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6 16:03: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液压传动课程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液压传动课程设计

篇(1)

关键词:液压传动课程设计;改革

引言

液压传动与机械传动、电气传动相比具有许多特殊优点,其应用已涉及二十多个专业领域的不同场合。各理工科大、专院校都把《液压传动》作为相关专业的技术基础必修课或专业课程,并既有理论知识学习,又有实际技能训练。在教学中安排《液压传动》课程设计,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巩固、消化和吸收课堂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加深对液压传动知识掌握和运用的深度、广度,借助课程设计任务指导书、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手册等相关参考资料,提高掌握和使用制图及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等手段来正确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和意图的能力。

传统的《液压传动》课程设计

各校《液压传动》课程设计开展十几年来,设计题目一直是组合机床液压系统设计,具体如“卧式双面多轴组合钻床液压系统设计”、“半自动液压专用铣床液压系统设计”等,这些题目属于已经在工厂成熟应用的、典型的液压系统。对学生掌握负载计算、液压缸参数计算、结构设计及校核、液压基本回路的选择、元件选择、液压系统性能估算等方面能起到较好的锻炼。如HL-12型手扶拖拉机传动箱体两个面的钻孔加工,首先需根据设备要求分析液压系统要完成的任务,需要几个执行元件,这几个执行元件各自有什么动作要求,相互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等等。同时还需了解有关机械制造工艺方面的知识,双面钻多个不同直径的孔,在已知孔个数、直径、材料及硬度的情况下,如何计算负载。其次还需了解液压动力滑台与液压缸的连接形式,以确定液压缸的结构形式,以及根据滑台运动速度要求确定液压系统的基本回路,根据机床的布局决定液压系统采用分散结构还是集中布置等等内容,确实能达到课程设计的训练目标。

新形势下的《液压传动》课程设计

新形势下,一方面液压技术向高压化、微型化、集成化、自动化、机、电、液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使得液压技术在机床、冶金、矿业、建筑、塑料等行业取得更广泛的应用,另一方面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多,就业压力增大,企业要求新人能直接上手设计、制造。这样的形势下,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更新换代,了解多种类型、典型的液压系统设计,显然传统的《液压传动》课程设计已不能满足需要。

那么,如何改进《液压传动》课程设计,使其适应新形势的需求?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已连续在三界学生中尝试以下改革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需要明确对于课程设计应满足教学要求,不能完全等同于工厂的产品设计。因此设计的题目应来源于生产实践,但不宜与其完全等同,涉及的知识面不能太广,资料应比较齐全,使学生易于着手。课题的工作量应使多数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并有时间查阅资料和独立思考问题。 转贴于 基于这些考虑,液压传动课程设计应选题于生产实践中已证明是切实有效的、性能较好的液压传动典型系统,以使学生今后举一反三,模仿、推广应用和进一步创新发展。

其次,结合本学院教师这几年的科研,设置了多种类型的题目,如与航天六院合作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安全脱模装置中的液压系统设计、与北京燕山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合作的石蜡包装码垛生产线中的液压系统设计(获科技进步二等奖)、内蒙古科技厅支柱项目轨道除沙车液压除沙系统和液压行走系统设计、双剪式液压升降台液压系统设计等等。这些类型的课程设计题目,使学生不仅掌握了液压传动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对液压传动更广泛的应用及本专业的其他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双剪式液压升降台液压系统设计,学生需了解双剪式液压升降台的结构及运行工况,负载计算需结合理论力学的相关知识,是一难点。根据升降台的最大负载、运行速度及起升高度确定液压缸的参数。为降低升降台下降后的最小高度,减小安放空间,液压缸如何放置很有讲究。此外,需要根据升降台的使用特点决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来选择液压系统基本回路,如升降台承载货物、设备或工作人员,安全性很重要,所以系统的设计应以安全性为第一,如用平衡回路实现升降台在举升位置可靠停留等。

在设计中,从液压传动方案的分析和液压原理图的拟定,到主要液压元件的设计计算和选择(如液压缸、泵站的设计,液压马达、泵阀的选择),到液压辅助装置(油箱、滤油器、蓄能器、管路等)的计算、设计或选择,再到液压传动系统的验算和校核;液压系统图的绘制;液压部件装配图、零件工作图的绘制,编写设计计算说明书,实现了完整的课程设计训练的目的。

这样的设计题目,虽解决了新形势下对《液压传动》课程设计的要求,但短短两周的课程设计时间,要完成一个所需知识涵盖了本课程的全部内容,并涉及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几乎所有课程的课题,显然有一定难度。我们的解决办法是在本课程讲授伊始,即液压传动的现状和发展模块讲授后,就布置设计课题,以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查阅资料,温习相关课程的有关内容,自学未学过的相关知识,并带着目标学习《液压传动》课程。[1]

