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历史八知识点总结

历史八知识点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6 16:02: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历史八知识点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历史八知识点总结

篇(1)

一、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加深知识理解与记忆

由广义上看,历史就是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这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人类社会史与自然史。而由狭义上看,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发生以及发展的过程。在这些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气壮山河、宏伟悲壮的英雄赞歌;出现了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社会大变革等,这也是学生喜爱历史的原因。对于初中生而言,往往喜观听、愿意记忆那些具有较强形象性的人物事迹以及历史故事。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加以因势利导,以突出历史教学的形象性以及情感性。如讲解历史事件时,教师可尽可能地渲染氛围,将枯燥单调静态的文字转为具体、生动、形象的场面,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深化知识;在分析历史人物时,教师需要突显人物独特鲜明的个性特点,让学生感受人物的思想情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爱国主义精神。

再如学习《》一课时,教师可叙述道:由于社会制度的落后,清政府的腐败,尽管中国人民展开了顽强抗争,然而中国民族危机仍然全面加深。通过这一生动导入,可激发学生探知欲望,使其急于想知道《》产生的原因,以及这一条约对中国的具体危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出示八国联军侵华的动态示意图及相关的纪录片,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图片及八国联军侵华纪录片等。然后让学生边看边归纳八国联军的暴行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抢劫——共计数亿两白银;屠杀——不胜枚举;焚烧——昔日北京,只余一二。)这样,通过图片、视频,让学生可直观形象地感知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让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落后就要挨打。同时,通过纪录片,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使其树立荣辱观念,发奋图强。

二、注重知识关联性,理清历史结构与发展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对历史知识而言也是如此,各知识点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讲清本课知识点,而且要把握知识点间的纵横联系,以突出历史知识的关联,让学生理清其发展过程,把握知识的区别与联系。一般而言,教师需注意如下关联。

第一,一堂课中历史知识点的联系。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有着其因果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以更好地理解知识。如学习《》一课时,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鸦片输入及其危害的历史材料,了解英国向中国大量输入鸦片的原因,分析鸦片对那时中国造成的影响。面对鸦片带给中国的灾难,清政府有何反应?从而引出,这是爆发的直接原因。然后引导学讲述的经过及结果,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并思考这一战争对中国所产生的影响,归纳出产生的根本原因。

第二,新知与旧知的关联。通过这一关联,可让学生回顾知识,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效果。如学习《》时,教师可导入新课: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百折不挠的中国人不断展开抗争与积极探索。那么,先进的中国人是如何探索的。①出现哪些阶级?他们各提出了怎样的主张?其结果如何?②这三个阶段有何特征?引导学生思考近代探索中三个阶段:是技术方面的探索;与是制度方面,而则是思想文化方面。这样,让学生学会联系知识,认识到中国近代化探索是由表及里、从浅及深的过程。

第三,历史和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历史与现实也是密不可分的,历史属于过去现实,而现实又是历史发展。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相联系,以深化知识。比如中外文化科学知识、当前重大新闻等,均是联系历史与现实的良好素材。如教学“明治维新”这一知识时,历史教师可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取得重大进步的有关事实,再联系奴隶社会末日本向我国古代隋唐学习、日本社会性质出现根本变化的相关历史,让学生明白:对于一个民族而言,若想获得发展与进步,不但需要历史条件,也应具有开放胸怀,敢于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科学文化,增强他们对目前改革开放的正确理解。

篇(2)

【摘 要】微课是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型尝试,本文中笔者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微课,与大家来探讨其应用意义、应用现状和教学策略。

关键词 微课;历史;策略

一、微课的定义

微课的定义,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育教学实践的要求,要求在视频作为主要载体的基础上,教师把自己在课堂内外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重难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教学活动记录下来。“微课”的核心组成就是课堂教学视频或者是教学案例片段,同时也包含了与该知识点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反思、课堂及课下测验,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教学资源。

二、微课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的意义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如果没有兴趣的引导,很难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知识,尤其是历史教学中涉及大量的历史背景、意义、历史过程需要记忆,课业负担繁重,日渐增加的课业负担更是让学生畏惧学习、逃避学习,把微课引入课堂就能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微课的内容新颖而具有趣味性,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更是可以把一些知识线索连成串,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形式帮助学生更加灵活地记忆和运用,而免除了刻板背诵带给学生的压力。

