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4: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心理护理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随着医学模式及新的护理观的建立,临床护士再不能只看病,不看人,只护身,不护心。护理工作应充分重视心理护理的作用――三分护身,七分护心。心理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基础上,应用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通过言行举止影响和改变患者的认知、情绪与行为,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以促进患者康复的护理过程。
1心理护理范畴
一般认为,凡是在护理过程中,护士以心理学理论作指导,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通过与病人交往,从而影响病人的认知、情绪,改变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解决病人的心理困扰,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调整病人的心理适应,使之配合医护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态,从而促进病人康复的方法,均属于心理护理的范畴。
2护士的心理素质
护士要给患者提供心理护理,那么首先的要求是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护士除了具备一定的医学及护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
护士工作者应努力做情绪的主人;养成良好的性格,有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和对工作的全身心投入,不把消极情绪带入病房,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和影响病人,并由此得到心理上的愉悦;合理宣泄消极情绪,升华情感。当护士受到难以忍受的刺激,有苦闷、烦恼,心情不好时,可向亲友、同事或领导倾吐心声,合理宣泄消极情绪;要通过沉稳自然的仪表、端庄大方的举止、亲切感人的话语,给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护士要心胸宽广,随时调整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护理工作者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和谐的社会心理氛围中达到护士自我价值的实现。
3心理护理的方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最有价值的知识莫过于方法学知识。灵活多样的心理护理方法为我们有效开展心理护理工作提供了备选的护理手段。护士应掌握常用心理护理方法的基本原理、应用原则、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学会将心理疗法引用于护理工作。应针对病人的不同特点,采用适宜的护理方法,以提高心理护理的临床效果。
3.1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心理护理是在护士与病人之间进行的,能否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败的关键。在与病人的交往中,护士应说话和气、热情友好、诚恳礼貌。时时以乐观、开朗、自信的情绪去感染病人。
3.2争取家庭及社会的支持与配合。病人在住院期间,前来探望的家属、亲友及单位领导的言谈举止对病人的情绪会产生直接影响,其良好的语言行为能给病人以安慰和鼓励,而不良的语言行为对病人则是恶性刺激。
3.3创造舒适的治疗与休养环境。病人住院后的环境条件如何,直接影响病人的心境和治疗康复效果。护士应努力保持病室安静、整洁、舒适、空气新鲜、阳光充足,为病人创造良好的治疗与休养环境。
3.4正确使用心理学治疗方法。心理疗法在心理治疗中较为常用,同时也是心理护理的主要方法。它依据心理学的基本原理,通过解释、安慰、疏导等方法,对病人进行适当的心理调整,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心理护理应用
4.1如何面对病人的焦虑焦虑是个体或群体面对模糊的、不具体的威胁感到不安及自主神经受到刺激的状态。患者表现: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面色苍白、躯体疼痛、声音颤抖、全身发抖、坐立不安,心悸、眩晕或头昏、尿频、腹泻、厌食、易怒、缺乏自信心、心理紧张、心事重重等。
对策:护理工作应该使患者焦虑症状减轻或消失。找出引起焦虑的原因,鼓励患者去想,许多患者可找出原因,焦虑的症状会减轻;向患者解释检查、治疗的目的,必要时,简单讲解手术的过程,帮助患者产生信任感,减轻焦虑;
取得家属、单位的支持,与家人联系,鼓励家属多与患者接触、交流,减轻患者的焦虑;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减轻患者的陌生感,改善焦虑症状;采取放松疗法改变焦虑状态,提高舒适水平:①与患者交谈,找出焦虑的原因,取得患者的信任。②向患者介绍缓解焦虑的方法。③引导患者放松:护理人员说“请您回忆有生以来最平静、最高兴、最自在的时候。闭上眼睛,记住那一刻的感觉,我和您讲话时,保持住那一刻的记忆”。通常,此刻患者的肌肉开始放松,表情平静。
