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2 11:37: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生考察材料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应避免语文评价的繁琐化。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和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等。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
1.识字与写字
1.1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1.2 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1.3 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
2.阅读
2.1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2.2 朗读、默读的评价。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2.3 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2.4 略读、浏览的评价。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2.5 古诗文阅读的评价。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3.写作
3.1 写作评价要根据各学段的目标,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3.2 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不同学段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要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3.3 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3.4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提倡为学生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学生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学生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4.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5.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一、观察课
观察课是通过让学生观察描述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获取丰富、具体的自然知识,达到培养他们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的目的。小学自然教材中,低年级的《看一看》、《你怎么知道》、《各种各样的叶》、《蜗牛》、《金鱼》、《天气》和中年级的《怎样认识物体--水》、《植物的叶》、《植物的茎》、《太阳和影子》、《青蛙和蟾蜍》等都属于观察课。论文百事通
复式班的观察课教学,一般可按如下步骤进行。
(一)动:明确观察目的,提示观察方法和观察重点。教学开始由教师告诉学生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然后出示小黑板说明观察的步骤和方法并指明观察重点。如上九义教材第四册《蜗牛》一课时,观察方法应是:①观察蜗牛身体上长着什么?②仔细地看蜗牛各部分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观察重点)③用手摸一摸蜗牛各部分有什么感觉?④蜗牛怎样爬?⑤蜗牛吃什么?(用菜叶、树叶、食物等分别试一试。)
(二)静:学生分组或个人独立观察。这一步骤要给学生比较长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提示和板书的要求认真地进行观察。
(三)动:1.汇报观察结果。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详细、具体地描述出来,交流观察印象。2.教师小结。突出重点,系统小结,讲解通过观察应该明确的问题。3.布置作业,提出进一步观察的问题或自学要求。
(四)静:自动作业,把观察后的结论抄写在作业本或观察记录本上。
二、实验课
实验课是以简单科学实验为主的自然课,它一般是先通过师生的实验,反复再现某种现象,同时进行观察,从中发现问题,引起讨论和研究,然后概括结论,最后又用实验进行验证,使学生在亲自实验过程中获取知识。在小学低年级自然教材中《磁铁游戏》、《沉和浮》、《影子》、《镜子》等和中年级自然教材中《怎样认识物体--空气》、《热胀冷缩》、《物体的运动》、《人的消化》、《磁铁》等课,都属于实验课型。
复式班自然实验课的教学,一般有这样几个环节。
(一)动:明确实验目的,讲解演示实验的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开始实验前,教师应详细告诉学生本堂课要做什么实验,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尤其要交待清楚是观察某种现象,还是验证某种假设。
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二册《沉和浮》一课实验前,教师要告诉学生实验时要把各种物体一个一个地放入水中,放一个,观察一个,记录一个,不能把一堆东西一下子全放入水中。
(二)静:学生分组实验。
(三)动: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2.用讨论的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3.教师小结,讲解通过实验应该明确什么问题,肯定学生实验的成果或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实验。
三、技能训练课
技能训练课是让学生在课内外实践活动中亲自动手,获得必要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各种技能的一种课型。在小学自然教材中,属于技能训练课型的有:《种大蒜》、《种花》、《叶画》、《各种各样的种子》、《制作叶的标本》、《种向日葵》、《养蚕》等课。
在小学阶段,技能训练课主要是培养学生栽培、饲养、制作等技能。在复式班可把低、中年级相近的教学内容统一组合在一节中采用合--分--合的结构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以高带低的作用。如低年级《叶画》和中年级《制作叶的标本》这两课就可以安排在同一节课,其教学程序可以这样安排:
(一)合动(4分钟):教师展示做好的叶的标本和叶画,激发学习兴趣并提示中年级学生注意制作标本的程序。
