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6 16:00: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三年级科学册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番茄喜欢生长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需要充足的(阳光)。(60-100)天可以成熟。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
2、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温度)、(湿度)和(空气)。
3、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4、叶是由(叶脉)、(叶柄)、(叶片)三部分组成。
5、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6、番茄花的(雄蕊)和(雌蕊)在同一朵花上;(黄瓜)的雄蕊和雌蕊不在同一朵花上。
7、植物的传份方式有(昆虫传粉)、(风力传粉)、(自花传粉)、(人工辅助授粉)。
8、(桃)、(油菜)的花依靠昆虫传粉,被称为(虫媒花)。常见的传粉昆虫有(蜜蜂)、(蝴蝶)。
9、(玉米)、(杨树)的花依靠(风力传粉),被称为(风媒花)。它们一般都很小,(花粉)多而轻,也没有(花香)和(花蜜)。风力越大,(花粉)传播的距离(越远)。
10、(豌豆)、(小麦)能自己给自己(传粉),被称为(自花传粉)。这些花里既有(雄蕊)也有(雌蕊)。
11、为了解决自然状态下传粉不足的问题,人们常常对一些植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如(黄瓜)、(丝瓜)等。
12、花粉必须落在(雌蕊)上才有可能结果。
13、果实是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花)、(果实)、(种子)属于植物的繁殖器官。
14、(长绒棉)可以做成全棉内衣;(贝母)可以做成(止咳药);(橡胶树)可以做成(轮胎);(蓝顛果)可以(印染布);(甘蔗)可以做(糖);(玉米)可以做成(乙醇汽油)。
15、(沙漠)里的降水少。白天(阳光)强烈,气温很高;夜晚气温骤降。
16、高山上的土层很(薄),气温很(低),经常被(积雪覆盖)。
17、(热带草原)上的降水比较集中,一段时间干旱,另一段时间大量(降水),一年中(干季)、(雨季)分明。
18、(热带沿海地区)全年高温,有些地方常受(季风影响)。
19、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20、(水瓶树)生活在(热带草原);(仙人柱)生活在(沙漠里);(椰树、芭蕉)生活在(热带沿海地区);(雪松)生活在(寒冷的高山上)。
21、生长在沙漠中的植物有(仙人球)、(沙棘)、(仙人掌)、(骆驼刺)、(梭梭草)、(胡杨)等。
22、(芦荟)、(石莲花)也可以生长在沙漠中。
23、红树能在(海水)中茁壮成长。
24、池塘里生长着各种植物,如(水葫芦)、(莲)、(菱)、(芦苇)、(香蒲)、(金鱼藻)等。
25、水里的植物也需要(呼吸)。
26、青苔地下部分的根状物其实是(假根),主要起(固定作用),而它生存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是通过其表面那些细小的(叶状结构)直接吸收的。
27、(卷柏)有一个特殊的本领-----(耐寒力极强)。它一般生长在向阳山坡(干旱的岩石)缝中。
28、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9、动物有自己的(语言),它们用不同的方式发出声音。
30、哺乳动物一般靠(声带)的(振动)发声;一些昆虫通过(翅膀的摩擦或振动)发声。
31、鸟类的发声器官是(鸣管)。
32、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
33、鱼类会利用(鱼鳔)、(鳃盖)、(骨骼)等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
34、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空气)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5、声音进入外耳道后会引起(鼓膜)的振动,我们就听到了声音。
36、耳朵是由(耳郭)、(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听神经)构成的。
37、噪声是听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声音。
38、长期遭受噪声侵扰,人就容易(得病)。(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因素。
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
第1课种子发芽
1.
种番茄:番茄喜欢生长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需要充足的阳光。60 ~100 天可以成熟。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番茄种子一般不容易发芽,要提前做好栽种试验和温水浸种处理。
2.番茄种子外形特征:水滴形,黄色, 表面粗糙。
3.黄瓜种子外形特征:橄榄形,乳白色,表面平整。
4.栽种记录要记哪些内容?
日期、高度、形态的变化等。
5.蚕豆种子外形特点: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色种脐。
6.苹果种子外形特点: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
7.红松种子外形特点: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
8.冬瓜种子外形特点: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9.枣种子外形特点: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大。
1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12.植物幼苗柔嫩,需要细心照料,适时浇水。注意不可以直接浇自来水,要将自来水放在盆里24小时以上再用,目的是使水中的氯气等物质挥发,否则会烧死幼芽。
第2课幼苗长大了
1.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2.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它的作用为吸收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还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3.玉米的根比较特殊,除胚根外,还从茎节上长出节根:从地下茎节长出的称地下节根,从地上茎节长出的节根又称支持根。
4.玉米的支持根,数量很多,是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并伸入土里的。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5.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6.茎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输送水分和养料。
7.树干、树枝都是茎.
