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3: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土木工程师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1.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入世后,我国建筑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对建筑人才市场更为激烈的竞争,高校对建筑人才的培养应尽快适应向“大土木”的转变,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合理,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土木工程涵盖了原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地下建筑工程等八个专业,专业覆盖面宽,由此可见,就现实情况来看,“厚基础、宽口径”的具体做法,大多理解为多加几门基础课和相关专业课,而忽视了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优选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实际的效果与理想相去甚远。二是考试注重理论测试,忽视技能等方面的考核。不能有效地激励学生持续不断地探索、学习与创新。三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仍存在较大局限。我国的土木工程专业基本上仍属于“填鸭式”单一教育方法,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科学思维的环境仍显不够,另外实践教学与课程分离,这种做法虽有利于组织教学,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建筑类企业来说,现在面临国内、国际两方面的变革要求:在国内,土木工程的融合,综合性工程项目的增加,特别是经济体制、就业机制的变化,使得综合素质高、专业口径宽、适应性强成为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要求,教学计划必须适应这种转变;另一方面,我国开始实行注册工程师制度,又进一步向着注册工程师的国际互认努力。建筑类企业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逐步增大,国外企业也逐步进入国内市场。因此,我们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课程体系,主动适应国内、国外两方面的人才要求。
2.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
2.1我校土木工程师培养目标
随着中原经济区、航空港区建设逐步上升为国家战略,培养适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应遵循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原则,围绕我校建设有特色大学目标,立足河南,面向全国,进一步加强我校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提高专业办学层次和质量,源源不断地为河南和全国土木建筑业培养和输送综合素质良好、富有创新精神的卓越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
2.2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内容、知识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稳定的大型企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基本技能、表达能力和工程综合能力。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阶段学生主要采取“3+1”工程师培养模式,其中3年以在校理论学习为主,累计1年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依靠本专业教师和定点企业内的工程师联合指导和培养,使学生紧密结合工程实际,深入到土木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等整个工程生命周期中,完成在企业实训阶段的学习任务。因此,“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培养方案包括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部分,两个阶段的学习分别制定相应的校内教学计划和企业培养计划。
2.3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立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剖析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内涵入手,在坚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整合、个性培养与社会责任并重的同时,处理好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中的主战场作用。(1)课程体系要彻底改变因人设课现象。对课程进行梳理与整合,避免课程间内容重复,同时力争做到课程间无缝衔接。每门课程均应尽力成为教学质量高、广受学生欢迎并充分体现学院特色的精品课程。(2)通过课程的精心设计等途径,尽可能减少课程门数;借助于其他教学手段减少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数;专业核心课程要尽可能安排实验内容,并设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同时增加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3)专业核心课要按改变课程的开课方式与授课方法。探索按教学团队形式开展课程建设,按团队方式承担课程教学任务,如3-4名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程,资深教授讲授理论,科研强的青年教师以及从企业聘请的专家讲授案例,让各个教师的长处得到充分发挥。(4)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应在教学团队或教研室平台上进行精心设计,每门课都要将知识、能力和人格培养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5)推行小班上课,进行研讨式学习。(6)应尽可能逐步开出全英语课程,与国际学院土木工程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班融通。
2.4校内外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要加大建设力度,尽快形成一支至善、格物、育人的师资队伍,保证土木工程卓越工程培养计划顺利实施。要明确从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条件,如懂得高等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造诣:具有较强的工程能力,例如设计和实施能力: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风范和健全的人格魅力。学院尽可能为教师达到这些条件提供支持。逐步完善与“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相符合的师资政策,包括聘用政策、晋升政策、考核政策和其他激励政策,同时也包括教师培养和提高的措施等。探索和建立土木工程教育中“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
2.5教学形式与方法
树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推广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提出新问题、发现新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走向探究发现性学习;提倡教师团队协同教学,开展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鼓励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开展信息化教学。
2.6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之一,毕业设计(论文)是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学生毕业前的一项综合训练。我院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价体系。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我院将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建立有效的质量监督体系,整合与优化实验教学条件,鼓励学生突破专业和学科界线开展科研训练,探索学生个性培养的新途径。
2.7实习实训
实习包括:认识实习、测量实习、地质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其中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在建筑类企业进行,企业实习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新增教学环节。学生通过在企业各不同阶段的实习,熟悉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施工的基本方法,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工程实际需要,培养职业精神、分析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等工程综合能力,从而具有独立从事土木工程领域内某一方向工程设计与运行、分析与集成、研究与开发、管理与决策等能力,以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需要,成为面向未来的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卓越工程师。
3.企业学习阶段方案
3.1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计划是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企业部分所专门制订的,主要是指本科第4年的企业学习内容安排与要求。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现场的实践与学习,结合土木工程产品的设计、施工、检测、监理、运营、维修等过程中工程实际问题,培养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的基础理沦知识,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解决土木工程产品设计、施工、检测、监理、运营、维修和相关技术研究等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卓越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2培养标准