(二)分(15分钟+15分钟):低年级先“动”后“静”。“动”时教师示范拼叶画的方法和要求,“静”时让学生用采集来的叶拼摆叶画并用胶水贴在纸上。
中年级:先“静”后“动”。“静”时学生用压制好的叶按要求制作标本。“动”时教师予以检查和指导。
(三)合动(10分钟):各年级分别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学生评价作品;教师总结,并选出优秀作品给予鼓励。
这类课型还可以和另一个年级的语文或数学课搭配,利用学生有较长实际操作的自动作业时间,去突破另一个年级的教学重点。
四、科学考察课
考察是人们为着一定的目的,到自然界中实地观察和调查研究的一种科学方法。科学考察课就是以此为主要教学方法的课型。其基本教学模式是:现场考察--取样分析--共同研究--作出结论。小学自然教材中,《自然水域中的水是不纯净的》、《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怎样认识物体--土壤》、《水?土?植物?人》、《空气的污染和保护》、《土壤的保护和改良》等课都属于这类课型。新晨
这类课型的教学因需到室外考察取样,在复式班较好的做法之一,就是把各年级有关的教学内容统一在一起进行,也可结合春游、秋游或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上考察课,应主要抓以下几个环节。
(一)做好考察前准备。使学生明确考察目的,向学生传授考察的方法,提出考察的要求和注意事项等。
(二)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考察,认真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又要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实事求是地进行考察,使他们通过考察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学到实地考察的本领。
一、认真研读考纲、明确考点
经常有师生讲:某某题考的那么简单,复习时间白花了。甚至听学生讲:这次试题太偏了,老师都没教。究其原因,是老师对《考试说明》缺乏细致深入的研究,在教学中对考点特别是能力要求把握不到位。《考试说明》对考试内容及能力有明确的要求,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高考复习的指导性纲领。要保证复习工作有针对性,教师应认真研读,明确考点,把握能力要求,从而保证复习工作有条不紊、有的放矢、要求恰当,把握高考的正确方向。
二、夯实复习考纲实验并让学生做实验
虽然高考是以笔试的形式进行考察,但考察的是学生的科学素养,死记硬背是达不到高考的能力要求的。成功的经验是组织学生在高考之前,将相关实验再做一遍,加强实验技能的培养及对实验过程方法的理解。
近年很多试题都是对考纲实验的直接考察;有些实验题,虽然不是直接对考纲实验进行考察,而是以科学史经典实验为背景材料,但实验原理及方法都来源于考纲实验。纵观福建省新课改后的四年高考试题,都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09年福建卷的第1题,四个选项分别考察四个考纲实验,第26题第Ⅰ题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对“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进行了细致考察,分值达到21分;10年福建卷第3题,对“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11年福建卷稍做调整,将考纲实验放在第26题第Ⅱ题进行考察,考察重点是各种染色剂的显色反应,分值为10分,所占比重比10年又有所提高;12年福建卷第3题,以科学史实验为背景,考察结果与结论的匹配,26题则综合考察探究酶的活性及观察减数分裂的实验。因此,老师应将考纲实验的复习作为实验复习专题的重中之重。
三、重视科学史实验的复习
新课标对科学方法和科学史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福建省理科综合考试说明》的“能力要求”中明确指出:“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例如“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等内容。
因此,在进行实验专题复习时有必要对教材中的经典实验进行整理、归类,从实验原理、设计思路、实验方法、选材等方面逐一突破,进行适当拓展,并且通过例题进行巩固。通过剖析经典实验,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例如,2012年福建卷第2题:
下表是生物科学史上一些经典实验的叙述,表中“方法与结果”和“结论或观点”能匹配的是( )
如果学生对以上科学史实验不了解,缺乏结果分析方面的训练,很容易导致丢分。
四、重视实验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进行归纳总结
实验题的类型多种多样,但考察的落点主要还是实验原理、实验设计的基本程序与基本方法技能、实验结果的表达与分析等。因此复习时应从实验设计的系统理论知识着手,重视对实验的基本程序和基本方法及解题技巧进行归纳总结。如复习《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教师可设置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原理?常用实验材料?选择此材料的原因?能否用其他材料替代?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吗?实验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观测指标有哪些?如何实现?实验结果如何表述?实验结论?其他考纲实验及科学史实验的复习也可参考此方法。
五、精选例题,精讲详析
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教师应精选例题,精讲详析。通过变式,适当拓展,力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对照实验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区分是个难点,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我选了以下例题:
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将绿色叶片放在黑暗处几个小时,然后把该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用现代的观点分析这个实验,在设计上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具体表现在( )
A.没有对照实验
B.本实验不需要对照实验
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关键词:阅读理解.策略.技巧
