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研究生课堂培训总结

研究生课堂培训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7:0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研究生课堂培训总结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研究生课堂培训总结

篇(1)

【关键词】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农业推广 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 课程教学设计

【基金项目】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1YJG-004。

Abstract:Studied on overall designing of “technology extension theory and methods” course teaching for 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n full?鄄time education, proposed that defining theoretical teaching content, application of modern teaching methods and tools. Having plann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the skill training course content, proposed the practice teaching and skill training method, such as the social investigation, role playing law, case teaching method, and so on.

Key words:Professional Master Degree in Full?鄄time; Agricultural Extension; Technology Extension Theory and Methods; Design of Course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58-02

2009年3月2日,全国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联席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陈希副部长在会上明确提出“大力加强应用人才培养,逐步压缩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的要求。随后,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文件,决定从2009年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这对于调整和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是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必修课程。研究《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课程特点,建立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技能培训)是十分必要的。

一、理论教学体系

理论和方法相互依存不可分开。理论可以通过分析水平,清晰度、借以陈述的类型、描述或说明的本质等作用于方法,而方法则可以通过结构分析、假设取样、异常数据分析等新理论视角帮助发展或增加理论。学习技术推广理论对于掌握技术推广方法和提高推广效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理论教学的内容

理论教学内容包括7部分。第一部分推广的基础理论,内容包括农业推广发展的历史与趋势、现代农业推广的含义与功能、农业推广学研究进展、推广的框架模型、创新扩散理论、问题解决理论等。第二部分推广对象行为及其改变,内容包括沟通理论、行为产生理论、行为改变理论、我国农业推广对象的行为特征。第三部分农业推广组织与管理,内容包括农业推广组织、农业推广组织类型、农业推广组织设计与评价。第四部分农业推广项目计划与评估,内容包括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制定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程序、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编制与执行、农业推广项目计划的监测与评估。第五部分农业推广方式与方法,内容包括推广方法的基本类型与特点、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主要方式。第六部分农业推广服务,内容包括农业推广服务的含义与内容、农业推广信息服务的方式、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技巧。第七部分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内容包括影响农业推广的政治与经济环境、其他环境。

(二)理论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理论教学贯彻以育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探索教学方法。应用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学生通过课堂模拟、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辩论、演讲等教学形式,大胆尝试将“参与式”教学方法贯穿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始终。以“参与式”教学展示工具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随时更改调整发言内容,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活跃课堂讨论的气氛。以案例式教学,课堂讨论的方法改变过去传统“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理念,教师由原来的“演员”变为“导演”,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产生了“教”、“学”相长,师生互动的效果。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手段,全面、深入地体现了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重点内容、反映最新的推广案例资料等,同时通过板书进行逻辑推导,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对推广学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采用课堂讨论、情景设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积极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书籍和文献,达到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听课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再通过课堂作业和课程论文等形式鼓励和督促学生阅读和涉猎大量有关文献资料,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二、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体系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应用,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具有明显的职业针对性,要求很强的实践性。学位获得者除了应具有从事农业推广领域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解决农业推广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应用能力。《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制定了培养目标,其中具体要求二: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技能,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因此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对实现培养目标有特别重要的意义[3]。《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体系覆盖农业推广方法和实务教学,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一)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的内容

1.实践教学方面 内容主要包括推广对象行为分析、农业推广人员与机构、农业推广体系与运行、农业推广评价、农业推广经营服务、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与政策等。

2.技能培训方面 一是农业推广信息服务。内容包括成果资料收集与评价选择,收集渠道、途径。成果选择与评价的内容与方法。为一个地区提出启示式的推广项目建议。选择新成果,制定实用化方案。二是农业推广方法运用与创新、农业推广试验示范与评价。内容包括农业推广试验的基本要求与类型、试验方案的编制与实施、成果与方法示范及其基本要求和实施步骤。三是写作技能。写作内容与文体包括农业推广论文、农业推广科技报告(如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报告、项目课题报告、科技试验报告、调查报告等)、农业推广公文、农业推广合同(协议)(如农业推广合同、技术服务合同、技术承包合同、技术开发合同、技术咨询合同、技术转让合同、农资与农产品购销合同等)、科普文章、科技简报、科技广告等[2]。四是农业推广培训与咨询。演讲是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进行群众培训的重要手段,是一项经常性的活动。如科普宣传、农民培训、技术培训、经验交流等。

(二)实践教学与技能培训的方法与手段

1.农村社会调研 进行农村现场调研,分析推广对象行为特点。分析问题,提出问题。有关农业推广经营服务的内容、组织形式等。

2.推广机构参观调研 进行农业推广机构参观调研。了解农业推广人员的类型及其职责、农业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及现状、农业推广人员管理内容、管理方法。了解农业推广机构设置、职能、服务方式和人员管理制度等。了解农业推广工作评价的作用、评价基本原则、评价指标体系、步骤、方式与方法。

3.组织阅读 推荐阅读材料,通过阅读了解我国农业推广的宏观环境、国际农业推广政策与改革。推荐案例阅读材料,了解其他地区农业推广的情况。每人写出读书报告,教师选择其中典型的进行点评。

4.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就是根据学生可能担任的职务,安排一套与该职务实际相似的训练项目,将受训者安排在模拟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受训者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4]。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同学都担任一次推广者的角色,一次被推广者的角色。作为项目推广者,为某一个地区选择一项有推广价值和推广前景的项目(或者为一项有推广价值的项目选择一个适合该项目推广的地区)。设定一个推广地区,针对所选推广项目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分析,编写一个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概要)。针对所选推广项目编写各个推广工作环节的工作计划要点。基本程序包括:项目选择与确定——小面积试验——成果与方法示范——培训与咨询服务——普及推广——结果评价。告诉大家如何做,做什么等必要事项。重点进行项目选择、项目分析、项目推广、演讲推介、农民培训模拟等。作为被推广者,对项目进行咨询,尤其是针对项目风险方面进行分析。最后安排双方辩论。通过双方讨论辩论,把优势与不足分析透彻,把解决问题的方法设想全面。

5.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真谛与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地做到学理论、懂理论、用理论三者的有机结合[5]。具体案例教学实施大致可按如下两种方式进行:

第一种是案例分析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首先是阅读分析案例。指定案例材料,并根据该案例教学指导书指导学生者对指定学习的案例材料进行阅读,分析案例的具体内容,思考案例所提出的供学习者思考的问题。其次是组织小组讨论。讨论中要求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简单地说出自己所作的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供大家讨论、切磋、补充,具体做法不拘一格。把讨论中出现的不同见解、合理建议记录下来,对于有纷争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提交到下一阶段进一步讨论。最后是总结评述。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应作全面总结。对讨论中出现的好的分析思路与独特见解加以肯定,同时指出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最后要求学生写一个案例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做出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第二种是案例总结教学。对当地农业推广工作进行调研,筛选成功和成熟、甚至是失败的案例,全面的总结、研究分析,总结优缺点。总结编制出一套较系统、成熟的农业技术推广理论与方法案例。

参考文献:

[1]高启杰. 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0-12.

