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美术艺术设计论文

美术艺术设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13 15:35: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美术艺术设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美术艺术设计论文

篇(1)

一、民间美术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民间美术是指百姓在日常生活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美术形式,经由口传身授将当时的审美意识传承延续的艺术,其具有生活适用性、民俗文化性以及艺术审美性的特点,并将自身的审美观、价值观融入艺术创作,这也是民间艺术最主要的特色。此外,民间美术在基层人民中诞生,其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以丰富,包含着各式各样的民间美术形态。即使它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以物质的形态出现,但其本质依然是一种精神象征。

二、现代艺术设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艺术在设计过程中逐渐摆脱物质实体的限制,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文化体现,反映出不同地域的审美风格。现代艺术作为当代文化与美学的综合性表达手段,在人们的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逐步渗透,所以,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认识应该是全方位与多角度的。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来说,其主要以体现社会意识而存在,能够将当代社会的审美意识反映出来。现代艺术和民间美术的主要差异在于现代艺术在设计中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并以科技的发展为基础。因此,科技的发展不仅对现代艺术设计的设计对象、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影响,还拓展了现代艺术的设计思维。

三、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探讨

1.现代艺术设计源泉来自民间美术

优质的艺术素材常常源于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生活经过艺术家的提炼、筛选及润色后就具有了浓厚的艺术气息。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其在现代艺术中以源头的形式存在,并主要表现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物质作为民间美术的重要载体,是民间美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则反映出当代人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追求,是民间美术的思想结晶。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现代艺术设计中重要的设计灵感来源就是丰富的民间美术。因此,设计者要不断采纳与吸收民间美术的精髓,从而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艺术作品,进而在推动现代艺术发展的同时将中国辉煌灿烂的民间文化传承下去。

2.民间美术深化现代艺术设计创造力

民间美术对于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是多角度、多方面的,其创作视角所具有的独特性以及设计方式所具有的开放性给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无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民间美术主要通过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结合,充分表达出创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应用民间美术,不但可以培养设计者的想象力,还能探索与发现素材所具有的规律性,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思考事物,促进思维的发散性。

3.现代艺术设计借鉴与应用民间美术

随着各种现代艺术活动的开展,更多的中国艺术品逐渐走上了国际化道路。可以发现,走上国际化道路的艺术品其成功之处就在于立足本土文化,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丰富作品的内涵与意义。这在现代艺术对民间美术的借鉴应用中得以体现,这对于创作出更好的现代艺术具有重要的启示。

4.两者之间的文化内涵共通

在创造民间美术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艺术理想与人生理想的价值观念,将这些因素融入创作主题,将人民生活的情感接通,融入自身对于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心愿。伴随民间美术的广泛应用与现代艺术的设计实践,不论是时间上或是空间上都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民间美术中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也是现代艺术在设计中需要汲取的重要精华。此外,民间美术的设计主题还能充分激发现代艺术在设计选材中的灵感,让民间美术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灵感来源,从而促进两者之间文化内涵的共通。

结语

篇(2)

1.环境艺术设计的原则与指标

现代城市环境的整体规划建设与核心设计理念务必体现“整体、持续、协调、循环、节能、绿色、再生”的指导原则,通过将绿色生态观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和谐与完善,进一步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与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人们整体居住环境质量与住宅区自然复合系统趋向稳定、平衡、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要想全面实现城市环境的生态化规划设计,首先要对传统意义上的设计理念进行革新,在遵循生态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积极融入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推动生态文明城市的发展。

2.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的内容

生态城市规划应使绿化指标、地面保水指标、节水指标、节能指标、二氧化碳与废物减量指标、污水垃圾处理指标、绿色交通指标等各项指标符合生态规划标准。绿化指标是生态规划建设的一项关键性标准体系,必须使住宅环境内绿地率达到60%以上;应采用具有渗水保水能力的高效建筑基地施工材料,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以确保雨水及时排出与科学合理渗透,适当减少混凝土覆盖面积;通过完善净水系统与节水系统,强化城市水资源设计,利用省水器与新型水资源对雨水、生活废水污水进行科学处理与循环再利用,确保饮用水符合国家规定标准;开通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建筑材料的使用应以减少二氧化碳排量为关键指标,装修内饰应体现节能绿化环保风格;设计雨水与生活排放污水分流管理系统,突出可持续利用原则;倡导绿色交通工具的普及与使用,从而减少环境污染。此外,城市住宅在经济生态设计规划方面,应突出低能耗的绿色消费观理念,提倡以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为主的能源利用模式,鼓励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减少资源的浪费,推动绿色科技生产的发展与普及。

