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7 15:05: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安全工程专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安全工程专业论文

篇(1)

安全工程本科专业的认证标准中有详细的课程设置要求,在理解内涵的基础上,根据江苏大学安全工程专业30多年的办学经验,调整理论教学课程体系,设置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体系、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体系、专业(方向)课程体系。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体系按照教育部本科工程教育基础课程要求设置,课程设置体现“大工程观”,要求学生既具备科学与基础理论修养,形成对宏大或复杂工程的系统视野;又能从多学科的视角审视,同时还有具备人文情怀和工程组织素养。安全工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不仅涉及力学、电学、化学等诸多自然科学,还涉及到法律、人文、保险、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要全面、系统的认识、诊断、评估现代大工程、复杂巨系统的安全问题,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储备。依托江苏大学完整的学科门类,共开设了哲学、数学、外语、计算机、化学、力学、电学、人文、经管、艺术四十多门必修、选修课程。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和专业必修课程体系体现“大安全观”,主要学习解决各行业、各类组织共性安全问题所用的科学理论方法、管理手段、工程技术,如安全管理学、安全与环境法学、安全学基础、安全系统工程、安全人机工程、职业卫生学、防火防爆技术、设备安全技术等,以适应广阔就业市场的需求,为改善各行业在生产、服务等各项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水平服务。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按照“行业引导专业、专业服务行业”的专业方向,依据本专业教师的科研方向、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环境专业的学科优势、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设置专业课程,着力打造安全管理与检测控制技术、危险有害源防治与职业健康、环保技术与设备设施三个教学模块。学生按照模块选课,既能满足同学不同的学习兴趣,又能实现对行业安全问题的覆盖。

2打造多层次、多平台的实践教学体系

安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从事安全生产工作能力的主要途径,可以使学生了解生产工作实际,理解理论知识,形成职业能力。因此,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认证标准别强调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注意加强安全工程教育与产业结合、与企业联系合作,加大产学研相结合的力度,形成了多层级实践教学体系,包含学科基础实践、专业课实验、专业实践;多平台实践场所,包含学院实验中心、校级工程训练中心、校外实习基地。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四点:

(1)依托学院实验中心,加强专业课实验建设。本院实验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投入,已建成工业通风除尘实验室、安全检测实验室、电气安全实验室、防火防爆实验室、噪声控制实验室、大型仪器分析室,拥有各类实验仪器300余套。实验内容从预先设定好内容的演示性实验,逐步向开放性实验过渡,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创新性,让学生将课程知识点转化为实际能力。

(2)提升课程设计水平,课程设计的内容要与时俱进,密切联系生产实际。设计的内容基于企业的安全生产需求,经过教师的升华提炼,变“满堂灌”为“用中学”,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我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增强学习兴趣。在培养环节,共安排了5个与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设计,分别是危化品与电气安全技术课程设计、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设备安全技术课程设计、通风与除尘技术课程设计、安全系统工程课程设计,设计内容都与具体的生产现场相关,有若干可选方案,学生必须经过思考,独立完成。

(3)充分利用好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资源,做好学科基础实践工作,提高金工实习、工业系统认识实习质量。江苏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以“大工程教育”思想为指导,通过工程认识、基础工程训练、现代工程训练、综合与创新训练4个训练平台,着力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分析与设计能力、科研能力与创新精神。

(4)重点打造优秀的实习基地,密切产学研合作,将教师的科研、学生实习、工厂的生产三者关系理顺,提高实习的成效,协调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关系,发展加深学生对实际生产过程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企业量身打造合适的工程技术人员。

3构建本科生实践创新计划

目前,江苏大学校教学处、团委、学工处、学院开展了多项实践、科研活动,但同学有效参与这项活动、获得实践创新能力的效果不明显。探索将学生各项课外的学习、实践活动整合形成“本科生创新计划”,包含科研创新训练计划、科技竞赛计划、综合素质提升计划、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实践基地实习计划五方面内容,并建立运行管理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每个子计划由若干项目、活动组成,具体包含:科研创新训练计划主要是组织开展各类科学研究活动,包括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发明专利申请、开放性实验训练等活动;科技竞赛计划主要是组织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建模大赛、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其他各类学科竞赛等;综合素质提升计划主要是参加人文社科类讲座、文体活动、学校的社团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主要是鼓励学生参与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各类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实践基地实习计划主要指学生在一定时间去制定的实习基地参与工作实践,完成一定的工作量,或完成有一定认识水平的实习报告。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按“总体设计,分项实施”的原则,实行项目负责制,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组织实施。该计划将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每学期滚动开设,做到四年不断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能力和特长选择相关项目及其修读时间。为保证实践创新计划的有效开展,建立一套运行管理体系,保证创新学习计划有效实施。由学院牵头,负责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的实施,将学院现行的导师制、优生优培制、团委、学工办等社会实践相关的规定整合,制定大学生实践创新计划实施管理办法及各分项目的组织实施管理办法和细则。将上述五个计划方面的内容以“创新学分”形式纳入培养方案中。

4结束语

篇(2)

关键词:专业认证;安全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88-02

一、安全工程专业认证现状及标准要求

1.安全工程专业认证现状。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以增强高等教育与工业生产的紧密联系,可以促使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工程教育的互相认可,同时可以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直接影响工程师资格认证的国际互认[2]。因此,我国于2006年开始建立工程教育认证体系,并于当年开始了认证试点工作。2007年,安全工程专业列为新的认证试点专业[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于2008年首先通过安全工程专业认证,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东北大学于2009年第二轮通过专业认证,随后设有安全工程专业的高校相继开展认证工作,截止到2015年,共有15所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通过专业认证。

2.安全工程专业认证标准要求。根据《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专业认证标准包括通用标准以及专业补充标准。通用标准规定了专业在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个方面的要求;专业补充标准规定相应专业领域在上述一个或多个方面的特殊要求和补充。专业认证除满足相应的通用标准之外,必须满足相应的专业补充标准。安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以及支持条件方面规定了特殊要求[4]。由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安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的课程体系内容中,尤其对于实践教学,包括专业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等方面做了具体要求。