阅读理解是高考英语中的占分比重较大内容,对高考英语分数的高低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关系到高考成败的重要因素。“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是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对阅读理解这块内容提出的主旨要求。教师要想提高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解题能力,就必须深入研究高考英语试题的命题原则、特点以及方法,培养学生正确的英语阅读理解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从而在高考英语中取得良好的成绩,并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一、高考英语中阅读理解的考察内容分析
从历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中来看,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文章体裁主要可以分为应用文、记叙文以及说明文,主要的内容涵盖了新闻时事、文化教育、科普知识、社会人文、名人故事等多方面的内容,表现出题材多样、文体多变、社会化、生活化的特点。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要求考生能够使用一定的阅读技巧,能够对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内在逻辑、中心思想等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根据阅读材料上下文领会作者的态度和观点,并从已知的事实推断出一些空白内容、不认识的词句以及做出判断。
一般来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考察题目主要包括猜测词义、细节理解、主旨归纳、判断推理等,这些题目中大部分的题目都要求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内容有基本的理解,对段落上下文、全篇的文章脉络有一定的掌握,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话外之音有一定的领会,从而让学生能够对阅读理解试题从容把握,对相关内容作出合理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二、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命题趋势
从近些年高考英语阅读理解试题来看,高考英语对阅读理解的命题表现出以下两个方面的趋势:
第一,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材料篇幅越来越长,其中包含的信息量也日渐加大,因此需要考生以较快的速度进行阅读,并且能够在较短的时间中获取到尽可能多的信息。而且,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考察重点不再是对阅读材料中的事实细节,而是将考察的重点放在了对阅读材料语篇分析、推测能力等的考察,因此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试题中对文章主旨大意、推理判断的考察比例越来越大。
第二,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材料越来越多地采用原版的英文材料进行考察,因此其表现出内容更加新颖、更加贴近西方现实生活的特点,这就要求考生对西方英语国家的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在平时的英语学习和阅读理解训练中,尽量选用贴近生活和时代特征的材料,并对社会、文化、经济、政治、新闻等内容进行广泛的关注,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了解,提高考生的综合文化素质。
三、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猜词解题策略及技巧
(1)粗读全文,大概把握阅读材料大意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中的材料选取范围越来越广泛,文章的体裁也不断多元,不同的文章形式,所应该采取的阅读方法也应该不同,针对每种不同的文章形式,可以采用统一的方法进行粗读全文,大概把握阅读材料大意。对叙述文来讲,可以采用通过who、when、where、what、how的线索去阅读文章,对叙述文的前因后果有个初步的认识;而对说明文来讲,其文章的内容组织、文章结构都相对复杂,通常都包含了大量的事实和观点,因此对说明文的阅读应该重点抓住作者的论点、所提出的论据以及最后的结论,掌握整个文章的脉络。
(2)对关键段落进行细读,采用猜词技巧把握文章重点内容
经过对文章的粗读,应该已经对文章的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之上,要结合题目的要求,回过头来对重点段落进行进一步的仔细阅读,对一些不认识或者难以理解的字词、语句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测,找准文章的主旨句,迅速地对文章内容进行准确的提炼,发现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根据上下文准确理解某个词句的具体含义,是做好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必备技能。在做英语阅读理解时,要通过语法、语义、构词、对比、常识等线索进行词义的推断,词汇量、阅读量、文化背景知识累积等均是关系到是否能做好阅读理解题目的关键。同时,在做英语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标志着逻辑关系的副词、连接词、介词等关键词语,比如because、bm、so if、than等,对这些词汇的深入理解,是理解文章深刻含义、文章内在逻辑的关键。
此外,在英语阅读理解中,要善于对文章的深层次含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领会,将具体的词句置于特定的语境之中,结合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准确地掌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情感,从而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做好英语阅读理解相关的推断题目奠定基础。
(3)加强对各学科知识的积累,拓展英语阅读的涉猎范围
随着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材料涉及范围的不断拓展,要想消除在做英语阅读时的陌生感,提高对相应文章的理解,高中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加强对学生跨学科、跨文化知识的培养,并不断拓展学生英语阅读的阅读面和阅读量,在文史知识、新闻时事、科普小品等方面进行广泛涉猎,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各方面的背景知识,尤其是西方英语国家相关的背景知识。同时,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检索、查询工具,增强其在日常的英语学习中学习技巧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巧娥.指导解题思路,突破阅读解题瓶颈一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解题策略分析[J]中学生英语.2015(18)
