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0: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春晚评价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总导演冯小刚用了他擅长的电影镜头呈现方式,由不同的人物,为我们讲述了大家眼中的春晚。
葛优一如既往的幽默:“春晚,就是春节的晚上!”
马云很客观:“对春晚的批评,就意味对春晚的关注,一边挑着毛病,一边还看着,这恰恰说明它的重要性!”
陈道明的评价很中肯:“春晚啊,有它不多,没它不少,就是老百姓年夜的一个伴随!”
吴秀波给了春晚节目组一个大大的理解:“要在同一时间娱乐所有人,这事有点难!”
而我最喜欢林丹的评价:“春晚,是每年快乐的习惯,是每年一次的期待!”
据说,首届春晚源于1983年的大年三十儿,从那以后,春晚便按时按点,如期而至。说春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有些言过其实,但多年来三十儿晚上有春晚的陪伴,确实成了老百姓的一种习惯。
从记事以来的年三十晚上,电视机就一直播放着春晚,那时候的主持人还是赵忠祥和倪萍,那时候的朱军还是站在他们旁边的一个年轻帅小伙,那时候的我是不看春晚的,但却依稀知道,春晚的播出,就代表春节的来临。那时候我与小伙伴们围坐在电视机前,玩扑克,过家家,伴着电视机里的一片喜气洋洋,每个人都笑开了花儿。后来,我们搬了家,周围没有了小伙伴们的陪伴,开始对着电视机,认认真真的观看晚会。千手观音美轮美奂,小虎队重聚美好依旧,刘谦魔术充满惊喜和幽默……初一拜年串门,因为有了春晚的共同话题,尴尬不再有。再后来,吐槽春晚成了新的流行,一边看电视,一边刷微博,看到搞笑的段子,第一时间和微信群里的伙伴们分享……
每年年末,关于春晚的新闻总能占据各大娱乐版块头条;每年初一,大家议论纷纷的总是关于春晚的话题;每年春晚,总有一些人因此走红,总有一些歌,因此耳熟能详,总有一些句子,因此成为流行语。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对春晚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每每满怀期待,却总是差强人意。春晚的受众面很广,众口难调。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春晚的收视率,因为春晚,早已是一种习惯!
习惯了在三十儿晚上听到朱军字正腔圆的拜年;习惯了在三十儿晚上看到赵本山一身农民装扮露出亲切的笑脸;习惯了在三十儿晚上看到宋祖英一袭华美的彩裙,用甜美的嗓音为我们送来新的歌曲;习惯了在三十儿晚上看到冯巩满脸喜气的告诉大家:我想死你们了!习惯了在三十儿晚上重温《难忘今宵》悠扬的旋律!就算从不收看春晚,节目里一首悠扬的《春节序曲》,伴着节日的红灯和鞭炮,用来烘托气氛也是极好的!
BQ=《北京青年》周刊L=郎昆
春节联欢晚会,做个伴随者就足够
BQ:春晚年年创新,年年挨骂,您觉得问题出在哪里?
L: 春晚有一个发展历程,上世纪80年代春晚刚刚诞生的时候,它是在主导受众来欢度春节。那时候春晚是惟一的,是没有可比性的。但到了90年代中期春晚开始慢慢地转化了定位,它开始伴随受众度过除夕。整个春晚慢慢地成为受众过年当中的一个可有可无的选择形态。
BQ:您认为春晚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L: 春晚存在的意义是新的年俗形态的一个集中代表。传统年俗形态是吃饺子、放鞭炮贴春联。新的年俗形态是以看春节晚会、手机发信息拜年构成的。到了大年三十的时候家里电视一般都开着播春晚,有好看的就看一眼。春节晚会找准了这个定位,它不去主导什么,就是到过年的时候它就来了。
BQ: 像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现象?
L: 对,你有没有它都在,看或不看全凭自觉自愿,只有自觉自愿形成的一个风俗才能成为一个年俗,凡是强压下来的很快就会被断掉。
BQ: 那春晚的影响力是否在逐渐削弱?
