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18 09:35:3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古代汉语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古代汉语

篇(1)

古语中词的每个字都有实意,而今语中组成的词只用其固定的意思。如:

“鲜美”,古代汉语中意为“鲜艳美丽”,现代汉语中意为“食物好味道”;

“交通”,古代汉语中意为“交叉贯通”,现代汉语中意为“出行或运输方式”;

“妻子”,古代汉语中意为“老婆和儿子”,现代汉语中意为“老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学好通论。古代汉语二十二个通论,从字典辞书、古今词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直到古代文化常识,除了古代文化常识和后面的平仄用韵稍微了解就好。

2、背诵。对每一课都要认真对待,尤其是《左传》和《论语》的一些经典选文。首先课文重要的字词句是要熟练掌握背诵的,然后每课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词汇本义和引申义的分析,重要语法现象都要弄懂。

3、每天都要做一定量题目。要多看些相关的书。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关键词: 古代汉语教学 教学问题 师生交流 比较分析

古代汉语是中文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古代文学、历史学、哲学等课程的学习。然而,中文系学生多数对这门课没有兴趣,不愿意学,认为它很枯燥而且难学,称它为“中文系最难学、最枯燥的课程之一”。不仅学生,即使是高校教师,也普遍认为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很难讲授的课程,最不容易吸引学生。其实,笔者通过多年来对这门课的学习和教学的体验,认为无论是学习还是教学,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可以达到相对不错的效果。毋庸置疑,教师讲课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因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更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谈谈古代汉语的教学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任何事物的学习,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古代汉语也是这样。所以,教师在讲授课程前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无论是文选部分还是通论部分的讲授都是这样。通论部分是纯理论的内容,要吸引学生的兴趣比较难。但是文选部分的讲授完全可以做到。如果一个教师只是简单地照着课下的注释翻译课文,没有自己的特点,全然不顾学生的感觉,一节课可以翻译三四篇课文,那么学生肯定会感觉照着注释翻译,全是书上的内容,我自己也会,进而感觉古汉语课没有意思,不愿意听。而且这样的教法好像是讲了,但是学生全然没听,时间长了,毫无效果可言,以至于学生反映“感觉和没上过这门课没什么区别”。一般而言,前面几节课的讲授尤为重要和关键,必须收到“先入为主”的功效。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们认为,在讲授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如下三种办法。

(一)古文字字形

所谓古文字字形,主要指商代的甲骨文字及部分族名金文。因为这一阶段的文字字形非常象形,表意特征很明显。一方面通过甲骨文字形分析汉字的本义,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甲骨文特殊的形体构成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专注于课堂内容,从而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如: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段于鄢》)。此句“寤”字,课下注释为:“通啎,逆,倒着。寤生,胎儿脚先出来,等于说难产。”这样的注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啎”就是“逆”,而“逆”为什么有“倒着”的意思,如果不讲清楚,学生就只有死记硬背。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寤”为什么解释为“逆”,笔者运用了甲骨文字形作出解释。其实“啎”、“牾”、“忤”三字同源,意思一样,“忤逆”今为同义连用,所以“啎”和“逆”意思相同。而“逆”的初文为“屰”,二字实为古今字。“屰”的甲骨文字形为“ ”,像一头朝下的人,人头朝下即为“倒着,不顺”。所以“屰”的本义即为“倒着,不顺”。“寤生”即“倒生”,就是脚先出来。胎儿出生时,如是顺产,应是头先出来,反之如果难产就应当是脚先出来。这样讲就会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寤”一词意思的来龙去脉。

(二)文选的讲解要注意带有一定的故事性

语言类课程相对来说都是枯燥的,这是由于其特点所限。但是教师依然可以通过一些办法活跃课堂气氛。据笔者的体会,古代汉语课应当比现代汉语和语言学课更容易抓住学生,除去以上所提到的甲骨文字形外,还可以在文选部分的授课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与本篇文选内容相关的有趣的故事,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这篇文选的理解。

比如在讲授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的文选《宫之奇谏假道》时,应当首先给学生讲述周王朝的历史及虞、虢、晋三个诸侯国的来源。通过这些故事,学生不仅可以激发兴趣,而且可以搞清楚文中虞、虢及晋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刻了解文中“晋,吾宗也”、“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大伯不从,是以不嗣”、“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之类的话。