一、实验的基本作法
调查研究表明:农村自然教学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少。但农村学校也有许多有利的教学条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为自然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自然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自然课中50%以上的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一)因地制宜,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自然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印发给当地乡、村小学自然教师使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广大农村自然教师反映:“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条件,师生动手建设、管理生物园。其作用是:
1.生物园能为教学提供观察实验的材料。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按教学需要分类、分期栽培植物,饲养小动物,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活生生的教学材料,解决了学生因缺乏实验材料无法亲自观察、实验的矛盾。
2.生物园是学生进行栽培、饲养等学习活动的基地。自然教学大纲要求尽可能创造条件,联系实际,让学生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学习自然知识,这一问题一直未能很好解决。有了生物园地,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引导学生在生物园地中直接参与栽培、饲养等实践活动,如嫁接、扦插、喂养小兔等,从而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能。
3.生物园的建设能紧密结合当地生产实际,为当地发展经济服务。在生物园的建设中,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进行培植花木幼苗、果树、药材等经济作物的实验。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扦插葡萄、石榴两万多株,种植香菇45蓬;新州县旧街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在生物园种植半枝莲、舌干等药材,还进行芽接板栗的实验;利川市黄泥坡小学的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对珍贵树种“珙桐”、“水杉”进行繁育实验,他们还学习扦插大黄杨树苗,成活率达85%……学生在亲自参与栽培植物的实验活动中,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增强了科学种田、科学饲养的意识,学习了一些实用技术,直接或间接地为参加当地经济建设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生物园不只是教学的基地,其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
(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考察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实验教师注意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自然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益。
(四)结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增补一些有利于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家乡自然条件科学致富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认识家乡的自然资源──如家乡的地形和作物、家乡的地热资源、家乡的水域、家乡的药材、家乡的茶等。
2.家乡人民对自然界的利用和改造,如柑橘的保藏。
3.科学致富的内容──如池溏的综合利用、兔的饲养、种甘蔗、种、生物防治等。
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教师把学生带到田地边、池塘旁、饲养场和农村专业户中,让学生边考察、实践、边学知识,使学生对家乡了解更全面,感情更深厚,并增强了动手能力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二、实验的成效
我省在农村自然教学方面,经过了几年的研究与实验,已初见成效。主要表现在:
(一)提高了教师素质。
教改实验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研究能力最好的培训班。在参与教改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教师钻研教育理论,了解教改信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据不完全统计:参与实验的260多名教师90%学习了《儿童心理学》、《探究──研讨教学法》、《小学自然教学法》、《教学论》等专著,广泛搜集了有关教改的资料,特别是农村教育、教学改革的资料。至1993年11月,实验教师在市以上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论文或经验总结57篇,其中在《课程·教材·教法》、《湖北教育》、《小学自然教学》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13篇,有2篇论文参加了全国小学自然教学研究会农村小学自然教学论文评比,分别获
一、二等奖。85%的实验教师承担过省、市、县(区)的公开课、观摩课任务,共100多人次,其中3人获省优秀课奖,60多人获地、市(县)优秀课奖。通过实验,除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外,还促进了当地农村自然教研活动的开展,发现和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据不完全统计:实验前,骨干教师仅占本地任课自然教师的12%左右,到1993年已上升到27%,其中青年骨干自然教师,由占骨干自然教师的15%上升到65%。这样,就充实了骨干教师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困挠学校的自然教师“断层”问题。还有一些教师因在实验中乐于奉献,成绩突出,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仅宜昌市就有4名教师的事迹被湖北教育杂志和小学自然教学杂志刊登。