总结

新形势下,教师应当使学生在课程设计中发挥主角的作用,学生在设计中遇到问题应首先自己考虑,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意见,必要时与指导教师讨论研究。不应向指导老师索求答案或抄袭其他同学的设计计算数据。在设计中,往往要经过多次的核算修改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故提倡“三边“的设计方法,边计算、边绘图、边修改。这样,利用新颖、成熟的设计题目,坚持传统的课程设计要求,《液压传动》课程设计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方法同样可以应用在机械专业其它课程的课程设计中,以适应时代对高校课程改革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朱元右·改革液压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理工高教研究[J] ·2003,22(6):128-129

篇(2)

【关键词】液压传动 教学方法 教学研究

Brief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he fluid drive

Li Jian

【Abstract】The fluid drive has a character that its project practice quality is very strong. Fac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at the theory teaching time is shortened and the new product and new technology keep coming forth, to discuss how to combine the course character and the self cultivation goal of the school to study out a set of effective methods of teaching has become one very significative thing. According to years’ experience of teaching the fluid drive, the writer has made an expatiation from the method of teaching,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xperiment teaching as well as the course design, hoping to offer a few commonplace remarks by way of introduction so that others may come up with valuable opinions.

【Keywords】Fluid drive Methods of teaching Teaching research

自从帕斯卡提出静压传递原理以来,液压技术已经发展了三百多年。二战期间,由于武器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液压技术的发展。到了现在,随着制造业和材料科学的发展,以及其它行业对大功率应用场合的迫切需要,更是极大地刺激和带动了液压行业的长足发展,再加上计算机控制技术,更是如虎添翼。可以说,液压行业的前景十分看好。随着市场对从事液压和气动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加,培养具有液压与气动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机械类人才尤为迫切。下面就液压传动的教学谈一谈笔者的一些看法。

1.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在课程初期就要激发学生们的兴趣。通过数字统计和实例来反复强调《液压传动》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比如说,在机械工业中,目前机床传动系统有85%采用液压传动与控制,在工程机械中普遍采用了液压传动,如汽车起重机、平地机、压路机、挖掘机、轮胎装载机、履带推土机、自行式铲运机等;如车、磨、铣、刨、拉、及组合车床等;在农业机械中,目前已用于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在汽车工业中,液压制动、消防云梯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轻纺工业中,诸如注塑机、橡胶硫化机、造纸机、印刷机、纺织机械等;在冶金工业中,如电炉控制系统、轧钢机的控制系统、手炉装料、转炉控制、高炉控制等;在船舶工业中,如全液压挖泥船、打捞船、采油平台、翼船、气垫船及船舶辅机等;在国防工业中,陆、海、空三军的很多武器装备都采用了液压传动与控制,如坦克、飞机、火炮、导弹和火箭等。总之,一切工程领域,凡是有机械设备的场合,均可采用液压技术,使用领域和设备越来越宽、越来越多。(以上的这些均通过大屏课件演示给同学们看一些相关图片和视频。)还有,要以切身经历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介绍一些在外企从事液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的待遇和工资标准,说明从事液压工作的工人薪资大幅度超过了一般机械技术人员,这对学生也是个激励。

2.用多媒体课件手段辅助理解。液压元件和液压基本回路这两部分内容知识的衔接性很强,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强调重点、突破难点,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这两部分的多媒体教学课中储存了大量的液压元件的图形符号、影片、动画,运用仿真软件可以设计绘制各种液压基本回路,并对回路进行仿真测试和元件描述。在教学中,在讲授液压元件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利用幻灯片和动画结合的办法。如讲解液压控制阀内容时,先通过幻灯片讲解这些阀的结构、工作原理,然后再通过动画将阀体的动作过程演示出来,突破了教学过程的难点,为学生的学习进程扫清了障碍。现代设备的液压系统,不论其如何复杂,总是由一些基本回路组成,掌握基本回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应用情况,对于液压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十分重要。在讲授液压基本回路这部分内容时,可利用仿真软件提供的液压图形符号绘制各种基本回路,通过启动仿真测试软件检查油路连接是否正确,是否达到预期的设计功能,还可以通过调整系统参数,进行元件描述。在讲解每种基本回路后,布置一些回路设计习题,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进行仿真测试。通过多媒体教学和运用仿真测试软件,增强了学生对液压元件和回路部分课堂教学的感性认识,突破了难点,加强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在实践中让学生掌握液压传动的特点。在实际中,大家都知道液压千斤顶,教学中利用这一具体实例,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千斤顶的液压机构与齿轮传动一样,也能降低速度、放大力。在此基础上引入液压传动系统,使学生们对液压传动有个理性认识,然后再让学生理解它的工作原理,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想到:靠液体的压力来传递动力,靠液体的流动来传递运动,然后通过投影演示以及结构示意图的模型来形象地展现这一系统。这样从理论上使学生理解这一系统的本质是实现能量的转换,即机械能――液体压力能――机械能,再从实践中使学生深刻认识这一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并掌握液压传动的特点。

