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3: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语文课本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生互动教育教学教育改革语文课堂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站在教育一线的教师已经深入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并且能够在教育中获得良好的实践。而课堂质量是检验教育改革效果的唯一标准,因此,教育工作研究者均将目光集中到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广大教师将日常的教学工作重心转移到课堂师生间的互动中,从而激发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培养起学生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一、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的涵义
师生互动主要包括广义及狭义上两种含义,而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主要是指狭义上的意义,是指在一定的课堂情境下,师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实现教学任务与目标的过程,该过程通常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与情境性。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不仅是一个师生之间进行认知互动与思维互动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之间进行感情互动的过程。
二、小学语文课堂师生互动教学的实施
1.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间的提问互动
语文课堂中的提问是师生进行课堂交流与沟通的主要方式,通常是指教师根据语文课堂的教学任务及教学内容进行问题的设置,然后展开提问的一种普通教学模式。该过程通常包括提问与回答两个过程,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提问方式主要包括师问生答、生问生答以及生问师答三种基本模式,而在这三种基本模式中又会涵盖候答、追问以及反馈等多个环节。例如,教师在讲解《富饶的西沙群岛》时,可以根据文章中“鱼成群结队……,……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一段中的总分总结构进行问题的设置,通过“该段中写了什么,是如何写的?”等问题促使学生对课本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与评析。
2.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间的讨论互动
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间的讨论互动是指师生之间通过一个具有较高水平及开放性较高的问题,然后开展一系列的交互活动,以此实现解决问题目的的过程。进行讨论互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还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进行问题分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的能力,以及进行团队合作、语言表达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讨论互动与问题互动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通常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提问是教师及学生一一对应展开的,而讨论过程则是教师与多个学生,或多个学生之间进行的;第二,提问的问题通常会有固定性的答案,而讨论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多是没有确定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其答案通常是学生通过对自身所掌握知识进行整理与创新而做出的。
3.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间的表演互动
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间进行表演互动的过程是指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根据自身对课本的理解与掌握情况,通过合理运用动作、语言、体态及表情等辅助道具,将课堂内容形象、直观的表达出来。表演互动因形式多种多样而引起小学生的广泛关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与把握课本内容及人物的情感,使得学生在表演中积累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从而增加自身的语文水平。
4.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间的感情互动
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间的感情互动是指教师通过自身对课本情感信息及内容的了解基础上,表达自身的情感,从而对学生的情感起到一定的影响与感染作用。同时,在该过程中,学生也可将自身的情感传达给教师,形成一定的感情循环模式。
关键词:高中语文 同步拓展阅读 教师 学生 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程教学引入了“教教材”与“用教材教”的教学理论。这两种教学理论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里面包含的内涵却有着千差万别。“教教材”策略实质上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它是一种没有学生参与、缺乏师生互动的教学。“用教材教”的教学是将课堂教学向课堂外、教材外拓展式的教学。拓展式教学在此教学方法推动下成为一种教学时尚,这对推动师生互动式新型教学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中语文课堂同步拓展阅读教学的概念
高中生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基本上掌握了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技巧,阅读理解能力也得到了一定提高,因此,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来说更多的是进行有针对性的拓展式阅读教学,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质的飞跃。“同步”是指将课本知识运用于课外实践,以便强化、拓展课本知识,使其课本知识得到迁移。“拓展阅读”是指围绕语文教材,向更广知识面辐射,以便进行迁移阅读,使得课内阅读的补充和拓展得以实现。
概括而言,“高中语文课堂同步拓展阅读教学”是指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某一课堂的阅读素材,围绕教学重点,搜集重点相关语文信息文本语境,重构文本语境,使其得到延伸和拓展,加深和拓宽学生的课堂素材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解放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也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提高教师教学活力与动力。
三、高中语文课堂同步拓展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课本以及课本编著者之间的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要尽可能的进行互动,对课文进行深刻的讲解,既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本,又要帮助学生走出课本,让课文从课内流畅的迁移拓展至课外,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语文素养。
(一)教师为主导,积极引导学生走入课本。
教师作为拓展阅读教学的组织策划者,要充分感悟理解原始课本材料,做到教材烂熟于心,要将教材熟悉到如出自己心中,如出自己口中。明确拓展阅读教学的方向,精心搜集材料,及时归纳总结,对材料进行总结概括,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如,在学习《雨霖铃》时,教师先分析此课文的教学重点――重点分析诗歌意境,对杨柳进行解读。首先理解原句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柳”字涵义,在此基础上搜集其他有柳字的诗词,如“忽见陌头杨柳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比较“柳”字的涵义,让学生感悟柳字的言外之意。又如,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先设计问题,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让学生带着目标去理解课文,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做出评价,结合苏轼其他诗词拓展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拓展载体,提高拓展实施质量。
