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慕课建设论文

慕课建设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6 16:00:1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慕课建设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慕课建设论文

篇(1)

关键词:慕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256-02

一、慕课的现状

在国外,MOOC课程模式起源于网络开放课堂,起源于加拿大。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的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唐斯基于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MOOC并创建了全球第一个cMOOC类型的课程。cMOOC强调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把课程设计者、学习资源、学习者组建学习共同体等作为一个整体。大规模在线课程形成,出现了Coursera、edx及udacity等大规模平台[1]。

在国内,MOOC同样受到关注,于2013年正式进入中国,5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宣布加入在线教育edx,同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相继宣布加入coursera,当前慕课在中国正快速发展[2]。

随着微课和慕课的广泛应用,对当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种模式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1)计算机基础教学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会随之发生变化。随着教学资源的数字化,促进了课程改革。(2)随着慕课在国内外的快速发展,其所带来的变化是信息技术诞生以来的重大变革之一,将深刻影响未来的高等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众多院校必开的一门课程,多少都要受慕课影响。(3)学习方式和授课形式的变化,对教师和学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变化。

二、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使用的目的和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熟练操作常用的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水平。慕课当前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并且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通过深入教学一线及教学实践,探索慕课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关联,探索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数字化资源建设,探讨信息化网络教学资源有效共享的途径和方法。研究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使用,主要目的如下:(1)在高校课时量较满的情况下,实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课时不增加或减少的情况下实现高质量的教学。(2)利用慕课,实现课内教学与课外自学的完善结合,有效提高授课质量。(3)数字化资源改变着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方法,包括课内考评和课外评价。对期中测试、期末测试产生影响,尝试与现代化技术结合,以更有利的方式考评。

慕课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使用,主要解决两个问题。(1)本课题通过深入教学一线,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提出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关注慕课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慕课教学模式具有新颖和独特的特点,在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目前大部分高校包括一本、二本和三本或高职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各个高校课时不等,比如在我校学时数为32,在其他院校可能会是64课时、甚至96课时,实施扩展课外教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3]。我们也在思索如何在减少课时的情况下,把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上好、学好。(2)在当前教学中,有效的使用现代化通信方式实施课外教学,能够适应当前的发展。在我校,当前计算机实验室发展规模比较迅速,在获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情况下,把当前的电子设备发挥重大的作用。数字化资源的建设,让使用者尽可能方便地使用已有资源,实现数字化资源的高效、重复利用。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慕课建设和使用。

我们建设慕课使用的平台是中国大学MOOC的爱课程平台,目前这个平台已经有数万门课程在线开设,是使用范围比较大和平台稳定性^好的平台。这个平台分为教师端和学生端,身份不同,所拥有的操作权限也不同。学生在选择课程学习时,不但支持电脑网页观看和学习,还支持苹果公司的APP下载安装和Android系统安装。非常适应学习的多手段和多方式。爱课程平台的教师端可以实现公告、设定评分标准、添加课件、布置测验和作业、在线考试和线上讨论等多种功能。

涉及课程的内容都要由老师精心设计和规划,所讲授的内容的教学设计方案尤为重要,这决定着这个知识点要如何分解,讲解,以视频、录屏还是课件等方式展示,这个知识点最后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考核,以测试、讨论或互评等方式评价。所以做慕课的第一步,是实现每个知识点的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既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动手操作能力的练习。所以在策划知识点分类时就分成了两大类,理论讲解类和实践操作类。理论部分考察主要以理论测试题的形式进行,实践操作主要以结合校内考试系统,互评和老师评价的方式进行。

目前,这门课程的慕课教学已经在部分班级的教学中应用,实践的效果有待验证。但从目前情况来看,还是能很好的调动同学们的兴趣。

四、结束语

虽然慕课开展时间比较短,但是在国内一些著名的平台上,如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精品课程还是成倍增加。如何向已经建设完善的课程学习,使得自己所建设的课程能够适应当前的技术和发展,能够对当前的教学形式有所促进,还是要不断思考和不断进步的。

参考文献:

[1]宋文.MOOC在我国高校本土化建设初探[D].硕士研究生论文,中央民族大学,2015,(5).

[2]蒋卓轩.基于MOOC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与预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5,(52).

[3]孙勤红.大学本科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自学与必修的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5,(10).

[4]董晶.慕n(MOOC)的发展现状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硕士研究生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5,(5).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Course for Class Construction

SUN Qin-hong,LIU Fen-xiang

(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anJia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12,China)

篇(2)

关键词:慕课;翻转课堂;教学

近几年,翻转课堂教学法在国内外很受热捧,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涌现出不少成功案例。教师通过捕捉“微课”和“翻转课堂”的独有特点,运用“两微一翻”策略,通过翻转课堂平台,利用PC端和移动终端,系统地将微视频、课件和进阶练习推送给学生,学生在提前预习的基础上,带着思考走进课堂,基于问题探究学习。课堂上老师抓住学生的重难点进行教学重构,增加课堂讨论和互动环节,依据学生情况实施个性化指导,将枯燥的课程变成一节充满欢乐和智慧的灵动课堂。

