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6: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实训基地建设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江阴 214433)
摘 要:中等专业学校作为为社会提供最多技术人才的资源库,注重的是学员的实践能力了,所以实训基地的建设尤其重要。
关键词 :计算机;基地建设;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TG659-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2-0196-02
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始建于1951年,是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首批江苏省重点职业中学、首批江苏省四星级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占地249亩,建筑面积12.9万平方米,在校学生5 000多人,是一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综合性中等专业学校。
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是首批江苏省示范专业、省品牌专业、无锡市重点专业和第三批国示范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实训基地曾被评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3年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通知》(苏教职〔2012〕34号)要求,申报成为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建设基地。经过一年多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我校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学校锐意创新,多方借力,深化实训基地内部管理与运行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凸显基地特色,取得很好的成效。
一、立足现在,着眼未来,细化计算机专业方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学校原有的以计算机应用为主的专业优势得到削弱。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专业办学的市场导向原则,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充分的调研论证,把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的重点转到专业的“精细化”发展上。一方面对原有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进行内涵的提升,突出“3+4”(3年中职+4年应用本科)一体化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积极开发新的社会紧缺的计算机类的应用型专业,2013年,新开设了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
2013年以来,学校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性学校建设过程中,计算机应用应用专业深化与江阴市信息化协会的合作,成立了由政府、企业工程师和学校计算机专业的骨干教师组成的校企合作委员会,利用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开展计算机类专业实训,教学成效显著。
二、积极教育,厚德励技,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上,学校坚持面向信息服务业,及时把握IT发展动态,优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深入、广泛的调查研究,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与本专业领域相适应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吃苦耐劳的工作态度、严谨规范的工作作风,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终身学习发展能力,达到计算机应用类(办公自动化、数字媒体制作、网络技术应用等方向)中级工技能水平的具有项目主管潜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基于以上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本着“积极德育塑人品、积极教学育人才、积极拓展绘人生”的原则,创新学生积极教育体系。具体做法如下所示。
1.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完善“积极德育”工程
学校实施德育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校聘请社会劳动模范、行业企业技术能手等人员担任德育导师,通过讲坛、授课、交流等形式,借助德育导师的模范与引领,培养学生的专业修养,创新德育课程教学。
2.剖析专业及课程,夯实“积极教学”工程
学校以“积极教学”为落脚点,通过专业剖析,厘清计算机专业相应的岗位职业活动,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本着“生产合格产品,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学思路,以典型项目(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同时,学校联合企业技术专家和课程专家,制订课程教学标准,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专业技能课程特色教材。在专业细化、小班化教学、项目推进的实施下,学校创造条件让学生进入好企业、有发展的岗位进行定岗实习,通过企业的培养使学生成长为优秀的员工,这样才能使专业办学出现良性循环。
3.开展“九个一”活动项目,做强“积极拓展”工程
学校在实施职业教育“双证制”的前提下,每年举办计算机文化节,学生在学习之余,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并将课堂实践教学模块向课外拓展,以“九个一”项目为主线(做一名金手指、装一台电脑、组建一个局域网、设计一个网站、办一份电子报刊、出一份海报、制作一分钟宣传片、获取一张ATA证书、走进一家IT企业),分层递进,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社团,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一专多能,考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目前为止,我校计算机专业利用江苏省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专项建设资金300万元(江阴地方财政需配套350万元),按照省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评审要求,第一年度到帐的200万元,学校根据实训基地申报书中的规划,将新增和改造10个实训室(具体见项目申报书)。学校将省财政计算机实训基地专项拨款到帐的200万元前期投入主要用于以下几个计算机基地建设项目。
序号建设项目内容预算资金(万元)
第一,改造第4、第5、第9、第11和第12机房,报废五个实验室计算机 216台。添置一体化教学用计算机200台。并将1、2机房改造成2个高级办公自动化实训室。将第4机房改造成1个印刷编辑排版综合实训室,第5机房改造成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室,第9机房改造成1个图形图像实训室。 75.5
第二,改造和扩建1个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室。 44.5
第三,新建2个动画设计与制作实训室。 53.5
第四,计算机实训基地的网络改造。 22.5
第五,其它(学生创新工作室、各室投影设备等)。 4
合计 200
此外,企业对学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也给予极大的帮助与支持。学校现代图文工作室,全部由江阴现代办公设备有限公司提供支持。
三、夯实基础,锐意创新,完善实训基地管理体制
学校围绕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进一步强化实训基地各项管理工作,建立起完善的基地管理体制。
1.实施“分线分块”管理,构建基地日常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框架如下:
岗位名称工作职责
实训中心主任总体负责实训基地的建设、运行和管理等各项工作;负责实训教学安排、职业技能鉴定安排,实训中心人员管理。
