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实验室评审汇报材料

实验室评审汇报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6 16:03: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实验室评审汇报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实验室评审汇报材料

篇(1)

关键词:实验室 现场评审 体会

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是根据我国《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监部门对实验室和检验机构的基本条件和能力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具备相应技术规范或者标准实施的评定和承认活动。根据我多年的质检机构工作经历,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前期准备要“求全”

一要人员全。为保证资质认定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要成立迎检工作小组,由领导小组负责机构和岗位设置及职责等重大事宜的决策,掌握认证工作的进度及运行情况,协调和处理各部门之间的衔接。

二要材料全。一是申请书上报时要求的材料要全,特别是《申请资质认定检测能力表》和《仪器设备(标准物质)配置一览表》,要根据自身的需要、技术能力和仪器设备的配置情况,拟定认证申请项目。二是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编制、下发、修订、运行的管理体系文件和程序文件内容要求,且便于操作。三是记录本单位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的文件资料要全,包括管理体系、规章制度、人员能力、设备运行、开展能力验证、内审及管理评审等情况。

三要仪器全。根据申请认定的项目,将各项目检测方法标准中要求的仪器设备编制成表。凡申请项目表中所列项目涉及到的仪器设备必须配齐,并对所用仪器进行计量检定、校准或校验。要制定仪器设备运行检查情况表,对仪器设备的运行情况随时记录。对于那些使用频率高、准确度要求高、易损坏及发生过损坏事故的仪器设备,在两次正式检定、校准、校验期间要进行期间核查。

四要准备全。为了方便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评审前实验室需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中的19个要素进行对照,完成一次全真的“现场评审”的模拟演示,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进行纠正,通过内审自查白纠,达到质量体系持续改进的目的,并且查漏补缺,确保评审能够顺利通过。

二、现场评审要“求细”

现场评审由于专家人员少、时间短、项目多,必须建立在相互了解、沟通、信任的原则基础上,作为被评审方应积极主动地为评审活动提供帮助。比如根据实际情况,配备电脑、打印机、网络、临时文件资料室等,并提供专门的小型会议室,以提高双方的办事效率。现场评审双方应先就评审日程具体商议,通过沟通,制订出详细可行的评审活动安排。一般为:预备会议、首次会议、现场参观、下达考核任务、评审员现场评审、评审组碰头会、交换意见、形成正式的评审意见、末次会议。

第一,首次会议要注重系统汇报。一般由评审组长主持,全体评审员和实验室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以及有关人员参加。需要注意的是,现场评审不仅考被评审方的业务能力,也考管理水平。在首次汇报时除重点介绍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维持和实验室能力建设改进外,还应围绕质量方针,结合单位实际,确定质量体系以及运行情况,从管理层面叙述具体的思路、做法、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尽可能使评审组较全面、客观地了解在开展实验室资质认定中所做的工作,使现场评审更富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完整性。

第二,现场参观要注重及时沟通。现场参观能使评审组对实验室内部管理与检测能力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发现一些共性的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要严格遵守实验室要求,介绍人的介绍词应简明扼要,要注意对问题进行记录,如能纠正立即纠正。为保证评审的顺利进行,可指派熟悉实验室质量体系文件和有关技术方法,具有较强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人员作为评审组联络员。

第三,考核任务要注重规范完成。由硬件组成员下达考核计划,样品交接,并明确考核结果上交时间。这是评审组较关注的一项考核内容,检测结果直接判定实验室能力建设的好坏。所以要合理安排检测人员,确保考核持证上岗,做到从容应对。接样、任务下达、样品交接、样品预处理、样品分析及出具分析报告等全过程,都要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确保一次性报出合格的检测结果。

第四,现场评审要注重技术全面。现场评审一般分为软件组和硬件组,评审员通常采取查、看、问、听、考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审。要求实验室人员对每个环节的技术要求全面细致掌握到位,做到心中不慌、步骤不乱、有问必答、有难必解。为保障评审效果,要为每一位评审员配备一名联系人;为软件组的评审配备一间房间;为需要外出监测评审的应及早确定路线;发现问题,及时解释,能够纠正的立即纠正。

第五,交换意见要注重有疑必答。在进行末次会议之前,评审方将与被评审方进行沟通,最终确定结果。需要注意的是,沟通对象应为领导层,建议熟悉工作的质管部门人员也参加;对于评审方提出的问题如有疑问,应立即提出,并提交相关证据。

三、整改提高要“求效”

评审组批准与否,取决于整改时间长短和是否到位。要正视所存在的差距,真正把整改意见落到实处。

(一)责任落实到人。针对末次会议上评审组提出的缺陷项目和整改意见,逐条深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制订出整改计划和整改要求,并分解落实到各科室和具体责任人,同时明确整改完成期限。

(二)集中精力整改。要根据整改计划和要求,组织技术力量制定具体整改措施,抓紧时间查漏补缺。质量负责人及时组织质量监督员对整改措施的实施过程和时效性进行跟踪,对责任部门提交的整改结果进行验证和有效性评价。要注重整改过程中相关文件的修订和资料收集,对每一个不符合项做到整改件件有落实、项项有凭证,包含整改前后对比,同时图、文并举,尽可能做到清晰直观,一目了然,充分见证其整改过程,以客观地反映出整改的效果。

