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机械工程师论文

机械工程师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7 15:05:3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机械工程师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机械工程师论文

篇(1)

依据南通大学自身的特色,依托长三角经济发展和南通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探索、创新校企协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优秀后备工程师为目标,循工程技术为主线,靠校企合作为手段,以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支撑,达回归工程实践之重点。从2007年至今,倡导企业与学校按照新的模式培养工程师人才,变招收学生为参与培养学生,组织并实施了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计划,并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进行了如下探索与创新。

1.1创立了高校和一流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新机制

从南通大学自身定位和办学特色出发,调研南通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遴选在行业内产品技术含量高、科研实力雄厚,生产设备及管理模式先进的一流大型企业,研究论证校企协作共同实施人才培养的可行性,突破现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探索面向行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机制。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全过程,校企合作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共同促进学生就业。

1.2校企协同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制度化创新设计

在校企协同培养的机制与理念下,需要对传统的工科教育模式进行创新设计。将学生专业培养从宏观上分为学校培养和企业培养两个层面,学校培养以强化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夯实专业基础;企业培养以实践教学为主,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基于校企协同培养模式,进一步使特色课程建设、生产实习、综合素质拓展和毕业设计等具体环节设计制度化,形成具有自主特色的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创新设计特色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结合企业和行业对工程师素质实际需要,特设与企业实际结合的专业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讲授专业性强、实践性强、学校难以开设的核心技术课程,并针对现有技术难题和生产过程组织实施案例教学,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研究性教学和学习方法,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加强专业技能起到重要作用,教学效果明显。

2)面向卓越工程师能力要求的综合素质拓展创新。

开设包括人生励志篇、生产组织与管理篇、制造科学与技术篇、交流与总结篇等涵盖多方面的系列讲座,对进一步提升学生与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工程意识、人文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具有丰富工程背景和管理经验的资深教授、高级工程技术专家的讲座,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取得了良好效果。

3)制订规范、合理、安全且可操作性强的实习计划。

结合专业培养的需要,制定定点岗位实习与全厂多岗位流动实习相结合的实习计划,可满足学生对未来从事工作的兴趣需要,对培养未来工程技术人员的全面素质起到推动作用。

4)结合工厂实际生产,组织落实能符合学生培养要求的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从选题论证、过程指导到答辩等诸多环节,以工厂工程师队伍为主、学校指导教师为辅共同负责,有力强化了毕业设计在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中的重要地位,提高了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工程应用与实践水平的提高。

1.3校企协同构建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从企业层面构建稳定的企业教师梯队,选择技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企业的指导教师,负责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同时负责对学校青年教师的再培养工作;学校组建以老教师为主、青年教师轮流参与的教师队伍,在对学生实施培养的全过程中,完成对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逐步提升大学教师回归工程实践、服务工程需要的能力,使教师兼具工程师素养,取得对学生培养和对青年教师再培养双重教育效果;学校教师有义务培养企业年轻工程师,努力参与营造工厂科学研究、人文与管理氛围,使工程师兼具教师素质,共同构建适应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新型“双师型”师资队伍。

1.4以学科平台支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牢固树立大学以培养人才为宗旨,倡导一流企业为社会人才培养作贡献的理念,构建教、学、产、研系统。校企深层次产学研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和平台,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促进高校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构建寓研于教的培养模式,使校企合作平台提升到学科平台的层次。学科平台的构建对促进专业建设、实践基地建设、课程体系完善和科研反哺教学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最终支撑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的完善,回归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2校企协同构建卓越机械工程师培养模式的实践

2007年,南通大学选择机械工程学院为改革试点单位,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与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南通)有限公司开始探索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从2005级300名学生中双向遴选出30名学生,成立南通大学振华港机班,实施校企协同定向培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促进学生就业,这种机制与模式在南通大学尚属首次。作为校企合作单位的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南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华港机”)是世界著名企业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下属生产基地之一,主要从事港机钢结构生产、总装、调试、发运以及钢桥、大型龙门吊、浮吊以及船舶配套件等海洋重型装备的研发与制造。公司先后参与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工业与信息化产业部产业技术创新计划等几十项研究课题,并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数十项。其中参与的:“ZPMC新一代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制平台建设”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海上重型装备全回转浮吊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经校企双方专家共同研讨,制订了面向企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机械工程师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增设了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接轨的课程。2008年上半年组织该批学生到企业进行了认识实习,2008年暑假又组织该批学生到振华港机进行了为期1个半月的生产实习;工厂及教师团队完成了学生在企业半年的毕业设计任务,结合工厂实际题目,实施一生一题。针对公司港机钢结构装备制造的需要,开设了《钢结构力学及制造工艺》课程,共32学时;开设了《焊接结构工艺实践》,为期1周,由振华港机和学校共同实施组织完成。为适应振华公司面向进军海洋工程市场的需求,南通大学通过中远川崎公司邀请日本川崎造船株式会社及其配套件公司的日籍专家来校进行8场专题讲座。总部设在南通的中远川崎船舶制造有限公司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与日本川崎造船株式会社的合资公司,是江苏乃至全国屈指可数的一流船舶制造企业,实现了行业联合实施人才培养。

2009年6月,首次由校企联合培养的30名学生到振华集团顺利就业,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部分学生已经成长为企业骨干和中层管理,在人才培养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积累经验,积极拓展,深化改革,进一步强化校企互动,彰显了办学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与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南通)有限公司开展了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积极参与企业重大项目研发和技术攻关。双方合作成功申报了2012年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项目:“潮间带及近海风电设备多功能安装作业船的研发及产业化”获批经费1200万元,成功申报了2009及2012年南通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大型船舶动力定位推进器的研发与制造”、“大型高效回转伸缩式装船机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共获批经费900万元。双方合作科研项目的成果“喷射流场电沉积机理及绿色环保应用”、“喷射电沉积流场主导结晶机理与绿色技术应用”荣获2011年教育部高校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海洋钻井平台升降系统设计与制造”、“潮间带风电设备多功能安装作业工程船设计与制造”分别荣获2012年南通市科技进步二等、三等奖各一项。协助公司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及江苏省首台套产品;与公司共建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省级技术研发中心,为企业自身发展、研究生培养、青年教师提升知识和应用能力都创造了条件和机会,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完善了以公司高端人才、学校资深教授、年轻工程师、青年教师、研究生共同构成的多层次梯队,每年定期举行学术、技术研讨会,进一步促进和完成对“双师型”队伍的培养,促进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的融合。在科研合作过程中探索构建寓研于教的培养模式,在面向本科生开设的《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工程学》和《测试技术》等多门专业课中努力把与企业合作项目的科研思想、方法及成果纳入教学过程,让本科层次的学生及早了解技术发展前沿和趋势,尤其是让即将进入该行业的未来工程师们提前接触和了解行业的发展现状、技术前沿与趋势,对于学生的专业水平、科学素养、创新意识和能力都有明显提高,为这些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企业,参与企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革新,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振华港机的多名学生毕业后参与了企业的一系列重大技术攻关,获得了优秀团队的称号,体现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的良好效果。帮助公司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工程理论再教育,接纳17名振华公司员工开设专科升本科的学历教育,派出学院教师参与企业文化、教育与工程技术交流等活动。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促进科研与教学的融合、科研基地与教学基地的融合。