(1)能够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土木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针对土木工程中的技术问题,能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认识和系统地表述问题,建立模型,判断和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建议。(2)具有较强的新技术判别力,能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创新性课题,并组织协调相关部门攻关,取得创新成果。(3)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熟悉土木工程建设的相关程序和行业习惯。(4)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的能力。(5)充分了解企业的建立、运行、管理等知识。明确土木工程师的责任和社会角色,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及较强的社会责任感。
4.保障条件
4.1组织保障
为使方案顺利实施,学院成立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咨询专家工作组。(1)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土木建筑工程学院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副院长担任,成员由学院教学办公室、土木工程教研室、实验室等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全面领导、规划、组织、协调工程教育改革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调整、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保证计划各项工作能落到实处。(2)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组长由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分管本科教学的副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土木工程教研室主任担任,成员由土木工程教研室教师、工程教育专家、企业代表等组成。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计划各项工作的实施,就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生方式、队伍建设、招生方式、校企合用联盟等方面开展具体工作。(3)核心专家组:为了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各项工作,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成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核心专家组,由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大型企业工程技术专家组成。其任务就“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提出可操作的咨询意见。(4)教学指导委员会:为配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学院成立“工程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教育教学委员会由院领导、专业资深教授、行业专家、毕业生代表组成。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保证土木工程专业制定培养目标、专业标准、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科学合理,同时,保证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能落到实处。
4.2人员保障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土木工程专业现有教师2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博士13人,硕博比例100%。获得国家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的教师3人,获得国家一级注册建造师的5人,获得国家一级注册造价师的教师3人。外聘企业非专任教师10余人。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多项科技开发和工程设计任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承担了公路与桥梁、多层及高层建筑设计任务以及危房鉴定、土木工程检测等项目,促进了教学改革、丰富了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能够保障“卓越工程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
4.3经费保障
除学校对立项建设的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经费资助以外,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将自筹部分经费,以加大对土木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经费投入,主要用于资助在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过程中的教学改革项目的配套,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能力培训,聘请校外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和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课教学,指导学生实践、毕业设计等开支,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以及国际化培养等费用。
楼初D与小伙伴们曾造出了比水还轻的混凝土轻舟。长6米,壁厚仅15毫米,宽0.76米,总重102公斤,这艘轻舟可是正儿八经的船儿,能载重4人进行速度赛和耐力赛。前往美国参赛之前的半年,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旁的湖中,时常都能看到楼初D和同伴们的练习身影,他们坐在自己制造的轻舟中,或单人划,或双人划,或四人划,或男女混合划。
轻舟的外观设计也很独特,表面是代表中国的青花瓷纹,古典美观大方。
同济同学参加的这项轻舟赛,是由美国土木工程学会举办的,被称为土木工程专业的两大顶级赛事。(另一项是结构赛)轻舟赛在1960年代开始,几名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学生会员们制作轻舟,展开校内比赛。第一次校际比赛诞生于1971年,1988年,轻舟赛成为全美大学生的一项重要赛事,之后,德国、南非、加拿大、日本等的大学纷纷参与。
楼初D认为,轻舟赛之所以能在世界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中风靡,主要还是得益于它的寓教于乐。这项比赛的评分标准包括四项:轻舟、比赛、论文和演讲,每一项各占总数的25%,每一项都颇具难度,既全面考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又锻炼了其他能力。要想获胜,参赛队必须建造一艘能在水里承重的混凝土结构轻舟,队手们还将在湖中的系列赛事中,划舟,证明轻舟的卓越工程设计和运动特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轻舟赛已成为展现团队精神和卓越工程设计的大学优秀赛事之一。
早在2006年,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田纳西大学诺克斯维尔分校学生分会的指导老师Z.John Ma博士,访问同济大学时,介绍了这项赛事。那时,同济土木学子已在另一项土木工程大赛结构赛上,取得佳绩。2012年2月10日,同济学子正式组建了第一支轻舟队,42名队员来自同济的土木学院、材料与工程学院、机械学院和环境学院。那时,楼初D读大二,加入了这支刚组建的轻舟团队,之后的本科三年,他缀醵际俏绕轻舟赛度过的。
制造和比赛是轻舟队的两大主题。几十位同学分成几组:结构设计组的同学开始了薄壳结构设计、船型分析、受力分析与试验;材料组的同学开始了轻质高强混凝土配比研究和试制;施工组的同学开始了薄壳施工技术研究、模具设计制作;艺术组的同学开始了轻舟艺术表现、展台支架设计,还有负责海运的同学,开始了报关等细节研讨……
楼初D回忆,造轻舟真的不易,最关键是“轻”,最后他们找到了一种叫玻化微珠的材质,配出了比水还轻的混凝土,成功造出了轻舟。
尽管诸多学者对教学策略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但人们将教学策略通常理解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手段和谋略,具体体现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笔者认为,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专业背景下,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下,为保证教学质量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不同方式、手段,以及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形式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采用等,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思想。
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策略类型及其运用
关于教学策略的类型,以往研究者归纳了很多,比如自主式教学策略、替代式教学策略、合作式教学策略、竞争式教学策略、学徒式教学策略、评价策略,等等。这些策略在土木工程课程教学中能不能适用,分别能用在哪些方面,值得研究。根据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特点,可以归纳如下适用教学策略类型。
