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7 15:05:0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信息技术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 信息素养教育;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4-0076-02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University Course Reform//Sun Xichao, Liu Aiguo
Abstract The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local university applied talents strategy,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become a new round of teaching contents an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hot spot.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of the meaning of the article elaborates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 and curriculum standard.
Key words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the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 curriculum reform
Author’s address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Center, Xingtai College, Xingtai, Hebei, China 054001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它不仅是大学生在一定阶段的任务,而且是每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近年来,教育信息化进程逐步从基础建设转向信息化人才培养,其目的是保证大学生为迎接信息化社会做好知识上、心理上、技能上的准备。因此,作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主渠道,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改革得到大家的关注。
1 问题的提出
1.1 推行2006—2020国家信息化战略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的大趋势,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世界的深刻变革。国务院办公厅于2006年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造就信息化人才队伍。”到2020年,我国要基本实现“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栋梁和社会建设者,作为信息化人才队伍的主力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水平和程度将关乎我国信息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1.2 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持续落实,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由此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指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结构不尽合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亟待加强,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需要进一步转变。教育部“质量工程”的目标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其中强化信息素养教育就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信息与知识共享;从全社会的范围来看,是实现整个社会的信息与知识的共享,提高社会的智能。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与以往不同的是,它对于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创新精神以及道德情感都有更高的要求。信息化人才必须具有很强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的能力,信息素养成为信息化社会人才的生存素养。
1.3 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
首先,随着信息时代雏形日显,知识增长大大加快,信息传播与日俱增,信息本身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从而做出决策,缺乏信息素养将难以维系生存。其次,适应教育改革。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的种种需求,要求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查找、评估、利用信息能力的终身学习者;落实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确保较高的教学质量和效益。再次,满足自身需要。学生最终是要走进社会的,而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深入影响,信息化正在深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信息素养是21世纪人们生存技能”正在成为人们的共识,具备优秀的信息素养就成为各种职业的需要,而不具备好的信息素养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2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教学理念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给传统教育内容的结构带来了强大的冲击,那些强调知识内在联系、基本理论、与真实世界相关的教育内容变得越来越重要,而那些大量脱离实际、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术培训的内容则成为一种冗余和障碍。其次,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即由原来的文本性、线性结构形式变为多媒化、超链接结构形式。以往的教育内容主要源于文字教材,其主要内容是描述性的文字和补充说明性的图例、图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料可以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存在。此外,现代教育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灵活的方式和最佳的效果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新颖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以适应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现代教学中,教学内容和资源不仅以多媒体形式存在,而且大量内容和资源经数字化后存储。这样使得教学资源能够方便地大量存储,而且方便广大师生通过数字图书馆、信息网络共享。数字化资源的共享不再局限于小范围、小集团内部,而是在更广泛的范围共享,甚至实现全球资源共享。传统教育采取学生在学校封闭的学习形式,受时间、空间限制,学生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限的空间范围中受到教育。而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使用,不仅大大扩展了教育资源的使用范围和利用率,而且可以打破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打破传统单一的面对面的教学形式,使远程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信息网络,各种教育资源可以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信息网络将学校乃至全国、全球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体,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听课、搜集资料、请教问题,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教师,打破地区、院校、专业的限制,使教育形式开放化。