4.2心理护理应用典型案例患者:李某,男,47岁,汉族,机关干部,国家公务员,大学文化程度,已婚,妻室健在。因车祸住院,左小腿发生骨折,发现血压升高,测得血压为(170/95mmHg),心率为92次/分。其本人为肥胖体型,有烟洒嗜好。父亲有高血压病史,已死于脑出血。本人工作勤奋、言语谨慎、性格急躁。患者入院后,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烦躁不安。
热情接待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对初入院患者主动介绍院规、院貌,介绍医院环境及主治医生、主管护土等,并运用言语、语态、行体等沟通技巧耐心询问患者。多与患者交谈,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行耐心细致的的健康教育,护士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耐心细致的讲解。
减轻焦虑的程序:亲情护理,以亲切的目光,和蔼可亲、热忱的态度对待患者;语言护理,使用温和、礼貌,带有科学性、疏导性、暗示性的语言和患者沟通;环境护理,创造一个整洁、明亮、安静、舒适、优美、安全的治疗环境。同时,也可用生物反馈疗法使患者通过全身肌肉放松减轻焦虑情绪,增加自我控制能力,改善心理状态,使大脑皮层紧张状态得到松弛,从而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重症患者,由于病情较重,多需接受不同方式的、长时间的生命体征监测,同时还要接受强化治疗和特殊护理,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及上述因素会给这一特殊群体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心理活动复杂,可以出现心理异常。易于产生濒死感、绝望等消极情绪,这样反而可以加速患者的死亡,因此,护士要善于具体分析每个重症患者的心理状态,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针对重症患者焦虑、恐惧、紧张不安的情绪,护士只有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交流,深入了解患者的心理症结所在,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对患者的心理护理,舒缓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创造最佳身心状态的需要,也是促进护患间理解与支持、提高治疗和护理效果的需要。
2 重症患者的心理需要
2.1 生存的需要
生存是每个患者最强烈的需要,他们渴望了解自己的病情,尤其是癌症患者,整天沉浸在悲伤之中。认为前途黑暗。
2.2 安全需要
陌生的环境,陌生的病室,各种仪器的噪声。工作人员匆忙的脚步声。都可引起患者恐惧的心理反应。
2.3 人际关系的需要
患者住院期间,与外界联系减少,与家人的心理交流已减至最低限度,易产生寂寞孤独感。
3 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
3.1 良好的护患关系
重症患者大都求医心切,一旦进入医院,顿有绝路逢生之感,这时,护士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地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细心体贴关怀周到,使患者感到在危难之时遇到了救命的亲人,这种护患关系,对抢救过程能否顺利进行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影响抢救和治疗效果。
3.2 适应角色
重症病人多数是50岁以上(除少数外伤或中毒者外),其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都受到尊重,甚至是指挥别人、教育别人、调动别人的主动角色。住院后,不管是谁,一下子成了受医护人员指挥的被动角色,有一个角色适应问题。护士应帮助病人尽快适应角色,解除病人的焦虑、忧郁和恐怖心理。在做处置时,先号、姓名,根据病人年龄、性别给予亲切的称呼,如:大伯、大娘等;操作轻柔,动作准确,待病人如亲人;细心观察,及时发现病人的微小变化。给予及时帮助。采取有的放矢的心理护理,使病人提高了心理健康状况,以安全度过危险期,积极配合、主动参与治疗和护理。
3.3 使患者有信任感
护士娴熟的医疗操作技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不仅是赢得时间使患者转危为安的保证,同时对患者来说又是心照不宣的支持、鼓舞和依靠力量,使患者感到可信、可敬,从而获得安全感。