在成功实施南通振华港机校企定向培养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总结经验,结合2010年6月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新要求和新形势,2011年经过与江苏苏南重工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南重工”)多次协商,挑选机械工程学院30名学生组成“08苏南重工班”开展面向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江苏苏南重工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是由江苏苏南特钢集团有限公司于2006年投资创办的现代化冶炼大型锻件及装备的研发、生产企业,产品主要用于船舶、电力、石油化工、冶金设备制造等领域。企业拥有世界一流的生产设备和一批高端工程技术人员。2011年7月,南通大学和苏南重工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在常熟市举行,双方签署了面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人才培养协议,共同推进南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全面启动。2011年7月,30名学生到苏南重工进行了为期一个半月的生产实习,结合学生就业兴趣和工厂需求,实施生产实习定点及岗位轮训制度,这是南通大学与苏南重工开展本科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并倡导企业把工程师对学生指导、授课等培养环节纳入年终个人考核中。2011年9月,由南通大学与苏南重工共同开设的人才培养“08苏南重工班”特色课程班开课,特意安排三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周奠华、林尧武与白多智分别讲授《大功率低速柴油机用N80A高温合金排气阀的研制》、《柴油机半组合式特种曲轴制造技术及设备》、《大型锻件制造工艺及设备》等三门课程,各24学时,授课中实施了基于现场案例的教学,对照现场设备和制造过程讲授专业理论知识,深受学生欢迎。邀请了近20位校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人生励志篇、生产组织与管理篇、制造科学与技术篇、交流总结篇几个部分组织、安排了15场特色系列讲座,着力提升苏南重工班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毕业设计环节,机械工程学院根据南通大学毕业设计的规范和要求,结合苏南重工的实际情况,经过双方多次协商交流,共同落实了苏南重工班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确定了企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团队,以工厂工程师为主,学校教师为辅共同负责。学生在工厂为时半年,圆满完成了在企业进行的毕业设计任务。通过毕业设计环节学生进一步熟悉了工作岗位要求,学习企业先进技术和文化,为走上工作岗位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3结束语

2007年,南通大学与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合作协同培养人才,形成初步培养方案,完成协同培养模式的设计;2011年,南通大学又与常熟苏南重工进行协作培养,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进一步发展完善培养模式。经过与振华港机和苏南重工的成功实践,完成了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的构建,形成了校企协同的培养机制。协同培养学生的创新水平、实践能力、责任意识,沟通能力等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该模式已经逐步成为机械工程师培养的基本模式,已逐步成为南通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的示范和样板。结合南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实践经验,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改革与深化提出几点思考:

(1)目前,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最大困难在于企业的认知度与参与度不够。

迄今,政府没有相应的鼓励政策与约束机制强化企业的参与,以追求产品利润为目的的企业无义务履行大学生培养的职责;而教学资金短缺、无职场氛围和规模产品生产的学校又难以满足可持续性的卓越工程师培养任务。解决困难的措施在于把握企业的人才需求,倡导企业变市场普招学生为向学校定向培养学生,选择优秀学生,根据双向选择机制,各用人单位合理出具相应资金、人力和场所,减少学校教学成本;

(2)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中,需要为同行业或相近多家企业进行特色人才培养,遴选一、二个大型企业为基础,以其他企业为补充,以形成学生成班制的培养模式。

篇(2)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高校普遍采用的教考分离模式的不足,针对实践性较强的机械制图课程,提出了校企教考分离的考试模式,介绍了校企分离联动的内容、方式,并着重介绍了这种方式的好处,进一步提出了这种新的校企教考分离考试办法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机械制图;校企教考分离考试办法;优点;保障措施

教考分离考试制度是一种现代教学管理手段,它引进公平合理的评价和竞争机制,能增强考试评估的统一性、规范性和客观性。所谓教考分离指的是将教学与考试分离进行,即将过去任课教师对自己所教课程实行自己命题、自己评分的做法,改为从规范、标准的试题库中筛选、组合出符合要求的试卷,或由教学管理部门组织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非任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命题,并统一组织考试,统一评阅试卷[1]。这种教考分离方式所体现的评价理念仍然是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观,缺乏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素质的考量。现代大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身心素质,而且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应用能力[2]。这种传统的教考分离方法较适合于教材较稳定的传统学科和基础课程,但不适合于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及其他一些特殊课程。

机械制图是表达和交流设计思想的重要工具,被誉为工程界的“共同语言”。机械制图课程是工科类学生主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一项知识和技能。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学习机械制图的目的是正确、完整、清晰地表达设计思想,即形成一张可以工作的零件图、装配图。但由于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和实践结合不紧密,造成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差的结果,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的绘图质量,甚至使得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不能很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本文结合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实践性比较强的特点,特提出校企教考分离的考试办法。

一、校企教考分离的联动内容、方式

此种校企教考分离,就是高校与相关机械设计、加工企业签订协议;任课教师在学校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根据培养目标、教学目的等教授学生理论知识;课程进行过程中,学生可定期到这些企业参观实习,把课堂上教师讲的绘图的标准、机械零部件和装配图的画法、表示方法和公差、粗糙度等尺寸的标注在实际设计生产的图纸中进行印证;企业工程师针对设计、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对学生布置一些作业,或提出新的课题,让感兴趣的学生自己去研究;期末由这些企业自主对试卷命题并排版出来在学校由教师组织进行考试,或在企业生产现场进行实际操作考试;每种考试,企业机械工程师可根据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学生的创新性进行评分;最后任课教师对评分结果进行登记,公布。

