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2 15:07:0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亡羊补牢教学设计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较短,为了能在一课时很好的完成。在这节课里,我结合学习寓言通常使用的三个步骤来教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语亡羊补牢教学反思,望大家喜欢。
成语亡羊补牢教学反思范文一《亡羊补牢》这篇课文是一则成语故事。这个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要通过读懂寓言的内 容来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寓意是对故事中的具体形象和故事情节作的最高概括,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个跨度的,为了帮助学生迈过这个跨度,必须重视情境 创设,因为学生只有在耳闻目睹之后,才会真正深入地理解故事内容,正确地对故事角色进行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才能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寓言向我们揭示的道 理。通过课文的教学,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这篇课文的教学,我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学生的年龄情况,体现了新课 程的理念。
成语亡羊补牢教学反思范文二《亡羊补牢》这则寓言较短,为了能在一课时很好的完成。在这节课里,我结合学习寓言通常使用的三个步骤来教学。首先是试题理解题意。然后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内容。使学生有目的的,在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最后联系实际理解寓言。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到小组内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上我同时采用回答问题与朗读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的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并通过人物对话模仿,让学生切身体会对话的语气,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
三年级是开始写作的最初阶段,在学文的同时要时刻想着为写作打基础。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中,我利用插图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口语交际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也让学生能联系实际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这样也就教给了学生学习寓言的方法。
有其优点也就不自然的存在一些不足;语言运用不恰当。有罗嗦现象,导致课堂延时。由于时间关系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亡羊补牢的例子。再有就是没有拓展延伸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
成语亡羊补牢教学反思范文三本节课是在学校组织的“双优课”评选活动中,展示给校领导和老师们的。我亲切、谦和的教态赢得了老师们的赞许,同时对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也起到 了致关的 重要。我非常满意的是学生们的表现,学习兴致高涨,参与意识强烈,发散思维活跃、学习效果良好。一节课的教学安排,老师可以精心准备,但课上的突发事件 (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或是无关的),确实往往让老师始料未及的,怎样巧妙的处理好,就要看老师的应变能力,和多年的教学经验。继而就本课书的教学,发表几点 不成熟的见解:
1、目标明确,方法落实:
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 方 法,老师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孩子,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扎实进行,落实有效。从题目激趣导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关键问题为切入点,引导理解 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
2、循环反复,螺旋深化:
简单的环节,训练却绝不简单,训练在反复中提高。
第一,教学中多次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生字词的学习:在课文中整体认读、在具体的语句中读准确、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词的意思。反复的认知重现,对孩子学习掌握生字是积极的,
第二,读故事,悟出道理,却没有“到此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读故事,体会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语句体会;创设口语交际训练平台,把故事与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结合教材特点,选择学法,但切入点的问题缺少讨论的价值:
这 节课环节清楚紧凑,老师以“问题: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组里交流。还有就是老师对养羊人有一种评价,不知对不对,待你 们解决完第一个问题后告诉你们,帮我分析一下。”为切入点,引导孩子读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学习和师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读懂了故事,体会了寓意。 这种探究合作学习在此运用得如此自然与高效。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过程与方法”,但是我觉得作为切入点的问题过于简单,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小组讨论的意义不 大。
4、教学无小事,更应关注细节:
一、反思成功之处,总结归纳,形成风格
作为教师,每一节课总会有自己满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处,包括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目的的做法,或是课堂教学中突发事件的应变过程,或是对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运用的感触,或是对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或是双边活动开展得很成功,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爆发出的灵感和火花等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应该及时地把它详细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把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会大有好处。
二、反思失败之处,引以为戒,亡羊补牢
任何一节课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即使教师课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也可能会出现意外。如:对教学中突发事件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阐述有偏颇;或者感到对某个问题的处理力不从心等。对这些做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今后教学的教训,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反思教学疑难,反复推敲,化难为易。