(三)跟踪评价结果。由质量管理部门指定相关人员对整改措施的实施过程和时效性进行跟踪,对责任部门提交的整改结果进行验证和有效性评价,并根据汇总的纠正记录和所附证明材料编写整改报告。同时,为进一步强化中心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和质量体系规范运行,提高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准确性,要进一步组织全体人员深入学习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和中心制定的质量体系文件,严格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有关规定要求进行规范运作,长效管理,推动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篇(2)

一、高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现状分析

当前,高校教育科研课题来源有四类,一是国家级和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二是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三是各高等教育学会的教育科研项目,四是学校立项的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规划课题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重视基础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加强应用研究,增强教育研究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开发研究,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 4 ]。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特别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研究。各高等教育学会的教育科研项目,主要是凭借学会优势,建立短周期的课题平台,以本区(领)域的教育改革重点为主。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足学校,以学校急需研究和重点解决的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提高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与研究机构对高等教育科研的组织和管理紧密相关。高等教育科研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包括方向管理,机构与队伍管理,选题与成果管理,信息与情报管理,学会管理,刊物管理,中外高教研究的比较、鉴别与借鉴等[5 ]。我国目前的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主要包括教育部高教司,各省教育厅高教处,全国及各省的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各高等教育学会,各高校的科研处、教务处或高教所。以湖南农业大学的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为例,湖南农业大学的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归学校教务处统一负责。除各高教学会立项的课题教务处不参与管理外,对于其它类别的课题主要有两种管理方式:在规划课题和省教育厅的教改课题的管理上,教务处主要是上级课题管理部门的协作者,负责文件的上传下达,报送课题相关材料;在校级教改课题管理上,作为管理者,负责课题指南拟定、下文、组织评审、立项、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鉴定等全流程的管理。不论是作为协作者还是管理者,高校在整个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中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课题成果转化管理亟待加强

随着高校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各有关部门加强了对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投入,各级各类教育科研课题的立项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为加强对这些课题的管理,许多高校都出台了专门的文件。但这些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尤其是课题成果转化管理这一环节还存在很多问题。湖南农业大学早在 2000 年就制定了《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并于 2006 年再次修订,对各类教育研究项目的申报、评审、管理,结题与鉴定,经费管理办法等作了进一步完善。这对于加强学校课题管理的规范性有着重要且有效的指导意义。但是,所修订的《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中包含附则在内的 7 章共 30 条的管理条例里,没有专门涉及课题成果应用与转化的管理办法。这就导致课题结题就基本上意味着研究的结束,后续研究和成果的推广及应用较少,很多研究成果只是些文字材料,未真正转化成现实的教育力。虽然教育科研项目在转化成教育生产力上有较长的时滞性,且对教育政策环境也有一定的要求,但为研究成果寻求更多的转化机会应该是课题主持人重点考虑的问题,为课题创造更好的转化环境也是课题管理者应尽的义务。

(二)课题管理单位工作热情不高

当前,各高校十分重视科研工作,将其视为学校声誉和发展的中心工作之一。高校不仅成立专门的科学研究管理部门,而且制定了较为完善的科学研究管理制度。可以说,绝大多数高校对科学研究工作是积极主动的,但是对教育科研则另当别论。高校一般没有将教育科研归属于科研管理部门管理,而是归属教务管理部门管理。教务管理部门的中心工作是教学管理,教育科研工作因此常常被边缘化。目前《湖南农业大学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学校教育科研项目管理工作由分管教学的副校长与学院分管教学的院长负责领导,教务处负责日常管理;省级规划课题由省规划办管理,教务处协助;国家级课题由教育部或国家级相关单位管理,主要由课题主持人与所立项课题的管理单位直接联系,教务处基本上只保存最后的材料;在省教育厅立项的课题管理上,开题与结题由教育厅统一组织,教务处只负责转发文件,报送材料。因此,在国家级和省级教育科研课题管理上,教务处扮演的只是一个中间人的角色,成了发文单位、材料保管单位和组织评审单位。在校级教改课题管理上,教务处作为主要的管理单位,对于课题研究过程的检查力度不够,除一次中期检查外,很少与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副院长交流各院教改课题的进展情况以及各院对于教改课题的支持情况等。课题管理上的不主动导致做课题成了课题主持人一个人的事,使课题质量受到影响,于教学改革,于教师自身发展,于学科教学团队的建设,于学校发展都不利。

