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电气控制实训个人总结

电气控制实训个人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6 16:04:1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电气控制实训个人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电气控制实训个人总结

篇(1)

关键词:高职;机床电气控制技术;实践教学;实践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042-02

《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是电气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以往教学中一般是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按照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质量不高,学生不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课程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未能达到技能培养的要求。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明确课程培养目标,重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要按照本课程专业能力培养目标,结合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标准中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一条主线、两个模块、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条主线是指全部教学过程贯穿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两个模块是指按照渐进性、先进性原则将实践教学分为两个模块,一是基础模块,用于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形成基本专业实践能力;二是创新模块,主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两个模块的内容要统一规划,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四个层次是指按实训任务确定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第一层次是基本实验(培养基本技能),在课内边讲边练,主要包括电器元件的认识、选型、检测、安装和机床控制线路基本环节等实验内容的训练,在实验教学中,既要严格按照“6S”管理训练学生完成从理论知识到实践知识的转化,又要在实践中反复训练学生使用工具、仪器、接线等方面的职业素质与操作规范性,形成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为维修电工的实践考核奠定基础。第二层次是专业实训周教学(培养专项技能),以典型机床电气技能实训考核鉴定装置作为实训工具,内容包括典型机床控制电路原理分析、模拟故障现象分析、故障检测与排除、调试与维护等,通过实训,要求学生能正确对机床故障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在电气控制线路图上分析产生故障的原因,编写简明故障检修计划,能熟练运用仪器仪表找出故障点并排除故障,经试车使机床各项功能恢复,并撰写实训报告与总结,从而具备机床电气控制线路故障检修、调试与维护的能力。第三层次是课程设计教学(培养综合技能),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原则性要求对普通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进行PLC改造,在教师指导下拟定改造计划,进行初步设计,将设计后的方案在PLC实训室进行设计验证,对方案进行修订,最后根据方案列出选购元器件清单,然后进行硬件连接、软硬件调试。第四层次是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毕业实训等(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系统性、渐进性的训练,使学生既能掌握必要的技能,又能在此基础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对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创新精神有较好的效果。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科学

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大纲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文件的精神,“各种实践教学环节都要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严格考核”。依据课程标准,应从课程的实际及教学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学会典型机床控制系统功能原理分析、故障检修、设备维护,掌握电气设备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的基本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能完成本专业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具备从事企业电气设备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改造等基本职业能力为目标,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计划,完善实践教学大纲,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实践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让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不断线,确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整合优化实训内容,强化技能训练

要引入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将实践教学内容与中、高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整合优化技能训练项目内容,培养出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资格证书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技能训练项目内容如下页表1所示。

按照基本技能训练内容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训练,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线路图,按照安全规范要求,正确利用工具和仪表,熟练完成电气元件安装、线路安装、通电调试,而且对调试或运行中出现的故障应能独立分析处理。经过强化训练后,及时安排学生进行维修电工考证,严格按照维修电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要求进行考核,经真刀真枪的实践操作,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该项目的掌握情况,学生通过考证也可检验自己哪些基本技能还没掌握好,以便及时补上。

实训教学方法改革

突出实践技能的培养 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要根据不同的项目,确定不同的要求。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学生,可着重进行以下几个方面能力的培养:(1)基本操作技能。要求掌握常用电工仪器仪表和工具以及安全用电与操作知识;会识读电气原理图、电气安装图、低压配电线路图;会根据负载合理选用常用低压控制电气和导线;能熟练掌握机床控制电路基本环节的安装配线及调试,符合GB3797-2005和DL/T5161-2002规范要求。(2)专项技能。要求掌握普通机床电气控制线路安装、调试、故障检修、安全检查与维护知识,具备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故障检修、调试与设备维护的能力。(3)综合技能。要求学生能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对普通机床电气控制系统进行PLC技术改造,掌握硬件连接和硬软件调试的方法与技巧。在实训过程中要求人人动手,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和创造性。

挖掘潜力 提高兴趣 可将每班学生分成几个组,分别指导他们查找有关资料和手册,在完成给定课题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充分挖掘潜力,各组自行设计控制电路,或有意在安装电机时设置故障(需教师把关),然后各组交换进行安装和故障检查,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增强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互帮互助 共同提高 由于班级学生的个人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技能有强有弱,在分组时可有意将他们搭配开,以强带弱,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实训室全天开放,指导教师、班干部和实训组长各负其责,个别能力较低的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补课,进一步巩固和消化。

改革实训考核方式

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应以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宜。以完成实训任务的质量为考核标准,采用学生、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每个实训任务的评价,采用过程考核方式,实训结束后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结果考核,考核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实训总成绩由出勤及实训报告、技能考核、理论考核三部分组成。分数比例按106030分配。技能分数宜以 36 分为合格,理论分数宜以18 分为合格,如果有一项达不到要求,视为成绩不合格。

理论考核 理论考核占30%,可与技能考核同时进行,考核内容为提出实训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结合理论分析解答。例如,操作X62W万能铣床,在进行主轴电机变速冲动时,按下变速冲动按钮如时间过长,松开按钮后主轴电机由点动变为常动,对此故障原因进行分析;通过控制电路的故障排查,最快、最准确地分析出故障点的位置;通过给出的课题尽快地设计出合格的电气控制电路等。

技能考核 技能考核占60%,考核的主要内容是将实训中的全部内容分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学生以抽签的形式,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自己的任务。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任务,制定评分标准,着重从操作技能的完成情况、职业素质与操作规范执行情况、现场的布置情况、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当场打分,这样可使学生在心理素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安全文明规程执行等几个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出勤及实训报告 出勤及实训报告占10%,出勤由班组长负责,每天认真记录,最后汇总。实训报告由每个学生根据实训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得出总结和体会。

实训考核每一单元都应有成绩评定,根据“各单元成绩×权值”进行综合,作为操作技能过程考核成绩。

教学实践表明,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内容、实训方法和实践考核方式是成功的,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娟花.《机床电气控制技术》项目教学环境下的学生差异性[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5).

