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4:1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纤维混凝土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城市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对建筑施工质量的要求也达到了新的水平。随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建筑技术的不断进步,钢纤维混凝土技术应运而生。钢纤维混凝土技术就是在施工过程中,在混凝土中加入固定量的短钢纤维以增强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以及承载能力。由于钢纤维在混凝土中均匀乱向分布,对控制普通混凝土中裂缝具有明显的优势,能显著提高混凝土的韧性和强度,有效提高其承载能力、抗冲击性、抗裂性。因此,钢纤维混凝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我国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钢纤维混凝土概述
钢纤维混凝土是利用钢纤维降低混凝土中内外力作用下产生的裂缝数量以及膨胀的作用。在作用的早期阶段,水泥基材作为承受混凝土外力的主要载体,出现裂缝后,钢纤维成为载体的主力,该阶段下的钢纤维受力也是有临界值的,超过后材料也将出现较大的变形,破坏材料。同时钢纤维混凝土具有很多方面的优势,其自身抗疲劳和抗压缩特性良好,与普通混凝土相比,可以极大得改善其物理性能,比如增加强度、重量比;大大提高拉伸、弯曲、极限强度;具有很好的抗裂性、耐冲击性等。通过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当比例的钢纤维并充分混合均匀,对于道路和桥梁的施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比如桥梁常由于其重量过大而引起塌陷,如果科学合理地使用钢纤维混凝土材料,就可以有效减少其重量,还能大幅度改善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纹。另外钢纤维混凝土还具有很强的抗剪切性和抗霜冻耐磨性,具有显而易见的工程优越性。
2钢纤维混凝土施工技术
2.1选择合适的钢纤维材料道路桥梁的施工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施工技术,因此在进行钢纤维混凝土施工时,对于钢纤维品种选择,其强度应该和基材强度差不多,拉伸极限应超过480MPa,钢纤维含量在0.46%~1.96%,钢纤维直径通常控制在0.42~0.65mm,最小直径不能小于0.38mm,其长度不能太长,使其长径比能保证钢纤维的机械性能符合施工要求,控制在45~75。另外钢纤维在进行搅拌前需要先与细骨料定量混合均匀或选择较粗直径、更好材料的纤维,重要的是保证钢纤维易分散的特性。2.2设计合适的配料比和分散装置钢纤维混凝土的配合比例应遵循普通混凝土拌合料设计原则进行,也可以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试验,确定混凝土具体的配料比。混凝土和钢纤维的均匀混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为了确保钢纤维和混凝土混合前前保持均匀分散,钢纤维可以通过分散器进入混合器,保持分散机的功率为0.75~1.0kW,分散力优选为20~60kg/min。2.3严格控制搅拌时间对于混凝土和钢纤维的搅拌时间的控制,在搅拌机内要把混合的材料进行干燥搅拌1min。适当加入外加剂或减水剂再湿拌达2min左右,改善混合料,提高施工质量,还能减少水泥用量。2.4选择合适的搅拌机钢纤维混凝土搅拌机有双锥反转出料搅拌机和强制搅拌机两种类型,通常情况下低搅拌功率对增加搅拌机的使用寿命非常有益。当纤维含量高或者坍落度小时,可以适当选用较低的搅拌功率避免混合器过载,延长其使用年限。2.5合理浇注和振捣为了保证钢纤维混凝土良好混合,浇筑和振捣这两个过程很有必要。首先钢纤维混凝土浇注必须连续,而且做到隐藏浇注接头,每次倒料要压在15~20cm以保证钢纤维混凝土的整体连续性。另外,振捣时需要使用插入式振动棒,使钢纤维朝向振动棒的振动方向聚集,形成团簇效应,还可以使用平板振捣器以保证钢纤维的二维分布。在振捣过程中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边缘致密,应该让钢纤维纵向带束排列,利于板体传递收缩应力、温度应力和载荷,还需在振捣后将混凝土表面做好抹平光滑工作,压实暴露的钢纤维,防止暴露的刚纤维生锈。2.6做好成型后的维护工作钢纤维的组成包括粗骨料、大砂率,加上一般情况都是乱向分布,不太美观。基于这方面考虑,可以使用真空吸水工艺对钢纤维混凝土路面进行机械平整,防止钢纤维暴露;还可以使用压纹机用来防止尼龙纤维暴露的现象。2.7运输方面对于钢纤维混凝土的运输,考虑到会影响坍落度、含气量以及混合物稠度,应采用泵送。在不能使用的条件下,则应尽量减少运输距离,增大出料口,以防止出现运输过程中的重力下沉,导致钢纤维拌合均匀较差,从而节约成本。
3道路施工中钢纤维混凝土技术的应用
钢纤维可用于减少路面厚度和减少纵向接缝量,而钢纤维混凝土的优势也很明显,如良好的抗冻耐磨性、横向缩缝少,对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大有益处,因此在道路施工中已被广泛使用。但同时由于其铺设的薄厚度以及数量少的水平收缩接缝,在施工中道路的使用较为频繁,具有很多类型。3.1复合型钢纤维混凝土路面顾名思义,复合型钢纤维混凝土路面不只一层,通常表现为两层式或三层式,两层型是底层为普通混凝土的道路的上层铺设40%~60%全厚的钢纤维混凝土;三层型是在上下两层钢纤维混凝土的中间再加一层普通混凝土。尽管结构和施工过程比较复杂,需要相关施工人员具有丰富的施工经验,但是这种结构的路面更耐用,通常三层复合型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应在极端条件的地区使用。另外,这种复合型钢纤维混凝土需要较高的施工成本,通常适用于高度机械化的地区使用。