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7 15:06:4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精准扶贫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精准扶贫

篇(1)

关键词:精准扶贫 现实需要 理论基础 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99-01

一、 精准扶贫思想的现实需要与理论基础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现实需要

在主持更好地实施精准扶贫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的会议上指出,农村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地区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补齐短板。由此可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是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现实需要。实施精准扶贫有利于集中各类资源,聚焦扶贫对象,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度和有效性,确保能够帮到点上、帮到根上,让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众能够真正地脱贫,走上小康之路,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共同富裕是精准扶贫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

小康社会是共同富裕社会的初步要求,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奋斗目标和根本原则,也是我党的重要使命。强调,促使全民脱贫、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现阶段极其紧迫的任务。做好扶贫工作,帮助困难地区的困难群众脱贫致富,使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人民,这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体现。精准脱贫就是要摆脱以前灌溉式、一把抓的脱贫方式,通过建立档案卡,摸清贫困人口底数,做实底细,实现动态调整,因人因户因村实施相对应的政策,突出产业扶贫,发展带动贫困人口脱贫的经济实体。

二、 精准扶贫思想的内涵

“精准扶贫”最早是在2013年11月3日,在湘西调研扶贫工作时提出的。他强调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2013年9月中旬和10月上旬,总理两次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扶贫工作时,都对精准扶贫和建档立卡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所谓精准识别就是按照统一的标准,通过具体的方法将低于贫困线的贫困人口精确地识别出来,同时了解贫困状况,分析贫困原因,摸清帮扶的需求,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识别出扶贫对象后,要采取精准的扶贫措施使扶贫政策得到有效的贯彻,针对不同情况的困难户要进行不同的扶贫项目。例如,对于丧失劳动能力的劳动主体,可以直接向其提供生产和生活所需的粮食、衣物等物资,帮助其日常生活。而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的,政府可以向其投入一定的扶贫资源,比如说基础设施的建设、生产技术的输入等,使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生产自救,逐步走上脱贫的道路。

三、 精准扶贫的实现路径

(一)开展全国性的贫困普查,做好基础调研工作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为了解决识别模式中存在的识别偏差等问题,我们应该开展全国性的贫困普查,精准掌握我国当前贫困地区地域分布、贫困人口的数量、人口结构、教育情况、基础设施状况,对于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扶贫客体不准确的问题,从而保证精准扶贫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精准扶贫很主要的一方面就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交通、医疗、水电、教育等基础设施差是贫困地区存在的普遍问题。积极营造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不仅是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保证,也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了更好地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应从各方筹集建设资金,以建设资金投入为杠杆,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通过 BT、BOT、PPP 等模式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全面宣传与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施效率

扶贫先扶智,全面宣传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提高贫困户对扶贫政策的把握程度,可以椭贫困户在脱贫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在宣讲扶贫政策的过程中,同时了解贫困户的实际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计划,提高精准扶贫的实施效率。

参考文献:

[1]越光.浅谈公共图书馆以农家书屋为阵地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以六盘水市图书馆一个扶贫点为例[J].贵图学苑,2016(3):28-30.

[2]黎立义,蒋业宏,石磊.浅谈“精准扶贫”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农业发展银行广西区分行为视角[J].区域金融研究,2016(8):56-59.

篇(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实施脱贫攻坚,是面向历史的庄严承诺。“十三五”期间,平均每年有一千万以上人口的脱贫任务,超常规的重任需要超常的智慧和谋略。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针对贫困人口规模庞大、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的多重挑战,惟有“精准”施策、创新方式、健全机制,方能决胜“全面”。

《财经国家周刊》、t望智库组成“精准扶贫调研小组”,在宁夏、贵州、湖南、新疆等多地考证调研,追踪这场被称为“非赢不可”的战役进展。

在扶贫攻坚一线,记者看到,围绕产业造血脱贫的内生发展模式,已探索出丰富的经验;金融血液如何流向贫困户的“毛细血管”,也不断涌现出解决方案;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被引入扶贫工作后开始显现巨大潜力。

扶贫的艰巨性、复杂性不容小觑,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有万能药方。完成扶贫攻坚重大任务,需要采取新思路、激发新动力,通过一个个山头的攻坚而获全胜。 2016年3月20日航拍的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弄平村的通村水泥路,“交通精准扶贫”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出台的精准扶贫配套政策之一。