这种校企教考分离模式突破了现在的教考分离模式,实现了高校与相关行业企业相结合,充分利用了校外考试资源,考试方法变传统的仅考核书本理论知识为考核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的方式,企业在对学生的技能考核中占主导作用。

二、企业阅卷背景下机械制图考试形式、试题内容、范围

这种校企教考分离模式可采用多种并存的考试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实际掌握程度,例如可采取基础理知识与论述题相结合在学校特定时间、地点进行考试的方式;也可以在一段时间内由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完成某项设计、做某项课题或写论文的方式;对某些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比较强的学生,可采取到生产现场实际操作考核的方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自主选择。试题的理论知识是教学大纲范围内的内容,具体的论述题、设计题、论文是企业工程师根据企业生产实际及学生掌握知识的现状选出的自由发挥的题目。机械设计与加工企业在实际生产中会产生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由实际操作者提出的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成为学生课堂之外较好的作业题目与考试题目。

三、实行校企教考分离的优点

(一)迎合了课程改革的方向

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要突破知识本位的课程观,明确课程不等同于掌握知识,更不等同于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校企教考分离不再是静态的体系,而是教师、学生与企业具体实践相互作用的“完整的文化”。它突出了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学生成为课程的参与者和实际应用者,而不仅仅是一个被评价者。各项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都是培养更适应社会要求的高技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对教学成果的评价,除了要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外,还需要运用合理的考核方式以增强考核结果的客观性与实践性。

(二)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

机械制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创新意识及个性发展。在与企业结合这种考核方式下,学生可根据企业的题目要求进行自我发挥,最后企业机械工程师对学生的设计进行充分评价。而如果采取传统的教考分离方式,单纯考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将会抑制教师与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有利于营造崇实尚能的学风

学生针对企业机械工程师给出的企业在实际生产中产生的感兴趣的题目,通过积极地查资料,想办法,与别人交流讨论,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去解决。这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培养出理论型与实践型相结合的人才,毕业之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

(四)充分利用校外考试资源来提高教学评价的效度与信度

机械设计与加工企业在实际生产中产生的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学生产生创新思路的良好源泉。因为它与实际结合很紧密,学生的想法与设计是否合理可以很快地得到检验。因此我们要利用好企业这一考试平台。对于机械制图这种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我们可以采取设计实验、做课题、写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这样既充分利用了相关企业中贴近实际的题目,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这种方式既是对学生校内知识的延伸与扩展,又充分利用校外考试资源,达到教考分离目的,提高教学评价的效度与信度[3]。

四、校企教考分离考试办法的保障措施

(一)配套制度及组织机构的建设与管理

校企教考分离考试办法配套制度及组织机构是确保教考分离能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首先,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教务处、二级院系、教学团队及相关企业均要有专门的负责人。各级人员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一定的专业知识,熟悉考试过程,并具有试题的审查、验收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保密观念。其次,专门制定《机械制图校企教考分离考试办法工作流程》,包括出题程序、出题原则,试题的题型、难度、范围、题量等,以及阅卷及评分的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次完善与修订。最后,建立出与校企教考分离考试办法相关的规章制度,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章程。

(二)强化校企对教考分离考试办法的认识

校企教考分离这一新的考试办法的顺利实施必须以教师和相关企业人员为依托。为了有效建立校企教考分离的模式,必须更新教师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这种办法的优点及其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学生素质和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要让企业领导体会到与高校校企教考分离考试的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利用企业资源对学生进行考试的浅层次的合作,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从中发现人才,为我所用。因此,需要对教师和企业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做大量的说服、引导工作,使得有关部门和人员在校企教考分离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由于受工作内容的限制,企业机械工程师在理论试题设计方面不能完全保证试题库的质量。为了保证考试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准确性,给教学管理部门提供准确可靠的教学反馈信息,提高试题库的质量非常重要,试题库的建设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试题库的建设应该由制图课专任教师和企业机械工程师共同完成,要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既要保证试题的质量,还要保证试题的数量[4]。

(三)建立完整的信息反馈机制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考试方式的难易度、可行度和效果,在使用中l现问题要及时纠正,要认真地统计分析考试结果,及时地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通过学生成绩可以反映出教学管理中及考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管理部门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研究,将相关信息及时反馈,从而建立有效的考试信息反馈机制[5]。根据反馈,及时修正《机械制图校企教考分离考试办法工作流程》及相关章程,使这种考试方式得到不断完善。

五、结束语

教考分离的设计既要考虑所学知识的考察,也要注重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素质的评价,这符合教程改革的基本方向。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本文提出基于工程问题的机械制图校企教考分离考试思想和具体措施,通过学校实施工程制图理论教学,并结合机械制造类企业生产的具体产品设计考试内容,可以更好地使学生的制图理论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鹏.对教考分离考试制度的认识与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04):92-94.

[2]乔晶,胡兵. 高校实施教考分离的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34):58-59.

[3]梁伟,卢远. 高职教学评价改革中教考分离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21):36-38.

篇(3)

关键词:工程师;培养模式;毕业设计;教学改革

毕业设计是高等工科院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实践性、综合性的教学环节,相对其他教学环节而言,它对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毕业生素质,使之尽快适应社会需要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如何搞好毕业设计,各学校由于操作方法不同,结果也有很大差异。我校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6级毕业设计中,本着面向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教学目标,采用了模拟产品设计的教学改革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经验,并从中探讨和研究了工程教育培养的目标、要求和方法等问题,对开展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教学研究与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毕业设计教学方案的探索

我校是从2002年开始招收工科专业本科生的,作为专业课教师,从学生一入学就开始考虑如何开展毕业设计了。由于笔者和几位教师正在研究和设计一种称作支盘成形机的建筑地基施工机械,为此曾多篇,出版专著一部。在设计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作为一位机械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联想到教学中的毕业设计,如果让大学毕业生达到或基本达到能够开展类似产品设计的程度和能力,将会对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在就业中的竞争能力一定会有突出的收获和效果。但是要完成这样的设计,从教学计划的时间上看是不可能的。于是,就考虑吸引部分机械设计爱好者,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第二课堂,进行模拟产品的设计。

这样的教改思路与教研组教师和系领导通报之后,立即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支持,于是决定在06级学生中开展一次探索性的、非正规的教学改革:由学生自愿报名,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这项模拟产品设计的教学活动。

