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
时间:2023-03-06 16:00: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医院心肺复苏培训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心脏骤停,系指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停止,导致脑及其他重要器官血流中断,并随即由此引起意识丧失(15 s)、呼吸停止(30 s)、瞳孔散大固定(1 min)、糖代谢停止(4 min)、脑ATP代谢障碍(5 min)及脑细胞不可逆死亡(6 min)等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1]。若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不仅可以挽救生命,还可以提高预后疗效。2011年2月,本中心华漕急救分站成功抢救复苏心脏骤停1例,并于抵达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急诊室之前,患者出现正常心律和自主呼吸。
1 病历介绍
患者女性,17岁,口吐白沫、昏迷不醒约5 min(邻居联系急救120电话)。15时18分,调度指挥中心接警并指派任务,15时23分,到达现场。患者有结核性脑膜脑炎史1年余,长期卧床,规则服用“中药”数月。既往无器质性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近期,无肺部感染、褥疮感染史。15时23分,患者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双侧瞳孔散大(直径约为6 cm)、固定,对光反射消失,颈动脉扪之不及,心音、呼吸音消失,心电图示一直线,确诊为心脏骤停(上述步骤10 s完成),随即启动急救医疗系统(EMSS)。按照ABCD四级程序,分别给予开放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压(cardiac compression)、电击除颤(defibrillation),同时给予开放静脉通道。15时41分,心电监护示正常心律,心尖区听及心音,扪及颈动脉搏动;双侧瞳孔缩小(直径2.5 cm),出现对光反射。即刻告知家属并决定搬运、转送至闵行区中心医院救治。途中,15时42分调度指挥中心预报送往医院急诊科;15时59分患者出现自主呼吸(途中继续CPR)。16时5分,抵达闵行区中心医院急诊科(院内急救团队已准备就绪,随即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支持、外周静脉血管留置、血气分析等)。
2 讨论
分析本例心脏骤停复苏成功案例,对2010年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心肺复苏成功10例进行总结性回顾,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多种因素决定了院前急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提升,其中内因(客观因素)起着决定性因素,外因(主观因素)起着辅因素。(2)心肺复苏成功率是衡量EMSS系统首要环节院前急救医疗质量的“金标准”之一。如何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是当前市、区、县急救中心提升院前急救质量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3 体会
本例心脏骤停复苏成功的急救医生长期从事院前急救临床一线工作10年余,兼职管理岗位工作数年,其分别从医疗救治和医疗管理角度,比对去年10例心肺复苏成功病例,进行了总结体会。
3.1 决定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决定性因素是“内因”。大致概括为“时效、规范、合作”。首先,强调院前急救任一环节必须高度重视“时效性”。调度员接警、指派任务必须严格遵守1分钟标准;急救团队出车反应速度必须控制在1分钟之内;急救医生现场判断和评价时间不得超过10秒钟,其他诸如开放气道(气管插管)时间、CPR组合交替时间等都应按照规定严格执行。其次,强调院前急救过程中必须按照《院前急救操作规范》进行规范性操作。院前急救医务工作者具有一定程度的专业水平,是承接早期现场目击者初级CPR、转递至院内急诊ACLS的关键人物,必须认清ABCD是贯穿于心肺复苏过程中的纲领性原则。再次,强调多层次、多角色的合作亦是决定心肺复苏成败的关键之一(三种合作:初级目击者与急救专业人员、急救团队成员之间、院前急救医务人员与急诊抢救医务人员之间交接)。“生命链”概念中明确指出,现场目击者或旁观者的呼叫“120”联系急救反应系统意识、第一时间启动EMSS占据了50%的份量,为急救专业人员抵达现场进行标准复苏术做好初级复苏救治。因此,我们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合作”。急救团队成员之间以及院前与院内的无缝衔接之间的“合作”重要性,是专业医务工作者之间急救意识、急救技能的交流、转递,是确保院前复苏成功和提高院内预后效果的关键。
3.2 如何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笔者认为:第一,加强综合管理。主要围绕区域急救中心发展规划和提升区域院前急救质量等中心任务,组织切实、可行、实效的质量控制管理(将心肺复苏成功率纳入考核指标),组织急救团队规范化专业技能培训(标准心肺复苏流程),组织急救团队急救技能竞赛,提升团结协作能力等。第二,加强社区联动。充分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一级医疗机构医疗资源,通过诸如闵行卫生系统EHR信息平台,及时掌握急救复苏对象的既往病史资料;通过社区急救技能培训,提高社区医生急救技能和启动EMSS的意识等。第三,加强普及教育。发达国家AED等使用以及人民群众掌握初级CPR技能[2],是其确保较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笔者一直反复思考,人民群体的急救意识得不到有效提升、急救技能得不到有效提高,难点在于急救知识、技能教育培训的机构未明确;一定时间内,普及教育的对象或者说受教育指标比率未明确等。
总之,无论作为一名急救医生,还是一名管理者,在看到区域急救事业蓬勃发展、急救水平不断提高的现状时,应更多地思考、立志致力投身于推进区域急救事业发展和拉近与发达国家地区急救水平的奋斗之中。
参 考 文 献
[1] 杨向军,徐新献,惠杰,等.现代内科急重症治疗学.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62-191.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科护师,上海 200032
[摘要] 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重新修订了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成为全球心肺复苏的最新标准。作为超声科的护士在做好日常诊疗工作、做好各项超声照影及介入超声治疗的护理配合工作之外,应该及时的学习掌握关于心肺复苏的新动态、新标准,并开展相关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升心肺复苏的技术水平,为心脏骤停的患者提供最有效及时的抢救,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为临床医生的进一步生命支持及治疗工作赢得宝贵的时间与机会。
