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2: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林业系统卫生创建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森林资源;林政管理;中枢镇
收稿日期:20130509
作者简介:杨 健(1979—),男,云南陆良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政资源管理工作。
通讯作者:高昆瑞(1977—),男,云南陆良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技术推广及国家级公益林管理工作。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02602
1 引言
陆良县中枢镇由于过去处于以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不合理生产方式,使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林地大量流失,造成森林资源严重匮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林业建设得到了高度重视,林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但随着近年来陆良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急剧扩张,用地矛盾日益突出,林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为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和今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枢镇森林资源林政管理任务任重而道远。
2 中枢镇概况
中枢镇隶属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为县政府驻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枢纽中心。东与三岔河镇、华侨农场接壤;南与马街镇、大莫古镇相连;西与小百户镇为邻;北接芳华镇、板桥镇,距省会昆明123km,离曲靖市64km。全镇下设19个社区居委会(其中有林社区居委会13个)总面积82.05km2,全镇总户数27009户,总人口109450人(其中农业人口52341人),总耕地面积1585.18hm2,属人多地少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5937元。
气候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四季气候温和,西南风盛行。年平均气温14.7℃,年降雨量976mm,无霜期249d,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暖干旱、秋凉湿润的特点,适宜多种生物的生长和繁衍。
主要森林类型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树种比较单一,天然林比例偏低。全镇有林业用地1395.2hm2,其中:有林地1087.2hm2,灌木林地290.9hm2,未成林造林地5.7hm2,苗圃地2.5hm2,宜林地8.9hm2。全镇森林覆盖率仅15.79%。
3 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供需矛盾突出
中枢镇可用于林业发展的土地十分有限,除去城市规划范围用地、一般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外,可用以发展林业的土地不足1500.0hm2。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以及其他工业用地对林地的需求迅速增加,且呈现多样化趋势,森林资源供需矛盾一直得不到缓解,严重制约了林业发展。
3.2 社会对森林的需求与资源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中枢镇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了木材加工、交易、流通的集散地,由于长期得不到很好的管理,导致中枢镇的森林资源受到严重威胁。特别自2002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中枢镇种植的主要是以桉树为主的速生用材林,随着近几年火电的快速发展,煤电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作为支撑煤矿最好的材料之一的桉树(俗称坑木)成了一些不法商贩赚取利益的牺牲品。在中枢镇的大泼、茶花、中纪、阎芳桥、四河等社区境内有近20多个木材和坑木交易市场,每天交易量在300m3左右。加上缺失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木材交易市场秩序混乱,木材的来源和流通不完善、不健全,违法交易和无证运输常有发生。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偷砍盗伐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森林资源。
3.3 保护与占用林地的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陆良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的工厂、企业、交通设施、住宅等建设使用林地量大大增加,直接导致中枢镇林业发展空间急剧减少。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陆良城区面积将达到20km2,人口达20万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林业的发展。近两年陆良县从中枢镇西桥至青山征地5000亩用于工业园区建设,部分林地必将成为建设用地的首选资源,发展经济与保护林地资源的矛盾将更加突出。
3.4 管理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中枢镇森林资源林政管理人员较少,且人员变动较大,知识更新速度较慢,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森林资源林政管理的要求,急需充实具备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和加强科学管理业务培训。
3.5 森林防火工作存在严重问题
部分群众对依法用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发生的火警、火情大部分是因农事烧火积肥,上坟烧香、烧纸等野外违章用火所致。同时森林防火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防火基础设施脆弱,扑火装备落后,一旦发生森林火警、火情,极易造成大的森林火灾,带来较大经济损失。
4 对策与建议
4.1 严格执行森林资源采伐限额管理
按照“严管林”的要求,不断强化和完善森林采伐相关规定,简化商品林采伐程序,根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十二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的通知》(云政发〔2011〕169号)规定,为切实保护管理好生态环境和珍贵的林业资源,中枢镇严格控制主伐指标,鼓励以抚育管护为主的抚育间伐,“十二·五”期间全镇主伐指标控制在每年600m3以内,抚育间伐指标控制在每年1200m3以内,主要用于国家级公益林和退耕还林地的抚育采伐更新,有效保护中枢镇森林资源。
4.2 强化林地资源保护,规范征占用林地审核管理