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学生计算机类实训教学实施。
辅导员具体负责计算机专业实训德育工作,指导实训教师进行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教育。
对外培训与校企服务110负责人具体负责对外培训和企业技术服务,包括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管理,承接对外项目开发等业务。
2.积极实施实训基地日常巡查制度
为了及时了解实训基地运行状态,学校实施实训基地安全巡查、教学巡查制度。重点查教师教学常规、学生学习常规,发现问题及时与教师沟通、与班主任沟通,并立即加以解决。
3.实施实训基地晚自习值班制度
学校为了让实训设备物尽其用,最大限度增加计算机设备使用率,增强学生计算机专业动手能力,晚自习安排计算机系的学生在机房进行自习,让学生合理利用这段时间,完成计算机专业课程学习任务,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学习训练计算机相关的专业技能。为此,学校实行晚自习值日制度,计算机专业教师晚自修都要轮流安排到机房辅助管理,避免夜间可能出现的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拓展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实训基地;研究;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新型产业和传统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走势,创新型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个人技能和未来的创新,行业分化对人才的需求也趋向多元化。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人才素质及知识结构要求的变化,终身学习尤其是通过再培训学习提高自身的从业技能已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由此也推动了成人教育培训的改革创新,传统的教育培训法已难以为继。近年来,先后出现了案例、翻转课堂、情景、仿真、体验式教学法等,各行业的成人教育培训都在研究探索应用现代培训法。气象部门是科技密集型行业,历来注重人才体系队伍建设,提升干部队伍职业教育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始终是气象培训工作者的目标,也是解决气象事业发展人才支撑动力不足的有效途径。因此,研究思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气象干部教育培训中的作用,探索其在气象干部培训中的实践应用,对气象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与特点
1.1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1.1.1颠覆传统教学,重构课堂教学模式气象部门基层人员培训主要是注重培养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要想通过培训提高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就要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讲、学员听、满堂灌、照单收”的灌输被动式教学,改变学生与教师的角色,重构课堂的教学模式。而通过搭建仿真模拟实际业务环境的实训基地,紧密结合业务实际设置实训教学科目,通过仿真模拟实际业务场景提高学员解决、处置实际工作的能力,改变了学员在课堂的角色,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解决了传统教学理论与实践应用脱钩的问题,促进理论与实际深度融合[1]。1.1.2架设“理论与实践”之桥,缩短岗位适应期我国成人现代培训法起步应用较晚,许多培训机构依然延用传统学历教育的教学法,由于没有实际的业务环境氛围,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业务对接,延长了消化吸收及应用的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搭建仿真模拟实际业务环境实训基地能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现场对接(如自动站仪器、人影火箭高炮、预报预测平台),使课本上的枯燥的文字、抽象的图像在教学现场变为可以看到、找到和动手实践运用的具体仪器及业务环境,极大地缩短实际应用周期,加快了人才在岗位成长的速度。1.2实训基地的特点1.2.1高度仿真,激发学习兴趣课堂实习实训教学由传统的理论灌输方式向注重实践操作教学环节转变,将枯燥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实际业务工作流程和规范在实训基地课堂呈现,构建模拟实际业务的教学情景,实现了课堂与业务“零距离”对接,可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参与者,缩短了理解、消化吸收的过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1.2.2以问促学,实现主动学习学员从基层业务岗位来参加培训,大多是带着问题和目的来学习的。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即实训基地能够实现教学情景构建,模拟真实的业务内容和流程,强调以学员为中心,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可解决学员业务中的现实问题。1.2.3交流互动空间,促进协作学习实训基地是仿真模拟实际业务的实践场所,支持师生之间和学员之间的交流互动,学员可通过实践操作体验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学员在基层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又各不相同,也可互相交流学习,通过互动拓展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协作学习,进而达到深度学习。1.2.4以赛促学,实现教学实践资源共享实训基地具备教学实习和仿真模拟实际业务实践为一体的功能,通过承办各种行业业务竞赛活动(如预报、综合观测竞赛)营造学员自主训练氛围,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技能训练与竞赛活动,检验业务人员技能与教研水平,推动培训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促进教学、科研能力共同提高。
2实训基地建设的现状分析
2.1存在问题2.1.1部分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落后近年来,气象部门创新改变传统的教育培训教学模式,先后在地面观测业务人员、预报员专业培训上初步探索建设了实习实训基地,并针对这两类培训开展了仿真式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后续开展其它类培训奠定了基础。但在人工影响天气、遥感监测、防雷减灾服务、信息网络应用,农业服务等专业培训上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缓慢,专业人员培训基本还延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旧维持重理论轻实训的教学局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无法在培训中得到真正解决。2.1.2缺乏科学合理的统一建设标准气象部门正在积极改变成人培训理论和实践衔接不够、教学内容脱节的局面,各地培训机构也在紧锣密鼓地加快实训基地建设的步伐。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也在积极探索制定实训基地建设指导标准,目前只有部分实训基地制定了建设指导意见,各地基本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发建设(包括资金、场地、技术力量、规模等)。由于气象部门培训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发展缓慢,造成部分实训基地建设缺乏前瞻性、标准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制约了各地教学实践经验的交流和提高,也不利于构建科学的仿真式教学管理模式。2.1.3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弊端实习实训基地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目前气象部门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经费大都是一次性拨付的,后期教学实习设备的更新、维护维修缺乏维持经费,实习经费及实习实训教材滞后,这些缺陷制约着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困扰和阻碍着仿真教学法在气象部门的发展。