4.开展专题讲座教学。对于比例控制技术,液压伺服系统等新技术,可以利用课外时间以开设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做占用时间少,信息量大,对教学目标的实现起到了补充作用,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课外专题讲座的方式介绍自己所从事的科研项目中所涉及的与液压和气动技术有关的内容,对有兴趣和有能力的同学,可以把项目分解,让学生能涉足有关的技术研究,以锻炼学生对新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科研能力。[2]

5.帮助学生分析四个基本功能的组成。通过学习,学生掌握了机械传动是由原动部分、传动部分和工作部分组成。[3]经对比发现,液压传动系统是由动力部分、执行部分、控制部分和辅助部分四个基本功能部分组成。向学生介绍组成四部分主要液压元件的结构、功能、特点,再分别说明这四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用下面的系统图来介绍这一问题,让学生一目了然,能够较容易地把四个部分理解掌握。

6.结束语。随着中国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了方向性的转变,对专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职教育有了更严格的要求。在《液压》这门学科当中,需要

培养更优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需要他们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并亲手解决问题,侧重实践要与理论结合的动手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本着全方面育人的宗旨与学生保持积极的互动,在以强调实践的教学过程中和学生互相协调,善用形式,不拘于形式。

参考文献

1 李芝.液压传动[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

2 黄忠东.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能力结构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6(2)

篇(3)

【关键词】 教学方法;液压传动及设备;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02

现在的制造业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自动化、机械化程度很高,社会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越来越多,而现行社会反而就业压力大,企业招不到所需人才,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社会现象,也是社会矛盾,从而也说明我们的职业教育在培养人才方面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就业的供需矛盾,对学生的培育矛盾,学生的自身矛盾都凸显出来了。作为一名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我觉得要抛开一切客观原因,努力钻研,克服困难,积极为自己的教学创造机会,打造教学平台。这就是我的教学工作想法。所以我借助我所教的一门《液压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液压技术课程是机械专业中的一门较为重要的职业技术课,这一门课对于实践性的要求是很大的,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液压技术已经逐渐的发展成包括控制、检测、传动等技术在内的一门较为完整的自动化技术。该课程已经成为纺织、农业、汽车、工程与矿山以及国防产品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门技术。很可能成为独立专业来开设,所以又能让很多的学生来独立选择学习和就业,我觉得也是一个方向。但是这一门课程内容比较繁杂,而且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所需的知识面广,这就使得这门课程教学较为难,学生不容易接受,这就是我所要探讨的教学理念和认真思考的教学方法。下面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学情分析:根据我校的招生模式,宽进严出的招生机制,学生大部分来自初中生,学生的文化知识薄弱,应用知识功底很差,空间想象能力不强;而我们的教材使用的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液压技术》教材;作为四年制高技的机电类和数控类班级学生来讲在专业知识的入门上要对学生现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具体的学生情况,必须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适当降低入门的授课难度。但是,在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特别是基本概念掌握和延伸,要精讲精练,通过课上精讲、课后巩固练习、检验测试等方式确保学生熟练掌握。

二、规范教学计划,突出专业类型:根据学生的学情状况,学生的专业层次严格制定教学计划。首先在确定降低课程难度的前提下,虽然两个专业同属于机械机电制造类,有共性,但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不同,所以我们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严谨的讨论分析,数控类和机电类的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各自应该掌握哪些内容,着重点在哪方面,而且要结合学生以后的岗位工作和就业方向来考虑,所以我们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细化,然后量化。切不要把不同的专业班级做出了同一个教学计划,这样是违背了我们的教学规律。例如:数控类的学生针对本课程的内容学习应该从液压元件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入手,能够拆卸组装液压元件,能够维护或维修液压传动装备,能够检测和排除液压传动简单故障等问题。而机电类的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导向是以电子电学为主,机械为辅,他们学习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方向应该从液压系统的控制装备入手学习,如电液伺服应用,电液比例控制装置的应用,PLC程控自动化装置的应用;能解决电控部分的数据处理,能应用液压系统软件处理,传感技术等问题。这样解决了不同专业学习同一门课程的教学计划的制定。

三、专业师资力量培养、教学设备的建设:作为《液压技术》这么课程课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性较强的专业技术课,课堂上讲述了大量液压元件及相关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特点。要求提供的设备多,能给同学们拆装、连接的液压设备,设备的添置由简单液压设备到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设备渐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对专业课程教师来说,我们的老师专业比较单一,对于液压技术这个专业领域发展很迅速,程控化、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的现有专业知识还远远不够。作为教师也是要不断地充电,我们必要时一定要下企业去学习新的液压装备,同时我们也能用好自己现有的资源,电类、机械类的专业教师可以互相学习和探讨,试想在这门课程改革初级阶段,把液压课做成实践课,由两个老师来完成教学任务。应该教学效果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也有利于专业老师授课之间的互补。

