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人社信息化调研报告

人社信息化调研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7 15:06: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人社信息化调研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人社信息化调研报告

篇(1)

关键词 农民工;城市适应;社会关系网络

农民工作为在我国经济社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庞大群体,他们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考量我国和谐社会建设进程的重要指标。本文以社会关系网络构建为视角,探讨青年农民工城市适应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期对准确地把握和解决农民工问题提供一些帮助。

一、青年农民工城市适应中社会关系网络构建的必要性

据《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总数大约2亿人。报告还显示,全国农民工中16至30岁的占61%,31至40岁的占23%,41岁以上的占15%,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28.6岁。据此可知,青年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大多数。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青年农民工文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趋向拥有技能,务农经历越来越少,对乡土的依恋越来越少。与老一代农民工外出主要是受生计驱使不同,他们外出不再仅仅或者不再主要是基于生计上的考虑,而是带有更多的追求外面“精彩世界”和“换个方式生活”的价值色彩,在整体上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明显增强。对新一代农民工而言,城市越来越多地具有向往之地和未来故乡的色彩。他们中很多人开始厌倦了在外漂泊不定的流动生涯,希望在城里定居下来。青年农民工的城市融入应该包括三个层面:1.经济层面。青年农民工初来城市,首先得有一份工作,取得维持基本生活的工作收入,拥有自己的住所;2.社会层面。进入城市之后,他们便与当地居民产生直接互动,在工作、日常生活、交往等与城市社会各种组织或个体产生联系,学习和适应城市生活习惯、各种法规制度以及日常交往规则等;3.心理或文化层面。通过上述两个层面的融入,青年农民工的社会角色开始转变,他们开始认同城市居民的价值观、生活习惯等,从而产生作为一个市民应有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出现。国内学者将此群体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青年农民工群体规模庞大;2.青年农民工群体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和就业的非稳定性;3.从事劳动密集型工作,工作环境和条件差,工作强度大,工资低;4.文化程度低,收入水平低;5.缺乏话语权与权益维护机制。这些特征说明了该群体的弱势特征和社会支持的必要性。青年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以户籍管理制度为标志的城乡二元分割制度是其最大障碍,还有各种社会歧视以及青年农民工自身限制等。作为弱势群体,青年农民工对于社会支持的需求尤显迫切,社会支持系统应对他们融入城市提供必要的帮助。

二、青年农民工城市适应过程中社会关系网络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社会关系网络支持

在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中,社会关系网络可以分为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和非正式的关系网络。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指的是行政事业部门提供的支持,而这正是青年农民工比较缺乏的。

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市和农村有着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长期处于差序格局的传统社会网络构架中,农民工在社会交往和社会流动方面都有一定的狭隘性。他们所拥有的社会关系以血缘、地缘、亲缘为主要纽带的传统社会关系,更加注重人情、面子和缘分,具有明显的狭隘性。进入城市的青年农民工远离了乡土的熟人社会,以血缘、亲缘关系建立起来的长期的、稳定的社会网络逐渐被瞬间的、不稳定的工作关系所取代。从社会关系网络规模来看,青年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网络比一般城市居民的关系网络要狭小得多,青年农民工在社会现实中较易处于底层和弱势地位,成为城市的弱势群体。

由于缺乏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支持,青年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方面缺乏话语权和知情权,很难完全地接受政府社会保障政策的保护。另一方面,户籍制度的限制,把他们排斥在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之外,使得农民在就业选择权利、居住权利、子女受教育权利方面都受着种种限制,进而妨碍了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而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对青年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上,排斥和抑制的政策多,鼓励和支持的政策很少。社会体制和社会政策的有形无形的障碍往往使得农民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处于不利的境地。

(二)缺乏有效沟通的“桥梁”――社会组织机构

在社会网络理论中,个人作为网络中的个体,要想有广泛的交流必须有一个有效的“桥梁”或者说“节点”,信息通过节点的汇聚和有效传达,才能更快、更好地传递到所有网络中的个体。然而农民长期拥有的是传统的社会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农民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无法有效地向更高层表达意见,缺乏有效表达意见的“桥梁”――社会组织机构。