L: 没有,这些年春晚的影响力加大了。就是大家对春晚慢慢的形成一种默认,可以不看,但电视必须开着,可以骂它但必须也得看几眼。期望值很高但失望值也不低。
BQ: 就是春晚的存在成为一种必须,就是即使骂它也要存在。只要有话题性,争议性和关注度,总有人能够肯定它?
L: 对。
BQ:春晚地位的转变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L:这使得观众可以重新冷静的评判春晚的得与失,优与劣,我个人觉得受众的评判权利的转化应该说是整个中国文化形态转化的一个好的现象。80年代受众基本上就是全盘接受,春晚什么都好,来一个张明敏也激动,来一个费翔也激动。那时候受众的评判权利是很弱的。到了90年代中期尤其末期,尤其跨世纪的时候,受众的评判权利的比重越来越大了,可以任意点评春晚,有些人以点评春晚来彰显自己的文化品格,有些人甚至都没怎么看春晚开口就骂。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受众的评价实际上反过来会作用于整个春晚的导演团队,让团队更加努力地去争取更大的创新。
BQ:春晚导演组会不会看网上关于春晚的评价,甚至是吐槽?
L: 当然会,不但看而且认真地看还归纳,分类。观众对春晚节目优劣的评价是春晚导演创新的一个极大的源泉。如果认真研究它,然后让春晚的创新指数大于观众的期望,你就赢了。
BQ:一提到春晚大家就会想到非常喜庆宏大的场面,春晚的固有的模式是否会限制创新?
L:综艺节目的表现方式有时候是需要集体化的阵容来表现的,尤其在春节和正月十五喜庆欢快热烈为主的节目形态中,这种集体形态的表达特别突出,所以需要一定的阵容。另外在春节这样一个特定辞旧迎新的时候需要突出一下仪式化,突出一下庆典化,这个仪式化和庆典化有的时候是需要阵势来完成的。但春晚确实是在变化,比如减少伴舞,比如流行元素的增加,像张杰、萧敬腾、方大同都被招到2013年的春晚中去。
BQ: 您之前说过导演是春晚的执行者,不是内容的决策者,内容的决定性意见来自谁?
L: 决定性意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专家,专家会在语言类节目歌舞类节目等等方面给出很多决策性的建议;另一个就是整个导演团队,春晚不是总导演一个人能完成的了的,春晚是一个团队或者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某一个人单打独斗的作品。电影是导演艺术,品牌意识特别强烈,比如张艺谋作品、冯小刚作品。你什么时候见过春晚字幕打一个郎昆导演作品?总导演的作用在于把集体智慧给凝结成艺术品,把艺术成果体现在屏幕上,这个是要考验导演功力的。同时导演还要把别人没有看到的、没有发现的节目和有可能成为精彩节目的苗子成功的推向屏幕。
综艺节目单纯引进版权容易水土不服
BQ:央视原有的关于古典音乐的节目大多是演奏会,策划光荣绽放系列的时候是不是有考虑到通过新的模式拉近和群众的距离?
L:对。每一场演出有尖端的代表性作品,同时也有深受当下的观众喜欢的流行元素的作品。比如说十大钢琴的演出,我们一说钢琴,马上脑海里全是肖邦、李斯特、车尔尼,没想到突然出现《海上钢琴师》的音乐,融入一些音乐剧的表演形态,观众马上就觉得亲切感十足。这方面我们一直在做尝试,有的时候做的可能有点过,再往回调,再校正。或者说做得还不够,那我们就再加油。
BQ:做的有点过是指?
L:比如说有的钢琴作品、小提琴作品可能特别的时尚化,可能超出了古典音乐的表演范畴,就是过于综艺化了。那这个时候我们也在听受众的意见。做的过头再校正容易,创新特别难。如果大家觉得可以,那我们就照着这个路子去创新。
BQ:之前央视也有很多综艺节目、音乐节目,比如青歌赛,我们会认为它是专业性的音乐选拔,现在综艺节目和音乐节目界限非常模糊,您觉得这种模糊是一个好事还是坏事?
