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3:4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幼儿诗歌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祖国,
你走过了不平凡的61年,
像一个婴儿长成了壮年,
今日您正充满活力,散发着蓬勃的朝气,
您有过磨难,也有过欢笑.
历经了崎岖坎坷,明天将更加美好.
61年来,
你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你的人民日益富强.
您的国力日益强大.
你凝聚了天下炎黄子孙的心啊!
您赢得了世界尊重的目光.
现在您正意气奋发,
走进了新的世纪,
今天,在这欢庆的节日里,
【关键词】诗歌节律图谱;教学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9-0046-05
【作者简介】谢莹(1975-),女,浙江象山人,宁波市江东区中心幼儿园副园长、中学高级。
一、问题的提出
诗歌作为“文学中的文学”,承载着民族独有语言的节奏韵律、思想情感和绵延不息的文化,是儿童感知民族语言和文化的重要窗口。诗歌教学作为幼儿园语言教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其独到的教育功能不可忽视,尤其在培养语言的敏感性方面有其独到性。
审视今日的幼儿园语言教育,随着绘本教学的兴起和流行,加上区域自主活动量的增大,幼儿园在课后间隙已经难觅诗歌朗诵声,出现诗歌教育式微现象。许多教师在教授完诗歌后,遗忘的速度比孩子还要快,往往在日常教育中缺少后期的跟进练习,其他个别化的自主游戏也会迅速地替代这类活动,导致孩子即便诗歌教学现场感受体验好,但由于缺乏后期跟进体验练习,遗忘也很快,学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改变这种现状,本研究从探索诗歌节律图谱的特点和功能出发,通过现场教学案例的观察、定性与定量的分析,总结了诗歌节律图谱教学的相关指导策略,为幼儿园诗歌教学提供相关借鉴。
二、诗歌节律图谱的特点与功能
(一)节律
又叫声律或韵律。语言中除了音素之外,附着在音素上的“声音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间歇和音色”造成语言的节律。“语言的节律是人们为了准确地传达词句的内容,表现说话人的思想感情,以求达到互相了解的必要手段。”该理论是浙大吴洁敏教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研究成果。本研究根据幼儿乐于模仿感知的特点和他们在语言学习中能感受的节律元素,借鉴吴教授创设的节律符号,根据幼儿认知特点重新进行了设计,主要有: 表示声音的上行和下行;“”表示顿音;表示延音;“”表示重音等。
(二)诗歌节律图谱
是将诗歌书面语言中的关键词或全文,用小图片的形式替代相应的关键词语,添加节律符号,变语言视觉符号为声码、形码结合的语言音乐、图画统一的多重码信号。运用诗歌节律图谱开展教学除了精心选材外,还要根据幼儿不同年龄进行精心设计,主要有以下几种:
1.图代文
这种形式主要用于小班,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容形象为主体的大图,一种是小图卡组成的结构图。因为小班幼儿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初步形成,喜欢形象鲜明的图案,其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因此小班图谱要力求突出中心,简单明了,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图谱进行朗读。刚开始阶段幼儿会喜欢大图,但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结构图,一幅小图代表一句诗,带领他们学习点图朗诵,逐步培养有意注意,增强朗读的节奏感。小班图谱有少量节律符号出现,只是供幼儿初步感知了解,他们的朗读节奏更多地来自于模仿和动作。至于角落里的小文字是提供给成人指导用的,以弥补图画为主的内容了解不全的缺陷。
2.图夹文
中班幼儿有意注意开始发展,出现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转化的趋势,他们的记忆特点是无意中进行的记忆较多,但能进行一定的有目的的识记,而且在引导下能够手口一致地点读,因此中班的图谱以“图夹文”为主,整体感受诗歌的内容和结构,通过点读加强有意记忆,节律符号的适量出现起到朗读提示的作用。
3.图配文
大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识字量也明显增加,他们能亦读亦猜地来阅读一些图画书,而且能根据要求结合图文进行有目的地记忆,因此大班的诗歌图谱除了“图夹文”,还有“图配文”。根据诗歌内容插入情境性图画,为幼儿理解诗歌提供线索,知道诗歌除了内容结构外,还有节律符号提示的节奏韵律,要注意语调的变化。除此之外,还有以文字符号为主的片段结构图谱,一般根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
(三)诗歌节律图谱的功能
图谱阅读法是早期阅读中的一种指导策略,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图谱进行教学也是普遍使用的一种方法,“诗歌节律图谱”正是把动态的以听觉通道为主的诗歌学习转化为视、听、诵结合的多通道学习的静态材料,促使幼儿在大脑中产生如下联系:口语与图形的联系――口语与已有经验的联系――口语与文字实际意义的联系,具有丰富的内涵价值。
它的功能在于:
1.采用图、文、符号相结合的形式向幼儿呈现完整的阅读材料,能为幼儿提供书面语言和文字的直观形象,实现口语向书面语(图谱)的转换,通过“以图阅读”方式,激发幼儿学习诗歌和前识字兴趣,为幼儿今后逐步过渡到文本的独立阅读奠定基础,促进早期阅读习惯养成。
2.图、文、符号联系有利于幼儿识字和阅读理解,通过视、听、诵结合,能增强记忆,帮助幼儿很快地在图片、文字和有表情朗诵之间建立对应的联系,从而更好地了解诗歌内容、情感,借助符号提示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诵,提高语音敏感性和视图转换能力。
3.诗歌节律图谱的运用能激发好奇心,集中注意,有意倾听增强,还有助于幼儿了解诗歌结构,幼儿在看图谱点读过程中,视听说同步,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阅读的方法、习惯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4.“节律图谱”是教师运用于诗歌教学中的一种方法,在示范与指导的过程中促使教师进一步分析诗歌内涵,提高教学有效性,提升自身的语言艺术修养。
三、诗歌节律图谱教学指导策略