四、教学方法改革:这是本文探讨的核心话题。我们要改观学生学习没兴趣,老师教的没激情。怎么做------

1、打破常规的传统教学一言堂式,彻底颠覆以书本教学还之书本的教学魔咒。再也不能趴在书本上学点概念、公式、原理啦。我们要立足学以致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就是现在所提倡的产教结合,同时建立液压试验台,通过联系企业做简单生产和教学液压实验来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目标的确定、分解以及支撑

确定教学目标,实际也就是指通过对液压传动课程的教学,使得所有学生明白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技能,或者说应当学会哪些知识,应当学会怎么解决问题的方略;教学目标的支撑其实就是指需要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什么;而教学目标的分解也就是为了教学方便以及容易实现教学目标,可以将教学的内容分成为几个模块,每一个模块的相应教学都应当实现一定的阶段性目标。具体的实现步骤:将培养能力作为目标主线,以加强知识学习当成目标的主干,也就是首先实现知识目标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其次,确定“辅干”,也就是除了需要支撑知识目标之外,达到能力目标尚需具有相应的常识和技能。因此,根据上面所阐述的原则并依据教学所决定的目的,《液压传动》课程基本上可以分为六个教学模块,如表1所示。

表1 教学模块

模块 教学方法

1、液压设备及其功能 参观并在师傅指导下操作(突出职校学习模式)

2、液压出爱的系统图 多媒体课堂教学(提升感性认识)

3、液压系统的组成 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4、液压传动系统的设计计算 课堂教学(典型实例分析)

5、设备使用与维护 企业和实验平台教学(产教结合)

6、课程设计 综合训练(突出课程教学效果)

3、课程改革方案实施

《液压传动》课程方案实施必须按模块依次实践:

第一个教学模块应当安排在生产的现场进行。主要教学内容:选取生产企业中比较常用的液压机械设备作为贯穿课程始终的案例,如图1所示。以便让学生对液压设备的组成有有所了解,现场感受一下传动系统的巨大功能,因而能够使学生对其产生一种好奇感,激发学生们学习《液压传动》课程的兴趣;与此同时,通过让学生们去现场调试液压设备,让其感到这些设备的使用其实并不很难,因而提高其学习的信心。经过这一个教学模块的学习,使学生们找到了学习的目标,而且带着目的性的学习进入到第二个模块。第二个教学模块需要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主要教学内容:选定该课程涉及到一些液压系统原理图;如图2所示。目的在于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地向学生展现液压系统的基本原理;灵活地对液压系统进行组合和拆分,也就是把一个完整的液压系统进行分解,将其分解为几个液压基本回路,以便能够更形象的分析其工作特性与回路的功能,形象地描述某些液压元件的工作原理与内部结构特点;此外,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大容量优点对各种液压元件的表征符号以及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进行详细的阐述。在这个教学模块学习过后,使学生真正学会怎么样利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对液压传动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

第三个教学模块的学习应当在实验室完成,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实物和原理图的对比,了解不同液压元件的属性;通过实际的拆分过程,去熟悉一些比较重要液压元件(特别是那些出现故障的频率非常高的元件)的内部结构、基本原理以及拆装方法。通过第三个教学模块的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液压传动系统可以实现那些巨大的功能的原因。与此同时,也使学生真正知道为什么液压系统有时会出现故障,以及哪些液压元件出现故障的概率比较大。第四个教学模块的学习在普通教室进行即可,主要目的在于能够对学生进行训练与设计;以便可以对其进行分类指导。通过这一个教学模块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知道选择标准液压元件的具体方法。第五个教学模块的学习应当在实验室和工厂进行,同时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相应的检测,检测的方法主要是人为的设置的一些比较常见的故障,如可以有目的性的减少液压系统中的液压设备,或者认为的设置一些液压设备故障,当然也可以是工厂中机器出现的一些随机故障。第六教学模块的学习可以安排一周到两周的时间,通过这一教学模块的学习,使学生真正具有接受综合性训练的机会,真正提高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能力

4、结束语

这次的探讨教学改革,只是结合了本人的教学想法,事实求是的针对了本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学生层次情况,谈了我的一些观点,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敬请同仁们批评指正,但我还是觉得要想真正培养出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能造就出适合生产建设、技能、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我们只有也只能通过适当的课程教学改革。这才是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液压与气动传动》陈奎生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

[2]《液压与气动传动》章宏甲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年5月

篇(4)

关键词:能力本位;课程设计;课程改革;实践

0 引言

在技工院校中,专业教学都是为以后踏入社会做准备的。因此,《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作为汽车专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门技术类基础课程,所以,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它为以后的汽车专业课程奠定了基础。传统的教学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课程重新进行规划设计。

1 职业能力导向下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设计

在技工院校中,专业教学都是为以后踏入社会做准备的,因此,在进行《汽车机械基础》专业课程的设计时,需要让学生能够对汽车的构建及材料有非常深入的认识。在对汽车材料的讲解中,教师主要需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辨别各个材料在汽车运行中的作用,能够正确的使用其材料。本文将《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体系划分为四个项目来进行课程设计并简单阐述。

