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闻摄影课程

新闻摄影课程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09 14:49: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新闻摄影课程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闻摄影课程

篇(1)

高校新闻摄影教育师资现状及问题分析

新闻教育是国家新闻事业发展的基础工作,但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瓶颈,其中尤以新闻摄影师资问题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闻摄影教育教师数量偏少。近十年来高校持续扩招,师生比例失调在很多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以实践性特别强的新闻专业中的摄影课程,师生比的不合理现象就更为突出。以西部省市高校的新闻专业摄影课程的师生比来说,各校每年需学习新闻摄影课程的学生与摄影教师之比为85~120∶1,摄影教师既要从事理论教学又要开展实践教学,特别是1个教师指导80多个学生的实践教学,经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往往只能蜻蜓点水。

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在我国很多高校新闻专业是新办专业,摄影师资没有储备;二是新闻专业发展的观念严重滞后,认为新闻专业就是培养一些文字记者,不重视摄影课程、不重视摄影教师的观念依然存在;三是整个社会的新闻摄影师资稀缺。摄影是一门艺术,学习艺术需要天赋,但更需要时间的磨炼和多年的积累,相当多的艺术摄影者对新闻摄影了解不多,领悟不深;四是有能力培养新闻摄影专业师资的高校或培训机构也不多,开设高层次的新闻摄影专业培养专门人才依然存在着困难;五是扩招后的高校新闻专业发展快速,新闻摄影师资满足不了需求;六是在“读图时代”的今天,媒体的视觉传播更受读者青睐,致使各高校对新闻专业的课程进行了重新设置,增加了摄影课程的学时和比重。

新闻摄影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一些高校新闻摄影教师很难说是学高(当然,这里的“学”不是指文凭、学历,而是指真才实学)和身正了。笔者曾对西部某省的12所本科院校的14名新闻摄影教师作了调查,结果见表1:

从专业上看,学摄影专业的教师1人,非摄影专业的教师13人。他们很多都是中途转型而来,开始是爱好摄影,把摄影当成一种乐趣,但并没有打算深入钻研摄影,多半是因为新闻专业开设了摄影课程而又没有专业的摄影教师,才转为从事摄影教学的。他们理论知识欠丰富,缺乏新闻摄影实践的阅历,所以无法对新闻摄影进行理论总结和提炼。转型的新闻摄影教师大多爱好艺术摄影,他们在给学生传授新闻摄影知识时,始终无法从艺术摄影的樊篱中跳出来,没有把艺术摄影的优势巧妙地转化到摄影教学当中。

从学历来看,在14名摄影教师中,有硕士学历的5人(非摄影专业),本科学历7人,专科学历2人。可见专职新闻摄影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大多为本科学历,还有专科学历,且只有1名教师是摄影专业本科。这是因为摄影的发展过程非常漫长,它是几何、光学、物理、化学、感光材料、机械加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及文学、艺术等多种学科综合发展的产物。从1839年银版摄影术的发明应用至今,摄影术在初、中期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直到近年的电子、通信、网络技术的应用,摄影术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从行业经历和职称看,新闻摄影教师普遍缺乏行业经历和经验,从表中可以看出,只有3人从事过新闻摄影,都是中级职称,其中有2人是专科,均来自媒体。而有硕士学历或副教授职称的新闻摄影教师均非摄影专业和非摄影专业职称。

另外,高校选拔教师的学历门槛较高,把对新闻摄影教师的选拔等同其他学科要求,而有丰富新闻摄影经历和经验的摄影记者学历和职称往往偏低,无法达到高校的人事要求。因此,很难选到摄影专业高学历教师。同时,高校的招聘对象往往面向传播学、影视等专业的研究生,不是说他们的水平不高,而是他们毕竟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更没有新闻摄影工作的经验。再加上很多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师过去是从事艺术摄影的,艺术摄影对他们多年的“熏陶”已经根深蒂固,而平常又很少有机会参加新闻摄影活动,难免在教学中纸上谈兵。

这里的“身正”,主要指新闻摄影教师要有为新闻事业发展做贡献的正气。既然是新闻摄影,就不能像艺术摄影那样可以靠自己的想象加工。它应当是准确应用摄影技巧表现典型的新闻事件,达到生动的情感传递和独特的视觉效果,通过画面中的构成元素传递信息,让照片代替人的语言传播信息。可见,新闻摄影非同艺术、商业、广告类摄影,它必须遵循新闻摄影的内在规律。

由此可见,缺乏行业经验和非新闻摄影专业的新闻摄影教师在教学中难以将新闻摄影从摄影艺术中分离出来,难免会犯加工新闻图片、现场摆拍等错误,这就是“身不正”的体现,对学生造成了负面影响。

新闻摄影教师观念不够创新。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是无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一个缺乏观念创新的教师也就无法培养和塑造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新闻摄影教师培养的人才应该是以摄影为手段,服务于我国的大众传播事业。因此,新闻摄影教师首要的前提是要有创新观念,才能拍摄出新颖的新闻摄影作品,才能在遵循新闻摄影规律的前提下大胆地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华,让新闻图片满足媒体发展的需求、满足读者的需求。