三、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特点和优势

历史教学中涉及很多的故事、人物典故等题材,很多的知识点具有连贯性和故事性,很适合以微课这种短小的多个知识模块方式来展示,而微课具有主题鲜明、内容简洁、时间较短等独特的优点,将之应用于历史教学中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丰富历史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可以使学生在注意力较为集中的时期对教学重难点有一个较好的把握;同时,运用微课教学,大大丰富了知识点展示的形式,尤其是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文素养对公众的熏陶,各种历史题材的语言节目、名人讲座、以及优秀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针对历史教材里的很多知识点,教师都可以找到影片、名家讲坛、说书,以及名师公开课等多种形式和多种素材,从而进行课堂教学和展示,很好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于历史学习保持较高的求知欲。

四、微课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一)微课时长把握不当

传统历史教学中,为了适应不同学生对于知识点掌握程度的差异,教学节奏进行得比较缓慢。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并不适用于微课教学的展开。微课教学要求时长较短,使得每位学生在微课教学过程中都能保持较高的注意力和积极性,能够比较轻松地掌握知识点。

调查发现,教学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到十分钟,可以使学生一直保持在注意力相对集中地状态,因此我们建议将每段微课视频的播放时间设置在五分钟到八分钟左右的时长。由于微课的教学时间较短,因此在选材上要注意精简、同时要能吸引学生兴趣。通过在开始时播放微课视频,开门见山导出主题和主要知识点,能够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缩短传统课堂的导入环节,提高课堂效率。而微课设置方式可以是一个题目或者是结合学过的相关知识点以及社会新闻、生活现象,当然也可以开门见山以名师讲堂的方式直接进入知识点的展示。

(二)微课教学选材内容单一,没有考虑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现在虽然教师们对于开展微课教学的热情比较高涨,但是受备课条件和微课教学认知所限,教师通常只会准备一套微课内容,但是我们知道,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他们对于新知识点的接受程度是不同的,所以同一套教学内容并不适用于所有学生,对于学生整体的提升效果是比较小的,这就与我们实施微课课程的初衷相悖。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微课课程的选材上更加用心,需要针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准备不同的微课素材,即使是同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受众不同、他们对于旧知识的掌握度和新知识的接受度也是不同的,针对接受能力快的学生,教师应将重点放在调动学生兴趣,重在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微课设置要更加灵活、内容要更加丰富有趣;而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就需要教师在新课开始前先帮助学生梳理一遍以前的知识点,才能保证新知识学习的连贯性,那么在微课选材上就不能有过多新内容,要重在旧知识的巩固和新知识的连贯上,教学进度也不能太快。

(三)教师对于微课教学的把握能力不足,忽视自身课堂定位

推行微课教学以来,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部分教师以名师录制的微课课程来代替了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整个课堂都是由一连串的视频贯穿下来,放映结束,一堂课45分钟也全部过去了。而学生对于视频内容的把握、对于课堂的参与度、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都被模糊掉了,这很容易导致学生对于重点把握不清、甚至只是在瞧热闹,而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

那么针对以上现象,教师需要找准自己在课堂上的定位,不能被微课占据课堂;教师在微课教学中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微课视频的播放只能起到更好地呈现知识点和提高学生兴趣的作用,因此,在微课引入历史课堂后,教师在前期需要谨慎细致的选择微课素材,课堂上也要在播放微课的同时做好引导工作,引导学生对微课中的知识点重难点有一个更加准确的把握,微课结束后,教师需要及时作好小结工作,帮助学生巩固在微课中学到的内容,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及时反馈和总结,完成对课程学习的巩固和升华。

五、总结

微课教学引入中学历史课堂是一个十分新颖的改革举措,微课教学方式的成败主要在于几点,首先微课选材的把握既要较好呈现知识点,又要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要把握自身定位,做好微课的播放者和课堂引导者,帮助学生在微课中找准知识点,最后做好小结工作,帮助学生提炼和升华学习内容。只有做好以上几点,微课教学应用于历史教学中才能真正获得成效。

参考文献

[1]杨连瑞,肖建芳.英语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2]吕良环.外语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魯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一、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与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已经屡见不鲜,下面本人结合《民国时期的曲折发展》一课,介绍一下案例教学法实施的几个步骤。

