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装潢设计论文

装潢设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7 15:06: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装潢设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装潢设计论文

篇(1)

舒适度的划分

从健康医学角度来看,“舒适是指个体身心处于轻松、满意、自在、没有焦虑、没有疼痛的健康、安定的状态中的一种自我感觉”。舒适,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涉及到人的身体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舒适度包含了4个层面的体验,即生理舒适度、心理舒适度、社会舒适度、环境舒适度。生理舒适度是指人在正常生命活动中体内各器官所能感觉到的舒适程度,为舒适的最基本因素;心理舒适度是指个体的自尊和个人价值、幸福感、安全感等精神上得到满足的程度;社会舒适度是指人在社会活动中的和谐程度;环境舒适度是人的生活环境包括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光线、颜色、声音等使人体产生舒适的程度。4种舒适度之间相互影响,例如心理上的不舒适感会影响到生理、社会和环境的舒适程度,反之亦然。

从包装容器造型角度看,优秀的设计能使人在开启与使用容器过程中获得舒适的,通过视觉和触觉刺激人的感觉系统,产生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悦感受。造型设计舒适度的获得是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通过科学而人性的设计,满足人的感官舒适和心理舒适。舒适的设计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拉近了人与产品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迁就人的使用方式,满足人的情感需求,从而使人获得多层次的舒适。

人机尺度

国际人机工程学会对人机工程学所下的定义为:人机工程学是研究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休假时怎样统一考虑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的学科。包装容器设计是一种立体造型活动,所研究的人机工程学主要包括容器在运输、陈列、使用等过程中所涉及的人体部位测量尺寸及人体的各种机能反应。

尺度是许多学科常用的一个概念,一般表示物体的尺寸与尺码,有时也用来表示处理或看待事物的标准,包含了客体、主体和时空3个方面内涵。物体的尺寸与尺码可以用科学严谨的数据衡量,在设计中处理或看待事物的标准则需通过价值观和审美观等来判定。包装容器造型的人机尺度是在人机工程学的基础上,以满足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的舒适为前提,科学衡量客体(包装及其内容物)与主体(消费者)的尺寸比例关系,也包含了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以获得生理舒适与心理舒适的标准。

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人机尺度与生理舒适度

1人体尺度与使用舒适度

人体尺寸有个体尺寸和群体尺寸之分,针对包装容器造型方面考虑的人体尺寸因素,应是针对某一消费人群而非满足个人的需求。包装容器的高度、直径或宽度、把手的位置和大小、瓶盖与瓶口的尺寸等,都与消费者使用的舒适度密切相关。与包装容器造型设计密切相关的人体尺寸主要体现在人体手部尺寸,包括手长、手宽、手握围等。在进行造型设计时,容器瓶身尺寸要根据手长尺寸来确定,容器把手尺寸要根据手宽尺寸来确定,容器提手尺寸要根据食指关节宽度来确定。具体而言,包装容器直径不能超过手捏握的有效尺度,以便手拿取容器进行开启、旋拧包装盖。若最大直径超过90mm,拿取时容易从手中滑落,开启时还容易因过大的扭矩力而扭伤手指和手腕;包装容器中把手部位开口宽度最小为21mm,开口长度最小为91mm;把手直径尺寸最小为25mm,最大不能超过90mm。当容器各部分尺寸适中时,使用包装容器的过程就舒适无障碍。值得一提的是,在造型设计中运用人体尺寸的数据尺度应灵活机动,如容器把手开孔设计可参考极限设计原则,取手宽尺寸中较大的数据,以满足绝大多数人群的需求;而容器瓶身的尺寸设计则应该取手宽尺寸较小的数据,以让手长尺寸较小的人群都能够方便抓握。依云矿泉水的造型设计见图1,瓶体的高度与直径充分考虑了手掌的宽度和持握尺寸,在瓶体腰部特意设计凹陷,更有利于持握,瓶盖尺寸大于手指最大直径,方便手提携带。

2人的生理需求尺度与健康舒适度

针对包装容器造型方面的生理需求因素,主要是从消费者对包装内容物的实际需求量出发,考虑消费者的实际生理需求,对包装内容物的分装规格进行人性化的量化设计。以牛奶为例,根据人体对乳糖的耐受程度测试数据分析得知,健康人一般一次喝100~180mL,一日总共喝200~400mL纯牛奶,不会产生乳糖不耐受而导致腹泻现象,而身体一次能吸收的纯牛奶的营养一般不超过250mL。因此,根据人的生理需求和开启后易变质的特点,牛奶包装容器的一次量多在250mL以下,一日量多在400~500mL,家庭装多在1000~2000mL,见图2。在包装容器造型设计中考虑人的生理需求因素应对消费群体进行细分,寻找包装容器容量与消费者实际生理需求量之间的比例关系,才能在提升产品销量与方便消费者舒适使用之间寻求体现人性关怀的平衡点,避免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不科学因素,为消费者提供健康、舒适、科学、经济的包装使用方式。

