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记叙文写作技巧

记叙文写作技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7: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记叙文写作技巧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记叙文写作技巧

篇(1)

语言描写是一种通过对人物对话、独白及语气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身份、思想、感情和性格的描写方法。

语言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独白是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重要手段。对话则可以是两个人的交流,也可以是几个人的相互交谈。描写人物的语言,不但要求突出人物的个性化特征,而且要体现出人物说话的艺术性。

“言为心声”,指的就是不同思想、不同经历、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人,其语言也是不同的。鲁迅曾说过:“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能够让读者从“各人有特色的谈话”中来“推见每个说话人”,这便是成功的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是小说等文学体裁中常用的描写方法。精练、生动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可以鲜明地展示人物的性格,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闻其声,如见其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技法指导】

1.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身份。

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语言描写:

秀才、县官和财主在大雪天不期而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吟咏一句诗。

秀才说了一句:“大雪纷纷落地。”这位戴乌纱帽的县官听后马上接了一句:“都是皇家瑞气。”财主笑着说:“下它三年何妨?”这时正好走过来一位穷人,一听就生气,嘟哝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

这段经典的语言描写通过简短的话语,鲜明地刻画出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秀才是读书人,语言讲究文采;县官不忘对朝廷歌功颂德;财主不缺吃,不愁穿,把下雪看作是赏心乐事;唯独穷人,饥寒交迫,当然要埋怨,要骂人。

2.语言描写要彰显个性特征。

《范进中举》中范进在中举前,一贫如洗。当他向岳父借乡试盘费时,胡屠户不但不借,还将范进骂了个狗血淋头:“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范进中举后,还是这个胡屠户,却换了一副嘴脸:“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两处语言描写,把一个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市井小民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3.语言描写要展现内心世界。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从语言描写中可以真切感知人物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朱自清的《背影》里的语言描写语浅意深,耐人寻味。“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表明父亲担心儿子过分悲痛,便把自己的悲痛之情压在心底,表面上显得比较乐观,展现了他刚强的一面。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表明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表明父亲对儿子的关心,担心儿子路上口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表明父亲关心儿子是否顺利抵达北京。这几句朴实的语言描写把父子之间深厚的感情表达出来了,语近而旨远。

语言描写要抓住人物特征,摹声传神,切不可众口一词,千人一调。另外,进行语言描写时,语言要简洁,切忌嗦。

【典例分析】

1.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鲁迅《孔乙己》)

分析:运用语言描写勾画出死要面子的孔乙己的可笑嘴脸,众人的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笑声里蕴涵着一股悲凉的意味。

2.我母亲虽识字不多,一生与土地打交道,可在我心中却是个天才的语言学家。有一次我们姐妹三人携儿带女开着俩车回娘家,街坊邻居们都说我母亲有福气。你们猜不到我母亲说了什么,我作了个整理:“要说有福气不假,我这人对歇着没仇,对好吃儿没意见;白面是自个儿磨的,果子油儿是自个儿挤的;菜哪棵长虫,哪棵没药,俺自个儿清楚。能吃能睡能干活,这不是福气啊?!”

还有一回,已近70岁的母亲从地里点玉米回家,碰上了几个早已告老休耕的同龄人,他们说:“还不服老啊,地里慌(累)不?”母亲很自豪地说:“地里慌(累)?我老孟是属马瞪眼的,不怕日头晒,不怕大风刮,有口水儿就能支棱起来。”结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分析:从这些诙谐的话语中,不难看出母亲的达观、勤劳、泼辣的品质与性格。

3.“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奥楚蔑洛夫对赫留金说,“难道它够得着你的手指头?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魁梧!你那手指头一定是给小钉子弄破的,后来却异想天开,想得到一笔什么赔偿费了。你这种人啊……是出了名的!我可知道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契诃夫《变色龙》)

分析:让人捧腹的“善变”的语言,让我们领略了“变色龙”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本性。