这里的疑难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学生的疑难点。每节课下来,学生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疑问,但是课堂上无法解决。教师把从学生方面反馈过来的疑点记录下来,细加琢磨,有利于今后的教学和复习。另一方面是教师方面的疑点。教师对教材中的问题并非一下子就可以理解的十分透彻,有时甚至是似而非,还有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有许多实施难点,如“教学评价”、“有效学习”等等。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自己会感觉到这些。这样,就把它记下来,促使自己今后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加深研究,使之明白透彻。
四、反思教学所悟,推陈出新,精益求精
自我国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方式已发生巨大的变化。所有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们正努力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到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得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和掌握各种能力,形成“以学生为教学中的主体”的教学观念。
在传统教学观念中,教学常被人认为是简单的“教”与“学”的组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如何成功引导学生构建数学知识、获得技能是目前课改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而如何提高“教与学”中的“教”则首当其冲的成为新课程改革中所有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的方向与目标。
教无定法,所以在真正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一种普遍适用于一切教学内容、一切学生、一切环境的固定模式或者程序,一但教学工作者从一而终,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只会使教学走入死胡同。因此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将获得的经验补充到教学实践中,才能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达到真正的“有效”。所以教学反思便成为如今教学实践研究中探讨的重点。
二、案例理论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同样如此,教师教学贵在有反思,思则得,得则改,改则进。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主动征询学生、同行、家长等对其教学的感受和意见,以及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思考和深度加工,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以期达到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效果的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实施至今的多年中,教学反思已经深入到每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中。因此,所谓的教学对于教师而言,不再是简单地上完一节课,它有了后继行动――教学反思。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在实践工作中有许多教师仍将教学反思简单地等同于教学结束后对课堂实际的检讨和总结,没有理解新课改倡导的教学反思的真正意义所在,导致教学反思流于形式,中看不中用。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教学反思:
1.课前反思。课前反思,许多教师将之等同于课前设计,也就是备课。其实二者之间是存在一定区别的。备课,是教师对于教学实践的一种预设,对于知识教学过程的一种设计。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次的课堂实际教学都会遗留下来许多“遗憾”之处,所以我们在结束课堂教学之后,总会进行课后反思。但如果这些课后反思总结成教训之后,没有及时应用于下一轮的教学实践中,那所做的课后反思和所得的经验、教训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在课后进行“亡羊补牢”,更要在课前的备课中“未雨绸缪”,将课后反思所得的经验和教训,及时转移到课前备课中,更进一步地在课前备课中做好“预防”工作,尽量减少“遗憾”的产生,使得教师在重复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完善教学。
2.课中反思。课堂教学,对于一位教师而言,是一个展示知识的舞台;但对于一个成熟的教师而言,它不仅是备课后的“表演”,更是结合自身专业修养、学生实际情况时时刻刻进行变化修改的过程。因为课前备课即使有了课前反思的指导和修改,它仍是固定的,而课堂实际是变化无穷的,学生的思想状态、接受程度、反应速度等,都随着教学、环境在时时刻刻发生变化,甚至教师自身对于同一知识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变化,所以在变化发生后,又会引发学生对于课堂反应的一系列相应的情况变化,这就要求每一位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具备“时时刻刻”的思考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适当的调整,让课中反思产生于课堂中的分分秒秒,又应用于课堂中随后的分分秒秒,让“固定不变”的教学设计,在课堂反思的指导下,转变成“灵活善变”的教学行为,让教学高效地存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之中。
3.课后反思。人无完人,课无完课。无论一节课堂教学多么精彩纷呈,总是有些许的败笔之处;无论一节课堂教学多么平淡无味,总是有些许的独特之处。所以课后反思,就是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及时对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进行总结和提升,对学生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进行了解,对教学目标是否落实进行调查,从而积累经验和教训,对于出现的“问题”加以重视与思考,实事求是地应用于下一轮教学环节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精进自身的教学功底和水平,使得课后反思成为教学反思中的真正环节,而非止步于课后反思。
总而言之,教学反思应时时刻刻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课堂教学应是教学反思对于整个教学设计进行深度调整之后的一个展示,教学反思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升华”,因此只有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的反思进行深化、联系,才能使得整个教学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关键词:提高;思品课;课堂效率
现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减压增效,把学生从过重的负担中解放出来,要求思想品德教师一定要提高工作效率。而要真正的提高效率,最主要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在20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比如学校的校风,学校的教学条件、环境,学生的学习基础等,在诸多因素中教师自身的因素是最重要的。教师备课时准备如何,教学过程中教法选择是否恰当以及现代教学手段运用怎样,都对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率呢?