(三)课题结题质量不易衡量

教育科研课题成果的表现形式特殊,最常见的形式是论文、著作,也有心得、建议、评论等,或是成果在教育制度、条例中体现。而且教育科学研究对象比较复杂,其研究成果未必能获得揭示事物规律的结论,即使有结论,又因教育本身的迟效性,其社会效果的显现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所以结题质量不易衡量。目前,教育科研课题的结题材料包括文字材料、音像材料、PPT课件和师生做课题期间的纪实材料(如学生所发表的论文,实地考察的纪实照片与记录)等,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文字材料中以课题主持人及参与者发表的论文为主,也有著作或论文集,还有少量调查报告形式的材料。各种结题材料装订成附件,厚厚的一本,但体现课题研究过程的材料很少,反映课题推广效果的材料很少,尤其是反映学生对课题中所涉及的教学改革的反馈的材料很少。因此,一般来说,课题只要能通过中期检查,结题前能发表一定数量论文,就基本上能过关,至于课题是不是对促进学校办学或学科或某门课程的质量提高真正起到了作用,课题管理者和专家仅凭借的数量和级别,以及少量的反映实效的材料,难以客观衡量结题质量。

二、改进高校教育科研课题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课题管理部门的成果转化职能

教育科研要同教育实践相结合,教育科研成果必须转化成现实的“教育力”,才是教育科研的真正目的和归宿。第一,鼓励、支持项目研究与外校的合作。从湖南农业大学2000 年以来教学改革课题参与人的单位可以看出,课题的完成人基本上以各院的教师为主,与外院或外校合作的极少。立足本校,联合外校和外企一起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不仅能拓展教育研究的视野,而且更利于教育改革的创新和成果的推广。第二,定期召开教育科研成果汇报会。成果汇报会分为院一级的和校一级的。院级的成果汇报会主要在校级成果奖评审前,由各院教务办公室组织相关专家、学生和同行参加。这也是学校进行教学成果奖评审的前奏,既可以避免评审中专家因时间不允许而无法详细阅读上报材料影响最终成果的评定,又可以及时指出汇报成果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为以后研究的开展指明方向,提高结题质量,同时还可以在无形中消减教师们对成果奖评审中的种种疑虑。校级的成果汇报会由教务处主办,报告会时间可在每年度校级教学成果奖评审会后,请所有获得一等奖的教学成果奖主持人或相关人员向全校师生汇报其成果。成果汇报会不仅是检验成果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各院教师相互学习、改进教学提供了机会,有利于推动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

(二)整合教学资源,加强教育科研课题合作

严格意义上来说,教学成果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教育科研课题,而是多个相关课题的整合,以更好地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发挥,整体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教育科研的后续能量。湖南农业大学于 2009 年对 17 个实体性的二级学院下的一百多个基层学术组织进行了优化设计,将之前的“系、教研室、实验室、研究所、研究中心、实验中心、研究基地、实验教学科研中心、专业(课程)小组、基地管理中心、实验室管理中心”以专业或课程群为依据成立“系”,各院再另设一综合性的实践教学中心,并在《湖南农业大学教学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各基层组织应根据专业与课程群特点,结合教学改革规划,组织教师申报教学研究课题。基层组织的优化为促进各院各系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形成教学研究的合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在课题申报前实行分块申报。即在课题申报中,分教师个人申报课题和团体合作课题。在省级、国家级课题申报通知下来后,教务处应及时要求各院组织学科带头人进行会议讨论,根据各院实际情况,向教务处告知其申报意向;教务处在汇总各院意向后,作出初步分析,再次召开各院院长,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分管副院长会议,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对申报项目进行整合,形成各院在教育科研上的互动合作。在校级教改课题的申报上,教务处应该结合教育部、省教育厅的立项指南,结合本校的发展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课题指南,正确引导课题的申报,调控好教改方向。校级校改课题分重大课题和一般课题两类。重大课题以团队名义或单位名义申报,一般课题以个人名义申报。重大课题依据实际需要加大资助力度,鼓励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研究,鼓励教育理论工作者针对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专业引领与智慧共享的“对话”,形成教育理论者与实践者真正协作性的“研究共同体”,促进教育理论与实践者的共同发展[ 4 ]。教育科研项目申报成功后,在整个课题研究过程中,团体合作申报项目的主持人所在的学院或领头的学院应为参与课题研究的各院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负责。这种合作不仅是分管科研的院长们之间的合作,还要加强同一级学科下的科研合作,以学院老师的微观研究为基础,提升教育科研层次,最大程度上利用各研究成果,以提高教学改革实效。教改课题的管理不仅是教务处的事,同时也是各教研室的日常工作之一。教研室主任有责任重点掌握本教研室教师的教改情况以及粗略了解本院其他教研室教师的教改情况,为教师们的教育科研整合提供切实服务。

(三)进一步健全课题管理制度 ,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

篇(3)

一、科研创新计划的组织与管理

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要把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纳入研究生教育整体工作计划,为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加强对项目申报与实施工作的指导、管理、检查和监督,精心组织,规范管理。

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是在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的共同领导下,由研究生所在院(系)具体实施,包括项目的申报、初步评审。高校或科研院所研究生院和各企业共同建立的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负责跟踪检查、结题、接受和处理有关异议事项以及研究、处理工作中的其他问题等。企业与高校或科研院所对资助项目的评选工作应该遵循“科学公正、注重创新、严格筛选、宁缺毋滥”的原则。