组织是群体维护自身权益的一个基本保证,对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中的农民工这一边缘群体而言,其意义尤为重要。组织运用组织型资本可以扩大信任资本在农民工之间的运用,从而扩大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使农民工拥有更多渠道地了解信息和接受信息。通过组织这一外部群体促进农民工更进一步信任城市社会,更进一步理解和接受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习惯,更好地适应城市。同时组织的普遍化可以为农民工提供一个在城市提高自身素质的平台,组织各种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农民工的城市适应能力。例如城市企业中普遍设立的工会组织和一些规范的维权机构,这些都是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有效组织,这些组织可以在农民工维护合法权利、提高社会地位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组织,农民工在城市中便不再是孤立无援的被排斥的社会弱势群体,而可以通过组织更好地融入城市。

然而,现实中的实际情况是: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务工,逐渐脱离了农村的行政体制,不属于原先的农村政治区域,但是由于现实的原因,他们也无法被城市的行政体制接纳,徘徊在一个令人尴尬的真空地带。

(三)缺乏有效的个人社会关系网络

农民工由于长期生活在农村,所拥有的个人社会网络只是一些最基本的初级关系,比如亲戚、朋友。进入城市以后,农民工的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主要是初级群体,即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包括亲戚、老乡、朋友、同学等同质性群体。这个关系群体构成了农民工进城求职过程中的依赖群体。在这种群体内部,强关系成了联系相似者的纽带,它的维系主要是靠群体内部的互动和互相之间的帮助和支持。但是由于长期处于城市非主流领域,农民工难以得到城市居民的认同和接纳,因此,他们的个人社会网络群体难以扩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岳立涛.青年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6).

[3]刘传江,周玲.社会资本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J].人口研究,2004(5).

篇(2)

在上海闸北区最繁华路段的一栋写字楼里,一家全国唯一专注于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的上市公司,正以此为中心,向全国3 000余家医疗机构提供覆盖医疗卫生、公共卫生及医疗保障等多个领域的产品。作为国内公共卫生信息领域的先行者,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了中国医疗健康信息行业最具竞争力的整体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是国内医保风控平台建设的领跑者!它就是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卫宁软件”)。

卫宁软件最早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专业从事医疗卫生领域信息化、数字化软件研究与开发的高科技上市企业,股票代码:300253。公司从成立之初就瞄准医疗行业,倡导“打造全面的医疗行业解决方案”的核心企业文化,积极探索和实践医院信息管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模式,立志于为医疗行业提供最优解决方案。卫宁人,卧薪尝胆,立志创新,使自己永葆活力,用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的医疗信息行业站稳了脚跟,并走在了行业的前列。

励精图治 行业翘楚

从19 9 4 年进入医疗健康行业以来,卫宁软件经历了并购扩张(金仕达医院事业部、昱普科技、高沧电脑、宇信网景、山西导通、上海天健等)、股份制改革(2 0 0 8年)、10大运营服务大区的建立、全国11个子公司的设立,到2011年正式成功上市,在今年迎来了公司成立的第21个年头。

多年来,卫宁软件的产品获得了“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上海市火炬计划项目”“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认定项目”“上海市重点新产品”等诸多殊荣,并获得国家及上海市科技创新基金的资助。随着公司规模、资产的迅速壮大,卫宁软件始终坚持专业化发展的战略抉择,积极探索创新,逐步成长为拥有各类用户3 000余家,其中三级以上用户180余家,是集设计、开发、销售、系统集成、服务于一体的国内最具活力和实力,并位列国内前茅的医疗软件行业技术先进企业。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针对中国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市场调研报告,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已连续多年领先其他国内医疗信息化厂商,蝉联第一名。

