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护理专业见习报告

护理专业见习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6 16:03: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护理专业见习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护理专业见习报告

篇(1)

实践教学是护理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部分,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环节。然而在护理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存在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缺乏科学性、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探索出适合于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护理专业是基础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为此,采用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

2.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等专业内容,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就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这对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护理教学仍然以教师课堂讲授和实训教学为主,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被动的“灌输”对象来进行培养的,教师往往过多地强调其接受性而忽视其能动性。由于许多学校没有建设实训基地,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教学的学校并不多,能让学生去医院见习的也不多。因此,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可以梳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强化实践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地位,不仅是提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良好途径,更是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2.3是运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保障

护理专业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员为目标,属于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因此,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度保障,可以使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管理上更为严格。

2.4可促进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

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通过让学生在医院进行毕业实习,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更是为学生和医院创造了相互了解的平台。因此,通过建立与护理行业发展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培养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

3护理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为了更好地保证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教学质量,我校早在2000年就建立了2000平方米的校内护理实训中心,目前已发展成为省级财政重点资助的专业实训中心。校内护理实训中心的建立和成功运行,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保障。校内实训中心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紧紧围绕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来进行,以实训教材的编写为主线,形成了一套适合于护理专业教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例如,在内科护理实训教学中,以疾病护理过程为主线,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自行完成整个护理程序等开展实训教学。

3.2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体系的建立

教学见习体系的建设以附属医院为主体,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临床见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启发及指导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进一步巩固了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习、实践、沟通协作和临床思维能力),使学生自觉完成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

3.3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而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因此,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对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笔者将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和保障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3.3.1加强校院交流,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我校多年来一直与多家“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如江门市中心医院、江门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等)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这为组织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提供了稳定的实习基地。

3.3.2完善毕业实习体系的机制和管理措施

学生到医院进行毕业实习的时间定在第三学年,此时学生已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到实际工作岗位实践的基本能力。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评估和监督机制,是保证毕业实习良性运转的重要前提。毕业实习采取医院与学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实习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和监督等。应根据护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由学校教师与医院临床一线专家共同负责制订和编写实习计划。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岗位训练和操作,全程跟踪学生的毕业实习,并将医院作为护理教学的实践场所,结合医院的实际护理操作流程讲解专业知识,以拓展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完成对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再培训。

3.3.3建立毕业实习的考核评价机制

篇(2)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学方法 内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310-01

笔者从事中职教学已经有将近十个年头了,在这期间我一直都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进行一个非常严格的备课,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为了能够把知识教授给学生可谓是费尽心思,但是即使这样教师的教学效果还不是很让人满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直都在困扰着我。我们不能够总是强调学生素质不够这个问题,这些都是客观的因素教师的职责就是如何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让他们走入社会之后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同样在中职教学当中这些尤为重要。

1 内科护理教学

1.1 定义。内科护理是一项实践性和责任心很强的一项技术性工作。主要通过护理人员的护理加强病人对抗病魔的决心及疾病康复的信心,同时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保证患者的心情舒畅,保证病情最大程度的治愈效果。

1.2 内科护理的发展现况。内科护理是一项工作能力要求很高的工作,往往通过护理人员的实践操作才能体现。所以实践就成为了内科护理教学最大的突破口和理论知识的重要保障。护士在课堂上大多处于被动的接受内科护理的理论知识,对实际护理的学习和认识有明显的不足,而且大部分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忽略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护理经验的相互结合,所以在护士进入实习期时经常因为护理技巧问题对护理的很难进行大幅度的提升。在护理专业的实践中学生大部分是从好奇开始,并希望发表见解,但是沟通中却会出现诸多的问题,在不能很好的交流及沟通时,护理工作很难进行下去。因为临床教师不只要教导学生,还要忙于日常的护理工作,所以可能在此方面忽略了实习护士的好奇心。长时间的沟通得不到很好的调解后,他们的工作热情也因此慢慢的下降。内科护理要从根本的传统理念进行改变,不能只针对病患的身体进行处理,要转换角色从思想出发,了解病患真正的需要,保证病患的心情及身体更好的康复。

