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1: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学校精细化管理交流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制度是行为的准则,科学合理的制度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准绳,是学校精细化管理的保障。
1.提炼制度,凝聚精细化智慧。我学区学校在制度的制定、实施、完善等环节方面处处都体现人文理念,遵循“因事而发―民主讨论―修订成稿―试行完善―依时增删”的程序,让制度的制定变成“师生的参与―反思自省―纠错整改”的过程,这样自然而然的会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同和自觉的遵从。(1)德育工作系列化。学校制定《学生综合素质考评办法》、《班集体考核细则》、《学生住宿管理章程》,落实学生日常规范,培养良好习惯。把难以量化的德百工作,设法加以量化、系列化。(2)教学工作主题化。我学区学校制定《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明确教育教学的常规要求。(3)安全管理经常化。建立系列安全管理制度,将门卫制度、校园管理制度、教师值日制度、食宿管理制度,疾病预防报告制度、校舍安全检查制度、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制度汇编成册。
2.健全精细化管理的领导组织。加强组织领导建设,协调配合促进管理精细化。安全组负责学校安全精细化管理,由分管副校长、班主任、路队长组成;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由教导处负责,由教导主任、教研组长组成;总务处负责学校的美化、绿化、亮化的精细化管理;政教处负责学校德育、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明评比的精细化管理;教研组负责学校教科研、校本培训的精细化管理;宿管会负责学生住校的精细化管理。学校的各项工作实行“谁分管的谁负责”、“谁的岗位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宿舍谁负责”的岗位工作责任制。
二、以务实作风保障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
作为学校,实行精细化管理,首先使全体师生在思想上得到转变,认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在教育教学中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现实意义。坚持开展“两个会、两交流、两总结”活动,为精细化管理提供思想保证。“两个会”即开好每周的领导班子成员会,安排部署本周学校的工作重点;开好每周的教师会,组织教师进行政治学习,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两交流”即学期初学校中层领导、班主任、教师兼职计划交流会和每学期的学校德育工作交流会;“两总结”即做好周评比、月小结和期中、期末的总评总结。使教师开展工作心中有思路、肩上有任务、行动有方向、经验有推广、自己有创新、他人有学头、工作有比头、落实有检查、结果有评价。
三、以人文关怀丰富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1.“以人为本”推行人性化和精细化管理。要在努力加强教师教育思想建设的同时,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如目标激励、荣誉激励、情感激励、环境激励、物质激励等,努力为广大教师创造:人人参与竞争,人人机遇均等,人人心情舒畅,人人都能发挥最大潜能的工作环境。
2.必须要文明施教,关心、善待、尊重、赏识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健康成长。要求教师因材施教,建立平等、民主、互信、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走下讲台讲课、蹲下身子与学生谈心,培养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
3.要积极开展家校联谊活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学校每学期都必须定期召开家长会,积极宣传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生活和德育表现,建立和谐良好的家校关系,共同为学生的发展出主意、想办法,力求赢得社会和家长的广泛支持。
四、食宿管理规范化,人性化
摘 要:学校精细化管理是提升学校内涵的关键。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使用,为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和支撑平台,高校要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实现精细化与数字化的同步运行,最终实现学校管理的全面信息化。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精细化管理 信息化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b)-0176-02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对教学、科研、学校管理、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和应用,使各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学校精细化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和支撑平台。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和应用,可以很大程度的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完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数字化校园为学校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和高效的平台,两者系统、有机的结合,能够实现精细化与数字化的同步运行,使学校管理中的复杂问题简单化、信息化,提高各项工作的效率。所以,必须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高学校精细化管理水平。1 高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精细化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是促使学校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简单化向精细化转变的重要手段。学校精细化管理要围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以精心的态度,精致的过程,落实细节管理,实现学校管理效益的最优化。其内涵应包含:一是“精”,即学校管理工作的重点要突出,要根据实际确定每个阶段的工作重点,重点工作重点做,才能把握住方向;要从小处入手,把“小事做细,细事做精”。把每项工作的要求具体化、明确化,这样有利于实际操作和精细化管理。二是“细”,即学校管理工作的覆盖环节要全面、细致。在日常管理中,它要求每一个过程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成果都是精品。