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水浒传的读书心得

水浒传的读书心得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6 16:01:5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水浒传的读书心得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水浒传的读书心得

篇(1)

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

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人有幸参与本校的多媒体教学,积极而努力地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学科的整合。

一、课文学习

在语文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反对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的观点,认为这样不是语文课而是电脑课,认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无法在网络教学中得以完成,或者不借助网络也能完成。

这里借用同行所上的这一节《阿房宫赋》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阿房宫赋》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被称为“诗人之赋”,既有赋所固有的辞藻华美、尽情铺排、比喻生动、想象瑰丽、夸张奇特的特点,又能以精当的议论借古讽今,表现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故此,教学内容围绕熟读成诵进行,并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总体设想是以理解促诵读,以诵读促理解,读而有感,感而

能发。

教学分为“诵读”和“研读”两大步。

1.诵读

首先欣赏Flash制作的课文朗诵,此课件由教师在网上搜集

大量能表现阿房宫特点的古画、摄影、连环画等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夏青的朗诵、《十面埋伏》古乐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

然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文章翻译、思路分析、艺术特色比较等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开头的Flash课件欣赏、诵读。此课件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学生可选择整篇或分段进行欣赏(有画面、音乐和朗诵)或背诵(有画面、音乐,无朗诵)。

在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诵读竞赛中,学生表现得非常踊跃,效果良好。

2.研读

首先对上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网上进行,即时在网络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

然后教师指导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从文学角度、历史角度、现实角度出发,结合本网站的资料和个人感受,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在论坛上发表,教师即时在论坛中整理最具代表性、最有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教师简单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上网搜寻资料,如何展示学习结果)后,学生通过上网搜寻资料解决问题,交流、学习结果。

课后学生饶有兴趣地进一步研读,完善学习结果,将感想发表在论坛上,有学生还在课后将结果制成网页,让教师链接到本课的教学站点上。

二、名著研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规定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推荐了20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意在课内外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

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的一位同行是这样做的:每学期指定一本名著进行精读,高一上学期是《水浒传》,下学期是《三国演义》,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研读网页。

《水浒传》研读网站内容包括:《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大量研究水浒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水浒连环画、年画、漫画,精选网友关于水浒诸方面的帖子,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水浒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

《三国演义》研读网页内容包括:《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全文,专家研究三国的论文,网上有关三国的精彩帖子,三国军事、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有关三国的壁纸、连环画、动画,相关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

可以想象的是,名著研读网站将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阅读兴

趣,丰富了阅读内容,以案例形式表现出来的专家论文对引导研读方向和方法起了很大作用,并且以交互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心得交

流,效果必将是明显的,也是其他媒体所无法取代的,为实现大纲规定的名著阅读探索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中。

作为一门新的课程,教师与学生都往往无法把握其规律和学

习方法。因此,我设想建立一个研究性学习之窗的网页,帮助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事实上,研究性学习是最适合在网络中进行的,网络能解决研究所需的大量资源,能帮助学生建立小组协作,能使教师实现个别化异步辅导,能使学生与校外的专家、志同道合的研究者建立有

效、快速的联系。

学生组成研究性小组后,分工合作,在网上、图书馆查阅资料,在网上、社会上进行调查,积极收集材料,并进行整理、加工。研究性学习之窗网页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引导进度、方法指导、制作示范、提供资料交流平台的作用。

信息技术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设备及技术无

篇(2)

一、应用多媒体教学语文的优势

在阅读教学中,巧妙地使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让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学得更多。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也就是说,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使学生置身于音像、语音、文字的环境中,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中一些不必要的过程,节省了教师课堂大理板书的宝贵时间,使演示和呈现的速度加快。就能使教学内容、文字资料等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语文课借助录音、录像、幻灯等多媒体手段,延伸了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是一门语言的文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甚至是作者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同的身世,不同的自存空间,不同的研究领域,向读者传达了他们各不相同的思想。所有这些原因都造成了读者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困难。如在教学《出师表》一文时,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当时的历史环境知之甚少,胸怀报效之志的诸葛亮年龄渐长,而当时曹魏政权日益强大,恐“匡扶汉室”之夙愿难酬,愧对先主知遇之恩,因此“涕零”奋笔,出此名篇。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将当时三国鼎立局势图用幻灯的形式投放出来,使学生直观地了解到作品的写作背景,对文章有一个更深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将三国演义关于诸葛亮北伐的片断展示给大家,有助于同学们加深对诸葛亮忠心报国之志的认识;可以通过播放播音员课文录音,体味抑扬顿挫的魅力,体味作者字里行间所渗透的浓厚感情。

