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

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7 15:05:5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两学一做研讨交流材料

篇(1)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探究活动

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共同合作去探究。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x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如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身边的材料》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的议论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现在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

篇(2)

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 们合理分工、合作共同去探究。

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科学》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如“生命”单元对动植物的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学生熟悉的或能找到的动植物作为研究的对象,而不必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最终实现育人的功效。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

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

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种油菜花、养蚕、孵小鸡等活动。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3)

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要十分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过程中通过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积累一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而不是争吵)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安排教材,有选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教学中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另外,科学探究过程有7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7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三、让学生充分活动,亲历、体验科学探究

与传统教学很大的区别在于:科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 多动脑 “想一想”, 多动口 “说一说”, 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会让我们去喝彩!即使探究失败了,对学生也是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的。使学生体会到“原来科学研究这么不容易,科学家真了不起。”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研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他们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他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小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理解学生的语言,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思维。

五、重视引导学生把科学探究活动向课外延伸

大自然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可以这样处理,如:探究小草每天“喝”多少水?调查家乡的水资源情况;一天中气温变化有什么秘密?等。另外,一堂课不可能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都进行探究,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去探究,使科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科学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难

1、时间问题:学生活动本身就很耗时间,再加上小学生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科学探究中往往会转移注意,这样时间变成了突出问题,传统课堂40分钟,已经无法满足科学探究的需要。

2、调控问题:在科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就算教师准备非常充分,也难免会经常发生一些意外。再加上学生人数多,活动空间又那么小,如果又没有充足的必需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是非常费劲的。即使激起了探究活动,也难于展开和深入,还往往会出现失控的场面。

篇(4)

一、确定校本教研主题

为了确定合适的校本教研主题,我们以常规教学为切入点,采用“听课查摆问题、研究学习资料、业务检查评估、分组交流反思”等方式查找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有教育观念认识层面的,有教学经验个人素质方面的,有教学方法技能方面的,有工作态度思想方面的,有学科特点任课水平方面的。面对存在的问题,学校组织教师,按学科分组讨论。要求每位教师:发表自己的讲解、找准自己的问题,开展自己的研究,确立自己的主题。经过几次研讨,最终学校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习惯,倾心打造高效课堂”定为学校一级校本教研主题。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以学校一级主题为纲,由学校教研室将全校任课教师按学科特点分成五个教研组,每个教研组围绕学校的一级主题,经过研讨,集体确定本组二级分主题。最后,每名教师再围绕教研组内的二级主题,经过思考,归纳确定个人教研主题,即三级子主题。各教研组和教师的个人主题定下来后,还要上交到学校教研室审定。合格后,各级负责人撰写各级主题的教研方案、计划,准备开展实施教研活动。

二、校本教研的实施

校本教研主题确定以后,我们开始尝试把原来的集体备课,上课,和课后反思,转变成以围绕着教师个人主题为核心,开展“课前研――主题交流”,“课上研――实践展现”,“课后研――总结提升”的研究活动。我们把这种教研形式称为“一题三研”。具体做法是:

1、“课前研”。我们借鉴了以往的“集体备课”的基本形式,安排教研组几个人集中起来,研究一个主题。课前研,区别于集体备课的关键,在于它研究的是一个主题,而不是一节课。研究的内容是和主题有关的理论,方法,经验,体会等,而不是有关一节课的备课方式、方法和策略。