3.2全截面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全截面钢纤维混凝土对路面厚度的控制,可取普通混凝土道路的46%~52%,一般为50%左右;钢纤维含量范围为0.79%~1.18%,一般为1%左右;通常不会设置纵向缝隙,而横向缝隙之间的空隙最好控制在20cm左右,距离最大不能超过0.5m。3.3碾压钢纤维混凝土路面碾压钢纤维混凝土路面的主要施工方法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方法,将钢纤维置于混凝土中,轧制成型混凝土路面。这种将钢纤维放置在碾压混凝土的方法,可以改善碾压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有效提升路面的韧性和强度,但目前对实现压实度和平整度的统一还存在一些难度。3.4钢纤维混凝土罩面钢纤维混凝土罩面在道路施工中的作用为修复受损的混凝土路面,维修和养护旧的混凝土路面。钢纤维混凝土本身具有良好的建筑材料塑性,对提高混凝土的抗拉、抗弯、抗裂性能都很有帮助。因此,采用钢纤维混凝土罩面修复路面是提高路面的性能和使用寿命的有效手段,不仅减薄表层的厚度、扩大接头间距,而且节省工程造价,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钢纤维混凝土罩面包括结合型、直接型、分离型三种,结合型是指将新旧混凝土表层相互作为一个整体结合起到增强整体结构的强度作用;分离型是指新的覆盖层单独作用,不和旧的混凝土粘结,中间还设置了隔离层,独立的层面分别发挥作用;直接型是指将钢纤维混凝土直接加在旧的水泥混凝土表面层,这种方式多用于修补损坏程度较小的旧水泥混凝土路面。
4桥梁施工中钢纤维混凝土技术的应用
4.1改善桥面铺装钢纤维钢筋混凝土作为桥面铺装层具有很多好处,可以有效地加强桥体的刚度和弯曲强度;大大提高桥梁的舒适性和抗裂性等,延长了桥梁的使用年限;改善了桥梁的受力状况,使桥梁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保证了较高的施工质量水平。对于钢纤维混凝土桥面铺装,其厚度是正常厚度的一半,包括两层和三层结构,两层结构是指钢纤维混凝土作为上层、普通混凝土作为下层;三层结构是指上下层为钢纤维混凝土,中间层为普通混凝土,这种结构施工过程更复杂,具有一定的施工难度,因此采用两层铺设的结构较多。4.2加固桥梁部分结构由于长时间的负荷作用,桥梁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出现裂纹、表面剥落等,对桥梁结构进行加固十分有必要。桥梁施工中通常采用剪切钢纤维和切削钢纤维两种钢纤维材料,应控制两种材料的产量在1.0%以下,还可以采用转子Ⅱ型喷射机进行钢纤维混凝土喷涂。这种方式是一项有效的科学的技术措施,对提升桥梁的抗震性、满足桥梁结构的总体需要大有益处。此外,为了改善表面的区域下落现象,可以利用钢纤维钢筋混凝土进行部分区域加强工作,使用硫铝酸盐与TS型速凝剂快硬水泥,防止桥梁出现裂缝,在混凝土表面喷砂或凿,增强新旧混凝土完整性。4.3强化钢筋混凝土桩对桩顶或桩尖部分使用钢纤维混凝土可以大大提高桩的穿透性,一方面,能对其抗冲击强度和韧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还能有效降低冲击频率;另一方面也能防止桩尖在打入设定深度之前出现破裂现象,有效地提高了桩尖进土的深度,显着提高打击速度。但是对桥梁整体使用钢纤维混凝土需要巨大的资金成本,因此可以对桩身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或非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用于节约施工成本。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的道路桥梁建设中不断更新的施工技术,钢纤维混凝土作为一种新型多相复合建筑材料,在抗压、抗弯、抗拉、抗冲击、抗裂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优越性,因而被企业青睐广泛应用于道路和桥梁施工,对提高建筑施工质量水平意义重大。我国目前钢纤维混凝土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其理论和应用还有待完善,仍然需要更多的技术人员及专家进行不断探索和研究,优化和改进该技术。文章通过钢纤维混凝土技术在道路和桥梁施工中的具体应用和施工技术的分析,希望能为钢纤维混凝土施工人员中提供一些借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钢纤维混凝土技术将会越来越完善,更加广泛地用于道路和桥梁建设。
参考文献:
[1]林凡康.道路桥梁施工中钢纤维混凝土技术的实际应用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6,(3):226.
[2]何余良.多梁式钢—混凝土组合小箱梁桥受力特性及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4.
[3]韩春雨.预应力钢纤维混凝土拼装墩的抗震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3.
[4]贾方方.钢筋与活性粉末混凝土粘结性能的试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
[5]张健.道路桥梁施工中钢纤维混凝土技术应用研究[J].北方交通,2012,(12):99-100.
Abstract: The impermeability of concret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durability, so sydying the impermeability of concrete is the key to enhance its durability life. This paper conducts the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of test methods of concrete impermeability.
