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5: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乡镇基层学习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2005年11月至2007年11月,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开展了创建学习型乡镇活动,并于2007年12月21日接受了市专家组的评估验收。渤海镇在创建学习型乡镇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针对一些基层干部执政知识匮乏、农民素质偏低等制约地区发展的主观因素,提出“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才干;树立新观念,展示新风采;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渤海”的创建学习型乡镇共同愿景。并按这个愿景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创建工作。
一、创建学习型乡镇的主要作法
1、强化领导,构筑四项保障体系。一是构建组织保障体系:成立由镇主要领导为组长,镇二级班子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科站长为成员的创建学习型乡镇组织体系。按镇里要求,机关、学校、各村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保障体系。二是构建制度保障体系:镇里先后出台《渤海镇创建学习型乡镇实施意见》、《渤海镇创建学习型乡镇实施方案》、《渤海镇创建学习型乡镇学习管理制度》等8项相关制度。三是构建资金保障体系:按每年人均不低于两元的创建经费提取标准,近三年来用于创建学习型乡镇的资金投入每年呈上升趋势。年均增幅在25%以上。四是构建人力保障体系:渤海镇创建学习型乡镇工作由镇党委书记、镇长负总责,党委副书记负责日常工作。其余实行归口负责。做到了分工明确,各负其责。2、创新载体,搭建五座学习平台。一是镇级成人学校学习平台:这个平台现有专用多媒体教室2个,图书室1个,教卫计生、文明礼仪、农业科技、劳动保障等专用教室6个,并配有电脑43台,电视、投影仪、幻灯机等电化教学设备6台。二是机关多功能厅学习平台:这个平台180平米,内设投影、音响和电子书屋等设备,可供120人学习培训。这里的主要培训对象是机关干部、村级干部,重点是法律法规及政策培训,培训一般采取经验交流、以会代训、述职演讲、视频会议等。三是村级成人学校学习平台:这个学习平台采取化整为零,因村制宜的办法,平台面积根据各村规模和人数多少而定。一般教室容纳人数在80-120人左右。学习内容大都根据各村的需求而定,或法律法规、或健康知识,或手工编织,或民俗礼仪。学习时间一般集中在农闲时进行。四是学校卫生院学习平台:这个学习平台,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家长、育龄人群和乡村医生。为推进学习型乡镇的形成,近几年来,渤海镇始终坚持“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方法,先后在学校开办了“法制教育大课堂”,在卫生院开展“优生优育大课堂”、“乡村医生业务培训大课堂”、“中老年人保健大课堂”,使不同层次的人得到了不同内容的学习与培训。五是社会实践基地学习平台:这个平台共设8个,它们是:三渡河村的果树栽培管理实践基地;马道峪村的雕漆工艺实践基地;景峪村的柴鸡养殖实践基地;田仙峪村的冷水鱼养殖实践基地;庄户村的乡村旅游实践基地;沙峪村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北沟村的村风文明实践基地以及位于镇成教中心的三农培训基地。3、突出特色,营造六种学习模式。一是集中学习与分散学习结合:镇党委政府要求全体机关干部隔周四下午参加由机关党支部组织时政学习,并由镇党政办公室登记考勤。此外,镇政府还为各科室订阅了《北京日报》、《京郊日报》、《北京支部生活》、《怀柔报》等学习材料。二是理论学习与联系实际结合:近两年,镇党委组织机关干部先后学习了中央关于树立正确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的论述。镇党委政府还组织有关人员及时编写了《渤海镇公民道德歌》和《渤海镇邻里团结十多十少歌》。三是外出参观考察与学习身边典型结合:近三年,镇出资近百万元先后组织镇村干部赴海南、华东五市、成都、云南等地参观学习,重点学习上述省市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使大家受益匪浅。部分村也组织村民代表先后赴革命圣地西柏坡、纪念馆等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与此同时,还举办了身边先进事迹报告会。四是抽象学习与文化娱乐结合:除隔周四下午机关集体学习外,渤海镇还先后开展“迎奥运、创和谐”篮球比赛、渤海镇“和谐杯”乒乓球比赛、镇登山健身赛及读书用报演讲比赛等多项活动。五是传统教学与电化教学结合:充分利用电化这一手段,采取声像教学方式,先后在镇村两级开展电化学习与培训40余次,受教育群众1.1万人次。六是学历培训与结业培训相结合:为鼓励机关干部参加学历教育,镇政府采取“个人掏一点,集体补一点”的办法先后出资十多万元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机关干部给予了补助。此外,渤海镇党委政府还高度重视村级干部的学历培训工作,先后有30多名村级干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2007年,镇政府又投资4万多元,对新上任的40多名村级干部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法律知识》、《团队精神》、《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训。
二、创建学习型乡镇取得的主要成效
坚持学以致用原则,取得七个方面成效:一是领导决策水平显著提升:两年多来,无论在庄户新农村建设还是在绿色长廊升级改造等重大工程项目申报或施工中,渤海镇都坚持了民主决策,做到了集思广益,畅所欲言,科学论证。因而使我镇在新农村建设理念和建设风格方面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可。二是机关办事效率明显提高:渤海镇综合服务大厅自2006年8月运行以来,已为群众办理各类事项2100余件。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从根本上改变了群众过去到机关办事“人难找,门难进,事难办”的状况。三是群众文明素质明显长进:通过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公民道德规范》和《文明公约》,开展“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等系列活动,全镇人民的文明素质不断提高。2006年全镇评出了新农村建设10大先进人物,2007年,全镇又评出了“文明礼仪、乐于奉献、自强自立”等10个方面的典型100个,镇党委从中推荐10大文明标兵,并召开了“十大文明标兵”先进事迹报告会。由于镇村两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扎实有效,渤海镇也连续两年被评为首都精神文明先进乡镇。