项目一:汽车在其传动机构上的课程设计,教师需要将汽车中的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凸轮机构、轮系传动等的工作原理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设计。

项目二:汽车工程材料。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所要做的就是将汽车中金属种类材料在汽车力学性能上以及工艺性能上的特点进行重点内容,同时还要将金属材料的分类及在汽车中起到的作用做出相应的讲解。

项目三:汽车液压技术。在对这一内容进行课程设计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将汽车液压传动技术在汽车中的应用及液压传动基础知识作为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讲解。

项目四:汽车运行材料。教师对这一课程的设计需要将汽车的运行材料在使用性能上,各种规格的划分、评定及选用上都需要作为教学的重点来进行设计。

这四个项目的划分会随着市场的需求而进行改进及完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是学好汽车专业其他课程的前提,因此,《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设计就尤为重要了。

2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能力本位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调整教学标准,优化整合课程

在汽车机械基础课程中,需要对市场需求及行业动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注,随时了解其最新的动态,这样教师才能及时的调整教学计划,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精简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来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精简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是将上文中提到的四种项目来进行教学的。通过对汽车行业的了解,结合其实际需求来将教学内容中可以略讲的内容进行删减,提炼出重点内容来进行理论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能够拥有足够的时间去进行实践学习。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由于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常常会有信息太多太杂,难以接受的感觉,基于这一问题,教师的教学方式会直接对教学的质量及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将自身上课的方式进行改变,以此来使课程的能力本位能够顺利的变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1)探索并采用与技工院校生源特点相适应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于技工院校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普遍较低,因此,对于其的教学方式应该侧重于及感性认知的教学模式。技工院校教育要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来设计教学的方式,利用各种有效资源来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并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技术想结合起来,使教学不再枯燥无味。

(2)改革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采用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项目考核方式

我国传统的考试体系都是以闭卷为主,很少会采用其他形式的考核。但是由于闭卷考试非常的局限性,很难真实的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因此,这就需要对传统的考核体系进行改革,通过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来对学生进行各个能力的综合情况来进行考核,让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做个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

在传统的教学中,知识的获取都是在教室中进行的,但是随着教育的改革,实践性教学也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对汽车各部件的真实情况的认知度,让学生能够直观的去了解,而不是仅靠教师口头描述。在技工院校教育中,动手能力才是最为主要的教学目的,汽车机械基础能力本位课程通过实践教学能够让学生能够掌握汽车各方面的实用技能,为社会培养出高技能,实用性的人才,为以后学生踏入社会出一份力。

3 结语

汽车机械基础能力本位课程是汽车专业技能的基础教学,因此,技工院校学校要对其格外的注重,只有将这门技术知识掌握牢固,那么对汽车专业中的其他课程也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为了让学生能够拥有更强的技术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技工院校学校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进行实践探索,不断完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改革;岗位能力需求

0引言

汽车机械基础是笔者所在学校汽车维修类专业第一学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基础课程,涵盖了机械制图、材料学、工程力学、常用零部件介绍、机械传动、液压传动方面的知识,涉及到高职汽车类专业人才必不可少的知识结构,对学生掌握机械专业基础,培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本课程之前,还未学习过任何机械基础知识,不了解机械行业的工程特点和从业要求,机械通用知识基础比较薄弱,这给该门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我们加强了该课程的教学研究。

1背景

根据汽车专业类学生的从业范围、岗位能力要求,结合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对机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包含基本机械制图、材料性能、钢铁材料及热处理、有色金属以及非金属材料、力学基础知识、构件强度计算、常用汽车零部件、齿轮传动、皮带及链传动、液压传动等内容,存在大量的公式、图表以及国家标准需要学生掌握,具有知识结构全面、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工程实践性强等特点。而现阶段大部分专业教师的企业工程应用经验不足,只能依照教材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设计,如何贴近工程实际进行案例教学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以上教学现状已经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即要结合当今中国的机械技术发展现状,以新时代高职学生的学情特点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重点提升学生对知识的应用理解能力,强化工程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有必要对目前的汽车机械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标准”。

2课程改革内容及措施

2.1优化课程标准

课程讲授的内容不应该完全受到教材目录的限制,而要以满足岗位需求为目标,按照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内容,要侧重对接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紧贴最新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邀请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对课程框架进行研讨和确认,最终编撰出来的课程内容能够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具有发展性和先进性。目前各个职业院校在该课程的授课内容基本包含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材料学、机械传动与计算等。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汽车零部件图纸的设计、机械零件的设计与强度校核,更加偏重于机械基础的理论学习,违背了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人才的理念。笔者学校经过对东风悦达起亚、北京现代、长安福特等汽车售后经销商企业的岗位进行调研,通过与企业技术带头人进行多方交流和研讨,认为要侧重对图样识读、机械装置的拆装方法、常用工艺知识的应用、企业标准和规范意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而机械零件图设计、复杂传动系的设计及校核、深入的力学计算等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少,在课程教学上可以予以删除。所以,在对汽车售后维修企业及相关行业专家进行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修订,将与岗位相关的多个机械基础技术模块作为一个系统,明确各个模块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对课程内容上与汽车发动机、底盘构造交叉重复的知识点进行精简,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将教学内容优化调整为汽车零部件识图、常用材料及热处理、构件力学分析、标准件与通用件、常用机构传动、液压传动六个模块,满足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降低企业重复培训的人力成本。