二、中职美术教育背景下生态理念艺术设计方案

1.绿色生态的人性化美感设计理念

设计师要充分结合现代化建筑学基本原理、生态理念价值观、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新技术营造适宜的生态居住环境,对能够影响到城市生态平衡与美感的各种环境因素、自然因素以及人文因素进行统一协调与统筹规划设计,使其和谐共融、统一共生,有序而持续地发展。在城市住宅布局整体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对环境空间的生态环境进行充分合理设计,依据南北朝向、最大向阳与通风程度对住宅区进行规划,留出科学合理的通风道口与生态绿色走廊;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建筑单体、群体的朝阳区与阴影区,使居民可最大限度地享受阳光;应以城市空余地面为基准,强化区内景观园林建设;充分利用城市内外自然山水环境,使之相互统一和谐,通过远山借景、引水入市等方式美化生态景观;保持动植物种类的多样化,为之创建和谐生存环境;扩展区内园林树木种植面积,加强生态气候调节能力,以提升居民生活适宜感与健康指数。为此,可通过科学统筹规划绿地、建筑与景观,形成通透深远富有层次感的景观空间;通过以曲代直的形态布局,美化建筑形态与园林分布空间。

2.积极开发自然可再生资源

篇(3)

关键词:高考美术培训;艺术设计教育;文化素养;审美;创造力

近年来随着高校美术类专业的扩招,在美术高考繁荣的社会大背景下,美术高考生源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以河南省为例,2007年美术类报考人数55107人,2008年65496人,2009年66992人,2010年66007人,与此相适应,大量的美术强化班、美术培训学校如雨后春笋,规模庞大的艺考生在众多良莠不齐的各类美术培训机构中,接受着美术高考固化单一的应试教育,严重影响着美术类考生的审美素养、艺术素养,也带给高等艺术教育太多的后遗症。

一、高考美术培训现状

通过深入了解各类美术培训机构发现,高考美术培训作为正规教育的补充,主要是依赖私人投资发展起来的,因此行业的特殊性和缺乏规范化的市场机制,以及高考美术考试机制和内容的固化、单一,造成了目前高考美术培训机构经营无序性,美术培训教学模式程式化,课程内容单一化。

1.高考美术培训机构经营无序性

面对近年来火爆的美术高考热,各类美术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在众多的美术培训机构中,不乏一些优秀的美术培训机构,它们师资力量雄厚,教学内容及方法合理、新颖,不仅训练培养美术技能,而且提高人的审美素养,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由于许多家长和考生怀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心态,加之巨额利润的驱动,使得许多不具备办学资历、办学能力和办学实力的人和机构,把美术培训当成赢利手段, 打着“速成班”、 “美院班”、 “精英班”“强化班”等各种极具诱惑力的旗号吸引生源,这些培训机构师资状况不容乐观,有在职的大学教师、在校的大学生、兼职的艺术工作者甚至一些非专业人员等,美术培训无科学、规范的教学计划和管理机制,教学管理缺乏良性循环,加之政府监管不严,导致高考美术培训良莠不齐,无序经营。

2.高考美术培训教学模式程式化

众多高考美术培训机构为了提高考试“命中率”,追求最大的利益回报,投机取巧,想方设法猜测考试内容,研究各校往年考试特点、阅卷要求、教师喜好等,违背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给学生传授专门应试的针对性套路,导致了教学模式的程式化。经过走访河南省郑州市数家高考美术培训机构发现,大多美术培训班都是按照石膏几何体临摹、写生石膏像临摹、写生静物临摹、写生真人头像临摹、写生真人头像临摹、默写这样一个套路进行强化训练,个别美术培训班甚至不经过绘画基础教学,直接进行头像临摹、默写,导致学生习惯于概念、习惯于定义,照葫芦画瓢,这种问题在学生的习作中大量存在。美术本是一门充满创造性与心灵感悟的学科,如今却变成了机械的背诵与临摹。

3.高考美术培训课程内容单一化

目前,中国美术高考考核方式过于滞后,考核内容过于单一。美术考试的科目基本上是素描、色彩、速写。素描考试出题方式基本围绕如下几种:人物头像写生或头像默写,石膏头像写生或根据人像照片写生;速写考试的出题方式有:人物动态速写,人物动态默写,考场内的人物动态速写组合;色彩考试的出题方式有:静物色彩写生,静物色彩默写,根据黑白静物照片转换为色彩写生画面,以河南省2008年以来的省联考为例,见表1。

针对这种考核形式,美术培训机构在教学思路上特别明确,其课程内容锁定在狭窄的考试范围,普遍设置素描、色彩、速写,通过临摹、默写等机械手段的训练,形成长期单一技法训练现象。由此可见美术高考形式的滞后与高考内容的固化导致高考美术培训课程内容设置的单一化,影响了生源质量,也影响了美术考生艺术综合素质的培养。