【实战演练】

1.结合某班召开的辩论会,请写出精彩的语言描写片断。

思维拓展:辩论会上比拼的是语言的逻辑与技巧,要最能表现人物特色。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要捕捉人物最有特色的语言以展现其个性。如果只是单纯地记录辩论会实况,你一言,我一语,肯定就会乏味。

2.在初中读书的汪一凡在新华书店购书时遇到了小学时的班主任江老师。请结合此情景,写一段200字左右的师生对话,可有少量的神态、动作描写。

思维拓展:既然是偶遇,在描写的时候就要把偶遇的惊喜通过人物语言表现出来。描写时,要注意人物身份,一个是学生,一个是老师,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内容上,应该有学生对恩师教诲的感激,有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同时,语言还要注意场合,在书店这个特定的环境里,怎样既不破坏安静的氛围,又能表达出久别重逢的惊喜之情。

3.语文课堂上,老师让大家就一个问题进行讨论,请你就同学们的讨论内容写一个语言描写的片断。

思维拓展:课堂讨论是热烈的,外在的语言是内在的思想交锋的体现。不同的同学在讨论时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外向的同学急于表达,内向的同学习惯慢条斯理。在描写的时候要从不同人的个性特点着手,使人物的语言能集中反映其性格特点。同时,要注意烘托出讨论的整体气氛。

篇(2)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场景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关键是要抓住自然环境的特征,进行细致的观察,发现其变化,精心捕捉其独特之处,合理安排好写作顺序,进行生动逼真的描写。

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一般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但它们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与人物的思想行动紧密联系着的。其中,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以及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技法指导】

一、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渲染文章气氛。

鲁迅先生的《故乡》开头有一段自然环境描写是这样的:“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其对深冬的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二、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中就很好地运用了自然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开头写“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营造出一种优雅迷人的环境氛围。文中写“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向读者暗示梨花正象征了哈尼小姑娘。结尾“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首尾呼应,更深入地点明了主题,突出了人物形象。

三、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推动情节发展。

著名作家林海音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里,以“夹竹桃”为线索,通过环境描写,很好地渲染了气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开头以“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领起全文;文中又写到“我”又看到:“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通过环境描写渲染爸爸病重的悲哀氛围;结尾“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更深切地表达了内心的悲痛。

四、通过自然环境描写深化文章主题。

老舍的《骆驼祥子》中,为了刻画人力车夫祥子的辛苦,揭示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作者极力刻画了祥子在烈日下和暴雨中挣扎的情景。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不仅展现了祥子吃苦耐劳、勤劳的本性,更彰显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疾苦的主题。

【典例分析】

1.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

(孙犁《芦花荡》)

分析:作者特地选择夜晚的景色来描写,暗示了抗战时期炮火纷飞的时代背景,渲染了紧张、神秘的气氛。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朱自清《春》)

分析: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句式,丰富的想象,令人陶醉的遐想,写出了春天的热闹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以及对春天的喜爱。

3.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分析: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结尾的自然环境描写则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4.窗外只有渍痕斑驳的墙壁,贴着枯死的莓苔;上面是铅色天,白皑皑的绝无精彩,而且微雪又飞舞起来了。

……

几株老梅竟斗雪开着满树的繁花,仿佛不以深冬为意;……山茶树,从暗绿的密叶里显出十几朵红花来,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愤怒而且傲慢,如蔑视游人的甘心于远行。

(鲁迅《在酒楼上》)

分析:前句用景物从正面衬托了主人公懒散怀旧的心情。后句用“梅”与“花”反衬主人公的懒散心情。

5.高山的雪水汇入湖中,又从像被一刀劈开的峡谷岩石间泻落到千丈以下的山涧里。水从悬崖上像条飞练似的泻下,即使站在十几里外的山头上,也能看见那飞练的白光。如果你走到悬崖跟前,脚下就会受到一种惊心动魄的震撼。俯视水练冲泻到深谷的涧石上,溅起密密的飞沫,在日中的阳光下,形成蒙蒙的瑰丽的彩色水雾。就在急湍的涧流边,绿色的深谷里也散布着一顶顶牧民的蒙古包,像水洗的玉石那么洁白。