产业造血与改革活血

产业扶贫是新阶段扶贫攻坚的重头戏。

一个地方再贫穷,有了产业支撑,就有了造血功能与内生动力,就有望依靠自身的主动作为摆脱贫困。只有从“输血式扶贫”走向“造血式扶贫”,从“救济式扶贫”走向“产业式扶贫”,才能获得永续摆脱贫困的基础。

围绕“造血能力”和“内生动力”,宁夏吴忠市的探索值得关注。

近年来,吴忠市陆续探索出了“龙头带动型”、“协会拉动型”、“支部推动型”等9个产业扶贫模式,一步步实现农民走进园区变工人、进入城镇做商人、摆摊开店当老板、土地入股成股东、进城落户变市民、技能培训做职业农民,实现了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门路、人人有活干。

其中颇有成效的特色探索,是依托“光伏+”开展的扶贫模式,光伏+新农村、光伏+农牧业、光伏+工业观光旅游、光伏+村集体经济……当地农户“靠太阳”能平均年入3000元,村级扶贫电站平均每年也能给村子创收约20万元。

这个经验即将推广至全国。今年3月份,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能源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关于实施光伏发电扶贫工作的意见》,决定在全国具备光伏建设条件的贫困地区实施光伏扶贫工程。将光伏扶贫作为资产收益扶贫的重要方式,在2020年前,以整村推进的方式,保障200万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贫困户(包括残疾人)每年每户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

不过,产业造血也有深层难点。国家开发投资公司贫困地区产业投资基金总经理张元领表示,一些贫困地区的造血项目,规模小、效益不高、竞争力较弱、缺乏品牌,银行信贷难,社会资本往往不愿意进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扩大再生产的能力不强。

张元领等受访者还表示,贫困地区的企业多为中小民营企业,往往管理不规范,财务较为混乱,广大贫困户的财产权利更是分散、模糊,经营意识淡漠。这个现象加剧了各路资本“有钱投不出去”的尴尬状况,说明在产业扶贫过程中,除了产业造血,也要强化改革活血。

在改革活血方面,贵州铜仁市探索的“三权、三变、三金”具有典型性。

所谓“三权、三变、三金”,即对农村住房、山林、茶园、果园等不动产进行确权办证和价值评估试点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林权“三权”抵押贷款,推动农村“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使贫困群众成为流转土地有租金、入股企业有利金、进园务工有薪金的“三金”农民,实现“三权、三变、三金”良性互动。

通过“三权、三变、三金”改革,铜仁农村“沉睡的资源”变成了“流动的资本”。在“十二五”期间,全市流转土地129万亩,发放“三权”贷款3.81亿元,惠及贫困群众5.6万余人,项目区农户通过专业合作社及农业园区股金分红、土地流转租金、园区务工收入,户均增收1.2万余元。

金融“血液”流向扶贫末端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也是贯穿在扶贫各个环节的重要“能量”。长期以来,金融“血液”向贫困农户“末梢”流动明显卡壳。

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分析,从实践来看,当前金融支持扶贫还存在不少障碍。

比如,扶贫贷款的定价存在两难,如果要照顾农户,有时就难以实现商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而如果追求可持续发展,提高利息,农户付息压力往往偏大。再比如,扶贫贷款的成本控制有相当难度,农村信用体系缺失导致信用调查成本过高。

中国邮储银行行长吕家进认为,现有的银行管理机制也存在一些问题,难以匹配国家扶贫大局,此前的绩效考核机制不足以支持银行员工踊跃开发扶贫业务。这些约束因素需要尽快找到解决方案。

针对贷款成本高、商业银行信贷意愿不高的问题,有专家建议,从外部层面而言,央行可以加大扶贫再贷款力度,给商业银行提供低息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则可以分出一块成立“扶贫信贷担保基金”,降低扶贫信贷利率成本。

针对贫困户信用体系缺失、信用调查成本高的问题,有专家建议,可在国家层面尽快形成统一的贫困农户信息系统,并与银行的信息系统对接,便于银行针对贫困户进行精准甄别、精准检测、精准投放。