还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选,比如《段于鄢》、《晋灵公不君》、《冯谖客孟尝君》等,最好先简单介绍主要内容和文中的主人公,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然后具体对照文选进行讲解。

(三)适当介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这一点对于古代汉语课是非常重要的。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教材第四册中讲到了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但是不全面,而且因课时所限,古代汉语课的讲授一般不讲这一部分知识。所以我们在讲授文选过程中,如果遇到相关的内容,就要给学生介绍,加深他们的理解,掌握古代文化知识。而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一般都具有较浓厚的兴趣,所以这也是我们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方法。

比如在讲授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的文选《段于鄢》时,对于文中的第一句话“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中的“武”和“武姜”,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历代史书中对国君的三种称呼:庙号、谥号、年号,此处的“武”即为“谥号”;再介绍《左传》对女子的几种不同的称呼。比如待嫁的女子一般在姓上冠以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出嫁后或是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或是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等。

二、重视绪论部分的讲授

对于绪论部分,许多老师没有注意到它的作用,授课时,仅仅是把它作为授课的一个环节按部就班地很快地讲过去,然后开始正文的讲授。我们认为,绪论部分是整个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与正文的内容同等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正文的内容还要重要,所以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一部分内容。

(一)要利用绪论部分的讲授让学生“先入为主”,接受自己及自己的讲课风格。一般而言,学生对教师授课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最初的几节课。如果绪论部分的内容我们重视不够,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就会空洞乏味,不足以抓住学生,吸引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形成一种不好的印象,进而产生厌倦心理,即使在开始讲正文内容之后教师的授课“出彩”,也不容易扭转之前的不好印象,更何况,古代汉语课本身也不容易讲“出彩”。

五、与现代汉语相关知识比较分析

无论是文选还是通论的教学,都要特别注意与现代汉语语言理论的结合。由于古今语言具有传承性,现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都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古今汉语必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区别和联系,而这些区别和联系又是完全可以运用语言发展的理论解释的。所以我们在讲授相关知识时,要特别注意关注二者存在的区别,引导学生对这些区别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理解。

比如我们在讲到古汉语特殊句式时,可以比较现代汉语的相应句式,向学生介绍清楚古今汉语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如:判断句,现代汉语是以判断词“是”为标志的,古代汉语则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为标志的。

又如:古今汉语对动作行为的量的表示方法的区别:现代汉语一般是把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放在动词的后面。比如“九合”,现代汉语则说“会合九次”。而古汉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的句法有两种:一种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如“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古代汉语·晋灵公不君》),“禹八年而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古代汉语·许行》);或者用数词直接作谓语,前面用者字结构作主语,如“鲁仲连辞让者三”(《古代汉语·鲁仲连义不帝秦》)。

通过对比分析,进而运用语言发展变化的理论阐释它们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这样学生可以对其中的区别和联系有较深的理解和把握,系统地了解古今汉语发展变化的现象与本质。

六、多读、多练相结合

“读”,指的是多读古代的文学作品,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课,假如学生对于古人的语言表达习惯不甚了解的话,是没有办法做到真正掌握和理解,乃至达到阅读古书的目的的。比如:《论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一句的断句,以前有多种标点法,但如果从古人的语言表达习惯考虑,依然是传统的“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更合适。如果学生在平时阅读古代作品较多,已经培养了一定的古汉语语感,这类问题就会很快得以解决。

“练”,指的是对古代汉语一些语言理论的练习。一般而言,语言理论毕竟是凌驾于现实之上的,如果单纯在课堂上介绍一些理论知识,则尽管教师必然会举一些例句进行说明,但它毕竟是抽象的,单靠课堂上的传授是不够的,必须依靠课下的练习。只有多练,学生才有可能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真正把握这些知识,而不需要刻意死记硬背。比如通论部分的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及古书的标点等,都是需要学生依靠练习掌握的。

以上笔者从六个方面谈了对古代汉语教学的体会,希望对古代汉语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如果真正要把这门课上“活”,则以上六个方面还很不够。笔者认为,它应当是我们把这门课上“活”的基础。除此之外,还需要教师运用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感染能力。

篇(4)