8.我们平时说的芹菜茎其实是叶柄,而实际的芹菜茎是叶包裹着的短缩茎。
9.叶主要由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脉有运输水分、养料和支持叶片伸展的作用)。
10.把幼苗的叶子和未脱落的子叶全部去除,幼苗既失去了子叶储存的“营养”供给,又不能利用叶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营养”,供自己消耗,因此,结果只能是死亡。
11.叶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制造并吸收养料。
第3课 植物开花了
1.番茄花既有雄蕊也有雌蕊,而黄瓜花则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花分为两性花和单性花。
2.只有雄蕊的花粉落到雌蕊的柱头上,植物才有可能结出果实。
3.昆虫传粉、风力传粉、自花传粉和人工辅助授粉这几种常见的传粉方式。
4.黄瓜的雌花后面有一根未来的小黄瓜。
5.桃、油菜的花依靠昆虫传粉。
它们以鲜艳的花瓣、芬芳的气味或甜美的花蜜吸引昆虫,被称为虫媒花。
6.昆虫传粉:木兰、百合、杧果、玫瑰、绣线菊等。
7.常见的传粉昆虫有蜜蜂、蝴蝶等。
8.玉米、杨树的花依靠风力传粉,被称为风媒花。
它们一般都很小,花粉多而轻,也没有花香和花蜜。
9.风力越大,花粉传播的距离越远
10.风力传粉:栎、桦、松、杉、柏、高粱、核桃、板栗等。
11.豌豆、小麦能自己给自己传粉,不需要风和昆虫的帮忙,被称为自花传粉。
12.自花传粉:棉花、花生、大豆、豇豆、等。
13.自然状态下传粉不足时,人们会对一些植物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如黄瓜、丝瓜等。
第4课 植物结果了
1.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花、果实、种子属于植物的繁殖器官,大多数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
2.豆角、豌豆、花生、香蕉、南瓜是果实。
3.胡萝卜吃根,豆角吃果实,豌豆吃种子,甘蔗吃茎,花生吃种子,菠菜吃茎和叶,香蕉吃果实,芹菜吃茎和叶,南瓜吃果实。
4.番茄和黄瓜的植株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5.无籽西瓜和香蕉的种子在人工培育的过程中退化了,但它们也是果实。
6.种子一般包括胚、胚乳和种皮三部分。
7.植物是人类重要的食物和药物来源。粮食、蔬菜、水果、草药都是植物。
8.根可食用的植物:萝卜、胡萝卜、番薯、桔梗等。牛蒡、人参、何首乌、川乌、板蓝根、葛根、黄芪、西洋参、麦冬这些植物的根可以入药。
9.茎可食用的植物:甘蔗、芦笋、竹笋、空心菜、莴苣等。
10.茎的特点是分节,节上长有叶和芽。一般植物的根上都长有根毛。
11.荸荠、马铃薯、姜、藕、百合、慈姑也是茎,叫地下茎。
因为它们都有节(或退化的节),节上有芽,种到土里,芽也会长出叶子。
12.玉竹、天麻、肉桂等很多植物的茎都可以入药。
13.叶可食用的植物:菠菜、芹菜、油菜、白菜、甘蓝、韭菜、苋菜、生菜、油麦菜、苦苣等。
14.茶,就是用茶树的叶子制成的。
15.月桂树的叶子叫香叶,是调味品。
16.很多植物的叶子具有药用价值,如荷叶、桑叶、枇杷叶、柳树叶、大青叶、番泻叶、罗布麻叶、紫苏叶、艾叶、芙蓉叶、薄荷叶等。
17.花可食用的植物:黄花菜、花椰菜这两种蔬菜都是植物的花。
玫瑰花、桂花、茉莉花、、金银花都可以食用,它们有的可以做成香甜的馅料,有的可以泡水饮用,有的可以入药。
18.果实可食用的植物:苹果、梨、西瓜、香蕉、桃、枣、葡萄、猕猴桃、哈密瓜等大多数水果,豆角、南瓜、黄瓜、冬瓜、丝瓜、茄子、番茄等蔬菜。山楂、枸杞、木瓜、乌梅等果实可以入药。
19.我们食用的稻米、小麦、青稞、小米、玉米的果实,它们的果皮薄而与种皮愈合,所以常被误以为是种子。
20.种子可食用的植物:黄豆、绿豆、红豆、黑豆、豌豆、蚕豆、花生、芝麻、银杏、松子、榛子、南瓜子、葵花籽、西瓜子、核桃、莲子等。柏子、杏仁、胡麻仁、决明子、巴豆等种子可以入药。
第二单元 植物与环境
第5课不同环境里的植物
1. 仙人掌的茎和叶的形态特征:茎绿色、覆盖蜡质,叶退化为刺。挤压仙人掌的茎和芦荟的叶,发现内部含有大量水分。
2. 沙漠植物适应环境的结构特征:具有发达的根系。
3.水瓶树高大粗壮,树干顶部枝条、树叶稀疏,远看酷似一个巨大的啤酒瓶。水瓶树的树干里储存水,抗干旱能力强, 适宜生长在热带草原。
4.仙人柱植株高大呈柱状,有分枝。柱上长有许多锐利的棱,棱上长有尖刺。喜温暖向阳环境,耐干旱,适宜生长在炎热、干旱的沙漠中。
5.芭蕉树主干没有分枝,叶在主干顶端呈螺旋状排列。叶片长圆形,宽大。主叶脉粗厚,分支叶脉呈羽状平行分布在叶片上。
6.椰树树干长,笔直, 没有分枝。树叶巨大,呈羽毛状,集中长在树干顶端。椰子喜光,在高温、多雨、阳光充足和海风吹拂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适宜生长在热带沿海。
7.雪松树干较直,树枝从下至上环绕树干向外生长。树叶针状、坚硬,淡绿色或深绿色。雪松耐阴 、抗旱,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分布范围广,可生活在高山上。
8.植物的形态与其生长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9.大叶黄杨树叶比杨树树叶厚、光滑。大叶黄杨树叶上覆盖有比较厚的蜡质,所以较光滑。
10.杨树树叶秋天变黄,冬天落光。大叶黄杨树叶冬天落三分之一左右,总体看来树还是绿色的。
11.冬季来临,杨树靠落叶减少水分蒸发和养料消耗。大叶黄杨靠树叶表面蜡质减少蒸发。
第6课 沙漠中的植物
1.骆驼刺和梭梭树这两种植物都是地面部分长得矮小,有庞大的根系。庞大的根系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水源, 吸收水分;矮小的地面部分减少了水分蒸腾,使之能在干旱的沙漠中生存下来
2.多数沙漠里的植物有强大的根系,能增加对沙土中水分的吸取;许多植物的叶子缩得很小,或者变成棒状或刺状,有的甚至无叶,用绿色的茎代替叶子的作用,茎表面覆盖蜡质等特点能减少水分消耗,减少蒸腾面积,使它们适应沙漠环境。
第7课 水里的植物
1.能在水中生长的植物统称为水生植物。
2.根据水生植物的生活方式,一般将其分为: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
3.水生植物的形态不同:
叶子的大小 ,茎的粗细、长短,花的形态等。
4.水生植物生长位置不同:
金鱼藻生长在水底;
菱、水葫芦生长在水面;
芦苇、香蒲生长在水边;
莲扎根在水底,从水中长到水面。
5.水葫芦漂浮的秘密:
叶柄中下部膨大似葫芦,里面有大量气体;
植株较轻,不固定在水底时,能漂浮;
茎柔软,在水流中不易折断。
6.莲的叶柄和地下茎内有中空的管道,以保证植株的水下部分对氧气的需求。
7.红树主干上长出的许多支持根,可以扎入泥滩保持植株的稳定。红树还有许多指状的呼吸根从土中伸出地面,在涨潮时帮助植株吸收空气中的氧气。
8.碗莲叶子圆形,有浮在水面上的浮叶,也有伸到水面上方的立叶。它的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碗莲喜光,喜热,怕干,不耐阴,适合在静水中生长,水底的土壤最好为富含有机质的肥沃黏土,适宜的生长温度为20~30℃。