2.2编撰辅助教材

笔者学校已经使用的《汽车机械基础》教材近十本,但这些教材大致还存在理论性强、知识重复、实践案例少、没有弘扬工匠精神等问题,部分章节看不到与汽车有关的知识,没有突出汽车专业的特色。进行市场调研,我校与上汽大众、北京奔驰、长安福特、北京现代、起亚等多个品牌开展了深度的校企合作,各品牌旗下的经销商企业对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很大,每年为我校汽车专业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深入企业一线岗位,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了解岗位对课程的要求,收集学生反馈的学习效果,邀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对岗位的知识体系进行研讨,确定任务目标和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设计《汽车机械基础》的项目模块,对每个项目进行实践任务的分解,突出任务的主题和重难点,优化整合各种验证性、创新性、综合性实验,把理论知识有机穿插在各个实践任务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综合,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试编校本教材,以教学项目为框架,在机械基础知识、原理、基本方法和技能等方面进行多样化展示,明确教材的知识结构主线,强化汽车机械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并将工匠精神贯穿于教材的主要知识环节。试用校本教材,通过学生反馈、专家审阅和行业企业评议的方式,进行教材编写质量的论证,并不断修改完善,最终质量评价良好的教材可以公开出版发行。

2.3改革教学方式

汽车机械基础的传统教学方式偏重于以理论为主,教师一般通过多媒体PPT的方式进行授课,由于PPT的可复制性强,众多教师的授课PPT在内容上趋同,大量的公式推导、照片和动画等知识点的堆积,导致PPT信息化大、重点知识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照本宣科和走马观花的情况严重,学生对PPT中的知识容易麻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1)摆脱单一多媒体授课的局面。以传统黑板板书的知识要点为主线,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讲授方式,在提出问题的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引入学生进行思考,形成一环扣一环的讲授思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拓展知识主线,从如何提升学生技能和创新思维的角度,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增加机械基础知识实训和工程实践环节,通过安排与汽车先进检测技术、制造工艺等相关的实验内容,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践认知和分析总结”的教学层次,培养学生自主实践和思考工程问题的能力。适时邀请汽车制造和售后市场的行业专家走进校园,通过技能展示与现场互动,让学生体验工匠精神的底蕴和内涵,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和专业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2)注重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建立学生对机械的感性认识为目标,采用网络资源平台上的教学课件、素材、机构动画和工程视频等开展教学,将信息化资源有机融合到“案例导向-问题驱动-分析拓展-归纳总结-应用创新”的一体式教学体系中,让学生通过网络深入到自修、讨论、互动答疑等开放式的教学环节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专业教研室也可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按照机械基础的模块化特性,系统搭建各种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课外获取和补充汽车机械工程实践中需要的相关知识,让教与学在资源共享中进行传递,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4创新考核评价方式

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的考核方式,以汽车岗位的需求作为质量标准,坚持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在机械基础学习过程中进行考核,在调研汽车机械维修类企业一线岗位工作需要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制定理论知识、技术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的考核标准,通过过程中的工程实践项目考核与期末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职业精神、工程素养和技术能力上得到培养和提高。以材料及热处理章节为例,在学习材料的机械性能、工艺性能和热处理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汽车维修过程中遇到的发动机活塞磨损、螺纹孔损坏和悬架连杆变形等故障检修案例,设计相应的工程实践项目进行考核,制定技能和素养过程考核标准,并纳入相应的职业资格能力的认定中,让考核体系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岗位和技能等级认定体系。

3改革成效分析

经过我校教务处和专业教学委员会的同意,《汽车机械基础》的课程改革自2016年开始实施,校本教材在汽车检测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技术2个专业使用,截至目前已经有两届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并参加就业。从毕业生、企业和专任教师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课程改革具有较好的成效:

3.1学习效果

教学模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满意度,改变了该门课程理论知识繁多、学习过程乏味、实践操作性不强的印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升,部分学生还能在岗位实践中,继续就深层次的工程问题与专业老师进行探讨。新的教学模式也得到了汽车维修企业相关技术人员的认可,他们认为授课内容与企业的工作岗位更加贴合,相比之下,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强、职业发展速度更快,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

