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育教育论文

教育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6 16:04: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育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育教育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爱的教育

 

幼儿教师,是幼儿的启蒙老师,但家长们认为,幼儿园嘛!就是带孩子们玩,上什么课、殊不知,幼 儿园的课还不好上,要有专业素养的教师才有可能被 幼儿所接受。这从何说起呢? 幼儿园的课你别看它就只有这么短短的 15分钟或者25分钟、甚至到30分钟,如果要在整节课都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教师确实要费很大的功夫, 要上好一节课,我们要查阅许多资料准备许多课件, 让每一门学科融合到其它学科中,而又始终以一门学 科为主,其它学科为辅,这样来组织教学,幼儿才不会被催眠曲一样的睡着或者是像蜂子朝王一样的起 哄。除此之处,老师的着装、表情、语言也要贴进儿 童化。这样才不愧是一个幼儿教师。

许多人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劳动创造着民族和人类的未来”。教师职业也正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羡慕与尊敬。因此,教师职业被认为是一种幸福的职业。但我认为教师的幸福并不仅仅来自这些高尚的评价,而是来源于教师的真情感受。

首先,教师的幸福来自幼儿的真挚的感情。

人都是有感情的,特别是幼儿,他们的感情总是会毫无保留地完全呈现在你的面前,没有虚伪,没有做作,有的只是真挚。所以我也特别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心甘情愿地做不起眼的“孩子王”。在人的记忆里,公式可能淡漠,定理可能忘记,而师生之间培养起来的真挚的感情,却常常经年累月不仅不淡忘,甚至会越来越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就像我参加工作多年,仍念念不忘曾经的母校和老师,那么若干年后,我的孩子仍能时时想起我幼儿教育论文,并相约来看望我,这难道不是我幸福的理由吗?

其次,教师的幸福来自于学生的成才。

教师的幸福除了收获真挚的感情外,还有就是收获了各类人才。工人、农民生产的机器、粮食能服务于社会,满足人民的需要,于是他们产生了幸福感、自豪感。那么教师呢?同样,当一个知识面很窄,各方面能力很低的娃娃,经过幼儿教师、小学教师、中学

教师、大学教师的精心培养,就成了知识较丰富,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了。看到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各行各业上实实在在的作贡献,试问哪一位教师能不感觉到幸福、自豪呢?这就像农民在春天播下种子,等到秋天硕果累累时一样,心里充满了收获的喜悦,这难道不使你感到幸福吗?

再次,教师的幸福来自于创造性的劳动。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千差万别的,要做好工作,就得充分发挥创造性。由于这种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学识渊博,并且每时每刻都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处理各种问题。例如,由于你的点拨,使学生想出了更为简便、快捷的解题方法;由于你的帮助,使学生改掉了不良学习习惯,积极上进;或者又是你的辅导,使学生在各种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这些无不闪耀着你创造性的智慧的火花,而由此带给自己的成功感更是令自己幸福不已。

伟大的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育是一项可以给人以双倍精神幸福的劳动。教育对象是人,是学生,是有思想、有语言、有感情的学生。教师劳动的收获,既有自己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更有学生感觉到的成功的欢乐,于是教师收获的是双倍的、乃至更多于其他劳动双倍的幸福。”我想,只要你是一位教师,肯定跟我一样,在平凡而平淡的工作中体会到了不平淡的幸福。

篇(2)

体育教育论文2300字(一):关于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有效性的探讨论文

摘要:现阶段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很多学校摒弃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着重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高中教学中的作用也得到了重视,提高高中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不仅可以提开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而且有利于建立学生们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强的学习意志。本文首先分析了高中体育教学的概况以及目前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望这些建议的提出能够为高中体育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提开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育教学;有效性