2.1.4实训师资亟待培养近年来,气象部门培训机构的实习实训环境建设有了较大发展,而师资建设步伐相对落后,各培训机构的师资多是从事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的,对一线实际业务发展了解不够,难以满足实践教学需求,教学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发展不平衡。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也采取了不少措施,如举办专业类师资培训班(预报、观测),各基层培训机构派人跟班学习等,为全国气象部门各分院培养了一些专业类教师(如地面观测、预报、案例教学等),提升了部分分院专业师资队伍的能力,但这种途径过于单一缓慢,无法满足仿真教学法在气象部门成人培训方面的需求[2]。2.2取得的成效目前,地面综合气象观测员和基层预报员实训基地建设已经在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和分院进行了尝试,先后分类开展了省级预报员、地市级预报员、观测员上岗资格试点和师资骨干培养培训,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初步改变了过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钩的局面,培训以岗位任务需求为核心,以岗位真实场景模拟再现为支撑,改变了传统学历教学法在成人培训中延用的状况,学员在模拟培训中能够亲自实践(基层业务系统、自动站设备等在业务运行中,不能随意操作),检验理论教学中的知识结论,提升了基层业务人员的技能水平,逐步实现“来源于岗位,服务于岗位”的目的。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通过前期试点班的总结和评估,对比分析后认为,依托实训基地开展仿真教学法是快速提高基层人员综合业务技能的有效途径[3]。
3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设想
3.1制订实训基地建设的规范与标准实训基地应与气象业务的发展相适应,应紧密结合气象事业发展的核心业务规划和建设,标准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既考虑短期建设内容又注重长期发展规划,从而保障基地建设规划科学、合理,有利于各地的教学实践交流,有利于仿真教学应用的发展和提高[4]。3.2加强专职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实习实训师资主要来自业务一线,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也缺乏稳定性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要保障实训师资队伍的健康长远发展,就要制定相关的专职实训教师的培养计划和措施。可以建立专职教师轮训制度或支持专业教师到业务部门实习和实践,也可组织派出骨干教师进修学习,如参加师资班学习,逐步建立起一支稳定的实训专业师资队伍[2-3]。3.3加快各类业务实习基地的建设目前,气象部门的实训基地建设还比较单一,应在探索建设预报和地面综合观测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基地建设标准的制订,推动各类业务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改进培训的理念和教学方法。3.4加强实训基地的科学管理实训基地的管理体制要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设备和系统要登记备案,设有专人负责管理,要注重日常的维护管理,保障系统和设备的正常运转,并且定期对实训基地支撑教学实践活动的效果实行考评考核制度,以利于改进和提高实训基地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4结语
利用现代培训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是教育培训改革和发展的永恒主题,学习型社会需要每个人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而推动教学模式与方法的不断革新。结合气象部门实训基地建设的发展现状及实践应用状况,总结分析取得的建设成绩,也客观的指出发展中的不足,提出应对策略。地面综合气象观测员和预报员基地建设的实践,支撑探索了仿真教学法在气象职业教育培训中的有益探索与运用,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也为探究仿真教学法在气象职业教育中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对实训基地支撑下的仿真教学法的培训模型、模式、流程应用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白龙岩.论新常态下高校创业教育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6(8):13-15.
[2]梁卓欣.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多元培训模式构建[J].继续教育研究,2016(8):26-29.
[3]杨本胜,李建忠.岗位任务驱动下的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6(7):69-73.
关键词: 示范校建设 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生产性实训基地
数控加工专业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常设专业,其技能培训特点是材料消耗多、培训成本高,这也是各校数控加工实训中较为棘手的问题。高消耗的实习从经济方面影响学校发展,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培训质量。因此,如何把消耗性实训变为生产性实训,这是很多职业学校一直在探寻的问题。笔者参加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数控加工重点专业建设,对实施生产性实训进行了有效探索与实践,现将建设过程总结如下。
一、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我校数控加工专业自1996年开设以来,通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具有数控加工实训中心、机械加工实训中心、数控维修实训室、模具加工装配实训室、液压气动实训室等十五个实验实训室,数控设备总数为46台(套)。因考虑方便教学,这些数控设备的规格型号基本相同,按功能和新旧程度平均分配到7个实训室(区),承担数控车工、数控加工中心技师、高级工、中级工、五年制高职等层次的数控实训教学任务。所以,各数控实训教室功能相对单一,主要分为数车和数铣/加工中心两个方向,对专业的培养也只能按方向进行。教学内容上只能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完成一些基本的消耗性课题训练。教学形式上由指导老师示范讲解,然后学生独自练习,在数控设备上完成简单的课题类工件加工,学生通过这种学习,只是掌握了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会使用数控设备,加工出单件的课题类工件。对于企业要求的批量高效地加工产品,保证质量,探索合理的加工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做好分班维护保养设备等都无法体会掌握。绝大多数学生在学校里掌握的操作技能到企业基本用不上,企业还要花大量时间、精力进行再培训。这就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如何让学生在学校里就掌握企业必需的知识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采用生产性实训是一条最佳途径。
二、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改革培养模式,我院数控加工专业将培养模式定义为“校企合作、厂校一体、定向培养、互惠共赢”,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实现“厂校一体”,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引产入校、引产入教、引企入校。根据学校现有条件,结合数控加工专业发展实际情况,将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定为:
1.在校内建成独立的生产性实训场所一处,并且按企业标准健全组织结构、各种制度、岗位职责,明确生产加工任务。
2.选择与一两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条件是有适合学生参与生产的数控加工工件,生产设备是数控设备,可以企业投入或学校提供。
3.生产性基地有稳定的年生产任务,以保证常年教学需要,并且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用来补贴学生、教师。
4.学生参与生产性实训,参与企业考核评价标准,提高学生质量意识,保证数控加工专业学生每年参加生产性实训学时数达60学时以上。