人们学习时,会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记忆效果,这是一种重要的认知策略。幼儿还不能自发地产生认知策略,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教学帮助幼儿逐步学习和掌握。图谱作为幼儿的学习材料,通过教学前的精细加工,使诗歌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但不同的诗歌图谱使用的时机会有所差异,需要因课因人灵活把握,使用中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指导策略一:“诗歌节律图谱”之进行式――边看图谱边学习
所谓“进行式”是指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将图谱出示使用糅合在诗歌学习的过程中,即边看图谱边学习,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结构与情感。这在诗歌教学指导中是使用最广的一种方式,适用于有一定内容含量的儿歌和有一定情节的儿童诗。至于呈现的时机可以在示范朗诵之后,可以在提问之中,也可以在集体练习之前,没有具体的规定可言,需要教师根据诗歌教学的进程和幼儿的学习需要来定,在于教师要有着良好的教材分析设计能力和对教学现场的灵活把控。
在边看图谱边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运用以下方法进行指导:
1.点读法
点读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手指点读”,是图谱使用中最常见的形式,只要教学中用到图谱,这种方法基本都会使用到。教师引导幼儿从题目开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用手指点读画谱上的画面和文字,可以帮助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和指向到诗歌的主要内容上,而手指点读的过程隐含着诗歌的节奏和轻重,在朗诵上起到暗示作用,使之更具节律感。
例如:诗歌《金花银花》,在出示图片讨论比较过南瓜和冬瓜的生长特征后,教师引出诗歌并示范朗诵,出示图谱进行一些相关概念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内容,在学习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依次点读方式进行引导,在“吹着吹着”有轻重音的地方,点击落指稍重,放慢一拍,就可以很自然地带动朗诵的节奏,再通过提问“为什么吹着吹着做个梦会慢下来呢?”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的情感,使朗诵更加声情并茂。
2.悬读法
悬读法指的是读谱预测,进行猜测朗读。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中大班,而且相对而言适用于分段体的儿歌。幼儿看着图谱进行预测,会出现两种可能:一种是“预料之中”,印证了预测,认知水平得以提高,有意记忆得以巩固;另一种是“不如所料”,与猜想结果不一样,可以使幼儿自觉反思,对自己原有的想法进行补充与调整。使用悬读法涉及到上、下段图谱分别出示的时序问题,要先看先问先想,再来看图谱印证猜想。当然同一张图谱也可以使用悬读法,但事先需要教师对图谱进行一定的遮盖和提问设计,激发幼儿不断猜想的兴趣。
例如:大班儿歌《睡觉觉》,运用第一张图谱可以充分展开讨论,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猜想,并说出自己猜测的依据和理由,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发展辩析性思维,第二张图谱则是验证幼儿的预测,促使幼儿自我调整认识,通过指向性的观察点读,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
3.演读法
演读法是指幼儿在看图谱朗读时,一边根据教师提示朗读一边根据内容做动作,从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与理解。演读法的使用与儿歌内容相关联,里面的主要内容适合表演,才能做到边读边做动作,增加练习的趣味性。这种方法适用于游戏性强的儿歌,在托小班使用比较多,放在看图谱学习儿歌的后期进行比较适宜。
4.提示法
提示法是指用图谱把诗歌结构有的规律呈现出来,幼儿根据图谱提示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诗歌学习的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图谱起到的是归纳提示作用,呈现的往往是一个片段,而且不同于前面图文结合的方式,往往会用符号来代替,体现的是结构间的规律。这种方法多用在较长篇幅、特殊形式的儿歌学习中,比如数字歌、问答歌、连锁调等,适用于大班。
例如:儿歌《走金桥》是一首融问答歌与连锁调于一体的儿歌。问答歌采用设问作答来引导幼儿认识事物情理,连锁调采用“顶真”修辞手法,将上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句的起头,义不相贯,纯游戏性质。整首诗歌共有18句,整个记忆容量较大,在短短的一个课时里面运用各种手段与方法帮助幼儿理解记忆,能记住诗歌,有节奏、连贯地朗诵对幼儿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学习过程中,小朋友通过倾听和观察,能很快发现“问答句”的特点,通过阅读图片能用三个字来回答。难点是图像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幼儿很难听出“问”的第一个字和上个“答句”的第一字是一样的,通过图谱的呈现,帮助幼儿发现、了解这个规律后,他们就可以根据图谱提示进行对照,解决“如何问”的难点,为后面的自主观察、学习奠定基础。这样的学习既体现了幼儿的主体性,也充分发挥了图谱提示作用,有助于幼儿进一步了解诗歌特点,加强记忆。
(二)指导策略二:“诗歌节律图谱”之过去式――学习在先,图谱在后
所谓“过去式”是指在诗歌新教的过程中,先不出示图谱,而是充分地感受理解诗歌之后,再在课余用图谱进行跟进复习,进一步激发朗诵的兴趣。这种策略多适用于游戏性儿歌与意境优美、想象丰富的散文诗,或是情感主线明显、意象朦胧的抒情诗等,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先学习后图谱
开展诗歌教学,首要的是分析教材,从诗歌本身特点出发,运用丰富多样的手段,帮助幼儿学习理解。有的诗歌内容动感很强,学习过程中只要辅以图片、动作等,不用图谱也能达成良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情况下,图谱就不必课堂上呈现,在后期的复习跟进中出示,加强练习,进一步帮助幼儿巩固,通过符号的自由摆放,感受朗读的多样性即可。
这种学习形式多适用于有较长篇幅,需要集体教学来完成的游戏儿歌、绕口令,或是语言动感强烈、意向优美的儿童诗等。