在全镇范围内实行林地总量控制和占补平衡,力争征占用一片,在本镇范围内补造一片,保存一片,确保新林地建设面积与被征占用林地面积基本平衡或有所增加,切实保护好仅存的有林地。齐抓共管,广泛进行宣传,反复清理整顿,及时督查督办,重点整治毁林开荒、乱占林地;重点打击偷砍盗伐等违法活动,使林地管理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在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林地,通过高效利用林地资源,确保全镇经济社会建设和林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共赢。
4.3 主动适应新形势要求,改善林政管理方式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一是认真学习掌握林业政策、法律、法规,全面领会其精神实质,做到应用准确无误;二是积极宣传林业政策与法规,提高人民群众的知法、懂法和守法的自觉性;三是依法对全镇森林采伐限额凭证采伐、木材流通、运输进行监督管理及时制止和查处违法行为;四是依法行使林业行政处罚权及时查处偷砍盗伐,乱占林地,私采乱开、乱捕、乱猎、私采乱挖、林区违章用火等违法行为;五是从速从快查处林政案件,配合上级主管部门打击涉林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确保全镇森林资源安全;六是重点做好辖区熬制桉油户的管理,确保林农不在森林防火高火险期熬制桉油。
4.4 加强乡镇林政执法中队建设,强化资源林政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及时投入乡镇执法中队建设资金,对有站房的及时进行维修,对无站房及时解决新建站房。同时,举办各类基层林业执法岗位教育培训,使林业执法人员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林业主管部门要从全局出发,把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在林业和生态建设中赋予资源林政管理核心地位,在林业产业发展中赋予资源林政管理基础地位,在林业行政执法中赋予资源林政管理主体地位。
4.5 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降低森林资源消耗量
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国债、扶贫开发、法行贷款等各种能源建设项目争取大量的项目资金,不断提高农村能源建设的扶持标准,切实减轻林农的负担。同时,积极调整农村能源结构,将太阳能做为一种常规能源引入寻常林农家中,降低林农对森林资源的消耗量,促进森林资源持续发展。
4.6 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以加大宣传教育为目的,不断提高全民的防火意识,强化野外火源管理。在国家级公益林区设置森林防火宣传牌。加强扑火队伍管理和培训,组建一支30人左右半专业扑火队伍,配备扑火设备,真正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从而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发生。
4.7 以平安林区创建为契机,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目标
以“林改”为动力,以分类经营为途径,借助平安林区创建的平台,逐步完善“七项工作机制”,即:工作考核奖惩机制,林业有害生物检测预报防治工作机制,森林火灾预防、扑救工作机制、涉林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林业系统全员信息员、宣传员工作机制,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工作机制,“平安林区”创建工作机制;强化“四项管理”,即:涉林违法犯罪高危人群管理,重点林业行业安全管理,森林资源安全管理,森林资源管护队伍教育管理;建立“六大防控网络”,即: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防控网络,森林火灾监测预警防控网络,涉林情报信息收集研判防控网络,林区边界打防协作防控网络,专群结合林区巡逻防控网络,点、线、面快速防控网络;构建“十大防范体系”,即:周边乡镇协作防范体系,林业、交通、工商、卫生等协作防范体系,林区重点要害部位防范体系,林业系统内部安全防范体系,涉林重点行业安全防范体系,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报防范体系,森林火灾预防、扑救防范体系,涉林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防范体系,乡、村、组三级防范体系和森林资源安全防范体系等。
参考文献:
[1] 陆良县林业局.云南省陆良县“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R].陆良:陆良县林业局,2010.
[2] 云南省林业生态工程规划院.陆良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报告[R].昆明:云南省林业生态工程规划院,2008.
森林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一九九九年五月,现有员工54名,其中党员22名,团员11名,35岁以下员工占总数63%,是一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年轻队伍。为了适应新时期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在上级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公司坚持把青年文明号的宗旨融入到平时工作中,营造一种“树文明新风,创一流业绩”的新氛围,现将我公司创建“青年文明号”活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完善组织领导,加强制度建设。
(一)建立创建组织领导机构。我公司成立了由总经理××为组长,团支部书记为副组长,各部门经理为组员的领导小组,以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监督指导,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每月召开一次班子会议,研究分析近阶段员工思想工作情况,查找和解决创建中出现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布署。
(二)健全规章制度,提供根本保障。公司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重视制度建设,修改完善了公司《人事制度》、《学习制度》、《考勤制度》、《奖惩制度》、《民主管理与密切联系群众制度》,严格制度管理,作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用制度规范、约束员工的行为,同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检查监督体系,实行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人员具体抓,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制定了“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方案,建立完善了组织领导体系、考核评估体系、监督激励体系,做到每个环节都有人抓、有人管,每个活动都有目标、方案和具体措施,每个阶段都有总结、有检查。制定了量化岗位责任考核制度,每月进行对员工的工作情况进行考评,实行了动态管理,做到奖罚分明,极大的激发了员工的创建积极性。
二、创造和谐氛围,优化创建环境。
(一)加强创建宣传。公司在办公楼、售票处等窗口部位树立了“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风景”的创建标识牌;同时将“青年文明号”的创建机构、岗位责任制、创建目标等张贴到公司公示栏上;在售票处设置公布牌,向游客公开门票收费标准、服务承诺及投诉电话,售检票员统一着制式服装并配戴员工基本资料胸卡,自觉接受游客监督。