5.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利用学校的技术优势反哺企业,为企业技术更新改造提供支持。
三、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
1.成立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小组,明确分工,组长统筹调度,成员合作互助。
2.广泛开展调研工作,走访多家企业或同类院校,收集相关企业的生产资料,借鉴兄弟学校经验,分析整理调研材料,确定目标企业和目标产品。通过广泛调研,掌握大量企业的数控加工信息,为做好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寻求合作企业做好准备。
3.征求数控加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根据企业生产情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根据调研和专家论证意见,制订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4.选择合适企业开展合作洽谈,确定生产加工合作项目,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5.开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从企业引进或按照企业要求采购新设备,保证新进生产性设备性价比高。根据合作企业要求,为更好地开展生产性加工任务,新增有利于生产的设备,同时兼顾场地和学生掌握的操作情况,确定合适的设备。
6.高标准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场所,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基地运行工作。
7.稳步开展基地生产性实训工作,承接企业生产性加工定单,完成计划任务。
四、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果
我院为改革培养模式,根据数控加工专业的发展趋势,结合现代企业的用工需求,深化校企合作,采取“引企入校”的方式,在校内创办生产性实训基地一处。所有加工设备、生产产品、技术和工艺均由企业提供,学校安排不同班级广泛参与生产性加工任务,利用真实的生产任务培训学生的技能。生产现场采用企业方式进行管理,应用企业的标准进行考核评价,有效提高学生的质量意识。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最重要的不是盈利,而是让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提前感受企业文化,实现和企业的无缝对接,提高产品质量意识,让学生在生产中掌握知识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习惯。
五、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成效
1.对学校整体办学实力提升的带动作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首先把学生培养模式变换为以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生产实习为主的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全方位训练学生的实战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重点。其次,利用区域经济及自身优势,与行业、企业相结合,开发实训基地的生产,使工作过程系统化,在稳定的生产性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辐射、牵动正常的实习教学工作。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创建同时改善了实训条件,变消耗性实习为效益型实训。搭建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平台,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社会服务,开拓市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模式,打造出职业教育品牌。
2.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就是把企业引进来,实现“校中有企、企中有校”的培养目标,定单、定位为企业提供最大的人力资源保障。学校接受企业的思想文化,再灌输给学生,减少企业对学生进行再次培训的可能,使学生在就业前就了解企业、熟悉企业,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同时,加深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交流,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为企业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
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运行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实惠,恰当的生产订单使得双方互惠共赢,企业降低了人力资源生产成本,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3.对其他地区学校的示范、带动和辐射成效。我院生产性基地建设一直受到周边同类院校的关注、重视,建设过程中通过不断交流,起到了借鉴、示范的作用,发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国家中等职业学校改革教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的必然结果,我们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得到本地区其他同类院校的认可,通过生产性实训,真正让学生、学校和企业都得到了实惠,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意义,对下阶段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对周边同类院校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六、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体会
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我们认识到怎样才是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轨,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服务,为社会培养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要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需。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利用真实的环境,达到企业的需求标准,真正为企业量身定做,在这个环境里,老师有发挥的空间,学生可以积极参与,企业得到了实惠,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的共赢。
在建设过程中,首先受益的是教师,建设与企业一样真实的环境,完成与企业一样的工作任务,可以让参与的老师体会到生产性实训对自己的要求、标准,建设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是锻炼自已的好机会。在带领学生完成生产性任务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水平。
通过建设,我们发现了很多不足,如何制定稳定合适的生产加工任务?如何把握学生能力水平与生产效益的关系?如何培养学生的企业主人翁意识?如何管理、完善、规范执行企业制度?如何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如何进行教师师傅、学生员工的角色转换?这些都是我们今后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2010.
[2]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2.
[3]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2011.
[4]李斯杰.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科学,2011(6).
[5]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与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教育,2011(8).
[6]宋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2(7).