师范院校在讲授古代汉语常识时,应尽量联系中学文言文的例子,这样,学生学起来觉得熟悉,既温习了旧知,又拓展了新知。在联系中学文言文知识的时候,应注意把中学相关文言知识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并以此作为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例如中学课本《山海经•夸父逐日》对“夸父”的解释很简单:“夸父,古代神话人物”,但在《核舟记》中对“虞山叔远甫刻”的注释则为:甫,通“父”,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在学习古代汉语文选《夸父逐日》时,则应在此基础上把这些中学已有的知识串起来,进一步说明“父”的用法,既要说清“父”在古代是用在男子名称后面的美称,又要说明此用法又常写作“甫”[6]7。有的篇目中学课本有,而大学教材没有入选。这时教师在讲授古汉语课程相关知识点时,应联系中学学过的旧知。如《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学教材对“扑朔”的解释为:“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扑朔,动弹。迷离,眯着眼。”在讲授古代汉语课程知识点“古无轻唇音”时,就可以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列举其他几种观点,相互比较,从而深化认识。据刘成德先生概括,对于“扑朔”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1)兔走足缩之貌(张玉谷《古诗赏析》;(2)跳跃貌(余冠英《乐府诗选》);(3)扑腾,乱动的样子(北大中文系编注《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4)貌蓬松的样子(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尔雅》郝懿行义疏指出,“扑朔”与“扑、扶疏、朴簌”同一语源。树木丛生的样子为“扑”,枝叶丛生的样子叫“扶疏”,鸟兽的羽毛丛生的样子为“扑簌、扑朔”[7]11。对一个初中的学生来说,从语境出发,从易于理解的角度看,(3)更易于理解(这恐怕是中学教材采用这种解释的原因所在)。但从语源的角度看,显然,朱东润的解释是较妥当的。这样,在串起旧知的基础上拓展新知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在讲授古汉语修辞方式时,也可以多联系中学文言文内容。上例“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一句的修辞也可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作进一步讨论。例如有人认为句中“扑朔”与“迷离”互补为义,即雄兔与雌兔均有“脚扑朔”、“眼迷离”的习性,这才难以区分雄雌。这样的说法对不对?联系下文“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讨论,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解。这样的讨论是在中学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又比如在讲授古代汉语中有关对仗的知识时,不妨联系高中语文第二册《滕王阁序》课后练习。该课后练习五指出:“课文中有很多对偶句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种‘当句对’的句式,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学习新知,与已有知识相联系,可以使得学生对对仗的基本类型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在新旧知识对比的基础上,使学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

例如,中学课本对通假字一般以“通”来表明,如《勾践灭吴》“三年释其政”,课本的注释是“‘政’通‘征’,征税”。但有的古今字则也用“通”来说明,如《烛之武退秦师》“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古今字则有的加以说明,如《论语十则》“不亦说乎”课文的注释为“说,‘悦’的古字,愉快”。但更多的时候并不注明,例如高中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秦伯说,与郑人盟”———“说”同“悦”。《勾践灭吴》“令壮者无取老妇”———“取”同“娶”。师范院校古代汉语教学则要系统讲授相关知识,要求严格区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因此,在古汉语教学中一方面应该讲清古今字与通假字、异体字的区别,同时也应讲清中学课本这样处理的原因所在。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相关知识,又可以使他们明白中学文言文教学因为教学对象、教学要求的不同,不能照搬大学古代汉语课程中的相关术语。中学文言文有不少词类活用的典型用例,但一般只是随文注释,并未明确说明是哪一种类型的词类活用。我们在讲授古汉语常识之词类的活用时,就可以举这些例子,并且要让学生知道中学文言文为什么这样注释。例如,中学《寓言两则》(《韩非子》、《淮南子•人间训》片段)对“智子疑邻”的解释是: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以……为聪明”。《狼》中对“犬坐于前”的解释: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大道之行也》对“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解释:亲,用如动词,以……为亲;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过秦论》“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等等。中学教材并没有细致分析这些词原来是什么,又活用为哪类,更没有作进一步的理论概括(中学无此必要)。而大学古代汉语的学习则应使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以这样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并且加以理论概括,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可以深化学生对中学教材的认识。又如《木兰诗》中的句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以上句子课文并未注释,然而课文练“翻译下列句子,注意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补充的”,其实已暗含“互文”的特点。虽然王力版、郭锡良版古汉语教材均未选入《木兰诗》,但我们在讲授古代汉语关于修辞方式的相关内容时,可以举这个例子,结合相关知识,使得学生深入理解“相互交错、补充”的内在含义。再如:中学课文《庄子•秋水》对“望洋向若”中“望洋”的解释是“仰视的样子”,而郭锡良《古代汉语》“望洋:叠韵连绵词,仰视的样子”;“少仲尼之闻”中学课文的解释“少,动词,小看”,而郭锡良《古代汉语》注释为“少,形容词用作意动,觉得……少”[6]624。通过这样的对比,结合系统性教学,就能使学生知其然且能知其所以然。