关键词:纤维混凝土;抗渗性能;耐久寿命
Key words: 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impermeability;durable life
中图分类号:TU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082-01
0引言
自1824年Aspidin发明波特兰水泥至180年后的今天,钢筋混凝土结构以其易于就地取材、抗压强度高、体积稳定性好、易于施工和现场造型、成本较低、耐久性好等特点,已成为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人工材料。据估计,在美国,每年因腐蚀而支出的维修费用就高达1260亿美元。英国每年用于修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费用达200亿英镑(合280亿美元),而日本每年用于房屋结构维修的费用为400亿日元(合3.3亿美元)以上。在我国,2000年全国公路普查结果显示,截止2000年底,公路危桥9597座,总长达323,451延米。公路桥梁每年实际需要维修费38亿元。全国铁路桥梁中,据1994年铁路秋季检查统计,当时有6137座存在不同程度劣化损害,占当年铁路桥梁总数约33600座的18.8%,所需修补加固的费用约4亿元。大量的混凝土结构经过多年服役,已相继进入老化阶段;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新结构建造于严酷的环境和介质中,从而使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日益突出。大量事实证明,在使用环境的长期影响下,混凝土的性能会逐渐退化。其退化速度与使用环境密切相关,冻融循环、介质侵蚀直接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在严酷的使用环境中,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有可能不到10年。混凝土的许多破坏因素与其抗渗性能有直接关系,通常认为渗透性是评价混凝土耐久性的最重要指标,而适当的方法评价混凝土渗透性是混凝土渗透性研究与应用的基础。也有观点认为纤维的掺入增加了混凝土内部的有效截面,从而导致混凝土的孔隙率提高,抗渗性能下降,目前对纤维混凝土渗透性的研究仍在广泛的开展。本文对研究纤维混凝土抗渗性的试验方法进行分类研究。研究纤维混凝土抗渗性通常采用与普通混凝土相同的试验方法,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将其进行分类如下。
1透气法
透气法测试的基本原理是混凝上表面承受一定的气压后,透过毛细孔渗入混凝上内部,使混凝土表层一定厚度范围具有压力增量,从而可以计算出混凝土的透气性系数。试验时先将气室抽空或注入气体至一定压强时,记下此时的时间,当压强变为某一值时(自定),再读取此刻的时间,重复以上两步直到压强变化率恒定,以此计算混凝土的渗透系数。但有研究表明该方法不适用于掺硅灰的混凝土渗透性试验。
2抗渗标号法
抗渗标号法目前是我国混凝土试验规范应用最多的一种,是我国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推荐的试验方法。试验采用圆台形试件,每组6个试件,水压从0.1/0.2MPa开始每隔8小时增加0.1MPa,直到有3个试件端面渗水,依据最大水压通过公式计算。
3渗水高度法
该方法试件与抗渗标号法相似,试验时水压恒定控制在1.2±0.05MPa,24小时后停止试验,将试件沿纵断面劈开两半,待看清水痕后描出水痕。然后把梯形玻璃板放在试件劈裂面上,用尺测量十条线上的渗水高度,以十个测点处渗水高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试件的渗水高度,再以六个试件的渗水高度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组试件的平均渗水高度,根据渗水高度的大小或渗透系数比较混凝土的相对密实性。
4溶液气压法
该方法是武汉理工大学在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下研制成功的一种新型混凝土耐久性测试方法,可测试混凝土的渗透深度及渗透过程。试验时用溶液气压法混凝土抗渗测试仪,可同时测试36块标准混凝土试件,将混凝土试件用环氧树脂密封,仅留一面做为渗透面,然后将密封好的试件浸于盛有水或其他溶液的压力容器中密封,用钢瓶氮气向容器中的水或其他液体加压,使水或其他溶液向混凝土中渗透。在距进水面3cm处预埋一金属片,并引出绝缘导线测试渗透过程中的混凝土电阻值,通过电导的变化描述混凝土的透水性。
5稳定流动法
稳定流动法是通过试验测定压力液体流过混凝土的流量及速度,然后根据达西定律确定渗透系数,该方法适用于具有较高渗透性的混凝土抗渗性能研究(例如强度不高、龄期不长的混凝土)。此法往往存在较大的误差,一般要求在不同的低流速下进行测量,对流量与压力差之间的关系进行线性拟合得到。
6直流电量法
直流电量法始于1981年,后被确定为美国ASTM C1202-91标准方法。试验采用厚50mm,直径100mm的圆饼试件,每组3个。试验前先将试件进行饱和水处理,然后装于试验槽内,试件两侧槽中分别注入一定浓度的氯化钠和氢氧化钠溶液,对试件两侧电极施加60V直流恒定电压,记录6小时内通过试件的电量,以此数据来评价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7电迁法
此方法标准试件为厚50mm,直径100mm的圆饼试件,放入试验装置使其侧面密封,试验槽内注入含有5%氯化钠的0.2mol/L氢氧化钾溶液,试件表面的橡胶筒注入0.2mol/L氢氧化钾溶液,接通30V直流电源并同步测量并联电压、串联电流和电解液初始温度。试验结束后沿圆饼试件轴线劈开,用显色指示剂测量氯离子扩散深度,最后计算氯离子扩散系数。该方法目前已被瑞士和北欧标准采用,也被列入我国土木工程学会标准《混凝土结构耐久性与施工指南》。
1分析施工难点
本工程图纸经过项目部分析研究,需要重视的难点有以下几处:①钢纤维用量大,掺量控制难度大,且计量不精确,以及搅拌不容易均匀,容易结团,转换层混凝土总方量约3000m3,根据设计要求需掺钢纤维240t;②运输过程中容易造成钢纤维下沉,造成混凝土的分层离析,混凝土在输送至泵料斗时,钢纤维下沉结团,造成钢纤维与石子堵塞在阀口,同时,入泵管的混凝土由于钢纤维下沉结团,也易造成泵送困难;③振捣控制难,振捣时间过短,钢纤维混凝土振捣不均,振捣时间过长,钢纤维容易下沉到混凝土浆下部,造成钢纤维分布不匀。通过分析,钢纤维混凝土在泵送过程中容易结团,堵塞泵管出口,造成只有水泥浆通过,随着料斗内的水泥浆越来越少,料斗内的混凝土料只剩下石子和钢纤维,随着泵压力的逐渐增大,会发生堵管和爆管事故,泵送困难被确认为主要难点问题。
2根据难点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
2.1解决措施