二、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是以博士学位点――矿业工程学科为依托建设起来的,于2004年开始招生,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开采优势,逐渐形成了矿山安全和工业安全两个专业方向,同时该专业于2011年被批准为品牌专业。对照安全工程专业认证通用标准及专业补充标准,在课程设置内容上基本达到认证要求,但在实践环节有所欠缺[1]。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安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中实践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课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如下。

1.实践教学设施投入方面不足。专业实验课方面,工业安全之前侧重危险化学品实验,而开设的专业课程中包含消防学、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建筑安全工程、电气安全工程等课程。因此,目前的实验设备不能完全满足实验教学,学校近几年已经对本科实验设备投入资金,但是部分大型仪器设备的配套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2.缺乏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涉及到安全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目前,学校教务处承担了本科专业的工程教育实习安排,但是学校指定的实习地点和环节,没有专业针对性,而学生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是被动的,有的学生只是盲目地进行参观,达不到实习目的。而对于安全工程生产实习,由于缺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加之实习经费不足,导致教师不愿参与到生产实习环节中。

3.实践教学体系有待改革。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虽然正常运转,但是实践教学的管理监控比较薄弱,实践教学体系还需进行改革,需要建立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安全技术专业人才提供保障。

三、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1.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随着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不断地快速发展,为满足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以“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为贯穿主线,依据安全工程专业认证补充标准中对于实践环节的要求,构建“专业基础理论培养、专业实验技能训练、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四级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系中的四级实践教学层次之间逐层提高,各有不同的侧重点,贯穿专业实践教学各个环节,形成了突出特色、重视实践、强化能力、多元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与实施。以课程体系建设为根本,注重专业基础理论培养。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时候,依据专业认证对实践环节的具体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在课程设置方面非常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在专业基础课程实践和专业课程实践方面建立了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并分为矿山安全和工业安全方向进行设置。其中主要包括工程教育、金工实习、电子实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物理实验、矿井通风与矿井空气检测实验、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矿山安全生产实习、工业安全与危化品实验、工业安全生产实习、安全评价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均为必修,共计40学分,毕业学分要求175学分,占23%,达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至少占总学分的20%的要求。同时,本专业注重对理论课程的建设,其中“矿井通风”课程在2011年被批准为精品课程,为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实践课程奠定了理论基础。

2.以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建设为阵地,注重专业实验技能训练。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按照专业方向已经建立了矿井通风与安全、瓦斯防治、矿井防灭火、粉尘与有毒有害气体防治、工业安全与危化品管理和煤质分析6个实验室,加之学校近两年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引进了新的实验设备,在建的有消防与安防工程和安全人机工程2个实验室。在实验内容的设计上,保证基础实验课程,加深学生对专业理论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开放性实验项目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通过理论与实践的互补反馈渗透教学,加强实验教学的实践性、创新性,使学生将课程知识转化为专业技能能力。

3.以实验、实习、设计环节为依托,注重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实验教学鼓励在保证基础实验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开放性实验项目内容,使实验教学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逐步向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靠近,并且逐渐加大此类实验的比例[1]。同时,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开展安全人机工程实验、校园环境噪声监测与评价、宿舍消防疏散模拟实验等综合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学生通过实习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起来,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安全工程专业方向分矿山安全和工业安全,实习基地可按专业方向进行建设,比如建立矿山实习基地、化工园区实习基地、建筑施工实习基地等。在保障原有实习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校企合作、产学研教育,为学生创造工程实践应用的机会,为企业培养合适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实践环节分为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设计与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设计包括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安全评价课程设计,可在对应的理论课程开课之初告知学生课程设计任务,让学生提前对课程设计有所认识,并自主选择设计任务,让学生在该课程教学中理解课程设计的重点。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一体化,鼓励学生在就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确定毕业设计内容,或者以老师的科研项目为基础确定毕业设计内容,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以科技创新活动为载体,注重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让学生积极申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鼓励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安全工程专业实践作品大赛,同时学校还对本科生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也可以根据所学专业课程进行相关的科技创新项目,比如工业防火防爆安全装置设计、煤矿“一通三防”安全装置设计等,通过这些活动,将学过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再次理解与应用,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还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专业老师的科研项目,可以进行基础数据的收集,进行前期研究,也可以作为毕业设计的方向,通过参与科研项目,让学生学习撰写科研论文,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结语

总之,内蒙古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通过构建四级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从四个方面展开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与实施,对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研究。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以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实验技能训练、工程应用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为核心,为培养应用创新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彭燕,王筱虹,张发根.以专业认证为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2,(10):215-216.

[2]李颖.工程认证背景下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研究与实践[J].河南化工,2014,31(8):59-61.

篇(3)

关键词: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研究型教学;教学改革

一、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专业英语是语言系统与专业课相结合的一门课程,虽然学生在日常用语以及阅读等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在阅读安全工程专业方面的英语书籍、刊物以及在学术报告上进行交流的能力仍然不足。经分析,安全工程专业英语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参考教材匮乏。目前,各高校都面临着专业英语教材匮乏的问题,有些高校选择出版社发行的教材,只能笼统地进行学习,不能系统地阐述和突出本校安全工程专业的特色内容。而且,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以词汇、阅读、翻译、写作等形式为基础,忽略安全专业知识的常识引导等问题。2.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师应具有高标准。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任课教师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才能够将安全工程的专业课和英语课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而且,为了能够在专业英语授课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任课教师除了掌握安全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外,对于不同行业的安全问题也应有一定程度的了解。3.学生对专业英语的认识不足。目前,有些学生的职业规划不明、目标性不强,当面对专业英语中比较生僻难懂的词汇、复杂难懂的长句时,兴趣和积极性就更低了,对老师布置的任务敷衍了事,专业英语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更难达到要求。

二、实施研究型教学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研究型教学是德国教育学家洪堡多年前提出的,其基本含义是将科学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将研究融入教学。其基本原则是,改善或改变师生之间传统被动的教与学模式,教师以启发式、探讨问题方式与学生共同研究一门或各门课程涉及的知识,使学生作为探索规律的主体,以高度的热情接受新知识[3]。在安全工程这种涉及多个学科,涵盖了理、工、管理等方面的教学课程中,实施研究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1.有利于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目标的实现。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指通过对理论课程系统地学习,培养具有解决安全工程理论与实践问题能力的人才。因此,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翻译和阅读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举一反三。研究型教学就是在满足正常教学内容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表达、自学、分析、综合等能力。2.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型教学的目的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活跃的学习环境,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模式下,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以分析整合并且能够应用于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4]。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研究型教学模式是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大部分的学生经过基础性的英语学习后,英语的水平存在差异,通过小组团队合作,有助于学生之间团结合作,增强凝聚力,促使学生共同进步。