二、项目申报和立项的分析

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一般由研究生本人提出申请,研究生所在院(系)组织评审推荐(排序),研究生处组织专家组(产学研联合评审组)审核,推荐上报教育厅,教育厅组织项目评审委员会审定。该类型项目的资助对象一般是在校一年级和二年级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的研究生(包括产学研合作培养的研究生)。符合以下条件者,可申报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

(1)申请项目应是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设计的创新选题。课题应在理论、实验、方法上具有突出的原创性或创新性。

(2)研究课题论证比较客观、充分,技术路线清晰,可行性强。预期可取得创新性成果,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3)申请者应具有较强的从事创新性研究工作的能力。

(4)申请者的导师、所在学科和院(系)应积极支持其创新课题研究工作,能为申请者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条件保障。

研究生处按省教育厅当年度规定的日期办理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的申报工作。科研创新项目获得立项后,研究生处留存一份已被批准立项的申请书,并通知项目负责人签订协议书。同时建立相应的管理档案。并定期向高校上级部门及企业相关负责人汇报项目申报的情况。

三、项目中期管理

研究生处配合项目负责人所在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主管应对有关项目进行中期检查。各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主管要有相对固定人员负责监督本单位课题具体进展情况,并定期将《课题进展报告书》交研究生处。项目负责人应按要求及时准确地汇报项目进展情况。项目负责人如因学习需要长期不在学校无法亲自参加项目检查的,要委托课题组其他人员配合检查。对于项目执行严重不力者,研究生处将提出警告,并对当事者导师指导的其他各级研究生的未来课题申报予以限制。

项目进行过程中,如果确实需要改变原研究计划(如延期、更改研究内容等)必须由项目负责人提出书面申请,导师和所在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研究生处、分管校领导签字同意后,报研究生处备案,并由研究生处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四、项目结题

获资助的项目原则上不得更换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应自觉严格按申请书的计划完成课题。项目负责人所在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主管在收到结题材料后,要检查材料是否符合申请书的申报计划并签署审核意见。结题材料如有问题,应及时通知项目负责人更改处理。各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主管应在结题截止日期前将结题材料交研究生处。

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的完成时间一般为一到两年,均应于研究生学位授予之前结题。资助项目完成或终止后,项目负责人同时向研究生处提交一份成果简介(含经费决算),着重介绍课题的创新点、主要观点等。

研究生处将定期统计各类项目的结题情况,对于结题率低的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要进行通报,在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期间,对长期不结题或不能通过验收的项目负责人,研究生处原则上不受理其提出的毕业申请。

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的研究成果归研究生学籍所在单位所有,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不得以其他单位的名义发表。、出版专著或申报有关科研成果时,均应标明“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等项目来源的说明。

五、经费的使用与管理

基于产学研合作培养的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金应由本区域的学位委员会、教育厅资助、学校或科研院所和企业配套组成。经费资助额度以本区域的学位委员会、教育厅当年度下达金额为准,学校或科研院所和企业按配套与专项资助按照一定合适的比例落实配套经费。

资助经费应由研究生导师负责管理,开支范围主要为:

(1)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及复印的费用;

(2)购买课题相关的图书及中外期刊;

(3)进行与创新项目有关的、必须的调研及学术交流所产生的差旅费、协作费;

(4)在国内期刊和国外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的版面费;

(5)课题所需的耗材及软件的购置费,理工科课题进行试验所需的材料费及分析费;

(6)进行成果鉴定时专家的评审、评估等费用。

资助经费只能用于与创新项目直接有关的开支,不能用于购买仪器设备(包括计算机、照(摄)像机等)、出国考察、与创新计划项目无关的差旅费、个人补贴等各项开支。资助经费的使用,应由研究生本人提出开支申请,导师签字同意,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主管领导审定后,报研究生处批准。项目立项后,项目组应切实保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发现违反本管理办法和有关规定的,除责成有关人员做出检查外,要追回违规使用的经费。

对于基于产学研合作培养的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管理的问题还涉及到很多方面,有一些可能是传统委托培养或定向培养的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管理涉及不到的问题,如科研基地建设不到位、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法律体系不健全、管理体系不健全、政府投放的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但是从科研创新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是可以给我们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在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过程中一个较完备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因此基于产学研结合科学化的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管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而本方法基本覆盖解决了基于产学研合作培养的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管理中所出现的大多数问题,当然这也是如何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经济全球化、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值得我们更深入地探究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孙诚,牟信妮,郝晓秀.“校会合作、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天津职业大学印刷工程系产学研实践为例\[J\].职教论坛,2011,(33).

