也可在白板上作答。最后,教师可利用白板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总结。简单、方便、快捷,最重要的是能够有效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快速整合资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黑板进行板书,书写内容不能进行保存,下课时就得擦掉,如果学生还没有来得及作笔记的话,课后便很难对课堂上的重点难点进行巩固。采用PPT进行板书,又不能让学生与板书内容进行较大的互动。如对于教师出的题目,学生不能在屏幕上直接作答,教师也很难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当场的批注等。利用电子白板,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网上的资源进行教学,将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进行整合,还可让学生在白板上进行作答,教师在学生完成作答后及时进行修改和批注,最后将学生的答案一并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案。

以《归去来兮辞》教学为例,教师可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等字、词写在白板上,并将课文中的解释同时写在白板上,接着让学生一起分析探讨,集思广益,对其释义与用法进行扩充,再将学生讨论的结果写在白板上。教师在此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所写的答案给予及时的点评,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将学生最终的答案与原来的资源一起保存和整合,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方案。将学习内容进行保存之后,学生可在课后将课件调出来,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重新温习巩固。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极大的参与感,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还能将课堂上每一个细微的知识点都整合起来,让学生有一个系统的知识学习网,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互动不多,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没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交互式电子白板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互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将课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同时,也可将学生的观点反馈到白板上,达到一个互动的效果,提高课堂上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增添课堂的乐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和探索,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地吸取知识,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效率。

以作文教学为例,写作需要一定的灵感。教师在布置写作任务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小视频,启发学生的写作灵感,让学生写出更为真实感人的文章。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只能将学生的优秀作文当众朗读和口头点评,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没有直接的效果。有了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师便可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一起欣赏和学习,还可对一些用得比较好的句子和词语进行标注,也可批注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还可让学生上讲台,将文章中自己认为有错误的地方圈出来并进行修改,从而让学生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就充分体现了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互动性及其教学优势。

篇(6)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了强大的优势,这是无可厚非的事实。因此,语文教学的创新,必须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语文教学的改革才有更宽的路子。但是,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应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过去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简单相加,不是教鞭和黑板换成多媒体,不是书本教材换成音像课件,不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取代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否则,整合教学就会走入误区,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多媒体使用的误区

1.1追求时髦,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

我校一位刚毕业不久的女老师讲了一节公开课,在课上,她就完全抛开了课本,和学生探讨情感问题,以《非诚勿扰》为启发点,和学生探讨择偶标准,课堂上气氛相当热烈,学生对这样的话题也很感兴趣,但这貌似热闹的课堂下面与语文课的本质差以千里。在下面的听课老师议论纷纷,这那里是语文的公开的课,只不过是一节班会主题课而已,这位老师设计的这堂课只追求时髦,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而忽视了语文课的实质,过分放大了多媒体的功效,走进了多媒体课堂的误区。

1.2强调媒体,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应是用信息技术替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地位。虽然说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相对其他教学手段来说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但语文教学毕竟是“以人为本”的教学。即使是学生的阅读课,离开了教师的指导,也会变得五花八门。“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范“读”,除了声音外,体态和表情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学生听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更有利于学生透彻地理解课文;让学生自己“读”,教师给以指导,对培养语感,发展语言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多媒体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不能忽略教师言传身教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1.3注重直观,忽略文本的解读品味

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学科,语文教学最根本的任务,在于“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学习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自身的形象思维――想象,在大脑中呈现出相关的具体图景。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而是因语言而形象。所以,语文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摩、体味、联想、想象,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式,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即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品味。如果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了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因而背离语文教学的目标。再者,阅读主体的个性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文化积淀和生活经验的必然差异性,决定了学生在解读课文时脑子里所形成的语言形象的必然差异性,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这种差异会显得更加明显,我们岂能无视阅读和认知规律而用一个样板去把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体验格式化?如有的教师在教授《荷塘月色》时,就将文中所绘之景“定格”于某一图象媒体中,使原本具有无穷魅力、无限张力的文学语言一下子就萎缩了。学生再也领略不到千姿百态、生机盎然、摇曳多姿、美不胜收的荷塘美景,再也看不到具有离合神光、醉人神态、婀娜多姿的娇媚柔波了。如此下去,学生的个性何在?创造力何在?