[
关键词 ] PBL;心脏骤停;模拟病例;心肺脑复苏;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b)-0075-03
PBL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导向”的学习方法,该教学模式分“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段式的教育过程。PBL最大的优点就是培养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也学习到了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这一教学模式近年来在国外部分国家得到了重视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国内一些院校也在尝试实践中[1]。急救护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学习各种科别的专业知识,将PBL教学方法运用于急救操作技能的培训中,可以使各种科别的知识融会贯通,便于护士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技能,提高护理操作质量与水平。
心脏骤停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进行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抢救心脏骤停(CA)的关键,而医护人员熟练的配合更是心肺复苏术成功的直接因素。在患者突发状况的急救过程中,护士从发现到抢救基本参与了全程,是否能根据病情迅速做出直觉判断,准确、有效地实施急救处理,如心肺脑复苏术等,与提高患者的生存机率密切相关。
本文结合大量文献与我科护理工作实际,就采用PBL情景教学模式与模拟病例相结合方法,开展专科护士培训进行了理论论证。
1 CPR培训工作现状与不足
1.1现状
心肺复苏术(CPR)涵盖了对患者的病情判断及处理,如判断和畅通呼吸道、人工循环、电击除颤、药物治疗等。心肺复苏成功与否的关键之处在于正确的判断和及时、有效的CPR,护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首要内容就是病情观察,作为患者病情变化的发现者,在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护士担当着重要的角色。而作为超声科的护士,面对的患者大多是以检查为目的,病情相对比较稳定,极少发生突发意外状况。因此,在CPR的学习上往往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如业务学习、多媒体教学、示教模拟人训练等。其主要特点①受众群较大。即通过部门业务知识培训的形式,采取大课模式集中教授;②普遍性较强。即仅讲述新老标准之间的差异、普遍存在的问题、需注意的重点事项等,并不就护士个体提出意见或建议;③便于实施。即仅通过卷面考试及操作考核就能界定护士掌握情况。
1.2不足
采用传统模式开展CPR培训教学主要存在几方面的不足:①护士理解能力参差不齐。集体授课模式易受到护士个体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以及缺乏针对性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护士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②操作演示效果不佳。由于受到场地、条件、观察角度及演示者自身能力等因素的制约,易造成操作细节无法看清、动作要领不易掌握、操作标准不易统一等问题。③考核流于形式。易导致护士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应付考核,缺乏应急情况处置与应对,从而无法检验对相关知识的真实掌握情况。
概言之,传统的授课及简单的操作是被动学习的培训方法,不利于CPR理论和技能有效结合,不能提高护士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超声科的实际工作过程中,护士面对患者突发的意外状况时,仍难免有手忙脚乱,不能将所学所练的急救技能真正的灵活运用,势必影响抢救质量,增加医疗纠纷的发生。
2 PBL的应用思考
PBL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复杂且有意义的问题情境,让学习者相互合作,共同收集资料展开讨论、论证并协作解决问题,最后进行总结。这样的学习方法改变了以往带教老师为中心、生搬硬套的学习模式,重点培养了护士的实际操作能力,鼓励护士扩展思路,提高护士的学习兴趣,使之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融入学习的全过程。采用PBL情景教学法目的就是使护士最大限度地暴露于急救护理环境中,要求护士在培训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从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加强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让护士能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急救护理内容[2],不断强化对CPR的实际应用能力。
2.1营造有效的培训环境
有效的培训环境对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者的看、听、想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大大增加感性认识,符合多感官学习的原则。美国心脏协会培训模式提高护士应变能力和急救技能实验组的培训课程主要以观看录像为主,并以故事形式设置模拟场景,让护士针对场景采取急救措施,从而练习各项技能,整个培训是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3]。而针对超声科的实际情况和护理部的培训考核计划,创造一个有效的培训环境既可以让我科的护士真实体验急救的整个过程,将CPR的理论知识充分掌握,又可以使培训考核计划得以顺利完成。
2.2实施PBL培训的过程
2.2.1理论培训(1)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心脏骤停情景病例,选择问题、提出问题。在编写案例时,紧密结合疾病的临床表现,按照病情和病程的发展、疾病诊治过程与护理的基本规律设置相关的问题,选择问题的原则为“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模拟病例:患者,女,60岁,肝癌,超声介入治疗中注射无水酒精后出现心慌、恶心、血压下降及呼吸心跳骤停,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胸外按压15min后仍未触及患者颈动脉搏动。根据这一设计情境我们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如何判断患者心脏呼吸骤停。②心脏呼吸骤停的患者首选的急救措施是什么。③心肺复苏术的单人操作和多人操作的配合分别有什么区别。④对于过敏性休克心脏骤停患者的处理措施有何特殊性等。提前将情景病例和《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摘要》分别发放给护士,让护士自行进行资料的查阅和学习。
