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银行贷款季度总结

银行贷款季度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7 15:05: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银行贷款季度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银行贷款季度总结

篇(1)

一、民间资本流入房地产行业的基本情况

(一)流入房地产行业民间资本的规模

调查显示,民间融资占样本房地产企业资金来源的比重不断上升。2006、2007、2008年和2009年1季度,日照市20家主要房地产企业资金融入民间资金额分别为9.31、12.71、13.46和10.31亿元,分别占其资金来源总额的21.37%、22.88%、26.05%和27.01%。

(二)融资期限短于全部民间融资

2006、2007、2008和2009年1季度,日照市全部民间融资加权平均期限分别为152、183、186和198天;而同期流入房地产业民间融资的加权平均期限分别122、126、147和156天,分别比同期全部民间融资平均期限短30、57、39和42天。

(三)流入房地产行业民间资本的利率状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流入日照市房地产行业的民间资本的利率水平低于整体民间融资利率,但呈逐渐上升趋势。2006、2007、2008和2009年1季度,全市流入房地产业民间融资的加权平均年利率分别为17.68%、18.36%、19.13%和19.28%,分别低于同期全部民间融资加权平均利率0.93、0.89、1.23和1.28个百分点。

(四)融资方式多以现金为主,且多签有书面合同

2006、2007、2008和2009年1季度,日照市房地产业以现金方式流入的民间资金分别有1241、1011、1264和1130笔,占比均达到99%以上。同期,全市房地产业融入民间资金签订合同的分别为1215、986、1248和1124笔,分别占97.20%、97.33%、98.50%和99.38%。

(五)民间资本流入房地产行业的主要形式

一是保值存款型民间资本流入。据调查,房地产开发商为解决临时性资金缺口进行的民间融资活动,是民间资金进入房地产业的主要形式之一。一般单笔金额较大,资金回报率在10%―20%之间,以项目建成预售或获得银行贷款为还款保证。据调查,全市流入房地产行业的民间融资中约有60%以上采取了这一形式。

二是预先预售型民间资本流入。在项目开工取得预售资格条件下,以公开的形式,收取部分购房户定金,承诺在同期价格上给予一定优惠,并在楼层、户型上有优先选择权。据对日照市20家主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调查显示,60%的购房者愿意主动选择这种购房方式,房地产开发商对其价格优惠一般在5%―10%之间。

三是赊购链条型民间资本流入。房地产开发商在开工后,采取赊购建材的方式占用民间资金,以缓解自身的资金压力,这也是当前民间资本流入房地产业的途径之一。从调查的全市20家主要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情况来看,多数企业的建筑安装材料中约有30%―40%是以赊购方式购入的。

二、民间资本流入房地产行业的效应分析

(一)正面效应

1. 充实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来源。2008年上半年,国家实行从紧货币政策,各家金融机构普遍压缩对房地产企业的信贷规模; 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经济下行风险不断加大,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增加,部分房地产企业甚至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在银行贷款跟进受阻的形势下,民间资本的流入对保持房地产行业的平稳发展和社会经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2. 促进了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民间资本流入房地产业,充实和拓展了房地产开发企业的资金来源,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进而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

(二)负面效应

1. 增加民事纠纷及社会不稳定因素。民间资本流入房地产业具有“无序”特征,存在市场不规范、法律无法保障等缺陷,容易引发各种融资纠纷及社会不稳定因素。

2. 引发银行信贷风险。流入房地产业的民间资本一部分来源于银行个人消费贷款或抵押贷款,是部分具备贷款条件的个人将获得的贷款以个人资金投向房地产。此外,部分房地产项目开发商自有资金少,依靠民间资本前期投入,后期由银行贷款陆续跟进,容易出现民间融资风险捆绑银行贷款、民间融资风险转嫁为银行贷款风险的现象。

3. 推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民间资本流入房地产一般是在土地招投标、工程建设等前期阶段,这一阶段的成本投入对商品房价格决定起关键作用。一方面民间资本对开发商高价参与土地招标提供了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开发商借入的民间资本成本较高,两者对土地交易价和商品房成交价的不断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8年,在金融危机肆虐、全国房地产行业整体陷入低迷的背景下,日照市商品房价格仍然逆势上行,全年商品房成交均价为每平米3354元,同比增加187元,增长5.9%。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民间融资的法律约束,合理引导其规范发展

民间融资一般都在私下进行,金融监管难以涉及,这使得大量资金长期在体外循环,游离于常规的金融监管之外,缺乏必要的法律约束。因此,建议尽快出台规范民间融资发展的法律法规,对民间融资的资金投向、借款方式、期限、利率水平、争议的处理及收益的税收调节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使民间借贷有法可依,走上规范化轨道。同时,建立民间融资监测及风险预警制度,定期采集民间融资的有关数据,加强对民间融资主体、规模及利率水平的管理,以及时掌握民间融资的利率、投向、规模等变化情况,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提高宏观调控的政策效果。

(二)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提前做好风险防范

人民银行、银监部门和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保证其严格执行住房贷款相关货币政策规定,确保在房屋封顶后发放按揭贷款。一方面,减少信息不对称对购房者的影响,降低购房者的风险。另一方面,对自有资金少、应收账款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商业银行要限制对其发放贷款。要把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等地方性金融机构作为监管和调控重点,进一步完善房地产信贷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加强对房地产企业及所属产业链企业的风险监测,完善房地产信贷管理,防止房地产行业风险向抗风险能力较弱的地方性金融机构转移。

(三)构建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分散房地产融资风险,防止房地产泡沫

过度的投机性民间资本流入房地产业,极易推动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诱发形成房地产泡沫。因此,国家应积极进行投融资体制的改革,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避免其为了投机而大量涌入房地产市场,助推房地产市场泡沫。

篇(2)

关键词:商业信用 银行贷款 融资 关系

一、引言

银行贷款一直是企业融资活动中最主要的方式,大部分企业的发展都依赖银行贷款,但随着贷款的拖欠及坏账的产生等现象出现,银行面临的贷款风险越来越大,使得银行为了避免风险而限制企业贷款。自1960年Meltzer开创性地观察到了商业信用在融资活动中的作用后,商业信用便作为融资渠道被广泛使用。如今在美国等具有成熟金融市场的发达国家中,商业信用是企业短期融资的最重要方式,甚至在金融市场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一些企业的银行贷款渠道受到限制,导致商业信用有时甚至成了企业唯一可以使用的短期融资工具。国内外关于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关系的研究也一直是热点问题,至今仍未达成一致意见。本文试着从商业信用的融资动机理论入手,对研究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关系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类概述。