卫宁软件于2006年通过了ISO9001质量控制体系(医疗软件设计、开发与服务;系统集成设计、开发、安装与服务)评审,2013年获得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企业贰级资质,并先后于2013年和2014年通过了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MMI 4级和CMMI 5级评估。通过不断实践,公司形成了一套适合于医疗领域专业软件公司设计、开发与服务的控制流程,具有医疗领域专业软件公司的特色。

在2011年成功登陆中国股市创业板之后的几年,卫宁软件的股价随着业绩一路上扬,甚至在股市最低迷的时刻,仍然逆势飞扬。殊不知,对于卫宁人来说,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无疑是在艰辛创业之后得到的一种莫大的奖赏和回报。就在成功问鼎创业板的前一年,卫宁软件曾经历了IPO(首次公开发行)失败的挫折。但是卫宁人没有气馁,董事长周炜当时平静地告诉大家,我们已经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里,而我们完全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在9个月之后,卫宁软件顺利通过了中国证监会发审委的审核,从而成功上市,实现了创业者的梦想。对于卫宁软件的创业团队来说,巨大转承起伏的人生体验,本身已经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享受成功的卫宁人,没有停滞不前,他们居安思危,永不止步。2011年8月24日,刚刚成功登陆中国创业板的上海金仕达卫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炜怀着成功的喜悦,在致全体员工书中,向大家提出了问题:“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我们是否还记得当年创业的初衷?”周炜还在信中提醒大家:在我们最初设立公司的那一天,从我们立志投身于中国医疗卫生软件行业的那一刻起,到今天我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公司已经逐步壮大并且成功步入了资本市场,我们决不能忘记我们的使命——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社会提供完美的产品和服务,为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事业的发展壮大,缓解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突出矛盾,促进实现和谐社会,使卫宁软件成为一家不仅仅是盈利,更是造福人类的伟大的IT公司。“今天的上市,我们迈出了企业发展最重要的第一步,不仅不能忘记使命,更要时刻牢记和发扬这种使命感”。

2014年,医疗卫生信息化行业领军人物王涛接受邀请来到卫宁软件担任CEO,他的就职演说为全体卫宁人带来了一个值得思考的全新话题——如今的卫宁无疑已获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充满期待的2015年以至更远的将来,卫宁软件如何从优秀迈向卓越,成为一个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有所影响的企业。面对这一新的战略愿景,卫宁人积极思考、寻求答案:“百年精神、创新思维”——唯有不满足于个人财富和企业利润上的成功,唯有对中国人的健康事业心怀更紧迫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唯有以更为前瞻的眼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博大的胸怀去兼收并蓄,方能确定地去赢得不确定的未来。

核心产品 引领发展

1994年,卫宁软件最初的研发团队,基于FoxPro版本数据库开发了第一代产品,并成功服务了卫宁软件的第一个客户——上海胸科医院,以当时最新的技术完成了较为完整的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从此,卫宁软件以这一代产品为蓝本和基础,逐渐发展成成熟的产品体系。今天,卫宁软件的产品大家族已枝繁叶茂:医院综合系统(HIS)4.0代产品、临床系统(CIS)5.0代产品、医技产品、公共卫生产品、平台以及商业智能(BI)产品、健康管理产品以及移动产品等等。卫宁软件成为国内同时拥有HIS、LIS、RIS/PACS、EMR、PEMIS、RCMIS及CHSS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医疗信息产业骨干企业之一。

产品的功能不断深化,从简单的结算到如今对医生临床活动的支持,从临床活动到医技产品的延伸,再到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实现现代化:最初的门诊挂号收费、出入院管理、医生工作站、药品物资管理到现如今的门诊一站式自助服务、病案管理、医务管理、指控系统、合理用药、传染病上报、远程会诊,……

随着市场对信息化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国内医改政策不断出新,卫宁软件的产品也顺应市场不断发展和提升。卫宁还通过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实时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引入国际标准,深入开展HL7的本地化,推进柔性生产线和管理配置平台,以此提升卫宁软件的产品标准,不断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优化服务 辐射全国