一、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要提高中体育教学的效率,必须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现自我价值与愿望,发挥自我优势与才能,这样才能建立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信心,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体能领域,特别是对于那些在传统体力结构中表现较弱的差生,教师尤其要发现他们的不寻常之处。一般鉴别学生的优势体能有这样几种方法,首先是观察,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内及课外的表现,分析他们是哪一类型体能的佼佼者。例如,在排球课上进行比赛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经常用脚接球,可能足球是他的运动强项,那么教师应安排其进行体育项目的鍛炼;有的学生移动能力强,但总接不好球,可能短跑是他的运动强项,因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短跑的锻炼;有的学生自己的个人技术不好,但是能看出其他同学的技术问题,并对战术配合有一定的认识,说明他可能是自然观察智能和空间职能的优势个体,那么教学可以让其进行小组练习的组长或指挥员,发挥其智能优势。总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体能与智能发展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概而论地进行教学,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巧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大胆地给学生留足充分的活动时间,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自学、思考、质疑、讨论、实践的条件与机会,构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不断创造获取知识的机会。

(一)直观法

运用直观教学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发挥主观能动性。如课件、挂图、投影、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学生易于理解、想象,尤其对于一些难点的突破更易收到极佳的效果。以乒乓球内旋球的发球与接球为例,借助课件,学生观看乒乓球世界冠军在内旋球的接发过程,在发球和接球的瞬间进行定格,并通过慢放让学生自己体会。同时,再加上教师的讲解,实现图形和动画的同步解说,让学生生动直观地建立了正确的动作概念,掌握技术要点,迅速形成运动表象。

(二)对比法

它能使学生的思维从比较中得到鉴别,从比较中得以升华,从混淆中得以明晰,产生一种云开雾散的轻松愉快的环境。如为了让学生明确快速跑与加速跑的技术差异性,可着重从“躯干、摆臂、后蹬”等技术要领进行分析、比较,使学生较快、较正确地掌握知识并在实践中熟练运用

(三)设疑法

设置疑问能激发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有了疑问后才会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教师应不断给学生创造“问”的空间与机会,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探求问题、解决问题。如:进行篮球投篮教学时,为了提高投篮的准确性,教师结合示范,并设置疑问:“投篮时,球出手后在空中飞行的弧度是怎样?”疑问提出后,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就会被激起,创造学习的激情也会油然而生。

(四)质疑法

俗语云:“多思长智,质疑人聪”。“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异议,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答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怀疑书本,不满足于获得的、现成的答案或结果,而应于捕捉质疑点,大胆质疑,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积极地给予肯定、鼓励、表扬,绝不能把这种思维的积极性抹杀,让他们养成思考、分析、抽象、创新的良好习惯,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

(五)提问法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和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提出与教材紧密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问题的难易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回答问题的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随问随答,比较难的问题,可以在上课开始时提出,让学生在课中或下课前回答,同时可以允许学生互相讨论研究。如:在足球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处理高空球的技术要领,教师提出问题:“当球从高空下坠时,应该用什么部位接球?接球的方式是借力打力,还是以柔克刚?”这种提问,有利于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接球的方法,体会完整的用力过程,建立正确动作概念,活跃课堂气氛,对教学起到一种积极的作用。

三、总结

教师要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增强体质,增强心理素质,就必须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策划和安排,制定符合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教学的有效性是进行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步骤,也是响应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在目前的高中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清楚的认识到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存在问题和疏漏之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技术对现有的体育教育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和改革,并及时的总结相关的经验和教训,提高体育教学的课堂质量,进一步促进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教学的有效性。

体育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探讨如何创新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论文

摘要:德智体美劳是我国强调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其中体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兼顾一部分心理素质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过程中,中学体育教育也面临着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重大改革。本文从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创新的必要性入手,分析并探讨创新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具体方法,为提高中学体育教学水平提供一些助力。

关键词:中学教育;体育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20)-13-251

一、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从根本上来讲,创新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运用与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不同的手段,借此来达到改善教育教学现状的目的,提高中学体育教育水平,培养更符合新课程标准改革要求的综合人才。

(一)转变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单一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十分单一,教师通常在讲解理论知识后要求学生不断地练习,整个教学过程死板、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和习惯。创新能够有效改善传统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教学现状,丰富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而实现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二)提升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