项目部针对施工难点问题,分析研究找出形成的原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①钢纤维的掺量及掺入方式,积极与设计院沟通,提出选用抗拉强度高的钢纤维,减少钢纤维的掺量。在掺料时以包计量,采用边搅拌边送料的方法以及采用随罐掺入与后掺相结合的方法。②与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沟通,优化混凝土配合比,合理调整砂率,加强石子级配,增加水泥浆用量,增加混凝土的坍落度,易于钢纤维混凝土的泵送。同时控制运输时间,减少坍落度损失,并在出料前进行反转,使其搅拌均匀。③选用高性能混凝土泵,增大混凝土泵的压力,钢纤维在高压下会容易泵出。
2.2实施制定的方案
2.2.1实施方案一优化混凝土配合比,由项目技术组负责在混凝土公司优化配合比。在确保满足规范和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合理调整砂率,增加水泥浆用量,掺入Ⅰ级粉煤灰等,提高混凝土的可泵送性。出厂前控制好混凝土的出厂坍落度,使之保持在180mm~200mm之间。
2.2.2实施方案二使用高压混凝土输送泵,为浇注此次混凝土,由项目设备组负责租用2台高压泵和高压泵管,提高泵送压力和泵送量。
2.2.3实施方案三控制混凝土的运输时间,要求混凝土公司混凝土入罐时间到混凝土运送到工地的时间控制在12min左右,减少因时间长和气温高而造成的混凝土坍落度损失。由项目安全组在工地出入口加强车辆的疏导,确保交通通畅和运输的及时。混凝土在出料前,罐车大力反转,使混凝土在灌入泵车时搅拌均匀。
2.2.4实施方案四改变钢纤维掺量和掺入方式。由技术组会同设计院、质检站、监理、甲方研究决定提高钢纤维抗拉强度,减少钢纤维掺量。原设计钢纤维抗拉强度为380MPa,现选用抗拉强度达到700MPa波状钢纤维,设计院同意钢纤维掺量由原设计的80kg/m3降至55kg/m3,且结构受力状态不会有影响。另外,由于钢纤维混凝土泵送困难,在随罐混凝土中加入45kg/m3,剩下10kg/m3根据混凝土流量和速度在泵管出口处由人工均匀撒落在混凝土面,加强振捣。
3检验实施效果
由于在施工前充分考虑到施工过程中会出现的难点,并针对难点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并在方案实施过程中加强质量控制。钢纤维混凝土的浇筑过程和结果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①混凝土泵送顺利,中途未发生钢纤维结团和堵管现象,使混凝土浇筑路线随原计划进行,每段混凝土浇筑连续进行,中间未产生冷缝;在泵管出口抽查钢纤维含量发现:钢纤维掺量合适,搅拌均匀;②混凝土拆模后内实外光,观感良好;③混凝土试块强度平均达到C60;④转换梁未发生温度裂缝和贯通性裂缝,达到预期设计效果。业主、监理、设计院和质检站均对此次混凝土施工给予了高度评价。
4施工总结
[关键词]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建筑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TU6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7-0110-01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作为新型的新型建筑材料,由于它具有减少和防止混凝土在塑性和初期硬化阶段的收缩裂缝产生,从而提高防渗、抗冻、抗冲磨等性能。近年来在我国的工程建筑界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概况
1、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含义
聚丙烯(polypropylene单体分子式为C3H6)是一种结构规整的结晶型聚合物。聚丙烯纤维是一种新型的混凝土增强纤维,被称为混凝土的“次要增强筋”,乳白色、无味、无毒,耐酸碱,表面疏水,化学稳定性好;主要缺点是分散性能差、与基体间的粘结力差,经改性处理掺入混凝土中,可明显改善其韧性,有时还能改善强度指标,增强抗渗能力。聚丙烯纤维混凝土(PolypropyleneFiberConcrete,简称PPFC)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优良且应用广泛的新型复合材料,广泛应用于水利、交通、城市建设等工程中。目前美国所用混凝土总量中,合成纤维混凝土约占7%。
2、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工艺原理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任何密实的混凝土都存在微裂缝。混凝土在硬化形成强度的过程中,初期由于水和水泥的反应形成结晶体,这种晶体化合物的体积比原材料的体积要小,因而引起混凝土体积的收缩;在后期又由于混凝土内自由水分的蒸发而引起干缩。这些应力某个时期超出了水泥机体的抗拉强度,于是在混凝土内部引起微裂缝。在混凝土内掺入聚丙烯纤维,聚丙烯纤维与水泥集料有极强的结合力,可以迅速而轻易地与混凝土材料混合,分布均匀;同时由于细微,故比表面积大,0.9kg聚丙烯纤维分布在1m3的混凝土中,则可使每立方米混凝土中就有2000~3000万根纤维不定向分布在其中,故能在混凝土内部构成一种均匀的乱向支撑体系。当微裂缝在细裂缝发展的过程中,必然碰到多条不同向的微纤维,由于遭到纤维的阻挡,消耗了能量,难以进一步发展。因此,聚丙烯纤维可以有效地抑制混凝土早期干缩微裂的产生和发展,极大地减少了混凝土收缩裂缝。从宏观上解释,就是微纤维分散了混凝土的定向拉应力,从而达到抗裂的效果。聚丙烯纤维可以大大增强混凝土的抗裂、抗渗能力,作为混凝土刚体自防水的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地解决混凝土渗裂问题的困扰,延长使用寿命。
二、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建筑工程的应用
1、工程概况
某城市商业大楼占地面积6000O左右,其中地下11000O,地上5000O,结构形式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商场按设计要求,商场大厅、出入口以及一些上部有覆土要求的结构构件,不得漏水、渗水和出现大的裂缝的要求。本工程对这些有特殊要求的构件在混凝土中掺入聚丙烯纤维材料,使其达到设计的要求。
2、聚丙烯混凝土施工技术要点
(1)聚丙烯混凝土原材料要求:
①水泥:在满足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低标号、低细度、少用量;对于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减小水化热具有很大的作用;水泥中C3A(铝酸三钙)含量小于8%;水泥细度宜小于3500cm2/g;水泥中游离氧化钙、氧化镁和三氧化硫应尽可能的少;水泥的碱含量(Na2O+0.658K2O)小于0.6%;;最小水泥用量不得小于300kg/m3,加入活性掺合料时,可适当降低。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小于550kg/m3。
②粉煤灰:应选用Ⅱ级以上粉煤灰,烧失量小于3%,三氧化硫含量小于3%,需水量比小于100%;粉煤灰掺量为20%胶结材料总量。
③细骨料:选用含泥量小于1.5%的级配良好的中砂(河砂或人工砂),细度模数不宜小于2.6,同时应满足《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52-92)。