[2]吴浪武,邹时华.浅谈《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方法[J].南昌高专学报,2011(2).

[3]彭丽.浅谈《机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新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9).

[4]廖申学.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机床电气控制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0(7).

[5]蔡少权,苏桂文.《机床电气控制》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篇(2)

[关键词]电机实训电机课程实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82-02

一、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新世纪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高职院校也必须在实践性教学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与提高。电气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担任的是:电子、电气产品生产现场的产品测试、设备操作和生产管理;电气控制设备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运行、调试与维护;工程项目的技术和维护服务、电子电气设备施工以及电子电气类产品的营销和售后服务;生产一线从事技术、技术管理、操作、质检管理及维护检修等方面工作。电机专业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电机与控制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而实训课的开设,增强了学生的基本技能,还能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下一阶段专业课程打下扎实基础,且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因此我们应高度重视。一般实训课程为一周或两周,传统做法是老师指导学生做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接一些简单的控制电路或到工厂参观一些有关电机与控制的设备,这样实际上是把实训变成补充课堂的过程,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不利于人才培养。

二、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的实训教学模式

科学的选择和合理的安排实训内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应针对不同专业如电子技术应用、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和数控、楼宇自动化、检测等专业所开课程的需要,去选择各专业较适合的课题,如有偏重于电机与控制技术应用等技能训练的,有偏重于电机设备检测和维护使用的,也有偏重于控制电路的故障检查与安全检查的等。教材可要强化和突出电机与控制技术的技能训练,不必强求验证性的实验,也不必受电机与控制基础理论体系的制约,而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要根据不同的课题,确定不同的要求。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同学,我们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基本操作技能方面:要求掌握检测绝缘材料和仪表使用、安全用电与操作以及常用电工工具使用,掌握常用电机、变压器的性能、规格、种类、使用及其拆装程序,还应娴熟地运用常用电气控制电路的安装配线和调试。操作工艺技能方面:应掌握直、交流电机控制的基本电路工艺和应用,还能控制电路的安全检查与故障检查,能熟练运用直、交流电机控制的基本电路电气元件以及选配。综合操作技能方面:要能大体上掌握常用电机控制等电器设备、以及电机线路装置的生产工艺、调试、安装和维修,并要独自调试和维修常用的电机控制设备。在电机实训中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完成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具体电机实训教学中,可将一个班学生分成3-6个组,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手册和资料,挖掘他们内在潜力,让各组学生自行设计控制电路,也可以特意设置电机故障,老师把关,之后各小组互换进行故障检查和安装,如此才能更好地提高了学生兴趣,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于学生成绩高低不均,在分小组时应有意搭配开,以高带低,在实训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实训室全天开放,指导教师、班干部和实训组长各负其责,个别程度低的同学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补课,白天的实训内容还可在晚自习中进一步巩固和消化。

三、实训考核体系

电机实训考核是以实践操作为主要考核目标,是检查学生在电机实训中解决和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动手能力检测。它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理论考核:这一考核占30%,内容为:电机实训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学生应结合电机理论来分析解答。例如用实训中测量的一些数据来计算电机的一些参数,以控制电路故障排查去分析出故障点的具置,以给出的实训课题尽快地设计出合格的电气控制电路来,等等。

技能考核:这一考核占60%,技能考核可和理论考核同时进行。它的主要内容是:把实训的内容分成几个单元,学生用抽签的方式在一定的时间内自主完成任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不同任务,制定不同的评分标准,着重从准确性、正确性、规范性和熟练程度等方面来即场评分,如此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心理素质、安全文明规程执行等方面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实训报告及出勤情况:这个占10%,实训报告根据学生在实训中出现的具体实际问题去讨论、分析,最后得出体会和总结。出勤情况则由组长负责,做细致记录和汇总。

四、实训安全问题

实训安全问题是实训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应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树立安全第一意识。在行动上应多加督促。只有不断地进行安全思想教育,才能尽力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在实训过程中对用电设备进行正确的操作,是安全的重要保证。在进行电工电子的实验实训时,必须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决不允许学生自己动手进行通电试验。在教师也应戴好绝缘手套,两脚站在绝缘较好的材料上,尽量用一只手操作,避免两相触电。并且保证双人操作制度。当一个人操作时,一个人在电源开关侧,一旦发生问题,立即断开电源。在检修设备时,首先要断开电源,然后再检修。检修完毕后,确认设备无短路、断路等故障后,再给设备通电。通电时速度要快,防止产生电弧。对所使用的电气设备要定期进行检查,发现外壳有电等故障要及时处理,同时要做好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

但实训过程中也有一些不可预见几个方面工作应做好紧急救治工作。应准备好必要的药品,如有损伤严重要及时送往医院救治。发生触电事故的紧急救治,一旦发生触电事故时,不要慌张,应冷静,绝对不能用手去拉触电者。首先要想办法切断电源,如果有导线搭接在触电者身上时,附近又没有电源开关时,要用干燥的木棒或其它绝缘物体将导线从触电者身上移开,然后对触电者进行救治工作。当发现触电者呼吸停止时,要立即对其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并向医院求救,争取最佳抢救时间。当发生电气火灾事故时,首先要切断电源,然后进行灭火。对暂时无法切断电源的,要用二氧化碳灭火器、1211灭火器等不导电的灭火器进行灭火,决不允许用水浇注灭火。同时要及时通知消防部门。

五、可行性和效果

实训中,应早熟悉电机的各种技术数据、并据此计算出实训中所需要的数据、画出绕组的展开图,掌握电机的结构、电机的拆卸方法、线圈的绕制、电机的嵌线等电机制作工艺,但实训的质量是衡量学生获得技能高低的关键。若按传统的方法进行实训,不仅速度慢、故障点较多,而且若电机嵌线结束后再找故障点相当困难,如果故障点发生在嵌线问题上,还要拆掉重来,有不少学生就囚为这个问题,实训结束时任务还没有完成。这样,课堂上的难点问题在实训中也没有解决,实训收获不大。如何提高实训质量呢?在实训中,对难点、易发生故障的点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对学生着重强调,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实训实例分析