可是,很多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师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导致大多数学生创新能力不强。学生拍摄的新闻图片,要么只追求画面形式而忽视了内容,要么有了画面内容而形式又呆板、单调,难以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和谐统一。当然,这一方面与新闻摄影教师本身有关,另一方面还与高校没有给新闻摄影教师创造更多的条件,使其能够及时“充电”有关。

解决高校新闻摄影师资问题的几点建议

随着新闻传播事业的不断发展,新闻传播院系尤其是高校新闻摄影教师必须为其培养高素质、更符合社会需要的新闻摄影人才,才不辜负时代赋予的重任,才能完成社会赋予的重托。因此,解决新闻摄影师资问题,特别是提高新闻摄影教师的素质问题,就成为有关高校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改变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思维认为,搞新闻工作只需要“笔杆子”好就可以了。诚然,媒体需要好“笔杆子”。但在生活进入快节奏的今天,媒体发展迅猛,视觉传播加速提升,人们追求的是快速、准确、高效,追求的是“三步五秒”的阅读方式。各大纸质媒体竞争的焦点和阵地之一就是图片新闻。所以,各新闻人才培养单位要积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应让文字新闻人才和图片新闻人才两翼齐飞。

为了培养的新闻摄影人才能够适应未来媒体发展的需求,相关院系在培养过程中应有一些特别举措。如在新闻摄影课程时间的安排上,首先要有倾斜。我们知道,摄影是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学生必须经常去拍摄实践,否则,摄影理论知识即使再丰富也是枉然。所以,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足够的实践练习时间。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了,自然就会提高新闻摄影教师的积极性,他们就有时间带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用手中的相机关注社会、记录社会、展示社会。从某种意义来说,唯有如此,摄影教师才会真正领会摄影的价值真谛,领会新闻摄影的社会意义和丰富内涵。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就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多渠道引进新闻摄影教师。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之一,离开了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是不可能的。高校新闻摄影教师资源匮乏是不争的事实,想方设法引进教师应是学校的本职工作。要引进新闻摄影教师,单靠高校毕业的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满足不了需要,再说这种引进也不一定适合教学的需要。因此,可以考虑从其他渠道引进。首先,可以从媒体聘请摄影记者当专兼职教师。摄影记者当教师,因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肯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在美国,新闻传播学教授,只有17%的人没有当过记者。大部分教授认为,新闻从业经验才是聘任一位新闻教育工作者的先决条件,而不是博士学位。新闻教育尚且如此,那么对于实践性特别强的新闻摄影教育就更应如此了。摄影记者当教师,也有不足,就是教育教学法有待学习和提高。所以,高校要对引进的这类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高等教育政策法规等相关课程的培训。其次,从摄影协会引进新闻摄影教师。摄影协会是摄影人才的聚集地,有艺术摄影人才,也有新闻摄影人才。即使是新闻摄影人才较少,但这些摄影爱好者的摄影悟性较高,经过一定的培训会很快达到教学要求,并且这些人有一个相互学习讨论的平台,提高起来较快。

提高现有新闻摄影师资的素质。目前,新闻摄影教师确实算稀缺资源。所以,高校要想办法留住已有的新闻摄影教师,具体举措要因校和因人而异。有的高校新闻摄影教师可能职称偏低,那么就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提高职称;有的可能学历偏低,就给机会让他们提高学历,多参加相关培训;有的可能实践经费少和实验设备差,就从经费增加、设备完善上着手,增加投入,同时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让他们到媒体锻炼,到重点大学进行短期培训;多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学术会议和重大的新闻实践活动;高校与媒体联姻,让媒体的资源与学校的资源互补,特别是摄影教师要有与媒体紧密合作,抓住媒体这个学习的平台。必要时可以请媒体摄影编辑、资深摄影记者培训高校的新闻摄影教师。若有条件的话,高校可以定期安排摄影教师到媒体锻炼,努力使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相长。此外,院系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也要重视,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业务素质,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会融入积极健康的教育思想,以培养合格的新闻摄影人才。

有条件的高校应大力培训新闻摄影师资。高校新闻摄影教师要使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像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等有条件的高校应把培养新闻摄影教师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当然,在培养的过程中,为了早见成效,可以用较好的条件吸引有新闻实践经验的从业者来学习新闻摄影,同时与媒体合作,达到高校与媒体双赢的局面。用这种方式培养的新闻摄影师资才能较快地成为新闻摄影教育的主力军。

而今的媒体追随时展的脉搏,追求效率和效益,视觉新闻满足了读者的需求,也跟上了时展的步伐。高校新闻摄影教育应为媒体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新闻摄影教师在这项事业中要扮演好角色,各方面群策群力,共同关注新闻摄影师资的建设,也是为了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篇(2)