④粗骨料:控制含泥量小于0.7%,且应进行级配优化,选择最佳级配,堆积密度应大于1500kg/m3,对致密石子如石灰岩应大于1600kg/m3。骨料粒径越大,纤维越容易受骨料排挤压迫,单位体积内纤维含量增加,纤维容易互相纠结成球,纤维球又会造成骨料间分离。为了避免上述情形发生,必须选用粒径较小的骨料。因此,粗骨料粒径应≤20mm。
⑤外加剂:外加剂选择与使用应满足《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2003)。选择各类外加剂时,应考虑外加剂对混凝土后期收缩的影响,尽量选择后期收缩小的外加剂。
⑥水灰比:水灰(胶)比应适中。满足混凝土和易性前提下,综合考虑掺合料及外加剂等其他因素后,水灰(胶)比及用水量应取小值,混凝土水胶比控制在0.45以下。
⑦拌制水:用于拌制混凝土的水,其质量应符合《混凝土拌合用水标准》(JGJ63-89)。
⑧混凝土避免使用碱活性骨料,当使用碱活性骨料时,混凝土各组份(含外加剂)中的含碱量(Na2O+0.658K2O)不宜大于3kg/m3。混凝土各组份(含外加剂)中的氯离子含量小于水泥重量的0.06%。
(2)聚丙烯混凝土施工。
①由于本工程对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质量要求很高,浇筑量大,且要保证连续浇注,因此选择离施工现场近、交通便利、质量稳定的商品混凝土搅拌供。
②本工程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要求最大泵送长度80m,将采用HBT100高压混凝土泵,其最大泵送混凝土压力可达到16MPa,最大理论输送距离垂直350m、水平1500mm。开始泵送时,混凝土处于慢速、匀速并随时可反泵的状态。泵送速度,先慢后快,逐步加速。同时,观察混凝土泵的压力和各系统的工作情况,待各系统运转顺利后,方可以正常速度进行泵送。
③泵送前,应先用适量的与混凝土内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输送管内壁。预计泵送间歇时间超过45min或混凝土出现离析现象时,应立即用压力水或其他方法冲洗管内残留的混凝土。
④从构件底部开始浇筑,浇筑前须先清理模板内垃圾,保持模内清洁、无积水。混凝土浇筑时,振捣的方法应能充满模板,达到流平、密实的程度,减少表面气泡。
⑤混凝土振点应从中间开始向边缘分布,且布棒均匀,层层搭扣,并应随浇筑连续进行。振捣棒的插入深度要大于浇筑层厚度,插入下层混凝土中50-100mm,使浇筑的混凝土形成均匀密实的结构。
⑥聚丙烯纤维混凝土下料不宜太快,一般将混凝土摊铺高出20mm-40mm后,用插入式振动器振捣后,再用平板振动器振动、抢平。
⑦一般采用一刮、二滚、三纵、四抹的方法,确保混凝土平整度。振动棒的操作要做到“快插慢拔”,以便更有效的排出混凝土中的气体,使之更加密实;振动棒插点应均匀有序,插点间距宜为500mm左右,每点振捣时间宜为5s-15s左右,以混凝土面不再下降,表面出现浮浆为止。在柱、梁与板变截面结构宜分层浇筑。
⑧在纤维混凝土初凝前,必须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并对纤维混凝土表面拍打振实。收浆在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刚初凝开始,并在终凝前完成。
(3)聚丙烯混凝土的养护。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当时天气的冷热状况,风力大小等具体情况进行收浆,收浆过早或过晚,都有可能影响平整度或出现早期裂缝等。最后一次抹面应在刚初凝,并在终凝前完成,目的是将表面裂纹全部消除。混凝土凝固前应保持表面湿润状态,防止水分蒸发。在终凝后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养护。纤维混凝土浇水养护的时间不得少于14d,施工放样后,也必须立即浇水并覆盖养护。
3、施工效果
经上述施工后,现场检查地下商场大厅、出入口结构梁板均未出现较大面积裂缝,混凝土试块按标准养护28d送检强度全部合格,实践证明纤维混凝土具有抗裂性好、弯曲韧性优良、抗冲击性能强的特性。
三、结束语
目前,在国内许多大型的混凝土工程中,为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都采用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混凝土硬脆性能的缺陷,促成纤维在建筑混凝土的进一步应用,以此来改善工程的品质,增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由此可见,随着技术的发展,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将作为今后混凝土的一个发展方向,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Abstract: the steel fiber concrete is a new type of, with goo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ultiphase composite material engineering. Can apply city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high grade highway and bridge construction pace of building materials speed increasingly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teel fiber concrete road &bridg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d carry out the research.
Keywords: road &bridge construction; Steel fiber concre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explore
中图分类号:U44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钢纤维混凝土由于具有施工简便,能够缩短工期,价格相对其他材料低廉等优点,在道路路面,桥梁结构,房屋建设等诸多工程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一、钢纤维混凝土的构成及特点
1、构成。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纤维材料与颗粒材料混杂的复合材料,是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乱向分布的短钢纤维,再经过硬化从而制得的一种新型的多相复合材料。