四是农民法制观念明显增强:通过举办法制培训班、法制讲座,开展法制咨询等系列活动,使农民学法、知法、用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2006年以来,镇村两级民调组织先后受理各类民事纠纷1360余起,结案率97%以上。五是农民增收渠道有所拓宽:通过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民俗礼仪培训,使近千名农民有了一技之长和就业本领,进而走上了离土不离乡的就业岗位。六是镇域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两年多来,渤海镇坚持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优化一产,强化二产,壮大三产”的经济发展方略,使地区经济稳步发展。2007年全镇实现镇域经济总收入7.7亿元,财政收入3695万元,农民人均收入891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43%,10.9%。七是全镇整体环境明显改善:通过新农村建设和“夜渤海”升级改造,一个环境优美,璀璨靓丽的渤海镇呈现在人们的面前。2006年渤海镇跨入京郊优美乡镇行列,2008年又跨入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行列。同时,渤海镇还连续两年荣登了京郊新农村建设先进镇乡的光荣榜。
三、创建学习型乡镇工作的不足及改进意见
1、不足之处。(1)镇域文化底蕴突出“长城文化”、“板栗文化”,非常切合实际,但机关文化缺少底蕴和精神内涵。下一步将结合机关创建工作实际,提出“机关文化”建设。(2)创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的融合力度不够。也就是说,学习活动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方面还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3)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学习型新村、学习家庭和学习专业合作组织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2、改进意见。(1)镇党政办要继续做好学习型机关相关文件的收集,会议纪要的整理,学习培训的签到记录等基础工作。(2)由宣传文化部门牵头,抓好渤海镇特色文化建设。结合服务奥运,改革开放30年,渤海建镇10周年,开展好渤海机关精神征集活动。并组织一台具有浓郁地区特色的文艺节目,进行巡回演出。(3)由组织部门牵头,结合党建三级联创,年内抓好4个学习型党支部、村委会创建工作。使其答到市区验收标准。(4)由镇妇联牵头,旅游办协助,抓好学习型家庭创建工作,年内达标户不少于10户。(5)工会、妇联、共青团、教育、卫生、社保。农林、科技、司法、文化等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写出培训计划,抓好各类培训,并将培训情况记录在案。(6)宣传信息部门,要配合全镇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抓好宣传报道,信息报送,典型推广等工作,培育出一批新的学习典型。
在建设贵阳新农村的进程中,共青团贵阳市委积极行动,于2006年7月启动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青春行动”,先后派遣141名大学生志愿者到全市116个村担任“双千队员”和“村官”。同时,募集到资金和物资合计287万元,组织青年专家能手服务团深入村寨开展巡回服务23场近3000人次,捐赠书籍1.1万余册,为15个村建立公益图书室并配电脑一台,培训农村富裕劳动力2000人,为290位青年提供就业岗位,资助农村贫困大学生72人,组织城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百余人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培训农村教师和学生2000余人。共青团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农村得到了充分体现,广大团员青年为贵阳市新农村建设作出了贡献。
智力支持――
大学生“村官”显身手
乌当区金华镇翁贡村村支书饶德祥对李红萍赞不绝口:“这姑娘不错,啥都会摆弄。” 而她最会“摆弄”的,“莫过于村里的远程教育系统了”。
针对村里池塘、水库多的特点,李红萍从镇远程办借来养鱼教学光碟,带动村民们一起学习,为他们讲解、示范怎样配料,怎样给鱼治病。李红萍的到来使远程培训教室日渐红火热闹起来。“大学生就是聪明,我们不会的,他们手把手的教,亲自示范,比我们自己光看学习材料要容易懂得多。”当地群众说。
作为一项惠及农村基层的工程,去年的第三批“双千工程”充实了包括李红萍在内,涉及计算机、农业、医学、法律等近30个专业的146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双千队员中已有114名兼任乡镇团委书记、村党支部副书记、村主任助理等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农技指导――
增强农民致富本领
不仅派驻大学生担任“村官”直接投身新农村建设实践,团贵阳市委还经常组织青年专家能手服务团,下乡入村,为农民搞好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充分发挥了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家住贵阳市乌当区阿栗村的汪老汉眼看周围邻居的杨梅丰收,自己家的10多亩杨梅却树叶顶端枯黄、杨梅产量下降,焦急不已。服务团的到来,给汪老汉的果树对症下药,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乌当猪场村、花溪区大坝村、开阳县长红村……服务团所到之处,无论讲座、座谈还是现场观摩,几乎场场爆满,许多农户还与服务团成员建立起长期联系,聘请专家能手担任他们的免费农技顾问。
扶贫帮困――
解农民之所急所需
2006年10月22日,贵阳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青春行动”巡回服务车队开进了白云区麦架镇青山村。贵阳市邮政局现场招聘台前,10名特快专递投递员的岗位,底薪800元、加计件提成的条件吸引了数十名当地农村青年争相填写了报名表。除送用工岗位外,文艺演出、禁毒宣传、计生服务、义务诊疗等服务也吸引了众多村民,所到之处无不是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
“青春行动”还从实际出发,切实帮扶农民。如发动青联委员、对农村贫困学生进行结对帮扶;组织青企协会员开展“青年企业家农村行”、“真情助农、告别贫困”活动;以及开展支教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资助困难大学生、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等众多惠农活动。
青春身影――
建设新农村的靓丽风景