一、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根本保证
教师个人素质如何将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因为教师在备课时准备的怎样,课堂教学中知识点传授是否准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驾驭课堂能力的高低、现代教学手段运用是否得当,都与教师自身的素质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想提高课堂的效率,最根本的是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那么我们应如何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呢?
第一、明确的目标,是提升专业素质的灯塔
从教师自身来说,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一个人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正如一句广告语说的:“如果你知道去哪,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如果教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他会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地去研究,去学习,矢志不渝的奋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那样他的自身素质、专业技能就会提高得很快,课堂教学效率就会越来越高。因此明确的奋斗目标,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灯塔。
第二、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是提升专业素质的翅膀
当今社会是知识爆炸、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要求每一个教师要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质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学习有两种,一种是向书本学习,多读书,在读书过程中,要做好读书笔记,写好学习心得,做好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重点学习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把学习到的知识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教学素质、教学能力就会不断提高,课堂效率自然也就跟着提高。第二种是在实践中向他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所以在工作中要虚心地向他人学习,去听其他教师的课,发现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把他们长处变为自己的优点,为我所用,并且不失去自己的特点,那么就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做到这一点你就如同生了双翅一样,在教学这片广阔的天空自由翱翔,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第三、搞好教学反思,是提升专业素质的捷径
教师要注意搞好自己的教学反思。一位名人说过,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是如果你写三年反思,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名师。可见写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促进教师快速成长是多么的重要。所以,教师在工作中对于课堂教学及时地进行反思,对于成功的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发扬光大,对教学中的失败、不足之处及时改正,亡羊补牢,在今后的工作中不犯同样的错误,对自己教学设计中的不足、教学过程中的创新点也要及时反思。这样,在工作中反思,在反思中工作,使反思成为一种工作习惯,我们的教学、教研水平就会有很大的提高,素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也就会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了,那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做得会越来越好,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也就会越来越高。
二、精心备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想提高课堂效率,必须精心备课。
第一、备好课标、教材
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重点,把握教学难点。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就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明确教学重点,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当详则详,当略则略,主次分明;抓住教学的难点,通过适当的方法分解难点,化难为易,这样我们的教学设计才能真正达到实效。备教材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深入教材,走进教材,并能走出教材。
第二、备好学生
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任课班级的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发言情况、班风等,使教学真正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使我们的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为提高课堂效率做好准备。
第三、对教学流程的环节、语言精心设计
在备课时教师对教学流程中的各环节要做好充分的预设,尽可能预见到各种可能要发生的情况,并做好应对办法,使课堂能够高效运转,不浪费一分钟时间,保证时间的有效性,才能真正保证课堂的高效。备课时教师还要准备好精练的语言,力求一语中的。针对重点问题、难点问题要备出精练的讲解语言,课前要想好从哪里入手,找到突破口,切入点可以在课前把这个问题先讲给同事或者老教师听,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一定会在字里行间找出不足之处,这样才能使你的课堂有精炼的语言,教学效率才能有保证。
第四、做好其他细小的准备工作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教师准备时一定要做好细小之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把一切细节问题当做一件大事来做,花大力气做,把小事做细、做好。比如备课中的问题设计,问什么问题、怎样问、何时问,甚至问题的遣词造句都要进行慎重的考虑和选择,争取使每个问题都要有价值,有针对性。
第五、备课要充分挖掘好各种资源,为我所用,使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现在是信息社会,教师可以在网上学习他人备课的经验、方法,也可以买到现成的教学设计书。另外,也可以借鉴本校其他教师使用过的教学设计,为我所用。这样可以使教师节省备课时间,又可以运用他人成功的经验,提高教师备课的效率,为提高课堂效率打下良好基础。