[2]李尚蒲.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定位及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08,(28):117-118.

[3]王威,龙志强等.构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9,(6):43-45.

[4]黄一珊.角色扮演法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J].学园,2011,(14):66-67.

[5]杨蓓.案例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专业教法课中的运用.教育探索,2011,(243)9:62-63.

篇(2)

关键词:留学生;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150-03

留学生教育是一所高校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留学生教育不仅可以促使各国内高校向国际一流高校看齐,而且能够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其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相比于其他国内高校,我校的留学生教育起步较早,不仅在本科阶段开设了三个留学生专业,而且也在相关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使得我校的留学生规模呈现增长之势。

在留学生教育的初级阶段,人们往往比较关注留学生规模问题。但对于我校而言,在留学生规模稳中有升的情况下,留学生教育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关注留学生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阶段。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留学生教育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竞争领域也从留学生的规模之争逐渐转向为留学生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之争。在新形势下,学校从多方面采取措施,鼓励对留学生课堂教学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以促进我校留学生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1]。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总结影响留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策略,以切实提高留学生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影响留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的外语和专业知识驾驭能力

与普通教学相比,留学生教学对于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事留学生教学的教师需要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外语水平。

从我校的实践来看,从事留学生教学的教师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外籍英语教师,另一类是各学院的本土专业教师,并且专业教师占到了其中的绝大多数。外籍英语教师最初是以语言类教师聘请的,在选聘时更加看重其外语水平。这些外籍教师虽然外语驾驭能力强,但专业知识往往欠缺,并且他们一般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自身也没有很强的意愿去提升专业素养。本土专业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驾驭能力较强,但多数是从本国获得的学位,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也接受了双语教学之类的培训,但时间比较短暂,对于外语水平的提升作用有限,他们对于留学生课程的承担更多的是依托于自身较好的外语基础,但这样的外语基础更多地体现在读写能力而非听说能力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在对外语的驾驭上有力不从心之感。虽然近年来,随着国际化办学工作的推进,我校也引进了外籍专业教师和有海外留学或工作背景的高端师资,但数量有限,承担的课程也有限,大量的留学生课程依然依赖上述两类师资开设。这两类师资的课堂教学表现有很大不同:外籍英语教师的课堂气氛较好,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较多,但无法满足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本土专业教师为了避开交流上的障碍,大多会准备内容丰富的课件,上课时以阅读课件上的内容为主,课堂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大。由此可见,专业教师无法从外语和专业知识角度轻松驾驭课堂成为影响留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留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

从留学生教育的总体情况而言,目前各高校主要实施的是宽进政策[2],这就导致留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知识结构都存在较大差异,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从我校的具体情况来看,无论在本科生层面还是研究生层面,留学生的差异性都是非常明显。这种差异性一方面表现在英语水平上,其原因在于留学生来源的广泛性。在本科生层面,以国际商务专业2012级学生为例,40名学生来自印尼、越南、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加拿大、韩国、美国、尼泊尔等十多个不同的国家。在研究生层面,同样以经济管理学科2012级学生为例,10名留学研究生也来自伊朗、哈沙克斯坦、泰国和越南等多个不同国家。虽然从总体上而言,留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要比本土学生强,但来自于英语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国家的留学生数量并不多,因此,大部分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还存在相当大的提升空间。再加上课堂教学不是仅仅涉及到日常交流,而且更多地涉及到专业知识,但留学生的知识结构差异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同样的内容,同样的知识点,有些学生感觉很难理解,有些学生又感觉深度不够[3],这样的冲突很是常见。留学生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性成为影响留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二、提升留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加强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

留学生师资多处于单打独斗状态,他们在外语水平或专业知识某一方面的不足都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外籍英语教师在短期时间之内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和本土专业教师在短期之内接受系统的外语培训都是比较困难的,而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则有助于教师教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与普通的教学团队不同,留学生的教学团队应该是一个课程群的教学团队。这是因为,普通的课程有多位教师开设,留学生课程的师资却非常缺乏,一门课程通常只有一位教师担任,新增师资的难度非常大,因此针对课程建立教学团队是不适宜的,但是可以根据课程的性质凝练课程群,打造课程群的教学团队。以笔者所在的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例,该学院承担了留学本科生国际商务专业和留学研究生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程可以划分成不同的课程群,例如管理定量方法课程群、经济学课程群、国际经济学课程群等。以国际经济学课程群为例,该课程群可以涵盖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WTO规则导论、世界经济概论、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等课程,各门课程虽然并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存在联系,并且承担这些课程的教师有些在外语上有优势,有些则在专业背景上有优势,形成教学团队以后,通过团队协作机制,加强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有利于打造出一支能力出众、结构优化的教学队伍。

笔者所在的学院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的尝试,课程群教学团队设负责人1人,由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深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的教师担任,负责该教学团队的建设任务制定、分工、建设和质量控制等。团队建设采取“启动―合格验收”模式,即学院在团队成立之初会下拨必要的建设启动经费,在团队合格验收以后则以奖励的方式对团队建设成果进行激励和宣传。团队合格验收有明确的标准,例如团队要定期在团队内部组织有明确主题的教学沙龙和教学研讨会等,团队也要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在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等方面取得创新进展,在研究性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面成绩突出等,这些标准进一步分解为具体的指标,用于对团队建设进行确定性评价,也便于确定合格验收等级和奖励额度。虽然留学生课程群团队建设尚在起步阶段,建设效果还没有充分显现,但在我们的访谈中,课程群中的教师均表示这种方式有诸多裨益,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不仅在课堂教学效果方面有所提升,在其他如科研等方面也收获了意想不到的合作机会。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