在进行拓展阅读教学前,要进行课前评估,充分考虑拓展对学生的意义程度,并且拓展的群体不能只针对个别同学,要面向全体。如,在学清照的《一剪梅》时,整体评估作者李清照的影响力,以及在高中教材中诗词所占的比例,可以拓展对李清照的经历进行简介,结合其他李清照的诗词如《声声慢》、《如梦令》等,由三首诗词表达意境的异同来简介不同时期的李清照。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结合板书,归纳这堂课的中心情境,咬文嚼字学习用词的巧妙。
通过小组讨论,指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解,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答完以后可以通过课堂统计,调动全部学生的积极性,整体了解学生的思想。然后对此进行及时点评。用鼓励代替一味的惩罚,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客观倾听学生的心声,恰当的指引学生。最后集体朗读李清照三个不同时期的作品,让学生形成对作者的独特感悟和共鸣,提升学生对此文本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语文理解能力,使拓展课堂出色的完成教学目标。
(三)科学选择拓展阅读的文本载体。
目前的语文教学,在教学手段如利用音乐、表演、绘画、实物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与拓展。但是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阻碍了学生驾驭和理解文字的能力。大量的声像信息取代学生的阅读和朗读品味,削弱了学生领悟文字的魅力。因此在课堂外,教师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语言规范、科学健康的读物,可以是名著、可以是新闻、可以是评论。文本严格遵循学生学情、文本特点和教学需求三个原则来选定,这样才能保证语文课堂同步拓展阅读发挥应有的功能和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生 主体性
一、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首先,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前提,动员全体学生参加教学活动。保持积极地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性地位确立的重要保障。只有学生始终对语文教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去。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来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比如说,视频观看。语文课堂教学的开端是整个课堂学习的重要切入点,是学生能否学好本堂语文知识的关键。然而,在这一时段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视频的方式引出课堂话题。利用简短的教学视频,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动员全体学生参与到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来。
其次,教师应适当介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介入要适当、适时、合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不应该亲力亲为,适当的给学生留下个人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也不应该让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教师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及时的为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提高活动教学的有效性,凸出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出现问题时,也不要过于按照教师自己个人的思想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要询问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比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作者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写作习惯背景。当时马致远正处于年轻气盛,渴望功名。然而元朝统治时期实行政策压制,对于汉族士一阶级进行打压,不许汉人考取功名,因此,诗人终身不能得志。学生通过教师的背景介绍,来增加对诗歌的认识,发表学生的自我见解,试着独立完成课后的习题。
第三,教师在评价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时要遵循科学、开放的评价准则,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主体性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采用鼓励式的方式,对于做得好的同学进行奖励,而对于较差的学生也要进行激励。教师要让学生也才参与到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评价工作中来。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评价,有利于建立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还能进行师生互动,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可以按照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开展学生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活动评价工作,让学生之间彼此讨论研究,并做出最后总结。学生还可以提出在语文课程教学活动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与建议,教师也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更好的进行语文课程教学活动的有效设计与研究活动,也就更好的凸出了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教学的主体地位。
第四,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多元化。除了以上的几个凸显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和策略,教师还可以在语文的教学方法上入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多方面改造,丰富学生学习语文的教学方法,培养初中生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兴趣,以此来展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者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系列的语文教学方法,突破了传统教学对师生教学的束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跃气氛。例如:在学习语文课本基础知识的课程中,教师可选择记忆与联系并存的教学方法,另外,学生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总结与归纳。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对知识进行归纳与复习的过程,语文知识包含许多琐碎的知识点,因此,只有学生在不断地总结中,反复复习语文课本,才能学好语文。除此之外,还要求师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主学习初中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总的来说,就是要求学生自主建立初中语文知识复习资料,定期对课堂知识进行复习、总结,上课认真听讲,学会做笔记。勤于问人,善于思考等。例如:根据实际情况说明了,大多数初中语文成绩较好的学生,上课记录的笔记都比较有技巧和方法,记录的内容较为完整。因此,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学习和复习资料。
第五,寻找体现学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方法,归根结底就是要求教师能够转变固有的教学理念和思想,能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成为语文课堂上的主导者。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以往教师完全占用课堂时间的传统教学方法,抛弃传统初中语文教学模式的弊端,形成更加科学健康的初中语文教育方式,这有利于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做学习的主人。在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就可以适当指导学生掌握初中语文的方法和技巧。如,首先让学生泛读文章,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和写作背景;在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后,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第二遍初中语文文章,要求学生要逐字逐句的细读文章,对问题进行解答;最后,品读文章。学生多次初中语文文章,细细品味文章的精彩之处,学生在初中语文时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初中语文感悟。也可以写初中语文感悟,总结初中语文技巧和方法,还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样从整体上看,学生就在语文课堂上发挥了主要的作用。