慕课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为碎片化知识点视频,使学生能够灵活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线下跨校直播互动和小班讨论学习,使学生可以把线上学习的问题带到教室,与同学、老师讨论,老师的动力是显而易见的,将来的名师需要有好的慕课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运行模式,将优质课程资源在东西部高校之间实现学分互认,并以此带动跨校跨地域的教学团队建设。学生遇到疑难处随时求助网络、课下登陆教学管理系统,由老师实时追踪学习进度――颠覆传统教学过程,借助互联网搭建的“翻转课堂”,其实主要是教师要求学生事先阅读论文,课上直接切入深度讨论,也可视为“翻转课堂”的例子。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主导的知识传授主要是在面对面的课堂中进行,而由学生完成的知识理解与吸收更多在课下与家中进行。“翻转课堂”却颠覆了原有的教学顺序,教师在课前通过网络资源及自制影片,预先向学生讲解课堂内容,课堂时间则用于交流讨论,带领学生共同进行思维训练。

篇(3)

一、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自《2003-2007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国高职高专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得以发展。除了传统的职前与在职学历教育之外,教育部还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组织了不同类型的教师研修班、培训班、教学大赛,均取得了较大成效。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科研立项和科研论文评选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同时,在2009年,“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教师教育与发展专业委员会”成立,进一步推动了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的教育和发展工作。然而,由于教师教育方面存在的局限性和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第一,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学科身份不明,职业倦怠明显。高职公共英语作为一门公共课,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中,往往处于边缘化或被忽略的地位,教师会因此缺乏职业发展的动力、缺少接受培训和锻炼学习的机会。由此带来的问题是难、申报项目难和评聘职称难。在缺乏学科归属感、自身价值难以得到实现的情况下,职业倦怠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同时,在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师中,一般女性比例较高,她们面临社会、家庭和工作的多重压力,在专业发展压力和动力不足的条件下,往往会把家庭置于优先地位,忽略或轻视自身的发展。而教师在大学学习期间获取的知识无论在职业方面还是学术方面,都无法满足高等教育的需求,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发展。

第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师面对的教育教学情境更为复杂,教师在个人实践和学科知识方面都亟需增强。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学面向技术、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面向产业结构和职业岗位。为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除了掌握学科性知识、教育性知识外,还应该具备与所教学科相关的行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然而,多数教师在校接受的都是传统的学科教育,知识结构倾向于文学性,缺乏对所教专业行业知识和规律的了解,对学科前沿的发展也缺乏了解。同时,随着生源危机的出现,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大幅度下降,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基础整体下降并且落差加剧,教师面临的教学难度前所未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应并修正自己的教学。但这种能力不是短时间内能获得的,因为它不仅需要教师将教育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还需要教师的反思,并最终内化为教师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不仅有助于教师有效地应对高度复杂的教学情境,而且将自己的教学实践知识抽象化的过程本身也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存在的障碍主要在于学习动力不足、受训机会少和科研能力不足等。“慕课”的出现和兴起为以上障碍的突破提供了契机。

二、“慕课”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带来的契机

“慕课”给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极大的学习自由度,把学习的中心从教室转移到了虚拟的网络世界,被认为是“破坏性创新”[1],是“继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以来教育界最大的一次革命”[2]。这场革命将会影响高校的教育生态现状,冲击传统的课堂教学,激发教师的危机感。然而,它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它不仅能督促教师不断学习,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意识,而且为教师学习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降低教师专业发展的成本,从而推动教师健康发展,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一)“慕课”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动力

高职院校生源质量的下降和生源结构的复杂化,迫切需要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而目前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课程内容更新速度慢、课程设计陈旧、课程资源开发缺乏创新。而“慕课”推出了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可以使学生在全球各学科最高水平的课程中方便快捷地自由选择满足自己需求的课程。如果不主动应对“慕课”带来的挑战,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将会陷入危机。北京大学前任校长周其风曾指出,“现在北京大学已经有学生因为兴趣或者是对北大现有课程不满意,而选择了MOOC平台上的斯坦福、麻省理工的课程。如果我们不能建设足够多足够好的课程,那不要说把北京大学的教育资源让全世界共享,只怕以后北京大学的学生坐在燕园里,上的是剑桥、哈佛的课程,拿的是国外大学的学分和证书”[3]。知名高校的课程尚且面临挑战,高职院校课程更是如此。这将增加教师的危机感,倒逼教师学习、研究“慕课”的特点,反思自己教学的不足,从而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加强教学设计和改变教学方式,并参与“慕课”建设。在“慕课”建设过程中,教师需要学习相关知识理论及制作方法,需要把握学科知识结构、顾及高职院校学习者的需求、兴趣和接受程度,并结合知识的实用性,将知识点分成块、组、群,参与视频制作。这将使教师在知识结构和教学技能方面获得多维度发展。

(二)“慕课”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学习资源

在“慕课”时代,教师既是“慕课”的建设者,又是“慕课”的学习者。随着国外三大慕课平台(Udacity,Coursera,edX)的渐趋成熟和我国知名高校加入“慕课”平台,新课程的上线速度加快,新课程的种类将日趋丰富。以Coursera为例。项目开始的一年里,就拥有124门课程,后来又宣布与另外12所大学达成合作协议,提供100门甚至更多的课程,课程设置也将从原有的计算机科学、数学和工程学扩展至医学、诗歌和历史等领域。[4]这些资源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学习行业知识并成为“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学习机会,而且其内容采用的语言形式都是英语,教师在获得行业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提高自身的语言素质。此外,这些上线的课程本身包含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创新,具有短小精悍,教学信息清晰明确,学习流程重新建构,复习检测方便快捷的特点,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应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和教育反思的机会。