(一)自主式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寻找教学目标,安排学习,并从教学中建构具有个人风格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处理教学信息的地位。这种策略可以把信息与学生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使学生主动学习,深入探讨,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效果较好。但存在的不足也是明显的,如目标设计不妥,可能导致认知超载或情绪低落,学习效果差。这种策略成功的前提是,学生已具有所学课程的相关知识。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适于学习成绩较好并自我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理论性较强的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环节中,可采用自主式教学策略,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查阅资料,教师重点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难点,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这种策略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中能较好地适用,比如地下空间开发、土木工程概论、工程地质等课程。
(二)替代式教学策略
在传统教学中常使用这种策略。该策略主要给学生提出教学目标,备课过程中组织和提炼教学内容,安排教学顺序,指导学生学习。这种策略比自主式教学策略效率高,能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更多内容,但这种策略学生智力投入少,学习深度不如自主式策略好。由于教学安排过于密集,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思考的时间少,因而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制约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在教学对象上这种教学策略适用于学习被动、自学能力一般的学生。这种策略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能较好适用,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
(三)合作式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合作行为,是指学生之间为了达到某一共同目标而彼此配合、相互协助的一种联合行动,该策略的基本形式是小组学习。小组学习体系的几个优越性:(1)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2)能促进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共同提高;(3)能加强学生间的感情沟通,改善关系,建立起良好的友谊。该策略强调学习小组每个成员都能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学习任务和内容由共同学习的伙伴分担,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组内成员的意见不一致、分歧争论,造成内耗,浪费时间和精力;小组进行讨论时,一些不愿承担责任的组员推卸责任,或是在活动中不积极配合,影响学习积极性,降低效率,伤害感情。在土木工程专业课毕业设计(论文)、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大学物理实验、工程力学实验中,可采用小组学习策略,给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空间,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高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这种教学策略,后勤工程学院积极支持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参加各种类型的国家级科技文化竞赛活动,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优秀奖、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二等奖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促进教与学之间的良性循环,既有利于学生提高团队意识,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
(四)学徒制策略
学徒制培养了无以数计的能工巧匠,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对技术的发展、传递以及社会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由于这种教学策略偏重实际操作技术,忽视基础理论知识,不利于大批量人才培养,因而“认知学徒制”应运而生。学习应该具有一定目标,学生可以在其中主动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并在必要时获得支撑。认知学徒制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对教师活动的观察、模仿主动学习,适用于土木工程中实践性强的课程。这种策略与实践教学息息相关,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在文献[4]中有所研究。后勤工程学院开展了“学分制导师”制度,通过对教师个人的考评,确认导师资格,学生通过校园网了解导师基本情况,教师在全体学生面前自我介绍,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作为本科四年的导师。导师与学生保持联系,教师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指导,在一些实践活动中,教师带学生参加学习,学生也能以教师为榜样,学习其闪光点,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对引导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实践性较强的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环节中,可采用这种教学策略,其他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环节可结合模型或实际工程,在工地上集中讲解。这种策略在实践性强的课程中尤其重要,如测量实习、施工实习、认识实习等课程。
(五)评价策略
人们总是存在一种被他人认可的期望。教师对学生的肯定和积极评价是学生前进的动力,使他们葆有学习热情。评价策略是一种适用性最为广泛的教学策略。当一个人不仅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很多大学生的热情不高,甚至毫无热情,厌烦读书。原因是多方面的,他们感觉不到苦中有乐,未体验到先苦后甜的感觉。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爱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注意,不懂得正确的评价。教师恰到好处的评价,能使学生受到启发和鼓舞,精神上得到满足,从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心。这无论是从心理学的情感认识过程和情感需要分析,还是从教育学的教育目的和审美教育检验,及时评价最直接地对学生起到催化教育的作用。
土木工程专业课教学策略的侧重点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哪一个教学策略是可以通用的。每一个教学策略的采用都要考虑实际问题、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目标。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使自己成为教学实践的研究者,才能找出适合于所任学科、所教学生及自己个性风格的教学策略[5]。针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特点,教学策略应该强调以下特点。
(1)土木工程教学中往往以培养土木工程师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实际课程的设置目的,土木工程涵义广泛,有的培养施工为主的工程师,有的培养设计为主的工程师,有的培养工程管理人员,有的培养土木工程研究人员。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应充分考虑上述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对待,并制定相关的教学策略。
(2)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统观教学全过程,综合考虑在教学过程中涉及的各个方面,教学策略的制定应体现较为完整的结构功能。土木工程基础课程(包括结构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的教学策略应考虑后续专业基础课的内容,而专业基础课(包括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钢结构设计原理等)的教学策略又应注意后续专业课的需要,重点在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上取舍和安排。后续专业课程可能利用到哪些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想到,并在教学策略中得以体现。专业课的教学策略应注重学员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让学生了解在遇到实际问题时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如何思考实际问题等。工程案例学习可以很好地体现这一方面。
(3)制定好的教学策略应该在操作层面上具有灵活性。土木工程类的课程一般都与实际工作比较接近。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情况往往是千变万化的,不能只注重一个层面或一个方面的讲解,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注重教学过程的理论讲解,达到讲一个案例掌握一类工程的目的。如何体现教学策略的灵活性是土木工程类学科教学策略的关键。
(4)由于学生层次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原本认为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学生掌握起来很难。这个时候就需要强调教学策略的调控性。在教学过程中原本制定好的教学策略应考虑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教和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在采用已经制定好的教学策略时,并不一定完全适合所有学生。土木工程类的课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经验性的公式在专业课中较多,有些可能找不到理论依据,不易理解。在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时,应注重策略调控性,原本制定好的替代式教学可能没有自主式更有效,而有些可能采用学徒式又更合适。
