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3: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学实训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135-02
高职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接受的大部分是“理论灌输”教学。似乎掌握了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和教师所讲授的基本方法,就找到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灵丹妙药”。可事实上,很多学生毕业走出校门后就会发现,在学校所获得的“灵丹妙药”在实际工作中并不能包治百病,甚至派不上用场。事实表明,许多在校时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却表现平平,缺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胜任工作。
究其原因,在于这些基本公式、原理和基本方法的使用有很严格的前提假设。而实际工作环境却很复杂,已知的信息、资料往往不真实、不完整,很难完全获得如书中所假设的条件。若学生在学校只是被动地接受来自教材和教师灌输的公式、原理和方法,到实际工作生活中不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对这些公式、原理进行灵活的变通运用,就会产生“所学知识无用”的想法。这种现象虽然与经验的积累有关,但也暴露出高职单一的、陈旧的教学模式与其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的问题。传统的重概念轻方法、重理论讲解轻实践演练、重教师主导轻学生参与的理论灌输式教学模式,已严重阻碍了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应该寻找更灵活有效的教学模式。
高职工程经济学课程开展
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一)什么是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又称案例研究,是1870年由当时哈佛法学院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朗代尔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改革的基础上创立的,是一种有效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运用能力强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由于该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把枯燥的理论阐述变成解决问题的研究讨论,把教师的单向讲授变成师生间的教学相长,把个人解读变成集思广益,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全方位思考、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已被广泛运用于教育、医学、法学、经济、工程技术等领域的教学与实践。
(二)工程经济学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工程经济学是一门以工程为依托、以经济基本理论为基础、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理解经济学基本概念,会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日常生活中做基本经济判断。掌握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工程项目在各种经济政策环境下的经济评价。
以往的工程经济课教学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比较薄弱,理论教学结束以后通常没有设置专门的实践环节。学生缺少体验实际工程项目的过程,得不到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很难全面系统地理解工程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程实践中。
学生只有在获取经济评价基本理论知识后进行实践,即通过经济评价实训环节,进行真实演练,才能真正掌握对不同类型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这样,学生在学校时就可具备适应社会所必要的心理素质和知识结构,获得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与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将学校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工作生活的实际应用无缝对接,让高职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就能适应并胜任岗位要求。
另外,工程经济学是高职工程管理专业和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的为数不多的经济类课程,还要承担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哲学思维和经济效益观念的重任。经济方面的理论观点和话题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标准答案,存在很大的争议性,提倡百家争鸣。这就要求教师在经济类课程的教学中不搞一言堂,应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质疑、自由发言。
鉴于上述原因,在工程经济学课程中推行案例教学和开展实训环节势在必行。
高职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
教学和实训环节的组织与实施
工程经济学课程中的案例教学及实训环节,是对生活中有代表性的经济问题及对工程项目客观、真实的情形进行调查、收集和加工,整理成满足教学目标的案例和实训项目展开的。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通过思考、讨论、查找资料、动手演练,阐述各自的观点和解决方法,最后经归纳总结,全面系统理解基本理论,掌握工程经济分析的全过程。
(一)教学案例与实训课题的选择与制作
案例教学以典型案例为教学工具,实训环节以工程项目资料为演练对象。开展案例教学和实训演练之前,先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分析对象、收集相关资料,根据教学目标将资料编制成工程经济评价案例及实训任务书。案例与课题的选择与设计要满足以下要求。
代表性(典型性) 工程经济案例应当能代表某种性质或类别的工程项目,具有同类项目的共性,能实现某个教学目标。一个恰当的案例,不仅应当有利于学生理解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还应当引导学生去思考和分析解决现实中遇到的类似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度的仿真性 案例的内容(包括附图、附表)要基本真实或接近客观实际。所给的信息或资料是隐含的、比较零乱的。这样,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增加学习的乐趣,增强观察、分析和判别信息真假虚实的能力。同时,案例的内容应尽可能地有探讨的余地,否则,学生会觉得太简单无趣,不值得思考。若教师有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研究以及工程项目经济决策等实践工作的机会,在保护好服务单位信息的基础上,可以将实际项目资料整理、修改,制作成教学案例或实训课题。
综合性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前期的理论模块学习时,各章节知识点往往比较零散无序且不够全面系统。这就需要通过后期的实践应用模块对各章节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将其融合成有关联的、系统的知识。因此,案例和课题应当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时效性 经济评价与国家现行的法律、行业规范、经济政策等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应当与时俱进,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化不断更新,以反映最新的政策、规范和制度。
(二)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与实训环节的实施
为了巩固学生已学理论知识,提高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及实践环节的教学效果,应将实践教学环节安排在基本理论教学结束后的1~2周内,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从而将所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施案例教学与实训环节把握好以下几点。
做好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的准备工作 进行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之前,教师应当亲自对案例和实训项目进行分析和演练,对教学案例、实训项目的内容以及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点有充分的把握。同时要指导学生做好实训课的准备工作。对于信息量丰富或者比较复杂的案例和实训项目,教师应把案例和实训项目的材料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们先了解资料、查找收集相关的信息,为案例分析和实训环节做好准备。
工程经济学案例教学与经济评价实训环节更注重的是分析问题的过程 同一个案例或实训课题的结论在很多情况下是开放性的,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答案。同一个问题,有多少人,就可能有多少种答案,即使同一个人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其结论也有很大差别。教师在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中的任务就是引导、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和互动,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与思考,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用的信息和资料,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情况,有意漏掉一些重要数据或资料,让学生去发现并寻求解决办法。例如,进行建设项目财务评价实训时,资料中有意缺少了基准收益率、产出物单价等重要参数。这就迫使学生思考和讨论通过什么途径获得这些重要参数,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等。在提问和寻求解答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潜力也被激发和挖掘出来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很好的锻炼。
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中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给予及时点评和总结 阐明案例或实训课题中运用到的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焦点和难点。教师的总结可引而不发,留给学生进一步思考的空间。例如,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思考从案例分析、课程实训过程中掌握了哪些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还应注意什么,从中得到哪些有价值的启示等。不能事先将自己认定的“标准答案”告诉学生,这会使学生成为只会回答问题的“理论高手”。同时,根据课堂讨论和教师点评,对思考、讨论的成果进一步的完善,并形成报告书或计算说明书等成果。这样,可让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建设项目经济分析基本理论。
综上,本文对高职工程经济学课程如何开展案例教学和设置实训环节做了探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和实训环节可以完全取代课堂理论授课,也不能认为通过几个典型案例的分析和实训演练,就找到了日后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宝,因而,还要通过社会实践检验已学的知识,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
参考文献:
[1]刘子操,刘璐.案例教学在保险课程教学中的推进与设计[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8(1).
