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0:4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综合测评自我评价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在学习方面
我觉得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还是学好基础知识,所以在学习上我踏踏实实,一点也不放松自己。通过大学的学习我的能力明显的得到了提高。懂得了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还要注重独立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重视自己的学习,把在大学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积极地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从而使学习和实践融为一体。在今后的工作当中我也要进一步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自己更好的适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对于我们现代大学生来说,光光学好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二、在思想方面
进入大学以后,我认识到仅仅学习好是不够的。要追求上进,思想上的进步也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大学三年
三、工作方面
在与同学们相处的三年期间,我积极主动地为同学们服务,对工作热情,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组织交际能力,和同学团结一致,注重配合其他学生干部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促进了团队沟通与合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关键词】初中数学 综合评价 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1.024
教学传统影响下的初中数学评价机制是不能够满足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发展,与学生的学习和个体成长也愈发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尽管矛盾的激化、不可调和,甚至对初中数学教学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但是由于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努力,关于初中数学评价做了一些必要的更正,使初中数学教学所遭受到的不良影响正在消失。新时期下,根据初中数学的特征,对其评价重新界定,将会完善初中数学评价机制,从而推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初中数学综合评价的要求
评价随时发生于教学过程中,并且评价者是多样的。教学传统规定了评价者的属性,生硬地剥离评价与教学活动的关系,对初中数学教学造成不可弥补的伤害。新课改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提倡,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发扬,促成其评价机制的重新审视。初中数学之前所采用的定性定量评价不能较好地呈现学生数学学习的动态进程、数学思维的表现。原有的评价侧重学生数学学习的成果,对学习过程严重忽略。对于学生而言是被测试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非从学生角度、而是从学生数学发展角度来予以评价的。
新课改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针对传统教学革故鼎新,在客观上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和权力,在主观上也让学生通过自主性的数学学习而获得学习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故而,初中数学综合评价的目的发生转变,从测验学生学了多少转变为让学生看到自己数学学习的过程;评价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行动中,而非学习之后的考试测试;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尤其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创新。
初中数学的学习是培养和提升学生数理逻辑,对数学问题的发现、观察、分析、假设、推理、论证的一系列过程。思维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趋势,而不是简单的一个结果。故而评价的解构,亦要与初中数学内在的规律相符合,才能体现数学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特点。
二、初中数学综合评价的方法
关于评价方法的研究,是研究初中数学综合评价的重要问题。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相评价、“文件夹”评价、教师评价为基准的综合评价方法,协同教学活动中的各方推动者,并充分衡量学习活动中的各种因素,为初中数学评价带来全新的操作模式。
(一)学生自我评价
学生自我角色、意识的肯定,无疑会打破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评价机制的格局。注重学生自我评价,是初中数学综合评价的最大特点。学生的自我评价,才是最真实的评价方法,最能体现出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况。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的初中数学综合评价,能够由内而外地分析判断学生的学习各项指标,科学地衡量学生的学习影响因素和进程。自我评价同样是立足于学习过程之中,可以清晰的反映学生对新概念定义的认识,对课堂数学题训练的熟练程度,因此它具有连续性的特点。由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教学评价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评价,表明评价机制的更加系统而完备。
(二)学生互相评价