三、北科大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研究型教学改革实践

北科大安全工程专业教师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扩展、深化,对《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形成了特色鲜明、操作性强的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5],同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教材的调整。课程内容此前是以司鹄教授的《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材为主,取材新颖,难度适中,选材恰当。但为了能够突出北科大安全工程本专业的特色,目前已经编写了自己的《安全工程专业英语》教材,由黄志安副教授主编,避免学生笼统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本专业的特色。2.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调整。针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对课堂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以下调整。(1)增设“freetalk”环节。每堂课开始前留出10—1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presentation,谈论内容设定宽泛,形式由学生自己决定,可以是PPT报告,可以是讲演,也可以是评论。这样有效地活跃了课堂氛围,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学生讲授。根据教学内容,以小组为单位,将指定的章节分配给各个小组,对负责的章节在课堂上进行讲解,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针对学生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和扩展。这种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理解和灵活运用。(3)讨论式教学。本课程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设定专业领域内相对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收集和整理资料,进行口语辩论或模拟学术会议,这样提高了学生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的听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使学到的专业英语成为一种技能工具。(4)多类型教学手段及模式。教学方式以板书为基础,同时充分利用杂志、网站、视频等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和应用专业英语的兴趣。同时,邀请国外教授进行授课,让学生更能切身体会国际行业发展,并通过此途径营造出国深造氛围,为学生创造出国条件,目前本学科每年都保持了一定的出国深造率。3.考核方式的调整。对最终成绩的比例进行了调整,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实施多渠道、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在卷面考核中,设置多元化题目,考核分析学生专业英语学习的积累情况。在平时成绩中,结合课堂问答、专题演讲、分组讨论以及大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分考核。通过学生最终成绩和学校的评教系统,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明显提高,并且效果显著。

篇(4)

为适应国家对人才结构调整,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更好地促进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发展。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目标、招生与学制、课程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建设和质量监督评价六个方面对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最后提出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为国内其他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123024

一、引言

2009年3月,教育部发文决定自2009年开始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重庆科技学院作为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试点单位之一,学校的安全工程学院也于2011年11月被授予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点,并于2012年迎来首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1]。由于是首次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国内各高校大多都缺乏此类学生的培养经验,在培养模式上也几乎“毫无建树”,而近年来,国内各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数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是当前相关培养院校急需研究的课题[2]。为了适应安全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目前有更多的安全领域专家把安全教育改革的重心转向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使其成为现阶段安全教育改革探索的热点课题,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培养高层次安全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现状分析

无论从全国还是重庆来看,安全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安全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中,安全生产面临诸多新问题、新要求。国务院确定了“到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的目标。目前,我们国家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2010年全国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高达7.9万人,亿元GDP事故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近8倍。我国安全生产基础仍然薄弱,尤其是安全生产人才方面存在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人才培养与安全生产及管理实际需求脱节等突出问题。

(二)安全生产人才比较紧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安全生产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2010年至2015年,从事安全生产的人员总量将从419万人增至670万人;至2020年,要达到860万人。同时要求:“相关专业(安全生产)的人才比例需达到50%以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1:4:5。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国从事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人才总量将达到8.7万人,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重庆区域经济迅猛发展,急需大量高层次安全生产管理人才

西部大开发、重庆大发展,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委、市政府提出“人人重庆,和谐平安”的战略目标,并且重庆作为全国唯一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急需大量安全生产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一是高层次企业安全生产人才缺乏。在重庆现有4万余名企业安全生产人员,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不足1万人。二是高层次安全生产监管人才缺乏。重庆全市安监部门安全监管人员共6307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293人,占21%。为提升安全监管人员素质,重庆市安监局计划每年支持30人进修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三是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人才缺乏。据调查,重庆市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如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机构、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等每年需安全工程硕士人才约30人。因此,重庆市每年对安全工程硕士人才的需求量至少260人。重庆科技学院在石油、化工、钢铁、建筑等领域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办学优势,在重庆科技学院开展工程硕士安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加快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硕士培养,实现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互补,具有不可替代性。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和重庆市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面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加快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安全人才已迫在眉睫。

三、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六要素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培养理念指导下,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为研究生构建的较为稳定的教育结构及其运行方式和运行机制的总称[3]。根据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设置目的,参照国内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先进理念,提出研究生“六要素”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目标、招生与学制、课程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建设和质量监督评价六个要素。

(一)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更高。研究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如果单纯的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无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从事科研工作方面应当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对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4]。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性,而目前社会急需的是创新能力。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先进安全理念和良好职业素养,具备较强的安全监管执法能力、生产现场安全设计能力、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能力、生产安全风险控制能力,获得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相应的训练水平,能够在安全生产管理、石油天然气化工、矿山和建筑等高危行业、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政府监管部门等适应安全工程领域实际工作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招生与学制

招生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起点,学制则可保证质量[5]。研究生入学的招生规模要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目前专业领域即将或相对饱和的现状,招生规模应采取适当的缩减措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时间短,就业目的性强,具有独特的职业导向性。学制一般指受教育者的受教育年限,设置非常灵活,如美国大多专业学位的学制是1-2年,远程教育一般在3年[6]。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用学年制,大部分采用的是“1+1+1”的培养方案,这与个别学生或者个别专业的特征不相吻合,难以适用。我们可以采用“一年三学期制”,课程学习一学期,学位论文一学期,时间大体均衡,专业实践则随着学生和实践单位的需求而不断调整,半年或半年以上甚至一年的实践,这样学制就可以发生弹性化的改变。

(三)课程教学体系

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充当体现教育思想载体的“角色”,因而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要反映其实践性、前沿性、开放性。为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既要体现本专业基本理论以及方法,又要能反映本专业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及前沿发展动态,因此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一定要凸显特色。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在课程设置原则上重点强调专业实践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与安全领域的执业资格认证体系相衔接。根据生源类型、培养基地需求、岗位资质、就业面向等因素,构建由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部分组成的模块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核心课程:包括防灾减灾工程、系统可靠性分析、安全检测与监测技术、作业危害分析、安全工程领域前沿技术、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等课程。