篇(4)

为切实加强对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工作的领导,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免疫无口蹄疫和高致病性禽流感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工作,经局党组研究,决定成立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现将领导小组人员和职责通知如下:

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市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过程中有关重大问题的决策,以及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协调、监督检查等工作。

1.检疫监督组

职责:负责评审内容中关于养殖监管、检疫监督等动物卫生监督工作的落实;指导并督促市、县两级按照评估要求整理规范相关档案;制定并修改有关的文件、规章制度;负责收集和整理相关工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提交综合材料组;负责总结并提交上述工作的评估申请书;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2.组织协调组

职责:负责全市无疫区评估的日常组织协调工作。负责筹备会议和培训;负责无疫区评估宣传;负责评审内容中关于兽医机构队伍建设工作的落实,指导并督促市、县两级按照评估要求整理规范相关档案;负责收集和整理相关工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提交综合材料组;负责总结并提交上述工作的评估申请书;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3.综合材料组

职责:负责汇总起草全市的无疫区评估申请书和汇报材料,并制作PPT文件。

4.疫病控制组

职责:负责评审内容中关于疫病状况、实验室管理、疫病监测、疫情管理、强制免疫和应急管理等工作的落实;指导并督促市、县两级按照评估要求整理规范相关档案;制定并修改有关的文件、技术规范和规章制度;负责收集和整理相关工作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提交综合材料组;负责总结并提交上述工作的评估申请书;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篇(5)

关键词:项目生命周期 科技成果 奖励申报 全过程管理

项目周期理论认为任何项目从开始到结束都可以概括为项目机会分析、项目规划、项目实施和项目后期处理四个部分,每一个阶段都对应着项目的实施情况和特定需求。本文结合项目周期理论,把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看成一个系统工程进行管理,建立了一套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的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的全过程管理模式。

一、项目启动:深入一线,精选项目

科技管理人员要深入基层,到科技研究工作者工作的实验室、研究室,与他们进行座谈,对在研的研究项目进行深入、认真的考察;认真了解企业产业发展规划,把握企业产业发展方向,选择合适项目进行申报。

二、项目规划:提前布局,有的放矢

在科技奖励申报过程中,知识产权等第三方评价材料作为评价因子在评审中日益受到重视。它要求科技成果奖励管理介入项目的全过程,在立项阶段强化专利的申请与实施、要求重视成果报奖。其目的是为了鼓励创新,进一步把成果推向社会,并按照社会的要求将项目进一步提升、做大做强。这又为新项目的争取创造条件,从而实现科技成果管理的可持续性循环。

三、项目实施:精心准备,确保质量,力求完整,提高中奖率

1.推荐书填写。推荐书是科技奖励评审的基本技术文件,推荐书填写的好坏是直接影响成果能否获奖的重要因素,是科技成果报奖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推荐书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简介”、“主要科技创新点”、“第三方评价”等。

2.附件材料准备。附件材料是申报书中所填写内容的证明文件和辅助材料,是体现报奖成果真实性的主要依据,主要包括专利论文等知识产权证明、成果鉴定证书、产品检测检验报告、推广应用证明等。提供附件材料应保证材料的齐全、真实性和权威性。

3.答辩材料的准备。答辩的内容应做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整体。对一些研究时间长、内容多的项目,要注意把每个阶段的研究成果融会贯通,突出创新点。

四、项目后期处理:及时跟踪,不断完善,争取获得更高层次的奖励

1.及时跟踪和反馈。科技奖励申报材料的上报,仅仅是报奖全过程的一个段落,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必须要作好奖励上报后的跟踪工作。主动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报奖成果的概况及意义水平,加深他们对项目的了解,必要时及时补充和完善报奖材料。

2.建立获奖项目的后评价体系。科技成果在获得较低层次的奖励后,要针对答辩时评审专家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补充和完善,争取更高层次的科技奖励。

五、总结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科学有效的管理对提升科技成果奖励申报成功率作用巨大,运用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研究科技成果奖励申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的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的全过程管理是对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的统一过程结构的描述,集成了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管理的相关流程、活动、决策、文档等要素,构筑了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管理方法的过程平台。第二,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的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的全过程管理描述了项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工作流程和主要任务,科技管理人员可以针对项目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特征,准确地把握各个阶段的工作重点,理顺了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的工作流程。第三,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的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的全过程管理要求企业科技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系统管理的思想。科技奖励申报管理工作应该贯穿于奖励申报的全过程。科研管理部门作为科技活动的枢纽,对组织、协调科研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渗透在科研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在科研管理工作中一定要有超前意识,为项目的获奖创造有利条件,提高科技成果报奖的成功率。第四,基于项目生命周期理论的科技成果奖励申报的全过程管理在科技成果管理体系中嵌入激励功能,使成果管理与员工激励协同作用。全过程管理模式使得科技人员可以全程参与到科技奖励申报,既能体现出企业对科技成果的重视,又激发科技人员进行技术研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虹.成果奖励申报工作中的若干体会[J].生命的化学,2013,33(2):31-32

[2]王义辉. 试论如何做好科技成果报奖工作[J].科技创新导报,2009(21):230

篇(6)

第二条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是水利部计量认证主管机构(以下简称部主管机构)。部主管机构在国家计量认证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国家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负责监督管理水利计量认证工作。国家计量认证水利评审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受国