(二)优化创建环境。本着“绿化、美化、亮化、硬化”的目标,公司集中对办公工作环境进行了整治,由各部门主管经理负责,办公楼进行了了重新装修粉刷,并坚持每日清扫;在公司院内修建了花坛和“朝晖”标志物;在售票处修建了仿古牌楼和环保停车场,为创建“青年文明号”提供了一个和谐优美、整洁舒适工作环境。
三、落实创建措施,提升创建水平。
(一)公司本着“踏实进取,创造一流业绩”的工作思路,一直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探索新的模式,拓宽经营的渠道连续七年超额完成年度经济任务指标,使我公司成为同行业中的先进典范。1999年被河北省林业厅评为河北省林业系统“绿林杯”竞赛先进单位和河北省林业先进单位;2001年、2002年荣获承德市旅游促销明星单位;1999年至2005年连续7次被评为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实绩突出单位;2006年被承德市评为“十五”期间旅游工作先进集体。总经理李大林连续七次荣立省林业局三等功,2002年被荣获承德市“优秀青年企业家”荣誉称号,2005年被授予河北省旅游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二)加强学习,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始终把建设“学习型”青年文明号、培育“学习型”青年职工作为创建活动的重要内容。一是坚持理论引导,增强政治素质。我们以提素质、促发展为目标,严格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将选编好的政治学习内容发到每个青年职工手中,每周组织青年职工进行一次政治学习;每月结合工作实际组织召开一次青年员工座谈会。每季度进行一次青年职工思想分析,每半年进行一次时事政治、政治理论知识竞赛,每年开展一次读书学习的演讲比赛。使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勤奋工作,服务社会;二是动员员工参加成人自学考试,先后有6名员工考取了大学本科学历,14名员工考取了大专学历,有10余名员工正在自学考试学习中,丰富了员工的知识构架,提高了公司员工的文化水平;三是开展专业培训,夯实业务基础。2004年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到沿海旅游发达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一方面,开阔眼界,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对旅游发达地区的参观学习,激发广大员工对公司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邀请承德旅游职业学院对全体员工进行了旅游营销管理、旅游服务意识、礼貌礼仪、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内容的培训,丰富业务知识,以提高旅游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开展文明服务,弘扬文明新风。公司努力通过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来营造氛围,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一是开展“文明服务、文明形象、文明用语”三步曲活动,坚持上岗人员统一着装,佩戴园徽,树立文明新风尚;二是成立了“便民服务队”,在售票处义务为游客提供咨询、休息、医疗等服务,方便游客,使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三是深入开展诚信建设,不折不扣的履行服务承诺,自开展创建“青年文明号”以来,未发生一起游客投诉事件,增强了我公司的信誉度和美誉度。
(四)改善用人机制,培养青年骨干。一是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用人机制,在今年5月份,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民主推荐、民主评议、业务考试、组织考核等几个环节,择优选用一批业务能力强,爱岗敬业的人员到重要岗位,大胆启用了贾国强、宋艳辉等年富力强、业务能力突出的青年员工担负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二是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对职业道德好、勇于创新、业绩突出的员工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使其他员工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激发了员工在本职岗位上建功立业热情。
(五)注重安全工作,确保安全无事故。公司针对森林旅游的特殊性,一方面加强了森林公园的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确保旅游者人身、财物安全,制定了《森林公园管理办法》《旅游安全管理实施细则》,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一是成立专门的旅游安全工作组;二是协同公安、卫生等有关部门,开展对旅游安全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防止向旅游者敲诈勒索、围堵等不法行为的发生;三是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常识教育,消除麻痹大意思想。另一方面公司对员工和单位外来的社会劳力及游客进行深入细致的宣传教育,做到“出门不带火、室外不吸烟、野外不用火”。与员工个人签订防火安全责任书,确保防火工作万无一失。
四、加强团组织建设,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一)公司本着从实、从细、从严的原则,坚持抓好团支部建设。坚持每月一次的团课教育,定期召开团员大会,考评团员的工作学习情况,同时进一步完善“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机制,把团建纳入党建任务一起部署和考核评比,保证了团组织工作正常运行。团支部适时适地开展无偿献血、扶贫结对救助,向灾区捐钱捐物,组织参加处团总支的各类文体竞赛活动,篮球比赛、歌咏比赛等一系列的文体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增强了团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及亲和力,员工爱岗敬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意识得到了加强。
全体干部职工围绕“增资源、增效益”的目标,坚定信念、强化管理、锐意进取,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砥砺奋进、力求突破,开创市属林场发展新局面。但是,由于长期过量采伐、重采轻育、经营不善,以及国家投入不足等原因致使部分国有林场出现了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两危”局面,严重影响到了国有林场有效开展森林保护和经营工作,影响生态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与新时期林业发展形势不相适应。如何实现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国有林场干部职工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以肇庆市属国有林场为例对如何实现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进行初步探讨。
2肇庆市属国有林场现状