3.4 使患者有安全感 护士的医德和技术是患者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为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冲突,减轻精神痛苦,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护士对患者要高度同情,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周到、热情、谨慎地服务患者。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了解患者、家属的不同心态,通过安慰、鼓励、解释、疏导,使患者减轻精神压力。消除疑虑,增强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信心。消除思想顾虑与紧张状态,还应针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心理疏导工作,减轻他们心理上的压力,对重症患者,无论预后如何。原则上都应给予肯定性的保证、支持和鼓励,尽量避免消极的暗示,尤其是来自家属、病友方面的消极暗示,使患者能够身心放松,感到安全。总之。做好重症患者的心理护理,必须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想患者所想,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信任感和舒适感。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使患者的心理恢复正常,从而得到早日康复。
3.5 积极交流
积极交流是最重要的心理护理措施,交流是彼此间把自己拥有的交给对方,如思想、情感、文化、信息和物质等。与危重病人沟通要多用聆听式应答。如嗯、噢,切忌反驳和指责病人。说话措辞要恰当,声音要注意倾听病人陈述,不要轻易打断。说话轻声,动作轻盈,多用鼓励性语言,面部表情以接近中性为好,目光中带有安慰和希望,有抚慰、保护之意。如果病人很痛苦,而护士作出微笑反应显然很不得体。在不影响病人休息的情况下,适当给病人掖一掖被角,擦一擦额头的汗,会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和亲切感。与病人交谈时,距离应在0.5~0.8m为宜。
[中图分类号]R715[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c)-038-02
影响分娩的因素是产力、产道、胎儿和精神心理因素。分娩虽然是生理现象,但对于产妇确实是一种持久而强烈的应激源,分娩应激既可以产生生理上的应激,也可以产生精神心理上的应激。产妇精神心理因素能够影响机体内部的平衡、适应力和健康,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分娩。安定产妇的情绪,给予产妇必要的心理支持使产妇顺利分娩,是我们助产人员的职责。
1 临产妇的心理状态
1.1 焦虑心理
相当数量的初产妇从亲友处听到有关分娩的负面信息而怕疼痛、怕出血、怕发生难产、怕胎儿性别不理想、怕胎儿畸形等,致使临产后情绪紧张,处于焦虑状态。
1.2 恐惧心理
害怕陌生的分娩环境,害怕宫缩痛,害怕周围产妇痛苦地或喊叫,害怕医务人员的面孔,害怕阴道分娩不成功再行手术,产程中表现为紧张不安,拒绝饮食和休息。
1.3 失去信心
宫缩引起的腹痛、腰痛、排便感等,使产妇难以忍受而感到烦躁不安,不断或哭泣,精神高度紧张而失去自然分娩的信心,盲目要求剖宫产及催产。
1.4 矛盾心理
对即将出生的新生命抱着期待、喜悦的心情,另一方面对分娩心怀恐惧,担心分娩不顺利,担心胎儿安危,而感到忧虑和紧张。
1.5 急躁心理
随着规律宫缩的开始,疼痛加重,产妇对疼痛的耐受能力下降,产生急躁情绪,急于结束分娩。
2 心理因素分析
心理因素影响着人的痛阀,临产妇由于精神恐惧,可导致交感神经的活动功能超过副交感神经的正常抑制力,造成机体对疼痛的敏感度增加;另一方面产妇如果把注意力过分地集中于对疼痛的感受时,痛觉也增大。分娩时产妇的心理反应特点表现为焦虑、 恐惧、抑郁。我们应告诉产妇这样一个道理,适当的焦虑可提高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而过度焦虑则不利于适应环境,易导致子宫收缩乏力,是增加助产率和产后出血的一个可能因素。不良的情绪反应可使痛阀下降,加重疼痛。紧张-疼痛综合征可使产程延长,同时减少子宫血流,使胎儿缺氧。应激状态的产妇心理承受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下降,缺乏自信,由应激引起的强烈情绪反应使产妇分娩的自控能力降低或丧失等。因此,首先我们要给产妇提供一个温馨的环境,待产室和产房都应该清洁、安静,让产妇感到舒适安慰,避免其他产妇哭喊的刺激;耐心、热情地向产妇介绍自己的名字和岗位,让产妇熟悉分娩过程及分娩环境,减轻产妇心理负担;态度热情,服务周到,说话和气,增加产妇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操作时动作熟练,注意帮助产妇消除恐惧感,克服焦躁的情绪。
3 待产时的心理护理
产妇入院以后,心情很紧张。我们要用亲切和蔼的态度,耐心倾听产妇的陈述,认真仔细地做好各项检查,耐心解答产妇及家属提出的各种询问,使产妇及家属觉得我们医务人员有知识,有经验,可信赖,从而产生安全感,同时也可获得产妇的配合。
临床中,有的产妇刚一见红,精神就高度紧张,发生不规律宫缩就难以忍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当真正进入产程则精神疲乏、宫缩乏力,易发生难产。对于这样的产妇,我们要告诉她分娩是生理过程,是人类的一种本能行为。向产妇讲述什么是临产先兆,什么是正式临产,尽可能消除其紧张心理,给予其更多的安慰和鼓励。
4 临产时的心理护理
第一产程:第一产程分为潜伏期和活跃期。从规律宫缩到宫口开大3 cm为潜伏期,其特点是宫缩持续时间短,间歇时间长,时间平均为8 h。这一期间产妇易产生焦虑情绪,盼望尽快结束分娩。这时助产人员要向产妇解释宫口开大到分娩结束需要一定的时间,必须耐心等待。如果规律宫缩在日间,鼓励多活动,采取不同,如走、蹲、跪、坐等。适度的活动有助于宫口扩张及先露下降,如在夜间,应鼓励产妇在2次宫缩间歇期继续睡眠,以免分娩时乏力。如果已经破膜,要让产妇平躺,不能活动以免脐带脱垂。鼓励产妇进食,吃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勤排尿,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总之,在潜伏期需要使产妇有一个平静的心境,做好体力的积蓄准备。