在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青春行动”的过程中,团贵阳市委充分调动、发挥了各级各界团组织的作用, 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思路,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确立项目,丰富内容,充实内涵,创造一切有利条件,主动寻求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有识之士的合作,积极争取各种资金和物资的支持,有效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
这次会议是我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县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总结去年工作、部署今年任务的一次大会。开好这次会议,对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工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濉溪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就全县宣传思想工作去年情况和今年的任务报告如下: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2007年宣传思想工作成效显著
2007年全县宣传思想工作在县委的正确领导和市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牢牢把握迎接和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这条主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求真务实,奋发进取,各项工作在深化改革中焕发活力,在开拓创新中整体推进,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为推进我县加快发展、奋力崛起提供了强有力思想文化保证和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1、理论武装工作求深求效。按照干部教育的要求和县域发展的需要,科学制定县委中心组学习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2007年县委中心组被评为全市理论中心组学习先进单位。注重对党委(党组)中心组及机关干部的学习进行督查指导,重点学书记“6.25”重要讲话、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组织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参加培训或轮训,推动形成了学习热潮。组建县委十七大精神宣讲团,宣讲30多场,迅速在全县掀起学习十七大精神的热潮。大力倡导学以致用,扎实开展“创新促发展,执行看落实”解放思想主题实践活动,编印了“加快发展、工业强县”学习材料,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
2、舆论宣传工作求实求活。精心组织十七大宣传。会前,在《淮北日报.濉溪专刊》和县两台开设“喜迎十七大”专栏,在沱河路开展“展示新成就,喜庆十七大”主题橱窗宣传;会后,及时成立了宣讲团、文艺宣传队,把十七大精神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基层、进农村广泛宣传。配合省、市“新征程、新风貌——十七大精神在淮北”新闻采访活动,重点宣传了我县实施工业强县和民生工程的新成果。县电台、电视台开设“十七大精神在濉溪”专栏,大力宣传各单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新进展,营造了迎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的良好舆论氛围。开展重大主题和重大活动宣传。围绕“工业发展年”活动,在《安徽日报》、《淮北日报》组织宣传专版,在《淮北日报.濉溪专刊》和县两台开设《加快发展,奋力崛起》、《走进重点项目》等专栏,高强度、重篇幅对我县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成就进行宣传。着力宣传报道工业强县加快发展动员大会,为统一思想、鼓舞士气,激发干劲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唱响发展主旋律,深入开展贯彻县委九届四次、五次会委会和人大、政协会议精神、招商引资、全民创业、机关效能建设以及合作医疗、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重大主题宣传,成功组织庆祝建党86周年、纪念建军80周年、10周年等重大活动宣传。强化各类典型宣传。开展首届“十佳创业之星”和“十佳服务标兵”评选活动。推出了爱心大使姚勇、全省“十大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叶永军和舍身救人的革命烈士任印民等一批先进典型。
3、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求深求广。荣辱观教育深入持久。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充分运用演讲、征文、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推动荣辱观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加强中小学生的德育教育,深入开展“知荣辱、树新风”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文明创建活动常抓不懈。以创建首届全省文明县城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我文明、你文明、濉溪更文明”主题宣传活动,制作了《文明花开濉河畔》创建专题片。开展“告别陋习,走向文明”、共建美好家园”和“四进社区”活动,提高了群众创建意识。以构建诚信濉溪为目标,评选、表彰了首届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店;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生态家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和谐文化工作求丰求精。群众文化丰富多彩。先后举办了青少年体育舞蹈展示、第二届少儿声乐、器乐、舞蹈大赛、国庆节群众文体活动展演展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组队参加市九运会,并获得优异成绩。大力推进乡镇文化站、广播、有线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村书屋工程建设,积极争取政策资金,免费为农村放映电影3400多场,扶持建设了以南坪、韩村、铁佛等乡镇文化站和百善镇苇波村农家书屋、张庄农民文化大院为代表的一批农村文化阵地。注重文化保护与发展。加强了对柳孜大运河码头遗址、文昌宫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濉溪地方曲艺“淮北大鼓”成功申报批准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扫黄打非”工作不断深化,狠抓了网吧、游戏厅、书报摊、音像店、市场小广告的监管和整治,查缴各类违法书刊、电子制品24000多件,没收赌博机52台,取缔黑网吧4家,有效净化了文化环境。