实训中采用的是6极、36槽、功率为1.5KW的小型异步电动机,采用单层、链式、短节矩绕组嵌线。嵌线时发生的故障,可以通过下而的嵌线方法、嵌线技巧加以避免。首先确定好每相绕组的组数,然后再进行绕线。根据一路反串规律,每相绕组的组数等于磁极个数。例如:我们学生实习的电动机2P=6,那么每相应有6个绕组。要求学生把绕好的三相绕组按“首首相连,尾尾相连”的方式摆放几次,这样做的目的可以加深学生对短节距绕组的端部连线力一式的印象,从而减少嵌线过程中出错的机率。

实训中总结出一种快速嵌线方法。嵌线方法不仅关系到线圈嵌放的位置是否正确,而且关系到嵌线的速度。根据实训的经验,对传统的嵌线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简单、易懂、既能确保嵌线正确又能提高嵌线速度的嵌线方法,其具体步骤如下:先嵌U相第一个线圈的下层边、封槽,其上层边暂不嵌;空一槽,再嵌w相最后一个线圈的下层边、封槽,其上层边暂不嵌;空一槽,再嵌V相第一个线圈的下层边,接着嵌V相第一个线圈的上层边;V相第一个线圈的下层边空一槽,嵌U相第二个线圈的下层边,接着嵌U相第二个线圈的上层边;U相第二个线圈的下层边空一槽,嵌w相第一个线圈的下层边,接着嵌W相第一个线圈的上层边;W相第一个线圈的下层边空一槽,嵌V相第二个线圈的下层边,接着嵌V相第二个线圈的上层边,后而依次推。最后嵌U相第一个线圈的上层边,W相最后一个线圈的上层边。

嵌线过程中,由于铜线被多次利用,短路、断路故障较多,若嵌线完毕后再查找故障不仅耗费的时间较长,而且故障点也难以查到。因而我们采取在极相组的连线上套上绝缘管,同时,每槽嵌线完毕后,都要用兆欧表测试各种绝缘情况及短路情况。当绕组的绝缘被破坏后,若绕组中的导线与定子铁心、机座相碰就会造成接地故障、在同一线圈内可能会造成匝与匝之间的短路、在极相组间可能会造成极相组间短路和相间短路。对各短路故障根据相应的测试力一法采用兆欧表进行测试,若测得的电阻为零或很小,说明发生了接地故障或短路故障,应立刻查找并排除;若测得的绝缘电阻大于0.5兆欧,说明绝缘符合要求。

(二)实训效果

实训改革后,既能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又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校期间,需要通过国家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电机维修中级或高级考核,这样才能在就业应聘时,优先被用人单位录用。我校电机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强的电子、电工、电气控制等基本操作技术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能很快地适应用人单位岗位要求,并能顺利在用人工作岗位上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在我院对用人单位企业的调查中,用人单位企业反映毕业生的突出长处就是动手实践能力强,毕业生普遍反映在我院学习期间,动手实践能力是他们最大的收获,这是我院非常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结果。同时,我们还应积极营造工业现场环境,创造工业现场气氛,建全贴近实际的电机实训室,我们将探索更多、更好的方法以适应用人单位企业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马香普等,电机维修实训,中国水利水电出版,2004.

[2]丁守成等,电机系统综合应用实验教学的研究,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2.10.

[3]朱运利,对高职院校实训实习基地功能的探讨,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5.

[4]彭显刚等,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方向教学改革与实践,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

篇(3)

关键词:常用电气控制;PLC;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39-02

一、概述

《常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是我校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程,是一门综合计算机控制技术、电气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领域、多学科的复合型课程,是学生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时直接可以使用的专业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等技术的不断发展,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后文简称PLC)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从最初的PLC取代传统的分离式继电接触式电气控制线路而主宰工业逻辑控制,到PLC逐渐抢占DCS(分布式控制系统,主要控制模拟量)的模拟量控制领域;从为节省接线成本而采用PLC的控制网络,到各大PLC厂商基于各种控制网络、PLC、变频器等推出的功能强大的集成控制系统。PLC及以PLC为核心的电气控制技术也在不断地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这种工业背景下,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考核方法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与市场经济对此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改革《常用电气控制技术》的课程目标、课程模式以及课程考核方法势在必行。

二、课程改革,理念先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需求的变化,高等学校的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调整。从实施“双证”的工程型硕士教育体系,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启动都体现了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这种理念为我们《常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即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工程技术人才。