[2]黄有亮.工程经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3]马立强,曾繁伟.工程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探讨[J].科学大众,2008(8).
1 高职《西方经济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学习接受能力问题
《西方经济学》中有很多的公式、数学证明、图形图表以及经济理论的逻辑推导,由于高职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尤其是数学基础偏差,所以很难接受其中的内容。另外,按照教学计划,在排课方面,《西方经济学》比较靠前,甚至与高等数学出现在同一学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那么就会增加其理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难度,进一步制约了教师授课的广度和深度。
1.2 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模式方面,许多高职院校在讲授《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进行教学,抛开了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挫伤,甚至学生的创造精神也会受到压抑,进而违背了我国当代培养人才的目标。
1.3 教材问题
在教材方面,目前高职院校选择的《西方经济学》教材,主要是简化的本科教材,专门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而编写的教材数量非常有限。
1.4 考核方式问题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西方经济学》的考核还是以传统考核方式――期末闭卷笔试为主,侧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无法考评学生实际运用经济学知识的能力。
2 《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西方经济学》内容体系庞大、理论观点各异,如果教师对其逐一介绍,不仅时间上不允许,而且也会使学生无法辨别经济学理论的科学性。所以高职层次的经济学教学既要讲足基本理论,更要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职业发展出发,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体现理论课的“必需”和“够用”原则。所以课程的设计理念应以经济学思维培养为核心,以提升职业发展能力为主线,通过加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实用性和应用性,完美融合经济学原理与生活生产实例,运用多种手段最大限度扩充延展课堂,使理论课与创新实践环节结合,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为适应高职应用性人才培养的需要,配合课程模块化改革,笔者以实际生活生产案例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打破西方经济学的固有理论框架,通过七个学习领域勾勒现代经济学全貌:①走进经济学――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介绍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原理、发展历程等)
②生活经济学――经济领域热点问题分析(从供求理论延伸到热点问题,如房价、股价)
③消费经济学――做个明明白白的消费者(效用论,消费者均衡,讨价还价的技巧)
④管理经济学――投入、产出、成本(生产函数,如何达到利润最大化,成本的认识)
⑤营销经济学――抓住市场扩大效益(四种市场类型的认识)
⑥民生经济学――居民口袋&国家宏观调控(GDP,大学生就业失业讨论,经济周期)
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人民币升值讨论)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便于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经济学的相关内容,本课程拟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训教学,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模拟、社会调查、辩论赛等实训方式来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有:
3.1 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在生活实践、调研过程中积累一手资料,如在“消费者剩余”环节中,可以将自己的购物体验、消费观念、身边亲友的经历等作为教学过程中的案例素材。通过报刊、媒体评论、网络等方式,教师可以收集相应的教学案例。通过案例进行教学,将生活中的事实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结合相关理论,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便于学生理解经济学理论。
3.2 课堂讨论教学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取小组教学,将讨论的问题交给小组,让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启发学生对经济理论规律的认知,然后分组表达观点,最终形成学生自身的理论认知。课堂最后,由教师针对讨论过程做出总结精炼,从而引导学生最终形成对经济理论的概括理解。通过此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意识,引导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 辩论赛形式。将全班分为正方和反方两个队,根据教师提供的辩题进行搜集资料,给予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将辩论的方案安排完整,可以邀请其他专业课教师参与评判。通过此种形式的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以及对热门经济问题的深刻认识。
3.4 趣味游戏竞赛形式。在“边际效用”和“博弈论”等环节中,可以适当的开展丰富的游戏如:“喝饮料大奖赛”、“出牌游戏:不同状况下的博弈”,增强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也提高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关键词]职业能力 物流沙盘 实训教学系统
[作者简介]周晓利(1977- ),女,河南洛阳人,河南经贸职业学院,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河南 郑州 45005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54-02
职业能力是为了胜任职业的“岗位群”而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能力。职业能力既包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操作能力,也包括分析、理解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承担社会责任、团队合作的社会能力。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运输操作技能、仓储作业技能、客服技能、业务开拓技能、物流信息处理技能;外语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谈判能力、法律知识;吃苦耐劳能力、抗压能力、执行力、责任心;与人交流、团队合作、发现并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等。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要想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并得到领导的称赞赏识,那就必须具备这些必不可少的职业能力。而我们仔细分析这些职业能力所包含的内容就可以发现,这些职业能力的培养都不是传统的理论教学能够完成的,必须通过有效的实践教学才能够实现。
目前普遍开展的物流实践教学采用物流企业案例分析、运用多媒体播放物流图片、物流视频、课堂情景模拟、第三方物流作业流程模拟软件的操作、物流基地参观调查等多种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对物流企业产生一定的认识,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然而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物流理论知识深层次的、系统的理解方面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物流沙盘实训教学系统能让学生模拟物流公司,真正地参与到物流公司的运作中,这些特点使得这种教学方式独具魅力,脱颖而出,获得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很多学生在进行为期一周的物流沙盘实训后感慨到:这一周的学习比之前两年所学到的知识都还要多。
一、物流沙盘实训教学系统介绍
物流沙盘教学系统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多门课程的相关内容,它是利用沙盘模拟物流作业流程,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分组对抗,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物流运作规律,提高学生的物流管理能力、思维能力的一种创新型教学方法。