5、对外宣传工作求强求效。加强对外宣工作的领导,调整县委外宣工作领导小组,修订完善了外宣规章制度和新闻宣传奖励制度。对外新闻报道实现数量和质量的新提高,全年累计在市级以上主流新闻媒体发稿?篇,比去年提高?,再次被市委宣传部评为对外新闻宣传先进单位。对外经贸文化宣传在服务大局上取得实效,成功地开展了萧山、台州、诸暨投资说明会和柳孜大运河码头遗址的申遗宣传活动;加强互联网新闻宣传与管理,制作了新华社专供濉溪信息服务网页,初步形成了一个反应灵敏、传输快捷、准确时效的全县网络宣传新机制;外宣品制作在实施精品战略上取得进展,制作了高质量外宣专题片《活力濉溪》。邀请具有影响力的期刊《决策》,对我县的发展进行深度剖析,推出“濉溪嬗变”系列文章。精心策划系列报道—“发展中的新濉溪”,在《淮北日报》头版头条等显著位置陆续刊发了“工业强县:撬动濉溪发展的主战略”等7篇重头稿件。邀请国家、省、市摄影家协会50多名摄影记者开展“魅力濉溪”采风活动,着力宣传了我县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良好发展的态势。
2007年,全县宣传思想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濉溪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今年的宣传思想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基层宣传文化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方法手段需要进一步创新,宣传干部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解决,不断改进方法,在创新中实现工作的整体创优。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努力做好2008年的宣传思想工作
今年是濉溪经济社会发展跨入新阶段的关键之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加快奋力崛起步伐的主要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县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县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紧紧围绕“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发展、繁荣,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濉溪提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
按照这一总体要求,根据当前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2008年的工作重点是:贯穿一条主线: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县委九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突出两大任务: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推动文化建设、发展、繁荣;
二是为濉溪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即理论武装、舆论宣传、文明创建、文化发展、对外宣传、队伍建设,引领濉溪新发展。
深化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夯实加快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
今年理论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学习宣传十七大精神引向深入,着力把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十七大精神上来,用十七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一要突出抓好两级党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加强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进一步规范学习制度,丰富学习内涵,提高学习质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创新学习形式,围绕十七大及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的讲话精神,开展“继续解放思想,推动跨越发展”大讨论活动,增强全县上下加快发展的自觉性,努力使中心组的学习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环节。
我国著名成人教育学专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高志敏先生也说过,"(成人教育应当)回归丰富的成人生活世界,走进缤纷的成人精神家园”。
生活化的社区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生活化是我们事业的价值取向,也应该成为广大农村教育社区工作者的普遍认知。
农村社区教育生活化,是在教育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手段的考量等方面,从百姓生活实际出发,从农村居民对生活教育的需求出发,构建一种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生态。也就是说,我们在理论探讨、顶层设计和基层实践多个层面,摒弃主观主义、本本主义,转变从政策文件、甚至只是从领导讲话精神出发的做法,匡正“上面"不切实际的“引导”和"下面”不求实效的“迎合'。
―、面向农村社区居民的生活世界,发掘生活化的教育教学内容
农村社区教育生活化,首先应该是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这就必须坚持从生活中来的原则,向生活要素材,探求适合农村届民生活需求的农村社区教育的教育内容。
1、致力于生活化课程的建设与开发
生活是多彩的,我们农村社区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是丰富的。多年来,我们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向生活探求教材的方面来。我们结合城乡居民生活实际和学校特点,深入百姓生活,先后整理和发掘《德清家乡莱》、《新居民读本>、(舞龙民俗知识读本>、《烹饪技术>、<美丽生活>、(枇杷与养生>、<牛蛙养殖常识》等校本教学材料。