关键词:数码时代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改革

摄影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性越来越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既有以图片编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纪实摄影,也有以平面设计、商业运用为主的广告摄影,还有以影楼人像、婚纱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同时,摄影还是一门集物理、化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边缘学科。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高雅的审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摄影既是一门综合的技术,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因此,摄影课一直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摄影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数码摄影技术等;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的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相关修养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摄影美学、绘画、中外摄影史、大众传播学、计算机、语文写作、外语、哲学、法律等等,是一个知识面宽、综合性知识强的庞大体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摄影只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总共64学时,相对于摄影这一庞大体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学生在开课之前没有任何摄影基础知识作铺垫。摄影又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所需掌握的创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基本掌握摄影这门技术和艺术,为以后的专业创作奠定基础。所以教师通常把重点放在摄影技术方面,多少涉及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这一教学体系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它的作用,也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领域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从黑白胶卷到彩色胶卷,从手动相机到自动相机再到数码相机,从暗房操作到“明室”扩印再到电子暗房,从“银盐留影”到“数码记像”。每一次变化无不烙印着时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痕迹,每一次变化无不更新人们对摄影本质的认识,推动着摄影艺术和摄影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摄影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结合,它在某种程度上十分依赖于技术,因此,又是一门发展变化特别快的专业。摄影创作是构建在技术的载体上,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的思维空间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的百年模式,使传统的摄影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对银盐、感光材料等没有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数码相机、电脑制作以及喷墨打印。数字化在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的同时,也对现代摄影教学体系、摄影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码”一词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了数码时代。数码时代的到来给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了摄影技术的革命。对数码时代带来的冲击再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对于现代摄影教学来说,已是万万行不通的。摄影教学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如何进行摄影课的改革?如何培养摄影人?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考虑到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趋势,以及专业人才需求多样的趋势,并根据这些综合性考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学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笔者试就改革内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可忽视传统摄影技术教学

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似乎变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决,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傻瓜式的轨迹延伸,数码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摄影教学来说无疑具有颠覆性的挑战。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碰撞,是当今摄影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摄与加工手段,很多教师和学生就不愿意在摄影基础上下工夫,照相机的高度自动化使摄影简单到几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摄影教育如何继续,如何发展,是摄影教学中面临的新的课题。笔者认为,摄影教学应在引导学生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加强传统和基础教育,打好坚实的摄影基础,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美国密尔沃基地区技术学院的马克·萨克逊教授说:“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他将传统的摄影技术和数码成像技术形成了有机的关联。南京大学谢白老师在《人民摄影报》主办的第三届大连摄影理论研讨会上说:“数码相机只是换了一个胶卷。”我国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院长吴嘉宝先生认为:“越是数码时代,越需要让学生了解影像本质的东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这样的作用。”传统的黑白暗房技术,对于训练学生的视觉关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黑白暗房对于手工的制作调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学生在经过严格的黑白暗房训练之后,(转第93页)(接第54页)不仅学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敏锐的视觉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这一点上看,这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二、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教学比例

数码成像技术的出现,数码摄影器材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们惊讶地发现,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已经指日可待。尼康在2006年初也决定胶片相机全面停产,全线进入数码时代。4个月后,佳能也停止了传统相机的生产。作为135传统相机代表的徕卡,2006年末也走上了数码之路。全球传统影像业巨头柯达公司也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将未来寄托于数码产品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今后学生在进行摄影实践时将不再使用胶片成像的传统相机。

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就可看出成像效果,省去了购买胶卷、冲洗等额外费用,传输和保存非常便利。不仅如此,数码相机的设计也越来越轻巧、时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人们在使用数码相机极大便利的条件下,逐渐地改变了对数码相机的态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摄影课程的设置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摄影课程中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比例,使摄影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相适应。在美国,数码成像早已列入专业的摄影课程之中。

三、加入电脑等辅助设备使用、电脑软件部分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摄影包括拍摄、显影、制作三个方面。著名的摄影大师亚当斯就认为这三点是衡量一幅照片是否成功的标志。随着近年来数码相机的迅速普及,数码技术在各个传播领域中成为主流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建一个电子暗房的开支远比建一个彩色暗房节省得多,电子暗房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除此之外,现在用数码相机的学生越来越多,除了立拍立显、不用胶卷等优点以外,数码摄影还有很大的自由处理空间,不用暗室,只要电脑和合适的软件,就能对照片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甚至艺术加工。电脑制作、电子暗房技术已成为许多摄影作品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必须具有更为前瞻的目光,为将来的数码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培养适应现代摄影需求的人才。

四、仍要重视摄影艺术的培养

“摄影就是用光作画”。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摄影最关键的就是要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作意识的训练。在摄影构图、摄影色彩构成等方面发挥专业特点,提高艺术修养,真正把摄影这门技术加以消化吸收,为己所用。

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于社会。摄影技术的发展必然带动摄影教育的改革。如何在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中体现数码时代的特点,才是我们针对专业特点改进摄影教学的关键。真正实现摄影课的数码化,才是教学改革的真正出路。面对新世纪摄影艺术的发展,要提高摄影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摄影课必须以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依据专业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培养更多服务于社会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数码时代艺术设计专业摄影课改革