L: 这是一个好事,因为综艺节目的含义更广泛。在电视比较发达的国家,综艺节目叫Variety show,汇集了各种节目形态。娱乐节目、电视剧、少儿节目,甚至体育节目都包括在Variety show里面,所以综艺概念实际上是很广泛的。我们不必要非得把它一定划得多么多么清晰。前提是这个频道设置这个栏目是否有受众,受众是否从中得到了优良的情感宣泄,受众是否在这里得到了优良的美育教育,受众是否得到了必要的情感表达,你只要做正确了,节目就有存在的可能和存在的价值。
BQ:很多综艺类节目,比如“超级女声”、“达人秀”、“好声音”,都是从国外引进的版权,这种趋势已经占据了电视节目的一种主流方向,您对引进外国节目版权怎么看?
L:我不太主张大幅度地引进欧美版式。我在创办星光大道时就下定信心树立一个信念,就是自主原创。我们能不能原创一个节目让他能持续10年,20年?其实我们现在陷入了一个引进风潮当中去,早晚大家会意识到自主原创是我们必经之路。你会慢慢意识到欧美的版式形态在中国会水土不服,它的生命里不会很久。或者至少要做到版式引进,操作本土。中国的受众群体的构成有它的特殊性,有的版式在欧洲非常火爆,但是到中国会水土不服,比如说我们试图引进一个节目叫《你是大指挥》是英国BBC的一档特别优秀的节目,就是在平民中选秀选指挥。中国具备不具备一大批参与到指挥节目的达人?我们经过测算觉得还不是时机,所以就暂时把它搁置了,这就是我说的欧美版式本土化操作,这个很重要。
“春晚”网络外宣的实践
经过20多年的培育,“春晚”不仅在世界范围内具备品牌影响力,还是展示中国形象颇具代表性的载体。它不仅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寄托了全球华人的感情,还为世界上关注中国的受众打开了一扇友好的窗口。对于央视国际而言,开展“春晚”网络外宣不仅服务了电视,还不断发挥并固化了自身的潜力。
2007的电视“春晚”,由于与互联网深度互动,呈现出多个亮点,在中文互联业界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力,为央视国际开展网络外宣提供了很好的契机。它的官方网站,以视听互动为主线,推出资讯春晚、视频春晚、互动春晚、手机春晚、搜索春晚等各具特色的内容,并配合“春晚”剧组,为剧组提供从动态、作品征集、节目评选、数据反馈等多层面、多角度的网络服务支持。
央视国际还首度与新浪、搜狐、百度、腾讯、TOM在线、网易等六大国内知名的网站结成网络联盟,共同推出“春晚明星墙”、“春晚搜星”、“春晚百问、”“春晚大家谈”、“春晚朋友圈”、“春晚大拜年”六大互动产品。首度与全国地方电视台网站联手推出网络视频联盟,汇集了各地的春节特色节目。
央视国际的“春晚”外宣不仅内容丰富、特色明显,还拥有较为完善的跨媒体技术平台。2006年底,在用网络图文并视频传播的基础上,央视国际的手机平台和IPTV平台初步建成,其中,央视(CCTV)手机电视于2006年底正式,这些都为央视国际向海外推送节目奠定了基础。
2007年“春晚”播送当天,为了满足全球受众同期感受中国“春晚”的需要,央视国际首次尝试通过国际互联网、手机电视、IPTV等跨媒体终端全球同步直播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戏曲晚会、歌舞晚会,并联手中国台湾网、你好台湾网、AOL、Mediazone、悉尼中文电视、I’m tv、中时电子等网站和英国ROK TV、西班牙ARENA两家国际手机电视运营商,使“春晚”节目直接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落地。美国最大的门户网站美国在线()也专门为央视的“春晚”节目开辟了专区。
值得一提的是,合作公司ARENA联手的西班牙电信也对本次传播给予了高度重视与支持,不但在其手机电视首页开辟了央视专区,而且还对其3亿多用户开通了直播“春晚”视频的西班牙境外漫游业务。直播当天,晚会刚开始,即从当地传回在唐人街有许多人开始用手机收看出“春晚”的信息。目前西班牙全境有华人约5万人,而当晚ARENA通过西班牙电信平台用手机终端收看“春晚”的用户达23.省略,参与央视国际与六家国内知名的互联网站共同推出“春晚明星墙、”“春晚搜星”、“春晚百问”、“春晚大家谈”、“春晚朋友圈”、“春晚大拜年”六大联盟产品的互动。