三是“化”,即学校管理工作要制度化,规范化,只有制定了一套完整而又详尽的规章制度,才能做到事事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才能把工作做精、做细。我校作为一所应用型为主的本科院校,坚持以师生为本,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推进“精细化管理,创新优化育人环境。”我校的校训是“守正出新”,就是要在坚持“守正”的基础上力求“出新”,要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下,踏实做事,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当前,精细化管理已渗透在我校各个部门和各方面工作中,形成为一种理念、精神、文化和动力,引导并推动着全体师生为把我校建成高水平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奋斗。2 基于精细化管理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校园是信息时代学校发展的目标,是校园文化发展的必然。数字化校园应该把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带入一个崭新的网络信息化时代,以数字化的方式来体现我们的工作与学习,是一种全新的交流和管理模式。2.1 营造校园数字化环境,加强应用管理平台的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但包括硬件设施和网络系统的建设,还应该为教学科研、学校管理、生活服务等各方面工作提供数字化服务,它侧重的是虚拟大学的存在状态和功能。因此,营造数字信息化管理环境十分重要。从宏观角度看,它涉及到学校管理的制度建设、组织机构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源建设等;从微观来说,它主要指教学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数字化管理环境的基本建设是指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实施,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硬件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相关的网络设备、计算机、服务器等;二是校园网的应用平台,即软件建设。校园数字化环境的建设,在实践中表现为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园中的广泛应用。这种广泛应用,在教学上体现在把信息技术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把教学模式从原来相对落后的教育模式下解放出来,放到信息技术教育的宏观背景下进行。这样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使信息技术教育真正的渗透到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之中2.2 创立数字化的管理模式,构建全程管理的校务办公平台建立数字化办公平台,把学校的常规管理,教学管理及学生管理等内容通过网络来实现,可以更好的实现学校管理的精细化和高效率。长期以来,受传统技术手段的限制,学校领导和教职工对各部门的工作情况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管理大都是通过人工实现,比较笼统和模糊,实时性也较差。为了促进各部门的高效运作,把教师员工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从繁杂的校务活动中解放出来,我校用信息化手段营造了一个开放的管理氛围,构建了一个全程管理的校务办公系统。由于网络的高速快捷,使得学校的综合校务管理、教学常规管理、学生工作管理、总务工作管理等各方面在网络环境中得到了很好的协调,把校务公开的各项内容、上级的有关文件、学校的各类通知及工作安排等及时在网上公布,对各项工作的情况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实时的检查,反馈,从而实现了上下级部门之间更迅速、更便捷的沟通,保证了教师能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借助网络办公平台,可以让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和社会进行不断的沟通和联系,保证学校能够及时的把握教师和学生、社会和家长对学校各项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分析和判断,为学校的管理提供准确有用的信息,使得学校的管理规范化、自动化、提高了管理的效率和决策水平。2.3 构建教育教学管理平台,促进师生的可持续发展我校运用数字化教学平台,积极探寻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综合教务平台实现教学资源、信息资源和智力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为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构建了实时的网络环境,促进了师生互动,培养了学生主动、协作和研究式的学习习惯,形成了开放、高效的教学模式。通过积极探索互联网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步形成了在网络环境下的布置作业、个别辅导、讨论学习、自主学习、问题反馈等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数字化平台,还可以实现教学管理的现代化。通过网络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学生的日常表现、选课、成绩、鉴定、学籍等信息),教师的教学情况(包括授课、评估、考核、选拔、聘任等信息),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务信息(包括学科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计划、考试安排、教学评估等信息)等进行全面管理,进一步数字化、智能化,为学校的重要决策提供依据,通过教学中的整合应用将带来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方式的深层变革,它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重点。利用互联网还可以促进教研活动资源和设备的共享,加快教研活动信息传播,促进校内校外、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可大大提高教研活动的辐射范围和创新水平。数字化校园建设还影响到教研活动的模式,提高了教师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更进一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和科研打破了地域和时空的局限,实现了双向和实时的交流、快速的信息收集等多种功能,为主动探索、协作交流提供了平台。参考文献[1] 王钱永.高校基于精细化管理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129-131.[2] 李泽满.构建“数字校园”平台 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J].浙江教育技术,2012(3):53-55.[3] 刘志雄,苏福全.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3):55.