三、选择恰当教法、运用现代技术,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好现代化教学段,才能大幅度提高课堂的效率。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第一、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笔者通过不断的实践研究,体会到教学时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法。讲法律知识时,一般通过案例分析法进行教学;讲国情知识时,一般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讲心理健康、道德方面知识时,一般采用活动探究法。当然教有学法而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考虑到教师自身的特点,学生的情况,扬长避短,因材施教。有时候同一课在不同的班级因为学生基础、学风的不同,也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方法恰当,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上课过程中恰当的教学方法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要求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使所用的教法真正为提高课堂教学服务。
第二、要充分利用好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各种设施
【关键词】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用教材去教,在课堂教学中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的精神和智慧,对教材和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去探索,让学生自主学习。
那么一线教师如何才能开发和利用好教材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学科课程标准出发开发课程资源用好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指南,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合,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其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都有所不同。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着学科的性质、内容、框架,它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它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说课程标准中的总目标和具体的要求是最低要求。由此一线教师只要勤于学习、善于探究研究课程标准及教材、学生三者的连接点,就可以因材施教,就能正确的理解编教材的思路、编写意图,这本身就是一种发现,一种创造。若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需要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取舍、整合。例如:全国著名语文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处理《落花生》一课“要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不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阅读要求时,他放手让学生去细细地品味、阅读、体会,然后说出对这句话的理解,可以和书本中有不同的见解。由于学生思维空间开阔了,学生在汇报时有了明显的创新。
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发课程资源用好教材
可以从学生原有的基础知识出发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这一点上成尚荣老师主编的《为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而教》中“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片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子。教学时老师出示句子:“灵车缓缓地前进,牵动着千万人的心。许多人在人行道上追着灵车奔跑。人们多么希望车子能停下来,希望时间能停下来!”同时强调大家联系“千万人”、“许多人”、“人们”这些词,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在这些人中有你认识的人吗?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读过的书报,看过的影片,想一想,如果有,此时此刻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这里老师那巧妙的引导唤醒了学生相关的阅读积累,使学生原有经验在学习中有效地发挥了作用。也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好教材。例如:于永正老师从“一位四年级的小朋友把一块吃剩下的面包扔进了垃圾箱”。这样一件经常发生在孩子们身边的事,他巧妙设计了一节“一块面包”口语交际课。在课堂上于老师不仅提供了事例而且提出相应的要求:“你们说,这事应该如何处理?如果被你碰到了,你打算怎么办?说说自己的心里话。”由于这是学生身边经常发生的事,有些同学很可能曾经也有过类似的做法,所以学生参与率特别高,孩子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像放归森林的小鸟自由飞翔、高声鸣唱,课堂氛围十分活跃。这也正是因为于老师所设计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使得课堂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利用。
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新旧知识的联系开发和利用教材。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早春》一课时,为了突破“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一理解难点,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类似的情景。这时有的同学想到了集市上的人群,远看真是“人海”,而走近了才知空隙很多;还有同学想到了水利建设工地上,远望去真是彩旗的海洋,走近了才知彩旗虽多但并不像远看的那样密,这实际上就是老师巧妙地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使得教材内容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三、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资源用好教材
教学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思。它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上的,有很强的主观性。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教师的教案、教学设计是事先准备好的,尽管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但预案不可能百分之百都实现。因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动态的,是活动的主题因素,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教师往往是估计不到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活用教材,当课堂临时出现问题时,教师要把握好课堂,灵活处理突发事件。