(5)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策略处于教学策略制定的课程级、指导科目级、单元级和要案级。制定好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策略对后续的低层次教学策略尤为重要。土木工程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该课程教学策略的制定:培养以设计为主的工程师应注重设计过程中的相关建筑规范教学内容,培养以施工技术和管理为主的工程师则应注重先进施工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在教学策略层面上应充分体现。同时在教学手段和方法上不同的教学目的也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比如,培养以设计为主的工程师可以采用理论推演和具体化的教学手段,而培养以施工为主的工程师则多以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方式进行教学。
教学策略评价
教学策略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提高教学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保证以较少的教学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制订或选择教学策略,需要考虑教学过程的效率,力争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成功的教学策略低耗高效,保证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自如。教学策略评价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效果、效率和效益。效果主要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主要通过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衡量,可在考试成绩中得到体现,这一点土木工程类课程与其他课程具有相同的特点;而教学效率则主要为教学产出(效果)和教学投入之比,或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之比;教学效益主要指教学活动的收益和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上述三点和教师是否采取否有效的教学策略有直接关系。土木工程的教学策略评价,可以从上述三方面体现,但由于土木工程专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在对采用的教学策略进行评价时,考试成绩和其他方法不能完全体现和准确评价。比如,注重设计知识的掌握可能需要以实际工程的设计水平和设计图纸的完整性和内容的科学性来体现,而注重施工知识的可能需要给一个实际工程案例,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两者的差别较大。在实际的教学策略评价中应考虑到土木工程课程的特殊性和专业方向性。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半自助式;三阶段;教学方法
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在《朱子语类》中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这就话充分说明了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两方面,认识是实践的前提和向导,反过来实践又会进一步促进认识的深入发展,只有将两方面结合起来才会使我们的教学活动更有效果。土木工程施工是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中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解决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设计问题的能力。改进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学方法,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培养“卓越土木工程师”的重要环节。为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诸多缺点,笔者在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借鉴其他院校同类课程教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土木工程施工课程自身的特点,提出该课程的半自助式三阶段教学法。
1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内容理论面广、实践性强且技术发展迅速。理论面广是指该课程覆盖的知识面宽,有很强的综合性,要学好这门课程,还必须学好其前期各种基础理论课程;实践性强是指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均来自工程实践的总结,包含各种施工工艺、施工组织方法和实际操作过程,并直接为工程实践服务;技术发展迅速是指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土木工程施工中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各类相关的标准、规范也在不断更新修改,教科书中的部分知识很快就变得过时[1]。正是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以上特点,决定了其教学的难度。在采用传统的“全程教”“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时,会存在以下缺点[1]。
1.1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目前,国内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中有长期在施工一线的工作经历,对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规律和特点把握足够深刻并且能深入浅出、生动幽默地讲述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教师很少。在这种条件限制下,传统教学模式就会导致课堂气氛较为沉闷,学生也会感觉本课程比较枯燥,很难有很好的教学效果,造成“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肤浅”的局面。
1.2教学和实践脱节
学生在学习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之前,普遍没有施工方面的工作经历,缺乏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在这种情况下,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论是采用板书还是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呈现的都是纸面上的静态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知识,对学生来说直接跨越了感性认识学习理性认识,教师感觉是在“纸上谈兵”,学生感觉学的知识像是“空中楼阁”,教学和实践脱节,导致学生一知半解,动手能力差,到了工地实习的时候感觉比较茫然,难以起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3教学内容跟不上施工技术的发展
在现有的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材中,部分施工工艺和施工机械在实际工程中已经很少使用,甚至早已淘汰。同时在工程上已经大范围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却不能及时编入教材。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相对陈旧,知识体系跟不上技术发展,影响培养质量,也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对人才的要求。
2半自助式三阶段教学方法的内容
鉴于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特点,如果彻底抛开传统教学方式,完全采用学生自主实践的自助式教学模式并不科学。所以笔者提出半自助式三阶段教学方法,目的是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缺点,使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联系起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达到显著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半自助式三阶段教学方法以学生半自助学习为主线,将每个授课内容单元(按照课程具体课时数和对各章节内容的教学要求来划分)分为3个阶段,共用2~4个学时完成。
2.1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分为两个方案,由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其中一种方案实施,也可两个方案同时实施以取得最佳效果。第一方案为推荐方案,需占用2个学时的时间,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提前接触工程实际。授课前由教师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参观学习,施工内容应与教学内容相关。在工地参观的同时,教师为学生详细讲解有关的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引导学生学习施工各阶段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方法以及如何协调搭配好人、材、机的现场管理,并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理论依据,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能接受充足的感性知识,为学习理论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习起来也会更轻松。为使该方案能充分实施,教学单位应在充分利用学校基建工地的基础上,积极开辟校外稳定的实习基地。如果实习基地紧张,可以把学生分散在校外不同实习基地,这种方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方案为候补方案,在不具备工地实习条件的情况下或者两者方案同时实施时采用,该方案主要为学生自助学习,不占用正式课时。正式授课前,教师应将本次授课的教学课件、施工图像资料、名师讲座视频、重点难点、知识脉络图以及思考题等资料放在公共电子邮箱内,供学生下载学习。目前网络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名校教授讲解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的课堂录像已经可以下载,应向学生提供这些视频资源或者网站链接。以上资料中,施工视频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它可以使课程的主要难点以及复杂的建筑施工场面和工艺过程均能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使学生得到最直接、最生动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设计应以微课形式设计为佳,即以知识点为单位设计视频,一个知识点的长度以小于10分钟为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2]。