2、特点。一是乱向分布的钢纤维能够有效地阻碍混凝土内部微裂缝的扩展及宏观裂缝的形成,使其韧性发生了变化。因此使混凝土的抗弯、抗冲击、抗拉、抗冻、耐磨性能和疲劳寿命等都得到了大大增强。这些性能是能满足路桥施工的必备条件,因此钢纤维混凝土在路桥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二是普通钢纤维混凝土的纤维体积率在1%—2%之间,较之普通混凝土,抗拉强度提高40%—80%,抗弯强度提高60%—120%,抗剪强度提高50%一100%,抗压强度提高幅度较小,一般在0—25%之间,但抗压韧性却大幅度提高。
二、在路桥施工中应用钢纤维混凝土1、道路施工。通常情况下,钢纤维混凝土主要用于铺设全截面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复合式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压钢混凝土路面等,它能减薄铺装的厚度,良好的耐磨性能、抗冻融性能使其应用范围广,能有效减少路面横向缩缝少,甚至铺筑不设纵缝的路面等等,优势明显。2、桥梁施工。一是在桥梁施工过程中,因钢纤维混凝土有良好的抗裂性、耐久性、有效控制结构性等特点,目前被广泛应用于铺设桥面、建造桥梁上部荷载部位、加固桥梁墩台等结构部位上。在相同的荷载条件下,钢纤维混凝土的使用厚度可以减少30%~50%,不但可以降低了桥梁自身的重量,而且减少了工程成本。二是优化桥梁上部承受荷载部位,有效降低结构变形程度,减轻桥梁自重,推动桥梁整体结构向轻型化、大跨度方向发展。这样不但减少上部材料用量,桥墩数量也相应减少,降低造价;而且桥梁结构性能更加良好,造型更加美观。三是我们知道长时间的动载作用导致桥面和桥梁墩台表层剥落及板裂缝病害,为此我们可以使用转子Ⅱ型喷射机向桥面和桥梁墩台喷射5-20cm 钢纤维混凝土,从而使结构的整体性与抗震性要求得以满足。目前桥面和桥梁墩台的修补多使用的是剪切钢纤维,掺入量是1.0%;使用硫铝酸盐与 TS 型速凝剂快硬水泥从而使早期桥梁每个部位的抗裂性能得以提高。四是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能够使得桩顶或桩尖局部得到增强,大大增加桩的穿透力,减少锤击的次数,对于打击速度会有极大提升。3、衬砌隧道和边坡防护加固可以采用喷射钢纤维混凝土。在衬砌隧道时喷射钢纤维混凝土是近年来使用的一种有效的技术,该技术的运用能够加强结构整体性和防止隧道渗漏水的作用。在边坡岩石节理裂隙发育的地质不良地段,采用钢纤维混凝土支护能够对边坡岩石进行加固。三、钢纤维混凝土施工方法
(一)钢纤维混凝土的制作
1、钢纤维分散装置的设置。由于钢纤维一次性投入搅拌机易出现结团现象,不能保证钢纤维充分均匀的分散,为此应使用钢纤维分散机后再进入搅拌机。一般情况下分散机功率宜为0.75 kW -1.0kW,分散力宜为20kg/min-60kg/min。在进行搅拌前要把钢纤维与细骨料定量拌合均匀或选择直径较粗、材质较好的纤维,并在料斗入口处设置振动筛。2、钢纤维混凝土形成工艺。采取先干后湿分级投料的工艺。其工艺应按砂钢纤维碎石水泥的顺序在搅拌机内将混和料先干拌1分钟,之后加外加剂和水湿拌2分钟。3、搅拌机的选择。一般情况宜使用双锥反转出料式和强制式搅拌机。为防止搅拌机超负荷工作,当纤维坍落度较小和掺量较高时,相应有所降低搅拌机的利用率。4、钢纤维混凝土浇注和振捣。一是为保持路桥整体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每次倒料必须相压 15-20cm。二是必须连续不间断进行对钢纤维混凝土的浇注,防止出现缝隙。三是插入式振动棒进行振捣应使用,在振捣棒插振后不得出现没有钢纤维的空洞、穴坑、沟槽。钢纤维混凝土路面的铺设,对振捣棒组的振捣频率有要求,振捣棒组不得插入路面内部振捣。
(二)钢纤维混凝土施工方法
钢纤维混凝土具有砂率大、纤维乱向分布、粗骨料细的特点, 因此钢纤维混凝土路面宜采用机械抹平以防止钢纤维外露。为避免拉毛产生纤维外露现象可采用压纹机压纹工艺。拆模后对漏振或纤维外露进行及时处理。1、 接缝施工。钢纤维混凝土有较好的抗裂性、收缩性。施工路段有封闭交通的条件的,可采用混凝土摊铺机做成不设纵缝的整幅式。钢纤维浇筑达设计强度50%后切锯缩缝。2、运输。钢纤维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坍落度和含气量都会有损失,拌和物稠度下降。由于在运输时受到振动使钢纤维下沉,影响了钢纤维混凝土的均匀性。因此钢纤维混凝土的运输距离应尽量缩短,料斗出口尺寸要大一些。有条件时也可以采用泵送。总之,在施工过程中要重视钢纤维混凝土的施工,要充分发挥钢纤维混凝土路用性能和降低工程造价,要开发砂浆渗浇高含量钢纤维和采用聚合物浸渍钢纤维混凝土进一步提高钢纤维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 我们相信随着钢纤维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基础理论的不断完善,钢纤维混凝土在路桥工程的应用将进一步拓宽。
关键词:纤维 再生混凝土 力学性能 耐久性能
中图分类号:TU52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b)-0070-02
混凝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基础原材料之一,是我国各种建筑耗材中消耗量最大的。水泥混凝土是一种既传统又焕发着无限生命力的建筑材料,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工业化加剧,混凝土的消耗量也在持续增加。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剧,每年建设铁路、桥梁、港口等基础建设就需要约40亿方混凝土。
结构终有其寿命,寿终的建筑就成为建筑垃圾,这些建筑垃圾中50%~70%为废弃混凝土(约2 000万t)。建筑垃圾一般采取直接填埋的方法来处理,这种方法既浪费土地,又浪费了资源。再生混凝土是用建筑垃圾中分离出的再生骨料,替代混凝土中的部分或全部骨料。这是解决天然骨料资源紧缺问题、建筑垃圾污染和治理的难题以及可能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生态和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
天然骨料搅拌成的混凝土本身就有材料刚性大而柔性不足的问题,以及混凝土材料本身固有的结构缺陷,造成混凝土抗拉强度低、韧性差、易开裂,而再生混凝土由于再生骨料表面附着部分硬化的水泥砂浆,这一缺陷更加明显。在传统的混凝土性能开发领域,常通过添加粉煤灰、聚丙烯纤维等来改善混凝土的相关性能指标。在再生混凝土性能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希望通过添加短纤维弥补这些缺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 纺织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的制备工艺
针对纤维增强混凝土性能的试验在各种混凝土试验中并不少见。但是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极易出现纤维成团现象,导致纤维分布不均匀,致使混凝土性能不稳定。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采用干拌法拌制混凝土。即先投入砂、水泥、碎石、再生骨料,搅拌均匀后,再分次投入废弃纤维进行搅拌,直至设计添加完纤维量并且搅拌均匀后加入水,再持续搅拌10 min左右即可,制备工艺流程图如图1所示。