【关键词】课本剧;兴趣 ;能力;编演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点燃思维的火花,开启心灵的智慧,感受成功的快乐。使其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一片广阔的天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下课堂改革的方向。在当前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并提高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于文教学的实践性,把呆板的语文知识同鲜活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当中学习,定然会兴趣大增,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课本剧是以课本为基础的一种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它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合作、组织、协调多方面的能力,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对语文课堂进行了有益的拓展和深化,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因此,课本剧无疑是学生乐于学习语文的催化剂。
1 关于课本剧
课本剧,是师生以语文教材中的有关课文内容为基础,改编成适合学生演出的相声、小品或小型话剧。它的规模可大可小,布景可有可无,不求灯光音响,不求是否具备表演天赋。既可以是班级内几个学生、一个小组、几个小组的理解性表演,还可以是全校性的比赛性表演。它力求充分表达原课文的主题思想,尽量运用原作的语言、动作和主要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体现课文内涵。小学阶段适合改编课本剧的课文主要集中在寓言、童话、和对话较多或情节有趣的记叙文等作品中。如《狐狸和乌鸦》、《丑小鸭》、《守株待兔》、《晏子使楚》等。
2 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1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好学,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课本剧以一种表演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在欣赏中品悟,学习就成了一件快乐的事。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路》时,我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学生并不是很积极。于是,我接着说这不仅仅是预习课文,还要大家当演员,选择你喜欢的角色认真准备。一听完,学生的反应很大,热情都很高。第二天上课时,孩子们头上都戴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头饰,满心期待地坐在座位上。课本剧表演开始了,一只只小手举得高高的。上台表演的小朋友入情入境地表演着,他们表演的惟妙惟肖,生动活泼。就连平时最讨厌上语文课的王珊珊同学在扮演兔姑娘时也是那么投入,那么专注。一节语文课就在学生的精彩表演中结束。同学们不仅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是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2.2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首先,一台课本剧的成功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对课文有较强的记忆和大胆的发挥,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这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培养感情,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与配合的能力。其次,课本剧表演通过人物的对话、旁白,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优美的言语表达能力。因此 ,演好一出语文课本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且是培养学生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3 课本剧的编演
首先,精挑细选。哪些课文适宜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形成共识:一是要情节集中、紧凑,冲突性强。二是要人物性格鲜明。三是场景高度集中,不能变换过多。如《陶罐和铁罐》、《半截蜡烛》、《两小儿辩日》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放开学生的手脚,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让学生大胆选文。
其次,精编细演。如何把剧本编写得更为生动、有味,富有特色,需要老师师做一定的引导。编后的“成品”主要以话剧为主,话剧中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展示,都要通过人物的台词来完成。因此,对台词的编写有较高的要求,而学生初学改编,往往会为文中人物对话所限制,缺少补充想像的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对剧本中人物的台词进行充实、调整、完善,以使人物性格得充分展示,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可感。另外,剧中人物的心理独白、幕后的相关故事、人物的相互关系等,都要指导学生应该通过台词来传达。表演时,舞台布置和道具可从简,重点是表演好人物对话,注意把握好语调、语速、节奏和停顿,以及动作、神态的表演,最大程度的为突出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服务。
关键词:汉语文化;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使学生在学习语文、传承文化的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自觉地将汉语文化传承下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能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要能够充分汲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还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能够考虑到汉语文化的特点,要能够用汉语的特点来进行汉语教学。下面从汉字教学、课文教学及写作教学三个角度,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展开论述。
一、提升小学语文汉字教学的有效策略
汉字具有特殊性,是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表意文字。汉字主要分为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一个汉字可以被诠释成一幅画、一首诗,汉字具有形象直观性,往往根据汉字的形态就可以猜出其具体的含义。汉字虽然种类多,形态复杂,但是构成的笔画却极为有限。汉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教小学生识字的时候,需要根据汉字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才能够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与质量。首先,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汉字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例如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含义将其具备的趣味性揭示出来,将汉字拟人化或拟物化,这样能够让传统的死记硬背转变为趣味性学习,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汉字教学,能够逐步喜欢学习汉字,培养学习汉字的兴趣,养成主动学习汉字的习惯,这样就能够实现汉字教学目标。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汉字之间的联系,对学生进行点拨,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汉字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意识,帮助学生降低学习汉字的难度,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第三,小学语文教师在汉字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利用汉语文化资源,这样才能够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能够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本教学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课本是汉语文化的载体,不管语文课本编写的质量如何,小学语文教师都要能够对语文课本进行认真解读。