9.水生植物能适应水中生长,是因为有的柔软,有的体内有气室。
第8课 石头上的植物
1.青苔地下部分的根状物是假根,主要起固定作用,而它生存所需要的水分和养料,是通过其表面那些细小的叶状结构直接吸收的。
2.卷柏采用休眠和转移生长位置的方法;仙人掌采用减少水分蒸发的方法。适应环境改变,增加生存机会。
第3单元声音的奥秘
第9课 声音的产生
1.敲击音叉,接近水面,音叉发声时叉臂会振动,当叉臂接近或触及水面时,就引起水面振动甚至激起水花。
2.击打鼓面,鼓面振动发声,引起鼓面上的积水振动,从而激起水花。
3.鱼类会利用鱼鳔、鳃盖、骨骼等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
4.哺乳动物一般靠声带的振动发声。
5.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
6.鸟类的发声器官是鸣管。
7.快速地往复运动也就是振动。
8.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第10课 声音的传播
1.声音可以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
2.声音能够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3.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4.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弹性、温度等因素有关。
5.介质的弹性越大,声音在其中传播得越快。固体比液体和气体更具弹性,因此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6.在给定的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音传播得越快。
7.声音进耳道后会引起鼓膜的振动。
第11课 不同的声音
1.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响度)。音量的大小跟振幅和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用力—振幅大—声音大)
2. 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
3. 噪声是听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声音。
4. 噪声和废气、废水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因素。
5. 敲击水量不等的瓶子,装水较少的瓶子,音调更高。
6. 敲击长短不同的管子,长度较短的管子,音调更高。
7. 敲击铝片琴,长度较短的铝片,音调更高。
8. 弹拨吉它时,细的琴弦,音调更高。
9.发出音调高的物体通常是薄 的、细 的、短 的、紧 的, 而发出低音的物体通常是厚的、粗的、长的、松的。
10.降低噪声的做法是控制噪声源、装隔音或吸音屏障等。
11.保护听力的做法避免经常置身嘈杂环境;佩戴防噪声耳塞;不要长时间用耳机听音乐;勿乱挖耳等。
12.乐音是有规则的让人愉悦的声音。响度、音调、音色是乐音的三个主要特征,人们就是根据它们来区分声音。
第4单元身边的材料
第12课 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1.直接来自大自然,如木材、石料、棉花、羊毛等,它们属于天然材料。
2.不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或使天然材料的性质发生变化后制造出来的如纸、玻璃、塑料等,它们属于人造材料。
3.棉花是植物纤维,易燃,燃烧时有烧纸张的气味,燃烧后有粉末状灰烬。腈纶棉燃烧时呈黏胶状熔化物,燃烧后的灰烬呈黑色固体物质。
第13课纸
1.我们的祖先发明了文字,开始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后来又发现和利用竹片、木片以及缣帛(jiān
bó)作为书写材料,但由于缣帛太昂贵,竹片太笨重,于是推动了造纸术的发明。
2.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东汉时期的蔡伦通过总结前人用布、麻造纸的经验,发明了用树皮、麻绳头、破布、旧渔网等作为原料的造纸方法,生产出了轻便且价廉的纸张,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发展。
3.现在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木材,用废纸、稻草、旧棉布等也可以造纸。4.为了保护树木资源,我们要注意节约用纸。
第13课 金属
1.研究金属的共同性质的方法:
①用砂纸打磨看它们的表面。
②放到热水中比较它们的传热性。
③用锤子锤打比较它们的延展性。
2.研究金属的不同之处的方法
①称一称比较它们的轻重。
②划一划、刻一刻比较它们的硬度。
3.铜是紫红色的,铁是银白色的,铝是银白色的。
4.铜、铁、铝都容易传热,具有导热性。铜传热最快,铁传热最慢,铝居于二者之间。
5.每一种金属都有它的优缺点,而合金比单一金属具有更好的性能。
6.人类生产合金是从制作青铜器开始的。
7.不锈钢是合金,抗腐蚀性好。
8.铝合金是在纯铝中加入一些合金元素制成的。铝合金比纯铝具有更好的性能,比如强度高。
第14课 塑料
1.塑料的特点:质量轻 、化学稳定性好 、不会锈蚀 、耐冲击性好、防水性好、耐磨耗 、绝缘性好 、导热性差、成本低等。
2.塑料的优点是质量轻、强度高、耐腐蚀性好。
3.塑料的最大缺点就是不易分解,由此带来的严重环境问题。人们把废塑料污染环境的现象称作“白色污染”。
4.用多种方法辨别羊毛毛线和塑料绳:
物理方法:用力拉,易断的为羊毛毛线,难拉断的为塑料绳。
化学方法 :点燃,产生烧焦羽毛(头发)气味、不易结球的为羊毛毛线,无烧焦羽毛(头发)气味、易结球的为塑料绳。
5.减少“白色污染”的方法:
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
重复使用没有破损的塑料制品,如重复使用塑料袋等;
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制品,如微生物降解和光降解塑料制品等;
回收各种废弃的塑料。
6.焚烧废塑料可能会产生毒性极大的二英,以及其他有害物质,所以严禁焚烧废塑料。
7.铜是人类认识并应用最早的金属之一。
第5单元观测天气
第16课 测量气温
1.我们可以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
2.气温是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气温通常用气温计来测量。
3.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4.空调设定在26
℃,节约能源。
5.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气温计等仪器的木箱。
一般都架设在草坪上,箱门朝北,箱底离地面1
.5 米。
6.百叶箱做成百叶窗式,是为了确保通风良好;