(四)专业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教学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专业实践教学既是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从事科研能力的主要“帮手”。实践教学是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质量是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首先要遵照因材施教的基本思想,综合多方面考虑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多不利与有利因素,摒弃不利因素,汲取有利因素。此外,应当建立健全各项实践教学规章制度,落实和完善各项实践教学相关管理规定,切实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的实践教学由实践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手段以及考试考核等环节组成。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落实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研究生处与实践教学管理科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逐步建立实践教学的信息反馈体制,客观、真实反映实践教学质量。

(五)导师队伍建设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案例教学,所有这些都需要拥有丰富实践经验教师的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这种制度一方面可以帮助研究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单位按照需要培养人才。目前,对导师的选聘,校内导师通常以学校现有研究生导师为基本遴选范围,对于企业导师的选择大多是具有本科及以上学位或副高级别以上职称、专业精深、职业素养高且有较多科研成果的专家。因此,为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该建立导师“能本策略”、“能进能出”的弹性化管理制度,废除导师终身制,营造动态激励机制,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保持导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采取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全日制的研究生采取进校后先学习部分课程,到企业学习并发现问题、回学校学习、再回到企业解决问题的培养方式,即采取“学校+合作企业+学校+合作企业”的培养方式。全日制研究生要求在企业工作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5年。

(六)质量评价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论文质量评价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的基本保障,毕业论文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统一反映,也是高校教学质量水平的直观体现。重庆科技学院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方面,有着严格的把关。在学生论文选题及其现实意义、指导、中期答辩、评审专家小组全程监控,这样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如研究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论点的科学性,论文结构层次的完整性与合理性,文字水平、图表运用技巧,论证的逻辑水平,广度与深度运用理论的程度,研究材料事实的可靠性与代表性,结论的价值等进行质量保障,进而可以提高研究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包括校内质量体系和校外质量体系两个方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由校内质量体系提供基本保障,利用校外质量体系监督和促进。重庆科技学院设立专门负责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的机构,负责规划实施管理招生录取、学制安排、专业实践、培养质量监督等相关事宜。例如重庆科技学院监督人员选择学科专家、企业专家以及学生代表共同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质量反馈体系由学校、社会和研究生共同参与,整个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运行结果需依靠学校、社会和研究生个人的及时反映,并能得到三方主体的重视。可采取信息化平台的方式,对学生的管理、质量监督以及反馈都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这样方便对学生进行实时管理。并且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评价中更加注重社会企业的参与,企业及时反馈学生工作情况和就业现状,可以更好地推动学校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规模,使专业学位硕士成为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展的动力。

四、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实施

以重庆科技学院下属二级学院——安全工程学院为例,2006年5月,经重庆市教委批准,由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与重庆科技学院共同组建下,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在重庆科技学院挂牌成立。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实验中心是重庆市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实践教学平台,同时也是重庆市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的重要科技研发、安全检测检验社会服务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创建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设方面成绩斐然。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院(中国安科院重庆分院)于2008年在学校挂牌成立,2010年10月重庆市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技术中心在重庆科技学院挂牌成立。学院开设安全工程、化工安全、建筑安全三个专业,现有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87名,拥有国家级职业危害实验基地1个,2个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是“重庆市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与“重庆市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学院拥有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5个、重庆市检测检验中心1个、消防技术服务中心1个[6]。学院安全工程领域涵盖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工业领域,主要培养方向有:(1)安全管理工程。安全管理工程主要利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机能、控制来自自然界的、机械的、物质的不安全因素及人的不安全行为,避免发生伤亡事故、保证职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保证生产顺利进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现代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风险评价技术等。(2)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研究方向主要以非煤矿山过程中灾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过程控制中的安全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理论及新技术的基础理论,开展行业系统安全分析与评价、预防和控制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3)职业卫生工程。职业卫生工程主要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开展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的基础理论、现代职业安全健康技术标准及管理标准化、职业危害检测检验方法,职业危害控制及防护工程技术等研究。

(一)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在制定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国家目前安全工程领域对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实际需要,同时结合学校安全工程学院对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素质要求等,科学合理的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根据实践运行中学生的理论知识水馈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作出相应的合理调整。参照全日制安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经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小组的共同研讨,学院把研究生课程体系拆分为三大模块,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及实践环节。实行学分制,总共为47个学分,其中学位课有27个学分,非学位课有8个学分,实践环节有12个学分。研究生第一学年及第二学年上半年为课堂教学与校内实践环节,研二下半学年及研三学年为毕业设计及校外实践环节。2016年9月25日,安全工程办学十年总结大会暨2016年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国际学术论坛在重庆科技学院隆重召开,与会各专家教授耐心为学生召开“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领域学科前沿讲座”,为学生们讲授安全领域前沿科学知识。

(二)优秀的教师队伍建设

在师资配置方面,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选聘的是具有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思想素质高、教学履历丰富、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且拥有较多科研成果的骨干教师。此外,学院定期从消防部队、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单位聘请技术水平卓越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来授课,学院鼓励任课教师编安全工程领域适合专业硕士使用的教材。目前,学院研究生导师参与编撰和主编了《安全学原理》《化工过程与装备安全技术》《化工安全》《职业危害控制技术》《实用管理心理学》等5部专著和教材。同时,学院每年遴选优秀的骨干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及科学研究,主讲教师还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注重研学结合,不断更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便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保证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质量。

(三)优秀的实训平台建设

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实验中心秉承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使命,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安全工程实验中心承担“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任务,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实验教学理念、建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出的整体建设方案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效果显著,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在安全生产行业领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根据学校和学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安全工程实验中心将以学校应用型技术大学改革试点为发展契机,进一步完善以安全工程为主体,消防工程和职业卫生工程为两翼,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和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监管技术支撑保障能力,强化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将安全工程实验中心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特色的国内一流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安全科学研究、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一体化基地。实验中心教学团队成员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侧重于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邀请高级工程师开展专业知识讲座与校内实践基地的实训以及校外企业的实习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借助教师的科学研究前沿项目或工程实际项目、学生的各种竞赛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使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大大增加,提升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学院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安监局、重庆建工集团、重庆燃气集团、重庆消防总队、重庆高新区消防支队等17家企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建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与中石油合作共建“石油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与重庆市安监局合作共建“安全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与重庆市教委共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学院充分利用拥有的国家甲级资质安全评价所,不仅为政府安全监管、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为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和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五、结语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研究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和把握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规律,不断创建和优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完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重庆科技学院作为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试点单位之一,属于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且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方高等院校。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