央视国际还为2007年“春晚”开展网上春联征集活动,共征集到2000余副内容健康、语言优美的春联。这一富含中国韵味的文化符号,在海外网民中产生广泛的影响。
此外,海外受众还通过央视国际与中国地方电视台网站联手推出的网络视频联盟,领略到中国各地的春节民俗和地方文艺节目。
从外宣的效果上看,2007年“春晚”网络直播报道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反响之烈都是前所未有的。据统计,“春晚”直播开始至晚会结束,央视国际访问页次超过世界杯创下的访问记录,创历史新高。通过网络收看“春晚”视频直播的达到1139万人次,最高同时在线人数为139.9万,其中海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最高同时在线人数为15万;通过手机电视收看转播的观众累计达到216万人次。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还有更多海外华人和台湾同胞以轮播或点播方式收看上述庆新春节目,其中通过网络收看的超过1600多万人次,台湾同胞访问量近24万人次,是2005年的36倍多。
央视国际新媒体传播“春晚”及相关庆新春节目还在海外及中国台湾引起强烈反响。数万名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等数十个国家以及中国台湾的观众在网上留言,对央视国际新媒体传播“春晚”予以高度评价,他们纷纷表示“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央视国际传送的春晚节目让身处异国他乡和中国台湾的他们感受到来自祖国的温暖,让他们有了回家的感觉。美国CNN等多家海外媒体分别在节目中给予了及时报道。AOL、Mediazone、中国台湾网等合作伙伴也对本次合作予以高度评价,认为这开创了新媒体对外、对台宣传的新局面。
“春晚”网络外宣的经验
央视国际的“春晚”网络外宣,不仅充分补充了电视“春晚”在海外以及新媒体受众覆盖上的空白点,延伸了电视“春晚”的影响,还进一步拓展了新媒体外宣的形式、海外推广的空间、覆盖面更广的合作渠道以及更为多元的受众群,丰富了电视外宣和网络外宣的经验。总结“春晚”外宣的经验,我们认为,是内容为王、合作双赢、软硬兼备等三条外宣传播理念,推动此次“春晚”网络外宣获得成功。
内容为王,跨媒体传播。“春晚”网络外宣的成功证明,选取有影响力的主题内容做外宣,是外宣实践成功的基石。因为有影响力的主题内容,也意味着具有庞大的海外收视需求。如果不是电视“春晚”强有力的品牌影响力,绝不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到诸多有实力的国际运营商,从而聚集成千上万的海外受众。
而“春晚”的网络外宣通过对内容和技术不同层面的差异化传播,充分照顾了海外跨媒体终端受众的需求。这也正是中央外宣“三贴近”原则所要求的,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而要满足受众的需求,必须充分了解受众的构成以及需求。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受众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根据美国eMarketer公司2006年5月的报告,截至2005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超过10亿,其中8.45亿用户经常上网,四分之一的全球互联网用户使用宽带或高速网络上网。美国iSuppli公司的调查显示,预计到2011年,全球的移动电视用户数将从2006年的320万增至1.3亿。