(二)提高了自然教学质量。
随着实验的深入,这些地方自然课的实验教学、实验园地的建设与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等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从而增加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和对家乡的资源、环境、经济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学习自然、研究自然的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和动手能力,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立志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些地方的“四小”活动(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小实验)空前活跃,一些学生撰写的小论文在报刊上发表,自制学具被教学仪器部门推广。仅宜昌市和荆门市的小学生就撰写考察报告、观察日记和小论文800多篇,自制学具、标本几千件,40多篇调查报告和观察日记在省、市(县)一级刊物上发表。
(三)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实验点的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把在种植、饲养等实践活动中学到的科学知识,掌握的先进技术介绍给农民,帮助农民拓宽经济发展的路子,使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取得良好的效益。例如: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地处山区,临近的8个村都有煤窑,农民的经济收入较高,生活富裕。铁坪村却一个煤窑也没有,村里虽然也挖了几口矿井,但都没有找到煤。1993年元月,实验教师在教学《能源矿产》一课时,把学生带到马河煤矿井下参观,学生对煤的形成、煤的地质环境以及开采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回校后,他们制定了考察铁坪村两座山的计划。通过三次课外考察活动,同学们发现小林湾这个地方的岩石层分布很有规律,岩石的颗粒粗糙、均匀、表面松散,一些岩石黄中带黑,夹有闪光的黑色物质,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物化石,上面有植物叶的痕迹。学生根据这些发现,联系自然课本中关于煤的形成的知识,推想小林湾可能有煤。为了进一步证实推想,学生们把采集的黑石头和黑土带到学校,做成煤块放在炉子里烧,发现重量减少了35%,进一步证实了这些黑色土石里含有煤。同学们把这次考察的情况写成《小林湾矿产资源考察报告》交给了村委,引起了高度重视。1993年3月,村里请湖北省勘测院在这个地方进行勘探,证实这里确有丰富的煤。
这个学校的实验教师还把学生带到青峰寨上《植物与环境》这一课,通过实地考察,同学们发现流传中的山青水秀、树木参天的青峰寨,如今已名不符实,水土流失非常严重。这主要是当地农民乱砍滥伐树木造成的。同学们把考察的情况和建议写成考察报告,交给村委。村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1993年修拦沙坝七座,并在山边种植了根系发达的树木,有效地防止了水土进一步流失。同学们还把这些情况向农民宣传,增强农民保护环境意识。
钟祥市张湾小学的实验教师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林场,聘请技术员讲解植物怎样过冬的知识,并结合实际在生物园进行柑橘过冬的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之后,学生及时把保护柑橘过冬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帮助家长和邻近农民用科学的办法保护柑橘过冬。1992年冬季,邻近村因没有采取措施保护柑橘,柑橘树冻死了80%,而这个村仅冻死了17%。农民们说:“娃娃们帮了我们。”
新州县旧街小学实验教师带学生到生物园进行种植药材的实验取得成功,学生掌握了种植、管理半枝莲、舌干、白钱草三种中药材的方法。实验班51名学生有45名和家长一起在自家田地种植这三种药材,都获得成功,取得了投资少、见效快的经济效益。如今,这个村家家户户都种植了舌干、半枝莲、白钱草、药用等药材。
枝江县东林小学的实验教师在生物园和学生一道进行芽接板栗,扦插葡萄、大黄杨,嫁接梨树苗的实验,都获成功,直接经济收入一千余元。他们及时把这些技术介绍给农民,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学习有关动物知识的课文时,一些实验点的教师还聘请当地兽医和饲养员给学生讲解家禽、家畜常见病的防治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也能在家给家禽、家畜看病了。特别是春秋两季鸡、猪瘟发病季节,学生还主动到农民家协助农民为猪、鸡治病,宣传预防的方法,减少了经济损失,受到了农民的赞扬。
一些实验点的师生,还把在实验中总结的利用当地条件科学种植、科学饲养的经验,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搜集的科技兴农信息,编成“信息小报”,印发给农民,为农民拓宽了经济发展的路子,增强了农民科技兴农的意识。仅荆门市马河镇铁坪村小学的同学,1993年就自办“信息小报”8期,提供科学种植、饲养的经验和信息100多则。
以上事例说明,尽管自然是小学教学中一门“小学科”,但只要我们认真从农村的需要出发,研究和改进教学,也是能为当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
三、几点体会
几年的农村自然教学研究与实验,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观念的转变只有在教改实践中方能实现。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自然课在农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不开课或挪作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据各地汇总的资料表明:实验开始前,自然课开设率仅为65%左右,1993年开设率达到96%,全省90%的县市达到100%,大部分农村小学还从一年级开设了自然课。导致以上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地方的教育部门和教师,通过实验,对自然学科的“教育性”逐步有了明确的认识。我省12个地、市的调查数据表明:这些地方94%的自然教师和学校领导,认为自然课是培养学生素质必不可少的课程,参与自然教改的热情高涨。92%的学生认为“自然课能学到许多科学知识,许多有趣的东西,学习态度由“无所谓”转变为“爱学、想学”。