作者:邹碧海 周世靖 寇娜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GIS;立体人才;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一、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特定的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结合了地理学与地图学以及遥感和计算机科学。GIS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和空间分析功能进行数据的处理、存贮和管理、查询和显示,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公共安全、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预测与应急救援、安全的辅助设计与评价预测等方面。GIS的运用对安全工程行业和人才的培养提出相应的要求。然而,由于所依托的学科不同,GIS在安全工程中的课程设置和师资力量存在明显不足。为了使高校非GIS类学生获得必备的GIS理论和方法,以及在将来能将GIS应用于安全管理和科学研究中,需要在课程设置方面采取一定的策略,突出GIS、安全工程和其他相关课程之间的多元关系。

二、GIS和安全工程专业定位与特色

GIS专业是近20年来新兴的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本文根据高校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GIS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及其适应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提出“为安全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办学宗旨。

高校安全工程专业是以面向煤矿、建筑、交通、石化、消防、电力等行业为主,培养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科学与研究、安全管理、安全健康环境检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教育与培训等方面复合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一门涉及面极广的综合交叉学科。安全工程专业的特色在于培养学生的安全管理设计、开发和安全科学技术知识,以安全管理、安全健康、安全监控、安全评价等为主要应用方向。高校学生应学习GIS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构建基于GIS的应急救援、城市救灾、重大危险源管理等安全信息技术平台,并将其应用于安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

三、安全工程专业GIS立体人才培养模式

1.安全专业GIS人才培养目标。传统的高等院校安全工程培养目标具有单一性,这往往有悖于社供需状况,不能顺应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格局。具有安全工程专业特色的GIS人才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GIS、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综合理论知识;掌握GIS和地图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以及GIS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熟悉基础GIS平台软件的使用,运用GIS、安全工程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进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安全专业GIS人才培养特色表现如下:

(1)依托安全专业进行GIS研究。突出GIS的特点,将计算机理论、空间科学、安全系统工程、测绘遥感、监测监控等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GIS理论建立面向企业和社会的安全管理决策系统,为企业和社会的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决策支持。

(2)依托GIS进行安全知识研究。突出企业安全知识的获取、数据处理等优势,利用GPS、R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建立多维GIS空间数据库、集成空间数据,进行安全产品开发,进行“4D”“3S”等安全集成产品的应用开发,重点进行安全工程专业的GIS应用能力的培养开发。

(3)依托“互联网+”进行GIS开发研究。以“互联网+”为基础,集成和融合GIS技术,实现全国安全行业远距离空间数据传输、交换及共享,为公共安全提供GIS服务,建立大规模的GIS平台,为安全管理提供基础信息资料。

2.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安全工程专业培养应针对现行教育存在的问题,抓住“应用型人才”这个解决问题的关键进行研究和实践,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基础特点,划分不同的层次,制订不同层次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

安全工程专业GIS人才培养模式第二层次开发人才第一层次技术人才第三层次研究人才第四层次创新人才

图1立体人才培养模式

安全工程专业GIS人才培养模式分为GIS技术人才、开发人才、研究人才、创新人才四个层次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第一层次培养能熟练应用GIS基础理论和技术,面向安全行业服务的GIS应用类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在计算机、图论、安全等方面具有较为深厚的理论知识,面向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单位的GIS开发类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在前沿领域具有很深的理论基础,具备成为科研、教学行业条件的GIS研究类人才;第四层次培养具有从事独立研究、具备应用开发能力,在行业领域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创新类人才。

四、具有安全工程特色GIS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构想

根据立体培养模式,建立理论―技术―应用的教学体系,并根据安全工程专业背景、学生特点和GIS市场的人才需求,确立面向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GIS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且将逐步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设置应体现安全特色,加强开发能力培养,强化实验开发环节,培养GIS创新意识,强调安全和GIS课程之间的衔接,体现学科交叉的特征,体现分类培养的理念。安全工程、GIS与计算机的关系如图2所示。根据课程设置的特征,设置安全工程专业GIS课程体系如下:

安全、GIS与计算机关系安全工程理论软件知识硬件知识图2安全工程、计算机课程和GIS知识的关系

主要基础课:以拓宽学生基本理论为核心,以工科院校基础课程为基础,面向各行业的发展需要。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理统计等在内的数学课程,包括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空间图形学等在内的图论课程,包括数据结构、VB/VC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等在内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主要安全工程专业课:以就业为导向,以拓宽学生安全技术和理论知识为基础,面向企业和社会高危行业的需要。主要包括:安全仿真学、事故灾害分析、安全系统工程、公共安全图像技术、安全监测监控技术、安全在GIS中的应用等。

主要GIS课程:以延伸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在GIS软件平台上的综合应用能力。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GIS软件及应用、MapGIS二次开发、数据采集技术等。

其他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综合应用,并衔接研究生教育课程。主要包括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JAVA等的高等计算机课程,包括数值分析、数学建模理论等的高等数学课程,包括GIS系统集成基础、WebGIS、三维GIS技术等在内的高等GIS课程,包括安全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安全评估技术、重大危险源控制理论等的高等安全工程课程。

五、安全专业GIS教学模式

安全工程专业GIS课程教学模式应确立以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改革、教学环节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教改模式,并以此构建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体系,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安全专业GIS人才培养方式是以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和科研训练为主的培养方式。

1.课程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使学生掌握安全和GIS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GIS与安全工程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将GIS应用于安全工程专业的目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主导,常常采用讲授式、展现式、讨论式、任务驱动式、体验式等教学方式。

2.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通过GIS实验室MAPGIS7.0系列软件、设计性实验及综合性实习的合理安排,培养学生对MAPGIS7.0软件的综合应用与二次开发能力。

3.毕业设计。通过毕业设计,训练学生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对某一课题做专门、深入、系统的研究,巩固、加深已有知识,培养综合运用已有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研训练。通过给学生提供参与科技研究的机会,使学生得到科研工作的基本训练,促进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团队精神、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科研训练的方法主要是教师下达多个科研任务,每个任务选取4~6名本科生参与课题,学生参与科研训练项目后,指导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训练情况给出一定的评估。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GIS创新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通过定期举办研讨会、设置名师讲堂、进行科研训练,教师定期指导学生参加GIS设计大赛、科技创新大赛,把学生在科技大赛、社会实践、发明创造等活动中获得的成果、奖励以及发表的论文等计入学生综合测评学分;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结论

安全工程专业GIS课程建设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将安全工程和GIS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安全工程学生的GIS应用能力,拓宽安全工程W生的知识面,改变安全工程学生的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基于“为安全培养高素质复合人才”的办学理念,提出应用安全工程专业GIS立体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具有安全工程专业特色的GIS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为安全专业的GIS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郑贵洲.GIS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测绘科学,2014(9).