4.高考美术培训短期突击速成化

2010年10月25日,在上海举行的“2010高考美术专家高层论坛”会上,中国美术学院的朱卫东教授表示,参加美术高考的考生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考生热爱美术,想考上理想中的美术院校;二是考生其他学科成绩不太理想,希望通过美术高考实现大学梦;三是考生感觉自己只能考上普通大学,希望通过美术高考实现“重点梦”。其实在艺考大军中,相当一部分生源来自农村高中,他们从小没有接触过美术教育,之所以改行学美术,纯粹是因为文化课较差。这批考生中大多数过去对美术毫无兴趣,对美术专业知识缺乏认识和了解,只是把学美术当作进入大学的捷径,他们经过短短几个月的考前强化训练,便匆忙应考。美术培训班正是迎合了这部分考生的需求,开办“强化班”、“速成班”,以投机取巧的形式在短时间内达到考试成功的目的。

二、对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1.文化素养薄弱

文化素养主要指人才成长所具备的广博的知识积累、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及表现出来的气质、视野和修养等。“如果一个人的文化素养缺乏,便难以领略经典之作的深刻趣味,也难以在创作上走得很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邓宝剑说。艺术设计教育需以文化素养为基础,已经成为艺术设计教育者的共识。

在高考升学压力和“艺考热”的影响下,一些学生是因文化课成绩不甚理想,担心考不上普通大学,才被动选择报考美术类专业。许多考生为了获得专业合格证,考前花费大量时间用于绘画专业应试的突击训练,放弃了文化课的学习。对于美术培训机构而言,专业课考试成绩,是其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在美术培训教学过程中,重专业训练,轻文化课学习。偶尔有少数培训机构开设文化课,也是形同虚设,考生的专业基础和文化素养难免有欠缺,更不利于考察其综合能力和专业潜质。因此,进入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文化素养普遍薄弱,对专业认知模糊,不清楚所学专业,学习目的不明确;知识面狭窄,缺乏创新意识和设计观念;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分析问题能力,这些问题直接导致其在行为、思维与观念上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理念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艺术设计教育良性健康地发展。

2.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无论是专业的潜力还是文化修养都比较欠缺,在进行设计和创作时显得捉襟见肘。他们的设计作品没有思想、缺乏创意,究其原因主要是考前美术培训模式的程式化、机械化,以及我国美术高考内容和体制的单一和固化。近几年几乎所有美术学和艺术设计学专业无论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动画设计、工业设计等,高考试题都是考察“素描”“色彩”“速写”这三科,而这些考试内容仅仅能够考察绘画的基础技法,而根本无法发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潜力。部分美术培训机构为了追求专业培训的速成化、高效化,在教学中,直接让学生临摹、默写,在美术学习的初始阶段就泯灭了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培养的学生只会默写,不会写生;只会技术,不懂艺术,这种弊端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中暴露无疑。学生在这样的培训模式下,丧失了蓬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罗丹曾说:“什么是创造,创造就是发现。”世间万物的美需要我们练就一双善于创造性思维的眼睛去观察,才能有所发现和有所创造。而目前的高考美术培训只鼓励考生在形体上作无休止的临摹和默写,使原本蓬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美术高考的指挥棒下消失殆尽。致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地发展,学生的作品缺乏独创性、想象力和个性化的特点。

3.缺乏审美能力

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美术考生有一些从来没进过美术馆和博物馆,对中外艺术大师的作品也知之甚少,缺乏起码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鉴于目前高考美术培训过分追求技巧训练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艺术设计类大学生普遍缺乏艺术内涵的积淀和对艺术理论的深层理解,其审美能力不足,审美情趣低下,审美境界不高,不知道什么是美,不知道怎样欣赏美,更谈不上怎样去表现美、创造美。他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缺少一种正确而恰当的途径来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对产生在中国本土的有着深厚人文精神及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茫然不知,这一切都制约着他们向高层次发展,进而影响了艺术设计教育的未来发展。

三、结论

艺术设计教育的蓬勃发展需要学生有蓬勃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高素质、高质量的艺术人才,而考前美术培训将为艺考生提供通往艺术殿堂的平台,因此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高考美术培训。一个优秀的美术培训机构,需要具有专业美术教育水准,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规范的管理制度,优化课程设置,“文”“美”并重,因材施教,强化和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同时政府部门也应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高考美术培训机构的经营秩序,改革美术考试制度,加强美术考试内容的灵活性,为高校输送具有高品质、高素养、有艺术潜力的学子,促进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良性发展,促使社会整体审美水平的提升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张攸璐.论加强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2] 张翎.对美术高考热的理性思考[J].教育学术学报, 2005

[3] 李芬.“美术高考热”现状与对策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9

[4] 腾建志.从“美术高考热”谈对美术教育的思考[J]. 成长之路,2007.9

[5] 付秀飞.美术高考综论[D].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篇(4)