【案例】前不久,我校低年组开展的一次,关于“课前研”的交流活动。这次他们研究的内容是“培养学生主动、独立识字的兴趣和能力”。教研组长何平老师首先发言“今天,我们以陈秀研老师研究的教研主题‘培养学生主动、独立识字的兴趣和能力’为内容说说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先由陈老师谈一下研究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背景和目的”。接下来,陈秀妍老师就研究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背景、意义和目的做了简要说明。陈老师的发言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同组的刘丽娜老师说“我很赞同陈老师研究的这个主题。正如陈老师所说‘识字教学’是我们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新课标也要求培养低年级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能‘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如此大的识字量,对于刚上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是难点。所以,研究这个主题就很有价值。我在教学中,也很关注识字教学。积累了一些做法,和大家共同交流一下……”。刘老师刚谈完,一年二班的朱恒丽老师就学习一个汉字都应该传授哪些知识谈了个人的理解。一年三班的邵晶老师则以“猜迷”,“创设情境”等识字方法,具体谈到怎样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二年二班的孙红老师还就识字教学中,占用课堂多少时间合适,一节课应该讲几个字,写字应该如何落实等提出具体问题。一阵探讨后,大家都以各自的教学经历谈了不同的想法。热烈的讨论过后,教研组长何平老师做了一个小结“今天,大家的发言很精彩,深入交流了自己对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看法。陈老师能把识字教学做为自己的研究主题,对这一内容一定会有更深入的理解。那么我们就期待陈老师能在课堂上展示一节更精彩的识字教学。”。

【评析】“课前研”的过程中,教师们没有只针对一节课怎么上交流想法,而是广泛地围绕“识字教学”谈观点,谈想法、谈经验、谈体会,从理论的层面,去交流,去研究。这一过程,教师们彼此交换思想,积累经验,以达到共同提升的目的。

2、“课上研”。教师在课前交流基础上的课堂实践。先由主题负责教师备课,预设主题在课堂上的呈现,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上课,教研组其他教师随堂听课,检验主题的实践效果。实践环节很关键,要求主题负责教师备课充分,讲课清晰,听课教师听课有侧重点,记录要准确,见解有深度。

【案例】我们学校中年组何艳玲老师的个人主题“如何让数学知识生活化”,何老师准备的课上研讨课题是《三角形的特性》一课。在课堂教学中,何老师先借助一组生活中有关三角形应用的图片创设一段情境,自然地导入了新课。接着何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个三角形,整个授课就从这个学生自己画的三角形开始,或小组交流三角形概念的含义,或同桌讨论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或合作完成一组三角形实物高的测量。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交流和思考。在突破了“从不同顶点向对边画高的方法”这一教学重点和难点后,何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比力气”的游戏。游戏的结果是三角形的力度大于四边形。在集体验证后,大家共同得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的特性。接着何老师再次通过课件把同学们带到生活中,让学生感受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最后,何老师又让学生为一个将要倒掉的电线杆设计一个牢固的支架。学生利用学习的知识纷纷为电线杆设计出了不同的三角形支架。当何老师反馈为什么要设计三角形时,学生纷纷说出三角的特性。“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三角形的这种稳定的特性呢?让我们课后去找找,去发现,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动手去设计,去做一做。”随着何老师的倡议,同学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课堂。

【评析】这一部分是教师个人主题研究从“课前主题预设”与同教研组教师共同交流主题,寻找主题切入点,预设主题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到“课上主题实践”落实主题研究效果,发现研究中存在哪些问题,积累和提升教学经验以后的一个总结部分。

3、“课后研”是“一题三研”主题研究流程中的最后一部分。研究的内容依然是一个主题,而有别与“课后反思”或“集体评课”只就一节课来评议说事。“课后研”研究的是反思前面两部分实施过程的得失,总结主题研究的收获和成果。

【案例】中年组开展的“如何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课堂研讨课后,中年组的几位参与教师坐在了一起。首先由教研组组长周辉老师,对本组研讨何艳玲老师的个人主题“如何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的研究过程做了简单的小结。何艳玲老师结合个人主题先谈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和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呈现主题的,以及主题落实过程中的教学体会。周娇老师接着何老师的体会,谈起了自己对“数学与生活联系”的看法,周老师还以个人教学经历为例进行观点论证。郑良良老师不仅说出自己对何老师这节课的体会,而且还举出几个具体的教学实例说了怎样在数学课堂上设计教学。当她说到,自己让学生陪同家长到市场买菜,来理解物体重量与体积关系的教学设计时得到所有教师的一致赞同。同组的李廷老师也就在数学课堂上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谈了自己的想法。几位老师,从多个角度,围绕“如何让数学知识生活化”这一主题展开热烈的讨论和交流。有的说个人理解,有的说自己的做法,有的谈教学设计,有的谈学生的表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得十分热烈。最后,教研组周辉老师又从新课标中提到的用“用生活中熟知的知识讲解数学”和“数学的知识要用于生活”两种观点做了精彩的小结。