二、商业信用的融资动机理论

(一)融资比较优势理论 融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由于资本市场不完善,生产要素的提供者与生产要素需求者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和及时,在提供资金给生产要素的需求者时,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可以比金融中介更好地监督和控制生产要素的需求者,即相对于金融中介提供的银行贷款,企业提供商业信用具有比较优势。Schwartz(1974)较早地提出了这个理论,认为相对于第三方融资者,卖方存在交易费用优。Ferris(1981)系统的阐述了商业信用的交易成本理论,商业信用被看作是一种将货币交易从不确定的交货时间的现状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即货币交换可以在商品交换完成后一段时间或在固定期间内发生,这样买方企业能够减少对预防性资金的需求和更有效地管理资金,企业通过商业信用改善现金管理便可以节约交易成本。Summers和Wilson(1999)通过对英国655家企业的经验研究发现,大多企业把商业信用作为一种便宜的融资来源。Petersen和Rajan(1997)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商业信用融资动机理论,认为供应者给紧缩企业信用是因为在收集买家信息方面有一个比较优势,可以有效地清偿资产,在企业中他们有绝对公正的利害关系,这样便能更好进入需要信贷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商业信用。这种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1)信息获取优势。企业可以通过与客户的业务往来及时高效地获得客户信息,了解客户的财务信息、经营状况;当客户未能享受优惠的现付折扣或使用商业信用的数量有异常变化时,可及时观察客户经营和信用的变化情况,及时采取行动,以免受到损失。与企业相比,金融机构(如银行)获得这些信息的成本更高,而且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时滞性。(2)对客户的控制力优势。由于获得商业信用的一般是下游企业,因此作为提供商业信用的上游企业对客户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客户对供应商的选择是理性的,对客户而言,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是经济的和不易替代的。同时,如果客户想更换原材料的供应,必须花费昂贵的信息搜集、信息整理和重新订约等成本,另外还要承担新原材料的质量风险。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供应商可以利用威胁停止供货的手段迫使客户遵守合约,从而避免遭受客户潜在的违约损失。相反,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控制力很弱,一旦客户违约,即便诉诸于法律,在破产法的负面作用下金融机构还是难免遭受损失。(3)财产挽回优势。一旦客户经营失败而使合约被迫中止,供应商可以索回供应的原材料。由于企业已经建立了该产品的销售网络,因而索回产品并再次售出的成本是较低的,企业因而能够将合约中止的损失减至最少。金融机构则不同,由于它对这一行业不熟悉并且缺乏自己的销售网络,即使能够要回一些抵押品(如原材料),其变现的成本也十分高昂。

(二)信贷配给理论 信贷配给理论作为商业信用的融资性动机的另一种解释,它不仅解释了在金融机构作为专门的信贷供给组织存在的条件下商业信用为何仍旧存在,还能解释商业信用作为一种相对昂贵的融资方式仍被许多企业所使用。该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导致即使在竞争均衡的条件下也能出现信贷配给现象。银行不会一味的提高借贷利率,而是采取信贷配给的方式发放信贷。当市场中存在不同类型的借款者时,由于银行无法对不同风险的借款人分别定价,有些类型的借款企业可能会被银行排斥在信贷市场之外,无论他们愿意支付多高的信用利率。这些企业由于受到信贷约束,便会转而使用另一种融资渠道,即商业信用。1960年Meltzer在研究商业信用的存量和分布变化与货币政策的变化之间的联系时,开创性地观察到了商业信用的作用并最早提出了信贷配给的问题。Lewellen等人(1980)证明了在金融市场完善的条件下,任何由买卖双方所接受的信用形式的现期价值均相等,也就是说商业信用在金融市场完善的环境下并不能增加企业的价值,从而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这显然与现实不符,因而他们也推测金融市场是不完善的。Stiglitz和Weiss(1981)探讨了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认为市场中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借贷者,有些借贷者即便愿意支付非常高的借款利率,也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被排斥在信贷市场外;而有些信用者却可以得到信用。因此,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贷配给使这类企业得不到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类企业因而不得不寻找其他的融资渠道,商业信用由此称为银行信贷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融资方式,即使商业信用的使用成本较高,企业也依然会使用。Smith(1987)提出,当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严重的时候,银行为了避免逆向选择,对中小企业进行信贷配给,此时供应商却利用商业信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而后Petersen和Rajan(1997)发现虽然美国小企业用商业信用的成本比银行信贷高出99.8%,但那些不能从金融机构获得信用的企业仍然会更多地使用商业信用,而较易获得信用的企业则会更多地去提供商业信用。Danielson和Scott(2004)的研究发现银行贷款约束水平与商业信用的使用数量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商业信用的融资性动机将商业信用视为融资来源之一,并认为商业信用的使用动机主要是为了短期融资。作为短期融资中占主导地位的短期银行贷款的使用可能会对商业信用的使用产生影响,同时短期银行贷款可能也会因为商业信用的使用受到影响。

三、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的关系

(一)商业信用的提供与银行贷款的关系这方面研究将企业视为商业信用的提供者,研究结果比较一致,认为商业信用的提供与银行贷款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Biais和Gollier(1997) ,Frank 和Maksimovic(1998)都认为银行贷款影响着商业信用的提供量,企业所获得的银行贷款越多,所提供的商业信用就会越多,商业信用和银行贷款之间呈现出互补的关系。Kunt和Maksimovic(2001)发现大且私有制银行体系的国家的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给它们的客户,表明商业信用的提供与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支持了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中的互补关系。Cull,Xu和Zhu(2009)的研究认为,在中国,拥有国有商业银行融资优势的国有企业,提供商业信用的力度会比较大,证实了银行贷款与商业信用的提供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

(二)商业信用的使用与银行贷款的关系 这方面研究存在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商业信用的使用对银行贷款有替代作用,二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另一种观点认为商业信用的使用对银行贷款有促进作用,二者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1)替代关系。支持这个观点的学者们以商业信用的信贷配给理论为基础,认为企业将商业信用视为银行贷款的一种融资替代品,商业信用的使用对银行贷款有替代的作用。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之间存在的反向替代性往往表现为信贷配给的结果。信贷配给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些企业的发展,这些受到信贷歧视的企业为了筹措资金必须寻找其他的融资渠道。由于商业信用具有融资比较优势,相比其他短期的融资渠道是比较“便宜”的,于是商业信用便成为了获得资金的一条主要的渠道,也就使得商业信用代替银行贷款成为企业满足短期融资需要的渠道。因此在研究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之间的关系时,会呈现出替代性。Schwartz(1974)认为当中小企业受到银行信贷歧视的时候将被迫使用商业信用来弥补减少的信用资金。商业信用可以看作是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的一种补充,在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时,小企业会加大使用商业信用以替代银行借款,而大企业也会加大其银行融资能力,以便投放出更多的商业信用,以缓解小企业的融资约束。从信用接受者的角度看,资金成本较高的企业其商业信用和银行贷款之间是相互替代的关系。Petersen和Rajan(1997)研究了美国小企业,发现美国企业在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时,即当信贷紧缩时,商业信用会被当作一个重要的替代性的融资来源。Kohler等(2000)用一组在英国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英国企业数据进行研究,发现是存在一个商业信用渠道,能替代和货币经济密切相关的银行贷款渠道。Nilsen(2002) 利用美国统计局的季度制造业财务报告数据(QFR)的脉冲响应分析以及Compustat的微观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小企业在货币政策紧缩时会增加商业信用。认为当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或者出现信贷配给时,商业信用将会成为银行信贷的重要替代方式。Fisman和Love(2003)认为商业信用是银行贷款的替代品。该文发现在金融中介发展不太发达的国家里,那些处于更多使用商业信用的行业的企业表现出更好的成长性,这说明当企业面临信贷约束时,它们会寻找替代性的商业信用来为它们的成长性融资。Guido de Blasio(2003)利用意大利制造企业的存货行为的微观数据去验证Meltzer(1960)根据企业在货币政策紧缩时期用商业信用替代银行贷款的假设。发现商业信用对银行贷款的替代影响的程度相当大。Danielson和Scott(2004)探讨银行贷款对商业信用的影响,发现企业在遇到信贷约束时会增加他们对商业信用的需求。实证分析的结果支持企业在面临银行的融资约束时,会转而依赖商业信用融资的观点。Mateut等(2006) 探讨了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中商业信用的作用。利用16000个制造业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明确地指出,在货币政策趋紧时,商业银行的信用会收缩,而商业信用的使用会增加,使得信贷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得到缓和。验证了商业信用作为另一个替代的融资的来源的说法。Guariglia和Mateut(2006)则从存货投资的视角切入,发现在英国货币政策经由商业信用和银行贷款途径进行传导的现象都是存在的,而且有证据表明前一种途径对后一种途径有一定的弱化作用。也就是说,商业信用对信贷政策具有抵消作用。Yang和Blenman(2008)将商业信用和银行贷款纳入到传统的生产平滑存货投资模型,测试了商业信用的使用是否对银行贷款是替代还是互补关系。发现商业信用和银行贷款存在并不完美的替代关系。Paula等(2008)的研究控制了由于使用GMM估计的内生性问题,结果证明了信贷配给的存在,商业信用的替代假说成立。Ge和Qiu(2007)比较了我国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采用商业信用的不同之处,认为在中国从银行获得融资比较困难的非国有企业会更加依赖于商业信用,间接地表明,商业信用是银行借款的替代。Cull等(2009)认为,在中国那些拥有国有商业银行融资优势、绩效较差的国有企业,投放商业信用的力度会比较大;而盈利性好的私有企业会比盈利性差的私有企业更愿意投放商业信用;商业信用对于那些难以从银行获得融资的企业来说是银行贷款的一种替代。石晓军和李杰(2009)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展开实证。结果显示商业信用融资和银行贷款融资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总体平均替代率约为17%。

