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3: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江南教案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
(二)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二)《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巨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孽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铖仰仗权奸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巡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社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二)情节结构。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寓寄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三)曲词鉴赏。
通过对曲词的鉴赏,主要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北新水令]一曲,“山松野草带花桃”,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秣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巢乌”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四)借景抒情。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眼见他起朱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寓寄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寓寄于景物描写之中。
(五)传奇与杂剧。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六)积累词语。
1.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2.祭扫:扫墓,在墓地祭奠、培土和打扫。
3.翡翠:形容绿色。
4.丹墀:宫殿阶上之地叫做“墀”,涂以红漆,故称“丹墀”,是臣子朝拜皇帝的地方。
5.粉黛:妇女化妆用的白粉和青黑色的颜料,后借指妇女。本文指歌妓。
6.笙萧:代音乐。
7.水榭:临水的供人游玩、休息、眺望的亭阁。这里指秦淮河一带临水的房屋。
(七)板书设计:
引子:定沉郁悲怆的基调
城郊、孝陵由远而近
故宫、秦淮铺设景物
板桥、旧院寓情于景
吊南京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小资料】
1840年后,传教士尾随西方殖民者再度来华,最终叩响了尘封已久的大门。与前两次传教士来华不同,晚清传教士多为新教教士,以往两次则为天主教教士。康熙皇帝禁教前,天主教教士的活动主要由各宗派或“会”来承办,这些组织活动均受制于罗马教廷。新教教士则不然,尽管分宗立派,但组织松散,人数众多;活动虽有连续性,但教区没有固定划分,活动区域广泛。不同宗派的教士时常聚集在一个省或一个城市内传教,地域色彩并不显著。传教较为活跃的宗派有:以华南沿海为重点,以广州、厦门为中心的美部会;以闽、浙沿海为重点,以福州为中心的美以美会;以上海为中心的伦敦会与监理会;以宁波为中心的长老会;以粤、港、鲁为中心的浸礼会;活跃在长江中下游城市及周边地区的圣公会;活动重心在川、渝一带的内地会。总体而言,传教主要遵循由南往北,由东至西,由沿海、沿江到偏远内地的路线。截止1900年前后,由洋人直接经管的布道站数目约500个,而经中国人管理的布道站总数已逾数千;传教士的人数从最初的400余人增加到清末民初的3000余人,主要以英美籍的新教教士为主。
晚清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化影响甚巨,不仅广募信徒,而且还积极参与地方社会事业。以苏州博习医院为例,博习医院是美国南方监理会在苏州创办的一所西医医院。美国南方监理会自1848年开始向中国陆续派遣传教士,教区大多集中在江南一带。1882年,美国监理会派遣刚从美国医学院毕业的柏乐文教士从纽约出发,取道英国,年底抵达苏州。早在1877年,蓝华德教士就在苏州的天赐庄租赁3间民房创办诊所,命名“中西医院”。柏乐文抵苏后,准备在此基础上扩建医院。1883年,柏乐文获得教会和苏州地方缙绅捐款1万美金,即以1000美金在天赐庄购得民田7亩,4月8日医院破土动工,11月8日博习医院正式开业。
博习医院是监理会在华传教的重要成果。据监理会会刊称,这是中国内地最早的一所设施齐全的西医医院,时人赞誉,“自上海至北京二千余里之内地,迄无一正式医院,博习医院之创设,实为嚆矢”。建成后的博习医院拥有中式平房8幢,分别作为门诊室、内科病房、外科病房、手术室、戒烟室、宿舍、洗衣房及厨房,设病床30张。尽管当时中国社会对于西医尚难接受,但缘于柏
乐文善于交往、为人谦和,不久就获得当地人信任。医院开办的第一年,门诊量即达7600人次,他自己也在苏州获得“柏好人”的美誉。
1884年,柏乐文回美国继续深造。1886年,柏乐文完成学业重返苏州,担任博习医院院长一职。柏乐文经营博习医院期间,将许多西方最新发明的技术,诸如消毒法、麻醉术、X光机等带到中国,博习医院是中国最早使用X光机的医院。上海《点石斋画报》“宝镜新奇”一文中就详细描述了博习医院展示X光机的情景。1888年,柏乐文创办了一个医学培训班培养中国医师。1901年3月,监理会在苏州天赐庄创建东吴大学,该医学班于1904年并入东吴大学医学系(今苏州大学医学院前身)。1920年,柏乐文利用监理会、洛克菲勒基金及地方捐助的20万银元,拆除博习医院原有中式平房,兴建一幢3层半的住院大楼和一幢两层的门诊大楼,建筑于1922年春落成,拥有100张床位,是当时中国相当先进的一所西医医院,被美国外科专家评价为“如此医院全中国仅三四处而已”。1927年春,柏乐文退休返美,同年12月14日逝世。他的骨灰被运回苏州,安葬于葑门外安乐园。