(碧野《天山景物记》)

分析:文章从多种角度,写出了天山的神奇秀丽。描写细致,比喻贴切,色彩迷人,表现了天山脱俗的美。

【实战演练】

1.分析下面段落的自然环境描写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也不知是哪一位热心肠的人,用云杉枝条编织的花环,装点了那一排掩埋忠骨的坟墓,又在小小的墓地周围种植上一圈苍翠的小树。陡坡外高耸着挺拔的青松。谷地里满铺着如茵的嫩草。

这儿是小镇的尽头,阴郁而冷清。只有松林轻声地沙沙作响。四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

思维拓展:通过阅读可以感知描写对象,不难看出,这个文段里写了初春墓地的景色。自然环境的描写是为突出文章主旨,表现内心情感服务的。“花环”“青松”和“如茵的嫩草”均表现出对烈士的景仰,引发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2.以“我”终于获奖了,怀揣奖状回家为情景,写一段环境描写衬托“我”的喜悦心情;或以月考(考试)失败了,回家见父母前的心理为情景,写一段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烦躁、悲观、失落、懊悔的心情。在景物描写中至少要表达两种感官感受。

思维拓展:景物描写能起到烘托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写作时,我们要注意到,喜悦的时候看到外面的景物会有什么感受,言行举止上有什么特点。伤感的时候,看到相同的景物感受是一样的吗?不是景物变了,而是我们看景物的眼光变了,内心的情感变了,所以看到的景物自然就不一样。

篇(3)

关键词:写作;兴趣;方法;素材

作文对于语文来讲如同水和鱼的关系一样重要,为此,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写作需要足够的素材来激发灵感,这一点对于学生来讲不免压力很大,为此,教师要从平时的学习生活加以指导,教导学生以一颗细腻的心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并从中概括故事所表达的道理,本文以记叙文的写作技巧为例,探讨初中语文教学技巧的规律性。

一、素材来源于生活

正所谓,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在这里,我们能看到一些有趣但能传递爱的事情,例如,广场上一群孩子正在快乐地追着风筝向前跑,旁边的台阶上,坐着他们的母亲,面带笑容地欣赏着孩子们的娱乐,但仍担心意外,不时地喊着他们孩子的名字,让他们小心,慢点跑,这是一幅绝美的母子亲情图,有心的学生可以以此为素材,带着自身对于生活浓厚的兴趣去写作,然后将其用于自己的作文中,从而为自己的作文增添不一样的色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格外注重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素材的能力,观察事物及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二、巧用兴趣引导,丰富写作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满怀激情,才能赋予自己的文章以激情。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例如,引导他们观看励志碟片,以便深刻记忆片中人物的事例,活学活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生活,将经历融入生活,充实自己的写作内容。

对于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应在实践中加以总结,作文是一个主观性极强的语文考核内容,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与写作技巧,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各自的写作技巧与素材积累,在分享过程中,又会获得新的素材与体会,从而为自己的文章增色,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技巧的规律性总结,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写作,以文章主人公的角度重新感受生活,努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傅蔚.写作评价的内涵、类型与特点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8).

[2]周少英.例谈作文评改中的“对话”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5).

