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师职称申请书

教师职称申请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6 16:01: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师职称申请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师职称申请书

篇(1)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是xx,2017年7月毕业于xxxx专业, 2017年9月在xxx应聘成功且工作至今,任职期间我参与了夏家堡小学各种各样丰富的活动,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教育教学方面学术性且操作性强的专业知识,不管是学习能力、教学能力,还是专业水平都的得到了较明显的提升。在此,特向领导提出二级教师职称的申请,并对我一年多来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倾心教育,为人师表

身为教师,我深深认识到“教书育人”、“文以载道”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关心全体学生,对学生的教育能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每天坚持早到晚归,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甚至还放弃节假日的休息,回校做好有关工作;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绝对做到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学生和教师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好的教师形象。

二、精心施教,形成特色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切实抓好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备、辅、考三个环节,花了不少功夫,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讨;备——备教材、备学生、备重点、备难点、备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突发因素;辅——辅优生、辅差生、重点辅“边缘”学生;考——不超纲、不离本、考题灵活、开发思维、迅速反馈、及时补漏。教学过程中,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状态,改进教学方法,自始至终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特长顺利发展,知识水平明显得到提高。所带学生总体成绩优异。

三、潜心钻研,完善自我

从教一年以来,在较好地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积累教学经验,不断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积极参加名师之路的培训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积极参加上级和学校组织的教研教学活动。在学校组织的评优课中获得二等奖、三等奖以及一等奖,在青年教师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在未央区大学区教师硬笔书法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在数学竞赛中获得“优秀指导老师”称号,任教一学年后被评为“教坛新秀”等荣誉。

虽然有了一定的收获与成绩,同时也感受到自己仍然有很多地方需要继续努力。一是教育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和实践。“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当今教育理念的主流,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做到逐步实现“五还”:一要还给学生“时间”;二要还给学生“空间”;三要还给学生“工具”;四要还给学生“提问权”;五要还给学生 “评议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二是教学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科学。温和而不是纵容,严肃而不是严厉,创造一种既严肃又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活泼的氛围中扩展思路,在严肃的氛围中理清思维。三是关注学生心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和能力,注重学生思想情感教育。四是加强自我学习。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不断更新,不懂加强自我学习,提升自我,就很可能被社会淘汰。作为一名教师,知识的传承与传播者,若不能及时更新自我知识结构,则会失去对知识的话语权。

以上是本人任现职以来思想、工作方面的总结,认为基本符合小学二级教师的申报要求,特提出申请,望各级领导予以审核批准。

此致

敬礼!

篇(2)

陈文艳的死磕之路是从发现遵化当地体育中考作弊开始的。“那是2010年,考场就在我们学校。”当时她眼睁睁看着一些外班和外校的学生只跑了一圈就站在原地等着,等到别的学生跑得差不多时再跟着冲刺。如此明显的作弊行为,考官偏偏给打了满分,教育部门的督考团队也视而不见。除此之外,在农村独生子女加分和少数民族加分等环节,陈文艳也发现了作弊行为。这些“公开的秘密”让陈文艳忍无可忍。“中国最不能、最不该腐败的就是教育和司法!”她一掌拍在椅子扶手上,“有时候可能半分,就把学生一生的命运都决定了。”

在陈文艳曾经的学生倪伟博的印象里,陈老师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当时学校给学生订盗版辅导书,做不完也得花钱订,很多书最后都白白扔掉,陈老师就向上反映,“为着我们的事,她没少去跟学校和教育局打架。”倪伟博说。

陈文艳不断地举报中考体育成绩作弊、教育乱收费、教师职称评定作假等问题,遵化市局和教育局的大门已经被她“踏平了”。“之所以一直去,就是问题总不解决,这样的话,还谈什么教育公平?”得不到回应,她就到唐山市、石家庄和北京继续举报。直到被遵化警方以扰乱社会秩序为名行政拘留,她才被迫终止举报。