物流沙盘教学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参与性强、竞争性强、在“惊醒”中学习。参与性强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从而实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学生在其中的参与性很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竞争性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全班学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分成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成立一个模拟的物流公司,各个物流公司之间是相互竞争的关系,需要通过竞标取得不同大小的订单。在模拟公司运行的时候,各组之间竞争非常激烈,学生能够深深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残酷性,从而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以及学习的紧迫感。在“惊醒”中学习是指学生亲自动手完成一个个实训任务的时候,学生往往会对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更透彻的领悟,甚至可能完全颠覆之前对某些知识的理解,从而产生突然“惊醒”的感慨。
在实训中,学生将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再将反复规划、推演、操作所形成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深层次的理论认识,经历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上升过程,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的目的。通过物流沙盘实训教学,全面培养了学生的以下能力:物流企业整体运营的全局意识、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战略分析规划与决策能力、物流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运输与配送管理能力、仓储与库存管理能力、客户服务与订单处理能力、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物流服务水平与成本之间的平衡能力。这些能力正是物流企业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管理素质与物流作业能力。由此可见,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的开展并且优化物流沙盘教学系统意义深远。
二、物流沙盘实训系统的教学过程
完整的物流沙盘实训教学系统一般需要30个学时,具体的教学过程可划分为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物流沙盘实训组织准备工作阶段。组织准备工作是物流沙盘实训教学的首要环节。首先要将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模拟成立一个第三方物流公司,由学生分别扮演总经理、仓储及库存经理、运输及配送经理、计划及协调经理、财务经理、服务及订单处理经理等不同的角色。如果教学时间安排比较充裕的话,可以组织一个公司挂牌仪式和经理宣誓就职仪式,这样会使学习气氛异常活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种活跃的氛围中进入接下来的实训将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阶段:模拟物流企业基本情况描述阶段。对各个物流模拟企业进行一些必要的介绍。每一个模拟的物流公司里都具备相同的期初财务状况,例如期初资产总额为140万元,包括固定资产100万元和现金4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00万元包括一处价值50万元的普通仓储设施和价值50万元的车队。
第三阶段:市场规则与企业运营规则的学习阶段。学习这些规则大概需要30分钟的时间,规则的具体内容会在接下来第五阶段的企业经营竞争模拟阶段进行相关介绍。
第四阶段:物流沙盘初始状态设定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教师采用沙盘教具的形式,下发物流企业的基本资产,并且呈现在沙盘盘面上,为接下来的物流企业经营做好准备工作。
第五阶段:物流企业竞争性经营实训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以物流沙盘实训课程为主体,共分为四期,每一期代表五个工作日。第一期的实训任务中,教师代表物流客户给出六个物流服务订单,服务产品相同,但是订单大小不同,按照物流公司的竞标服务费率高低确定选单顺序。六个物流公司需要在20分钟之内做出决策,然后由教师主持竞标。这个环节可以锻炼学生的统筹决策能力。每个物流公司拿到自己的订单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运营,第一期的任务是通过公路运输把客户所需的货物以最经济的方式按时送达,自有的车辆、仓库不够可以到教师代表的公共机构进行租赁或者购买,租金按照统一标准收取,这就是在考验物流公司具体的战术运营水平。第二期增加了产品商业促销,从而出现短时间内业务量剧增的情况,物流公司要充分发挥自己对于客户业务的预测能力,要把握库存成本和缺货成本之间的平衡,同时对于车辆、仓库、运输路线进行更为细致的把握和规划,以确保业务顺利有序开展。第三期增加了火车运输,火车运输成本低廉,这就增加了运输方式的选择和成本计算上的复杂度。第四期增加了航空运输和航海运输,四种运输方式的综合选择,与现实中的物流公司联系更加紧密,模拟训练的写实度更高,当然难度也随之增加了。
第六阶段:实训任务总结与提升阶段。在每一期实训结束后学生都要填制管理报告单,在顾客满意度、公司总利润、市场占有率等多项指标间加权得分,从而评定各个公司的排名。然后召开总结大会,分析本期公司运营成败的原因,主要应涉及对策略原因、管理原因的反思,还要谈一谈在本期实训中获得的经验与教训。
三、物流沙盘实践教学系统的优化措施
1.培养物流沙盘实训教师。如果指导教师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实战经验,教授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融合实训现象与理论知识,实训就会流于形式,变成简单的游戏。实战经验丰富的教师能够指导学生在“错误中成长”,让学生在错误中“惊醒”,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沙盘实训课程中,教师突破了传统的课堂主导的地位,扮演了教练、顾问、分析员、供应商、银行、公共租赁机构等辅助角色,而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角。因此,学校要加强对物流沙盘实训教师的培养,让更多的老师能够扎实、熟练地掌握物流沙盘实训方法。
2.课前准备充分,实训方案构思优良。物流沙盘模拟了物流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用到的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教师提前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尤其要能对于学生实训中可能涉及的知识点给予充分的解释。同时,在实训中对学生通报信息的把握程度、实训任务的操作顺序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对应解决办法都应该了然于胸,做到游刃有余。所以教师在课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提前设计构思优良的实训方案,以使教学顺利开展。
3.合理选择实训时间和内容。物流沙盘实训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实训课程,涉及几乎所有物流专业知识,还会用到财务管理、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领域的知识。因此,考虑到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储备情况等因素,我院通常在第四学期期末安排实训教学。我们也有打算在第一学期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的时候,通过简单的沙盘对抗课程,让学生对物流有初步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以后的专业基础课。
4.沙盘对抗大赛,激发学习热情。通过组织一些物流沙盘对抗大赛,让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组成团队来参与角逐,尤其是物流专业群,如工商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电子商务专业、报关等相关专业,他们学习了物流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参赛的理论基础,再加上他们所擅长的专业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最终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业绩。通过沙盘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实践运用的能力,也有益于学院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5.编写实训教材,规范实训教学。目前,国内的物流沙盘实训教学体系发展还不成熟,教学体系还不完整,尤其是还没有一套统一的实训教材,这使得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训时压力比较大,备课的工作量也非常繁重,使顺利完成实训教学存在很多困难。所以,组织有经验的实训教师根据该课程的特点,结合在实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编写一本配套的实训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实训教学负担,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料,同时也可以使教学系统更加规范合理,获得更加理想的实训效果。
