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银行外部兼职履职报告

银行外部兼职履职报告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6 16:03: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银行外部兼职履职报告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银行外部兼职履职报告

篇(1)

一、基层央行内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审计过程中,内审人员如果对被审计对象存在好感或者偏见,或存在工作责任感不强等主观因素,都会对审计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必须加强对基层央行内审人员的行为管理,提高内审人员的素质,引导和督促内审人员懂得干什么、标准是什么、要遵守什么和禁止什么等,从而实现对内审人员的外在行为管理。

(一)具备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

1.要树立忠诚履职理念。内审人员要从根本上解决“为谁审计”的问题。忠诚履职既应是审计工作的落脚点,也应是内审人员的价值取向。要把涉及基层央行的重点资金、重点项目、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精准扶贫等方面的审计监督作为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管好国家钱财,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赢得内部审计环境的优化。

2.要提升忠诚履职能力。基层央行内审干部要着力体现尚法求实的职业理念,体现客观公正的职业特征,体现无私无畏的职业操守,体现忠诚为民的思想情怀。要确保忠诚履职,必须加强内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把审计监督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监督落到实处,使基层央行内审人员能够清清白白干事、堂堂正正做人。

(二)具备良好的审计道德素质。

1.要具备蓬勃向上的朝气。内审工作繁琐而单调、艰苦而清贫,许多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坚持,毕其一生为之奋斗,不仅要面对工作的劳顿、岗位的疲倦,而且有时要面对物质的诱惑、家庭的困难。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内审干部要依法履职、忠诚尽责,必须胸怀理想、牢记责任,执着信念和追求,永葆朝气与激情,精神振奋、埋头苦干。

2.要具备团结进取的锐气。基层央行内审干部必须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荣誉、作为,融入到每名内审人员之心。在审计事业面前,多想敬业奉献;在集体利益面前,少虑个人得失,自觉当好审计大厦的一块砖瓦。而基层央行内审队伍的团结,不是抱团取暖的团结,不是无所作为的团结,是要奋发进取、忠实履职的团结。

(三)具备扎实的人员业务素质。

1.要有敢于负责的底气。内审效能能否有效发挥,关键在于我们内审干部能否坚持原则、依法监督,是否具有敢于负责的底气。内审工作的底气,来自于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提供的坚强后盾,来自于人民银行规章制度的约束,来自于所有央行员工的充分信任,更来自于内审人员的坚强党性与严格自律。内审干部从严遵守审计纪律,胸怀坦荡、坚持原则,上无愧上级行党委、下不愧基层央行员工,这样才能真正担负起内审执法重任。同时,还要端正审计态度,到被审计单位审计该怎么审就怎么审,不能顾及情面,也不能当“和事佬”,要有“针扎不入,水灌不进”的态势。

2.要有全面的审计技能。基层央行内审人员要练就“火眼金睛”,去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看懂别人看不懂的问题。要有正确的审计结果,出具的内审报告要在任何时候都推不翻,任何时候都能经得起检验,报告结果是毋庸置疑的。要有过硬的作风,要加强廉政教育和制度建设,加强自身监督和防控,“打铁还须自身硬”,要敢打硬仗、清正廉洁。要有改革创新的勇气,坚决避免在已有审计模式套路中往复循环的工作习惯,克服墨守成规、满足现状的思维模式,要有创新的责任、改革的担当。

二、基层央行亟待加强对内审人员的素质培养

在基层央行内审干部的培训上,要加强思想理论、党性教育、道德品质建设,促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教育引导内审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努力实践。要培养勇于担当、敢于负责,切实担负起上级行党委赋予的内审监督重大的责任感。要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努力奉献内审事业,服务于国家和人民银行。要严于律己、率先垂范,积极培育优良的内审作风,树立基层央行内审人员良好形象。

(一)培养共同愿景,创建学习型内审队伍。

首先,要倡导内审团队学习。通过团队学习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并提高基层央行内审干部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这就需要培训教育不仅仅是内审人员的事情,要有利于单位内审环境的优化,有助于单位内审转型和发展。其次,要倡导全过程学习。将内审和培训视为一个整体,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要在干中学,在学中干,才能始终保持内审培训的积极性和实效性。另外,还要倡导多样化学习。内审作为一个整体,每一名内审干部不仅仅应该掌握本岗位的技能和知识,也应该学习其他部门和岗位的相关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相互协作,也有利于提高内审的工作效率。