2 内科护理教学中的问题点

2.1 内科护理教材和教学的单一性。现内科护理专业的教材只有三十到四十个病症,所有的知识既不能将所有的内容全部呈现在学生面前,也不能将护理方法进行一一讲解。在教学中依然使用传授式教学,所谓传授式教学即为老师在讲堂上面讲解,学生在下面听,只达到了理论知识的传递,却遗忘了实践的重要性,导致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与理论知识的不和谐情况。

2.2 内科护理教学的内容及课程安排不合理。由于国内所使用的内科护理教学的教材是全国统一的,所以在内容的编写上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把现代化护理和中医护理结合到了一起,但是由于教材内容的不全面导致了教师思维选择的困境,直接影响了知识的传递过程与学生吸收的效果。与此同时,内科护理课程的其他课程也因此滞后,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严重影响。

3 内科护理教学中问题的解决

3.1 开放式教学方法。在内科护理教学中应采用变通式教学方式,通过变通的教学方式来提升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和增强其信心,让学生保持学习动力的可持续性。在护理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保持互动形式,从而提高学生对护理教学知识的掌握和学习能力,拒绝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护理教学中要提升学生的理解教学和可持续教学的发展,提高学生自我批判的一种思维模式,有助于内科护理专业的学生掌握快速学习的方法。内科护理教学中教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所以在教师将丰富的专业知识灌输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根据课堂的专业知识如何运用到实际操作过程中,认识到实践操作的重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内科护理教学中开展讨论式教学与实践。在理论教学结束后,教师可安排学生对学到的内容进行分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根据讨论内容简单汇总整理,此后分组到学校附属医院进行临床见习,从而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区别。根据分组每个成员分别与病人进行沟通与交流,通过交流给病患做相应的护理,在护理过程中找出护理的诊断和措施。在见习中学生通过病人的资料、对病患的观察和其他因素,整理好最新的评估资料。在见习结束后,将自己的评估资料和伙伴的相比较,从而整理出组别的评估资料,在整理结束后,应与见习前的资料进行对比,进一步了解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的差异,并整理成报告,全班人员进行统一讨论从而圆满完成任务。在见习过程中小组成员通过自己的努力进行整理资料、汇总、比较等体会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及见习的兴趣,从而记忆深刻,是一个很好的巩固理论知识的途径。

3.3 临床护理实习的重要性。在内科护理专业中临床护理实习是专业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操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教知识教育的深化和精神的延续,同时也是将内科护理专业知识变为社会中实际能力的最关键时期。是利用专业理论知识帮助病患尽早的摆脱病痛和纾解心情的重要环节。护理人员在临床时不仅要用专业的理论知识帮助病患解决身体上的病痛,而且也要帮助病患保持愉悦的心情,有利于病情的好转。

在内科护理学习结束后,进入了临床护理实习,在基础的护理过程中根据理论知识可以操作自如。最初的不善交流和沟通通过时间的磨合也变的应对自如,并敢于提出自己专业的护理意见和观点,从各方面保证病患的病情顺利发展,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信心。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虽然结束了理论知识的旅程进入了临床护理工作,但是对于理论知识从未停止探索。在临床护理中会出现理论知识中没有的情况下,需要自己用冷静及思考来顺利解决。在护理专业中不仅要根据理论知识进行护理,同时要培养与病患交流的能力,及时的了解病患的任何情况,在极度了解的过程中,保证临床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张蕊.浅析内科护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电子商务,2012(14)

[2] 张齐放.高护本科儿科护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01(7)

篇(3)

《内科护理》是临床护理学中一门重要的学科[1],是研究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对内科疾病患者的影响,介绍维护人类身心健康的内科护理理论、知识、技能和运用护理程序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思维和方法的课程[2],也是关于认识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护理患者、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一门护理专业核心课程[3]。

本课程的改革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实际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内科护理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为主线[4],采用工学结合、院校联动的深度递进式结构组合教学内容[5],通过技能训练、案例分析、临床见习等教学活动组织教学,实现实训、见习、实习要求与岗位技能一体化训练[6],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内科护理的基本职业能力。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开展内科护理学课程改革,提高内科护理学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今年28个班级的内科护理学作为改革课程,与去年26个班级进行对照,生源均为高考生,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教材均选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内科护理学》教材。

1.2评价方法 按照改革后的考试模式进行统一出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统一阅卷。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采用χ2检验,P