留学生的英语水平和理解能力的差异性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调查中我们发现,这种差异性和留学生来源和知识背景有密切的联系,但课堂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我校的留学生课程虽然采用全英文教学,但授课教师主要为本土教师,长期以来所受到的本土教育,使得他们更加习惯于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讲授式教学模式[4],并且相比其他方式,教师对于讲授式教学模式的驾驭能力更强,很多时候他们只要充分准备好PPT,上课时直接阅读就可以了,但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在国际经济学课程群教学团队建设中,通过分析交流,我们意识到,留学生的明显特点是课堂表现活跃、活动参与度高,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和灵活使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目前我们所做的探索是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和不同层次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将问题探究式教学[5-7]作为基础性教学方法,将互动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等方法有机结合。下面通过两个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例一,《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商务专业留学本科生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涉及面广,具有学时长和知识点琐碎等方面的特点,同时又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在开设本门课程时,留学生一般还没有在企业实践的经验,因此往往觉得课程的知识点难以理解。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了问题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课程设计的基础问题是如何将产品出口到中国,为此在课程开始之时便会将全班学生按照来源国家和地区划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都作为一个独立的出口企业。小组通过查找文献和调研,理出各自的基本流程。师生在课堂上进行分析,探讨其中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最终由教师总结出其中的关键环节,从而引出学生需要掌握的关键知识点,并凝练成一个个具体问题,如如何报价、如何选择结算方式等。结合这些具体问题,采用情景模拟、案例讨论、实地调查等实践性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之间、组内不同学生之间、不同小组之间在课堂内外的互动和交流,在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顺利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

例二,《国际贸易与经济》是经济类专业留学研究生的一门核心课程,与本科生的教学目标不同,研究生教学应当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其中研究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了问题探究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相结合的方法。本课程的主要授课对象是来自于不同国家的留学研究生,他们对于国际经济活动的开展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引入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这一话题,让学生结合各自国家的实际探讨国际贸易的利与弊,从中凝练出具有争议的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将每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具体的研究专题,每一个专题都根据学生的兴趣指派具体的小组承担。教师对专题中涉及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各小组则通过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的学习,开展专题研究。他们通过讨论确定研究思路、分工合作查找文献、撰写研究报告,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引导和组织,并对各小组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提升,并凝练出有待进一步探究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中,师生之间充分沟通,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调动,教学效果也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三、结语

留学生教育是高校国际化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不断提升留学生教育教学水平,是各高校彰显国际化办学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笔者在留学本科生和留学研究生两个层次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影响留学生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也分享了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当然,总体上而言,我校的留学生教育刚刚从扩大规模为主的阶段进入到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为主的阶段,相应的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也才刚刚起步,还存在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将始终立足于留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并在评价环节、网络互动课堂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改革,使留学生教学质量在改革与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金泉元.高校留学生教育软环境建设探析[J].江苏高教,2014,(1):123-124.

[2]郑刚.新世纪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及其改善[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57-62.

[3]王永秀.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13,(3):73-77.

[4]胡金平.走出教学模式功能的误区[J].教育发展研究,2013,(22):76-80.

[5]连莲.国外问题式学习教学模式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26-133.

[6]唐世刚,钟万林.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8):42-43.

[7]闫学军,卢忠民,周立斌.“基于问题的互动研讨式”教学模式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21):55-56.

篇(3)

小学四年级时,老师布置作文题:记一件有意义的事。我写的是我们家狗和隔壁狗“恋爱”的事;二狗子写的是他捡到了一支钢笔;三愣子写的是到敬老院给孤寡老人干活;四毛子写的是扶老奶奶过马路。平心而论,我觉得我写的比他们高明多了。但结果想必大家都猜得到:二狗子、三愣子、四毛子都因为“思想先进”受了表扬,我却因为“胎毛还没褪尽,就这么下流”挨了批评。

我的诸如此类的“思想问题”在那个年月照例被换算成政治立场问题和道德品质问题,从小学到中学,即使成绩拔尖,我也没戴上红领巾,没得过一张“三好学生”的奖状。

天下事多“始料而不可及”者,我这样的人后来竟“混”进了教师队伍。

2004年,我的教师生涯遭遇“师德”瓶颈。按规定,教师上岗前须参加省里组织的多门课程的培训和考试,其中就有“教师职业道德”。第一节课我们接受的是“集体主义教育”。我听得昏昏欲睡,快要下课的时候,老教师带有总结性地说了句:“没有国家,哪来我们个人!”一句话激活了我头脑里“思想的火花”,我在下面嘟哝了一句:“没有一个个‘个人’,又哪来的国家!”

我的一句“嘟哝”,引来满堂惊惶的目光,一阵阵窃窃私语如涟漪般在课堂里荡开。我说错了吗?我们自小就被教育去做“铺路石”、“齿轮”和“螺丝钉”;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常讲“奉献”和“牺牲”。我并不完全反对。只是不愿意作为“齿轮和螺丝钉”去“奉献”和“牺牲”,因为“齿轮和螺丝钉”没有独立思考的权利和能力。后面这些话,我当然只敢在心里“嘟哝”,并没有用这些话跟须发皤皤的老者针锋相对。然而,我也知道,我“学习态度不端正”、“扰乱课堂秩序”的罪名已经坐实。

接受了数周的培训后,是“教师职业道德”考试,考卷上最后一题,也是占分值最大的一题是“材料分析题”,说某大学为加强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教育,出台新举措,如果研究生出现学术道德问题,导师要一并受罚(大意如此)。考卷上照例问: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呢?如果我像很多聪明人一样,从加强学术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角度,对这样的“新举措”大赞特赞一番,也就没事了。只可惜这时我的“思想”又出了问题。我觉得,“新举措”也许能对研究生的学术道德问题有所助益吧,但目的并不能证明手段正确!研究生是成人,是完全自足的道德实践主体。若照“新举措”的逻辑,该“一并受罚”的不止是导师,还应该包括研究生的中学老师、小学老师,乃至幼儿园老师,甚至研究生的父母,因为他们在研究生尚未成年时,就参与了对研究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塑,无疑应该对研究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负有更多的责任。

我为我的“较真”付出的代价是“教师职业道德”考了三次才算通过。

暑假前对教师进行学年考核,我的教学测评和科研测评,都排在前列,可惜“师德”测评的排名没有进前20%,所以只能放弃对我的“推优”。“师德”也开始被执行“量化考核”了!