3动作分析与行为舒适度

关于人的操作动作与容器造型设计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流通阶段和使用过程2个方面。流通阶段主要是能够方便搬运、堆码、陈列;使用过程主要是便于携带、开启。人的操作动作是一个复合运动,设计时应全面考虑使用的动作流程和习惯,进而设计出符合每个动作行为的容器形态以及完成每个动作的合理尺寸和力度,以达到使用行为的舒适。例如瓶装矿泉水在使用过程中就有这样几个动作过程:拿取、持握、转动、开启、倾倒。消费者在购买之后,应满足方便携取、携带和饮用,因此,容器适合采用腰形的瓶身、防滑的设计、预留的扣手以达到拿取和持握动作舒适。

矿泉水的重量也应符合消费者携带能力,瓶盖转动的扭矩力适度,瓶口大小适中,方便饮用。通过动作分析一方面可以发现容器在使用过程中操作的不合理性,进而改进动作过程,提高使用行为舒适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在使用过程中容器的尺寸和操作力度是否合理,并对结构进行改进设计。一般而言,在保障包装的基本功能的前提下,使用过程中的动作流程越简单,完成动作所花的时间越短,使用的力度适中,就越能使消费者感到操作行为的舒适。洗发水的包装容器开启方式见图3,以按压式结构代替旋转开启的瓶盖,不仅简化了操作时的动作,更加方便消费者使用,而且通过按压动作,方便消费者控制一次取用的分量,使包装容器使用更科学合理,满足了消费者操作行为的舒适度。

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人机尺度与心理舒适度

随着人类物质、精神生活的进步,人们对心理舒适的需求程度越来越高,并因此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一般来说,优秀的造型设计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心理舒适感主要有:美观大方、经济实用、新颖独特、亲和可信、方便安全等。包装容器的造型设计,应当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尽可能地刺激并满足消费者的心理舒适需求。满足心理舒适的人机尺度虽然不能以明确的数据尺寸来衡量,但可以通过审美的标准和视觉心理感知效应等来进行评价。例如:包装容器造型的形状、空间比例尺寸以及各部分构成关系可使人产生优美、轻松、趣味、愉悦、奇特等不同的心理情绪,给消费者以舒适的心理体验,加深了产品与消费者的亲和力。在造型的语义中,直线的几何造型强调了包装结构的严谨,给消费者庄严与稳重的心理感受;圆形包装容器造型包含了美好、和谐、包容与圆满的心理愿望;曲线包装容器造型体现了生命力的存在,可联想到优美的事物等。从科学和审美双重角度来看,包装容器造型中精致的细节处理,优美的造型,以及基于人体尺寸而设计的容器各部位尺寸和恰到好处的比例关系,最能体现包装产品的优良品质和精湛工艺,给人以心理上的安全感与信任感。英国TyNant矿泉水容器造型见图4,将“流水无形”的设计概念导入到容器造型设计中,该瓶型的灵感来源于自然流动的泉水,运用流动的曲线,通过光影的折射效果,使容器形态表面呈现出强大的视觉张力,瓶中的水仿佛具备了生命一般舞动。而在细节方面,曲线的弧度、数量都经过严格设计反复衡量比较,凹陷弧度既方便了手指拿取,又符合模拟自然形态的视觉审美标准,与众不同的造型设计,给消费者带来灵动、自然、活力的心理审美需求,使包装容器与人之间产生情感交流,实现人机之间的和谐沟通。

篇(2)

论文关键词:装潢艺术理念中国文化

一、装潢艺术的设计理念

(一)实用性

装潢设计属于现代设计范畴。据有关专家研究,将现代设计划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视觉设计。而装潢设计在这三大类设计中均有其重要的位置。现代设计又与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共同构成实用艺术。因此,实用性乃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装潢设计首先要充分注意到不同人对不同被装潢物的不同实际需求。从总体上说,建筑艺术的主要-功能是避雨遮风,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的室内空间场所。但不同的建筑类型,具有各自不同的使用目的,因而其具体实用性也就各不相同。例如,住宅楼的实用性主要是适宜人们日常的起居生活;剧院的实用性主要是保证观众充分欣赏演出;陵墓、纪念堂的实用性则主要是创造庄严肃穆的气氛。为了充分体现出装潢设计的实用性,就要力戒单纯片面地追险猎奇,防止浮华不实与奢侈浪费。