(2)护士分别查阅资料然后汇总,得出可能答案,讨论时由总带教护士对护士各自查找的答案、看法和观点进行点评和评论,对护士是否能根据设计情境进行正确无误的判断、及时有效的处置、准确细致的观察进行分析。在整个讨论分析的过程中将涉及到的知识盲点、医学概念及一些不熟悉的医学术语进行展开学习,并根据设计情境中的抢救流程问题、潜在的危险因素和存在的护理问题加以讨论,教给护士正确的方法。案例小组讨论会上,由护士分别做学习的汇报,有亲身经历类似案例的护士可以讲解所经历抢救的情景、过程及感受,分析自身的不足,结合所设计的情境探讨如何正确的在抢救时进行有条不紊的急救和分工、如何解决案例中的具体护理问题等等,使各部门护士之间可以相互提高、相互借鉴。
(3)授课内容为AHA2010版心肺复苏成人、单人及双人CPR操作流程及要点[4-5]。培训时采用幻灯片讲解形式让护士观看,由AHA提供的录像演示相关操作,并对重点内容及知识点进行讲解。
(4)观看案例情境视频后,通过发现纠正操作、判断、处理过程中的错误点,加深印象。如:在对该患者进行心肺复苏中的方法正确吗?错在哪里?并可根据相关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应的补充提问:①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有哪些不同的急救措施;②判断心肺复苏的有效标准有哪些;③心肺复苏术的操作配合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要点。
2.2.2技能培训①在介入治疗室的模拟环境中进行操作和练习。设计角色分别有医生、护士数名、患者家属等。设计情境为护士发现肝肿瘤介入治疗的患者(心肺复苏模拟人)在酒精注入后出现面色灰白、意识丧失,判断为心脏骤停后,立即予以心肺复苏并通知医生,同时由其他护士给予氧气吸入、静脉输液及心电血压监测等。在这个抢救过程中,可分别设计单人心肺复苏术和双人心肺复苏术进行练习,同时也要设计医生到场后的进一步急救用药及患者家属对于病情变化的不理解和反复询问等情境,通过学习者们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进行反复练习。
②胸外心脏按压的练习,然后是口对口人工呼吸等各个分解动作的练习。
③结合所给病例对操作目的、步骤要点、注意事项等进行总结。在整个的PBL教学过程中,通过不同情境的设计模拟演练,护士不仅可以将心肺复苏术的理论知识点和实际操作融会贯通,而且可以身临其境的感受患者突发状况的真实场景,心肺复苏模拟人身上的反复练习和不同的角色扮演让每个护士都能熟练掌握CPR的操作要领和深刻体会到急救工作中的协作配合的重要性。
3探讨
心脏骤停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循环的停止,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缺血、缺氧,若快速及时有效的采取抢救措施,大部分患者是可以恢复的。如果心脏停止的时间在6 min以上,脑组织严重缺血、缺氧,则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即使心肺复苏成功,患者也会出现一系列不同程度的脑后遗症。所以,作为超声科的护士,一样需要具备掌握各种急救技能,以应变各种突发状况。而结合科室的特点,采取PBL情境教学方法,使得护士可以在实际演练的操作过程中深入的理解掌握CPR的各个知识点,并在互相配合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学习和提高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可以不断地提升急救技术水平,在患者突发状况的紧急救护中真正发挥护理人员的作用,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4小结
急救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医学学科,护理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CPR培训旨在提高超声科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和急救技能,心肺复苏的理论和观念在不断的完善和更新,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和理论水平也需要不断的充实和提高。护理人员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精湛的急救技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沟通技巧、敏锐的观察力、突出的应变能力及高度的法律意识,才能胜任急救护理工作[6]。PBL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能够适合超声科护士的急救技能培训,通过采用PBL情景教学法,能使护士在急救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方面都得到提升,也培养了护士的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和团队意识以及科学合理的分工[7],有利于护士应变能力及心理素质的提高。
对于超声科护士而言,CPR的临床操作频率并不高,护士的操作熟练程度及理论知识的更新掌握也会有不同程度的落后,应该将CPR等常用的临床急救技能作为定期培训的主要内容,制定完善的培训计划,采取有效的培训方法如PBL教学模式等。在培训中既要加强护士综合能力的提高,如良好的理论基础、实际的动手能力和协作配合能力,也要不断地对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分析,寻找到适合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环境,以提高护士的培训质量和学习兴趣,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验证。
[
参考文献]
[1]宋晓英.情景教学法在社区护士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3(2):185-186.
[2]熊晓云,吴洁华,严梅秀,等.应用PBL法对年轻护士进行急救护理培训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4):1140
[3]黄琴,孟华.两种临床护士心肺复苏术培训方法的效果比较[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4):303-304
[4]张莹.A Study on 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in Pre-school Vocational English Ability Train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5]关续兰.Application of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Approach in Oral English Teaching to Secondary Art School Students[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6]邸, 任晋宏,魏亚培.情景教学法配合缺陷设置在护生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30):2814-2815.