银行也可和各类驻村扶贫工作队强化合作,驻村工作队可以发挥项目推荐、信用把关、减少信息不对称等重要作用。

在扶贫一线,记者看到,不少地方围绕“金融血液如何流向毛细末端”这个难题进行了大量探索。

分管扶贫工作的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政府副主席李锐认为,从宁夏的实践来看,金融扶贫的核心是依托四大资源、瞄准四大领域、突出四大举措。

具体而言,即依托财政扶贫资金撬动、政策性银行中长期信贷、涉农商业银行专项信贷投放、普惠性金融信贷支持这“四大资源”,瞄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势特色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群体就业创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四大领域”,集中实施“四大举措”――人民银行切一块、财政部门贴一块、金融机构降一块、存贷挂钩激励。

湖南武陵山片区则通过积极探索,总结出了金融扶贫的“七个经验”:以“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模式推进小额信贷的“麻阳经验”;创新开发“信贷+就业担保贴息+公司基地+农户贷款”金融服务产品的“龙山经验”;搭建起“银农联结”桥梁的“沅陵经验”;“农户建档立卡+挂靠龙头企业或合作社+政府担保基金注入+设立扶贫贷款贴息专户”的“武冈经验”;以金融惠普服务推进精准扶贫的“张家界经验”;携手农商行对扶贫对象进行授信以精准投放贷款的“邵阳经验”;政府牵头设立经济风险担保基金并联合升级担保公司提供滚动担保服务的“邵东经验”。

随着这些探索的深入,金融“血液”开始在贫困地区循环起来。

“互联网+大数据”提高扶贫精度

“互联网+”深入影响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脱贫攻坚也有巨大潜力,全国已涌现出一大批较有成效的案例,比如阿里、京东等电商纷纷将其农村业务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

记者发现,推进“互联网+扶贫”,目前还有待充实三个关键要素。

一是贫困地区往往缺乏“双创”带头人;二是贫困农户往往缺乏获取和分析海量互联网信息,进而以此为基础开展生产和销售的能力;三是缺乏高效廉价的农产品物流体系,当前物流方式低效昂贵,耗损甚大。

贵州铜仁与阿里巴巴合作,通过电商扶贫实践,提出了一个可参考的解决方案――建好“三张网”。

阿里巴巴副总裁孙利军介绍,第一张网是“天网”,即培育基层领导干部“互联网+扶贫”的思想理念和顶层设计。

第二张网是“地网”,即物流、信息流、支付流三合一的基础设施。让农产品高效率进城,让信息高效率下乡,让交易高效率支付。

第三张网是“人网”,鼓励有创业激情和想法、经过互联网洗礼、经过大城市洗礼的年轻人回乡创业,锻造农村的“双创”带头人队伍。

除了“互联网+”,大数据对提升扶贫的精准度同样意义重大。贵州黔西南州的大数据精准扶贫案例可圈可点。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下辖一市七县,其中七个县均为国家贫困开发工作重点县,是典型的贫困地区。

针对精准扶贫发展普遍面临的数据掌握不准确、政策上下不通畅、社会扶贫缺乏参与途径等问题,黔西南打造了由一朵云(党建民生数据云)、一张网(精准扶贫信息网)、一组中心(州县两级综合决策协同中心)组成的大数据精准扶贫体系。从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数据应用、价值实现等环节,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信息服务链,支撑精准扶贫的全过程管理。

这个大数据精准扶贫体系,到底神奇在哪里?

黔西南州相关负责人介绍,它的关键在于解决了精准扶贫的四个核心难题――扶谁的贫?谁去扶贫?如何扶贫?如何退出?

以“扶谁的贫”为例,传统确认方式基本上是线下人工排查,其中难免存在瞒报、人情等问题。

而大数据云平台线上精准扶贫系统采用跨部门数据共享,针对贫困户涉及的贫困指标,通过与公安户籍、银行存款、工商登记、政府公职人员、车管所机动车、房管局不动产、残联残疾人等数据交换分析,能准确剔除不符合扶贫标准的人员,实现对贫困户线上比对审计。

除此之外,大数据扶贫还能带来一个巨大的便利――可以“随时随地扶贫”。

比如,精准扶贫云平台根据应用场景开发移动手机APP,扶贫干部精确定位贫困户,随时随地记录贫困户信息和扶贫工作情况,扶贫项目实施情况图片、文字、影像信息上传。有关部门可以随时随地查看贫困情况分析、项目实施分析、资金发放分析、扶贫干部工作效果。