由于作为学习者的学生又充当自我的评价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会无意识忽略掉自我学习的一些因素,而削弱评价最终结果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所以,在学生自我评价之外,以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为支撑。学生学习是一种群体协作的活动,在学生群体中可以相互影响、共同进步。初中数学学习中免不了学生之间对某一数学问题进行激励的讨论,其中学生相互否定、自我否定,最终确定最后解决路径的达成。因此,在评价中纳入学生互相评价的方法,让学生在最初的相互排斥而逐步形成严密的体系。
此外,在学生学习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评价就已在进行,并且在相互影响,对对方的观点、方案进行纠正和干预。久而久之,学生之间的信任感就会增强,促发学生互相更好地处理学习问题。学生关系便会更加亲密,由此形成长效的促进伙伴关系。
(三)“文件夹”评价
纳入“文件夹”评价于初中数学综合评价机制,将能让综合评价更为系统化。“文件夹”评价兴起于美国,旨在突破以考试测评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它力图让学习过程与评价过程真正的有机统一起来,将教师专业评价、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直接评价和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文件夹”评价并不是传统考试测评的变种或者所赋予的新名词,而是试图将评价与检测相分离。根据初中数学所学内容,而有针对性的制定出详细的评价方案。其中它的评价基准落脚于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行为积极程度、相应程度、学习的愉悦感、学习的思考等方面。即反映学生的知识、理解、技能行为表现,也还关心学生的情感获得、态度、感受,毫无疑问这是三位目标的具体落实,是对新课改精神和理念的发扬。
(四)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在初中数学综合评价中还应该占有一定的地位。教师以专业的视角来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会给予评价必要的补充说明,从而回馈于初中数学教学之中,对其产生适宜的调整。教师根据“文件夹”评价所反映的结果,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表现进行分析,再参照学生的测验水平,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就有了全面科学的认识,教师再提出针对性的指导,便会为学生的学习助力。
关键词:教师角色;三棱锥式;软件工程;评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1-0147-03
随着工学结合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推进,教学评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学生成绩的正确评价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考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笔者拟从评价模型的角度出发,构建基于教师角色的“三棱锥”模型,并对该模型的评价因子进行详细分析。
基于教师角色的“三棱锥”式评价模型研究背景
工学结合课程教学注重将学习和工作结合在一起,这种模式已经带动了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大改革,对教师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这种模式强调与企业密切合作、顶岗实习,同时也带动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传统的课程考核形式已经无法适应改革的需要,必须建立相应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评价模式,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和深入。
课程评价模式由原来的教师单一角色评价发展为多角色评价。这里的角色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而教师不仅仅限于学校教师,也可以是企业的指导教师。而学生评价则包括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建立基于教师角色的“三棱锥”式评价模型,评价形式发生了变化。首先,由教师为每位学生进行打分,转为从工学结合的角度出发,将团队评价、个人评价与二次评价结合在一起,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个人表现,也要考虑团队合作表现,将团队合作意识、沟通意识、管理意识、协作意识包含进去。其次,增加了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不再被动地去接受一个评价结果,而且,可以为自己打分,也可为他人打分。因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基于教师角色的“三棱锥”式评价模型构建
基于教师角色的“三棱锥”式评价模型,是在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诞生的。这种模式的一般结构如图1所示。
在图1中,a、b、c表示项目小组(也可表示个性化案例或者同一个项目组中的三个成员),形成“三棱锥”的锥顶。在这个模型中,x、y、z轴有不同含义和组合。从全局上看,可以分别代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从局部上,如教师评价,可针对教师评价情况建立细部的“三棱锥”式评价模型。以下从教师角色出发,对教师评价进行建模,此时,x、y、z轴分别表示项目小组能力评价、项目成员过程评价、项目成员互评自评,而这三项也构成了基于教师角色的“三棱锥”式评价模型因子。由这三个因子得到教师评价成绩,计算公式如下:
教师评价成绩=项目小组能力评价×20%+项目成员过程评价×60%+项目成员互评自评×20%(公式1)
该计算公式除了凸显项目成员过程评价外,还增加了小组整体能力评价和项目成员互评自评。小组整体能力评价是为了考虑整个项目小组的整体水平,主要原因在于课程采取的是工学结合的方式和项目引导。虽然项目尽量采用企业的真实案例,但实施过程中会出现项目难易程度不同的情况。在分组后,小组可以自由选题,为了将合适的项目分配给合适的团队,指导教师需要考虑整个项目小组的整体水平,在自由选题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项目难易程度与团队整体水平尽量保持一致。项目成员互评、自评主要是督促成员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的公正性、客观性。指导教师对成员自我评价成绩和相互评价成绩进行监督。