2.2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主要通过教师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本阶段需要1个学时左右的时间。有了第一个阶段的学习基础,学生已对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所以在第二阶段的教学内容上,要求进行全面取舍,哪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学习,哪些内容需要在课内适当讲解,哪些内容需要在课堂上重点关注。本文建议具体讲解内容主要针对课程难点来展开,一些重点内容如果学生自学起来比较轻松,教师只需要理一下知识脉络就可以。此外,教师还应介绍土木工程施工领域前沿发展的内容、长期存在却未得到彻底解决的问题以及工程建设的发展对施工领域在技术上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在本阶段,教师还应利用板书、框图、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并采取学生提问和教师提问二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教学互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为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供素材和参考借鉴,起到总结深化理论教学的目的[3]。
2.3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内容主要为学生间的讨论、互动,约占用1个学时的时间。本阶段可以采用以下两种形式实现。(1)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4~6人的兴趣小组,小组内推选小组长进行组织协调,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协作,对本次课程所学的施工技术或者施工工艺内容,进行交流互动和全面的总结,并提出本小组对该技术或工艺的学习心得或者今后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所持有的观点看法,成果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之后,每组学生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推选1名组员以论文报告的形式介绍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学生讨论的成果和课堂具体表现应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从而实现同组学生分工协作,不同小组之间良性竞争[4]。(2)学生转换身份上讲台。学习一门课程最快的方式之一就是自己作为任课老师去认真备课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转换身份,自己选择一个知识点进行备课,并上讲台用5~10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大家进行讲解,并让其余同学对其教学效果进行打分。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或者讲讲有关土木工程施工的新技术、新工艺发展。在整个土木施工课程授课期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至少有一次机会上讲台。经验证明,这样做学生为了讲好课会认真学习备课,其余同学也会比平时更专心地听课,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激发其学习兴趣。(3)教师在以上学生的讨论交流中,应甘当“配角”努力营造平等、轻松、愉悦的讨论氛围,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积极的认知态度,提高学生多层面纵深获知能力和从不同信息源获取、筛选、加工信息的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半自助式三阶段教学方法的优势
半自助式三阶段教学方法可以让土木工程施工的课堂回归到学生能力的培养,将普通课堂中的讲授内容的相当一部分移到课外进行,这部分移到课外的内容可以为实践环节,即在工地的参观、实践,也可以为自身的主动学习。在课堂内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讲解解惑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并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互动等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实施者,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堂上能直接得到很好的锻炼。教师则由原来在讲台上单纯传道授业解惑的“演员”转变为教学活动的“导演”和学生身边的“教练”,而学生则由原来讲台下被动接受的“观众”转变为教学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参与者[2],课程内容中枯燥无味的内容也能更轻松地被学生接受。在考核方式上,半自助式三阶段教学方法能够较全面地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非单纯应试能力,更加符合当前国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祝江鸿.《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改革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6(5):271.
[2]何朝阳,欧玉芳,曹祁.美国大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2):148-151.
[3]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关键词] 双语教学 FIDIC施工合同条件 教学方法
一、工程管理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机遇与挑战
FIDIC是“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法文名称前5个字母缩写,其英文名称是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onsulting Engineers。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Conditions of Contract for Construction)是国际工程承包的标准合同文件范本之一,在世界各个国家的土木工程建设中应用非常广泛。我国施工企业参与国外大中型工程的建设活动日益加强,而且国外的项目管理公司和施工集团等也进军中国庞大的建筑市场参与到我国大中型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对于一名合格的土木工程师来说,要想适应目前工程界国际交流频繁、竞争已趋向全球化的形势,具备一定的外语交流能力并且熟悉国际通用的土木工程施工合同规则是基本必须的专业能力。对于工程管理专业来说,要培养出能适应新形势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也是我们教学安排与改进的目标之一。而FIDIC施工合同条件教学也正是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国际合同规则一个重要教学环节。目前大部分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开设了国际工程承包这门专业课,其中FIDIC施工合同条件教学是该门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由于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中文译本大多由国内学者翻译而成,有些合同条款读起来晦涩难懂。如果学生只接触中文译本,不能掌握一些重要的专业英语词汇,对于学生的专业外语能力提高不大。因此FIDIC施工合同条件采用双语教学有必要并且有一定的优势。
二、 FIDIC施工合同条件教学的难点与问题
FIDIC施工合同条件采用双语教学无疑对专业课老师的外语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不仅包括教师的专业外语文献阅读能力,而且对教师的口语、听力等方面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如果采用双语教学对教师来讲其备课量也大为增加,包括词汇的查解、条款的熟读与记忆等。而目前各高校由于有限的教学资源提供能力,为教师提供系统的外语培训机会和选派教师出国进修的名额还相当有限,这也使得为教学提供合格和优秀的专业外语教师增加了难度。
其次,对于教材的选择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目前针对国际工程承包和FIDIC施工合同条件的双语教材非常少,大多数教材仅采用中文编写,涉及FIDIC施工合同条件的也只是摘取部分条款翻译,而且各教材的翻译仍然存在相当多的差异,易造成学生的理解差异。而英文原版教材价格比较贵,学生难以接受,这也是进行双语教学所面临的一个实际困难问题。再次,学生的外语基础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教与学是互动的,如果只是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得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比较单一。由于FIDIC施工合同条件在内容方面主要以标准合同文本的条款为中心,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死板。笔者在该门课的讲授过程中发觉,如果只是单纯讲授和分析FIDIC施工合同条件的各中英文合同条款,缺少采用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启发教学等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就较难提起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FIDIC施工合同条件双语教学实践与探讨