(2)互补关系。支持此观点的大部分学者们认为,当银行能够对企业做出准确评价时,商业信用的使用可以被视为反映企业信誉的一个“信号”,企业所获得的商业信用越多,越能体现企业的还款能力强,信誉好,还款风险低,这样商业信用可以被作为银行贷款的参考因素,那么商业信用的使用会对银行贷款的获取有促进作用,即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会呈现出一种正向相关的互补关系。Elliehausen和Wolken(1993)利用全美小企业融资调查报告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商业信用与银行信贷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证实了它们的互补性。Biais和Gollier(1997)认为商业信用可以缓解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供商业信用的企业比银行具有信息优势,逆向选择风险较低,因此商业信用能够作为银行信贷决策的参考信号,支持了两者之间的互补关系。Cook(1999)通过俄罗斯小企业的研究发现使用商业信用的公司被视为有更高的概率获得银行贷款。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间在企业的融资间存在互补关系。该研究认为,商业信用是一种反映企业信用程度的“信号”,因为上游企业掌握着甄别下游企业信用程度的一些特殊信息。因此,企业可以用商业信用的获得来传递自己信用良好的信息,从而促进它从银行渠道获得信用。Ono(2001)通过对日本制造业部门的检验认为,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Alphonse等(2006)通过使用美国的小企业数据(NSSBF1998)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商业信用可以作为一个关于企业质量的信号来工作,从而有利于获得银行债务,即商业信用帮助企业改善他们的声誉,二者之间存在互补作用。Giannetti,Buckart和Ellingsen(2008)认为商业信用可以给别的信用者(特别是银行)传达好的信息,有助于增加银行贷款。银行债务和商业信用可被认为是两种相辅相成的资金来源,即二者存在互补关系。

(3)其他观点。还有一些学者们的观点与之前两个观点不一样。Fukuda等(2006)探讨了在日本银行危机时期商业信用的角色。替代假说在日本银行体系稳健时成立,但在银行危机时却不能成立。更确切地说,银行信用和商业信用在危机时都收缩了。同样Love等(2007)采用墨西哥等在20世纪90年生金融危机的6个新兴国家的企业数据进行实证,金融危机发生前后,商业信用会呈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化状态,即危机后随着银行信贷紧缩,反而会驱动商业信用比率也下降。

四、结论

虽然有关商业信用的使用和银行贷款之间的关系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但这往往是因为选取的研究对象所处的融资环境不同而不同。在我国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间关系的研究还不多,对于我国这个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国家,信贷市场的不完善及政府对经济干预等特殊现状使得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我国中小企业很难获取银行贷款,不得不去寻找其他的渠道来获得发展所需资金,这其中商业信用的作用对企业来说不容忽视。我国商业信用的发展还处在初期阶段,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研究商业信用与银行贷款的关系对研究企业融资行为,商业信用机制的管理及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等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石晓军、李杰:《商业信用与银行借款的替代关系及其反周期性:1998-2006年》,《财经研究》2009年第3期。

[2]赵学军:《中国商业信用的发展与变迁》,方志出版社2009年版。

[3]Alphonse P, Ducret J and Eric S.When Trade Credit Facilitates Access to Bank Finance: Evidence from US Small Business Data,University of Valenciennes,2006.

[4]Biais B and Gollier C.Trade Credit and Credit Rationing, The 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7.

[5]Cook LD. Trade Credit and Bank Finance: Financing Small Firms in Russia,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9.

[6]Cull R, Xu LC and Zhu T. Formal Finance and Trade Credit during China’s Transition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2009.

[7]Danielson M and Schott J. "A Note to Trade Credit Demand and Credit Rationing,The Financial Review,2004.

[8]Elliehausen GE and Wolken JD.The Demand for Trade Credit: An Investigation of Motives for Trade Credit Use by Small Business,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1993.

[9]Ferris JS.A Transactions Theory of Trade Credit Use,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81.

[10]Fisman R and Love I. Trade Credit, Financial Intermediary Development, and Industry Growth,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3.

[11]Frank MZ and Maksimovic V. Trade Credit, Collateral, and Adverse Selection,Working paper,1998.

[12]Fukuda S, Kasuya M and Akashi K.The Role of Trade Credit for Small Firms: An Implication from Japan’s Banking Crisis, Bank of Japan Working Paper Series,2006.

[13]Ge Y and Qiu JP. Financial Development, Bank Discrimination and Trade Credit,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7 .

[14]Giannetti M,Burkart M and Ellingsen T.What You Sell Is What You Lend Explaining Trade Credit Contract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2008 .

[15]Guariglia A and Mateut S.Credit Channel, Trade Credit Channel, and Inventory Investment: Evidence from a Panel of UK Firms,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6.

篇(3)

关键词:信贷扩张;不良贷款;票据融资;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0-0119-02

2008年11月份以来中国的信贷呈现井喷性扩张。2008年11月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12 725.13亿元,2008年12月份就达到320 048.68 亿元,2009年1月份更是达到创纪录的335 997.235亿元。2008年12月份和2009年1月份的贷款余额达到23 272.10 亿元人民币。到2008年2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17 %,增幅比上月末高2.84 个百分点,同比增速再创近年新高。银行体系对政府4万亿计划的积极响应,也让市场越发担忧不良贷款是否会激增,现在的巨额投放是否会对未来埋下隐患。

一、对贷款结构的分析

(一)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的贷款结构分析

我们对贷款结构的分析选取的主要是2008年10至2009年2月间的信贷数据。在2008年前10个月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贷款增幅不大,甚至在2008年5月、9月、11月还出现小幅回落。但随着2008年10月以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国家开始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放松银根。尤其在11月份以后,贷款增量明显加大。其中的贷款结构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占很大的比重,尤其是票据融资增幅惊人。

票据融资在2008年前10个月一直表现得十分平稳,但在10月份以后迅速增长。短期贷款在前10个月平稳增长,在11月份突然大幅回落,但很快在12月份和2009年1月份反弹,但总体水平仍和2008年10月份相当。反而是中长期贷款一直平稳较快增长,在2008年最后两个月和2009年1月大幅增长,出现翘尾。票据融资激增的原因可能在于:1.银行和企业出于降低融资成本、降低风险的考虑,更多使用票据融资来代替短期贷款。2.也可能是由于企业财务的套利行为,由于票据融资利率短期内急剧下降到1.5%,已经低于3个月和6个月的官方的定期存款利率,企业可以直接票据融资后存到银行以赚取利差。