家主管部门和部主管机构委托,具体组织水利计量认证评审工作。

第三条部主管机构应在国家有关评审标准的基础上,参照相关国际标准,结合水利计量认证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水利计量认证评审标准。

第四条部主管机构监督管理以下水利质量检测机构(以下简称质检机构)的计量认证工作。

(一)部属水利水电工程与产品的安全、质量检测机构;

(二)各流域机构的工程与产品质检机构及水资源水环境监测机构;

(三)水利行业科研院所和设计、施工等单位的质检机构;

(四)水利行业承担水资源、水环境监测任务的水文、水质监测机构;

(五)其他面向全国或跨地区执行水利工程与产品质检任务的质检机构。

第五条水利计量认证的评审工作包括首次评审、复查评审、监督评审和扩项评审。

第六条首次评审、复查评审和扩项评审应由质检机构提前6个月向办公室提交下列书面申请材料(一式2份):

(一)计量认证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

(二)法人证明文件或非独立法人质检机构的法人授权文件(扩项评审除外);

(三)上级或有关部门批准机构设置的文件(扩项评审除外);

(四)质检机构的干部任命文件(扩项评审除外)。

第七条办公室受理并审核质检机构的书面申请,结合监督评审的工作安排,每年分两次汇总上报,纳入国家计量认证评审计划。

第八条列入评审计划的质检机构应于评审前3个月提交下列材料(一式2份):

(一)现行有效的质量手册;

(二)现行有效的程序文件;

(三)典型检测报告;

(四)近期参加能力验证的证明材料(如果有)。

第九条办公室负责组织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规范性和正确性进行审查,并于收到本规定第八条所列材料后30日内,作出如下处理:

(一)材料符合要求的,受理。

(二)材料存在一般问题的,由申请单位修改,符合要求后受理。

(三)材料严重不符合要求的,予以退回,暂不受理。

第十条申请材料受理后,接受首次评审的质检机构可根据需要向办公室书面申请进行预评审。

第十一条预评审程序可参照本规定第十七条所列程序进行,其中有些程序可适当简化。预评审只提整改意见和要求,不作最终评审结论。

第十二条办公室根据被评审质检机构的实际情况,提出评审小组组成人员建议名单,经部主管机构审定、国家主管部门审批后,下达评审通知。

第十三条评审通知应于评审前1个月通知被评审单位和评审小组各成员。

第十四条评审小组组成要求如下:

(一)评审小组主要由国家计量认证水利评审组成员(以下简称水利评审员)组成,必要时可聘请不多于两名具有相关专业高级工程师(含)以上职称的技术专家参加。

(二)评审小组的人数一般为5人,可根据被评审质检机构的规模、性质和申请认证项目(参数)的多少适当增减。首次评审或复查评审的评审小组人数可适当增加,监督评审或扩项评审的评审小组人数可适当减少。

(三)首次评审或复查评审的评审小组应配备1名由被评审质检机构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行政主管部门选派的国家级计量认证评审员。

(四)评审小组设组长、硬件组长、软件组长各1人。

(五)必要时,办公室可增派观察员。

第十五条评审小组组长应及时与办公室、评审小组其他成员以及被评审质检机构联系。评审小组应认真研究申请材料,提出现场评审方案。评审小组组长可根据需要,与办公室和被评审质检机构协商,安排评审员对被评审质检机构进行预访问。

第十六条现场评审的时间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现场评审一般安排3天时间;

(二)对规模较小或申请项目较少的被评审质检机构,或评审性质为监督评审、扩项评审的,评审时间可适当缩短;

(三)对包含分中心、规模较大或申请项目较多的被评审质检机构,或评审性质为首次评审、复查评审的,评审时间可适当延长。

第十七条现场评审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预备会议;

(二)首次会议;

(三)考察实验室;

(四)硬件和软件评审(含现场操作考核、理论考试、座谈考核);

(五)评审小组汇总情况;

(六)与被评审质检机构领导沟通;

(七)末次会议。

第十八条现场评审的评审结论分为“符合”、“基本符合”、“基本符合,需现场复核”、“不符合”4种。对后3种评审结论应分别作如下处理:

(一)评审结论为“基本符合”的,被评审质检机构应根据评审小组提出的不符合项,在评审小组确定的时间内(不超过2个月)完成整改,将整改情况填写“现场评审不符合项整改报告(以下筒称整改报告)”,由评审小组组长确认并签署意见。

(二)评审结论为“基本符合,需现场复核”的,被评审质检机构除按本条第一项要求进行整改外,评审小组组长应限期(不超过3个月)组织现场复核,确认其符合要求后,在被评审质检机构填写的“整改报告”上签署意见。现场复核只针对不符合项进行考核。

(三)评审结论为“不符合”的,被评审质检机构应重新申请首次评审。

第十九条评审小组应会同被评审质检机构在评审工作(包括实施整改)结束后10个工作日内,由被评审质检机构正式行文办公室,报送下列评审材料:

(一)计量认证工作准备情况(首次评审、扩项评审)或总结汇报材料(监督评审、复查评审)1份(加盖被评审质检机构公章);