校本研修的突出特点应是转变教师在教研活动、学科培训等继续教育中的角色地位,由受训者转变为研修者,教师的主体地位应该更加突出,活动的内容应该可以更多地来源于教师的自主需求,活动过程应该可以更充满教师的探索热情和生命活力,教师置身“自主选择,自主反思,自主建构”的良好成长环境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机会应该会更多。
在笔者接触的学校和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的评估中发现校本研修在各校开展得轰轰烈烈,许多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创立了许多卓有成效、富有特色的校本研修方式。如我区实验小学,利用校网调整后的校舍资源,利用社会力量,实施阳光教育,进行多赢的校本研修;我区的人民路小学利用外出听课学习的机会,向名师学习,回到学校进行“名师模仿秀”的校本研修活动等。新课程实施五年来,我区在校本研修方面做出了较大的成绩,教师的整体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反思这几年的校本研修工作,也存在很多的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在推动校本研修的过程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对开展校本研修的必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教师教学任务重,教师研究薄弱,理论和专业人员匮乏等,从而对校本研修工作敷衍了事。尽管各校都开展了校本研修,但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消极应对,大多停留在课题立项研究等大而空的层面上。
二、活动流于形式,缺少实效
校本研修的主要载体是课堂,因此以听课、评课、案例研究等为抓手,以课例为切入点,扎实有效开展校本教研应是各学校实施校本研修的主要形式,但目前许多学校存在:
①交流合作的话题少,会议传达、任务部署、专家指导的声音多。没有问题的合作是最没有效果的合作。
②关注课堂教学的实境少,“引经据典”、“附庸风雅”、“照搬照抄”的现象多。
③缺乏敞开自我的相互评论,不敞开自我难有真诚的回应与对话,相互评论需要相互信任的支持性环境和必要的互动技巧。
三、先导作用难发挥,功利色彩浓厚
科研兴校是许多学校的办学理念,深入教学研究活动,加强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平台。故许多学校将教育科研当成学校工作的重要窗口,出现“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研究”的局面,但许多课题没有从教育面临的实际问题着手,没有从课堂教学矛盾冲突中选题,跟从别人的多,立足校本、师本的少,所以仅为做课题而做课题,假、大、空的现象较多,更不用说是推广和应用了。科研先导的作用难以发挥,急功近利色浓厚。
我们反思教学的校本研修,发现其中主要原因是在我们具体的工作过程中缺少精细化管理。所谓精细化管理就是落实管理责任,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它要求每个管理者都要把本职工作做到位,尽到责。要求每个参与者在日常工作中,每一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要是精品。对于学校来说,精细化管理要渗透在学校工作的全部,不管哪个环节,如果缺少了细节的管理,就等于放弃了管理的全部,对于校本研修来说,尤其如此。
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关键因素,也是学校教育持续改进最深刻的变革力量。
提高教师的素质,仅靠师训部门的几次集中性培训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新的教育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师的个人观念,体现在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实践中才具有现实意义。因此认真组织开展校本研修活动,立足本校,充分发挥教师的团体智慧,创设教师间相互关爱与合作,相互切磋与交流的氛围,培育崇尚反思、学习实践、研究的文化,就可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为实施新课程创造一个良好平台,为教师的自主发展和专业成长提供有利条件,使学校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地方。那么如何加强校本研修的精细化管理来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呢?
我们要尝试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
一、完善学校的校本研修的机制
1、订立调动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有关条例,如《教师教育培训奖励制度》、《骨干教师评选制度》、《指导学生奖励制度》、《学校开展校本研修的若干规定》等。
2、订立学校各部门人员的职责,使学校各部门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各尽其责,做到事事有人负责,人人有事负责。
3、订立教师的考试制度。考核是所有制度执行的保障,如订立《教职工绩效考核制度》、《学校领导考核条件》等,不但要重视考核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结果,而且要重视考核教育教学、校本研修的过程。
二、形成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自主行为习惯
1、营造增强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自主意识,宣传校本研修的必要性和意义,使教师明白校本研修是教师成长的主要途径。
2、提供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空间和时间。如每星期安排教师进行教研活动,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等。
3、推动和保障教师参与校本研修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校本研修模式的精细化管理
在反思的前提下,从校本研修的实际出发,努力探索有利于教师反思,有利于教师交流的校本研修模式。如采用“主题式持续性研讨”模式,即提出一个课例多次研讨的设想,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实施“一人组织,全体学习;一人主说,大家补充;一人执教,全组聆听;一人主评,集体评议”等。在评课时也要做到精细化管理,要求做到三个“一”,即说出一点成绩,指出一点不足,提出一点希望。再如采用“案例分析模式”:积累典型教学案例并开展讨论,每个教师都要对自己的教学或课题研究过程中成功与不足之处进行剖析,寻找教学遗憾,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以便提高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
我们可以尝试用以下几种校本研修模式来进行精细化管理,激活校本研修的开展。
1、专题探讨式:提出问题——分析原因——交流做法——形成对策
2、课题研究式:发现问题——形成课题——行动研究——解决问题
3、临床诊断式:说课上课——课后反思——专家点评——矫正提高
4、专家引领式:确定专题——专家培训——交流互动——专项提高
5、调查征集式:设计问题——问卷调查——归纳整理——形成策略
6、学习反思式:分组学习——自我反思——大组交流——专家点评
四、几项有效的校本研修精细化管理方法
1、微格教学分析法