三、“慕课”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

(一)个人追求

个人追求是指教师在内需动力驱动下,通过“慕课”学习、研究和建设,从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管理与创新等多个维度提升自己。

第一,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在“慕课”发展的过程中,要善于接受新事物、新观点,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做到与时俱进。首先,“慕课”中体现的以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教学理念及实施方法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突破口,为教师应对复杂的教育教学情景提供了可供操作的策略。“慕课”大多是由一些知名大学和教师推出的课程,授课教师一般都具有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教学风格。他们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把控、知识点的分解、短时间内重难点的处理、吸引学生注意力和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方法均值得我们教师学习和研究。这种新型教育模式的兴起,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突破口。其次,“慕课”课程设计面广、内容更新速度快,能满足教师持续发展的要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训练指导模式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受训机会少这一不足。教师可以借助这一平台,补充和更新英语语言知识、学习与授课班级专业相关的行业知识,并通过与“慕课”教师的互动交流,分享国内外研究动态,真正具备“双师”素质。同时,作为“慕课”学习者,尤其是零基础参与某一专业课的学习,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更能体验到高职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学习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第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要积极参与“慕课”建设。一方面,参与“慕课”建设可以促使教师积极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慕课”,作为网络公开课,要接受学习者和公众的监督,教师在建设过程中,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同时也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自己以更高的责任感投入到教学中,从而加快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慕课”建设也为高职公共教师提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有效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在学科身份不明、处于“边缘化”的情况下,很难找到自己职业的价值。参与“慕课”建设能强化他们的专业认同感,激励教师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发展中去。

(二)团体合作

“慕课”建设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既需要教师个体的付出,也需要团体协同合作。目前在基础教育领域,由华东师大组成的高中、初中和小学“慕课”联盟已经逐步形成,跨校教师共同参与完成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5]高职公共英语的“慕课”建设也同样需要协作,包括教学团队和后期制作团队。

高职公共英语“慕课”的教学团队不仅仅是授课教师。最新颁布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课程要求》要求依据行业特点构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6],而高职英语教师多数缺乏行业经验和专业背景。“慕课”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跨学科、跨领域开展。而且,单个教师在对整个课程体系的认识和知识点的切割及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均存在局限性。高职公共英语可以利用人数众多这一优势,组成一支团结的教师队伍,群策群力,对课程内容及设计反复进行讨论和推敲,确保整个课程设计的合理性与逻辑性。课程制作完成后,还需要在校内或者合作高校进行观看试用,然后收集反馈建议,并根据反馈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以确保“慕课”质量。

篇(4)

作者在论文的写作当中难免要阅读相关的学术资料,在论文引用的他人作品时不能全部都写到论文当中去,那么只要将其主要文献标注好后依次列在论文的最后面。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网页设计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赏析。

网页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胡崧.HTML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

[2]知新文化.HTML完全手册与速查辞典[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3]杨选辉.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王诚君,刘振华,郭竑晖,高中山.Dreamweaver8网页设计应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李光明,曹蕾,余辉.中文Dreamweaver8网页设计与实训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6]周德华,许铭霖.新编网页设计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6.

[7]赵铭建,赵慧,乔孟丽,康梅娟.网页设计与制作[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7.

[8]赵祖荫,王云翔,胡耀芳.网页设计与制作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9]陈季.Flash基础与实例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5.

[10]丁海祥.计算机平面设计实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1]曹雁青,杨聪.Photoshop经典作品赏析[M].北京:北京海洋智慧图书有限公司,2002.

[12]张怒涛.Photoshop平面设计图像处理技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3]陈笑.Dreamweaver8,PhotoshopCS2,Flash8网页制作实用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4]孙强,李晓娜,黄艳.JavaScript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5]刘智勇.JavaScript开发技术大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16]陈会安.JavaScript基础与实例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17]常永英.ASP.NET程序设计教程(C#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8]肖金秀,冯沃辉,陈少涌.ASP.NET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19]金旭亮.ASP.NET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0]刘培文,韩小祥.ASP.NET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网页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安颖莲,李秀,姚瑞霞,田荣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7).

[2]沈志刚,于晓霞.“模块项目化”教学法在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的应用.福建电脑,2009(5).

[3]周娟.高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的几点改进.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6).

[4]蔡北勤.模块化基础上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探讨.交通职业教育,2007(6).

[5],冯永华.课堂教学变革的反思与重建———“慕课”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思考[J].教师教育学报,2014,11(3):53-63.

[6]孙晓娟.基于“慕课”的高职课程改革及教学评价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4):236-237.

[7]张琳.高职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生态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4(10):99-101.

[8]郑伟、薛岚.高职院校图形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科技资讯,2010(12):248-248.

[9]郑伟.高职院校非图形类专业《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福建电脑,2011,27(1):205-206.

[10]郑伟、薛岚.高职院校图形类专业《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建设改革的探讨[J].艺术科技,2013,26(3):283-283.

[11]李荣刚.视觉传达专业中的网页设计课程探索[J].美术学刊,2012,(10).

[12]何磊孙志宜.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5,(1)33期

[13]魏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现状与教学对策——以汉江大学设计学院为例[J].中国艺术,2013,(4).