(二)组织与个人并重,实现内审互利共赢。

在制定内审培训计划和培训目标时,应立足于内审发展的需要,同时考虑个人发展需求,将内审培训教育与员工个人的发展计划、职业规划结合起来,实行二者并重的内审培训教育理念,使内审人员意识到培训是与自己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切实提高内审知识的培训效果,以达到人民银行事业与个人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准确定位需求,丰富内审培训形式。

在内审知识培训前,充分运用多种需求分析方法,从年初会议、集中内审培训、内审专题研究三方面综合考虑,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内审干部准确定位,制定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内审知识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并尝试运用更多审计培训形式,以增强学习兴趣。如针对青年干部职工思维活跃、接受力强、更喜欢生动简洁的审计培训形式的特点,可充分利用电视电话会议形式,通过flas课件等打造微课程,或鼓励参加QQ群、微信群等互动交流,将学习游戏化、碎片化,在寓教于乐中学习他们需要的新知识、新业务和经济金融热点等;而针对年龄较大的内审干部职工,则可针对其感兴趣的内审调研、内控检查等专题进行教学或讲座。

(四)开发整合资源,提升培训师资水平。

当前基层央行内审培训教育,主要是请本系统岗位能手进行经验式授课,因受其专业水平、培训技术技巧等方面的限制,已不能较好地满足内审人员对快速知识更新的需求。因此,建议上级行要将优质内审培训资源向基层行适当倾斜,多提供向知名院校和其他单位交流学习的机会,把优秀外部审计培训理念、方法、讲师“引进来”。同时,应注重提高本单位内审培训人员的专业素质,鼓励领导干部、技术骨干、青年岗位能手等担任专兼职老师,建立内审师资遴选和动态管理制度,实现内审师资资源共享。

(五)加强学风建设,完善内审培训评估。

篇(2)

本文以农业银行泰兴市支行为例,分析了县级支行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增强县级支行内部控制能力的相关建议。

随着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和公司治理架构的逐步形成和建立,农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及风险防范体系也得以进一步规范和强化。总行、各省级分行和市级分行均建立了专门的内控管理和风险防控部门,有一套自上而下的管理制度、流程和方法,内部控制和风险防控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于承担着整个农行经营任务的县级支行而言,内控管理和风险防控在点和面上,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县级支行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合规意识不强、风险意识淡薄的问题是内部控制管理面临的最大难题。

有些员工风险意识较弱,认为风险防控是领导的事,与己无关;有些员工法律、规章意识淡薄,借方便开展工作之名,以不影响同事之间相互团结协作为理由,相互之间无原则信任,不仅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别人的违规行为也视而不见、知情不报,从而导致不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岗位制约制度的行为屡屡发生;还有些员工受社会不良风气和金钱的诱惑,顶风违纪、内外勾结,打银行客户资金的主意。同时,少数单位的领导干部在执行规章制度上打“球”,无视法律、法规及银行的各项规章制度,甚至为了完成目标任务,不惜钻制度空子,故意违规。个别行为隐藏着较大的风险隐患。

(二)网点长期存在的“重经营、轻管理”的经营理念使内部控制执行苍白无力。

随着股份制商业银行向三四线城市摆摊驻点步伐的加快,农行县级支行,特别是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县域支行和基层网点业务经营竞争日趋加剧,加上任务指标的“层层递加”,基层行忙于业务营销拓展、疏于风险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大部分员工、大部分时间、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如何打开营销市场,如何完成业务经营指标上,合规管理、风险控制的工作基本上属于“靠边站”。“任务指标都完不成,哪有时间干这个”是很多基层网点负责人经常抱怨的话。

(三)支行内控管理势单力薄,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威慑力。

一是专业的内控管理人员严重欠缺。县级支行系统基本没有专业的内控管理团队,甚至没有专门的内控管理人员。以泰兴农行为例,内控管理职能归属网点管理部,部门人员8人,最年轻的42岁,为部门主要负责人;其次为49岁,部门副职,分管安全保卫;其它6人均在53周岁以上(4人为退二线管理人员,4人将在3年内退休)。由于有效劳力欠缺,内控管理工作只好由部门主要负责人兼任。因时间和精力的局限性,加之各条线专业知识的欠缺,部门能独立开展的,除了简单的“飞行“检查,突击检查一些代保管、违规保管、客户信息泄露等方面的问题外,深层级的内部控制检查活动几乎难以展开。二是各职能部门之间难以形成监管合力。由于各部门职能不同,工作有异,人员紧张,作为内控管理的牵头部门要协调组织各部门协同开展一次全面的内控检查活动,难度很大。不是部门派不出人,就是出工不出力,怕得罪人,当“老好人”,敷衍了事,起不到应有的监管作用。三是季度尽职监督检查质量不尽如人意。按照农行系统现行管理体制,各条线都有内控管理职能,应对本条线的内控管理负责。从当前现状看,除了运营和安全保卫条线的日常监管工作能有效开展,其它部门基本上就是依赖上级行的检查和一季一次的尽职监督检查。而条线每季一次的尽职监督工作,质量也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面上不能做到全覆盖、点上深度不够、系统录入资料欠规范。