事先用摄像机拍下课堂教学实录,组织教师一起逐段、逐块观看,然后选择其中某个最有研究价值的片断或整体进行分析、研究、总结,综合各方意见,选取最佳的呈现手段和表达方式,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我区将设点尝试这样的校本研修方法。
2、跨学段、学科听课
教师应该树立整合意识,打破学科本位的观念。跨学段、学科听课,听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课后再进行校本研修,互动交流,这样能相互了解各科学、各段的教材体系,吸取各学科的优点,互相借鉴有效的方法,以拓展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学体验,促进教师自主成长。我区的五中与云健小学互派教师去对方学校上课,研讨小学、初中的教学衔接。高中教师向初中、小学教师学习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小学、初中教师向高中教师学习教学处理上的自信心和俯视手法。
3、方式、手段上适当“返璞归真”
我们在感受现代化设施和方式、手段给我们带来的快速、高效的同时,也在遭受滥用的后果。建议在有些的方式、手段上适当“返璞归真”,这样可能会带来久违的效果。如: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全依靠多媒体,坚持适当的板书和必要的演示实验,将多媒体定位为教学辅助手段,不是主要的更不是全部的手段,这样可以还原优美的、原生态的情境和防止学生过早的两极分化。
一、实施班级自主管理
自主管理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与引导下,自己处理日常生活与学习方面事务的管理模式。学生自主管理包括学生个体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也包括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班级和学校的管理。
1.培养自主参与意识。课堂模式改革的主旨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求知,在小组合作中释疑。改变班级学生固定的座位形式,取而代之的是以小组围坐形式进行学习交流,通过独学、对学、群学等方式,最终以课堂展示的形式,体现学习成果和教育效果。因此,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成长意识,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前提条件。
2.加强小组合作建设。课堂模式改革的最显著特点是建立学习小组。班级的学习风气是否浓厚,学生的活动参与是否积极,取决于班级小组建设是否完善。加强小组建设,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小组合作实施方案,这包括组建小组的办法、组建原则、小组长的培训、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序、小组的评价等。小组建设越完善,教师的教育教学就越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学生不断发展,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小组合作建设。
3.强化学生反思效果。学生的反思是强化班级自主管理的有效途径。每天早晨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反思,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过程是否主动、课堂发言是否积极、讨论是否热烈,也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效果能否更好、言行举止是否得体等。反思的形式多样,可以自我批评,也可以提出共性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还可以互相指出问题所在,当然也可以对好的表现进行表扬。反思不但要利用早会时间,还要充分利用好班会、团会和休息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反思。
二、实施年级精细化管理
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是一种文化。我们除了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精细化管理,还注重年级日常管理的精细化,特别是对师资队伍的规范化管理。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做到用心、细心和精心,将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
1.日常管理精细化。在日常管理中,年级的管理要做到精细化。比如,要求班主任每天7:10到校,深入班级,有目的地指导学生上自习,检查作业,督促学生拿出课本准备上课;要求班主任课间必须到班级巡视,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要求所有的班主任在间操时间最早到操场,等待学生的到来;要求班主任在放学后最后一个离开教室;要求班主任了解班级学生各个学科的学习情况,并能够和家长保持及时沟通和密切联系。同时,各科教师要深入课堂,以平等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或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教师的课堂,每天都是在开门听的状态下接受各学科教师听课及教导处检查。教学管理精细化贯穿教学的始终,是良好教学效果的保障,也是年级有效管理的保障。
2.各项活动常规化。年级对学生的要求坚持一贯性。学校的每项活动,都要经过师生的精心策划,不但有策划方案,还要有活动反思,并设有责任人和协助者。学校的入学军训、观看演出、展示课观摩等活动都是提升学生思想、教育学生的时机,充分利用好、开展好这些活动,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自主管理有很大帮助。入学初的军训,是我校开学前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军训的时效性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军训期间,年级对作息时间、训练科目、着装要求、会操表演都有着严格的要求。通过军训等各种活动,使我校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一次,我校学生参加世纪广场演出活动,演出刚刚宣布结束,我校学生不约而同地整理好凳子,捡起地上的垃圾,有秩序地离开广场。这个细节,体现出了学生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了活动效果,充分体现了活动的内涵。
3.队伍建设规范化。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提出了更加细致的工作目标,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管理经验,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年级如果忽视了管理,班级就会乱成一团;忽视了沟通,年级就会出现不和谐因素。而且只有加强沟通,转变观念,提高课改意识,增强服务意识,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年级要经常组织班主任学习,交流班级管理经验。在课堂模式改革中,班主任必须走在前列,引领班级的教学工作。年级要经常组织科任教师和班主任开展交流会,为年级、班级的建设出谋划策,使年级形成民主、和谐的氛围。