以优质的售后服务团队为强大支撑,卫宁软件通过加强营销网络的建设,做好市场推广工作,完善客户关系管理,并提高技术支持和服务水平,以达到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水平目标。卫宁软件已在安徽、北京、深圳、江苏、湖南、湖北、甘肃成立了分、子公司,在广东、江西、山东、河南、福建、重庆等地成立了10多个办事处,技术支持网络辐射全国,为用户提供优质快捷的本地化服务。

建立客户服务中心。卫宁软件在上海总部建立了一个反应迅速、服务高效的客户服务中心,保障公司营销服务体系良好运行,为客户提供迅速、准确的咨询信息,开展业务受理和投诉处理,保持与客户的密切合作关系。

建立销售和服务网络。结合公司品牌战略,卫宁软件在全国重点市场区域建立分支机构。各地分支机构承担营销和本地服务功能,使服务平台延伸到全国各地,充分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努力实现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提升用户满意度,以巩固老用户和拓展新用户,持续占有并不断扩大市场。

以人为本 注重人才

如果说,创新是卫宁软件不断前进的动力。那么注重人才战略,才是卫宁软件独领行业十数年的秘密武器,也是公司孜孜以求、潜心打造的“卫宁文化”。公司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积极探索和实践医院信息管理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管理模式,追求高效,倡导以“打造全面的医疗行业解决方案”为核心的企业文化。

卫宁软件现有开发、服务、销售、管理等各类员工超过2 000人。其中专业开发人员500多人,测试人员180多人,实施及维护人员500多人。公司核心人员以博士、硕士及高级工程师为主,占员工总数30%以上。

在“以人为本”的核心人文内涵指导下,卫宁软件的人才战略使公司的产品得到了根本性的变革。卫宁软件实现了技术、产品与用户体验的完美结合,在医疗行业和医疗信息化行业赢得了甚高的口碑,得到了对手的尊重,获得了用户的欢迎。

把握机遇 挑战互联

在今年的两会上,首现在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互联网+”,成为代表委员们口中的热词,而以往代表委员们长期关注的医改问题,也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变成了“互联网+医疗”。今年在业内人士看来,将是智能医疗的爆发之年。“互联网+”这种经济新形态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根植与演化,将强力推进医疗经济发展。通过无所不在的计算、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它将改变人们的就医方式以及对于医疗产业的观念。当前,数十家上市公司开始向互联网医疗领域转型,不仅有医疗软件服务企业,还包括传统的医药生产和药品销售企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以及从地产等领域向医疗领域转型的行业,医疗信息化市场即将发生大震动。充分利用新一代医疗信息技术发展,将是卫宁软件作为医疗卫生信息化行业先行者在医疗知识大爆炸社会形态下的绝佳创新机遇。

卫宁软件最大的优势是庞大的医院资源。基于医院端资源,以移动互联网模式强势布局“三医联动”。卫宁软件搭建的医讯通移动医疗平台、云端医院平台,在医生、患者、电子处方、药品和临床知识库等方面,独具卡位优势。卫宁软件将通过“三医联动”,组合开拓新的互联网医疗市场:①医疗业务:继续深化临床和就医云移动应用,搭建慢病管理平台,汇集医生、患者、药商,实现C端慢病管理一步到位;②医保:兼顾政府和保险公司两大埋单者,搭建面向人社部的控费系统,及面向保险公司的控费、理赔系统;③处方:趁处方药权开闸之机,卫宁以HIS系统获取电子处方,以“医药福利云”囤积患者,有望与药商合作完成药品配送,掘金万亿处方药新蓝海。

卫宁软件产品及解决方案,具有互联、精准、创新的特点。“卫宁式互联”在数据开放、广泛共享整合、业务协同、联动机制等方面独具特色。“互联网+”这个词虽然在大热中,但是在其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安全性与精准性成为其最大瓶颈。卫宁软件的医疗解决方案的精准性,体现在其能实现不同层次机构的精准服务支持,能针对不同疾病人群进行精准的健康照顾,且其决策分析是基于区域共享数据,并提供基于区域共享数据的精准服务推送。卫宁软件的解决方案完成了医疗个体定位的蜕变与角色关系的变革,极大地优化了服务路径。