总之,通过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认识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表明:实验工作确实有效地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
(二)农村教育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求发展。
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现有小学的90%以上在农村,农村教育必须改变“只抓少数,忽视多数,脱离实际”的单纯升学教育,向着素质教育转轨,从而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实现这种转变,必须立足于农村实际。我省的农村自然教学的研究与实验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从农村实际出发,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农村自然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据农村实际找出路;二是对学生的培养要联系农村实际求发展。实践证明:只有立足于农村实际,充分发挥农村有利的自然条件进行自然教学,才能使广大农村小学生受到“科学启蒙教育”,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培养;才能全面发挥自然教学的作用和功能,较好地体现“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思想;才能使自然课得到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的欢迎和有力支持,从而开创农村自然教学的新局面。
(三)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地开展教学研究,是自然学科的教学任务得以真正落实的重要保证。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地理考察是地理学基本的研究方法之一,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地理考察活动,使学生认识各种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景观,掌握各种地理技能,让学生亲近自然,树立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地理考察就是以地理环境为对象的调查和观测。地理考察方式多种多样,例如气象观测、天文观测、地震观测、地形地貌观察、游园、探险、露营、休闲游、登山观光、定向越野、垂钓、漂流、野炊等等;中小学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的地理考察,组织性、目的性都很强,是未成年人参与的团体活动,具有一定特殊性。
探索总结出地理考察活动的规律、原则,让地理教师掌握地理考察的基本方法,不仅对教师组织开展地理考察活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有助于增强地理教师组织开展地理考察活动的信心。
一、组织中小学生地理考察活动原则
第一,组织性原则。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关组织学生外出活动的相关规定,办理各种报批备案手续,争取相关部门如教育行政部门、交通、公安消防等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支持,将活动方案告知家长,以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一般来说,规模较大(1个班以上)、外出时间较长(6小时以上)的应由学校牵头组织,规模较小(1个班以下)、外出时间较短(6个小时以内)的可由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组织。成立活动组织机构,机构一般由领队(校领导、班主任)、后勤保障人员、安全卫生人员(校警、校医)、考察管理指导教师等组成。为便于管理,将各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配备指导管理教师。明确细化每个成员的任务、职责;每个成员都要明白自己担负着确保学生安全的重任,尽心尽力履行职责。制定考察活动纪律要求,印发给师生,人手一份,并组织他们开展学习,逐条弄清要求。严格的组织纪律是地理考察活动的根本保证。
第二,安全性原则。组织者要充分考虑到影响考察活动安全的各种因素:(1)目的地应选择无地质灾害,无危险动植物,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2)选用证照齐全合法、状况良好的交通工具。(3)注意收集目的地天气的预报,避开台风、雷阵雨、大风雪、高温酷暑、低温冰冻等灾害性天气。(4)准备一些应急物品、用具,如干粮、饮用水,防暑、防冻、防虫药品,镰刀绳索等,条件许可的每人配备一个安全应急包。(5)制订应急预案,万一出现险情或事故时,师生能够得到及时、妥善、有效处置。严密细致的安全措施是地理考察活动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
第三,循序渐进原则。(1)目标要求要与学生的心智相适应,学生只要作出努力便有所收获,让每个参与者都享受到活动成功的喜悦,为下一次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不宜对大多数学生要求进行深度的研究。(2)考察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先实践课本中的地理方法,掌握基本的地理技能,印证课本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再进一步过渡到掌握课外知识与能力的要求。(3)考察地点选取,由校内再到校外,由近到远。例如有关地形方面的考察活动,先要求学生收集本校地形地貌资料,观察、了解本校地形地貌,再到校外考察,了解本村镇或本市的地形地貌。
二、一般地理考察活动的三个阶段
第一,筹备阶段。(1)组织者制定《考察活动工作方案》和《考察活动应急预案》。《考察活动工作方案》一般包括活动名称,活动组织领导机构及其组成人员的职责与分工,考察时间、地点、形式,考察目标、项目、内容,实施步骤,预期成果等。(2)规模较大的考察活动,开动员会,让学生及其家长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3)搜集考察地点地图、自然人文地理数据资料,了解活动期间的天气预报和交通状况等。(4)组织者还应事先对考察点进行踏勘,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5)培训学生,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如摄影技术、标本制作技术、绘画素描基本功、地理观测方法与技巧等。(6)准备地理观测专用设备,生活用品,摄影设备、笔记本设备,对讲机、手机通讯设备,指南针、砍刀、绳索、应急包等。