此外,越来越多的人将互联网看做是他们获得新闻的主要来源。据Pew Internetand American LifeProject 2006年3月的一项调查显示,互联网已经成为美国成年人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有43%的用户将互联网作为主要的新闻来源。google的一项调查也表明,英国人喜爱互联网已经超过看电视。英国的网民平均每天在网上的时间是164分钟,相当于每年超过41天,而看电视的时间平均每天148分钟。英国政府统计数字表明,64%的英国成年人定期上网。
基于海外受众分布以及接受信息习惯的改变,央视国际作为央视全面授权的网络、手机电视、IPTV等业务的管理机构,必须抓住机遇,通过网络、手机电视、IPTV等跨媒体全力配合央视,满足海外受众对央视节目以及中国信息的需求。
合作共赢,跨地域联动。由于电视自身“有组织落地”的特点,决定了电视在向对象国传播的时候,无论是通过卫星直接接收还是有线电视网传送,都面临着可以上天但未必能落地,可以落地但未必能落户的现实问题。另外,电视节目线性传播、瞬间即逝的特点不方便受众反复收看和查找,也是有时差的跨国界传播中的一大难点。而央视国际天生具备的覆盖广、落地易、成本低、容量大的网络特点,可以较为便利地弥补上述的不足。
因此,为了满足受众需求,扩大电视“春晚”的世界影响,在“春晚”网络对外宣传过程中,央视国际始终坚持合作双赢的原则,一方面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络、手机电视、IPTV平台,一方面在安全播出的前提下,大胆地选取了若干家不同地域和国别的可靠的国际运营商,实现了网络、手机电视、IPTV跨媒体多终端全球化直播。相反,如果一味依托自身力量,央视国际的“春晚”报道可能在5到10年内也实现不了同样的效果。重要的是,通过不同地域和国别的运营商,不仅更充分地扩大了电视的覆盖率,还更为有效地覆盖了价值更为多元化的受众群。
软硬兼备,平衡播报中国。在“春晚”的对外宣传中,央视国际不仅向全球受众传送了以文艺节目为主的软信息,还在征集并播报春联的过程中附带传递了“和谐”的主流政治信息。综看“春晚”的对外宣传,尽管还是以软新闻为主,但还是软硬兼备的。而从外宣的整体策略来看,软硬兼备的策略也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新闻的导向性原则,从而一方面满足受众对软性信息的需求,一方面及时向海外受众传播中国的主流价值观。
通看我国这几年的外宣情况,也印证了这样的理念。这几年,正是因为秉承软硬兼备的平衡原则,通过互联网来传播国家形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每天都在递增,内容也从过去的灰色、歪曲逐渐走向积极、正面。
“春晚”网络外宣的启示
从“春晚”网络的外宣实践中,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央视国际是央视节目的补充、延伸和拓展,央视国际外宣也是央视外宣节目的补充、延伸和拓展。要做好外宣工作,央视国际首先必须服务于央视节目海外受众的网络以及跨媒体终端的收看需求,其次在受众需求的基础上扩大央视节目的有效覆盖率,从而实现央视对外宣传节目最终需要达到的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的目标。
2008年和2010年将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和世博会,既是中国传播和塑造国家形象的最佳时机,也是中国媒体发展自己的大好机会。作为央视节目的补充、延伸和拓展,央视国际也应抓住机遇,充分发挥网络全球化互动传播优势,及时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和画面,以提升国家的国际声望。
总而言之,在2007年的“春晚”外宣实践中,央视国际首次收获了跨媒体跨地域外宣的初步成果,为下一步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从外宣的整体格局来看,央视国际的外宣工作刚刚起步。
为什么春晚不好看了?