基于教师角色的“三棱锥”式评价模型因子分析
(一)评价模型因子一:项目小组能力评价(团队考核)
由于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整个班级进行了分组,即建立虚拟软件作坊,小组成员一般控制在5~6人。小组成员主要采取自由组合为主,教师分配为辅的形式。考虑到在组合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小组综合能力不平均的情况,如有的小组综合能力较强,有的小组综合能力较弱。那么,在进行考核时就必须考虑到在软件项目开发前项目小组综合能力。
项目小组能力测评的特点是整体出发、内外结合。项目小组能力测评,从项目小组内外部出发,侧重于小组整体水平的考核外部测评背景是整个教学班级,内部测评背景是分组后的小组内部学生整体,目的是为每个小组进行整体能力测评。项目小组能力测评主要测评点分为三个:项目初期、中期和后期。这三个测评点所占比例如图2所示。
项目初期主要对项目小组综合能力进行测评,相当于小组的起评分,该分值是小组起始能力的一个评价,成员能力强,该分值就高,成员能力弱,该分值就低。对于该项分值,主要测评内容是成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项目中期评价主要是评价小组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小组综合能力情况,该评价主要从小组能力提升情况来考虑,分值越高说明能力提升越高,反之则能力提升越低。在经过中期评价后,小组根据评价结果进行改进。对于项目中期评价内容,除了小组的整体专业技术水平以外,还要考虑职业素养、沟通、协调等其他项目。
项目后期评价主要是在项目完成后对项目小组的综合能力再进行第三次评价。在这里特别要说明,项目中期评价和项目后期评价可以循环进行,直至项目结束。
(二)评价模型因子二:项目成员过程评价(个人考核)
在项目小组能力测评中,除了从整体出发、内外结合地为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外,还需要从项目组内部出发,对每个项目组成员进行过程评价。在这项评价中,主要的评价指标有:成员技能水平、成员职业素养、其他。这三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50%、40%、10%。
成员技能评价主要包括:软件开发工具、软件开发过程和软件开发方法。其中,软件开发工具主要有软件需求建模工具、软件设计工具、软件构造工具、软件测试工具、软件维护工具、软件配置管理工具等。软件开发过程主要是从软件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软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软件开发方法主要是测评学生软件开发方法的应用情况,可以是结构化的或者面向对象的。成员技能评价包括学生个人角度出发,考查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这里可以理解为硬技能评价。在进行成员技能评价的时候要注意从企业角度出发,评价学生在相应项目岗位上所发挥的作用。既要保持项目团队内部的层次性,又要保持项目团队间的一致性。层次性是指团队内部成员技能评价结果应该是有梯次的、分层的。一致性是指项目团队间同岗位的评价指标的一致性。
成员职业素养评价是从职业素养出发,主要测评因子有:责任意识、客户意识、目标意识、团队意识、沟通意识、协助意识、专业意识、学习意识。这些因子所占的比例如图3所示。当然,这些测评因子中教师可根据授课对象情况动态调节各项比例。
除了上述两个评价因子外,还提供给教师一个可以扩展的空间,按照具体实施情况增加一些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可以作为项目成员过程评价的第三个因子。
(三)评价模型因子三:项目成员互评自评(二次评价)
项目成员互评自评,主要是指在评价基础上进行的二次评价。这里包含两个子因子:一个是成员自评评价,另一个是成员互评评价。
成员自评需要教师对成员进行监督。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随机抽取了50名学生,这些学生分属于不同的项目小组。从这些学生的自评成绩来看,有40%左右的学生自评成绩高于其在项目过程中的实际表现,同时又有5%左右的学生自评成绩低于其在项目过程中的实际表现。为了引导学生能够正确地对自己进行评价,指导教师在自评成绩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评价。成员自评评价的计算方法是:
成员自评评价=成员自评成绩×评价平衡因子 (公式2)
其中,评价平衡因子是随着公正性、客观性的降低而降低,评价平衡因子的取值为0~1。当评价平衡因子为1,则表示评价客观,可直接取成员自评成绩;当评价平衡因子在0~0.5之间,则表示自评成绩失真严重,要降低成员自评成绩。
成员互评评价也需要教师对成员进行监督,成员相互评价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组内互评,二是组间互评。组内互评是小组内部成员之间针对项目过程中成员的表现进行的评价,所占比例为成员相互评价的50%。组间互评是小组间成员的相互评价,评价的主要依据是项目最后答辩时的展示情况和平时的阶段性表现,所占比例也是50%。这项评价和成员自评评价一样,学生之间会因为感情因素导致评价结果失真,教师必须对其进行监督,其计算方法和成员自评评价计算方法相似,公式为:
成员互评评价=成员互评成绩×评价平衡因子 (公式3)
评价平衡因子的作用同公式2。
在完成上述成员自评评价和成员互评评价后,评价模型的第三个因子项目成员互评自评评价即为两项各取50%以后的结果。
综上所述,在工学结合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进行课程评价方式方法的改革,从教师评价角度出发,构建“三棱锥”式课程评价模型,形成项目小组能力评价、项目成员过程评价和项目成员互自评评价立体的评价形式。这种评价模型不仅可打破传统的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单一性,也可让学生从原来的被动接受评价变为可参与到评价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评,评中做”,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这种评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程丽丽.构建“三棱锥”式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12).
[2]张梅.探索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英语课程评价体系[J].中国电力教育,2009(27).
[3]潘光永.创新“工学结合”考核评价方案提升教学质量[J].辽宁高职学报,2009(7).
[4]杨靖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6).