三、适当革新教学材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在《常用电气控制技术》的课程教学中,我们使用的教材虽然经过了数次的更新与调整,但是仍然存在很多与实际教学不相适应的章节、内容。学生在学习教材中对较为枯燥、单调的理论知识很难形成学习兴趣,从而导致学习积极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在《常用电气控制技术》的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在总结和积累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适当进行教材乃至其他教学材料的改革,抓住学生的兴趣,保证教学质量。由于我们的实验装置采用的是西门子的S7-300系列的PLC,所以我们针对这一系列PLC准备的教学材料为:(1)自动化生产线的视频。为了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理解常用电气技术及PLC的应用,我们精心挑选了近百个自动化生产线的视频。涉及行业有制造、能源、冶金、纺织、智能家居等。我们在课堂上播放数个视频并加以适当的讲解与引导,余下的视频留给学生课下自行观看。相信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由此而倍增,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倍增。(2)理论课的教学课件。一直以来,我们理论课使用的教学课件都是以常用电气技术及PLC理论知识为主。为了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我们对理论课重新定位,并将认真仔细地重新制作理论课用的教学课件,增加了对相关工程能力的培养内容,使之与实验课更好地衔接。并且力求重点突出、深入浅出、简单明了、美观大方。(3)实验指导书。《常用电气控制技术》的课程PLC部分的应用性很强,必须通过上机操作和练习才能真正掌握。为此,我们学校下大力气投资兴建了以S7-300为主的实验实训设施。这些设施对学生掌握PLC的操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曾经的实验课上教师布置实验任务后,便直接给出了程序代码。这导致很多学生不去认真思考,而直接照搬参考答案,实验效果事倍功半。因此我们开发了合适的实验指导书。在指导书中我们不再给出程序代码,而是针对初学者的特点,适当地给出提示和常见的错误及原因。另外,由于PLC所实现的功能主要都是由一个个的指令组成,所以在实验过程中会用到各种各样的指令。因此,我们准备在实验指导书中言简意赅地、深入浅出地、形象地写出常用指令的讲解。同时,通过加分的方式鼓励学生为实验指导书提出建议。这样,学生在实验的同时通过指导书和自己的实践将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4)编程训练题库。理论课学习知识,明确方法;实验课掌握技能,熟悉应用。然而由于实验内容有限,很多积极进取的学生在完成《常用电气控制技术》的所有实验课后,都觉得意犹未尽。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编制出了一套《西门子PLC编程训练题库》,题库中PLC的应用案例题百余道,涵盖了PLC应用领域里的很多知识。它的难度分为五个等级,分别为一星题至五星题,难度由浅入深。它是巩固学生PLC知识、训练学生PLC编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葵花宝典”。目前,题库已不再仅仅作为好学生的餐后甜点。我们决定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的水平与勇气去选择不同难度的应用案例题,并将其完成情况记入本课程的总成绩。这样,由于是以个人为单位完成题库中的某些题,并且同班同学之间不允许选择相同的题目。这样就最大限度地杜绝了因“打酱油”而毫无收获的现象。经过我们上学期在两个班中的测试,采用这种自选题库并记入成绩的做法,大大地刺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多学生在对本课程的感受及建议中写道“第一次为完成实验而整天到图书馆里看材料”、“第一次这么认认真真地做实验”等等,有记录为证。除了准备针对西门子PLC的教学材料,我们还时刻关注技术发展的动态,并整理成教学课件,在课堂中介绍给学生,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对新技术不陌生。当然,这些教学材料的改革并不是一次性的,通过这次《常用电气控制技术》课程的改革,我们将努力建立一种长期持续更新教学材料的机制,以保证与时俱进。

四、改革教学模式是实施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前提

有了正确的改革理念以及合适的教学材料,我们还需要把握好教师理论课的授课的过程以及实验课的授课过程。科学合理地设置授课流程,特别是实验课的授课流程,比如: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先做哪个实验,后做哪个实验等。都应该根据初学者的普遍接受能力认真研究,形成授课流程,并记录在案,进而形成授课标准。这种文档化、标准化的思想,在某些西方的管理科学里被认为是实施质量保证的有力手段。因此,我们设置了标准的授课流程。我们教师不但可以持续地提供有质量的课程,而且授课过程也有了可以量化的考核标准。这个标准事先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教师执行授课流程的监督者,那么好的教学理念、好的教学材料才能真正地发挥出它们的价值。目前,我们《常用电气控制技术》的实验课已经按各实验项目制定了《实验项目授课参考表》,表中需要填写的大致内容有:实验项目名称、教师在实验课前需要准备的内容、本实验项目需要用到的指导书及PPT、本实验项目用到的其他材料、本实验项目的授课流程、本实验项目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本实验中容易损坏的器件及预防措施、可接受的实验结果以及实验报告及要求。

五、建立多元化的成绩评价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措施

篇(4)

关键词:课程建设;项目化教学;线上线下

引言

《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起主要的支撑作用,是中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的主要内容之一。由于该课程电磁关系复杂、理论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尤其不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将中级电工培训内容融入课程,我们对《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课程进行了课程改革。

1课程定位

《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交直流电动机、变压器及其常规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故障诊断与维修保养的能力,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和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将来从事电气维修、安装调试等岗位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等课程,后续课程是《变频器的应用与维护》、《PLC控制系统的应用与维护》等课程。

2内容选取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核心岗位为电气设备的维修保养以及安装调试,经过大量的企业调研,以学生职业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提高素质”为原则,力图做到“精选内容、加强基础、突出应用”。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以变压器的应用与维护、电机的拆装与检测、电机基本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与故障排除、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与故障排除等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3内容组织

把课程内容按系统分解成变压器的运行与维护、三相交流电动机及其控制、直流电动机的运行与维护、典型机床电气控制系统的实现与故障排除和控制电机的控制与实现等5个项目,每个项目有几个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任务组成,并把实践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任务中。通过讲练结合、学做相辅,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电机电气控制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既让学生在教师带领下经历知识探究过程,也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研究空间。根据电机电气设备安装调试以及故障检修等具体的岗位工作过程组织安排教学内容,以“项目2三相交流电动机及其控制”为例,图1包括了8个任务,每个任务都对应一个实际的岗位工作过程。同时考虑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项目和任务的序化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及素质。项目中每一个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通过“工作任务书”的形式来引导学习过程(图2)。以“笼型电机的拆装与检测”为例:在“资讯”阶段,学生主要了解笼型电机原理构造,搜集相关信息;在“计划”阶段,学生主要是确定工作流程,编制拆装检测流程表;在“决策”阶段,学生主要是准备工具,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拆装和检测方案;在“实施”阶段,学生主要是按照工作流程拆装并检测笼型电机;在“检查”阶段,学生主要是通电测试,检查装配好的笼型电机的各项性能指标;在最后的“评估”阶段,分别由小组和老师先后分析判断任务完成的合理性,将相关资料整理归档等。

4教材的编写

教材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4.1理论教学内容本着够用为度的原则

教材以电机控制为主,电动机、变压器的结构、原理、特性等内容选择上,以电机控制为依托,降低了变压器、电机原理的难度,主要以应用最为广泛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为主,适当增加了控制电机的内容。