挑战互联网医疗,在“互联网+”时代中大展宏图,卫宁软件势在必得。

百年梦想 健康卫士

自初创至今,卫宁软件披荆斩棘,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指引和督促着我们一步步前进。展望未来,过去的成功不代表未来的赢家。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BAT互联网大鳄纷纷企图颠覆医疗、医疗互联网创业无比活跃之际,卫宁软件,又如何去赢得未来?“百年精神、创新思维”——2014年底,卫宁软件年会上,CEO王涛给全体卫宁人带来了一个“百年梦想”。对于充满期待的2015年以致更远的将来,成就一个引领行业的优秀企业的“百年梦想”,将成为卫宁软件新的愿景。

篇(3)

关键词: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2YAJ770035)

党的十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列为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2011年,扬州行政区划再次调整后,如何顺应城市新的格局,顺应广大市民的需求和愿望,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是当下教育工作面临的任务。通过走访调研,约请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专家学者座谈研讨,并考察学习上海市、苏州市的做法和经验,形成此调研报告。

1 全市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取得显著成效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主要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公共性、普惠性、基础性、发展性是其主要特征。2000年以后,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教育部门和相关部门全面推行基础教育均等化工作,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改造和建设力度,逐年缩小校际间办学条件的差距。特别是“十一五”以来,随着教育投入加大,教育实力和资源配置能力的增强,基础教育的均衡与公平水平不断得到提升,主要体现在:

1、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十一五”以来,围绕建设教育名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全市教育发展以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为重点,着力提升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水平。通过实施区域教育现代化工程,普及了从学前到高中阶段的15年教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社会各类群体及其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网络,基本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区域教育总体水平显著提升,所有县(市、区)均通过了省区域教育现代化的评估验收。至2012年,3-5周岁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达98.5%,义务教育入学率、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达10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7.8%。

2、中小学布局逐步趋于合理。首先,适应人口变化趋势,统筹谋划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协调发展格局。人口是教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推进教育均等化的基础。市教育部门主动掌握人口变化信息,综合考虑人口密度、人口年龄结构、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等,研究和分析受教育人口的变化趋势,全面把握各年龄段的生源情况,制定幼儿园和中小学布局规划,通过不断整合教育资源,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协调发展。其次,适应城镇化进程,科学调整城乡教育资源和布局。在城镇化进程中,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新规划的契机,积极调整中小学布局。至2011年,市区累计撤并小学57所、初中11所、普通高中14 所。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平均覆盖人口分别提高到2.4 、3.5和10.3万人,学校布局逐步趋向合理,改变了学校规模小、布点散、管理水平难提高的状况。其中,小学教学点过多的问题得到合理解决,累计撤并教学点 34个,教学点占小学数的比例由2005 年的24.8%减少至0.5 %。教育资源的合理调整,为统一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规模效益,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打下了基础。

3、适应教育公平需求,全面实施“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近年来,全市按照省“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要求,根据学校建设标准,重点改造基层薄弱学校,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在农村实施“四项配套”建设工程,统一实验、图书、体育、艺术器材的标准和配备,缩小了城乡学校的办学条件差距。市教育部门实施的“数字化校园”、“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名师支教”等系列工程,推动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广陵区的“组团办学”、邗江区的“品牌复制、名校输出”、宝应县的“携手1+1,走向现代化”等具体措施,有效利用了名校的教育管理模式,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带动了薄弱学校的发展。全市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省“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估验收,达到省优质标准的学校比例不断提高。