摄影是人类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了解历史的重要信息来源和依据,是文化改造世界的手段之一。它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性越来越强,形式也越来越丰富,既有以图片编辑、新闻媒体为主的新闻纪实摄影,也有以平面设计、商业运用为主的广告摄影,还有以影楼人像、婚纱摄影为主的艺术摄影。同时,摄影还是一门集物理、化学、文学、美学等诸多学科于一体的边缘学科。进行系统的摄影基础理论教育,对于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技术水平、艺术修养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心理素质、综合的思维能力、高雅的审美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摄影既是一门综合的技术,更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因此,摄影课一直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摄影教育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摄影技术方面的课程,包括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感光材料、曝光技术与技巧、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数码摄影技术等;摄影艺术方面的课程,包括摄影构图、摄影的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新闻摄影、广告摄影等;相关修养课程,包括艺术概论、摄影美学、绘画、中外摄影史、大众传播学、计算机、语文写作、外语、哲学、法律等等,是一个知识面宽、综合性知识强的庞大体系。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摄影只是其中的一门必修课,总共64学时,相对于摄影这一庞大体系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再加上学生在开课之前没有任何摄影基础知识作铺垫。摄影又是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作所需掌握的创作手段之一,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基本掌握摄影这门技术和艺术,为以后的专业创作奠定基础。所以教师通常把重点放在摄影技术方面,多少涉及部分与专业相关的摄影艺术方面的知识。这一教学体系在一定时期发挥了它的作用,也显示了一定的优越性。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教学体系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自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以来,摄影领域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的革命,从黑白胶卷到彩色胶卷,从手动相机到自动相机再到数码相机,从暗房操作到“明室”扩印再到电子暗房,从“银盐留影”到“数码记像”。每一次变化无不烙印着时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痕迹,每一次变化无不更新人们对摄影本质的认识,推动着摄影艺术和摄影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摄影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结合,它在某种程度上十分依赖于技术,因此,又是一门发展变化特别快的专业。摄影创作是构建在技术的载体上,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人的思维空间加大,手段增多。在高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的百年模式,使传统的摄影方式受到极大的冲击。新的一代青年人已对银盐、感光材料等没有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数码相机、电脑制作以及喷墨打印。数字化在为学生带来更多的创作自由的同时,也对现代摄影教学体系、摄影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纪,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数码”一词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人类进入了数码时代。数码时代的到来给摄影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掀起了摄影技术的革命。对数码时代带来的冲击再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对于现代摄影教学来说,已是万万行不通的。摄影教学也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如何进行摄影课的改革?如何培养摄影人?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考虑艺术设计专业结构的调整,还要考虑到社会对艺术设计专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普遍提高的趋势,以及专业人才需求多样的趋势,并根据这些综合性考虑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改革是关键,教学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其核心就是教学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生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国民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笔者试就改革内容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可忽视传统摄影技术教学

随着摄影高科技的发展,技术问题似乎变得比以往反而更容易解决,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傻瓜式的轨迹延伸,数码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摄影教学来说无疑具有颠覆性的挑战。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碰撞,是当今摄影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有了新型的照片拍摄与加工手段,很多教师和学生就不愿意在摄影基础上下工夫,照相机的高度自动化使摄影简单到几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在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摄影教育如何继续,如何发展,是摄影教学中面临的新的课题。笔者认为,摄影教学应在引导学生接受新技术的同时,加强传统和基础教育,打好坚实的摄影基础,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才能拍出好的摄影作品。美国密尔沃基地区技术学院的马克·萨克逊教授说:“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他将传统的摄影技术和数码成像技术形成了有机的关联。南京大学谢白老师在《人民摄影报》主办的第三届大连摄影理论研讨会上说:“数码相机只是换了一个胶卷。”我国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院长吴嘉宝先生认为:“越是数码时代,越需要让学生了解影像本质的东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这样的作用。”传统的黑白暗房技术,对于训练学生的视觉关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黑白暗房对于手工的制作调整有很大的拓展余地,学生在经过严格的黑白暗房训练之后,(转第93页)(接第54页)不仅学到的是暗房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敏锐的视觉发现能力和处理能力。从这一点上看,这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

二、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教学比例

数码成像技术的出现,数码摄影器材日新月异的发展,使人们惊讶地发现,数码相机取代传统相机已经指日可待。尼康在2006年初也决定胶片相机全面停产,全线进入数码时代。4个月后,佳能也停止了传统相机的生产。作为135传统相机代表的徕卡,2006年末也走上了数码之路。全球传统影像业巨头柯达公司也宣布放弃传统的胶卷业务,将未来寄托于数码产品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今后学生在进行摄影实践时将不再使用胶片成像的传统相机。

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当时就可看出成像效果,省去了购买胶卷、冲洗等额外费用,传输和保存非常便利。不仅如此,数码相机的设计也越来越轻巧、时尚,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人们在使用数码相机极大便利的条件下,逐渐地改变了对数码相机的态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摄影课程的设置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在摄影课程中加重数码成像技术的比例,使摄影教学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相适应。在美国,数码成像早已列入专业的摄影课程之中。

三、加入电脑等辅助设备使用、电脑软件部分的教学内容

传统的摄影包括拍摄、显影、制作三个方面。著名的摄影大师亚当斯就认为这三点是衡量一幅照片是否成功的标志。随着近年来数码相机的迅速普及,数码技术在各个传播领域中成为主流已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建一个电子暗房的开支远比建一个彩色暗房节省得多,电子暗房将是未来发展的主流。除此之外,现在用数码相机的学生越来越多,除了立拍立显、不用胶卷等优点以外,数码摄影还有很大的自由处理空间,不用暗室,只要电脑和合适的软件,就能对照片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甚至艺术加工。电脑制作、电子暗房技术已成为许多摄影作品成功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必须具有更为前瞻的目光,为将来的数码空间奠定坚实的基础,以培养适应现代摄影需求的人才。新晨