不管你对于冯导出任马年春晚总导演一事态度如何,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曾经代表了全国文艺演出最高水平的春晚,这些年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好看了。以语言类节目为例,无论是相声还是小品,“不好笑”是这几年最常听到的评价;即使是咱们的“春晚之王”本山大叔,在宣布收山前参加的几次春晚中,也没能躲过“晚节不保”的议论。不过这次身为语言节目总监的他,是否会给我们带来惊喜呢?我们可以明年再议。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之一在于稀缺性的丧失。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春晚当年的辉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汇集了当时全国最知名的明星大腕,吸纳了制作最精良的文艺节目;在那个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时代,这些都是观众平时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的。但是,这些年随着各种媒体的蓬勃发展,观众对于文艺娱乐的需求可以随时随地、十分容易地得到满足,所以春晚便失去这种鹤立鸡群的地位了。
还是以语言类节目为例,对于此类节目,人们最基本的诉求是“好笑”;但是,在现今的网络时代,在微博之类的社交网站上,每天都在批量地生产和传播着无数的幽默内容,各种笑话段子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再想创作出新鲜而高质量的幽默作品,满足观众日益被抬高的笑点,确实不怎么容易。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如果长期暴露在某种强度的刺激下,人们对于刺激就会逐渐适应,需要更强烈的刺激才能产生相同的反应。平日里伙食的丰富,让许多人开始抱怨年夜饭大餐的寡淡无味;同样,越来越丰富的日常文化生活,也让春晚这道年度文艺盛宴看起来不那么诱人了。
春晚面临的另一大难题在于观众口味日趋多元化。办一台晚会,满足全国十几亿观众中大多数人的文艺诉求,这本来就非一件易事。如果说在过去的年代,文化生活的贫乏让大家的口味相对单一,那么到了这个百花齐放的年代,要想满足所有人就不可能了。用冯导的话来说就是:现在已经不是众口称颂的年代了。
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了春晚面临的困境。无论谁担当导演,都很难对这些现状做出根本性的改变。作为过去集中时代的产物,春晚似乎越来越难以跟上这个时代的节奏,渐渐走入了死胡同。
为什么春晚不好看了大家还要看?
尽管“春晚越来越不好看”已经成为公认的事实,尽管每年春晚之后都能听到一片骂声,在大年夜的晚上,春晚仍然会在许多家庭的电视中占据一席之地。为什么在一次次的失望之后,我们仍然会对春晚有所期望,甚至在大半年之前就开始议论它的导演人选,并会因为最终人选的确定而激起惊涛骇浪?
首先是习惯的力量。经历了30年的发展,舂晚的意义早已不限于一台简单的文艺晚会,而是深深地融入到了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当中,成为了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有说有笑地观看春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过年的一种仪式。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场景更能体现出中国文化对于合家团圆的强调呢?即使节目再无趣,形式再脱节于时代,只要春晚还能提供一个借口,让我们和家人坐到一起,那么它就大概永远不会消失。
其次,尽管由于种种原因,春晚的节目本身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观众的娱乐需求,但是它的另外一项功能——制造话题的能力,却依然保持了下来,甚至变得愈发强大了。在“那些年”的春晚中,某个明星的发型或是服饰,可能会引领一整年的潮流;晚会上演出的一首歌曲,可能成为接下来一整年的流行金曲,在大街小巷中被千万人传唱。近年来,尽管春晚的节目本身不再具有吸引力,它的话题性却通过另一种方式得到了强化:春晚的“不好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聊天谈资。