4.2以项目化的形式组织教材

根据本专业岗位能力要求,分离出与本课程相关的技能点,并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任务,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结合中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的理论和技能点,组织教材内容。4.3教材内容

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5教学改革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包括分组教学、项目导向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引导文教学、计算机仿真教学、翻转课堂、智能手机在线互动、课外在线答疑等。

5.1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教学方式

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六步进行,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的教学原则,彻底改变教学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的作用为教学的组织者、辅导者。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以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训练与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5.2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

基于爱课程平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数字化课程等丰富的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线下为主,线上为辅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引导书的指导,先通过爱课程平台上的网络课程或者学院的数字化网络课程,进行新知识点和技能点的预习,通过仿真软件进行电路的模拟连接与检测,并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课上学生展示、老师提问、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5.3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

《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课程工程型和实践性强,因此,我们建设了电机与电气控制的理实一体化教室,实验室有常用低压电器,变压器、交直流电机等设备,可以完成电机拆装、电机电气控制的基本控制电路的装接、排故等实验实训内容,实现理实一体教学。

6考核方式

“考核综合化”,在传统课程考核方式的基础上有机结合在线测试、虚拟仿真测试等现代化的课程考核手段,提高课程考核的全面性:针对《电机电气控制实现与维护》这门课的特点和所教学生的专业与基础,构建一个将理论知识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课程评价标准与职业标准相结合的考核模式。由课堂考核、线下学习情况考核、项目考核、个人实操考核、试卷考核等五部分构成。在省级精品课和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基础上,对《电机电气控制的实现与维护》课程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基于爱课程平台和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了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较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冯建霞.爱课程教学平台下的线性代数课程教学研究[J].价值工程,2016(30):131-132.

[2]黄其新,陆朱卫,杨正理.基于爱课程平台结合项目教学的“电力工程”优秀课程建设[J].时代教育,2016(4):27.

[3]余智勇.浅谈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教育教学论坛[J].2017(6):25.

[4]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01):7-9.

[5]胡铁,汪正利.基于就业导向的中职课程改革策略[J].职教论坛,2012(06):55-58.

[6]叶青.中职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改革中的问题对策[J].职业技术,2014(01):55-56.

篇(5)

【关键词】教师;学生;电气线路;训练

引言:

《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是技工学校电工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理论课,其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电工操作技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动手实践的能力。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程,对他日后进入工作岗位能奠定良好的理论和操作基础。如何教好这门课和让学生学好这门课是电工专业教师长期探讨的一个话题。

大家知道“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理论精神就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统一,本文就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教学中采取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操作能力的训练,实现教学一体化,突出职业技术教育特色,在这里我个人谈谈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做法,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教学步骤来进行,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也有操作能力的培养过程,使学生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来学习掌握这门专业理论课程。就以这门课程的重点章节第二单元-----典型电气控制线路与安装为例,这个单元也是整个教材的重头戏,所分的四个教学步骤分别细说如下:

第一步、熟练识读电气线路工作原理原理图

熟练识读电气线路工作原理是第一步,这一阶段着重学生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培养。先教会学生识读电气线路工作原理的方法,再反复训练学生熟读电气线路原理。

电气线路原理图一般可分为五个部分:电源电路、主电路、控制电路、信号电路及照明电路,课程中第二单元所学习的典型电气控制线路图一般不包括信号电路及照明电路部分,那么每次讲解一个典型的电气控制线路原理图时,首先得分析一下这个电气线路原理图有几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包括那些元器件,在电路里分别起什么作用,分析完后,再进行工作原理分析,工作原理分析主要以主、控两大部分电路为重点。如下图:自锁正转控制线路(连续正转控制)为例。

自锁正转控制线路

1、自锁正转控制线路整体性分析

1.1教师带学生分析电路时,备课时最好安装好实物电路,上课开讲时演示一下电路工作过程,这样易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然后再对照实物电路讲工作原理。

1.2工作原理状态分析:

启动:按下SB1---KM线圈得电---KM主触头及辅助触头闭合---电动机得电运转。

停止:按下SB2---KM线圈失电---KM主触头及辅助触头断开---电动机停止运转。

各元件工作状态表如下:(1表示工作或接通;0表示不工作或断开)

这种分析方法可以让学生搞清楚工作原理的同时再了解每个元件的工作状态,特别是对复杂控制线路的分析用处很大,也为以后学习PLC(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打下基础。

2.反复训练学生熟读电气线路工作原理

教给学生分析工作原理的方法,考察学生掌握情况,是否已能自行熟练识读电气线路原理图?那就得进行识读电气线路工作原理图训练-----利用反复训练法,课堂上提问学生反复叙述工作原理,学生上讲台看着电路图给全班同学讲解分析,学生分组相互学习分析,也可以这个同学讲启动那个讲停止,反复练习、重复叙述,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也利于活跃课堂,还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后达到熟练掌握就行。

第二步、安装电气线路即基本技能训练

技工学校的学生是将来生产岗位上的技术员或技术工人,不仅应学会动脑,而且还应会学会动手;不仅学会“应知”,而且还应掌握“应会”。初次安装配电盘为了技能训练的顺利进行,先参观一些电气配电盘,知道一些电气安装的基本要求,提前懂一些电安全知识、基本工具和仪表的的使用。拿到一个电气线路原理图时,先不要急于去安装,熟悉一下线路工作原理,做一下准备工作,选材料、选元器件、选工具与仪表等。学生要做到熟练地安装电气线路,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辅导、指导。

1、教师引导:教师要善于正确巧妙的引导学生,保证初次安

装电气线路的学生要有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要由易到难,以保证技能训练顺利进行。正确引导学生设计配电盘的布局,走线时要横平竖直,布线通道尽可能少,尽可能紧贴安装面部线,按钮连接必须用软线,与配电板上的元器件连接时必须通过接线端子,并编号等要严格按照工艺要求操作。例如:安装螺旋式保险,要注意上下接线座的问题,下接线座安装朝上、上接线座安装朝下,导线线头的绝缘层剖削不能露铜太多,线头打接线环应顺时针绕制等,如果不按照工艺求做,已引起那些电气事故都应给学生讲清楚,老师还可以演示给学生看。