现有职工总人数1027人,其中在职497人、离退休530人;在职职工中,大专以上学历有143人,具有初、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101人。2014年实现经营总收入1.03亿元,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6.9万元。肇庆市国有林业总场2004年被评为“广东省林业系统及创建文明行业先进单位”;2003、2008、2011年被评为“广东省林业龙头企业”,并于2014年通过复核;2014年获得“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称号。大水口林场2009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首批全国森林经营示范林场”;新岗林场2013年获得“全国十佳林场”称号。
3肇庆市属国有林场森林经营存在问题
3.1定位不清、体制不顺
就目前而言,对国有林场的定位不清晰,其员工的身份更是不明了,职工既不是产业工人也不是事业单位员工,也称不上农民。同时,在管理上,国家只给林业建设方面的投资,对林场的生产、技术和管理不给经费,还要上缴利润。然而目前肇庆市国有林场的状况是,采伐指标受到限制,木材市场价格波动,导致林场收入不稳定,也无鼓励性创新建设投资,创收困难。这种“企不企、事不事、工不工、农不农”的定位与体制,与国有林场的性质与任务不适应。所有困难、矛盾与问题都与此有关[1]。
3.2林区公共基础设施滞后
肇庆市属国有林场大多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且大多位于偏远山区,加上国家投资不足,基础设施缺失老化现象严重。近几年国家逐步加大对国有林区的投资,对少数林场的部分基础设施进行了改善,大部分林场的交通、通讯、电力、办公、住宿、饮用水、管护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更谈不上拥有医疗卫生、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现代公共设施场所,林场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大多数职工的综合生活水平、发展状况还比较落后。
3.3资金投入不足,债务缠身
由于得不到政府投资,肇庆多数国有林场靠采伐收入维持发展,不少林场使用了银行贷款,负债经营。在可采森林资源下降的同时,国家又对国有林场实行逐年严格的限采伐制度,将多数商品林改为生态公益林,加上林场自身培育商品林资源的水平跟不上,导致多数国有林场木材产量逐年降低,收入锐减,还债困难,债务利息逐年增加,形成恶性循环。
3.4经济结构单一,经营机制不完善
长期以来,肇庆市属国有林场林种、树种结构单一,林场经济主要依靠木材收入维持,第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低,经济效益不高。同时,林业产品和其他产品相比,生产周期长,资金投入量大,缺乏竞争力。由于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林场经济效益相对较好,掩盖了林场粗放经营的种种弊端,缺乏居安思危的远见,放松了内部管理,加上历年的大量招工进人,“企业办社会”等,造成管理和后勤人员过多,人员臃肿,效率低下。而且在国有林场中仍然存在大锅饭等平均主义问题,这样就无法在职工之间建立一种具有激励性质的体制,更不可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以致于很多脏苦累的工种没有人愿意去做,而对于管理者来说,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也只能外请临时工或者向社会购买服务来完成这些工作,这就造成了林场中身份打不破,收入没有层次的局面,一直处于一种恶性循环境况。
4肇庆市属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对策
4.1逐步实行国有林场改革
国有林场改革是一项综合改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许多方面,在国有林场改革中,需要兼顾多方利益和需求,对于生态公益型的林场,可借鉴广东省惠州市国有林场改革实践经验,即渐进式的改革,采取先进行财政差额补助,严格控制人员编制,自然减员,逐步过度到财政全额划拨。在改革中做到林场得发展、职工得增收、人民得健康、政府得生态。实现多方共赢,改革才能让各方满意,才会得到多方面的支持,改革才能够真正取得成功。
4.2纳入民生工程建设,完善林场基础设施
高度重视林场的电网改造、危房改造、通讯、通电、通水、道路建设,通过争取林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或将其纳入新农村建设改造、农村危旧房改造、村村通道路硬底化等基层民生工程建设范围的办法,解决林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加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场生产、生活条件。
4.3争取加大投入,多渠道筹措资金
统观肇庆市国有林场的发展现有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国有林场最为缺乏的是项目维护资金和启动资金。故此,应采取措施,多方筹措资金[4]。第一,政府应该加大对林场建设、森林培育及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力度,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植;第二,构建完备的金融信贷机制,拓宽林场信贷渠道,为林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第三,充分发挥林场的资源、环境及人力优势,不断拓宽与外界的合作渠道,加大与国外实力强、信誉好的企业联合[5];第四,对现有林业经营项目进行有效管理,加大对物业、森林旅游业及电力生产的管理力度,坚决向管理要效率。笔者认为,就目前国有林场的现状来看,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若想改变目前的现状,推动改革的进展,进而促进发展,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站在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现有的国有林场面积巨大,更是我国生态发展和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其进行大量投入还是值得的。另外,现有国有林场在职员工的结构在未来十年会有大的改观,只要有效解决好体制和机制问题,就能够充分利用现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进而通过发展林业经济、多渠道发展经营,最终可以达到增收的目的,也能够为国家财政提供有力支持。故此,肇庆市有关领导应该高瞻远瞩,不断开拓进取,克服一切艰难困境,勇往直前,为未来国有林业的发展开辟新途径。
4.4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转变自身经营管理体制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国有林场应该站在发展的角度促进其朝向分类经营的角度改革,推进其经营方式转变。国有林场应该坚持“围绕主业,发展副业,努力推进旅游业”经营思路,以达到推动森林资源优势的目的。另外还可以推动森林生态旅游、药品种植和加工等模式的发展,进而实现森林资源的多品种、多渠道发展。还可以推动融资方式的创新,实施职工出资,林场吧森林景观经营权转让的方式,推动建立生态旅游股份制公司的成立,还可以与大型种植、药业、超市及上市公司合作,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成立合资集团或者金融机构。除此之外,还可以推动销售方式的转变,构建国际电子贸易平台,成立与林业相关的贸易公司,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优势拓宽苗木、盆栽及农产品的发展渠道,另外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引进国内外优质绿化苗木,进而满足国有林业发展的需求。同时,国有林场在营林生产、销售经营等环节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经营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