冲突与教案迭起
当然,这一时期亦有不少传教士罔置中西文化隔阂于不顾,强势介入地方冲突,以致各地教案迭起。据统计,后至前,共发生大小教案1600余起,尤其是在《》明文规定传教士可入内地自由传教后,掀起了教案。仅南昌府就前后发生过两起教案。1862年,发生了第一次“南昌教案”。当时,法国天主教教士罗安当、方安之以《》为由,在南昌强行索地要房,横行无忌,激起民愤。传教士在筷子巷内置办民房,辟为育婴公所,豢养婴童。但教堂内终日大门紧闭,非信教之人不得入内观看,引起百姓猜忌,以为确有“采生折割”之事。况且,前翰林院检讨夏廷榘、甘肃臬司刘于浔将反教揭帖刊贴省城内外,一时间议论纷飞,群情激愤。4月15日夜,不少生童携百姓拥入筷子巷,拆毁教堂,将堂内器皿货物悉数砸碎,两名教士仓惶避走九江。清廷为了息事宁人,严饬江西巡抚沈葆桢赔银1.7万两,重建教堂。
一、预设,要为学生的“生成”腾挪空间
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行的今天,有效、实效、高效已然成为课堂教学的必须考量的重要因素,然而我们必须误清醒认识到: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效、高效离不开教师的精心预设。过去我们在进行课前预设时,往往不能考虑学生的想法,更不能顾及学生个性的特征和心理感受,以至于我们常常把“备课”误解为写教案,把“上课”误解为教案的再现,这显然违背了新课标精神,违背了教育的主旨。新的时期,新的世纪,我们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生命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的高度来权衡教学过程,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思想水平、态度情感的现状出发,对自己的教学思路进行合理的安排,对课堂教学中师生、生本、生生的交流而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有效的预设,尽可能地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从而为学生的精彩生成腾挪空间。
二、交流,要为学生的“犯错”做好准备
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且不说,失败过后是成功;但可以肯定的说:经历失败,尝试失败,定会为人们产生独特的心理,定会为人们留下宝贵的经验。心理学家盖耶也曾说过:“谁不去考虑错误,谁不允许学生犯错,谁将会错过最富于成效的教育契机。”是呀,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错误、失败是正确、成功的先导,是通向成功、成熟的必经之路,是学生生命成长过程的必然现象。
例如《泊船瓜洲》一诗的教学,学生在初读这首诗时,普遍地认为这是一首“写景诗”,因为这首诗从头至尾描写了大量的景物――京口、瓜洲、钟山、明月、春风、江边;更何况“春风又绿江南岸”成为千古名句,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判断。如果硬生生地告诉学生这是一首抒情诗或借物言志的诗,定会让学生无法从内心深处认同。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诗中蕴涵的情?如何“纠正”学生对文本已有的理解?于是我就抓住诗中的文眼――“还”字来引导学生揣摩与感悟,“京口”与“瓜洲”两地之间只隔一河,“钟山”与“家乡”只隔几座山,诗人离家如此之近,回家之容易,完全可以很快地回家,为何还写“明月何时照我还?”接着,再点出“春风又绿江南岸”,时间之久,为什么不回家。
三、拓展,要为学生的“升华”搭建舞台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一切为了孩子”,这一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得以充分的体现,然而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课后拓展,则做得明显不足,较多地关注了学生的学业习得,而较少考虑到学生的综合发展;较多地关注学生练习量的多寡,而较少考虑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与塑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思想的升华、人生观的构建。或许正是由于对课后拓展有效性的忽略,才产生种种的不完美。因此,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后拓展,为学生思想的升华搭建舞台。
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能感知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才能让我们生活得更加美好。如何做呢?学生说倡议,说宣传,说从身边做起……这种种的做法都是可取的,但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仅是让学生停留在思想认识上,还要付诸实践,为了学生真实地感受实践与课本上得来认识的差异,我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并让他们自己看看实践后的效果。
【关键词】喝茶之五境;自然主义之含义;茶道之哲思
周先生是项学大才,思想巨人,欣赏他及他的作品,需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同时也需要有较深刻的人生阅历及人生哲思,这一点对于大一的高职生(每周只有一次语文课),具有较强的挑战性,因此,只有在教授方法上道高一筹,方可让学生有较好的体悟。
本文在教法上作了如下之探讨。
《喝茶》(教案设计)
一、教学重点
(1)喝茶的自然主义即茶道的深刻含义。
(2)淡然、缓和的写作风格。