(四)监管层面对“常见病”、“多发病”查处不严,制度的严肃性被削弱。

一些没有产生后果的轻微违规违纪行为,管理层一方面担心打击员工积极性,影响工作热情;一方面因这类问题涉及面广,为“多发病”、“常见病”,受“法不责众”思想的影响,检查发现后基本上以积分、批评教育为主,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给予相应的处罚,导致制度的严肃性被削弱。同时,也给员工造成了一种“小问题不算问题,不会被追责”的不良心理暗示,导致员工放松了对制度执行的要求,甚至一些很容易避免的问题,也会因“这个问题没什么、不要紧”的心理暗示而难以得到有效纠改。

(五)机制不健全,不适应内外部监管越来越严的形势要求。

健全、有序、高效、严密的内控制度和严谨、规范的操作流程是常态化防范内部风险的前提和基础。而当前农行内控制度在某些方面还不能适应这种要求。一是新业务、新产品的管理制约机制推出滞后,跟不上新业务、新产品推出的速度,有的甚至连业务操作方面的基本规范要求都未能达到就推向市场,不知不觉中形成了风险。二是制度规定缺乏操作流程的细化,导致在履职过程中有较大随意性,影响制度执行的统一规范性和严肃性。三是缺乏对制度执行过程的评价标准。以“结果论英雄”,就连县级支行的年度内控评价都是以录入ICCS系统的检查问题和整改结果为依据,而这些检查问题又受到诸多因素(如检查次数、检查覆盖面等等)的影响,科学性明显不足。同时,这样的评价标准也导致了基层行不能常态化、长效化地关注制度执行过程。

二、增强县级支行内部控制管理能力的建议

牢牢把握“夯实管理基础、提高发展质量”的工作要求和“强管理之基、固发展之本”的工作主线,以转变思想观念为前提,以开展合规文化建设为先导,以检查督导为手段,以推动部门条线履职为重点,全面提升县级行合规风险管控能力。

(一)培养员工的风险合规意识。

员工风险合规意识的高低是影响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是管理层领导,比如支行班子成员、部门负责人、网点负责人、运营主管等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良好健全的内部控制是业务经营发展的重要保障,意识到自身在内部控制过程中需承担的责任,真正重视内部控制和风险防控工作,对整个内控管理良好氛围的形成起到引领作用。二是要加强对员工合规管理上的宣讲和风险文化上的教育,全面落实员工合规文化“四个必须”要求(每次例会必讲、每位员工必谈、每日回顾必看、每次自查必检),使员工能有效识别和防范各类风险;使“风险就在眼前、案件就在身边”的理念在员工心中落地生根,并外化为严格制度执行、合规办理业务的实际行动。三是加强对违规人员的惩处力度,对产生了后果的业务违规行为和员工风险行为,要从严从重处理,绝不姑息;对一些没有产生后果的轻微违规现象,也不能不闻不问、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够得上处理的,要处理责任人,够不上处理的,要加强批评教育和业务培训,有效打破“法不责众”“、轻责不究”的局面,有效促进全员风险合规意识的提升。

(二)打造一支合格的内控管理队伍。

县级支行内控牵头部门最少要配一名能力和素质都能胜任岗位的内控管理专业人员,由专门的人做专门的事,解决当前兼职人员时间有限、精力不足的问题,其它各条线也必须要明确一名兼职内控管理人员,负责条线内控管理和合规工作,提升条线检查和监管质量。要加强对各单位负责人、运营主管内控管理能力的培养,对存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耽误业务经营发展”错误想法的,进行“洗脑”式的教育,促其思想转变、认识提升;将内控管理工作纳入年度述职和考核的重要内容,内控管理不力、年度内控考核不合格的,要下岗学习甚至撤职。同时,要加强对上述人员内控管理知识的定期培训,以管理人员思想和素质的“双提升”,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对内部制度的梳理、修订和完善。