箱内外涂白漆,是为了多反射一些阳光,避免箱体被烤得过热;
架设在草坪上是因为草坪上的光和热的反射影响最小;
箱门朝北是为了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到箱内;
距离地面1.5米是因为这个高度上空气变化较为稳定,并且这个高度通常是人活动的高度,测得的数据更具实用价值。
7.同一时间,水泥地上比草地上气温高,阳光下比背阴处气温高。
第17课云量和雨量
1.云也是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
2.天空中云的多少叫作云量。
3.如果把天空看成一个圆,把这个圆平均分成四份,我们就可以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面积来划分云量。
4.雨量器是测量雨量的专用器具。
5.用雨量器测量前要把水加到“0”刻度。
6.降水过多易引发洪涝,降水过少易导致干旱。洪涝和干旱都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
第18课 风向和风力
1.天气预报中从风向和风力两个方面去描述风。
2.风也是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
3.风吹来的方向叫作风向。
4.风的强度叫作风力。
5.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6.风力可以用风力计来测量。
第19课 天气和气候
1.天气是指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在短时间内的综合状况。
2.在一定的地区,年复一年,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就是该地区的气候。
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
1.如果在冰上撒盐 ,冰会加快融化 。
2.科学分为不同的领域,不同领域的科学家研究的问题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在揭开自然界未知事物的秘密和规律, 让科学为人类服务。
3.三年级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应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
4.在提出问题阶段,练习提出能通过实验来寻找答案的问题;
【关键词】多媒体;运用;科学实验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教学步入课堂,给小学科学实验课带来了新的发展。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其作用显而易见。就近几年来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本人谈自己的点滴感受:
1.多媒体技术在科学实验课中易突破难点
由于目前我们农村小学实验室条件有限,实验的科学性、直观性、探索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很难充分体现。在科学实验中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实验的内容存在着:过程较长、内容不符合当地情况,找不到材料等。加上“普实”配发的仪器很多与新课程教材不符,要想在短短的40分钟内让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掌握应有的知识或技能是很难实现的。因而以往很多的实验内容只有简单带过,而今天多媒体技术在科学课中的应用让我们轻而易举的解决了以上的很多难题。比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下册:一单元第2课《种植我们的植物》――“种植凤仙花”的活动,虽然每位同学都能亲自操作,但实验过程比较缓慢,时间较长,种子的变化不易察觉。先长出了根――种子变成了幼苗等植物的生长过程,更需要学生长时间的去关注,现今的学生还有家长是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做的,要让学生关注凤仙花的一生那更是不可能,应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能让学生看到凤仙花整个的生命周期过程。特别在第六课“开花了,结果了”的活动中,学生不管在实验中还是在生活中都不可能看到开花及结果的过程,多媒体可以把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等信息集成一体,利用放映的快、慢、倒等功能不仅使学生缓慢地看到花开的变化,还能使学生快速地观察到缓慢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迅速感知花开的细节,果实形成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无法见到或无法演示的事实现象,提高学生观察的敏捷性,同时缩短了教学时间,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增加了演示实验的时效性。
2.多媒体在科学实验课中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课堂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有效信息。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实验全过程进行加工,既为学生提供实验全过程,又突出重要的实验现象,同时也不失实验的真实性。例如: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蚕的生长变化”、“蚕蜕皮的观察”、“蚕的生命周期”等,学生在课堂上是无法看得到的,再者我们这地方没有养蚕,学生对这蚕是个什么动物都没个印象,只凭借课本上的插图和老师的说教,学生是不会很好的认识这种动物的。教师用多媒体来展示,用录像剪辑技术在课堂上播放,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观察到蚕的生长变化及它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大大节约了学生观察的时间和空间,又让学生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3.多媒体让学生开阔视野