4.反思评价透明化。为了使每位教师都快速适应课堂教学的改革要求,年级要组织教师每天进行反思活动。班主任既反思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又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科任教师既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又反思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
关键词: 高校 科研项目 精细化管理
1.引言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是当代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科研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对学校学科建设、综合实力的提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高效、规范的科研管理是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可持续发展、科研实力稳步提升的重要保障。科研项目管理作为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从项目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中期评估、验收鉴定、成果产出到档案入卷的全过程管理。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力度的逐年加大,各级各类项目的资助体量和资助经费的不断增加,高校传统的粗放型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已经不能确保项目的申报和完成质量。为了提高项目的管理效益,保证科研计划的圆满完成,有必要引入精细化管理模式,以解决目前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重申报轻过程、管理制度不完善、经费管理不科学等问题。从精细化的视角完善项目管理机制,细化、优化管理流程,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项目管理工作中,这对提升高校科研项目的管理水平,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高效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高校科研的整体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将精细化管理具体应用到科研项目管理中?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2.高校科研项目管理问题分析
2.1现行管理体系不完善。随着国家对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各级各类地方政府及科技部门纷纷设立如省自然科学基金、省重点研发专项等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的各类项目。项目种类繁多,项目管理要求不尽相同,这就要求高校在科研项目管理上要按照不同的管理办法进行分类管理,不能一概而论,而应从粗放管理转向分类的精细管理。目前高校科研处是科研项目管理的主要执行部门,科研项目基本由科研处进行集中管理,但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均在院系完成,导致二级院系的管理职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且科研处往往不能及时地了解科研人员的动态和项目的进展。另外,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涉及科研设备采购及管理、经费使用、国际交流、项目不定期审计等事宜,因科研处与财务、资产、审计、国际交流、监察等部门系统的沟通不及时和信息不通畅,导致项目执行中出现经费使用不规范、设备冗余、国际交流手续办理不通畅等问题。二级院系的管理职能未能有效履行、高校的各个管理部门之间未能形成良性的联动机制,是现行管理体系不完善的表现。
2.2有效的中期管理薄弱,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力度不够。目前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数、国家基金项目数、SCI论文数、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数等往往成为衡量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项目申报数、立项数及项目产出的高质量论文数成为高校科研处的关注重点,很多高校都是“重申报、轻管理;重产出、轻过程”。在项目的过程管理中,科研处仅注重定期收集各类年度或中期检查报告、项目任务书等,却很少组织专家检查评估和审核纸质材料的真实性,使得项目的中期管理流于形式[1],直接导致的问题是项目的成果质量不高,项目结题率偏低。各高校制定的校内项目管理办法中,很少针对项目的监督管理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法,而且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对科研人员的科研诚信、科研道德缺乏有力的监督。
2.3经费预算和执行不够规范。科研经费是高校科研项目正常执行、顺利完成并取得项目成果的重要保障。科研经费渠道众多,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管理要求不一样,但目前高校往往缺乏专门从事科研经费管理的财务人员,难以为科研项目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及财务决算等全过程提供专业的管理和服务。科研人员在编制预算时,更多是凭经验,导致预算编制不精细,测算依据笼统,以至于到项目执行时,才发现有些预算设置不合理,又得申请调整预算,带来诸多不便。而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虽然有些高校科研管理部门有预审,但经费报销更多由项目负责人审核,财务部门在报销时只是简单审查报销单据的合规性,一般不予核实经费支出与批复预算的匹配性,造成预算执行的不规范。
2.4科研管理队伍水平有待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是业务性、专业性、政策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要求项目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管理素质和服务意识,还必须具备高度的政策敏感性、较强的科研活动组织协调能力、较高的团队协作意识、一定的学科知识和创新性。目前由于高校现行的人才考核体系和职称评审制度的缺陷,各高校拥有管理学学位的项目管理人员很少,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需进一步提升。
3.高校科研项目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所谓精细化管理是指基于科学规范的制度体系,运用标准化、程序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2]。精细化管理要求注重系统意识、规则意识和细节意识。推行精细化管理要靠规章制度,通过精细化管理方法,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流程化,流程化的事情定量化,定量的事情信息化,实现全过程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程序化、标准化和信息化[3]。