活跃期是指宫口开大3~10 cm,所需要的时间平均为4 h左右,宫缩特点是持续时间较长,间歇时间较短。产妇会大声叫喊或,产生恐惧心理,担心是否会发生难产。这期间要稳定她的情绪,不要大声训斥,守护在产妇身旁,告诉她产程进展情况,同时谈些轻松的话题,分散其注意力。密切观察宫缩情况和胎心的变化,态度和蔼可亲,从而使产妇情绪良好,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最终有信心分娩。
第二产程:宫口开全后,大部分产妇感觉疼痛较以前减轻,情绪会变得稳定,但不会配合宫缩用力。此时助产人员要教会产妇正确的用力方法。尤其是初产妇,教会她们掌握分娩时必要的呼吸技术和躯体放松技术。无宫缩时要帮助产妇擦汗、喂食物和水,不断地鼓励、安慰产妇,帮助其树立顺利分娩的信心,尽量缩短第二产程。
第三产程:分娩即将结束,此时产妇感到轻松,关心胎儿的性别和发育情况,当孩子的性别不符合产妇的理想时,可暂时不告诉她,避开她的询问,尽量安慰她,劝其休息,待胎盘娩出后按摩子宫至子宫收缩良好后,再将实情告诉她,以免对产妇产生恶性刺激,这样可避免产后大出血的发生,也符合心理护理的要求。
第四产程:第四产程是胎盘娩出后2 h,这一过程中,虽然产妇在分娩中耗费了大量的体力,但从精神上真正体会到做母亲的幸福感。助产人员要协助产妇早开奶,并告诉她母乳喂养的好处,帮助产妇喂食物和红糖水,使产妇觉得似有亲人在身边一样,会感到莫大的安慰。
5 体会
给产妇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使其心情愉快,帮助其熟悉住院及分娩的环境,指导产程中的进食、和休息,调动起内因的积极性,有利于产程的进展、产妇和胎儿的健康。
总之,做好心理护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求医护人员在分娩的每个环节中,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首先要消除产妇焦虑、恐惧、急躁的情绪,给予关怀,缩短第二产程;其次是融洽医患关系,取得产妇及家属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和配合,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及护理水平,使工作进行的更顺利。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69.
[2]黄醒华.最佳妊娠宝典[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152-153.
【关键词】 肺结核;心理状态;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44-02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该病具有传染性、长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使病情加重或反复发作,形成心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从而影响疾病的治疗和转归。因此,在整个治疗过程中,除了实施正确的治疗方案,还要重视患者心理状态的分析,掌握其心理变化,以制定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贯穿于整个治疗的始终,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1心理特征
1.1否认、多疑、恐惧心理:由于患者的文化程度、知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一时难以进入病人角色。表现为否认疾病的存在或严重性。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心理上的应激,避免过分的担忧与恐惧,但一概否认则会贻误疾病的治疗。多疑心理的患者到多家医院进行重复检查,延误治疗,使病情加重。大多数患者被确诊为“肺结核病”后具有恐惧心理,以为患了不治之症,害怕传染给他人、影响生活和工作、给家庭增加负担;害怕受到歧视,特别是年轻患者,害怕影响婚姻和幸福。
1.2紧张、焦虑、抑郁心理:焦虑和抑郁已成为肺结核病人最常见的合并症,并成为影响肺结核治疗效果的原因之一。金虹、蒋琴调查显示肺结核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7.78%和66.67%[1]。表现为失眠、不安,抑郁寡欢,对工作和生活失去信心。长期焦虑会引起内分泌紊乱以及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从而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疾病的康复。
1.3自卑、孤独、悲观心理:患者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对肺结核相关知识缺乏,担心别人知道自己患呼吸道传染病而受到歧视。常常表现为孤独、自卑,失去正常的社交[2]。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或难治性肺结核患者及老年患者易产生悲观绝望心理,特别是反复咯血、反复住院的患者。对治疗失去信心,甚至放弃治疗。