(二)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贷款投向行业的分析

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的贷款主要投向了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批发和零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行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5个行业,以上5个行业的新增贷款为2 608亿元、1 508亿元、1 407亿元、1 125亿元和1 073亿元,占各自全年新增贷款的比重分别为:25.7%、27.3%、36.6%、24.9%和20.7%,5个行业新增贷款合计占11―12月全部新增贷款的66.9%。2008年10月后,第三产业贷款增速明显。2008年12月,第三贷款同比增长18.3%,较10月末提高5.5个百分点。

主要金融机构新增中长期贷款4 526亿元,占全年新增中长期贷款的18.4%,中长期贷款主要投向基础设施行业(包括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采矿业和制造业,3个行业的新增中长期分别为2 477亿元、281亿元和244亿元,占11―12月份新增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分别为

54.7%、6.25%和5.4%,投向基础设施的中长期贷款占据半壁江山。

总结以上数据,联系同时期的宏观经济形式及政府的相关政策,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次信贷激增的原因如下:

1.为配合4万亿投资计划而将信贷资金大部分投向了政府刺激计划相关的行业、部门和项目。自从政府提出4万亿计划以来,新增的配套信贷资金也在增加。2008年11月总理提出4万亿投资计划,同期银行贷款余额也同比大幅增长。显示银行系统对政府投资计划的支持,而同期M2的高速增长也从侧面印证了政府的投资加大,4万亿投资计划的初期投资效果已经显现。

2.由于贷款的表内外腾挪也是贷款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的。在2008年的信贷规模紧缩的情况下,大量银行将存量贷款通过信贷资产理财产品转出表外,这样对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影响是:如果企业得到融资后存入银行,银行的存款没有影响,而贷款却相应减少。而今年的情况恰好相反,企业提前终止信贷资产理财产品而重新借入贷款,银行的贷款增加而存款不受影响。高胜的分析认为,这一部分的贷款虚增可能高达人民币3 000亿元。

3.票据融资的激增。2008年最后两个月的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4 300亿元,2009年1月份票据融资6 239亿元,2月份略有下降,仍高达4 870亿元。银行选择票据融资也是因在经济走势不明朗,而资金面又较为宽松的情况下,加大发行风险小但相对收益高的票据融资的力度,以便通过增加信贷资金量来弥补由于利差缩小而对银行收益产生的影响。

二、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分析

经过几年的股份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已经今非昔比,是可以应对适量的信贷增长的。自2008年10月以来,已经先后有5家国有商业银行准备增发次级债。工商银行准备在2011年底以前发行不超过1 000亿元的次级债券,交通银行于2009年2月9号宣布将于2011年底前发行不超过800亿元的次级债券,建设银行于2009年2月24日宣布准备发行人民币300亿元的次级债券,农业银行也宣布表示将发行次级债券来充实附属资本。

自2003年以来各个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是在稳步上升的,因此发行次级债券并不是“近忧”,而是未雨绸缪。交行金融市场部预计,2009年银行贷款余额将增加约4.8万亿元。信贷规模的高位运行会使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出现动态下降趋势,制约信贷资金发放。安信证券一位分析师指出,发行次级债,还表明商业银行正在为将来可能出现的资产质量下滑风险早做准备。国际金融危机传导和国内经济下滑,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还将继续显现。各个商业银行都在为未来的可能由于经济下滑而导致的风险提前做准备。

这张图显示的是各个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在第四季度锐减的不良贷款中,国有商业银行的下降幅度最大。联想同期金融机构的巨额放贷,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因此发行次级债券和大规模削减不良贷款也许都是在为投放巨额信贷资金做准备。这次信贷投放中,银行并不是完全被动接受政府发放贷款的指令,银行也有着自己的打算。首先现在处于低利率阶段,而低利率有助于企业增加对贷款的需求。而贷款利息收入仍在银行的盈利中占据重要地位,贷款的增加会增加银行的盈利,而且这次贷款发放主要有政府背景的项目,风险较小。其次降低存款准备金、减少央行票据的发行有利于使银行拥有了充足的流动性。最后,2008年12月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九项措施,内容除要求贯彻落实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外,还包括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发展、促进中小企业贸易融资等举措,这将改善银行信贷环境,促进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的稳步增长。自身利益和政策的支持也让银行有发放贷款的动力。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份新增贷款中,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有很大比重。而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主要是由于满足08年由于信贷紧缩而抑制的贷款需求,此外贷款的表内外腾挪也是银行贷款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中长期贷款仍占有全部贷款的半壁江山,而中长期贷款又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行业、采矿和制造业,这就造成贷款行业集中度较高。而同期M2和M1的剪刀差已经拉大到12.11个百分点,显示大量资金滞留在银行体系内部,不愿进入到实体经济,造成“信贷热,经济冷”的局面,如果近期没有改观,那么信贷拉动经济的效果可能要大打折扣。

篇(4)

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

当6月份和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尚未出炉时,人们还幻想着6月份会不同以往,以为政策已经发挥效果。但实际情况是,越来越明显的迹象表明我国经济出现了过热,总量和结构问题并存。

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9%,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其中二季度增长11.5%,是1995年以来增速最快的。北京市的情况是:地区生产总值3538亿元,同比增长12.3%,增幅比一季度回落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被6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总结为当前经济面临的三大问题。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加快。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增幅比一季度加快2.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1.3%,增幅比一季度加快1.5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提高4.2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带动投资增速上升的主要是前两年增速相对较低的国有经济。1~5月份,国有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3.6%,增幅同比上升12个百分点,带动投资总额增幅上升4.1个百分点。

在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中,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4.2%,增幅比一季度提高4个百分点,这是我国对房地产业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措施的情况下发生的。从调控政策看,调控的力度相当大,但对房地产投资却几乎没有影响,这种状况表明政策落实还不到位。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连续回升;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快速反弹,通货膨胀风险加大。

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1.5%,涨幅连续3个月小幅增大,比3月份上升了0.7个百分点。受成品油提价和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原材料购进价格的涨幅在最近两个月快速反弹,6月份同比分别上涨3.5%和6.6%,涨幅分别比4月份增大1.6和1.7个百分点,5月和6月的月环比涨幅均超过1个百分点。

预计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幅度将快于上半年,通货膨胀的苗头应予高度关注。

进出口增长率呈下降走势。

上半年,我国商品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5.2%,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7.5个百分点,其中二季度增长24%,增幅比一季度降低2.6个百分点,虽然出口增速回落对经济增长有不利影响,但投资增幅上升抵消了这种不利影响;商品进口总额同比增长21.3%,增幅虽然高于上年同期7.3个百分点,但二季度的增速比一季度低6.5个百分点,增速已由上升转为下降。

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为614.4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出口总额的14.3%。大规模的贸易顺差推动了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但只能解释同期外汇储备增量的50%左右。

货币供应量增长势头得到控制。

6月末,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13.9%,增幅自2005年5月以来缓慢上升,累计上升了3.6个百分点。证券市场从5月份开始恢复发行新股和用现金申购新股的因素导致企业活期存款大量增加,对M1的影响至少在2个百分点左右。M1目前的增长水平仍明显地低于2003年和2004年一季度的水平。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8.4%,增速比前几个月略低,呈现增速回落的迹象。