[5]刘轶宏.基于双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
[6]王金生.实践教学导向性管理与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
[7]何兵.高职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美国教育家博恩·崔西说,要达成伟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秘诀在于确定你的目标,然后开始干,朝着目标前进。英语教学中需要制定目标,落实目标,学生在目标指引下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一、目标的形式
新课程倡导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情感目标
英语学科有其特殊性,除了必要的内容学习和方法掌握之外,更需要学生体验正确的情感态度,拥有高尚的审美价值观。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好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但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还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二)方法目标
高中英语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和畏惧的心理,进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勇气和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掌握有效的方法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课堂设计当中每一个环节需明确要掌握的做题方法。
(三)知识目标
高中英语每一节课都有学习的知识内容,学生达到学习的效果,是教师贯彻教学内容的最终目的。
二、目标的制定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配合,互动合作要达成的目标,可分成课堂目标,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和高考目标。
(一)课堂目标
课堂内容是单元目标分解、细化了的部分。教师要对本节课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学法目标,情感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教学目标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后,能使学生思路清晰,学习目标明确。
(二)单元目标
每一单元学习之前,教师就把该单元所需课时及课时目标进行细化,让学生明确他们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任务。同时所有单元知识点按单词、短语、句型、语法、学法以及情感目标以表格的形式下发给学生,为实现单元教学目标提前进行预习。
(三)学期目标
有了长远的目标,学生才不会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沮丧。一个学期要达到怎样的水平,学生必须要做到心中有数。每学期初,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定下一个长期、有效的综合目标。
(四)高考目标
高中目标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四大方面的的基本训练,当学生清楚自己在三年内要掌握怎样的学习内容之后,就可以以一种掌控全局的姿态来审视高考,引导学生明确长期努力的方向。
三、目标的测评
目标的测评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有效的重要途径,也让学生明确目标制定的意义。目标的测评要减少教师和学生在目标制定和落实过程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和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自我评价
知识点检查的内容,学生可以按照教师的内容要求进行自我评价,落实到位,如可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单个说句的方式或者小组练习的方式,不断进行自我总结,逐步养成反思学习的习惯。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评,更全面、更系统地了解学生。自我测评可以在每节课结束前留2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行完成。
(二)同桌互评
同学互评可以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采用翻译句子、二人对话、表演游戏、作文互评、小组交流等方式对一单元内容进行测评。
(三)教师测评
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为了节约时间,教师可通过口头评价来测评每一个小目标的落实情况,效果直接而明显。教师可以将指定的单元目标以分数的形式制作课堂活动评价记录表,按单元让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评记录,系统地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每月教师把表格收上来,根据学生的自评,给予月评价,引导学生根据上述测评进行查漏补缺。
论文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自主评价;德育新理念;德育测评
一、学生自主评价的涵义
学生的自主评价首先是建立在主体性理念之上的。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体表现为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的选择性特征要求德育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要适应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二是能满足学生个人的主体需要。学生的自主性特征,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手段,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学生的能动性特征,体现在学生个体以其特有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量维持整个学习活动。学生的创造性特征体现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现实的超越。
新课程《纲要》也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基础教育改革纲要》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学生自主评价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从以上理论可以看出,在教育评价研究领域,自主评价是指评价主体根据评价目标和标准对自身以及他人的各个方面所做的评定和价值判断。学生自主评价则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评价目标和标准对自身以及他人学习和发展中的各个方面所做的价值判断。柯克(Cook·W·W)认为最有效的评价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其次是教师与学生间的评价,最差的评价是外界人员的评价。自主评价体现了德育评估不仅仅是检验德育效果的需要,也是学生寻求自我发展及自我教育的需要。
二、职业院校学生亟需自主评价
(一)基于传统考评缺陷的需求
职业院校传统的考评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当前我国教育教学实践来看,学生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评价目的上,主要用于甄别和选拔,而不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上,偏重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品质等综合素质的考查;评价主体方面,学生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同时,考评者所写的品德评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评语主要面向家长,而不是面向学生,忽视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二是在评语结构中,偏重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忽视对学生个性特征的描述;三是评语一般化,往往不符合学生实际,不同学生的评语之间差别甚小;四是评语用语贫乏,流于俗套,不足以打动学生。