以“非常之策”啃硬骨头

各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取得许多成果和经验,同时,多个地方也存在不少具有共性的问题。

比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其任务之繁重和紧迫性前所未有。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从2001年开始至今15年的时间里,国家累计搬迁680万贫困人口。而中央决定“十三五”期间要对1000多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这意味着未来5年搬迁任务是过去15年的约1.5倍。如分解到年度计算,“十三五”年均搬迁任务是过去15年年均的4-5倍。

面对如此史无前例的“非常之事”,需充分估计难度并实施“非常之策”。

脱贫攻坚战的另一个较为普遍的难点,是农民工返乡返贫问题。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前有三个重要因素触发农民工失业返乡返贫:一是资源型企业大量关停导致用工减少;二是自动化水平提高和机器人规模化应用,对传统制造业用工形成排挤;三是吸纳了近6000万农民工的建筑业降温,房地产新开工楼盘减少,停工现象增多,大批建筑类农民工“半失业”或“准失业”。

农民工失业返乡,将加大农户返贫压力,对扶贫工作形成挑战。目前农村劳动力有7~8成外出务工,非农收入占农民家庭50%左右。承担家庭经济重担的农民工一旦失业返乡,家庭收入锐减可能返贫。

按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2015年的数据,全国外出农民工达到1.68亿人,30岁以下的青年农民工约占60%,他们基本没有农业生产经验,在遭受冲击的情况下,农业“蓄水池”功能失效,可能在结构转型中形成长期失业群体。

受访专家认为,想要巩固扶贫成果,就要千方百计实现农民工“返乡不返贫”。在政府引导和体制机制方面,有四项工作尤其值得重视。

一是专项抓好返乡创业。针对农民工群体特征设计全方位创业辅导,鼓励技校培训基地、企业培训基地、免费发放培训券、农民工创业孵化器、互联网+农业创业指导等,尤其要引导熟悉大城市的新生代农民成为创业主力。

二是拓展本地就业容量。引导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等,挖掘推送适合返乡农民工从事的非农就业机会。

篇(3)

在被评为贫困户之后,别人都说苗树普以后的日子不用愁了,国家会救济你的”。每当他听到类似的话,脸上都是火辣辣的,他暗自在心中发誓一定要学习一项技能,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摆脱贫困,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了解了其迫切希望脱贫的愿望之后,积极邀请他参加村上组织的技能培训,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开展,给他带来了奔向幸福生活的极大信心,他想到了承包土地搞种养殖产业、地理栽上风景树,地里的杂草丛生干脆利用起来又整治环境,他经打听和学习,买了500多只鹅苗,自家搭起了鹅棚,每天早起加料、加水、割草,刚出窝的鹅苗还要保暖,他一晚上起来几次给鹅苗加暖,经他细心照料鹅长得很快。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想争取尽快走向更加幸福的新生活,闲时还打零工增加收入,希望早日脱贫,经同村人介绍苗树普又到本庄窑厂去拉砖,因为没文化,不懂技术,只能干些辛苦活。跑上跑下的工作又脏又累,回到家从不埋怨,不怕苦不怕累的他,村民都看在眼里,都给他竖大拇指,依靠勤劳脱贫致富。

鹅很快就可以出售了,可以有一笔不少的收益,加上每个月干点零工活,好生活眼看就要起色了。

2016年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儿媳在家开了一个小商店,经营杂货,年收入1万多元,经村里介绍儿子到江苏常州工地上干零活,年收入3万元。

篇(4)

现对2016年我处扶贫开发工作计划如下。

1、挂图作战、精准扶贫明白袋提档升级

挂图作战、精准扶贫明白袋是去年我处扶贫攻坚亮点工作,今年,为更好发挥两者功能,处扶贫办将对其进行提档升级。一是范围升级。去年办事处下辖的15个行政村村村挂出了作战图,今年办事处级也将挂图作战;同时去年明白袋制作及发放仅覆盖288户一般贫困户,今年未脱贫的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户也将入列。二是内容升级。以“强基础,兴产业、促脱贫”为主题的新一轮“三万”活动“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内容将被充实到办事处级作战图中;明白袋中也将添加帮扶责任人更完整的个人信息,同时领导言论、扶贫政策等信息实时更新,做到动态管理。