(3)宁静、清雅、恬淡的意境及所含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难点
(1)淡泊的人生哲思,生活本色之体悟。
(2)生活之艺术美(生活的热情及生命之关爱)。
三、教学过程设计(共2个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了解相关的茶及茶道的知识。
(2)了解周作人先生的基本信息。
(3)阅读相关的《喝茶》的文章(比较其它作家的“喝茶”了解本文的特点,丰富茶及喝茶的知识)。
[课前预习重点理利用网络,对“茶”及“喝茶”有一个客观了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激趣导入
当下物质生活不断提升,各种饮品应有尽有。红牛、可乐、朱古力……数不胜数,糖尿病发病低龄化趋势严重,发病率逐年上升。90后是喝着洋饮料长大的,对于清淡的绿茶,似乎已成为久远的历史。我国的《茶经》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文化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对自己悠久的历史和魅力的茶文化,我们应该自豪而深思。
周作人先生的《喝茶》让我们顿觉清新,体悟到绿茶的无穷魅力以及喝茶的人生享受即茶道之深刻哲思。
[导入重点引发学生对“茶”的关注,激启对“喝茶”的情趣]
(三)比较“烟”、“酒”、“茶”之利弊
烟——原产南非,泊来品,虽然可以消遣,有悠闲之意,但有毒有害健康。
酒——自古有佳酿,然烈酒醉人,酿成悲剧自古有之。
茶——几千年种下的绎珠仙草,是“清风玉露”酿成的仙茗,是凡间纯洁的象征,是宁静致远的聪慧饮品。
[从熟知的“烟”、“酒”比较,突出“茶”之风雅,飘逸,清静之魅力,引导学生更好地进入文本]
(四)作者其人(学生交流后点评)
周作人:项学大才,思想巨人。他的《人的文学》中对“平民文学”、“社会文学”、“写实的人生文学”的积极倡导,在中国文史上一开先河。
以真挚的文体,记真挚的思想与事实。既不坐在上面自命为才子佳人,又不立下风,颂扬英雄豪杰,只自认为是人类中的一个单体,混在人类中间,人类的事便也是我的事了。
[作者点评的目的让学生了解作者行文的主张,从而更好地把握其本文的风格,更好地赏析文本的特色及含义]
(五)内容、结构的整体解析
1.由徐志摩的“吃茶”引出自己的个人的平常“喝茶”。阐释“茶道”之含义:
“忙里偷闲,苦中作乐”——调节生活;
“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平衡人生;
“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体悟短暂与永恒之哲理;
2.个人平常“喝茶”之境情:
(1)正宗绿茶(清淡):赏鉴其色、香、味、意未必在止渴,更不在果腹,重在自然之妙味。(社会人生的体悟在自然之妙味之中)
(2)茶境:瓦屋、纸窗之下;(朴素,幽静);
(3)茶具:陶瓷(素雅独特);
(4)茶水:清泉(纯静、自然);
(5)茶伴:二、三人(二、三客日胜日趣,素心同调,彼此畅适);
(6)茶食:江南“干丝”(豆腐的佳妙制作,简朴,自然);
(7)茶饭:清茶淡饭中寻其固有之味。
[文章行文真实自然有序,情感真挚朴素,平淡中体现哲理,体现了周作人先生对文学人生的主张——关注人的最根本的,最自然的事。]
(六)小结通过板书设计更好体现本文的结构与主题
茶道:“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正宗绿茶——茶叶——清淡无味
瓦屋、纸窗之下——茶境——幽静、朴雅
清泉——茶水——纯静清凉
二、三人共饮——茶伴——素心畅适
素雅陶器——茶具——素雅天然
江南干丝——茶食——简朴佳妙
以茶淘饭——茶饭——清茶淡饭固有之味
优游:“得半日之闲,抵十年尘梦,优游人生,断不可少。”
关键词:农远工程;课程资源;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19-02
农远工程作为国家农村信息化、教育均衡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已进行了将近十年。在农远工程的帮助下,农村整体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优秀的教学资源跨越了空间的阻碍,农远工程的实施使农村地区的学生在教学资源上与城市的学生拥有了平等的权力。但在多年的项目实施中相关建设的课程资源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农远工程最大地发挥教育功效,服务于农村教师,受惠于农村儿童。(农远工程的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包括政府部门提供的,教师个人购买的,学校出资购买的,校际共享的,教师之间共享的,这里的课程资源主要指国家或省市农远工程相关责任部门提供的教学资源。)
一、课程资源的现状和问题
1.“副科”建设形同虚设。笔者登录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该网站是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和中央电化教育馆远程教育资源服务部共同建设),查阅了课程资源栏里各科的资源状况。在各门科目中,语文、数学、英语作为主科皆按课时编写了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的详细操作步骤,最后还有课堂小结和作业。农村中小学教师可以参照网上的教案改进提高自己现实中的教学,解决了农村地区可能因为信息堵塞、交流封闭而导致的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模式陈旧的问题。但是在美术、音乐、科学三门学科的课程资源里,该网只是简单地提供了一些相关图画或视频,并没有提供相对应的课时教案。在现实农村中小学中,由于师资限制,音乐、美术、科学三门科即使开设也基本由主课老师代课,但他们没有相关的学科背景,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实际上他们更需要国家、地方的课程资源建设者提供详尽的、可操作的教案来指导他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副科的教学任务。