2.先游戏后图谱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语言习得过程就是头脑中建构客观实体的过程,只有婴幼体主动发生的动作才能对客体建构。”先游戏后图谱,可以让幼儿在理解儿歌浅显内容的基础上,在边朗读边动作的过程中,完整地再现诗歌,进一步激活朗读情感,产生学习的愉悦情感。后期的图谱朗读跟进,是一个帮助幼儿持续“内化巩固”的过程,画谱能引发幼儿关于内容动作的回忆,通过点读进一步巩固朗读的节奏,了解整体结构,体验朗诵的美妙感觉。内容浅显的游戏类儿歌、手指谣等适合先游戏后图谱,在托、小班相对使用较多。
例如:传统儿歌《小耗子上灯台》(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喵喵喵/猫来了/叽哩咕噜滚下来)这首三言体儿歌内容浅显,可以结合手指动作进行表演,在日常组织环节中,结合手指动作进行两三遍就能被幼儿学习掌握,不需要以集体教学的形式进行。而学习后的图谱提供起到引发回忆的作用,小朋友看见形象的图片可以朗诵表演,同时可以提出注意朗读语调变化或者加快速度等要求,提高朗诵的趣味性。
3.先欣赏后图谱
诗歌欣赏作为诗歌学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本质上是通过幼儿想象将语言材料转换成他们头脑中的视觉的、听觉的表象过程。相对一般诗歌而言,诗歌欣赏作品往往段落更长,内容更丰富,情节更生动,意境更优美,因此,大多数的诗歌欣赏是需要通过多元化的手段,如动作、教具、音乐、开放性的提问等多方位结合,进行多通道地感知欣赏。因此,欣赏的过程中较少会用到图谱,而图谱作为欣赏活动后的跟进,起到的是“以图阅读”的功能,促进早期阅读习惯的形成。幼儿的记忆力往往是惊人的,即便是很长篇幅的诗歌,只要稍加提示,他们看着图谱常常可以连贯地朗诵出来,带给你许多教学之外的惊喜。
(三)指导策略三:“诗歌节律图谱”之将来式――图谱在前,指导在后
所谓“将来式”是指在幼儿形成一定读图能力的基础上,先呈现画谱供幼儿自学在前,教师引导在后,从而习得诗歌,提高自主阅读的能力。
心理学家加涅所说: “随着学习者不断的学习以及不断地贮存智慧技能及其他技能,他们也发展了用以提高其内部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的方式。”在教学中如果经常使用图谱学习诗歌,在这个过程中能不断积累幼儿读图读文的技能,获得有效的策略来调节自己的内部过程,发展幼儿自我学习的反省和分析性思维。有了这种基础,在大班后期,我们就可以开展这种方式的学习。但要注意两点:首先诗歌选择要注意突出形象性和趣味性,有许多词汇是能用图片进行转换的,让幼儿在读图猜字的过程中串联起思考的线索;其次,出示图谱之前能让幼儿多方位感知诗歌内容情境和特点,为后面的图谱自学打下基础。
例如:《小熊过桥》描写了小熊从胆怯到勇敢过桥的转变过程,是一首篇幅较长的七言体儿歌,适合大班幼儿学习。我们在第一环节先请幼儿看“无声动画片”,把PPT从头至尾播放给幼儿看,教师不作解说,只是帮助幼儿了解儿歌的角色和内容梗概,接下来就出示图谱供幼儿自己学习,在热烈的讨论和碰撞中,教师对个别问题稍加引导,就很顺利地解决了诗歌第一遍学习问题。之后,通过几个开放性的问题,“小熊过桥以后心情是怎样的?朗读时候表情可以怎样?”等进一步帮助幼儿理解朗读的情感,达到自学诗歌的目的,突出幼儿的主体性。
(四)指导策略四:“诗歌节律图谱之发散式”――图谱的创意衍生
所谓“发散式”指的是进一步发挥图谱在日常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一些与图谱、读写等相关的创意衍生活动,促进幼儿阅读习惯的养成。这些活动的开展适用于意义性较强的图谱,强调与日常生活及幼儿经验进行充分的整合,提供给幼儿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促进习惯潜移默化地养成。
1.朗读创意
一首优美的诗歌就是一首动听的语言音乐,在日常练习中我们还可以运用图谱进行节奏的添加,或者其他朗读形式的变化,增加朗读的趣味性。在朗读创意上可以通过节奏自由摆读、增加朗读变化等形式开展。比如,诗歌《落叶》音乐性很强,我们可以在“秋风秋风吹吹、树叶树叶飞飞”后面添加叠词节奏型“×××”“×-×-”,采用轮组伴读的形式进行练习,增加朗读的意趣。比如,尝试用方言来朗读《走金桥》,感受顶真手法的变换乐趣,进一步激发了小朋友朗读的兴趣。
2.组词创意
在学习诗歌,点读图谱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词语和文字,通过图文的对应,幼儿可以优化记忆效果,还能引发一些相关的猜测。到中大班后期,幼儿对汉字开始关注,经常会主动地去认读,我们可以抓住这种兴趣,将图谱认读经验结合衍生,开展一些“看图找字”“一字开花”“部首联词”等游戏,可以放在区角中让幼儿独立操作,也可以在生活组织过程中用“开火车”或小组竞赛方式进行,培养幼儿前识字兴趣。
3.诗画创意
经过图谱教学熏陶的幼儿进入大班对读写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作为幼儿早期读写活动的引导者、示范者、支持者,可以利用图谱的创编,结合书写,进行一些诗画创意活动。比如,我们学习了诗歌《新年》,鼓励幼儿用诗画结合的形式进行创作,给新年爷爷写信,说说自己的心愿,体验“画字”的乐趣等都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诗歌教学是幼儿园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幼儿学习诗歌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语言、启迪智慧,而且还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以及美的感受。这正符合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明确指出的:“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的理念。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在诗歌活动中如何支持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与表现美”的研究。因诗歌内容丰富、结构简洁、句式整齐,富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容易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是幼儿所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之一。幼儿在诗歌学习中,通过反复朗读使自身的语言在具体的运用中得到发展。
二、教学策略