(二)美观性

装潢设计之所以被称作“装饰艺术”,顾名思义,是以美观性作为重要审美特征的。但是,作为一条设计原则,美观性要服从、服务于实用性,要做到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完美结合,以实用性作为美观性的前提与基础,而美观性反过来又增强实用性。例如室内装饰布置就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地面装饰、墙壁装饰,到花样繁多的灯具、琳琅满目的床上用品,乃至窗帘、家具、摆设的壁挂、观赏工艺品等等,都日益普及,进入千家万户,紧连你我他。而且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装潢设计的美观性作为表现性空间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并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而是注重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味,正如英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所说:“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用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外部形式,来表达体现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意味。所谓“意味”,实际上就是一种朦胧宽泛的情绪或情感,也就是要表现出设计者的情感、风格和美学追求。

作为形式美,装潢设计的美观性,既包括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因素,又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美观性既产生于形式美本身,又产生于形式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美观性的追求应与安全环保性相统一,绝不可以单纯为了美而危及到安全与环保。因此装潢设计者一是要牢固树立“安全与环保第一”的设计理念。

(三)民族性

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一切艺术,都以本民族的民族性作为生命与灵魂。装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当然也必须以民族性作为一条重要的设计原则。仅以园林设计为例,我国的园林就与西方园林和阿拉伯园林迥然不同。我国园林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许多园林都取材于古代文化、引用神话传说、借鉴文化典故、诗化自然风光,追求“诗情画意”。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中,就有大型的亭榭、楼阁、寺庙、园林等30余处,为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增光添彩。而其内部与外部的装潢设计,或楹联相对,或壁画相称,在色彩、布局诸方面,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装潢设计的民族性,不是“为古而古”,而是“古为今用”。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的图案设计,就是民族化的经典,也为装潢设计如何“古为今用”做出了表率。其中的篆刻艺术,为中国所独有,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而文字的人形的象形意义,又充满体育运动的特色。

二、中国文化对装潢艺术的影晌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离不开当今文化的发展。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大要素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那么这类设计作品将无任何价值可言。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作品就具有庞大的东方哲学思想和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他的构图结构稳健、画面清丽,对于留白处理及和谐比例有着很深的造诣。作品色泽时而欢悦、时而雅致。立意隽永丽充满禅机。

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设计,符合人们对吉祥如意的心理期待。标志中的“中国红”是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情结的颜色。无形中又增加了企业形象的亲和力,进一步拉近了与观者的距离;“同心结”图案中的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意;标志中的十个空穴则有圆圆满满、十全十美之意。无论从对称性还是偶数的讲究来说,该图案都洋溢着古老东方民族流传已久的吉祥气息。

篇(3)

一、技能鉴定的考核模式

高职毕业考核的标准应该是技能+理论+价值观的总和,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认证,还包括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及学生对某一事物的评价和总的看法,这就包括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所以简单地以技能鉴定作为高职毕业考核的方式也是不符合教育的持续发展规律的。[2]可以看出,以上三种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教育的目的,但都有其片面性,都不能全面地体现高职教育的宗旨,因而,必须找到一种适合高职毕业生的考核模式。这就要求改革现有的高职毕业考核模式,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在教学的最终环节上采用多层次、多元化地教学考核模式为社会和企业输出“合格产品”。

二、高职包装专业毕业考核的多元化模式改革

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毕业环节的考核对学生的就业意义重大。在制定专业培养计划时,笔者所在教研室确定了详细的人才培养方案,即面向包装技术与包装设计行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包装设计(包装装潢设计、包装结构设计、包装造型设计)能力和包装印刷设备操作能力,能适应包装设计行业与包装印刷行业的工作岗位和能在包装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生产与生产现场管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此可见,必须采用符合笔者所在学校高职包装专业特色的毕业考核模式,将考核学生的理论探索与写作技能的毕业论文形式进行改革,使毕业考核的导向由学术性转变为应用性、实践型,重视学生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本着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目标,主要从毕业考核的内容、形式和工作过程等方面来开展多元化的毕业考核教学工作。毕业设计的考核应符合专业培养目标,面向社会实际,同时,由于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也应该注意毕业考核形式的深度、广度、难度、期限,应在毕业设计中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及突出学生个性化发展。根据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的不同岗位群(电脑艺术设计、包装印刷、印后加工、包装辅助设计、包装企业的经营与管理等),可以从常规型设计+报告型、工程实践型、创新创业设计型、工程项目管理型等多元化的毕业设计类型入手。