为了建设新时代艺术设计实验室,国内艺术院校在传统“包豪斯”教学模式的“艺术工作室”基础上融合时代特征,以科学的管理机制,加快实验室建设步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深化教育理念,从精英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当今社会已经不再适合推行精英教育,也无法拷贝过去选拔“精英”标准和素质。另外,具有优秀教学资源的专业美院如果还抱着精英教育的理念不放,客观上是对教育发展动力的本源———社会需求的漠视。正确理解精英教育与素质教育,专业美院扩大办学规模绝不是权益之计,而是历史给予的新的发展平台。大学的责任是为学生营造成长的环境、条件和氛围,使他们有能力成为日后社会拼搏竞争的成功者。大学教师的责任是以精英的标准鞭策自己,以自身的实践、能力、成就和人格影响,带动、陪伴学生成长并帮助他们日后的成功。

1.2科学规划主体教学与实验教学,优化师资结构艺术设计专业实验室教学建设已在国外成功运作多年,在我国也有成功案例,该模式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有效手段。科学地规划艺术设计实验室建设有助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建设分工明确,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实验室是符合时代特征的,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艺术院校应从科学配置教学机构和师资队伍管理工作抓起,优化课程结构、重视师资结构和梯队建设,在教学管理方面,注重基础教学和实验教学并行发展;在实验室建设方面,除了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外,还要将设计市场化理念贯穿其中,承担起艺术设计衍生品的深度研发;在人员配置上安排资深教授授课,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在低年级教学中就贯穿实验室教学理念,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室教学是工作室教学的延伸,并以高水平师资保障实验教学的质量。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由注重产学研结合,具备高水平实验教学经验的团队组成。

1.3打破地域限制,引进优秀企业,深化校企合作,解决实验室建设的发展问题艺术类专业是实践性强、创造性高的专业,艺术院校可以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根据专业特点吸引企业加大对专业建设的投入。同时工作室、实验室需要提升内化能力,提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扎实的设计技能以及美学理论和文化素养的水平,谋求校企之间更高层次的合作。实验室应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引导学生参加设计竞赛、学术论坛、社会实践,形成立体化培养,并通过实践增加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参与实际项目运作,为企业创收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能力。企业为实验室投资设备,提供资金、项目,能为培养优质人才做铺垫。

1.4推广优秀的实验室案例,创造“百花齐放,轻重分明”的局面面对多数艺术院校内教学资源分配不平衡的现状,可以选择性地将有成功经验的实验室的建设模式推广到其他专业,使整个学校里的实验室教学既有重点,又不单一,形成“百花齐放,轻重分明”的局面。这种教学交流是彼此作用的。图1—图3是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的部分实验室照片。

2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途径———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的办学实践

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2002年开始在黄海之滨进行校区建设,并于2011年成功举行了首届毕业生毕业设计作品展。其学科建设宗旨是遵循国际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倡导高素质、综合型、点面兼顾的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条块式学科分布结构,培养有创新精神、创新技能和创业能力的艺术设计人才。学校所推行的低年级打通基础,高年级进入工作室的教学体系,有助于学生拓宽专业视野,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在对专业理解和兴趣点相对成熟的条件下选择适合自身特点和优势的专业发展方向。

2.1校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

大连校区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包括艺术设计和动画2个专业,由专业基础、视觉传达设计学院(筹建)、传媒动画设计学院(筹建)40个工作室构成实施教学的终端平台。第一学年(专业基础A段)2个专业平台相互打通,共同教学。第一学期的教学单位是基础教学部的相关工作室/实验室,课程内容是素描、色彩、综合材料、摄影、数码图像编辑。教学目的是发挥专业美术院校的特点和优势,打通造型艺术与艺术设计学科、艺术设计各专业方向之间的传统壁垒,注重学生艺术视野的拓展和专业兴趣的提高。课程架构为各门课程平行展开,学生分批、分阶段、不同步地接受全部教学内容。第二学期前段课程内容和架构与上学期相同,但教学要求有层次上的递进。教学目的是,为形成学生创意性思维模式及培养跨学科造型能力提供条件,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本专业的高端课程、师资等信息,为第二学年选择进入专业设计工作室或实验室做准备。第二学年(专业基础B段)学生在各自专业框架内经双向选择进入艺术设计和动画设计所属的专业设计工作室,工作室主任教师将根据校区教务管理委员会的要求组织教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逐步偏重与本专业高年级设计课程相关联的基础知识。

第三学年(专业设计C段)的专业设计工作室教学是校区课程体系的核心部分。工作室的主任教师依据其自身的学术研究成果、社会实践的业绩和在相关专业领域的影响力组织工作室的教师队伍,制订教学计划,确立教学、科研方向及目标。引导学生在专业设计课程及实践中应用和深化,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力争取得阶段性的实践成果(如参展、参赛、项目应用及获奖等)。第四学年(专业设计D段)专业设计工作室将在第一学期末举办教学成果展和总结汇报,由校区教授委员会与主任教师共同审定学生进入工作室以来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绩,在此基础上确定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方向和内容。第二学期是进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阶段,各设计工作室主任将按照教授委员会确定的方向和计划,带领教学团队完成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及组织毕业展览和论文答辩工作。鲁美大连校区实践教学注重培养高质量、复合型的创新人才,坚持东西方艺术的融会贯通。在课程设置里,除专业课程还有文化课、体育课,使学生获得艺术理论、语言、文学、哲学等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艺术设计创新人才。