在“诗歌活动中如何支持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与表现美”的策略研究中,我们采用集体研讨,通过“一课多轮”“同课异构”等形式来逐步解决教学问题。研究中我们重点解决有效的教学策略的运用。如“诗歌教学的目标如何界定?诗歌内容是否优美?优美体现在哪里?诗歌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幼儿感受理解诗歌的意境美与表现美?教师采用了哪些有效的教育策略?”等等,研讨中老师们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寻找最佳方案,有效地引导幼儿充分地理解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与表现美。经过多轮的实践我们达成如下共识:
(一)语言支持策略
幼儿对诗歌作品的学习是否感兴趣,首先教师语态、语感很重要。教师声情并茂地示范朗诵是点燃儿童学习诗歌欲望的助燃剂。“美的文字”需要用“美的语言”来表达,才能让幼儿感受它的美韵所在。幼儿由于受生活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局限,对诗歌的欣赏与理解不能像成人那样直接通过阅读文字轻而易举地来把握,而是要依靠教师声情并茂、形象生动的语言传递来学习的。因此,教师生动优美的语言是支持幼儿学习诗歌的关键所在,教师自身独特的语态、语感是幼儿学习诗歌的标杆,更是激发幼儿学习诗歌的桥梁。
在运用语言支持策略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语音准确,语言形象生动、大方得体、不能做作;
2.可恰当地加上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
3.第一次示范朗诵,不宜结合图片或课件,应重点让幼儿认真倾听,感受语句的美;
4.教师可以多次示范朗诵,让幼儿多次倾听与感知,但范读的形式要变化多样,每一次的范诵,提示语要不一样,倾听要有层次性,让幼儿在多次倾听中感知诗歌的语言美与意境美。还可以通过情境创设与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诵,让幼儿充分地理解作品,在倾听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交融,使教师的语言在诗歌教学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图片、图示支持策略
诗歌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幼儿不是真正意义上理解诗歌内容,而是死记硬背;对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及诗歌所蕴涵的深刻思想和作者的情怀难以理解;并且对诗歌的结构、句式未能很好地掌握,经常用自己的语句来篡改诗歌,使诗歌缺乏韵律美、不易朗读和记忆,教学活动结束后幼儿便失去了继续朗读诗歌的兴趣。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除了运用教学挂图外,还选择了直观形象的图片或简捷明了的图示,帮助幼儿理解诗歌、表达诗歌。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并且能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更能培养幼儿认真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同时又便于幼儿记忆。这种教学策略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与学习规律。我们在许多诗歌教学中注重图片与图示的运用,支持幼儿学习诗歌、更好地理解诗歌、仿编诗歌。
(三)字卡支持策略
在诗歌教学活动中渗透前阅读与文字符号的认识,在阅读欣赏中提高幼儿前阅读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幼儿对文字符号与阅读的兴趣,为幼儿入小学做好语文学习的准备,提高幼儿学习适应能力。教师可有意识地将一些简单的文字符号运用在其中,增加幼儿学习的趣味,幼儿在看到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画面时无意地识字,没有任何的认字压力。这样通过从图到字的认识,既具体又形象,能更好地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在运用字卡支持策略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生字卡不能过多,一个儿歌内容出示生字三个字左右为宜,最好是重复出现的字出示字卡;
2.生字卡以单字或单词为主,不能用长句;
3.生字卡的出示要把握时机,最好在解释图片内容时出现,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4.生字卡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当生字卡出示后,老师以“代过”为好,不要去强调字的声形义,这样让幼儿在无意注意中没有压力地认字。
(四)音乐支持策略
为了更好地让幼儿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我们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如我们除了运用挂图、图片、图示外,还可以选用优美的轻音乐为背景来渲染诗歌,让幼儿在诗歌的意境充分地感受,从而提高幼儿的感受力与表现力。通过诗歌与音乐相结合还可以实现新《纲要》所倡导的课程有机整合的精神,在孩子们熟练朗诵出诗歌内容的基础上,适时地为诗歌配上动听优美的旋律,使语言与艺术达到了有效的整合,将整个活动推向,实现了“语言”与“音乐”的有机整合。
老师还可以运用优美舞姿,将自己喜欢的诗歌配上与其情节内容相符合的动作,达到诗中有舞、舞中有诗的美妙境界。
在运用音乐支持策略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所选择的音乐以优美的轻音乐为主;
2.音乐的主旋律要与诗歌内容相匹配;
3.只要旋律不要歌词;
4.播放时要控制好音量,不能太大声,要让幼儿能清晰地听到诗歌内容为宜。
交互式电子白板作为现代新型的教学工具已经慢慢走进我们的课堂,成为幼儿园教学的得力助手。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技术上整合了黑板、粉笔、挂图等传统媒体以及电视机、录音机、投影仪等现代设备,通过与计算机、投影仪的联机使用,轻松实现书写、标注、编辑、存储等功能,完全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诗歌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主要内容,它内容浅显、语句凝炼、节奏明快、朗朗上口,易于幼儿朗诵、记忆和表达情感,是幼儿接触较多而又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老师在诗歌教学时常常运用图片、音乐等手段帮助幼儿理解诗歌,而忽略了诗歌的意境和内涵,使幼儿不能有效地理解、体验和感受作品。