篇(5)

关键词:数学活动;实践与自主;趣味性;普及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8-145-0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在初中数学活动课的教学中,就应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原则,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交流、猜测、合作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笔者就谈谈上好数学活动课的几点体会。

一、体现学生的“实践与自主”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精髓

在活动课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指导学生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尊重学生新颖的思维方式,关键是要做到给学生较多的自由,让他们自主、独立地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同时,在教育机制转轨的形势下,数学大众化已摆在数学教育的重要位置上,学生们步入社会后,相关的数学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如测量、称重、数据处理、存款利率、商品折旧、有奖销售、股票买卖、商场应聘等,通过数学活动课,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增强活动趣味性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关键

数学活动课不同于课堂教学,不但要强调科学性、知识性,更要强调趣味性、竞争性。教师只有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数学活动课,想方设法使活动变得更富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才能使他们感到参与数学活动能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才能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抓住这一特征,充分让他们动手拼、摆、折、分、数、画等一系列活动,亲自参与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找出规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增强活动趣味性的方法很多。如(1)数学史话 浩瀚的数学星空闪耀着古今中外名家的光辉,曲折的数学发展史上有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例如:兔子繁殖演绎黄金分割,希帕索斯命丧鱼腹皆因 ,笛卡尔军营入梦绘得坐标系,《周髀算经》始出勾股定理并早于毕氏数百年,《九章算术》中引进正负开出平方立方照春秋。结合学科内容,教师针对性地引导、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不但掌握了许多学科知识的来源,而且明确了任何事业的成功背后,都有汗水乃至生命的付出。学生从中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受到了辨证唯物主义及爱国主义的教育。此类活动可通过板报形式展示,也可用数学史知识竞赛或数学讲演等形式进行。(2)数学谜语教师或学生代表收集、编拟以数学名词为谜底(或谜面)的若干谜语,学生可随机抽出或由一主持人读出谜面,学生竞猜。若正确猜出谜底并能解释数学名词,则予以奖励(或以小组积分的形式进行对抗赛)。

三、实现活动的普及性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重要保证

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达到因材施教,“动”有所得。如:(1)用一副三角板能拼画出哪些角?(2)找圆心(工具为笔和三角板);(3)面积割补法证明勾股定理等。再如:学完三角形中位线后,可以提出顺次连接一般四边形的四边中点可得什么图形?其它四边形呢?让学生独立画图、研究,小组讨论,证明讨论,形成数学小论文,宣读小论文。这样大大提高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独立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的创新性是对数学活动课的升华

篇(6)

[关键词]五步教学;5的乘法口诀表;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2-0053-03

[作者简介]李桂芳(1974―),女,广西桂林人,本科,广西桂林市希望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桂林市希望小学于2011年9月开始进行“幸福课堂”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摸索,初步总结出“学、展、导、用、评”五步教学流程,老师在平时的研究课及参加城区赛的观摩课都力求体现这一教学流程。在2012年10月结束的城区“五课”技能团体赛中,学校的数学团队团结协作、共同研讨,设计并成功展示了一节较为经典的课――“5的乘法口诀”。该课上完后得到了在场评委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下面笔者就以“5的乘法口诀”为例来谈谈学校课题研究实践提炼出的“学、展、导、用、评”五步教学流程。

一、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体现了学习个体在教师学法指导下的个性化学习。合作探究是学习个体在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一个学生就是一个信息源,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之中,每个学生都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讨论中畅所欲言,主动思考,多向交流,理解、消化知识。