由此可见,现阶段学生考评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已违背了当前教育评价发展、学生发展的要求。评价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在评价实施过程中要关注人和人的发展,体现尊重与关怀,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因此,构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当前推进德育考评和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二)基于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终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成为教育的趋势,而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满足社会成员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正在实现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建设符合人们终生学习需求、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特系。而要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必须对现在职业教育的弊端进行改革,学生评价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三)基于职业院校学生特点的需求
职业院校的学生相对于大学统招学生而言,在思想、心理和知识能力上都有自身的特点。学生评价应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来进行,从而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使考评达到激励的功效,而不仅仅是管理的作用。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渴望成功,渴望通过自身的发愤图强来弥补不足;另一方面,遇到挫折时,又容易气馁。同时,在思想上,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但是又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倾向。在心理方面,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是意志薄弱,心理抗挫折能力较差。在知识能力方面,主流是积极的,勤学好问,但是由于自身和课程设置方面的原因,存在学习主动性不强,创新性,实践能力不强的问题。
以上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表明,我们应该对传统的学生考评进行改革,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动机和兴趣,通过学生自主评价,能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更充分地发挥品德测评的导向功能。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和对他人的评价,能充分地意识到自身行为和思想的问题,通过比较以及效仿其他学生的行为,促使自身形成良好的品格。同时,学生自主评价依据的一些标准是合乎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标准。运用这些标准进行自主测评,对于合乎社会规范和个人发展的行为给予肯定性评价,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行为给予否定性评价,这就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社会导向作用。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考评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有益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受益。学生自主评价是学生个体成长和发展中的一条主线。因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他人的评价以及外部社会的评价最终要与学生的自主评价相结合,才会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最终也要靠自我评价来完善自己、发展自己,进而促进自我实现。同时,有效的学生自主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不断地检查和调整,形成自我反思、自我调整的有效机制,进而主动地为自己规划自我成长的历程。学生自主评价能让每一个学生个体都参与到评价当中,从而促进自身的个性发展。
三、自主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通过以上对职业院校发展及学生具体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职业院校亟需通过学生自主评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成才,从而促进学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一)自主评价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学生自主评价,要提倡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改变传统评价中学生被动接受评价的状况。学生是评价中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在评价资料的收集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通过“协商”达成评价结论,使得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反思、加强评价与教学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转贴于
2.民主性原则。激发学生自主评价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育民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如果我们想要培育学生的良好品格,就必须创设一种民主的环境,使学生感到他们的意见、观点和反应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可以评价自己的学习和同学的学习,还可以评价教师的教学,甚至可以评价教材,发表对教材的不同看法,从而塑造创新性人格,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个性化原则。学生自主评价应强调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现代评价观强调要建立“因材施评”的评价体系,即关注和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尊重和认可学生个性化的价值取向,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正确判断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潜能,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和张扬。
4.发展性原则。考评要和教育相结合,自主评价的关注重点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应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即通过对学生发展过程的关注和引导,引导学生通过对评价结果逐项细读,对照反思,全面了解自身的素质发展状况、发展水平,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找到继续发展的方向。
(二)自主评价的方法
1.实施自主管理,搭建自主评价平台。首先,让学生参与评价标准的设计。评价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规定了他们在某一阶段的品德教育、教育活动结束之后应当达到的目标;规定了学习结果的质量—即“要求、优良和完成的程度和水平”,并为判断学习结果的质量提供了依据和工具。学生能清楚地知晓评价标准—即自己经过学习之后应当能做什么和能知道什么,这是他们获得自我判断、主动发展的首要条件。学生评价标准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标准自身应当接受价值判断和选择。因而,充分发挥学生在评价标准设计中的作用,能让学生在一开始就了解要考评哪些方面的内容。