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决定学习的内容及顺序,决定学习的次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和个性。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和自学、投影学、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学等。这些教学形式和手段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从文字、图表、动画、声音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生,加深学生对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的理解、记忆、思考和掌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求学、求知兴趣,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与评价等方方面面的变革。传统的教育形式将学校作为教育教学的唯一载体并加以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改变了这种格局。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地迅速发展,互联网的普遍应用,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远程教学成为新的教学方式,深受师生的欢迎,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师课堂授课。
二、大学生非智力素质的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日益成为学校、家长、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整体心理素质的好坏,是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学科、多领域都在做着积极、有益地探讨,希望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而作为负有教育重任的高校,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时代的发展需要在学生受教育的黄金时期真正有效地改善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高校教育领域,要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中做出积极、有益地尝试。通过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日常有效地影响和教育,全面地发展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水平,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人的非智力因素在生活、学习、工作和发展中的重要性,乃至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同等重要,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培育非智力因素能更好地发挥智力因素。调查结果整体反映出当今的大学生缺乏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平时封闭孤独,不善交际,自私自利,不善考虑他人需求,不能信任他人,感情脆弱,不能正确面对挫折和失败,学习动机不明确,缺乏人生理想和生活目标,社会适应能力差。高校肩负着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重任,应充分重视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将多种学与教的方式有效融入日常教学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复合型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俱佳的复合型人才,成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而我们现代的大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尚有诸多欠缺,大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动机不明确、没有正确的生活理想、自私自利、缺乏团队精神、意志薄弱等现象,使当代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因此,大学理论课应该加强科学的教学设计,在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要对大学理论课的教学设计进行探讨,力求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合理进行理论课教学,完善理论课的任务和功能。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与评价等方方面面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在带来开放的心态、自由的知识与新颖的方法的同时,也给教育功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者角色定位带来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三、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提高非智力素质教育的效果
教学设计作为一门学科的概念,关系到研究对象、理论基础和学科体系的建设,有必要在对教学设计概念梳理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界定。所谓科学界定,就是要遵循定义的科学性、严格性、逻辑性、高度概括性、理论抽象性和陈述的简明性原则,给教学设计一个准确、恰当的定义。美国教育学家史密斯(P・L・Smirch)和拉根(T・J・raglan)认为,教学就是信息的传递及促进学生到达预定、专门学习目标的活动,包括学习、训练和讲授等活动。所谓设计就是指在进行某件事之前所作的有系统的计划过程或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实施的计划。韦斯特(Charles・K・West)等人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探讨教学设计,他们认为教学就是以系统的方式传授知识,是关于技术程序纲要或指南的实施。设计是计划或布局安排的意思,是指用某种媒介形成某件事情的结构方式。从上述关于教学和设计的界定中总结出两点:一是教学是一个有目标的活动;二是设计是为实现某一目标所进行的决策活动。
教学设计特征主要表现在: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把教学过程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四、利用学校网络资源进行教学设计
高校大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要充分利用高校校园网络的优势,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地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掌握科学的健身锻炼技能与方法,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拓展课程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协作性和探索性,利用网络信息教育技术手段,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源、直观形象的音视频演示、在线讨论、答疑与测验等功能实现交互式教学。网络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以现代化的手段演绎传统的教学课程内容,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非智力素质。
建立课程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课程内容、综合测试、学习资源、交流中心和帮助说明等五大部分。