由于各方面工作都组织得比较好,设计工作进展顺利,同学们很快就喜欢上了这项活动。并经教研组和系里研究决定,即以此业余教学活动为起步,延续到利用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时间,进行一次面向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项目,设计题目确定为《ZPCXJ-×××/××××型支盘成形机结构及机加工工艺设计》。

二、设计课题的选择及设计任务的确定

1.设计课题选择的依据

(1)作者近年来一直进行此方面的科技研究和开发设计工作,手头有这方面的研究资料和设计经验,能够方便地指导学生开展这项活动,这是能够开展此项教改工作的外部条件。

(2)项目组主要成员在开展“支盘成形机”的设计研究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机械工程师,当他走上工作岗位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和能力。为此对学校的教学过程和方法进行反思,促进了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的创新,这是能够开展此项教改工作的内部动力。

(3)这个课题的设计内容比较全面。其结构为一个涉及连杆机构、液压装置等的中等复杂程度的机械产品;其制造涉及车、铣、刨、镗、钻和磨削等各种冷加工技术,铸、锻、焊等各种热加工技术和各种复杂的热处理技术;其内容既包括机械设计,又包括加II艺设计。这不仅培养了机械工程师的整体能力和全面素质,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教学目标。

(4)这是一个新产品,一个正在研究和开发的未定型产品。开展这样的设计,不仅局限在机械设计的理念上,而且更具有产品开发的意义,这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

(5)这不仅是一个传统的学科,而且还可以和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形成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因为学生必须在了解工程地质、地基基础和建筑施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后,方可进行设计。这是实现现代教育思想,培养新世纪宽基础、跨学科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展此项教改工作的更高层次的目标。

2.设计内容和要求

(1)关于设计题目

设计题目虽然只有一个,但原始数据每人一组,设计的结果在方案上可以是相同的,但其计算结果、图形结构形状和尺寸等是完全不同的,这样不仅保证学生的设计必须要由自己亲自完成,同时还将这个产品开发为一个系列化产品。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互相协作、交流和沟通,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去分析、研究并最终找到一个共同的解决方案。当然,也有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或由指导教师确定,或者干脆就保留几种不同的方案,形成明显的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2)关于设计任务

按照项目组的教学实施计划,本次设计要求每位同学完成如下任务:

①设计任务的内容。对“支盘成形”设备的总体设计和其两个主要部件――“工臂工作机构”和“推力液压缸”,从几何参数计算、结构原理设计、结构尺寸和强度等设计、装配图设计、全部60多个零件及精度设计、大部分零件加工工艺设计、复杂零件的数控加工编程等进行全面设计。

②设计成果的形式。设计成果要求同学完成《支盘成形机设计计算说明书》、“设备工作系统示意图”、“总体设计外形图”、“各主要部件装配图”、“主要部件全部零件图”、“大部分零件加工工艺卡”、“个别复杂零件数控加工程序”等。

三、设计过程中的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

1.知识准备和课题调研

首先是由同学自学《挤扩支盘桩及其成形设备――技术与应用》等书籍;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本设计课题的服务对象、应用价值和国内外最新动态等。这是一个知识准备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自学能力和资料检索能力的培养过程,更是一个有目的、自觉的课题调研过程。

之后,带领学生深入地基施工现场,进行现场调研和方案构思或方案设计。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是学生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式,是激发学生应用自然科学知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世界,开展创新的良好切入点。

2.设备总体设计方案的确立

首先要考虑设备的作用是什么?设计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在合理规划设备的工作过程和基本要求、设备工作机构的工况特点和动作要求等的基础上,还应考虑设备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其他问题等。分析和研究之后,即可拟定出“支盘成形机”工作机构的工作原理图、设备配套装置及工作系统图和整个设备的机械传动系统及液压传动系统图。

这个设计过程是十分复杂的,需要机械专业方面的基本知识,还需要设备服务对象的基本知识。学生把在大脑中的形象思维转变成产品模型的初步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多种设计方案,需要进行比较和优化,经过多次修改或迭代,最终确定合理方案。

3.设计原始数据及技术参数的确定

一些设计只有其原始数据还远远不够,必须经过进

一步的分析和计算确定一些其他必要的技术参数,方可进行下一步设计。这些参数的确定,常常要运用数学和力学等理论知识进行详细精确的分析和计算,确保设计能够科学合理,这是对学生开展技术设计的思想意识、从事技术工作的负责精神和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的考验和培养。

4.部件结构设计及计算

机身及推力液压缸连接装置的设计及校验计算,机身及工臂工作机构主要结构尺寸及其各连接结构件的设计和校验,零件图设计等。推力液压缸各缸体内、外径的设计计算,推力液压缸推、拉力的计算,推力液压缸的主要结构件尺寸及其各连接结构件设计和校验。最后完成机身及工臂工作机构和推力液压缸的装配图设计和全部零件图设计等。

设计计算的知识涉及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液压传动与控制等专门知识。这是检阅学生基础知识学习扎实与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机械产品设计基本功的强化训练,是学生能否成为一个合格工程师的必然途径。

5.零件及其精度设计

零件精度设计是一项看似容易,实际复杂的工作。它是机械设计与机械加工工艺设计有机联系的纽带,是机械工程师必须具备的关键技能。机械设计是否合理,能否达到设计的要求和理想目的,零件能否加工制造,产品成本是否科学合理等一系列指标,都与零件的精度设计有关。计算和经验虽然在零件精度设计中非常重要,但通过产品的试验和试生产,发现缺陷与不足,进而加以适当的改造才是更重要的一环。

6.部分或全部零件的加工工艺设计

机械加工工艺设计所涉及的知识包括公差配合、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与刀具、装备设计、数控技术和CAM等一系列相关专业课。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由若干个工序组成。机械加工中的每一个工序又可依次细分为安装、工位、工步和走刀。不管什么样的生产类型都要求有较为细致的组织分工及合理的机械加II艺规程。作为一个现代化的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师,必须具备快速并且合理的设计工艺路线和填写工艺卡片的能力。此外,对一些高精度零件,还进行了数控加工程序设计,培养和强化了学生数控编程的实际工作能力。

7.技术文件的编制

技术文件主要是毕业设计说明书及其相关附件等。这些文件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全面记录和总结,是体现设计者的思想、意志和行为的书面文件,是完成设计任务的重要标志,是设计者介绍设计成果、产品价值和使用说明等的重要手段。编制这些技术文件时,学生需熟练掌握各种计算机办公软件的使用,从而成为一个现代化办公技术应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行家里手。