篇(4)

中医学论文2700字(一):浅析中医学“意疗”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预防论文

【摘要】本项目主要从新时期下可能诱发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原因出发,讨论预防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中医学方法。“意疗”理论辩证地看待人的七情五志,并将中华医学经典中载入的“情志相胜”、“开导解惑”、“移情变气”等中医学方法进行梳理,对于预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预防作用有一定的可行性与研究价值。

【关键词】意疗;情志相胜;开导解惑;移情变气

1.研究背景

据教育部门统计,有30%左右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更加突出,焦虑、烦躁、自卑、封闭,甚至自杀现象发生的比率不断上升。当前大学生容易因环境变化引发适应障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焦虑抑郁;或是学习生活压力导致焦虑情绪以及求职择业压力而导致迷茫焦虑,这些都是大学生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而大部分有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这种虽无较大损害但愉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常伴口中的情况比较常见,即所谓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可通过自我调整或心理医生来改善心理状态。

2.研究必要性

中医学“意疗”理论中,采用治疗者与被治疗者间的相互反应与关系,通过人的七情五志来改善心理、情绪、认知与行为有关的问题。古籍经典里早有记载成功的案例,但目前理论整理较少。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很少会认识到自己心理有问题而日渐严重进而产生心理疾病,既不自我调整也不看心理医生,这时候中医学“意疗”理论应用于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不会给大学生一种“我心理有病”的压力感,而是以一种春风化雨般的方法改善大学生心理状态,从而及时预防其心理产生疾病。因此,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基于中医学理论——“意疗”,在浅析其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的同时,也希望将我国国粹中医学“意疗”理论推广化,惠及更多的人。

3.大学生出现心理疾病的诱因

3.1外界环境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处在多姿多彩的社会中,有丰富的娱乐场所和玩乐方式,外界的刺激让许多大学生沉溺于过度的放纵和享乐,迷失了自我,对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3.2个人因素的影响

个人内部的个性缺陷是诱发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有的大学生从小在心理上的问题没有受到关注,没有与家人、老师、同学之间的来往,变得孤僻忧郁,严重影响了心理健康。

3.3人际关系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校园后,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和同学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校中感到孤独,逐渐变得内向起来,出现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

3.4就业竞争的影响

大学生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激烈的竞争让许多大学生对毕业后的生活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在家庭、情感等方面,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着影响。

4.中医学“意疗”理论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预防研究

当前大学生容易因环境变化引发适应障碍,因人际关系紧张导致的焦虑抑郁,或是学习生活压力导致焦虑情绪以及求职择业压力而导致迷茫焦虑等心理问题。心以知觉功能统领性情,实现性情。中医学“意疗”理论通过研究人的七情五志来改善心理、情绪等,对于大学生预防心理疾病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归纳整理出了中医学经典古籍中的“意疗”方法,并针对一些影响产生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诱因做出了“情志相胜”、“开导解惑”、“移情变气”针对性的预防方法。

4.1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理论出自《内经》,是古代中医学中最典型的心理疗法,具有鲜明中医特色,根据五行相克理论而产生的不同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情胜情来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此外,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所以说,欲解大学生心里之郁,则协情志之调。如今激烈的就业竞争让许多大学生对毕业后的生活产生的恐惧心理,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喜伤心,恐胜喜”以及“恐伤肾,思胜恐”的说法,平时大学生应该多思考人生的具体方向,多做准备,做到知行合一,保持一颗知足常乐的平和心态,“中和”状态即为一种心理健康状态。那么面对竞争压力带来的恐惧时,可根据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以超越障碍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及时预防大学生因压力太大而产生的心理健康疾病。

4.2开导解惑法

清代名医吴鞠通说“吾谓凡治内伤者,必先祝由,婉言以开导之,重言以振惊之,危言以惊惧之,必使之心悦诚服,而后凑效如神”。对于个人内部的个性缺陷而孤僻忧郁的大学生而言,大多是时候说理开导、同情安慰可以改变其心理环境。由于大学生同老师同学、亲朋好友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关系层面上进行考虑筹划就很重要,询问健康咨询者个人想法的同时,要保持把重点放到他们的关系上。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开导者要委婉指出性格孤僻对其身心发展的不良影响,然后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找到咨询者负面情感中积极的一面,向他展现出爱与友善的表现[6],寻找从孤僻中走出来的突破点,同时也说明想要把孤僻的性格改变确实得要自己下决心养成良好的心态,此法对于预防由人际关系紧张而诱导的心理疾病同样适用。

4.3移情变气法

《素问.移情变气论》言:“古之治病,惟其移情变气,可祝由而已”。古代为了预防心理健康等疾病,只要对病人移易精神和改变气的运行即可。放在当代,对于外界的刺激而日渐消沉的大学生,可运用各种方法转移和分散外界诱惑对其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做到移情变气。大学生通过派遣情思,改变心志,特别是通过运动,不仅可以增强大学生生命的活力,而且能改善不良情绪,使人精神愉快,把诱发人心理疾病的不良情绪的能量发散出去,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此外运动移情法对于一些大学生因情感问题而可能诱发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有预防作用。

5.总结与展望

中医学“意疗”方法作为一种将理论推广化的尝试,有利于拓宽心理学方法预防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渠道。“意疗”将该理论中的“情志相胜”、“开导解惑”、“移情变气”法等应用于预防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辩证地看待人的七情五志,在心理学本土化的浪潮下,有一定的可行性与研究价值。当然,“意疗”方法目前缺乏一定的实践研究,这也是今后需要不断探索的,也相信不久的将来中醫学“意疗”方法必将实践化,预防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疾病,并且造福越来越多的人民。

中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论文

摘要:自从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出台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以来,长春中医药大学结合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际情况,对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最后总结出43323的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成长为临床医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学会临床做事的方式方法、建立科学的临床思维逻辑、训练扎实的临床技能的重要阶段,在其整个临床职业生涯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1]

由于住院医师制度的推出,在原本研究生更侧重理论学习的研究来说,又增加了36各月的临床实践学习。一时在学生的培养、时间的高效利用与分配、管理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混乱。高效、有序、协同、合作、指导性强、应用性强的教育管理模式体系一直并没有完全建立。鉴于此,我院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强化目标管理。做好过程及结果监督。形成我院特有的43323的中医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2]

一、搭建四位一体平台

1.构建校院培训基地学生“四位一体”的高效协同管理模式

随着规培制度与专硕培养的并轨,研究生管理就由原来的三方管理即导师、二级学院、校研究生院对研究生的三方协调管理转向了由导师、二级学院、校研究生院和规培医院共同参与的四方管理。在原来三方管理基础上又增加了规培医院的教育与管理。在管理模式发生转变后,给本来就不是很成熟、很完善的研究生管理体制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各管理单位之间的沟通协调是否通畅,对研究生管理是否规范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建立“四位一体”的高效协同管理模式,有机地将各自岗位分工明确,责任细化,并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时时将学生的学习、规培、科研、思想动态等信息交流,均衡时间分配,并建立相应的沟通交流平台。从而实现有效的协同管理。[3]

2.制定院校基础教育基地与住培培训基地接轨管理制度

制定两个管理教学单位相关制度。如定期例会制度、责任分工制度、问题处理机制等,确保干事有依据、沟通有平台、协调有对象,解决有效率。从而实现分工不分家的两地接轨制度,充分发挥两地教学与住培的教育管理优势,形成合力。实行信息共享、教育方式方法共享、优势资源共享,强化沟通、协调在开展教育过程中的集约化和高效化。