[7]郑素珠,陈开珠,朱小燕,等.“比赛加点评”法在护士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与效果[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4 (1):161-162.
[8]朱小燕, 谢丽琴,康亚婵,等.“比赛加点评”在护士心肺复苏培训中的效果观察[C].中华护理学会,2012.
[9]吴晓燕,谭维,彭琳.问题教学法在急诊科护生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3(8):87-88.
一、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
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病人的利益需求为出发点。如要求护士听到救护车的鸣声后要迅速推车到急诊室大门接诊病人。为病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提供面巾纸,纸杯和开水。4ssiogf为无陪人的老弱病人代挂号、取药。每个急诊住院病人均有护士或护工护送入院。为了解决夏天夜间输液病人多,实行弹性排班,加派夜间上班人数。这些措施得到病人的好评。特别是在有医患纠纷时,甚至打骂我们医务人员时,我们的护理人员做到尽力合理解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受到医院的表扬。
二、加强学习,培养高素质队伍
急诊科制定学习制度和计划,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知识学习。开展心肺复苏模拟人急救专业培训,选送护士到麻醉科、手术室学习气管插管,要求急诊件操作人人过关。与医生一同学习心肺复苏模拟人新进展、急性冠脉综合症的急诊处置、创伤急救。提高了急诊急救水平和抢救反应速度。全科人员自觉学习尉然成风,目前有8名护士参加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大专班和本科自学考试。两位工作一年的护士参加护士执业考试均通过。指派高年资的护士外出学习国家级《急救护理新概念与急诊模拟急救培训》。
三、做好新入科护士及实习生的带教工作
根据急诊科的工作特性,制定了新入科护士三个月的培训计划,要求其三个月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掌握急诊的流程,院前急救,如何接急救电话、掌握急诊科所有的仪器使用,同时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与考核。在实施培训第一年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实习生做到放手不放眼,每周实行小讲课。
四、关爱生命,争分夺秒
是急诊科努力的方向,也是做好“急”字文章的承诺。如2009年11月7日送到急诊科的高处坠落伤的患者,既无陪人而且神志不清,躁动不安,呼之不应,口腔内血性液体溢出,双下肢开放性骨折。当班护士见状即给氧、静脉注射,并果断采用气管插管,气管内吸痰,吸氧等处理,同时开通绿色通道,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时间。
在过去的50年里,“早期识别、早期CPR、早期电除颤,以及早期转运到急救医疗中心”的这一准则挽救了全世界无数条生命。这些被挽救的生命证明了复苏研究和临床转化的重要性,这也是庆祝 CPR 50周年的原因。
2010年 AHA CPR和ECC指南是建立在迄今已出版的最新的、全面的复苏综述文献――2010年国际复苏联合会CPR和ECC科学会议治疗建议基础上的。2010年指南的证据评价过程包括来自29个国家的356名复苏专家,通过现场会议、电话会议和在线研讨会对复苏研究和假说进行了为期36个月的回顾、分析、评价和讨论。专家们制定了包括 277个复苏和心血管急救主题的411份科学证据总结。该过程包括对相关文献进行有组织的证据评估、分析和分类。其中还包括对可能的利益冲突进行严格的申报和管理。新指南的第二部分对此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010年指南中的建议证实了大部分治疗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也承认有一些是无效的,也介绍了一些建立在广泛证据评价和专家共识基础上的新的治疗方法。这些新建议并不意味着以前指南推荐的治疗不安全或无效。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新建议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形下的、所有的施救者和心脏骤停患者。当尝试复苏的指挥者采用这些建议时,应当与特定的环境相适应。
当我们纪念现代CPR 50周年的时候,我们必须承认,尽管在预防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处理心脏骤停(包括院内和院外)仍将是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挑战。在过去的50年里,关于心脏骤停的病理生理学和复苏机制的科学知识取得了很大进展。我们的承诺是保证所有的心脏骤停患者得到以社区为基础的最佳治疗,我们必须继续有效地把复苏的科学知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去,以进一步提高复苏的效果。
此次公布的指南正是基于这些新进展,全球的专家们在严密讨论后所修订的。本文将着重介绍2005年至今关于复苏科学的新进展。
单人心肺复苏时,对所有年龄的患者按压/通气比都是30∶2,是2005年国家会议讨论的最具有争议性的议题,这也是2005年AHA CPR和ECC指南的主要变化。2005年,目击者证实的室颤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出院率非常低,且在2005年国际会议之前的几年时间里进展很小,从全世界范围来看≤6%。恰好就在2005年的国际会议召开之前,两个研究报道证实了无论是院外还是院内的心肺复苏质量都不高。于是2005年指南推荐按压/通气比(15∶2改为30∶2)和除颤程序(从连续3次电除颤到1次除颤后立即CPR)的变化以最小程度地减少胸外按压中断。
急救医疗体系和CPR质量:巨大的地区差异
急救医疗体系(EMS)和医务工作者必须识别和加强生命链中的薄弱环节。在美国,大量的证据表明,心脏骤停的发病率和存活率存在巨大的地区差异。这种证据表明在许多社区精确地识别每1例心脏骤停患者并评估其预后,为其提供更多的提高生存率的机会。最近的数个研究证实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尤其是那些具有可除颤心律的患者存活率得到了提高,再一次证实强调足够的按压速率和深度、保证每次按压后胸廓都能完全弹回、尽可能地减少按压中断以及避免过度通气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应用新的复苏指南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然而需要一种加快实施新指南的方法(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8个月~4年的时间)。实施新指南的障碍包括指令延迟(如需要制造新的训练物品以及培训者和救援者的更新时间)、科学技术的更新(如AEDs的重新编程)以及决策的制定(各个处和政府调整者之间的协调,医疗趋势和参与调查研究)。
教育和实施