1.针对教学内容选择案例。

教师的课前备课,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案例的挑选丝毫马虎不得。在进行案例的挑选时,应选择那些贴近教学课本、符合历史事实、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案例。案例在选择上要精、要有丰富的内容,在注重其教育内容的同时也要注重其趣味性、新颖性,要寓教于乐、情景交融。比如在《民国时期的曲折发展》一课当中,笔者便选择了荣氏企业这一案例进行教学。荣氏企业作为我国民族工业的一个重要典型,显示了实业家在当时的年代通过实业救国所表达出的强烈的爱国情怀。通过了解荣氏企业在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40年代几个阶段不同的发展历程,能够对中国的发展原因与特征进行很好的解读。通过向学生展示这些案例,营造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2.充分做好课前预习。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预习同样占有重要的位置。如果学生在课前对书本知识一无所知,那么他们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就会感觉很茫然。因此,在每次进行案例教学前,笔者都会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让学生根据案例围绕的中心问题熟悉相关知识,同时对课外素材、资料进行整理、收集,为案例寻找相应的知识点,对布置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梳理。在学习本课时,笔者便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少走弯路,更加扎实地对核心知识点进行吸纳、掌握。笔者在备课时列好提纲,通过简单的方式将书本核心知识点问题化。教师在现代教育中充当的不应是知识点的灌输者。很多人都将教师比喻成园丁、将学生比喻成幼苗,如果大量的浇灌,我们都知道水分会通过花盆的通气孔流失,而幼苗亦会因过度浇灌而枯萎。所以,知识传授的问题在于精,而不在于量。通过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对教材能够达到一定层面的理解,而对重点、难点则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研究。

3.积极组织课堂总结。

在案例教学结束后,可以利用课堂剩余时间进行总结与点评。教师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要进行及时的指导、纠正,避免学生一步错、步步错。接下来让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课堂观点阐述,教师进行总结。笔者在进行本课中的案例教学时,便采取了这一措施。在学生进行讨论前,先提出疑问:荣氏兄弟靠办面粉厂起家,因为没有送礼拉拢关系,被当地士绅所抵制,而两江总督刘坤一下了八道批示力保面粉厂。当时刘坤一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实业的创立对我国有什么样的影响?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每个人都踊跃发言,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产生的效果

篇(4)

我在长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思考、总结和探索,发现了一种对农村初中历史教学有一定帮助的教学形式――“名词化”教学。所谓“名词化”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名词的使用,用名词展示课程目标,以名词作引线贯穿课程教学,拿名词作为学生合作和讨论的命题,以名词作总结课程内容的提纲,等等,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我就“名词化”教学的基本操作流程做简单介绍,希望能得到教育同仁的批评和帮助。

一、课程标准的“名词化”解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指导性纲要,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效果的检验标准,所以教学的首要环节是对课标的解读。农村初中教师对《课标》的学习和理解度比较低。如何做到相对恰当的课标解读,既能做到相对清晰地解读课标,又不会造成学生的理解混乱,我认为“名词化”解读是不错的方法。我将目标初步拆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而后,把更主要精力放在找寻课程标准描述的内容上,把表述中“人物”、“地点”、“事件”等内容用名词进行概括。如人教版八年级第一课《》相关课标的表述是“讲述林则徐的故事;列举中英《》的主要内容,认识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我们能清晰地看见里面三个事件的概念“”、“《》”、“”。从表述的层次看,“”是识记层次,“《》”为理解层次,而“”则是运用层次。我们再将三个名词根据层次用不同颜色表示:“”用黑色表示“了解”,“《》”用蓝色表示“理解”,“”用红色表示“运用”。这样就对课标进行了相对简单的“名词化”解读。

二、学习目标的“名词化”展示和课程重难点的“名词化”表述

课标解读完成后,就存在一个目标展示问题。关于目标展示,我们大可以“名词化”。在学习目标后展示几个名词,把重难点用不同颜色标识,这样就既能让学生基本了解课堂学习的中心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以《》为例,我的学习目标展示就是“”、“《》”、“”三个名词,而在“《》”、“”两个名词上,分别标识蓝色和红色以示本课的重难点。

三、“名词化”“探宝式”阅读

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自主阅读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这个环节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相关知识的过程。农村中学的学生综合素质是比较低的,我便使用了相对简单又好操作的“名词化”“探宝式”阅读。