二、多媒体和语文新课程改革结合

传统语文教学偏重系统和能力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语言教材中收录的少量文字只是作为传授知识的范文,现代语文教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

(一) 多媒体与语文课程结合的教学模式

1.教学内容问题化。根据语文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特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探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教学过程探究化。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教学活动网络化。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4.教学结果创新化,网络只是环境,探究只是手段,教学模式改革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上述的改革,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的确立,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合作性得到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

(二) 多媒体与语文课程结合的表现形式有

1.课文精读: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对课文的精读,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这种阅读中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心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性研读:主题式研读指的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学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可在论坛交流心得。

3.选择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选择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这一符合现代语文教学观的良好设想如何落到实处呢?我的设想是每学期指定一本名着进行精读,要求学生按周次循序渐进阅读,并作好读书笔记。在此基础上,可以在教师个人主页分别建立了各部名着的研读网页。

如建立《三国演义》研读网页,内容可包括:《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全文,专家研究三国的论文,网上有关三国的精彩帖子,三国军事、文化、历史的相关资料,有关三国的壁纸、连环画、动画,相关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的论坛。

又如建立《水浒传》研读网站,内容可包括:《水浒传》全文,《水浒传》电视剧本,大量研究水浒诸方面尤其是文学成就的论文,水浒连环画、年画、漫画,精选网友关于水浒诸方面的帖子,相关诗词、俗语、成语、歇后语,网上精彩水浒网站的链接,还有供学生交流的读书心得体会的水浒论坛。

篇(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七到九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新课程标准对名著阅读作出了量化标准,新教材出现了名著导读设计,各地区中考也加入了对名著阅读的考查,藉此推动学生阅读名著,丰富语文积累,提高语文素养,为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底子。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名著阅读教学,真正提高学生名著积累?语文教师首先应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并做好检查落实,才能保证名著阅读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升学的压力,使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名著阅读;时代的间隔、阅历的限制,使学生对名著缺乏认识和了解;受各种时尚新鲜读物的诱导,使名著阅读倍受冷落。因此只有培养学生对名著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名著阅读中去。培养阅读兴趣比阅读名著更重要。培养兴趣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兴趣,如在七年级下册学习了英国小说家笛福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一节《荒岛余生》后,教师专门介绍这本书,并选几个精彩片段,吸引学生们读整本书;学完《济南的冬天》,可以介绍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学习《智取生辰纲》一课,理解了《水浒传》中的英雄替天行道行为后,教师可以就此进行拓展,告诉学生:这只是《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个个性情不同,将将本领高强,人人描写传神,以此激发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去阅读《水浒传》。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加以比较,以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促动课内,相得益彰。