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后,她决定上诉。“我没有罪。”唐山市中院发回重审。重审当天,陈文艳很多学生从外地赶来参加旁听,之后,师生共同合了一张影。“有这群孩子惦记,我觉得什么都值。”2015年9月4日上午,陈文艳去法院领判决书,听到审判长宣读到“被告人陈文艳无罪”时,她流泪了。

篇(3)

1 高校科研诚信问题的主要形式

1.1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

这是较为普遍的科研失信行为。通常表现为使用别人的实验数据、研究结果、学术观点或者直接抄袭他人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同时不标记引用出处并直接以本人名义出版著作、、撰写项目申请书等不道德的行为。

1.2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

以编造、篡改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实验数据和研究对象等方式,取得技术方法上的“突破”或科研成果上的“创新”。如2003 至2005 年期间,原上海交大陈进教授将所谓的科研成果“汉芯”,通过造假和编造实验数据等多种多段,骗取专家鉴定,并宣称国内首创,并且具备国际先进水平,从而骗取数亿元的国家科研经费。

1.3伪造信息

通常为在申请科研项目的过程中,特别是一些没有取得一定的科研成绩的青年教师,通过伪造虚假的个人受教育经历、研究工作经历、社会任职、学术成果等信息,以此来“完善”本人的申请材料,提高项目获批成功率。

1.4未参与创作或研究,并在研究成果上署名或未经许可,而使用他人署名

主要表现为某些学科领域著名专家,未直接参与科研工作,仅利用其学术名气或“隐性”权力而在科研成果或论文上挂名,获取不正当利益。或者在申请科研课题中需要项目组成员签字、项目申报推荐意见或者科研项目结题需要的专家鉴定意见时伪造他人特别是伪造专家签字等行为。

1.5一稿多投

有的教师将同一论文稿件投到不同刊物或者仅仅将题目、局部内容稍作修改而实际研究没有任何进展的稿件投到不同刊物。还有的教师将一份已经获得资助的项目申请书稍作修改重新申报其他单位项目,骗取科研经费的科研不端行为。

2 高校科研诚信问题的原因

2.1科研考核体系不合理

目前不论是社会对于高校的评价、博士点申报还是高校学科排名等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对高校一段时间内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的衡量。为此各高校也制定出相应的奖励机制和科研评价体系。

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师的科研行为。较好的、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可以引导科研人员踏实的开展具有原创性的、探索性的科学研究,而较差的、片面的科研评价体系导致科研人员只注重短期科研成果,不再按照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开展研究。这种科研评价体系了违背科学研究的客观发展规律,使得高校教师以完成科研考核任务为目标,疲于奔命的到处争取科研项目、绞尽脑汁的撰写论文,最终导致发生了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

2.2科研法制规范不健全

科研诚信仅仅依靠教师的自身道德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监督惩罚制度。目前对于高校教师的科研失信行为通常是依靠行政体系的内部处罚,缺少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 没有全国性的法律.现阶段对于科研失信行为的处罚主要依靠相关的部门规章制度。如:科技部的《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中科院的《中科院部门规章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这些规章制度都是针对本部门的科研失信行为做出的规定,具有一定的部门局限性而且相互之间存在矛盾和空白的地方,缺乏统一、明确的监督办法、惩处机制,导致处罚力度较弱。

其次现行规章多是原则性条款、指导性意见或是宣誓性条款,较为模糊和笼统,缺乏针对性、操作性①。目前与科研诚信相关的法律主要有《科技进步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法规中有部分规定涉及到科研诚信的内容,还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对于科研失信行为的判定标准和对科研失信行为的处罚做出界定。例如,对于何种行为属于科研失信行为,其判定标准和惩罚措施都没有详细的规定,使得科研人员对于行为是否属于科研失信行为以及对于科研失信行为可能受到的惩罚不清楚,也就没有对于惩罚的畏惧感,导致现行法律发挥不出实际效力。

2.3教师自身道德缺失

各高校都在学生的诚信教育方面相对较重视,但对教师的诚信教育却很少提及,更多的只是鼓励教师要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为自己争气、为学校争光②。部分高校教师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并在不当利益的驱动下唯利是图。这些都助长了高校教师铤而走险的抄袭他人、虚构数据等科研失信行为。