在诗歌教学中,融入形象直观的电子白板课件,通过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作用于幼儿的视听系统,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动机,使幼儿身临其境地品味诗歌,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电子白板强大的交互性和共享性,能充分挖掘教材,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为课堂互动、师幼互动、生生互动提供了技术可能和方便,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古代教育家朱熹早就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幼儿是用各种感官来学习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感官刺激越多,幼儿的兴趣就越浓。电子白板以其独特的魅力呈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艳丽的色彩、流动的画面、生动的音效充分刺激了幼儿的各种感官,引领孩子们进入视、听、动觉一体化的美好情境,激起了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大大激发和满足了幼儿的观察欲望。如在散文诗《彩色的鸭子》教学时,借助神秘的聚光灯把图片背景藏起来,随着聚光灯的移动出现了一只鸭子,一下子就调动起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接下来,伴随着形象的动画、柔美的音乐,倾听老师朗诵散文诗,自然而然地激起幼儿的情感,让幼儿融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中,从而对诗歌有初步的感知。接着根据幼儿的回答以小图卡的形式再现诗歌的主要内容,这样既强化了诗歌的重点内容,又帮助幼儿很快地理解和掌握。
2 有效互动,提升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高质量的互动,才能构建一个和谐、自主的学习平台,才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诗歌教学中,电子白板课件可以轻松实现了人机互动、师生互动,充分发挥教学中教与学的互动性,推动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中可以更加凸显出重点,使幼儿能够更加地关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而更加轻松地突破重难点,帮助幼儿更好的理解内容、构建知识。在中班诗歌《小面团变变变》教学中,老师运用电子白板诗歌情节制作成了有声的动画,并引导幼儿欣赏后提问:你刚才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接着根据幼儿的回答将诗歌的主要内容以小图卡的形式再现在白板上。为了让幼儿更快地记忆和掌握诗歌,运用了电子白板的“遮挡”的功能逐句隐藏图卡,好像在跟小朋友玩“捉迷藏”的游戏,幼儿在愉快的游戏情境中轻松地学会了朗诵和记忆。电子白板的运用使信息的传递发生了变化,有效的互动和展示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诗歌内容,从而化难为易,诱发思维,启迪智慧,让幼儿在有效的互动中进行欣赏、感受、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 营造氛围,体会诗意
理解诗歌的意境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难点,要在幼儿理解诗歌的基础上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内涵。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语言描述的方式,虽然幼儿短时间内掌握了诗歌的内容,但却不能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通过运用电子白板,可以根据每首诗歌不同的背景、内容、情境等,制作贴近诗歌本身意境的情节、效果,刺激幼儿的视听感官,触动幼儿的心灵,真正地体会诗歌的真谛。在古诗《咏柳》教学中,为了让幼儿感受“万条垂下绿丝绦”,用生动的动画展示诗句,通过动态的画面展示万千柳丝在风中飘动的迷人姿态,让幼儿仿佛置身其中,充分感受到了万千柳条的美丽场景。为了让幼儿了解“二月春风似剪刀”,运用了电子白板的放大、渐变等功能,让幼儿很快就明白了诗人把春风比喻成了美的创造者,让幼儿深刻体会古诗中到人逢早春的欣喜之情。
4 操作简易,自主学习
一、解意――教师的课前准备
在新授这首诗歌前教师仔细地研究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各段落的写作顺序,即作者前面写小雪花落在河里、地面那些欢快的场面,就是为了衬托出后面小雪花融化在妈妈脸上这样凄美的情景。而“快乐”地融化,这一关键的转折,又把这种凄美的景致升华为一种无私的亲情表达,有了这一层理解,教师在教授时就会真正地利用好这首诗歌,按照作者的思路一步步地来引导幼儿,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价值了。
二、授意――运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
1 选择合适的导入法和教法。像《如果我是一片雪花》这种抒情风格的诗歌,教师选取用优美、抒情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来引出诗歌,这样就可以营造一种温馨、浪漫的氛围,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在教授,教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让幼儿来当小雪花,很自然地说出雪花飘落的地点、变化,以及体会小雪花各个阶段的心理感受,更有助于幼儿对诗歌的回忆和情感表达。
2 设计严密、有启发性地提问。诗歌的内容较精练、思维跨度也比较大,因此更需要教师用提问来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本教育活动中教师就很好地掌握了提问的时机和技巧,步步引导,层层深入,特别是第四段的教学,简短的几个连环问题便把诗歌的主题展现在幼儿眼前,引起了幼儿的共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表现――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表达诗歌
幼儿掌握诗歌的最基本表现方式就是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朗诵是一种艺术性的有声语言活动,是对诗歌的一个再创造过程,也是对幼儿进行诗歌教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要求,本活动中教师就很好地做到了这点。