三、应明确高校古代汉语教材语法体系与中学语法体系的区别

古代汉语教学,少不了一些语法术语。然而,由于古代汉语教材语法体系与中学语法体系不同,这既给学生带来不小的困惑,也给古汉语教师带来难题。例如:高中课文《师说》的注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者,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判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之,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这里的“者”、“之”的说明均不同于古代汉语课本。虽然王力、郭锡良两种版本均未选《师说》,但在通论及文选中郭锡良等把“者”看作代词,“者”在主语的后面复指,引出谓语;“之”郭本看作连词,王力则看作介词。对这类现象,在古汉语教学时不能回避,相反,应明确指出这是因为语法体系的不同造成的,告诉学生这是人们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认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语法体系的不同固然需要指出,且可以略加介绍,但不需要详谈,更不必深入研究,以免增加学生负担。此外,在对师范生讲授古代汉语语法知识时,除了尽量多举中学教材中出现的例子外,对中学教材中出现但没有讲明的语法术语,也应予以明确说明。这显然有助于学生系统深刻地掌握相关语法知识。例如:高中语文第二册《师说》的注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的凭借,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所以”不同。在古汉语教学时,除明确讲明古代汉语“所以”的两种主要用法外,还应指出:古汉语“所以”是代词加介词构成,而现代汉语的“所以”则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连词,不再是代词加介词。

四、讲授古代汉语知识时,既要注意其系统性也要注意补充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

篇(5)

[关键词] 王力《古代汉语》;注释;商榷

王力《古代汉语》是国内一部最为通用的权威性的古代汉语教材。代表了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最高水平,影响广泛,在古汉语知识的教学、人才的培养方面,功不可没。然而,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中难免存在一些疏误,文选中一些注释处理得不甚恰当,教材虽经数次修订,但都未能改正。本文作者将王念孙的《读书杂志》与王力的《古代汉语》进行对比阅读,发现它们公共部分的一些词语的注释不一致,有的甚至相差千里,有待进一步考证。

与王念孙的《读书杂志》相比较,王力《古代汉语》文选注释值得商榷的地方有三种情况:可补充者;可订正者;两说皆可通者。可补充者,即王力的注释很模糊或者失注,而王念孙的注释却很精确,我们认为可以采用王念孙的观点取代王力的。经过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这种情有4处。可订正者,即王力的注释经过我们考证之后证实是错误的(即误注),而王念孙的注释很准确,我们就用王念孙的观点纠正王力的。经过考证,需要订正的有7处。两说皆可通者,即王力的注释与王念孙的注释都说得通,这种情有5处。下面就值得商榷及失注之处,分类加以讨论说明。

一、王念孙本可补充王力本注释例

1、《战国策・冯客孟尝君》后期年

王力《古代汉语》: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王念孙《读书杂志》案:年下当有毁孟尝君于王之事,而今本脱去也。王听谗,是以使孟尝君就国,下文王为书谢孟尝君曰:寡人沉于谗谀之臣,开罪于君。正谓此也。

通过上下文语境,我觉得有必要加上“毁孟尝君于王之事”,它起到了一个过渡作用,文章的背景是齐王听信谗言,开罪于孟尝君。下文齐王向孟尝君赔罪。而王力本没有作仔细说明,给读者阅读造成一定的理解障碍。

2、《战国策・鲁连义不帝秦》久居若围城之中

王力《古代汉语》:辛垣衍曰:“吾视居此围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视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何为久居若围城之中而不去也?”王念孙《读书杂志》案:鲍改若为此。吴云,若疑居字讹衍。念孙案:鲍之改,吴之疑,皆非也。若,犹此也。若,古字或兼数义,后人不能辨认,或改之,或删之。

在《汉语大词典》中,“若”有如此、这个的含义。例如《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求若所欲,犹木而求鱼也。” 焦循正义:“若,如此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君若谨行,常在朕躬。”这都证明王念孙所言不误。这是个比较重要的语言点,王力本却缺少注释,应该补上。