与传统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不同,在进行教育教学创新时,教师必须开动脑筋,不断从教学能力、课堂控制、学生交流等方面提升自己,才能更好的应对教学的创新要求,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当中学体育教育教学开展创新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这有利于中学的教师队伍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水平,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和服务。

(三)促进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创新不仅是改善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还能够有效提升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除此外,创新还是促进中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要手段。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对个性化成长的潜在需求巨大,传统中学体育的教育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反而会抑制他们的需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当中学体育教育教学进行创新时,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游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满足中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享受体育运动,这样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二、创新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具体方法

创新是新课程标准改革时期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重要工作,创新需要结合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从根本上改善中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薄弱之处,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升学生的身心素质。

(一)将多媒體技术应用于中学体育教育教学

多媒体技术早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配置,被广泛应用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重要的学科之中,但多媒体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还比较少,无论是频率上还是总量上。中学体育教师要更积极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上,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教学辅助作用,利用音频、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的教学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体育知识,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于体育知识的学习兴趣。除此外,体育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让学生了解体育技巧、体育运动规则,了解体育运动中的危险动作和保护动作,提高学生对体育理论的掌握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对安全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还可以在理论教学中加入一些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教学活动,增加体育课堂趣味性,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体育方面的知识。

(二)将游戏教学法应用于中学体育教育教学

篇(3)

(一)研究问题。

1.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评价;

2.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育实践方面的评价。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完成教育实习后返校的大四学生为调查对象,样本由来自不同民族的185名学生组成。

(三)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是笔者在与教师教育类课程任课教师、英语专业学生访谈的基础上,查阅文献后,自行设计。为保证问卷质量,对30名学生进行了预测,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问卷的效度和信度后,修订而成。调查问卷包括五个维度:“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育实践。为避免学生答题时具有倾向性,项目编排时穿插了5道反向题。问卷采用利克特量表。正式测试时,发放问卷185份,回收有效试卷168份,回收有效率为91%。借助SPSS(19.0)重新编码问卷中的反向题后,分析了测量结果。

二、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

外语系2010版的课程体系总体设置为“平台+模块”,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包含教育基础课程模块、教育发展课程模块、教育选修课程模块。教育基础课程模块由基础心理学、教育学原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实务、教育心理学构成,每门课2学分、共10学分,占总学分的4.59%。教育发展课程模块仅包含“英语教学论”,2学分,占总学分的1.83%。教育选修课程要求至少修满12学分,占总学分的5.47%,其中课程教学策略、语言学习策略、经典教学案例赏析、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为外语系学生的限选课,每门2学分。其余4学分需选修教育科学系所开课程。教育见习和实习属于实践课程平台的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共分,占总学分的4.14%。甘肃民院运行三学期制,即每学年度包含秋、春、夏学期,后者仅有7周教学时间。教育选修课程集中在第6学期开设、教育实习在第8学期进行、其它课程均在大二或大三上学期完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评价

教育实习有检验高师教育质量的目的,因此有必要根据师范生的评价进行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调整。关于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的价值,笔者设置为5级:很小、小、一般、大、很大,依次赋值从1至5。学生对教师教育类课程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评价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英语教学论、课程教学策略、教学实务、经典教学案例赏析、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原理、英语课程标准标解读、语言学习策略、现代教育技术。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各模块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依次为:教育发展课程(均值为3.97),教育选修课程(均值为3.37),教育基础课程(均值为3.19)。78.8%的学生认为英语教学论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大或很大、标准差(.984)也表明学生的意见比较一致。“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评价均值最低(2.82),这可能和有些实习基地缺乏多媒体设备有关。在教育选修课程模块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课程教学策略”和“经典教学案例赏析”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大,而“语言学习策略”和“新课程标准解读”对教育实习的帮助较小。

(二)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评价

关于学生对“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在课程设置、课程资源、教学方法、教育实践方面的评价,笔者设置为5级:完全不适合、基本不适合、一般、基本适合、完全适合,依次赋值从1至5。