1.选择教材
在选择教材方面,比较权威的FIDIC读本是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和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编译出版的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中英文对照本(新红皮书)。但该教材价格偏高,学生难以承受。笔者在该门课的教学中,先选择了价格适中的国际工程承包类的中文教材,这类教材比较多,而且都会涉及到FIDIC施工合同条件的主要中文条款。至于FIDIC施工合同条件中英文对照本(新红皮书),电子图书数据库就能方便地查阅到全文。因此笔者认为没有必要要求学生购买新红皮书,只需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下课后自己上网查阅新红皮书预习和复习即可。这样不仅为学生节约了学习成本,而且也培养了学生充分利用校园图书馆查阅和学习的能力。因而笔者认为由学校购买教材电子图书数据库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解决教材问题的方式。
2.教学方法
首先,双语教学对授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那么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在平时的教学与科研中要注重强化提高自己的专业外语水平,如多读一些相关的外文论文,平时也注意多加强外语听力、口语等方面的练习,也可以积极参加学校为教师提供的一些诸如出国外语培训、双语教学培训等机会以便和同行们多交流并得到提高。对于高校来说,采取积极措施为教师队伍创造培训机会也是相当有建设性意义的。
其次,为了提高学生英语的读说听能力,可以采取课上问答、对话等交互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地用英语发言,锻炼学生英语表达等能力,强化学生的参与并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可以要求学生练习朗读FIDIC各英文条款并试着自己翻译成中文。学生开始时也感觉有些困难,尤其有部分英语基础较差的同学,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基本上对各英文合同条款达到了触类旁通的程度,有些学生也表现出相当不错的专业外语文献的理解能力。由于一个教学班各同学的英语基础差异较大,笔者还是照顾大部分成绩中等或较差水平的同学,在教学进度、课堂发言、讨论等方面多给他们创造学习机会,基本上绝大部分同学在专业外语方面都能达到预设的基本要求。
对于FIDIC施工合同条件的教学还应注意配合案例教学。单纯地讲解FIDIC条款不能使学生更直观、深刻地理解条款,如果能配合合同条款内容再讲解相关地工程实际案例,则能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应用条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一直在管理类专业课程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工程管理专业也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国外采用案例教学(如seminar等形式)的方式十分普遍,课堂气氛较轻松活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意识方面取得很好的效果。在FIDIC双语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也可适当搜集一些国际工程承包活动中较为典型的实际案例(包括全英文或中文案例)与学生探讨,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几个讨论小组,组织启发学生如何解决案例中遇到的各类实际问题,这要比空讲理论条款更实在一些。但国内学生已经适应了中国教育体制多年来“满堂灌”的较为死板的教学方式。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相对于西方学生更腼腆一些,授课老师意识到这一点后应努力营造比较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多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多给予学生一些表扬和肯定。案例讨论不在乎得到一个所谓正确权威的答案,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FIDIC施工合同条件双语的实践摸索,为了了解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感受和评价建议,通过网络以无记名形式对一个教学小班共18名学生进行对双语教学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如左表所示。
总的说来,大部分同学对双语教学持肯定态度,持否定态度的比例为0。对工程管理专业高年级学生开展双语教学是必要的,工程管理专业大四年级的本科生中的英语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双语教学成绩也得到学生相当的肯定。实行双语教学是中国大学迈向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不仅提高了学生专业英语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了解国际通用规则,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和适应力。虽然我们在双语教学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还尚未完全解决,但只要通过师生们的不断实践探讨与改进,双语教学工作会越来越完善,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也能为国家培养输送既有专业背景又兼通英语的土木工程师和项目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光泉:新课程课堂教学艺术(第一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1.着力引进和培养青年教师
1996年首次开设岩土工程本科班时,课程群只有7名核心教师(4名副教授,3名讲师,1名博士)。1996年的师资力量明显满足不了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需要。充分分析研究国内外知名大学在岩土工程领域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过程,借鉴其成功的经验,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一支相对稳定、职称、年龄、知识、学缘结构合理、爱岗敬业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证。为了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的具体措施为:一是密切联系“211”和“985”高校,引进年轻博士,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二是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加强教师出国进修,提高年轻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激发青年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稳定中青年骨干教师。三是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瞄准博(硕)士生导师、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人才工程等标准,有的放矢,给每位中青年教师确立中长期目标,不断提高核心教师的学术、教学水平,提升师资整体实力。18年来,我们通过上述3项措施进行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师资队伍中教授和博士比例分别达到57.89%和63.16%。其中,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4人,湖南省121人才工程人选4人,湖南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10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评审专家1人。
可以看出,目前师资队伍在年龄、学位、职称构成上比较合理,核心教师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提高很快,普遍具备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朝气向上的优良精神,具有凝聚力,更具活力和创新精神。岩土工程课群核心教师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博士和教授为主体、老中青搭配合理、学历层次高、职称结构合理的一线教学队伍,在知识、能力、年龄、职称上有较强的互补性,有利于资源共享和业务能力的共同提高,也能通过老中青相结合促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作用。在青年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我们采取如下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第一,坚持岗前培训制度、持证上岗制度、助课制度、试讲制度,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由资历较深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青年教师予以具体的帮助和指导,并把它纳入导师和青年教师的业务考核之中。第二,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项教学比赛活动,如组队参加省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和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等,对培养青年教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三,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年轻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调整教学大纲