1 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在示范朗诵时激情但并不夸张,轻重、快慢,抑扬顿挫非常明显,给幼儿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2 教师的指导。要让幼儿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而教师的指导,不是简单地让幼儿模仿,而是要让幼儿学会朗诵的方法。诗歌前几段都是以问句结束的,教师就提问幼儿:为什么在这里要用问句,用什么样的语调、语气来表现这种问话的句式呢?这样的提问、讨论,止幼儿明白,那是因为这时小雪花还没有落下来,那是它在天空中想的,是不确定的,要用向上扬的语调、不确定的语气来表达。以后再遇到这样的句式幼儿自己就会知道用什么样的语气、声调来表现了。
3 体态语言的帮助。体态语言,就是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等来表达人的感情和态度的无声语言:在朗诵诗歌过程中,幼儿除了运用语言外,还可以通过这些体态语言来表现诗歌。在诗歌《如果我是一片雪花》的朗诵中,教师引导幼儿把握语调、语气的同时,借助了画面的描述,调动幼儿的所有感官,去感受雪花的飘逸、雪景的美丽以及对妈妈的无私热爱,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诗歌的美妙意境中。
同时体态语言还能帮助幼儿学习理解新词,提高幼儿对诗歌的记忆。在丰富词汇时,有些同单纯用语言或是图片解释,幼儿一时难以弄懂。如果我们用体态语言进行教学,幼儿很快便能掌握。像诗歌中的“飘落”,教师就可用动作帮助幼儿理解,幼儿会做动作了也就明白这个词的含义。教师在帮助幼儿理解诗歌,指导幼儿有感情朗诵诗歌时可以有意无意地加上体态语言,这样给幼儿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幼儿在朗诵时记不清诗歌的内容,教师一个简单的动作提示就行了,所以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对诗歌的教学非常重要。
四、创作――让幼儿做名副其实的小诗人
当幼儿已经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时,下一个目标就是要尝试仿编诗歌了(当然有的诗歌不适合进行仿编),这也是许多教师感到棘手的环节,
1 教给幼儿仿编的方法。其实诗歌的仿编环节和其他环节一样也是互相渗透、相互牵连的,并不是说为了仿编而单纯地增加一个仿编环节,仿编就是为了检验幼儿是否对诗歌内容已完全理解,是幼儿对诗歌情感表达的一个延续:因此我们在前面的环节中也要为诗歌的仿编打好基础,在让幼儿仿编时一定要教给幼儿仿编的方法。比如在教授诗歌《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时,让幼儿记住雪花先要自己产生疑问,然后再想到要飘落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经过反复提示幼儿就会明白、记牢。等到仿编时教师就可以教给幼儿仿编的方法:让幼儿想一想雪花除了飘落到诗歌中所描述的这些地方,还可以飘落到什么地方,做些什么事情。事实证明,有了前期的渗透、巩固,幼儿想象非常奇特,创编也很完整,
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刚刚进入集体生活,对家人还有强烈的依赖心理。诗歌《谁最羞》短小、简单,表现了各种动物形象自主独立的心理。由于小班幼儿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的特点,因此我设计了一张简单易懂的诗歌结构图,试图通过观察、猜测、表演、体验等活动,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我借助诗歌中的“小袋鼠,羞羞羞”的形象寓意,鼓励幼儿像小鸡、小鸭等小动物一样“长大了要自己行走”,尝试自己克服困难,从而帮助幼儿迈开“独立”的人生第一步。
目标:
1 学习辨认诗歌结构图上的各种标记,感知小鸡、小鸭、小兔、小袋鼠的行走方式,初步尝试自主学习。
2 学习诗歌,感受诗歌天真活泼的情趣,体验小袋鼠的害羞心理。
准备:
根据诗歌内容绘制的教学结构图一张(附后),歌曲《乖孩子》。
过程:
1 观察诗歌结构图,产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许多新朋友。你们看一看、说一说有谁。(出示诗歌结构图,鼓励幼儿认真观察图上的小动物形象。)
幼:有小兔子和大兔子。
师:哦,是小兔子和兔妈妈。
幼:我看见小鸡,还有鸡妈妈。
师:小鸡跟着鸡妈妈,是怎么来的呀?
幼:(一边在座位上用手握成小鸡嘴巴的样子,一边做动作并回答)叽叽叽,叽叽叽。
幼:还有小袋鼠和袋鼠妈妈。
幼:小鸭子和鸭妈妈。
师:你们看得真仔细,看到了小鸡、鸡妈妈,小鸭、鸭妈妈,小兔子、兔妈妈,小袋鼠、袋鼠妈妈。
师:这么多小动物来和我们做朋友,真高兴。我们一起向好朋友打个招呼,欢迎它们来做客!
众幼:你好!小鸡你好!小袋鼠你好!欢迎你们的到来!
(结构图能帮助幼儿直观地感知诗歌中的动物形象,为初步尝试自主学习诗歌奠定认知上和感情上的基础。)
2,熟悉并区分诗歌结构图中各符号的特征,自主学习诗歌。
(1)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及其身后的符号,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师:老师在小动物身后还画了一些符号。这些符号像什么?猜一猜,这些小动物到底在干什么呀?
师:小鸡和鸡妈妈身后有什么标记?这个标记像什么?
幼:像小箭头。
幼:有点像小鸡走路的小脚印。
幼:说明小鸡是这么走路的。(幼儿手指小标记指向。)
师:你们讲得真好。这个有点像小鸡脚印的小标记就是告诉我们小鸡是怎么走的:小鸡,跟着妈妈,走!走!走!
(师幼一起边念儿歌边用简单的身体动作表演这句诗歌。)
(利用结构图将诗歌内容、结构形象化、直观化,有利于幼儿主动猜测、合理想象,充分发挥幼儿学习诗歌的主动性。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调动幼儿各种感官多通道参与,感知、理解结构图的含义,朗诵、记忆诗歌内容,为后面感知和记忆重复样式的诗歌句型做好铺垫。)
(2)鼓励幼儿继续观察诗歌结构图,猜测诗歌的第二段、第三段的内容,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师:小鸭和鸭妈妈的身后有什么标记?这个标记像什么?猜一猜,小鸭子和妈妈在干什么?
幼:小鸭子在游泳。
师:你是怎么知道小鸭子在游泳的?
幼:有水,在河里。
幼:有水,小鸭子,游!游!游!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非常好。“小鸭,跟着妈妈,游!游!游!”
(师幼起立模仿鸭妈妈带小鸭子去河里游泳,边游边念这句诗歌。)
师:小兔子和兔妈妈的身后有什么标记?