6.拓宽实战方式。物流沙盘实训教学系统虽然可以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做中学”“在错误中成长”“在争吵中团结”,具有较强的模拟性,但是毕竟不是实战,因此除了努力做好校内的实训教学,学校还应该拓展渠道,与其他诸多的实训方式相结合,比如与校外企业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以彻底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真正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玉梅.谈谈沙盘教学的体会[J].职业技术教学与研究,2009(33).
[2]童艳蓉.在沙盘中“玩转”物流[J].教师发展,2012(5).
[3]王军锋,谢一风,江民鑫.高职物流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12(30).
关键词:三位一体;应用型;课程群;经济学专业
中国分类号:K825.31
"Three in one" Discussion on the Specialty Courses of Constructional Applied Economics
WU Di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Henan, 461000)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group is a research on training mode of creative talents in China. This paper, by grasping the trend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alysising of present situation of course system in College, builds a "Trinity" of applied economic specialty courses.
Key words: The Trinity; Applied talents; Curriculum; Economics majors
一、综合课程开发模式"课程群"的发展趋势
课程群作为综合课程开发模式中对课程内容综合程度较高的一种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进步主义的教育背景下生成,它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的现实要求作为课程开发的核心,这将有助于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沟通与联系,消除学校教育的封闭性,使其能够真正融入社会的有机体中。
课程群一般是指由3门以上性质相关或相近的单门课程组成的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课程间相互连接、相互配合、相互照应的连环式的课程群体。课程群的建设实际上就是将课程群中的单门课程进行分解和融合,是对课程的再设计。课程群不应被认为是将几门课程尤其是毫不相关或相关不大的课程简单地并凑在一起的掺合体。而应是在内容上具有密切相关、相承、渗透、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化,打造学科优势。高校课程体系合理与否、内容恰当与否,直接关系高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由此可知,课程群构建既是教育的发展之需,也是教育改革的现实要求,更是我国地方高校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应用型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标准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加快地方高校转型改革,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即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培养应用性人才是普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必然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发达国家中,实施应用性教育高校的学生比例远大于研究型高校。
经济学专业是各个院校均不断发展壮大的专业,它正在借机乘势不断探索发展,前景是广阔的,但其发展之路有待进一步探索。目前经济学专业存在生搬硬套情况,各个高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基本类似,开设科目繁多,涉及面较广,重复的内容多,有效的课程整合亟待进行。作为应用型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色,没有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实用性特点考虑到位。一方面经济学的本科毕业生找工作越来越难,而另一方面不少经济领域、机构却难寻合格的人才,高校的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脱节。从教育内容看,经济学定性研究依然偏重,而理论教学的空泛又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教学手段来看,模拟实训等实验课程较少,师生的教学互动基本上还是保持你讲我记、你考我背的单向被动的模式。如何尽快改变经济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环境和教育模式,提高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不但关系到地方高校转型改革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进度和质量。
理论性强是经济学专业的特性,经济学专业高度重视学生经济学基础理论、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富于开拓和创新精神。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本科专业应该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但这种应用型人才虽然不是研究型人才,但要有研究型人才的思维;虽然不是技能型人才,但要有自觉提高自己动手能力的动脑能力。即这种应用型人才不是单纯的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而是动脑能力强,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具有较强的渗透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普通高校经济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一般能够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和事业单位等从事管理、经营、咨询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工作,这就要求培养的经济学专业学生不仅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而且文字写作功底深厚,口头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强等。据此,应用型高校对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该是:打造具有良好经济学思维、知识迁移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
三、应用型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调查表明,普通高校很大一部分经济学专业毕业生对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不满意。他们认为,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体系单一,课程之间缺少纵横联系,很多课程内容空泛、知识面过广,并且落后重复。通过调研,可以总结出普通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一)课程体系大而繁杂,结构不合理。
经济学学科自身知识体系的庞大,高校经济学专业课程设置就越来越倾向于"大而全"。教学实践中,由于要兼顾"需求的广泛性"和"就业的针对性",由"大而全的通识课"、"专业必修、选修课程"形成了一个较为散乱的课程"体系",缺少严密的逻辑联系。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把握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不重视经济学流派和经济史等基础课程,经济学分析主要由理论、历史和数量统计三部分构成,但是很多院校不重视"历史渊源"的地位,即"经济理论的发展史"。对经济史的忽视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和模型渊源知识很好地融合到一起,两部分知识的分割使学生不能系统地掌握经济分析方法。
(二)相关专业课程内容落后重复。
社会在不断发展,相关的专业知识也在不断发展完善。但是很多高校使用的教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由于教学内容没有进行相应的更新和完善,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专业理论往往没有处在专业领域的前沿,导致学生专业知识体系断层,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此外,一些经济类课程往往是根据特定职业的需求特别设置的,导致整个专业课程之间缺乏横向交叉的沟通,重复现象不可避免。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脱节,课程的低效率重复,导致经济学专业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形成全面的专业知识体系。
(三)教学方式重理论、定性,忽视数理应用。
一直以来,经济学专业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学生缺乏自。由于考核方式注重理论笔试,缺乏实际能力的全面考核,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高分低能,毕业后无法适应实际工作的现象。现行的课程体系下学生学到的经济学专业知识大多是定性描述,不能掌握专业的分析工具和研究方法。要想对经济理论及经济现象进行实证研究,即进行定量分析,就必须重视工具类课程的学习。课程设置中分析工具及方法论课程的欠缺,造成学生整个知识结构的不合理。