施救者教育的质量和再训练的次数是提高复苏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理想的再培训不能限制于2年的周期,而需要更频繁的技能更新。复苏干预措施常同时实施,施救者必须能有效协作以尽量减少按压中断时间。团队工作和领导技能仍然很重要,尤其是对提供成人高级生命支持和小儿高级生命支持的人员来讲。
以社区和医院为基础的复苏项目必须系统地监测心脏骤停患者、所提供的复苏治疗水平以及患者的预后。评估、实施、反馈和持续的复苏质量提高提供了为优化复苏治疗所必需的基本信息,有助于缩小理想和实际复苏操作之间的知识和临床的差距。
记录施救者完成CPR的效果
过去的5年里,不断努力简化CPR建议和强调高质量CPR的根本重要性。
亚洲复苏理事会成员国调查者的大量观察性研究以及其他的研究提供了关于目击者CPR对院外心脏骤停生存率的积极影响的重要信息。对大部分院外心脏骤停的成人患者来讲,目击者仅实施胸外按压的CPR(Hands-Only CPR)获救效果与那些传统CPR (按压结合人工呼吸) 的效果相似。然而,对儿童来讲,传统CPR更具有优势。
CPR质量
尽量缩短停止按压和电除颤之间的间隔(也就是说尽量缩短电除颤前的间隔)可提高除颤成功率和患者存活率。从具有感知和反馈CPR能力的除颤仪上下载的数据可对复苏团队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这样做能提高CPR质量。这些数据能大大提高院内复苏团队和院外施救者的训练质量。
院内CPR登记
国家心肺复苏登记处(NRCPR)和其他大的数据库提供了关于院内成人和儿童心肺复苏的流行病学和存活率的新信息。尽管这些属于观察性质的,但这种登记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关于心脏骤停特征和复苏效果的信息,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方向。
心脏骤停期间设备和用于高级生命支持的
药物的重要性有所降低
在召开2010年国际共识讨论会时,仍没有充分的数据证明任何药物或CPR机械设备能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长期存活率。显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证实应用这些干预措施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心脏骤停后治疗的重要性
以使血液动力学、神经系统和代谢功能(包括治疗性低体温)最优化为中心的、强调多学科联合的、组织化的心脏骤停后治疗,可提高无论是院外还是院内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后的存活出院率。
关键词:院前急救 延伸 可行性
Courtyard to administer first aid and to extend feasible discussion
Du Chengzhong Wang Hongyan
Abstract: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 took the emergency medical treatment medical service system the most important link,to the dangerous serious illness morbidity initial period fast,effective,processes properly has receiv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unanimous attention.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mergency medical treatment medicine development,enable the dangerous serious illness to obtain the early time,in front of the most effectiv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my courtyard tries out from 2003 the courtyard in front of administers first aid extends forward to the villages and towns hospital,the village medical office and the community medical station,explored in front of a courtyard in the emergency operation new mentality.Through the discussion,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 in the existing first aid network pattern,extends forward the first aid time has become feasible.
Keywords:In front of the courtyard administers first aid Extends Feasible
【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0)12-0072-01
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疗体系的首要环节,对急危重病员发病初期的快速、有效、妥善处理已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关注。为了促进急诊医学的发展,使急危重病员得到最早期、最有效的院前急救,我院从2003年起试行将院前急救向前延伸到乡镇医院、村医务室及社区医疗站,探索一条院前急救工作中的新思路。通过探讨,院前急救在现有的急救网络模式中,把急救的时间向前延伸已成为可行。
1 建立急救网络平台
院前急救是指病人在发病现场和转运途中接受的处置,包括对急症的处理、正确的转运、现场心肺复苏等.在乡村及社区医疗站由于人员素质及技术设备条件限制,致使院前死亡率居高不下。为了使院前急救能够延伸到乡村及社区医疗站,首先必须建立急救网络平台。
1.1 急救信息网络平台。从2003年开始建立的我市120急救救援中心,是一个以120急救调度中心和市直三家医院急救中心共同组成的急救网络平台,本市除县医院外,市内三家医院的急救任务统一由120救援调度中心调度指挥,每家医院的急救中心都分别划分有所管辖区的社区及乡镇服务范围,如遇有呼叫120的危急症病人,通过120救援调度中心根据病人所在的区域指派所划分的医院前往救治,(以行政划分,服从病人意愿的原则)如遇大的急救事件,120调度中心可指派多家医院同时救援。
1.2 急救技术支援平台。在院前急救工作中,医院成立专家技术支援平台。利用平常医院组织的专家们与乡镇医院及社区医疗站进行义诊及培训时的机会,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建立专家通迅录。当遇到紧急危重病员时,在现场抢救的医生如需要技术支援时,可直接联系相关专家进行远程技术支援指导抢救[1]。另外,医院院前急救医生接到120调度中心出诊令后,迅速与患者家属取得联系,并指导投入抢救。并告诉抢救的注意事项,做好急救后送通道的清理准备。通过急救技术支援使院前急救的妥善、快速、有效的处理向前延伸了一大步。
2 建立院前急救培训机制
院前急救工作的好坏主要在人才。但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应尽早着手[2]。合理的培养人才,需要长期的计划和管理做保障才能完成。