二、严控三个教学环节

三即三个环节,即培训、监督、考核等跟踪管理环节。培训、监督、考核是保证研究生保质保量完成学业任务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定期对学生召开学习进度说明会,要以科室为单位组织召开专科培训会,要明确培训目标及培训的实效性,注重学生在学习、规培中的考核,落实考核时间进度推进表,实行两周一次的主会制度,完成学业中的监督管理工作,细化考核制度。

三、打造三支精英团队

三即三支队伍。组建管理团队、考评团队、标准化的导师培养团队。

1.四向管理均衡分工,科学建设管理队伍

由于研究生管理涉及方面多,沟通协调面广,所以学院要精选力量参与到研究生的管理中,要明确导师、辅导员、住培教师、研究生院教师的责任分工,细化工作内容,确定工作流程。对各自相应的工作内容开展正规的培训。

2.成立专业的培训考评小组

学院层面要联合教学、学工、住培医院精选人力对学生进行定期考核,包括学生的出勤、学业中期掌握程度,规培科室应知应会掌握情况进行考评,要实行定时考核和定向考核结合的方式。要注重学生学习中的过程性考核。考评结果可以作为日后评奖评优的参考基础,并对学生成长做成长鉴定,形成详细的学生成长档案。

3.组建标准化导师培养团队

定期开展研究生导师临床培训,其中包括导师政治思想、觉悟及自觉性。定期邀请国内外优秀医学学者进行学术交流,鼓励导师参加学术研讨会、教学管理会等活动,加强管理制度培训,解读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自身院校有关招生选拔、培养、学位授予及导师遴选等方面规章制度培训,帮助临床医学导师明确培养目标,掌握培养方法。

四、搭建两个实践平台

二即两个实践平台。借助国家级临床大赛平台和社区义诊平台。国家级的临床技能大赛和社区义诊是检验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及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因此我院特别重视这两个实践平台的建设情况。在国家级大赛前,学院会组织由本、硕、博组成的团队进行比赛。增强了学生梯队培养。同时配备专业教师专职辅导学生大赛。同时,在社区平台建设上,每周都会由经验丰富的医生带队到社区义诊,现场问题现场解决,增加了对诊病、处方的交流沟通,切实地将教学课堂搬到了社区现场。同时,我们针对研究生开设第二课堂德育分制,确保了学生的有效参与性。

五、提升学生三个能力

三即三个能力培养。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二课堂活动体系平台、心理健康咨询平台提升研究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能力

1.成立研究生骨干学生组织,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增强研究生学生组织在学生业余生活中的作用,开展研究会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科研、临床等培训工作,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增强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有效弥补老师下班后时间利用率低下的现状,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2.构建研究生第二课堂活动体系,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通过学生组织,举办趣味运动会,文艺表演类的茶话会,养生保健大讲堂等学生喜欢的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避免因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而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

篇(5)

一、渗透式教育的理论及特征

1.渗透式教育的理论

德育教育一般通过施教者主动传递教育信息,受教者被动接受的过程实现,这种过程是典型的“显性”教育。与之相对的,则是一种受教者对教育内容无意识接受,心理上未察觉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过程,也被称为“隐性”教育。我国历史上有很多“隐性”教育的典型案例,比如“孟母三迁”,其本质就是通过环境“隐性”因素影响加强教育效果。1968年美国教育家杰克逊总结了“隐性”教育的相关特征,进一步提出应该将教育内容设计在受教者所处的外部环境之中以更好实现教育效果的理论,一些学者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形成了渗透式教育的相关理论。渗透式教育理论认为,显性教育的过程目的明确,带有一定的强制属性,受教者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应付态度影响教育效果。而按照相同的教育主题和内容,淡化受教者的角色意识,以环境、舆论、制度、服务等载体,以过程、时间、空间等维度延展,通过灵活生动、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能够有效提升受教者的接受度,尤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德育教育方面,可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2.渗透式教育的特征

渗透式教育有其自身特点,遵循这些特点开展渗透式教育能够促进过程的最优化和效果的最大化。第一,渗透式教育的目标具有明确性。渗透式教育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围绕明晰的目的、确定的主题设计渗透内容,否则,教育过程的开放性可能会导致目的偏离,进而影响教育效果。第二,渗透式教育的载体具有多样性。受教者所处环境是渗透式教育的载体集合,环境的多样性就决定了载体的多样性,不同受教者对某一教育内容根据载体的不同接受程度也有差异,因此教育内容应该渗透在多种载体之上,通过结合不同受教者的不同兴趣点达到教育效果。第三,渗透式教育的受众具有自主性。前文提到,渗透式教育着力淡化受教者的角色意识,从心理学来说其意义在于避免受教者因被动接受产生消极态度,相反,渗透式教育强调激发受教者自主性,使其处于一种自愿的“自我教育”心理状态下,主动获取甚至发掘教育内容。第四,渗透式教育的过程具有愉悦性。渗透式教育与显性教育在展现形式的最明显区别就是“非课堂”的,在这个过程中,施教者与受教者形成了一种开放式、无课堂、跨时空针对教育内容的交互过程,受教者自然地主动发现并接受教育内容,其氛围的和谐愉悦保证了教育效果。

3.工科高校研究生渗透式德育教育的开展维度

我国工科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紧凑有序,课余时间和所处空间呈现碎片化、分散化的特点,显性德育教育缺乏公共载体。在此情况下,德育教育应该主动结合研究生的培养环节,充分利用研究生个体的非课程教育时间和所处空间,通过生动的内容设计以渗透式教育的方式融合在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全时域、全空间”之中,以实现其教育目的。

二、“全过程”德育渗透及其重要节点

对研究生个体来说,自进入学校之后,到毕业之时,即其接受培养的全过程。在整个培养过程之中,研究生个体之间的身心状态、思想状况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但是在一些节点也存在着共性的需求,这些节点就是渗透式德育教育开展的最好时机。

1.结合入学环节,开展融入教育

站在新的学习生涯的入口处,研究生相较本科生来说一般具有较为明确的发展目标,但对于实现目标的途径却没有相关经验,另外,工科生培养时间短、培养内容多的特点也需要研究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在这个过程节点,需要德育教育从精神传承、学业导航、身心健康、沟通融合四个方面加强对研究生德育渗透,实现其完美“融入”。做好融入教育的基础是要营造温馨盛大的迎新氛围,通过校园布置、生活服务、助贫助困等拉近与研究生的心理距离,让其在充满归属感的前提下更好接受教育信息。在精神传承层面,可以通过组织开学典礼、参观校史馆等活动实现学校传统和校园文化的渗透;在学业导航层面,可以通过院士、专家见面会等形式为新生答疑解惑;在身心健康层面,可以通过团队训练等素质拓展培训做好保障;在沟通融合层面,可以通过专题书刊赠阅、媒体平台相关信息推送达到效果。