(一)毕业设计+设计报告型

该类选题一般占毕业设计的50%左右,主要是“假题真做”的方式进行,一般课题形式主要为包装装潢设计、包装系列广告设计等。即运用形式美的法则和视觉原理,通过绘画、摄影、图案、文字和色彩等借助计算机进行平面的外观设计,由于计算机的应用已经非常普及,这类题目是毕设计学生选择的热点题目。此类课题广泛、取材容易,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给的方向和题材,或学生自选题材,一般为每人一题,食品、医药、化工等各类行业都可以成为创作的题材,此类包装装潢设计容易出彩、系列感强,在视觉展示上冲击力强。[3]在毕业设计开始之时就让学生根据兴趣点进行设计并且完成设计报告书的撰写,此类“实践作品+设计报告”相结合的形式,使得学生能够把实践放到重要的位置,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设计报告不像传统论文要求那么高,容易完成;其次,设计报告是对自己完成作品的阐释,学生有话可说,有能力完成;再次,设计报告有很强的针对性,杜绝了学生抄袭的现象。

(二)工程实践型

该类型的毕业设计为实际型课题,一般占毕业设计的30%左右,这类毕业设计特别适合已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或正在联系接收单位的学生,学生可以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在学生第期进入实习单位后,可以根据实习单位的实际工程设计需要进行设计,此类方式既能得到校内指导老师的指导,亦能在实习岗位上与实习单位的前辈交流学习,既为企业解决问题、又能最终完成毕业设计,可谓一举两得。学生这类课题的毕业设计考核能为今后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江苏省包装业发达,且江苏省新闻出版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经与多家企业确定人才培养合作意向,建立了多元化的实践基地,因而,学生到企业实习较容易碰到工程时间类课题,例如,学生实习所在企业需要的纸箱机构CAD设计即可以作为一个课题,学生在校期间已经学习过包装结构设计和包装CAD等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因此,在实习单位进行该课题是具有可行性的。

(三)创新创业设计型

该类毕业设计为创新型课题,一般在高职包装专业中占毕业设计的10%左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运用在包装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以及新设备的应用较快,包装技术与设计的应用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与突破。拿包装材料来说,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品更强调内包装材料的实用性、环保性和外包转的艺术性,任何材料的结合和使用都应该符合包装印刷技术的规范性、包装运输的适用性。此类课题主要通过学科竞赛、创业大赛和创新团队等团队活动来实施创新创业类的毕业设计任务。包装专业一般为包装结构设计、包装运输设计、包装机械典型部件的设计创新等,对学生的专业要求相对更高,需要试验室设备等资源,既考查学生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又考查学生结构参数、运动参数的选择与确定的计算、分析能力,难度较其他考核形式增加,但这类毕业设计的创意型作品形式往往能带给人们对包装全新的感受和认识,即有专业的表现,又有综合材料的运用。创新型设计往往是由小组合作完成,指导老师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和全过程指导,从毕业设计的专业考查、市场调研、课题选定、设计方案的深化、造型设计等进行制作,最后形成成品和一本图文并茂的设计报告书,创新性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这种指导模式涉及的师生人数多,必须加强管理与监督。

(四)工程项目管理型

篇(4)

论文摘要:文化支持是包装设计的基础。本文论述了科技文化对包装设计的智力支持作用,审美文化对包装设计的美学应用的支持作用,道德文化对包装设计的警醒作用,营销文化对包装设计的指导作用。

今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智能化,生产社会化并日益冲出国界向全球化发展,以及人类生活水平不断向高档次、高品位提升,人们对商品包装设计的科学化、艺术化和合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包装商品的设计,愈益要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作基础。因为现代包装制品,既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艺术制品,是商品性制品与艺术性制品的统一。包装商品不是一般的工匠制品,一般的工匠制品只要有一定的工匠技艺就行了,而包装商品则要通过造型与装潢,艺术地表现设计者之意图、理念、思想、情趣、文化底蕴、价值取向以及市场营销诉求等等。所以,商品包装设计,具有文化的内蕴,是艺术的载体,是一个时代经济的反映。

一、商业包装设计的文化底蕴支持

文化支持是指人们所掌握的现有物质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成果的功底及其应用能力。掌握较多的文化成果,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从事商品包装设计的基础。商品包装设计之所以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支持,是由包装商品及其设计的如下特性决定的。

1.包装商品具有多方面的功能性

包装商品作为商品本体的附属物,应具有保护商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等多方面的功能,这是包装商品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和基本立足点。而这些多重功能是否完备,既要求设计者选用材料的正确,又要求选型、结构的合理,还要求包装装潢符合促销诱导的市场消费心理。所以,商品包装设计要充分利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科学、营销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把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艺术的创意很好地结合起来。