其次,建立学生成长日志。根据学校的品德手册,让学生根据自己是否做到或做得如何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对自己一周的行为做出测评,并且客观地给自己打分,强化自我反思意识,以此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改进,不断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建立“学生自主评价成长记录袋”。建立“学生自主评价成长记录袋”,能促使学生产生自主发展的需要和动力。档案袋的内容可以包括:学生自己愿意保留的作业;学生学习行为记录;同学赠言,家长、教师寄语、作业评语、学期评语、获奖证书等等;教师、家长对学生的观察评语;平时小测验;学生自我小结;问卷调查;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录音、录像材料等等……
2.采用多元评价方法,彰显主体个性。第一,采用自我评价方法。从学生的发展过程来看,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常依据自己的个性特征或以往的成绩,把故我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反思。同时,又将外在的评价、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形成自我判断,获得自我评价的结果。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参照、自我反思是最直接的自我评价途径,在学习实践中帮助学生正确实施这一机制,帮助学生客观地分析自己各个方面的基础和条件,识别自己不同于他人的特点和长处,扬长避短,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二,鼓励学生之间互评。学生个体存在着差异,为了让每一个个体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群体中的优劣状况,有利于激发评价对象的竞争意识,在德育考评中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以利于让学生进一步在与同伴学习的比较中认识自我。同伴评价不仅增进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建立了积极的行为态度,培养了良好的品格。同伴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在研究活动中的表现,按评价标准进行鼓励或提出建议。
3.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会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和规范,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并且对自己形成比较客观、全面且深刻的认识和判断。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未成熟的少年儿童,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片面性,出现过高或者过低的评价。作为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积极且全面的自我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2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的现状
(一)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足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实际效果不容乐观。很多学生要么找借口不来上课,要么上课时做其他事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不专心听讲的、睡觉的、小声说话的学生大有人在。[1]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有如下:
1、学校主要是学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人将高校领导对待思想政治理论课总结为“文件口头上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思想上重视不够导致行为中的不作为。管理机制不完善,不舍得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计中投入时间、精力。许多中学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卷考试,使得老师、学生都不重视这门课,使课程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己教学任务定位过低,认为该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通过授课简单讲解统编教材,将教材上的文字交代下去,就算完成教学任务,在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下,这一终极目标远远没有实现;再次,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有的学生对学习该内容产生厌恶感,认为一些歪理学说更有道理,受现代传媒一些反面知识传播的影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有所偏颇。再者,在升学竞争日益激烈的现实压力下,中学生过多的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语、数、英等课的学习,而忽视对自己道德修养的提高上。
(二)教学思想和方法有待重新审视
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关系,无法做到教育与教学的完美结合。教学思想尚未上升到教育的高度,没有将培养中学生的素质纳入到授课目标范畴。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学简单地通过理论说教式不能很好地提升中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基础理论的教学,找到较好的育人结合点,从而达到育人的目的。
有的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手段落后,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不够,缺乏生机和活力;有些教师对理论阐释较笼统、较学术化,学生听不懂,重视教育效果而忽视了教学方法的更新与多种手段的运用;有的教师从师素质欠缺、教学经验不足,教学语言平淡,艺术技巧等不够,使教学缺少针对性、吸引力、启发性和实效性,影响了教学效果;大部分课堂教学采用的是单纯讲授的形式,虽然有时教师在课堂上也运用讨论、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并采用了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学等手段,但还没有形成多元的、个性化的教学模式[2]。
(三)教学目标错位,测评机制欠完善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标应是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经常被定位为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样,只注重对学生的“知不知”、“会不会”的基本知识传授上。通过考试或考察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则通过死记硬背而应付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和测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现在大部分初级中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测评机制由于上述教学目标的错位而相对滞后,考试测评机制方法单一,无法真正体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学生的素质单纯从试卷上的分数高低去衡量和评价,导致其评估的不科学性。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完善的若干思考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首先要自己转变观念,明确该课程设置的科学目标。传统的说教和知识灌输与传承已不是当今的教学目的,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高校中学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激发其高尚的情操,提升其综合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重要目的。