2.2工作室教学管理模式

鲁美大连院校区打破传统院系管理体制,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基础部+工作室的教学管理模式,有的工作室与实验室是复合的。见图4、图5、图6。工作室设置顺应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人才紧缺的现状。实施教学的终端平台由平面、多媒体及展示艺术设计教学部、动画及多媒体艺术设计教学部、装饰及陶瓷艺术设计教学部、专业基础部、公共基础部的40个工作室构成。平面、多媒体及展示艺术设计教学部即下属的工作室包括:广告及视觉信息设计、品牌形象设计与策划、包装设计、展示设计、手绘表现与空间设计、产品与会展、书籍设计、插图设计、影像艺术与设计。动画及多媒体艺术设计教学部下属的工作室包括:平面动画、虚拟立体动画、材料动画、多媒体/游戏动画、卡通读物、动漫文化创意产品、综合媒介与互动艺术。装饰及陶瓷艺术设计教学部下属工作室包括:玻璃、金工、织造、漆艺、塑形、网印制像、综合材料、家具与环境设计以及两个陶艺工作室。当代艺术、公共艺术、新媒体艺术、信息设计等交叉学科方向的专业工作室目前已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大连校区的工作室体制与习惯认为的大师工作室或专家工作室完全不同,它是与扩招后的学生规模相对应的,是校区4千多学生教学管理的终端平台,其运营水平决定校区的经济效益、未来生源和发展模式。而其规模化的智力资源、科研实力、创造成果及其社会影响是对其教学水平的充实及放大,使其吸纳更多的社会项目、资金、设备及与之适应的管理方式进入。而在大连校区工作室体制中核心内容之一是使整个实验室体系形成艺术类之间多专业交叉发展的实验教学格局,并促使实验室的教学符合艺术类教育和人才培养特点,充分体现了弹性、灵活的特征。

2.3创办大连金州新区鲁美艺博产业基地

作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高等艺术学府,尤其是作为中国艺术设计领域的领军者,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具备深厚的艺术文化传统积淀、优越的周边生态环境、高品位的设计和建设理念、先进的教学管理体系、极具特色的专业和工作室设置等优势资源。为了加速大学教学科研成功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学校正在努力建设大连金州新区鲁美创意产业基地,见图7。

2.3.1项目主题

鲁迅美术学院具有悠久历史(延安—哈尔滨—齐齐哈尔—沈阳—大连),为传承延安鲁艺精神,在政府政策大力支持下,以建立“延安鲁艺在东北”主题展馆为契机,创建代表先进文化的革命传统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以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创意人才资源为基础的文化产业集群;创建集艺术教育、文化产业、旅游资源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2.3.2鲁美艺博产业基地4大板块

(1)校园教学旅游区。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及文化品位的提升,著名大学的校园旅游成为热点已在国内外造就了众多成功的范例。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的建筑及规划设计是经国际招标产生的德国奥尔•韦伯建筑事务所的方案,该方案根据金石滩地区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提出了“花园中的城市”的规划理念。目前校园区的建筑、道路、水体、绿化、公共艺术等建设项目已基本完成并日臻完善,将成为新兴的校园教学旅游风景区。

(2)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博物馆暨金州新区创意大厦。鲁迅美术学院艺术博物馆是学院与大连市政府在金石滩共同投资建设的地标型建筑,总面积2.3万平方米,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展馆之一。现根据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校区计划把博物馆其中两层作为金州新区创意大厦使用。鲁迅美术学院将以重量级艺术展览、国内外学术交流及人才资源带动创意大厦的蓬勃发展,建成以动漫创意产业、当代文化艺术、新兴信息多媒体交互设计研发为核心的产业圈,形成文化创意产业和多媒体交互设计与高端技术研发产业集群。同时,校企合作还将促进建成企业自主创新的孵化基地、产学研合作的示范基地、高校师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基地。金州新区创意大厦的建成,将加速大学教学科研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使大连金州新区快速跻身全国动漫产业前列,使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走在国际艺术设计教育的前沿。

(3)艺术文化长廊。依据国外设计师的理念,在鲁美大连校区的规划建设中没有校门和围墙,这与国内高校的管理模式存在矛盾,尤其安全问题无法回避。校区根据实际情况,引入企业投资,现已在校区周围建成艺术文化长廊。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审批后,学院计划将其统一规划为以画廊、书店、美术用品及鲁美师生作品及衍生产品为代表的艺术文化商业街,为金石滩旅游文化的品味提升填上浓重的一笔。