(四)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课程少。
一般高校经济学专业设置的实践课程非常薄弱,依然没有转变观念,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学生只追求暂时的效果,而忽视实践的重要作用,一直徘徊于认识和理解的初级阶段。实践课程不仅需要校内课堂上的实际模拟,也需要深入社会、企业等,在社会实际实践中学习。高校一般仅仅是要求专业课教师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分出有限时间做一些简单的练习或案例分析。由于时间、条件等方面的限制,效果甚微。此外,在部分高校即使安排有社会实践课程,也多流于形式,没有具体的、实质性内容,走马观花现象严重,而忽视了课堂理论和实际实践的必然联系,致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普遍较差,"高分低能"现象越来越严重。实践课程的缺乏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薄弱,不能将其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结合,不利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总之,现阶段应用型高校经济学专业存在诸如"专业建设重学科,轻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缺乏合理性,架构不够严密、科学;课程建设水平不高,缺乏特色,创新性不强;开设课程总量不足,学生可选余地小"等诸多问题。教改突破口可以是课程群建设,把经济学专业的单个课程联系串联起来,组合成系统性的课程群,在保证课程"量"的基础上,从"质"上突破。
四、构建"三位一体"应用型经济学专业课程群的基本思路
经济学中的任一门单独课程从"微观"层面无法有效实现系统性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此,结合社会科学特点,有必要提出通过课程群层面的建设,推动综合的、一体化和系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群内各个课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重新组合,帮助学生主动挖掘和建立课程知识与经济学应用能力的一一对应关系,以课程群为平台将实践教学贯穿各课程,把经济学知识以系统连贯的方式教授给学生,以提高逻辑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应用性人才不能沿袭传统的经济学科的课程体系,而需要构建应用经济学科的课程体系。构建应用学科的课程体系必须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注重基础理论教学,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基础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的相互融合,通过实践项目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三维一体"经济学课程群建设框架,应该以优化整体学科课程结构为出发点,体现学科内各课程的交叉、融合与渗透。正是充分考虑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所以各课程的聚合有自发性的特点。课程群又是一个动态系统,只要符合认知规律,各高校可以依据社会需求,将所开设的经济学二级、三级学科的课程有差别地纳入群中建设。
构成"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应用课程+实践实训课程"的"三维一体"框架,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含经济学低年级必修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法》等,以及梳理经济学发展脉络的《经济学流派及经济史》,这些课程体现对学生经济学理论素质的培养。专业应用课程以《统计学》,《金融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三级经济学科,这些课程基本上广泛实践应用,结合具体需要,不同专业根据自身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有选择性开设,体现对学生经济学专业素质的培养。实践实训课程以各专业开设的模拟实验课、专业实验或实践课和各种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作为核心课程,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或创新能力。模拟实验课主要是对学生基本的实验能力进行培养,如SPSS实验、ERP实训、证券投资实践课程等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实验、实践课程等;各种第二课堂学科竞赛主要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全国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
根据实际需要在对经济学课程群进行动态调整时,还应重点考虑:增强专业课程的时代特征,不断提高课程的实用性;重视各个课程教材的更新,不断完善教材内容;为了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进步和现实社会的发展,用较新的实例和数据解释典型的经济模型,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社会实践,应该与相关的企业、金融机构、交易所等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实践、实习场所,帮助学生掌握不同种类企业的运行方式,学习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不同技能,为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伴随对经济学专业课程群的深入研究,使课程本身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课程群教学体系。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地方本科院校将进一步完善各个课程体系,使学生能更加全面、协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宾斯.论经济科学的性质和意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2]李慧仙.论高校课程群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5);
[3]李娜.《经济法》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J].科技创新月刊,2012 (10);
[4]张丽萍,刘东升,林民. "课程群"教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03) ;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实践能力;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3)01-0116-01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是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现已转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学院秉承“经世致用,学贯中西”的校训精神,以“给学生和社会最需要的”为办学宗旨,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吸纳国外教育优质资源,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跨国文化交际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人才支持、智力贡献和技术服务,重点为外企、外贸及国际交流涉外领域提供人才支持。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也是学院重点专业之一。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实践体系的主导思想是设计、建立实践型教学体系,通过实践性教学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旨在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际操作经验的养成、为将来从事实际工作打好基础。
一、教学规划上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一)将实践能力确立为专业培养目标
随着近些年经济形势不断变化,外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具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需求重点。学院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求多次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不断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按照5级指标,即国际市场分析与决策、进出口贸易业务、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三大模块、81项五级指标体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应用型人才确立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科学系统地规划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