四、教改成果

1.知识应用比较宽阔。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不仅对其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细致的应用,而且还解决设计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机械与建筑的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宽,这是培养多学科、跨专业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的有益探讨和有效途径。

2.能力培养十分全面。这样的毕业设计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多方面的。比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跨专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产品设计和开发的基本能力,机械设计及机械制造的基本能力,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初步能力,自学能力和资料检索能力,论文的撰写能力等。

3.学生素质得以提高。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学生的素质也得以大幅度提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理论联系实际、改造世界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新产品设计与开发的意识、创业意识和市场意识,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认真负责的工作精神,用于科学工程技术描述和论证的文学素养等。

4.教师能力有所强化。通过这样的毕业设计,使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得到有效强化,显然,这也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工作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符合时代特色和要求的合格教师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手段。

5.教学质量得到保证。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科学合理,教师在指导中方法得当、孜孜不倦,学生在设计中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兴趣盎然,因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4)

为保证教学秩序稳定运行,巩固和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学校《关于进行期中教学检查的通知》要求,我中心于10月24日至11月4日对教学管理、教学秩序、教学质量、等项目进行了检查,我们对本学期任课教师的教学大纲上网情况、教学日历、授课情况、及实践教学环节等各项工作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检查结果如下:

一、常规检查项目

1、教学管理及教学研究活动的检查

中心能按学校要求,认真组织和安排各项教学工作,及时下达学校的各种教学文件,保证常规教学的良好运转。

(1)教学任务落实与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良好。

教学任务均按照培养计划、教学进程进行,没有调整现象。

(2)教学大纲上网

本学期需要上传的教学大纲7门,已上传7门。

(3)教学日历上网情况

本学期需要上传的教学日历8门,全部已经上传。

(4)聘课情况

聘课情况正常,均能按照学校规定的时间节点完成。

(5)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

中心有2名教授,2名副教授,其中1名教授、2名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

(7)日常学籍管理、教学管理情况

成绩单、学籍卡每学期分班放在指定的柜子存档,保存有序完好,学生网上学籍卡保存齐全;全部学生按时完成电子注册。

2、教学过程和教学秩序

教学秩序正常,没有发生教学事故。目前,课堂教学进度与教学日历相符,教师均能按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求,准备教学内容。

本学期实践教学工作情况基本正常,各工种组织有序,教学效果良好。

3、教学质量监控情况

中心领导(教研室)进行了听课。中心组织开展了同行听课评价活动。督导组正常开展活动,我中心组织了2次公开课、示范课,由赵慧璧、李烨老师在第十周分别进行。

4、学风状况

早晚自习情况基本正常,学生均能在第一节有课的时候到教室自觉早读。学生的出勤情况,到课率基本能达到98%以上。教师评学:中心教师基本都能按照要求在教学网上对学生班级进行评价。

5、青年教师培养情况检查

我中心近一年新进了5名青年教工,中心对其指定了指导老师帮助他们尽快熟悉教学工作,并让他们参加了CAXA机械工程师的培训。

本学期中心督导组重点检查了他们的授课情况。学生和教师反映:新入校教师备课认真,对学生负责,并受到学生喜爱。

6、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保障情况检查

     在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实训用设备早已过了使用年限还在继续使用导致故障率增多,先进制造技术训练用软件节点数和实训学生人数不够匹配,实训学生正常使用受限,另外工业中心机房电脑配置低、运行慢,交换机老化影响到网络的传输速度,以上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急需改善。

二、专项检查

1、上学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抽查情况

上学期我中心共有24名毕业生,总体情况良好。其中4名同学的论文获得了优秀,大多数抽检的论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研究方法比较先进,理论分析比较深入,结构层次比较清晰,达到了要求。

2、规划教材建设检查

中心有一门规划教材已申请延期。

篇(5)

为了进一步了解他的科研与教学情况,本刊记者(简称:记)对曹教授(简称:曹)进行了一次专访。

科研:“我会再接再厉”

记:非常感谢曹教授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采访,希望这不会影响到您其他的工作安排。

曹:不必客气,有什么问题你们可以随便提问。

记:曹教授,我们知道您现在担任哈工大航空学院的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团队责任教授以及动力学与振动控制实验室主任,目前主要从事航天器空间飞行器然后航空发动机、大型发电机等复杂机构与结构的非线性耦合动力学与振动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研究的,目前主要取得了哪些成绩?

曹:2006年5月,我结束在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的科研工作回国后,来到哈工大工作。此后,我就开始从事转子系统,包括大型气能发动机组、大型风力发电设备、航空发动机等旋转机械的振动与稳定性问题的一些研究,并在转子轴承的油膜力表征、带叶片盘的转子轴承系统的非线性振动、叶片机匣的碰摩力表征以及双转子系统的复合碰摩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果。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主要发表在了英国《机械工程师会刊:工程摩擦学》、《摩擦学国际》、英国《声与振动》、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的《振动与声学》、《振动与控制》和《国际机械科学》、《振动与冲击》、《力学季刊》、《航空动力学报》等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同时还包括一些在国内外的学术会议上报告和交流的一些论文。

2008年,我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近空间飞行器关键基础科学问题”,并且主持了高超声飞行器非线性耦合动力学与热弹性颤振控制相关的两个培育项目,因此在机翼以及臂板颤振和控制方面也取得一些成果,提出了包含非线性反馈在内的组合控制律,适用于不同飞行速度的递进式控制律,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颤振的临界速度。这些相关的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非线性动力学》、《国际声与振动杂志》等学术刊物上。

另外,在航天器研究方面,我从2010年开始着手研究航天器的部件以及卫星和火箭之间的隔振问题,包括主动隔振,被动隔振,主被动一体化的减振、隔振问题,同时还主持了相关的减振/隔振的几个项目。从研究思路来说,我们主要是采取了电磁式的隔振器,包括这个现在用的很新的隔振平台技术方面的工作,并且设计了相应的隔振平台,从而获得了比较好的隔振效果。目前,这部分工作还正在开展当中。

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来我们的研究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有很多工作还需要深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努力,同时还要多跟国内外的同行进行交流。

记:说到学术交流,我们知道您参加过很多国内外专业学术讨论会,并作了很多重要的学术报告,给您印象最深刻哪次会议,会议起到哪些作用?