(二)申请书2份(监督评审除外);

(三)计量认证评审报告2份;

(四)计量认证合格证书(以下简称合格证书)附表清样3份(监督评审除外);

(五)评审报告第一页“基本情况”和合格证书附表的电子文本1份(监督评审除外);

(六)经评审小组组长签署意见的整改报告2份;

(七)理论考试材料汇编1份(监督评审除外);

(八)现场测试材料(包括任务通知书、原始记录等)汇编1份;

(九)现场考核的典型检测报告各2份;

(十)近期向社会出具的典型检测报告2份;

(十一)现行有效的质量手册1份;

(十二)现行有效的程序文件目录1份、程序文件1套;

(十三)法人证明文件或非独立法人质检机构的法人授权文件和机构设置批文复印件各2份(首次评审、复查评审);

(十四)干部任命文件2份(首次评审、复查评审);

(十五)报送材料的清单1份。

第二十条办公室负责组织对评审材料进行审查,并作出如下处理:

(一)经审查符合要求的,在10个工作日内,经部主管机构审定,报国家主管部门审批。

(二)经审查不符合要求的,由评审小组组长组织补充、完善。

(三)评审材料严重失实的,另派评审小组,重新进行评审。

第二十一条对经审批符合要求的质检机构,颁发合格证书和合格证书附表(首次评审、复查评审)或合格证书附表(扩项评审),获合格证书的质检机构可使用统一的计量认证标志。

第二十二条在合格证书5年有效期内应开展监督评审。监督评审主要采取定期和不定期两种形式。

(一)在5年有效期内,至少应进行一次监督评审。

(二)当被评审质检机构的环境条件、检测人员、仪器设备发生较大变化,或发生检测质量事故、用户投诉等情况时,由办公室组织不定期监督评审。

第二十三条对包含分中心的被评审质检机构,在合格证书

5年有效期内,每个分中心原则上均应实施至少一次现场评审。

第二十四条质检机构新增检测能力的,可向办公室申请扩项评审。扩项评审可与监督评审结合进行。

第二十五条质检机构在合格证书5年有效期内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向办公室提出申请,报国家主管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一)质检机构的法律地位、管理体制或行政隶属关系发生变更的,应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二)质检机构名称或场所变更的,应持变更文件办理变更手续。

(三)质检机构法人代表、技术主管或质量主管变更的,应书面上报备案。授权签字人变更的,应经过考核。

(四)质检机构质量体系做出重大调整的,应将新版质量手册上报备案。

(五)检测标准(包括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更新或修订的,应按以下方式进行处理:

1、若检测标准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检测仪器设备和环境条件基本符合标准要求时,可由质检机构技术主管组织有关检测人员进行宣贯,并做好记录,待下一次评审时,由评审小组确认。

2、若检测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现有环境条件或检测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标准要求,需添置新的仪器设备时,质检机构应填写“办理标准变更申请及审批备案表”,由办公室派水利评审员到现场进行确认。

第二十六条合格证书有效期满,应进行复查评审。质检机构的复查评审申请应在合格证书有效期满前6个月提出。若有特殊情况需要延期申请者,可向办公室提交延期申请报告,经批准后可适当延期,但延长时间不应超过6个月。

篇(7)

【关键词】医院;生殖中心;平面布局

近年来,不孕症的发病率日趋增高,约累及10%~15%的育龄夫妇,传统的治疗方法远不能满足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辅助生殖技术(ART)领域内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不孕症的治疗提供了重要手段。新建的生殖中心的平面布局方面,主要参照经修订过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但在生殖中心的兴建过程中,却缺乏相关的平面验收规范,主要参照洁净厂房和手术室相关规范,在严格的生殖准入制度下,生殖中心硬件验收-建筑平面方面,成为大多数医院兴建生殖中心的难题之一。本研究结合卫生部对生殖中心场所要求就某综合医院的建筑平面予以解读,希望能够对新建或改建的生殖中心起到借鉴的作用。

1辅助生殖现状及认识度调查

我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assistedreproductivetechnolongy,ART)起步较晚,第一例试管婴儿出生于1988年,但发展较快,现已赶上国际水平[1]。为了对我国开展辅助生殖的现状有所了解,掌握相关人员对辅助生殖的社会认识情况,选取上海、北京、湖南,山东、广东、海南6个省市9个辅助生殖中心进行初步调查统计,患者的年龄分布、9个中心常规体外受精(IVF)及卵细胞浆内单注射术(ICSI)的临床妊娠率见表1,2。表1患者的年龄分布表29个生殖中心IVF及ICSI的临床妊娠率我国已能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领域中的多项技术,9个生殖中心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与发达国家类似,辅助生殖技术具有广阔的前景,能够对育龄的不育妇女接受。