四、从现有的教学资源出发开发课程用好教材
预设与生成是相互联系的。“预设”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陶行知先生说:“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也就是说在教学的任何环节,都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从多个层面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高预设和生成能力,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设学生的知识储备至关重要。
在讲授《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一课时,我预设的教学流程是:先导入新课,然后学生带着自学问题自学;接下来学生展示自学情况,我再做点拨;在此基础上,学生强化记忆,然后当堂完成作业。课后,大家的整体感觉是环节衔接自然、引导及时、重难点突出、归纳总结到位。但是,个别环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环节:你最喜欢四大名著中哪一部作品中的人物?为什么?这个问题我预设在新课导入环节,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导入新课。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大家的答案最终都聚焦在《西游记》上,另外三部名著则没有人回答。
反思: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公开课的原因吧,学生放不开,只挑稳妥的回答;但更主要的,是课前我没有充分了解到的,学生对四大名著阅读并不多,只是来自对影视的感知。所以,所谈的内容不多。
课下,我认真反思,教师在准备一节课的时候,不仅仅要准备教材,不仅仅用自己的理解去面对学生,更应该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生活状态。 例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题:“你能说出《水浒传》中谁的绰号?”“曹操真的是奸臣吗?” “你喜欢孙悟空的理由是什么呢?”“你觉得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大吗?”这些话题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找到学生的切入点,学生的思维会很快活跃。尤其是最后一问,可以让学生自己感受作者,走近作者,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在后面几个班级的授课中,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方式,既让学生掌握了重点,又学得轻松、愉快,达标率明显提高。至此,我深深体会到“高效课堂”的深层含义。
二、合理设计问题,从容不迫,应对生成。
我在讲授《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这一课内容时,遇到一些始料未及的问题。
由于备课不充分,没有考虑到具体学情,导致自学思考题设计不合理,便出现了下面这一幕:上课经导入后进入学生自学环节,我向学生展示的自学思考题第一题是“简述郑成功收复台湾的经过”,第二题是“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自学结束后,我向学生提问这两个问题,但全班学生没有一人能回答准确的,课堂顿时沉闷起来,学生茫然,我也顿时手足无措。猛然意识到以前都是把问题分解后让学生回答,而今天是直接让学生概括回答问题,显然不符合以往的学情。怎么办?显然不能很快解决这两道题,换其他题也来不及,再说打乱节奏会让课堂更杂乱无章,我的心里异常焦急------短短的五分钟,我一边提问着不知如何回答的学生,一边急促的思考着应对措施,突然眼前一亮,顿时有了主意,反正这节课我让学生陷入了思考盲区,不如就让学生们“集中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吧。
于是,我快速让学生前后四个人结成一小组来讨论,讨论完以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来陈述本小组的答案,看哪一小组表达的最到位,最准确。任务一下达,学生顿时激烈的讨论起来,规定时间到后,每个小组都找到了满意的答案:比如----“郑成功收台湾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率大军到台湾西海岸,包围赤嵌楼荷兰侵略者,断绝与外界联系,打败对方。第二阶段包围台湾城,击毙荷兰头目揆一,收复台湾。”还有的小组以地图说明:“第一阶段攻打的是台南,第二阶段攻打的是今天的台北。”关于第二个问题,有的小组说元朝加强了对琉球(今台湾)的管辖,有的小组说清政府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这时我及时的做了总结归纳:三国时期吴国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了夷洲(今台湾)加强了两岸关系,后来元朝加强了对该地区管理,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所以说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任何分裂台湾的企图我们坚决不答应,都是不会得逞的,是注定要失败的。这时学生跟着我又群情激昂起来……
看到学生经过合作探究学习,破解了刚才还发愁的难题,我会心的笑了,无比的愉悦。因为平时我让学生合作探究的机会不多,这真是一堂意外生成的课。
三、让学生敢于质疑、不失时机实现生成。
我在讲授《江南地区的开发》这一课时,由于有了前几次的经验,我的课前准备很充分,既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又关注了问题设计的合理性,教学效果良好。
一、细节预设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进行了许多变革,如:把过去例题中的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分散,安排到试一试、练一练等环节中,练习题的层次清晰,题目之间具有很大的思维跳跃性与挑战性。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粗线条地放手让学生自主就可以了,我们要学会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多“蹲”下来,并以学生的思维视角与思维方式关注教材与思考问题,细节设计必须体现教师在关键处、细微处的指导和点拨,以引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不断向纵深发展。只有这样,当我们面对学生的差错时,我们才会有备而来、坦然处之。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把它围成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如果把它围成正三角形,每边长多少米?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正如我所预料的一样,都列出了这样的算式:6×4÷3。此时有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师: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还有一种想法6+6÷3。
此时,学生们都“呆呆”地看着算式,脸上写满了疑惑。
师:先看看结果对吗?(学生们经过计算,发现结果也是8。)
生:你们能理解这个算式吗?