篇(4)

一、整体感知类题型的阅读方法

1.指导学生理清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把这些要素分析清楚,文章内容才显得完整,眉目才清楚。

2.指导学生理清记叙文的顺序(包括顺叙、倒叙和插叙)。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3.指导学生理清记叙文的线索。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如以时间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见闻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等。

二、分析综合类题型的阅读方法

1.指导学生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文的表达方式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表达方式。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代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

2.指导学生分析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①过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分析:第一,分析过渡的方法和规律。常见的过渡方法有用词语过渡、用句子过渡、用段落过渡。第二,了解过渡的作用。人们常说,写文章要承上启下,这就离不开恰当的过渡。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②照应。阅读时要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做到四看:一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二看开头与结尾的照应;三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四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落复叠式照应。③悬念。悬念是写作中为加强表达效果,吸引、感染读者常用的手法之一。④“抑扬”的表现手法。抑扬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可以贯串于作品整体,也可以出现于作品的局部,但作者同样根据目的与手段安排好了轻重、主从、详略,阅读时应指导学生注意把握。⑤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

3.指导学生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一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二是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三是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对此,教师要先举例指导分析方法,然后精选题型进行训练。

4.指导学生归纳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从分析标题入手。二是从分析材料入手。三是从分析段首入手。四是从分析篇末入手。五是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入手。六是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三、鉴赏评价类题型的阅读方法

1.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还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分析写作技巧。分析记叙文的写作技巧,除了注意体裁的特点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从文章的取材方面看,选择材料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有的文章,作者善于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从文章结构布局方面看,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要着眼于全文的整体构思,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分析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可以研究其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综合表达方式运用得怎样,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怎样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等;从文章的语言运用看,可先看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形象性、鲜明性、生动性,成语典故的运用,句式的变换,修辞方法的运用等。还有语言风格,有的朴实自然,有的清新流畅,有的含蓄蕴藉,有的通俗晓畅,有的幽默辛辣等。

3.指导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求学生了解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文中描写对象是歌颂赞美还是批判讽刺,是喜爱同情还是厌恶憎恨。开放式的联系实际的题目很多,对这类题型,教师必须让学生表达出真实的感受和体会,要表达得自然真挚才有说服力。

当然,无论是哪类题型的记叙文阅读,必须建立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先养成熟读文章的习惯。一般来讲,教师至少要求学生把文章读两遍,做到能熟练复述文章内容为止。而且,无论哪类题型,教师都必须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专题训练,直到学生掌握这类题型的阅读方法为止。

篇(5)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针对目前写作教学的无序可循的现状,提出以生为本的写作教学理念,只有以生为本确立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才能使学生写作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关键词】

问题 序列化 读者意识 提高

目前作文教学课堂教学存在两个问题:

1.无目标。经常性出现的情况是作前无指导,作后乱指导,一节作后讲评课,教师指导的内容常常涉及多个方面,“内容具体、中心突出、语言优美……”,把作文评分标准作为经典台词进行指导,只会让学生无所适从,难有提高,高一是这样,高三还是这样,实际上没有一项能够落到实处。

2.无差别。一节作文指导课,教师把写作技巧一股脑儿抛出来,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全部教给学生,这不是以生为本的作文指导,而是作文知识讲座,优等生是这样,学困生也是这样,这样的教学有几个学生能够有收获,又能有多少收获?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是认知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任何一种认知活动都是在与其相联系的其它认知活动配合下完成的。所以,在人的认知过程中,前后关系很重要。它不仅包括人们接触到的眼前的材料,还包括人脑中原有知识之间、原有知识和当前认知对象之间的关系。因此,构建适合学生实际的作文教学目标序列,是作文教学现实的需要,也是语文教师实现作文教学提高的关键。

笔者以为,遵从认知心理学的认知规律,只有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才能提高写作教学的课堂指导的有效性,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一直在倡导的生本课堂。所以,只有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能力为依据来确立课堂教学的内容才是真正有效的作文教学。以下是笔者就自己的探索总结的几条经验:

(1)以生为本确立教学内容。

一节写作教学课教什么?教多少?这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必须有序列,有角度,有提升。

譬如以记叙文写作教学为例,笔者把高中记叙文相关的知识点分割为五个点:

①材料与中心。能根据写作目的、读者对象和自我表达的需要,通过观察、阅读、调查、访谈等方法选择、积累写作材料,围绕中心选择最合宜的材料。

②结构与思路。能根据主题、人物的表达需要,艺术地处理材料、事件的详略、顺序与节奏。

③语言与情感。有目的地在平时阅读、生活中积累有特色的语言并加以运用,借助语言、人物形象刻画艺术地表达真实的感情。

④人物与场景。能根据中心表达需要,恰当运用多种描法刻画人物,注意人物的视角和腔调,恰当运用场景、风景描写烘托人物。

⑤波澜与冲突。根据中心表达、人物形象塑造需要,合理设计小小说、短剧情节的波澜与冲突。

这样根据拟定的写作序列有目的地开展写作教学,每次写作指导课能够围绕一个点展开,这样学生能领悟的东西可能会更多。每一个点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层次要求,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提高。

(2)以生为本实现共同提高。

作文课经常看到的情况是教师朗读学生的优秀习作,以为这样就能让全班同学明白什么

是好作文,好作文就应该这样写?实际上这样的做法只能让一小部分同学有领悟。现在很多

教师热衷于“升格”训练,这类方法的问题在于教师选出的升格例文肯定不能代表全部学生的水平,对于优秀学生或许不屑一顾,对于学困生或许高不可攀,所以要实现让每一位学生都提高的教学目标,只有让学生学会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师的作文指导只有兼顾学生个体和不同群体的需求特点,给出最合理的指导建议,才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每一课的教学重点给出分层指导建议,譬如下面的表格是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指导建议,这是针对“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这一写作指导课的分层指导建议:

学生以层级表为依托,就可以清晰地明白自己的作文处于什么层次?优秀的标准是什么?该如何提升?如果教师能够给每一层次的标准配备相应的范例,学生的自我修改会更有目标,提高的可能性会更大。

(3)以生为本倡导读者意识。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师和学生都能很轻易地获得所谓的写作技巧大全,如怎么开头,

篇(6)

一、写人记叙文写作对象是“人”

(一)当前记叙文写作的问题

写作目标的确定依据于《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课程标准》认为,写作中,学生既要学习,又要思考,要认识到,写作的主体是学生自己,但读者既有自己,也有他人,前者微观,后者要在宏观的视野中确定写作目标和效果,这样写作能力才能得到自觉培养。《考试大纲》提倡记叙文要真情实感,细节生动,鼓励学生“以我为主”,写出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感受,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见解,反对为写而写,大话套话,无病,异想天开,平庸虚假地扭捏作态。以这些观点看待现今的记叙文教学,很容易会发现两个问题:一是把很多时间和精力放在记叙文的方法指导上,例如细节,冲突,构思,线索,抒情,写景,意境,点题等,但很少涉及“写什么”,因为觉得这没有教学的必要,所以也就不去加以研究;二是对于高中三年甚至是一个学期的写作教学缺少规划,有时候感觉很长时间没有写作了,就随手找到一个作文题目,稍讲一二,就让学生动笔,学生就胡写一通,反而是评讲时,老师会花大量时间一一指出不足,甚至讲如何升格,可是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没有针对性和引导性,学生的写作能力并没有提高,剩下来的,就是学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对于写作,还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这样,老师写作教学低效,学生的作品简单甚至稚嫩矛盾让人哭笑不得。

(二)记叙文写作要重视“人”

记叙文的根基是“人”。怎样才能写好人,要叙事,在叙事中去塑造人物形象,去表现主题,表达情感。一般好的记叙文,沉淀下来的,很多是人物形象,可以说,人物形象越突出、形象、饱满、丰富,记叙文越成功,认识到这个问题,高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至于环境描写,细节描写,议论抒情,铺垫伏笔,呼应点题等,这些所谓的写作技巧,可以慢慢地教学、锻炼,最后做到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无意识地运用上去,不显生硬。

(三)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记叙文写作,写自己,也可以写别人。自己是很熟悉的,情感经历,所思所想,显得真实真挚。此类好文章很多,如下面一段,甚是发人深思:

三模考好了,难得一个晚上不必到校。信步走到校门前的街心广场。华灯初上,流光溢彩,人头攒动,一片欢乐海洋。射灯将花草树木打扮得花枝招展,绿油油一片。可,总觉得少些什么。或许是考前的心理烦躁吧,我安慰自己说。瞥见广场西北角有一条通向深处的小巷,我朝里走去。脚下的路不再平坦,有些硌脚。借着朦胧的月光,我看到脚下那一块块长方形的石块,泛着幽幽的光。或许,这就是大人口中所提到的城市里最后一条石板街吧。怀着虔诚的心,我放慢脚步,生怕踩疼了这条古巷。淡淡的月光倾泻下来,氤氲出一派祥和。寂寥无声,且听虫鸣。两边低矮的平房就那样安静地立着,墙砖之间已滋生了绵软潮湿的青苔。我看见岁月在墙上一点点剥落、侵蚀。木制的大门深锁着,锁住了那青葱的时代,锁住了老一辈曾经激扬的梦。晚风拂面,门环轻叩,却迟迟不见应门人。这里,没有外面世界的五光十色,没有尘世的无边喧嚣和物欲横流。虽然没有绿色射灯的照耀,但它依然显得郁郁苍苍。或许,这就是最本真的绿色吧? 我的心濡润了,如花蕊中的一滴露,也被染上了一点。

但在当前应试背景下,写人记叙文写自己,不容易展开,写作就会是一种自我介绍,或者更有甚者会变成一种梦呓。所以高考记叙文中的“我”,往往会像鲁迅《孔乙己》里的小伙计,只是一个线索人物。故而,考场作文一般写他人。但是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一般被拘束在校园里,与外面的接触有限,即使是校园家庭生活,他们也会不自觉地找各种借口回避,甚至漠然置之。现在这个时代,信息膨胀,获取信息的手段也是很多,学生在写作方面较之以往,应该得天独厚,优势明显,但是信息化经济化的社会,浮躁的现实,高考的压力,又不能让他们沉下心来,养成静静思考和感悟的习惯,所以即使生活再丰富,信息再发达,也是无济于事。所以高中作文教学,应该想方设法让他们关注生活,关注他人,形成自己的思考和体验。

二、如何写好一个人

(―)找熟悉的人物

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人,包括亲人师友,左邻右舍等,他们是学生熟悉的,甚至影响深刻。老师的任务是让他们在学生意识的坟墓中活过来,细细发掘他们的音容笑貌,细枝末节,慢慢升华,突出一点,使人印象深刻。

这几年的高考优秀写人记叙文,大多是写三个方面。一是写小学初中的生活,充满对过去的怀念,对朋友的不舍,对老师的尊敬感恩;二是对高中生活的新奇,抱怨,无奈,迷茫或感愤;三是对周围人物的观照,尤其是对那些底层小人物的同情,尊敬,歌颂。第三种往往不随大流,别具一格,写得深刻,能脱颖而出。如下面这段叙写,就在普通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中与众不同:

那一间瘦小破落的房屋贴着边上双层的独立门户颤抖着,像是站不住,马上就要轰然碎裂了,若不是那团死气里不时憋出几句苍老的唱腔,路过的人准以为那不过是对残垣罢。屋里的人已经很老了,我这样的小辈,不知其名姓,只以“爷爷”相称。

他爱戏,尤其是京戏。这也叫人奇怪,这样一个常年润在江南深巷,梧桐烟雨里的南方人,却偏爱那一口圆润的京味,听着便觉得带着尘土气息的京味究竟是怎么样让他如此痴迷的呢?我怀着对他的一点好奇,便时常到他家去,挤进那间像是快要坍塌的小屋,听他满口的“唱念做打,生旦净丑”。他讲着讲着就爱哼上几句,那个时候的他半卧在竹编的发亮的藤椅里,下巴微微抬起,双目微合,苍老的皮肤下那枚苍老的喉结微微一动,满口黄牙一露,声音就和声带摩擦出的沙哑串联起来,幽幽然绕过他自然弯曲着和着节奏晃动的左手手指,吻过他随曲调打着拍子的右脚,然后渗入我的耳朵,钻进血液控制了我心跳的起伏,我的欣喜便默默泛滥开来。