把一些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或看到的现象搬进课堂。例如:《我们的生命周期》中的“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的?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诸如这样的问题仅凭课堂的时间和老师的说教,学生是不会认识的,我们用多媒体展示人体从胚胎发育到出生的动态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人体的生长变化,看到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的变化。又如四单元中:相关“磁铁”的知识,特别是现今磁铁的应用,“磁悬浮列车”的制造等。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让学生在课堂中就能欣赏到地球上美丽的山川、河流、大海等,看到引起这些自然景观的原因――火山、地震的强大威力,让学生开阔了视野,即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
4.多媒体在科学实验课中优化课堂结构
多媒体技术通过形、声、色来传授教学信息,能变抽象为直观,化虚为实。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一单元中的《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内容时,学生只能看到一两种植物的细胞,而且因为仪器的不配套,一个班只有三台显微镜,学生轮流观察一遍,一节课的时间匆匆已过。用幻灯片展示图片,用视频播放相关的资源,让学生看到微观世界里的生命世界,激起学生向微观探求的欲望。又如:五年级的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师能让学生看到的只有‘地球仪’,如何让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四季的形成、极昼极夜的形成”,借助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清楚的了解和认识,也可激起学生对宏观世界的探求。小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直观、形象的事物印象往往比较深刻,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很好的创设出了教学所需要的情境,打破了课堂的空间范围,增大了教学容量,优化了课堂。
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运用于我们的小学科学教学中,不但可以帮我们解决许多问题,而且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教育。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网络化必将是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下的科学教育,如增添了科学实验课腾飞的翼翅,让我们体会到科学实验课已不再是简单的机械摆弄,教师枯燥的说教,而是涌动着生命激情的探究,奇异现象的再现、让世界微观、宏观在较短的时间尽收眼前,多媒体让科学实验课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科学下册
[2]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三年级科学下册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科学上、下册
[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科学下册
一、要精选材料,激发探究欲望
1.根据要求准备材料
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历、知识层面与成人相比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其所准备的材料有问题也很正常。所以,教师课前应该先强调材料要求,保证实验的顺利实施。
如五年级上册《七色光》一课中的“合成光”这个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既模糊又抽象,怎样使这一模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直观呢?只有通过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探究、感悟。于是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本课所需要的各种实验材料:水粉、卡纸、圆规、量角器、火柴棒、剪刀等。这样学生才能画出漂亮标准、比例合理的七色光盘,保证“光的合成”实验的顺利完成。宗晨臻同学还准备了小电动机,课上把七色光盘用电动机驱动,转速平均,现场“合成”的演示效果非常好。
成功的科学实验源于课前的精心策划和准备。所以,教师在布置学生准备材料时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周全,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准备材料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2.设计充足的活动材料
科学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收集废旧物品,积少成多;也应该是个多面手,拥有相应的工具,能对材料进行修改、制作,变废为宝。充足的探究材料是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探究主题,预测探究活动中将要用到什么活动材料和工具,并组织学生也参与到材料的准备中来,让科学课的实验材料丰富起来。
为了提高探究效果,教师可采用自助形式,把各种材料统一放在学生看不到的地方。学生在猜测、制订计划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自由选择。这样各组的材料就会不一样。如三年级下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教师准备好多种实验材料,如:木块、石块、泡沫、橡皮、铁钉、胡萝卜、木条等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的材料,目的是希望学生在猜测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由于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形状、大小、轻重不太一样,淡化了材料的指向性,探究中必然产生材料不同浮力是否相同的矛盾冲突,使探究活动更有价值。
3.精选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材料
“生活即教育。”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四年级下册《摩擦力的秘密》中探究摩擦力的学问,不锈钢管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教师在一端涂上洗洁精让一胖一瘦两名学生上台比赛拔河,输赢结果让学生诧异,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中自动浇花器原理的探究;三年级下册《今天天气怎么样》中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四年级下册《怎样搭配食物》中食物科学搭配的研究;六年级下册《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中探究节能减排的方法等。