课程内容理论按章节知识点设计,学生可以随时进入任何一个知识单元学习,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重点指导,学生可以按类别进行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图文并茂的电子文档和影像学习资源。
测试部分建立题库,题型分为选择、判断和填空,学生在线可以完成测试,发挥网络出题、联机考试、网上自测、实时评判功能,并实现考试成绩的统计和分析管理、
交流平台上通过教师答疑指导,通过师生间的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或点评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五、结束语
普通高校非智力素质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手段,通过高校的网络资源,冲破课上对学生非智力素质培养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培养探究式学习习惯,增加师生的交流机会,以弥补有限的教学课对学生非智力素质培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足,提高教学的效果,进一步加强学生非智力素质的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刘雍潜,岳华.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
[2]竺培梁.智力心理学探新[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关键词 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136-02
1 信息时代对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的反思
1.1 师范大学生的智能结构
所谓师范大学生的“智能结构”是指师范大学生为实现或达到既定目标,行为主体具备的知识能力的数量构成与内部结构。实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知识能力的总量,二是各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的确立和调整过程,就是知识和能力以及两者合理的总量的增加和结构的边际性调整过程。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是一种由教师组织和引导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德能和智能结构,不仅直接关系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效果及其价值实现。这一切又都有赖于接受教师教育专门化培养的大学生能否构建与教育发展相适应的最佳智能结构[1]。
1.2 信息技术条件下,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的反思
目前,一般高师院校大学生的智能结构中存在重专业学科轻教育学科,重专业轻通识,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师范院校校园信息资源的逐步推进和基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现,信息技术条件下,师范生的智能结构与德能结构的和谐发展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内容陈旧,师范大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不够,缺乏能促进信息知识的能力和促进信息技术能力的知识,课程内容未能很好地体现师范专业要求,师范生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及应用能力还不够,各学科专业教学方式或课程教学论很少涉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与整合的教学技能;基于网络的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站建设、计算机数据统计、教学设计等知识还不够系统,基于网络平台应该如何大力发展师范生的现代意识、主动精神、职业能力、创新品质等问题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生智能的培育与发展还跟不上基础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教育需要。师范生急需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和基础教育相衔接。
2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的
价值取向
2.1 智能结构与德育的和谐发展放到首位
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必须放在与德能的和谐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显得尤其重要。树立信息时代师范大学生智能结构与德育的和谐发展的视野尤其重要。和谐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原型,也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核心维度。其恒新的理念对协调全球化时代特点的经济、生态矛盾,社会、政治矛盾和民族、文化矛盾,对促进人的生存发展,维护社会和平与进步带来深刻的启示。对于实现“以德治国”方略与和谐社会理想,对于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养成师范大学生和谐人格,对于高校德能与智能和谐精神及其所滋生的先进性、实效性、针对性及可持续性,努力实现德育的和谐目标体系,促进德育与智能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使用者的主体力量,特别是网络开放性、自由性,师范生的网络伦理道德、心理等要素的地位就凸显出来。尤其是在高科技信息时代,人才的伦理和道德要素更成为社会合作、和谐发展的德性保证,其地位之重要超越以往一切时代。
2.2 师范生智能结构价值取向体现信息技术平台上全新的教育和学习理念
信息技术带来深刻的教育革命和学习革命,也给教师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未来的教育实际上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整个教育过程学生体验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和教学的具体情境,学生所使用的学习工具就是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基于任务和项目的学习,即任务驱动式学习。因此,师范生智能结构的价值取向应体现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全新教育理念,这些理念充分体现“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重视教学过程知识教学观,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教育观,强调合作学习的教育观。
把握教育的民主化方向,创造人际交往和谐环境,开展自我意识的积极建构,以便教育过程为人的发展展示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为人的潜能的实现提供一套激励机制。教育是一种基于希望,着眼于未来的活动,需要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实践方法。这种价值取向使教育者通过积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学生愿意做的事情,而不应该是强迫和命令。