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周期性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保证。学院注重在培养的过程中,使学生既能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掌握专业操作能力和综合能力,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处理实际国际贸易工作中的问题。自建校以来,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致力于建立科学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已见成效。
二、教学条件上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能力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专业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培养应用型国际贸易的专业人才,而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核心就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完整系统地接受经济类理论知识的教育,使学生建立经济学理论系统,其中包括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学科的专业知识,但最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建立完整知识系统的同时,拥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一)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
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局限于教师的讲授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的需要,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1.引进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在课堂模拟的过程中,开设课内上机模拟,穿插在理论教学中,使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上机模拟中得以消化。经过上机模拟的训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共性原则。
2.建立校内实训室,将课堂模拟和校内实训室的模拟实训相结合。利用现有的校内资源,在已有的国际贸易模拟操作试验教学软件的基础上,突出实际工作场景,分别在课上和实验室中进行实践训练。课堂实训注重单项能力的培养,校内实训室则侧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课堂实训与校内实训相结合,做到点与线的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过程与实际动手能力的结合,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各部分的实践知识运用到模拟实践中,锻炼学生的专业操作能力。
3.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贸易业务实践中,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流程,能够接单洽谈,妥当处理交易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各项工作。在整个流程中,特别要求学生的单证操作技能,从而得到货物的相关信息,明确质量体系认证,根据海关监管条件准备报关报检文件,了解国际贸易的相关术语,维护双方交易的正常进行。这一流程虽然可以在校内模拟实训中进行锻炼,却需要校外实训基地的进一步检验。
(二)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水平
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首要问题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水平。以往的国贸教学,教师主要依靠课前备课、课堂讲授的流程传授国贸理论与实务知识,仅专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脱离了国贸实践,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人才培养的需要。
1.教师知识应与时俱进。学校划拨专项经费,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培训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教师可到有国际贸易业务的企业进行挂职调研或锻炼,及时将外贸业务中应用的新方法、新技术引入课堂,将专业教师培养成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践操作的双师型人才,避免教师纸上谈兵。
2.聘请企业专业人才成为兼职讲师。积极从商检、海关、外贸协会等机构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从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也可以从校外实训基地直接聘请专业人才,指导教学和模拟过程
三、教学环节上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国际贸易实务是专门研究国际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所掌握的内容是国际货物买卖进出口业务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基本技能技巧。
(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注重案例教学,突出课堂实践模拟。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大量引进实际业务中的相关案例,使学生了解理论的应用背景,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比如,经常性组织一些讨论,讨论的主题一般没有标准答案,通常是一些比较有争论和启发性意义的题目。例如,“你认为中国产品屡遭国外反倾销调查和制裁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中国企业如何应对?”等等。在讨论过程中,通常引入学术会议的国际范式,即一位同学主讲后,先由学生点评人点评,然后其他同学提问和讨论,最后由主讲老师进行总结。这种与国际接轨的讨论方式使学生受益很大,因而深受学生们的欢迎。教学案例的选用具备普遍性、代表性和实践性,并且具备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教材内容。另外,自主开发本课程案例教学课件,生动形象地传授相关教学内容,使学生能独立地进行案例实战和案例开发,提高了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在进行实践技能培训时,首先把握课堂的基础技能培训。只有学生熟悉了业务流程,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后,才能够在外贸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上对于专业能力进行检验。但是以往的教学中,忽略了对于学生的基础技能培训,如放弃了基础实务练习直接进行综合模拟环节的训练,造成的主要后果是学生的实践教学没有系统性,实践结果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在课堂的实践模拟中,应遵循层层递进的原则,把握课堂实践培训学生的基础能力。
2.注重实践的系统性、完整性。在培训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应将相关技能训练联系起来,从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出发,构建新的国际贸易实训体系。主要措施包括:(1)将单个技能联系起来,组成综合能力网。如在进行单证制作的过程中,将单证制作与单证所涉及的业务流程训练综合起来;练习商务电函,将之与国际市场的分析决策训练联系起来;练习合同的模拟,将预防合同风险结合起来等等。(2)丰富实践内容体系,充实市场分析与决策、国际贸易风险防范与管理等内容。(3)以市场为导向,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若干学期进行完整的联系,而不应该只在单一的学期进行密集型训练,在教学中应将实践的指导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4)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按照课堂基础能力练习—仿真模拟实践—场景实践—社会实践检验的模式,将国际贸易技能训练进行完整性的训练。
(二)创新考核方式,增强学生对实践能力的重视
对于理论性课程,如国际贸易理论、国际经济与合作等课程应注重平时考核,提高平时成绩与考核成绩的比例,使学生在平时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考核时,可以采取集体讨论、小型成果报告会、课堂试讲等方式,使学生掌握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货运、进出口单据制作、信用证使用等课程,在要求学生熟练操作的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使用网络系统快速准确操作。
对于外语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如商务英语、外贸函电、商务谈判等,可以采取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方式,口试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师生对话的方式进行,相应的提高口试考核的比例。
【关键词】会计实验;适用性;职能