幼:有个箭头。
师:对。那这个箭头表示什么意思呢?猜猜,小兔子和兔妈妈在干什么?
幼:小兔子是往上跳的。
幼:小兔子往上跳,跳,跳。(一边说,一边在座位旁跳了起来。)
师:你们真聪明。小箭头朝上是告诉我们小兔子是跳着走路的。这是一句小兔子的诗歌,谁来连起来看着图念一念?
幼:小兔子,跟着妈妈,跳!跳!跳!
(教师鼓励幼儿一边念这句诗歌一边跳到教师周围。)
(教师尝试让幼儿自主学习诗歌。借助结构图的帮助,幼儿从第一句诗歌的内容与句型中获得初步的经验,并将刚刚习得的经验迁移运用于第二、第三句诗歌的学习,降低了学习诗歌的难度。)
3 学习诗歌第四句,体验小袋鼠的害羞心理。
(1)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诗歌结构图,分辨其他小动物的妈妈和袋鼠妈妈有什么不同。
师:你们仔细看一看,小袋鼠在哪里呢?
幼:妈妈抱着呢。
师:小鸡、小鸭、小兔子都是跟着妈妈自己走的,小袋鼠是怎么样的?
幼:它要妈妈抱,真难为情!
幼:小袋鼠是大懒虫。
(这时幼儿都哈哈大笑起来,嘲笑小袋鼠。)
师:瞧,小袋鼠被你们这么一笑。脸色都变了。变得怎么样了?
幼:它难为情了,脸都红了。
师:真的,小袋鼠的脸变红了。小袋鼠听见大家笑话它,会怎么想?
幼:它会不开心的。
幼:难为情,脸就红了。
幼:害羞了,下次不要妈妈抱了。
师:小袋鼠听了小朋友的话,害羞了。请想一想,我们可以用哪些身体动作来表示?
(2)鼓励幼儿用各种身体动作表示“羞”。
(3)小结幼儿的回答,并和幼儿一起带着害羞的表情朗诵这句诗歌,注意纠正幼儿“羞”的发音。
(小班幼儿也有自己的是非观念,能简单判断生活中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好的。在这个环节中,幼儿通过观察图片,感知小袋鼠的行为,自然而然地对要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抱的行为产生了初步的羞愧感。而教师则顺势达到了教育幼儿“长大后要自己独立行走”的目的。关于害羞动作的想象和夸张的表演,让幼儿对“羞”获得了深刻的体验。)
4 完整欣赏并学习朗诵诗歌。
(1)师:刚才我们一起念的诗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谁最羞”。请你们看着图,仔细听老师念一遍。
(2)师:诗歌里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教师引导幼儿回忆诗歌内容,熟悉并理解诗歌内容。)
(3)师幼一起边做简单的身体动作边念诗歌。
(4)教师念小动物的名称,幼儿接念后半段,同时做相应的动作。
5 小结:鼓励幼儿自己独立行走,不要大人抱。
师:小袋鼠不肯自己走,要妈妈抱。羞羞羞!请你们劝劝小袋鼠,帮助小袋鼠改正缺点。你想对小袋鼠说什么话呢?
幼:小袋鼠,你不要让妈妈抱。
幼:小袋鼠,从妈妈的大口袋里出来吧。
幼:小袋鼠,出来和我们一起玩。
师:小鸡、小鸭、小兔子,它们会自己走,自己游,自己跳,真能干。小袋鼠听了我们的话,也要自己走路,不要妈妈抱了。真棒!我们一起为小袋鼠鼓鼓掌,大声地对它说:“小袋鼠,你真棒,我们喜欢你!”
师:小袋鼠不要妈妈抱了,那我们上幼儿园和回家时应该怎么样呢?
延伸活动:
1 引导幼儿替换诗歌中小鸡、小鸭、小兔子、小袋鼠等形象,进行诗歌仿编。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爸爸妈妈抱,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附:谁最羞
小鸡,跟着妈妈,走!走!走!
小鸭,跟着妈妈,游!游!游!
小兔子,跟着妈妈,跳!跳!跳!