2 纺织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2.1 抗压强度
针对纤维增强混凝土抗压性能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宁夏大学王勇升、金宝宏等研究指出掺加0.4%和0.8%的聚丙烯纤维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为104%和120%。当混凝土掺加0.4%和0.8%的涤纶纤维时,其相应的抗压强分别提高至105%和94.8%[1]。天津工业大学王建坤、天津城建学院王书祥等人的实验分别使用涤纶和回收涤纶作为增强纤维。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涤纶作为增强纤维可以使抗压强度提高7.4%~26.45%,使用回收的涤纶也表现出相同的作用,但在有些配比中表现较差[2]。
同时对于使用聚丙烯腈纤维作为增强纤维对于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贡献并不十分明显。纤维掺量为0.15%时,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仅有约9%的提升。Achozaimy A M等人进行的研究表明以聚丙烯作为增强纤维对抗压性能改变不大。李燕飞等人的实验也表明了抗压强度在1 d、3 d、28 d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此外张天翼等人的试验表明纤维长度也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有影响25 mm效果好于11 mm[3]。杨永生等人的试验表明添加体积率在0%~0.12%的聚丙烯纤维时,混凝土抗压强度提升幅度明显增大,体积率在0.12%~0.14%时,混凝土抗压强度提升强度趋于平稳。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会随聚丙烯纤维的掺量增加而不断增加[4]。
2.2 劈裂抗拉强度
李学英等的试验表明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的3 d、7 d和28 d的抗折强度分别提高了39%和11%和19%[5]。聚丙烯腈纤维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增加的影响则在纤维掺量为0.15%时比较明显,提升量接近20%;王建坤等人的实验表明使用涤纶和回收涤纶对混凝土抗拉强度均有明显提高,并且加入的纤维长度30 mm效果较好[2]。
很多试验均表明涤纶纤维增强混凝土和聚丙烯纤维增强混凝土中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试件的抗劈裂强度变化趋势均是先上升,后下降。对比而言,采用涤纶作为增强纤维的效果明显好于使用聚丙烯纤维作为增强纤维。也有试验表明在混凝土中加入聚丙烯在1 d时抗拉强度降低了3.4%。
3 纺织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能
3.1 抗渗性
已经有很多学者对于纤维增强再生混凝土的抗渗性能进行研究。马一平、郭海洋等人试验研究表明聚丙烯纤维的掺量和种类对混凝土抗塑性干缩裂缝有影响,直径较小的单丝纤维比网状纤维抗塑性干缩裂缝能力较好,混凝土抗干缩开裂能力随着聚丙烯纤维掺量的增大而增大。陈德玉、刘欢等人[6]试验研究表明掺入长度为10 mm,密度为0.9 kg/m3的聚丙烯纤维会使再生混凝土的抗裂、抗渗冲击性能均有较大幅度提高。Miller和Rifai在研究中建议工程中掺加纤维的最大量不宜超过0.8%。他们的研究表明,掺入聚丙烯纤维会使再生混凝土抗渗性明显提高。掺加聚丙烯纤维体积量为0.05%~0.1%时,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提高40%以上。
摘要:
碳纤维混凝土(CFC)具有良好的力敏特性,能制成传感器用于混凝土结构的状态监测。利用钢球自由落体撞击圆柱形试样,进行了老化前后和不同撞击高度的试验,并分析了各因素对试样力敏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试样的电阻变化对冲击作用响应快;老化前的试样在承载较小时,试样处于弹性区,电阻随压力增大而减小,承载较大时,试样进入弹塑性区,电阻随压力增大而增大;老化后的试样,承载即进入弹塑性区。
关键词:
碳纤维混凝土;冲击作用;力敏性
混凝土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现在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筑材料。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混凝土会由于疲劳效应、材料老化等原因发生损伤,最终可能失效导致突发事故,还可能承受冲击荷载,特别是国防工程中的混凝土结构面对弹药的侵彻、爆炸等的作用,更容易发生断裂等损伤,从而危及建筑和人员的安全,所以,对混凝土建筑结构的状况进行及时监测十分重要。美国的ChungDDL教授发现,在混凝土中添加一定量的碳纤维能使得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压力电阻效应[1]。在国内,武汉理工大学的李卓球课题组最早开展了碳纤维混凝土(carbonfiberconcrete,CFC)的力敏性研究[2,3],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欧进萍等人定型了一种CFC传感器,能实现对0~10MPa输入范围的压力测量,汕头大学的谢慧才等人研究了CFC梁构件弹性应力自监测的规律[4],沈阳建筑大学的吴献等人研究CFC三向受压状态下力学与电学性能,认为能应用于道路测重系统[5]。基于CFC的力敏性研发的CFC传感器,不仅能很好地实现和被测混凝土结构的兼容,还有着价格低廉、操作性好、使用寿命周期长等传统传感器不具备的优势,适合内嵌于大体积混凝土中进行状态监测。目前有关CFC力敏性的研究主要是在准静态加载情况下进行,陆见广进行了碳纤维智能混凝土梁在石球撞击产生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力电效应研究[6],其他有关冲击作用下的研究很少。本文进行了圆柱形CFC试样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力敏性试验研究,为将其作为传感器应用于混凝土结构状态监测提供依据。
1试验
1.1试样的制作CFC试样制作采用的原材料包括:复合硅酸盐水泥P•C32.5R,本地细砂,自来水,硅灰,短切PAN基碳纤维,甲基纤维素(分散剂),磷酸三丁酯(消泡剂),聚羧酸减水剂。碳纤维的性能参数如表1。CFC试样的制作工艺主要有湿拌法、半干拌法、干拌法等三种,研究表明湿拌法制作的试样电阻率最小[7]。本文采用湿拌法,先配制分散剂溶液,再和水泥进行搅拌,制作直径为38mm,长度为60mm的圆柱形试样。