二、教授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在激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的同时,还得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现在许多学生的阅读方法很不得当,表现为随意性、无目的性、无计划性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加强指导就显得十分必要。首先,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班、本年级学生的实际,参考教材中“名著导读”部分的书目,选取一定数量的书推荐给学生,每学期2—3部为宜,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限内读完。其中还可以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必读书要求全班学生共同阅读,以便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检测,也方便同学之间的讨论,选读书可以由学生自行选读。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另外选择读物。这个工作宜在学期之初进行,并且明确阅读的要求和进度。不过要注意,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有限,课外阅读一定不能贪多,分量不宜太重,否则很容易有始无终,反倒养成不良习惯,要力求作到读一本书有一本书的收获,星期天和寒暑假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其次,要对学生进行一些读书方法的指导。在七年级上册的《关于阅读名著》中,教师简短地介绍了一些基本的读书方法,如读书之前先翻前言、后记和目录,做到对书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略读和精读相结合,做读书笔记,可以写摘要,做批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后面的名著导读包括全书的介绍、阅读建议、精彩片段以及对这些片段的点评,实际上是起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不同类型的书,要介绍不同的阅读方法。像对《爱的教育》、《童年》等小说,学生最易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但阅读不能就此止步,可以先让学生理出小说的情节线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导学生关注其中的人物性格和小说的深层内涵,以及小说艺术上的突出特色,这样才能在多方面受益,提高文学欣赏能力;再比如诗歌,要注重诵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像,深入感受诗的意境,进而与诗人产生心灵的共鸣,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读《昆虫记》等科普著作,一方面要分清要点,注意从中汲取知识,一方面要注意体会其中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特别是对必读书,宜要求学生在读过一遍,明了全书的大意之后,再细细地读一遍,引导他们仔细体会其中的精彩章节,探究书中的疑难问题,领会书中的深意,最后要求他们写出自己的读书报告或读书笔记。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通过开展写读后感、赛诗会、读书征文、读书笔记展评、好书推介、好书换着看、图书漂流等形式的活动,展示学生读书成果,激发读书热情。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

四、名著阅读重在落实检查

篇(4)

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固然有课业负担重以及部分家长、老师对课外阅读认识不足的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学生对文学阅读缺乏兴趣。很多学生宁愿沉迷于武侠、言情小说或卡通漫画,却不愿意去读名著,阅读品位的低下直接导致了学生文学素养和写作水平低下。

如何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开展中学生课外阅读呢?我在所教的两个班里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充分利用课本,引导课外阅读

文学名著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和精妙的艺术特色,散发着经久不衰的人文魅力。中学课文中也涉及一些中外名著,比如《红楼梦》《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在课外阅读的最初阶段,教师不妨利用课堂内容适当延伸,有意识地讲一讲名著的精彩之处,讲得越生动,越能把学生阅读原著的胃口吊起来。初中生求知欲强,喜欢探究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在学完课文后提出一些问题,诱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使其由学习选段到主动阅读整部经典作品。

如教《范进中举》一课时,我有意告诉学生:“范进中举之后还发生了一件可笑又可耻的事情,你们可以去找来看看。”结果学生很快找到了“范进不顾母丧打秋风”这一段,还很有兴趣地读起《儒林外史》这本书。又如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问学生:“鲁智深痛打镇关西时身在闹市,他打死人之后成功逃脱了吗?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自然而然就会去阅读《水浒传》。

二、挖掘文本资源,推荐优秀读物

课程标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教师应根据这一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媒介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并适时而有序地给学生开列必要的阅读参考书目,从而克服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教师既要结合课文介绍中外名著,又要贴近生活介绍“时文”,特别应及时把与学生成长密切相关、现代化生活气息浓、文质兼美的文章推荐给学生。学生被吸引了,就会主动去阅读。这样有效的激发方式,能使他们想读书、爱读书。我曾在班里推荐过《哈利·波特》《诗文选粹》等系列图书,学生都很爱看,书中的人物一度在我们班风靡一时。

三、教师以身示范,营造读书氛围

美国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而且是模范。教师要让学生对阅读感兴趣,首先自己要对阅读感兴趣。课余时间,我常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文,这可以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示范作用。教师在阅读时所流露出的激情和快乐,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感受到老师对阅读的喜爱,就会觉得阅读是非常有乐趣的一件事。

不仅如此,语文教师还要多和其他学科教师沟通,为学生课外阅读创造一个宽松的校内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会由被动阅读转向主动阅读。同时,教师还要取得家长的支持,给孩子足够的读书时间,给孩子创造安静的家庭阅读环境,使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四、加强学生交流,开展读书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活动是产生兴趣最直接的途径。因此,我在班级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课前三分钟赏读、撰写读书报告、举办班级诗歌朗诵会、读书心得墙报展览等。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班的读书交流会,我通过学生的阅读报告,挑选出一些读书很有心得和见解的学生,让他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向同学们介绍自己所读的书,讲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并解答同学们围绕该书的各种疑问,交流不同的观点。在这种交流活动中,所有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这极大地激发了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热情,使他们逐渐把读书当作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篇(5)