关键词:高职院校;输配电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作者简介:汪敏(1988-),女,湖北黄冈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动力工程学院,助理讲师。(湖北 宜昌 443000)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174-02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是一所以电力为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被中国电力联合协会认定为首批“电力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高压输配电线路施工运行与维护专业(以下简称“输配电专业”)是学院受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因此,专业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传统角度讲,实训基地主要承担理论教学之外的实践训练,这种训练可以是完成本专业中某些课程理论教学后的实践教学,也可以是本专业中的综合训练,即实训基地(实训室)是承担专业实践训练的场所;从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实训基地应该成为融合学生、教师和情境三个教学要素的主要场所。本文以输配电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为例,就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进行了分析探讨。
一、建设专业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1.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岗位的需求
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方面来说,任何一个专业的设置都必须通过对社会市场的调研,才能统计和预测社会与企业需要什么类型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分析统计从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划分专业培养人才所能从事的职业岗位,针对不同岗位需求,并结合相应的职业技能工种鉴定,分析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从而考虑是否建设相关实训场所,而不能盲目的建设没有必要的实训室。以输配电专业为例,学生主要对应的岗位群有线路架设工、配电线路工、送电线路工、电力电缆工、带电检修工、工程测量工和电气测试员等,那么相应的实训基地建设就应与这些岗位相匹配。
2.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设置的需要
从高职教育观念来说,实训基地建设是专业课程设置的需要。鉴于目前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每门课程都会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而学习情境的设置必须要有特定的地点、场所,故此,也凸显出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二、目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室)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了30多年的快速发展,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已达成共识,但由于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中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与引导,以及企事业单位的指导和参与,导致很多院校对于实训基地的定位不够明确,只是简单地将实训基地当做学生完成实训课程任务的场所,而忽略了实训基地的制度管理、师资管理、实训基地的技能培训和社会服务等作用,甚至有些所谓的实训室、实训基地成了摆设,实训室的构建只是停留在设备的购买上。同时,由于资金缺乏等原因,导致目前一些专业的实训基地的设施只停留在理论或演示阶段,教师和学生无法利用实训基地完成必要的实践项目,更谈不上实训教学质量,实训基地也因此失去了高职教育实训教学的重要意义。
三、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功能定位
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输配电专业的重要实训基地,是学生完成实践技能训练和实现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的重要场所。同时它还是针对相应行业及职业岗位群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技能训练场所。其基本功能应该包括理论培训、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技能竞赛培训四大方面。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按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采取“一个中心,多点布局”的方式,逐步在全校形成各个专业的实训基地功能的互补、特色发展的建设格局。以三峡电力职业学院为例,该学校依托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同时也是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的职工培训中心,学校确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实习实训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和实习实训工作上,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以“工学结合、顶岗实训”为主要模式、辅以“学生一体化实训、职工培训、优势互补”的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实训模式,为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职业能力锻炼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的建设目标
围绕输配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一个融教学、培训、科研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以校企合作为特色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实训模式,即依托学校和企业(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湖北超高压宜昌分公司等)两个平台采取实训指导教师与企业技能名师(楚天技能名师)相结合、学生与企业员工相结合、实训车间与校内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把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基本技能训练、技能证书培训取证和技能竞赛三个实践环节中去。争取建成满足专业教学、专业研究、技术服务和技能培训四项功能的开放式实习实训基地,其设备、实训教学手段、师资水平和管理模式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真正建成了服务于输配电线路专业方向的现代国家级输配电线路示范性实训基地,继而成为全国同类专业的示范性窗口。
五、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的输配电专业于2012年初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专业建设期两年。为能在验收时达到要求,本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中央和企业同步下拨的专业建设经费,进一步扩大专业实训基地(室)的建设规模,逐步完善实训基地功能,同时购置一些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企业目前在大力推广的新设备,努力创造一个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基地。第二,实训基地的管理制度要紧跟企业工厂的管理机制,制定完善的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实训基地正常运转、实训教学培训任务落到实处的关键。第三,注重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在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实训教学改革效率,提高实训师资队伍质量,积极进行社会培训项目及职业技能鉴定项目的开发,使实训基地能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1.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
实训基地是进行实践教学工作的场所,是进行教学研究、技术服务的重要基地。而实训基地的管理则是反映学校教学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必须重视实训基地管理制度的建设。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应主要从实训场地管理、实训教学管理、实训安全管理、设备管理、校外实训基地管理五个方面着手进行,将所有的制度都明文条例规范化,定期对相关内容进行检查考核,以确保实训基地正常运行。
2.实训基地硬件建设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以提升技术内涵、拓展服务功能为目标,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和岗位要求,实现实训基地的技术服务和产学结合特性。为了满足各类实训项目的开展,要建设由一批关联性强、贴近生产、反映企业的主流的实训室组成的实训基地。以三峡电力职业学院输配电专业为例,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该专业目前已建成并应该具备以下实训室(基地):电工工艺实训室、电力安全急救实训室、金工实训车间、焊接实训车间、工程测量仪器实训室、高电压实训室、可编程控制器PLC实训室、工程概预算实训室(兼具电气CAD实训)、输电线路施工机械设备及工器具实训室、输电线路带电作业仿真实训室、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校外宜昌市紫阳500kV超高压线路13基铁塔实训基地。以上各种实训室不仅能实现资源共享,而且还能实现技能培养的层层递进。
三峡电力职业学院的输配电专业自2007年组建成立并开始招生,在学院教学资源的大力投入下,到现在实训基地已渐有雏形。建成了集理论教学、实操训练、取证培训、技能竞赛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依据输配电线路实训基地建设的功能定位、目标及基本思路等,构建了实训基地建设内容,即输配电线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内容,如表1所示。
实训基地建设要向企业实际工作环境靠拢,实训室应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职业环境下按照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建设成符合学校及专业自身特色的实训基地。
3.实训基地实训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师资之于实训基地如同实训基地之于高职院校一样重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实训师资队伍,是搞好高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在实训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学校应首先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去企业生产一线锻炼学习,给教师提供培训深造的机会。其次还应注重实训指导教师的个人成长,合理建设教师梯队,理性分配教师任务,采取适当的师带徒方式培养后备实训指导教师。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实训基地教师教学工作规范及奖惩考核办法,以规范教师的行为规范。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企业技能名师与校内实训教师一起教学,以促进教师的成长,从而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六、结束语
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竞争能力,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应从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职能的高度出发,把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成为促进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来考虑,在建设过程中总结经验,创新机制。充分利用好实训基地的各方面功能,既为社会输送高技能人才,又为社会人员培训提供服务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国政.高职教育专业实训室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6).