[2]张晓丽.林业院校GIS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08(3).

篇(6)

本文简述了高校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化工安全方向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从教法、培养模式和多元化考核三方面深入探讨了该方向的教学改革方案,以期为化工行业培养具有扎实工程基础的安全工程专业复合型高级人才。

[关键词]

安全工程;化工;教学;复合型人才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运用,化工生产工艺流程变得越来越复杂,自动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生产过程正朝着综合利用的方向发展。然而对于一个化工企业而言,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在生产经营中需要贯彻的一个重要理念。[1]这就对安全生产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尤其是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因此,掌握化工过程及安全技术相关知识是安全工程专业学生从事该行业生产与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职业技能。安全工程专业化工安全方向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具有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教师而言,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校园学习阶段较好地掌握化工安全方向相关知识,[2]如何将安全工程专业特点融合到化工生产的教学中去,是教学的难点。本文以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为立足点,探讨如何推进安全工程专业化工安全方向的教学问题。

一、教法探讨

(一)教学观念的改革

要提高教学效果,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是根本。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这也给人们带来了各方面的信息资源,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得专业信息的唯一有效途径。与几年前相比,同一年龄层次学生的心智、储备的信息量及获取知识的途径已远远超越以往的学生。以90后学生群为例,他们在课堂上更具活力和自主性,有很强的表现欲和求知欲,对于知识的前沿性和综合性有更高期待。“教师讲,学生听”的常态上课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的整体知识结构水平不断提高,而教师依旧采用同样的教学模式,这势必使师生产生代沟。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树立顺应时展的教学理念,从以教师为主变成以学生为主,从灌输式变为引导式,从以理论学习为主向实践教学为主转变,扮演好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让学生在全新的教学模式下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技能的提升

化工专业课程内容相对抽象,习题教学更是枯燥、乏味,且单凭文字和公式的阐述难以形象表达具体的科学过程,难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自主性和能动性。以化工原理课程为例,它以化工过程中的单元操作为研究对象,是引导学生由纯理论学习转向实践性和工程性学习的一门工程技术基础课,包涵了大量的专业术语和计算公式。从以往的教学回访来看,学生认为老师的讲授太过抽象和枯燥,自己难以在短时间内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和公式,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学质量。第一,重视绪论的讲解,引领学生入门。绪论是一门学科的开篇,也是学生开启学习兴趣的一把钥匙。教师需要在绪论课上多做功课,将化工原理这门课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前沿性及化工工艺过程的危险性联系起来,对学生熟知和比较关注的热点案例进行归纳和讲解,让学生还没开始相关内容的学习,便已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第二,精选教学内容,教与学相结合。对于少学时课程而言,课堂教学时给学生讲得过多、过细会造成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局面,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得不到发挥,克服困难与创新的精神也显得不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概念理解,抓理论本质;优化教学内容,针对重点内容开展有层次的教学;合理精简理论内容,突出基本概念与共性规律,抓主线和重点,对非重点问题采用监督自学的形式,做到少而精。如教师将课堂提问的形式引入教学,针对关键内容、难懂内容及易犯错的内容进行提问,注重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从单纯的书本知识灌输转变为多方位、多角度的教学,将知识的传授过渡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上,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树立工程观念,培养工程思维能力,用工程观念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3]此外,教学工具也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和板书相结合、PPT中融入生动的flash及视频等方式,[4]可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开展课堂辅助案例教学、分组主题讨论并结合学生自主讲解,能够让课堂教学更立体、更直观,同时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第四,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科学研究方法论意识是师生进行互动的重要基础。教师要经常下企业接触实际生产,丰富自身的化工领域知识体系,将安全工程专业与化工专业知识体系融合起来,及时更新课程内容,避免教学与实际生产部分脱节。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鼓励教师在求异创新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教师课上可采取提问题、做游戏、小组讨论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增强课程的趣味性与学生的自主性;课下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征求学生意见,及时获得教学反馈,掌握教学效果,以便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内容及方法。

二、培养模式

(一)渐进式课程群结构

处理化学工程问题常常要求把简单问题做严格的数学处理,复杂问题进行简单的数学处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遵循此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5-6]由于化工知识体系庞大,非化工专业学生想要在短时间内掌握专业相关知识,难度很大。以我校安全工程专业为例,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步消化和深入学习化工知识,我们从大一到大四递进式安排了学生的化学化工相关教学课程(见表1)。化工安全方向以无机及分析化学为入门课程,以化工原理、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化工安全工程三门主干课为基础,以危险化学品管理、设备腐蚀与防护、燃烧与爆炸学等限选课为辅,结合实验、课程设计和实习,以化工过程中的单元操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由纯理论学习转向实践性和工程性学习,将安全工程管理与技术融合到化工知识的学习中。种递进式的课程安排实现了由点到面的过渡,学生对化工知识掌握得较好,教学效果显著。