2.包装设计的审美性

现代社会,人们对于商品并不仅仅在于满足其使用需要,还希望在商品及其包装上能获得美的视觉满足或享受。所以,商品包装的造型与装潢设计,应当符合美学规律和人们的审美情趣。同时,人们对于美的审视存在着个体差异,特别是审美意识还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区别,因此,包装设计者应当熟知美学原理,懂得美学规律,尽力使自己的设计适合于社会美、大众美和时代美。

3.包装设计的独创性

包装商品作为一种艺术制品,同其他艺术品一样,其设计与制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创造性劳动往往源于设计者的主观因素(文化底蕴)。所以,要使商品包装的设计具有独创性,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主观上具有创造意识。

二、文化底蕴对商品包装设计的支持作用

由现代文化的各种要素所组合成的文化底蕴,对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商品包装设计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突出的表现就是文化底蕴对包装设计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支持作用。

(一)科技文化对包装设计的智力支持作用

在当代,科技文化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高级文化系统。科学技术作为系统的理论化的知识体系、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不但是创造和发展文化的有力手段,而且是对社会生产和产品开发与设计的一种重要的智力支持。随着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正经历着一场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技术、高智能的革命,而智能机器(计算机)则成为这场革命的代表,它使智力物质化,使高智力渗透于高生产力与高设计力之中。比如,在国外商品包装的造型设计、结构设计、装潢设计等一条龙设计过程中,早已实现了计算机化。运用计算机设计,可将包装设计过程中的反复计算、反复比较、反复修改都由计算机完成,可以使包装设计从令人苦恼的繁琐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还可以大大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的精确度,从而获得优化的设计成果。设计人员的智慧是无穷的,但其工作速度与电子计算机是无法相比的。伟大的数字家契依列花了十五年的时间,才将π计算到707位数,而中等速度的计算机只需八小时就可以把π的运算推到十万位数。除此之外,计算机的辅助设计系统,均备有多种文字和图像屏幕,在图像屏幕上能产生千万种颜色,并可以随心所欲地绘画,修改造型结构中不中意的部位等。展望未来,包装设计的电子计算机化是一种总的发展趋势,今后,必将还会有更多的为设计服务的专用辅助设备问世。包装设计工作者如果没有深厚的科技功底,其商品市场调研、新材料的选用、设计资料的检索、设计程序的编制等,都将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现代包装设计需要有科技文化的智力支撑。

(二)审美文化对包装设计美学应用的支持作用

审美文化是以主体精神体验和情感享受为主导的社会情感文化。一般地说,审美文化是建立在现实文化基础上,以艺术文化系统为核心的更高级的精神文化形态。伴随着社会整体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的审美视野和审美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和延伸。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市场上商品本体及商品包装的美的要求推动着美学冲出纯意识形态的艺术殿堂,越来越渗透到日常的市场交换活动中来。

今天,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和人的文化素养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理和需求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在购买商品时,不仅仅看重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格,而且十分讲究由商品和包装的审美价值、情感价值、社交价值等文化价值提升的商品的附加价值。这正如日本松下幸之助所说的:“当今社会,单纯以产品性能来满足官能需求的时代早已过去了,必须在运用之外,加上美观,这是一种‘美’的文化标准,也是时代消费的大趋势。”如今,因为商品包装质量低劣而积压滞销或在出口创汇方面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实例不胜枚举;同样,因为商品包装稍作美学质量改进即获得积压商品畅销或出口创汇增加的情况,也不乏其例。商品包装设计,从构图来说,离不开对比、比例、对称、平衡、韵律、空间、调和等多方面形式美规律的运用;从造型结构来说,离不开安定与生动、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比例与尺度、重复与呼应、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等多方面美学关系法则的处理;从装潢心理感受来说,离不开适用感、特色感、质量感、廉价感、名贵感、新奇感、柔美感、群体属性感等各种心理感受的美学表现。这一切表明,包装设计者如果没有审美文化功底,就难以在设计中创造出寓于商品包装中的完善的美学功能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美学价值。

(三)道德文化对包装设计的警示作用

道德文化是一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依靠社会舆论和行为主体的自觉意识调节社会关系的一种“调适文化”,它是构成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古代文化中,传统的道德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古人不遗余力地提倡道德教化,勉励道德修养,无疑对我们今天的现代道德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也对商品包装设计工作者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因为商品包装与被包装商品本体是一种形式与内容、表与里的关系。形式与内容、表与里是否一致,需要商品包装设计工作者的自身道德自律或道德心理自律,不作“缺德”的欺骗性包装。如果商品包装设计能用道德原则警醒自己、约束自己,那么,对杜绝假、冒、伪、劣产品上市,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推动社会生产的繁荣和进步,都将发挥出很大的作用。