曹:是的,我确实受邀参加过很多国际会议,在这些国际会议中,我大多担任分会场主席,主持讨论。此外,我自己也组织过相关的国际会议。要说印象最深刻的学术会议,我觉得2012年在北京召开的第23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Mechanics,简称ICTAM)作为国际力学界最权威的学术联合体IUTAM组织的最重要的学术大会,自1924年在荷兰代尔夫特市首次举办后,每4年举办1次,迄今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成功举办了22次。由于IUTAM的权威性,ICTAM大会在国际力学界有着强大的号召力,被誉为国际力学界的“奥林匹克盛会”。由胡海岩院士主持召开。据不完全统计,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300多名力学工作者参加了第22届ICTAM大会的学术交流,共收录论文1322篇论文,其中包括来自中国大陆的近200篇论文。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个会议能够在我们国家召开,不仅是我国力学界的一次盛举,而且充分体现了近年来中国力学水平的提高,是我们国家力学研究跻身于世界前列的一个表现。

对于这个会议,我的印象非常深刻,这个会议在我们国家召开,应该说对于我国的力学研究,尤其是动力学与控制及其工程应用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记:作为哈工大航天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您对我国航天事业现状肯定有很深的了解。那么,您认为我国在航天航空领域还有哪些不足?

曹:我从事的是关于航天器结构振动与控制方面一些研究工作,所以还是着重从这个角度来谈一谈吧。应该说,我国近些年在这些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还有很多相关的挑战性的问题,比如大型航天器柔性结构振动对姿态运动、轨道稳定性等的影响,又比如说柔性结构振动与姿轨运动的协调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连接铰间隙带来的非光滑系统动力学与控制问题,都需要深入的研究。

从航空领域来说,涉及大飞机的大展弦比机翼的颤振及其抑制也需要开展仔细地研究。此外,航空发动机转子系统振动问题同样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教学:“关键还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记:作为博士生导师,您最注重对学生哪些方面的培养,目前为止您培养过多少优秀的博士生,他们都在哪些领域为国家做着贡献?

曹:就博士生培养而言,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进行科研工作的能力,简而言之,就是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也就是说,要在科研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除了这些,还需要培养学生具备一些与科学研究相关的工作能力。比如说,从问题的提出到申请相应的项目,然后对这个项目进行相应的计划和解决,最后写出相应的科研报告等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培养。与此同时,导师还应当关注学生的修为和交流能力,比如说沟通与学术交流方面的能力培养、国际视野的培养等。

基于这些理由,我们会鼓励学生参加相应的国际会议,并且也会派出学生进行联合培养,同时我们因为自己组织过一些国际国内的学术会议,所以我们的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参与了这样一个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的组织安排等这样一些工作。应该说,在博士生的培养方面,我们做的工作应该是比较全面的。

我在国外工作的时间比较长,2006年才回国,因此直到2006年我才开始带自己的研究生。迄今为止,已有9人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们分别在相关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工作,如涉及航空航天的研究院所、南京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

至于说为国家做出了哪些重要贡献,我想到现在还说不上。不过,从我了解到的情况来说,他们目前都已经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发挥了一些积极的作用。

记:除了在哈工大从事教育工作,您还曾到香港、英国、澳大利亚等海内外进行访问或教学,在这一过程您感觉和国外的教育方面有哪些差别?

曹:这个问题,我可以简单地谈一点自己的看法。1996年和1999年,我在香港理工大学的土木与结构工程系做了一些合作研究,2000―2006年在英国兰开斯特大学物理系,也是做一些合作研究,后来去澳大利亚做了一个短期的访问。通过在这些个国家和地区的合作研究,我本人也确实接触到了一些新的东西,从而了解到国外教学与研究方式跟我们当然有一些区别。

我认为国外的教育跟我们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他们更注重启发式的教学,并且更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研究成果的展示方面,外国的学生具有相当的优势。因为他们从高中、大学、研究生到博士生都一直有相应的展示的机会,都要做相应的研究与交流,还要做相应的报告。所以国外学生在成果展示以及和外界的交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中国学生的基础更好,更扎实,学的东西也更多一些。

因此,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中国的学生大概在刚毕业的一两年,如果要和国外的学生去竞争的话,那么在成果展示和交流能力方面可能会稍微差一些,但是一旦我们熟悉了国外学生的研究方法,应该说中国的学生还是很有优势的。

目标:“教学与科研工作应当并举,不可偏废”

记:最后一个问题,就是说在未来您会偏重于教学还是研究?在您的研究领域还会做哪些努力?

篇(6)

关键词:环形件,过程能力指数Cpk,过盈配合

中图分类号:TH131文献标识码: A

Improvements of the aluminum annular rolling piece assembly process effect

Junxi Ma , Jianfeng Zhou

AVIC Hunan General Aviation Engine CO., LTD, Hunan, zhuzhou, 412002

Abstract Through elucidating the technology of annular rolling piece assembly and its deformation principle, we found several problems which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deformation of the annular rolling piece an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s were proposed. At last, the process capability index (Cp, Cpk)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fter optimization,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mprovements we adopted were feasible, which provided a reliable guarantee for the production of annular rolling piece stable, controlled, efficient, and continue.

Keywords: Annular rolling piece; Process capability index; Interference fit

在机械制造中,尤其是航空类零部件中,环形件是最重要的安全部件之一。环形件的质量是影响整体装配性能的重要因素[1]。但是因装配引起的环形件变形是无法消除或根除的,只能通过有效控制环形件的关键尺寸,使其装配工艺效果达到最优化[2]。本文以实际生产过程使用的铝合金类典型环形件为例,通过对其变形原理的分析,采用合适的优化方法和控制措施,提高环形件的装配工艺效果,为环形件的生产流程的稳定、可控、持续进行提供了保障。

环形件装配工艺

1.1技术要求:

铝合金环形件的主要成份(质量分数)是Mg1.0%、Si0.65%、Cu0.28%、Cr0.20%、铝余量(锻坯,牌号AMS 4127),主要控制的对象尺寸为:Φ368.707 mm -Φ368.782 mm (AVG) (-B-)(内孔)与Φ321.412 mm -Φ321.462 mm (AVG) (-D-)(外圆);硬度为95BIN最大。环形件的成品图见图1。

锻造材料对环形件性能造成如下影响[3]:①材料易塑性变形,进而影响零件尺寸(影响较大);②材料较软,装配时易碰伤、划伤;③材料受温差影响大;④硅含量较高,加工时刀具磨损较严重,尤其是重复加工29个精密孔(装配孔)时,孔径尺寸一致性差;⑤组合工序时,零件表面不能损伤、有油污,必须佩戴干净棉白纱手套进行装配。