1996年,我们开设1个岩土工程教学班,将原来单一的“土力学”、“工程地质”、“基础工程”发展为“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勘察”、“土力学”、“基础工程”、“地基处理”与“隧道工程”课程群,满通和水利等工程建设的需要。调整教学大纲时,我们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原则,首先对学生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其次增加了实践学时;最后面向岩土工程班级时整合了教学内容。刚开设“岩土工程勘察”、“地基处理”与“隧道工程”课程时,6门课程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部分内容重复、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等现象,系统性不强,难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当时市场上还没有《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处理》教材,教学内容的取舍成为关键。以课程群的方式融合起来,整合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加深了对专业的认识,缓和了教学内容增多与学时减少之间的矛盾,缩短大学教学和工程建设之间的距离。例如,对岩土工程班级,将“工程地质”中公路工程地质勘测、“土力学”中土工试验与原位测试结果的分析与利用调整到“岩土工程勘察”课程,将“基础工程”中地基处理、特殊性地基上的基础工程调整到“地基处理”课程。将该课程教学与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与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考试内容紧密结合,实现了大学教学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实现了大学生与工程师或研究人员的对接。
3.合作或独立编写教材和著作
结合岩土工程课程群教学内容的相互联系、大学课程学时要求、在工程中的应用和发展情况,调整课堂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和著作,将取得的成果写进教材和著作,将亲历的典型工程引入到多媒体课件中,通过教材和课件将教学内容改革成果固化。具体措施如下:(1)结合教学和科研积累,独立编写教材和著作;(2)与“211”和“985”等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编写教材;(3)吸收合作院校编写的知名教材进入课堂。独立编写的8本教材和著作包括《岩土工程勘察》、《基础工程》、《灌注桩检测与处理》、《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公路工程管理与实务)考前辅导资料》、《公路工程地基处理手册》、《高速公路路基沉降预测及施工控制》、《现代土木工程》。
在新编教材中,适度引入案例和专业词汇英汉对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工程能力,提高了每堂课的凝聚力和出勤率。与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编写的6本教材和著作包括与湖南科技大学合作编写的《地基处理》和《隧道工程》教材(2008年,机械工业出版社)、与湖南大学、重庆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大连大学合作编写的《地基处理》教材(2010年,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与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编写的《新理念下山区高速公路建设实践》和《新理念下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管理》(2010年,人民交通出版社),与清华大学合作编写的《公路土钉支护技术指南》(2006年,人民交通出版社),参编钱七虎院士编写的《岩土工程师手册》(2012年,人民交通出版社)。
4.开发与更新主干课程电子资源
岩土工程课程群的6门课程中,“工程地质”、“土力学”、“基础工程”是面向全校土木工程专业、水利工程专业开设的岩土工程类公认的3大支柱课程,每年受益学生超过1250人。全部课程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方式外,我们依托省、校精品课程平台重点开发这3门课的电子资源,为学生构建网上学习环境。
5.改革专业课程考核模式
传统的开卷或者闭卷笔试存在的弊端是难以杜绝舞弊现象,学生心存侥幸,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不利于建设优良学风。况且,教学过程中,大学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很少,学生难以感受到老师的指点和关爱。为此,我们探索了考试改革,期待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学生联动(动手、动脑、动嘴),确保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1)“地基处理”课程采用“题库抽题答辩+开卷笔试”考核新模式。随着新校区投入使用后,新、老校区的空间距离导致老师和学生的交流机会很少。为了改善这种状况,我们进行了探索,采用“上午抽题应答(占总成绩的40%)、下午开卷笔试(占总成绩的60%)”。抽题应答的具体做法是:考试之前几周,老师将涵盖课程的近100个最重要的问题列出来,让学生找答案,考试时,让全体同学在教室里按学号随机从这近100个问题中按序号抽取1~2个问题作为自己的考试题目,然后走上讲台回答,接受同学们的质疑、评判和老师点评。这种抽签答辩与开卷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注重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相互监督作用,促进了老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效果很好,在学生中具有良好的口碑。很多学生与老师亲近,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
(2)“工程地质”课程采用“节假日自主见习+开卷笔试”考核新模式。工程地质知识抽象、枯燥,难记难学,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瞄准该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注重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同时,通过对考核内容、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实践,结合效果分析,采用“节假日自主见习+开卷笔试”考试形式,促进优良学风建设,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增进相互了解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愿望。具体做法是:指导学生在节假日和周末去一些风景名胜或者自己的家乡观察分析地层、地质构造、边坡等现象,不明之处带入课堂,结合平时小测试和课后分组讨论,做到学以致用,计入总成绩的40%。
6.改革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
实验和实践教学是工科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关键教学过程,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但是,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实验和实践教学质量出现滑坡,原有教学模式显示出很多弊端,也给学风和教风带来了不良影响。这些弊端主要体现在,实验和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师监管缺位,学生逃避、应付现象时有发生。我们开展了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点带面,通过教师和学生的亲情式合作和示范,引导并约束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实验和实践。
通过改革,在课堂授课学时减少的情况下,实践课学时得到了加强,如“土力学”课程实验由8学时增加到16学时。实验主要依托我校岩土与隧道工程实验中心来完成。该中心是土木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一部分,有完备的室内实验设施,建立了融实验技能与工程综合训练于一体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强调实验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实验的应用性,在加强学生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更注重综合的工程训练。工程地质实习和岩土认识实习主要依托岳麓山、湘江两岸、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和长沙市轨道公司等实习基地以及产学研基地开展。
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重点采取了师傅带徒制即导师制,具体措施为:(1)在进入专业基础课期间,核心教师与三年级学生举办师生联谊会,促进相互了解,为学生请教老师、老师关爱学生提供对接平台。(2)凡是和教学内容有联系的工程类科研项目或技术服务项目均吸收学生参加,由导师(项目负责人)具体指导。尤其是技术服务项目中的测试、测量、分析计算等内容让学生参与完成。(3)利用学校内的工程设计和勘测勘察单位的便利条件以及长期办学所形成的良好的社会基础,与工程单位建立稳定的联系机制,在较大工程项目中的一些施工环节,导师随时结合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这样,每名同学都会经历参观性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一系列环节的工程锻炼,都会参与到具体的工程实践,独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某一工程中的某些具体问题,提高实践工作能力。每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结合具体的工程项目,一人一题,独立完成。由于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毕业生不仅就业有保障,而且受到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7.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交流