(四)营销文化对包装设计的指导作用

篇(5)

论文摘要:学科建设是一所高等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从国内外高校学科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每所院校在学科建设与发展方面都有自身的特色。文中仅对包装工程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支撑与渗透、学科特征,并进而对包装工程学科建设的特色作以相应的分析与探讨。

学科建设是高等院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高等学校的根本性建设,是不断增强学校办学能力,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提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学术水平的基础,它影响与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与特色。加强学科建设,提高办学层次,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需要,建立起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并形成相应的学科支撑体系,发挥高等学校的多学科优势,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促进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是高等院校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包装工程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群[1],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其学科内容牵涉理、工、文、管、美等多学科。作为一个行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涉及商品生产、流通和市场销售等多种环节和跨国民经济多个领域的大行业,专业服务面几乎横跨商品生产各个部门,包装从其起源开始,从单一的功能结构发展成为多种功能结构的组合,形成了一个多种学科群体,学科内容不断交叉与渗透,并将不断予以补充和发展

1 包装工程与其它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支撑的体系

包装工程既有自然科学属性,又有社会科学属性,同时具有交叉、渗透、边缘、群体学科支撑的特点,而包装学科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其相互作用和制约关系越来越强,包装工程学科体系可以具体地描绘成如图1所示的关系。包装工程学科作为一个主系统,它包含了许多学科分支。研究包装工程学科,必须从包装整体出发,探索包装工程学科与各相关学科间的关系、相关学科内部间的关系以及包装工程学科与其它外部学科间的关系,探索包装工程学科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发展变化规律。

例如:材料科学是包装科学的基础及重要分支。包装科学技术必需以材料为依托,包装科学技术的发展将激励和促进包装系统学科存在交叉和发展,任何系统不是孤立或封闭的,而是开放的。系统总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同时受到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制约和影响。这种作用,必然导致包装学科体系内外的交叉渗透和不断发展。

随着社会大系统的发展,包装产品不仅仅是一种生理需要,而同时也正逐渐形成一种心理需要,通过包装人类获得了生理和心理上的享受。因此,包装心理学逐渐被人们认识和研究,并且已成为研究包装科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完善了包装科学体系。食品包装科学的发展同样是多学科交叉渗透和发展的结果。物理化学、食品及微生物学、材科学等学科必将相互渗透,并共同成为食品包装科学的重要内容。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对食品包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鲜、无菌等包装工艺技术将更要求以上多种学科的不断渗透、研究和发展。当今,包装科学体系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学科分支,即环境学。它主要研究包装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包装理应造福于人类和社会,但大量的包装废弃物却构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在研究包装科学的同时,必须研究环境要素,即包装废弃物的产生和处理问题。同时也必然存在包装科学体系内学科间的依存关系,如材料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没有环境学的研究,包装科学体系至少是不完整的。

2 包装工程学科的特征

2.1 综合性特征

综合学科具有多学科相互交叉和高度综合的特征。一般均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交叉共融的产物。包装工程学科也不例外,不但包容了文理工管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包容了各学科的实用和前沿技术。包装工程学科包括包装材料、包装机械、包装设计、包装技术、包装印刷、包装管理等众多分支,这些分支间的显著差别尚且不说,就是每个分支内部又有着性质完全不同的内涵。比如属于包装材料分支的塑料、金属、玻璃、纸质4大包装就应属不同学科。其金属类包装属金属材料学科,玻璃类包装属硅酸盐学科、塑料类包装属高分子材料学科,纸质类包装属轻工纸业学科。它们之间原属的学科不但大相径庭,其自身的原料来源、物料性质、加工制做等更有着本质的区别。再比如,包装设计又分为包装装潢设计、包装造型设计、包装结构设计等分支。包装装潢设计属文科范畴,更具艺术特征,包装造型设计属文科范畴,也有理工科属性,包装结构设计更突出地体现在工业包装方面,有更多的工科属性,它们之间既相互关联,又有本质上的区别。可以看出,包装工程学科的综合性特征十分突出,是所有学科中比较少见且具有典型和代表意义的综合学科。转贴于

2.2 社会性特征

包装工程学科是当今备受社会关注的学科门类之一,没有哪一个学科与社会的关系如此密切,也没有哪一个学科与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包装制品主要是在物流过程中发挥功能,其用量大,存续周期短,这就决定了包装对资源和能源的大量甚至过量地消耗,功能完成后的包装废弃物对环境又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甚至污染。比如塑料包装制品的原料为石油,这就存在着与动力燃料争资源的矛盾,其废弃物所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触目惊心的社会公害。外包装对社会的整体形象有着很大的关系。商业包装的展示功能不但对销售活动、购物心里有着明显的作用,而且还能显示商业活动和社会面貌的艺术品位与文明程度。可以看出,包装对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和商业活动与包装密不可分,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包装,包装的废弃物还需要科学、及时的予以处理。总之,包装与社会活动的关系最为紧密,没有哪一个行业像包装这样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如此强烈。