2.结合毕业环节,开展爱校荣校教育

在即将离开学校走向社会的节点,研究生对母校的留恋之情最容易升华为爱校荣校的深厚情怀,激发这种情怀最有效的渗透式教育方式就是通过仪式感极强的毕业典礼或学位授予仪式,由学校知名导师为毕业生援正流苏,由校长、导师、校友向毕业生深情寄语,爱校教育内容会渗透和沉淀在毕业生的记忆中。同时,作为学位文化符号的相关设计作品也会给研究生留下深刻记忆,比如象征学校学术文化神圣性的学术权杖,可派发给每个毕业生的毕业徽章,可作为获得学位象征的学位凭证,可自行设计带有浓厚学校文化积淀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等等,这些设计作品可以通过纪念品、照片、影像资料等形式融入爱校教育的内容并长久保存下来,不断激励毕业研究生以母校为荣和报效祖国的坚定志向。

3.结合第一课堂,激发研究生创新创业意识

研究生通过第一课堂获取学科知识,而在第一课堂之外通过组织多种层次的学术活动,可以渗透学术交流和创新意识激发的教育内容。对研究生个体来说,参加国际、国内、校内等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所提升的方面也有所不同。国际学术交流因经费和资源限制,目前难以覆盖大多数研究生,因此应侧重于少数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提升,同时也可以通过组织这部分学生的返校交流来扩大影响面;国内学术交流多通过竞赛、暑期学校、博士生论坛等形式,更多的是对第一课堂知识和技能的再次提升,研究生通过竞技、交流可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进而推动第一课堂的学习;校内学术交流更多应该以沙龙、座谈的形式常态化开展,侧重于研究生的思维启迪。在国家发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的背景下,高等学校理应为国家输送大批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潜质的毕业生,相对于本科生来说,研究生价值观相对成熟,科研课题创业成果转化的可能性更大,因而更需要为之提供完善的创业教育平台和丰富的创业资源。创业教育的体系化是其完善与否的重要量度,通过选修课、沙龙、咨询等提升研究生创业素质,通博士学位授予仪式过创业大赛营造浓郁的创业氛围,通过基地建设为研究生提供试验平台,通过对接投资基金组织为学生企业孵化提供通道,并广泛挖掘和形成创业校友的互助网络,就可以为研究生的创业意识培养搭建一个庞大的渗透式创业教育体系。

4.结合就业需求,推进研究生助管育人工作

对于大多数研究生来说,就业代表了其学业生涯的终点和事业生涯的开端,就业成为其最关注的热点,同时职业能力也成为其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最想获得的能力之一。研究生“三助”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平台,尤其是其中的助管工作与研究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有极大的相关性,可以将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和实现职业能力提升统一起来。为了实现助管岗位对研究生提升责任意识、积累职业经验、增长知识才干的隐性教育作用,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助管工作体系:第一是建立完善的助管培训体系,包括全覆盖的基础培训、模块化培训和日常培训,通过满足学生的共性需求和差异化需求实现教育目的;第二是要设置合理的资助金额,按劳取酬是职业素质的基本内容,同时助管津贴也可以提升研究生生活水平,增强岗位对研究生的吸引力,资助金额可以参照高校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第三是要强化岗位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定期召开政策交流会等形式强调助管岗位的首要作用是研究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上述三个方面提供研究生职业能力提升的保证,并在研究生就业之前开展工作,以实现教育目的。

5.结合毕业论文撰写,提升研究生学术道德水平

学术道德是研究生的道德底线之一,应成为研究生的基本行为准则,但教育施加的过程如果和论文撰写的过程脱节,容易削弱教育效果。各高校可以按照研究生论文开题、中期、论文撰写等环节,寻找恰当时机开展学风学术道德的规范化教育。同时,教育不应该只通过讲座的单一形式开展,应通过宣传册、媒体等多种形式向研究生传递正反两方面的内容,并把相关内容渗透在导师讲述、同学沟通之中,以案例教育替代政策教育,以事实教育优化理论教育,逐步实现学生由心态上“不敢不遵守”、制度上“不能不遵守”向道德上“不想不遵守”的逐步过渡,并形成隐性的道德约束。

三、“全时域”德育渗透及其实现方法

工科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紧凑、科研任务量大,学业之余的公共时间较少,研究生个体的时间也呈现出碎片化的状态,且在这样的时间之内研究生渴望休息放松的主观意愿较强烈,这也给渗透式德育教育提供了机遇,如果能够把德育教育内容以寓教于乐、愉悦身心的形式填充到研究生各个课余时间段之内,充分考虑研究生个体差异化的成长需求,就能够从“全时域”维度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1.利用暑期开展集中社会实践,提升研究生责任意识

关于通过社会实践途径完成研究生价值塑造和责任意识提升的研究很多,这里不再赘述。从时间角度来说,工科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更多是依托科研院所、企业等进行科技社会实践,因此暑期成为最优选择。首先,企业招聘大多在秋季学期启动,对用人单位来说,需要在暑期提前了解对口高校毕业生整体情况,对研究生来说,在择业前了解企业生态有助于形成更准确的判断;其次,应该坚持通过规范化、长效化和基地化的方式提升社会实践实效性,建立标准化的项目申请审批制度,公开公正招募社会实践队员,搭建学术论坛、参观调研、志愿服务等多种类别的社会实践平台并通过基地建设巩固高校和相关单位的合作关系;第三,应该统筹安排北上广、沿海城市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实践活动批次,充分激发研究生服务社会的意识。

2.利用碎片化时间设计传播内容,推进研究生全媒体建设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和自媒体平台迅速吸引了大量受众,与之相伴的是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的习惯广泛形成。对于工科高校研究生来说,学业、科研任务的繁重更使其时间碎片化程度较高,而微信、微博阅读不仅成为多数研究生的生活习惯之一,更成为校园文化和舆论的新阵地,这也就给德育教育提供了内容渗透的空间。工科高校应该通过传统纸媒、网站、微信、微博和校内宣传场所建立一体化的全媒体平台,并形成有效的内容组织模式和联动式的媒体传播模式,在此基础上增设媒体平台的应用功能,比如查成绩、查补助、查教室、查校车和互动式的投票等功能,以贴近学生爱好,吸引学生群体,继而实现教育功能。