基层行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制度漏洞,要及时报告、分析和汇总,在各类检查中也要将查找制度上的不完善、不合理,作为工作内容。本级行制度上的问题要及时修订,以免漏洞扩大;本级行权限范围以外的,要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提请有权行及时梳理、修订和完善。同时,对一些新业务、新产品在办理过程中,如发现存在明显的制度和法律风险漏洞的,要提请上级行停止办理,待制度完善后,再重新进入市场。与此同时,必须建立主动合规的激励机制和违规行为的约束机制,改变目前奖惩机制与现实形势不对等、不对应、不对称现状。一是要建立违规连带责任追究制度。凡是下级行发生违规事件或行为的,同时上追两级领导连带责任,即:二级支行发生违规事件或行为的,除追究二级支行当事人和领导责任外,同时上追一级支行领导层责任和条线部门负责人责任。二是建立违规长期责任追究制度。在任期内发生违规行为,责任人及承担违规连带责任的领导无论是否已经提任、转岗、离岗等,都必须追究其任期内的违规责任和违规连带责任,彻底改变目前对违规当事人及应承担违规连带责任的领导在岗追不到位、离岗没法追的现象。三是建立领导违规扣分积分管理制度。凡是违规直接责任人和应承担违规连带责任的领导,除了进行经济、行政处罚、绩效挂钩外,还要进行违规扣分积分管理,凡违规扣分积分达到一定限度的,在一定时期内不得提任。四是建立合规积分奖励制度。对于主动揭示问题、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并积极主动进行整改的,以及管理行职能部门主动帮助、辅导本条线查找问题、推动整改的,均实行积分奖励制度,奖励积分与机构绩效挂钩,与内控评价挂钩,与部门考核挂钩。奖励积分累计到一定额度以上的,可以开展各类积分奖励活动,如可以开展合规积分兑换奖金制度。五是实现奖罚对应制度。对照各项工作的奖励力度标准以及目前绩效工资标准,尽快修订出台违规行为的处罚新标准,实现奖罚对称。六是建立违规行为与风险保证金挂钩制度。按季度在员工工资中人均切出一定额度的工资与违规管理挂钩,一旦发生违规行为,不仅按照《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处理直接责任人,同时,直接责任人、责任区管理者的风险金全部扣除,其他知情人员也将扣除部分风险金,实现单位内部员工之间风险共担,强化员工之间相互监督和检举力度,有效打破“有情不报”、“作壁上观”的“老好人”心态,增强合规合力。

(四)落实内部控制“三个层面”职责。

要明确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不是内控部门一个条线的事,每个营业网点、每个条线部门都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主体,要承担与各项业务相伴而生的信用、操作、市场、流动等各类风险职责。网点和部门负责人是“第一责任人”。同时,要落实好“三个层面”的内部控制职责,即:各营业网点和前台业务部门要严格制度执行和合规操作,落实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职责;支行职能部门既要加强业务指导,以免一线操作人员触犯制度,又要加强监督管理,切实履行尽职监督检查责任。要根据各自业务特点及风险防范、内部控制的客观要求,开展对本条线尽职监督工作,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辅导,督促条线问题的及时整改,强化条线辅导和督导作用。后台监管部门要最大限度地查漏补缺,确保风险隐患无遗漏,切实发挥好监督管理的职能作用。

(五)注重”四个强化“,筑牢“四道防线”。

篇(3)

关键词:会计核算;事后监督;支付系统

中图分类号:F83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6-0049-03

一、目前事后监督会计核算存在的风险点及其隐患

(一)管理机制上的风险隐患

从目前各支行营业网点配备人员结构上看,主要是会计核算业务监督管理与会计核算主体和核算组织形式的变化不协调,岗位设置不尽科学、合理。会计集中核算管理办法只对部分会计岗位职责作了原则性规定,具体操作流程未予以明确。目前旗县支行普遍存在一线业务人员偏少问题,不能按照各专业的职能要求有效解决岗位设置问题。因此,岗位交叉、一人多岗现象在大部分支行普遍存在。以赤峰为例,目前赤峰市中心支行所辖10个旗县支行共有会计核算业务专兼职监督人员10人,其中:专职监督员1人,兼职9人。只有敖汉支行设专职核算业务监督人员1名,负责会计、国库核算业务的监督工作,由于人员少其余 9个支行全部为兼职监督员,其中:5人由营业部主任、副主任兼任,4人分别由国库复核、现金会计、会计综合、重要空白凭证管理等兼任。由此形成了:一是监督人员在被监督对象的领导下开展监督工作,使监督人员地位不能超脱,直接影响了会计核算业务监督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使监督力度弱化,监督效果不明显。二是营业网点主管既是会计核算业务主管又是监督员,违背了监督人员不能从事前台业务操作的制度规定,监督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