[2]方伟中.高职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5).
[3]兰宇飞.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建设的实践与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3).
[4]张长学.淄博职业学院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设计与实施[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关键词】广西 示范性 高等职业教育 实训基地 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0171-03
示范性实训基地是实训教学过程实施的标准化、规范化、示范化的实践训练场所,它将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实践教学、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发挥很好的示范与引领作用。综合职业能力就是“在真实工作情境中整体地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能力,是人们从事一门或若干相近职业所必备的本领,是个体在职业工作、社会和私人情境中科学的思维、本着对个人和社会负责的态度来行事的热情与能力”。职业教育重在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大量的实践教学场所。早在2004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用中央财政资金引导的方式,推动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计划2004~2007年在全国重点专业领域分期分批地建成一批条件较好、专业种类齐全、适应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基地。实训基地基本上统称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有的省或自治区称为“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也有的称为“示范性实训基地”。《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做好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申报与建设工作的通知》将其称为“示范性实训基地”。
一、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200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百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2006年4月,广西教育厅启动了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关于做好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申报与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建设目标与内容,即在“十一五”期间确定自治区级示范性建设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50个,建成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20个。由此拉开了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序幕。与此同时,广西教育厅又了《关于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作的意见》,进一步阐明了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重大意义,规定了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范围,即数控技术、汽车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技术、建筑技术、生物技术、护理、财经、旅游、农林、化工技术等专业领域。此外,还明确了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体现特色、注重效益、加强管理等五项基本要求。
(一)基本情况。2006~2010年,广西共组织了5批自治区示范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评选,共评选出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100个(详见表1),涉及23所自治区高等职业院校,覆盖42个专业。100个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中包含26个国家级实训基地。
(二)专业分布情况。从数据统计来看,广西高职院校各专业均有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基地服务专业主要分布于电子信息、财经、土建、旅游、制造、材料与能源、农林牧渔、轻纺食品、生化与药品、交通运输、医药卫生、公安、通信技术类、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和环保、气象与安全等专业大类中。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主要服务的专业大类中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电子信息类,30个基地,占总数的30%;财经类,12个基地,占总数的12%;土建类,10个基地,占总数的10%。具体见图1。
(三)区域及学校分布情况。2006~2010年度评选出的100个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中,仅有2个实训基地分布在北海和河池,其他98个实训基地均集中在南宁、柳州和桂林3个城市,其中有43个实训基地集中在区内5所国家示范性院校中。具体见图2。
(四)产业对接情况。在100个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中,有67个基地与自治区“14+10”产业(即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农业、先进装备制造、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对接。截至2010年底,自治区“14+10”产业中对应示范性实训基地达到5个或5个以上的产业仅4个,“电子信息”产业对应的实训基地最多,达30个;此外,尚有10个产业暂时还没有示范性实训基地与之相对应。具体详见表2。
二、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广西示范性实训基地在建设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与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共同的问题,如硬件条件不足、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等。由于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数量较多、分布广,也存在一些特殊问题。
(一)示范性实训基地与地方产业的结构和布局不够匹配。从结构上看,在规划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时,把实训基地与广西“14+10”产业对接作为主要的评审标准和建设要求。“14+10”产业即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农业、先进装备制造、养生长寿健康产业。前“14”产业为千亿元产业,后“10”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现有的100个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涉及电子信息、制造类、财经、环保气象安全、轻纺食品、交通运输、医药卫生、农林牧渔、旅游、生物制药等10多个专业大类。一方面,示范性实训基地没能全面覆盖14个千亿元产业,覆盖率为71.7%;另一方面,示范性实训基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严重缺乏,仍有不少空白。
从布局上看,各高职院校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数量分布不平衡。一方面是示范性实训基地大多集中在综合实力较强的高职院校。另一方面,示范性实训基地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桂林3个城市,其他市县较少。这3个主要城市有高等职业院校20所,占总数的62.5%,其他市县12所,占总数的37.5%,而3个主要城市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却占总数的98%,其他市县仅占总数的2%。因此,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布局不是很合理。
(二)示范性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的水平有待提高。虽然所有的示范性实训基地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校企合作,但是校企合作程度不深,多数校企合作教育仅仅限于顶岗实习、教学设备捐助、员工培训等,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还有很大的差距。校企之间缺乏长期合作的有效形式,多是根据自身短期利益需要形成的。由于双方承担义务的意识较弱,合作形式偶然性多,合作关系难以巩固,企业合作热情度不高。由于企业追求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其社会责任,认为人才培养是学校的责任,企业只需从优秀的毕业生中挑选人才,若没有合适的就到其他企业去“挖”,很多校企合作还处在依靠关系和情感来维持的水平,没有形成良性的合作机制。