通过与许多农村教师的交谈中得知,他们也想给孩子上好每一堂音乐、美术和科学课,但受限于自身的教学能力和软硬件资源,他们更需要通过远程教育资源网上的课程资源来充实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农远工程本来可以在农村地区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上有很大作为,可现有的课程资源中并没有提供有效的指导,这又无形中进一步促使教师挤占副科教学时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依赖于音乐、美术、科学等课程对孩子多元智能的开发,促进他们提高认识美、鉴赏美的能力。农村地区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在副科学科教学上与城里相比已严重落后,农远工程本可在课程资源建设中针对该问题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以补强农村薄弱的副科教学,但仅从相关网站的课程资源建设来看,副科的课程资源建设仍然多流于形式化。
2.优秀教案变成了八股教案。笔者分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上语文人教版七年级《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案。该教案中的教学目标分为三点: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②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③培养学生语感,能够初步领悟作品内涵。[1]笔者认为,这篇教案的教学目标放到任何地方都适用,宽泛的教学目标无法评价,学生在该课时上完后到底收获了什么无从知晓,因此这就是个无效的教学目标。在相关教案的编制中,教学重难点、教法、作业等方面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教案的编写代表了教师的教学智慧,应是课堂实施的重要依据,农远工程实施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将重点学校重点地区的优秀教学资源输送到薄弱地区,这样农村地区的教师可以参考教育教学专家编写的教案改进自己的教学,以提升原本薄弱的教学质量,但笔者搜索到的课程资源中出现大量这样的八股教案,显然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
3.课程资源和农村孩子有文化距离。在课程蕴涵的文化涵义层面,农远工程的课程资源与农村孩子的实际生活有距离。笔者先以综合实践课的课程资源举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上并没有为综合实践课程进行资源设计,于是笔者分析了四川省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的农远工程综合实践课程的活动案例,其包括“《校园里的浪费现象》、《保护家乡河》、《零花钱如何花》、《小小拍卖场》、《我们身边的垃圾》、《水果拼盘的制作》、《手拉手》、《走进广告世界》、《学会感恩》、《汶川地震综合实践活动》、《春天的植物》”,[2]其中活动主题《校园里的浪费现象》、《零花钱如何花》、《小小拍卖场》等与农村孩子现实生活太远,农村绝大多数孩子根本没有零花钱的概念,更谈不上浪费的行为和现象。《水果拼盘的制作》更是无需放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农村孩子很小就已经学会了砍柴挑水做饭等各项生活技能。笔者再以农远工程建设的英语课程资源为例,在分析了英语综合资源里的情景对话后,发现文章中时有出现一些城市化倾向很重的单词,这些单词在农村孩子的生活中完全没有概念,英语课程资源中选用的一些阅读文章也不经意间渗透着强烈的小资气息。城市化取向的教学内容对于农村孩子来说既充满陌生,又难以勾起他们的生活情结。强制地要求使用农远工程的这些阅读材料反而对农村孩子造成了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丰富的乡村文化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没有得到继承和发扬,反而被农远工程所引进的强势文化所淹没,而那些保存完好的乡村文化恰恰是未受破坏的充满道德的文化。城市的喧嚣和烦躁被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农村孩子的心灵,他们从小被这种文化教育的无根性又造成日后对家乡没有认同感,只导致他们日后无法在家乡的经济建设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建设中出现问题的相应对策
1.学科建设均衡,激励薄弱学科资源建设。现阶段省级农远工程教学资源库的各科课程资源主要是由下属各市优秀学校提供,各重点学校结合自己学科和师资优势自行申报并提出相关学科的课程资源建设意愿,然后由市级教育技术中心进行初选和推荐,最后由省教育技术中心组织专家进行最终复审,若教案和作品被录取,将对作者进行奖励,并由主管部门颁发证书。笔者建议在相关课程资源采集的文件中加大对弱势学科建设的政策倾斜,对音乐、美术等学科可不采用学校自行申报的办法,由市教育技术中心联合教育局直接组织全市该学科的骨干教师进行跨校合作编制课程资源,还要配套相关信息技术教师,做到技术与学科的有效整合。通过对资源采集机制的调整,重点加强弱势学科的课程资源建设,改变过去音乐、美术等学科课程资源评审时常常出现的矮子里面挑将军的局面,保证相关学科资源的质量。另外,对于录用的薄弱学科课程资源的设计者也可考虑加大奖励的力度,提高奖金金额等,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形成各个学校都能积极申报参与薄弱学科课程资源建设的场面。