(二)找不熟悉的人物

得分高的记叙文,肯定不是低幼化的写作,而往往能展现写作者的视野,胸襟,修养,境界,所以记叙文写作要有由表到里的升华意识,要有让读者掩卷沉思的意识。这就要求突破自我的圈子,写自己不熟悉的人物,因为自己不熟悉,那大多数同学不会写到,而老师也未必在漫漫考卷中熟悉,这就可以出奇制胜。

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每天拿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地谈谈他们自己遇到过的人物,哪怕是一面之缘,甚至不打照面,只是一晃而过或者抬眼偶然看到,这样可以唤起他们尘封的往事,以及这些往事中的人物,让这些人物死而复生。然后鼓励学生,创造机会,看能否和这些人再续前缘,去了解他们。如果他们消失在人海中,也可以由此及彼,去观照与他们同一类的人物。在这些回忆咀嚼完后,就要鼓励学生在上下学,哪怕在食堂打饭的时候,去观察某些人,或者某一类人,如小区的保安,快递员,清洁工,公交车司机,收废品叔叔等。

篇(7)

中国传统的阅读从内容上来说,主要是指阅读文学作品,能对文学作品的语句体味咀嚼。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学家陆九渊在《陆象山语录》中写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未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这就是说,读书时要揣摩古人用心处,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抠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后难懂的地方也就懂了。现代文阅读则是为了获取信息,掌握知识,同时又兼顾鉴赏评价。阅读的内容涵盖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等。

二、了解阅读的本质和规律

阅读是一种理解、吸收、鉴赏、评析的思维过程。所谓理解,是指从一字、一词到一句、一语,再到一层、一段,再到文章的中心思想及写作方法,都要理解正确,体会透彻。这就要具备字、词、句、段、篇等方面的知识。所谓吸收,是指接受文章中的先进思想、正确观点、事实材料、科学知识、语言词汇、写作技巧,以提高认识、增长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所谓鉴赏,主要是指对文艺作品进行鉴别、欣赏。所谓评析,是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知识内容及表现形式方面的正误判断。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读法和侧重点,但所有的文章也都有共同的阅读步骤和规律,这就是:认知文字,了解词语;找出结构,把握全局;总结内容,归纳中心;研究语法,探讨技巧;找出特色,定其高低。不管阅读什么体裁的文章,都要经过这几个阶段,只是不同的文章这几个阶段的具体内容不同罢了。这就需要掌握有关识字解词、分析结构、选材用材、把握段落、找中心词、归纳中心、总结写作技巧、体味语言运用、进行鉴赏评析等方面的知识。在这些当中,如何把握理解特定环境中词、语、句的深层含义,如何归纳段落大意,如何揭示文章的主旨这三个方面的方法技巧很重要。

三、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及特殊规律

阅读记叙文,要抓住记叙文的要素、顺序、人称结构、详略以及含蓄的语言、谋篇的技巧及叙议的结合等等;说明文,要抓住说明的类别、特征、本质、科学性、条理性、准确性、鲜明性以及说明方法;议论文,要抓住议论的三要素以及论证结构、论证方法和犀利的语言;散文,要先明确其属类,就其属类便可以或抓观点、看法,或抓形象、事理,或抓情感、态度,或抓寓意、哲理,然后透过其散形抓住其凝神,以掌握其本质;小说,要抓住小说的三要素,以人物形象这个核心,分析其人物塑造的手法、情节发展变化的安排、环境描写的方法及作用,从而概括出人物的典型性格。

四、培养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