(三)示范性实训基地引领全校性改革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一些高职院校对示范性实训基地的认识高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实训基地建设对转变高等职业教育观念、明确办学定位、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改革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示范性实训基地引领全校性改革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仅仅把实训基地建设等同于过去实验室的建设,这在一些起步晚、改革没有深入开展的学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有些高职院校对示范性实训基地的配套建设重视不够,凭着申报阶段获得的建设资金增添了许多硬件设备,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没有及时跟进项目建设。实训师资队伍的薄弱问题,也导致实训教材编写工作的滞后。应当说,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特别是实训教材目前仍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改革的需求。实训基地对于高职院校改革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不少获得快速发展的高职院校都是以建设和改革实训基地为先导,然后促使全校各个方面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升了办学实力。以校企合作建设示范性实训基地为切入点,以点带面,转变观念,明确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影响全校性的改革局面。
三、进一步推进广西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建议
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是高职院校面向发展、增强社会吸引力的核心工作。高职院校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开发、利用,能为高质量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面对建设中出现的不足,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应有针对性地找到解决方案,在以下方面突破:
(一)进一步加强对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结构与布局的统筹
规划。强化对广西示范性实训基地发展的整体部署和规划,立足广西实际情况,有效综合利用资源,制订全区高等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发展规划和促进示范性实训基地发展的行动策略。根据广西经济发展要求、支柱产业分布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做好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合理布局。有专家指出:“基于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以及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在区域间、学校间和区域内存在的非均衡状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进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此,广西示范性实训基地要统筹规划,打造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均衡发展的目标,推进包含场所、设备、教学指导人员、教学计划在内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把全区的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努力构建专业大类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配套完善、体现学校办学实力、与产业布局有效对接的示范性实训基地体系。并在适当的时候建立示范性实训基地动态监控以及适当淘汰、增补、更新机制。
(二)加强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机制的探索。促进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政府通过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的法律框架,做到“有法可依”,明确有关机构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学校与企业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法律责任。其次,高职院校要在不断开展的校企合作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校企合作规律,建立校企合作激励机制,丰富合作模式。鼓励教师走出校门投入企业生产实践,鼓励企业行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建设,形成良性互动。另外,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转变企业人才观,提升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热情,把企业发展战略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结合起来。
(三)发挥示范性实训基地的引领改革和示范辐射作用。要发挥示范性实训基地引领改革的作用,首要是把实训基地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发挥出来,这有赖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实训指导教师的建设、实训教材的开发等。示范性实训基地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需要一批有企业生产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实训指导,这就必须建设一支素质优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专兼结合,与高等职业教育与实训任务相适应的“双师型”实训指导教师队伍。为此,要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实训指导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以提高综合素质为中心,以增强实践操作技能为重点,以培养中青年骨干实训教师为抓手,加紧培训指导教师掌握企业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此外,还应编写符合广西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际的培训教材,成立教材编写委员会,制定编写方案,根据方案编写文字、音像一体化的高质量的实训教材。
自治区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应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全区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示范性实训基地所在高职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宣传力度,搭建资源共享平台,真正发挥“示范性实训基地”的示范、辐射作用,扩大实训优质资源的受益面。进一步促进实训资源共享,发挥平台的作用,提高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更好地为广西各高职院校、中小企事业单位服务。建议由高等职业院校所在的地方政府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制订激励共享政策,鼓励职业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互通共享。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9
[2]刘宗劲.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路径选择:突破与深化[J] 现代教育管理,2011(1)
[3]马树超.职业教育非均衡状态下的协调发展――推进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1(5)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项目B类(2013JGB335)
[关键词] 工程造价应用型人才 实训基地 共赢平台 制度建设
一、引言
工程造价人才的需求与培养之间存在着实际上的缺口,独立学院探讨工程造价应用型人才培养课题既有理论上的开拓意义,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拟针对这一课题中的造价实训基地建设这一子课题进行探讨,分析造价实训基地的特点、其他实训基地建设的常见问题,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造价实训基地建设的设想。
二、造价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造价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1)造价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知识教学
教师课堂上主要通过演示、示例、推理、类比等方法进行独立知识点的传授,而要将这些孤立的知识点在实际应用中联系起来、生动起来并进而转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师生就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平台。提供具体实际的项目和及时指导的造价实训基地可以满足这些要求。