早在“十一五”期间,精细化思想已逐步应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基金项目管理中,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效有序的运转提供重要的保障,这是促进高校科研项目实行精细化管理的外因。“十二五”以来,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颁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科研行为的意见》(教监2012[6]号)、《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等文件,针对现在科研项目及科研经费管理中的问题,提出“规范管理、改进服务”,要求按照科研活动规律,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项目全过程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流程,改进管理方式,以适应科研活动的实际需要。这对高校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提出内在要求。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各级各类项目的整合合并,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更有助于高水平成果的产生,有助于项目组科研实力的提升,有助于学校整体科研竞争力和重大项目争取能力的提升。
4.高校科研项目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举措
4.1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制定个性化的管理方案。在科研项目管理中,将传统的由科技处直接面对项目负责人的粗放型项目管理模式转向科技处-院系-项目负责人的三级精细化管理模式;建立财务、资产、审计等多部门联动的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与任务,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对接。在科学的管理模式和体系下,制定符合校情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对项目全过程实施系统管理,在项目立项、实施、验收等环节按照业务流程进行规范操作,及时有序地完成每个工作步骤,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目前各高校自身的发展定位和承接项目特点不尽相同,如师范类高校基础研究项目偏多,部队院校以军口项目为主,工科院校以应用类和横向项目居多。高校科研处应把握精细化管理的深刻内涵,结合高校自身发展特点,制定个性化的项目管理方案,形成为本校科研项目服务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4.2加强项目申报过程的精细化管理。2016年是国家“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大部分项目主管部门都明确“十三五”期间的重点支持方向。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具备全局、系统意识,在全面了解各类项目的重点支持领域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高校自身的学科发展方向,整合优势资源,提前布局规划,做好申报准备。在项目申报阶段,应当认真解读国家政策,仔细理解项目申报指南,充分调动院系及项目申报人的申报积极性,并以精细化的思维关注申报形式、申报要求等细节,制定精细化的工作流程,联合财务人员配合项目负责人精细合理地编制财务预算,确保项目申报工作高效、有序地完成。对于限项上报的项目,校内要先形成规范化的初筛标准,以筛选出更有竞争力的项目申报书。
4.3强化项目中期和结题阶段的精细化管理。项目中期和结题阶段的精细化管理是项目能否高质量完成的重要保障。为避免项目的中期管理流于形式,高校应组织专家检查评估,深入了解项目的研究进展和遇到的问题,并对研究遇到困难的项目及时给予技术上、经费上的帮助;建立健全项目过程档案,督促项目负责人及时撰写能翔实记载项目研究工作全过程的科技报告;进一步增强项目负责人的责任意识,明确各方的监管责任,确保项目执行质量。
同时,高校应将精细化的思想充分应用到结题管理中,在确保结题工作规范有序进行的同时,加强专家验收环节,强化项目绩效考核,将项目的完成情况与项目负责人的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挂钩;规范项目结余经费的使用,确保其继续用于科学研究的直接支出;重视科研项目完成后的归档工作,将已结题项目分类分期存档,加强项目成果的后期管理,最大限度地挖掘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4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的科学化与精细化。在优化管理流程的基础上,高校应升级现有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增加项目信息资源共享模块,实现项目信息和资源在校内管理部门之间的共享,以及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科研设备管理、国际交流等的无缝对接,实行网上申请、一键推送、在线审批的模式,真正形成为科研人员服务的集成化工作模式,大幅提高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在新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中,要细化项目周期内的过程管理,即包括申请、立项、年度或中期检查、结题验收、成果归档等全过程,以信息化带动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另外,在新的科研信息管理系统中,还应增加深入统计和大数据分析功能,通过对现有项目中人员、类别、职称分布等信息的深入挖掘和分析,为学校科技政策制定和领导层的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5.结语
科研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是高校科研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在平时的管理工作中应坚持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积极进行探索尝试,通过项目的精细化管理实践,以点带面,实现对科研人员、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等的全方位、精细化管理,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科研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促进高校整体科研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文津.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6(14):148-149.
[2]刘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工作精细化管理的探索[J].中国科学基金,2011(6):337-338.
[3]张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精细化管理的若干做法与体会[J].中国科学基金,2012(1):52-54.
[4]岳峰.高校科研的精细化管理[J].中国高校科技,2015(08):23-25.
[5]文玉琼.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建议[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18-19.