2.完善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建立科学评价制度。建立新的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建设标准,提高课件教案的准入门槛,彻底遗弃八股教案。新标准应该改变过去只笼统要求文字教案有如下内容:基本信息(如项目名称,教案名称,使用范围(学科、年段),作者,作者单位,撰稿时间等);教案主体内容(如教学目标,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作业,教学反思等)。要加强标准的科学性,使标准更符合学习规律、认知规律。如教学目标中应指明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上述《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的教学目标应该写成“在一课时内,孩子们能够体会并口头简单描述出鲁迅童年时的生活情趣,鲁迅的惆怅感和失落感。”充分发挥教学目标指导教学,管理教学,评价教学的作用。教案的其它各个元素也应详细具体,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使农远工程资源使用者能够充分受惠于重点学校的优势资源。另外,对送审的教案作品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组织中小学一线优秀教师、学科专家、高校教育学教授和农村一线教师共同评审相关作品,重视教育学专家和一线教师的评审意见,增加公示的力度,广泛吸取群众的修改意见。改变以前只重视正确性、艺术性、技术性,转而重点考察教案和作品中运动教育教学规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结合的能力。
3.改变观念,加强课程资源文化地方化建设的引导。过去的观念认为教育技术中心建设的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只是原材料,农村教师在使用时仍然要进行二次开发,所以课程资源地方化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事情。但统计数据表明农村教师大多还只是拥有搜索、下载、播放教学视频等基本信息技术素养,能够自行组合相关材料、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的教师比例还很低。所以教育技术相关部门应该转变观念,城市优秀师资力量制作的农远工程课程资源应该是农村教师可以直接使用的课件和教案。省市教育技术中心在相关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和评价制度中应该形成建设内容农村化的导向。在评审关卡上增加课程资源文化的专项审查,把贴近乡土文化、符合农村实际、富有地域特色作为评选优秀教案课件的指标,从而鼓励课件和教案制作者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剔除城市化倾向太重的元素,多考虑农村的社会生活环境,增加贴近乡村生活的场景和教学内容,努力使农远工程输送的课程资源能提高孩子应对农村生活的能力。比如在秋冬季节设计一堂秋冬果树防虫的实践活动课课程资源,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生动学习并了解秋季消灭虫害的好处和方法:①诱杀灭虫;②清除残枝落叶;③耕翻园地;④药剂防治;⑤果树落叶休眠期清园。然后组织他们到果园现场实践操作。再比如针对新疆的农村中小学建设音乐学科课程资源时,考虑到该地区完好保存的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维吾尔族舞蹈教学课件,这样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又达到了提高孩子多元智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网[EB/OL].http:///xxpd/kczy/xia/yw/1/kebiao-rj.htm.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学;游戏化;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24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158
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园语言教学对于幼儿的语言发展及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在幼儿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学前期正是特殊的“游戏期”,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无疑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尊重儿童的教学理念。语言本身所先天具备的游戏性特征也使游戏在语言教学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鉴于游戏对于幼儿语言教学的重要性,笔者对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进行了一些调查和思考。
一、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游戏运用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于幼儿园语言教学中游戏运用的现状进行调查,并进行问题分析与探究,得出结论如下:语言活动的主要形式是以故事、看图讲述、儿歌为主,以游戏形式组织开展的语言活动较少;语言教学中的游戏资源主要来自书籍和网络;教师担任游戏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角色;幼儿较为被动地接受并参与游戏。
二、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游戏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游戏观念的局限性