(4)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鲁迅美术学院校区大连利用紧邻博物馆、地貌优美的20万平方米校园预留区域,以政府扶持文化产业为推力,发挥校区自身专业优势,以产学研相结合为纽带,打造有特色、有示范性、有辐射力的中国最大动漫游文化创意产业产学研基地。规划设计建设由动漫雕塑广场(鲁迅美术学院动画与媒体学院奖永久会址)、动漫游博物馆区、动漫游体验学习区、动漫游文化创意区、动漫游餐饮休闲区、动漫游特种影视区、动漫游演艺演播区、动漫游酒店区等区域组成的动漫文化创意产业现代主题乐园。该项目同时包括:陶瓷、玻璃、髤漆、金属、染织、服装、家具、木艺、平面设计、多媒体、公共艺术、油画、国画、版画、雕塑、艺术摄影等学科领域和若干个艺术家工作室。

艺术家工作室将由著名艺术家和美术学院的师生常年在此进行教学实践和艺术创作,作品可直接在园区的景点进行展览和销售。游客也有机会参与其中,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乐趣。由此形成完整的艺术观光、创意体验、工艺参与相融合的园区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还将联合周边院校,组成文化创意产业群,全面建成中国最大的动漫游文化创意产学研基地。

3结束语

篇(5)

(一)课程设置问题

当前艺术设计的理论课程设置,对理论课程建设与改革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着科目混杂或者搭配不合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些高职学院照搬艺术院校传统理论课程,开设了诸如《美术史》、《艺术概论》与《设计史》等综合理论课程,作为大美术范畴下,这些课程是最基本的学科。但是这些课程设置与高职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科学,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的素质培养不到位,出现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尴尬局面。

还有一些高职学院忽视基础理论教学。出现重能力、轻素质的情况,如重视艺术设计专业技术的动手能力,如狠抓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3DMX等软件实际操作,而理论课程被认为无足轻重,随意压缩或删减,学生上课不积极、没兴趣,所以即使理论课程存在其效果也是形同虚设;甚至有的教师认为高职学生根本没必要开设理论课程,这样一来,高职学院与社会市场上的培训机构的培养方式相差无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的理论课程教学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上课机械刻板,单调乏味:比如有的教师先前是搞美术学专业理论研究,主要擅长研究绘画艺术,而艺术设计属于设计学理论,在专业领域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有的专业教师因为缺乏师资不得不顶替理论课程,虽然他们动手能力很强但在系统理论方面却很薄弱。

(三)实验实训基地问题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艺术设计实验实训基地的投入,但相对于数量庞大的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这些投入仍显不足。问题突出表现在:

第一,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资金压力大,建设速度缓慢。实训基地的本义在于向学生提供真实或近似于真实的工作场景,使学生脱离拟化的背景进入工作角色。这就要求实训基地的一起尽量做到仿真。工作设备等方面的仿真。其中场所与设备的投资巨大,很难由学校单独完成。

第二,目前已建成的校内实训基地相对于庞大的学生数与学校专业数而言还是太少,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许多学校还停留在“黑板上设计”的状态。

第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困难重重。尽管每一所高职院校几乎都把校企合作时常挂在嘴边,但企业似乎热情不高。主要原因可能是企业并未从校企合作中发现利益点。因此,那些成功的校企合作的案例大概多要被认为是个案,而不具普遍意义。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课程设置科学合理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设置应当遵循普修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结合原则,同时,理论课程设置必须优化理论课程结构,既要排除与艺术设计学专业不太合适的美术学类综合基础课程诸如《艺术概论》、《美术史》等,又要避免艺术设计学理论科目的重复、交叉,强调专业基础、突出专业个性,作到科学、合理的搭配。例如:《设计学概论》(尹定邦主编)作为一年级的普修课程,其内容丰富广泛,包括了设计理论、中外设计史源流、设计批评等三个板块,可以全面、系统了解设计学理论的基本概况并掌握所需的相关知识,就不必要单独开设《中外设计史》或《工艺美术史》等重复课程,毕竟高职不是培养理论研究型人才;在二年级阶段,根据专业技术方向开设各专业相匹配的理论课程,如工业设计专业开设《工业设计史》、环艺设计专业开设《建筑装饰史》、服装设计专业开设《服装史》、动漫设计专业开设《动漫概论》等等。这样,普修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结合,教师根据课程特点与针对设计专业特点深入研究教材与相关参考资料,既遵循学生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又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作到科学、合理的搭配,优化了理论课程结构。