3.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人文素质讲座,加强人文沁润

工科高校因资源和时间的限制,所培养的研究生通常在人文素养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部分高校近年来相继启动的人文素质建设项目就是为弥补这一不足,也取得了值得借鉴的良好效果。通过邀请各行业、各领域,尤其是工科高校所缺乏的人文素质类名师名家来校,以讲座、交流、表演等具体形式将文化知识传递给研究生,尤其是对某一领域具有爱好的特定研究生群体、社团等进行针对性开展,可以有效实现教育目标。在时间的选择上,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的选修课集中时段或者周末进行,这也符合研究生在课程培养外休息的同时陶冶情操,用文化艺术沁润心灵的需要。

4.利用闲暇时间组织研究生特色文化活动,满足研究生情感需求

研究生群体与其他群体有一些共通的文化需求,但也有属性明确的群体特色文化,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生的文化更加注重健康,更加结合导师,更加关注情感,这种特定情况也是与研究生缺乏锻炼时间,与导师朝夕相处,年龄层接近婚恋的现实情况相一致。因此,开展与上述特点相适应的文化活动更能够实现德育教育目标。比如以课题组为单位进行的团体竞技体育活动、跨学校跨专业开展的情感活动、为博士生举办的主题集体婚礼、邀请导师共同参加的体育比赛等等,都能够受到研究生的欢迎,这些活动对研究生健康意识提升、促进师生关系融洽、释放情感需求等方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关活动应该选择闲暇的、研究生身心最为放松的时段开展,以达到最佳效果。

四、“全空间”德育渗透及其有效载体

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决定了其课程选择的多样性和差异化,其科研场地也随着研究方向不同而分布在高校的各个楼宇内。空间的分散给德育教育带来挑战,但同时也给渗透式德育教育内容的多样性提供了机遇。

1.挖掘研究生科研空间内涵,实现实验室文化传承

教室和实验室是对研究生进行课程培养和科研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其中实验室更可能是研究生工作时间最长的活动空间,实验室的文化、内涵和氛围将对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客观上成为在空间维度进行渗透式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加强实验室建设的关键不应只注重环境和氛围,更应该着眼于文化传承,实验室文化的要素应该包括:在实验室文化核心层面的导师育人传统、组织制度建设;在实验室文化基础层面的硬件条件、环境布置、活动制度建设;在实验室文化表征层面的师生典型树立、实验室理念等。通过不断的内涵挖掘可以充分实现实验室空间对研究生的德育培养作用。

2.加强研究生交流空间建设,搭建开放式学习平台

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充足的学习空间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根据前文所述,研究生在学术能力提升方面需要将交流活动常态化,因此在研究生经常经过的公共空间,应该建设一定数目交流场所,这类场所被称为公共交流空间。公共交流空间一般指实验室、教室集中的邻近区域或研究生流量集中区域,这些区域通过文化凝练和软硬件条件建设,提供必需的学习用电、交流设备以及咖啡角等,可以建成环境舒适、学科特色鲜明、便于研究生进行学术、文化交流的平台。

3.深化研究生公寓空间活动,服务自主性成长需求

篇(6)

关键词:学习 教师 水平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9-0143-01

作为漯河医专药学系的一员,我非常荣幸能够有机会到河南大学培训进修,感受百年老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学术氛围,在这里,无论是学习和生活,我感觉收获颇多,现总结如下:

一、进修的基本情况

我来自漯河医专药学系,2005年参加工作,在企业锻炼了三年后,于2008年来到漯河医专药学系药物分析教研室,成为一名高校教师。虽然在教学方面很努力,但缺乏知识的拓展与更新,科研方面也有待提高。为了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经学校批准,我来到了河南大学进修学习,河南大学是我的母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治学态度严谨,学术气氛浓厚,基础与应用并举,河南省天然药物与免疫重点实验室是河南大学的省级科研机构,以河南大学化工化学院、医学院、药学院三个学院的化学、免疫学、中药学、药理学等省级重点学科,以及一个博士点和相关学科硕士点为学科支撑,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和中青年科技骨干为代表的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勇于创新的研究队伍,该团队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5人,教授9人,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8人。我在此实验室学习进修,感受到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收获颇多。

二、科研收获与反思

1.科研收获

1.1走进实验室学习

走进实验室后,发现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其实很多,认识了实验室的仪器的名称、使用方法,比如核磁共振仪等;在细胞培养室进行了参观,感受到洁净度不一样的职业氛围;知道了药物合成的基本方法,学习了药物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干法和湿法装柱的基本操作,学习了氢气作为还原剂还原药物的实验操作;进一步了解了做科研的基本思路和理念。

1.2参加组会

组会是实验室每周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课题组成员轮流对近一个月自己的研究进展向导师做汇报,由导师进行点评,在实验过程遇到的一些问题大家共同探讨。并且还有文献汇报环节,通过汇报文献,使我们不仅获取了最新的科研进展,而且对自己的文献阅读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为今后论文的书写打下基础。英文文献的阅读需要具备一定的英文水平,所以,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能力一直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标。

1.3听科研讲座

进修期间,我还积极去听讲座,了解科研最新进展。听取了西安交通大学、中科院、郑州大学等多名教授的学术讲座。其中题目为“新型有机硼试剂的选择性制备与转化”的讲座,一方面体会到专家在自己研究领域的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感受到专家谦逊的态度和学者风范,让人钦佩。

1.4毕业答辩

毕业答辩每年都要进行,很荣幸在我进修期间有这样旁听的机会。研究生在答辩之前都要进行预答辩,为正式答辩做准备。我也参加了预答辩的旁听。研究生们汇报了自己三年的研究成果,从汇报中可以看出,他们付出了很多,也走过很多弯路,有时候一个反应条件的摸索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但他们坚持下来了。在科研的过程中,导师们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2.反思

2.1严谨的态度是搞科研的前提

8小时是研究生每天工作最少时间,每周工作40小时以上是司空见惯的事。基本上一天都要待在实验室做实验,导师也要每天去实验室无数次,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在实验室里,我接触到很多研究生,他们做实验很严谨,严谨到一个试管的刷洗需要无数遍,就像他们说的“刷干净瓶子是我们做好实验的前提,因为一旦合成的药物有杂质,我们好找出原因,而不至于是没刷干净瓶子造成的”。是的,“细节决定成败”,严谨的态度是做好科研的前提。

2.2课题组的团队精神很重要

做科研需要团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的力量可能是无穷的。同属于一个课题组,大家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会有交叉,一个人在合成实验时需要这个中间体,或许课题组其他成员正好有这个中间体,所以可以互相使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可以互相探讨遇到的问题,共同提高。在进修的日子里,令我感触最深的是研究生们的“传帮带”,研二同学带研一同学,从一点一滴做起,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3搞科研要有信心、恒心和耐心