3.2后续建设方向

(1)《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后续改革,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强化对机械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工程应用实践能力的职业性,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手段上持续创新,最大限度的利用课程资源和教学环境,采用多种学习手段和途径,创造思考问题、动手实践和讨论提高的学习氛围。(2)丰富课程内容,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岗位实际工作任务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开展资源库建设,在工程认知、模型实验、案例训练和能力竞赛等方面建设开展多方位的实践教学平台,紧跟学科的前沿技术,在新工艺、新方法和新设备上不断拓展资源途径。(3)加强校企合作,围绕职业岗位技能鉴定、从业人员的职业成长历程、典型的工作任务,构建多级别的课程学习体系,紧跟行业企业的发展动向,以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载体,建立课程设计、教学反馈和持续改进的联动机制,让课程改革不断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篇(6)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现代机械工程师,使学生接受机械工程领域的基本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受到机械工程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除具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般知识与能力外,作为现代机械工程师,还应具备以下能力:(1)能够正确判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领域的工程实际问题;(2)具备针对工程实际问题的系统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备机械制造行业的工程设计、工程开发能力;(4)能适应机械制造行业涉及学科的交叉性和复杂性,具备协调与合作能力;(5)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二、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培养现状

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包含机械制图、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机电传动控制、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数控技术等理论课程,以及课程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每门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与相关课程关联关系强,在机械类学生的知识结构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机电传动控制》为例,该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强,涉及动力学基础、电机与拖动、传感器、机床电气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传动控制系统、可编程序控制器等知识面,关乎《理论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前期课程,和《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设计》、《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等同期课程,甚至《数控技术》、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后期课程的关联教学,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尤为重要。现有教学体系中,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均存在内容量大,知识面广,教学以理论为主,实验为辅的现状。理论教学方面,由于原理图多,文字叙述较抽象,学生又无实物接触,难以全面了解、掌握机械工程技术在生产实际应用中的内涵和精髓,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也降低了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提高的后劲。在工科教学中尤为重要的实验或实践教学环节,多采用验证型实践教学,且往往由于受控对象体积大、重量重、价格高、维护难等因素,难以大量装备于实验室,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无法感受工程实践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验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对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学另一重要环节,即考试,现有的考试方式仅注重于考查具体知识点的了解或掌握,比较理论化,并不注重与工程实际的联系,往往出现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考、考后即忘的现象,无助于对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机械工程领域知识的复杂性和交叉性,使得实际工程问题通常是隐性的,学生毕业进入企业后,无法再像课堂学习一样根据已知条件和固有步骤得到答案,企业必须投入相关资源进行二次培养,企业的经济效益和高校的人才竞争能力都大受影响。因此,工科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针对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实施以培养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改革,培养学生对工程实际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终生学习能力是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是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需要。

三、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工程系列

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我校以培养工程设计能力为目标的机械工程系列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是以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为总体目标,贯彻以工程项目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全过程为载体的CDIO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打破以理论知识全面性为原则的专业课程群设置方式和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方式,以完成工程项目CDIO过程作为课程群设置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含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方法以及师资和教材建设的核心,系统推进教学改革。一个典型的领域工程项目(一级项目),其CDIO过程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几乎可以涵盖一个专业方向甚至一个专业的所有课程(含实验),这就给专业课程群设置及其教学内容整合提供了一个内在的“纲”,极大地增强了专业课程群的整体性。与此同时,工程项目的实施流程及各部分工作内容也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安排提供了有效依据。以工程项目运行过程来驱动课程教学实施,构建真实的工作场景,以完成“完整技术工作”的训练并以此来实现工程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加速学生从在校生到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转变。解决现有教学体系中重理论轻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的引入、教与学均是纸上谈兵等教学问题;解决现有实验环节以传统的验证型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动手能力差、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欠缺,以及现有实验设置与工厂实际脱离、与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相脱离的现状,使实验教学环节与培养工程设计人才目标相促进;解决现有考试方式“考”老师所“教”、考试内容简单化、命题标准化等教学问题,真正避免现有教学制度下,老师教学生“考”而不是教学生“学”和“用”的现状。针对教学体系改革,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工程设计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如教学过程中,以“车用气瓶螺纹接口自动加工专机”的完整设计工作为主线,给出学生某企业待加工气瓶产品的不同形状与尺寸规格、加工精度要求、加工效率与设备成本要求等参数,要求学生直接进行该产品加工设备的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既围绕“气瓶螺纹接口自动加工专机”的实际工程课题研究,又紧密围绕《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各章节内容,注重工程实际在恰当知识点的引入。如进行第二章“机电传动系统的动力学基础”内容的教学时,将转矩折算与电机选择、专用钻孔动力头设计、车床变频器主轴改造等工程实际案例逐层相结合,扎实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思路和能力。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三通球阀加工专机设计”、“铝塑药品包装机改造”“、80喷漆线伺服系统”等相关工程设计实例贯穿课堂的教学和设计指导。部分章节如“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PLC控制技术”等采用了现场教学模式,使学生易学,老师易教。在《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教学改革过程,共有三条主线:其一,课程自身教学系统主线;其二,工程设计项目与实验教学主线;其三,对相关课程知识进行验证学习的主线。三条主线围绕工程设计项目主线同步展开,最终为学生的《机电传动控制》课程服务。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在授课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企业委托项目《气瓶螺纹接口自动加工专机》的研究与设计。因涉及学习内容多,工作量大,单靠课堂学时远远不能完成。但是由于构建了一个学生进入企业后真正的现代化生产主战场,极大地激发了整个团体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课后大量的资料查阅与学习,课堂上再结合教师对《机电传动控制》相应章节的讲解与对该工程项目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即完成了该项目的工厂调研、工艺分析、方案设计、刀具设计等工作,完成了企业要求的设计任务。并成功申请了发明专利“气瓶螺纹接口自动加工生产线”1项和实用新型专利“直动式电控叠加溢流阀”、“专用锪车复合刀具”等9项,目前均已获得授权。由于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后主动学习时间大增,在这个环节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相对以往教学模式轻松。教师更多是扮演“导师”角色,而不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学生通过实际的工程设计历练逐步建立和深化了工程意识与能力,达到的是双赢效果的工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步实施的实验环节改革,强调针对工程实际进行设计、选型、搭建、调试的系统性实验,培养动手操作和创造能力,注重该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联设计,注重该环节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对于考试环节,不以最后一考来定输赢,而以阶段性工程设计与期末整体性设计相结合,笔试与口试结合,注重工程设计的实际应用方面的考评。