新修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2—3部名著”。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著名教育家赞可夫也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内阅读教学只是教个阅读方法而已,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课外阅读,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要学好语文,仅仅靠课堂中学到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学习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学习的成果百分之七十得益于课外阅读。” 

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应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有益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提高语文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要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来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空间。 

2 网络阅读的优势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网络为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阅读教学带来新的契机,为学生开辟了自由的发展空间。如果说多媒体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主要是在教学手段上,那么,网络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则是全方位的。它极大地改善了教学媒体的表现力、交互性,为课外阅读教学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与传统的阅读方式相比,网络阅读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阅读信息的丰富 目前网络信息资源非常丰富,无论是在百度还是谷歌中键入一个关键词,就会出现很多相关的网页,资源之丰富是其他阅读资源无法相比的。 

阅读的兴趣强 调查发现,学生对网络阅读比读教材等传统阅读方式的兴趣高,这主要是因为网络阅读的新鲜感。而且网络阅读资源图文声情并茂,时代性强,更易于学生接受。 

阅读的成本低 这个成本不仅仅指经济上的成本,也包括劳动代价。有一位教师这样描述网络资源给语文阅读教学带来的好处:我们可以集中一批网络资源供几十人同时研读讨论,却不会让几十人都买到或借阅到同样的书籍。的确,有了网络资源,就不需要花很多钱去购买书籍,在需要阅读时,打开网络、搜索、下载、阅读,一气呵成,避免了许多的资源浪费,节省了相关的费用。同时可以通过“链接”,轻松地从中了解相应的一些阅读方法、他人的阅读评价,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网络的这些优势,将信息技术手段和语文学科有机整合,鼓励学生进行网上阅读,并有条理地指导学生的网上阅读。在传统语文学科的教学车上装上信息时代的轮子,让语文学科在信息化高速路上奔驰。 

3 如何有效实施网络阅读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网上阅读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网上阅读收到明显实效,关键是唤起学生的网络阅读兴趣。目前大部分学生认为课外阅读就是看课外书,没有意识到可以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从以下几方面把学生课外阅读的视线引到网上阅读,使他们养成网上阅读的习惯。 

1)推荐一些网络美文,吸引学生目光,培养网上阅读习惯。从七年级开始,在班级开辟“美文品读角”,从网上下载一些美文段落,师生共同品读。同时进行美文推荐比赛,让学生自主搜索网络美文,阐明推荐的理由。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关注网络上的阅读资源,有利于网上阅读习惯的培养。 

2)通过教材选文,激发学生阅读原著兴趣,提升网上阅读的品位。每一个语文教师都知道,真正要让学生有良好的语文素养,仅仅靠读一些美文是远远不够的,经典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当学生对网上阅读有了一定的关注后,教师就应引导他们由阅读短小精悍的美文转到阅读经典作品上来。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很多出自名家名篇,如《智取生辰纲》节选自长篇古典小说《水浒传》。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杨志产生强烈的兴趣:他将何去何从?从而引导学生去网上查阅《水浒传》这部原著。这样,教材与网上阅读的链接就形成了。 

加强网上阅读的指导,提高网上阅读的效率 学生的网上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是自主阅读。但这并不是说教师要放任自流,相反,要加强网上阅读的指导。吕叔湘先生说过:“课外阅读的指导很重要。” 

1)要依据年龄特征进行指导。阅读要符合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认知结构与心理特点,才能取得最大的阅读效果。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推荐阅读书籍,使学生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中有目的地选择阅读内容,提高阅读效率。对七年级,向学生推荐《鲁滨孙漂流记》《格林童话》《繁星》《春水》《西游记》等童话性、趣味性、情节性比较浓的作品;对八年级,建议学生阅读有关人物成长历程的作品,如《草房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等;对九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学积淀,可以让他们阅读像《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文学性浓的作品。 