现代科技的进步,使得人们可以一边收看春晚,一边在网上实时交流看法,批判、嘲笑、讽刺节目中的不合意之处(别跟我说这事儿你没干过)。这种“吐槽春晚”活动甚至已经超越了“收看春晚”本身,成为了千百万年轻人在大年夜最期待的项目。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聚在一起交流关于第三方的负面意见(也就是俗话说的“说坏话”)时,他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紧密。如今的春晚正是创造了这样一种机会,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话题,让我们得以分享彼此的看法;对于参与其中的人来说,这是一种轻松而自发的社交活动,也是春晚存在的主要价值所在。除此之外,当我们发表关于春晚节目的看法时,实际上也是在向他人展示出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品味,这种自我表达可以强化我们的身份认同,让我们更加乐此不疲。
2012年,沈腾首次登上春晚,携作品《今天的幸福》以郝建的身份与观众见面,这个角色不但有点二还有一点贱,在问起“郝建”这一名字的由来时,导演闫非称这是对于沈腾台上台下准确表现的形容,对于这个评价,沈腾本人也幽默的表示了认同。
而对于接连参加了好几届春晚,创下诸如“打败我的不是天真,而是无鞋(Xie)”以及“我说的是苹果柿子李子栗子梨的那个橘子啊”的经典台词,沈腾则表示全靠“平时多扯淡”。
有关媒体在评价沈腾春晚表现时称“沈腾显然是艺人堆里的异类和奇葩,他随心随性地展示自己俗的一面,和粉丝们在微博上玩闹。沈腾先后在央视春晚舞台上表演了《今天的幸福》和《今天的幸福2》两个小品,搞笑的台词和逗趣的表演获得了不少观众的好评。沈腾思维敏捷,语言犀利幽默,为全国观众带去了欢声笑语”。
近些年来,沈腾发展的十分迅速,不仅出演了多部时下大火的综艺节目,还推出了多部自己的电影作品。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电影《夏洛特烦恼》,该电影以穿越作为故事线,讲述了人到中年还一事无成的夏洛偶然穿越回高中时代的趣事。这部电影拿下了14、42亿的电影票房,成为2015年度突然杀出的一匹黑马。
关键词二:百姓。由于群众演员的表演原汁原味,往往更接地气,富有亲和力。随着近些年来“开门办春晚”理念的深入完善,越来越多的平民百姓被邀请登上了“春晚”大舞台,其中一些还成为了“草根明星”。每年春节前夕,一些电视媒体还会开展“春晚”演员海选和作品征集活动,为普通百姓提供秀场。2013年天津卫视“春晚”上,盲人夫妇穆怀鹏和刘淑旭携女儿穆德佳,开心表演了一段天津快板;来自天津蓟县年过花甲的侯桂芬激情编词,用皮影调秀了一把。再如,2013年安徽卫视“春晚”的达人秀节目《厨房变奏曲》中,湖北省来凤县土家族农民向前和用三把菜刀展示了自己的杂耍绝活;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濉溪镇人南卫东选用新鲜蔬菜吹奏了心爱的中外乐曲。
关键词三:情感。春节是一个汇聚和交融人间情感的美好节日,人们在团年、贺年、拜年等年节仪式活动中,表达和传递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家国情、天下情……而电视“春晚”善用声情并茂的综艺表演、生动形象的介绍短片、感人肺腑的主持人串词以及丰富多彩的视听感受等,大力发挥情感功能。2012年父亲节,北京人赵萌萌通过微博将“我和爸爸30年的合影”上传网络。三十张女儿从1岁长到30岁每年与父亲的合影照中,女儿越长越高,父亲却越来越老,一组跨越三十年的父女合影一时间在网络爆红。2013年北京卫视“春晚”将萌萌一家人请上舞台,向观众讲述了照片背后30年的亲情故事。在晚会中,萌萌把一张自己制作的“外祖父与外祖母年轻时的合影”送给“萌妈”,并对着台下102岁的祖母大声说出心愿,深情演唱歌曲《让爱住我家》。如此质朴、真挚的亲情,令人为之动容。
关键词四:明星。不管是央视还是省级卫视,每年举办电视“春晚”时,都会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邀约一些新老明星来助力压阵,通过他(她)们的精湛技艺、专业精神和知名人气,使“春晚”增强吸引力,扩大影响力,提升竞争力。比如,2013年江苏卫视“春晚”明星会聚,星光闪耀,既有歌星龚琳娜、汪峰、李宇春和庾澄庆等,也有笑星赵本山、小沈阳、郭德纲和郭冬临等。影视明星赵雅芝、叶童、陈美琪曾在20年前那部风靡中国、家喻户晓的电视连续剧《新白娘子传奇》中扮演“白素贞”“许仙”和“小青”。20年后三人再聚首,共同演唱了片中那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歌《千年等一回》,引得全场齐声同唱,晚会气氛达到了。