(二)人员风险

事后监督作为县支行会计营业网点的一个业务岗位,受人员配置不足的因素影响,事后监督人员大多由其他部门人员兼岗。非会计专业人员对有关制度规定、业务知识和操作流程学习掌握的不够深入透彻,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了解,导致其不能有效履行自已的监督职责,出现外行监督内行的现象。个别事后监督人员对会计核算中隐藏的风险点不能识别,很难发现一般性差错和问题。据事后监督中心监督发现,个别支行营业网点的事后监督人员缺乏工作责任心和业务操作的熟练程度,在监督业务方面存在着一些差错和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主要表现在:1.会计核算过程中存在着凭证印章不清晰、漏盖个人名章、记账串户等现象;2.财政性存款划拨凭证、表外科目付出凭证、电汇凭证漏盖转讫章;3.错用发行基金往来金额凭证;4.发行基金投放业务,3200贷方凭证使用反方;发行基金回笼业务,3200借方凭证使用反方;5.同城提出贷方票据清单漏盖监督员名章;6.冲正补记业务,冲正凭证使用反方;7.国库存款利息当日未入帐,国库存款利息计付错误;8.个别农村信用社缴存法定存款准备金不足;9.迟录个别缴款单位的一般存款余额;10.电汇凭证收款单位帐号填写错误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有可能使风险加大,造成资金损失。营业网点监督人员对会计核算的监督核查提示和把关作用不明显。

(三)重点业务操作风险

面对会计核算业务的快速发展,事后监督工作应将涉及资金流出的重大业务事项作为事后监督的切入点进行重点、全面的核查,严格监控资金流向,如同城票据提出、现金出库、电子联行、大额支付等资金流出渠道,检查他们的合规性、合法性和准确性,逐一核查凭证和附件,并严格执行网点事后监督员实时监督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个别支行在制度执行方面还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如同城票据提出、现金出库业务存在未经事后监督员实时监督并签章确认就办理的现象。

(四)大额支付业务操作风险

随着县支行国库内部往来的启用和大额支付系统上线,国家金库会计核算系统(2.0)版成功接入大额支付系统,国库资金账务处理方式发生改变,国库的同城差额清算通过大额支付系统处理,加大了资金风险。同城差额的清算若处理不及时或有误,一旦支付窗口关闭,就会出现垫款垫支现象。如会计核算人员误将国库同城票据交换借方差额当作贷差录入发送,有可能形成风险隐患。

(五)事后监督自身的潜在风险

一是会计监督严重滞后。由于凭证传递的时滞性,事后监督的时效性不强,并在接收到各支行营业网点会计核算资料后一个工作日内完成事后监督工作。事实上,受地域距程所限,各营业网点会计资料很难在短时间内运送到事后监督中心。以赤峰市中心支行为例,目前赤峰辖区各营业网点上一日的会计核算资料均在次日下午4点左右由赤峰市邮政局专人将邮包送达事后监督中心。有的网点如遇异常情况,需要迟延一至两天才能送达,如遇节假日会计资料在途时间会更长,造成事后监督严重滞后,时效性作用难以发挥。若存在问题,到监督环节发现时为时已晚。二是事后监督现场性不强。事后监督工作与前台截然分离,事后监督人员对前台人员的操作行为、方式无直观的认识,只能依据凭证、账簿、报表等进行事后检查、核对,对前台人员是否严格按操作程序办理各项业务、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得到贯彻执行等无法验证。三是事后监督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严密的监督管理体系,仅对业务的合规性进行监督,对业务的风险性监督不够。

(六)系统性风险

计算机在会计核算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提高了会计核算的准确性和工作效率,但也使会计核算风险变得更加隐蔽、难于监控。由于旗县支行没有使用《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事后监督系统》,对会计核算业务只能采取手工监督方式,每天在地市中心支行下达提交指令后,依据会计核算要求打印发出、接收业务清单后,与会计凭证逐笔进行勾对,才能监督当天核算业务是否准确无误。如果发现问题只能口头通知地市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当天在系统中无法解决,监督效能滞后。重要空白凭证领用后,如会计核算人员未及时进行系统销号,造成重要空白凭证账实不符,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作案,带来风险隐患。另外,系统中有些重要事项由业务主管独立完成,不符合风险控制的原则,没有相应的换人复核程序,会计主管单独对各参数的设定和修改等。事后监督人员在整个系统过程中参与较少,不能很好地对系统进行全程控制和监督。