2现有生殖中心法规要求

自2002年以来,卫生部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参考和借鉴先进国家的相应技术规范、基本标准和伦理原则,结合我国实际,颁布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管理办法》、《人类库管理办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人类库基本标准》、《人类库技术规范》和《实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原则》,这些规范的实施,对促进和规范我国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特别是保护妇女和后代的健康权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卫生部在卫科教发〔2003〕176号中对原《技术规范、基本标准和伦理原则》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为了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滥用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人类库技术,切实贯彻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维护人的生命伦理尊严,把该技术给社会、伦理、道德、法律、乃至子孙后代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上述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对生殖中心的准入制度有了一个标准,为保证这一准入制度的科学、严谨、客观和公正,卫生部又在[2003]年177号文中制定和颁发了相关的《审批管理程序》,更进一步严格和完善了生殖中心的准入标准,并进行动态的管理。在评审过程中,专家组在听取汇报、现场答疑、实地考察、分组检查、技术考核等综合评估后,对生殖医学中心从人员、场地、设备、规章制度、伦理、技术水平等方面是否达到卫生部的标准,具备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基础条件和技术水平进行全方面的评价。场地平面是准入的重要一环,从平面布局、人员流线、隐私伦理管理、空气洁净及环境等多方面要进行综合考核。

3生殖中心工作场所要求

对生殖中心建筑平面布置主要分为临床诊断和实验室两大主要区域,其中实验室是核心部位,工作场所的要求基本如下:

(1)场所须包括候诊区、诊疗室、检查室、取精室、处理室、资料档案室、清洗室、缓冲区(包括更衣室)、超声室、胚胎培养室、取卵室、体外受精实验室、胚胎移植室及其它辅助场所;

(2)用于生殖医学医疗活动的总使用面积不小于260平方米;

(3)场所布局须合理,符合洁净要求,建筑和装修材料要求无毒,应避开对工作产生不良影响的化学源和放射源;

(4)工作场所须符合医院建筑安全要求和消防要求,保障水电供应,各工作间应具备空气消毒设施;

(5)主要场所要求:

①超声室使用面积不小于15平方米,环境符合卫生部医疗场所III类标准;

②取精室与处理室邻近,使用面积不小于5平方米,并有洗手设备;

③处理室使用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

④取卵室供B超介导下经阴道取卵用,使用面积不小于25平方米,环境符合卫生部医疗场所Ⅱ类标准;

⑤体外受精实验室使用面积不小于30平方米,并具备缓冲区;环境符合卫生部医疗场所I类标准,建议设置空气净化层流室;胚胎操作区必须达到百级标准;

⑥胚胎移植室使用面积不小于15平方米,环境符合卫生部医疗场所Ⅱ类标准[3]。

4实例解读某医院生殖中心

4.1空间功能分区

该医院生殖中心总面积约1200平方米,按国家规范,主要设置门诊区域和实验手术区域,在门诊区域主要设置有:候诊、医护办、检查、诊疗室、注射、B超、门诊取精、门诊分析、AI室等,在实验手术区主要设置有:IVF实验室、OPU取卵室、ET移植室、分析、冷冻室、取精室、污物清洗室等。

4.2核心部位

生殖中心平面布局中实验手术区域是平面中的重点区域,而IVF实验室、OPU取卵室、ET移植室又是这一区域的重点。

IVF实验室必须达到卫生部医疗场所Ⅰ类标准,为达到这一标准,设置了空气净化层流,按洁净标准达到了千级的标准。为配合IVF室内放置培养箱的要求,必须设置医疗管道气体,主要配置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并设置气瓶间。IVF室内还应设置净化工作台,保证胚胎操作区局部达到百级标准。

取卵室、胚胎移植室按洁净标准环境应达到Ⅱ类标准,该生殖中心取卵室、胚胎移植室按万级标准设置了空气净化层流,以供在B超介导下取卵及植受精卵用,在这两间房中应布置药品柜、器械柜、书写台、吊塔、无影灯等辅助设施。

根据体外受精的流程要求:取卵-体外受精-培植-植入母体的流程,并按人性化要求,该核心部位IVF室、取卵室、胚胎移植室应按品字形布置,以满足病人及医疗流程的需要,三间核心用房之间的物品传递应设置传递窗。

4.3人流的流线

生殖中心中存在不同类型的活动人群,如病人、陪护人员、医疗人员、清洁人员等,每种特定类型的人员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活动模式,有他们各自不同的行进规律与流程轨迹,它与人们就医进的心理相吻合,支持着人们的情绪,使人们的心理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具有医疗场所特殊的含义[2]。在生殖中心平面流线设计中要重点处理两方面的问题:第一,要尊重就诊病人的隐私,从心理学的角度设计合理的流程;第二,从医院卫生学的角度出发,避免交叉感染,使不同的人流合理分流。

5结语

生殖中心的平面布局要遵守卫生部在卫科教发〔2003〕176号文中的基本要求,并在平面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功能用房,其次要进行功能分区,最后要合理组织流线。IVF实验室、OPU取卵室、ET移植室又是重点,一般应呈品字形结构布置。整个生殖中心平面只有突出重点,理顺关系,才能创造出一个舒适、人性化的就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丽珠.世纪之交展望试管婴儿科技工作.生殖医学杂志,1998,5: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