1.课程设置

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学分所占比例过小。教师教育类课程约占总学分的11%,占总学时的12.63%。75.8%的学生认为选修课学分过少,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选修课程。教育选修课程虽说有12学分,但因为外语系所开设的4门课程是限选课,学生只能选修4学分的教育科学系所开课程。其二、教育选修课程开设时间过于集中。66.7%的学生认为选修课程集中在第6学期开设,安排时间过于集中。并且,每门课程30个课时,在一周内完成,教师和学生上课强度大,降低了上课的质量,不利于学生掌握授课内容。其三、重理论轻技能。73.2%的学生认为我院开设的教育选修课程过于侧重理论讲授,轻视技能训练。60.6%的学生认为“教学实务”在教育实习中的价值大或很大,这正反映了学生期望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学习中掌握教学技能的心声。

2.课程资源

其一、课程类型和内容单一。高达90.9%的学生认为不能选到自己喜欢的教育选修课程。63.6%的学生认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种类较少、仅有18.2%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丰富新颖。在课程内容上对最新的教育研究成果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动态没能及时加以反映,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地方民族教育、民族心理等内容从未体现。缺少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发展领域的课程。其二、班级人数过多。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大多数是大班上课,75.8%的学生认为班级人数过多。这导致课堂活动难以开展,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其三、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系老师除了担任本系的教学工作外,还要承担全校的教育基础类课程的教学任务。尽管学院在夏学期聘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但仅有15.2%的学生认为收获大。27.3%的学生认为教师教育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

3.教学方法

90.9%的学生认为英语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66.7%的学生认为不能联系中小学实际进行教学,72.5%的学生认为不注重学生体验和参与。75.5%的学生期待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案例分析和实例讲解。在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使他们在参与探究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有效地掌握教学技能。

4.教育实践

教师教育类课程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掌握从事教育、教学、管理和科研所需要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形成较强的自我发展和创新能力,而教育技能的掌握来源于形式多样的实践。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课程设置方案中的专业实践模块主要包括分的教育见习和实习,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60.6%的同学认为教育实践环节薄弱,教育实习基地较少,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实习需求。有的实习基地地处偏远,班级及学生人数非常少,实习生没有充分的实践机会。有的学校不需要英语实习教师,英语系的学生只能担任其它课程的教学工作。97%的学生认为试讲指导提高了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这和甘肃民院外语系重视试讲指导工作,安排得当、组织得力、教师敬业紧密相关。作为教育实环节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教育实习的第一周是教育见习时间。在教育实习前,学生接受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机会很少。这种教育实践模式容易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脱节,师范生的学习从时间上分成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实践体验与感悟的融通,而实践学习中又缺乏理论及时有效的指导。

四、结语

篇(4)

学前阶段素质教育离不开国学经典启蒙教育。因为国学启蒙教育能够“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使其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道德理念,是历代仁人志士千锤百炼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从学前阶段开始推行国学启蒙教育,帮助幼儿从小感受古人情怀,从而培植其爱国情操,也有助于幼儿继承优良传统、提高文化素养。中国国学经典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流传下来的,代表某一时期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是我们祖先在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活化石。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国学经典。无论通过口耳传诵抑或是其他方式,国学经典都是需要代代相传的。而学前阶段是接触国学经典的最早阶段,是引导幼儿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最重要时期。幼儿园开展国学经典教育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很多幼儿园早就开展了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对孩子们开展基础的伦理道德教育,让孩子们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论语》等经典;让国学经典进校园,用祖国优秀的国学经典吸引学生、引导学生、熏陶学生、教育学生、塑造学生。将国学启蒙教育与学前阶段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并行不悖,收效显著。