2.1 临床工作与急诊实践相结合。一名急诊专业人才首先要具备较高的临床工作综合素质,首先要在临床工作和各科室轮转3-5年,多进行一些基本技能操作训练,熟练掌握先进医疗设备、仪器的使用方法,并能操作。然后再到急诊第一线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根据本院的实践总结,院前急诊工作人员不能随意流动太大,即要有相对的稳定,又要有适当的调整。稳定期(急诊科工作期)至少是1-2年,调整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每位急诊工作人员的临床工作能力和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有利医院的发展。人员调整应遵循逐渐更替的原则,确保急诊工作集体的整体技术水平不下降。
2.2 理论学习与现场抢救相结合。目前本地区实行的是院、乡、村三级急救网络模式,城市是院、社区二级模式,虽然有这种模式存在,但在实际工作中,基层医务人员由于平时对急危重病人见的少,处理的也少,在真遇到抢救时多有手忙脚乱现象。医院在计划院前急救培训时,由科教科和社区医疗科共同组织,并上报市卫生局,把三级急救网络中的人员有计划的组织轮训,每期10-20天,每年举办一次培训。内容以“2005国际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ECC)指南”为主。轮训期间可到院前急救现场参与抢救,如心肺复苏等。通过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不断更新提高基层医疗队伍的院前急救水平,使院前急救工作切实在抢救的最早期发挥最大的效率。
2.3 社区义诊与健康急救教育相结合。医院每季度都要抽调各科室专家下社区进行义诊,义诊的目的一是诊疗。二是宣传,通过各种形式发放各种健康教育小册子,讲解急救及防病知识,把急救知识普及到社区居民,以此提高社区的全民急救知识水平[3]。
3 下发及赠送急救设备及器材
医院根据现有的能力,逐渐帮助乡镇及社区医疗站配备各种急救设备,如救护车、便携式除颤仪、颈托等。方便现场抢救人员快速有效的实施抢救及后送。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探讨逐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高效运行的急救网络模式,以实现现场抢救与快速转运相结合,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相结合,综合医院与专科特色相结合的一体化医疗急救网络。院前急救在现有的急救网络模式中,把急救的时间向前延伸已成为可行。
参考文献
[1] 陈官华.电话指导心肺复苏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山东医药,2010,50(14):91-91
【关键词】 情景教学; 操作技能; 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6-0071-02
传统的心肺复苏(CPR)教学是指临床老师床边模拟人演示后,护生自己反复练习。使得学习变得枯燥乏味,也很难跟现场相联系。情景模拟教学法注重用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表现和丰富深刻、具体的实践锻炼,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学习主体作用,培养主动的学习态度,极大地提高了专科护理学的教学效果,越来越多地被护理学教师关注[1]。而心肺复苏包括判断意识、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是发生心搏呼吸骤停时最有效的抢救措施之一。一般心搏停止后脑缺氧4~6 min即出现不可逆的大脑损伤。因此迅速有效地实施CPR是复苏成功的关键。本文对情景教学和传统教学在护生CPR临床带教中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研究目的随机抽取2011年4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实习的护理大专学生100名,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名。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在校医学课程平均成绩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接受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照组接受传统教学法,每5名为一小组,由一位老师带教,带教老师均由本科室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护师担任。在教学前对各带教老师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体培训,深刻领会情景教学的各项操作方法。教学为期5周。教学第一周由总带教讲解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内容包括心脏呼吸骤停的原因、临床表现、心电图的特征表现、及时进行CPR的意义和作用和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的相关内容。以达到学生对课本知识的回顾和巩固。教学后四周对照组由带教老师采用模拟人数学工具进行传统的床边技能示范后,学生自己分组练习。观察组采用情景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方法如下:由带教老师进行利用模拟人数学工具进行床边技能示范后,设计一个具体的心跳呼吸骤停的场景,如急性心梗、溺水、触电等。5名同学一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A同学为第一目击者,迅速判断患者情况并呼救记录抢救时间及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B同学于患者床头迅速开放气道清理呼吸道,同时用简易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与A同学一起按30:2的比例完成5个循环的CPR;C同学扮演患者家属,真实演绎出家属的焦虑、急躁和愤怒的心情以及向医护人员询问病情;D同学扮演医生,根据患者的情况下医嘱;E同学及时开通静脉通道,同时遵医嘱用药。每一轮演练结束后由带教老师进行技术和现场指导,各位同学互换角色进行下一轮的演练。
1.3 观察指标