“名词化”“探宝式”阅读,就是把课程中涉及的重点名词提出,做出学生阅读的第一目标,学生阅读的第一任务是在课本中找寻到相应的名词并勾画出位置,之后以名词为中心展开相应阅读。当然在名词设计上,有时候可以适当找一些有特点、特色甚至怪异的词,容易激发学生“探宝式”的和兴趣。比如《》中,我在自主阅读环节中,就设定“”、“林则徐”、“关天培”、“香港”、“”等名词,让学生寻找位置。还把“”故意写错为“虎门烧烟”,把“鸦片”改造为“”,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难度,创造探寻名词的乐趣。学生能很开心地接受这样的引导并顺利转入自主阅读中。

四、课堂教学“名词化”流程

学生自主阅读完成后,之后就是较为简单的教学过程了。在“名词化”课堂教学中,我主抓核心词语的标识,以帮助学生找到知识点,理解知识点。还是以《》为例,在“《》”的内容环节,我让学生首先齐读两遍《》的内容,然后抛出“香港岛”和“2100万元”两个词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是学生很容易误解的,属于考试易错的部分,很多学生在描述《》时会把“香港岛”和“2100万元”写作“香港”和“2100万两”。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因为在学生的概念里,这两组词的表述是一致的,所以需就名词给予较深层次的解释。以香港的地图说明“香港”是由“香港岛”、“九龙司”和“新界”构成的;“银元”和“银两”更不是一个概念,价值相差许多。

“名词化”的教学很容易吸引学生眼球,也便于学生找寻知识的核心,方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适当地“抠字眼”也并非坏事。

五、课程讨论“名词化”议题

为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课堂学习的参与性,对课程部分内容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在设置课堂讨论的议题时,我依然采用“名词化”方法,以名词作为讨论的主题。核心词、特别的、有趣的词语甚至改编的词语,都可作为议题。设置议题的目标很简单,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讨论,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成长。

再以《》为例,我设置议题“民族英雄”和“虎门烧烟”。在“民族英雄”的讨论中,让学生首先总结本课出现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和关天培,之后回忆七年级曾经出现的“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等,总结“民族英雄”的概念,理解什么人是“民族英雄”,并反问岳飞和文天祥是否是“民族英雄”?这样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一个历史共性概念的理解;接着是“虎门烧烟”的议题,这个名词是我有意写错让学生纠错的,学生很容易找到我把“”写做“虎门烧烟”了,也知道“销”改作了“烧”,于是引导学生讨论“销”和“烧”的区别,“”为何不是“虎门烧烟”。这个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六、课程总结“名词化”反馈

课程知识总结是课程教学的最后环节(练外),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课堂学习内容的总结。但是这样一个总结过程操作难度较高,常用的方式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用练结知识的点的覆盖面不够;语言总结,时间过长。此时我们不妨再用“名词化”总结。

“名词化”总结的形式主要有两种:1.板书总结,在课程开始进行“名词化”目标展示时就留白,留下足够书写空间,在课程结束时补全。这样很容易达到总结的效果。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上台补全板书,也可以采用问答方式,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全板书。2.语言总结,学生根据板书中核心名词的展示,进行语言上的总结,甚至可以做一个“名词串联”的小游戏,让学生根据名词用语言将知识点用故事的形式复述和串联起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篇(5)

关键词:微课;初中历史教学;学习兴趣;自主学习

微课是“微”时代的产物,具有时间短、目标明确、主题突出等诸多优点,同时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微课是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它的出现必将会带来教育的改革和课堂的高效性。自微课实施以来,本人积极学习探索微课教学模式,2015学年第一学期积极参加了区第二届中小学教师微课竞赛活动,对这一新型教学方式的认识和制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微课教学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认真学习微课制作并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和学情的基础上,我选取了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的知识点《》。在全面分析《》这一课的教材和课标后,我把《》的内容作为本节微课的重点,《》的危害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作为难点,制作了学习《》的微课教学视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当学生看到幻灯片自动翻阅,视频中老师的声音在那儿自问自答的情景时,学生的目光紧紧地聚集在大屏幕上,从学生的眼里我感受到了追求新知的渴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被点燃。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有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整堂课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出乎我的预

料,自始至终都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师生互动良好,课堂气氛热烈,课堂效率大幅度提高。