二、如何在学前阶段实施国学启蒙教育

1.在诵读游戏中领悟国学经典内涵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专项活动包括诵读,诵读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如教师范读、领读、幼儿跟读、齐读、个别读、分组竞赛读或者以朗诵形式呈现。但在诵读过程中需注意时长。游戏因其有很强的趣味性得到很多幼儿的喜爱,它的形式和过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能激起幼儿良好的情绪和积极从事活动的力量。在游戏中,幼儿可以通过扮演各种角色,从来达到规范自己行为的目的,作为教师,不仅仅要组织幼儿诵读经典,更重要的是设计合理的游戏,让幼儿自主教育。如可以根据《弟子规》的内容,设计《起床了》、《出门了》、《回家了》等游戏内容,让幼儿在游戏中领悟《弟子规》中“出必告、返必面”的优良传统美德。

2.利用环境创设开展国学教育活动

幼儿园是学龄前儿童每天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幼儿主要的生长环境之一,他们不断地与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那么我们可以在环境布置中充分体现“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如闽南的提线木偶、花灯等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学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泉州市区很多的幼儿园中,我们都可以在醒目的位置看到这种国学艺术,以便丰富幼儿的传统文化知识;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都能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将国学经典和幼儿园环境有机结合,于细处着眼。例如:班牌、家园共育、走廊、楼梯、盥洗室等等。如主题墙上“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3.利用家园共育扩展国学启蒙教育

篇(5)

“异化”(alienation)一词来源于拉丁语alien-atio,有脱离、转让、出卖、受异己力量支配等意思。异化作为哲学概念,其含义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一对立面又作为外在的异己力量反对个体自身。笔者认为,教育关怀的异化是指在功利性教育观念驱使下,教育关怀走向了片面性和形式化,从而迷失了关怀的本意,扭曲了关怀的本质,最终导致关怀成为“虚假的关怀”或“无意义的关怀”。教育关怀本应是高校德育的重要手段,但在高等教育发展的今天,它已逐渐异化成与高等教育目的背道而驰的对立因素,成为影响大学生品格发展的异己力量,其表现如下:

(一)关怀对象的异化,导致关怀价值的错位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关注学生发展,引领学生成长”是教育关怀的真正价值所在,是高等教育最主要的使命。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教育的经济功能被日益凸显,高等教育似乎已经成为国家经济腾飞和个人获取职业成功的重要途径。在现实和功利面前,一些高校将传授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作为教育重心,最重视的是学生择业、就业问题。在此教育理念的导向下,教师育人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就业竞争技能的高低,而忽视了对学生合理需求、学习体验及情感状态的关怀,忽视了学生也是作为生命的个体,缺乏对学生生命的关注、对学生精神的关怀。这导致教育由一种基于信念的行为,变成单向的知识传授和技术训练行为。学生蜕变成了知识、技能的容器,缺乏个性和活力,情感自私冷漠,品德令人堪忧,这与高校德育落实不到位,尤其是关怀教育的缺失有关。

(二)师生交往关系的异化,导致教育关怀的严重缺失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是师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最重要的前提和最直接的途径。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因素之一,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然而,近些年来高校师生关系却呈现出疏离与松散的不良态势。首先,伴随高校改革,许多综合型大学频频组建,多校合并,规模扩大,致使一所大学多个校区林立,地域的分散性导致教育空间人为地被拉长变宽,这在客观上造成师生缺乏交流沟通时间和地点的同一性;其次,当前各级各类高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学校为了“打造学校品牌,扩大办学知名度”狠抓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教师们整日奔波于教学和科研之间,双重压力之下他们早已分身乏术,导致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与学生交流沟通;再次,传统的教师观使一些教师难以放下“学者”、“师傅”的架子来面对学生,难以与学生真正平等地进行交流,依然维持的仅仅是“教与学”的师生关系。总之,松散的高校人际关系已经成为滋长学校关怀危机的温床,日趋割裂的师生关系,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冰冷生硬的课堂讲义,教师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关爱和帮助,这些都加剧了师生间的疏离与冷漠。