2.3 国际性特征

当今包装工程学科的研究与实践必须考虑全球性因素及其间的复杂相互关系。包装不但与世界经济、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历史、宗教和风俗等密切相关。因此包装工作者更需要有强烈的国际意识。因包装直接影响着国际间的相互贸易,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作用重大,因此,较之其它行业较早地出现了世界包装组织(WPO),亚洲包装联盟(APE)等国际性的专业组织,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包装专业组织也都在世界上有较大的影响,这是包装工程学科国际性特征的标志之一。包装制品随着国际贸易进行着跨国流通,这就决定了包装工程学科必然包含国际法律法规、WTO组织、各国国情、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不可或缺的国际性知识。不是由于商品自身,而仅由包装问题所导致的国际贸易摩擦、失误和损失屡见不鲜。可以说在货物贸易、商品流通领域包装的国际属性最为突出。

2.4 创新性特征

包装工程学科是不断地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和实用技术,并结合自身的理论与实践而不断创新和超前发展的学科。塑料的出现引发了包装业的一次历史性变革,塑料迅速成了大量使用的包装材料。塑料在包装工程界的广泛应用,扩大了包装工程学科的内涵,并产生了塑料成型、塑料表面印刷、塑料复合与密封等属于包装学科的新兴技术。力学与包装工程技术相结合产生了“包装动力学”这门既具有理论高度又具有应用价值的边缘学科,成为包装工程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营造人类生存的良好环境,更要求包装工程学科要不断地发展和创新。当今颇具生命力的“绿色包装”就是社会要求包装工程技术创新和超前发展的典型代表。

3 包装工程学科建设的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使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健康稳定的发展,在高校整体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必须开展和加强学科的交叉研究,保持学科建没的可持续发展。

高等院校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涉及学科梯队的建设、教学及科研基地的建设、学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各种支撑条件的建设。培养一批高层次的科技创新人才和年青的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综合性大学具有多学科的优势,为开展学科交叉研究,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学科作支撑,一流的学科需要—流的师资队伍作保证。2l世纪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培养要注重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协调发展,理论人才和应用人才并重的培养模式,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师资队伍雄厚的优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创建新的办学模式和学科发展机制,构建多学科、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开展文理科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思想。鼓励文理交叉,理工渗透,促进学科建设健康发展.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所需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转贴于

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重要趋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学研究的高度综合化、系统化、整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高校的科技工作必须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要求,发挥多学科综合的优势,鼓励多学科的交叉渗透和融合,开展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促进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包装工程学科包容的内容太宽泛,涉及到的各交叉学科太多。这种宽泛的综合性特征对包装工程学科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同时现代高教理念又要求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特征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我国开办包装工程专业的历史虽不太长,但已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独立的包装工程教育体系,以我国高校间开办的包装工程专业来看,虽然都向着综合化的方向努力,但因各校原有学科基础等的不同都有着自身的特色。有的以包装印刷为主,有的以包装材料为主,有的以包装设计为主,有的以包装机械为主等。面对新世纪,必须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办出包装工程学科的特色。

篇(6)

[论文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

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

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篇(7)

摘要:文化营销已经成为迎合消费者深层诉求,建立企业差异化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本文以餐饮行业为例,阐释了餐饮企业实施文化营销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重点探讨了其文化营销的策略选择。

关键词:文化营销、营销策略、餐饮文化

21世纪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随着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个性化和情感化,企业产品的同质化,文化因素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愈发明显,文化营销模式正逐渐成为市场营销的新生力量。【1】

一、文化营销的内涵及作用

所谓文化营销,是基于文化与营销活动的融合点,从顾客需求出发,通过有意识地发现、甄别、培养、创造和传递某种价值观念以满足消费者深层次需求并达成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2】文化营销以文化价值为纽带将企业内外各方面利益维系在一起,既是满足消费者文化需求的方式也是营造和传播企业文化的途径。实施文化营销可以起到创造差异化、增强内部凝聚力、增进企业外部形象等作用,有效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1】