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带领学生对课本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解读,要能够将小学语文课本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与文化理念传达给学生。教师可以将中华文化与情感教育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陆游的《示儿》、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做中华文化的传承人。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李白的《静夜思》、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古诗的学习,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家乡。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赠汪伦》等古诗的学习,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与友情教育。在这类课本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感知,让学生充分领悟到课本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学习汉语文化、掌握课本知识、领悟到汉语文化独特的魅力,又能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与质量。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能够提高教学语言的生动形象性,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例如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事先收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材料,并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多媒体技术即图文影像于一体,能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与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图片展示的方式创设课文意境,这样能够让学生在独特的意境中感知教材内容,理解课文内涵,最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提升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汉语文化历史悠久,我国古典名著浩如烟海,在写作方面有着重要的成就,对写作的技巧有着独特的经验总结。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写作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有句古语:“立德、立功、立言”,在这三不朽中,写作排在第三位,由此可见古人对写作的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学习兴趣与需要的支配。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可以讲一些伟人大家的故事,来激励学生的写作热情,例如讲司马迁撰写《史记》的故事;例如列举一些具有趣味性的作文题目,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汉语文化中,对写作的意义有着明确阐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渗透这些思想。例如“文以载道”,教师要能够教育学生写作要能够表达出正确的思想;例如“修辞立其诚”,即写作内容要表达出真实的情感,切忌弄虚作假;例如“缘情而发”,即写作要从以自身的思想感情为基础。教师要能够通过这些写作观念,对学生进行写作思想教育,让学生对写作的本质有清晰的认识。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可以从汉语文化中汲取经验。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这里强调了学习诗歌的重要性,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从诗歌中学习写作手法;汉语文化在写作训练中还提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强调学生在写作前要多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领悟出写作的技巧,提高写作能力。总之,教师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要能够从汉语文化中汲取经验,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与兴趣,引导学生从古典文学中学习写作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是传承汉语文化的重要途径,汉语文化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要能够根据汉语文化的特征进行教学,要能够准确把握汉语文化的特点,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审美情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最终高质量完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叶敬斗.就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象谈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回归.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9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一、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不足
虽说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相结合是当前教学的趋势,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有的老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认为没有多媒体的参与,整堂课就是不完整的。这种重机器、轻教师的做法会使学生对课堂“免疫”,根本就达不到在课堂上应用信息技术的效果[1]。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强调一些中看不中用的形式上的东西,如播放一些与课本知识根本就不相关的动画,不仅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得不偿失。
二、如何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学习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求知,才能构建高效课堂。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老师要善于运用一切优质的教学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势,把抽象化为具体,把无趣变得有趣。如在二年级下册《狐假虎威》这一章节中,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学习课后的生字,然后用多媒体播放《狐假虎威》的动画片。在看完动画片后,老师随机抽取班级中的几个学生来谈一谈这个动画片主要讲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示,狐假虎威是对还是错。随后,老师再讲解课本上的内容。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
(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思想发育不成熟,认知能力较弱,生性好玩、好动。针对这一心理特点,老师要将课本上的知识合理拆解,将知识变得日常化、简便化[2]。例如,在一年级下册《乌鸦喝水》这一章节中,老师可以制作一个有趣的PPT。一开始,PPT上出现了一只飞得很累、口干舌燥的乌鸦。这时,让学生回答:这时候,乌鸦该干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程丽薪(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城北镇中心校广西贺州542701)什么?当有学生回答出“找水”这一答案后,老师再播放下一张PPT:4个装有水的瓶子。第一个瓶子特别高,水特别多;第二个瓶口特别小,水特别多;第三个瓶子很高,水很少;第四个瓶子很高,瓶口很小,水特别少。然后,老师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上的内容来回答乌鸦找到的是哪种瓶子。当学生回答出是第四种瓶子时,老师再让他们联系生活的实际情况来回答:如果你遇见了这种情况会怎样解决呢?然后,老师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内容回答: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运用多媒体的技术,将课本上的内容简便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逻辑顺序,而且能活跃课堂的氛围,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三)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老师仅起到辅导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的使用已经比较普及。