[6]岳峰,汪俊,解挺,徐进章.合肥工业大学科学基金精细化管理的实践[J].中国科学基金,2014,28(3):236-240.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德育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
精细化管理是一般被用于企业管理的理念,是社会分工精细化的产物。精细化管理侧重于目标的完成过程的管理,精细化管理需要将管理的责任明确化、具体化,而且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也比较高,需要相应的管理人员将管理工作做到位。将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到学校德育教育中就是以经济的教育方式获得最大的德育效益,在这样的管理中教师和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推动我国学校教育的德育工作。高中教育管理的精细化管理可以使学校的教育责任化,提高教育的水平,推动学校德育的不断发展。
一、德育工作中的问题
1.理论与实践分离。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当前我国高中德育教育工作中,因为过于强调理论的讲解,从而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德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态度,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虽然在近几年的高中德育教育中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所提高,但是它还是不能够满足我国高中教育发展的需要。在传统的理论课堂上,学生只能在被动地接受那些枯燥的知识,从而降低了他们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德育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道德素质以及学习态度,把德育工作推进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当中。
2.社会压力过大。学校在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工作时,社会带来的压力也比较大。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是完全正面和正统的教育,然而,他们接触的社会上的一些思想却有阴暗的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导致学生对价值观认识的迷茫,被动的接受生活中的多样性道德标准。初中生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是由于受到社会上负面思想道德影响,会让他们感到现实生活的复杂,造成他们人生观、道德观的扭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我国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文化的同时,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也被带到中国,这样就会造成我国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对我国的道德文化造成很大的冲击。
3.校园德育氛围不足。德育工作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它需要学校拿出较大的精力和时间去开展该项工作。但是就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的德育氛围不够浓厚,不能够很好地适应我国道德教育的需要。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上对专业技术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这也就导致我国的教育趋向于专业技术化教学,过渡注重成绩,从而忽视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样导致我国德育教育的边缘化,使我国的德育水平比较低下。
二、德育精细化管理措施
1.创新德育教育模式。德育教育和其他科目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的教学时采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从而来提高 教学的效率,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最终达到教学的目标和效果。创新德育教育的教育模式,首先,就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掘学生的潜能,有意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要提高德育的工作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其次,学校也要建设浓厚的道德文化氛围,在学校定期进行心理讲座。组织学生向道德模范学习,也可以进行演讲比赛、诗歌朗诵等形式的道德教育方式。要结合我国当前道德的需要,善于抓住时代的特点,从而能够培养出与社会相适应的道德人才。
2.提高学生的道德辨别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社会上的思想多样化,而且比较复杂,有其是近几年来网络的不断发展,更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带来巨大的影响。所以这就需要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时,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学校在进行教育工作时,可以让学生们多参加一些调研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同时也可以召开定期的学校道德交流会,让师生之间进行共同的探讨和交流,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提高他们辨别道德思想好与坏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思想的形成,进而促进我国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精细化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文化。本文阐述了高校班级精细化管理的定义和重要性,结合笔者多年经验,对其具体的实施步骤进行了整理和详细的讨论,希望能够通过这种文化式的管理,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有特色,有理想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关键词:精细化;高校班级;管理
一、班级精细化的定义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它体现了组织对管理的完美追求,是组织严谨、认真、精益求精思想的贯彻。精细化管理也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班级的精细化管理,并不是简单的几项重大措施,而是一些很细微、很细节的东西,要养成一种习惯,更要形成一种风格。[1]
班级是学校学生工作的最基层单位,也是学生之间开展各类活动最主要的组织形式。在学生教育引导工作以及学生自我成长方面,班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班级精细化管理就是将这种诞生于企业的管理模式结合到学生工作中。