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已不可取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思考,探索实践,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而教师在其中充当主导的角色,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研究问题,学会选择,探索真理,实现自我教育。当然,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正人”必先“正己”,使自己率先垂范,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改革教学内容,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各门课程都涵盖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师如何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人文知识里,将比较枯燥的内容变成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材料,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智慧。当代的信息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也给两者的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例如,网终的出现和发展对中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相关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半数的学生遇到过传播不健康思想的网站。面对混杂的网络信息,绝大多数学生的价值取向是正确的,但由于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政治辨别力不高,也会形成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这种状况对于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也是十分不利的。因此,为适应信息时展的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把网络工作作为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对待,对网络上出现的有偏思想政治方向的内容,及时整理转化为教学内容,对学生们感到困惑、迷茫或已误导学生的内容进行讲解、分析,以减少甚至扼杀一些不良思想的渗透。
(三)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启发性、趣味性
1、案例教学。素质教育中,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代之以应试教育中被教育者以听为主。对于案例,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很大,由于没有“标准答案”的束缚,学生可以联系实际充分思考,达到主动学习素质养成的目的。作为一项传统而经典的教学方法,案例式教学在高校一些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4]那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案例式教学,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综合能力方面效果明显。
2、辩论式教学方式的引入。辩论式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它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和中学生成长的特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教师要在辩论式教学中尽力为学生创造主动性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想办法克服辩论式教学的缺陷,最大限度地发挥辩论式教学的优势,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力。
(四)形成多元化的测评机制
要科学地对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评价,通过传统的试卷考查方式是难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的。多元化的,可行的测评机制,笔者认为可以采取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评价通常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或者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是教学过程中督促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和不断进步的有效手段。结果评价是为了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判定最终的学习成绩而采取的评价方法。结果评价一般是安排在教学活动结束时进行的一次性评价,如期末的考核或者考试等。只有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管结果不管过程,或者只顾过程不管结果的考评,都不能全面客观反映教学的真正效果。[5]
开展自我评价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找出自己的差距,以促进自我的完善。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也能够获取来自学生自我发展的清晰信息,了解学生的心路历程。他人评价包括教师评价与学生相互评价。学生朝夕相处,相互之间进行评价更具有准确性和客观性,而教师评价对学生来说具有参考性和权威性。因此,综合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能够得出相对客观、准确和公正的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1][2]王绪成,左守志.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素质教育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3]兰岚.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5).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准确自我认知;科学测评
一、萌发成长问题的原因:高校学生不能准确认知自我
刚走进大学校园的学生大部分已经是成年人,虽然经过了高考的磨砺,然而进入大学之前,他们接受的都是与分数有关的知识,他们心智仍未成熟,。据邓选梅在一项调查中报告,有18.2%的学生处于儿童自我状态[1],他们未达到成年人应有心理状态,对现状和未来的规划大多是茫然的,大多仍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惯性状态,不能准确认知自我,学校本应适当引导,但是“实践中,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并没有真正实现其育人的核心价值取向,反而有可能异化为约束学生,规制学生、惩罚学生的工具。”[2]导致高校学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一)个人天赋认知偏差导致学生盲目自信或过于自卑。很多人在孩提时代经常可以听到“聪明”以及类似评价智商较高的赞扬,得到这种赞扬,通常会使人产生优越感,使得部分孩子产生了对自身天赋过高的判断,从而导致其过于乐观,同样,有些孩子在童年时期就受到了另一极端的家庭教育,经常被父母或其他家人用贬低智商的方式批评,造成其忽略了自身独有的天赋或完全不能发现自己天赋所在,过度消极。这些外部评价直接导致孩子的盲目自信或过于自卑,如果这些影响不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通过自身有意识进行克服,那么就会伴随一生,过于自信的人会因为努力不够而止步于优秀,过于自卑者因为缺乏勇气不敢追求,进入更加自卑的恶性循环。可见,过于依赖外部评价的自我认知极为有害,要达到准确自我认知就必须排除外界评价的影响,通过客观测评矫正认知偏差。