2、教师辅导:教师对学生操作练习给与辅导,学生不同基

础、不同潜质,要每位学生都能进行熟练的安装电气线路,到一个高的水准,就要采取个性差异,分别进行辅导,可采取集中辅导,也可采取个别辅导,使学生操作技能不断形成和提高。比如下图: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个别学生安装时最不得心应手的地方如图所示,安装出来的线路在SB1出线端子上接有4根导线,造成线路繁琐,也是接线易出错的地方,教师发现这个问题后就要及时纠正(要讲清楚接点、原件本身没有方向性,一旦接入电路,就有“进”或“出”的属性了),必要时就要手把手进行辅导,解决个别问题是非常有效的。

3、教师指导:学生要学以致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重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学生安装电气控制线路时,除熟悉电路工作原理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依据电气线路原理图画出接线图,再对照实物进行接线,这样可以使学生了解线路在配电盘上是怎样连接的,在动手连接时就心中有数,也为熟练安装电气线路奠定好基础。

第三步、电气线路故障检修

工业电气线路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故障,会是设备不能正常工作,不担影响生产效率,严重时还会造成人身或电气事故。因此,电气线路发生故障后,维修人员必须及时、熟练、准确、迅速、安全地查出故障并加以排除。常见故障分为硬故障(有明显外部特征)发现较容易、软故障(无明显外部特征)不易发现,比较难查,训练学生进行软故障检修时

1.教师先“示范操作”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次训练学生查找故障时,自然故障产生在学生自己安装的配电盘上,安装好的配电盘通电试车,可通电后,试车失败。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时机,按照查找故障的方法“示范操作”,包括通电、断电的操作,根据操作结果和学生一起判断故障现象,与学生根据电气线路原理图,分析出故障所在最小范围,再根据分析结果与学生一起用万用表等检测工具,检查故障点,并恢复故障,然后再通电试车,直至各部分动作全部正常。这种教师现场示范操作,效果非常好。一方面,教师水平得到学生认可,树立教师威信,有利于教师开展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教师整个操作过程实际上就是近距离给学生演示电气线路检修的整个过程。

2.教师带学生、学生带学生在安装好的配电盘或者故障模拟柜上模拟故障

模拟故障就是在保证电气线路完好的情况下人为设置故障点,这种方法是工人技能考核常用方法,也是教学中训练学生进行故障检修的教学手段之一。训练时教师可以有意在学生安装好的配电盘上或者在故障模拟柜上设置1-2个故障点,此时学生应先回避,然后学生根据故障检修方法自己操作。在班级人数较多时,教师靠自己的力量完成教学任务是很困难的,因此必须借助学生的力量,具体做法如下:把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4-5人,在每组中选1-2个基础好的,组织能力强的学生,组织同组的学生相互轮换设置模拟故障点。当然教师应先说明故障点设置的方法即要求,并告诉设置故障点的学生,不仅要设置好故障点,而且自己应该考虑设了这个故障会出现什么故障现象,并在其他同学操作时得到验证,这样不仅能使检修的学生得到训练,而且设置故障点的学生也有很大的收获。整个实训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在各小组间进行巡视,指出问题所在,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3.“纸上谈兵”与实际操作结合

仅靠实训课内的时间训练学生进行故障检修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在学生掌握电气原理的基础上,在“纸上谈兵”及在作业纸上练习故障点设置与排故练习。具体方法:教师告诉学生电气故障现象,请学生利用电气原理图分析故障可能的最小范围,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模拟设置故障点,然后分析出可能会产生的故障现象。通过这种训练,能使学生进一步消化和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推导能力。实践证明:这样不仅节约大量的时间,而且节省了材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故障检修速度上也要对学生有所要求

刚开始训练学生可能很久才能排出一个故障,要不断地进行强化训练,限时棑故,如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排除一个故障。这样学生排故的速度和能力会大大提高,就能做到熟、快、准的排除故障。

第四步、基本电气线路原理图设计

最后一个教学步骤电气线路原理图设计,设计电气线路原理图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要求比较高,对初次学习设计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不像前面三个阶段所讲问题那么容易掌握。原理图具体线路怎样设计,是难点,教师得指导学生学习一些练习设计的基本方法。

1.模仿法:

学生模仿某种现成的电气线路原理图学着做,如学生已学习过的点动控制线路图(如图一),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连续运转控制线要求,设计时只要给点动运转控制线路图启动按钮两端并联的接触器辅助常开触头,再加装一停止按钮就行。如图二:

2.补全法:

补全就是把不完整的地方补充完整。这种学习方法主要用在做题时,是种一常用的较为有效的做题方法,命题者有时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表达而故意省去一些成分以增加试题的难度。在做题时,就要求一定要审清题意,分析透结构,补出省略的部分。这种方法可以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设计出合理的电气线路原理图。如实现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线路,要求在给出线路基础上补全反转控制线路部分,如图:

3.分块法:

分块的目的就是把一个复杂的工程,分解成多个比较简单的小任务,问题就好解决的多了,实际上就是把大问题小问题化。例如有这样一个设计题目,要求两台电动机,一台实现点动运行,令外一台连续运行,要有短路、过载、欠失压保护,设计其电气线路原理图。这就可以用分块法做,先设计点动运行的电动机控制线路图B),再设计连续运行电动机控制线路图A),最后把两个图结合起来就可以了如图C):

上述几种设计方法在平时要多加练习,实际中学生在学校学习课程比较多,课程学完后易产生生疏,典型控制线路在大脑中的固化,对以后设计水平的提高极其重要,这种固化要通过反复练习,这也符合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的练习律,另外还要常参观,熟悉多种设备的工艺过程,不能闭门造车,良好的思维模式建立后,设计起线路图来就得心应手了。