(2)造价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理想中的造价应用型的学生毕业时是可以直面劳动力市场需求。而这种能力的取得仅仅依靠校内的理论授课和课程实践等环节是远远不够的。课题研究中提出了在严格保证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学时的前提下,紧缩学生的专业课程的授课节奏,缩短学生的在校理论学习时间(在校学习时间为3年),而延长其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校外毕业实践环节的时间(校外毕业实践时间为1年)的“3+1培养计划的设想”,一年的时间要求学生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分阶段逐步提高的过程,这在客观上要求有一个平台来承托这一任务。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正是这样的一个共赢平台。
(3)造价实训基地建设有利于独立学院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
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可以给在校教师更多的与企业一线工作人员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消灭自己的盲区,提高自己的短板。
2.造价实训基地建设的可能性
目前基本建设的实际情况为造价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项目多,学生受锻炼的实战机会就多,企业从项目本身考虑可以降低成本,从长远考虑可以挑选心仪的人才,这使得相关企业有合作办造价实训基地的动力。从学校一方来看,不用过多投入即可换来多方面的效益,而且如果运作得当,甚至有可能使造价实训基地具备自身的造血功能,而不需要后续的不断投入,所以,学校的动力也是确定的。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造价实训基地建设设想:
1.实训基地建设的常见问题
(1)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足
部分学校对于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或者认识到了重要性,但是受限于经费问题而有心无力。
(2)实训基地在学校行政构架中定位不准
不同的学校基于办学理念、专业背景、历史渊源等方面的差异,对实训基地的认识和定位有很大的差别,体现在学校对实训基地在全校行政构架的定位上。据有关统计,目前实训基地在校内的管理隶属部门有归属相关院系、与院系平行,归属学校直接管理以及归属教务管理等多种情况。
(3)实训基地建设规划不合理,利用不充分
部分实训基地建设论证不充分,未制定中长期建设规划造成实训基地总体布局不合理,相关专业的实训设备不能共享,设备的先进性、仿真性、实用性、经济性不协调。合格的实训指导教师选配不合理,科学、有效、严格的管理制度未建立,合适的教材的缺少等现象也并不少见。
2.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造价实训基地建设对策
(1)发展为第一要义,造价实训基地建设宜早不宜迟
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欲进行多层次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来说是必要的,所面临的问题都是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解决也只能在发展中进行解决。要选实践性强、社会有需求的专业为突破口和切入点,在进行可行性和长远运作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决策。造价人才的现实需求决定了造价实训基地建设的紧迫性。
(2)以学生为本,体现服务的特色
实训基地建设的目的是为学生服务,一切的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目的进行。
(3)全面协调可持续,打造有自身造血功能的共赢平台
造价实训基地要发展,归根到底还是需要有持续的资金支持,关键问题是解决钱从哪里来,培养完的学生往哪里去的问题。仅仅依靠输血维持运转是很难作到可持续的,只有设法使实训基地逐渐具备自身造血功能。使资金和人才流动起来,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是很多毕业生从学校到单位和社会,没有经过缓冲过程,而是进行硬着陆。结果是很多学生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去适应这一变化,用人单位也要花费大量精力进行新员工的培训,而用人单位的培训也是有顾虑的,担心刚培训完,学生就离开了。此种情况下双方进行磨合的结果既不全面,也不协调。解决的思路:可以将学校作为一个居中者,以造价实训基地为共赢平台,在平台上提供学生进行造价实战的机会,使他们的工作实习期前置,能力得以磨练;提供用人单位进行培训和挑选人才的机会,使他们可以降低成本,得到毕业即可成手上岗的学生;学校自身可以从中获得合理的报酬作为实训基地持续发展的基金。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可以全面协调的发展。而学校和实训基地可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4)统筹兼顾,进行制度建设,以保护平台上各方的利益
独立学院的实训基地建设应尽量避免一次性的高额投入后长时间的低水平低效率运行。这就要求建设者在造价实训基地建设时应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方现有资源,统筹考虑以发挥最大的功效。学生在平台上是以工作换取能力获得实习期薪水,要保证他们在工作期间得到切实的指导,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企业在平台上是以实习期薪水和技能培训指导来换取项目造价工作的正常运作,要保证其运作水平不能大幅低于其在平台以外,正式员工运作的水平。实训基地是以提供服务获得酬金,服务要到位,酬金要合理。要真正做到统筹兼顾,保护平台上各方的利益,必须进行相应的制度建设,如从制度和法规上对于造价实训基地建设的定位、利益分配制度、激励制度、学生安全保护制度等。而这方面目前存在很多盲区,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经验的累积、法律法规的健全以及独立学院的组织体制改革等许多外部因素的完善而逐步完善。
总之,独立学院的造价实训基地建设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循序渐进,找到适合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范保兴,李娟.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9,(18):69-70.
[2]朱晋蜀等.实训基地建设若干问题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3):113-117.
[3]魏印华.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J].学理论,2008,(20).
目前,高职院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但通过参观学习和实地调研,笔者发现商务英语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上还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
1基地规模偏小且数量少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涉外经贸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行政助理、商务翻译、外贸业务员、跟单员等。而一般外贸企业或进出口公司规模都较小,人力资源、设备资源及资金使用都比较有限,无法投入过多的精力参与基地建设;同时,尚不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导致企业热情不高。这些导致商务英语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规模都普遍较小,且数量偏少。
2实训周期长导致受益学生面偏窄除了基地规模小、数量少外,外贸企业的工作性质决定商务英语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也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实训要求。在一般外贸企业,进出口贸易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流程基本都是由同一个人完成的,而且通常需要1至2个月。如此计算,如果每批安排5位学生进入基地实训,即使寒暑假包括在内,每学年也只能满足30位学生的实训要求,而这显然是不够的。
3教学计划与生产计划矛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兼有教学实训功能和产品生产功能,然而学校的教学计划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企业的生产计划是随着市场波动变化的,不同的属性导致两者之间经常出现矛盾。
4欠缺有效的实训组织模式导致管理松散“引企入校”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有些基地将企业引入学校后,对实训项目开发、实训组织与管理等缺乏规划与创新;同时,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使得企业重生产轻实训,忽视了对学生的指导与管理。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实训效果。
5缺乏师资保障良好的师资是生产性实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但部分基地的指导老师却达不到生产性实训的要求。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虽应具备“双师”素质,但“重语言轻商务”的传统理念和工作经验的缺乏导致学校教师实践技能较弱,无法全面、系统地指导学生;企业师傅虽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对学生和教学规律、方法的了解,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