2 改革措施

内科护理学的课程改革主要措施如下:

2.1拍摄课程宣传片 同时使用网络和传统渠道,向所有学生说明内科课程的相关问题。从第一周开始,逐步内科护理改革配套说明的视频。为课程开设微信公共平台和内科护理学习网站。内科护理将定期课程各种信息,在大学城建立内科护理学习网站,所有内科护理相关资料,都会在这里,方便学生学习交流。

2.2成立内科护理学习委员会 内科护理学习委员会由所有班级课代表担任,学习委员会主要作用是协助同学和老师配合课程改革。内科护理学习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汇集内科护理教学中的问题、意见、观点,学生的建议将直接影响课程改革走向,直接影响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修正。收集的意见将及时与相关班级、老师分享、沟通,同时向教务处、督导室汇报。

2.3常规教学与护士执照辅导的融合 内科教研室首先开始常规教学与执照辅导融合的改革尝试,教学、授课主要参照现有教材,每一个章节讲完后,任课老师与班主任督促学生做完执照辅导丛书的相对应试题,任课老师对该章节的题目全面分析,第一个学期组织一次其中考试,考呼吸循环两个系统的选择题,全部为选择题。试卷是教务处印刷,此成绩并入第一个学期考试总成绩。

2.4融内科教学与竞赛为一体 在28个班开展健康教育和内科护理情景剧大赛。 健康教育:首先由任课老师和课代表在自己班选出4个人,用2节内科课,组织学生轮流上台表演,任课老师现场点评提高学生实战能力,最后每个班选出一人,参加28个班的全院总决赛。内科护理情景剧比赛:用2节内科课,任课老师组织学生上台表演,每个班展示一个节目,第一步是学生上台表演,第二步是台下同学点评与讨论,第三步是表演同学上台发表感言和回答问题,第四步是老师点评,并颁奖。最后优秀节目代表班级参加全院总决赛。总决赛将全程拍摄视频,优秀学生的视频将制作为宣传片。

2.5尝试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内科讨论课 每一个班分为两个大组(每个大组30人左右),每个大组再分为两个讨论小组(15人左右)。每一个小组由一个老师组织在实验室进行讨论。讨论课前,提前将把病例讨论资料发给学生,同时课代表带上对应的四份成绩册到实训中心,正式讨论课开始就直接提问,学生抢答,老师引导和点评,未回答过问题的同学,当次讨论课记0分,规定内科讨论课老师发言时间不能超过30%,以保障学生自由展示和发言时间,改教师中心模式为学生中心模式,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在讨论课之前把讨论的报告写在作业本上,小组长在讨论课结束时写一份讨论总结报告。

2.6内科见习安排 28个班第一学期安排三次见习,见习计划为有呼吸、循环、消化三个系统共九节课。任课老师按照见习安排表组织学生见习,最后由任课老师收集整理。每个班分三大组,每一个大组分为两个小组,两个小组都在同一个医院由同一个老师带教,每一个小组由小组长写一份见习报告,见习计划详细安排与见习报告电子版将统一发到QQ邮箱。

2.7改革作业模式为作品模式 所有班级统一布置作业。28个班级两个学期的作业,全部由课程负责人,由学习委员会传达执行,任课老师负责批阅。6次作业均为无标准答案的作品,给学生足够自由发挥的空间。作品包括三次健康教育,三次病例分析。健康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自由创造,是让学生锻炼把一个问题解释清楚的能力。三份健康教育作品,一定是学生原创的作品。

作品要求:字数800字以上,内容尽量口语化,通俗易懂,健康教育书写格式分为五个部分:标题,健康教育的实施时间,健康教育的实施地点,人物、人数,正文,作品评价等级分"优"(5分)、"良"(3分), "差"(0分)。如有抄袭或雷同者,健康教育记0分。

2.8改革考试模式 内科护理结业考试题型改为只有选择题与问答题,选择题40分,全部来自于学院自编的护考习题册。内科成绩过去由理论、实践、平时成绩三部分组成,现改为由五部分成绩组成,具体情况如下:结业考核占35分,全体学生参与的闭卷考试;中期考核占20分,第一学期期末进行的闭卷考试;实操考核占15分(由三次内科讨论组成);作品考核占15分(由三次健康教育组成),老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分,分三个层次(优5分,良3分,差0分);素质考核占15分,由任课老师根据平时表现、见习表现评价。