1.2试验方案试验中,利用钢球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体撞击试样,试样实物图和试验方案示意图如图1。钢球撞击试样,加载类似半正弦冲击作用,造成试样的结构变化。试验通过试样电阻的变化信号,分析试样的结构动态响应,并和准静态加载情况对比,探讨冲击加载情况下CFC的力敏性。在试样侧面两端用铜粉导电胶和铜芯制作两个电极,使用两电极法,将试样和一个可调电阻器串联,组成半桥电路接入动态应变仪来测量其电阻变化情况。半桥电路中的电阻变化正比于输出电压的变化,即输出电压的增大或减小直接反映了试样电阻的增大或减小趋势。进行了老化前后和5,10,15,20cm四种撞击高度的试验。试验的钢球直径60mm,重1kg,采用DC—97A超动态应变仪和Genesis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确保参数设置在每一组试验内的一致,方便该组内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试验结果
2.1老化前试验结果在试样被压力机反复压缩加载卸载进行老化前的原始状态下,进行钢球撞击试验。图2是试样的典型试验结果。试样承受了钢球的两次撞击,在两个跃升区域的放大图中,均出现了先下降,再跃升的现象,说明在承受冲击荷载时,试样的电阻先减小再快速增大。电阻变化的峰值上升前沿时间短,频响快。
2.2老化后试验结果试验前利用压力机对试样反复加载卸载进行老化,减少试样的原始缺陷。将钢球从5,10,15,20cm的四种撞击高度落下撞击试样,图3为四种高度下相应的电压响应信号。观察并对比试验结果,发现钢球撞击到试样后,电桥输出电压先跃升到峰值再快速回落到一个中间值,最后缓慢衰减到起始状态。随着高度的增加,撞击荷载增大,电阻的变化峰值也相应增大。撞击高度为5,10,15,20cm的试验,对应电压跃升的峰值分别为0.70,0.88,1.89,6.00V。随着撞击高度的增大峰值回落的幅度逐渐变小,到20cm时已经不明显。这表明撞击高度越高,电阻衰减得越慢,恢复到起始状态越慢,同时,将第二次撞击的曲线跃升后回落的情况与第一次的对比,发现第二次撞击基本能很快回落恢复到撞击前初始状态。四种高度对应的响应信号中,在承受撞击荷载时,均未出现先减小再跃升的现象,均为触发后直接跃升增大。
3试验结果分析
3.1老化对力敏性的影响在冲击荷载作用下,老化前试样的电阻在触发后会出现先减小下降再增大的过程。老化后的试样在钢球落下的第一次撞击作用下的反应均是直接增大跃升,未出现电阻先减小的现象。混凝土试样自身材料结构属于非均质多孔多相性,在制备的过程中会出现收缩、泌水,使得试样在试验前其内部就存在大量微空隙裂纹等原始缺陷[8]。老化前,使用钢球自由落体撞击试样,对试样作用一个类似半正弦冲击荷载。开始阶段作用荷载较小,试样的原始空隙被压密,碳纤维之间的距离减小,使得碳纤维互相搭接的机会增多,减小了试样内部导电网络的绝缘势垒,从而增大了π电子跃迁形成的隧道电流[9],造成试样的电阻减小。此时试样处于弹性阶段,但这仅发生在开始阶段作用荷载较小的情况下。随着冲击荷载迅速增大,试样的裂缝等损伤扩展,进入弹塑性阶段,试样的电阻也急剧增大。这是因为随着压应力的增大,试样内部逐渐被破坏产生裂缝变形,裂缝的增长造成绝缘势垒不断增大,并且绝缘势垒增大的幅度逐渐大于试样压实导致的势垒减小的幅度,π电子跃迁的概率减小,隧道电流随之减小,导致了试样电阻的快速增大。试样经过老化后,大量的原始微缺陷被消除。在撞击荷载较小的起始阶段,试样被压密实时内部的缺陷缝隙变小造成电阻减小的效应不明显,对应于老化后的所有试验数据中的第一次撞击响应信号均未出现电阻先减小的现象,试样电阻直接增大,进入弹塑性阶段。结果说明CFC电阻随着压应力的增大而减小的现象,这是因为试样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原始缺陷。
3.2撞击能量对力敏性影响在撞击高度为5,10,15,20cm的对应电压跃升的最大值分别为0.70,0.88,1.89,6.00V。根据钢球下落的高度,给出钢球撞击能量和试样电阻变化情况的关系图,如图4。随着撞击能量的增大,试样的电阻变化也增大,类似指数增长的关系。撞击能量E低于1.4J前,试样的电阻变化随着撞击能量的变化较缓,当超过1.4J后,电阻变化急剧增大,说明撞击荷载超过一定程度后,试样的内部损伤急剧扩展,试样结构进入塑性阶段。
3.3其他现象的分析思考在承受钢球的第一次撞击时,撞击荷载较大,电阻到达峰值后,由于处在试样弹塑性阶段,裂缝等缺陷闭合缓慢,造成电阻的衰减缓慢。这个特征随着撞击高度的增高,愈加明显。而在钢球弹起后造成二次撞击的响应信号中,电阻变化后能较快的衰减恢复到二次撞击的起始状态,这是因为相比第一次撞击,二次撞击的荷载强度已很小,正如上述试样恢复衰减过程的分析,撞击高度越低,荷载越小,下降恢复得越快的特征是相吻合的。
4结论
1)老化前的试样在冲击荷载较小时处于弹性区,压力增大,试样电阻减小,随着压力继续增大,试样进入弹塑性区,压力增大,电阻也增大。反复加载老化后,大部分的原始缺陷被消除,试样承载后电阻直接增大,进入弹塑性区。2)随着钢球撞击能量的增大,试样的电阻变化也增大,试样在撞击能量较小时,电阻变化较缓,当撞击能量较大时,试样的电阻变化急剧增大。CFC电阻变化对冲击作用的响应快,上升前沿时间短,能定性反映冲击荷载的变化情况,具有较好的力敏性。3)试样在卸载后的电阻衰减缓慢,结构变形恢复慢,特别是在承受荷载较大的情况。
参考文献:
[1]ChenPW,ChungDDL.Carbonfiberreinforcedconcreteasanintrinsicallysmartconcretefordamageassessmentduringdyna-micloading[J].JournalofAmericanCeramicSociety,1995,78(3):816-818.
[2]ZhaoBinyuan,LiZhuoqiu,WuDaihua.Electricresistancemea-surementofcarbonfibersmartconcrete[J].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1995(4):52-56.
[3]郑立霞,李卓球,宋显辉,等.力敏混凝土三向受压时的应变电阻效应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13,45(2):33-37.
[4]张巍,谢慧才,刘金伟,等.碳纤维力敏混凝土梁弹性应力自监测试验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5):647-650.
[5]吴献,回乔,王丽娜,等.CFRC三向受压状态下力学及电学性能试验[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5):809-815.
[6]陆见广.碳纤维智能混凝土梁的力电效应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7.
[7]刘子田.碳纤维智能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6.
[8]常留红,陈建康.单轴压缩下水泥砂浆本构关系的试验研究[J].水利学报,2007,38(2):217-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