2)要根据阅读的阶段特点进行指导。阅读的阶段可以划分为阅读的初始阶段(感知文本)——阅读的深入阶段(体会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意思)——阅读的反思阶段(反思文本、质疑文本)——阅读的内化阶段(得出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感受)。教师要根据阅读阶段的特点加以指导,使学生阅读有序,使网上阅读落到实处。其具体的做法是:每推荐一本书,限定阅读时间,并要求学生在作业中留下阅读的痕迹,这个痕迹包括摘抄佳句、概括内容、对作品的质疑、自己的反思或体会,教师则根据学生的这些痕迹及时进行指导、沟通。 

3)要构建网上阅读平台,规范网络阅读的内容。当今的网络资源浩如烟海,也良莠不齐,特别是网络中的一些垃圾信息,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利。因此,在指导学生网络阅读时,教师要尽可能利用手中的资源帮学生构建网上阅读的平台,规范他们网络阅读的内容,引导学生去伪存真,主动摒弃网络文化的成人化、信息泛滥等缺点。 

加强网上阅读效果的评价和检测 为了让学生对网上课外阅读保持长久的兴趣,交流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评价,能肯定学生的读书收获;通过交流,能使学生把握网上课外阅读的方法和原则。所以,一般会安排一些活动,如交流阅读心得、读书演讲比赛、读后感征文比赛等,让学生唱主角,收获网上课外阅读的成功与喜悦。 

篇(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7~9年级的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

如何更有效地阅读名著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尝试。

一、家校联手,合力培养

每接手一届学生,语文教师都应该和家长沟通,强调阅读名著的重要性,告诉他们,语文学习是很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当然学不好语文。同时也可附上教育部推荐的一些中外名著的目录,从而与家长取得共识,家庭、学校双管齐下,形成合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意识,促使学生在老师与家长的督促下进行名著阅读。

二、结合大纲,精挑细选

学生的阅读有其年龄的特点,同时过渡性、闭锁性、动荡性和社会性又是这个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分析能力还不高,对作品的选择、阅读自然存在种种不足。因此教师就可以结合教学大纲推荐一些优秀书目。

1.共同参与,确定计划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我们在选择、确定阅读篇目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参与阅读计划的制订,合理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

2.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有些名著篇幅较长,内容较深,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其阅读的积极性。因此,在计划实施的初期,我们应选择一些篇幅较短、文字浅显的名著,或者向学生推荐名著的学生读本。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读完,然后再推荐有一定深度的作品,这样便能降低他们阅读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慢慢适应并喜爱上名著。

3.合理安排,把握进度

阅读要课内外相结合,每周把一节课作为固定的名著导读课,其余利用课余时间自主阅读。每人每天读10~20页。长期坚持下去,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养成,阅读的目标就能达到。

三、适当刺激,激发兴趣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人们只有在活动中对某种事物萌感,才会去学去做。”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各种能力发展的基础,是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的前提。于漪也说过:“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会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学生一旦对语文阅读这一科目发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提高求知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运用绘本,激发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名著一般都较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浓。我们可以用绘本连环图片展示的方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出示《香菱学诗》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进行图片的描述,并展开联想,这里面究竟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然后告诉他们这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片段,作者又是怎样来写这个故事的呢?这个人物还有哪些精彩的故事呢?片段中还讲了哪些人物的故事?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播放影片片段激发阅读兴趣

用影片片段可以很好地激起阅读兴趣。如播放《荒岛余生》的一个片段:主人公在一个荒岛上,赤脚艰难地走在水中,脚烂了,鲜血从红肿的腿脚上流出来。主人公咬着牙,脱下上衣,把他撕下,包裹在脚上,拄着棍子继续前行。主人公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才出现这一幕,学生都很想知道。这时候就可引导学生去阅读《鲁滨孙漂流记》。

3.成语俗语激发阅读兴趣

成语故事或是俗语一类的东西,学生比较爱听,我们可用它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向学生讲“石迁偷鸡――不打自招”。如果学生不知道此故事,也可以先把这个故事说给学生听。接着告诉学生,这是《水浒传》中的一个故事,《水浒传》中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再给出几个有关的成语、俗语,让学生在下个时间,把和这些成语、俗语有关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4.课堂拓展,课外延伸

这是采用比较多的一种形式,上课时,教师要有意识进行拓展,吊起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己去看。比如上《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时,里面的人物描写非常细致,于是教师就可告知学生,《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个个性情不同。学生自然就会自己在课外找书看。