二、王念孙本可订正王力本注释例

1、《战国策・触说赵太后》有所郄

王力《古代汉语》:而恐太后之玉体有所郄也。王力注释:郄,不舒适。王念孙《读书杂志》案:而恐太后之玉体有所也。念孙案:字,本作【亻*】,谓疲羸也。

我支持王念孙的观点。《汉语大字典》是这样解释的:《说文・人部》:“【亻*】,徼【亻*】,受屈也。”《广雅・释诂一》:“【亻*】,也。”又“【亻*】,劳也。”王念孙疏证:“司马相如《子虚赋》‘徼受诎’”。从这些文献上看,【亻*】是疲羸、疲倦的意思。王力的不舒适意思不够精确。

2、《墨子・非攻》也

王力《古代汉语》: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裳,取戈剑者。王力注释: 也,语气词,引起下文。王念孙《读书杂志》案:至杀不辜人,也拖其衣裳,取戈剑者。念孙案:也即拖字之误而衍者。

我支持王念孙的观点,这个“也”是衍文。这句话的意思是至于杀死无辜的人。根据上下文,这个“也”是多余的。前面的“至攘人犬豕鸡豚者”,“至入人栏厩”,后面的“今至大为攻国”都没有“也”字。可见前后都不需要“也”作为语气词,那么“也”为衍文。

三、王念孙本与王力本两说皆可通例

1、《战国策・庄辛说楚襄王》以其类为招

王力《古代汉语》: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将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类为招。王力本注释:把黄雀的颈作为弹射的目的物(依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类,当为“颈”字之误也。王念孙《读书杂志》案:以其类为招, 类,当为颈字之误也。

《文选・阮籍咏怀诗注》引此作以其颈为。《艺文类・聚鸟部》、《太平御览・羽族部》引此云:左挟弹,右摄丸,以加其颈。这都是“类”为“颈”字之误的证明。

2、《庄子・北冥有鱼》培风

王力《古代汉语》: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王力注释:培,凭,凭借、依赖。培风,等于说乘风( 依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王念孙《读书杂志》案:培之言凭也,凭乘也。

篇(6)

[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了古代汉语这门课的课程特点,分析了互动教学模式的含义和要求,论述了古代汉语采用互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实施互动教学模式的几种教学方法。

[论文关键词]古代汉语 互动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 角色扮演教学法 问题引导教学法

教学模式是对教学过程组织形式的综合概述。它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既相对稳定又清晰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自从有了教育以来,人们就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个永远没有止境的过程。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教学,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体系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懈追求。“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论哪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只要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完美传授,都是值得采用的。

古代汉语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基础主干课。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有些枯燥乏味且晦涩难懂。因其枯燥,故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其晦涩,所以内容不易理解,必须经过教师的精深讲解才能理解。因此,教这门课的教师大多采用讲析法进行教学,认为讲析法是教好这门课的不二法门。讲析法固然重要,但如果总是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就会显得单调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实,教师在采用讲析法进行古汉语教学的同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教学模式,互动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模式。

一、互动教学模式的含义及对教师的要求

互动教学模式是指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的教学程式,是教与学的融合与交流过程,又是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相互促进的过程。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下,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层次、多方位的交互活动过程。通过加强教学互动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与学习相关的教学要素,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相互作用,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学习。互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建立了以创新教学与和谐教学为指导,以启发性教学为主线,导学、助学、促学和自学相互支撑,课堂内外互为依托,通过师生各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课堂教学多向交流。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反馈过程,充分展示出教学过程的和谐性、交互性和创造性。因此,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互动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师与学生之间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它对使用该模式进行教学的教师有比较高的要求。教师作为互动教学的主导者,首先要改变灌输式教学的传统观念。教师不应是知识的注入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领路人,因此要甘当配角,起引导、补充、归纳和完善作用。其次,教师要善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确保互动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的有力保证。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信任、和谐友善的关系。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了,学生才尊重教师,才愿意听从教师的教育和引导,互动式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再次,教师要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要挖掘教材中适合师生互动的教学内容,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尽量引入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热点问题,拓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勇于探索新知的信心。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承担一定的课题研究任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古代汉语运用互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古代汉语一般开设在大学的第二学年。在此之前,学生经过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及大学一年级的学习,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知识。在初中及高中阶段,接触了一定数量的现代汉语知识,大学一年级又系统地学习了现代汉语知识,有了不少的知识储备。这些都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学生可以拿它们和新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链接。再者,古代汉语虽然有些晦涩难懂,但也不是所有的知识都令学生感到遥不可及,其中还是有一些知识是比较浅显的,学生完全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理解并掌握它们。因此,古代汉语教学中放弃传统的讲析法,采用互动教学模式还是可行的。