二、微课教学有利于转变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教学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中,教师主要在教室中完成讲授任务,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学生在教室中根据教师的讲解获取知识,学生很少发表独到的见解,师生交流对话的机会极少,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在《》这一微视频中,我以一段新闻报道视频回顾了失败后,李鸿章赴日本议和的场景,清政府的软弱退让和日本咄咄逼人的嚣张,最终达成了严重损害中国领土的《》的过程,然后一一展开条约的内容,学生根据这段微视频中的视频报道,总结归纳出《》的四条内容:割三地、赔二亿、开四口、允设厂。通过我的实际教学,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很好地归纳总结知识点,自主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的锻炼和提升。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依靠教育信息化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教师可以依靠微课短时高效、开放共享的特性来发挥其强大的生命力。微课教学体现了教师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极大地推动了初中历史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微课教学有利于整合补充课堂容量,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贯通

初中历史应是趣味性、故事性强的科目,现实是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一个重要因素与教科书有关,教科书对历史事件内容的叙述是简单枯燥的,各个历史事件之间是断裂的,且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往往无法很好地去了解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通过制作微课,教师可以补充许多相关的信息:可以是文字材料,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影音资料,从而有效地扩充教学内容,更好地还原历史场景,让历史变得丰满立体,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历史虽发生在过去,但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不无关联。在历史课堂中,联系时政热点问题,更能体现历史学习的现实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学习历史,以史为鉴,这是对学生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弱国无外交,只有国家强大、民族富强,才能更好地捍卫国家领土的完整。教师的补充触动了学生的兴奋点,引发了学生探求的欲望、参与的热情,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精彩的课堂。

四、微课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适应信息化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在制作微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处理教材、整合相关知识;教师要学会正确使用录音软件,学着用恰当的语速、适度的停顿进行录音;要学着影片的插入、声音的剪辑嫁接;要学着让声音与画面同步等等。比如,在制作《》这一微课过程中,在参阅教学参考书和网上的相关资料后,将最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合。录音的过程更是一波三折,说话稍有停顿或稍有差错就得重录,前前后后录了十几遍总算成功。在录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图片切换的速度与语言的同步,有问题的地方要稍加停顿等。这种新型的信息化教学方式不仅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了丰富与发展,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促使教师在微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作为一种新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微课的创新意义就在于它构筑了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视觉媒体平台。微课是在教育信息化及新课改背景下的大胆尝试,它短时高效、开放共享、微小却威力无穷的姿态正逐渐显现出其强大生命力,微课不微,见微知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需要改革创新,教育工作者也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我们相信,应时代而生的微课一定能为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及素养打开一扇新的学习

之门。

参考文献:

[1]夏忠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篇(6)

关键词: 人的发展 时效性的探索 引导学生的思维

有效教学是指实现教学的理想状态,受特定的教学观支配,所以,教学观的改变会引发教学理念的革新。

1.有效教学关注人的发展。

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有效性认识。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所以,对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也主要停留在掌握知识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也以落实知识点为根本。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说,判断教学有效性不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依据。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让学生在这三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将教学关注点转移到人的发展方面。

2.有效教学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有效教学是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高效的学组成的一种活动,其目的是师生共同享受教学成功的喜悦。也就是说,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的,判断教学的有效性要看学生学习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实现有效教学。

3.有效教学的行为特征。

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由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与此同时,有效教学的行为特征也应发生根本变化,形成开放性、个体适应性、反思性特征。教师要把握全局,注重细枝末节,实现目标与过程的有效结合。

二、初中历史时效性的探索

1.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只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才能实施有效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转变教学观念,使自己的认识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通过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寻找历史知识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结合点进行教学,使历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由于学生都是“90后”,因此,结合他们这一代人的特点,以学生比较喜欢的动漫形式进行呈现。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所认识和体会。

2.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历史教师只是历史知识的“搬运工”,千辛万苦地将知识“搬运”到学生面前,却“吃力不讨好”,学生并不心甘情愿地接受,甚至心生厌烦。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乏味,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式。由知识的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转变为现代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设计科学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

首先,提问要紧扣课本,紧贴重、难点。教师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处,将基本知识点设计成条理化、系统化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侵略与反抗”时,从第二节开始,就提出了“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探讨,引导学生剖析。在这样一些提纲挈领的大问题之下,再设计每一课的小问题。通过问题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又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分析,加深学生记忆。

其次,注重提问的多样性,把握恰当的提问时机。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受教育的基础与生理心理特征也存在差异。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因材而异,因人而异,注重提问的多样性。另外,提问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只有把握了恰当的时机,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