2.3 师范生智能结构中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急需与中小学衔接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04年12月,我国颁布第一个《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它不仅是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标准参照,也对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提出新的要求。但据调查,目前不少高师院校受知识本位和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还仅靠一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学的单一培养模式,而且教育教学中与基础教育的联系不够紧密,又没有充分挖掘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实习平台,导致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跟不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师范生智能结构中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对构成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理念、知识、技能、环境等相关因素进行系统设计,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系。根据盐城师范学院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构建“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图书馆辅助教学—见习与实习教学并行”的联合教育的多层次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体系。鼓励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教师全程参与学生的见习、实习过程的指导,并与相关人员构建教育实习专题网站,以教育见习、实习为平台,高校师生与中小学教师搭建教育技术实习共同体行动学习、行动研究的交流平台,促进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与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有效衔接。
3 总结
在信息时代,重构和优化师范大学生智能的研究,是师范院校遵循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创新实践。信息社会的师范大学理念主要特征是信息化、全民化、终身化、教师教育专业化和国际化、以人为本、服务基础教育、持续发展、崇尚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重视道德教育、面向世界、引领社会的理念。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已成为大学生智能获得最佳发掘的一个重要时代背景和技术平台,师范大学生只有将一定的知识、能力、智力有机结合为一个优良的智能结构系统,使其产生整体效应,才能适应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创新创业 大学生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62-01
1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学校每年都投入相当大的资金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教育的形式不单有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 启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还有多种创业孵化机构, 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和平台的支持。
虽然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一直都在进行,但大学生创业的氛围距离我们的设想还有一段距离,最终能落实到行动的学生就更少。事实上,创业意愿高, 但是行动力差是大学生创业状况的真实写照和学校创业教育的尴尬现状。大学生创业之所以行动能力不强,除了缺乏资金和社会阅历以外,对企业运营的不了解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不可忽视的因素。
因此,高校需要挖掘信息网络化所带来的机遇,并且充分结合大学生的思维、行为特点,从而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发挥出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2 利用信息技术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进行培养
对于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来说,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创新精神不足是最为薄弱的环节,而创业实训的开展,则能够逐渐地让学生从理论学习逐步过渡到真实的创业中去。高校应当利用信息技术开发适合于大学生实训的模拟平台,不断地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提升创业成功的概率。
在创业教育实际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创业实训真实环境的模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其中,对于刚刚开展创新教育的高校来说,具有一定的操作难度。但是高校可以充分地将网络信息化的优势发挥出来,通过模拟软件、营销网络平台等开发与使用或者是淘宝等平台来开展实训创业训练。
2.1 宣传创业教育
高校可以充分地利用手机、网站、微博、论坛等信息传播载体,逐步占领网络创业教育的阵地。高校也可以利用创业竞赛状况、讲座信息的公布等网络信息,着力宣传创业教育,让学生能够关注创业、能够学习创业,最终达到实践创业的目的。
2.2 开发网络课程
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考虑到课时、师资短缺等方面的问题,高校需要充分地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积极地推广创业教育课程。在网络教育课程的开发中,也需要选择效果优良、内容丰富的课程,将与创业有关的讲座、课程等制作成为音频或视频文件,让学生能够更快地接受到创业知识教育;或者是将其编制成为一些经典的创业教育案例,方便学生的学习与吸收。网络课程的开发,大学生也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来安排学习,进行自我控制,主动地上网学习创业。
2.3 网络创业
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很多大学生都逐渐开始了自己的网上创业生涯。在网络创业中,大学生主要是利用网上开店、网络信息技术创业、门户网站的建立等方式。而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网络创业比传统模式之下的创业具备低门槛、高知识含量以及广阔的创业前景等特点。
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开店已经成为主要的网络创业形式之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网络创业缓解了学生项目难找、经验不足、资金短缺等方面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只要懂得运用信息技术、懂得网络,就可以在网上开店,甚至可以制作网站、开网络公司,并且经营时间相对较短,所需经验也相对简单。作为大学生,只要拥有创意、具备创新能力、有一个好的理念,就可以跳过传统模式下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从而实现投入成本低、发展速度快的目标。
另外,相比传统创业,选择网络创业项目也相对容易,在更换项目时,所需的成本较低。尤其是在网络上开店,在时间、资金、店铺等方面受到的限制较低,有的甚至是几百元就能够开店,这些都在大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并且在管理方面相对简单,操作便宜、风险低下、存活率高等优势的叠加,使得网络创业受到了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喜爱。
3 结语
总之,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中,只有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地宣传创业教育、开发创业模拟平台、开展新兴的网络创业、开发网络课程,才能够激发出学生的创业激情,才能够让学生去主动地接受、去学习创业教育。当今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信息时代下的创业教育,也是信息技术不断运用的创业教育。
(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参考文献:
[1]王杰,王杜春,朱森罗.依托高校科研成果促进大学生创业[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124-128.
[2]高国武.大学生创业转化高校科技成果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8):18-20.
[3]朱永华.大学生创业模式调查分析[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6):124-128.