其中我们先后花六年时间,经多次修改、完善而编写的《德清家乡菜菜谱》,是我们比较成功的生活化培训教材开发实例。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德清民间餐饮的发掘与培训逐步引起餐饮行业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方面的重视。餐饮龙头企业、职业学校致力于德清地方菜的开发、整理和传播,德清民间每年举办"年猪饭“鱼汤饭”、"羊肉黄酒节”等“嘉年华”性质的餐饮文化活动,推动了民间餐饮的大众化传播a
为汇聚和提炼德清民间餐饮文化,2007年开始,我们通过举办"德清家乡菜’制作大赛,汇聚来自德清全境的100多道具有德清地方特色的菜肴、点心,然后从中精选了80多个菜品,以菜谱的形式编写成《德清家乡菜菜谱>,作为农村劳动力培训、“美好生活”课堂、农村“土厨师”培训、企事业单位食堂从业人员培训等各类培训教材。像洛舍鱼圆、德清大火烧、乡下南瓜饼、细沙羊尾、洛舍肉饼、农家土豆丝饼、新市羊肉、莫干竹林鸡、德清逆鱼、新市汤包、烂糊鳝丝等特色菜点,都成了生活化培训的必修课。
2、致力于生活化学习的提炼与交流
农村社区居民学习的内容和形式是极其丰富多样的,我们意识到,让学习与生活融合,是推进终身学习的最佳途径。近年来,为推进学习的交流与提炼,我们通过课题研究、项目实施和其他教育活动,将农村社区广大学习者在学习中积累的知识、信息,进行整理提炼,编写成各种读物和资料,作为交流,分发给广大读者。比如作为老城区,我们的老年书画学习者很多,我们在开设书画教学班的基础上,定期举办书画笔会、书画展、并汇编《伉倆墨影>、《莫干山麓晚霞美》等书画集。在多年的农民培训和农科教项目实施工作中,我们涌现了一些农民学习之星,他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们组织编写了不少学习交流材料。如我们在多次实施农科教项目的基础上,编写了《牛蛙养殖常识〉、〈泥鳅养殖技术>、《枇杷优化种植实务》、《枇杷与养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通俗读物。我们根据乾元新居民较多的实际,编写了作为新居民的必读学习材料。作为一年一度的"浙北乾龙灯会”的举办地,乾元舞龙是一大地方民俗特色,各村、有关民间组织,都有舞龙队,舞龙文化家喻户晓,根据这一情况,我们编写了<龙舞乾元——乾元舞龙民俗知识读本>。另外,我们在农业技术研究、推广过程中,还实时将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实地调研、讲课的知识点汇编成即时农科信息,分发给广大农民朋友。
教学资料的编写,提炼了广大学习者的学习智慧,提升了农村社区学习群体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效率。
二、面向农村居民生活需要,组织生活化的特色教育培训
农村社区居民对于提升美好生活品质的向往应该成为我们社区教育的考量,想方设法提升他们的生活技能和综合素质,是我们农村社区教育的根本宗旨。为此,我们紧密切合本地实际,发挥学校办学优势,设置并开展各类生活化特色培训。
1、农家“土厨师”培训,让“土厨”不再“土”
自古繁华的德清,民间餐饮自然相当发达。在广大农村,活跃着以师傅带徒弟形式传承技艺的“土厨师_',他们经验丰富,技艺不凡,广受欢迎。但他们大都出生农村,很少接受正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相对闭塞的生活环境,制约了他们理念的更新,技艺的提升。为此,我校近几年来,组织开展了农村"土厨师”技能培训班。其中2013年和2014年农村的“土厨师”参加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培训,共有258人参加,215人获得中式面点师、中式烹调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2、食堂从业者培训,让食堂餐点更精美
前几年,一些企事业单位在招聘食堂从业人员的时候,对是否持证并无统_要求。其中不乏“半路出家”的人员,他们的专业技术参差不齐,文化水平普遍偏低。2012年开始,我们面向全县学校、幼儿园和其他企业单位,开展食堂从业人员培训,开设中式烹饪、中式面点专业培训,三年来共组班5个班,250多人参加。
培训课程设置中,除了食堂食品卫生规范要求内容外,我们对照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国家职业资格要求,增设大锅菜、杭帮菜、德清家乡菜等内容。
3、老年人“养生菜”培训,让老年人乐呵起来
乾元是德清的老县城,这里老年人占总常住人的20%以上。为丰富老年教育,我校常年开设老年烹饪培训班,每年都有两到三期的老年人烹饪班,约100人参加培训。我们根据老年人注重养生保健的情况,专门设
置适宜老年人的"养生菜"教学课程,开展教学培训,深受广大老年人欢迎。
4、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让其掌握“一技之长”
我校是德清县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基地,担负着德清县中片乾元、雷甸、洛舍、三合四个乡镇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工作。鉴于德清餐饮业相对比较发达,烹饪人才社会需求量较大,老百姓对烹饪培训的认同较好,我们几年来的农村预备劳动力培训,都设置为中式面点专业。经过近半年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学员基本可以达到直接就业要求。近三年来共培训农村预备劳动力290人,获得初中级职业资格证书283人。
5、“美好生活”课堂,让居民生活更加美好
追求生活的美好和自身的"美丽’’是广大社区居民的美好愿望,根据广大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我们于2012年开始,正式将我校的生活化培训整合为"美好生活"课堂,开设"美化生活”、“美丽仪容”和“健美身心"等多个培训系列,具体设置了插花、剪纸、瑜伽、美容化妆、家庭育婴、家庭烘焙、老年生活保健等培训课程,三年来,我们共举办五期,有20多个班。
三、“美好生活”课堂,是农村社区教育生活化有益尝试
在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坚持生活化的理念,秉持一切从生活实际出发,从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出发,我们就能够匡正一些时弊,摒除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色彩,给农村社区教育腾出应有的作为空间、创新空间,让它在真正回归理性、回归生活、回归本位的基础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一、农村小学的小学科教育基本现状
从课程设置来看,所有学科一律平等,无所谓大小。那何为学校的小学科呢?它是在现实中被学校群体默认使用的一种称谓,指的是语数英以外的其他学科。它们在课程中所占课时少、任课教师数少,而且学科地位被边缘化,是弱小的学科群体。具体表现在:
1.课程普遍不被学校重视
不少学校不设课程或虚设课程,以课程表为伪饰,兼科教师将课表的小学科课程上成主科课程;兼科教师对小学科课程缺乏深入研究、课堂质量不良,领导没有或较少关注小学科的质量情况。例如,广州市白云区4个乡镇共73所小学,人和镇从没有固定调研课的学校,江高镇学校领导对小学科从未调研课达64%(见表1)。
2.校本教研未有实质性开展