在“5的乘法口诀”课前,先让学生根据小组研究中的两个题例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中再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合作学习。

1.口答

先逐一出示手掌,让学生根据手掌完成“5的连加”的口算,这样以数形结合形式出现,符合孩子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特点,同时为后面编口诀做铺垫。

2.探讨、交流

在学生交流前,为达成教学的有效性,课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1只手有5根手指,是1个5,用乘法算式表示是:1×5=5或5×1=5,编成口诀是:一五得五,并重点理解口诀的编写方法和口诀表示的意思。

接着出示问题:2只手有几根手指?3只、4只、5只手呢?请学生以四人小组互相交流研究。

这样的设计,根据学生的起点,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先引导学生理解口诀的编写方法和口诀表示的意思,再放手让学生尝试编写口诀,接着同桌再互相交流。这样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在互相启发的学习过程中,能力得到发展。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二、展――成果展示、师生互动

成果展示是指学生个体以小组为单位,将个体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形成自学、合作成果。成果展示的方式可以是小组集体轮流汇报,可以是小组中选派的代表汇报,可以是学生个体汇报。在成果展示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则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加入,通过适当的点拨、发挥导向作用,突破重难点,防止学生的学习“行动矮化”。师生在互动中,强化平等意识、合作意识、成功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主动性:

1.请学生上台汇报并展示探究、交流的结果,教师适时点拔、指导,和学生一起完成5的口诀编写,同时做相应的板书。

2.请学生打开书本,完成书上编写口诀的学习内容。

3.观察乘法口诀,找规律让学生仔细观乘法口诀,并说说有什么规律。先让学生自主谈,然后再和学生一起总结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

本环节给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空间和平台,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探索、讨论交流,观察并总结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掌握编写5的乘法口诀的方法,教师做适时点拔、指导。这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

三、导――探究点拨、学法指导

探究点拨是在学生个体或小组展示环节中,教师要适时对学生展示表述不到位的知识点或是在教学重、难点处适时地点拨,指导。学法指导是通过教师致力于“导”,使学生达到“自学求得,自求得之”的教学效果。这样突出了学生的学,其核心是以学为主体、导为主线,实现以“讲”为辅,以“导”为主的转变。教师的学法指导,主要以问题为主线,提出明确具体的自学要求。自学要求可以是出示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促使学生把已有知识回忆起来进行新旧联系、知识迁移,产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动机。

在“5的乘法口诀”课前,老师精心设计了两道课前研究题,让学生在自学课本的基础上进行自主探究。在师生互动发现5的乘法口诀的规律时,老师根据学生精彩的发言片段进行适时的点拨、提炼出以下规律:①口诀通常都是用中文;②乘积不满5时,编口诀时加上一个“得”字;③相邻两句口诀的得数相差5(多5),比如:一五得五和二五一十的得数就相差5,前一句比后一句少5,后一句比前一句多5,同样的三五十五就比谁多5?比谁少5?④像一五、二五、三五、四五、五五这样,一般都把小的因数放在前面,积在后面;⑤一句口诀对应有两个乘法算式,当两个因数相同时就只有一个算式,五五二十五的两个因数相同都是5,所以就只能有5×5=25这一个乘法算式。

四、用――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实践应用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本课重难点,精心设计不同层次、具有典型意义的练习题,让学生练多,练全,练在关键处,突出多样化、层次性、启发性。拓展延伸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理论运用在各种实际活动中去,学活知识,用活知识,将知识向实践延伸;将课内向课外延伸,开拓学生视野。

1.基础练习:

(1)及时巩固练习5×3=1×5=5×2=5×4=5×1=5×5=4×5=

(2)完成书上第51页“做一做”:

(3)记口诀以四个活动贯穿: 对口令―口诀接龙―同桌互测―全班一分钟口诀补充大奖赛

2.提高练习:

(1)出示学生语文百花园里学过的唐诗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让学生算出这四句诗共多少字?