1我国高等院校应用计算机技术于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1.1社会的发展大势所趋
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至今,我国的各行各业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信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为了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对于高校学生繁重的管理工作,应引进计算既信息技术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升管理工作效率。在我国许多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大学生进行管理,并取得了满意的成效。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变,以往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用于现在高校的学生管理需求。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实现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已经是必经之路。应该积极采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加强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张云,浅谈计算机网络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12期50-51页)。
1.2高校的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发展,新一批的高校学生也日益增多,学校的管理难度越日益增加,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于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我国高等院校的广招制度,所以我国大学生越来越多,给我们的学生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对高等院校学生的管理,同时还能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质量。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及时调取大学生的个人信息等资料,而且也能够完成大学生个人信息的及时录入工作。有效避不必要的录入错误发生。计算机信息技术还可以实现学生管理中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从而提升我国高等院校对学生的管理质量。(王巍娟,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科技信息,2011年第11期285和288页)。计算机信息技术也能够优化我校学生管理的内容并且利用多元化的网络平台技术,完成校园师生之间的网上交流建立,提高学生管理质量,有效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高等院校学生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2.1构建完善的线上交流平台
对于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管理来看,每个班级都配有辅导员,辅导员的工作不仅需要管理高校大学生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状况,还要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想疏导和教育,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辅导员要管理两百名左右的高校学生,管理他们的生活、学习和思想状况,这就使得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十分的大,甚至有的辅导员还肩负着代课的工作,导致会对学生产生疏于管理的状况,高校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找不到机会与辅导员进行沟通,这就导致学生的管理工作得不到保障(刘小平,浅谈网络信息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电子测试,2014年第5期78-79页)。而且,由于辅导员和学生处在完全不同的地位和角色,当学生和辅导员进行交流时,会产生一定的隔阂,学生有心里话不愿意与辅导员说,辅导员就不能及时了解学生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就不能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所以,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搭建完善的显示交流平台,在线上可以打消学生们的羞涩干,大胆敞开心扉与辅导员心对心交流,学生们可以轻松的与辅导员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可以采用匿名的形式,给辅导员发送邮件,表达出内心的独白,方便辅导员对学生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们解决问题,促进高校学生的发展,使高校大学生能够积极向上的过好大学生活。
2.2建立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在对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进行管理时,应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我国高校都应该具备一套属于自己的完善学生管理系统,系统的操作内容包括以下几点:1)专业课程系统;2)学生教学系统;3)课程管理系统;4)教师管理系统;5)大学生管理操作系统;6)线上交流系统;7)选修课系统;8)成绩查询系统。通过良好的运用,能够实现高质量的管理工作,应及时完善学生管理系统的内容,方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完善的高校学生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的整合学生的信息,对学生在校的一切活动了如执掌,例如:学习成绩、选课信息、宿舍管理、专业管理、奖罚管理等相关信息。辅导员可以通过这些信息,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的个人信息,对学生管理的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乔彪,赵云虎,赵映明,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133-135页)。
2.3开设网上家长学校
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仅需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还要让家长也参与进来,加强学习与家长的及时沟通。由于许多高校学生都来自于外地,这让学校与家长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沟通起来也非常困难,更重要的是由于辅导员事物繁重,不能一一与学生的家长进行沟通(石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内蒙古电大学刊,2010年第5期87-89页)。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可以开设网上家长学校,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方便辅导员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桥梁。家长也可以通过系统对学生的在校情况进行查询,关注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各阶段的奖惩情况,并了解他们在大学非专业课选修时的情况,掌握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学生在校的表现情况了如执掌,如果对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产生疑问,便能够主动与学生的辅导员进行联系,为提供学生们的培养提供帮助工作,实现改进和自我提升,为实现学生们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
2.4创建大学生干部培训机构
在大学生活中学生干部是辅导员的“左右手”,可以辅助进行班内学生的管理工作。高校通过建立学生干部论坛,完善大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交流,在线上,辅导员可以跟大学生进行问题探讨,找到最为合适的解决办法,通过学生干部不断的辅助辅导员处理学生管理工作,也可以提升学生们对事情的处理能力和交际能力(沈锡臣,陈怀楚,李功强,基础信息编码的规范化研究,中国高教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第1-4页)。并可以通过学生们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观察学生们的生活状态,以确保学生们的在大学生活中健康的发展。学生干部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合理的利用计算机,在平台上可以大胆的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大胆的说出想法与意见,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5宿舍管理服务的应用