(七)会计档案管理风险

一是各支行营业网点的会计核算资料全部集中到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中心集中装订保管,通过邮政快递公司传递,使会计资料在交接、传递过程中,均存在着会计资料毁损、错漏、丢失、泄密的风险,不利于风险控制,使风险加大。二是会计档案的集中,为一些监督检查带来不便。如内审部门对旗县支行进行全面审计时,对会计营业部门的检查中除检查有关登记簿外,能够查阅的会计资料寥寥无几,一些会计资料只能到事后监督中心去查找,造成审计过程不连续、查看问题不及时,不利于问题的及时发现和整改。

二、预防会计核算风险事后监督部门应采取的措施及对策

(一)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岗位职责,规范事后监督行为

一方面结合事后监督工作实际,制定统一的监督模式和操作标准。对事后监督的内容、操作方式、事后监督人员的权限职责、要求等作出明确规定,进一步规范、完善岗位职责,便于实际操作。另一方面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完整、规范的事后监督制度管理体系,制定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办法,改变目前监督滞后、靠经验判断的习惯作法和陈旧方式,应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合理的监督方式,严密的规章制度,逐步形成事后监督在组织体制上具有超脱性,在监督工作上具有权威性,在管理模式上具有规范性,在制度执行上具有严密性,在差错事故的处理上具有严肃性。再次,对重要岗位人员实行有计划的岗位轮换制度,并定期对在岗人员进行检查和考核。

(二)严格坚持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管理模式

各营业网点实时监督员应转变观念,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变结果监督为过程监督,把各类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上级行应将《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事后监督系统》推广到旗县支行,实现会计事后监督的一体化和电算化。推广《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事后监督系统》时应充分考虑事后监督岗位的工作职责和现行《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功能设计和运作方式。《中央银行会计核算事后监督系统》的运行方式可采用两种,一是作为《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的附属系统,与其数据库共享,功能设计上,旗县支行实时监督员也能够手工录入当日发生的会计核算业务,与从《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采集的数据核对。二是统一模式,形成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事后监督方式。人民银行可借鉴商业银行的事后核查方式,基层营业网点可采取集中事后监督,实施时间、空间、人员三分离。

(三)确保事后监督人员的准确定位和良好配备

一是辖区各支行应加大事后监督人员的配备力度,将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人员充实到事后监督队伍,保证监督岗位的合理组合以及人员配备的数量要求;二是事后监督人员应加大新知识、新业务的学习力度,潜心研究随着业务的变化发展新出台的各项制度、办法、实施细则、操作规程、业务标准等相关内容,在有效施行依法监督、依规核查的前提下,确保监督工作质量和效果。

(四)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保障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

实行责任追究是加强事后监督,防范风险和案件、确保内控制度落到实处的有力保障。首先应赋予实时监督人员检查前台账务处理及督促操作人员更正差错的权力,尤其是对重大会计事项实行实时跟踪、重点监督核查。其次,事后监督人员应有相对较大的独立性,改变目前大部分支行事后监督岗设在会计营业部门,受会计部门的领导,监督人员在被监督对象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地位不能超脱,直接影响监督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使监督力度弱化,监督效果不明显,监督发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不利于监督职能的有效发挥。第三,对在业务处理中发生的各类差错和事故

实行责任追究。

(五)完善内控机制、强化监督检查,保障会计核算规范化的落实

基层人民银行事后监督部门应按照上级行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要求,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适时根据会计核算业务的发展变化,研究制定符合自身业务特点的制度办法,为新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依据,以保证监督质量,提高监督效率。事后监督人员要对会计核算业务的合法性、合规性、准确性、完整性进行全面复审和检验,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现场检查方式,督促事后监督人员严格执行会计内控制度,对在监督过程中有章不循、有据不依、擅自越位操作等违规现象,要按照有关制度从严处理。事后监督人员要认真履职,严防资金风险,保障会计核算规范化的落实。

(六)建立长效机制,提高事后监督人员的防控能力

为使各项规章制度得以有效落实,基层人民银行必须以人为本,抓好事后监督人员自身建设,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要加强对事后监督人员进行相关规章制度、业务操作规程等新知识、新业务的培训和学习,特别是要重点学习和领会事后监督方法和技巧,使事后监督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用以开展监督工作所需的有关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使其不断提高处理各项业务的操作技能,堵塞会计核算链条上存在的漏洞,最大限度地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提高防范和化解资金风险的能力。