3 高校科研诚信问题对策

3.1建立科研诚信档案

2009年8月,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等十部委联合的《关于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为申请科研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建立科技信用档案,并作为批准该项目的依据。虽然文件中并没有明确要求高校必须建立高校教师科研诚信档案但是不难看出建立科研诚信档案对于高校科研诚信建设工作十分重要。

科研诚信档案的建立应贯穿于科研档案始终,是对于科研工作全过程的科研诚信记录。高等院校应建立和完善科研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并建立科研诚信网络信息平台。将科研项目的批文、合同书(任务书或委托书)、中期检查报告、重要实验数据记录、科研经费使用情况、项目科研结果,科研论文、专著、专利等人员名单,鉴定结果及鉴定专家意见等其他重要资料等重要信息都应保存在科研诚信平台上。对上述信息尽可能的向全社会公开,接收社会公众的监督评价,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师科研诚信行为而且有利于树立科学研究的公信力,有利于建设整个社会的诚信氛围。

3.2科研诚信建设法治化

相对于违背科研诚信获得的项目、经费以及各种奖励,科研失信的违法成本过低,法律惩治力度不够,也是造成科研失信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针对科研失信行为的处罚措施和处罚力度都十分有限,大多局限于行政处罚。做出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的明确规定对于惩治科研失信行为、推动科研诚信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外,当前国家不断对于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使得科研失信行为的危害性逐渐增大,建议可以借鉴“酒驾入刑”的经验将严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恶意套取科研经费、故意编造数据导致妨碍科学进步等社会危害性较大、影响较广的科研失信行为纳入刑法。通过法律的严惩对于科研失信行为进行震慑、警示和教育。

当然仅仅依靠法律手段规制科研失信行为是不够的,只有以法律为后盾,以科研管理、诚信教育,媒体监督为手段多种方式从科学研究的不同阶段入手,惩教结合,才能推动科研诚信氛围的建立。

3.3加强科研诚信教育

对高校教师特别是刚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应开展科研诚信和科研道德教育培训,通过学习不仅让高校教师知道科研诚信的重要意义,掌握基本的科研素质避免非主观的科研失信行为,教育、引导高校教师的科研行为;而且还要了解对于科研失信行为的法律制裁和行政处罚,约束科研不端行为,净化科研环境。因此要加强高校教师科研诚信教育工作,从根源上避免科研失信行为的发生。

3.4完善科研评价制度

篇(4)

国外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许多发达国家在产学研发展上先我们一步走出,他们根据自己的国情拟定不同的计划,产学研合作模式各有特色,都在国家科技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美国模式

政府的支持在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中表现突出,具体的特点表现为:

大学与政府密切合作。早在“二战”期间,美国大学就依托政府的引导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美国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倾斜以及提供大量基金的做法在促使美国大学的科研面向产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大学与企业合作创办研究中心开展研究。研究课题由大学和企业共同提出,或由其中一方提出,共同承担,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企业的产品开发。这些研究的选题直接针对某行业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进行探索,相当于应用研究。美国4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是产学研合作较为成功的范例。

给予高校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这是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最显著特点。资金支持的来源渠道有三:一是联邦政府、州政府设有专门基金,用于产学研合作项目;二是企业的捐赠与投入;三是地方当局和社区的经费支持,用于地方和社区所需人才的培养与有关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组建产学研合作管理机构。管理机构根据合作的内容,管理范围各不相同。一般而言,涉及产学研合作的方方面面。包括研究开发、人才培养数量与规格、课程设置、经费管理、人员互派等。

英国模式

为了加强高等教育界与产业界的联系;增强高等教育界面向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的积极性,从1975年开始,英国政府开始采取措施加强科学和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先后实施了多个旨在鼓励科技界与产业部门合作的计划。

联系计划。该计划是英国政府促进科学界和企业界在产品预研阶段合作的主要措施,它通过政府的研发基金来调节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研发行为。联系计划的一个关键做法是:项目申请主体必须至少包含一个科研机构和一个企业。各个部根据项目申请主体的科研开发实力来决定是否给予资助,而获得资助的一个先决条件是项目申请主体之间必须预先签订一项协议,规定好工作的分配细节,以及科研成果的归属,以免将来发生法律纠纷。