在大学生活中,宿舍是学生们重要的活动圈子,它不仅可以保障学生们的休息,同时也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但是,目前的大学宿舍仅提供了住宿功能,却没有完善的学习功能区。我国高等院校为了能够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开展宿舍的互联网服务功能,把宿舍和图书馆等多个服务部门通过网络的形式有效连接起来,满足大学生在宿舍就可以实现学习功能,保障了大学生们的实际需求。(李丽,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主题数据库的规划设计,中山大学学报,2009年)。
3结束语
关键词: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方法;路径;探索
随着应用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信息技术手段和现代社会的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大学生教育问题必然也受到了牵连。信息化不但为大学生教育带来了史无前例的机会,更为其之后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现如今的大学校园中,大学生的教育课堂已经完全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不再是从前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这么简单的形式了,全新的信息技术教学已经为现如今的课堂增加了许多活力和新意。因此大学生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了当今教育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当前大学生教育信息化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如何使大学生教育管理走向信息化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信息社会和大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
在当今应用信息技术盛行的时代,网络科技的不断发展,使得电脑、手机代替报纸、广播、电视成为了新媒体技术,个人微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形式慢慢渗透到了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2014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提出,中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6.18亿之多,互联网的普及率也已经上升到45.8%。在这中间,使用手机进行上网的网民已经达到了5亿,并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1]。手机网民规模的稳步前进促使了手机终端每一个应用的多面发展,成为2013年以来中国互联网发展路上一条靓丽的风景线。大学生作为其中对于应用信息技术反应较快的一个群体,是使用手机上网的主要人群,他们的积极性推动了信息技术的不断前进,这就使得这类信息不断涌现,也正是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覆盖范围广等全新的传媒特性,高度的开放性、个体相互影响性、全球交互性等特点,对高校大学生思想倾向、价值观选择、学习方式的运用影响极大。
1.1信息社会的定义与特征
随着3G、4G网络的进一步推广普及,智能手机和无线网络已经和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了。在实验调查中,高等院校在校生基本上都在使用智慧型手机,而且电脑终端在校园内已经基本普及。从中可以看出,信息渠道的畅通性决定了每时每刻所发生的事情能否及时地在大学生中间传播。现阶段无所不在的网络信息技术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那么如何应对新形势下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弊端,促进大学生在教育、管理、服务中得到更加全面的成长是现阶段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2信息社会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当今高等院校的教学理念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换言之,现阶段的高等院校要思考依靠什么手段来解决培养人才的问题。利用应用信息技术这一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实处,并不是做些表面工作就能最终转化大学生的价值理念追求。要进一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就要用健康的思想意识加以引导,在大学生思想意识中强调思想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高等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思想,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所寄予的历史使命。此类种种都是需要充分发挥各种教育载体尤其是新媒体的作用,利用全面普及的信息技术手段作为传播的媒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教学的课堂效果,最终促进大学生思想的成熟以及健康发展。
2国内外大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研究现状
2.1国外大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研究现状
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斯•格林第一次提出“信息化校园”这一概念,并且在同一年发起了针对美国高校信息化的研究项目———“信息化校园计划”,此项目从发起至今,一直是最具代表性的高校信息化研究项目,为世界各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意见。“信息化校园计划”的正式实施,象征着高校已经推开了信息化建设的大门,其工作也已经步入正轨。此项目是针对美国大学校园中计算机应用的现实状况提出相对比较专业的研究数据,从这一侧面反映了美国大学校园信息化的发展是相对顺利的。
2.2国内大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研究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开始于90年代,比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晚了好几十年。但是我国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的发展速度是迅猛的,现如今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于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中去,并且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们可以通过数据可知,某大学现阶段每一个学期已经有700多门课程使用网络辅助教学,校园内还有将近两万多名学生是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来学习相关课程[2]。
3加强大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在当今高等院校的正规化管理教育中,信息化迫使教师作为中心,“黑板和粉笔”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首先,应用信息技术进入传统课堂,新媒体、网络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已经逐渐取代传统教学模式,这也使得现阶段的课堂呈现生动多样化的效果。信息化不但从各个方面影响着高校的传统教育,同时还使得一些函授、业余教育等传统的远程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而言,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慢慢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以及实现终身学习等方面产生重大的影响,这也已经受到了众多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3.1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理念