小学科任课教师不开展或少开展集体备课、观课研讨、研究反思等校本研究活动,在调研中笔者发现,除语数英学科外,较少见到小学科校本教研的原始性材料,包括计划、总结、集备记录、听课记录、学业期末评价记录等,也较少见到有学科业务学习资料、学科电子资源等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材料。4个镇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档案资料调查情况(见表2)。
3.学科教师队伍专业发展之路艰辛
小学科专任、专业学科教师人员数量较少,开展校本教研少,对专业缺乏追求,学校对小学科关心激励少;也有一些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但被学校转岗教主科,本学科成为其副业(见表3和图1)。学科专任率普遍较低,任主科兼教信息科占了主要比例,可见,小学科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之路较为艰辛。
4.学生学科素养发展不均衡
由于学校的课程安排、教师的学科态度、课堂的教学质量、学校校园文化生态等各种原因,导致学生除了语数英以外,其他学科素养的发展甚为薄弱,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被制造成公开的秘密:学习是语数英,评价也是语数英。
二、农村小学的小学科教育问题分析
上述小学科教育的问题在各种层次学校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在农村小学中问题尤为突出,越是偏远的学校、学校规模越小的学校,问题越严重。归结其原因有:
1.教育价值取向明显功利化
在现行评价指标体系中,小学科没被纳入升学评价体系,因而在社会、家庭、学校等强大的功利驱动之下,应试的压力从一个学段往一个学段下移。不同的价值取向,必然导致不同的行为方式,为了短期的升学利益,在显性或隐性的文化舆论面前,学校的教育活动形成了大小学科与主次学科、主流与非主流教师群体等俨然成型的文化生态,还有现时的绩效工资方案在教学成果利益分配的差异,更让小学科教师感觉被边缘化。
2.区域教育资源调配有先后
白云区在城市化进程中,原农村地区逐步转化为城乡二元化结构地区,致使区情愈加复杂。尽管近年来已加快了对小规模学校的合并,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校舍改造、实验室配置、图书采购等教育装备的建设,但是在改造进程中,区域资源调配有先后,显然,农村学校硬件资源调配的投入对学校带来的促进作用,及不上早期已发展、现已进入软件建设进程的学校。特别明显的就是钟落潭镇、江高镇等镇偏远农村小学。
3.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缺编
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是农村小学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影响小学科教育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城乡差异带来的农村骨干教师流失日益增多,另一方面生源减少,教师政策性超编造成的“只出不进”影响学校改变队伍编制结构,还有就是课程改革中新增的课程设置如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缺岗。因此,农村小学长期缺编信息技术、音乐、艺术、等学科专业人才。
4.学校校本教研管理缺力量
在新课程专项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校在校本教研这一块上做不下去。基本形式上是有的,例如学校公开课、科组活动、教师集中学习等,但是缺乏建设成效。例如学校课堂存在什么问题?科组活动研什么?怎么研?这些问题,都是学校缺乏认识的。学校开展的专题讲座缺乏校本性、针对性、系列性、延续性、反馈性,而且是纯理论、较虚空的专题,缺乏一些实践性问题的诊断和专项研究。意识、方法、理论也相当缺乏,导致此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学校缺乏校本研修的专业引领和管理人力。
三、缓和小学科教育问题的策略思考与实践
教育的责任不允许等待与不作为,缓和小学科教育问题,笔者认为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种研究机构需要加大重视和研究解决力度的。针对目前状况,笔者提出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政策、强化资源配置、加强培训等方面策略在教师研修建设上改善小学科教育问题。以下是策略及实践方法。
1.更新教育观念,发挥多元教育文化导向
在行政管理上,调研员要深入调研区域小学科教师专业配置及岗位现状,要从区域整体科学配置人力的角度出发,系统筹划小学科专业人才的招聘与培养;在专业发展机会上,要平等对待小学科教师,优秀的小学科特色学校及教师要扶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支持小学科优秀教师潜心发展。
在业务管理上,各级教科培研究机构要从自身做起,除却小升初、中考、高考等专项研究外,还要均衡资源和力量分配,在部门建设上重视小学科教科培研究工作,别让小学科研究人员本身也生存在被边缘化的状态,积极性受到打击。只有由上至下的教科培机制建设及文化导向规范、持续,这才有可能对下产生导向、督促、引领、建设的作用。
2.优化教育政策,实施多样化师资交流方式
农村小学缺人用,缺人才用,都是长期存在的难题。要缓和它就要建立多样化的人才交流方式,形成一种有效的全区或全市的人才交流机制,谓之“活水工程”。例如:
(1)教研员蹲点基层:到边远农村学校建立教研工作站、引领周边学片发展;蹲点学校扶持特色学校建设等。
(2)教师对岗交流: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去开展学年性支教、农村教师到优质学校交流、骨干教师学片内对岗交流等。
(3)结构性转岗调整:超编教师区内流动,结构性超编教师转岗、跟岗培训交流等。
这些方式,虽然受惠面窄,似乎有点望梅止渴,但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缓和的策略。待小学科人才逐步引进,结构性缺编问题逐年缓和,小学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师资交流方式就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强化研修引领,实施多层次研修管理机制
在实践中,建立多层次的区域性教科培研修管理机制,以机制去制衡大小学科的落差过大,一定程度上推动学校小学科的运作。
建立“区教育发展中心―镇教育指导中心―学校”三级研修管理机制,加强第二级教研业务领导力和指导力的建设,为三级教研的力量传播起促进作用。
从业务管理上操作:第一级研修管理为“区教育发展中心―镇教育指导中心”;第二级研修管理为“镇教育指导中心―学校”。
从研修建设上操作:第一级研修建设为“教研员―学片中心组长”;第二级研修建设为“教育指导中心―学校”研修指导及“学片中心组长―学校教师”研修指导。
每一级研修管理和建设承担的职责和任务都不一样:在第一级更多的宏观策略调控指导,在第二级更多的是具体学科、具体业务操作引领和指导服务。在这样的研修管理机制下,由市、区落到校这一层,小学科活动被忽略、被打折扣的现象得到较好的改善。