3 结果

课程改革后28个班级的学生平均综合成绩(80.1±9.08),去年26个班级的内科护理学成绩综合成绩为(70.73±10.04),t检验为4.32,P

篇(4)

关键词:护理专业;中职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特别是护理专业的学生,工作以后肩负着照顾病患、协助治疗、甚至是救死扶伤的重任,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够真正让学生体会到各行各业的艰辛、也只有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才能让他们认识到医院的强大作用及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更应该将护理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作为评判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有力支撑点。近两年来,我校开始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研究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及其发挥的内在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充分发挥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这也是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经过两年时间的摸索,我校在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以下就是我校通过实践总结出的几项实施较好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具体实施方案。

一、开展社会调查

组织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围绕我国医疗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深入农村、城市社区等进行调查研究。这样既对医疗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同时书写调研报告也锻炼了学生科研的意识。具体措施:第一学期期末,先由市区内的医疗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始调研;第二学期的学期末进入最近的乡镇卫生院;第三学期期末进入社区进行居民调研。调研内容包括:患病的病种前三位的是哪些?患病人群年龄分布如何?目前每年的高发季节是什么时候?今年的特疾病有哪些?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的有哪些需求?居民对常见、重点疾病的预防知识知道多少?每一位同学都要完成10份以上的调研,并书写调研报告,算作实习成绩的一部分。

二、开展勤工助学

鼓励学生特别是贫困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通过勤工助学活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品格。具体措施:分成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由学工处统一分配,学校的商铺和餐馆每学期将所需人员上报学工处,各班级也将勤工俭学的学生名单上报学工部,由学工部老师统一分配和管理勤工助学的学生,也有效维护了学生的利益。校外由学生会的学生统一联系勤工助学单位及部门,统一分配名额并统一管理,这样能保证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三、开展社会服务

主要是做好“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根据年度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点和不同专业的具体情况,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服务活动。要像组织课堂教学一样,精心设计、周密安排,根据需求选派相关专业的学生参加,这里主要介绍护理专业的社会服务内容。具体措施:第一学期,学生还没有涉及专业课的学习,利用周末的时间组织进养老机构,为老人们打扫卫生,洗衣服,表演节目。主要培养尊老爱老的思想品德,达到初步育人的目的。第二学期,学习了基础护理学,学习了简单的护理操作。组织学生进入社区。为老人们和社区所有愿意参加的成员进行生命体征的测量,同时编排一些文艺节目,举办成小型的汇演,发挥同学们的各种才艺。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吸引更多的社区居民来配合我们学校完成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活动结束后,每位同学都要进行工作汇总和书写心得体会。

四、临床体验生活

篇(5)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护理技术 妇产科护理技术 课程改革

为迎接2011年度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国家优秀骨干高职高专院校评估,践行我国高职教育新理念,我院近年来大力进行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取得了骄人的成果。

《妇产科护理技术》是护理专业核心课程,属理实一体化课程,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始终围绕“加强人文、突出护理、注重整体、体现社区”的现代护理教育理念,坚持护理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这个中心开展专业建设论证,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妇产科护理技术》课程改革的重点主要是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案改革等四个方面进行,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高端型人才为目标。

1.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改革教学目标。

以往护理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护理基本知识与技能,能规范进行各项护理操作。课程改革思路强调学生能应用护理程序的科学方法,为患者或孕产妇完成正确的护理评估,制订合理的护理计划,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沟通与协作、评判性思维、独立思考与决策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以实用和岗位需要为主旨,重构教学内容。

为了使课程设计更加合理,内容更先进,更贴近临床实际,课程团队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与行业专家合作,对妇产科护理进行了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课程开发。基于妇产科护理岗位任务分析,将《妇产科护理技术》整合为3大项目、15个典型任务。改革以往教学内容围绕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等环节教学方式,重视对病人的整体评估,开展个案护理教学,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人的丰富性、多样性、社会性,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和分析能力,提高了学生预防保健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护理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专业素质。