2、狠抓产业扶贫,一村一品注重“造血”

我处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一直以来靠传统农业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这说明救济式扶贫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产业扶贫可以使这些地方的贫困人群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帮助贫困地区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可以说是脱贫的必由之路。今年,办事处将借助全市开展第六轮“三万”活动的有利契机,着力谋划“一村一品”。重点是结合村庄发展规划和村情民意,科学论证,帮助下辖15个村找准主导产业,同时立足长远,制定规划,落实推进产业发展的线路图和时间表。在产业推进过程中,要确保贫困户真正参与其中,从中获得摆脱贫困的力量。处扶贫办将对照各村制定的产业推进时间表加强督办,各村扶贫专干也必须保证每半个月一次进展汇报,力促“一村一品”产业发展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3、组织企业参与到扶贫攻坚过程中来

去年,村皇廷休闲山庄、关陵庙村鹭联达工贸有限公司等企业担负起社会责任,为全处数十户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助其摆脱贫困,为全处扶贫攻坚工作做出了贡献。我处目前有33家企业,如果组织得力,将是扶贫攻坚进程中的一股强大力量。今年,处扶贫办将坚持“义利兼顾、以义为先”的原则,组织辖区内企业自觉自愿、量力而行地参与到扶贫攻坚过程中来,即在组织企业负责人入户走访摸清贫困户底数的基础上,在“产业扶贫、商贸扶贫、就业扶贫、捐赠扶贫、智力扶贫”五个创新扶贫模式中因地制宜选择具体帮扶途径。

一是产业扶贫,即企业通过投资兴办工厂,开发结对村的资源,提高生产力、提升附加值,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二是商贸扶贫,即企业发挥自身市场开拓能力以及渠道和信息优势,通过采购、代销、委托加工等形式,帮助结对村对接外部市场,带动贫困户增收;三是就业扶贫,即企业为结对村贫困户设立就业绿色通道,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质量,增强劳动力的可持续就业能力,同时在岗位设置、薪资待遇上对贫困户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关照;四是捐赠扶贫,即企业发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传统美德,通过捐款捐物、助学、助老、助残、助医等形式,改善结对村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五是智力扶贫,即企业借助人才优势开展智力帮扶,向结对村群众教授实用技术,帮助结对村群众更新生产生活观念,提高生产技能和生活质量。

4、设立扶贫基金,科学有效运作资本

篇(5)

如何以长补短,以优促弱?贵州充分依托大数据、云计算创新扶贫开发手段,通过“云上贵州”系统,打造全省“扶贫云”平台,探索“互联网+”扶贫新模式, 推动扶贫工作由定性到定量精准转变,努力实现对症下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精准透明 大数据有大智慧

毕节市黔西县红板村,每个脱贫户的相关信息被建档立卡,及时上传到“扶贫云”,而且脱贫资料还被制作成二维码,贴在家门口。

大数据精准扶贫建设,终端到达的就是村寨农户家,红板村也成为精准扶贫“贵州模式”的村级样本。

精准扶贫,首先是信息精准。如不能及时获取数据资源,将导致帮扶物资调配不均衡、措施效果评价不科学,政策制定和修改也将变得盲目。为实现更快速更精确地甄别、筛选、监测、管理扶贫信息,贵州着力打造“扶贫云”,针对不同原因、不同类型的贫困对象,以现有建档立卡数据为基础,融合各有关部门的数据资源,形成全省扶贫工作统一的基础数据支撑、脱贫指挥调度、项目资金监管、工作绩效评估、任务督查考核、信息服务共享、互动交流参与的大数据综合管理平台。

“扶贫云”以GIS(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主要展示手段,依据贫困发生率和“四看法”的衡量指标,即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四看读书郎,以图表的方式,展示省、市州、县、镇、村的情况,直观地反映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情况、脱贫路径以及脱贫实际。

“一时的收入提高并不能代表贫困户就此和贫困彻底诀别,扶上马送一程,通过系统动态监控随时了解其产业、疾病、教育等情况,防止其因偶然因素返贫。”提及“云端”扶贫,贵州省扶贫办总农艺师周兴深入解读。