知识转移合作伙伴计划。该计划是英国贸易与工业部从2003年夏季开始设立的,它是由“教学公司计划”和“院校与企业界的合作伙伴计划”合并而来。该计划涉及三个方面:企业、知识库单位和计划联系人。首先,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作出战略性的技术决策;然后,企业与所选中的知识库单位协商并达成协议,并最终形成项目资助申请书,提交贸易与工业部的计划办公室批准。每个项目可以招收一个或多个联系人,联系人与知识库单位签订劳动协议,但却在企业工作。知识库单位派出导师经常性地到企业指导联系人的研发工作,而联系人则负责将知识库单位的成果转移到企业。

法拉第合作伙伴倡议。法拉第合作伙伴倡议成立于1997年,虽然是民间组织,却得到了英国政府的支持。其运作方式为:发起者首先在不同的行业建立多个行业法拉第联盟;然后,属于相关行业的企业、科研机构可以申请加盟。联盟聘请一些资深专家作为“技术翻译者”,他们能够发现企业的需求,并将科研单位和企业联系起来。

德国模式

德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典范是起源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该模式集中于专科层面,其基本构架与运行方式为:由企业初步提出产学研合作计划,内容涉及合作方式、目的、项目、期限、资金的投入与保障、各方的责权利等,并与相关高校进行磋商,最终形成各方都能接受的执行计划。

重视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教育。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是德国学制的特色,德国的职业教育形式多样,结构完善,教学过程实行工学交替、工学结合,学生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学徒,既有理论教师又有实训教师,既有理论教材又有实践教材,培养人才效率高。

合作以市场为中心。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向自己选择的合作高校提出合作项目,由学校进行研究开发,并随同企业人员一道完成整个项目的试制,最后双方共同将产品推向市场。整个合作资金由企业全部提供,学校在企业的协管下全权使用。

独特的“顾问合作制。”德国的许多企业与高校都有产学研方面的“顾问合作制”。许多学校要求教师要尽可能担任各行各业的顾问,特别是工科教师,要求必须担任工厂顾问,且不论企业的大小。企业一般也都把其顾问权授予高等工业大学的教授,特别尊重教授的建议,并随时将企业的信息向顾问们传输与开放。而且产学研合作关系一旦建立,将是长期的、稳固的和紧密的。

日本模式

日本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始于二战后。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是在政府鼓励下,通过加强国立大学与企业的合作开展的。经过多年的探索,日本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视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基本国策。为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事业,日本政府于1996年7月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把产学研合作当作一项基本国策;1997年1月,又提出了《教育改革计划》,其中包括日本政府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形成多种合作研究方式。根据日本国立大学与产业界在联合合作中双方权利义务、合作目的的不同,主要分为四种形式:①合作研究;②委托研究;③委托研究员;④共同研究中心。

将产学研合作制度化。为确保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能有效地实施并富有成效,日本从1983至今已建立了委托研究制度、委托培训制度、捐赠奖学金制度、研究室制度、经费划拨与使用制度、研究权属保障制度、人员互派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

大学与企业合作培养高级科研技术人才。在日本,研究生由大学招收,完成基本理论学习后,进入合作企业,企业提供经费、场所和课题,助其完成整个学业。作为回报,企业有优先用人的权利。

高校组建科学园载体进行产学研合作。日本许多大学都建立了科学园,这些科学园以高校为中心,与专门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合作兴办高技术密集区,既培养了新的科技人才,促进了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又开发了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

上述几个国家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都是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实际情况发展起来的,是行之有效的。相比之下,美国模

式求大求全,形式多样;英国模式更强调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德国模式则以培养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为轴心;日本模式强调合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虽然这些模式所包含的具体措施各不相同,但其中比较重要的共同点就是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借鉴与启示