4.省略),不仅做好了信息、资源共建等常规工作,还有基于社区的教师教育博客耕耘等。在平台上,教研员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展开专业对话,拓宽教师交流的途径,实现跨时空网络研修。
5.质量监测,发挥评价诊断反馈作用
建立小学质量评价体系监控新课程实施后小学学业质量,具体是以“主科+小学科”组团式实施抽测。抽测之后,学科教研员进行详细的质量分析,对各镇学校情况进行同类型、同层次学校对比分析,例如优秀(A级)率、不合格(D级)率,学生样本差异程度分析等(如表5和图2所示)。
同时,也将结合区“小学教学水平综合评估”工作,将小学科课堂教学质量及学科抽测评价写入指标,这样利于促进各学科相对平衡的良性发展。这不能不说是对小学科教育发展的一剂良药。
论文摘要: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当前每所职业学校的重要工作,面对当前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只有采取多途径、多形式展毕业生的就业空间,才能实施“出口”拉动“入口”,使办学规模、办学层次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近年来,我校办学实力和办学声誉逐年增强,在加强教学质量的同时,坚持以适应社会需求,加大就业指导为重心.实施“出口”拉动“入口”的办学理念,招生数量逐年增多。在校学生数近3000人,毕业生就业率高,通过十余年的努力,毕业生就业除满足本地需求外,还先后与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四川、湖北、江苏等省市的近百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的毕业生供需协作关系。毕业生年就业率平均达90%以上。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为学校的稳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1学校的主要做法
1.赏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和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人力资源的配置政策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大中专毕业生由计划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有了就业压力和求职难度,中专学校也由此受到了巨大冲击,涉及到了生存发展的问题。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校在理性思考的过程中,提出了更新观念。应对挑战,转换职能。加强就业指导的办学策略,实施了“减招中专,扩招大专,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出口”拉动“入口”,质量决定生源等工作目标,积累了指导服务、主动适应等方面的经验,通过逐年分析总结,积累经验,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做好就业指导,可以稳定社会大局。代表了学生本人及其家长的根本利益;是促进学校生存发展的重要工作;是社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环节;是推动人事制度改革与进一步完普的大事。如果把毕业生仅以不包分配为由不负责任地推出校门,只会增加社会的负担。浪费人力资源。对学校的生源也必然产生直接影响。思想认识的到位为搞好我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项工作措施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理解支持和广泛参与。
1.2研究市场,开发用人市场,积极拓宽毕业生就业要道
(1)搭建就业平台。我校为了方便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以学校为中心,逐步与省级市场、网上市场、市级市场建立了合作关系,搭建了“四位一体”的毕业生就业平台。
(2)建立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我们在开发培育有形市场中,一是鼓励毕业生首先到农村基层乡镇医院工作;二是积极鼓励他们到外省市选择信誉度高的用人单位实行就业安置协作;三是借助信誉好的中介机构,扩大就业的区域范围。近年来,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设施开发无形市场,通过网络与一些省、市人才市场建立了毕业生求职的网上市场截至目前已与武汉的“空间无限”、广东的“医务通”、陕西的“陕西省人才市场网”及“上海卫生人才市场网”等建立了网上联系。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毕业生网上就业形式。
(3)坚持回访制度。加强对用人单位的回访和毕业生就业后动态追踪调查,通过征询意见,加强了联络。同时为我校及时调整办学思路、深化教改提供了参考依据。
(4)走出校门,考察论证。我校毕业生中有些专业在行业准入上受限,即使不受限的专业也因其学历低而就业途径狭窄,但在医学边缘性行业的就业机会较多。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积极拓展到医学边缘性行业就业的市场,并为控制和降低就业安置风险,采取了先考察后就业等手段。先后到广州、佛山、深圳、上海、北京、成都等十几个地方进行考察论证,至今没有出现安置后遗问题。基本实现了学生安居乐业、家长满意放心。
1.3,多形式、全方位拓展毕业生就业空间
(1)与政府人事、劳动部门建立合作关系,为毕业生就业争取政策调控的支持。我们主动与市人事局、市人才交流中心等单位积极联系,就人才的合理配置与流动多次磋商,形成共识,在政府的关注下,我们除每年自元月起不定期在学校举办专场招聘会外,并于每年3月在学校举办由市人事局参与指导的“毕业生供需见面洽谈会”,办会规模逐年扩大,参会单位和应聘人数逐年增多,签约率逐年提高,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学生及家长的广泛好评,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学校的招生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2)与用人单位直接沟通,建立横向联系。我们多次由学校领导带队,相关部门参与,到省外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不同体制的医药、保健单位进行调研、洽谈。通过交流,与之建立长期的协作关系,使用人单位在信任的基础上。每年都能从我校定量接收一些毕业生。
(3)举行专场招聘会。对因急需人才来我校招聘的单位,一经验证,热情接待,提供周到、高效的服务。有的让用人单位自行举办专场招聘会选聘,有的由学校直接向毕业生需求信息,由学生报名应聘,有的委托班主任推荐,有的由单位在学校提供的毕业生自荐材料中挑选,进行考核录用。