两组护生分别于急诊出科时统一进行急救基础理论知识及技能考核。评判标准是由笔者所在医院资深专家根据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自行设计的成人单人心肺复苏考核标准,均采用100分制进行评判,理论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内容涉及常见急危重症患者救护相关知识。技能考核内容由监考老师结合培训内容创设急救情景,采用现场抽签当场考试。教学结束时对所有护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具有统计意义。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问卷调查显示有98.2%的护生更喜欢情景教学的教学方法;94.3%的护生认为情景教学更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应急能力;93.7%的护生认为情景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理论、技能考试成绩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情景教学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把握。根据调查显示,98.2%的护生更喜欢情景教学法,93.7%的护生认为情景教学法更有利于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说明情景教学法更形象逼真,更符合护生对知识把握的程序。同时理论和技能考试成绩的比较也反应了情景教学的优势所在。准确而恰当的运用情景教学法使教学内容更接近临床,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了操作练习的积极性,加深了知识理解和记忆[2]。
情景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最明显的优点是强调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鼓励学生拓宽思路去学习,创造性学习,要求基础临床专业知识各个医学学科知识的交融汇总。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急救护理学特别注重操作技能,在理论学习中的学优生会觉得一切应付自如,但到了时间中就要求护生具有应急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在拯救患者时,单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个人对操作技能的掌握却忽略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情景教学法将真实的现场抢救场景呈现在了面前,让护生更能理解合作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临危不乱,有条不紊的完成各项操作,为抢救生命赢得更多宝贵的时间。
通过应急能力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通过情景教学,将更多的急诊应急状态集中在护生面前,营造了紧张的氛围,突出“急、快、紧”的特点[4]。在各种突发场景中要求每一位护生都能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优先解决危及到患者生命的因素,提高挽救生命的概率。而不是一味的按照课本上的死程序来。这种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是不能等到真的上了临床再去练的。医务人员的每一个决断都关乎患者的生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情景教学中面对“家属”的焦虑、恐惧等心理,护生一方面要对患者进行抢救,另一方面要学会安抚家属的情绪。这就要求护生学会如何跟人沟通,什么样的场景说什么样的话,同时要学会保护自己,因为我们要对自己说的每一句话负责的,如何巧妙的运用语言就很重要了。这些都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教师由过去的单一的只是的传递者变为引导者、激励者和促进者,由单一的只是的讲解者变为设计者、流程的维护者、危机处理者和反馈总结者[5]。这就要求带教老师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各方面知识的提高。
综上所述,情景教学法将真实的抢救现场呈现在面前,使得人们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因而更有利于护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了护生的应急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对护生和带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情景教学法在临床应用中还有许多地方有待完善,如参与合作的几个人如何分配工作才是最合理的;野外救援时环境安全的考虑等,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厉瑛,张静.情景教学法在眼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3,5(4):388-399.
[2]杨丽全,王慧珍,郑玉仁.情景设置法在基础护理技能操作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4,18(12):2145-2147.
[3]刘为萍,白梅,唐晶晶,等.运用ECS模拟人实施PBL教学的体会[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9):89-91.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急诊医学;临床
Using Scenarios Simulation-based Teaching to Enhance Emergency Clinical Teaching Effect
QIAN Yuan-yu
(Department of Emergency,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853,China)
Abstract:Scenarios Simulation-based Teaching (SST) is a new teaching method by creating similar clinical scenarios including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which can help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real clinical situation and grasp the whole clinical process. SST also helps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clinical course and improve their practice abilities in treating patients. SST has been used in emergency room clinical teaching and has been proved helpful. With elaborate SST trainings, students are more interested in the lessons which will enhance their understanding and memory of the clinical work. Studies showed that SST in emergency clinical teaching has good results in long-term effect for students, and leading them to work more efficiencies as a team. Some hospitals can try SST in their clinical teachings.