四、总结

篇(7)

一、在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意识教育

课堂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为此,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和安排,将创新意识教育渗透到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

《现代工程图学》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要技术基础课,在坚持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学生计算机绘图能力、徒手绘制草图技能和创造性设计构思能力。根据现代工程图学课程的特点,编写了现代工程制图教材,制作了与课程内容相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借助于CAI课件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构思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技术基础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机构设计创新能力和结构设计创新能力。例如在讲完各种机构的原理后要求学生自行设计一个具备某种功能的机构,学生思想十分活跃,提出的方案不下十种。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哪种是可行的,哪种是最好的,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后面的创新设计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运用课堂辩论、学生讲课和专题讨论等方法,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例如给出一个不能动的桁架,让学生判断并把它改造成一个有确定运动的机构。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给出多种有创造性的可行方案,使学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从点滴做起。

二、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创新意识教育

在专业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方法。

为培养学生的方案设计能力,我们开设了机械创新设计课程,重点讲解创新思维、创新技法,从实现的功能角度讲解机械方案创新、机构创新等知识,完善创新设计的理念。为了开阔学生视野,课内列举大量的实例,目的是让学生多看多想,为创新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设计方法开设了机械设计工程学课程。该课程从整机的观点和系统的角度出发,围绕机械产品设计的三个主要步骤:功能原理设计、实用化设计及商品化设计,讲述通用的机械系统和设计方法。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向多元化发展,因此需要理顺其知识结构,并在这种理顺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不怕学生不知道,就怕学生不敢想,教育学生人人都可以搞创新,创新无处不在。基于上述思想,应多给学生留一些启发创新思维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大胆设想,敢于创新。

三、拓展教学实验、教学实习基地的功能

针对刚入学的大学生对机械的认识几乎是一片空白,对机械感到既陌生又好奇的特点,我们建立了机械认知实验室,并从工厂等地方收集了大量的实物,小到一个螺丝钉,大到一部机器,形成了三个板块:一个是通用零件、传动件的陈列;二是常用机构的陈列;三是机器系统的陈列。当新生看到各种各样的螺纹、齿轮、轴承……对机械有了初步认识,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针对大学高年级的学生在机、电方面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感性认识,为进一步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开展创新设计的能力,我们建立了机电一体化开放型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不同层次及类型的工程实验、工程设计平台。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简单的机电一体化应用与实践入手,综合应用硬件、软件知识,直至完成CNC系统、FMS的设计及安装调试运行工作。

学生在开放的实验室里通过自由选题,在实验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完成了众多课题,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克服了眼高手低、脱离实际的通病,思维空间得到了拓展,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才能的培养

我们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增设了三周的机、电、液综合课程设计,强化机械创新能力的综合训练。配合教学编写了《机电液综合课程设计指导书》,针对学生在机械结构设计、电气控制设计及液压传动设计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不仅从一般的方法上给予指导,而且在设计的各个环节上着重启发学生尽可能深入思考问题。在任务书中只给出机床功率、转速范围等基本设计参数,而对结构、传动及控制方式不作硬性规定,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毕业设计教学过程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关键性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学生能得到全面训练。恰当的选题是搞好毕业设计的前提,这就要求指导教师提出类型多样的课题,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选题的需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五、组织实施创新设计竞赛

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创造能力发展,最终都将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检验。因此,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技能及实现创造目标的手段和桥梁,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