(二)实践教学

相对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更具直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更能激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能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环节,能为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7]对于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动手操作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我校安全工程专业化工安全方向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基础实验、教学实习、仿真实训、课程设计、工厂实习、创新性项目及毕业设计(论文)。基础实验是针对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我们根据理论课程各章节的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了多个系统性实验。以化工安全工程基础实验为例,我们针对化工安全工程理论课程中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化工燃烧爆炸及控制措施和化工单元操作安全技术这三章重点内容,分别开设了物质自燃点的测定实验、气体/粉尘的爆炸特性参数测定、易燃建筑材料的燃烧性及危险性分析实验及流化床干燥过程的安全技术分析实验等。课程设计是学生学完课程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的实践教学环节,由教师出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设计。通过课程设计,学生的工艺计算、绘图等能力得到了真正提高,能够把零散分布在各门课程中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设计成果。课程设计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工实际问题的能力。[8]化工安全工程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对某硫酸厂的厂区平面布置及特定工艺进行设计、计算和绘图,并从安全管理、安全技术措施、事故应急管理等方面提出安全对策。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以安全学原理和技术指导硫酸化工厂的设计,在化工工艺流程的布置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化工安全知识的理解。教学实习安排在理论课程结束后,学生到相关厂矿企业进行为期一周的教学参观,例如参观中粮可口可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了解该公司的厂区布置及安全管理模式等。教学实习以参观为主,专业工作人员带领学生参观,并进行演示和讲解。该环节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其感性认识,使其进一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应用联系起来。仿真实训是在计算机上直接操作,模拟化工生产过程。以精馏过程为例,学生可任意改变参数,主动引发生产事故,进行探索性试验,但不会造成实际的损失。学生通过仿真实训可汲取教训,及时更正操作,强化安全意识。工厂实习是在专业主干课程之后开设的为期一个月的进厂跟班实习。工厂实习能加深学生对相关工艺技术流程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工厂实习不仅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化工生产类别,熟悉工艺参数、单元操作、设备操作与管理,掌握化工的工艺流程,懂得分析和控制设备的原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辨识化工厂车间危险源并提出安全对策,强化自己对化工生产的认识,明白安全生产与管理对于企业生存的重要性。通过实习,学生能直观地接触化工生产过程,真正体会到安全生产、安全管理与技术在化工行业中的重要地位,实现理论与实际的进一步紧密衔接。

三、多元化考核

社会发展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智商和情商的共同发展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我们将考核形式多样化,减少应试闭卷考核,引入论文写作、动手操作、答辩等多种考核手段,使学生注重知识的探索与运用,并非单纯为了考试才学习,从而与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接轨。以化工实验考核为例,根据前期实验内容,老师拟定数个实验考核项目,学生随机抽取考核内容,进入考核现场独立完成实验,并离开现场。考核由现场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撰写两部分内容组成。操作技能包含实验预习情况、实验记录、操作手法及实验台面整洁程度;实验报告撰写包含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和实验报告的规范性。操作过程中教师还需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室工作习惯等进行考核。这样的考核方式使学生在前期实验教学过程中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同时提升了学生实验操作的独立性,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习的考核也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当日主题答辩及当日工作总结,二是实习报告的撰写。在石油化工企业实习过程中,老师根据工作性质,每天布置实习任务,采取“师傅引导制”,使学生在工人师傅的监督和指导下,完成工作任务;学生下班后撰写当日工作总结并答辩。在答辩环节中,老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正确引导,对于优秀的实习成果给予肯定和表扬,及时指出学生实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分析原因。通过这种考核方式,学生在下厂工作和后期答辩过程中会注意对所发现的生产薄弱环节及存在的安全风险提出改进意见。这样既提升了实习成效,也让学生真正懂得了如何处理现场突况及提出安全防范对策等。通过将安全科学知识与化工生产过程融为一体,学生的综合工程素质及工作竞争能力均得到了提升。

四、结语

我们以教学方法、培养模式、考核方式为教改切入口,充分利用科技发展和教改带来的机遇,加强安全工程和化学工程的结合,让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感受化工过程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地位,建立工程意识,树立工程观念,掌握化工安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以期为国家培养更多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安全工程专业化工安全方向的复合型人才,为有效促进化工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输送力量。

作者:廖婵娟 魏祥东 卢丽丽 苏龙 蒋娇莲 杨冕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树鹏,刘大斌,董伟,等.化工大类招生体制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实践[J].2015(4):11-14.

[2]潘鹤林,齐鸣斋,陈敏恒.少学时《化工原理》教材内容简介和教学法初探[J].化工高等教育,2009(2):77-92.

[3]于湘,童汉清,李燕.化工原理教学中工程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5):60-61.

[4]王杰,叶启亮,潘鹤林,等.多媒体技术在化工原理习题课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3(6):66-68.

[5]王韵芳,李双志,樊彩梅,等.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化工高等教育,2012(1):67-70.

[6]谢艳,姚方.化工原理理论教学的改革[J].广州化工,2012(10):178-179.

篇(7)

关键词:安全工程;课程建设;协同创新

作者简介:张洪杰(1982-),女,辽宁铁岭人,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讲师;向晓东(1958-),男,四川宣汉人,武汉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湖北 武汉 43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武汉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安全工程创新型人才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X9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74-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广,已经由原来的矿山、冶金等传统行业扩展到石油、化工、机械、建筑、航空、交通、信息等领域,同时也对安全工程类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社会的需求推动了安全工程课程体系的革新,产学研一体化的理念已经渗透到诸多高等院校,人才的培养要围绕社会的需求,课程体系的组织和安排要为素质型、能力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保障。在此背景下,武汉科技大学多年来以专业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作为课程体系设置的核心思想,搭建了从安全管理到安全技术的系列化安全工程专业平台课程,包括:安全管理、安全系统工程、工业通风与除尘、建筑施工安全、起重运输安全、电气安全等核心专业基础课。

本文介绍了武汉科技大学在构建安全工程专业平台课程体系过程中,运用协同创新的理念,探索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协同创新的手段和方法,培养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大学协同创新的内涵及基本特征

1.大学协同创新的内涵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2]大学协同创新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既可指大学内部,如精神、理念、制度等要素之间的协同创新,也可指大学外部,如大学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之间的协同创新。[3,4]大学协同创新更为强调大学的主体作用,要求大学在协同创新中增强主体性,发挥参与、引导、指导、控制等作用。

2.大学教学协同创新的基本特征

协同在大学教学中的运用,使教与学和谐统一,有利于培养出创新人才,实现教学创新。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系统性。大学教学协同创新要求教学按照其自身的目标、结构和功能,必须循序、系统、连贯地进行。教师在教学创新目标之下,按照规定的教学内容,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或方法,切合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发展的顺序,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及对知识的充分理解。同时改变过去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的现象,使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授活动与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两个方面有机统一起来,相互激励,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