2015年12月,“扶贫云”上线运行,并通过“云上贵州”的统一门户,为各级监管部门提供资源协助,为贫困群众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目前,“扶贫云”一期已实现对623万贫困人口、9000个贫困村、934个贫困乡镇、66个贫困县和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地区的精准识别和动态监测。

对症下药 大数据有大动力

贵安新区,高峰镇麻郎村、活龙村、桥上头村、尧上村4个村寨,通过建档立卡精准分析,提出“人均一亩果”“人均一亩菜”产业扶贫方式,建设“高峰花海生态园”项目。项目启动以来,54个建设项目已带动当地近500人就业,农民直接务工月收入2400元以上。项目投入运营后,还将带动周边近千人就业。

贫困人口识别的量化、贫困程度深浅的可视化是基础,关键在帮扶!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马长青说,爱心人士可以借助大数据扶贫云平台选择帮扶对象、详细了解贫困户状况和需求、时刻关注帮扶效果,云平台上还植入了教育、医疗、法律援助等贫困户需要的各种资源。

篇(6)

 

甲方(帮扶单位):          

乙方(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做好2018年精准扶贫工作,突出扶志在帮扶工作中的重要性,采取切实措施,激发贫困户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甲乙双方在自愿平等基础上签订本协议:

一、适用对象

本协议适用于具备发展潜力(有一定劳动力基础,可发展产业、参加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二、激励方法

以帮扶单位为主体,对劳动积极性高,有行动、有成效,实现家庭收入增长的贫困户,根据其收入增长幅度,实行量化奖励。

1.收入核算时间:核算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0日之间发生的收入。

2.收入核算方式:根据乙方提供的佐证材料(如工资表、各类收据及经营类别、规模、效益等),结合乙方的一卡通流水进行核算。

3.收入核算原则:只核算贫困户生产经营性和工资性两项收入(下文简称收入),转移性及财产性收入不在核算范围之内。

4.奖励标准:奖励基数为家庭人均收入2000元,根据“你挣2块,我奖1块”的量化标准进行奖励,如家庭3口人,人均收入3000元,则人均奖励500元((3000-2000)/2),整户则为1500元。封顶线为人均奖励1000元。

5.奖励发放要求:奖励在收入核算之后,3个日历日之内通过一卡通,以增收激励的名称发放到位。

三、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应切实按照精准扶贫工作有关要求,为乙方落实扶贫政策;

2.对乙方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甲方应在能力范围内,着力加以解决;

3.甲方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履行好监督职责,仔细核准奖励额度,严禁弄虚作假,切实树立鲜明导向;

4.奖励资金由甲方统筹安排,全权负担,原则上不得拖欠,收入核算、相关资料整理及奖励发放等工作在2018年12月30日之前完成。

(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为便于核算收入,乙方应及时将所创收入打入一卡通;

2.乙方应诚实守信,实事求是报告收入,严禁弄虚作假、瞒报、乱报,一经发现,剥夺奖励资格;

3.坚持自力更生,厉行勤俭节约,作息规律,爱护卫生,不沉迷麻将、纸牌等赌博性不良嗜好,不参加非法组织性活动;

4.主动学习国家扶贫政策及各类精准扶贫常识。

本协议有效期为2018年度,一式三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当地村委会一份,双方签字后生效。

 

甲方:                    联系人(帮扶干部):

 

乙方:

篇(7)

多年前,陈刚在五团担任副团长,主管农业。他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秋季的上午,巴扎上热闹非凡,最热闹的要数一个内地老板收购红枣的摊位,数百名各族群众将老板团团围住,有些人在买卖,而更多人则在观望。

“那一年,红枣市场好,这名内地老板拿着现金在大街上收购红枣,很多那一年种植红枣的人在那个上午陡然而富。”陈刚回忆道。

而让陈刚吃惊的是,第二年,五团不少职工群众自发调整了种植结构,团场多年推广不开的经济作物――红枣,风靡一时。

“正是那次经历,让我对少数民族群众有了崭新的认识。”陈刚说。也正是那次经历,让陈刚改变了以后扶贫工作的思路。2011年,陈刚调入五十三团担任团长,后又担任政委,而这几年,正是五十三团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十三团的扶贫开发工作卓有成效地推进,到今年,终于即将实现“脱贫摘帽”。陈刚告诉记者:“扶贫的首要工作是要挖到‘贫根’,找到原因,才能制定对策实现脱贫。”