四、仍要重视摄影艺术的培养

“摄影就是用光作画”。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摄影最关键的就是要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作意识的训练。在摄影构图、摄影色彩构成等方面发挥专业特点,提高艺术修养,真正把摄影这门技术加以消化吸收,为己所用。

教育的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于社会。摄影技术的发展必然带动摄影教育的改革。如何在艺术设计专业摄影教学中体现数码时代的特点,才是我们针对专业特点改进摄影教学的关键。真正实现摄影课的数码化,才是教学改革的真正出路。面对新世纪摄影艺术的发展,要提高摄影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果,摄影课必须以新的科学技术为背景,依据专业的需要,确定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适应时展的要求,以培养更多服务于社会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摄影课程;课程探索

一、高职艺术类专业《摄影》课程培养目标和定位

从课程性质上看,高等艺术院校《摄影》是应用性和实践性为主的课程,除了要让学生了接触并了解各类摄影器材,掌握数码照相机的性能、结构及使用维护方法外,还需要培养学生一定的美学基础和艺术素养。摄影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从教学目标上看,学生不但要学会和掌握摄影的知识和技能,更应该注重培养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教学目标往往定位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摄影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教学重点讲解照相机的原理、结构和基本操作。艺术类高职学院由于教学群体的目标和定位不同,《摄影》基础课程相应具有其专业独特性,如果照搬普通高等艺术学院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将无法满足高职学生的需求。

根据高职教育“学做合一”的办学特点,艺术专业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生源情况,结合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高职摄影课程应定位于“了解现代摄影技术基本理论知识,重点掌握摄影实践操作,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操作数码相机,成为具有真才实学、能够在各种情况下面对不同场景,完成图片拍摄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二、高职艺术类专业开设《摄影》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蓬勃发展,所培养的人才数量越来越多,人才质量越来越高,教育技术也越来越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成效显著,这都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就艺术类高职发展状况来看,呈现出多门类、细分化专业发展趋势,与之相对应的师资力量、实训教学条件发展迅速,但也反映出不少问题。现阶段高职院校开设摄影课程在艺术类专业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由于高职教育在我国是近几年才得以迅猛发展起来的教育体系,多数艺术类高职学院教师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本科院校相比,加之摄影专业又属于稀缺专业,多数高职院校摄影教师由非本专业教师兼任,部分院校在社会上聘请的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出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缺乏专业教师是不同艺术类高职院校所面临的相同困境。

2、教学条件有限,学生实训所需的摄影器材从数量到质量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摄影》课程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必须配合理论讲授进行大量的实践操作才能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因此,实验实践课程开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摄影》课程教学的质量,就现阶段来说,多数学生无法购买价格不菲的摄影器材,加之学校实训条件有限,摄影课沦为纯理论课或“放羊课”的情况比比皆是,实训条件依然是制约高职学院《摄影》教学质量的突出问题。

3、教材内容不精,知识点过于宽泛化。高职类摄影所采用的教材基本同属普通高校摄影专业的专用教材,理论原理深,专业概念多 ,传统摄影的内容占有大量的篇幅,而对于实际提高学生摄影技能的篇目相对较少。在目前《摄影》课程教学中,多使用北京电影学院编写的一套专业摄影教材,对于非摄影专业的艺术类学生来讲,明显不相适应。现在某些高职院校也采用了一些大学普及性摄影教材,其实质也不过是缩水版的专业理论教材。过于强调技术理论方面的知识,对于如何结合高职特点,把握专业与摄影在教学中的结合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来说,存在明显不足。

三、高职摄影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策略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摄影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有力保证,学校要根据办学规模培养、引进或聘用高质量、高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在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符合人才培养评估的要求。

2、加强实训教学建设投入,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条件。高职学院要加大实践教学资金投入,充实设备设施,创造良好实训条件,依据实践教学需要建立摄影基地或实训室,充实各类摄影器材,满足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

3、根据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高职摄影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摄影技术精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因此,学校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加强教材建设,并对课程设置作适当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课程教学的内容方面,要精选适合时展和实用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中,首先选取适合高职教育的高校规划教材,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注意教学内容应反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有条件的高职艺术院校,可以根据自身教学条件编写《摄影》课程专用教材。

除此之外,针对在校生业余相机的特点,重点讲授色彩构图、色调意境、风景人物静物等专题。对以美术设计为专业的学生,则在广告摄影、摄影图像与设计的结合方面以重点,收到有的放矢的教学效果。还可以结合观念摄影等主观艺术摄影作品赏析,做一些画意摄影的实践。

4、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所需的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强调“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艺术类高职同样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需要调整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实用、够用,强化实践教学,实践教学采取课程实训、模拟实训、综合实训、毕业实习等方式,使学生熟练照相机的使用操作方法、熟练掌握摄影曝光控制、景深控制、色彩控制,熟练掌握摄影用光及布光方法、构图方法,掌握人像、风光、花卉、新闻、体育、广告等各类摄影的拍摄技能及拍摄技巧。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专题讨论法、课堂辅导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给予学生更加直观的视觉感受。课外要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影展、摄影名家讲座、艺术欣赏、摄影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摄影水平。