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仍然较快,外汇贷款增加较少。

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余额为22.79万亿元,同比增长14.34%。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21.53万亿元,同比增长15.24%,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99个百分点,比去年末高2.26个百分点,比上月低0.73个百分点。

全部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为1577亿美元,同比增长4.95%。1~6月份外汇各项贷款增加75亿美元,同比少增加87亿美元。6月份外汇各项贷款增加3亿美元,同比少增16亿美元。

能耗增速超过GDP增速。

数据显示,上半年中国原煤、原油和发电量分别为9.6亿吨、9166万吨和12687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2.8%、2.1%和12%。考虑到原煤、发电量占到中国能源比重的80%以上,因此上半年能耗增长整体将超过GDP的10.9%增速,使得单位GDP能耗上升。

宏观经济波动的原因和政府政策走向

人民币币值低估和大规模的城市化运动是造成当前经济偏热的重要原因,我们恰好可以从这两个原因出发,理解和预测陆续出台的政府调控政策。

当前宏观经济波动的内在原因。

(1)人民币币值低估导致出口部门的过快增长、外汇储备过快增长、货币和流动性投放过快增长。流动性过多是当前经济出现过热迹象的重要原因。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包括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大量发行央行票据正是想减少或者冻结流动性资金。

(2)城市化运动能够解释中国的高投资率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的较快增长、建材价格的快速上涨正是城市化推动经济趋热的证据。

城市人口的增加,必然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化必然带来更多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而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投资必然带来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和家居用品、家庭装修装饰等行业的产出增长,进而也带动这些行业的投资增长。

由于许多城市基础设施是公共品或者准公共品,政府必然在基础设施投资中扮演重要角色,但财力和发债渠道限制使得地方政府采取扭曲性的手段来推动基础投资。比如通过成立项目公司从银行借款;又比如通过出卖土地筹集资金等。

限制和规范城市打包贷款、清理开发区贷款、监察土地违法行为、控制房地产贷款正是基于大规模城市化运动带来的系列宏、微观问题而采取的政策举措。

已出台的政策回顾。

(1)总量调控政策。包括:加息、发行央行票据和提高准备金率。这些政策的出发点是抵消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和货币信贷过快增长带来的流动性过剩。4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8日起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多次公开和定向发行中央银行票据,直接收缩全社会流动性;7月5日和8月1日两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2)关于调整经济结构和控制城市化运动规模及弊端的政策包括:对产能过剩行业的管制、针对土地和信贷的行政管制措施;人民银行指向性的“窗口指导”;银监会出台产能过剩行业、潜在产剩行业的信贷风险预警提示和信贷指导政策;严把“土地”、“信贷”两道闸门,监察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加大对土地储备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的政策规范力度和检查力度,力图收紧部分行业的信贷投放。

下半年政策走向。

(1)总量调控政策

在政府的总量调控政策工具包(主要是货币政策工具包)中,至少有扩大汇率浮动空间(可缓解外汇储备增加直至货币被动扩张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提高银行贷款利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减少商业银行可贷款资金)、发行央行票据(直接收缩流动性)、提高再贴现利率(提高商业银行资金成本,限制商业银行贷款冲动)等。

显然,政府已经先后动用了上述除汇率和再贴现以外的政策工具,在银行资金也相对充裕的情况下,提高再贴现利率没有实际意义,因此政府是否会松动汇率浮动幅度成为目前最热点的话题。

受制于克鲁格曼不可能三角理论效应,政府需要在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中做出选择。我们都知道,在蒙代尔的小国开放经济体系中,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时,紧缩或者扩张的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诚然,我国资本跨境流动是部分管制的,汇率也有日均3‰的浮动幅度,货币政策发挥着必不可少的总量调控效果,但其政策力度和效果实难把握。

汇率政策的确是解决当前经济过热问题的一把钥匙,但它涉及国际关系、可放不可收等刚性约束,因此决策层慎之又慎,而且从理论上讲,日均3‰的浮动幅度累加到一段长时间,汇率的可升贬幅度已经很可观了,没有理由必须升值。

主要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回归到8%的水平了,从心理惯性和商业银行承受能力来讲,继续提升的可能性不大。

美联储那近乎机械式地连续以0.25个百分点为幅度加息的作法在成就了格林斯潘的同时,支撑了美国长达十多年的经济繁荣,这给经济学者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也许我国政府也会选择连续地小幅加息,不愠不火,如烹小鲜?

加息与否取决于一系列结构调整和行政干预措施后的经济走向。6月份数据已经显示:货币信贷增长速度已经趋于缓和,根据货币政策效应具有6~12个月时滞的理论,宏观经济过热将在一段时间后得到缓解。

此外,加息会使得银行的大客户要求下浮利率(下限10%),或者改变融资品种,银行承兑汇票就是替代流动资金贷款的较好选择,提高基准利率的效果会由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商务行为有所折减,而且提高利率带来的汇率进一步升值压力也是政府必然要权衡的。

最后的杀手锏仍然是行政干预式的结构调整措施。

(2)针对土地、房地产开发、产能过剩和高能耗、高污染行业,以及银行的管制措施。

毋庸置疑,政府将加大对造成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源头行业进行政策规范,并加大执行力度,这些行业和市场包括:土地、房地产开发、六大产能过剩行业(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四类产需基本平衡但规模过大行业(水泥、煤炭、电力、纺织)、能耗行业(煤炭、矿产采选等)、高污染行业(造纸、化工等)。

产业政策往往依赖于准入目录、强制退出、监督检查和银行信贷管控等措施。

政策预期和产业管制下的商业银行经营风险

分析合规性和把握政策风险成为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重中之重。系统掌握各级政府的相关部委出台的一系列管制政策,这些政策影响银行关于客户的选择和项目的选择。

土地储备贷款风险。土地储备贷款的第一还款来源就在一锤定音之时,但如何控制资金到账尚涉及三方:土地整理储备中心、一级开发商和商业银行,因此,土地储备贷款的收益和风险并非锁定。除此之外,实行土地整理储备、有计划供应和招拍挂制度以后,在人民银行121号文件(规定土地储备贷款必须采用保证或抵押方式,借款人主体应是政府土地整理储备机构等)之外,商业银行还要关注生地到熟地、直至上市交易和二级开发的过程中,各环节的流程合规问题,关注政府清理整顿土地违法违规问题的进展。只有银行和客户都合规了,银行资金才谈得上安全。

房地产开发和个人住房按揭贷款。近期政府频繁出台房地产开发、供应和信贷投放的相关政策,其中最著名的包括: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六项措施》(国六条);九部委《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十五条);《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外资准入和管理的意见》等。按照政策内容,及时理清对本行信贷业务经营的影响,按照合规性要求,调整信贷政策当是题中应有之义。

政府禁止、限制目录内的企业融资业务存在风险。应充分关注和掌握政府公布的限制行业和客户信息,谨慎进入或不进入这些行业和客户。

人民币升值和加息预期下的业务经营风险。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和目前的加息预期下,商业银行面临本外币业务、流动性和期限管理、投放计划等方面的诸多问题。

综上,依托经济发展和政府支持,商业银行的内外部环境不断改善,在市场化经营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只有经济健康平稳运行,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篇(5)