主观原因:思想不解放、融合不彻底、政策不完善

五十三团所在地“皮恰克松地”,维吾尔语意为“刀把子折断的地方”。有人说,当年拓荒者在这里劈砍拦路植物,当坚硬的刀把被折断时,便停止了前行,渐渐才有了这片绿洲。

五十三团始建于1969年10月,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叶尔羌河下游的小海子垦区,全团现有总人口约2.1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4%以上,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团场。

“多年来,五十三团都是南疆兵团的扶贫开发重点团场。”五十三团政研室主任杜风雪告诉记者,“2012年,五十三团被兵团确定为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团场,沉重的扶贫攻坚任务是五十三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瓶颈。”从2014年起,五十三团开始加大力度开展扶贫攻坚工作,挖“穷根”、找原因。

杜风雪为记者打开五十三团的行政区域图,用手围着团部周边画了一个圈。

“团部周边的一连至八连,是我们团场的集体所有制连队,也是团场的主要贫困区域。2014年7月,经过团场精准识别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达到438户、1394人,占全团总人口的6.63%,贫困发生率为6.63%。”杜风雪说。

贫困发生的区域全部集中在集体所有制连队,由于这些连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3.5亩,再加上长期从事传统种植业等因素影响,脱贫难度极大。

“缺技术、缺劳力、缺资金,因病、因残、因学、因灾……我们总结了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发现除了一些不可逆转的客观因素外,大部分可归结到群众自身思想原因上。”杜风雪对记者说。

在五十三团精准扶贫的总结中,分析群众自身思想原因一栏中这样写道:贫困户中通过粮食补贴、大病医疗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助学救助、社会帮扶等转移性收入比重高达55%以上;45岁以上的贫困群众中有82.9%不懂双语,加上生活习惯差异、留恋家庭等原因的局限,对外出务工排斥心理大;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家庭负担重;整体文化水平偏低;自身积累薄弱,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曾经的扶贫政策不完善。”陈刚坦言,以往,团场扶贫倾向于政策、资金、结构调整,却没有将重点放在解放群众思想上,致使他们的“等靠要”思想普遍,没有变“输血”为“造血”。

走访了五十三团多个集体所有制连队之后,从至今未能脱贫的群众身上,记者证实着团场的判断,但是记者也惊喜地发现,在近年来已脱贫的群众中,“等靠要”思想正在消退。贫困群众从“要我富”到“我要富”的思想转变,从“伸手要”到“动手干”的行动转变,正是五十三团多年来扶贫开发工作中,重视扭转贫困职工思想的成效所在。

客观原因:经济增长能力弱、群众持续增收难、公共事业发展慢

在五十三团政研室,记者得到了一张表格,是五十三团“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团场的指标构成。

表格显示,五十三团经过三年的脱贫攻坚,在经济发展、贫困发生率、基础教育、住房保障、公共服务等指标中均已达到脱贫标准,仅基本医疗指标中的“每千人口职业(助理)医师数”一项尚未达标。

“如果就此表格看,五十三团‘脱贫摘帽’近在咫尺,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仅仅在数据上脱贫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巩固‘战果’,不出现返贫现象,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杜风雪说。

从2012年到2015年,五十三团实现连续盈利,农牧工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逐年增高,达到了2.16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由6212元提高到了7512元,贫困人口也下降到2015年的34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2%。

不论是团场还是贫困群众,近年来的发展成果明显,但是从五十三团的历史、地理、社情、产业结构等多方面考虑,五十三团依然存在着返贫隐患。

杜风雪向记者介绍,从产业结构看,五十三团三次产业比例依然不协调,第一产业依然是团场的经济支柱,种植业“一枝独秀”,职工增收模式单一。

从增收条件看,五十三团职工群众,尤其是集体所有制连队的群众,人多地少的格局依然难破,基本养老无保障的情况依然存在,市场意识淡薄、小农意识强烈,生产经营盲目跟风造成的种植结构单一、产量过剩的问题依然突出。

从公共事业发展角度看,医疗水平低、教育水平低、专业技术性人才匮乏等问题亟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