4、适应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市政府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幅度提升财政保障水平,积极落实教育投入政策,公共财政保障水平大幅提升。2012年全市教育经费达72.63亿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57.42亿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49.02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 2.8倍、4.2倍和3.9倍。市本级财政2012年支出10.95亿元,比2011年增加4.99亿元,增幅82.8%。2010年以来,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通过加固、拆除、封存、撤并等方式对60.47万平方米校舍进行了消险改造,重建、新建了85.31万平方米校舍,全面提高了中小学校舍综合防灾的能力。符合抗震设防标准的安全校舍面积由实施前的196万平方米增加到303万平方米,安全比例由实施前的44.5%提高到61.6%,校园面貌焕然一新,育人环境更加优化,存进城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5、适应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要求,探索创新教师队伍建设举措。人社、教育部门面向社会,全面实施了教师公开招考录用制度,统一实施公共科目考试和职业能力测评,促进了招录的公正公平。教育部门通过大力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和“名校长工程”,推进各类培训,着力加强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启动城乡教师交流,引导和鼓励优秀中青年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培育和壮大了教育骨干群体。目前市区有“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5人、省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 24人、省特级教师55人、市特级教师64人,市直中学教师的研究生学历人数占比为7.4%,中高级职称占比达到69%。

2 全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及差距

实现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调研中,我们认真比对上级的要求分析资源配置上的差距;比对先进地区的做法研究工作上的差距;比对区域间的优势剖析发展上的差距;比对群众的愿望了解需求上的差距,认为当前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学前教育供需矛盾突出,中小学大班额现象客观存在,城乡教育资源呈结构性不均衡。从全市情况看,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中小学及幼儿园配套建设滞后于迅猛发展的城镇化进程,不能适应人口再分布的变动趋势,配套建设的保障机制尚未有效建立,规划配建的中小学及幼儿园实施不到位,造成局部地区教育资源短缺,学生难以就近入学,加剧了区域间生源负载的不均衡性。农村学前教育更为薄弱,普遍存在“入园难、入园贵、部分园办学质量不高”现象,入优质公办园的矛盾最为突出。市区学前教育同样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生均用地和建筑面积达标的幼儿园只占总数的26%。在义务教育阶段,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中小学布局结构重心上移,城镇中小学在校生数量明显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生源向城镇单向性流动,农村学校办学规模逐渐缩小,城乡教育资源出现结构性失衡,突出表现为城区中小学大班额现象。2012年,城区小学平均班额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每班45人的学校占比为54%,其中在50人以上的学校占比为24%;初中超过规定标准每班50人的学校占比为16%。

2、义务教育择校比重偏大,区划调整后教育管理体制还未理顺,存在资源性不均衡。一是义务教育择校现象仍然比较普遍。义务教育实行就近入学是《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生源的常态化分布也是基础教育均衡的内在要求。市区义务教育,虽然达到了公办学校基本均衡的目标,但由于多种原因,义务教育段的择校现象仍相当普遍,个别民办学校招生规模过大,生均教育资源拥挤,而部分公办学校教育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矛盾。二是教育管理体制还未顺应区划调整后的要求。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是1983年体制改革后形成的,后经邗江撤县设区,广陵区与维扬区部分乡镇调整,再到此次区划调整,现在的教育管理格局是,江都区、邗江区、广陵区都管有小学、初中和高中,广陵区由单一管理小学变成同时管理小学、初中和高中。同时,市教育局在主城区也管有部分初中和高中。这种管理体制,特别是高中教育管理体制已不能适应大市区教育发展的需要。由于市直属高中、邗江区属高中、广陵区属高中生源区相互交织,不可避免造成生源不均的矛盾。同时,高中资源均衡配置难度增大。一方面,现有优质高中资源主要集中在老城区,东部和农村优质资源少,布局不尽合理;另一方面,现有高中资源总量过多,在生源总体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高中资源供给过剩的问题会更突出。