关键词五:互动。互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的”,即晚会主持人、演员同现场观众之间,以及主会场与分会场之间。例如,在2013年湖北卫视“春晚”中,百岁寿星张老太亲手端上一碗“福寿绵长”面条,为“全球华人年夜饭”送上一道美味佳肴,祝愿世间人们幸福吉祥,平安健康;2013年广西卫视“春晚”设置了百色市凌云县弄怀屯和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两个分会场,依照晚会的总体筹划、统一调度,对分会场的视听信号进行适时的同步切换,实现了主会场与分会场表演节目的无缝连接。二是“外部的”,即晚会直播现场与观众之间。央视和不少省级卫视在2013年“春晚”直播中都充分利用了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微博等沟通交流方式及途径,让观众或畅抒胸臆发表新年祝福,或鉴赏、评价“春晚”节目,还可参加短信抽奖、有奖答题等形式多样的“送礼”活动。
1
2011年6月1日,巩俐出席某品牌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艺术时空之旅”开幕活动。一袭橘粉色长裙衬得她高贵而优雅,接受采访时被问及戛纳电影节的走红毯,在字里行间频向另一位红毯主角范冰冰放暗箭。记者问:“前几天刚刚看到您在今年戛纳电影节上的亮相。近几年走上戛纳红毯的中国女演员越来越多,您作为内地女演员第一人,能不能评价一下她们的装扮?”巩俐:“她们的装扮都很漂亮。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用最好的形象来代表中国的电影,代表中国的演员,大家都希望有最好的状态给全世界的观众。对于我来说,如果我有10部电影参加比赛,肯定会走10次红毯,因为我要展示我的电影,向大家介绍我的电影。但如果我没有电影参加比赛却走这么多次的话,可能大家就会觉得我脑子有毛病。我觉得走红毯时应该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不能随随便便地走。”
范冰冰的精彩呈现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评价,无疑抢了巩俐的风头,让她感觉不爽。尽管两人都是电影节的焦点,但范冰冰似乎更胜一筹。巩俐含糊其辞地暗讽范冰冰,以发泄心中的不满。一位国际影星,对后辈的不当行为本应善意地指出,而这样含沙射影地批评,有失大牌的风范,难免被人诟病,有失风度,最终损伤的是自己的形象。
2
2013年春晚的筹备工作正在紧张地进行,据春晚总导演哈文团队人员透露,导演组在8月中旬开始就在洽谈演员,赵本山、姜昆、冯巩、郭达、黄宏、潘长江都在应邀之列,但最后谁上春晚,还是要看作品。让哈文遗憾的是,陈佩斯、宋丹丹因时间难以安排,婉拒了春晚。当记者问到周立波对此的看法,周立波含沙射影地回应:“我不上春晚,主要是我对艺术的尊重和对观众的尊重。因为春晚的主流受众是9亿农民,而农民的生活是我不熟悉的。你对着一个你不熟悉的人群去说什么?你是对这个人群的不负责,是自不量力。”此言一出即遭到网友的批评谴责,一些春晚常客也现身或通过博客来表示了不满,说他“自命清高”。
周立波的话可谓“寓意深刻”,暗指某些艺人不熟悉春晚观众群体,却还要站在春晚舞台上,是对农民的不负责和自不量力。同时,周立波的话语中不无暗含着对农民的轻视与不屑。周立波成名后内心极度膨胀,自命不凡,自喻为高雅艺术的代表,不愿与通俗为伍。而他这种含沙射影的说话方式,必遭到舆论的一致谴责。
3
在一次WTA顶级巡回赛罗马公开赛半决赛中,塞尔维亚美女扬科维奇对阵小威廉姆斯。两个人在决胜盘的抢7中一度胶着,扬科维奇以小分3比5落后时,形势相当不利,她发出一记ACE球却被裁判示意为无效,因为小威举手示意自己还没有准备好接发球。这个判罚引起了扬科维奇的不满,比赛一度短暂中断。好在扬科维奇并没有受到这个插曲的影响,接下来连夺4分,最终把小威廉姆斯送回了家。赛后两名球员来到网前握手致意时,小威为那一分致歉:“我绝不会这么对你,我真是因为受到场外的干扰而没有注意到你已经在发球,我可不会做那种事情,我又不是那些人。你知道我什么意思,对不起。”小威的话顿时引起不少球迷的不满,说“她在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她在影射难忘的8年前旧恨”。2003年法网半决赛,当时在小威发球时海宁举手示意称没有准备好,于是主裁判定这一分无效,最后小威输掉比赛,她认为是海宁故意所为,还跟裁判产生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