5结语
使消防工作社会化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消防平安环境明显改善,重特大火灾尤其是群死群伤火灾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以提高社会单位消防平安“四个能力”落实政府部门消防工作“四项责任”夯实农村社区火灾防控“四个基础”提高公安机关消防监督管理“四个水平”为着力点。
二、领导机构
县政府成立构筑社会消防平安“防火墙”工作领导小组。
成员:团县委、县妇联、县总工会、县监察局、县发改局、县经济局、县国土局、县教育局、县司法局、县民政局、县商务和粮食局、县财政局、县人社局、县住建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和畜牧业局、县林业局、县文体局、县卫生局、县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旅游管理服务中心、县安监局、县人防办、县气象局、县电力公司、县邮政局、县公安局、县政府督查室、县消防大队等部门负责人。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消防大队,办公室主任由同志兼任。
三、工作任务
(一)开展社会单位消防平安“四个能力”建设
1.提高检查消除火灾隐患能力,切实做到消防平安自查、火灾隐患自除。要确定消防平安管理人,具体负责本单位的消防平安管理;定期开展防火检查巡查;落实员工岗位消防责任;对检查发现进去的火灾隐患要立即消除,不能立即消除的要制定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资金,限时消除。
2.提高组织扑救初起火灾能力,切实做到火情发现早、小火灭得了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的企事业单位依法要建立专职消防队;其他单位要建立志愿、保消合一”等多种形式的消防队。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火情,员工能按职责分工及时到位、有效处置。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人员要持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上岗,熟悉消防设备,并熟练掌握火警处置及启动消防设施设备的顺序和方法。
3.提高组织人员疏散逃生能力,切实做到能火场逃生自救、会引导人员疏散。员工普遍掌握火场逃生自救基本技能,熟悉逃生路线和引导人员疏散顺序。单位要明确疏散引导人员,确保一旦发生火灾,能够及时组织在场人员平安疏散。
4.提高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能力,切实做到消防设施标识化、消防知识普及化。消防设施器材要设置规范、醒目的标识,用文字或图例标明操作使用方法;重点部位、重要场所和疏散通道、平安入口要设置“提示”和“禁止”类消防标语。要落实消防教育培训制度,员工普遍达到懂基本消防知识、懂消防设施器材使用方法、懂逃生自救技能,会查改火灾隐患、会扑救初起火灾、会组织人员疏散”要求。
消防平安重点单位要全面落实消防平安“四个能力”建设规范;一般单位可结合实际,有重点地落实消防平安“四个能力”建设要求。年,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平安重点单位达标;年,所有消防平安重点单位全部达标;年,属于人员密集场所的一般单位基本达标。
(二)落实政府部门消防工作“四项责任”
1.落实组织领导责任。县政府将消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消防经费、公共消防设施和装备建设、社会消防力量发展、重大火灾隐患整改等纳入政府任期工作目标,并制定实施“十二五”消防发展规划,保证消防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严格落实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有关部门领导参与的防火平安委员会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外地区消防工作重大问题。针对消防平安突出问题,适时开展消防平安专项治理,对影响公共平安的重大火灾隐患实施挂牌督办并如期销案;重大节假日期间以及火灾多发季节,组织开展消防平安检查、消防知识宣传提示和教育培训。
2.落实监管责任。建立健全消防工作部门信息沟通和联合执法机制,行业、系统主管部门要将消防工作纳入本行业系统管理内容,落实消防工作责任,开展消防平安检查和消防知识教育培训;严格依法审核涉及消防平安的审批项目,加强消防平安源头控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落实平安监管职责,严格依法监管,对发现的火灾隐患依法查处或移送相关部门处置。
3.落实设施建设责任。县政府编制、实施城乡消防规划,加强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凡不符合靖宇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消防规划要及时组织修订;凡公共消防设施不能满足防火和灭火应急救援需要的要及时增建、改建、配置或进行技术改造。各乡(镇)政府要结合城镇改造,集中整治城乡结合部、棚户区、城中村”及出租屋、三合一”场所、务工人员聚集地等重点区域和部位存在消防平安突出问题,全面改善城乡消防平安环境。
4.落实检查考评责任。党委、政府将消防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检查考评内容。县政府每年逐级签订消防工作目标责任书,定期组织考评验收;将消防工作任务纳入政务督查内容,及时对下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履行消防平安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关行业、系统主管部门每年要对本行业系统消防工作进行考评。
(三)夯实农村、社区火灾防控“四个基础”
1.夯实组织建设基础。农村、社区建立健全消防工作组织领导机构,确保基层消防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年,推动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成立消防平安领导组织;鼓励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成立消防工作专门机构,其他乡镇依托综治办、平安监管等机构,组织开展消防宣传和消防平安检查;年,各行政村、县城社区落实消防平安专兼职管理人员,负责日常消防平安工作。
2.夯实设施建设基础。完善县城社区公共消防设施并加强维护颐养,确保正常运行;每个社区要设置公共消防器材配置点,配足配齐灭火器材,保证扑救初起火灾的需要。将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千村示范、万村提升”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同步发展。对木结构等易燃建筑集中、连片的村庄,要结合村庄整治和人居环境改造进行治理,建设消防水源,打通消防通道,拓宽防火间距,提高建筑耐火等级,增强火灾抗御能力。
3.夯实群防群治建设基础。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确定消防平安管理人,制定防火平安公约,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消防工作;居民住宅区物业管理单位落实消防管理责任,定期开展防火检查,整改消除火灾隐患。社区内的小场所实行消防平安区域联防制度,开展消防平安互查互督,保证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联合组织扑救;村庄实行消防平安多户联防制度,轮流值班开展消防平安提示和检查。