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精细化管理是顺应当今社会分工以及服务制度的产物。高校管理也必然向精细化、规范化发展。高校班级精细化管理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细节管理,实现管理最优化,科学地提升管理的优质性、高效性。
三、精细化管理的实行
高校的班级精细化管理内涵包括:一是“精”。根据实际确定每个时期的工作重点,重点工作重点做,把握住方向。二是“细”。需要法治,也需要人治,做到事事有章可循。“细”的另一方面含义是要“小”。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三是“化”。制度内化为学生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2]
1.行为习惯精细化
要让好的行为内化为潜在的意识,使之养成一种良好习惯,就要“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坚持从细微处观察学生的行为习惯,看的细,盯得紧。
衣帽着装方面,由于生活条件的不断优越以及一些不正的攀比之风。现在很多学生都将品牌衣服以及名贵提包或是首饰作为一种“优越”的表现。身为辅导员,要坚持向学生教导:优秀的人并不是靠这些“身外之物”作为标杆;一个端正的态度,阳光的性格,不用名贵但是整洁的着装才是吸引目光的真正源泉。
言谈举止方面,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向每一位遇见的老师问好这是作为一名学生所应该做到的。与老师以及学长交谈要坐正、站直,用端正、谦逊的语气进行友好的交流。不要把“带脏字”作为一种有个性的表现。
集体生活方面,学会理解与宽容。由于来源地区、生活习惯以及民族风俗等因素,生活在一起的同学在各个方面都会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差异,而当差异变大时,不应只从自己着眼,而是客观地了解差异的源头,理解他人的难处,做到宽容处理。要让学生明白,一个和谐、融洽的集体氛围,将是大学四年生活的一个美好开端。
好习惯不会自主形成,总是需要先伴随着强制,而后不断督促,然后才渐渐形成习惯,最后成为自然。因此,在行为习惯方面,我们需要精细要求所有学生,以辅导员――班干部――班级同学为工作线,将行为习惯的精细化管理落实下去。
2.学习工作精细化
大学生,归根结底仍处于学生阶段。学习是每一位学生的天职。而作为踏入社会之前的最后一站,大学生除了要保证学习之外,还应该锻炼各项工作能力,在毕业时成为一个能够快速融入社会角色的优秀生。
学会自我学习,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不会像高中、初中那样,有老师、家长、班主任各方面的提醒与监督。很多目标不明确或是自制力相对较弱的同学在刚入大学时都会出现无所事事,或是靠盲目玩乐度日。因此,在学习方面,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自我学习能力以及习惯的培养。通过集体自习、新老生交流会,优秀学长报告、学科知识竞赛等形式调动学生自发地进行学习,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积极的班级学风。
锻炼工作能力,在学习之余,可以鼓励学有余力且有想法锻炼其他方面能力的同学尝试各方面的学生工作,从策划活动开始,一点点地锻炼工作能力,为今后的社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情感教育精细化
(1)辅导员:亦师亦友
身为辅导员,在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扮演着老师的角色,从而容易与学生之间产生隔阂。因此在课余时间,辅导员应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各项活动中,从班会、聚餐、课外活动等方面与学生融为一体,成为他们在迷茫、受挫时最可以信赖的朋友。
我校一直坚持研究生兼职辅导员,这种方式保证了辅导员与所带学生之间不存在大的年龄以及价值观差异,利于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班干部:带头者、服务者
班级工作的开展,主要的带头者就是从班级中选拔出的班干部。班干部需要明确自身的定位:并不是高于其他同学的领导者,而是与其他同学平等。班干部在学习、工作、生活方面都应起到积极地带头作用,在班级生活中,认真贯彻学校以及学院的各项要求,以一名服务者的姿态完成工作。在锻炼自身的同时,也为其他同学起到一个模范作用。
(3)同学之间:人人平等,互爱互助
一个班级体中的同学,不会因为来源地、家庭条件、年龄差异而有任何的高低贵贱,班级中人人平等。这一点需要毫不犹豫地坚持下去。定期开展各项活动,通过活动使同学之间充分交流,学会互相帮助。
法国大作家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要让同学从对别人的帮助与尊重中得到快乐,从与他人的融洽相处中体会幸福。
4.班级制度精细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都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班级制度。班级制度的细化是班级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1)档案精细化
以我院(理学院)为例:入学伊始,在迎接新生的同学我们就让学生及家长填写学生信息表、家庭情况表等。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全面的信息,为之后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数据上的支持。在班级方面,我们已要求以电子版及纸质版的形式储存班级内同学民族、生源地、家庭地址、父母联系方式等各方面信息。以确保在突况下,我们能够第一时间通过电话或是信件联系到学生本人及其家长。
当然,档案的精细化需要学生及家长的大量信息,这也就要求我们要妥善保管各类档案,确保信息的保密性。
(2)日常制度精细化
宿舍管理制度、卫生检查制度、听课考勤制度等各个学生涉及到的方面都应制定相应的制度,从小事抓起,真正地精细要求各一个环节。并可以定期进行优秀个人或宿舍的表扬鼓励,调动学生自发遵守日常制度的积极性。
(3)班级记录精细化
大学生的班级生活丰富多彩。而在获得快乐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养成记录的习惯。从策划开始,到活动中的文字记录、影像记录,直至最终的活动总结。让学生养成自发地从各项活动中寻找学习经验。为今后的班级活动乃至工作岗位上的活动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四、总结
精细化工作是当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发展的一个大趋势。这种自上而下的积极引导和自下而上的自觉响应会使班集体自发地形成良好风气。辅导员的班级管理工作,既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也要付出辛苦的努力。做到“辅学、辅疑、辅业,导向、导行、导为”。班干部要在学习、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同学们共同进步。同学之间要做到人人平等,通过共同的生活学习做到互帮互助。
班级精细化管理不仅在于制度的精细化,更在于实施的精细化和人性化,在于老师及辅导员实施时的科学化和艺术性。只有审时度势,因势利导,注意策略,才能使班级精细化管理落到实处。[3]
[参考文献]
[1] 班级的精细化管理.周俊峰.高校讲坛.2009.11
[2] 抓住细微处落在实效中_以内涵发展为核心的我校班级精细化管理初探.张佳,张伟.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