3、各县(市)区经济发展和教育基础有差别,区域间存在投入和保障能力的不均衡。各县(市)区采取多种措施,不断缩小校际间办学条件的差距,初步实现了区域内基本教育服务的均等。但从全市层面看,由于受各地教育基础有强有弱、财力保障水平有高有低、事权与财力未能完全匹配等因素的影响,市直与区之间、区与区之间还存在明显的不均衡。城区内有的学校相距不远,但由于隶属关系不同,办学条件存在较大差距。例如部分县“市、区”财政对教育投入“三增长”不到位,教育费附加未能做到100%征收到位并全额用于教育,土地出让金净收益10%计提用于教育的政策落实难度较大,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仍有一定缺口,特别是学前教育发展“三少一低”(政府投入少、公办园少、教授编制少,工资待遇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4、教师业务培训基地失缺,师资队伍存在学段学科及城乡间的不均衡。一是教师培养和培训基地缺失。原承担教师教育和培训任务的扬州师范学院、扬州教育学院、扬州师范学校和高邮师范学校在整合后已不复存在,教师知识更新的培训和教学能力的提升受到影响。反观周边城市,有的师范院校非但没有削弱,而且得到加强,在教师的培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学段、学科教师不平衡。小学、初中教师相对富余,幼儿教师短缺,幼儿园教师配备达标的学校比例为仅为40%。三是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年龄结构老化。四是教师的招录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调研中,我们听到对公开公平规范的招聘制度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又有两方面的反映,一方面是有的新进教师虽然考分很高,但从教素质不强,业务水平不理想。另一方面是有的基层学校,特别是乡镇学校招不到所需教师。现行政策规定招录学校及岗位全部向社会公开,结果大量的考生挤向城市和名校,一些优秀考生因名校竞争太激烈未入选,同时也失去到其它学校任教的机会。

形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有的是因为长期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乡教育资源供给不均,虽逐年改善但仍需时日;有的是因为区域之间事权与财力、管理力量不匹配,出现了区域间发展不均衡,需要政府在最高层面统筹谋划,推动承担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事权和保障财力趋于均衡;有的是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加以解决;有的是因为区划调整后,区域条件发生变化,需要用新的均衡标准来规范和推动,形成新一轮的均衡。

3 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建议

当前,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共识已经形成,它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结合点,抓住了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就抓住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就抓住了教育公平,就抓住了教育惠民。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要求也将不断变化,均等化的标准也会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举措做好工作。需要教育发展理论和政策的科学统领,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和精心设计,公共财政的有力保障,特别是教育人的不懈努力。下面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1、辨证明晰教育均衡理念,从三方面增加对均等化的理解和认识。提到均等化,往往认为就是人人享有一样的教育。我们在调研中对教育均等化的理念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和研究,认为无论领导者、教育工作者,还是社会各方面,都应该对均等化的理念有基本的、科学的认识。一是对均等化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的认识。教育均等化服务不是指所有公民都享有完全一致、没有差别的公共教育服务,而是在承认地区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自然条件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前提下,为所有公民都提供一定标准的基本公共教育。二是对教育均衡包含教育资源数量上的浅层次均衡和教育质量上的高层次均衡的认识。在教育资源数量上,可以遵循平等对待和补偿弱势的原则,通过“削峰填谷”使强弱双方在数量上趋于平衡。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对强弱双方的所有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教育质量的高层次均衡。三是对教育均衡是有层次性的动态发展过程的认识。教育均衡是相对的,始终处在均衡与不均衡之中。当一个均衡目标基本实现后,需要鼓励和推动一些学校在竞争中逐步形成新的优势,在“均衡-不均衡-新的均衡”中推动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2、及早谋划教育管理体制调整方案,明确市、区两级政府的领导责任。一是尽早谋划教育管理体制调整方案。2012年,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形成省辖市中心城区普通高中由省辖市统一举办管理、义务教育学校由区统一举办管理的格局。”建议市政府及早谋划和明确扬州的具体实施办法,制定过渡方案,这样可以有利于市级层面的总体规划,特别是江都建区后城区布局再次调整,更有待及早谋划,统筹安排。二是理顺市、区两级政府的教育责任。建立区域内教育均衡由区级政府负责,市区教育均衡由市政府负责的责任机制,加大市政府对各区教育资源的统筹调配力度,合理配置与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事权、财权和管理力量,通过公共财政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推动市区公共教育服务的整体性均衡。