试卷结构:
本次试卷有两种题型,选择题50分,综合题50分。
考情分析:该试卷难度较易。全级平均分58.69分,最高分83分,最低分40分。及格率63.4%。择一班平均分72.47分;择二班平均分68.32分;普通班平均分60.3分。
存在问题分析:
1. 选择题得分率较低的题有4,7,8,9,10,11,12,17。第4题二线城市优势主次难以区别。第7,8题,学生不能结合材料判断问题。第15题材料理解不正确。9,10题,结合题目给的相关材料分析,学生不能抓住材料分析,并结合近十年发展趋势分析问题。11,12题材料理解不透彻。17题淤泥质海岸与基岩海岸的发展方向不清。
2. 综合题存在问题主要有:26,27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地图信息分析不到位。28(1)分析题目存在问题,4个问题变成了三个甚至两个。30(1)学生审题不清,乱答。总的来说,综合题普遍存在答题思路混乱,不规范,点不够,错别字较多;材料分析不到位,不能很好的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抄材料。
改进措施:
1. 今后集体备课进一步细化,学重难点及相关练习;老师们努力提高每节课的课堂效率;课后重视基础知识的记背,教师的跟踪检查进一步加强。教师之间还应多相互学习。
2. 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加强学生的地理常识性知识。地理常识的缺乏影响我们对问题的正确判断。
3. 在今后教学中,不管综合题还是选择题一定要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分析材料,找答案,不断训练学生做题技巧,指导学生答题方法。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强调并记忆相关的地理专业术语,力求做到答题时能运用好学科术语。
高一地理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户县一中 张蕊玲
2013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结束了,考试结果基本另我们老师满意。自从开展课题研究以来,我们课题组老师特别注意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研究各种教法运用于教学,并不断尝试对学生的各种学习方法进行培养和指导。
一、 考试基本情况分析
这次高一地理考试的范围是第一章“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全部以及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的交换”的前两节,所以考试内容涉及的难点知识较多。对于高一学生来说,第一章在他们没有学习立体几何的前提下,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部分内容很难理解,而这些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平时考试必然会涉及。不过从考试题本身来看,难点知识考察的是不少,可所出的问题却并不难(相对于高考题的难度而言),基本都属于学生必须掌握和理解的。但是没有好的教法和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大部分学生要学好这些知识是很难的,要在这次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课题研究以来,由于我们重视了教法和学法指导,重视了课堂效率的不断提高,所以这次考试的结果还是令我们满意的。
高一年级共有19个班,1103名学生,考试情况如下:全年级地理个人最高分为92分,最低分为43分,班级均分1、2班为81分,其他班的均分为67分。相比较去年同期考试的结果,在都是户县教研室统一组织命题的条件下,今年我们学校高一学生取得的成绩明显有所提高。这说明我们的研究工作是有效果的,我们会不断努力,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断指导学生如何去学习,使学生爱学地理,会学地理,学懂地理。
二、试卷特点及具体得分情况分析
本试卷结构简约合理,由30道选择题和4道综合题组成,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试题注重知识的应用,适合新课标要求。
选择题中,较容易答对的题目有1、2、3、6、19、21、23、24、25、29题,这些题考察课本中最基础的知识,属记忆类的较多,学生们基本上没有失分。其余20个题目均考察了较难的知识,如第4、5题考察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原因,对于这个知识,教学时主要采取了:引导学生对图表数据分析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方法等学习方法。从学生的得分情况看,比预想的要好得多。第10、11、12、13、14、15、16、17、18、26、27、28题主要考察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概况及其地理意义等有关知识,这部分知识是第一章中最难理解的内容,也是很多学生容易失分的题目。对于地球运动这部分内容,教学中主要采取的教法和学法有:常见自然现象的解释、启发引导法、案例分析法、地球仪演示法、小实验探究法、读图绘图法、阅读教材提取有用信息的方法、课堂及时训练巩固的方法等。我们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前提,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为原则,适时转换教法,改变学法的指导,最终教学效果明显。因为从学生的得分情况看,成绩很理想,也就是这些题的错误率比我们估计的要低得多。这说明我们的教学是有效率的,是被学生认可和接受的。其余6个选择题属于中等难度的题目,得分情况也不错,在这里就不详述了。
非选择题也以考察学生的能力为主,31题考察太阳系结构图以及除地球以外其他行星有无生命存在的原因分析,由于课堂重视了对学生进行引导分析问题的能力训练,和合作探究方法的培养运用,大多学生在这道题上几乎没有失分。32题考察地球公转轨道及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学生得分率较高,这与平时的读图分析训练密不可分。33和34题分别考察了岩石的分类及原因、地质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知识,得分请况较好。这部分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在让学生见到大量图片的同时将抽象知识直观化,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效果明显。
由以上可见,只有注重课堂中教法和学法的指导,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才能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