四、知识竞答,提高学生参与度

“开心辞典”之类的栏目,已深入人心,学生更是爱看,并且百看不厌。我们也可以采用类似的知识竞答的方式保持阅读兴趣的持久性。

五、深度阅读,鼓励创造

对于名著的阅读,如果仅仅停留在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等表层意义上,这样的阅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探究性阅读,如“对课文内容能表达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篇(7)

一、营造氛围 激发悦读

1.营造良好的悦读氛围

我们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什么要三次搬家呢?因为孟母充分认识到了孩子学习环境是多么的重要。因此,要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这是激发学生喜爱读书的重要客观因素。

2.营造学习场所的文化氛围

名人名言是语言的精髓,是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对学生有强烈的启发性和教育意义。它是教育、启发、激励学生学习,锁定学习目标的钥匙,要让这把钥匙打开学生读书的兴趣之门,切实可行的方法,是将名人名言制作成条幅挂在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让其天天看,常常受到启发和教育,可将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宋代朱熹)“最好的伙伴就是最好的书”,(英?切斯特斐尔)挂在教室里,过几日更换一次;也可以挂在学生的卧室里,让学生随时感受到名人名言的激励。

3.营造良好的悦读资料氛围。

营造良好的悦读资料氛围,首先要加大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资料的投入。让学生随时随地有书可读,学校应当建立图书室,规定一定时间让学生阅读,班上可建立图书角,让学生课余时间有书可读,有条件的学生家庭可以建立图书架,让家长购买一些适合学生特点的书籍,让孩子节、假日有书可读。这样,让学生置身在书得的世界里,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天地里,不阅读都很难。

二、方法引导 促进悦读

1.故事悬念法

每个孩子都爱听故事,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融,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如:出示《一千零一夜》一书告诉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2.电视辅助法

社会上流行的电视剧往往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相当大的影响,教师如果抓住机会,因势利导,趁机向学生介绍相应的读物,他们的阅读兴趣会比较大。例如中央电视台播出《西游记》、《果宝特工》等后,学生会常常讨论剧情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教师推荐读相应的图书,学生兴致高昂,收到良好的效果。

3.课堂延伸法

要让学生从“要我读”转为“我要读”,必须将读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从生活和学习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读书。如:在学校组织观看电影《小萝卜头的故事》后,立刻介绍学生去读《红岩》;班级故事比赛上有同学讲了《草船借箭》的故事后,随即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在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热播及学习课文《景阳冈》时,趁势在班级推出《水浒传》一书,学习了课文《猴王出世》后,借机引导学生去研读《西游记》……诸多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琐事都可以用来点燃学生读书兴趣的火苗,促发他们读书欲望的火花!

4.言传身教法

身教重于言教,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喜欢阅读,懂得悦读的方法,了解书籍的内容,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悦读,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他们喜欢阅读,教师要多读文章给他们听,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更能促使学生自愿自觉地悦读。

三、 活动开展 夯实悦读

1.提供舞台

兴趣来源于对成功的向往,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借用班队课、校本阅读课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平时,在每节语文课开始我让学生上来说一段话,可以是新闻重播,可以是自己的生活见闻,还可以是向大家介绍自己近期读过的作品,有能力的还可以谈谈看完后的感受,这样让学生有了交流信息的舞台,多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而这些介绍又成了吸引其他孩子去努力的方向。

2.讨论交流

每个学生经历阅读的过程不尽相同,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不仅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而且能优化每个学生的阅读过程。阅读后,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也可举行课外知识竞赛,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如学了《蟋蟀的住宅》、《珍珠鸟》,可指导学生看《少儿百科全书》,看完后,让学生讲讲给你印象最深刻的动物,这样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又增加了学生课外知识。

3.鼓励先进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容易自流。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每学期应进行若干次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或者搞一些基于阅读训练的活动,通过活动激励学生悦读,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会对阅读更有信心,坚持下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其意义也就更加深远了。学生的阅读范围广泛了,语文的素养就会从整体上提高了,因此,我们要在课外阅读的生活领域里,鼓励学生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

4.竞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