(三)关怀责任的异化,导致关怀效果的式微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但是一些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成人,既然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就应该放手让学生们自主、自理、自行其是,殊不知,这样的放纵和不负责任的做法,只会导致思维简单片面、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在社会多元价值中、在激烈竞争下不知所措,陷入迷茫的境地,进而产生厌世、悲观的情绪。更有教师认为,“教好书,上好课”是自己的本分,关怀学生是辅导员和学生工作者的事情。这种教师对育人责任的推卸与旁落,是造成多年来高校德育“一条腿走路”现状的重要因素,大大削弱了高校德育的实效。冷漠且缺乏责任心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有爱心、对他人及社会有所担当、勇于承担责任的大学生的。

(四)关怀方法的异化,导致负面效果的产生教育得法才能收到成效,育人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关怀能力不强,关怀方法不当,反而使关怀教育产生诸多负面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形:

1.一厢情愿型关怀。有句谚语说得好,“一个人的美味在另一个人却可能是毒药”,这说明每个人的体验和感受都具有独特性。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体验和感受。关怀始于教师的关怀行为,完成于学生的被关怀感受。然而,现实中的一些教师无视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往往出于自身的行为习惯和喜好进行种种错位的关怀,或者对班级所有学生施以普惠的一模一样的关怀,这种关怀常常与学生的关怀需求相悖,使得学生根本体验和感受不到教师的关怀,自然不能达到应有的育人效果。

2.选择型关怀。一些教师更偏向于关怀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偏向于关怀外貌举止讨人喜欢的学生,而较少关怀学习成绩不突出、表现不好或者有缺陷的学生。这导致关怀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公平性和歧视性,长此以往,未被关怀的学生对教师必然产生抱怨和疏离。3.被动型关怀。一些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或上级组织会向各学院下达关怀帮扶困难学生的任务,一些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开展一系列应付差事式的关怀活动,由于这类关怀行为是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所以这种带着消极情绪、缺乏真心诚意的关怀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4.过度责任型关怀。新任辅导员或青年班主任大多存有“过度责任心”倾向,他们对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不够信任,凡事亲力亲为,将班级大事小事全权包揽,为学生操碎了心,一旦遇到学生不理解或不领情,心里又觉得憋屈不解,然而,学生却把他们做的这些事情当作是理所当然,久而久之,教师工作效率不高,学生也逐渐丧失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

二、高等教育中教育关怀的本质及回归

西方关怀伦理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内尔·诺丁斯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强化经济功能,而是要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关心的品质。美国当代精神教育问题研究专家米勒在重新反思“什么样的人才是受过教育的人”这个传统的教育哲学问题后,认为只有精神世界获得高度发展的人才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教育本性就是对人性、精神性的关照与关怀,从而不断塑造人的心灵,构建人的精神世界。由此看来,教育关怀的内在的、本真的意义应该落实到受教育的主体———学生,可以概括为:在爱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外部学习生活和内部心理、生命、情感等方面进行高度适当的关心,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成长。这一本质概括蕴涵着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与“尊重”———教育关怀的前提关怀教育是以关爱为主要行为方式,关心他人,关注成长的一种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关怀是指教师作为师生关系中着重付出的一面,对学生无私的关注和给予以及对学生的责任感、理解和尊重。这种关怀关系是建立在理解背景之下、平等基础之上的尊重。在教师的关怀下,伴随着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尊重”而展开的德育蕴含亲情和友善,包含着亲切和信赖。只有情感上的亲近交融才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融洽相处和有效沟通,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才能使学生在接受教师的关怀和教育下,有效地促进其良好品性的形成。总之,教育关怀要真正体现人的价值、尊严,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宗旨,自始至终贯穿“爱”这根主线。