(七)加强能力培养,树立全方位的监督长效意识

事后监督人员应按照岗位职责的要求不折不扣地履行好自身的本职工作,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发挥应有的作用。要克服“怕得罪人、当老好人”的思想倾向,要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对在监督过程中发现制度在执行上与现实不相适应的地方,要积极主动地提出来,通过积极有效的方式予以解决,以利于工作的改进与完善。事后监督人员要牢固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对事后监督工作中发现的差错,要及时向会计主管和分管行长报告,并对存在的重大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事后监督人员要善于加强与被监督部门会计核算人员的交流与沟通,共同研究和探讨会计核算过程中容易出现和发生的各类问题和风险部位,提高抵御资金风险、确保资金安全的能力。

篇(4)

关键词:高校 资产公司 治理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183-02

建国以来,我国很多高等学校利用自身的生产实习基地或通过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创办了许多校办工厂和校办企业?譹?訛。部分校办企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充分利用所属高校的人才、技术和地域优势,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逐步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甚至成为上市公司,为高校开展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为规范高校校办企业的管理,教育部相继下发了《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教技发〔2005〕2号)和《教育部关于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中组建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若干意见》(教技发〔2006〕1号),明确指出各高校必须依法组建国有独资性质的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下文简称资产公司),并要求各学校将直接投资的经营性资产全部划转到资产公司,从而在高校和企业之间构建了一道防火墙?譺?訛。然而资产公司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三会”制度虚置、股东作用难以有效发挥等现象,给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带来很大隐患,笔者试图从资产公司法人治理模式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等方面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一、治理理论概观

1.治理理论的滥觞与发展。世界银行于1989年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一词来描述非洲的情形。此后几年间,“治理”因其强调主体的多元化及主体之间良序互动、合作共治等先进理念,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上取得丰硕成果,这充分显示了治理理论作为一种学科方法论和研究分析视角的普适性与优越性,并很快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1995年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在《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研究报告中,将治理定义为:“治理是各种公共或私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譻?訛”。这充分表明治理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在权威基础、行为主体、权力运行向度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2.治理理论与资产公司治理结构的勾连。资产公司作为高校全资的一人有限公司,根据《公司法》第67条规定“国有独资公司不设股东会,由国有监督管理机构行使股东会职权”。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下文简称校经资委)代表学校行使股东权利;资产公司董事会按照公司章程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资产公司监事会对校经资委负责,列席董事会会议,对公司的经营行为和高管的职务行为履行监督职权;资产公司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并对其负责,副总经理由总经理提名,董事会聘任。以“三会”制度为主体,总经理经营责任制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是资产公司的运行载体?譼?訛。

资产公司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事企分开,即国有资产所有者和监督者与经营者分开,国有资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开,有效避免了因企业经营而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避免了过去学校直接投资企业的法律和经济风险?譽?訛。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高校以出资人身份通过校经资委向资产公司派出董事会和监事会成员,其人员构成因业务上不专业、决策上无权利和利益上无关联导致“两会”没有很好的发挥职权,出资者所有权主体虚化现象非常严重。校经资委和资产公司“三会”人员构成和职责分工亟待改善,即由学校行政主导型走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型。

二、资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实践困境与缺失

1.校经资委主体虚化。校经资委一般由校长或者常务副校长任组长,成员分别由财务副校长、产业副校长、科技副校长及校国资处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兼任,对涉及校办产业人、财、物等“三重一大”决策仍然要由校长办公会或校党委常委会决定,没有真正行使股东会职权,致使校经资委作为出资人权利保障的主体无限虚化?譾?訛。并不可避免带来经营性资产管理的行政化、管理运行低效化和决策的主观性。

2.高校资产公司董事会人员构成不科学。资产公司董事会一般由主管副校长任董事长,成员分别由校国资处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兼任,其成员构成特点主要有:行政任命多于主动申请、对公司市场化运行外行多于内行、兼职人员多于独立董事、领导干部多于职工代表,致使董事会关于资产公司经营决策权不能有效行使。并不可避免带来利益相关者的权益缺失化和企业决策本位化。

3.高校资产公司监事会形同虚设。资产公司监事一般由校审计处等相关职能处室工作人员兼任,具有列席董事会会议、检查公司财务和监督公司高管经济行为等职责。但在高校行政管理体制下,由于监事会成员行政级别较低和监督内容相对空泛等原因,难以形成有效地监督力量,导致监督权力难以有效发挥?譿?訛。

4.高校资产公司经营班子商业化不强。资产公司总经理及其领导的经营班子成员一般由学校委派,其人事管理隶属于学校,而很少在社会上公开选聘。同时选派的经营班子往往缺乏资本运营或经营管理经验,习惯于通过行政干预来参与投资企业的管理,而不是通过股东会、董事会、或监事会的形式展开工作,不利于投资企业健康良性发展。