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与实践十多年来,我国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尽管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缺乏政府的足够支持、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发展的政策法规不健全、高校及企业的认识不足、中介服务机构不够完善,等等。

政府必须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组织管理

政府对提倡、推动、组织、协调、激励和引导产学研合作教育正常、深入地开展具有重要的职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首先需要从政策上将产学研合作的各方联系起来其次,政府应充分调动产学研参加合作的力量,推动成熟科技成果的转化;再次,政府还应该在资金方面给予支持和引导,在承担部分研究风险和成本的同时,引导企业与高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如设立各层次的政府基金,同时,要求必须由大学与企业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共同申请基金资助,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跟踪、评价合作研究项目的进展和实施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确保合作产生实质性效果;最后,政府还应该制定政策,在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给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予优惠,从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同时,在现阶段,政府需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组织管理,建立严密而灵活多样的组织管理体系,从中央到地方,都要建立产学研合作组织管理机构,对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进行协调和管理。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一方面,高校要克服封闭办学的旧模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改变单一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应用人才;在产学研合作中要克服单纯为了创收的观念,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道路。同时,改革现行的教师职称评定办法,改变一概以科研成果数量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办法,引入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及其实施效果等指标,将教师关注的重点转移到科研成果推广和实际价值上来。而就企业而言,在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要改变企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的旧观念,走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新产品技术含量的新路子,主动与高校加强产学研合作。

完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

由于立法尚不够完善,尤其是对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立法严重滞后,司法机构组织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趋势,致使许多侵权、侵利案件迟迟得不到解决,同时,合作过程中及产生研究成果后往往涉及到知识产权权属及其保护问题,如果没有法律的规定加以约束很容易导致纠纷不断,不仅影响产学研合作的进一步开展,也挫伤了合作的积极性。因此,要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组织

中介服务组织是产学研合作中不可缺少的支撑体系。中介服务组织一方面为企业提供帮助,使其顺利找到条件合适、能合作开展研究的大学,同时帮助大学了解企业的需求,审视和修正研究方向。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一般有赖于法律契约事务服务机构,大学通过中介机构开展与企业的合作研究或参加国家的研究课题而做出发明。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和完善各种中介服务组织,提高其服务功能,使之不仅具有咨询服务功能,还具有担保功能等,在研究成果转化过程中监督转让双方履行转让协议或合同。

篇(5)

    1.1紧密联系行业实际设置课程

    全日制工程硕士生的课程体系中,包括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部分,在较短的时间内,要达到硕士学位的基本要求,需要将这两方面的课程有机结合,总体来说,与工学硕士相比,政治和英语所占学分有所下降,专业课比重增大,同时开设了更为丰富的专业选修课。围绕工程硕士培养定位,对于公共基础课设置进行了改革,整合了目前的政治课程授课内容,减少了政治理论内容的重复度,减少了传统的公共外语课程,加强了专业外语教学,外语课程注重实用性,注重口语训练及英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课程教学既要培养学生掌握工程领域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更强调学生要掌握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及工程管理方法,因此专业课设置兼顾学科和行业需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结合行业需求,反映工程前沿,突出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拓展,课程教学以实际工程应用为导向,以未来工程人才需具备的综合素养为目标,以激发其创新能力为核心,设置了包括“环境工程招标投标”、“场地污染修复技术”、“清洁生产审核”、“有机污染分析技术”、“环境影响评价实务”等与学科和行业实际紧密结合,涉及研究、开发、生产等诸多领域的实用性和综合性环保技术专业课程,增加实用性知识和工程实践经验,紧扣行业发展。