4.夯实队伍建设基础。各乡镇应当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消防工作需要,依法建立专职、志愿消防队,承担火灾扑救任务。设有治安巡防队的村庄、社区,要建设治安、消防合一的治安联防消防队,加强保安人员消防平安培训,配备必要的消防器材,使其承担防火检查、消防宣传教育和扑救初起火灾的职能;没有治安巡防队的村庄、社区要建立群众参与的志愿消防队。年前,所有乡镇、村庄、社区都要依照有关规定建成专职、志愿消防队伍。
(四)提高公安机关消防监督管理“四个水平”
1.提高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水平。建立消防、治安、内保、警务督察及公安派出所“多警联动”消防执法机制,形成整治火灾隐患的合力。公安消防部门要严格履行消防监督职责,主动分析研判本县消防平安形势,针对突出问题继续开展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把火灾隐患消除在火灾发生之前;年前,县政府要组织公安、住建、平安监管等部门集中开展以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单位、高层地下建筑等为重点,以建筑消防设施为主要内容的消防平安专项整治;加强建设工程消防监督管理,依法查处未经消防验收合格或消防竣工验收备案抽查不合格的工程投入使用等违法行为。公安派出所依法做好辖区有关单位的消防监督检查工作。
2.提高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水平。健全消防监督机构,配齐消防监督人员;探索、完善合同制消防文职雇员制度,允许经消防培训考试合格的消防文职雇员从事消防检查和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大力加强消防监督执法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切实做到执法信息网上录入、执法流程网上运行、执法活动网上监督、执法质量网上考核;深化警务公开,向社会公开消防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的依据、顺序、进度、结果,增强执法透明度;加强执法中的廉政建设,集中整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消防执法的公信力和满意度;配齐消防监督检查装备,提高消防监督检查技术含量;开展消防监督执法示范单位创建和消防监督执法大比武竞赛活动,定期对消防监督人员和派出所民警进行消防业务培训,全面提升消防执法能力和水平。
3.提高消防宣传教育水平。建立健全消防宣传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创新方式方法,丰富内容,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消防宣传,全面提高公民消防平安意识;深入开展消防宣传“五进”活动,主流媒体定期开展消防平安提示性宣传、火灾案例警示教育和逃生自救能力普及活动。全面落实《社会消防平安教育培训规定》推动学校开展消防平安教育;积极培育发展社会消防平安培训机构,开展社会化消防教育培训,提高社会消防从业人员素质,加大社会消防宣传力度。从年起,建设互联网公共消防服务平台,向社会火灾预警信息,开展网络消防宣传教育和在线消防咨询。
4.提高社会消防平安管理创新水平。针对新时期消防工作呈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时探索、创新社会消防平安管理机制和模式;深化消防爱民实践活动,不时推出便民利民措施,开展消防技术咨询服务,指导社会单位开展消防平安工作;推进合同制消防文职雇员从事日常消防检查的制度上取得新的进展;全面推行消防行业特有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落实单位消防平安管理人、消防控制室值班操作员、消防平安检查人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鼓励试行消防平安检查师制度,为社会单位提供消防技术服务;积极培育和规范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平安监测等社会消防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将单位的消防平安状况纳入信用等级评定、火灾公众责任平安费率调整的内容,推动单位自觉做好消防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统一部署。构筑社会消防平安“防火墙”工程是适应新时期消防工作需要,推动社会消防平安管理创新的重要举措。县政府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消防工作的中心任务,年上半年要下发指导意见或实施方案,成立组织机构,广泛动员部署,全面启动实施;要按行业、系统和单位分类制定具体建设规范和考核验收规范,明确各部门、各单位及农村、社区的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逐级签订责任状,督促社会单位、农村、社区逐一签订责任书;各部门、系统、行业要将构筑社会消防平安“防火墙”工程纳入本部门系统行业管理内容,建立和完善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单位落实、群众参与”工作格局。
(二)加强培训,广泛宣传。要加强对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消防监督人员和公安派出所消防民警的业务培训,充分发挥消防执法监督员、消防平安“四个能力”建设辅导员、消防知识宣传员的作用,指导单位扎实开展消防平安“四个能力”建设。公安消防部门要对单位的消防平安管理人、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进行专门培训,确保每个单位有1至2名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的明白人”和责任人。要运用各种宣传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构筑社会消防平安“防火墙”工程的重要意义和内容标准,全社会形成浓厚的舆论氛围。
(三)典型引路,整体推进。要按照“区分层次、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扎实推进”原则,结合实际,积极培育树立典型,打造构筑社会消防平安“防火墙”工程建设的样板,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要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指导和推动构筑社会消防平安“防火墙”工程扎实开展。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S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17903
1引言
猪肉“瘦肉精”、幼儿奶粉与鸡蛋含“三聚氰氨”、海南毒豇豆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国内频频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市民讨论的热门话题。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农业结构调整,关系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影响社会和谐和安定,影响我国农产品国内国际贸易与国际声誉形象。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现阶段农业生产的重要工作。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大巴山系米仓山南麓的巴中市,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监管滞后,亟待提高。研究、探讨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对提高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自2003年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以来,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