3、完善《市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布点规划》,制定出台《基础教育配套设施建设办法》。一是重视教育布局规划的研制。结合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综合考虑居住区配套、旧城区改造、新农村建设尤其是人口密度加大、人口流动加速等因素,科学编制以县为单位的中小学及幼儿园布点规划,修编完善《市区中小学及幼儿园布点规划(2012-2020)》,将中小学及幼儿园布点纳入城镇近期详规、中远期建设总体规划,使之成为有效指导城镇、农村基础教育配套设施建设与控制的重要技术支撑。二是研究制定《市区新建居住区教育设施配套实施办法》。现在基础教育学校与新建居住区配套建设机制还没有形成,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居民子女就近入学的要求。建议研制《配套实施办法》,对中小学及幼儿园配套建设,从规划布局、建设用地管理、配套建设的约束以及资金保障机制、规划建设审批程序、加强监督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保证学校布局规划的真正落实。

4、以名校为抓手提升整体办学水平,规范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制定《扬州市基础教育名校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围绕学校文化、办学质量、队伍建设和办学条件等制定名校培育评估标准和细则,推进学校培育鲜明的办学特色。加大省、市优质幼儿园创建工作力度,实施名园放大效应,采取省、市优质幼儿园带动、推进整体发展的管理策略,鼓励多种形式扩大学前优质教育资源。到2015年,所有县“市、区”建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区,使区域内校际之间教育质量、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等大致相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控制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就近入学,推动基础教育的生源均衡分布。可学习借鉴上海市实施“新优质学校”建设工程的做法,确定“新优质学校”标准,潜心挖掘每所学校内涵发展空间,把市民“家门口”学校办成“新优质学校”,让广大市民了解、认可、并选择“家门口”学校,选择就近入学。同时,加强对义务教育择校管理,规范择校收费标准,控制择校名额,公开透明程序,加强有效监督。

5、加大教育投入政策落实的力度,努力化解学校债务。进一步推动既有各项教育投入政策足额落实到位。目前部分县(市、区)既定的国家、省、市有关教育投入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如土地出让金净收益10%计提用于教育落实较为困难,普通高中绩效工资经费财政尚未完全保障,学校债务化解工作虽已启动,但各级财政预算内基本没有安排经费,“十二五”完成高中阶段学校债务化解的任务较为艰巨。

6、推进教育内部改革,进一步完善教师招聘和交流支教机制。一是深化教育内部改革。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育系统人才存量资源的盘活与优化工作。根据《扬州市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要求,统筹指导、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学校岗位设置和岗位聘用工作。实行总量控制,优化结构,实施动态、规范和科学的管理,盘活存量资源,确保教育行业人才效用的最大化。二是完善招聘机制。在保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下,研究制定更能体现教师职业特点的招录考试内容和办法,让更具从教素质的人充实进教师队伍。同时,对乡镇基层学校教师招录难的问题,可实行捆绑式集体招录的办法,制定再分配政策并公开,对招录教师进行二次分配,让基层学校及时得到师资补充。三是落实交流支教机制。推动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加大教师交流力度。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校长在同一学校连任不超过2届,教师每年交流量不低于15%。对这一规定的执行,各地很不平衡,有的地方过分强调执行难度,运作消极。我市应制定刚性的配套政策,将其纳入教育考核和督导之中,切实推进优秀教师到农村去支教,提升教育工作的整体水平,让教育均等化的推进在交流和支教工作中得到更好体现。

7、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促进优质资源普及共享。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国家教育信息化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校园网覆盖率达100%。建立完善城乡信息化建设应用一体化机制。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校园”建设水平,中小学全部建成“数字化校园”。全面开展“城乡学校网上结对”工作,着力构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所有农村中小学都要与优质学校结对共建。加大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力度,进一步丰富网上教育资源,着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努力实现教育内容的数字化、教育形式的交互化、教育资源的共享化和学习方式的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