    1.2课程教学多样化

    专业课程教学的师资除选派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还聘请国内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教学方式上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课堂学习和课本为主的传统方式,代之以案例、问题、项目和课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参与式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团队教学等各种教学方法贯穿教学过程,侧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性、实务性、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和教师相互交流,对感兴趣的领域做充分准备,并将自己的认识和同学分享,由于行业专家的参与,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能紧密接触行业实际。如“场地污染修复技术”的课程教学由行业专家在氮肥厂、油制气厂等场地污染修复项目现场授课,学生有机会亲身见识包括土壤清洗、化学反应格栅、生物堆积、现场固化、植物复垦等污染场地修复的多种技术,还可以亲身参与污染修复的采样、样品分析以及污染评价等修复流程。为了提高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写作能力,还专门开设了“实用工程与科技写作”课程,其中包含专利申请书、科技项目申报书、技术总结报告及标书等文件写作内容,学生对课程内容印象深刻,真正达到了“学有所获,日学日进”的效果,深受学生欢迎。课程学习的考核采用案例设计、案例报告书等方式,如“环境工程招标投标”的考核就是对某一招标文件编写标书,突出应用性,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不仅能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更能获得将理论和研究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解决能力,力求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对职业领域的技术工作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感性认识,为后续的职业实践奠定基础。

    2培养方式

    根据教育部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指导精神,学科点充分吸纳社会资源参与工程硕士培养,与企事业等实际部门紧密合作,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的企事业专家担任研究生校外指导教师,在相关企事业单位设立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依托“双基地”、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共同承担完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工作。

    2.1建设稳定的专业实践基地,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专业实践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过程的核心,学生在校完成课程学习后,深入企事业单位开展实践工作,结合单位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或技术难题,逐步深入地应用理论、方法和技术去解决问题,切实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专业工作的感性认知,加深对职业的体验,同时完成毕业论文。建设专业实践基地,是落实专业实践环节,成功培养工程硕士的重要基础保证,目前暨南大学环境工程学科点已与包括广东圣茵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水务公司、广州兴丰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李坑垃圾发电厂、珠海水质监测中心、广东省清洁生产中心、惠州环科所、东莞市农检所等在内的数十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通过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同建立研发平台、构建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等方式,研究生在实习和校企横向课题研究中,真正深入企事业单位管理过程,解决其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以此增强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

    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一方面研究生借助实践基地平台可以完成工程设计、技术研究、技术创新或技术改造方案等实际专业技术工作,同时了解行业的工作流程和职业规范,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实践单位接纳研究生实践,在投入资金的同时,也能为单位发展和创新获得效益。可以订单式培养切实满足企业需求,毕业就能上岗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实践基地成为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联系纽带,促进院系、导师和企业的长期、紧密的合作。

    通过建立在企事业单位实践平台,我们还尝试进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探索,强化研究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注重工程项目设计,强调实用性,包括熟练掌握工程实践中多种专业软件、绘图软件的使用;实施了包括环评工程师、注册环保工程师、能源审核、清洁生产审核资格认证等在内的环境保护领域的职业技术考试和认证,使全日制工程硕士在一毕业即可上岗工作。

    2.2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推进落实双导师指导制导师的素质与指导能力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对导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导师有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指导能力,也需要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推进落实校内与校外双导师制是保障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我们建立健全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导师评聘制度,其中校内导师的评聘条件注重考察导师的学术水平和指导能力,不仅包括发表学术论文、纵向科研项目等指标,还注重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科研情况、为企事业单位解决问题能力;对于校外导师的评聘通过自荐或校内导师推荐,一般要求具有副高技术职称或在单位担任中层领导职务,在某一专业领域有技术专长,或具体负责某部门管理,主要考察其专业技能的水平、组织管理的能力,具有指导研究生的专业水平、组织管理经验和资源条件,并且与校内导师有一定的合作研究基础。同时加强对导师特别是校外导师的培训,内容包括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相关政策和规定进行解读,明确包括授课、讲座、论文指导、工程实践指导、实践基地建设等在内的导师职责,使导师充分认识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和规律,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激发导师参与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热情。建立校内、校外导师有效沟通机制,定期举办导师工作座谈会。座谈会既可充分讨论交流研究生培养中课题选定、论文指导、毕业答辩等环节的问题,也对企业、行业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战略、相关技术和工艺等专业学术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导师工作座谈会的交流探讨,一方面促进了导师实践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更新,使校内外导师都能更好地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给予研究生更加细心和精心的指导,为校内外导师进行研究生合作培养架起沟通的桥梁,另一方面也为学科点与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