(1)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已是巴中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的重要内容。巴中市政府建立了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无公害认证和农产品市场监测等项内容纳入对各县区考核内容之一;市农业局把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标任务分解到各个县区农业局、局属各单位,做到了“目标任务、分管领导、责任单位、保证措施、工作标准”5落实,并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提升了考核档次,加大了监管力度,强化了工作责任,有效防范了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基本建立。依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办法》的相关规定,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于2009年4月首次通过“双认证”,取得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合格证书”和“资质认定 计量认证证书”。2011年年初,市农业局设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同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统筹负责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日常监管工作。巴州区、平昌县、通江县、南江县4个区县均已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与市检测中心相对接。
(3)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工作常态化。自2009年市检测中心通过“双认证”以来,连续3年开展例行监测工作。每年年初制定例行监测方案,共在3县1区的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随机抽检农产品2400个,其中蔬菜样品1910个,食用菌样品460个,水果样品30个。检测项目67200个。总体合格率由3年前的97.3%稳步上升到现在的98.8%。
3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3.1农业污染
3.1.1农药化肥污染
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近年来,农药的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但农药施用不当或滥施,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进而直接危害到人类健康。巴中地处偏远,农民文化普遍不高,耕种农作物科学专业知识匮乏,农药施用方法不科学、违规使用禁限农药的现象普遍存在。
化肥除含有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会在土壤中残留并积累,对土壤环境造成长期的污染,进而污染农产品并危害人们生命健康。
3.1.2畜禽粪便污染
巴中是一个农业大市,近年来,农村畜禽养殖业得到较快发展。然而这些畜禽粪便至少有3/4以上未处理就直接排放。粪便进入水体或渗入浅层地下水后,大量消耗氧气,导致其他微生物死亡,特别是含有抗生类污染物渗入农业土壤,进而通过农作物进入食物链,从而产生“有机污染”。
3.1.3农村生活污染
农村生活垃圾的成分呈多样化,除了常见的塑料制品外,许多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运送扩散,而巴中农村都没有垃圾填埋处理场地,广阔的天地成了天然的垃圾排放场,严重污染了土壤、水和空气。
3.2监管机制不健全
3.2.1监管力量不足
市、县区、乡镇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总量不多,市级农产品检测中心仅有8人、多数县区3~5名、乡镇1~2名,专职监管人员更少,面对众多且缺乏规范的生产主体,显得势单力薄,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顾此失彼。
3.2.2监管手段不多
因人力、财力受限,农业部门的巡查、检测等难以全覆盖,尤其对非“三品”生产主体的监管缺乏日常监管手段;由于法律法规不尽配套,在监管实践中对违法违规主体实施处罚难以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情况突出。
3.2.3管理职责不清
当前,巴中市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依然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农工商分离,产与销脱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权限分散在农业、工商、环保、卫生、质监等不同部门,各自都依据相应的工作职能和行业法规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检测。多头管理导致了部门职责不清,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管理脱节,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
3.3监管体系不完善
3.3.1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滞后
一方面检测机构基础薄弱。由于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2009年才首次通过“双认证”,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巴中这个农业大市的地位不相符合,不能满足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安全监管和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另一方面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自检能力薄弱。全市的批发农贸市场仅有1家配有快速检测仪, 超市仅有 3家配有快速检测仪。且由于缺乏有力的督管,自检工作时断时续,农产品安全在销售环节上根本没得到保障。
3.3.2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缺乏合力
涉及农产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有近10个部门,各部门之间信息不沟通、相互扯皮。这种多头执法不仅使很大一部分力量在相互推诿中消耗掉,而且造成技术标准重叠、交叉甚至技术内容矛盾的现象。
3.3.3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认知度低,流于
形式巴中市农业系统有5个质检机构,只有市检测中心通过了认证,其余3县1区的质检站均未认证。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整体规模较小,认知度低;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在巴中乃至全国都还算属于新生事物,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导致企业和消费者对其认知程度不高。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汪洲琼: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环境与安全