(2)我们一个星期上学几天?再让学生计算两个星期上学多少天,四个星期上学多少天。

3.拓展练习:

送卡片游戏:你的家在哪里?请手上有卡片的小朋友将卡片贴到相应的房子里。

5×3=1×5=5×2=5×4=

5×1=5×5=

一五()四五()三五()

5+5=5+5+5+5=二四()

5个5是多少?3个5相加是多少?

5×3+5=

本节课设计了基础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三部分,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实效性,注重学习知识的多维应用。为了能达成学生熟练运用口诀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熟练记、背口诀的教学环节,从背口诀整个流程设计体现了“认知―理解―记忆”三个层次,符合二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设计中,我力求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乘法口诀。如:让学生计算刚学过古诗的字数,整合了数学与语文学科的特点;再如计算每周的上学天数等都需要用到5的乘法口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的拓展提升题综合了乘法口算、口诀、5的连加、文字叙述题,以及最后一道乘加混合计算题,加大难度,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卡片事先发到学生的手中,学生根据卡片中的题,贴到相应的房子里,这种动静结合的练习方式,符合低年级孩子的学习特点。

五、评――立体评价、全课总结

立体评价是在课堂教学中,有对学生个体自学情况的自评、互评、师评;有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的组评、互评、师评;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全课总结是整理本课评价结果,总结本课达成学习目标情况,布置开放式预习作业,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整节课以男女PK赛的形式展开,根据孩子们的表现给予加星,并予以口头的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以师生、生生多元互评,评价不局限在学习内容上,包含情感、态度及学习习惯等方面予以激励。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教师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利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引出今后的学习内容。

最后以评价栏中的星星数,老师巧妙提出问题“怎样以最快的速度算出男队、女队获得星星的总数?”这时学生就会用到5的乘法口诀和将学习的乘加的计算,还特意设计了5+5+5+4+1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将1和4凑成5来进行乘法运算。让学生快速计算出获得星星总数,既巩固了5的乘法口诀,又有了拓展延伸的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我校“幸福课堂”教学流程 “学――展――导――用――评”五步教学,有力地体现了这一学习方式。“五步”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各自独立,又有序排列,密不可分。教师的主导作用重点体现在“导”与“评”的环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学”“展”“用”这三个环节中。

参考文献:

[1]孔祥华,蒋明玉.《7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J].教学与管理,2011(11).

篇(7)

院士沈阳行

传统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之一,沈阳市科协充分发掘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发展需求,借助“创响中国沈阳站”的春风,邀请两院院士走进沈阳企业,为传统的生产制造型企业提供创新方法技术指导。

5月24日,“创响中国沈阳站”系列活动走进沈鼓集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振业院士作了《抗疲劳制造创响中国》的专题报告,介绍了我国在抗疲劳制造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从专业视角分析了抗疲劳制造技术研究及应用在建设关键构件制造强国和高端机械装备制造强国中的重要意义,并针对沈阳装备制造业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来自沈鼓集团、沈阳机床、北方重工、兴华电器等企业的5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参加了报告会。赵振业院士在报告中指出:“坚持自主创新,发展抗疲劳制造技术、突破长寿命关键构件制造是包括航空工业在内的中国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方向。”据了解,抗疲劳制造技术是我国的创新研究成果,抗疲劳制造以提高疲劳强度、延长疲劳寿命为重要指标,遵从“无应力集中”的抗疲劳概念,通过化学、物理、机械等方式,控制工件表面完整性,最终得到无应力集中的长寿命结构件。 抗疲劳制造关键技术体系分为材料技术体系、抗疲劳制造技术体系、抗疲劳细节设计技术体系三大方面。它与传统制造技术的根本区别在于后者以成本、时间、空间为技术依据,以满足形位、表面粗糙度等设计图纸规定要求为己任。抗疲劳制造则除了满足设计图纸各项规定要求外,还要保证构件性能与设计相一致。抗疲劳制造技术适应先进设计,是实现设计的保障,它也适应高强度合金,能够抑制其疲劳强度应力集中敏感,是使用高强度合金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能将材料性能用到极限,使关键构件的寿命大幅提升。目前,抗疲劳制造以其充满优势的技术前景,精密、长寿、高效的技术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不久的将来,抗疲劳制造必将成为改变中国航空工业,乃至中国工业的一把利器。蟾婧螅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参会的科技工作者无不被赵振业院士的科研精神所感动。