(二)教师关怀能力———教育关怀的关键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充满关怀的事业,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有头脑有思想有感情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且是代表人类前途和发展命运的人类群体中最富活力的成员。”这一对象的特征决定了教师必须懂得关怀,懂得怎样去关怀,这便是对教师关怀能力的诉求。首先,提高教师对学生合理需求的感受和识别能力。从学生实际的合理需求出发,应成为教育关怀的核心理念,也应成为教育关怀的实践取向。教师力戒将其教育目标仅仅局限在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方面,而是要关注学生的想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学生的希望、梦想,去体验学生的喜怒哀乐,去掌握学生的兴趣、能力,从而满足学生心理和精神发展等多方面的合理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既能听“话”,又能听“声”,包括对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识别能力,这样才能破译他们的言外之意或言下之意。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内在的真实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及时给予关怀和鼓励。其次,提高教师的关怀能力,改善关怀方式。1.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关怀型的人,积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教师要善于从关怀的视角反思自己的关怀经历和言行举止,在与学生交往时,强化与学生换位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避免用已有的惯性思维来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当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关怀触动了学生的心弦时,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体验和感受教师的关怀过程中,他们明白了什么是关怀,并以教师为榜样,去模仿,去关怀他人。

2.提高自身的人际智能,掌握与学生对话和沟通的技巧。人际智能即人际理性,是指对他人需要、利益、情感等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的准确观察和理解,并能通过相互让步或发现彼此共同的兴趣点而达成平衡共识的能力。人际智能是激起教师关怀行为的充分必要条件。教师只有掌握了与学生沟通的技巧,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使学生乐于与教师交流,才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

3.有意识提高对学生的认可度。认可即教师对学生优点的确认和鼓励,教师要赋予学生与现实相符的积极的自我形象,唯有此,学生才能产生较高的自我认同感,才能形成积极的追求,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

4.教师要积极营造关怀的育人氛围和民主的管理环境,为师生良好关怀关系的建立提供文化和制度上的保证。关怀教育的关键是良好的关怀关系,这是以平等、尊重、对话以及宽容等为基础的民主和谐的关系。惟有在民主、和谐、弥漫着关怀和集体温暖的班级氛围中,师生间才能敞开心扉,真诚坦率地沟通交流。

篇(6)

(1)欣赏歌曲《不想长大》并讨论:你从什么地方看出你们长大了?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有的同学说长高了,有的同学说长小胡子了,有的同学说女同学的胸围大了,还有的同学现在想法多了,女同学的烦恼多了,大家的脾气也长了,家长老师也说我们开始叛逆了。面对初中学生生理、心理上的变化,要引导他们,并让他们明白这都是人生必须经历过程,就如桃树开花,东风正劲。

(2)讨论:你是如何理解“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和“长大不成人”的?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有的同学举出了有人一遇批评就走的例子,也有的同学举出了南京某名牌大学的陈博士当乞丐,逾越了自食其力的伦理底线的例子,这类人就是一种“长大不成人”的表现。

(3)出示名人“有肩挑担子”的故事:刘胡兰14岁,“生的伟大,死得光荣”;伏明霞14岁,是奥运史上最年轻的冠军;舒伯特仅1815一年内就创作了250余首歌曲。

(4)展示有关“责任”的名言,例如,“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等,然后让学生说出感受。

(5)找出自己的一个优点,看你能坚持多久,并且有进步。同时,找出自己的一个缺点,看多长时间能够改掉,或保持多长时间不反复。

二、以情动人,初中教育例谈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

在初中思想教育中,要想找准着力点,必须要有针对性,要有针对性就必须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要研究的深透,就必须走近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要知道学生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需要什么、缺少什么。如果仅仅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想情感教学,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情感漠视,对学生来说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

走进学生的方法有很多,经常性地和学生“闲谈”,他们会在一种放松状态下,很自然地讲出班级里的各种小秘密,也会不知不觉地讲出他们心中的快乐和烦恼。教师可以通过课间游戏的方式分析学生的心理,还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间接地了解学生的情感表达方式,还可以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