4提高巴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4.1提高农户综合素质,严把产地源头关
农户在提高农业与农产品环境质量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巴中地处偏僻,发展滞后,农户受教育水平比较低、难以进行科学的生产。因此,必须加强对农户的宣传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增强农户的环保意识,提高农户的生产水平。
4.1.1科学使用农药
(1)要注意区分防治对象,有针对性地用药。
(2)要注意掌握最佳防治时期,对害虫的防治以虫卵期或幼虫始发期最为有效。
(3)要注意不要随意加大用药浓度。配药时不按比例,不用专门量具,只用瓶盖或其他非标准器皿,没有数量概念,一般都大大超过规定的浓度,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容易发生药害,同时,也使病虫的抗药性增强。
(4)要注意不要长期使用单一品种。长期使用某种农药,会让病虫产生抗药性,造成恶性循环。
(5)要注意区分高效与高毒农药使用。目前优质农药正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方向发展,而不少农民误认为毒性高效果就好,结果往往造成人畜中毒,为此,应正确区分高效与高毒农药的使用,保证用药安全。
4.1.2推广科学施肥技术
科学施肥就是要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吃饱不浪费”,遵循土壤、作物、肥料三者之间的依存关系,以肥料与综合农业技术相配合为指导原则,产前确定施肥的品种、数量、比例以及相应的科学施肥技术,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土壤培肥、提高化肥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4.2加强检验检测机构建设,严把产品质量关
4.2.1加强建设检验检测机构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是实现农产品从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业安全生产规程到农产品市场准入等“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管理的重要保障,是有效防止有害有毒农产品进入市场、防止发生食用农产品急性中毒、提高巴中市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措施。市、县各级都要充分认识到重要性。
4.2.2提升检测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巴中市(县)专职检验检测人员中具高级以上技术职称的5人,仅占总数的16.7%。在实际工作中,凸显出检测知识储备不够,专业不专,同时缺乏深入的专业学习和培训。为保证质量体系持续有效性和适应性,必须对检测人员进行全方位培训,如法律法规、质量意识、检测技术和管理知识水平培训等,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检测水平,造就一批精干、高效、懂业务、懂法律的农产品质检队伍。
4.2.3争取各部门支持
要积极争取财政、计划、编制、科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尽快完善机构,充实人员,增加投入。
4.3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
4.3.1积极创建“三品一标”
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是政府主导的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虽有其各自产生的背景和发展基础,但都是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战略选择,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标志。巴中市需不断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地位,采取召开现场会、出台激励政策等措施,引导申报“三品”认证,形成区域公用品牌。依托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行政执法大队开展农产品监督抽查活动,督促“三品一标”获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和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严厉打击伪造、冒用“三品”包装标识等违法违规行为。
4.3.2建立严格的质量追溯制度
对生产农产品的农户,实现严格的户籍编码制度,一户一码,不管生产任何农产品,都使用政府统一配发的、唯一的编码。每批产品上市,都必须加贴编码及产品采收日期。同一采收日期的产品为同一个批次。对经检验部门检验的,还应附带检验合格证书。追溯制度的建立,一是为了在发现质量问题的同时召回该批次产品而不影响其他批次产品,二是有利于责任追究。
4.3.3严格实施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
巴中市虽然启动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但并不完善。需将企业自检与主管部门抽检相结合、快速检测与定量检测相结合,重点检测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经营农产品的超市,严格把好上市关。
4.3.4整合资源
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为契机,巴中市争取到总投资1000万元的市级综合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可利用该项目充分将农业、畜牧、水产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资源整合后,明确责任,制定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标准,引领行业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金发忠.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李善君.关于巴中农业的现状与思考[EB/OL]. 2011
[3]张艳丽,刘东生,徐哲,等.中日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控制与管理体系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0(11):36~40.
[4]阑多钰.新形势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22):10~12.
[5]农业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EB/OL].[2010-10-25] .
[6]佚名.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十二五”规划[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5):5~9.
[7]钱芳.浅谈加快市县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J].河北农业科技,2008(5):4~5.
[8]崔野韩,许学宏,陈能,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能力调查与对策研究[J].农业质量标准,2005(3):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