5、开展顶岗实习实训,强化专业应用能力。顶岗实习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内实习训练向校外的延伸,是专业教学计划中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艺术类高职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校与企业互动,生产与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通过顶岗实习,置身于现代企业之中,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迅速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社会的要求。学校要做好学生顶岗实习工作,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

6、建立一批长期稳定的就业、创业校外摄影实习基地。艺术类高职摄影课程需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把摄影课搬到社会大课堂进行讲授,以社区、厂矿、街头作为摄影课堂。同时,艺术类高职要与摄影企业、文化传播公司、出版、新闻媒体单位、广告宣传等部门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让更多的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亲自动手体验拍摄过程、亲历一线操作,提高摄影技能,在顶岗实习中实现预就业。要加强校企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使摄影技能人才有就业的出路,使更多毕业生在职业的舞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参考文献:

[1] 王飞 广告学专业摄影课程架构探讨 孝感学院学报,2006.1

[2] 夏风、姜琳 中国摄影教育任重道远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9

篇(5)

关键词:仿真模拟;现场实战;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陈旧、保守的教育教学活动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教与学之间大多是“主与从”的关系,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较大。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油水分离”式的教学桎梏。由于教学环节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过剩,实战技能匮乏”的普遍现象。

从2004年,笔者开始结合所教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新的尝试,将“仿真模拟+现场实战”的教学模式引进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延伸。所谓“仿真模拟+现场实战”教学模式,指的是授课教师摆脱陈旧、保守的理论教学观念,本着“实践能力为重心,理论知识为辅助”的教学理念,通过灵活的、贴近实际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各个教学环节的活动,并结合现实问题将学生置于全真的现场,促使学生在实战中得到锻炼与提高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较好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动手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专业知识散乱,实战经验匮乏等问题,利于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情景教学,巧设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体验着、探索者,而在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此而提出的情景教学,则充分开掘了学习者的这种心理需求。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认知特点,创设与之相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绪和优化的环境中展开,以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使其有效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特点就是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情景设置的生动性、鲜活性及愉悦性融为一体,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情景教学的基本原则,巧妙地设置“现实问题情境”,作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催化剂”,引导、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不起眼”事物的好奇心与关心度,培养其职业敏感和职业素养。如:在给04级摄影班学生上第一节新闻摄影课时,冷不丁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通往4305多媒体教室的东楼梯西侧墙壁上的消防柜最近有什么变化?”学生们虽然天天从这个地方经过,但大都是熟视无睹。所以他们面对这道怪问题愣了半天,无一能答。“古怪”而现实的问题立刻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于是笔者带同学们到楼梯上现场寻找答案――原来消防柜被人砸坏了。随后,笔者列举了一系列的案例,详尽地给大家阐明了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准新闻摄影人,必须善于在人们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这是发现问题、捕捉镜头的前题,是一种宝贵的职业素养。在“古怪而简单”的问题破解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对职业敏感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知,而且印象深刻。

又如,讲到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拍摄这一章节时,笔者在课堂上安排了一个“突发性”的情节――讲完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定义之后,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作为摄影记者,面对突发性新闻事件应该如何应对?请把答案写在黑板上。”这时一名男生主动走上前,在刚刚踏上讲台之际,突然“晕倒”在地,笔者忙上前扶住他,同时高喊:“谁会急救,快来帮忙……”说时迟那时快,一名男生快速赶到,对“昏倒”者开展急救,整个过程仅仅持续了1分钟左右。由于事先没有告诉在场的学生,结果大家信以为真了。现场先是爆发出一阵惊叫,接着有人奔跑加入到“救人”行列。而大多数同学则被眼前的情景惊住了,没有任何反应。当大家得知这只是一次“现场演习”之后,才松了一口气。经历了这样一次惊心动魄的场面,学生们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拍摄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笔者则趁热打铁,先请大家结合自身体会谈一谈感受,再进行系统的总结。

二、多做少说,放手让学生去操练

美国教育家杜威早于20世纪就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其教学精髓就是“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笔者在借鉴“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多做多练,少说少灌”。学生要成为“运动员”,老师要做“教练员”,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引导、督促而不是越俎代庖。具体的做法是上课时首先把所要掌握的知识,所要掌握的技能以口语的形式(以区别于死板、枯燥的书面语言)提纲挈领地讲解一番,并作一简要的示范,然后设置一系列问题和实践任务,接下来就大胆地放开手脚把“运动场”让给学生,让他们去“操练”。

在仿真模拟训练课上,笔者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代表三家“新闻单位”(要求自己起名,突出各自的媒体特色)。要求“新闻单位”各自设计一个“突发性新闻事件”,由本组的一部分同学充当事件“当事人”,表演“突发事件”的情节,另外的同学则充当“摄影记者”现场进行抓拍。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照片,进行评比,分数计入考试总成绩。由于拍摄训练比较别致,且三个小组之间存在着竞争,结果同学们接到任务以后,情绪高昂,异常兴奋。几分钟之后,诞生了三家新“报社”:“先锋报”、“现场目击报”和“日新报”。很快三家报社的记者们就纷纷进入了角色,大家先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拍摄方案,接下来安排拍摄环节,最后进行现场抓拍训练。“现场目击报”的记者拍摄了“校园抢劫”的惊险新闻,“先锋报”的记者拍摄了“街头救人”的感人镜头,“日新报”的记者则报道了“解救人质”的精彩事件。仿真模拟训练结束之后,笔者专门组织了一次作业评讲课,先把三组作业放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进行展示,接着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新闻发言人”就本组的作业进行详细说明。最后大家进行比较、分析,选出了最佳作业。