1.4抗药心理:因患者对抗结核药物治疗知识的缺乏,加上药物的胃肠道反应和肝功能的改变等不良反应,家庭经济状况差等原因,悲观绝望心理的影响,使患者不能坚持规则服药,产生抗药心理。据冯剑平,王小英统计:18岁以下患者不按时服药率为40.00%;女性服药不依从比例占34.21%;文化程度为初中的患者服药不依从比例占40.82%[3]。
2心理护理干预
心理护理贯穿于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了解和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力争让病人在认识自己疾病的基础上把情绪调节到最佳的抗病状态[4]。
2.1否认、多疑、恐惧心理:提高患者的认识,按照“引导合作型”和“互相参与型”的模式,让患者在尽快进入病人角色,认真执行治疗方案。对多疑、恐惧心理的患者,耐心讲解肺结核是一种病因明确、可防可治的疾病。向患者解释只要坚持规则全程服药,几乎全部新病人都可治愈,且在接受治疗2周内,痰菌可呈阴性,对周围人群已无传染性。
2.2紧张、焦虑、抑郁心理:运用疏导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减轻患者焦虑心理状态。加强和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利用电话、网络等方式,督导患者用药,安慰鼓励患者。主动与家属联系,让家人给患者以关怀和支持。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给患者以经济和精神上的帮助,减少患者被社会及周围人群遗弃的孤独感。在心理护理过程中,让患者自我总结负性情绪的激发事件或者影响因素,并注意避让,增强患者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
2.3自卑、孤独、悲观心理: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结核病知识的宣传(如画廊、宣传册、街头、村头宣传),让人们明白70%-80%的肺结核患者,其痰菌是呈阴性无传染性的。痰菌阳性患者在咳嗽时用纸巾捂住,不随地吐痰,注意房间通风,是不会传染的,以消除患者被歧视的自卑心理。对悲观绝望患者耐心解释该病是容易治愈的疾病。对治疗失败的患者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心理上指导患者如何克服治疗时产生的不适,增强坚持服药治疗的信心。对于复发患者分析引起复发的诱因,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以良好的心态坚持规范用药。
2.4抗药心理:治疗结核病,关键在于科学有效管理,实施早期、联合、规律、全程的药物治疗及正确的预防隔离[5]。因此,护理人员应耐心、细心、认真的向患者解释抗结核药的用药原则及全程治疗的重要性。要求患者做到坚持规律用药,不能随便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以免产生耐药性。告诉患者若完成全疗程治疗,可有95%以上治愈机会,否则可发展成难治性肺结核病,产生耐药而难以治愈。告知患者常用抗结核药的用法及不良反应,如利福定、利福平宜早晨空腹服用,服后1h内勿进食牛奶等食物,以免阻碍药物吸收,异烟肼宜上午服,以免引起神经系统兴奋,影响睡眠。指导患者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出现症状及时报告处理。
3讨论
由于肺结核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和非传染病人相比,肺结核病人思想压力大。怕传染给别人,担心受到别人歧视,易产生自卑、悲观心理,甚至有焦躁和绝望情绪[6]。而结核病是以变态反应为主的慢性传染病,其发生、发展与转归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不良情绪可导致体内神经体液调节紊乱,致使免疫力下降,结核杆菌生长活跃,造成病情得不到控制甚至加重,进一步影响到转归。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心理护理是整个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心理护理是患者战胜疾病的关键,也是能否进行规范化治疗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准确分析患者心理特征,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指导其进行情绪上的自我节制,恢复其正常的心态。改善不利康复的行为,督促规范服药,提高服药的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金虹,蒋琴.肺结核患者心理状态的评估及护理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0,23(4):103.
[2] 崔金娟,李复华.健康教育对肺结核患者心理状况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07,20(10):53-54.
[3] 冯剑平,王小英.肺结核患者护理干预及服药依从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7):50.
[4] 任兰花.肺结核病人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J].中国医疗前沿,2009,4(22):81.