(二)教学模式丰富多彩

打破传统的讲授法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除了讲授法,还可以灵活运用讨论法、演示法、实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师生互动性,尽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研究教学内容,作好教学设计。理论教学不完全是在课堂完成的,比如《建筑装饰史》、《工业设计史》等课程,可以采用“艺术采风”让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实地考察,在教师的组织下可以通过现场实物讲授,同时老师可以把理论内容分成诸多专题小点,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收集各种资料,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做成完整的专题,以PPT课件形式在课堂演讲、交流,教师就象学术主持一样在课堂及时补充、拓展相关理论知识,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这样,通过“艺术采风”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培养了动手能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还有,目前高职院校在搞工作室教学模式,实行导师负责制,那么理论课程教师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学习设计类策划创意等。工作室教师可以根据个案教学为特征进行选题,既有艺术设计理论独立的研究方向,又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并注重理论课题教学的实践性环节。这是一种综合化的教学模式,既保证了学生掌握系统理论知识,又能够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空间,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了“能力本位”,符合市场化的人才需求。

(三)改革考试模式

“加强平时,注重实践,突出创新,开放灵活”是实现“学会”目标的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加强平时,发展能力,以评价促发展,这进一步确定了学生在考试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实践,突出创新,加强技能性学业成绩的含量,不仅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开放灵活的措施,能增强学生在考试中的灵活性、选择性,给学生创造了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

篇(6)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设计教育 实践教学 教学方法 创新

一.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特点

环境艺术设计是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合格的毕业生应既具备艺术素养,又要有理性的思维与具体的科学技术知识。[1]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以室内空间,界面,内含物等要素进行的室内设计方面的内容,还有室外空间,街道,广场,建筑,雕塑等要素进行的景观设计方面的内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如此庞大,以致与其相关的学科有:建筑学,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风景园林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艺术学,美学,设计心理学,计算机图形学以及其他相关的艺术设计专业等。而现在诸如展示设计、舞台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大型交通工具的内部空间设计等跨界设计领域也属于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因此,我们从环境艺术设计的范畴与内容中可以看出,环境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专业又具有交叉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等特点。

二.课程设置及其问题

国内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一般都设置在艺术类院校或者是建筑类院校与其他综合性大学的艺术学院里,也有些在设计学院或者建筑学院里,但总体国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大致相同,一般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公共基础课学习阶段,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性教育,一般在大一进行,所设课程基本有素描,色彩,速写,三大构成,美术史类等基础课。第二部分是在大二期间,进而进入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主要的课程有设计原理,设计概论,表现技法,建筑制图,室内设计原理,世界建筑史等,还有相应的设计软件课程,如Photoshop,AutoCAD,3DMax,Sketch up等。第三部主要以专业设计课程为主,以室内设计,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为主干课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设计训练,将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贯穿于设计案例的实训之中,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掌握项目设计过程与方法。第四部分基本是毕业设计创作与毕业论文写作这两个阶段,这个阶段可以看做是学生四年学习效果的检验与总结。[2]

笔者从自身在环境艺术领域的学习与教学过程中的思考认为,国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课程设置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课时整体安排的前松后紧。在学生四年的学习期间里,大一主要是一些基本的理论课,具体的设计专业课和相应的技法培养都集中在大三期间,并延至到大四上半学年。因此,可以尝试将大二的一部分设计史论课调到大一,例如设计概论,设计原理,现代设计史,世界建筑史等。这样以来,重要的专业课在大二期间会有更多的课时来完成,让大四的学生将所有的时间放在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写作,毕业实习与就业等问题上,使得在大学四年里学生的专业课学习时间得到平衡。其二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问题。笔者认为大一时期的素描与色彩基础课占据了较多的课时,因为有很多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已经具备了很好的造型基础,那么他们更需要的是从美术的思维向设计的思维转换,以及开始接触自己未来要从事行业的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相应的调整造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把重心放在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速写的课程上,同时在保留美术史论课的同时,增加设计史论的课时,并可以尝试开设有关艺术市场与设计管理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努力指出方向。再者对于三大构成,雕塑基础,美学概论等设计基础课与理论课也是个难点,这些课程在教学的时候容易停留于表面,很难将其理论知识与具体的设计实践运用联系起来,比如雕塑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熟练的雕塑技法,但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应该从整个环境艺术设计系统中去理解和认识雕塑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他们应该学会怎样运用雕塑的元素去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需要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专业,而现阶段我们的学生大部分都只停留在学校,而学校能提供的实践机会是远远不够的,有些学生边做兼职边上课,结果会耽误学校正常的理论学习,这对学生来说也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对于环境艺术教育,我们应该在理论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点,就目前来说,我们应该增加实践的环节,多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针对以上问题,除了国内院校设置环境艺术课程的基本模式,各个院校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对其进行补充和调整,例如综合类大学在科学与艺术结合方面会有优势,各个院校应结合自己的强项开设有关特色课程。