1.2装配工艺分析

装配工艺对环形件的变形影响较大:①环形件的装配面在其侧面,由于重心力作用,较难对孔轴心定位;②环形件衬套孔有特殊镀层,不允许损坏 ;③装配过程作用力易致零件变形;④特别是对29个精密孔进行装配时,配合关系选用过盈配合,过盈度为0.01mm-0.0254mm。

1.2.1变形原理:

如图2所示,装配过程中产生的循环应力,最终分解为沿轴方向的两个力和沿径向的涨力,而这些力的最终作用结果是基准-B-和-D-的尺寸沿径向方向的涨力,所以零件在装配结束后,过一段时间应力释放平衡后,-B-和-D-尺寸都有变大的趋势。

1.2.2变形的问题分析:

通过上述装配工艺和变形原理的分析可知,引起环形件变形的主要主要问题在于:①装配过程的辅助力不可避免,否则装配不到位,且因其更大的变形;②配合时过盈涨力不可避免,因为技术装配要求是过盈配合;③材料容易产生塑性变形。但在整个装配过程中,各种力的产生都是装配过程不可缺少的,因此这些力在装配过程中带来的零件变形也是不可避免。但零件的变形量最大的部位尺寸发生在零件的两端(-B-和-D-处),即所以-B-和-D-尺寸是关键尺寸,也是技术要求控制的关键尺寸,因此本文主要对尺寸Φ368.707 mm -Φ368.782 mm (AVG) (-B-)和Φ321.412 mm -Φ321.462 mm (AVG) (-D-)在进行了装配工序后零件变形控制的研究。

优化/改进环形件变形的措施[4-5]

2.1工艺加工方法的优化:主要采用工艺补偿法:预先补偿零件的必然变形量,以控制零件变形后的尺寸,用试加工方法取得补偿量值:①基于多次装配试验中收集的数据统计数据,装配前与装配后相比较尺寸-B-和-D-的实际尺寸都会变大0.01 mm~0.03 mm;②装配前,采用工艺方法,对易变形的-B-和-D-尺寸,预先补偿变形量0.01 mm~0.03 mm。具体措施:缩小-B-和-D-公差(根据需求),将-D-尺寸d(直径) =321.462(0/-0.05) mm优化为d=321.432(0/-0.02) mm;-B-尺寸优化为d=368.71(+0.024/0) mm。

装配方法的优化:

2.2.1装配夹具的定制[6]:在满足装配要求的情况下,通过量身定制装配衬套夹具(见图3),可有效控制变形力,使零件的影响最小化、可控化,提高零件加工过程的有效性。(1)采用角向分度盘定位:由于零件有29孔/个,工作量比较大,采用角向分度定位装置,既可节约零件方位的校正时间,也可快速找出装配孔的位置;(2) 采用引导导向装配衬套装置:既可解决衬套和装配件的正确装配问题;也可防止衬套在过盈配合装配过程中产生偏斜、挤压配合面等现象;(3)采用限位装置:对装配衬套设置限位止动块,并保持止动块与衬套的理论位置保持0.02mm距离(防止止动块与零件接触),止动块仅发挥止动效果。

2.2.2过盈度控制(提高过盈度的一致性)[7]:(1) 装配孔分组:装配前测量 29个装配孔的实际尺寸(恒温21℃),标记并记录相应数据,分析数据并分组(以0.004 mm段为一组);(2)有效控制过盈量,使因过盈产生的涨力均匀一致、可控; (3) 装配孔与衬套配对:根据29个孔的实际尺寸,选择与装配孔相对应的衬套,进行配对;(4)控制装配孔的过盈量:保持实际过盈量为0.015 mm -0.02mm,且各孔间的过盈量要保持一致。

2.2.3速冷法[8]:

(1)根据热胀冷缩原理,用液氮对29个装配衬套进行快速降温,使装配衬套的装配尺寸暂时缩小,通过物理方法缩小装配过盈量,以避免衬套在安装的过程中损伤配合面。(2)但在开始装配时,装配衬套表层会有一层冰(空气中的水分遇冷凝结而成),必须尽量缩短零件取出到开始安装的时间;(3)开始安装前,要求快速清理干净衬套过盈配合部位的薄冰,并迅速一次性把衬套安装到位,然后停留3-5秒,但要避免重复性二次用力。

2.2.4采用对称装配法:先对装配位置进行配对、分组,然后采取对称装配。这样有利于装配过程中零件变形力的均衡消除,同时使装配的循环涨力、辅助力等对零件的影响也最小化。

3 装配工艺效果的评估[9]:

过程能力指数是受控状态下过程对加工精密度的保证能力,是用来衡量过程加工内在一致性的指标,是反映过程能力满足产品设计质量要求的程度。常用指标为Cp和Cpk,Cp >1反映加工能力好, Cpk>1.33反映加工过程优,综合应用这两个指标是进行装配工艺效果评估的科学方法之一。

通过对连续装配了50个环形件的过程能力分析统计结果见表1。表1中-B-和-D-尺寸的过程能力分析结果表明,采取上述优化措施后,环形件的加工过程能力良好,状态是稳定、可控、高效的。

4结语

为解决环形件在加工和组装过程中易变形、不稳定、不可控等问题,本文深入探讨了在装配过程中引起环形件变形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修改意见和措施,然后采用典型的案例进一步说明了我们提出的优化改进措施是可行的。为环形件生产流程的稳定、可控、高效和持续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同时对航空工业制造领域中类似环形件等易变形部件的加工业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此外,在对工程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工程技术人员更应当在技术层面上,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引领生产的发展,真正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

参考文献

[1] 王先逵.机械加工工艺手册/机械装配工艺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机械工程师编委会编制.《机械工程师手册》(第3版). 2007年1月

[3] 陈宏钧主编. 《实用金属切削手册》(第3版).2005年1月

[4] 许志荣, 翟建广, 谢春生. 环形构件的锻造成型工艺与过程模拟研究.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3,6:53-55.

[5] 胡维贤.直接时效GH4169环形件的锻造工艺研究. 金属铸锻焊技术, 2012,41(19):120-121.

[6] 陈卫, 周清理, 马江涛. 某机涡轮导向器机匣焊接修理技术研究第三届民用飞机先进制造技术及装备论坛论文汇,2011.