记得有一天,一个女生找我聊天,聊着聊着,她的眼泪就出来了,怎么回事呢?她说:“老师,我想死了?”“那你想好怎么死了吗?”我故作镇定地紧追了一句,然后在心里祈祷:千万别告诉我,已经想好了怎么死。“老师,我还没想好。”她说。谢天谢地,我知道,就目前状况而言,还不一定要通知家她家里人,说不准,我就能做好她的思想工作。“老师,人怎么就那么可怕的呢?我们班上有个男生叫李XX,他想和我交朋友,我开始是不同意的,可他的一帮朋友都在我面前说他的好话。后来,我还是和李XX交上了朋友,但是交上朋友后我才发现,他会抽烟,抽烟可是不好的事啊。我哥哥原本是我的偶像,上高中的时候,他在班级里成绩都是前三名,可是后来他抽烟,高考时,只考取三本。在结婚后,他还经常打我嫂子,你说可怕不可怕?”我说:“那你希望他如何做呢?”“自然是希望他把烟戒了。”“怎么戒呢?”于是我就和她商量,她沉思了许久,最后想出了五种戒烟的方法,其中有一招是“美人计”,我对她的策略进行了探讨,让她自己认识到有些策略的把握要拿捏分寸。我们又接着探讨:如果李XX把烟戒了,又该如何处理和他的关系呢?这样处理的利弊在哪里呢?在诱导的过程中,对于她如何处理与李XX的关系,其实是不能帮她决定的。笔者在与学生的长期交流中,发现这种诱导的方式效果常常优于训导的方式。

篇(7)

一、遵循评价原则,给初中生提供持续不断的英语学习动力

学生的英语学习活动可分解为初一、初二、初三不同的年级段,在不同的年级段里,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要注重整体性。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英语素质的考查,要从“英语知识与运用能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地进行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也要关注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发展,更要关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成功运用英语的情感体验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初中生建立起英语学习的自信、自强的心态。初中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结果既存在着必然性,也存在着偶然性。传统英语教育活动中,学生主要是以测验为本位的学习,以英语学习情况来预测学生未来能否成功。这种狭隘的教育观直接导致了悲观的学生观,即只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是成功的,而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是要失败的。实践证明,采用描述性评价话语来反映学生英语学习的参与程度、交际运用的主动性、交流方式的创新性等,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我们目前的初中英语教育现状。英语教育的任务是教会学生一门语言,其结果是静态的,而教学语言的过程却是动态的。只有对初中英语教育进行动态的过程评价,才能真正有效地调控学生学习英语的行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高自己的英语素质。要十分关注学生英语学习的过程,加强形成性评价,把平时的测验、作业哪怕仅仅只是一次口语操练都作为评价的机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的转变与发展。要把评价自始至终贯穿于平时的英语教学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来客观地评价学生英语智能的发展。同时,初中英语教育评价不是单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或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而应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向选择、互相沟通和彼此协商。这样评价才能真正成为教师、学生、教育部门管理者、家长或社会其他人士共同积极参与的互动性活动。

二、完善评价方式,为初中生营造更加人文的英语学习环境

如何使目标评价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呢?我们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尝试,如对话课上引导学生从感知对话到熟悉对话,从练习对话到尝试对话,从表演对话到自由对话,这一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对自己目标评价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弱化了对目标的整体性评价,而强化了对目标的过程性评价。这是目前初中英语教育中最传统、最常用的评价方式。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今天,我们对这一评价方式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摈弃以往那种以“RightorWrong”衡量学生英语学习行为的做法,代之以激情、激趣。在组织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实施学习效果的比较,让基本功扎实的与扎实的比,让基础薄弱的与薄弱的比,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竞争欲。引导学生评价自身的优势,或口语流利、或语音纯正、或交际大方、或词汇量大;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劣势并发现自己进步的迹象或趋势。让学生真正成为英语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即时评价的主人。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以往在一堂课结束后,也有一定的评价方式,或找学生座谈,或写篇教后记,仅仅流于形式或是粗线条的评课,并未真正切中肯綮。而寄语评价主要是围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的互动式评价。学生通过这张表评价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了他人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了教师对自己课堂表现的评价,真正体现了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同时学生有了选择教师教学内容、评判教师教学得失的权利。而教师在以寄语式评价表为载体的交流过程中,很好地营造出平等、民主的评价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里更容易接受各方面的评价,更容易积极主动地扬长避短、健康发展。

作者:曹刚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