在创新教学理念之前要做的就是转变之前的教学模式,营造出教学管理信息化环境。首先,要先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要让教师充分认识到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传统教学模式严重冲击。其次,高校管理者要注重其重视程度,进一步确立教学管理的信息化理念,将信息化作为教学管理工作的要点,创建监督监察体制,保证教学管理信息化工作能够得到正常运作。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关键是在于全校师生要将信息化系统运用到现实教学中去。在整个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各个高校都应该有目的地去营造一个适合每个人运用的信息化环境。
3.2建设大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
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要求用最少的人力资源去办最高效、最优质的工作。所以,创建一个具有相对优势和完善化的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十分必要。安全性能是每一个网站、系统等正常运行的基础。一个平台的创建需要考虑的东西是很多的,比如现实的目标能否实现、平台的投资是否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这些到最后都决定了该平台的安全性能、实用能力以及可执行力。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的设计的开发过程应该是要将这些科学成熟的技术融入到该平台的建设中去,将校园网作为平台的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应该要将安全可靠的信息技术相融合,这样才能为教务部门提供更加高效率的管理性能,才能准确地收集到信息,最终实现资源的全方位浏览和共享[3]。
3.3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随着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信息认知能力以及管理能力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大学生教育管理者素质的高低程度以及能力的强弱都决定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及信息平台的创建。所以,高等院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信息化平台的教学力度,更加科学地、有计划地、有目的性地去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学习。例如,可以采取一些鼓励的政策去激励教学管理人员,进一步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提升计算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能力,解决现阶段面临的难题。除此之外,教学管理人员还应该主动地去探究和教学相关的内容,可以适当寻找一些规律,为之后不断改良和完善教学管理工作作出实质性的改变,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作出一定的贡献。
3.4改进大学生教育管理信息化方法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泛、投资力度大的项目。所以,该项目的正常运转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和一个科学的管理体制,方便其针对建设过程整体进行规划研究。在实际的信息技术运用过程中,设计研发的教学管理体系需要适应学校特点,以便于更好地运用于教学管理工作中去,提高管理的效率。在整个信息系统的研发的过程中,主要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负责人的决策,最终为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保障。在该系统投入运转之后,一定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于该系统进行检测和维修,随时随地依照具体需求针对系统进行改良完善,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此系统的实用价值。在信息资源整合方面来看,信息资源的研究和开发过程是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核心内容,信息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必须要将现代化教学作为指导思想,确保数据的严谨性以及科学性,进一步做好教学信息的收集以及管理工作。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创建出更加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体系[4]。总而言之,教育信息化是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教育变革的必经之路。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创建是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运用现代化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科学规范化的管理,进一步加快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大难题。
参考文献
[1]潘世祥,包小红,殷立斌.以信息化促进教育机构职能现代化的实践探索[J].教育信息化,2011(3).
[2]赵国栋,黄永中.关于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9(5).
[3]杨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点亮孩子们的课堂[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9.
关键词: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创新;创业;就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8-0026-03
为培养优秀的专业级和应用级、创新型及复合型的信息技术人才,自2011年以来,青岛科技大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与来自全国其他高等院校的数万名学生在同一平台上竞争,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并在参赛中找到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新途径。
一、建立健全竞赛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构建学生竞赛的管理平台
为做好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先后制定了《青岛科技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意见》、《青岛科技大学大学生素质拓展与科技创新学分的记载办法》、《青岛科技大学学科竞赛建设规划》等制度。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类竞赛指导工作,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计入教学工作量,获奖情况与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另一方面,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有突出表现的给予科技创新学分奖励,参加省级以上(含省级)大学生各类大赛获奖或代表队骨干成员可取得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推荐资格。为鼓励更多的师生积极参与竞赛活动,学校每年投入竞赛专项经费为相关培训、学习交流、购置仪器设备等提供充分的保障。
针对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我校由教务处、团委、传播与动漫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竞赛组织委员会,负责策划整个竞赛活动的竞赛规程与实施方案,明确宣传、报名、辅导培训、参赛、评审、颁奖、总结、经验交流等关键节点的具体安排及负责人员。利用海报、传单、校报、校电视台、网络等多种渠道积极开展赛事宣传,吸引有兴趣的学生踊跃参加,鼓励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跨院系组队参赛,并加强对竞赛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跟踪报道,以便使竞赛活动发挥更广泛、更深远的影响。