三、基于治理理论的高校资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构

高效的公司治理应该是一个平等、开放、持续的共治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的多元个体共同构成了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主体体系。明晰多元治理主体在高校资产公司治理过程中的地位角色,并正确履行各自职责,从而真正实现资产公司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校企分开、管理科学。简而言之,基于治理理论的高校资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模型如下:

基于治理理论的高校资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模型各主体体系构成及职责说明如下:

(一)校经资委

校经资委是公司出资人的代表,也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代行公司股东会权力。其机构必须是类似于校学术委员会或校学位委员会等独立的专职机构;其人员构成应该由校长任主任,财务、人事、资产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不仅要有人事、财务、国资等部门主要负责人,还必须包括一定数量的管理专家和职工代表;其决策内容包括公司的经营方针、投资方向、收益分配事项和选派董事会成员等。

(二)资产公司董事会

资产公司董事会对校经资委负责,保证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鼓励投资者和利益相关者为创造财富积极地进行合作?讀?訛。其董事长应该由专职干部担任,董事不仅要有校方代表,还必须包含利益相关者控股企业的负责人或其代表;其主要职责是决定公司战略性发展规划、决定公司的生产经营计划、企业经营者的选聘和绩效考核等各项规章制度。

(三)资产公司监事会

资产公司监事会对校经资委负责,成员应该包含校审计处、纪委和职工代表等。主要职责是对董事、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的经营行为开展监督。特别要整合审计监督资源,利用企业内部审计或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结果对董事、公司高级管理人员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

(四)资产公司经营班子

资产公司经营班子对董事会负责,其成员构成一定是既懂管理又精通金融和产业政策的优秀人才,主要任务是管理学校的经营性资产和利用学校科研优势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将管理的股权资产作为商品来对待,通过灵活的投入退出机制来达到国有资产收益的最大化。

1.强化投资企业制度建设,规范法人治理结构。资产公司对投资企业的管理和监督,主要是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会议形式来实施。因此投资企业的“三会”制度和相应议事规则是否完善决定了企业经营决策是否规范和科学,也是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实施有效监督的重要手段。按照《公司法》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制定一整套与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相适应的投资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的制度,用制度来指导和监督企业的经营行为。

2.建立投资企业经营者遴选退出机制,组建高效经营班子。为实现对股权管理和监督,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资产公司对控股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应采取市场化公开招聘的形式,就任职条件、薪酬体系和奖惩退出等出台指导性意见,尝试部分控股企业总经理和财务总监由资产公司选派并支付报酬,以组建可控的高效经营班子。

3.推行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实施绩效管理。在投资企业中全面推行经营预算管理制度,对年度经营计划和年度财务预算进行把关,从企业财务效益、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等方面对企业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并通过派出董事、监事,对批准的年度经营计划和年度财务预算进行月报、季报和半年报审查,就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帮助企业分析经营发展问题,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和经营策略,以更好适应市场需求。

4.推行内部审计制度,保障投资企业有序健康发展。在投资企业中推行年度审计、企业高管离任审计等审计制度,通过对生产、销售、成本、资金效率等方面审查来评价经营者的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以此来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对出现的账务及权责利不统一问题能够及时处理,保障投资企业有序健康发展。

5.充分利用高校综合优势,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充分利用高校的文化优势、人才优势、科技优势和地域优势,构建与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人才队伍、成果资源等互动的对接平台。一方面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以技术入股的形式,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利用资产公司孵化器功能,培育小微企业,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

四、结束语

现代治理理论作为新的理论体系,其学科分析范式与方法论契合时代需求并具有实践特色,因而并广泛使用和发展。笔者将治理理论引入高校资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模式构建,应用其最新的理论成果,致力于建构高校资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模型,并对模型中的各主体的职责进行了说明,以求真正实现资产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做出重要贡献。

注释:

?譹?訛严轩琳.中国高校资产公司探析[J].价值工程,2009(11)

?譺?訛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譻?訛全球治理委员会.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M].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转引自:俞可平主编.治理与善治[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譼?訛吴克禄.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治理模式探析[J].管理,2007(8)

?譽?訛吕敏.高校资产公司的治理模式[J].管理创新,2010(1)

?譾?訛杨汉诚.高校资产公司的风险浅析[J].商业经济,2011(11)

?譿?訛李旭萍.高校资产公司监管模式探讨[J].五邑大学学报,2012

?讀?訛张政军译.OECD公司治理结构原则[M].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