2 存在的问题

2.1教育手段先进,教育思想落伍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技术的应用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有一些教师只是借助了计算机辅助教学这一现代教育的外衣,却仍然墨守着传统教育的陈规,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依然是被动的接受者,灌输、填鸭之风依然我行我素,只不过是将“人灌”变成了“机灌”,换汤不换药。

2.2视听代替朗读,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受限

多媒体课件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兴趣,但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运用多媒体的语文课上,很难或者很少再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了。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况且有的文章是非读不能明其真谛的,只有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才更容易使学生感受文学形象,揣摩作品语言,领悟作品的艺术价值。语言的朦胧、模糊美如果用具体、生动的画面去代替,会破坏作者给我们创设的美妙意境。

2.3教学按部就班,学生思维受限

由于每个课件的程序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就按部就班、循规蹈矩,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随机性很大,师生们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课堂上得出的结论,有时不能和课件设计的结论完全吻合,甚至会有全新的见解。可是,有的教师为了把讨论引导到自己设计的答案上来,往往会过多地限制学生的思维。答案的单一性使原本丰富活泼的课堂变得简单划一,这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理念背道而驰的。

教师教学行为是重要的隐性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从教师的形体语言中,包括板书、目光交流、教学仪态等,学习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做人的风格和做学问的钻研精神,从而受到思想情感、人格和治学风格的影响。在多媒体教学方式下,由于教师教学行为明显减少,没有情感的大屏幕成为教学的主角,自然地减少了教师言传身教的教学效果,师生之间缺少情感交流,不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熏陶。

2.4多媒体技术使用不当,课件设计质量不高

有些问题不是多媒体技术本身的问题,而是使用不当的问题。如将讲稿变成电子教案,课堂教学照着电子教案念;直接利用引进课件,不加选择、改造,与自己课堂设计不符或是相去甚远;过分依赖多媒体,精力集中于鼠标操作,忽视屏幕投影效果与学生反应等等。

篇(7)

关键词:音乐课堂;积极性;综合素养

从事音乐教学将近十个年头,工作中会得到许多的快乐,比如,学生如痴如醉地倾听音乐时,会由衷地感到欣慰;也会有许多的困惑,比如社会、家长、学生观念的偏驳,认为音乐课是副科,并且音乐课不参加高考,学生抱着无所谓的心态等情况,都给音乐课带来了很大的阻力。相信一线的同行们都会有此体会。有时候也想就此放松一些,可是想想身上肩负和承担的责任,不得不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如今国家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音乐教育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作为一种文化对学生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不管外来的阻力有多大,还是积极尝试和探索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一、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

人们常说“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只有真正地爱护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必须经常找机会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生活、学习中的苦恼和困惑,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让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也会积极配合你,认真听你的课。

二、将流行音乐与课本上的音乐作品有机结合

针对学生普遍喜欢流行音乐这一特点,不得不积极寻找流行乐与课本经典音乐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白流行乐与经典乐之间不是孤立的,是有联系的。例如,当讲到中国民歌时,首先会给学生播放一首具有民歌风格的流行歌曲。如凤凰传奇的《荷塘月色》《最炫民族风》或者周杰伦的《青花瓷》等。通过聆听,大家会发现这些流行歌曲吸收了很多民歌的表现要素,如节奏、调式等。借此机会提问学生中国地道的民歌是什么样的?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从而调动学生想进一步了解民歌的欲望,达到教学目的。

三、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虽说高中生的理解水平相对小学生、初中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枯燥理论总也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还应让他们多动嘴、动手参与。例如,当给学生讲到民族器乐时,除了分析讲解课本上的作品如《锦鸡出山》《滚核桃》等外,又找来简短的民族器乐曲如《瑶族长鼓舞》和学生共同创作表演。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用手拍桌子打出重音,另一组用笔在桌子上敲出轻巧且跳跃的弱拍,让个别会演奏民族(二胡、笛子)学生或老师演奏主旋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让他们体会到合作和创作带来的艺术之美。

四、尽量采用多媒体,吸引学生

音乐这门艺术除了要多听、多动手实践,还要让学生多看。艺术家精彩的演唱、演奏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都会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因此,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就可以采用多媒体视频,使教学更形象、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五、教师的综合素养

这里的综合素养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素质。任何一门职业都有职业道德。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要求则更高。教师要教书,更要育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师德。(2)基本知识。由于教师行业的特殊性,除了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3)基本能力。教师的能力应该包括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写作能力、组织教学能力、协作能力等。(4)基本技能。教师的基本技能应该包括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写教案、说课、教法和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还包括“三字”“一话”等。如果教师综合素养高,就能做到亲切、自然、大方。教学中则可以张弛有度,用合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课本知识,从而吸引学生,调动其积极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