[1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3-15

[15]梁景红.网站设计与网页配色[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52).

网页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王寅田.基于Hadoop的交通物流大数据处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4

[2]滕勇.基于WMI的电信营业终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3]刘畅.模型驱动的飞机座舱显示控制应用软件开发方法研究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4

[4]李岩.可调整时间自动机可达性算法的研究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4

[5]余启鸿.物流企业信用评级技术研究及系统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4

[6]张明锐.基于AOP的座舱显示应用软件框架研究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4

[7]浦杰.券商门户系统统一通讯平台的研究和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8]陆志林.基于jBPM和SSH的电子政务开发平台的研究和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2

[9]郑琦.基于OCM模型的在线计费系统开发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07

[10]华天.电子制造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2013

篇(5)

关键词:慕课;典型特征;中国高职教育;可行性

一、慕课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状况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这一术语第一次是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Dave Cormier和美国国家自由教育科技研究所的Bryan Alexander联合提出的。而现在大家热议的慕课,一般指的是2011年以来在美国兴起的新型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自此,慕课热潮迅速掀起,截至2011年10月,仅麻省理工一所学院就了约2000门课程,访问人次超过1亿。斯坦福大学开放的《人工智能导论》一门网络课程就吸引了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的共计16万学员。2012年,美国的顶级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大量的免费网络课程。因慕课的“超光速”发展,这一年被《纽约时报》评为“慕课之年”。

在我国,继香港大学之后,清华大学于2013年5月宣布正式与美国大型开放网络课程领域的三大巨头之一的Edx合作,北京大学也宣布加盟Edx。同年7月,上海交大与复旦大学相继宣布加入Coursera平台,并宣布将与北大、清华、同济大学、大连理工等名牌高校共建中国慕课。慕课在中国的风暴由此掀起,并被业内人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慕课以其显著的优势迅速成为国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在中国大学与慕课的频繁互动中,不难窥见这一全新的教育模式给中国高等教育带来的冲击。在过去的一年间,慕课在中国度过了“坐而谈”的阶段,诸多高校纷纷“起而行”。在Edx的新增在线课程中,清华大学的《电路原理》《中国建筑史》及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的多门课程均已赫然在列。清华的“学堂在线”开放仅一天,就拥有已超过7000人的注册量。

慕课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近来社区教育、开放大学,甚至基础教育也都在研究和积极推进慕课本土化的进程。2013年8月至9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慕课研究中心就分别联合国内优质高中与初中、小学各20余所,正式成立“C20慕课联盟(高中、初中、小学)”。上海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也提出了“用研究的态度推进慕课在基础教育的应用”。江苏开放大学等一批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学院也已纷纷着手探索慕课本土化的问题。慕课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态势。随着慕课相关实践活动数量的逐年攀升,有关慕课的学术、非学术研究和研讨活动也日渐丰富。然而,纵观慕课相关的非学术文献(传统媒体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报道与评论)与学术论文、学术研讨(数字校园、信息化教学、远程教学等),鲜见关于慕课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应用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探索。慕课教育的显著特点与高职教育的现实特征实则有诸多契合,高职教育是慕课本土化的又一沃土。

二、慕课有别于以往网络课程的典型特点

在教育网络化的大环境下,在线教育在我国早已悄然起步,是慕课的到来使之迅猛发展。为什么慕课能够瞬间吸引众多用户?它与以往的在线教育相比有什么不同呢?其典型特征可归纳为:高开放、高水平、高互动。

1.高开放

慕课对全世界的人民免费开放,这在所有网络课程中是史无前例的。它没有学历要求,没有年龄和人数限制。慕课的学习环境亦是开放和个性化的。只要有上网条件,每个人均可跨越世界名校高不可攀的门槛,实现自己“海外留学”的梦想,随时随地在笔记本电脑上畅游全球教育资源。慕课的学习工具和平台也是开放的,三大平台可自由选择。此外,具体课程的选择权也在学生手中,他们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基础自主选择。课程视频也可以选择回放或快进,也就是说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节奏来听课,而这些都是现场教学不能匹敌的。

2.高水平

慕课的海量在线课程均为诸多一流大学的高级教授精心打造的。名校联盟、名师联手使大量的名课触手可得。打破国界,跨越围墙,学员在慕课上享受到的是世界顶级的优质教育资源。除了教育资源,慕课的组织管理也呈现出在线课程的高水平。与普通的在线课程不同,慕课不是一次性讲座,必须有系统的教材和课程结构。它也不是教学视频,而是必须配合平台作业、检测和讨论。这也体现了慕课的第三个显著特点――高互动性。

3.高互动

2012年9月,维基百科上对慕课的评价为:“这种课程是开放的,规模越大,它的运行效果会越好。它通过基于主题或问题的讨论与交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和教师联系在一起”。学习过程中的讨论与交流也使学生的角色产生了转变的可能,在获取答案的同时,亦可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为别人答疑解惑。学习过程中的检测与作业是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必要途径。而后台系统所记录的这些学生的学习轨迹、分析的学习行为、评价的学习效果会同学生的观点一起反馈给任课教师,为教师的反思与改进提供重要参数,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显而易见,慕课的三大显著特点实则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慕课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终身化的过程,它更多的是作为一个过程,而非结果。