【关键词】数据挖掘 经济分析 推理 预测 软件

一、数据挖掘及其作用

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又称为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 in Database,KDD),是指从大量数据中提取有效的、新颖的、潜在有用的、最终可被理解的模式的非平凡过程。它融合数据库系统、人工智能、统计学、机器学习、信息科学等,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交叉应用领域[1]。简单地说,数据挖掘就是把存放在数据库、数据仓库或其他信息库中的大量的数据中“挖掘”或“找到”有趣知识的过程。近年来,数据挖掘引起了信息产业界的极大关注,其主要原因是存在大量数据,可以广泛使用,并且迫切需要将这些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获取的信息和知识可以广泛用于各种应用,包括行业监管、商务管理、生产控制、市场分析、工程设计和科学探索等。

有一个“尿布与啤酒”的故事,可以用来说明数据挖掘的作用。沃尔玛数据仓库里集中了其各门店的详细原始交易数据。沃尔玛在这些原始交易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一个意外的发现是:跟尿布一起购买最多的商品竟是啤酒!经过大量实际调查和分析,发现美国的太太们常叮嘱她们的丈夫下班后到超市为小孩买尿布,而丈夫们中有30%~40%的人在买尿布的同时也为自己买一些啤酒。于是沃尔玛干脆将尿布与啤酒摆在同一个货架上,从而更方便了顾客,促进了销售。按常规思维,尿布与啤酒风马牛不相及,若不是借助数据挖掘技术方法对大量交易数据进行挖掘分析,沃尔玛是不可能发现数据内在这一有价值的规律的。那么,怎么样来挖掘数据呢?

二、常用的数据挖掘方法和应用举例

挖掘数据,简单来说就是要通过读活数据(传统方法)、知识运用(推理方法)、大海捞针(筛选方法)、专业软件(技术方法)等方法或手段,挖掘出有用数据。

(一)读活数据――传统方法

通过阅读政策、理论和报表数据,运用政策传导和理论根据,去挖掘数据背后的真实状况。在阅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比较基础数据的增加值、增长率和标准值等变化规律,及时发现各指标在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突变情况。在阅读、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

分析实例一,利率对银行的影响:2007年12月21日到2008年12月23日,央行连续4次下调基准利率,假设在银行存贷款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存、贷款余额和银行的利息收支变化情况如表一:

表一 利率对银行的影响

从银行的角度来看,当基准利率下调时,支付的存款利息和收到的贷款利息都会减少,而且在存贷比保持某个比例时,利差会增大,而不是通常人们认为的那样利差会减少。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存款人少收的利息大于贷款人少付的利息,结果银行增加的收入来自存款人减少的收入。

(二)知识运用――推理方法

通过经济理论知识来实证当前社会经济的情况或预测世界经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分析实例二,用奥肯定律来分析我国的GDP和失业率之间的关系: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合著的《经济学》第16版456页确切表述,“按奥肯定律,GDP增长比潜在GDP增长每快2%,失业率上升1个百分点,公式表示为:失业率的变动=-(实际GDP的增长率-潜在GDP的增长率)/2”[2]。2008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6%。2009年GDP增长8.7%,则实际下降0.9个百分点,根据奥肯定律来推测,失业率应上升0.45个百分点,达到4.65%。

分析实例三,GDP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通过用加速模型对中国1978~1997年数据进行检验,从而推断出那些以有效需求不足为假设前提的模型不能解释中国的现实。其次,以供不应求为特征的存量调整模型能较好地解释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决定因素。在正常年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合理的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应增长1.85%[3]。即GDP增长一个点,约需要投资增长2个点。因此,用GDP与投资总量之间的这种理论关系,可以推算出非信贷投资总额。比如:2008年保山市GDP增长率为13.1%(G),从GDP增速倒推,与其相适应的投资增速应在26.2%左右,但本地银行贷款实际增长22.27亿元,增速仅为16.84%,少增9.36%,表明可能有其他资金投放在本地;年初贷款余额N=131.79亿元,S=N×G×2-M=131.79×13.1%×2-22.27=12.37亿元。表明外地资金在本地当年投放12.37亿元左右。

分析实例四,金融危机与菜农的关系:美国金融危机后?圯中国涉外企业十分困难,大多处于关停状态?圯大量农民工返乡?圯返乡后自己种蔬菜(再说也无法买到原来吃的蔬菜)?圯以往这些农民工日常消费的蔬菜没有人消费,形成消费链断裂?圯河南菜农的蔬菜卖不出去?圯河南菜农生产过剩。事实上,根据国新办于2009年2月2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背景吹风会,离开本乡镇外出就业的农民工的总量大概是1.3亿人,大约有15.3%的农民工因全球金融危机而失去了工作,或者没找到工作。据此推算,全国大约有20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或者还没有找到工作而返乡了。假设每个农民工日均消费1市斤蔬菜,返乡农民工有2000万,就意味着菜农每天有2000万斤蔬菜卖不出去。

(三)大海捞针――筛选方法

可以通过Excel的筛选命令,从众多的数据中筛选出需要的信息。

分析实例五,异地贷款统计:在《银行业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中,没有对异地贷款信息专门统计,给异地贷款风险监管带来难度,可是,银行业《风险预警系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客户信息资源。《风险预警系统》中包含了哪个银行在什么地方对哪个企业授信多少、发放贷款多少,以及现在贷款的质量怎么样等48项信息。当银行与企业不在同一个地方时,贷款就衍变为异地贷款,考察全省汇总数据,我们很快发现,可以用筛选方法,将异地贷款统计出来。方法是:分别用筛选命令,筛选出注册地在本地各县区的所有客户,并将其汇总在同一张Excel表中,再删除本地银行机构的客户信息,剩下的就是外地银行在本地客户的贷款信息。反之,也可以筛选出本地银行在外地客户的贷款信息。

(四)专业软件――技术方法

通过《银行业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的查询方法和分析模型,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和“同质同类比较分析”,可以挖掘出更多有用的监管信息;通过Excel中强大的函数库,可以获得更多的统计分析结果;通过《马克威分析系统》等专业分析软件,可以从海量信息和数据中寻找规律和知识,建立起概念模型,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分析实例六,2009年全国贷款总额预测:根据2002年至2009年一季度贷款余额和全年贷款总量,以及2010年一季度的贷款余额,可以用回归分析预测出2010年贷款总量。如表二所示:

表二 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单位:亿元)

表中用回归分析预测函数FORECAST预测了2010年的全年贷款总量将达到47.9万亿元,FORECAST(x,known_y's,known_x's)中的x是2010年一季度贷款余额;known_y's是2003至2009年的贷款总量,是因变量;known_x's是2003至2009年一季度贷款余额,是对应的自变量。在本例中,函数表达式是FORECAST(B11,C3:C10,B3:B10)。

在表中,如果计算同比增加量,2010年全年同比增加贷款7.96万亿元左右。如果以时间作为自变量,全年各项贷款余额作为因变量,画出全年贷款余额折线图和三阶趋势线,我们发现,决定系统R2=0.997,接近于1,表示线性拟合程度较高。

考虑到出口减少,外汇储备下降,货币生成机制发生变化,企业更加依赖银行贷款等因素,贷款余额将远不止45万亿元,事实上,2010末贷款余额达到了50.9万亿元,这说明这个回归分析预测函数准确率还是很高的。

参考文献

[1]刘明亮.数据挖掘技术标准综述.计算机科学[J].2008年,(06):5.

[2]孙敬水.我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问题探索[J],2007年(04):6.