岩土工程最大特征就是实践性强。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交流,既提高教师科研和学术水平,又为学生搭建了工程实践平台。只有提高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才有可能把握课程群发展方向、引领学科的发展,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内容、使专业培养更贴近实践需求,更好地服务国民经济的发展。工程实践有平台,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落实。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与企业合作积极申请科研项目,加强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与兄弟院校合报课题。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为例,2006~2013年,我系(教研室)教师每年都有批准立项,其中2009年3项,2012年6项,2013年3项,取得较好的成绩。
8.倾心指导大学生科学研究
教师科研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实验。近几年来,教师指导学生承担9项国家级、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意识。由于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指导学生公开发表科研论文7篇,申请专利2项,两项成果获得2011年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优秀创新实践成果二等奖。
二、实施效果
1.大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明显提高,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通过18年的岩土工程课程群研究与建设积累,先后产生的成果集中体现于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特色。以岩土2008级(2012届)为例,该届共有56名学生,1人获得学校第八届“十佳大学生”(土木与建筑学院仅1人),并被录取为北京交通大学研究生,9位同学参与获得了国家级创新实验项目、专利或者创新实践成果二等奖,10位同学获得了毕业生三好学生、优秀毕业生或者优秀学生干部,12位同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其余同学全部走向工程建设第一线。岩土2008-1班获得学校“示范班集体”、团支部获得学校“五四红旗团支部”、学院目标管理考核示范班集体,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2.编写的一批教材、著作和规范被同行使用,反响良好
独立或合作编写的教材和著作均作为教材或者教学参考书,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并被同行采用。例如,《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与应用》已在省内高校使用,并且成为一线勘察技术人员的“拐杖”,《地基处理》和《隧道工程》在出版当年就投入课堂。
3.发表的教学改革论文被同行引用并借鉴,并参加全国性教学研讨
课群建设期间,发表了10篇教学改革论文,为同行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且注重参加全国性教学交流与研讨。例如,参加了全国第一、二届土力学教学研讨会。
三、结论
山东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以往6届道路与桥梁方向毕业的本科生就业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我校输送出的学生接近80%在施工、监理、管理等部门就业,继续深造学业和在设计单位工作的仅占17%。由此可知,“桥梁工程”课程的改革目标应该集中在培养学生从事桥梁工程技术及管理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社会急需的实践能力上。其总体思路是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改革课程体系、知识学习方式、考核方式和评价标准,加强实践教学及能力培养方式等关键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出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土木工程师。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1.基础教学
选用国家规划教材,以“精、宽、新”的理念整合教学内容。精:以一种桥型的桥梁建设过程为主线,由点到面、深入浅出把繁杂的内容讲活、讲透,使学生举一反三,即可对其他结构形式采用粗讲。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将工程实例(最基础的混凝土梁桥、拱桥)引入课程教学。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组织教学活动,采用类似科学研究与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具体做法是将5~6名学生分成一个小组,给每个小组下发一份既有实际工程的设计图纸,抓住桥梁建设过程主线,讲授桥梁设计基本原则、平纵横断面设计内容、桥梁建设程序和方案比选、桥梁上的作用、桥面布置与构造、上部结构的设计计算、支座、下部结构的设计计算和施工技术。对其他结构类型桥梁则以课上简介课下大作业的方式学习。宽:采用国家新标准《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教学,对连续刚构、钢管混凝土拱桥、斜拉桥和悬索桥等大跨度桥梁进行类比性、归纳性讲解,使学生适应我国迅速发展的桥梁建设事业。新:利用三维动画模拟、电视录像片和纪录片等教学手段,把本专业最新动态和发展、科研成果、施工技术引进课堂,拓宽学生视野。依据CDIO教学模式,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1)引导性教学和自主性学习相结合。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组建学习小组,开展课堂互助讨论教学,随着课程进展预留联系工程实例的“大作业”,这些“大作业”可以是课程的重点难点、行业的动态或综合性的知识,作业以小组提交。这种教学方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在锻炼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的同时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以课外补课内来提高教学效果。(2)项目教学法教学。教学全过程中充分突出实践、强化应用,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背景,将行业规范、现场案例、施工图纸和录像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3)网络化和信息化教学。通过课程网站建立网上互动平台,学生可以在网站上查看并下载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各章习题、课程设计的任务书和指导书、工程实例、行业动态等,也可以在网站上留下自己的心得和疑问,由师生进行开放性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实践教学
基于应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特点,构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多模块、相对独立、相互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学习、课程设计、模型制作、专题讲座和认识实习等部分组成。鼓励并引导学生使用桥梁博士、桥梁通等桥梁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改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完全手算及手工绘图的现状,邀请设计院技术负责骨干进行专题讲座,依托实际工程进行课程设计,在“做中学,做中教”,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4]利用课程设计的成果,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按比例制作桥梁的上部结构模型,结合工程已有的其他部分图纸补充下部结构、支座、桥面铺装、栏杆、排水和照明完成全桥模型。在建造过程中,要求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不能随意变更设计,在课程结束时提交实体模型和设计说明书,利用PPT演示建桥的全过程并对成果进行答辩,通过熟悉设计图纸课程设计制作模型成果答辩使理论知识具体化、实体化,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
3.考核方法
为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打破应试教育的桎梏,采取多元化考核模式,在强调测试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的评价与考核。在考核方式上,采用闭卷笔试、小论文、大作业、模型制作、答辩、互评、自评相结合的形式。4.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综合应用所学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桥梁工程课程的改革建立的“课堂教学、课程设计、认识实习”三元一体模式实质上是对毕业设计环节的基本训练,因此改革后的桥梁工程教学模式可和其他教学环节构成如图2所示的教学体系。
三、桥梁工程课程改革效果
经过两级六个自然班的课程实践,桥梁工程课程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要表现在:第一,构建了以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基础教学课程设计桥梁模型)、多模块(认识实习—课程教学—专题讲座—毕业设计)、全过程、递进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连续渐进的典型工程项目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能力和设计能力。第二,实施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增加小组讨论、大作业、模型制作、答辩等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在后续的生产实习中,教学培养基地企业反映该批次学生较之往届“上手快,操作能力强”。第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成果质量提高显著。将项目教学法纳入课程,使学生对现行规范的把握、识图、画图能力加强,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应用于设计验算,在内容难度加大的情况下学生的成绩没有出现下降趋势。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