5月25日,“创响中国沈阳站”系列活动走进沈阳中航黎明民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作了《国之重器跨越发展――对加快我国航空动力发展的思考》的专题报告。刘院士从世界航空动力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航空动力取得主要成就、存在问题及面临挑战和机遇等方面对航空动力发展作了全面分析和解读,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对黎明公司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一是黎明公司是我国航空动力制造的摇篮,要继承吴大观等老一辈航空动力人的优良传统,将其发扬光大;二是抓住“两机”专项机遇,做深化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三是优化结构、改革管理、选准目标、突出重点;四是狠抓质量,开创“精品工程”;五是搞好与科研院所、民营企业和高等院校的三个相结合;六是突出人才为本、人才兴企、人才创新。刘院士还建议黎明公司,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各个研发单位的优势和特长,实现技术和资源的共享,加强基础领域和关键技术研究,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黎明公司全公司中层以上干部200多人认真听取了报告,并与刘院士进行技术探讨。

科研专家走一线

如何把最新的科研成果与一线的项目对接是解决科学技术产业化问题的重要手段,沈阳市科协在“创想中国沈阳站”系列活动上,特别邀请到高校、科研机构的教学、研究专家到车间、农村,一对一、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和科普示范。

5月23日,在沈南苏家屯区沙河新城工业园,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刘岗一行前往位于辽宁鲁博橱业有限公司开展科技咨询。该公司是现代不锈钢厨房设备行业中的专业生产企业,产品涵盖厨房冰箱、保鲜冷柜、燃油燃汽炉具、食品烤箱、蒸饭车、消毒车等90多个种类。近几年,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注重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今年,公司拟在设备生产中采用光触媒技术,但一直不能确定该项目的可行性。“创响中国沈阳站”系列活动专家来到企业后,公司董事长吴心良一边向刘岗研究员介绍产品研况,一边带领专家实地考察生产车间,随后组织公司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负责人与专家进行交流研讨。大家分别就光触媒的性能原理、能否在不锈钢和玻璃材质附着、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对农残有害物质的降解度、产品开发前景等疑问向专家咨询。针对企业关心的问题,刘岗研究员一一做了详细解答,并表示下一步将利用研究所的设备和技术条件做好相关实验,为企业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交流中,双方还在技术咨询、成果应用转化等方面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沈阳国家大学科技城管委会、沈阳浑南科技城发展公司有关人员参加了活动。

5月24日,在沈北康平县海洲乡,山东省花生研究所研究员张智猛应邀为当地富民增收主导产业发展出谋划策。海洲乡现有花生栽培面积7万余亩,由于今年的旱情严重,目前正处于抗旱抢播的关键阶段。专家一行走进康平县海洲乡花生产业协会,与种植大户和基层人员座谈,在了解当地花生产业发展现状和今年的抗旱形势后,推介了花生覆膜、单粒精播和膜下滴灌等促进花生高产关键技术,以及研究所选育的一些优良品种,并就品种选择、抗旱播种、收获储藏等有关问题现场解难答疑。活动中,专家还走进田间地头,实地考察土壤墒情,了解当地主栽品种和播种机械,指导农户进行抗旱播种。针对种植户反映的风沙影响大、种子破膜难等实际问题,专家表示会尽快攻关,推出相应的适用技术和生产规程。海洲乡决定聘请张智猛研究员为协会院士专家工作站特邀专家。同时,专家还同乡领导和协会有关负责人进行会商,拟在当地设立科普示范基地,进行品种筛选试验和配套技术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