(2)接续性。接续性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是一致的、连续的。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使得知识传承、智慧涵育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接续性也说明了教学周期的周而复始,连续运转,前一阶段的交流孕育着后一阶段的发展,并成为后一阶段发展的动力,最后导致整个创新性教学过程的可持续发展。[5]

(3)涵容性。教学的协同创新实现了教学的真谛,教学协同,使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主动与被动的关系,而是双方共同投身于教学之中,各自敞开自我、接纳彼此,相互配合、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成为共同思想、情感交流与分享的场所。[5]在师生情感交流中,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鼓励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言争辩的能力,珍视了学生独立的见解,使学生产生愉悦、轻松的心境,这样学生就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从而使学生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4)协同性。协同是指元素对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结构元素各自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对事物双方或多方而言,协同的结果使个体获益,整体加强,共同发展。导致事物间属性互相增强、向积极方向发展的相干性即为协同性。[6]教学过程充满着师生的相互关怀、理解、尊重、激励,随着师生间的思想交融,使教学进入创新的境界,实现系统和个人的双重和谐发展。

(5)发展性。动态学习方式主张学生在动态学习环境下,形成动态思维结构,达到情感能力的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是在开放思维条件下,全时空发展的学习方式。

二、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

要实现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必须按照协同创新的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安全工程平台课程体系及一套协同创新的机制。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建立了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协同创新机制。

1.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创新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将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同时调动起来,形成思想行动上的共识,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7]武汉科技大学在安全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一直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课程组织建设。教师在选择教材和准备教案时,在学生中挑选出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教学团队的成员,让学生参与课程的组织建设工作,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课前预先提出希望了解掌握的知识,课后反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的兴趣明显提高。

(2)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增强本科生参与研究的机会,提升研究意识和能力。例如,一方面本科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给本科生提供参与科学研究的平台。另一方面本科生在毕业设计(论文)阶段,承担教师科研课题的占48%以上。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同创新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实施者,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就要在实践中锤炼、积淀、提升。[8]

(1)组成教学团队。为了建立教师与教师间的协同创新机制,武汉科技大学提倡教学团队的组织模式,要求各个教学团队必须由老、中、青三个梯队组成,通过教师间的交互合作,最大限度地形成创新合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安全工程平台课程体系为例,“岩石力学”、“建筑施工安全”及“房屋建筑学”课程的任课教师组成了学科建设团队,在不同的教学板块间进行经验交流,将课程教学中获得的创新经验相互融合,实现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同创新。

(2)开展跨学科研究。武汉科技大学充分整合安全工程、采矿工程、机械设计、爆破及职业危害与防护等相关专业资源,确立了武汉科技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方向,在各位教师的协同配合下安全工程专业快速发展。现已具有“安全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且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3.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创新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同创新就是在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协同学习的关系,在协同学习过程中,激发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9]在“安全人机工程学”课程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学生的成绩划分为三部分,即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及课件准备及讲解分数,适当增加课件准备及讲解分数所占比例,要求各小组成员准备教学内容,学生表现积极踊跃,从“作业场所安全、机械设备安全”到“汽车安全、ATM的设计”,甚至是“水龙头、菜刀的安全设计”,内容充分丰富多彩,其他小组成员积极点评,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在互动过程中充分理解掌握了“安全人机工程学”课程的内容及精髓。课下同其他小组的同学交叉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4.课程与课程的协同创新

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结合,开展教学改革。

(1)更新课程知识。结合前沿成果更新课程内容,使课程设置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紧密关联。例如,在讲授“安全评价”课程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安全评价”过程,增加了安全评价实践教学内容,要求学生针对实例,如“校园、实验室、图书馆”等进行安全评价。结合武汉科技大学安全工业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开设了“建筑施工安全”及“起重运输安全”等课程。

(2)注重能力培养。本专业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设置本专业课程群和实践创新训练体系。

(3)开设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科技类、创新训练类等课程。对于学生素质拓展,要求学生必须修满创新教育3个学分及第二课堂3个学分。

5.课程与实践协同创新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搭建了“课程实验、校内实践、课外科研”的实践教学体系。

(1)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建立基本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的实验教学模式,开放、探究、任务驱动型的实验教学方法,将科研成果融入实验内容;开展实验教材建设。建立校内实验教学系统,采用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务系统中选择后可随时到实验室进行课外实验,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校内实践创新体系。导师制指导学生科研,为学生毕业设计、课外科研、竞赛类立项和自主开展创新研究型项目提供支撑,建构了校内实践基地,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3)课外科研。通过导师选题,组织本科生在课外进行科学研究活动,促进学生对学科研究方法的理解,加深学生对学科应用实践的认识,及早进入学科前沿。

6.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协同创新

通过多元渠道吸收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和质量。[10]

(1)专家讲学,如邀请中钢集团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武钢安全环保部等单位专家为本专业兼职教师进行授课。

(2)联合培养、合作办学。与美国桥港大学、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等多个国家开展学生的联合培养与合作办学,促进学生知识的交融,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3)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专业结合自身特色与毕业生就业情况,与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金山店铁矿、中交二航局等企业建立了一系列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4)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院校建立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及学分互认等机制,鼓励学生到外校学习,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有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获取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三、结论

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理论基础和技能要求,同时还要求学生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在安全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运用协同创新的基本理念和教育思想,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特色,构建了以协同创新为主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环境,提出了“教师与学生协同、教师与教师协同、学生与学生协同、课程与课程协同、课程与实践协同、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协同”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机制。安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协同创新机制的实施,对提高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产生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洪杰,向晓东,陈旺生.安全工程专业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6):172-175.

[2]苗莉.系统动力学方法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1):18-22.

[3]汤其成,周继良.大学协同创新:制约因素与改进思路[J].煤炭高等教育,2012,30(3):1-6.

[4]周继良.大学协同创新的内部现实困境与制度改进[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6):15-22.

[5]胡高,胡弼成.大学教学协同创新论[J].现代教育科学,2004,(4):109-110.

[6]周玲.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协同创新中的优势、困难与对策[J].化工高等教育,2012,(4):1-6,100.

[7]李素矿.高校协同创新要把握好四个维度[N].光明时报,2012-08-30.

[8]曹国永.以协同创新为突破口提升高校办学质量[J].中国高校科技,2012,(11):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