前文已述,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总是采用同一种讲析方法,就会显得单调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绝对不会太好。再者,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为他们日后的自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参加工作后,基本上就没有机会在教师的带领下系统地学习了。工作中会遇到许多新的知识、新的问题。要获得这些新知识,解决新的问题,需要自己去看书学习。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在大学时代就要不断加强培养。互动教学模式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古代汉语教学中采用互动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三、互动教学模式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从多种教学方法中体现出来,如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第二课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游戏式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等。下面选取几种教学法谈谈互动教学模式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1 案例教学法。被誉为哈佛大学法宝的案例教学法在1918年就开始实行,但到了1980年以后才引入我国。传统教学法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往往教师讲得非常投入,也非常精彩,但学生却丝毫没有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效果当然也不会太好。而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教学互动的主角。师生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享受学习带来的喜悦,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参与案例教学,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学习经验,从不同角度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和过程,同时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发表见解,进而达到思维碰撞、互相启发、彼此交流的效果。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能否采用案例教学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在字词教学、语法教学、音韵教学、文选教学中都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例如,在讲诗词格律的时候,可以做这样的案例设计:在近两年,网络上热议赵忠祥创作的近体诗。赵忠祥是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大家对他也都非常熟悉。赵老师将他写的诗发到网上,没想到引起了轩然大波。网民对他的诗开始热议。有赞美的,有批评的,当然批评的比赞美的要多得多。批评的人为什么那么多,矛头所指集中在什么地方呢?答案是因为他写的格律诗不合格律,矛头所指也主要集中在这方面。咱们刚学过诗词格律,要学以致用。现在我们就用诗词格律知识,分析赵忠祥的格律诗是否合律。然后笔者举出赵老师几首格律诗让大家分析、讨论、总结,分析的结果是赵老师的诗确实有很多不合律的地方。这个案例运用名人效应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2 角色扮演教学法。“角色扮演”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参与性,追求课堂教学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组织部分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进行角色朗读或情节表演,辅助学生感受情境,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感悟的一种活动性教学形式。它与课堂教学的对话、讨论、辩论、研究、演讲等互动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给语文课堂增添了勃勃生机,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应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一般的古代汉语教材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通论,讲的是古代汉语基本知识;一部分是文选,即古代比较好的文章。在古代文选中,有一部分文章适合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叔向贺贫》《靖国君将城薛》《颜周说齐宣王》《寡人之于国也》《更法》等文章。这部分文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人物对话描写,而人物的动作行为描写相对比较少。在角色扮演法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学环境、道具等方面的局限,人物的对话比动作行为的扮演更容易实现。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让学生自由结合,选择要表演的篇目。提前一至两周让学生熟悉课文,将各自所演角色的对话背下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拿捏对话中的语气和声调,经过多次的演练达到成熟。在课堂表演过程中,要求其他同学认真观摩。观摩后进行讨论,形成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背诵能力,加深了学生对文选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的语感,十分符合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

3 问题引导教学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要想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离开教师的提问是很难达到的。教师的提问可以尽量克服学生广泛存在的“思维缺席”和“思维惰性”现象的出现;可以激活课堂教学气氛,实现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效果;可以克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现象,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把握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以教师的提问在古代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在提出问题时,须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分析学生的心理活动,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问题设计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要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难度要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

篇(7)

关键词 古代 汉语 课程 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61-02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模式是对教学过程组织形式的综合概述。它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基础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既相对稳定又清晰简明的教学结构框架,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自从有了教育以来,人们就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探索,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教学模式的探索是一个永远没有止境的过程。苏格拉底的问答法教学,孔子的启发式教学,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体系等等,都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懈追求。不论哪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只要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完美传授,都是值得采用的。

一、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互动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建立了以创新教学与和谐教学为指导,以启发性教学为主线,导学、助学、促学和自学相互支撑,课堂内外互为依托,通过师生各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课堂教学多向交流。充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反馈过程,充分展示出教学过程的和谐性、交互性和创造性。因此,这种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几种具体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则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教学互动的主角。师生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案例教学法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理论和实践之间的桥梁。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享受学习带来的喜悦,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通过参与案例教学,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学习经验,从不同角度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和过程,同时以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发表见解,进而达到思维碰撞、互相启发、彼此交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