三.实践与创新的关系

国内大多数院校里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突出培养学生的艺术与人文素养,对于学生的艺术创作和设计思维与表现方法和相应的理论基础的教育也非常全面,但其中缺乏技术层面的内容,比如:建筑技术与施工,建筑构造,材料与力学,生态学等方面的课程。由于环境艺术学科与建筑学方面的学科紧密相关,学生未来也主要是进行设计实践活动,因此,环境艺术专业也需要学生具有很高的技术层面知识和实践作业能力,但我们的环境艺术教育在着重从理论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时候忽略了实践与创新的关系。比如在对学生的创意思维进行训练的时候,我们会充分的告知学生什么是创意,创新的概念,创新的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知识,但是某种程度上也算本末倒置的,因为更好的驾驭技术才能有更广阔的创新性思路。此外,新技术的出现也极大地丰富了环境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刺激设计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

因此,当我们明白了实践与创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时,一定要加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这样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反而会让他们的设计更为合理而不乏新意。反之,如果我们只重视创意思维的培养,不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那即便是有了很多好的创意,但是与实践不合拍,无法实现,那就会失去创意的价值。[3]就目前中国大多数院校的环境艺术教育体系来看,环境艺术教育依然只注视艺术教育,而缺乏技术知识的培养,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生在大学期间甚至不学习数学,物理等理科课程,并且对于建筑学方面知识的了解也很缺乏。虽然环境艺术专业从表面来看归为艺术类文科,但其学科的特点证明了技术性层面的知识对于环境艺术这个学科是举足轻重的。

设计学科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设计学科是一种在技术和生产基础上的,具有明确市场需求的发展模式。[4]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来调整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加大其中技术层面的教育的比重,将技术知识的培养与设计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在加大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开设有研究性质的实践课,例如对新装饰材料的认识和运用,对专门的施工工艺的了解,对家具设计中工匠们手工艺的学习,这样学生们毕业后就会更好的适应社会并能走在行业的前沿。

综上所述,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论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环境艺术专业具有交叉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实践性等特点。从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课设置中我们可以看到国内大多数院校还存在着不足之处,本论文主要强调其中的两点,提出现阶段国内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前松后紧,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的相结合的现象。我们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比较重视理论教育而忽略实践的教育,通过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实践与创新关系的讨论,我们得知创新与实践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在现有的基础上,应加大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进行设计创新而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沙.透视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73-274.

[2]李瑞君.艺术向度与技术向度的结合[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5-17.

[3]李朝阳.也论室内设计教育之“隐形的翅膀”[C].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217-218.

篇(7)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看法

一、以前的高等教育中艺术教学的模式是在当时中国的经济、科技和信息都还很落后的时期制定的,如今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科技和信息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了,如果我们现在依然用以前的教学模式去教学,可能就有些不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了,所以应该在遵循以前大的教学原则的情况下适当作些改变,使之符合当今社会的实际和需要。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以强化艺术设计、施工、管理为支柱、以加强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验室建设为保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和专业教育规律。

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必须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革,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必须从艺术设计的实际出发,对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强化岗位技术教育,建立以艺术设计、施工和管理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模式。针对艺术设计教学我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

1.教学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职称论文应该体现专业教育特色,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强化岗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完善、充实教学内容;加强操作技能、工艺实习等为主的实践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加强产学合作,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机制。毕业生上岗后,进入状态快、动手能力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可成为工程设计、投标报价、材料选择、施工技术、施工机具操作、施工项目管理、项目验收、工程预算等技术人才。我觉得教学中应该目标很明确,艺术设计专业是应用型人才,实践性强的专业,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课程设置就应该强调其针对性,强调基础课教学的适应性,强调专业课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和渐进性等,具体表现如下:

2.课程设置强调的针对性

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所以我们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设置作一些调整,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在新的教学计划中,我们应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完善:

(1)在设计模块中,注重理论教学,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工程设计中的作用,建立专门的计算机实验室,使得学生有充分的操作机会,能够熟练地掌握,以便适应社会的需要。

(2)在施工技术模块中,以施工操作技能培养为基础,强化施工技术指导。留学生论文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内操作实验室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通过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初步掌握施工操作规程,施工操作方法和施工机具的操作、使用、维护和保养;掌握工程质量的控制方法及检查、验收标准,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施工技术指导能力。

(3)基础课教学强调适应性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应该纠正以往基础课与专业课工作总结“各自为政”的脱节现象,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为纠正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改调子素描为设计素描;改绘画色彩为装饰色彩,并加大室外写生训练。

(4)专业课教学强调实用性

一种理论只有用于实践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不能指导实践,那便是毫无意义的空话。在制订改革方案时,经认真调查研究,按照专业教育特点、强调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实践性、着眼于培养技术应用型设计人才,总结过去的教学经验,结合具体的情况和实际需要,对专业课教学、理论教学内容加以调整,强调实用性。

(5)实践教学强调连续性和渐进性

艺术设计是需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断的交替,互相渗透的。艺术设计是多学科的知识的综合集结和运用。在具体的设计中,难以确认固定的秩序和搭配关系。在今天这样的开放的社会中,对外设计服务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以教师带领学生走向社会,使专业必修课在社会实际设计中完成,为保证实践教学的落实,学校应该与用人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黎志涛.室内设计方法入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