三、慕课非常符合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

1.慕课可以为高职学生提供一次“重生”的机会

从1980年初建立职业大学到现今,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虽然目前的高职教育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但重学术、轻应用,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在社会中依然广泛存在。对高职的认同度不高,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种种现象似乎表明,就国家社会而言,高职是次等教育;就家长学生而言,高职是无奈的选择;就用人单位而言,高职毕业生是锅“夹生饭”。一言以蔽之,就是高职在现实中遭遇到了“认可却不认同”的命运。虽然政府在努力为高职学生创造专升本等继续深造的机会,但高职生“二等公民”的身份在普通高校中很难摆脱,更何况各高职院校专升本的名额比例为数并不多。似乎高考的一朝失利就会使高职生终生被贴上“失败者”的标签。

慕课的高开放、高水平性特点,使高职学生能够平等地享受国内外优质的教学资源,足不出户就可以学习顶级高校的本科或研究生课程,且均为名师讲授的免费课程,使他们摆脱了高考一锤定音的命运,缓解了部分学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为其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前提。此外,慕课课程学习通过的成绩单,也会大大增加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从而促进整个高职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

2.慕课可以集中优质教育资源,将中国的高职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相比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泰斗德国,年轻的中国高职教育还处在较低的层次。究其原因,很多高职教师授课不精、水平不高是个不争的事实。高职院校对教师的一个特殊要求是“双师型”,即除了要像普通高校的教师一样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高职教师还应具备实践教学素质,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证书。虽然目前大部分高职教师达到了“双师”的要求,但大多专业性不是很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所以高覆盖率的优秀“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仍是职业教育实践中亟待研究解决的现实问题。慕课的到来使得这一问题的解决柳暗花明。

其实,在教育信息化过去的十年间,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和支持教育资源建设,已倾力打造出了包括精品课程、名师课件、信息化教学平台等多种优质教学资源,也培养了大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骨干。我们不是没有优质资源,只是这些资源的利用率、共享率太低了,其对高职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影响更是不尽如人意。慕课的高水平所体现出的联盟性和共享性特点正好可以促使各高职院校联盟,整合优质资源,把各自的王牌专业教学资源、管理方法共享,各专业名师联手加盟慕课,借助平台将全国的高职院校整合成一所最高层次的高职网校,使全国的高职学生均可突破地域的限制享受到所修专业的顶级教学资源,有效解决优质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和无奈。

3.慕课践行了很多高职教育的前沿理念,可以有力推进我国高职教育的新发展

联通主义、行为主义是慕课最主要的理论基础。联通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优化学习者的内外网络。它以学习者个人为基本单位,与社会网络中其他个体成员构成一个复杂的学习网络。这种网络被编入各种组织和机构,机构和个人的知识相互影响,使网络中学习者的学习不断进步。慕课通过基于主题或问题的讨论与交流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和教师联系在一起。没有了国界的限制和围墙的束缚,学生可以畅游在知识的网络里。这既是远程教育领域的新发展,也是开放教育理念的新发展。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刺激―反应”理论。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把环境看成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慕课以检测和评论、互动等方式刺激学生做出反应,让学生在协作学习的氛围中习得知识。

慕课也是目前高职教育界所推崇的“翻转课堂”的践行者。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却变成老师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来安排学习进度,学习的自我管理意识大大增强。通过网络及时的反馈,教师可以了解到学困生的困难所在,能够做出更有针对性的辅导。课堂上互动交流的时间大大增加,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和提醒将会大大提高高职生的学习效率。

4.慕课的特点很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心理状况

三校生生源问题导致的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众所周知,也是一直困扰高职教师的一大难题。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采取分级教学的模式,改变传统的按行政班级讲授课程的方式,把基础高低悬殊的学生按认知的前提能力划分为不同的班级,适当调整培养目标和教学环节,以期能够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摆脱以往“教师白费力、学生不受益”的尴尬局面,但教学效果仍旧不尽如人意。然而,慕课庞大的数字资源使每个个体都能根据自身的基础、专业和技术自主选择需要的资源,高职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层次性和个性化必将因此而大大提升。

高职学生的学习自控力差,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而慕课课程体量小、讲课精、可重复的特点与之刚好契合。每个慕课视频大约在10分钟左右,恰好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视频结束时的检测和反馈也会刺激学生去思考和复习,否则无法进入下一个环节,需要重新学习。这无疑有助于学生夯实基础,稳步前进。

此外,高职院校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和自卑心理较强,而自信心不足。这会导致很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课堂活动参与甚少。往往是少数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在唱独角戏,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活动达不到启发思考、活学活用的效用。而在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慕课环境里,教室在云端、教师在云端、同学在云端。学困生这些实体课堂的“弱势群体”大可甩下任何思想包袱,畅所欲言,大胆提问,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在互为师生的宽松环境中,积极的情感因素对高职学生发挥的作用将不可估量。

四、慕课在中国高职教育中推行的软硬件问题已解决

1.语言和技术问题已基本解决

慕课登陆中国,赞誉之声不绝于耳,但也有诸多学者意识到并提出了慕课本土化可能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涉及的有技术问题,如平台壁垒、数字鸿沟和语言障碍。慕课除了对灵活的网络设备这一硬件的要求,也对学习者的数字技术和对平台的熟练程度有所要求。况且目前三大慕课平台的大部分课程都是西方著名大学的知名课程,这些课程都是全英语的,只有英语水平过硬的学生才能学习。薄弱的语言基础对我国的高职学生而言无疑是一个很难逾越的屏障。理论上超大规模、对全世界所有人都是开放的免费慕课,实际上似乎只有部分“高级知识分子”能真正享受它所带来的益处。