篇(6)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大型企业融资

传统的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主要影响中小、小微企业的融资,而对于大型企业则影响甚微。其实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造成的影响是普惠的,信息更对称、成本更低、匹配更精准的资金融通服务、金融产品和融资模式,将为大企业提供比现有银行贷款更加低廉、期限更加可控的资金。如上文所述,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但不论出现哪种结果,众筹模式都将对大型企业发生重要作用。

如果互联网金融能够有效克服风险控制难题,商业银行将会在贷款市场上弱化,甚至被互联网企业所代替,众筹将完全脱媒,能安全、便捷地提供介于贷款和权证之间的金融产品,这些产品的风险能够有效分散,并将拥有广泛的投资者,大型企业融资的便利性将前所未有。

如果互联网金融无法解决风险控制这个核心问题,互联网金融将蜕化为金融互联网,即使如此,众筹仍将存在,但便利性和安全性将大打折扣,大型的众筹平台将很难生存,以致数量稀少,形成寡头格局。但一些大企业却可以直接凭借自己的巨额资产和良好信誉进行众筹,相比传统商业银行贷款仍具有不少优越性。

关于众筹的具体操作方式及其特点,前文已经提及,这里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众筹不仅是一种融资活动,又与众包相似,在相当一部分众筹活动中,投资者不仅为项目进行融资,而且还积极参与项目实施,为其出谋划策。

近年来,全球众筹融资模式发展非常迅速。数据显示,2009年全球众筹融资额仅为5.3亿美元,2013年则快速上升至30亿美元。2007年全球有不足100个众筹平台,到2013年上半年则有600多个。其中,美国的众筹融资占据了全球的重要份额。

以美国最大的国际化众筹融资平台IndieGoGo为例,其创建于2008年。在基本业务流程方面,IndieGoGo通过自身平台向大众推介多种多样的融资项目,甚至包括为慈善事业融资。服务的群体更是不拘泥本土,而是放眼全球。自成立以来,IndieGoGo已经为212个国家的65000个项目提供了融资。2012年底,该平台也获得了大约1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

众筹模式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巨大进步,主要在于:

首先,与P2P投入小,短期收益快相比,众筹模式需要较长时间的酝酿和培育,需要静下心的沉淀,然后获得高的收益。而在中国普遍浮躁的金融环境里,更需要这种沉稳的模式。

其次,众筹作为一个融资平台,它的灵活性要比P2P大。它可以做实际物品,也可以做股权、债权。

此外,众筹模式对项目信息公开的非常细致,商业模式也要求非常清晰,才有可能在市场进行募集。正因为如此,众筹项目不容易通过设置虚假标的物来套取资金,这也保证了投资者的安全性。

据世界银行的众筹报告称,中国将是全球最大的众筹市场,预计规模会超过500亿美金。在我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促进民间融资合法化、正规化一直是金融改革的热点,众筹融资模式无疑为这两大难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国有大型企业采取融资平台的模式为企业的重要项目融资,事实上融资平台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来源仍是银行贷款,这种模式虽然可以逃避信贷政策的约束,但是风险极大。而众筹可以使大型企业获得更为规范、透明的融资渠道,但不会引起太大的金融风险。大型国有企业可以直接建立自己的众筹平台,与众多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进行直接融资,大型企业卓著的信誉完全可以吸引大量的投资者,并且以低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优惠利率成交。

二、互联网金融与中小、小微企业融资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作用可谓是众人一致的。央行在《2013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执行报告》)中,首次专题探讨互联网金融,明确表示互联网金融“是现有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该报告显示,互联网金融“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和风险分散提高了金融服务覆盖面,尤其是使小微企业、个体创业者和居民等群体受益”。

此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大对中小、小微企业扶持力度,要“丰富和创新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式”“建立起与小微企业‘门当户对’的广覆盖、差异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务机构体系”。目前商业银行银行贷款存在着“嫌贫爱富”的问题,很多中小、小微企业因为资产规模、资质、信誉等问题很难得到商业银行贷款,在其他融资渠道不畅通的情况下,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地下钱庄等非规范化融资渠道,其中蕴含的风险很高。尽管在中央的要求下,一些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仍难以满足大量中小、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中国工商银行行长易会满曾表示:“截至2013年6月末,工商银行单户融资限额3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由2005年末的1436亿元增长到2013年6月末的1.14万亿元。”民生银行从2008年起,截至2013年6月,累计发放小微企业贷款9500亿元,服务小微企业客户140万户。平均每家小微企业客户贷款每年不到17万元。虽然总额不低,贷款门槛仍然较高,仍有不少企业被排除在之外,这主要是有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决定的,一旦门槛低至一定阶段将很难控制坏账率。

而互联网金融可以凭借大量软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做到更好的坏账率控制,从而设定更低的贷款门槛。《执行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末,阿里小贷投入贷款总额已超过1000亿元,客户超过32万户,户均贷款额度4万元。谢平教授认为,阿里小贷是根据淘宝网上的信息,利用支付宝发贷款,其做法与银行的做法完全不同,是自动放贷的机制,采取自动还款的方式,这个流程和银行流程不同,每个淘宝网上的商户,所有的行为构成了本身风险的定价,阿里小贷根据风险定价确定授信额度,可以随时贷款、随时还息,是一个动态的风险定价过程。此外,以陆金所、拍拍贷为代表的众筹网站,小微企业的融资门槛就更低,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他们能直接向公众借款。

谢平教授的研究团队通过认真分析研究温州借贷登记服务中心的例子总结出了利用互联网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一整套方案,方案的具体内容如下:

中小企业之间有效的民间融资活动应该建立在共同的“信息平台”上,有效民间融资的边界也应该由“信息平台”的范围决定,平台公司应以发展和扩展“信息平台”为导向,主要功能是撮合资金供需双方的资金交易。

1.会员交易:平台公司是民间融资集中交易场所,按会员制组织,凡符合一定条件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和自然人均可加入。债权和债务关系的建立、转让和交易应该严格限制在会员之间。

2.基础设施:平台公司通过为民间融资提供基础设施和各种便利,汇集和资金供求信息,吸引场外民间融资活动主动入场。

3.中介服务:平台公司通过中介机构和个体经纪人,为在场内交易的各种民间融资活动提供各类中介服务,包括信用评级、信用担保、信用增级、投资咨询、公证以及法律咨询等。

4.政策窗口:平台公司负责维持场内交易秩序,对场内民间金融交易进行登记和检测,并在此基础上为政府履行监管职责提供支持。

但只有这个方案,没有进一步的配套设施是很难达到目的的,于是谢平及其研究团队还提出一些配套设施建设的设想,主要内容如下:

1.贷款风险定价机制。平台公司通过信息披露制度、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措施,更充分地揭示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只有风险充分揭示,才能减少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合理的估值定价才能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平台公司可不同信用等级、不同期限的贷款利率,作为市场的参考基准。

2.放贷人的资金安全保障机制。因为中小企业的成长不确定性是很高的,所以必须设计切实可行的资金安全保障机制,以保证资金富裕者进场交易的积极性。目前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一是平台公司与保险机构合作,由专门的保险机构设计诸如贷款违约超赔等保险产品,对缴纳保费的出借资金的本金提供一定比例的保险。二是平台公司对进场交易机构按其撮合交易的一定百分比提取风险基金,为一定交易额以下的民间借贷交易提供保障,类似于一种强制保险制度,费率可根据撮合交易的坏账率动态调整。同时,为减少资金出借方和中介机构的道德风险,可以考虑留出本金的一定百分比由资金出借方自己承担风险。

篇(7)

(一)为了规范国家开发银行(下称甲方)和中国建设银行(下称乙方)的委托行为,提高委托业务质量,更好地为国家重点建设服务,经双方协商制定本协议。

(二)甲、乙双方在委托工作中应遵守国家法规、法规和有关金融政策,遵循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和平等互利的原则。