通过对教师的调查,发现可以了解到教师在观念上都很重视游戏,但在实际的语言教学中,教师往往并不把游戏置于必需的位置,常常是可有可无。教师对教学中的游戏的认识,大部分还停留在“游戏可以为教学增加趣味”的认知水平。因此游戏在教师眼中就并不是语言教学所必需的,只是作为需要时的“调味品”。游戏对于幼儿独一无二的价值以及对于改造语言教学的重大意义便淹没在教师局限的游戏观念中。
(二)语言教学中游戏的程式化倾向
语言教学中游戏的程式化倾向主要表现在对活动教案的“按部就班”。教师在活动以前对各个步骤的安排几乎是事无巨细。如何提问,预期幼儿怎么回答,该如何衔接下一环节,整个活动过程的分分秒秒都在设定与计划中。虽然这样的“课前准备”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掌控课堂,让课堂能够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地开展,但同时,这样缺乏“自由”与“意外”的教案也给课堂带来潜在的“危险”。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天衣无缝”的教案,才使得教师因为严格“履行”计划而忽视了实际教学的“不可控性”和“非预设性”,甚至会导致诸如“教师暗示幼儿说出正确答案”、压抑或回避幼儿的“非计划”中的问题。在日常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因担心难以掌控游戏中的“不确定因素”会造成教学目标的偏离或给课堂秩序带来混乱而对游戏采取慎用态度。但同时,教师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如果过分拘泥教学目标的完成度,一切按照教学计划“按部就班”,也必然会离“游戏”越来越远。
(三)游戏中过多强调秩序与纪律
我听了很多语言活动,发现在一堂20~30分钟的活动里教师平均要进行5~8次的纪律维持,尤其是当活动课的内容不能强烈吸引幼儿的时候,幼儿的“违纪”次数会更多。经验丰富的教师倾向于进行更多的纪律维持,“请大家看某某小朋友坐得多神气”“我不会对你笑,因为你没有坐好”“老师看谁表现得乖就先去玩游戏(或去吃饭等)”,而且幼儿自身也已习惯做出教师期望的行为以获得教师的表扬。法国幼儿教育家凯果玛曾说:“如果要我在纪律与没有秩序和喧闹之间做出选择的话,我宁愿选择没有秩序和喧闹,因为喧闹和没有秩序至少表明:儿童是真正地活着!”然而,在“秩序”与“纪律”主导的活动课上,幼儿实际是根本无法“活动”起来。
三、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的优化对策
针对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游戏化上述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优化策略。
(一)更新游戏观念,恰当实施游戏
为还原游戏的本来面目,教师要给语言教学中的游戏更多的自由。给游戏更多的自由意味着教师要把游戏主人、主体地位归还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尽情地投入游戏、享受游戏,在游戏中愉悦自我,发展自我。游戏开始后,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游戏,无需过分关注游戏中的对与错,或是游戏是否朝预期的方向发展。
彭海蕾认为:“幼儿园游戏教学实质是培养幼儿的游戏性品质。”我对此是持赞同态度的。在成人专制与权威成长下的儿童要么会变成一味顺从的“奴隶”,要么会走向暴戾叛逆的另一个极端。而在富于民主平等的游戏精神环境中成长的儿童,也必定能成为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谐发展者。
(二)尊重幼儿,合理指导游戏
教师不论是设计游戏还是指导游戏,都要注意给幼儿预留适度的发挥空间。教师不能把游戏过程等同于“脚本”,要求幼儿按照脚本来“演”。脚本式的游戏只会让幼儿感到拘束与紧张,生怕出错受到教师的批评。一旦幼儿在游戏中无法体会到愉快与自由,幼儿也就无法真正在游戏中进行主动探索与内化,游戏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与意义。语言教学游戏兼具“教学性”与“游戏性”,因此语言教学游戏时要求教师既要“介入”,又能“退出”。美国教育家斯米兰斯基曾提出:“游戏辅导可以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同样,舍法提亚也认为:“成人参与游戏可以提高想象游戏的数量,促进儿童的认知、语言和社会性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介入游戏也要把握好“度”,不能对游戏进行过多的预设与安排,不随意代替幼儿决定或裁决对错。
(三)善于观察思考,多渠道开发语言教学游戏资源
教师不能被网络或书籍等有限的游戏资源所限制,要将语言教学中的游戏来源放大到无限的生活中,让生活成为语言课程内容的不竭之源。生活的丰富多彩也赋予了语言课程内容生动性、真实性,幼儿因为熟悉而能更好地接受。幼儿教师要做善于观察生活、开发课程的开拓者,而不是只知照搬“现成”的复述者。因此,教师不必拘泥于教材或教案,要善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现语言教学的素材。
总之,当语言教学活动以游戏的形式进行时,儿童往往能更快更好地接受。教师应该让幼儿在自己有兴趣,能主动、能胜任的状态下,多听、多看、多做、多想,充分积累语言经验,使我们设计和组织的语言教学活动真正成为能促进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能力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活动。
参考文献:
[1] 贾慧慧.幼儿园小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游戏的现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关键词: 卓越课程;教学改革;问题驱动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1-0239-02