时间是智慧成长的土壤,半分钟后,学生们兴奋地举起了小手。
生:他是把正方形其中的三条边作为正三角形的三条边,然后把另一条边平均分成三份,分别加在每一条边上。
师:多么好的想法啊!你们在运用一般方法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掌握了一种特殊方法,应感谢谁?(学生们不由地鼓起掌来)
细细地回味这一片段,心怀惊喜但又感缺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试想:如果教师没有及时读懂学生的想法,如果学生中没有出现这种巧妙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又没有纳入预案中,那顺畅的教学流程背后意味着什么?又流失了什么?当发现这条意外的“通道”时,我采取了适当“留白”,有效“放大”这一宝贵资源,引领学生思考,尽可能地让其他学生也分享这一独特的方法,实现了生生间的“智”源共享,同时又让这位富有创意的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与“另辟蹊径”的快乐。
二、细节捕获
课堂教学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特定情境中得以交流与对话,动态生成是它的重要特点。整个教学进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教师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发现”的慧眼,及时捕捉课堂细节,生成别样的精彩。
在教学取小数的近似值时,预案中的练习环节有这样一道题:把0.158精确到百分位。在教学中,我惊奇地发现有许多学生是这样做的:0.158≈0.20。坦白说,在备课时我压根儿没想到学生的思维会在这儿“搁浅”。
师:你能说说是怎么想的吗?
生:保留两位小数应看千分位。千分位是8,所以要向百分位进一,而百分位上是6――五入,所以再向十分位进一。
师:你们同意他的观点吗?(很多学生脸上流露着困惑)
师:用“四舍五入”取近似值是对哪一位而言的?
生:精确的那一位。
师:那其它位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进位?(学生思考一会儿)
生:满十进一。
师:现在,你们知道错在哪儿了吗?(“知道了”几位出错的学生平静地说道)
师:能具体说说错在哪里吗?
生:精确到百分位,要看千分位上的数,千位上是8就要向百分位上进一。百分位上是6,不能向十分位进一。
师:错误是迈向成功的必由之路。关键是我们要通过错误明白出错的原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亡羊补牢,犹为未晚。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面对学生的差错,教师要及时捕获课堂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亮点”、“误点”,这样才能使课堂更精彩,让细节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师经常会安排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互动,在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其实有很多学生已经通过操作掌握了某个知识点,但不知如何表达。因此,在操作活动中,会出现一些不容易被人发现的细节行为,如果教师能及时捕捉这些细节,让他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那课堂会更精彩。
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误点”。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想不到的内容,有时候这些内容是不够正确的,有时候甚至会出现比较尴尬的问题。很多时候,教师在课堂上往往会忽视这样的细节,一个劲地奔向自己教学的目标,而有时这种错误是一种难求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学生的偏差,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使其成为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
三、细节反思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Posner)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课堂教学是由无数个教学细节组成的。教学细节是透视教学理念的放大镜,细节决定成败。每位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教学体验:教案初成,往往难以发现毛病,下课结束,教学设计的疏漏之处不找自见。再优秀的教师,再成功的教学,也难掩瑕疵,所以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课堂教学细节进行自我反思。失败的细节给人以启迪,成功的细节给人以借鉴。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及时发现新问题,激发教师把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