关键词:眼科;心理特点;心理护理措施;治疗
引言
眼科患者的心理护理是一个常被人忽略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看到“眼病”一词就给人一种顾虑、焦虑、恐惧的感觉[1]。有些人认为,眼病只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或者做一些详细检查就好,根本不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但是事实证明,医护人员的职业素养、技术水平、人格特点和心理品质等都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甚至是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1心理特点分析
1.1起病方式
1.1.1意外事件。如因为火灾、燃放鞭炮、车祸等意外事件造成的眼睛的损伤,因事件发生得太突然,患者往往会出现心理应付机制和理智突然丧失的心理特征[2]。1.1.2急性发病。这种发病方式往往让那些自以为无任何眼科问题的患者难以接受,易产生消极低落甚至是因无法接受事实而带来的轻生心理特征[3]。1.1.3慢性病情加重。如慢性青光眼和视神经急性发作的病人,长期患有眼病可能会慢慢地对患者的心理产生影响:爱挑剔、多疑、易激惹、敏感等心理特征[4]。
1.2年龄特点
1.2.1老年患者。影响老年患者心理特征的因素有很多,像与子女关系如何、个人财产的多少、有无伴侣及其是否健康、有无医疗待遇和其他经济来源等。如无经济收入的老人往往渴望子女的经济支持,但又怕给儿女带来负担,因此内心非常激烈,很难平静下来。1.2.2中年患者。这一阶段的患者往往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上面要赡养老的,下面要抚养小的,因此这一阶段的人患眼病后往往担心和顾虑特别多。1.2.3青年患者。青年患者的心理特征往往是:活泼好动、感情脆弱、热爱生活等[5]。
1.3个体差异
1.3.1性别的差异。对于女生来讲,她们比较敏感、容易表现、脆弱,比较依恋家庭。因此她们在患病时往往需要被重视和关心,在一些打击面前容易失去自我[6]。1.3.2社会的文化差异。社会的文化保括多个方面,比如文化水平的高低、职业、经济条件的好坏等,这些因素的不同都会引起不同的心理反应[7]。如靠自己支付医药费的患者总是会担心自己经济情况甚至耽误治疗,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生活压力,而且影响了自身的治疗效果。
2心理护理措施
2.1态度热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8]:(1)语言:在医生与患者之间,语言是其主要的交流方式。语言能够影响人的心理、人的健康,甚至是整个机体,是影响眼科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医护人员应发挥出语言的积极作用,与患者说话时语气要热情和蔼,能够宽待和体贴病人,为病人着想,对于不同年龄段的病人要采用不同的语言交流方式,耐心劝导病人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治疗。(2)讲文明,有礼貌,要从神态、语调、仪表和举止上对患者的心理需要进行满足;对待老年患者要尊重有礼,对于心态不佳的青年患者要特别照顾。(3)工作态度一丝不苟:技术到位,能够面对不同反应的患者做出相应的护理工作,加强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信赖。所以医护人员神态、仪表应该关切、热情、果断、庄重、沉稳,操作时轻、快、准、稳,让病人放心。(4)除了要给病人在医院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尽快适应环境。首先,护士要有礼貌,对于医院的规章制定要让患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患者的基本生活要求要进行满足。其次,要经常对患者进行心理排解,要让他们相信护士,相信护士是真的会帮助他们恢复健康,从而达到互相信任的最佳医患关系。
2.2建立心理应付机制。治疗过程中,要对患者解释药物的反应及其会带来的效果,让患者事先有个心理准备;对于比较严重的情形,比如视力恢复的希望很小甚至是需要动摘眼球的手术,此时如果直接告诉患者实际病情肯定会造成患者严重的心理伤害,甚至是对生活失去信心进而产生轻生的念头[9]。所以在告知病情尤其是比较严重的病情时要注意方法,让患者能够有接受现实的一个缓慢过程。
3结论
通过科学合理的情感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同情和理解很大程度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缓解了因患病带来了悲伤情感,抑制患者的不良情绪,从而减少对健康恢复的不利影响[10]。心理护理使患者的心态由起伏逐渐平和,从抵抗治疗到主动配合治疗,使治疗过程的进行更加顺利,增强了患者对抗病魔的信心,在实际临床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综上所述,心理护理不仅使得患者对生活的态度更加积极,而且也加强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护理方式。
参考文献
[1]游玲,黄雪莲,许婷婷.眼科手术后俯卧位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策略[J].微创医学,2016,11(4):649-650.
[2]吉莎莎.眼科手术后俯卧位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分析[J].吉林医学,2015,36(12):2669-2670.
[3]郑绮华.局麻眼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8):86-87.
[4]米英囝.眼科局麻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3,(30):220-221.
[5]陶凤萍,邬艳月,胡丽薇.围手术期针对性心理护理在老年眼科患者中的应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3,(2):226-227.
[6]张平云.心理护理对改善眼科患者不良情绪及生存质量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上旬版,2012,28(11):10-12.
[7]孟立芳,贾丽娟,张丽红.对进行手术治疗的老年眼科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4):160-161.
[8]张黎.浅论眼科患者的心理护理[J].今日健康,2015,14(7):325.
[9]王燕.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老年眼科手术患者的影响[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29(S1):42.