[7] 贾国海,龚金科, 鄂加强,等. 齿轮轴过盈配合对轴肩微动磨损的影响研究.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0(5):31-36.

[8] 车路长, 宁海青, 陈强. 两出口环形件的冷挤压成形工艺研究. 精密成形工程, 2009,1(3):30-33.

[9] 李丽波. 浅谈工序能力指数Cpk在生产中的应用. 汽车齿轮, 2011,4:23-27.

附录(本文的图片和数据)

图1环形件成品图

图2环形件装配过程中的受力示意图(左)和简图(右)

篇(7)

关键词:机械类 毕业设计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b)-0-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列入教学计划的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1]。

1 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中就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实施高校青年教师深入企业行动计划,本人有幸到某机械有限公司服务锻炼,期间,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的不断完善,抓紧机会与人事资源部工作人员、新进大学生及技术人员座谈,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以及毕业生就业初期遇到的实际困难,调研高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提高办学质量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其中之一就是加强对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中就业能力的培养。

高等工程教育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高等工程教育是拓宽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有效措施,其中工程设计与生产实践能力是机械工程师重要的基本工程素质。而实际上工科机械类各专业培养的本科毕业生的基本工程素质离企业生产一线的要求相距甚远,目前工程教育的问题在于工程教育过于理论化,对学术问题过分关注,忽视对工程设计与生产实践的培养。这在机械行业显得尤为突出,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面向工程实际”不够、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培养口径不适应实际需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够丰富和毕业生就业后适应期过长的问题越发凸显[2]。

机械类毕业设计是对整个大学期间学习的一项综合检验,是与其工作接轨的一个重要纽带,也是本科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计划,是完成其专业基本训练,其他教学环节无法代替的步骤,对于机械类学生来说,毕业设计是对所学知识的整体回顾消化并创新的过程,其难度较之其他专业更大,而且与其以后从事工作方向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加强机械类本科生毕业设计的科学管理,使其制度化,科学化,从而提高毕业设计的整体质量,更好地培养机械类本科生毕业的就业能力。

2 毕业设计和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相

结合

现代工程教育理念是集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为一体的模式,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全周期为主线,让学生以主动地联系地实践性地学习工程。从根本来说,工程意识的内涵包含创新意识、实践意识、时代意识、经济意识、社会意识、管理意识和道德意识等许多方面。工程意识是工程师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也是当今高等工程教育的薄弱环节之一。现代高等工程教育必须注重加强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使他们能独立思考各种工程问题,抓住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的主要矛盾,具备工程简化能力,以合理经济简便的方式解决实际工程的能力及结合实践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合格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毕业设计可以强化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将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中的综合性训练环节,包括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计算机应用、计算与绘图、实验仪器设备的操作、文献检索与外文翻译、综合分析与统筹规划、语言表达及书写、答辩口才与协同合作等方面。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科研及工程设计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创新和图形处理能力。

3 怎样在机械类本科毕业设计中培养就业能力

3.1 提高指导教师的工程意识和能力

处于技术革新前沿的高等工程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今教育界共同的重要命题。因此工科院校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工程教育,而毕业设计在工科院校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毕业设计是培养人才能力的重要环节,可以强化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将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机械类学生的毕业设计需要在和指导教师一起共同完成,教师和学生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对于指导教师而言,要出色地发挥主导作用,除了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外,更重要的是指导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专业设计方面的能力,所以要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毕业设计指导教师的工程意识和能力;对于没有带过毕业设计的青年教师,应该参加机械类毕业班的生产实习,到生产第一线去学习锻炼,接触工程实际,增加实践知识;或者给有经验的教师作毕业设计辅导教师,逐步了解毕业设计的要求和过程;有条件时应当参加团队项目实践工程设计,进一步提高其工程意识和能力[3]。

3.2 机械类毕业设计选题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在机械类毕业设计选题的过程中,应当力求选出的题目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以利于全面培养学生,满足机械类学生对现代工程设计的需求:根据机械类学生的专业和培养目标,尽可能多地选择工程设计类题目;根据学生的分配去向,选择一些与就业密切相关的题目,这样可提高使学生尽早地开展自己未来从事的工作,缩短工作时的不适应期;拓宽选题渠道,积极地与科研单位、研究机构、企业集团、社会团体开展合作选题,丰富毕业设计题目,增加了题目的实用性;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对指导教师提出的毕业设计题目应当严格审查。

毕业设计选题所覆盖的知识面要宽,毕业设计的选题是十分关键的,合适的选题对学生的综合训练有很大的帮助。避免毕业设计题目内容单一,涵盖的知识面狭窄,设计简单工作量不足。因此选题时要涉及较宽的知识面而且要有一定的深度,既要满足教学要求,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又要有一定的工程特点,能够理论联系实际。

3.3 从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各环节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

制定毕业设计质量保障体系,全面科学地从选题开题设计答辩各环节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环节质量的监控来提高本科生的就业能力。分析整个过程,选题:应将突出工程教育理念,要求毕业设计内容与工程实际更紧密的结合,使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图形处理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开题过程:机械类学生更强调要阐明其研究的依据与意义、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概况、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技术路线以及实施计划等,审查小组通过审阅开题报告,听取学生的开题答辩,对研究的内容方法等进行质疑,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进一步完善设计方案。设计过程:在毕业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强化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将会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毕业设计训练环节,可综合性考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及应用、计算机应用水平、计算与绘图能力、实验设备的操作、文献检索与外文翻译、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及文字处理能力等。通过毕业设计可以培养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工程设计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工程意识、创新和图新处理能力[4]。

答辩:答辩小组成员把论文中有阐述不清楚、不确切、不完善之处提出来,让作者当场作出回答,从而就可以检查出其对所论述的问题是否有充分的理解和真正运用。

对选题、开题、设计过程、结题监控很重要,能保证毕业设计的教育质量。 还需要通过毕业设计监控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并且更要注重毕业设计过程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才能构建出合理的毕业设计教育质量体系,才能培养学生成为符合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4 结语

工程学科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技术基础、宽广专业知识、综合工程系统能力和良好团队协作能力的工程师。毕业设计是一个在培养人才能力素质方面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视个人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重视专业知识而忽视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模式,它是目前国内进行工程类本科教育改革的方向。进一步深化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培养社会需求的现代化综合性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7〕2号,2007-02-17.

[2] 杨健.浅议机械专业的工程教育改革[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6,14(3):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