科研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很多问题,有一位研究生在合成一个药物时,总是提纯不干净,他尝试了很多方法,花去了一个月的时间在这一步的杂质分离上,每天都反复尝试,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做出来了,这一刻,我看到他脸上的笑容比任何时候都灿烂。还有一位研究生每天第一个到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没有人知道他每天什么时候来,又什么时候回去的。因为我早上七点半去的时候他都在,晚上走的时候他仍在。他每天勤奋地工作着,是呀,搞科研需要勤奋和执着的精神。

三、教学收获与反思

进修期间,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也经常抽时间去听课。通过听课,不仅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而且可以站在学生的视角去审视教学,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态,为今后的教学做好准备。我教的是药物化学课,所以听药物化学课是我的首要任务。带药物化学课的有两位老师,都非常有教学经验。河南大学的药物化学课堂可以用幽默风趣来概括,教师可以把本来枯燥无味的药物结构式“讲活”,从河南大学药物化学老师那里我学到了一节课不需要讲太多内容,但要讲精、讲透,在教学中时时渗透科研思维,既能用科研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又能从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课深受学生喜欢。河南大学的药物化学课堂的教学内容也很丰富,课件做的也很好,而且每节课都有与课堂内容相匹配的flas,从者里我学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此外,我还听了河南大学药学院的有机化学、仪器分析课、药物分析等课程,这里的每一位老师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指导我在今后的教学之路上不断前行。今后我要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不仅要锤炼自己的语言,还要利用现代的教育手段丰富课堂,辅助教学。

篇(7)

三航三育,实现成长成才目标

——学院研究生工作总结

资源与****学院2019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按照学校“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发展理念,秉承“立足学院特色、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宗旨,结合学校和学院年度工作计划开展工作。践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科研创新和国际化发展为工作重点,力求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提升育人“力度”、“效度”、“高度”、“温度”和“广度”,聚焦培养研究型、应用型、专业化、国际化一流人才。

一、联合“两个课堂”,搭建全方位育人平台

1、夯实“学术研究”第一课堂

资源与****学院致力于培养研究型学术人才,研究生作为科研创新的主力军,承担着艰巨的研究使命。通过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持续激发学生科研学术热情和学术信心,夯实“学术研究”第一课堂。一是举办了“美丽中国”系列活动之学术人生,邀请相关专业领域国内外知名专家分享学术成果,进行专题讲座,拓展学生学术视野,激发专业热情。二是举办两场博士学术沙龙。2019年年末,***专业分别开展了学术沙龙活动,活动中,除特邀报告、学生汇报外,设立了研讨交流及优秀报告评选环节,为研究生学术展示及校际交流搭建了平台。三是实行学术质量提升工程。与****科学专业举办了文献阅读报告会,学术型硕士阅读一定数量的文献并进行小组汇报展示,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学风;各专业各研究小组形成学科团队研究进展周汇报制,各研究方向研究团队每周汇报研究进展,聘请指导教师现场指导点评。2019年全年共举办学术报告近40场,各研究小组周汇报100余次。四是开展国奖面对面交流会。邀请本年度国奖获得者传授实验技能、研究方法、交流写作技巧,帮助研究生增强学术期刊发表的成功率。

2、拓宽“国际视野”第二课堂

本年度从如下几个方面推进我院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一是开设留学交流窗口,邀请归国的访学教师、留学基金委公派学生分享国外学术研究体验,交流国外前沿学术成果的同时,促进学生赴外学术交流热情。二是举办第二届“国风”系列活动。2019年主题为“感受传统中国文化”,活动中设立多场文化体验活动,使留学生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自觉成为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使者,营造和谐友好的学习共同体氛围。

二、推进“三航工程”,提升育人质量

1、理想启航,入学教育赢在起点

开展新生入学第一课活动,重点围绕政策文件进行了集中学习和深入解读,确保宣传到位、全员知晓。针对新入学研究生,开展了“开启科研之路”活动。邀请%%的青年教师畅谈科研感悟,分享学术人生,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启迪新生开启科研之路。

2、主题导航,思想引领助力成长

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研究生教学与管理各环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学生言之于口、内化于心、践之于行的价值信仰,是资源与****学院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在。本学期结合“建国70周年”、“五四100周年”,开展了红日读书会、阅兵展播、“以青春告白祖国用奋斗实现梦想”南湖定向越野活动。红日读书会以支部为单位,阅读红色经典,分享品味红色故事,培养爱国情怀;10月1日组织全体研究生观看网络直播庆祝70周年大会、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活动盛况。观看过程中,宏观壮大的阅兵场面和形式多样的精彩节目让在场学生心潮澎湃、无比激动。会后组织研究生对大会盛况进行交流讨论,大家积极参与,踊跃发言,饱含深情,说出了自己的观后感,深切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美好祝愿;开展“以青春告白祖国 用奋斗实现梦想”南湖定向越野活动,活动设置答题竞赛、越野赛跑、致敬英雄先烈等几个环节,活动内容涉及资源与****保护、中国文化、时政知识等方面,吸引南湖游玩群众的积极参与。以此种方式告白祖国,喜迎建国70周年。

3、职业护航,就业指导成就未来

针对学院研究生科研压力相对较大,对职业生涯规划认知力度不足,主动寻找职业生涯帮助的主观能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加之研究生对自己学历的过度自信,经常出现“眼高手低”导致的择业难、就业难的实际状况。2019年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方面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一是抓好新生第一课的教育契机,开展研究生就业形势分析报告会。由学院副书记全面整体的介绍专业的职业定位、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使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二是开展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工作,对近三年毕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数据整理及分析,并整理汇总了近三年毕业生就业企业的企业概况及联系方式,将此类信息汇总,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更贴近实际、有的放矢。三是突出就业经验引导性。毕业年级建立就业专用交流群,及时就业信息,分享就业感悟;依托学院网站定期成功就业学生的经验分享,发挥朋辈指导力量。

三、完善“三育体系”,凝聚育人合力

1、打造务实团队,服务育人再上水平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形成育人态势,打造学生干部服务育人团队。以研究生会为主体,建设一只政治觉悟高的优秀学生自我管理团队。目前在校研究生275人,专业负责人及学习委员18人、团支部干部6人,党支部学生干部12人,覆盖所有专业及学历层次。2019年对学生干部进行“了解身边的他”主题培训,帮助主要学生干部识别需要重点关注的同学,使他们成为研究生日常生活学习的观望镜、调节器。

2、抓好日常规范,管理育人落细落实

依托《****研究生外出安全管理办法》颁布实施《资源与****学院研究生安全管理办法》,严格落实请销假制度。导师、辅导员、学院,逐级报备,掌握学生行踪动态,确保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新生入学即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详细解读学校学院规章制度,保证新生入学期间政策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