[关键词] 待产妇;心理状况;心理护理
处于分娩时的产妇心情特别复杂,不良的情绪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使分娩不能按正常的机制进行,从而导致难产。为了减少或避免这些情况发生,助产士应该重视产妇的心理活动,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使她们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顺利分娩。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随机调查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200例,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自2009年6月~2010年6月共收治待产妇200例,其中,初产妇,168例,经产妇32例,年龄20~38岁,大学文化10人,占5%、中专文化程度12例,占6%、初中文化程度88例,占60%、小学文化程度56例,占28%、无文化2例,占1%。
2 心理状况
分娩不仅有一种喜悦心理,而且有一种恐惧、焦虑、紧张、怕痛的心理,心理状态通过调查,将临产时的心理状态分为以下三种:
2.1紧张孤独心理状态 其原因有陌生的环境、工作人员的严肃及其他产妇的喊叫等。
2.2恐惧忧虑心理状态 其原因有怕难产,怕产痛,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责任心不强、技术不佳给自己造成不良后果等。
2.3兴奋和忧伤心理状态 其原因多为担心胎儿畸形、胎儿性别、重男轻女思想严重等。待产妇的上述不同心理状态对分娩极为不利,常可引起宫缩乏力,致使产程延长、胎儿宫内窘迫、产后大出血及产后乳汁分泌减少等危及母婴健康。因此,有必要加强临产待产妇的心理护理。
3 心理护理
3.1做好宣教工作,解除紧张心理 待产妇入院后,要热情招待,介绍住院环境和医务人员的职责及院规。以亲切、诚挚的语言对待产妇,采取多种形式或者个别讲解,使待产妇了解产程中的几个阶段正常和异常情况以及产科中遇到的问题、饮食和休息。讲解宫缩与分娩的关系以及分娩时如何配合等,使他们知道分娩是正常生理现象,宫缩好可促进产程顺利进展,消除待产妇对分娩的忧虑和产痛的恐惧,增强信心。
3.2营造良好氛围,保持环境整洁。根据产妇不同的心理特征实施恰当的心理护理。在工作中助产士首先应做到举止文明,态度和蔼,语言亲切,仪表端庄、动作轻柔,保护患者的隐私;其次要耐心倾听产妇的诉说,及时解决她们提出的问题和需求,仔细做好各项检查。这样产妇觉得助产士是可以信赖的。
3.3有情绪紧张产妇的护理 对每一位新入站的产妇包括丈夫介绍环境,进行宣传。宣传医务人员的职责,产程中常遇到的问题,分娩常识,宫缩与分娩的关系及分娩时如何与医生配合,使他们知道分娩是正常生理现象,宫缩可以促进产程进展,以消分娩的忧虑和产痛的恐惧,增强分娩的信心。
3.4有恐惧感产妇的护理 医护人员应衣帽整洁、态度和蔼、主动与产妇叙家常,以此形式向产妇讲解分娩的全过程,本院的技术水平情况,使产妇对本院的技术有所了解后产生安全感,同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各种检查轻柔,取得信任感,有了安全感和信任感后,产妇的恐惧心理大多能消除。但产妇的心理状态受文化程度、职业、性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根据不同对象进行不同的心理治疗。
总之,产妇对分娩所产生的紧张、恐惧感主要是对分娩的生理过程和本院的技术水平不了解;其次是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造成,如消除以上因素引起的恐惧,分娩多顺利进行。所以医护人员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同时还要具备心理学、社会医学等方面的知识,才能进行根本心理治疗和护理,使产妇顺利完成分娩过程。
参考文献:
[1]刘兰芬,赵贵芳,张志华,侯瑞华,王爱珍.产妇产前的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07).
[2]李亚云,李秋云.孕妇心理状态调查及健康教育[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04).
[3]侯晓静,沈慧钰.初产孕妇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8,(02).