Key words:Scenario simulation; Teaching; Emergency medicine; Clinical
情景模拟教学(Scenarios Simulation-based Teaching,SST)是近来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也称为真人模拟教学、临床模拟培训、高保真模拟教学等[1-2]。传统教室授课教学主要以讲述医学知识点为主。与教室授课不同的是, SST要求最大限度模拟临床就诊环境和实际诊疗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并使用课堂所学知识,边学边用。如果说传统教学方法重视"理论",那么SST教学则是重视"实践",类似于临床见习。研究表明,SST临床教学效果明显,学生能很好提高临床水平,并可加快胜任临床工作[3-5]。
1急诊室情景模拟教学的特点
由于急诊抢救特殊性和紧迫性,带教老师很难在急救室对学生详细讲解。单凭学生课堂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参与抢救时往往不知所措。SST能够较好地解决急诊临床教学所面对的这个问题。SST教学时学生切实"参与了"整个急救过程,亲自接触到急救所需设备,并在现场进行病情分析,参与制定具体用药和治疗方案。这个过程能够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克服畏惧心里,充满自信,做到心中有数。急诊救治主要环节包括有患者来诊、医护接诊、查体问诊、抢救检查、分析初诊、治疗复查、确诊、调整治疗等。那么SST教学也必须涵盖以上环节,特别是在抢救时间节点、医疗数据、药物剂量、医嘱下达、病历分析等方面,要尽可能贴近临床,让学生如同真正接诊患者一样。以急诊心肺复苏为例。急性心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 SCA)抢救需争分夺秒,对病情判断、紧急检查、气管插管、心外按压、急救用药等,每个环节都很关键。许多环节如病情分析、方案制定、团队配合非常复杂,稍有不慎则影响复苏效果。这种快节奏的急救过程,在SST教学中可以用"慢动作"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老师可以非常详细、充分地给学生讲解,并允许学生进行讨论,使其充分掌握SCA急救要点和程序。
2情景模拟教学教学设计内容和形式
首先来看SCA急救SST教学设计。SST教学设计内容和形式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不同医院的教学设计有所不同,但主要环节是相似的,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以下要点。首先是"剧本创作",应由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团队,把整个救治详细过程编写出来。然后是对"情景对话",要求把以上过程分解为不同的情景,以"对话、提问、分析"的形式表达出来。情景对话是教学核心内容之一,是对病情判断、鉴别诊断、治疗分析进行学习的部分。再就是"设置场景"。场景最好是在医院急救室,也可以在示教室进行。场景设置一定要体现出临床急救空间、急救设备、急救药品等,并且允许学生进行必要的操作。然后是"教师组演练"。SST一般需要多名教学老师,负责不同的环节、不同的角色。首先让学生熟悉相关理论知识,熟悉SCA的病理生理、急救原理,然后进入SST教学程序,要求每个环节不能遗漏,必须完整演练下来。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制成录像,供学生在教学前后反复观看。这样一来,没有参加SST培训的学生能够直观熟悉急救过程;参加过培训的学生,能够重复复习,熟能生巧。
3情景模拟教学法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国外有人对实习医生进行了SST教学,考察他们对心脏骤停后不同急救技术的掌握程度[3]。整个模拟"剧本",讲述的是发生SCA后的急救环节,主要包括有打急救电话、现场心肺复苏、自动体外电除颤(AED)和积极给氧治疗等。经过SST培训后所有实习医生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尤其是在打急救电话的时间和心肺复苏启动时间方面得到显著提高,85%学生启动心脏按压的时间明显提前,实施AED的时间比培训之前缩短了22%。培训后整个团队急救过程熟练顺畅,学生个个自信从容,互相配合很好。良好的培训结果有助于改善SCA患者复苏效果和成功率。另外有人在急性中毒急救培训中比较了SST教学与课堂授课教学的效果[4]。急性中毒的快速诊断和治疗,要求对关键的临床特征进行有效判别,这需要严格培训才能达到。这组教学对象为急诊科住院医师,其中16名住院医师随即分配到SST组,17名分配到课堂授课组。两组教学内容完全一致,由两名中毒专家和3名急诊医师分别对其进行两组4次、20 min/次的培训。教学结束后,立即对两组学生进行评价,并在3个月后再次评价。结果显示,与培训前比较,培训后两组住院医师对急性中毒的诊治水平都有很大提高,且课堂授课组略高于SST组。但3个月后测试结果,SST组要明显优于课堂授课组。该研究结果表明,SST教学远期效果更加明显。有研究探讨了SST对气道危机管理的培训效果[5]。17名住院医生参加了医学模拟中心关于急性气道危症的3个急诊情景的培训,并且训练了团队成员的互动合作。使用5分的Likert 量表(A five-point Likert scale)来评估效果,结果显示SST显著提高住院医生对急诊气道危机管理能力,而且SST对于团队配合的提升效果尤为明显。
综上所述,SST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在急诊临床教学中的效果已经得到了初步肯定。由于SST贴近临床,是学生或低年资医生熟悉了解临床的第一道窗口,因此在教学中深受学生们的欢迎。SST不单是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更多的是能够提高学习兴趣。因此,有条件的医院可以尝试。除了急诊急救临床教学,急诊超声诊断等辅助诊断的教学也可以使用SST[6]。SST推广的阻力是教学成本较高,包括SST剧本创作、场地设备、人员、时间等成本。目前已经有人在探索新的模拟方法,包括计算机技术、机器人虚拟现实技术等等[7]。相关技术的发展,将使SST得以更好地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Sweeney LA, Warren O, Gardner L, et al. A simulation-based training program improves emergency department staff communication[J].Am J Med Qual,2014, 29(2): 115-123.
[2]Voscopoulos C, Barker T, Listwa T, et al. A comparison of the speed, success rate, and retention of rescue airway devices placed by first-responder 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s: a high-fidelity human patient simulation study[J]. J Emerg Med,2013, 44(4): 784-789.
[3]Starmer DJ, Duquette SA, Guiliano D, et al. Observed improvements in an intern's ability to initiate critical emergency skills in different cardiac arrest scenarios using high-fidelity simulation[J].J Chiropr Educ,2014,16.
[4]Maddry JK, Varney SM, Sessions D, et al. A Comparison of Simulation-Based Education Versus Lecture-Based Instruction for Toxicology Training in Emergency Medicine Residents[J].J Med Toxicol,2014,21.
[5]Hubert V,Duwat A,Deransy R,et al. Effect of simulation training on compliance with difficult airway management algorithms, technical ability, and skills retention for emergency cricothyrotomy[J].Anesthesiology,2014,120(4): 99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