令人欣慰的是,2013年10月8日,网易宣布和Coursera合作,成为Coursera的视频托管服务商。这将使中国用户可以直接从网易读取Coursera网站的大部分视频内容,不再需要到境外的网站读取,从而解决了播放延时问题,大大提升了视频播放体验;二是在网易公开课专门开设Coursera官方中文学习社区,提供中文课程大纲、学员感言、常见问题解答以及讨论区等,以此让中文学习者消除语言障碍,提升中文用户学习体验。Coursera向网易公开课提供一些国外优质大学的慕课资源,而且这些课程是独家为中国学生录制的教育资源。在将来,Coursera的登录账号还将与网易通行证打通,双方共享学习笔记。据悉,为了可以直接面向中国用户,Coursera还与果壳网及译言网建立了合作关系,完成课程的翻译。Coursera是要扩大在中国用户当中的受众度和影响力,但也切实解决了莘莘学子的语言障碍。

2.高职慕课在线教育的政策支持已然到位

在线教育在我国早已不是什么新生事物,随着慕课来袭,网络化教育蔚然成风。慕课平台催生的全新教育模式与我国的教育发展趋势和政策完全契合。这也是在高职教育中推进慕课切实可行的一个重要的软件因素。在2012年9月的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在部署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工作时强调,要深入贯彻教育发展纲要,创新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加强优质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整体水平。这一会议的召开表明了我国政府把教育信息化发展提到了重要战略地位,也预示着我国新一轮包括优质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在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全面启动。在这一教育方针的指引和政策的保障下,全国高校各领域纷纷践行,在各知名高校的慕课课程相继推出后,2013年底全国大学英语研究会就曾提出了筹备全国高校外语教育信息化研究会致力于信息技术与外语教育的整合研究,并将此扩展到高职外语教学领域。高职信息化教学大赛和微课程建设就是高职慕课之战打响的第一炮。

2014年2月,国务院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一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二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而这些正是慕课的运行机制和最终目标。2014年6月,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的召开,《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的出台为蒸蒸日上的职业教育发展再添一把火。不难预见,沐浴在教育改革的春风中,应运而生的高职慕课必将掀起一轮新的热潮。

贯通了诸多前沿教育理念的慕课与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和特点有诸多契合,在高职中推行慕课建设切实可行,这也为在教学改革中苦苦摸索的人们指明了一条道路,然而这一探索目前尚停留在理论层面。高职教育毕竟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方面有别于普通高校,践行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慕课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同时应该预料到的是,在高职慕课这一新生事物的推行和建设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诸多问题,如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系统性差,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授课能力要求高、工作量增大,后台的服务和平台技术的支持与联通、各院校是否愿意共享资源、学分的社会认可度、诚信度、学分与学位的转换等等。但在信息技术大爆炸的今天,不敢说慕课是高职教育的未来,至少将是其中极为绚烂夺目的一环。各高职院校应该联合起来,克服困难,围绕适应性、针对性、系统性、趣味性的特征,稳步推进高职课程资源建设,让慕课在高职教育这片沃土上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郝丹.国内MOOC研究现状的文献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42-49.

[2]王秦,田佳欣.慕课在我国发展的SWOT分析[J].治学之法,2013(7):74-76.

[3]徐倩.慕课: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J].上海教育,2013(10):24-25.

[4]李纪元.MOOC背后的理念[J].中国教育网络,2013(4):39-41.

[5]吕改改.英语教学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7.

[6]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众学到些什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10):17-18.

[7]邓宏钟,等.“慕课”发展中的问题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3(19):212-214.

篇(6)

一、教学常规工作规范有序

本年度,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教职工的积极配合下,我院各项教学工作得以顺利结束。

1.教学常规运行

按时完成开课计划制定、教师安排、教材征订、课程考核等。教师调停课履行手续,能遵守学校和学院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

2.课程教学与改革

大部分老师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有较深刻的钻研与独到的见解,有自己的教学思路,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与组织教学。教学内容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能将个人的科研成果及独到见解融入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教学内容充实,对课程的基本概念讲授清楚,重点突出,深入浅出。注意调动学生接受的主动性,因材施教,注意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改革方面,部分教师采取微课、慕课等教学方法,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程考核上,所有课程均增加了课堂讨论、大作业、项目开发、实验考核等多种过程化考核方式。

3.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有所提高

2017届本科毕业生共有392人,共安排了42位中级职称以上的指导教师。本届毕业论文学生选题进行了改革,充分考虑了学生与教师的意愿,进行双向选择。从学校检查反馈结果看,本届本科毕业论文完成质量有所提高。2018届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已正常开展,目前正在进行论文选题阶段。

4.专业实习工作

2014级学生赴重庆龙门浩职业中学参加教育实习顺利结束,赴重庆德克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旭硕科技(重庆)、亚信科技等企业参加集中实习也即将结束,师范专业学生参加集中实习比例超过70%,非师范专业学生参加集中实习比例达60%。