最后,设计问题要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对难度大的问题要体现梯度。如在教学“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我针对故宫和长城两座历史文化遗址,设计问题,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猜想、总结。让学生感受故宫建筑的庄严伟岸,认识封建专制时期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三、注重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教学同样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法指导,力求教给学生能够使其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

1.列表归纳,条分缕析。

比如对于中国近代史上侵略者发动的一系列对华战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侵略战争的名称、经过,每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造成的影响,通过列表的方式进行梳理,既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又能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图文结合,激趣化难。

地图是学习历史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应恰当运用地图教学,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内容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的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得力助手。

篇(7)

有效教学是指实现教学的理想状态,受特定的教学观支配,所以,教学观的改变会引发教学理念的革新。

1.有效教学关注人的发展。

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有效性认识。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所以,对教学有效性的认识也主要停留在掌握知识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也以落实知识点为根本。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说,判断教学有效性不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依据。要实现有效教学,就要让学生在这三个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将教学关注点转移到人的发展方面。

2.有效教学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有效教学是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高效的学组成的一种活动,其目的是师生共同享受教学成功的喜悦。也就是说,教学的有效性是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的,判断教学的有效性要看学生学习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实现有效教学。

3.有效教学的行为特征。

新课程标准下,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由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教学。与此同时,有效教学的行为特征也应发生根本变化,形成开放性、个体适应性、反思性特征。教师要把握全局,注重细枝末节,实现目标与过程的有效结合。

二、初中历史时效性的探索

1.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与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只有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才能实施有效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转变教学观念,使自己的认识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通过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寻找历史知识与学生兴趣爱好的结合点进行教学,使历史教学内容满足学生需要,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并调动他们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由于学生都是“90后”,因此,结合他们这一代人的特点,以学生比较喜欢的动漫形式进行呈现。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所认识和体会。

2.改革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历史教师只是历史知识的“搬运工”,千辛万苦地将知识“搬运”到学生面前,却“吃力不讨好”,学生并不心甘情愿地接受,甚至心生厌烦。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乏味,严重影响了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大刀阔斧地改革教学方式。由知识的传授者这一传统角色转变为现代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使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讨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设计科学有效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

首先,提问要紧扣课本,紧贴重、难点。教师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之处,将基本知识点设计成条理化、系统化的问题,呈现给学生。例如:我在教学八年级“侵略与反抗”时,从第二节开始,就提出了“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一问题,组织学生探讨,引导学生剖析。在这样一些提纲挈领的大问题之下,再设计每一课的小问题。通过问题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又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分析,加深学生记忆。

其次,注重提问的多样性,把握恰当的提问时机。初中学生年龄较小,受教育的基础与生理心理特征也存在差异。因此,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应因材而异,因人而异,注重提问的多样性。另外,提问要注意选择恰当的时机,只有把握了恰当的时机,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

最后,设计问题要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是否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出的问题要注意难易适中,对难度大的问题要体现梯度。如在教学“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时,我针对故宫和长城两座历史文化遗址,设计问题,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猜想、总结。让学生感受故宫建筑的庄严伟岸,认识封建专制时期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威。

4.有效开发与利用历史课程资源。

在历史教学中通过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对历史教科书与其他科目及其资源进行有效开发与利用,使学生知道的风俗习惯、名胜古迹可以成为教学内容,学生看过的电影电视、听过的歌曲、背过的诗词等也可以成为教学内容,学生的生活经历、社区的变迁历史、地区名称的改变、一张小小的邮票、人与人之间的称呼变迁等都可以成为教学资源。其中乡土资源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的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生产和生活经验等。我所在的地区也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本地区的教学内容不断挖掘,引导学生通过乡土资源的历史、社区历史、家庭历史等亲近历史,热爱家乡历史,并从中感悟历史的生命价值,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更多历史知识,还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三、注重学法指导,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的最高境界是不教”,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教学同样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学法指导,力求教给学生能够使其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

1.列表归纳,条分缕析。

比如对于中国近代史上侵略者发动的一系列对华战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这些侵略战争的名称、经过,每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造成的影响,通过列表的方式进行梳理,既简单明了,一目了然,又能突出重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图文结合,激趣化难。

地图是学习历史最重要的工具。课堂上,教师应恰当运用地图教学,指导学生识图,将课文内容落实到图上,培养学生的用图技能,使地图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