(二)个体对于自身综合应对能力的误判导致不能正确解决问题对于天赋评价的偏差影响的是个人对要做事情的态度,而对于自身综合应对能力的误判则影响学生对于已发生事情的应对方式。不能准确评估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造成的结果可能是个人承受过重压力而出现过激反应,或者是本应能够解决的问题却变得更为棘手。大学生自主决定解决问题的机会远远大于中学生,大学生很多时候都需要独立面对一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并非全部在大学生自己可以解决的范围以内,如果出现误判,使得本应当可以求助于学校、求助于老师和同学就能解决的问题,而自己采取不合理的方式去解决,最后导致不可预期的严重后果。比如寝室内严重矛盾,个人突发意外等,对于刚脱离父母保护的大学生而言,不能仅依靠自己的内在逻辑来解决。高校的管理理应引导学生对此有正确的认知,对自己遇到的问题不能盲目应对,及时寻找他人进行帮助。
(三)个体对外部主观环境的认知不当导致有些学生表现出极端心态。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会在新闻或论坛上看到“某某高校一学生因某种原因自杀”等报道,看后当然会引起许多人的扼腕叹息,但是这种现象并未因惋惜而减少,笔者在新闻背后作过一些分析,发现这些走上绝路的孩子大多在出事以前就有过某种迹象或暗示,例如向他人暗示周围的亲人朋友不能理解和接受自己。出事后,亲人和朋友也表示出事前其有过压力过大,沟通不畅等反应。造成学生有极端心态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过分看重他人的主观评价,即很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消极的看法造成更消极情绪;2、过分忽略外部主观评价,导致过于自我,不能融入环境和集体,最后导致孤僻或情绪崩溃;3、外界对其过分忽略,得不到他人认可,使其存在感过弱,觉得生存没有意义,出现极端心态,走上绝路。事实上,上述三种情况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最初出现这种情况时,学生自己应当对外部主观评价的影响有一个预判,从而避免极端情况的出现,或者做好积极的准备去应对极端情况出现,抑或寻求帮助。可见,个体对外部主观环境对自己造成的影响应当有一个科学的判断,从而及早采取应对措施。
(四)个体对外部客观环境影响的错判导致其偏离正确的人生规划。部分高校学生比较偏向于主观主义者,盲目相信自己有应对一切的能力,进而完全忽略外在因素的影响。比如学生在面临就业还是升学的抉择时,对自己的正确评估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人生走向。考研的持续高热,意味着每年有大约四分之三的应试者的准备是无意义或意义非常小的,然而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自己会是四分之一,而事实是四分之三的学生里有很大一部分可能因为全身心投入考研大军而错过了就业黄金期,与好的就业机会擦肩而过。高校如果能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外界环境,结合自身现状,在准备考研之前就对自己的学习现状、考研成功率以及自身经济状况等做个客观、科学的预判,然后再做抉择,这样很多学生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时间、金钱投入,而把时间和金钱用于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二、解决成长问题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准确自我认知
对于自我的准确认知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只依靠单方面的力量,人是社会的个体,因此,对自我的准确认知需要有对个人的科学测评,同时也需要融合环境并借助环境的力量。高校应该在学生正确认知中扮演重要的引导角色,做到“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合理发展要求,把学生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和完善发展“作为教育和管理之本”。[3]
(一)建立科学的测评指数或量化表将学生的个人情况量化、直观化,帮助学生做出判断
如果简单的问某个人是否是一个勤奋努力的人,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参考标准,然后给出了完全不同的回答,如果我们将所有学生通常的起床时间、有效学习时间、运动时间等参数纳入一个大的数据系统,让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都可以在整个数据系统中得到量化,学生个人完全可以通过量化数据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和他人的比较知晓自己专长所在,弱项所在,知悉差距在哪里,自己应该从哪方面着手去提高自己。同时,结合有效的心理测评,形成数据供学生自主参考。客观的参数可以有效避免主观带来的误差,以客观为依据,再加上主观互评作为参考,才能做到灵活准确。
(二)建立一个分层次、可量化的学生互评系统
自我认知在一定客观条件下是不能达到完全准确的,通常我们的自我认知还会受到个人期望甚至不同外界事物刺激下的影响,一个自信乐观的人可能会因为某时间段突然变故产生的影响而变得短时间悲观消极,这个时候的测评量表就有可能失真。周围人群的评价也应当作为参考,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电子化的互评体系,设置较多与量化学生各方面情况相关的题目,比如“你认为他/她是不是一个喜欢主动与人沟通的人?”,“他/她是否喜欢冒险?”“你给他/她自信程度打多少分?”并设置分阶段的答案作为选项,尽量使数据具体客观,并符合实际情况。当然,在互评对象的选择上也应当有区分,应当根据学生的亲疏远近关系对互评结果进行不同分析,比如对关系亲厚的同学做出的互评可以获得更高的采信度。
(三)师长单独对学生交流沟通,加强对学生了解,并做出客观判断
年龄决定了阅历,自己尚不能准确了解自己的所有,更不能苛求同龄人能给出完全中肯的判断和评价,这时候对于通过上述测评结果发现的存在较严重问题或个人与相互评价出现很大偏差的学生,我们需要有更专业更谨慎的介入。心理老师或辅导老师也应当为相应的学生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对其采取相应的帮助和引导,并对其后续的情况进行记录和反应。
(四)建立完善的学生隐私保护系统,避免出现相关问题的学生被歧视
无论是科学测评还是互评,跟个人隐私有关的问题,在系统提示学生存在问题之前,学生的测评结果应当仅对学生个人开放。系统提示出现问题之后,存在问题学生的测评结果应当也只能对特定的人开放,保证学生在进行测评之前有对测评的基本信任。隐私保护既是法律的基本要求,更是出于对敏感年纪大学生的必要保护。要引导学生正确认知自我,首先就必须保证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以及科学测评时是诚实面对自我的状态,而要全部展现自我,首先就要保证学生的基本情况及隐私不为他人所知。如果在测评之初学生就担心测评结果可能会被他人知晓,那么在面对敏感问题时,学生不可能提供与真实情况对应的答案。学校对于学生隐私保护的同时,也是对学生尊重他人隐私的教育。
(五)依据测评与互评结果,有区别引导学生设计个人人生规划
教育原则之一就是“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也会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使性格有较大区别,科学测评帮助学生更好的认知自己,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自己更好的人生方向在哪里,这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还在于知悉学生的不同天赋和性格后,能够有区别的采用不同方法针对不同测评指数的学生,根据其不同的情况给出适中的建议,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去解决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准确认知自我,接受现状,以现状为起点,制定科学的个人规划,以个人规划为指导去着力改变自己。人的各方面因素千差万别,所以有了每个人脚下错综复杂的人生道路。高校管理和育人的价值取向应该在于怎样更好的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自己,高校要“关注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开展有利于大学生们自我成长的活动,促使大学生们达到自我的和谐与统一”[4],要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慎重选好并踏实走好自己脚下的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张长英,冉再.大学生自我价值感的特点与培育[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3):18-21.
[2]詹明鹏.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育人取向[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62
[3]尹晓敏.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法制化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