(三)对于涉及两行全局性委代工作安排,应由两行协商或联合发文。

(四)本协议适用于本协议生效后发生的委托项目管理。

二、甲方委托乙方业务范围

(一)监督甲方委托项目借款合同(或临时借款协议)的执行。

(二)监督甲方贷款资金的使用。

(三)办理甲方贷款资金结算和会计核算。

(四)协助甲方做好贷款本息回收工作。

(五)办理甲乙双方商定的其他委托业务。

三、甲方的责任和权利

(一)向乙方提供年度贷款计划、借款合同副本及有关资料。

(二)在借款合同、贷款计划、贷款利率、贷款期限等情况发生变化时,应及时书面通知乙方。

(三)在借款合同中明确乙方代表甲方对借款人实施监督管理的责任、权力以及借款人应向乙方提供的资料。

(四)按期向乙方支付业务手续费。

(五)对乙方业务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考核。

四、乙方的责任和权利

(一)根据业务需要,确定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负责业务。

(二)办理甲方贷款资金的结算和核算业务。

(三)对贷款实施全过程的监督管理。

(四)协助甲方做好贷款本息的回收工作。

(五)向甲方提供有关业务信息。

(六)按期向甲方收取业务手续费。

五、贷款发放

(一)甲方为借款人开立贷款账户、存款账户,发放贷款。

(二)甲方应将年度贷款计划、分批下达的贷款指标等文件等资料及时抄送乙方,借款合同副本由甲方直接分送乙方省级分行和乙方经办行。

(三)甲方将贷款资金直接汇入借款人在乙方经办行开立的专项存款户。乙方经办行应在收到资金的当日(特殊情况下不超过次日)按“贷款业务核算办法”进行账务处理。

六、贷款管理

(一)乙方根据甲方的书面委托参与贷款项目的下列工作:

1.项目主体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设备采购的招标;

2.项目概算调整的审查;

3.项目工程造价的编审;

4.项目竣工验收和决算的编审;

5.书面委托的其他工作。

(二)为便于乙方经办行对甲方委托贷款和贷款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甲方应规定借款人及时向乙方经办行提供以下有关资料:

1.已批准的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初步设计文件及施工图预算;

2.年度工程建设进度计划;

3.年度贷款资金使用计划,其中大中型项目年度贷款资金使用计划须经甲方认可;

4.设备材料采购合同副本;

5.有关统计和会计报表。

(三)乙方经办行根据借款合同和有权部门批准的项目初步设计、年度资金配置计划、年度贷款资金使用计划、有关商务合同和建设进度加强对贷款使用的监督管理。

当以下情况发生时,乙方经办行有权采取停止借款人贷款使用或其他有效措施,并立即报上级行和甲方:

1.超计划、超标准、挪用贷款等;

2.借款人名称或其法定代表人变更,以及借款人体制发生重大变化的(甲方通知乙方经办行的除外)。

(四)对于有多项建设资金来源的项目,乙方经办行应督促借款人落实资金来源,促使其他资金与甲方贷款资金同步到位。

(五)乙方经办行应协助甲方催报和审核借款人报送的“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项目统计报表”。

(六)乙方经办行应建立健全建设项目档案,设立项目管理台账,系统完整地反映项目建设和生产情况。

(七)乙方经办行在其的项目建成投产后,根据甲方的书面委托协助甲方做好项目的后评价工作。

(八)项目建成投产后,在借款人尚未还清甲方贷款本息前,乙方经办行应掌握借款人归还甲方贷款的能力,及时向甲方反映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积极跟踪了解借款人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督促借款人组织资金按时归还甲方贷款本息。

七、贷款回收

(一)甲方在贷款到期前3个月,向乙方经办行抄送催收贷款通知书。

(二)乙方经办行应督促借款人筹措还款资金,并于贷款本息到期前20日填制“国家开发银行到期贷款还款资金落实情况表”(附表)报甲方信贷局。对借款人还款确有困难的,乙方经办行应将情况书面反馈甲方信贷局。

(三)乙方经办行应按照借款合同按时计收甲方贷款本息,对甲方到期贷款本息,有权按甲方与借款人的合同约定从借款人的账户中划收,并于当日(特殊情况不超过次日)上划甲方。

(四)未经甲方同意,乙方经办行不得从甲方汇给借款人的贷款资金和借款人归还甲方的资金中扣收其自营贷款本息。

八、会计核算

(一)甲方和乙方分别对贷款进行会计核算。

(二)贷款计息由甲方和乙方分别计算,并核对一致。甲方发放贷款日为贷款起息日期,借款人还款日为贷款止息日期。

(三)乙方经办行表外会计科目与项目管理台账的相关数据要衔接一致,并按规定向甲方反馈有关信息,做好与甲方的对账工作。

(四)甲方发放贷款和直接收息后应将有关会计信息传送给乙方经办行,乙方经办行收取借款人本息后,应于当日将有关会计信息传送给甲方。

(五)甲方需传递给借款人的信息或会计凭证由乙方经办行负责办理转知手续。

(六)乙方甲方委托贷款业务的核算办法由乙方另行制定,经甲方同意后执行。

九、业务报告

(一)乙方大中型贷款项目的经办行每季度终了后20日内向甲方相关信贷局报送该季度的“项目专户报告”。

报告内容:项目建设进度、资金总体到位和需求、投资计划完成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偿还贷款本息情况等。

(二)乙方省分行每季度终了20日内向甲方相关信贷局报送该季度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本息回收情况。

内容包括:贷款本息回收的情况、措施及建议。

(三)乙方总行每年3月20日前向甲方报送上年度的《业务情况总结》。

内容包括:业务基本情况、委托协议书的执行情况、委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十、业务手续费

(一)本协议生效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业务手续费原则上按下列公式计算:

业务手续费=本年贷款发放额×0.5‰+回收贷款本息额×1.5‰

外汇贷款项目业务手续费标准由双方另行协商。

贷款发放额和回收贷款本息额以甲方记账日期为准。

(二)本协议生效前发放的贷款,本息回收时不再支付手续费。

(三)业务手续费采取按年计算、分次支付的方法。每年11月预付,次年决算后清算。

(四)甲方将业务手续费支付给乙方总行。

十一、委托业务考核

甲方应对乙方业务管理、贷款本息回收上划等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考核。

十二、违约责任

(一)甲方未按本协议的约定及时向乙方交付委托事项,所造成的损失由甲方负责。

(二)甲方逾期未向乙方支付业务手续费,应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向乙方支付滞纳金。

(三)乙方经办行在收到借款人归还甲方贷款本息的当日(特殊情况下不超过次日)未上划甲方的,应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向甲方支付滞纳金。

(四)乙方经办行违反本协议,给甲方造成损失的,甲方将视情况扣减业务手续费,同时乙方还应弥补甲方的损失。

(五)甲乙双方对违约责任有分歧,不能协商解决时,按有关法律程序解决。

十三、附则

(一)每年3月,甲乙双方相互提供年度委托情况。

(二)在遵守本协议的原则下,由甲方授权的信贷局与乙方授权的一级分行签订项目委托协议书。项目委托协议书标准文本,由甲乙双方共同议定。

(三)本协议自1998年1月1日起执行,直至甲方委托乙方所有项目的债权债务清理完毕终止。

(四)自本协议生效起原协议同时废止。

(五)在本协议履行过程中如一方提出修改或遇政策调整而影响本协议履行时,须经双方协商一致并订立书面修改协议。协议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甲方:国家开发银行(签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或授权人)

乙方:中国建设银行(签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