管理制度和组织机构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学生竞赛构建了一个管理平台,有效地保障了竞赛活动的正常开展,并为竞赛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科竞赛采取牵头学院负责制。各负责学院将竞赛作为主要的教育教学环节之一,把学科竞赛体系固化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去,并将之长期化、规范化和课程化,以竞赛作为带动师生开展科技创新的龙头,鼓励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1.以赛促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大学学习是一种自主的、专业的、创造性的和全面提升完善的学习,要求大学生由接收型学习向接收型和创造型相结合的学习转变、由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大赛促进了学院创新实践基地的更新与补充,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参加比赛的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协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2010年,我校申请成为全国信息技术应用培训教育工程培训基地,紧密跟踪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及时扩展、更新课程内容。培训基地九十余门流媒体课程全部对学生开放、共享,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培训基地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快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就业必备的IT知识与技能,提升就业竞争力。
自2011年开始,我校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情况如表1所示。
2.以赛促教,引领教师专业提升
与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竞赛负责学院选择具有较强责任心、丰富实践经验、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提高培训和指导效果。
为加强对我校赛前培训工作的指导,提高赛前培训的质量,提升大赛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授课能力,学校高度重视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针对大赛,学校安排《计算机辅助编辑》、《计算机辅助设计》、《电子商务运营》等课程教师参加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举办的专业培训,并将学到的新技术、新技能、新理念经过研究、整理,融入到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扩充教学内容。每年大赛中出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知识,都是现在产业最前沿的技术,也是行业、企业最大的需求点。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密切关注科技前沿,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3.以赛促改,推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竞赛要求,竞赛负责学院将竞赛辅导和强化训练进行综合设计,形成系统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并纳入教学计划。加强对竞赛资料、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加强对参赛学生的培训指导,在培训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竞赛水平。
依托大赛,学校把部分大赛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例如将“电子商务企业运营沙盘”嵌入到《电子商务运营》课程中,通过一个虚拟的世界,参与者组成多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在市场分析、战略制定、产品采购、营销策划、项目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物流配送、客户服务、网站运营、数据分析等一系列活动中,学生可以有效学习电子商务知识,增强认知,全面提升专业能力。
此外,大赛引领学校关注企业的需求点,从而推动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赛科目由企业参与设立,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评判,比赛内容体现产业一线生产工艺要求。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实现以技能竞赛为引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今年的“服装创意设计及现代制造技术”科目需要参加决赛的队伍完成服装工序树状图,分析工艺难点并进行缝制模板设计与制作,合作企业提供了最先进的设备支撑,并对学生进行技术指导,完善了课程教学,也让学校教师和学生学到了企业的先进技术。
三、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2014年12月10日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加大对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支持力度,高校要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
创业的前提是创新,我校鼓励在校大学生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勇于创新,做有科技含量的创业。为全力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早在2009年9月,青岛科技大学就出台了《关于推进大学生创业的实施意见》。在校大学生创业不仅可以获得学校提供的3-5万元专项基金扶持,创业团队主要成员学籍在学校规定基础上可延长一年,研究生可获10个科研成果量化分,本科生可获12个创业实践学分,免修公共选修类课程,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对创业团队学生全部免费开放,成功创业成员可作为具有突出培养潜质学生推免研究生。
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以“实用、高效、创新、创业”为理念,得到了参赛师生和企业的广泛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我的创业之路是从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电子商务运营开始的”,现为青岛科技大学在校生冯海廷说。在完成创业策划书的过程中,她的参赛团队找到了创业的方向,创办了“青岛南轩教育”,致力于培养大学生语言能力。“书来书网”、“微享网”等参赛团队也在参加电子商务运营比赛中开始了创业之路。
经过多年的培育,青岛科技大学涌现出一大批大学生创业典型。学校已成功孵化企业85家,其中成功孵化并推向社会53家,正处于孵化期内的企业32家。通过学科创业带动学生就业,青岛科技大学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毕业生签约率连续八年位列山东省属本科高校前茅;2014年,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入选的高校,青岛科技大学获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50强”。
四、结束语
近年来,我校通过构建大学生的竞赛管理平台,全方位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竞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逐步形成了以技能竞赛为引领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参加大赛,让学生明确了专业学习方向,提高了创新创业水平;教师接触到新技术、新技能、新理念,开阔了视野,提升了教学水平;学校掌握了企业对信息技术人才需求的变化,并据此进行课程建设,最终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唐笑林.积极参与信息技术大赛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水平[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8):33-34.
[2]丁海燕,周小兵.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对C语言教学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9):132-134.
[3]方霞,刘风华,张军.信息技术大赛对新疆高校计算机教育的促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2):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