精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材料,使科学探究活动走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生活,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探究的力量。
二、要动手操作,亲历探究实验
探究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究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搭建学生探究的舞台,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学生们围绕探究问题提出了各种假设后,接着就要动手去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时,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想自行探究的心理,引 导学生思考操作中的注意点、友情提醒等,及时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探究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实践。教师在本环节中应注意:
1.探究角度要多样化
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究。在设计实验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角度去探究。如探究三年级下册《把液体倒进水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的液体,按自己喜欢的顺序倒入杯中进行探究,最后综合各组同学的研究成果得出液体沉浮与倒入顺序无关。不同层次的探究,可以让同学举一反三地理解所获得的结果,掌握新知。
2.探究时间要足够
科学课选择实验时要有的放矢,防止材料过繁、活动过多导致学生“兴奋过头”,耗时太长。但也反对有的教师生怕完成不了后面的教学内容,组织探究活动时草草开始,匆匆结束,这样走过场的探究活动很难收到效果。科学课强调探索过程,就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面对异常结论,腾出时间引导学生反思、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再次实验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
3.探究方式要合适
个人探究、小组探究、全班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三种主要方式。个人探究比较适合所探究的问题是较为容易的。如四年级上册《空气中有什么》凭学生个体的能力基本可以完成蜡烛燃烧比赛,独立探究出空气中有气体支持蜡烛燃烧。小组探究则是所探究的问题有一定难度,需小组相互启发、共同讨论才能解决的。如五年级下册《折形状》中探究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同组成员,有的负责折纸筒、有的负责放承重物、有的负责记录……只有小组内共同合作才能及时完成探究任务。全班探究通常是问题难度较大的,如三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中调查本地水污染情况,依靠小组同伴间的互助合作不能很好解决,需要直接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成水源检测、走访调查、宣传总结等多个小组进行探究。探究方式的选用直接决定学生的参与率及参与的质量,我们要根据所探究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实际,选择相应的探究方式,从而确保学生“人人参与,个个主动”地经历探究过程。
动手实验是经历科学体验活动的核心环节,必须改变一切听从教师安排的传统模式,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因为科学方法的获得、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都是需要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中切身体验、感悟、内化的。
三、要思考交流,深化探究内容
科学探究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思考交流才是真正的目的。
1.自主思考,提高探究效果
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不善于动脑的,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科学探究活动要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探究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订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
2.讨论交流,分享探究成果
操作后的讨论交流在探究性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将探究的结果以口头、书面表达等多种形式告诉别人。如三年级上册《纸》中,学生分别按横、竖方向撕纸,感受不同方向纸的结实程度。同学们汇报竖纸条断了,横纸条没断;有一组与众不同,汇报时说横纸条、竖纸条都断了。全班分析讨论原因,该组成员汇报说,他们在撕时发现竖纸条易断,横纸条难断。其实这与其他组的答案差不多,都是说明横纸条结实些,只不过这一组同学使的劲大了些,把两张纸条都撕断了。通过讨论交流,教师给学生一个理清思路、大胆质疑的机会,鼓励他们把不同的想法、探究结果表达出来,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分享。
四、要积极评价,优化探究行为
一、趣味性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因此,设计趣味性作业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如,在学了三年级下册第3课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和《游园不值》后,我设计了一个“诗情画意”的作业,让学生绘出诗句的背景图,然后根据自己的设计剪出各种形状的图片,并涂上颜色写上诗句。结果,大出我的意料,在班上展示时,各种异彩纷呈、形式各样的图片真是令人目不暇接。可爱的小鸭子,彩色的小蝴蝶,绿色的树叶,红彤彤的苹果,可口的菠萝,诱人的红杏……更不用说画得有多美了,真是既有“诗情”,又有“画意”。这些作品最后统统“飞”到了我班的墙壁上,学生因此津津乐道了许多天。“可爱的小鸭子”及“诱人的红杏”的出现是我始料未及的,可以说是意外的惊喜。为什么呢?因为它们正是诗人诗中提到的内容,聪明的孩子们竟然会想到把诗中的内容融入自己的图片形状中。