二、餐饮行业与餐饮文化

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传承的一种饮食习惯和文化传统。我国的餐饮文化源远流长,反映了人们饮食活动过程中关于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诸多方面的独特文化意蕴。餐饮业是典型的服务行业,具有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相结合,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等特征。除了饭菜的质量和价格,消费环境、服务态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因此,餐饮行业所蕴含的文化传统以及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餐饮企业必须重视品牌文化和企业文化的塑造,并通过有效的文化营销提升企业竞争力。

三、餐饮企业文化营销策略:

(一)借鉴文化因素,丰富餐饮品牌内涵

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国家的历史变迁、民族习俗的传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消费者很容易对饮食消费中的中国文化元素产生共鸣。因此,企业应该努力寻找产品、服务、品牌与中国文化的衔接点,增加品牌的附加价值,在企业营销活动中借鉴各类文化因素,有效地丰富餐饮品牌的内涵。

1、深挖历史和民俗:深入挖掘各个历史朝代的饮食文化精神,汲取民族原生态的饮食文化习俗,从形式到内核进行总结和提炼,保留原汁原味或改良创新,通过就餐环境的装潢设计、服务人员的言谈举止、菜品的选料加工、相关文化节目的现场表演等一系列营销手段给顾客带来难忘的消费体验。

北京的“海碗居”老北京炸酱面馆就是个将地方传统文化与餐饮经营有效融合的典型例子。带着浓重北京腔的吆喝声,身着对襟衣衫、脚蹬圆口黑布鞋、肩搭手巾把儿的小伙计,大理石的八仙桌,红漆实木的长条凳,京腔京韵的北京琴书,地道的北京风味小吃,每一个因素无不映衬出古朴的京味儿文化。在此就餐不仅仅是品尝北京的地方菜品,更重要的是体验北京的地方文化氛围。

2、迎合时尚因素:追求时髦是许多现代人的重要心理需求,在餐饮服务中加入时尚的文化因素往往能够调动起人们的消费欲望。个性、新奇性和娱乐性成为很多现代餐饮企业着力打造的卖点。以各种文化娱乐元素为主题、装潢别致的小型餐厅层出不穷,为满足现代年轻人个性化需求的诸如生日包厢、情侣茶座等特色服务项目屡见不鲜。各式各样迎合都市时尚及生活方式的文化营销方式给传统的餐饮行业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二)以塑造优秀企业文化,推动餐饮文化营销

现代企业间差异化竞争越来越趋向于企业内在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体现了一个企业的内在品格、人文精神和价值取向。而文化营销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可以对受众进行价值观和理念上的引导、培育和塑造,与消费者在思想、观念、情感和道德上产生共鸣。【3】因此,塑造优秀企业文化理念,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系,可以为企业进行文化营销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和动力源泉。

1、树立“真、善、美”的文化价值取向:人类文化活动的终极意义就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求“真”,要求企业真诚待客,诚信服务;向“善”,要求企业关注公益,承担社会责任,寻“美”,要求企业在服务中融入艺术美感,增加审美情趣。对“真、善、美”的追求使企业文化极易被社会接受和推崇,使文化营销表现出不同于其他营销方式的高品位素质,使营销不仅成为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行为,而且成为追求社会效益的文化行为。【4】

山东著名海鲜餐饮集团“净雅集团”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凭借其独特文化管理的实践,在餐饮行业中树立了以文化管理推动品牌文化营销的典范。净雅文化标准包括“灵魂篇、理念篇和标准篇”,分别回答了净雅“将成为什么”,净雅“是什么”和净雅人该“怎么思考、怎么做”。整个文化价值体系围绕“幸福快乐与奉献同在”的核心价值观和“真诚、忠诚、谦虚”的企业核心素质展开,通过制度、流程、考核、审计和信息化等多种手段有效地将“真、善、美”的企业文化价值取向落实到经营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渗透到每个员工心中,使企业成为优秀文化的孵化器,辐射并影响与企业相关的各个利益主体。

2、注重员工文化培训,实行全员文化营销:文化就是一种对待工作、对待人生、对待社会的态度,企业的文化建设得好,其员工素质自然也会提高。因此,在企业培训活动中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培训,让优秀的企业文化深深植入员工的心中,体现在员工的行动上,使每一个员工都成为文化的主动实践者、文化的自觉变革者和文化的积极传播者。通过员工这个外界了解企业的“窗口”,传播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直接影响消费者对餐饮品牌的评价和定位。

四、结语

在现代市场经济活动中,文化营销已经成为迎合消费者深层诉求,建立企业差异化优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在具有深厚文化渊源的餐饮行业,合理选择文化营销策略,充分发挥文化因素对经营活动的促进作用,唤起消费者对本企业产品的需求,赢得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周玉波.企业的文化营销[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02

2、杨铭铎,周游,周福仁.餐饮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时的切入点[J].商业研究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