0 引言
“卓越课程”是2004年苏格兰政府推行的课程改革计划,旨在强调“学习体验”与“学习成果”并重,探索“更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以实现学生“个性、能力、智力和体能最大潜力的发挥为导向”,其教育目标为“成功的学习者,自信的个体,负责任的公民和积极的贡献者”。这种培养模式正逐渐被我国政府、高校接受并推广应用[1]。
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造成以产生问题为驱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自由起疑,并围绕产生的新问题展开学习、思考、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江南大学借鉴苏格兰经验,于2012年6月启动了“卓越课程”的建设工程。一年的改革实践证明,卓越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能够调动起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输入型的学习转换为输出型的应用,把被动、消极、应付性学习转化为主动、积极和创造性学习,能够使学生真正“活”起来。
1 卓越课程的建设目标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按照苏格兰的观点,卓越课程改革的目的具体表现为四方面:一是成功的学习者,就是要有学习的热情和动机,有取得高成就的决心,能够接受新事物和新观念,在不同条件下灵活运用各类学习方法,自主性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二是有信心的个体,就是自我尊重,保持健康和积极的生活方式,有抱负,独立地生活,能够在不同的活动中赢得成功;三是负责任的公民,就是能够尊重别人,负责任地参与各类活动,能够尊重不同的信仰和文化差异;四是积极的贡献者,就是积极进取,精力充沛,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2]。
这一目标也适合中国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为此,江南大学吸取苏格兰“卓越课程”改革经验,创建卓越课程建设工程。其宗旨就是支撑和实践国家人才培养政策与课程本身的价值标准,通过不同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提升他们的学习期望,帮助其储备丰厚的知识基础和实践经验,使之成为能为社会做贡献,博学而有责任心的现代人才。促进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卓越课程改革和实践的重要目标。江南大学选择参与卓越课程建设项目的一般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这类课程担负着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任,以期使学生能将个人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从而为实现共同的中国梦而不断努力[3]。
2 卓越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江南大学卓越课程建设的实施工作从2012年6月份正式启动,建设周期为两年。第一年分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进行。准备阶段,由卓越课程建设负责人进行课程建设团队的组织、完成课程大纲、建设目标和建设方案等的制定。实施阶段,根据不同课程的自身特点,可以灵活多样,采取各种形式授课,核心点就是让学习者都能够参与讨论和实践,灵活运用课程实施细则,使师生人人都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参与平台。总结阶段,总结卓越课程实施过程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以备第二年在实施的过程中扬长避短,最终创建一套较为完善的卓越课程建设方案。
2.1 卓越课程的设计原则 卓越课程按以下4个原则进行设计[3]。①挑战性和乐趣性原则。在课程内容设计时,充分挖掘课程优势,使课程富有挑战性、前瞻性和乐趣性,激励每位学习者的潜在意识,使其有高水平期望和成就的动机。②广度性和进步性原则。卓越课程的建设要让学生通过课内和课外不同内容的学习,提高学习能力,扩展知识水平;同时,要使学习者在每个阶段不断取得新的进步,并继续探索,综合不同的学习方式,去获得更高水平的理解,鼓励学习者养成追求进步、努力不止、坚持不懈的人生态度。③个性化和整体性原则。课程的设计要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做出符合自己意愿的体验和选择,获得不同领域和研究方向上的成功;同时要利用个体的成功,促进课程整体不断地改革和进步。④相关性的原则。通过卓越课程的学习,使年轻人充分理解他们学习的价值所在,是关乎自己未来的工作与发展,关乎国家未来的大事。
以上原则的设计和实施,将促成更为合理、优质课程的形成,将能充分发挥课程特色和优势,为提升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奠定基础。