学了第32课《快乐国奇遇记》后,学生对皮诺曹的故事大有兴趣,我适时鼓励学生阅读《木偶奇遇记》,并召开了读书交流会交流读书心得,掀起了学生的读书热。
学了第31课《聪明的阿凡提》后,我布置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文中不同角色的语言,引导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自由选择表演伙伴,组织表演小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把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再加上合理的想象,进行课本剧表演,最后由学生评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最佳编剧等奖项,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这样的作业让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又高效。
二、“自助餐”作业
我设计作业在考虑共性的同时,兼顾学生个性,设计了有弹性的作业,避免“一刀切”,在作业内容与完成方式上尽可能开放。
我们的s版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是描写“春天”的,布置作业时,我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爱好任选几题或合作完成,或自我设计作业。内容如下:
1.画春天。
2.唱春天。
3.写春天。
4.找春天。
5.读春天。
6.收集或摘抄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古诗、美文。
7.其他设计。
这样的作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同时,作业过程中允许学生选择完成的方式、合作的伙伴,使作业融入了集体的智慧。
三、实践作业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运用语文,让作业成连接语文与社会生活的纽带,通过实践作业激发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些课文内容和百花园中的“语文大课堂”适用活动或社会实践来展示、拓展、升华,可设计社会调查、当宣传员、当导游或以“动手”为主的实践性作业。
如,s版三年级上册百花园8的《走进市场》,我先布置学生到市场里看看,买一买,亲身体验一下。下册中的“我是绿色小卫士”,我号召学生行动起来,开展绿化环境的活动。学生共同讨论,编写了生动、活泼的环保提示语,制订了“绿色行动计划”,按照计划开展了活动。这样,学生说起话来有据可依,有内容可写,为三年级习作起步打下了良好基础。
学习了14课《庐山的云雾》,我让学生当导游介绍庐山,并结合这篇课文为我们泰安的泰山设计广告语,学生做起来兴致勃勃。
在学习习作《有趣的发现》时,我结合科学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了“彩色树枝”和“鸡尾酒”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去了解、发现,从而充实语言素材,扩大信息容量。结果,学生把发现的过程说得有趣,写得具体,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三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48个学生,全体学生都活泼可爱,品德优良,有上进心,对各科文化课学习比较投入。但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又生于农村知识面窄,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编制了“夸夸我自己”、“温暖的家”、“我爱我们的学校”、“家乡的山山水水”、“有趣的家乡风情”五个单元,共19 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建议安排2-3 课时,一册书安排40 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学目标
1.树立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
本册内容主要让儿童从自己熟悉的学校生活、社区生活、家庭生活入手,来感受自己生活的环境和环境中的人,知道家庭、学校、社区各种生活环境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环境与人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本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树立角色意识、责任意识、规则意识等。在探究一切的热情中,在享受童年的过程中初步具有公德意识。
2.注意了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
三年级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产生盲目模仿、尝试、探究的心理,常常不顾后果盲目模仿,帮助儿童形成初步的是非判断能力,是三年级教育中应当强调的重点。教材注意了引导教师学会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使教师能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教师能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
四、教学措施
1、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同于以往的思品课和社会课,也不是两者的简单叠加。该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在创造性使用教材过程中的依据是什么?课程标准。
2、大胆选择、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教学中应依据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重视学生生活圈的逐渐扩大,注重社会性意义的发掘,如:民族文化、社会风俗伦理、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的整合。随着活动形式逐渐复杂,涉猎的范围慢慢扩大,文本资源、社会信息、考察采访资料等要综合运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凡能促进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并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养成好习惯的一切可用教育资源,都应成为品德与社会的有效课程资源。教师本身的学识、态度和价值观,也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一、实验越改越好