正常分娩虽然是一个自然生理过程,可它对人类却往往是一件重大的应激事件,尤其是初产妇,非常容易出现复杂的心理变化,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对分娩产生不良的影响。在分娩期间往往致使产程延长,而产程延长又与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感染等围生期并发症的发生有关。因此,产妇的心理护理在分娩护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医护人员不仅要重视生理因素对分娩的影响,更应关注社会及心理因素对分娩过程的影响。2005年1月~2006年9月,我院对698例正常分娩产妇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取得良好效果,保证了母婴的平安,提高了自然分娩的安全性。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组698例产妇,年龄18~38岁、平均28.5岁,初产妇572例、占81.94%,经产妇126例、占18.05%,住院1~8天,平均5天。
2 分娩的应激反应
分娩应激反应,是产妇对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于身体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产妇对分娩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分娩时常常担心分娩不顺利,害怕手术,害怕分娩时的宫缩痛,害怕陌生的分娩环境,害怕周围产妇痛苦的或嚎叫,害怕医务人员冷漠的面孔或语言刺激。为胎儿性别烦恼,担心分娩后遗症,担心胎儿不能存活,担心产后无人照顾及经济费用等。
焦虑、恐惧、抑郁是心理应激最常见的反应。适当的焦虑,可提高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而过度焦虑则不利于适应环境,易导致子宫收缩乏力,是增加助产率和产后出血的一个可能因素。不良的情绪反应可使疼痛阈值下降,加重疼痛。紧张-疼痛综合征可使产程延长,同时减少子宫血流,使胎儿缺氧。应激状态的产妇心理承受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下降,缺乏自信。由应激引起的强烈情绪反应,使产妇分娩的自控力降低或丧失。
3 心理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要仪表端庄,态度亲切和蔼,尊重产妇,热情接待,以礼相待,动作轻巧柔和,操作准确无误,并注意保护其隐私,同时保持环境的整洁、舒适。针对不同产妇的心理状态及分娩的不同时期,给予适时恰当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使产妇充分了解分娩中各个产程的特点,并在分娩前积极做好心理准备,分娩时才能充满信心,积极与医护人员配合。
3.1 第一产程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第一产程称宫颈扩张期,是指产妇从出现间歇5~6分钟规律性的子宫收缩开始至宫口开全。这一阶段时间很长,一般初产妇11~12小时,经产妇6~8小时,宫口扩张的速度不是均匀的。开始时(宫口扩张3 cm之前)较慢,随着产程进展宫缩越来越频、越强,宫口扩张速度也会加快。产妇易产生焦虑、紧张和急躁情绪,助产人员与产妇应密切接触,加强与产妇的沟通,了解其思想状况以及对妊娠、分娩生理常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在分娩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通俗易懂地向她们讲述妊娠、分娩、育儿等知识,及时提程中发生的相关信息,帮助其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可以增进护患感情,从而使产妇产生安全感和信赖感,消除对分娩的恐惧紧张情绪,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增强对自然分娩的信心。对吵闹急躁者,更应热情、耐心、细致地进行护理与安慰。指导产妇正确对待宫缩时的疼痛,让产妇了解因为宫缩带来疼痛也带来希望,应该想到每次宫缩就是胎儿向目的地前进了一步。指导作深呼吸,指导或帮助按摩下腹部及腰骶部,以减轻疼痛,避免过多地消耗体力,鼓励产妇离床下地活动,让产妇看最喜欢的照片或图片,看书、看电视、听音乐、交谈,以分散注意力,还可让产妇想像及暗示:想像宫缩时宫口在慢慢开放,阴道在扩张,胎儿渐渐下降,同时自我暗示:“我很顺利,很快就可以见到我的宝宝了”,以增强她们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分娩的到来。
3.2 第二产程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第二产程为胎儿娩出期,是指从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为止。这一阶段初产妇约需1~2小时,经产妇1小时以内。虽然这个产程时间不长,但对临产妇来说是最关键的时刻,宫缩的频率和强度达到高峰,临产妇躯体的不适感更加明显,其疼痛-焦虑-急躁-恐惧心理状态更加严重。因此,助产人员要更加和颜悦色,沉着冷静,熟练果断,同时不断给予精神上的安慰、支持与鼓励,缓解其焦虑、恐惧情绪,再加上行之有效的助产操作,鼓励并指导产妇在宫缩时屏气,以增加腹压,促进胎儿下降及娩出。宫缩间歇时,全身肌肉放松,安静休息,等待下次宫缩时再作屏气。每次宫缩时都要鼓励产妇,给产妇信心,使产妇对我们更加信赖,以取得密切配合,保证胎儿顺利娩出。总之,第二产程护理是最关键的时期,指导产妇克服一切心理压力和躯体上的不适,强化其产生自信心,是帮助产妇正常分娩的关键。
3.3 第三产程心理状态及护理对策:第三产程为胎盘娩出期,是指从胎儿娩出到胎盘娩出的过程,一般约需5~15分钟,不应超过30分钟。产妇的心理状态表现为关心新生儿有无畸形、是否健康以及新生儿性别,有的表现为喜悦,有的则表现为失望和悲伤。因此,当新生儿娩出后,我们首先要告诉产妇婴儿是健康的,并且无畸形。至于性别方面我们要事先进行了解,着重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共同帮助产妇解除思想顾虑,以免新生儿的性别与产妇期望的相反而精神受打击,导致产后出血和不能安心休养。如新生儿畸形或其他异常情况发生,暂时不告诉产妇,待胎盘娩出,子宫收缩良好时告知,或选在其他适当时间再告诉产妇,同时给予安慰。
总之,新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发展,要求我们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整体关注产妇,通过做好临产妇的心理护理,给予其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解决临产妇的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驱除心理因素带来的不良影响,使之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分娩,避免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