三、转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

为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力、语言表达力、随机应变力,笔者在课堂上频频采用“学生当老师”上台讲评新闻照片的教学方法。笔者随机选择几幅图片,请学生以“老师”的身份上讲台进行分析、讲解,并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不拘一格,多提新的见解,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四、现场实战,“真刀真枪”上战场

篇(6)

摘要:本篇文章通过对目前大学的电视摄影进行分析与了解,针对某些在电视摄像教育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例出以下几点,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提高电视影象教学要求。

在这个电子时代,电视摄影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专业的影视人才,不仅是光鲜亮丽的大明星们,还有幕后千千万万的工作人员,作为专业的电视摄影人才,是需要专业的课程讲授获取信息,这需要我们大学电视摄像教学具备良好的教学管理更改措施,目前我们国家的电视摄影正在迈向一个新的高度,大学摄影艺术和摄影传媒专业综合也正在蓬勃发展,根据我们统计,现在有600多所学校专门开设了摄影艺术和传媒等专业课程。目前,高清时代的到来以及使用小型的摄影机越来越多,所以电视摄影的专业课程也会在摄影艺术和传媒中占据主导位置,那么又有多少学校在摄影教学方面能够做的好呢?在这过程中产生了问题又应该怎么采取补救措施呢?

一、当代电视摄影的数据分析

(一)教师力量的严重不足,教学层次不整

从我国的目前各大高校情况整合上看,现在很多综合性大学已经开办电视摄影课程,在这中间也有不少大学是在文科的基础上增设的,很早以前主要是史论和评论,主要也是从讲、读、写几个方面来讲课,而现在他们也慢慢的往制作方面靠拢,更多的时间都用在讲、写等方面,所以这样就导致了制作的不够完整,而且至今为止还有很多学校,都没有专业电视摄影的教授级老师,重点是这几年才创办的摄影和新闻传播专业大学,教师力量问题就更为显著突出。

(二)省略了电视摄影和技术的双重性

专业电视摄影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艺术,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但是,在教学中很多大学在授课中却总是忽略其中的某一点,教师在授课中有的介绍艺术方面的,有的更是介绍技术方面的,从而产生这种结果也是大学老师的匮乏和层次不同所造成的。3.自己动手的能力比较差。根据电视摄影专业课而言,真理那是永远都不会更改的,就是“实践出真理”,所以,只有“实践、实践、继续实践”。根据目前的情况看,很多大学的老师缺乏实践工作锻炼,在上课讲解方面更是容易迷失方向,从讲中学而非做中学。有的老师更是自己都没有拍摄过多少电视,所以教出来的学生更是没有摸过几次摄影机,这样以来,学生的专业技术就相当的差,从而就产生了毕业就是失业的感慨。

二、逐进电视摄影的整改措施

根据上面问题的理解与分析,笔者汇合了这些年电视摄影课程教育改革与探索的真理,举出了目前几点逐进方法,以其能给在高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提供一些参考。

(一)招聘高素质人才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相结合

目前普通大学在招聘电视摄影教师存在困难,所以我们更要着眼以未来、改变思想、不拘一格的用人才,那些在电视摄影方面有能力又有实践的高素质人才,我们更应该去积极的争取,尽最大的努力把他们引进自己的学校。以此同时,把我们本校在岗的电视摄影老师送出去培训和学习,针对多方面的了解和学习,加速提高他们在教学方面的经验和能力。

(二)从技术到艺术、再到艺术中掌握技术

摄影制作行业还有一条永远不容改变的名言“好的作品必须要有好的技术基础”。电视摄影专业也不例外,所以,学生在电视摄影听课中要更好的掌握每个环节和最基本的基础原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拍出好的作品首先要了解我们自己手中的工具,相对电视摄影师而言,记录这个世界和书写这个世界的就是我们手中的摄像机。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摄像机更是经历了几次重大的飞跃,从大到小、从模糊到清晰,从磁带到硬盘等等,这些新的技术是我们必须要掌握和学习的内容,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摄像机没有任何的改变,最基本的技术没有更改,所以,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就更应该让学生重视这些最基本的基础东西,对于那些基本按键、基本内容都要了解和应用,我们也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强化和培训。综合上述,在教学活动中这些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而作为教师,我们就更应该认真的讲解、严格的要求、及时的总结和讲评,让同学们学有所用、做有所得,这样才能不断的加强和提高电视摄影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更加的娴熟操作技术。

参考文献:

[1]邓绍金.基于MATLAB的电信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长江大学学报.2004(4).

[2]曾繁清.分析仪器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00(4).

[3]王之江.光学设计理论基础.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年版.