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的人机交互方式,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自主学习,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老师应鼓励学生在获取知识、解决难点、巩固知识等方面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这种自主动手解决难题的方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上多媒体网络所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多媒体信息不断地激励着学生对新信息的探索与提取,学生就会始终处在兴奋的学习状态中。例如,在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这一章节中,老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几个问题,如“长江的发源地是哪里?长江有多长?你对长江有哪些理解?赞美长江的诗歌有哪些?”等,让学生通过预习课本上的知识和用信息技术搜索的方式来回答这些问题。然后,老师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几个学生来回答。回答有误的,老师可以让其他的同学予以指正,老师再加以补充;回答得好的,老师予以一定的奖励。这种方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本 ;阅读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精彩活泼的文字语言吸引了大多数小学生的注意力。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通常是通过多读、反复读来实现的。苏教版指出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积累语言、提高悟性,并针对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观点。
一、阅读的目的和重点
(一)阅读的目的
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学习。小学生阅读首先是学习汉语言文字,然后是隐藏在文字背后作者所表达的意蕴和思想感情。通过阅读练习,小学生可以认识字词,积累文字语言,内化外在信息,提高自身的阅读、理解、欣赏以及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了解社会历史、古今文化,与自身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感悟人生、拓展思维、陶冶情操、涵养人格,增加文化底蕴。
(二)阅读的重点
阅读的重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激发兴趣、培养悟性、培养阅读习惯。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愿意阅读、乐于阅读,激发出阅读的兴趣,才能实现阅读的目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巧设情境,使学生把阅读当作是一种需要,而不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揭示课题开始,教师就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设置巧妙而有玄机的开场,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对课文有阅读期待。语言能力最重要的就是悟性,即语感的培养。悟性的培养,依赖于平时的语言积累。要培养学生的悟性,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认识到学生不是课文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课文的意义创造者,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形成自身的价值取向。阅读的习惯包括:有选择性地读书,读书要做笔记,边阅读边思考,不懂的地方要主动查找资料,能够指出文本有疏漏的地方。那么教师要怎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只有多读,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才能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学会读书。
二、小学语文阅读的现状
(一)课时制约影响到阅读量
由于小学生年纪尚小,智力还在基础发展阶段,因此每一册的课文数量较少,课时数相对较少,学习进度较慢。在有限的课时数中,认识字词,练习写作,口语交际等还占据了一大部分,使得小学语文课本本就有限的阅读量更少了,而这些严重影响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加强。
(二)小学生定性不足
小学生都是小孩子,玩心较重,定性不足,对于静下心来慢慢地阅读缺乏兴趣,而且阅读面也比较单一,局限于语文课本和自己感兴趣的少数图书。新课程改革初始阶段,教师和学生都在磨合,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导性还有待加强。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的方式方法以及引导学生学会将阅读应用于实践的理解存在着欠缺。
三、苏教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苏教版在阅读教学上有很多创新,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是教育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一)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譬如向学生讲述教师自己阅读某些书刊后的体会和收获,或是讲述一些古今名人读书的故事,和学生共同讨论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师生间平等互动的交流,使学生愿意在课外主动尝试阅读,与人交流读书心得,并在班级里形成很好的读书氛围。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在阅读教学中,则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体验到阅读的重要和趣味性。小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看待事物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教师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驰骋,在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尽量避免给出标准答案,扼杀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阅读兴趣。
(三)适时正确引导学生阅读
小学生毕竟年纪较小,教师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同时,也要进行适当的引导。首先是读物的选择上,小学生分辨事物的能力较差,不懂得阅读应有所选择,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告诉学生阅读的方向,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分析总结阅读经验。为学生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阅读材料,然后,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不懂得如何选择阅读方法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尝试粗读法、精读法、选读法等。指导学生写阅读笔记,并经常检查,对写得好的学生进行表扬,使学生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延伸阅读,譬如教材上教到一则寓言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查找类似的寓言故事,比较这些故事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养成在阅读中发散思考的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四、小结
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只有依靠阅读实践,多读是肯定的,但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选择性地高效阅读。教师需要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能辨别图书的优劣,能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有选择地阅读,逐渐养成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和认真的阅读习惯。在这样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丁春燕.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阅读量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
[2]王向东.阅读教学的三个问题[J].小学教学研究,2004(12):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