实验不应一成不变,须要适当修改。科学源于实践,小学科学也是如此。如今科学配套的仪器与实验袋有部分实验缺乏可操作性,这容易挫伤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单元第三课《光是怎样传播的》的第二个实验:三位小朋友,一个眼睛对着一根暖气管一端,一个负责在另一端用手电筒照射,一个负责记录现象。这本来是教材中的一个明确的实验,但是又有什么问题呢?不足之处:实际操作下来,我发现了其中的种种不妥之处:第一,暖气管无论弯与直,想要批量给各个小组都比较困难,这不仅仅是一个成本问题;第二,教材中的男孩用的是老式手电筒,采用老式普通低亮度灯泡,发光较暗,可以用眼睛直视。但我校目前仪器室中全都是高亮LED手电筒,明显不可以这样操作,否则会对眼睛造成伤害。改进之法:既然金属的暖气管选材困难,那我就先从材料开始思考,我选取了造价十分低廉的电工用的塑料管,两块钱能买超长的一根,再用V线器(一根长弹簧)制作成我想要的弯管(两道弯),直管直接截取,这就解决了问题一。然后,我禁止学生用眼睛紧盯管的一端,改用本课实验一中的光屏承接,这样既可以看到清晰的现象,又能有效避免对眼睛的伤害。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热》单元第三课《液体的热胀冷缩》中的第二个实验,验证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在实际操作中,困难重重。不足之处:第一,学生对牛奶、酱油、可乐、果汁、醋等液体材料需求较大,课后浪费严重;第二,重新组装装置,十分耗费时间,很容易课上完不成教学任务;第三,实验效果不够明显。改进之法:实验前,教师准备废旧的青霉素小瓶,清洗干净,去封口处的铁皮,在瓶体用胶布贴上“牛奶、可乐、果汁、酱油、醋”等标签,胶布大块覆盖,做到防水效果。瓶口胶塞出,用口服液的吸管插入,越细的效果越好。用注射器填装液体材料,再在吸管液面处用皮套固定作为记号。这样学生可以拿来就用,不但节约了大量的液体材料,也使操作十分方便简单,现象的明显程度更上一层楼。
二、眼前的假鸟也远胜于想象的雄鹰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学生的想象力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教师应该放手让学生去大胆想象,但在方法上须要积极地引导。儿童的思维发展还有很多尚未成熟之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生动形象地设计实验。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生物与环境》单元第四课《蚯蚓的选择》中有一个对比实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生活环境。但实际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不足之处:未要求蚯蚓、土壤的品质,湿度、时间等因素不准确。改进之法: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足够干燥的土壤,不要有沙子、石子等杂物,为学生准备小烧杯和滴管,以湿润的土壤控制滴水的量,例如20滴或30滴。计时方面,可以为学生配置秒表,准确计时。教材中要求五分钟后揭开盖子观察,这五分钟时间,不要浪费,要让学生积极地去设想、去猜测。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第四课《放大镜下的晶体》中有一个观察实验,用放大镜观察食盐、白糖、味精的几何结构,寻找规律。在具体操作中,学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不足之处:学校实验室配备的放大镜一般都是五倍或十倍的,放大效果十分有限,观察食盐与味精时,问题并不大,很容易观测,但观察白糖的六棱两端尖顶形状,则很难观测。改进之法:将白糖换为它的“好朋友”冰糖,冰糖的分子结构与白糖极其类似,教师要在课前提前挑选好尽可能规则的“六棱两端尖顶”的冰糖,分发给每个小组,这样就解决了观测方面的难题,帮助学生很容易地得出结论,但要注意的是禁止食用。总之,即使一个并不完美的实验,也远胜于教师空洞的语言叙述。让学生动起手来最重要。
三、傻瓜化并不是贬义词
现实中,人们总是追求华丽的辞藻,却鲜有人欣赏简短的诗篇。不如把有些复杂的实验简单化,还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第六课《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中有一个实验,要求学生设计实验,测量下沉物体受到的浮力。实验时,学生分不清“小部分”是多小,弹簧测力计读数特别小时怎么办等也无从知晓。不足之处:我们实验室配备的钩码都是50克的,大约0.5牛顿,所受的浮力太小难以读数。改进之法:将钩码更换为其他材料,例如三个大小相等的电池或者铁块等下沉的物体,把它们用胶布绑在一起,三分之一下沉为小部分,三分之二下沉为大部分,三分之三下沉为全部。材料的选择要重一些,例如电池应该选择一号大电池。注意要用废旧的电池,不要浪费。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第六课《空气占据空间吗》中有一个实验,要求杯子内塞纸巾,倒扣入水中,取出后纸巾为干的。这是一个很经典的实验,但实际操作中,却有很多问题。不足之处:第一,纸巾容易湿,三年级学生难以做到垂直操作;第二,现象不够明显,需要进一步推理与分析;第三,资源有一定的浪费。改进之法:用废旧矿泉水瓶裁剪一半,选择上半部分。在矿泉水瓶内壁画上刻度。取半水槽水,将水中用滴管滴几滴红墨水,染色使现象非常直观。改用乒乓球替代纸巾,节省材料。这样操作,学生能在一个全透明的环境中去观察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而且,即使失败了,也可以反复实验,避免了浪费现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第三课《磁铁的两极》中有一个实验,教材中只给了两条莫名其妙的线,悬挂了一根条形磁铁,利用磁铁不同位置吸上去的回形针数量判断磁力强弱。不足之处:按课文的实验设计,学生在操作时往往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将一块磁铁凭空稳定地悬挂在空中,他们往往想到的是铁架台,但是铁架台等仪器由于其本身是铁制的,所以往往会对磁铁产生干扰,无法实验。改进之法:利用仪器室中六年级的杠杆尺材料去加以改造,由于杠杆尺材料全是塑料的,这就解决了干扰的问题,底座稳定,杠杆尺上还有刻度,只需在左右相同刻度处拴上细线,将条形磁铁穿过其中,这样便可以轻松稳定地悬挂磁铁,使后续实验简单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