3.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3.1理论教学方面

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课程组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变以往以传统媒体如书本、粉笔加黑板为基础的课堂讲授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建设妇产科护理技术精品课程网站,构建开放式、资源丰富的网上教学体系,应用15个典型工作任务的教学活动设计、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操作动画或技术视频、目标检测题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搭建了优良的自学平台。指导学生访问课程网站,查阅参考书籍、国内外有关杂志,下载有关专业文件,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量,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高了文献检索和英语阅读能力。

3.2实践教学方面

3.2.1早期接触临床。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在第三、四学期中安排学生分组到妇产科门诊和病房见习,了解妇产科工作程序、治疗手段、护理知识、病人就医需求等,尽早感受职业环境,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强化服务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针对性。

3.2.2情景式教学。采用角色扮演、情景再现等教学法,根据学习内容和案例需要,让学生扮演丈夫、妻子、孕妇、产妇等角色,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领会学习要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和爱伤意识。

3.2.3理实一体化教学。传统的实训课是先在课堂讲理论,然后组织同学们到实训室实训操作的方法,其特点是理论课无实训器材模型做载体而显空洞,实训课不能有机结合理论,知识点不够清晰明了,理论掌握深度不易达到。改进教学方法后,施行理实一体化教学,边强调理论边演示操作,学生同步进行实训练习,教学做一体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

4.以执业考试为基准,改革考核方案。

改革前,《妇产科护理技术》在期末所有的学习内容结束之后,采取纯理论试卷进行期末考试,百分制计分,60分及格。此考核方案的缺陷一是平时上课不注意知识点的积累,但考试前强记强背的同学有望得到高分,不利于发现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高素质同学。二是技能操作考核未单列,不能充分考查同学的实际操作能力,对操作性突出的护理专业学生不能有效与临床护理岗位接轨。三是一站式终末卷面考试,不能调动同学平时积极学习的热情,对课下的预习、复习及拓展性学习不能有效推进。新的考核方案既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及运用程度,又考核学生专业技能,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材与临床护理岗位相对接的目标要求。

课程考核具有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科学化、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对象差异化、考核时间全程化的特点。将教学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有机结合,将成绩分数分解到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考核方式实现三级考评体系。一级考评是指课程教学理论与技能操作考试,包括期末考核;出勤、课堂提问、作业、课堂笔记;阶段性随机抽考;见习报告;单项操作考核;实训报告,等等。二级考评是指临床带教老师考评。三级考评是专兼职老师一起对学生组织进行考评。

篇(6)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课程分析;改革设想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34-01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事业逐渐发展,社会对于医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药理学》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也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药理学教学注重理论的理解和巩固,忽视了与临床相关知识的联系,使得学生创新能力,实际运用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欠缺。为了适应社会需要,培养高素质护理学人才,我们对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课程进行探讨和研究。

1 药理学在高职护理专业中的定位和重要性

在高职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教育中,药理学对学生未来岗位职业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形成起到关键作用。因为职业教育需要培养职业道德,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三个方面的能力。而药理学作为高职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不仅仅只是一门基础课,还是一门专业课程。因为它既要要求学生掌握药物的适用范围,给药方法,给药途径,药物配伍禁忌等药理学的知识,又要求学生掌握药物的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的检测、观察、处理等护理宣教方面的技能。

2 目前高职专业药理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药理学》教材方面的问题。 现在使用的教材的结构体系和内容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现用教材设置主要是针对医疗方面。总体上来说是从药效学,药动学开始,各章节相对独立,缺乏联系性。每个章节重点知识也是讲临床治疗方面的比如药物的代谢动力学,药物作用机制,适用范围等理论化的知识。而作为护理专业需要的药物监测,不良反应的报告、处理,用药护理注意事项等相对不够突出。

2.2 《药理学》教学方面的问题。 药理学在教学中主要存在“定位模糊”这个问题。因为药理学属于基础学科,所以在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单纯的理论化学习,从而导致和岗位脱轨,和临床脱轨。具体表现在讲解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的作用及机理偏多,偏深,而对于药物不良反应及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健康教育等方面偏少。