5.定期开展教研室活动

本年度,各系分别进行了10-15次教研活动,部分教研室组织教师集体备课,有效地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学院开展青年教师教学比赛,陈娟娟老师代表学院参加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获三等奖。同时,组织全院教师参加教学观摩课2次。

6. 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在2016、2017级实行本科生班主任方式,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含师范)、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安排班主任15人。学生在专业思想、理解人才培养方案、树立学习目标、职业规划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专业及课程建设卓有成效

1.教学模式改革

继续申报重庆市中职与本科对口贯通“3+4”分段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渝中职教中心联合开展此项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美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实验班121项目)专业继续招生,2016级有2名同学赴美国鲍尔州立大学,开始为期两年的专业学习。

与DXC technology公司重庆分公司联合开设“卓越软件工程师”实验班,学院各专业2014级共有100名学生参加了本项目,本次“卓越工程师”培养班主要以项目开发结合讲座形式进行。

2.修订2017人才培养方案

为适应IT行业发展以及学校教学改革要求,组织师教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修订2017级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教学质量工程

“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服务学科专业群”申报重庆市特色学科专业群获重庆市教委批准,完成撰写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服务特色学科专业群建设实施方案。

组织教师申报2017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彭静老师“高等师范院校信息技术类工科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获重庆市教委批准立项。

唐万梅老师完成“数据结构”课程的慕课制作,并申报重庆市2017年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

4.本科教学评估工作

按照学校要求,顺利完成本年度学校布置的本科评估工作;接受学校对学院的本科毕业论文、试卷及教学文档的专项检查,布置全院教师对各类教学文档的整改工作。

三、学科竞赛喜获佳绩

篇(7)

[关键词]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教育学博士生培养;国际化;人文性;创新型;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026-02

要建成一流大学,必须将重点转移到研究生教育上来,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研究生教育为支撑。博士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以社会分工的角度来说,博士处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最尖端位置,他们是一个国家中占据一个时期最紧要通道的少数知识精英。博士生教育就是一种精英教育,博士生教育质量代表了一个大学的人才培养水平,作为综合性大学中一员的教育学院也为此目标不懈地探索与实践。

一、博士生就业基本情况和教育学院办学基本理念

(一)就业基本情况

多年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毕业的研究生都因具备业务基础扎实、适应能力强、实干精神足等优秀品质而很受国家和社会欢迎。研究生们通过面试成绩、专业成绩、学业背景、相关实习经历、创新能力、社团活动经历、人际交往能力、外语水平、性格特征、熟人推荐等顺利被有关机构和单位录用,一次性就业率均在学校要求的98%以上。他们就业与工作多在教育部教育科研院所系统及高校教育学院教育研究所;或者是在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及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高校、中学机关部门;还有一些在高校、中学教师,公务员,杂志编辑部,大中型企业管理部门。

(二)办学基本理念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社会生活中有许多问题是需要通过教育学专业的人才来解决的,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到各级教育科研机构从事教育研究工作,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挑战、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如何开发企业的人力资源、提高员工的素质以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实施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现在应试教育存在的学生负担重、教育质量不够高等许多问题都亟须解决。教育研究可以为教育改革提供智力支撑,很多研实成果已经得到政府决策部门的采纳。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到各级行政部门、各级各类院校的教务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高校教育培训和外事部门,大中型企业人力资源部从事管理、教育咨询与分析工作。教育不只是学校教育,还涉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企业教育、社区教育等)。研究生到高校、中学任教就能根据青年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科学育人、传授知识,也可在大中型企业培训部门从事教学甚或赴海外孔子学院任教成为教育教学骨干教师。根据教育学院多年来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结果和当今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社会大发展大转型时期形势的需要,教育学院把国际化、人文性、创新型教育要素注入传统的教育学博士生教育培养模式中进行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例如一名博士党员毕业生被评为全校“十佳大学生党员”,高丽浩的《中国教育财政近代化研究》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绝大部分收回的毕业后工作单位回馈信息都得到认可。如何才能从教育学博士生中培养出未来高水平的教育理论家、国家和社会需要的教育事业各级高素质管理人才以及各级各类学校优秀的骨干教师是教育学院办学的基本理念和应有职责。

二、教学方式

(一)PBL教学法

PBL是美式先进教学法之一,采用了生对生、师对生、生对组的方法,以问题为中心授课,师生讨论式解决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抛弃“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方式,博士生的课堂应该更加自由和开放,提倡互动教学法,具体到某个章节的讲授,教师不再限于传授知识,而要成为引导者,增加课堂互动,进而开发和培养其语言沟通能力,使教学深入浅出,更加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是很强的教学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协同学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也有利于提高博士生的职场竞争力和可持续的个人发展能力。

(二)MOOCs慕课和Coursera平台

通过建设“三网工程”(网络课件、网络教室、网络管理平台和基于网络的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了适合研究生特点的课程教育体系。学院在2013年已开展并大力推广慕课建设和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创立的Coursers平台上的在线教育资源进行翻转课堂(即学生在课下完成课堂内容,在课上进行有效的讨论和合作式学习)的尝试,引导研究生对国内外在线教育资源、公开课程进行评价和比较研究,加强对慕课引发的全球教育资源配置对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影响与挑战的研究。