1948年爱德华·张伯伦在美国哈佛大学对学生进行的实验教学被认为是实验经济学的开端。张伯伦以学生为被试者,通过制订价格、成本等参数,建立需求和供给曲线,开展了旨在验证市场的不完全性的实验。自此以后,张伯伦的学生弗农·史密斯以此为契机,将经济实验方法发展为经济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体系。在经过以史密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长期深入持续的研究后,史密斯在1962年发表的《竞争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标志着实验经济学的正式诞生。2002年10月9日,有“实验经济学之父”之称的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以其在实验经济学研究中取得的开创性成就,获得当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标志着实验经济学正式在主流经济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经济学是会计学的基础,经济学对会计理论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计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密切依存于经济理论,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必然会对会计领域的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实验经济学的兴起与发展对会计研究方法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会计实验是由实验方法和会计方法交叉融合形成的,由实验者在人为控制条件下运用实验方法进行的验证会计理论和发展会计理论的会计实践活动。[1]
近年来,随着心理学理论和行为科学在会计学中的不断应用,实验研究已成为西方会计尤其是审计研究中的一个相对主流的方法,不少学者运用实验的方法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据粗略统计,美国《会计评论》中有关审计的研究80%以上都采用了实验研究方法,2而会计实验的影响力在我国还十分有限,国内对会计实验的研究视野主要还局限在会计实验教学领域,运用实验方法研究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内容较少。其实除了会计实验教学,采用实验方法可以研究很多会计问题。例如,会计诚信危机与职业道德建设问题;信息不对称和报酬方案对预算松弛的影响;企业投资行为与融资结构的关系;公司自愿披露的效率问题等。下面笔者对实验方法在会计领域的应用进行简要介绍,并结合我国会计实验发展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希望能够促进该方法在会计领域的应用。
二、实验方法在会计领域中的适用性
(一)实验方法符合会计本质属性
按照管理活动论的观点,会计是经营管理的核心,是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并使之达到一定目的的一种能动行为,是具有组织、管理职能的一种管理活动。3这种观点强调了会计具有反映和监督的双重职能,具体表现为:会计是人们自觉运用经济规律并通过特定的程序技术反应和监督实际经济活动的一个社会环节;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经济管理的职能。由此可以说明会计活动及会计研究内容都属于管理学范畴,而实验研究在管理学的孕育、初创、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总是相伴而行的。从以上会计学与管理学的学科属性具有的相似性以及实验研究法与管理学的关联性,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出实验研究法适用于会计研究。
(二)实验方法体现了会计研究的特点
首先,会计研究有时具有超前性。当某些情况尚未发生时,人们无法对以往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验证,常常需要通过模拟某些特定的经济环境的方法来进行研究,这就需要借助实验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方法具有“可控制性”,通过实验者的控制,按照事先设计的实验方案,创造需要的研究环境,使研究者可以更好的发挥主动性,了解在各种条件下的所有情况。其次,会计研究的环境条件具有不可逆转性。只有在某种特定情况下某些条件才会出现,而实验研究方法可以模拟出这些特定的情况。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可以将宏观的生产过程、社会现象在特殊环境条件下进行模拟实验,以便实验者更深入、细致的对结果进行观察。最后,会计研究的前提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中,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动性使会计研究的相关条件不够稳定,实验研究方法可以为会计研究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实验的“纯化性”使实验者可以通过实验控制,把自然过程、生产过程和社会现象中的复杂因素加以简化,排除各种偶然的、次要的和人为干扰的因素,使实验得出的数据更具代表性。
(三)实验方法适用于会计研究的范围
会计理论研究,不仅包含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方面的内容,其他相关的学科和理论都对会计理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成为了会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行为学、心理学、信息经济、计量经济学、有效资本市场、新的组织设计和组织契约、博弈论和金融理论等。目前,国外理论界的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研究方法适用于与会计理论相关的这些理论和学科的研究。所以在会计理论研究中,也不应当排斥采用实验方法。
(四)实验方法提升了会计研究的可靠性
首先,实验研究具有“可重复性”,不同研究者可以在同样条件下反复实验、反复观察、重复验证,从而增强了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客观性,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结论的精确性。其次,实验研究的结果是将实验得到的数据通过科学的统计分析得出来的,令人较为信服。最后,实验研究有助于人们正确地发现因素之间的各种关系。
三、会计实验的职能
(一)验证会计理论
会计实验的这一职能,是指用会计实验所获得的数据、事实来证明有关会计理论的正确性,加深实验者对会计理论的认识。高校一般会开设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计算机会计等相关课程,让学生系统、扎实地掌握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为了克服会计理论学习的抽象、枯燥、不易懂等问题,高校都会采取会计实验这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开展会计实验实训活动,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使抽象的会计理论变成实际的操作演示,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更好的体会和理解。同时,学生通过会计实验实训也可以对所学会计理论知识的进行应用,树立职业判断意识。
(二)提高实验客体的专业能力
目前我国各财经院校在会计教学活动中普遍采用了会计仿真模拟实验形式(包括单项实验、综合模拟实验、手工实验、电算化实验等)。这种会计实验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会计的基本理论、掌握会计基本方法。此外,学生通过这种仿真的实验教学活动进行反复训练,达到全面掌握会计的各项专业技能的目的,培养他们应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快速上岗,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增加学生的竞争力。会计实验的这一职能目前在会计教育领域已取得共识,并在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中广泛应用,实验的内容、形式和手段也日趋丰富多样。
(三)进一步完善会计理论
会计实验的这一职能,是指运用实验方法来研究会计领域中的理论问题,使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会计理论新的组成部分,从而促进会计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研究人员通过会计实验来发展和完善会计理论,把新兴的经济事物纳入到会计实验范围中来,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本质内容设计实验,并通过控制某些影响经济环境的因素使实验环境与现实经济活动相比相对简单,通过重复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并分析实验数据,从中发现规律,经过反复的提炼和验证,提出并完善相关(下转第113页)(上接第109页)会计理论,为会计实务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目前我国的会计实验大多数只偏重前两个职能,即在教学中模拟企业会计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模拟的会计活动中进行操作,使其更好的认识和理解会计理论知识,锻炼其专业操作能力。这种实验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其更好的适应企业。从实验的角度观察,通过这些实训客观的验证了会计要素理论、会计账户理论及会计报表理论等一系列会计理论的正确性。我们在验证会计理论的过程中锻炼、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必须肯定的是,积极开展实验验证会计理论是完全必要的,而且还应当继续发展。但如果忽视或排斥会计实验的另一个职能,就会使会计实验在职能发展上出现缺陷,限制了学者的研究思路、研究手段、研究方法,而且必然会影响甚至阻碍会计理论的发展。
注释:
①李杰,刘怡,吴永和.交叉学科视角下的会计实验本质研究[J].会计之友,2011(5):18-21.