师幼问好,根据幼儿自带照片(在休息天观察发现春天的秘密)内容与个别孩子及家长简短交流。
二、户外自主游戏
设计意图:
延续上周因为“春游”活动而生成的情境搭建,幼儿能自主搭建并自发模拟爬山、过桥、悬崖等情境,但搭建过程出现器械安全问题,如何引导孩子关注安全搭建并解决出现的问题,这需要教师根据幼儿活动状况随机处理。
活动内容:
“去春游”。
活动准备:
1.双梯、轮胎、条凳、单梯(2个)、垫子等器械。
2.幼儿自带水壶、教师准备大筐及毛巾等。
活动指导:
1.幼儿自主选择器械,自主合作搭建“去春游”主题运动情境。
2.观察并判断幼儿的运动状况,提醒幼儿关注存在安全问题的搭建,并可以根据实际暂停游戏引导幼儿讨论解决办法。
3.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自选场景并背上小书包,大家一起去春游。
4.和幼儿一起整理运动器械,鼓励幼儿相互合作完成整理任务。
三、小组活动
设计意图:以小组形式展开寻找春天幼儿园里的秘密,是松散的活动,作为运动后的放松活动,也是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做准备,同时,幼儿学习有目的的观察和记录。
活动内容:
寻找春天的秘密。
活动准备:
每人一份记录本和笔。
活动指导:
1.交代任眨鹤杂山岚椋3~5人一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在幼儿园内寻找春天的秘密并把发现记录下来;要求幼儿在老师看得到的范围内活动,不能跑远,听到小铃声到老师身边集合。
2.在幼儿活动中,教师注意关注到所有孩子活动情况,并个别交流和指导记录等。
3.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并积极与同伴分享。
四、教学活动:仿编诗歌《春天的秘密》
(一)设计意图
本活动取材于浙江省编教材大班主题“春天里”,读诗歌是一首意境优美、充满情趣的散文诗。诗歌点有:展现了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之美。诗歌中缓缓流淌着的河水,蓝天下展翅飞翔的燕子,小河边随风飘扬的垂柳……组成美不胜收的风景画融入了简洁流畅、手法多变的语词之美。诗歌采用近乎口语化的表达方式,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描述春天里万物的生长,如“桃花红着脸、抿着嘴、麦苗使劲地钻……”,同时,又以简洁优美的语词,如“融化、嫩绿、飞翔、绿油油”等描述了春天万物的变化,表达方式符合大班孩子理解水平,能激发孩子用语言、动作表达对春天的理解和感受。具有循环往复、首尾相应的结构之美。诗歌描写六个场景,以问答形式出现,一问一答、首尾相应,语句是重复的,这不仅增添了诗歌的韵味,更为孩子仿编提供空间。正因此本活动以仿编为重点,在已学诗歌基础上,抓住诗歌特点,从幼儿与家人一起春游的照片和在幼儿园寻找到的春天秘密入手,鼓励幼儿分享春天里有趣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及时为幼儿搭建创编诗歌的支架,引导幼儿尝试学习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春天的景色,表达对春天及自然的热爱,从而初步感受文学语言的美。
(二)活动目标
1.感知春天万物的生长变化,萌发热爱春天的情感。
2.大胆表述发现的春天的秘密,尝试仿编诗句。
(三)活动准备:
已经学过诗歌;幼儿和父母春天游玩的照片、小图片、音乐、记录纸等。
(四)活动过程
1.分享与交流:春天的秘密。
教师:春天来了,春天里有许多秘密,你们都找到了哪些秘密呢?
根据幼儿回答,教师用类似诗歌中的句子来小结,如幼儿说到油菜花,教师可小结:“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一片,小蜜蜂飞来飞去”。请幼儿发现有哪些好听的词语。
2.回顾诗歌内容:发现循环往复的结构特点。
(1)教师带领幼儿复习朗诵诗歌
(2)教师与幼儿一起发现诗歌的特点
请个别幼儿来排,如有排错的情况请其他幼儿纠错。
教师:这首诗歌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发现有哪些句子是一样的,有多次出现?都是在什么地方出现的?
引导幼儿发现在每一段的开头和结尾的句子都是一样的。
3.小组学习:尝试仿编诗歌。
教师:谁能够试一试,把刚才我们发现的春天的秘密也编进这首诗歌中?个别幼儿试一试,幼儿个别尝试仿编。
(2)幼儿分组创编并念给同伴听
这首诗歌的开头和结尾一样,改变中间的内容就可以编出新的诗歌来,请你们分小组去编一编诗歌吧,可以看看早上的记录本,编好了念给本小组的朋友听一听。
4.集体交流:许多小朋友都编好了诗歌,请你念给大家听一听吧。请个别小朋友展示,并请其他小朋友说说他用了哪些好听的词语。
5.小组展示:现在你们可以自由结伴3~5个小朋友一起,围坐一个圆圈,轮流讲述自己编好的诗歌哦。
6.延伸:春天的秘密还有很多,下面我们要去菜园找找春天的秘密。小朋友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我们也会编出优美的诗歌。
五、生态实践活动(户外):
(一)设计意图:
这是我园生态特色活动,幼儿参与管理菜园,不仅可以引导他们发现春天的秘密,而且能促进幼儿责任心培养、学习和同伴合作、激发热爱劳动和自然的情感等等。教师提供了适合幼儿的小工具,为劳动创设良好的条件,幼儿非常喜欢。
(二)活动目标
1.学习和同伴一起耐心地给菜苗施肥、浇水,不怕脏。
2.萌发对菜园中秘密的探究兴趣,激发爱劳动的情感。
(三)活动准备:
有机肥(羊粪)、小铲子、洒水壶(用可乐瓶自制)等。
(四)活动过程:
1.教师:春天到了,菜园里种下的许多菜苗,它们都发出了新芽,现在比前几天又长大了很多,它们需要我们的照顾,你想怎么照顾它们呢?
2.小结并交代任务:今天我们要给菜园的菜苗施肥、浇水,请自己选择任务和工具,当心不要踩到菜苗哦。
3.教师重点指导操作方法,提醒施肥要认真,不要太多,一棵放一勺等;浇水要轻轻地、慢慢地,并和孩子一起探索发现菜园中春天的秘密。
4.收拾整理好工具回教室。
活动设计亮点
1.内容选择上体现教育和生活的紧密相融。
春天到,万物复苏,桃红柳绿,春意盎然,郊游、踏春是当下孩子和家长生活的主旋律及休闲交流的话题,草、树、花、鸟、虫等都可能是孩子探究的对象。半日活动抓住季节和孩子兴趣焦点,选取意境优美、充满情趣的散文诗《春天的秘密》作为主要内容,体现了学习内容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2.环节安排上体现幼儿经验的连续和完整。
本次半日活动以“寻找春天的秘密”为线索展开,并及时顺应孩子的兴趣,延续和保留了因为上周组织的春游活动而引发的搭建主题“去春游”;锻炼后的小组观察活动,为下面的仿编做好经验的铺垫,同时,观察后的记录能让幼儿将形象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幼儿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去菜园的生态实践活动又再次引发孩子对春天秘密探寻的兴趣。这样的安排,使得所有活动紧紧围绕这一主线,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孩子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连续性得到有效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