近年来由于大学、普高扩招,导致技工学校生源明显短缺,生源的综合素质明显下降。技工学校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厌学,学习基础差,到了技工学校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如果上课时对全班同学一视同仁,利用统一的教学模式,势必会造成基础好的“吃不饱”,基础差的“吃不了”,通过对学生调查统计,将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达不到考核要求,而且由于上课听不懂,无所事事。针对这部分学生就要加强第一步、第二步的学习训练,在此基础上,再强化第三步电气线路故障检修的训练。对于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可进行第四个教学步骤电气线路设计的培训。当然,教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考核中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适和于他们,差的学生通过了努力得到进步,就会有成就感,逐渐提高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而基础好的学生,既保证了学习的进度,又保证了学习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认为教学是有法可循的,虽没有定法,却有良法,让我们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开拓进取、务实创新,总结自己独有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电力拖动控制线路与技能训练》第四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篇(6)

【关键词】电工实训 项目导学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 应用

所谓项目导学教学模式,就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精心设计的教学项目,以此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项目的一种教学活动。属于一种重视学生独立性、创造性以及主动性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就本质而言,项目导学教学模式为充分展现学生主体性创造了广阔舞台,在活动中,学生所具有的独立性能够帮助他们对所掌握的技能进行有效应用,对自己想法进行创造性表达,最终解决电工实训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项目导学教学模式内涵

项目导学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实施一个较具完整性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以项目的形式将需要完成的任务或者需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根据实际工作程序,对计划予以共同制定,协作完成学习任务①。通过小组成员分析与研究,共同创造性的完成项目任务与解决实际问题,在完成任务与实施项目中,学生主动、自觉构建了相关知识,参与了相关学习,从而掌握了技术、学会了新知识以及锻炼了技能

二、项目导学教学模式在电工实训中的应用

(一)项目导学教学活动开始

电工实训指导教师对学生认真介绍电工实训的要求、内容以及总体安排,再以自愿原则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挑选出一个负责人,小组负责人将任务平均分配给小组成员,以此制定具体的电工实训工作计划。

(二)项目导学教学模式的开展

根据所分配到的任务,由小组成员去研究问题、查找资料,同时认真记录每日的学习情况与具体研究结果,以便于可以根据计划具体实施,并及时和指导老师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在此过程中,指导老师具有辅作用,及时回答学生问题,并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建议。比如,以定子绕组串电阻降压启动电路的设计、安装与调试,对项目导学教学模式在电工实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与探讨:在这个环节中,指导教师必须详细制定实训计划,从定子绕组串电阻降压启动电路的设计、安装与调试实训中,能够培养学生的跨职业能力与基本职业能力,如图一所示。具体项目导学教学内容为定子绕组串电阻降压启动电路的设计、安装与调试,对其实训的最终目的就是:a.掌握电气设备安装接线规程和施工方法;b.掌握电气设备调整、试车的方法与步骤;c.正确设计电气控制线路,合理选取控制方案,准确选用电器元件。

(三)项目验收与学生成绩评估

由电工实训指导老师针对小组成员所完成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总体性评价,依照小组总体评价、实际工作量完成情况以及组员分工情况等来评价小组成员的实训成绩,此评价具有综合性,同时也是对项目导学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

(四)项目总结

在项目导学教学中,项目总结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的方式具体实施,完成项目后,组织学生深入分析项目设计、进度、组织以及验收等各环节,对各项目标实现与否进行全面核对。

三、项目导学教学模式在电工实训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在项目导学教学模式中,以趣味性与实用性教学作为突破口,对学生电工实训学习兴趣进行培养与激发,积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同时不断引进目标激励和教育机制,在实训项目中,保证学生即存在合作关系,又具有就业理念与竞争意识,同时充分提高电工实训教学效率。有机融合职业资格考证和技能训练,为学生持证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项目导学教学模式应用于电工实训,从根本上将传统电工课程体系打破,实现了实训教学和理论教学一体化,进一步融“做、教、学”为一体,对培养学生能力予以不断强化②。运用项目导学教学模式,对学生创造潜能进行充分挖掘,对学生维护、安装设备操作能力与解决、分析问题能力、交际能力、互助协作能力等进行培养,在具体电工实训教学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与道德教育,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意识。

四、电工实训中应用项目导学教学模式的反思

(一)电工实训教师要具有较强实践教学能力与跨学科、跨专业教学能力

通常情况下,项目导学教学模式会涉及到各种学科的教学内容,一方面需要教师具备专业技能与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具备较强实践教学能力与跨专业、跨学科技能。比如,车床中电动机的位置控制中,教师必须了解车床工作台的实际运动。所以,教师必须重视相关技能与知识的学习,进而不断适应电工实训教学的需要。

(二)教师团队合作能力

一般一个项目会有多方面内容涉及,而个人精力又非常有限,所以根本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团队合作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电工实训教师一定要有与同事合作和交流的能力,同时适时关注电工实训发展情况。并于具体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协作与分工,为共同目标而努力,通常教师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有潜移默化功能③。所以,在电工实训中构建项目导学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更加深入的充实与探讨。

(三)项目导学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因为项目导学教学模式的本质就是综合应用学生所学知识,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效结合起来,以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对于学生而言,知识是属于跨专业或者是跨学科,通常学习起来极为困难。所以,教师一定要善于指导学生对知识与学科有一定的了解。与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差异性的是,项目导学教学模式更加重视学生解决与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潜能。在项目完成期间,也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总而言之,项目导学教学模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精心设计的教学项目,以此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项目。而项目设计必须做到目标明确,重视项目的趣味性与综合性,在电工实训中应用项目导学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提高电工实训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精神。

【注释】

① 徐明川. 项目教学法在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 大众科技,2008 (11):189-190.

② 朱铁汉、缪兴锋. 浅议项目教学法在高职课程中的应用――以《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为例[J]. 中国市场,2008 (l0):154-155.