3 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改革设想

3.1 明确课程定位,树立新的课程理念。 首先要认识到药理学对于护理专业不仅仅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专业课程。它为后续课程和临床工作提供大量的和药物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护理专业的学生学习药理学的目标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知识目标:对于护理专业来说,需要了解药理学的基本的理论,熟悉常用的代表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用药护理注意事项。第二,能力目标:能够观察药物的疗效和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能对临床上一些常见药物进行知识咨询、健康教育;能了解临床上常用药物的相互作用,配伍禁忌;能够准确快速的换算药物的剂量。第三,素质目标:具有爱岗敬业、救死扶伤、尊重患者、关爱生命等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3.2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理论课教学: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改革。可以将临床专业中经常采取的病例式教学引入药理学教学当中,使理论知识和临床联系更加紧密,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多采取引导式自学和启发式教学,既能够观察学生学习的情况,又能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一方面减少一些单纯性的验证实验,增加一些和临床护理工作岗位关系密切实验,比如药物的剂量对药物的影响,静脉给药的速度对药物带来的影响等。另一方面,为了和实践教学更加贴近临床工作,可以增加学生的见习,让学生观察护理人员在药物的调配,发放以及记录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工作过程或者将教室搬入模拟病房,模拟药房,来模拟临床工作中对于药物的适用和观察。

篇(7)

国内高等职业院校护理专业临床课程的教学工作长期以来都是由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的专业课教师承担,她们基本都是传统学科体系下的学习者,对临床分科课程教学已非常熟悉,而整合后的临床护理课程则是按系统编写,很多疾病同时涉及到内、外、妇、儿科护理,要求教师突破原有的分科界限,将临床各科护理内容灵活、流畅地连接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这对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广度、专业知识的深度和教学技能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虽然目前护理专业临床课程的教学师资队伍学历层次总体有所提高,但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真正具备整合教学能力的教师为数太少,再加上学生人数多,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往往出现教研室到处聘请兼职教师授课的情况。许多外聘老师都是医院临床一线工作的医生和护士,一般按照自己从事临床专业而并非生命周期模式要求进行授课,由于缺乏相应教学经验,不仅教学质量无法保障,而且经常出现处理急诊不能授课而临时更换老师的情况,也给教研室的管理工作带来不小困难。

2教材质量难以保证

生命周期课程模式是部分高职院校近几年尝试进行的改革探索,使用的教材基本为自编教材,是将原内、外、妇、儿科护理中的相关内容改变顺序后重新组合而成,经常出现不同版本教材各课程间内容重复,错误或缺失的情况,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3教学安排困难

整合后的课程教学内容多、涉及面广,需要大量相关教学资源配套。受师资教学场地和操作设施限制,部分学校采取不同系统疾病由不同专业老师轮转任教的方式授课,学生常因不适应这种“走马灯”式的换人方式,很快失去学习兴趣;也有部分学校选择固定某些教师固定上某门课程,但存在对自己原来专业熟悉的内容重点讲授,不熟悉的其他专业整合内容选择性忽略的现象,实际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与课程整合的初衷相去甚远。

4与临床实践岗位存在矛盾

生命周期课程模式最大的硬伤就是和医院多年来形成的临床体系格格不入。因为目前国内多数医院仍都是以内、外、妇、儿等专业设置临床专科,护理也是以疾病为中心,以专科为核心的服务体系,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和实习都要求必须分别到内、外、妇、儿等科才能完成,而且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可能出现相同的疾病,因此常会碰到同学问“成年人和老年人患甲状腺疾病、溃疡病、胰腺炎等疾病到底该按照哪种模式护理,为什么临床实际与学校课堂学习的内容不一致”之类的问题,课堂教学中原已形成的知识系统性和整体性在临床现实中被分割肢解,这不仅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今后就业也会受其影响。

5临床专业知识不够扎实

有调查显示,按生命周期课程模式培养的学生专科护理技术操作技能相对较弱,专业理论不够扎实,开展健康教育能力亟待提高。而专业理论是临床实践以及开展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对胜任护理岗位工作存在影响,进而影响整个护理队伍建设和护理质量的提高。

6与国家考试脱轨

许多同学都希望获得更高文凭,因此在校期间和参加工作后都有同学参加全国护理本科或研究生考试,但是国家相关考试的命题和教材仍然是按《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传统的课程体系进行,体系的不兼容给学生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深造形成了很大阻碍。

7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