篇(7)

摄影作为爱好,在国内逐渐成为一种潮流,但是什么是纪实摄影,很多人对这个概念还很陌生,简单地讲,纪实摄影就是以记录生活现实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素材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它的最大价值在于其所包含的人道主义精神,始终保持着一种对人性的关注。

兴趣的指引

孩童时的梦想指引着明晔的人生选择。喜欢看杂志是明晔打小时候开始的爱好,“我非常想成为杂志的编辑,当时也不懂这个职业怎么做。”明晔说,家人在帮她规划人生的时候,也建议她从自己的兴趣出发。

初来乍到的这段时间对刚刚高中毕业明晔来说并不容易,她本科就读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学习新闻,辅修的是艺术系的摄影,进入校报,明晔先从摄影开始做起,“因为当时自己的英语不是太好。”从编辑到摄影师,梦想发生了些许偏移,本科毕业之后明晔进入了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从课程到课外活动的选择,都和摄影相关。“哥大新闻学院摄影那块不是很强,像很多州立大学的摄影系反而很强,他们从本科四年开始念,能积攒起来很多的经验,像我的研究生课程压得很紧,只能选一两门摄影课,学不出来”明晔说。但是对摄影的挚爱,也让她选择了《时代》周刊图片编辑和撰稿人的工作,负责网站的摄影版块lightbox。

摄影的路并不一帆风顺,“现在美国的摄影行业非常的饱和,很难做摄影师。”明晔说,虽然并没有做成摄影师,明晔还是很喜欢《时代》的工作,“我也很喜欢别的方向的工作,比如编辑和策展。”明晔说。人生就是如此充满选择,始于梦想,却不囿于梦想。

摄影的另一种可能

通过对国内和国外摄影现状的了解,明晔越来越发现了二者之间的差别和差距,特别是在新闻纪实摄影上。“国内大部分摄影人都是摄影爱好者,都喜欢拍风光,人文也属于扫街,在马路上拍,不太会了解他们的生活,从摄影角度来说,更像是丰富自己生活的爱好,”明晔说。在《时代》周刊,明晔的主要工作就是关于纪实摄影,“我做的摄影更多的是一种新闻,有更多的社会价值在里面,现在我们做的公众号,想多推出纪实摄影类的作品,让大家看到照片在除了风光,在好看之外,有新闻价值,有社会价值,可以补充内心缺乏的东西,可以让你知道没有接触过的人,让你去了解他们的生活。”

明晔一直对国内的摄影师很关注。去年12月,明晔在她管理的栏目刊登了合肥街头摄影师刘涛的作品。“刘涛是一个供水厂的抄表工,因为热爱摄影,工作之余每天都要拍摄市井众生相,乍看是很幽默诙谐,但是实际上体现了他对社会上的一些事情的思考,特别是他的故事非常吸引人。”明晔本来以为圣诞氛围中的美国人不会太关注,没想到却有了过百万的访问量,成为当年最火的图集之一。“做中国和世界沟通的桥梁”,这件事更加笃定了明晔的职业理想。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通过做新闻纪实摄影师来养家糊口,都很难,但是国内的摄影市场还没有达到一个市场化的竞争状态。“在美国都是自由撰稿,要非常会推销自己,竞争意识很强,比如像建立个人网站,但是我想搜中国摄影师的东西就搜不到,或者是搜到一个很差的网站,编辑得也不怎么样,所以感觉摄影师对自己的推销上很不够,国外的摄影师都做得特别好,如果你接不到活你就吃不上饭了。”明哗说。如何为国内的纪实摄影的发展出一份力,一直是明晔思考的事情。

“远近”的理想

“中国的摄影文化需要一个多元化,还是看的东西少。”发现了这一点的明晔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同学从妍一起开了名为“远近摄影手记”的微信公众号。“远和近是对焦前的必经过程,也代表在国内外工作生活带给我们不同的视角。”这是公众号的简介。创办两个月来,公众号已经有1000多个关注,其中很多是国内新闻、艺术摄影类的编辑和知名摄影师。

“远近摄影手记”公众号的开办主要有两个主要目的,一个是把外国比较前卫的纪实摄影介绍到国内来,第二个想把这个平台做起来,有观众了以后,希望把中国这些年轻的纪实摄影师聚集起来,给他们介绍一些经验,“比如怎么和国外媒体合作,怎么和国外编辑联系,我觉得跟国外编辑沟通就有一个沟通的艺术在里面,你什么时候给他发邮件,你发邮件的时候说什么,你用几句话把你的故事说明白了,你照片发多少张,”明晔说。“把他们推广到国外去,我们想去做这个中间人。”

除此之外,国内外文化交流的不畅,也导致了外媒对中国的了解很片面,摄影作为一种影像传播特别重要。“国外的媒体和公众有时候觉得很了解中国了,但是依然非常片面。我们希望找到更多的中国摄影师,以他们自己的角度介绍中国。”明晔介绍。

对于这件事,“慢慢来吧。”明晔并没有宏大的蓝图,这也是因为国内大众对纪实摄影的意义和价值不了解。“他们不了解纪实摄影师的工作,还有很多摄影爱好者不知道摄影还可以这么做,摄影还有这种价值,也是想慢慢让他们看一些作品。”明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