(三)SRTP科研训练计划

近些年,由一些研究型大学提出并得以迅速推广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就是在本科生教育中充分体现研究特性的一个有效措施,是中国高校为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浙江大学是全国最早提出对大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高校之一。研究型大学的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两者紧密衔接,教育学院也一直在研究生培养时沿用此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最主要标志,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重要体现,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学院改变了博士生入学后先学课程,经过中期考核和开题报告,再进入科研和课题研究,最后写学位论文的培养过程,现在是博士生入学后根据学科的要求、个人特点制定科研工作计划和时间安排,制订计划时可直接进入研究阶段,并不一定按照课程、科研、论文环节循序渐进;学院在网上开设调整个人学习计划和定期向导师汇报工作的窗口,鼓励博士生根据研究目标的需要制订并调整个人学习计划,同时定期向导师报告科研进展,博士生均要撰写读书报告,鼓励他们以读书报告、创新论坛、seminar等形式进行相互交流,根据学科特点制定教育学博士生的出口标准。

三、继续探索与实践

(一)优化生源结构、提高招生质量我国研究生发展指导思想,是重视“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开始从“单纯发展数量”到“注意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一个包括招生、培养、管理、学位、评估等各方面在内的综合体系。当然,招生质量是基础,所以既要保证研究型大学博士生培养有足够的生源,同时又要保证根据培养方式选择适合培养的学生。浙大在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与实践中育人为先,创新发展,走在模式创新的道路上勇于探索。浙大建立的博士生招生质量工程的核心是进一步增加直博士和硕博连读生,限制在职生报考的博士招生整体方案。对于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教育来说“长学制”博士生贯通式培养是高水平研究生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改善生源质量必须提高直博和硕博连读的比例。当然,要提升生源质量,关键在于提升研究生教育自身的吸引力,学生要怀着主动、自愿的心态入学。没有特色和品牌,恐怕也难以为继,加快构建以国际化、人文性、创新型人才为导向的教育学博士生教育体系办学理念,培养模式的完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才可获得学生的青睐和社会的就同。

(二)课程建设与时俱进,打造品牌课程

今年申请打造核心课程建设,“教育学名著导续”作为教育学博士生的专业学位课,其开设对提高博士研究生的专业素质与科研水平具有奠基性作用,这门课程集中了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和教育技术学等教育学科内各级领域的经典名著。通过精心挑选的中、外12篇教育经典名著的研究,可了解教学各领域的基本观念,研究方法,掌握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通过教育学各分支学科的问题域、方法论和基本逻辑的比较分析,整合形成合理的学术结构。教育学博士研究生通过学习可以开阔眼界,掌握教育研究的范式与视角,增强教育问题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从而提高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今年同时申请的还有以“教育学方法论”提升为示范的课程建设。教育学的自身发展也倒逼教育研究方法不断更新,课程面临不断提升的压力。应对当前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水平和规范相对低下的问题,本课程以提高研究生素养包括大量高速的中英文文献查阅和写作能力、问题识别能力、文献评论能力、研究设计能力、参加国际会议能力,递交国际论文和国际学术研讨等能力为目的与世界接轨,大量引入新的中英文教材和文献,系统研究国外博士研究生教育学研究方法课程的目标、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和作业评价系统,对强化研究生的科技基础能力及科研道德均大有裨益。“教育学方法论”的国际接轨和本土教育研究相关特色的完美结合形成具有典型示范性的专业核心课程。比较教育学学科(休闲体育)“985工程”三期建设项目申请硕士生全英文课程,对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的硕士生课以全英文来授课,为硕博连读打下良好基础。

(三)激发研究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强化提升运用能力

大学英语四、六级目前仍一样分等级,而在高校招生时,不同的学校会对英语提出不同的等级要求,英语应回归其语言工具的本质属性。英语依然是当今全球应用范围最广的国际语言,互联网90%以上是英语资源。作为研究型大学教育学的博士生欲想与国际接轨,成为国际化、人文性、创新型人才,在校学习期间,仍需不断努力学习英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对于此前缺少严格训练的中国研究生而言,对大量的英语教学普遍感到不适应,尤其是综合考核,采取公开报告和闭卷考试的模式,特别对一些大龄博士生来说,倍感压力。为了不断提高博士研究生的英语水平,我院除了继续在核心课程主题讲授中坚持双语教学外,在申请即将启用的课程建设“教育学名著导读”三分之一内容将采用全英文授课,要求学生能熟练阅读英语教育文献,最终完成6000个单词的学术论文,掌握英语论文写作。作为本门课程的延伸性课程,自2014年5月份起,由海外名师主导课程,均采用全英文讲授,首先有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学院BernadetteBaker教授主讲“国际教育学术前沿”,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学院EugeneTucker教授主讲“教育领导与政策”。党的十后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改革,实施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详细研究和积极探索相关政策和细则。根据原来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办学理念,结合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使命、研究生教育的特殊性和浙江大学发展需求,不断拓展研究生培养的深度,塑造研究生教育的独特文化传统,我们把教育学博士生培养目标定为有国际化、人文性、创新型高素质高水平人才,这也完全符合国家和教育部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0-22.

[2]浙江大学.校园人文文化活动报道[N].浙江大学报,2014-6-30.

[3]张德,吴剑平.校园文化与人才培养[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10.

[4].创新创新再创新,在两院院士大会开幕会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