②韩晓蕾.会计实验研究方法[J].价值工程,2007(4):157-160.
③杨纪琬,阎达五.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J].会计研究,1980(1):2-10.
参考文献:
[1]张俊民,赵丽芳,张延斌.关于实验会计科学的探讨[J].嘉兴学院学报,2005(10).
[2]李杰,刘怡,吴永和.交叉学科视角下的会计实验本质研究[J].会计之友,2011(5):18-21.
[3]韩晓蕾.会计实验研究方法[J].价值工程,2007(4):157-160.
[4]樊园园.实验研究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的应用[J].会计师,2008(1).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含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即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3)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4)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考核方式。
我国的一类大学本科、二类大学本科、三类大学本科所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
首先,培养目标不同。一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学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以及宽广的专业口径,能在高校教学和科研等专门领域、学科、岗位上能做出较大贡献和发挥较大作用的并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工商管理人才;二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即要求学生既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宽广的专业口径,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较好的把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三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其工商管理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但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较强技能、技艺,能够在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技术专门人才
其次,课程设置不同。课程的类别、数量、课时的安排应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选择与确定,尤其是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如何处理技能知识(学生毕业后工商管理实践所要求的知识)与理论知识(学生报考研究生所需要的知识)的矛盾。一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更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基础的和认为关键的知识点的分布上,大胆地做相关的拓展和延伸,以实现符合应用特征的丁商管理的知识点、线、面、体的结合,为学生的理论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二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除了强调课程中的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外,更重要的是要体现适用性,要紧跟市场脚步并引导市场潮流选取合适的部分组成教学内容大一、大二主要学习的理论课,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国际企业管理等课程,大三、大四设置专业特色课程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然后学习所选模块设置的专业课,并根据所选模块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环节;三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教材建设要了解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同时应从行业需求、职业资格入手,分析行业所要求的能力体系、能力单元和教学领域,并将能力标准转换成科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质为基础,并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依据,建立相应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和课外培养课程学时,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教学方式、方法不同。一类本科工商管理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以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自高自学能力,通过聘请专家进行讲座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二类本科工商管理通过聘请企业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指导实践课程使学生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试验室的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弹性学制的实施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化;三类本科工商管理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授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习单位现场讲授相关课程,并指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技能,并鼓励学生参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第四,考核方式不同。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确定。一类本科工商管理常常利用卷面考试或课程论文的形式,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二类本科工商管理可以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通过实习报告、实训报告或在实训基地的实际操作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三类本科工商管理主要采用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际操作来进行考核。
一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应采用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方式、方法
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科研意识、科学素质、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为此,在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开展以学术活动为核心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具体操作上,一是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撰写小论文或课程论文,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会、报告会;二是由老师确立学生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学校可以结合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的内容组织课外科研成果竞赛活动,每年规划一批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由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科研训练,不但可掌握科研的方法,而且还培养了严谨求实,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工商管理是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均有密切关联,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而学校也应为学生学习提供激励,如定期举办各种读书知识竞赛、大学生辩论赛等。
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工商管理课程中的案例,不同的经营者对同一个企业也会得出不同的战略设想。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也不会是相同的,所以案例分析中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只能是哪些战略好些,哪些战略更好些。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住,通过畅谈,探索更好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而且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参与科研工作。让学生们逐步能认识到无论是学习或是研究工作,“错误”决不是可怕的事,相反,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怕犯错误,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而科研创新的成果,没有多少次的失败是不可能取得的。
在学校开设“经济论坛、企业家论坛”。经济论坛通过聘请国内外着名的经济学家来校作讲座,介绍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扩大学生的视野。企业家论坛通过邀请有影响、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董事长、总经理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创业史,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认识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基本要求,学校还可以将受聘的企业家所在企业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基地。
(2)考核方式
精选出所讲授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具有代表性的着作,要求学生的阅读量在40万~100万字之间。期末考试前,根据阅读要求,组织一次开卷考试(允许带阅读笔记),成绩的20%计入期末总成绩。要求学生选择一本名着进行评议,写出书面报告,作为平时考核成绩。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广博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
二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采用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
2.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方式、方法
聘请成功的企业的高中级管理者为学生团队的实践导师,指导企业调查与实践。学生以自愿的方式形成团队(每个团队7~8人,成员构成要求差异化,团队负责人民主产生。)。每个团队由导师组中的一名导师负责具体联系,团队保持充分的弹性,可根据教学实习、实训的内容和各种需要随时进行调整。
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软件,模拟企业的动态经营平台,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参与到企业的各种活动中去,完成其选定的一项任务,还可以开展了模拟企业资源计划配置的ERP沙盘课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开发,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推行弹性学制。学生在各模块学习期间,根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习情况,可以提前修满学分而提前毕业,也可以推迟毕业。弹性学制可以适应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学,在保持必要的统一性的前提下,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