2.2 卓越课程的实施细则 江南大学卓越课程的具体实施细则为:①卓越课程均为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科平台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由教学经验丰富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教师承担,采取30人左右的小班授课,每位主讲教师配备一位研究生助教。②卓越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经典性,广泛吸收先进教学经验和优秀教学改革成果,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同时体现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③精炼课堂内容,突出重点,精讲多练,增加课外学习训练任务,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要求学生课外训练时间与课堂学习时间比例不低于2:1。④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项目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营造开放、协作、自主的学习氛围和批判性的学习环境。要求课堂讨论时间不少于课程总学时的30%,加大课外辅导、答疑在课程教学环节中所占比重,每门课程的课外辅导时数与课堂教学时数比例不低于1:1。⑤精心组织、设计与课程理论部分相配套的课程实验、实例分析、课程大作业等,鼓励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和各种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⑥以学习过程为主,采取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态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⑦卓越课程的主讲教师简介、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件资料等在教务处指定的网站公布。
2.3 卓越课程的信息化实施平台 卓越课程的具体实施是通过3个平台来完成:
①教师的快乐教学平台。为达到教师之间的无缝对接,卓越课程中心提供了多种丰富动感的教学辅助手段和工具,使教师之间能够充分共享教学资源,弥补其教学水平的差异性。
②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平台了解专业和课程发展、课程内容、教学安排等,同时完成作业和各种测试,并与教师在线交流,答疑解惑,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③管理者的管理监督平台。监管平台使教学工作数据化、客观化和透明化,为管理者进行科学管理和公正评价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有效的量化数据。
3 卓越课程的教学架构
卓越课程教学以模块化架构形式实施,具体见图1所示。整个教学过程共由课堂学习、自主学习、讨论探究、课外实践、课后作业等5大模块组成。①课堂学习模块。这部分内容是课程的重点和难点。由主讲教师精讲,重在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②讨论探究模块。这部分内容是课程基本内容的扩展和学科前沿。以学生为主,实行分组讨论,学生自主提问,或者教师启发式提问,学生间互相讨论,老师参与,重在引导和解答,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自主学习模块。这部分内容是课程基本内容的先修和深化部分。要求学生以个人自主学习为主,通过查阅资料,充分理解,为较好的学习和理解本课程基本内容奠定基础。④课外实践模块。这部分是指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些课外活动,包括基本实验教学、项目教学、仿真教学和班级科技兴趣活动等。⑤作业题和答疑模块。主要是对学习内容的温习、解惑和巩固。
4 卓越课程考核内容及成绩构成
卓越课程的考核内容由学习过程和最后考试共同组成,具体构成如下:①上课听讲和主动发言(10%):包括是否按时上课、认真听讲,主动发言的次数和质量等。②随堂作业和测试(10%):一般每门卓越课程随堂测验次数不少于3-5次,具体可根据课时数确定。③理论探究(10%):包括探究的课题、内容、参与讨论的次数和质量等,以探究小组为单位由学生自主打分,教师把关。④自主学习(10%):包括自主学习的笔记、答辩记录或小论文等。⑤实验与操作(10%):包括预习、操作、实验结果、实验报告以及实验过程的创新性等。由实验指导教师打分。⑥课外实训(10%):包括参加实训的次数,对仿真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系统设计情况、系统仿真结果、仿真分析能力等。由课外辅导教师或助教打分。⑦课后作业与答疑(10%):包括完成课后作业的数量和质量,参与答疑的次数和所问问题情况。⑧期末考试(30%):考核对本课程重点及理论基础的学习和掌握情况。
5 结束语
“卓越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为课程建构了新的价值标准、培养目标和实施原则。它需要学校和教师花大力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各环节的内容设计和组织形式,以尽力展现课程的价值和魅力。江南大学一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卓越课程的实施能够使学生以产生问题为驱动,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充分体验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激发创新思维,变成学习和创造的主人。卓越课程的实施,能在教学活动中体现专业风范,能在教学应用细节中,彰显卓越的不凡品质。因此,“卓越课程”的建设工程,不失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将会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新华,马健生.苏格兰的“卓越课程改革”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6,193(6):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