(4)做好毕业生高校后的推荐工作。在毕业生离校前,填表收集毕业生的联系方式及就业求职意向。毕业生离校后。随时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和毕业生自荐材料与毕业生电话联系,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1.4努力抓好学生群体就生观念的教育引导和就业技巧的培锻炼
(1)举办专题报告会。为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就业指导教育直观而具有说服力,我们不定期联络往届毕业生。经常邀请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做出业绩的成才典型回到学校,向在校生讲述他们的就业体会和成功经验。同时,先后邀请一批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企事业单位派员来我校给广大毕业生作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及转变就业观念的专题报告。以不同的专题,生动地解析了毕业生最为关注的问题,对他们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了解就业政策,树立科学、务实的就业观念及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的作风,调整:就业心态。勇于投入就业竞争等。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
(2)定期更新就业信息。我们坚持从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多种媒体上挑选和整理资料,定期更新就业信息栏。编印、邮寄就业指导学习材料,用人信息、招聘会信息,包括就业政策的宣传,就业形势的分析,典型的择业实例等,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服务。
(3)开展就业咨询服务。面对学生的就业困惑和心理障碍,我们热情周到地为学生开展咨询服务,力求做到有问必答,化解各种疑难矛盾,使毕业生走出一些择业误区,及时排除不必要的思想疑虑和心理压力。
1.5树立服务意识,力成就业指导规范、有序造作
做好常规管理与服务工作是就业指导办公室的重要职责。关系到每位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的办学声誉,为此,我们力求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能做到规范运作,具体是建好“四个库”,即毕业生生源信息库、用人单位需求库、毕业生就业去向库、毕业生档案查询库。做到“四个延伸”,即推荐方式从校内走到校外,就业工作从“旺季”延伸到“淡季”,就业指导从短期拓展到全程,就业信息由传统方式发展到网络化管理
2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体会
2.1瓴导t视,措虼得力,是做好就业捐导工作的保证
从1993年我校首次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开始,学校不仅拨出专项经费予以支持,而且成立了由校领导担任组长的就业指导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各部门协调会,部署各项工作。为争取政府的支持。校领导多次到市人事局、卫生局反映汇报,请负责同志来校检查指导,并了解情况,尽可能从配置政策上给予关注。在就业指导工作的运行过程中,涉及到人力调配、物力装备、财力投入的具体事项,学校历来实行绿色通道管理。营造宽松环境,融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多方面的积极性。学校领导的重视,为我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增添了活力。
2.2加大投力度,提高赦学质量,加强,种技能培养是做糟就业捐导工作的关.
(1)加强硬件建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两高”扩招带来的中专办学的危机。学校明确提出“树名师,办骨干专业。刨名牌学校”的发展战略,先后投入2600多万元,用于加强基础建设和实践教学,先后建成了900平方米的护理实训中心、600平方米的口腔技能训练中心和拥有300多台微机的现代信息教育中心。此外,还:建成了超级实验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语音室、手术观摩系统和一次性容纳近700人同时上课的7个多媒体教室。
(2)提高教学质量。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先后制定了《教师业务进修管理制度》、《各级领导听课制度》、《青年教师培训制度》、《教学检查制度》、《考教分离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师综合量化考核制度》等三十余项制度。实施了“名师工程”,评选了“首席教师”,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开办了有45人参加,为期2年的“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研究生课程班,使毕业生专业技能含量逐年提高,为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近年来,学校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在计算机课不作为卫生类主干课程的情况下,积极开展计算机教学。聘请外籍教师和利用计算机中心、电子阅览室给学生提供上机操作机会,鼓励学生参加国家英语和计算机等级考试。学校还利用与汉中市团市委合建的青少年宫对在校生开设音乐、舞蹈、美术等选修科目。开办形体训练班。举办多种多样的文体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更新观念。左对挑战是做好就业拍导工作的有致揩能
(1)找准结合点,在工作思路上求创新。思路就是出路。就业指导工作要做到与时俱进,首先要解决好工作思路的创新问题。我们认为,要求得学校在办学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好毕业生在本地的就业安置问题。一是加强与政府人事、劳动、计划主管部门的联系。有计划地分批补充到人才需求缺口中去,二是主动争取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通过宣传和引导,鼓励毕业生到乡镇中心卫生院就业或自主创业,三是在实习生中向所在实习单位重点推荐,提前介入选拔培养,形成稳定的输出通道,减少随意性。
(2)抓住侧重点,在工作部署上求突破。我校学生85%以上来自农村,多数学生家境贫寒,毕业时学历偏低,缺乏就业竞争实力和自主择业能力,属就业队伍中的弱势群体,应首先把推荐服务的侧重点进一步确定在2个定位上:一是定位于这一部分学生;二是定位于适宜这部分学生的就业单位。人的定位主要通过就业观、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去实现。单位的定位则必须避开对口就业的困难,从医学相关行业(医药、医疗器械生产和营销)及医学边缘行业(医学美容、康复保健、医疗家政等)广开途径,最大限度地实现“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