篇(7)

关键词: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实践基地建设 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TN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a)-0210-02

目前大量使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传感器、数字化技术和通信技术,使电子工业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高技术产业。研制和生产半导体分立器件、电源、传感器等多种电子元器件、制造由电子元器件组成、应用电子技术软件的电脑、空调、打印机等电子设备,解决工业现场的串口、以太网通讯等有线通讯设备和无线AP、无线网卡等无线通讯设备,及用于电力监测、测量和监控的各种仪器仪表都需要电子类专业人才。电子工业发展迅速,电子产品应用广泛,对军事、工业和民用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电子技术是雷达、导弹、军事卫星等军事装备的核心,电子技术在近几十年来不断渗透到其他学科,促进了微电子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无人机航空电子技术等在新兴工业领域中的作用,电子技术应用在智能手机、数字电视机机顶盒、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等民用领域,越来越多的电子技术、电子产品被广泛用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电子技术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电子技术产业是一项高科技产业,被称为朝阳产业,产业前景十分广阔。但是,一些电子类专业培养人才的思想观念落后,教学过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双师素质的教师缺乏等是制约电子类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1]。该文主要从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双师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探讨电子专业进行的相关改革与尝试,以培养出卓越工程师。

1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电子类专业课程设置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沿袭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方式,制定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等相似的主干课程,没有彰显特色,没有和地方区域经济紧密联系。我们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电子行业的实际需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提出了以《电子产品工艺技术和品质管理》《电子产品调试技术》《微处理器应用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电子产品实例设计》五门课程为电子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过程中,培养宽口径的人才很重要,目前多种技术相互渗透,边界模糊,以“知识为主”的模式逐渐被以“能力为主”的模式替代[2],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强调综合动手能力,提出将常用电子元器件识别、电子电路CAD技术、双列直插式和SMT器件焊接工艺、IC芯片的防护与电磁兼容、整机装配工艺、IS09000标准系列和六西格管理整合成《电子产品工艺技术和品质管理》课程;将传统EWB技术、模电技术和数电技术和电子测量技术整合成《电子产品测试与调试》课程;将传统的C语言、传感器技术、电子电路CAD技术和单片机技术整合成《微处理器应用技术》课程;将常用低压电器介绍、电气控制线路的识读、三菱可编程序控制器介绍、三菱可编程序控制器基本指令、功能指令、三菱可编程序控制器系统设计与应用整合成《电气控制与PLC应用技术》课程;将传统的C语言、Verilog语言、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模电技术、数电技术和电子电路CAD技术整合成《电子产品实例设计》课程。通过课程整合,开展项目导向教学,加大实践课时,突破单一课程、单一教学设计,通过跨学科综合项目的训练将多种知识点联系起来,同时提高综合技能;突破学习场所的限制,学生可根据需要,选择在教室、机房、图书馆、实验室和相关工厂进行自主性学习、研讨和设计。以一体化实验室为主要场所,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 双师队伍建设

“卓越计划”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培养双师型教师,通常有以下途径。

(1)作为访问工程师到企业进行实践。

近年来电子产品更新换代迅猛,电子技术飞速发展,为了紧跟市场发展,电子专业的教师必须到企业实践锻炼,学习目前的生产、加工技术、工艺、开发手段。学院为企业建立新技术应用服务基地,专业教师和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搞横向课题,提高工艺水平和科研开发能力,将企业的标准及实用的新知识与技能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制定激励“双师型”教师的制度。

学院认定的“双师型”教师需获得相应资格证书,具有讲师及讲师以上职称,累计一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验。学院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激励“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优先选派参加国家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或赴国内外知名大学进修,培训和进修期间可减免工作量,但待遇不变。必须是“双师型”教师才能申请高级职称晋升。被聘为学院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双师型”教师,每年享受专项津贴。

(3)外聘“双师型”兼职教师。

为了改善学院的师资结构,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选聘企业内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懂得教育的硕士及以上学历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对兼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择优聘用,经考核合格才能上岗;建立兼职教师人才库,按需聘用;分学期与兼职教师签约,明确其权利和义务;完善兼职教师资格标准、加强日常管理和期中、期末考核。

3 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有利于培养卓越工程师。近年来,我们学院每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增加新型实训设备,同时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成立冠名班,联系企业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和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

(1)构建多样化的校内实践基地。

校内实践基地包括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单片机实验室、电子电路CAD实验室、SMT实验室、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室、数字电子技术实验室、PLC实训室、EDA实训室、虚拟仪器实训室、传感器创新实训室、电子设备综合实训室、电子元器件展览室和仪器设备存放室。为日常课堂教学提供科学、合理的多样化实践教学平台。同时关注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开放实验室,将兴趣小组、电子协会、各类竞赛、科技创新、创业、科学研究等课外实践活动,引入实验实训室中来,从中选拔出创新人才、以“卓越”目颂岣哒庑┭生的综合素质。

(2)深化校企合作,发展校外实训基地。

在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的过程中本着专业理论知识够用,加强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培养卓越人才,建立校企长期的良性互动为目的原则[4],开展实践活动。和企业合作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让企业承担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如和健鼎(无锡)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加工手机板、汽车方向盘板等PCB板,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理论培训和生产性实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二是成立冠名班,如和SK海力士半导体有限公司合作,由公司委派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每周给学生讲解实用技术;三是双导师制,如和无锡晶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由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辅导,学生实施项目式实习和设计式实习,对实习效果加以考核,分学生评价表格和单位评价表格,学生评价表中含学生个人总结、单位考核意见和学院考核意见等内容;单位评价表中含学生评价意见与建议、双导师评价意见与建议等。

4 结语

电子类专业卓越人才的培养应注重理论知识、实践动手能力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勤实践以提高职业技能。电子类专业通过改善专业结构,重构课程体系,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双师”素质,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产学研密切合作的运行机制,为学生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增加就业竞争力。通过“卓越计划”,培养更多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实践能力强的优秀学生,输送给企业,推动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宁仁霞,孙剑.“卓越工程师”教育模式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2015,31(6):47-48.

[2] 许春冬,吴军.高校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1,32(2):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